电影小鞋子观后感

2024-11-07

电影小鞋子观后感(通用12篇)

电影小鞋子观后感 篇1

浅析影视与文化

以 《小鞋子》为例

在上次关于《小鞋子》的作业中,我分别从三方面:从《小鞋子》看贫富差距、从《小鞋子》看人性美德、从《小鞋子》看人才培养三方面,依照自己简单的想法与见解,写了一篇影评。今天的这个题目让我又想到了《小鞋子》中所体现出的浓重伊斯兰教气息的不一般的伊朗文化。

《小鞋子》细细地又看一遍,再浏览了网上的一些社会背景资料和专业评论,以及伊朗的宗教信仰与民族风情,将零零散散的笔记总结于下…

二十世纪末,在当时,伊朗电影以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现代的人文意识而在国际影坛引起注目。可以说,他们的电影是把西方电影意识和自己的民族传统结合的最为自然和成功的,《小鞋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是一部由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所创作的剧情片,电影采用了精巧的叙事结构,为我们讲述了兄妹间的脉脉温情,而其中的民族风格又是电影本身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小鞋子》讲述的是伊斯兰教徒的生活,电影通过大量细节展现了伊斯兰文化特色和民族电影特色:在阿里和妹妹多次穿行于街道的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充满本土风情的画面,充满民族特色的蓝

色廊柱和镂空门框的建筑,裹着头巾的伊斯兰妇女,处处显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文化价值的体现除了对民族特色的展示之外,还表现在对自身文

化的充分肯定和如诗地赞美上。伊朗是一个极具伊斯兰教文化特色的国家,在阿里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对自己信仰的虔诚和

知足,尽管生活上他们是贫瘠的,精神上却乐观开朗。他们坚信着:

真神会保佑一切。所以他们会施舍于人,帮助于人:阿里送汤给邻居;

清真寺里的糖决不拿为己用;虽然自己没鞋穿,也不忍心问家庭更加

窘困的女孩把鞋要回来等等,这些细节的设置都使故事充满了温暖的气息,而影片结尾的设置也是极具宗教意味的。金鱼对小阿里的“安

慰”,仿佛超越贫穷,超越苦难,这种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自然的吟

唱,才使得电影关于人文主题的表现有了最宽广而又厚实的舞台。民

族电影怎样表现,电影的文化价值怎样表现,导演的做法无疑对包括

中国在内的亚洲电影都是一种启迪。

在影片里,我们可以了解到伊朗的建筑、园艺、服装、编织艺术

和饮食文化。

《小鞋子》里的建筑大多是破旧古老的,一块块砖头静静堆积着,无声无息的任身边人来人往。从它们的身上,你仍旧可以看出一些伊

斯兰建筑的风格。比如说标志性的高大穹窿顶拱门,还有建筑上的花

纹不准用动物纹样,只能是植物或文字的图形。斑驳的大门向人们诉

说着其古老的历史和岁月的沧桑。

对于伊朗的园艺,在影片中,阿里的父亲为了改善生活想利用业

余时间当园丁。他带着哈里来到富人区,被拒绝很多次后他们终于得

到了一份工作。在伊朗这是合乎情理的,因为伊朗的园艺概念是建造

人间天堂,在伊朗的建筑中、古迹中和绘画中随处可见点缀的花园。

而在伊朗国旗上的绿色更是希望和生命的象征,伊朗人对植物的热情

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伊朗人的服饰也与我们印象深刻。影片中所有的女性

都穿着宽松的长到脚踝的衣服,并用头巾盖住头发和脖子。这些都是

受伊斯兰法律严格控制的,违反者要被罚款或被鞭打。由此可见,伊

朗对女性的束缚还是很紧的。

既然说到了伊朗的民族特色,那么不得不提的就是他们精美的地

毯。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伊朗地毯编织艺术闻名全球,其精湛的工

艺、美丽的图案与和谐的色彩搭配倾倒了无数人。它是世界上最精细、最富装饰性、最有价值和质地最优的地毯。在《小鞋子》里,地毯的身影可谓无处不在,在哈里的家里从地上到墙上,五颜六色的地毯让

你目不暇接,就连影片中茶馆的门口也有着斑斓的地毯。伊朗地毯是

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不过要说到影片中最让我感兴趣的还要属伊朗人的饮食。影片开

头哈里买的伊朗大饼让人垂涎。它是经过表层受热烤烘而成!伊朗人

吃食物受宗教影响很注重吉祥之意,不过影片里并没有出现相关内

容。在《小鞋子》里。伊朗人的茶文化倒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茶出现了两次,一次是莎拉为回家的父亲奉茶,一次是祭祀时

大家一起饮茶。由此可见,茶在伊朗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小鞋子》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坏人,即使有体现贫富差距的地方,导演也没有表示愤怒,而是通过两个不同阶级的孩子幸福的玩

耍来体现脉脉温情。伊朗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神权统治一切,它的居民有98%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个全面和平的宗教,崇尚

绿色、科学、扬善抑恶。而寻求社会的正义和公平是伊朗文化的重要

特性。敬老尊贤和对外宾的殷勤款待也是伊朗传统礼仪的一部份。所

以在电影里伊斯兰教的精神无处不在。

《小鞋子》里纯真的孩子用笑容战胜了现实的冰冷和残酷,它让

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伊朗社会,让世界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伊

朗。离上帝最近的地方不光是耶路撒冷,在伊朗也能看到虔诚的信仰。

纯洁的孩子们干净的眼神让观众的心带着酸涩,心房一阵一阵抽痛

着,这不是同情,而是惭愧和为他们感到骄傲!

《小鞋子》是一部民族电影,它始终深情的传达着伊朗文化价值的魅力。

《小鞋子》是一部人文电影,它强烈的注入了人性价值的关怀,给奔波于现代社会中人们一片心灵的净土。

电影小鞋子观后感 篇2

1.1电影叙事结构的界定

电影叙事结构, 是一个多层面的复杂精细的叙事结构。叙事结构是一部影片的核心内容, 影片的总体结构框架包括空间结构、时间结构等各要素在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中的分解、配置与组合。其中, 影片的结构关系与表达方式是一部影片的叙事结构中最基本的一个层面, 确立影片的基本面貌和风格特征是其叙事结构最重要的方面。

1.2因果式线性结构

“所谓因果式线性结构, 内含着两个非常明确的要义:一是指该结构模式主要以事件的因果关联为叙述动力来推动叙事进程;二是指其叙事线索以单一的线性时间展开, 很少设置判断时间进程的插曲式叙述, 更不作一条叙述线索以上的并置性 (对比、交织、复调式等) 处理。”[1]通常状态下, 我们要讲清楚一个或几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前因后果, 就必须要有一个线索, 清晰明了的叙述列表或者可以说是叙述结构来贯穿整部影片。这就意味着, 一部完整的影片, 首先应当有一个导火索, 向观众交代故事的起因作为开头;其次就是故事的经过, 这其中矛盾纠葛是怎样进一步延展;再次是全片的亮点, 是其中的转折把故事推向了高潮从而引出最后故事的结束。与此同时, 单一线性时间的展开, 使某种契合点保持在这种结构的叙述进程中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的实际进程中, 也使得观众很大程度上在自己的幻想意识中给予认同。就此, 可以简单地把因果式线性结构的基本特征归纳为:“以时间线索上的顺序发展为主导, 以事件的因果关系为叙述动力, 追求情节结构上的环环相扣和完整圆满的故事结局。”[1]

二、影片《小鞋子》的叙事结构

2.1采用因果式线性结构

以马基德·马基迪作品《小鞋子》为例, 该片采用因果式线性叙事结构, 是一部在环球电影舞台上, 在国际视野中具有典型特点的伊朗影片, 将伊朗电影的简洁、朴素的风格推向完美的境界。《小鞋子》以接近生活性的叙事, 前所未有的热情, 展现儿童生活和心灵的纯粹与美好, 也正视了孩子的力量。它的叙事基调充满了苦涩, 叙事情节线索极为简单, 剧中单纯、可爱的莎拉和善良、懂事的阿里将创作者所塑造的人物性格表现的如此形象。影片复杂曲折的故事刻画了心灵, 塑造了人物性格, 呈现了当时社会风貌, 这是因果式线性结构所着重体现的, 并传达了其审美意图和艺术观念。

2.2事件的因果是叙述动力

叙述动力, 无非就是叙述的推动之力, 其研究多体现在文本自身结构要素的动力方式, 如情节推进、事件的因果、时间序列置换等方面, 则叙述会让我们了解, 获得, 直至最后理解。《小鞋子》就是以事件的因果作为叙述动力, 以一双鞋子来展开情节的。影片开始的长镜头叙述画面中让我们了解了那样的底层社会, 了解了孩子的纯真无助, 了解了一个微不足道的事儿给孩子们带来的灾难。

影片片头以字幕衬底, 画面是修鞋老师傅在给莎拉修补鞋子——主人公阿里出场, 待鞋修好, 拿着袋子去了菜店——把鞋袋随意放到店铺外面的鞋架上, 就进店里挑土豆——收废品的把阿里的东西误以为是废品收走——阿里买完土豆发现鞋子已不见。这个长镜头既是影片的开始, 也是影片事件发生的导火线, 这根导火线将作为其叙述动力的起因来贯穿全片。

2.3情节结构上环环相扣

莎拉放学回家, 穿着哥哥不合脚的鞋飞奔回家的途中, 把鞋掉入水沟, 鞋子顺着河水不断向前飘, 莎拉边追边伸手去捞, 可每次离鞋子都近在咫尺却难以碰到, 最后鞋子被卡在了那里, 可怜的小莎拉蹲在水沟边哭, 幸好好心人的相助, 才让莎拉穿着湿漉漉的鞋子回了家。

随后, 剧情戏剧性的转折, 因果式线性结构遵循的就是一种戏剧性叙述惯例。莎拉在操场上看到了有人穿着自己丢失的鞋子。放学后, 便跟踪着“小鞋子”, 记下了那小姑娘家的地址。可当他们在小姑娘不远处看到她的父亲是盲人时, 善良、同情让他们没有要回鞋子, 而是默默离开。

故事仍在继续, 因“小鞋子”而起的情节也在慢慢变奏。假日, 父子前往富人区打工赚钱, 原本或许可以用打工赚来的钱为妹妹买双新的鞋子, 可是转折再次出现, 完工后父亲自行车的突然失灵, 使家境雪上加霜。

情节再次变奏, 操场上莎拉巧遇盲人家小姑娘, 看到她脚上的新鞋, 得知自己的鞋已被小姑娘的妈妈卖给收废品了, 莎拉希望再次破灭。

最后的转折, 莫属影片中马拉松比赛这一段的高潮戏, 视觉节奏与叙事推进张弛有致, 动人心弦。5000米的比赛对于一个9岁的孩子来说多么难, 可是为了对妹妹的诺言, 他义无反顾。赛场上, 把莎拉奔跑回家的镜头加入, 与阿里跑步的画面交替切换。阿里虽在比赛, 但心中还想着亏欠妹妹的及对妹妹的许诺, 慢放镜头频频出现, 让我们清晰地看了阿里已突破疲劳极限, 仍在全力冲刺的情形。几位选手几乎在同一水平面上, 似乎分不出胜负, 最终就那一刹那, 阿里一步之差领先得了冠军。阿里看着远处领奖台上崭新的运动鞋, 感觉是那么遥不可及。当记者给阿里这个冠军拍照留念时, 前近景中的特写看到了阿里绝望的眼泪充满了眼眶, 后景模糊中是领奖台上与兄妹俩的愿望擦肩而过的运动鞋。

2.4完整圆满的故事结局

好的结尾, 引人入胜, 结尾的意味深长调动了人们的审美思维积极性。《小鞋子》的结尾给了我们惊喜——父亲在为家中购物, 随着摄像机, 隐约看到车架上放着一双男式球鞋和女童鞋。尾声, 一段唯美的画面给人留有回味, 许多鱼儿游来亲吻阿里满是血泡水泡的双脚, 仿佛是在抚摸他, 安慰他, 含蓄隽永, 暖意盈盈, 阿里似乎不再携带伤痛。圆满的结尾, 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牵动了人的心, 让人流连其中, 审美情趣越发高涨。

参考文献

[1]张浩、冯晓临著.《影视作品分析》.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 88~234

[2]姜敏、黄钟军著.《电影作品赏析》.石家庄:方圆电子出版社, 2005

再看《小鞋子》 篇3

伊朗电影《小鞋子》我看了两遍,每一次看后心里总是百味,不过最多的还是感动。

家境贫寒的男孩阿里(Amir Farrokh Hashemian)帮妹妹莎拉(Bahare Seddiqi)取修补好的鞋子时,不慎将鞋子弄丢了。为了不让贫困的家庭增加负担,阿里央求莎拉暂时保密,两人协商替换着穿阿里的鞋子上学。阿里答应帮妹妹买一双新鞋子……故事就围绕鞋子展开了。莎拉穿着阿里大鞋子跑着回家把鞋子还给阿里,阿里再跑着去上学,不论阿里怎么努力地跑总是迟到,还差点被学校开除,幸好阿里品学兼优深受老师喜爱,才得以继续上学。从这也反映出伊朗还很注意孩子的培养,这个国度的风气还很淳朴。每次迟到,阿里那纯真的眼里总满含泪水,在他眼里有深深地自责和无奈。阿里,他还是一个孩子,就已经独自承受着贫穷的压力,为了不让父亲为难,他一直在努力着,当看着阿里跑过一条条巷子,风景从身边一闪而过,心里总在为他默默加油,也被他的坚强感染着。

莎拉无意中发现了她的鞋子正穿在一位小姑娘脚上,那时候她应该很开心,似乎看到了她可以结束提心吊胆地穿着大鞋子去上学,也可以摆脱一路奔跑的日子了,但当她和阿里来到那小姑娘家门时,发现那小姑娘的父亲是盲人,他们打消了要回鞋子的念头。这时人性善良的光芒笼罩着他们无言的放弃,变得不平凡起来,放弃自己最需要的东西,只因为别人也需要。我试着慢慢放开手中的气球,看它飞上天空,摇曳而去,心中还是无比难舍,我真无法用语言描述那种伟大,那种平凡的高贵。也正是这样的善良,莎拉才找回了失而复得金属铅笔,当她的视线落在那双本属于她的小皮鞋时,她知道眼前的女孩正是那个盲人的孩子,她轻轻地笑了,在心里无比甜蜜。这正是导演马吉德·马吉迪的高明之处,从细微的角度剖析人生,把善良抬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贫穷的尘埃里,人们依旧可以看到,感受到真心的温暖。他在呼吁善良,在给人们一双发现善良的眼睛。

就在兄妹俩为了鞋子的事苦恼时,生活又给了他们希望:父亲将带上阿里用教父给的园林护理工具去外面寻找工作赚钱。路上烈日炎炎,一路艰辛,终于到了富人居住区,从这也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有多大。父亲按响门铃后却不知要说什么,显得惊慌失措,这时阿里挺身而出,说出了他们到来的目的,终于他们接到生意了。阿里陪着雇主家孩子玩耍,父亲兢兢业业地工作。最后雇主给了父亲丰厚的报酬,阿里最后留恋地看了那孩子,眼中有朴质的友情,也许有丝丝羡慕,当生活教会他成熟,勇敢地面对现实。现实有时候稍微有些残酷。父亲由于兴奋过度,骑车速度过快,他们撞在树上,获得的报酬也化为乌有,原本以为可以劝父亲为妹妹买双新鞋的梦想也随之破灭。也许正是这样的一波一波的麻烦,让阿里必须面对最后一次机会。

在阿里再三请求下,体育老师才让早已错过报名时间的阿里参加马拉松比赛,这次比赛的二等奖是一双运动鞋。是的,阿里是为那双鞋而苦苦哀求参赛的。

比赛的时候,阿里很孤独,他们没有父母加油,也没有认识的人,他只有一个目的,获得第二名。在比赛快结束时,他快坚持不住了,一个孩子把他推翻在地,他没来得及揉一揉,就爆发出最后的力量,向前冲刺。整个画面放慢了速度,只有阿里气喘吁吁的声音,让人无不揪心,“快跑!加油!”心也呐喊着,为这个虽贫困却坚强的男孩加油。当阿里知道自己是第一名的时候流下了泪水,在周围愉悦的气氛中他显得很不和谐,没有喜悦,只有悔恨和无奈。他不该得第一?那双球鞋与他错身而过,妹妹莎拉还在盼他回家给她带回鞋子。

阿里回到家,迎上妹妹失望的眼神,他没有解释,只有抽动的嘴角,曾挂着泪水,脱下早已破得不成样子的鞋子,把满是血泡的双脚泡在水池里,游鱼轻吻他的脚,似在安慰,似在述说同情。阿里低着头……

这部电影没有奢华的场面,只有真实的街道;也没有浮夸的情节,只有浅浅而深深的情感。但从中我看到了人性的真实,看到一些充满在生活中却不易察觉的美,那是善良,是担当,是纯朴,是坚持……

生活就是这样。

伊朗电影《小鞋子》观后感 篇4

伊朗电影《小鞋子》观后感

没有煽情的哭诉,浮夸的演技。《小鞋子》让我看后久久回味。现在的大片,大多花哨,观众去看,也不过是图个热闹。像这种类似记录的片子很少有人愿意捧场。原因有很多。而这部片子之所以成为伊朗唯一提名奥斯卡奖的电影,的确有其独到之处。以前很多表现底层人民生活题材的东西大多苦楚不堪,剧情悲惨,不是连天炮火就是爹死娘嫁人,观众来看电影,看完之后一肚子的郁闷与沉重,肯定不会受欢迎。这部电影同样表现底层人民生活,却是平淡记叙伊朗一个普通底层家庭的日常生活,而所谓的这种电影惯有的“痛苦点”,不过是小主人公丢了妹妹的鞋子,两人为了不被父母责骂也不让父母担心,轮换着穿一双球鞋上学,两个人都强烈的渴望拥有一双新的鞋子。哥哥对妹妹觉得愧疚,这在一个小男孩的世界观中弥补这种愧疚的方式就是把自己的奖品给妹妹。得知参加长跑季军的奖品是一双球鞋,哥哥又眼泪汪汪的求老师让他参加。小主人公哭着求体育老师让他参加时,只有一句话“请老师相信我,我一定会得第一的”。眼神里的坚定和委屈让我深深震撼了。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细细品查,一朵花里就有整个世界。小男孩对于一双鞋子的渴望和成年人对于金钱、事业等等的渴望是一致的。影片用最平实的描写将这种渴望表现的淋漓尽致。

最后值得谈的是影片的结尾,主人公阴差阳错得到了冠军,回到家失落的面对妹妹失望的眼神感到十分沮丧。脱下已经烂掉的球鞋,在池子里静静泡着被磨起来的水泡,一群红色的金鱼游了过来。另一面,其实爸爸已经买好了给他们兄妹俩的新鞋子……这种结局干净利落却又让人回味无穷。爸爸如何来的钱买鞋子?兄妹俩看到渴望已久的新鞋子又会是怎样的表情?小主人公会不会因此而对自己拿到冠军再次高兴起来?父母又会怎样?这一切都不得而知了。

小鞋子电影观后感200字 篇5

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9岁的阿里在回家的过程中把妹妹的鞋子弄丢了,怎么找也找不到!为了不让父母发现和责备,兄妹两个达成了这样的协议:每天早晨妹妹穿着哥哥的鞋子先去上学,哥哥在巷子口等妹妹回来马上互换鞋子,哥哥再去上学。可是因为妹妹的老师有时拖课,害得阿里三番两次迟到,差点被主任赶出学校。后来阿里终于得到了一个机会,参加学校的马拉松比赛,第三名是一双新鞋子。可是由于种种原因,阿里最后得到的却是第一名。而在此时此刻,他的爸爸给他和妹妹买了新鞋,正在回家的路上……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觉得十分惭愧!影片中的阿里才9岁,就要学会帮家里父母的忙,而我们却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阿里虽没有像我们这样优越的环境,但他懂得吃苦耐劳、自力更生,即使生活再艰难,也从不抱怨、从不耍任性。而我们呢?即使生活在比他们优越的环境里,有能力去学习更多,懂得更多,但我们却没有用心去做,用心去学。为什么阿里和妹妹能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学习,并且取得好成绩?我想这应该就是他们不在逆境中消沉,主动刻苦学习的结果吧!

看电影《小鞋子》精选观后感心得 篇6

纵观整个电影,无非就是两个孩子和一双鞋子的故事。哥哥阿里弄丢了妹妹沙拉的鞋子,苦于家境贫寒之能瞒着父母每天轮穿一双旧球鞋去上学,而后哥哥参加了以一双新球鞋为奖品的跑步比赛,却因发挥太过优秀而与球鞋失之交臂。所有的情节都那么的自然,却又如此牵动人心。

无论是影片片头在修鞋老人粗糙的双手中缝补的鞋子,兄妹二人重新刷洗后焕然一新洁白闪亮的鞋子;还是沙拉不慎掉入水沟后脏兮兮湿漉漉的鞋子,阿里拼命奔跑夺得第一后不堪重负破旧不堪的鞋子;抑或是电视广告上崭新高档的鞋子,别家小女孩合脚美丽鞋子…它们都已不再仅仅是一双简简单单的鞋子,兄妹俩的小鞋子包含了太多太多的酸辛悲苦,却也成为了一种社会区分的符号性标志。然而,不知不觉中,这些鞋子已无美丑之分,美丽的新鞋固然令人赏心悦目、欣然向往,但破旧的鞋子同样因凝聚了最最纯真诚挚的丰富感情而让人为之心动。或许也正是这双包含无奈与辛酸的鞋子才恰恰能折射出穷苦人民骨子里的那份坚韧不拔的承担吧!他们贫困。但不卑贱;他们无奈,但不屈服!因而他们更加努力地凭借自身不懈的努力去改变现状,争取幸福!

当阿里弄丢了妹妹的鞋子在小商店寻找而被恶意责骂与驱逐,我的心是痛的;当兄妹两人全速穿梭于巷子中并快速的交接彼此的鞋子,只为能够按时上课,我的心也为之酸楚;当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哪怕向父母要一双新鞋的要求也是一种奢望,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形容我的心情…然而,当兄妹俩在阳光明媚的午后、在五彩斑斓的泡沫中开心的刷洗球鞋,当阿里为给妹妹赢来一双球鞋而拼命的奔跑…我又看到了亲情的可贵与人性的光辉!同时也看到了“小鞋子”这一形象背后隐含的现代性社会的矛盾与尴尬的表达。

此时此刻,小鞋子俨然上升到了所谓“活”的形象的高度。它体现了一种更高意义上的辩证的“调和”成为完整、和谐和美丽的人的形象。它是人类生活的最高法则,也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境界。

从这一点上看,《小鞋子》无疑是成功的。不仅因为它成功地塑造了兄妹俩生动而深刻的形象,或许也正如影片的另一译名《天堂的孩子》所蕴含的象征意义,阿里与沙拉就如同天堂的孩子般善良、纯洁。尽管由于社会的现实,他们贫寒的出身注定了他们不可能像富人区的孩子那样拥有属于自己的秋千和开满鲜花的花园,也很难拥有本应嬉笑玩闹无忧无虑的童年,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向世人绽放自己的光彩。犹记得在辛苦修剪草木后拿着劳动报酬开怀大笑的阿里与父亲,记得小沙拉在看到其他小女孩漂亮的鞋子而自然流露出的羡慕与向往,记得阿里因优异的成绩获得老师的嘉奖,记得沙拉收到阿里送给她的自动铅笔而露出的美丽的笑容……这一切的一切,又有谁能不为之动容呢?

当为妹妹赢的一双新球鞋成为唯一的信念,小男孩竟可以坚持跑下5公里的赛程;当为妹妹赢的一双新球鞋成为唯一的信念,小男孩竟可以放下争夺第一的荣耀甘当季军;当为妹妹赢的一双新球鞋成为唯一的信念,小男孩赢得第一之后却是难掩的失落与愧疚….粗重的喘息声,略微放慢的电影节奏,无一不适时地牵动了观众的心思。好在,故事的结局是温暖的,父亲为兄妹俩分别买了新的鞋子,或许,这崭新的鞋子也将成为他们日后继续奋斗的希望与力量吧!

电影《小鞋子》深度影评 篇7

一.影片简介

《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是伊朗第三代电影人②马基德·马基迪(Majid Majidi)的代表作,该片拍摄于1997年,《小鞋子》是真人真事带给我的创作灵感,只不过我把现实中的兄弟俩同穿一双鞋改成了兄妹。影片我想表达的是贫穷之外的另一种意境:孩子是如何去面对和理解贫穷的。我想最终我找到的答案是,再苦再穷的人都有希望和光芒,他们其实是非常乐观的。

从马基德导演的这段自述中,我们能够读解出强烈的精神层面的关怀,导演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让观众了解到人可以贫穷,可以忍受痛苦,但是却不能向这种状况屈服,人可以在艰苦和困难的环境下,通过自身来保持人性的价值。这是这部影片的主题,影片中也无处不散发出这种强烈的人性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气息。我想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浅析电影《小鞋子》是如何在每一个细节中渗透这个主题,渗透这种人性价值和文化价值的:

无论是《小鞋子》、《天堂的颜色》抑或《巴伦》都将视点对准了儿童,并能用朴实而细腻的情感震撼观众,答案已不言自明。而在他的影片中始终萦绕着的主题——“对人生的希望”,也正是马基德童年经历的磨砺和折射。认识到这一点我想我们已经找到了解读影片的钥匙,让我们一起看看《小鞋子》是如何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一点的。

三.用细节关照人性和文化

电影的民族风格是电影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我们一直在强调要拍中国自己的民族电影,那什么样的电影才称得上民族电影呢?

如果我说《小鞋子》讲述的是伊斯兰教徒的生活,不知道你是否同意,还是看看马基德是如何通过细节来展现伊斯兰文化特色和民族电影特色的吧:在阿里和妹妹多次穿行于街道的镜头中,我们始终跟着镜头或平缓或激烈的运动着,导演用许多充满本土风情的画面作为底衬,穿过充满民族特色的蓝色廊柱和镂空门框的建筑,穿过裹着头巾的伊斯兰妇女,处处显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特别是在影片的开始部分,阿里找鞋子未果,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位大叔叫住,托他捎一些糖回家的这个段落,当阿里接过糖转身从画框右侧出画之后,画面出现了一个停留时间并不长的空镜,而在这个镜头中我们看到了放着蜡烛的烛台,十字镂空的蓝色墙面,骑着马的武士的宗教画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细微周到,令人折服。文化价值的体现除了对民族特色的展示之外,还表现在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和如诗地赞美上。伊朗是一个极具伊斯兰教文化特色的国家,而“伊斯兰”的字面意义,即无条件和心甘情愿地顺从安拉的权威法律。在阿里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对自己信仰的虔诚和知足,尽管生活上他们是贫瘠的,精神上却乐观开朗。他们坚信着:真神会保佑一切。所以他们会施舍于人,帮助于人:阿里送汤给邻居;清真寺里的糖决不拿为己用;虽然自己没鞋穿,也不忍心问家庭更加窘困的女孩把鞋要回来等等,这些细节的设置都使故事充满了温暖的气息。

而影片结尾的设置也是极具宗教意味的。金鱼对小阿里的“安慰”,仿佛超越贫穷,超越苦难,这种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自然的吟唱,才使得电影关于人文主题的表现有了最宽广而又厚实的舞台。民族电影怎样表现,电影的文化价值怎样表现,马基德的做法无疑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电影都是一种启迪。而在影片人性价值的体现上,导演细节的处理也很精准。故事中阿里和莎拉找到了被丢弃的鞋子,他们想去索要回来时却发现那个孩子的父亲是个盲人。尽管他们只有一双鞋穿,可是孩子们认为那个小女孩更加需要这双鞋子,当两人决定不再向女孩讨回鞋子,默默走在回家路上的时候,背景响起了清真寺里的音乐,这是全片不多的两处有源音乐之一。这段音乐实际上是下一场景的转场音乐,而声音先入的方式,仿佛为这两个孩子送去赞许的礼物,来自真主安拉的礼物一般,让我们看到孩子的心是这么纯洁无私。这种人性价值还表现在对阿里这样一个在窘迫景况下生存的儿童,导演没有表现出廉价的同情,而是体现出了尊重。他始终用温情的目光关注着人物命运的发展,用俯视的角度关注;用平视的角度倾听。

四.用视听语言关照人性和文化

影片总体在视听上极其朴实真挚,没有花哨的卖弄;没有主观的强迫;也没有极端的风格,全片大量的俯拍镜头表达了导演的一种人文关怀和关注,而影片最具主观性和形式感的镜头出现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1分44秒,固定机位的特写,形式感极强,导演强调的意图非常明显,看似简单,但导演对细节的把握是极其精准的,从中能够解读到的细节可能需要用一个扩句的形式来说明:一只鞋;一只红鞋;一只女孩穿的红鞋;一只补了不止一次的女孩穿的红鞋。一个镜头,不仅交代了镜头前能看见的内容,“正在发生的事件—补鞋”;也交代了镜头前无法看到的内容:“主人公的年龄,性别,家庭背景”等等,而仔细分析才发现导演想要传达的信息量不仅如此,从这个镜头的画外空间中,我们解读到了更多的内容:近处的叫卖声,远处的叫卖声,女人高跟鞋的声音,口哨声,妈妈牵着不大的小男孩经过的声音,这个镜头的空间在瞬间被无限扩展开,使我“看到”了热闹的街市,“看到”了妈妈牵着小孩经过的身影,“看到”了街上的小青年吹着口哨四处溜达,镜头的信息承载量再次被扩大。而所有的这些信息仅仅是在一个镜头中得以准确的传达,而镜头的内部调度也通过画外空间的使用得以实现。这一手法不可谓不朴实,但效果却甚为精妙。

导演对于兄妹俩的关系,也不断的通过视听语言的手段给我们以暗示,首先看看女主角莎拉的出场,莎拉的第一次登场是通过阿里的主观视线隔着玻璃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为什么要隔着玻璃?这暗示着兄妹两之间的隔阂,而在随后两人的镜头中,除了交代环境的镜头外,两人的对话始终被导演分割在两个画面中,故事直到阿里考试得了高分,把老师送的笔转送给妹妹的时候,我们终于看到了带关系的正反打,使人们感觉到了这种无法分割的亲情的力量。在镜头语言中时刻透露出导演对两人关系和命运的关注,而观众也能从中体味到导演的这份关照。

影片的结尾段落应该说是全片最出彩的部分,这场赛跑戏,用了四台摄影机进行拍摄,整个段落7分20秒,共82个镜头。这一段落导演运用了五种不同的方式来强化对比效果,将剧情和情感同时推向高潮: 首先是风格上的对比,从发令枪响开始的十七个镜头中,导演用了纪录式的摄影风格以固定镜头来展现群体的奔跑场面,冷静、客观、不动声色,大全景的连续组接,让观众自己去看,去寻找。目的除了交待大的环境和人物关系外,也为后面的渲染起到了铺陈和对比作用,所谓欲扬先抑。但随着一个带环境的大远景的插入以及环境声的细微改变(环境声开始由集体奔跑的嘈杂声和喧闹喧闹声变化成安静的环境声,如鸟鸣,微微的风声等等),我们明显感觉到了摄影风格的改变,镜头开始运动起来,侧跟、前跟、后跟,镜头始终随着人物的运动而运动,而景别也趋近于中景、近景甚至特写。这在风格上与之前的纪实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次是在剪辑上的对比,这个段落的第21、22两个镜头以及第26个镜头,导演插入了妹妹在街道上奔跑的镜头,与正在赛场上奔跑的阿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组蒙太奇的组接,也是应证爱森斯坦“1+1=3”的理论的绝佳例证。两个不同时空的奔跑镜头的组接,产生了新的含义,我们仿佛看到了阿里奔跑时内心的力量,仿佛看到了兄妹间那种无法分割的情感力量,看到这,无数人为之感动,因为它真的触到了你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你曾经拥有,你终将失去,你不再拥有,你无限渴望……

再次是在镜头上的对比(其实也应该隶属于剪辑的范畴,在这我们将它拆开来分析),包括长焦镜头与广角镜头的对比,正常速度与升格镜头的对比。镜头32到38,运动方式同样是侧面的跟移,但导演运用了一组长焦特写镜头和广角全景镜头的交叉剪辑,突出人物,增强节奏,给人以更加紧张之感。镜头48-51,导演又运用了一组正常速度与升格镜头的对切,这既改变了观众心理感受的正常节奏,也延长了影片的叙事时间和观众的心理时间,充分的渲染了“人可以贫穷,可以忍受痛苦,但是却不能向这种状况屈服,人可以在艰苦和困难的环境下,通过自身来保持人性的价值”这一影片的终极主题,这种通过强烈的视听手段对人性主题的挖掘再次展现了导演的人文情怀。

再次,对电影基本时间和空间④的改变形成的对比,发令枪响后的20个镜头和接近终点的35个镜头,从数字上可以看出,前者跑了长距离的路程,导演仅用了20个镜头,而临近终点不到100米的距离,导演却耗费了大量的笔墨,并不惜采用升格的方式来延长时间和距离感,前者压缩了时空,后者延长了时空,这一压缩一延长的对比,对观众形成了强烈的感观刺激和情感刺激。

最后是在音乐音响上的对比,首先我们能听到的音响有:跑步时厚重杂乱的脚步声、人群的喧闹叫嚷声,没有音乐;接下来我们能够听到鸟的鸣叫声,人群的声音渐渐减弱,音响开始发生过渡,仍然没有音乐;再接下来,出现了妹妹说话的回忆的声音,环境声减弱,混响渐渐加入进来,没有音乐;接着,带混响的环境声和真实的环境声交叉出现,没有音乐;快接近终点的时候,环境声已经完全失真,混响效果强烈,最后音乐加入进来,直至到达最后的终点。从这一脉络我们可以清晰的读解到导演的创作思路在一步步把观众从真实的环境带入到思想的意境中来,或者说是带入到男主人公阿里的精神世界中,让大家和他一同经历一次通过自身的努力保持人性价值的心理历程。

最后的结局,导演大胆地把失望留给阿里,而把惊喜留给了观众。也正是这种结尾,我们才会让阿里在我们心中烫出了印记,也才能回味出导演对阿里最深处的温柔抚摩,这正是故事的完美收宫,也是导演视听技巧的完美收宫。

五.结语

从某种角度说,这部电影已经超越了一部儿童电影所表达的范畴。让一个幼小的心灵去承受一个并不奢侈的渴望的沉重折磨,这已经不是以童趣为主要特征的儿童电影所能承受的主题了。但它的朴实和纯真,让这个略嫌沉重的主题变得温馨和令人感动。

电影小鞋子观后感 篇8

电影讲的是阿里因为不小心丢掉了妹妹的鞋,为了不让爸爸再借钱买鞋,兄妹俩每天奔跑在大街上互换鞋上学。为此,阿里面临着被开除的危险。因为阿里学习刻苦,被老师挽留在了学校。一天,他看见了市里举办的五公里长跑比赛,季军的奖品是一双球鞋。他决定参赛。回家后,他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妹妹。比赛当天,因为阿里心里一直想着妹妹的模样,他超过了一个又一个人。这时后面的人把他拉到啦,他一声不吭的爬起来。一心想得季军的他意外的得了冠军。赛后,他的第一句话是:“我是不是季军?”他没有完成妹妹的愿望,哭了。最后,是父亲完成了妹妹的心愿。

阿里兄妹家里生活非常贫困,在学校里却学习优秀。每天放学回家后都要帮父母做家务,做完家务以后就要趴在地上写作业。我们平时父母让我们帮点小忙我们都不愿意帮,从不知道他们的辛苦。和阿里兄妹相比,我们感到惭愧。我们写作业有椅子,也有桌子,可我们还在抱怨。他们穿破了鞋子补一补就继续穿,我们穿破了鞋子就扔掉,然后就再卖一双新的。阿里因为得了冠军,没有完成答应妹妹的承诺而伤心的哭了。我们的生活中谁不愿意得冠军。因为一个承诺,阿里他不喜欢冠军。

《小鞋子》观后感 篇9

一双已经破的不堪入目的粉红色的小鞋子,在一双粗糙的手中,一针一线的缝补着。伊朗影片《小鞋子》就在如此温馨又带点穷苦的镜头下开始了。故事情节其实比较老套,描写了底层劳动人民困苦的生活:

家境贫寒的男孩阿里帮妹妹萨拉取修补好的鞋子时,不慎将鞋子弄丢,为了不被父亲责罚,让他原本就布满银丝的头上不再增添增多的白发,也为了不让生病的母亲担心费神,他央求萨拉暂时保密,说两人可以替换着穿他的鞋子上学,并答应一定会帮她买双新鞋子。

阿里原本指望用他和父亲进城打工挣的钱帮萨拉买双新鞋,但父亲的意外受伤打消了他的美梦。看到全市长跑比赛季军的奖品是一双运动鞋时,阿里决定参加比赛,但是他错过了报名日期。几经哀求,体育老师破例让实力出众的阿里参加了比赛。比赛场上,阿里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得第三名!只是事与愿违,由于被拌了一下摔到了地上,为了能追上前面的选手,他奋起直追,最后得了第一,而阿里只是在领奖台上流下了悔恨的泪水,悔恨自己没有做到答应妹妹的事情。故事在阿里把满是水泡的脚浸到水里,一群金鱼游过来的镜头下结束。

生活的艰辛加诸在两兄妹身上,他们只能换着穿阿里那双破烂的球鞋去上学,尤其是萨拉,早上站在队伍中间,低头扫视着周围人的鞋子。镜头一一扫过其他人漂亮鲜艳的鞋子,最后停留在萨拉那双又脏又大的球鞋上,这时即使没有镜头移到萨拉的脸上,大家肯定也想的出这个早熟聪慧的孩子的失望难过之情,多么的心酸。而阿里每天在小巷焦急的走来走去等着妹妹的鞋子去上学,每次都跑到汗流浃背也不敢稍加停留,但结果是每次都迟到,还差点被教导主任赶回去,倔强的小男孩委屈不甘心的泪水就这么淌了下来,揪痛了每一个看的人的心。

虽然生活是如此的对待他们,但两兄妹内心纯真善良的品性并没有被恶劣的环境给扼杀。让我很感动的一个镜头是兄妹俩在水塘边吹着泡泡,他们没有我们小时候那么好的“设备”,他们只能是边洗鞋子,边用肥皂泡取乐。没有张扬的欢声笑语,而轻松愉悦的气氛萦绕于兄妹俩之间;没有过多的嬉笑打闹,而属于家人间的温馨自然充斥其间,淡淡的幸福,浅浅的欢乐,就是他们拥有的全部,让人看了既感动又心酸。

最后阿里答应萨拉要赢得比赛的第三,把球鞋送给她。他拼命的跑,没命的跑,要落后了,想到了妹妹那渴望的眼神;支持不下去了,想到了妹妹的懂事。除了听到他如快断气的牛般的粗壮的喘息声外,余下的就只是他跑步的“哒,哒”声,这让我想到了《阿甘正传》中阿甘也是如此没命的跑。只是不同的是阿甘是没有目的的随性而至,而阿里心里充满了对妹妹的愧疚和爱护,这是哥哥对妹妹的承诺。一个人如果有了想守护的人或物后会变的超越极限,变的强大,而这时的努力就显得非常珍贵,非常的感人。

最后虽然没有赢得那双球鞋,萨拉也满脸的失望,但是导演不会这么狠心,镜头一闪,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父亲的自行车后有双崭新的女鞋,可想而知,萨拉不会再郁郁寡欢,而是会露出属于纯真女孩的甜美笑容,浸染阿里的心间,感染每个人,大家都露出会心的笑容。

《小鞋子》给我的感动是属于贫民的感动,是底层劳动人民不被恶劣环境打败的坚强,是穷苦人家小孩子纯真朴实的懂事。其实,生活的美好本不抽象,就像那忧郁的蓝色中突然跃入的一抹亮色,让人惊喜,让人久久不能平静,让人浮想联翩......多一点释怀,少一点计较;多一点豁达,少一点纠缠;多一点懂事,少

《小鞋子》观后感 篇10

“对不起,莎拉。我没有得到季军。”“没关系。”这就是电影《小鞋子》中的最后一句话。

这部电影又名《天堂的孩子》,主要以一条伊朗小街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阿里一家的故事。阿里是他学校的尖子生,不仅学习好,品德和体育也不差;尽管他家境贫寒。故事中的另一个主人公莎拉(阿里的妹妹),由于阿里不慎弄丢了她的鞋,就与阿里达成协议:这件事先不告诉爸爸妈妈,阿里去寻找那双丢失的鞋。如果要上课,就让莎拉先穿着鞋子去上学,等莎拉下雪后,赶紧跑回家与阿里换鞋子,然后让阿里去上学(因为阿里与莎拉的上学时间正好错开)。

这部电影没有煽情的音乐,却能让我们跟随着任务一起伤心,一起快乐,一起紧张,一起着急,一起哭泣„„

又一次,莎拉和阿里一起刷鞋子,那飘在风中的泡泡似乎是一面读心明镜,让我看透了那对可怜又可爱的兄妹的纯洁的心灵。还有一次,市里举行长跑比赛,阿里很想参加,因为季军的奖品是一双球鞋。校长经不住阿里的哀求,就让他去参加比赛。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比赛时,阿里中途摔倒了。正是这一摔,使他在慌乱中意外冲线„„但是,当人向小冠军祝贺时,人们看到了他眼中无比失望的泪水„„

阿里,我很佩服你这种品质。阿里,你是不是真的从天上

来?要不你的品质怎么那么纯洁呢?

小鞋子观后感 篇11

这一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穷苦的人家为了上学给孩子买了两双球鞋。妹妹的球鞋坏了拿去补丁,哥哥给他拿回来的时候去了菜市场拿完马铃薯以后球鞋被收废品的人拿走了。在后面中,有一次跑步如果得到季军,可以有一双新球鞋。哥哥奋力地跑步,结果得到了冠军没有得到球鞋的故事。这一部电影告诉了我们要知足现在的幸福有人比我们还穷。仅仅因为一双球鞋都不能向父母提出买,只能自己去争取。还有知识才是最重要的。他的父亲不懈的努力但只能获得一点钱。可是有了知识就可以有更多的钱,出更少的力。

《小鞋子》观后感 篇12

这就是伊朗电影“小鞋子”向我们叙述的故事。虽然它是一部儿童题材的影片,却适合各个年龄层人士观看。主要原因还是整部作品情节饱满、画面干净、演技自然,让人不知不觉被其吸引,不知不觉与剧中人物同悲共喜。还有片中随处洋溢着的浓浓的异域风情也让我们备感新鲜,仿佛眼睛的盛宴,跟随摄影机尽情领略西亚这个古老又陌生国度的民俗风情。

长长窄窄曲折迂回的石头巷子,中间略微凹陷的排水沟;围绕圆形水池而建,有着高高台阶的伊朗民居;彩色地毯;沿街的店铺;高鼻深目、肤色微黑的波斯人种,身披头巾,黑衣黑裤的妇女和女孩…这些主要场景和人物可能概括了伊朗社会的现世生存状态,真实自然不造作。

导演马基。麦基迪怀着浓厚的人文关怀气息成功的运用儿童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兄妹俩梦想找回鞋子或重新获得一双鞋子的全过程。影片风格平实朴素,极少煽情场面,却又让人无处不再的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不同人物碰撞产生的不同效应和奇妙的关系,所有这些形成一个神奇的生命链,每一环都独立存在又紧紧相扣,使全片充满着饱满的张力。

尤如春天细细的夜雨,轻轻的滋润着每一颗渐趋干涸的心灵。饰演阿里和莎拉的小演员也不由让人击节称赞,他们的语言或许是幼稚的,但他们却游刃有余的运用着平静外表下实际暗涌着丰富内涵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清晰的告诉着我们属于他们的喜、怒、哀、乐。除了兄妹俩,严厉又不失人情的父亲、善良的母亲、和睦的邻居、爱护学生的老师,还有不知怎么回事,莎拉的鞋子后来被穿到另一双脚上的小女孩,影片的处理都是轻描淡写,但却硬是在淡中凸显真情,而人与人之间多角关联也在淡中迸发中最温情自然的火花。

虽然兄妹俩克服了仅有一双鞋子带来的种种困难,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莎拉渴望得到一双鞋子和阿里渴望送给莎拉一双鞋子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而影片的启承转合也仿佛水到渠成般自然。莎拉意外的发现自己的鞋子被穿在另一个小女孩脚上,一再确认后终于拉着阿里跟踪小女孩回家,却赫然发现小女孩的父亲是一个盲人,而他们家也异常穷困,阿里和莎拉不忍心再打扰他们,即将找回的鞋子擦肩而过。接着阿里跟随父亲做为花匠到城里的富人区,企图找一俩份工赚钱,这一段是全片的靓点,穷人与富人、成人与儿童、父与子,来了一次精彩大碰撞,富人的无聊、穷人的渴望、成人的复杂、儿童的单纯,在这个浓缩的小环境中异常显眼。而父亲终于凭劳动换回了一份丰厚的报酬,莎拉的新鞋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上一篇:《早发白帝城 》古诗解析下一篇:西方社会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