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四章教学测量和评价(共4篇)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四章教学测量和评价 篇1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含义和特点。(2)自编测验的含义和特征。(3)非测验评价技术。
(4)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考纲链接
1.教学评价的概念: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做出决策。
2.教学评价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的资料、描述并分析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
3.教学评价与测量及测验的关系:(1)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而教学评价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以客观描述为基础;(2)测量与测验所得到的结果,只有通过教学评价,才能判断这种客观描述的实际意义,才有实际价值。
4.根据发生的时机,教学测评可分为:(1)诊断性评价;(2)形成性评价;(3)总结性评价。
5.根据对测验解释时所采用的标准,教学测评可分为:(1)常模参照评价;(2)标准参照评价。
6.根据严谨程度,教学测评可分为:(1)正式评价;(2)非正式评价。
7.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1)鞭策和促进学生的学习;(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8.标准化成就测验: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9.标准化成就测验的特点:(1)由专门机构或专家学者编制;(2)施测条件、计分手段、分数的解释完全相同;(3)测验都有常模为依据,且有信度、效度的资料可查;(4)测试规模大,整个地区、国家以至在国际上都可统一使用。
10.测验标准化的程序:(1)制定测验目的;(2)修改测验项目;(3)扩大样本;(4)确定常模。
11.标准化测验的优点:(1)客观性,比教师自编测验更加客观;(2)可比性,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可以进行比较。
12.标准化测验的不足:(1)不能提高或促进学生的学习;(2)要求接受测验的人在所有的重要方面都接近标准化样本;(3)公平性有争议,学生在测验上的得分受其知识经验的影响,存在测验偏差。
13.教师自编测验: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14.教师自编测验的特点:(1)测验由教师本人,或使用者根据不同的目的或时间来编制;(2)对不同的被测者,可以有不同的测题、时间限制和记分手段,比较灵活;(3)测验规模限于校内或班级,测验的适用范围较小;(4)以教师本人的经验来估计测验的可靠、有效和实用。
15.教师自编测验的步骤:(1)确定测验的目的;(2)确定测验要考查的学习结果;(3)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4)写出考试计划或细目表;(5)针对计划测量的学习结果,选择适合的题型。
16.教师自编测验的类型:(1)客观题,包括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和选择题;(2)主观题,包括论文题和问题解决题。
17.有效自编测验的必要条件:(1)信度。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2)效度。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3)区分度。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18.编制测验的注意事项:(1)测验应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2)测验必须是教学内容的良好取样;(3)根据测验目的,确定测验的结构;(4)注意测验的信度,在解释结果时应慎重;(5)测验应该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19.自编测验常见的错误:(1)过于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指标;(2)对测验准备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测验准备不够充分,甚至没有准备;(3)编制的测验太简单,题量太小。
20.非测验的评价技术:(1)案卷分析;(2)观察;(3)情感评价。
21.观察信息记录方式:(1)行为检查单;(2)轶事记录;(3)等级评价量表。
22.测评结果的报告形式。(1)分数制;(2)等级制:合格与不合格;(3)其他方式:①个人鉴定;②观察报告;③家访或家长会。
23.合理的评分过程应包括:(1)搜集有关学生的信息;(2)系统地记录下评定的结果,并随时保持最新的结果;(3)尽量将搜集的资料量化,用数据来表示学生的学习情况;(4)加大最后测验得分的比重;(5)评定应该以成就为依据,不要和其他特征的评定混杂起来。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采用性格量表对学生进行测量,他们在一个月后的结果与六个月前和三个月前的得分大致相等,这表明测验的(B)较高。
A.效度 B.信度 C.区分度 D.相关度 2.关于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按教学评价的功能分类可分为(C)。
A.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B.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C.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D.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3.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D)。
A.做出分析 B.做出判断 C.进行评估 D.做出决策 4.常用的非测验的评价技术有案卷分析、观察和(A)。
A.情感评价 B.轶事记录 C.等级评价量表 D.行为检查单 5.如果将期末考试结果的解释视为总结性评价,那么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测验的解释就是(D)。
A.定性评价 B.考察性评价 C.定量评价 D.形成性评价
6.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的评价方式称为(A)。A.常模参照标准 B.正式评价 C.标准参照评价 D.非正式评价
7.通过对学生的家庭作业或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的模型绘画等各种作品进行考察、分析并形成某种判断和决策的过程称为(C)。
A.个案研究 B.观察分析 C.案卷分析 D.事务记录 8.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称为(B)。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9.(A)被称为“教育测验之父”,拉开美国教育史上著名的测验运动的序幕。
A.桑代克 B.斯金纳 C.泰勒 D.梅伊 10.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的测定称为(D)。
A.配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11.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D)。A.基本过程 B.全部过程 C.主要过程 D.系统程序 12.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A)。A.系统程序 B.严格规则 C.系统规则 D.标准规则 13.(D)不是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
A.客观性 B.计划性 C.可比性 D.公平性
14.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评价学生对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方式称为(C)。A.常模参照标准 B.正式评价 C.标准参照评价 D.非正式评价 15.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C)。A.教育目的服务的 B.教师和学生服务的 C.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D.当前工作服务的 16.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估或者凭教师的平常观察记录或与学生的面谈而进行的教学评价属于(B)。A.配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17.关于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按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可分为(D)。
A.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B.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C.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D.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18.下列不属于观察评价技术的是(C)。
A.行为检查单 B.轶事记录 C.成长记录袋 D.等级评价量表 19.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鉴别能力称为(D)。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20.(B)因为对“八年研究”的评价工作及先进、系统的现代教育评价思想的提出,被称为“教育评价之父”。A.桑代克 B.拉尔夫泰勒 C.艾里克森 D.斯金纳 21.在教学开始前进行,为了解学生对新学习任务的准备状况,确定学生当前的基本能力和起点行为的评价称为(A)。A.配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22.我国考试机构通常按照评分的方式,将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归属于(C)。
A.主观题 B.问题解决题 C.客观题 D.开放式问题
23.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按一定测验理论和技术,根据全国或地区所有学校的共同教育目标来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D)。A.智力发展的测验 B.结构的测验 C.能力形成的测验 D.成就水平的测验 24.形成性评价通常发生在(D)。
A.教学过程之前 B.学生毕业时 C.教学过程之后 D.教学过程之中 25.诊断性评价多半是在(B)实施。
A.教学过程中 B.形成性评价之后 C.标准参照评价 D.教学过程之后 26.模拟测验在多次实施后所得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称为(A)。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27.关于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按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可分为(B)。
A.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B.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C.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D.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28.为了考查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情况,让学生编制一份测验小学两步应用题的测题属于(D)。A.形成性测验 B.间接测验 C.非正式测验 D.操作评价 29.关于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测验的可靠性是(A)。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30.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B)。
A.教师随堂评价 B.教师自编测验 C.随堂考试 D.课堂提问测验 31.测量首先要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A)。
A.一种量值 B.一种题型 C.某种题型 D.多种题型 3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教师自编测验的主观题题型?(D)。
A.问题解决题 B.论述题 C.简答题 D.选择题 33.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称为(B)。A.教学测验 B.教学评价 C.教学测量 D.教学鉴定 34.分半信度又称为(D)。A.再测信度 B.受试者信度 C.评分者信度 D.内部一致性信度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在主观类型题目的论文题型中,简答题属于_有限制的问答题_。
2.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资料、_描述并分析_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的步骤。
3.问题解决题通常有两种形式,即_直接测验_和间接测验。
4.关于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单元小测验属于_总结性评价_。
5.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_预测和评判_、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6.依据教学评价的时机,教学评价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_总结性评价_。
7.为进行有效的观察,教师可采用_行为检查单_、轶事记录、等级评价量表等方式。8.考察测验有效性的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_区分度_。
9.在教学评价中,评分标准一般分为_相对标准_和绝对标准两种。
10.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_鉴别能力_。
11.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成就,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对于情感及道德行为表现则常采用_非测验性_的评价手段。
12.自我测验包括客观题和_主观题_两种类型。
13.依据评价的功能,教学评价有_诊断性评价_和配置性评价。
14.教师在评分时会出现教师对学生的总体印象影响到对论文题目的评价,这种现象叫_晕轮效应_。
15.细目表是将考试具体化的最重要的工具。其形式是两维表,一般纵栏表示_学习结果_,横栏表示课程的内容或范围。
16.非测验的评价技术有案卷分析、_观察_和情感评价。
17.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表现在具有_客观性_、计划性和可比性。
18.依据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教学评价可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_标准参照评价_。
19.教师自编主观题的类型包括论文题和_问题解决题_两类。
20.对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成就的评价最常用的评价手段包括标准化成就测验和_教师自编测验_。
21.1926年,_陶行知_本着“教学做合一”思想,编制了我国最早的一份较全面的学校评价量表《乡村小学比赛表》。22.匹配题目包括两列词句,一列是问题选项,一列是_反应选项_。23.依据评价的严谨程度,教学评价可分为正式评价和_非正式评价_。
24.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_行为和结果_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25.专家和学者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称为_标准化成就测验_。26.客观题包括选择题、是非题、_匹配题_和填空题。
27.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_教学方法_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28.教学评价的报告方式常用的有分数制、_等级制_和观察报告等。29.教学评价内容包括认知、情感和_技能_三方面。
30.论文题一般较常使用的有两种类型,即有限制的问答题和_开放式论文_。31.测验、问卷属于_正式_评价,观察谈话法属于非正式评价。
32.标准参照测评不考虑其他个体对任务的完成情况,故有时又叫_自我参照评定_。33.通常,学校里的学科学习考试主要属于对学生进行_标准_参照测评。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学评价的功能。
答:教学评价的功能:(1)导向功能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2)鉴定选拔功能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激励改进功能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评价通过合理的评价,促使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健康成长;(4)是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2.简述教学评价的分类。
答:教学评价的分类有:(1)依据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时机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依据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可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3)依据评价的功能有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4)依据评价的严谨程度可分为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3.简述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答:教师自编测验的特点:(1)测验由教师本人,或使用者根据不同的目的或时间来编制;(2)对不同的被测者,可以有不同的测题、时间限制和记分手段,比较灵活;(3)测验规模限于校内或班级,测验的适用范围较小;(4)以教师本人的经验来估计测验的可靠、有效和实用。4.简述教学测量与评价及测验的关系。
答: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作出描述和评定的活动,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确定教学和学习是否合格的过程。教学评价是以测量和测验为基础的,是对策略和测验结果的解释。
区别:教学测量是学生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教学评价是对学绩测验的结果进行主观判断和解释。
联系:教学评价以教学测量获得的客观结果为依据,教学测量也只有与教学评价紧密结合才使客观量化具有实际意义。5.简述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
答: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这种测验的命题、施测、评分和解释,都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境下,它是一种比教师自编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的时间和经费,因此它比大部分的课堂测验更有计划性;(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参照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
6.简述档案评价与传统的标准化考试的区别。
答:档案评价与传统的标准化考试的区别表现在:第一,档案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的手段,它与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是一体化的过程,不像传统的考试仅仅将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第二,档案评价不仅重视作为学习结果的完成品,而且更重视对日常学习过程的记录和积累,更多的体现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不是像传统评价方式那样只重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第三,档案评价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重视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员的共同参与,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综合性,不像传统的量化评价只重视教师这一单一性的评价主体。7.简述教师自编测验的步骤。
答:(1)确定测验的目的;(2)确定测验要考查的学习结果;(3)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4)写下考试计划或细目表。细目表是将考试具体化的最重要的工具,使得测验能够与教学的目标内容保持一致。细目表的形式是两维表,一般纵栏表示学习结果,横栏表示课程的内容或范围。中间的栏目,由教师填上计划在测验中测量多大比例的学习结果和课程内容;(5)针对计划测量的学习结果,选择适合的题型。8.简述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答:非测验的评价技术:(1)案卷分析。例如根据学生家庭作业、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等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活动等进行判断和决策;(2)观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的观察也能够得到大量的关于学生的学业成就的信息。其中包括:①行为检查单填写;②轶事记录;③等级评价量表;(3)情感评价。针对学生的情绪、学习动机、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
9.合理的评分过程应包括哪些步骤? 答:合理的评分过程应包括如下步骤:(1)搜集有关学生的信息,信息可以来源于不同类型、性质的测验甚至观察等评价方式。例如,教师对学生期末学习成绩的评价,通常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作业和考试成绩占20%,课堂表 现占10%。(2)系统地记录下评价的结果,并随时保持最新的结果。(3)尽量将搜集的资料量化,用数据来表示学生的学习情况。(4)为了把评价的重点放在最终的学习成绩上,教师需要加大最后测验得分的权重。(5)评价应该以成就为依据,而其他特征的评价,不要和成就、评价混杂起来。10.简述编制测验时要注意的事项。
答:编制测验的注意事项:(1)测验应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2)测验必须是教学内容的良好取样。(3)根据测验目的,确定测验的结构。(4)注意测验的信度,在解释结果时应慎重。(5)测验应该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四、论述题。
1.教师评价学生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所占比例极大,体现出的优越性也较为明显。评价学生过程中,对教师要求较高,如教师必须提高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特别是学生观、质量观和评价观;把握学生心理,学会心理调控;恰当地选择评价时机,坚持评价具体化;掌握评价的语言艺术;灵活运用各种评价类型,做到评价有度、有利;反馈和解释评价信息要科学、合理。在实践中,教师评价学生常用的方法主要测试法、观察法、作业法、调查法、表现性评定和档案袋评价法等。
2.评价结果的报告形式有哪些? 答: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报告,量的评价常用的是用分数值,如试卷的得分,成绩单上的成绩等。评分方式有以百分等级表示的,也有以五级分表示的。有时有些课程采用合格与不合格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质的评价,教师可采用为学生写个人鉴定或定期的综合评价。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较全面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在进行这种评价时教师应收集更多的教师和同学的意见,以使评价更为客观。
对课堂教学的量的评价主要是使用标准化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标准化测验是由专家或学者们编制的,这种测验的命题、施测、评分和解释都有一定的标准,具备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测验结果比较客观,适用于大规模、大范围评价个体的心理特征。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这种测验针对性比较强,能较细致具体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特点。与标准化测验相比,其标准化程度较低,而且只能采用本班常模。对课堂教学的质的评价是通过观察、案卷分析、学生的态度以及成长记录袋评价来实施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非正式观察,也能收集到大量的关于学生学业成就的信息。这种观察一般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也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自然观察,并客观地、详细地记录所观察的情况。教师观察评价往往采用行为检查单、轶事记录和等级评价量表等。案卷分析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果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方法。如对学生的这些作品,如学生的课堂练习、家庭作业、论文、日记、手工制作品等,进行分析、考察、形成某种判断、决策,这一过程就是案卷分析。对学生态度的评价是对学生隋绪、学习动机和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除采用测验、已有量表进行评价外,也可以由教师自行编制一些开放式问题和问卷来收集信息,进行评价。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四章教学测量和评价 篇2
外科护理学
一、A1
1、①判断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效果的重要标志是
A、情绪变化
B、食欲变化
C、体重变化
D、甲状腺大小变化
E、脉率及脉压变化
2、①在下列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是
A、乳头状腺癌
B、髓样癌
C、未分化癌
D、滤泡性腺癌
E、小细胞癌
二、B
1、①A.乳头状腺癌 B.髓样癌 C.滤泡状腺癌 D.未分化癌 E.腺瘤癌变
<1>、发生率最高的甲状腺癌为
A、B、C、D、E、<2>、常伴有抽搐的甲状腺癌为
A、B、C、D、E、<3>、恶性程度最高的甲状腺癌为
A、B、C、D、E、答案部分
基础知识-第十四章 颈部疾病病人的护理
一、A1
1、【正确答案】 E
第1页 主管护师考试辅导
外科护理学
【答案解析】 基础代谢率是评定甲状腺功能亢进程度的主要指标,基础代谢率%=(脉率+脉压)-111。正常值为±10%,根据升高的程度来判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程度,因此患者的脉率与脉压变化是判断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
【该题针对“基础知识-第十四章 颈部疾病病人的护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4987】
2、【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按肿瘤的病理类型可分为:①乳头状腺癌:约占成人甲状腺癌的60%和儿童甲状腺癌的全部;②滤泡状腺癌:约占20%;③未分化癌:约占15%;④髓样癌:较少见,仅占7%。故乳头状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
【该题针对“基础知识-第十四章 颈部疾病病人的护理,第十四章 颈部疾病病人的护理(单元测试)”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345560】
二、B
1、<1>、【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甲状腺癌按肿瘤的病理类型可分为:①乳头状癌,约占成人甲状腺癌的60%和儿童甲状腺癌的全部,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故小题1选A。②滤泡状腺癌,约占20%,中度恶性,预后不如乳头状腺癌;③髓样癌,较少见,仅占7%,来源于滤泡旁降钙素分泌细胞,导致降钙素增高,患者出现低血钙,引起抽搐,恶性程度中等,预后不如乳头状腺癌但较未分化癌好,故小题2选B。④未分化癌,约占15%,高度恶性,早期即可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容易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预后很差,故小题3选D。
【该题针对“基础知识-第十四章 颈部疾病病人的护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4889】
<2>、【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甲状腺癌按肿瘤的病理类型可分为:①乳头状癌,约占成人甲状腺癌的60%和儿童甲状腺癌的全部,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故小题1选A。②滤泡状腺癌,约占20%,中度恶性,预后不如乳头状腺癌;③髓样癌,较少见,仅占7%,来源于滤泡旁降钙素分泌细胞,导致降钙素增高,患者出现低血钙,引起抽搐,恶性程度中等,预后不如乳头状腺癌但较未分化癌好,故小题2选B。④未分化癌,约占15%,高度恶性,早期即可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容易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预后很差,故小题3选D。
【该题针对“基础知识-第十四章 颈部疾病病人的护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4890】
<3>、【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甲状腺癌按肿瘤的病理类型可分为:①乳头状癌,约占成人甲状腺癌的60%和儿童甲状腺癌的全部,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故小题1选A。②滤泡状腺癌,约占20%,中度恶性,预后不如乳头状腺癌;③髓样癌,较少见,仅占7%,来源于滤泡旁降钙素分泌细胞,导致降钙素增高,患者出现低血钙,引起抽搐,恶性程度中等,预后不如乳头状腺癌但较未分化癌好,故小题2选B。④未分化癌,约占15%,高度恶性,早期即可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容易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预后很差,故小题3选D。
【该题针对“基础知识-第十四章 颈部疾病病人的护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4891】
第2页 主管护师考试辅导
外科护理学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四章教学测量和评价 篇3
3一个工程,是指在全国范围建设一个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网络公用、信息共享、覆盖各项劳动和社会保险业务的电子政务工程。两大系统,是指建设社会保险子系统和劳动力市场子系统。三级结构,是指由中央、省、市三层数据分布和管理结构组成。四项功能,是指具备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四项功能。简述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答: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社会保险和劳动力市场两大信息子系统。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各项社会保险业务经办、管理和服务;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主要实现劳动力资源管理、公共就业服务、职业培训以及劳动合同管理。简述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管理的三层结构。答: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管理的三层结构是对数据分布和管理而言,包括市级数据中心、省级数据中心和中央数据中心。市级数据库是构成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市级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成标准统一的覆盖劳动保障业务的集中式资源数据库。资源数据库包括当地参保单位、参保人员的基本信息和社会保险基金信息,以及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信息。简述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四方面功能。
答:⑴ 在业务处理方面,社会保险的参保登记、基数核定、缴费记录、待遇发放都可以在网上实现,求职登记、招聘等也可以在网上完成。
⑵ 在公共服务方面,参保单位和个人对参保情况、个人帐户情况的查询,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对职业供求信息、职业培训信息的查询内,以及有关劳动保障政策、法规的查询都能在网上进行。
⑶ 在基金监管方面,由于缴费和待遇发放都在网上完成,而且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与财政、银行实现了数据共享,因此可以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全程监控。
⑷ 在决策支持方面,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支持了统计数据的网上传输和上级数据中心对下级数据中心的网上数据采集,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科学的决策支持系统。简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原则。
答: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要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指导思想进行,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⑴ 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指导、分步实施、分级负担、分级管理、网络互联、信息共享。⑵ 系统内实行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
⑶ 劳动保障信息与国家电子政务其他系统实行纵向建设、横向对接。
⑷ 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简述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任务。
答:⑴ 建设三级数据中心及三种类型的数据库⑵ 建设网络系统
⑶ 建设应用系统⑷ 重构业务模式简述三级数据中心及三种类型的数据库。
答:数据中心是为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数据与技术支持,提供数据的构建、存储、维护、分发与共享等信息服务等基础环境,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分布要按照中央、省、市三级、集中与分布式相结合的方式组建。
三种类型的数据库:
⑴ 生产库。生产库位于生产区,即生产资源数据库,也可称为业务资源数据库,是可资利用的原始信息数据库。
⑵ 交换库。交换库是分布于交换区中的数据库,即交换资源数据库。
⑶ 决策库。决策数据库是用于支持上级和本级宏观决策的原始数据和统计数据的集合,包括当前数据和历史数据。交换数据库的主要作用是:⑴ 支持与本级其他部门的横向数据交换,支持本级宏观决策与公共服务 ⑵ 为上级宏观分析提供数据支持,支持上级的社会保险基金非现场监督 ⑶ 支持异地业务经办。交换库主要由以下数据库组成:宏观决策用数据库、异地领取养老金人员数据库、参保人员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数据库、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数据库、异地职介数据库、基金监管数据库和公共服务数据库等。决策库的数据来源包括:⑴从本级或下级交换库中抽样、提取、统计、汇总生成的原始数据和统计数据。⑵ 从下级单位决策区统计库中提取、汇总生成的统计数据。⑶ 常规统计报表数据和抽样调查数据。⑷ 从其他单位获取的相关数据。简述四种不同的应用系统及其功能。
答: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建立标准统一的应用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业务管理应用系统、公共服务应用系统、基金监管应用系统和宏观决策应用系统。
⑴ 业务管理应用系统的任务是健全业务管理手段,实行统一的业务流程,规范各业务管理子系统,全面支持职业介绍、就业管理与服务、职业培训、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业务经办。
⑵ 公共服务应用系统能为社会公众提供政策法规咨询、信息发布与查询、网上参保和申报、信访投诉、退休人员社区管理等社会化服务。
⑶ 基金监管应用系统通过实时收集、审核基金管理数据、分析评价基金管理和制度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风险,确保基金安全。
⑷ 宏观决策应用系统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统计、调查以及网络扫描等手段,建立全国性的、有效的劳动和社会保险信息采集体系,形成宏观决策数据库。重构业务模式包括:五险统一征缴、统一缴费基数、统一经办流程、统一服务内容、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并实现社会保险业务与就业服务和管理的衔接。简述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
答:⑴ 纵向建设、横向对接 ⑵ 交换信息 ⑶ 交换层级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和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原则是:纵向建设、横向对接。简述管理信息系统标准化的要求。
答:⑴ 各项标准、规范的制定必须遵守国家、部有关规范和要求。
⑵ 在信息编码和信息分类代码编制时必须遵守《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结构通则》。⑶ 在一般情况下应分别用组织机构代码和公民身分证号码作为单位信息库和个人信息库的主关键字。
⑷ 同属性、同内涵的业务数据库(表)和业务指标编码在各业务系统中应保持一致。⑸ 信息分类代码有国家、行业标准的原则上要参照执行,可选择使用,不可重新编码。简述管理信息系统常用标准。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四章教学测量和评价 篇4
一、名词解释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经济波动、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地区布局。
二、单项选择题
1.按照我国对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划分,属于第二产业的是
① 工业、建筑业 ② 农业 ③ 商业 ④ 服务业
2.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是
① 加快发展速度 ② 提高经济效益 ③ 扩大对外开放 ④ 调整比例关系
3.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
① 第三产业兴旺发达,所占比重上升 ②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③ 技术、产品更新加快 ④ 第一产业的质量不断提高
4.根据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民经济发展列为首位的应是
① 农业 ② 基础工业 ③ 商业 ④ 信息业
5.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产业是
① 工业 ② 农业 ③ 第三产业 ④ 建筑业
6.经济效益是指人们在从事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耗费和劳动占用同
① 所取得的企业利润的对比关系 ② 所取得的企业净产值的对比关系 ③ 所取得的有用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 ④ 所交纳的税利的对比关系
7.从本质上来说,集约型经营的增长方式是
① 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方式 ② 适度紧缩型的增长方式
③ 适度膨胀型的增长方式 ④ 质量效益型的增长方式
8.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指
① 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 ② 由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
③ 由集约型转变为粗放型 ④ 由内涵型转变为外延型
9.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意味着
① 从少投入高产出向高投入少产出转变 ② 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③ 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④ 从质量效益型向数量扩张型转变
10.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
① 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② 形成完善的经济机制
③ 建立起最佳的比例关系 ④ 形成配套的运转机制
⒒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要由
① 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② 集约型转变为粗放型 ③ 扩张型转变为紧缩型④ 质量型转变为数量型 ⒓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
① 改造自然与保护耕地的关系 ② 发现资源与利用资源的关系
③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④ 治理环境污染与预防疾病传染的关系 ⒔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是
① 数量扩张型增长方式 ② 质量效益型增长方式
③ 适度紧缩型增长方式 ④ 简单再生产型增长方式
三、多项选择题
1.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依靠
① 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实现的 ② 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来实现的③ 提高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来实现的 ④ 通过技术的不断进步来实现的 ⑤ 通过扩大生产场所和劳动者人数来实现的经济增长
2.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包括
① 宏观调控目标 ② 宏观调控方式 ③ 宏观调控手段
④ 宏观调控目的 ⑤ 宏观调控政策
3.农业是
① 国民经济的基础 ② 社会安定的基础 ③ 国家自立的基础
④ 人类生存的基础 ⑤ 科技进步的基础
4.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
① 稳定货币 ② 发展经济 ③ 提高效益 ④ 回笼货币 ⑤ 降低利率
⒌ 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变动的总趋势是
① 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质量日益提高
② 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数量迅速增加
③ 第二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
④ 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下降
⑤ 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
⒍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依靠
① 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来实现经济增长
②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实现经济增长
③ 扩大生产场所和劳动力人数来实现经济增长
④ 提高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实现经济增长
⑤ 技术的不断进步来实现经济增长
⒎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
① 缓解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矛盾的需要
② 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
③ 搞活国有企业的需要
④ 避免经济波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⑤ 参与国际竞争和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的需要
四、简答题
㈠ 简述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性是什么?
㈡ 什么是经济效益?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㈢ 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㈣ 为什么要实施和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㈤ 怎样认识和解决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五、论述题
㈠ 论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有什么重要作用?
㈡ 论述我国发展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㈢ 什么是产业结构?我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如何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
㈣ 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因就业人数增加、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和增加,即物质产品和劳务生产总量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整体演进和改善。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实现模式,它可分为两种形式:粗放型和集约型。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需要之能力的发展,是指经济在长期发展趋势上表现出向前发展和正增长的走势。
经济波动:不同时期的经济增长率的差异表现
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每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和互为条件的关系。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在一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要求下,实现供求结构均衡、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并取得较好结构效益的产业结构优化过程。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度水平向高度水平的发展过程,实质是产业的技术结构高层次化,产业结构不断向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高集约化演进,从而更充分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种趋势。
产业地区布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各部门、各要素、各环节在地域上的动态组合和分布。
二、单项选择题
1.① 2.② 3.① 4.① 5.② 6.③ 7.④
8.① 9.② 10.③ 11.① ⒓ ③⒔ ①
三、多项选择题
⒈ ①②③④ ⒉ ①②③④⑤ ⒊ ①②③④ ⒋ ①② ⒌ ①③⑤ ⒍ ①②④⑤ ⒎ ①②③④⑤
四、简答题(答案要点)
㈠ 答: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能不能持续快速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重大的政治问题。具体表现为:
①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条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在经济十分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这必然造成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文化长期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这种情况下,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要说服广大群众相信社会主义优越性,必须努力把经济搞上去,以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快的速度发展,逐步缩小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最终得到巩固,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长治久安。
② 只有持续快速发展国民经济,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③ 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在当前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斗争中,一国的经济实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实力强,才能有强大的国防,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才能有发言权,起着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地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实力,才有更大的力量保卫自己,反对霸权主义,维持世界和平,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㈡ 答: ① 经济效益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占用量、劳动消耗量同所取得的有用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在有用的劳动成果一定时,占用和耗费劳动少,或在占用和耗费劳动量一定时,有用劳动成果多,经济效益就高;反之,经济效益则低。
②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之所以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这是因为:
第一,提高经济效益,可以缓解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目前我国资源和资金的利用率较低,浪费严重。提高经济效益,可以节约资源和资金的耗费,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使有限的资源和资金尽可能多生产出符合人民需要的产品。
第二,提高经济效益,能够增加供给,缓解供需矛盾,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第三,提高经济效益,能够加速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㈢ 答: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① 劳动力供给数量和质量;② 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③ 科技水平及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状况;④ 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⑤ 资本积累的规模;⑥ 社会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等等。
㈣ 答:⑴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① 它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它是指经济在长期发展趋势上表现出向前发展和正增长的走势。② 它的实质是将当前的经济发展与长远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既要满足人们当前的需要和利益,又要重视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⑵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① 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只有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才能不断地增强综合国力,尽快地消除贫困,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因此,经济发展应放在中心位置。
② 生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因此,必须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持续地使用可再生性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
③ 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全面进步相适应。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贫困与不发达是造成资源与环境破坏的根本原因,只有消除贫困,才能产生保护和建设环境的能力。总之,可持续发展的这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㈤ 答:(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都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因发展起点和发展条件不同,东部地区发展比中西部地区更快一些。
(2)要用历史的和辩证的观点认识和处理地区差距问题:一是要看到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二是要高度重视和采取有效措施正确解决地区差距问题;三是解决地区差距问题需要一个过程。应把缩小地区差距作为一条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
(3)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总的要求是,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全国经济总体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发展区域经济与发挥各地积极性的关系。中西部地区应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五、论述题(答案要点)
㈠ 答:⑴ 经济增长方式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粗放型经营;二是集约型经营。粗放型经营的增长方式,其实质是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是以数量增长为中心。而集约型经营其实质是依靠经济增长质量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即质量型和效益型的增长。
⑵ 我国要实现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必须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的重要作用在于: ① 这种转变是缓解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短缺矛盾的需要。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相对不足,只有完成这个转变,才能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② 这种转变是社会需求结构变化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因为只有完成这种转变,生产出更多的符合人民需要的产品,才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③ 这种转变是搞活社会主义企业的需要。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下,亏损严重,只有完成这个转变,才能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从而才能搞活企业。
④ 这种转变是避免经济大幅度波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为只有完成这种转变,才能形成经济增长与资源有效利用、经济增长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协调关系,从而才能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⑤ 这种转变是参与国际竞争、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的需要。因为当代国际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科技、质量、效率和效益的竞争,只有完成这个转变,才能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可见,我国在改革中,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㈡ 答: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加强农业,使农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①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已经证明,农业是其他部门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而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②农业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在我国,有十二亿多人口,80%在农村,农业发展了,人民的基本生活资料就有了保证,农村就稳定了,整个社会就稳定了。
③农业还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农业是第一产业,农业的发展还为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④农业的发展还能为工业和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劳动力。我国农村有亿万剩余劳动力可以转移到其他产业。
⑤农村作为我国工业的最广阔、最可靠的潜在市场,也有赖于农业的发展。
⑥农业是我国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⑦农产品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出口商品。
⑧农产品的供应,直接关系到物价的稳定和城乡人民生活的改善。
总之,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全,国家自主的基础。
㈢ ①产业结构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组合和构成情况,以及它们在社会生产总体中所占的比重。
②合理的产业结构是指各个物质生产部门之间和各生产部门内部,建立起最佳的比例关系。③建立合理产业结构的主要途径是:
第一,要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第二,要正确处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
第三,要正确处理物质生产部门和其他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④我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在处理产业结构方面要做到四点:
第一,要大力加强农业,要把农业的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二,要加强能源、交通、通讯、重要原材料和基础工业的建设。
第三,要大力调整加工工业,要克服加工工业盲目发展的现象。
第四,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
总之,要优化产业结构,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㈣ 答:⑴产业结构合理化。它是指在一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要求下,实现供求结构
均衡、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并取得较好结构效益的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一个动态化过程。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本标志是:① 生产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以取得较高的宏观经济效益。② 与社会总需求的结构相适应,以实现国民经济较高的增长速度。③ 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在生产上相互衔接、紧密配合,以实现国民经济的顺利运行。④ 适合本国的基本国情,比较充分、有效地利用本国各种资源的优势和国际贸易的有利形势,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的结合。⑤ 有利于产业结构向高度化、现代化发展。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现代化的基础。
⑵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度水平向高度水平的发展过程,实质是产业的技术结构高层次化,产业结构不断向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高集约化演进,从而更充分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种趋势。
产业结构高度化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基础,脱离合理化的高度化只能是一种“虚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过程,使结构效益不断提高,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可见,合理化和高度化是构成产业结构优化的两个基点。
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包括:
从产业结构的结构比例看,高度化包括:(1)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占优势比重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即产业重点由第一次产业逐级依次转移;(2)产业结构中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金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占优势比重依次转移;(3)产业结构中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依次转移。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四章教学测量和评价】推荐阅读:
第十四个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实施办法08-10
第十四个党风廉政教育月动员大会上的讲话09-11
在第十四个党风廉政教育月动员大会上的讲话05-28
教育测量与评价07-11
教育测量与评价10-12
一年级心理健康教案第十四课 学会发言专题06-04
学前心理学章节09-24
幼儿心理学章节练习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