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四季的英文诗4首

2024-08-16

有关四季的英文诗4首(精选10篇)

有关四季的英文诗4首 篇1

Spring 春

Spring is life 春天是生命 Spring is hope 春天是希望

So is love and happiness.是爱与幸福 Spring renews.春天是新生 Without spring, 没有春天 life is forlorn.生命是凄凉的 Spring is dreaming 春天是怀想 after bitter storm.在风雨过后

Put spring in your heart 请把春天放进你心里

Snowflakes雪花

One little snowflake falls on my nose, 一片雪花落在我鼻子上 It makes me shiver from my head to my toes.它让我全身颤抖 Two little snowflakes get in my eyes,两片雪花落到我眼睛里 Blink!Blink!What a surprise!一眨、一眨,真惊喜 three little snowflakes tickle my chin, 四片雪花挠我的下巴 I laugh, I jump, I run, I spin.我又笑又跳又跑又转 four little snowflakes softly land.五片雪花轻轻着陆 Snow on the house, snow on the tree,雪落在屋子上、树上 Snow on the ground, snow on me.雪落在地上、我身上

Here It Comes 夏天来了

Here comes summer 夏天来了 Here comes summer夏天来了

Chirping Robins, budding roses 罗宾鸟鸣叫,玫瑰花盛开 Here comes summer 夏天来了 Here comes summer夏天来了

Gentle showers, summer clothes 夏雨阵阵,夏衣上身 Here comes summer夏天来了 Here comes summer夏天来了

Whoosh shiver there it goes 很快地,它又走了

Autumn is coming The wind kisses my face, Slowly and slowly Like the hand of my mother, The crops become golden, Beautiful and beautiful, Like the honors for me, The air is cool, fresh and fresh , How magic it is!How exciting it is!

what happened? Oh~Autumn is coming!

有关四季的英文诗4首 篇2

一、教学设想

意象是诗歌表达主旨和感情的重要载体,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是读懂诗歌一个最重要的步骤。这两首诗都形象生动,有吸引力。在教学时,要以朗读指导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由浅人深、由局部到整体地理解诗歌内容,注意想像,反复揣摩诗歌意象,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 验理解意象,并迁移训练。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领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领会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3、能说出两首诗风格的不同,体会自然的多面(生命的跳动和静谧祥和)。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

把握写景诗的特点。

(2)教学难点: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导语:漫步在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今天,我们将欣赏两首外国诗歌。

二、检查预习

1.根据所查资料介绍两位诗人。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的著名诗篇有《夜莺颂》、《秋颂》等。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对世人具有极大的影响。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

三、组织学生朗读诗歌 1.听朗读带。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两首诗,齐读、自由朗读 3.讨论:这两首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分别是什么? 4.组织学生朗读这两首诗。

指导时,可以多放放朗读带,让学生多模仿,多体会,掌握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 等,然后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诗歌,并将自己的朗读与朗读带中的朗读进行比较,找出优点与不足。这样,让学生在朗读中逐步体会诗歌的内容与感情。

5.组织学生配乐朗读诗歌。

四、探究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蝈蝈与蛐蛐》

要求:有感情、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1.这首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2、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提示:(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3.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1、先听配乐诗朗读或教师范读,营造诗歌氛围,再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以动写静)静谧、美丽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2.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第一节写出了夜的什么特点(静——视觉、听觉、对比)

王维的送别诗6首 篇3

1.送别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2.送别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无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全诗写失志归隐,借以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诗的后两句韵味骤增,诗意顿浓,羡慕有心,感慨无限。

3.送梓州李使君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诗中所表现的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是唐代送别佳篇。王维送别友人的诗句有哪些

4.渭城曲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

5.送邢桂州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铙吹喧京口,**下洞庭。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6.送沈子归江东(一作送沈子福之江东)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浅谈李白的几首怀古诗 篇4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盛唐诗歌的气象、情怀和神彩在李白的乐府歌行和绝句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这里我们借学习《越中览古》的机会,集中地对他的几首怀古小诗作一番解读,不仅可以体会李白小诗的意境,学习其艺术手法,同时对他的思想也会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台由此得名。李白登台怀古,但此时早是“凤去台空江自流”,由此想到昔日的吴国与东晋:繁华的吴国宫廷已经荒芜,倜傥的东晋才子们也早进入了坟墓。那一时的煊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呢?只有青天外的三山仍旧碧绿,只有分割长江的白鹭洲依旧在把时光守候。

诗人不是看得很透了吗?其实还没有。请品味最后两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原来他心中正恨恨地生着“浮云”(小人)的.气,幽幽地滋生着不能近“日”(皇帝)的愁。这是他从翰林学士位上被排挤离开长安后的怀古之作,也许他心中仍想着要为皇上干一番事业,哪怕(以便)以后“成古丘”。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苏台,即姑苏台,吴王夫差与西施行乐之外。早在《乌栖曲》里李白就专门“回忆”过吴王的荒淫,感叹过历史的无情:“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苏台览古》写得更好:吴苑苏台早已荒废,而杨柳又发新绿,船娘们竞唱菱歌,春色宜人,春意盎然,除了西江明月而外,谁还记得吴宫往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酒问月》)

写《苏台览古》时,诗人已经不去幻想“见长安”了。残酷的现实让李白更清楚了一点:后人也许连古人的“古丘”也不理,能记住的,恐怕也只有那“曾经照古人”的明月了。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从金陵到苏州,从苏州到越中,李白离长安越来越远。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荒淫的吴王和曾经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于功成名就的越王。越王雪了耻辱,取得了伟大的胜利,隆重班师回国。吞吴的三千越甲全换上了锦衣,如花的三千佳丽占满了宫殿……多么繁盛,多么美好,多么热闹,多么欢乐!然而,才气、成功、名利如浮云一般,转瞬之间,一切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生者为过客”,“天地一逆旅”(《拟古十二首·其九》)还有什么呢?偶尔冒出几只“过客”般的野鸟!其实,早在《梁园吟》中李白就曾表达过这种认识:“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王宾客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舞影歌声散绿池,空馀汴水东流海。”只不过那时可能只是认识而已,不像写《越中览古》时已近于看透了。

综观李白几首写于不同时期的怀古小诗,不难看出,李白对统治者的认识是逐步清晰,对自己的定位是渐趋客观了。他最后的想法,正像他在《江上吟》里所写的那样:“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他不再想长安了。

四季诗 小学英语演讲稿 篇5

Spring

It’s spring.It’s warm.It’s not cold.It’s wet.Plant grow and grow.In Spring , we can see trees ,plants , birds ,nets and flowers.Summer

In Summer ,it’s hot.It’s not cool ,it’s wet.The sun shines and shines.In Summer , we can see shells ,hats ,ice-creams and umbrellas.Autumn(Fall)

In autumn ,it’s cool.It’s not hot ,it’s dry.The leaves fall and fall.In autumn ,we can see bicycle ,leaves and corn.Winter

思乡现代诗(通用12首) 篇6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诗歌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思乡现代诗(通用12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思乡现代诗1

思乡吟

似雨,似雾,似轻烟

丝丝、缕缕、袅袅的漂浮、盘旋、缠绕于

谁的心边、梦边

秋风与黄昏相约

秋雨与乡愁结伴

心事,在阵阵落红中憔悴

乡情,在隐隐琴音里轻弹

江北的秋风

吹瘦了谁的心事

江北的秋雨

敲湿了谁的眉间

静夜无语,独坐孤馆

人初静,风更寒

露慢慢浸湿单薄的衣衫

夜将尽,酒已阑

泪悄悄爬满思归的脸

异地的月

又怎及故国的圆

叹世间花开花落游子梦

念宇宙月缺月圆故乡情

今宵,朋友

我愿化作万里长风

为你捎去故乡的一片白云

思乡现代诗2

溪水之思乡曲

溪水之思乡曲作者:悠悠对小河

山间的小溪

静静的流淌

我在默默的想

为什么流出去的清泉水

没有回头张望

是不是她

怕迷失了方向

流不到海洋

是不是她

将回家的路儿忘

溪水无声音的流向远方

弯弯曲曲的溪流

蜿蜒曲折的歌唱

故乡越来越迷糊

我想就把

痛苦和忧伤的泪水

一起汇入海洋

乘风破浪

浩瀚的心里

永远珍藏着故乡

思乡现代诗3

《思乡夜》

不经意的一抬头

天上的月儿不知何时

又开始圆了

柔和的月光使我又想起

父亲的嘱咐

母亲的叮咛

在出租屋的白炽灯下

怀念千里外那盏熟悉的灯光

和灯光下慈祥的面容

今夜

母亲是否又独依门栏

遥望着我曾离去的方向

说:又一年了……

而我只有就着乡愁

用廉价的老酒

把自己灌醉在月色最美的这些晚上

醉吟着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思乡现代诗4

月夜思乡

今晚饮一壶月色

想念蛙声鼓响

向着故乡的方向

北方的风带着惆怅

一路的风尘碌碌

似淡淡的银色清光

世事的艰辛

都燃烧在胸膛

一杯久聚的愁绪

饮醉了天上的月亮

看不清四周的景物

朦胧着泪眼如霜

梧桐咋绿还黄

斑驳在衰老的池塘

不见了树上的鸣蝉

无法对着故乡吟唱

思乡的汉子

一到中秋

那汉子便将满坛子的心事

拿来下酒

就着月色

一仰脖

竟饮尽岁月里所有的哀愁

每次都是叹息居多

从来酒量未曾见少

而他却说

借着月明风轻

怎么也够得上叙旧的理由

偶尔也把话题扯向别的提及那个她

古尔邦节上美丽的雪莲花

他的眼神加表情

似乎掺杂着奶香的人情味更浓

倘若嘹亮的牧歌

相伴古老而又欢快的舞蹈

燃起激情漫泛的篝火

若这般忘情的魂魄

也未曾打动她

再迷人的塞外美景

他说

若没有她

也难绣进那一轮思乡的梦

思乡现代诗5

《静坐思乡情》

静静的坐着

慢慢点燃指间的`烟

明灭着孤单的心事

缭绕着思乡的情

聆听着

窗外的风

吹过无踪

飘落的黄叶

满天飞舞

心中

阵阵颤动

人生犹如落叶

四处漂泊

何时何处安落

何时方可安静

母亲打来了电话

亲切的问候

令我心倍感温暖

关心的嘱咐

让我心不再无依孤单

亲人啊,亲人

为了生活

为了孩子

我选择了漂泊

虽然受尽了苦难

时常以泪洗面

为了不让亲人担心

仍然坚强的展露

欢笑的容颜

亲人啊,亲人

我也时时刻刻的牵挂

我也时时刻刻的思念

多么希望

时时刻刻和你们一起

朝夕相伴

可是现实中

却不能和你们相依相随

唯有遥望明月寄相思

千里祝平安

四季思乡曲作者:遥遥长安

晨风习习透着些微凉,丽日温柔着我的心房。

迎春花在露天里悄然绽放,芳香飘逸在离乡的路上。

子规欢唱在异地他乡,夏虫吟颂着午夜时光。

顾不得喝口家乡带来的酒,醇香追逐着打工的繁忙。

秋风摇落一地的金黄,大雁排出了秋的诗行。

悠长的笛声载着乡音乡情,荡漾在稻谷飘香的村庄。

冰雪严寒能将一切冻伤,冻不伤依依恋家的愁肠。

朔风凛冽能够把所有吹断,吹不断决然返乡的愿望。

思乡现代诗6

《与中秋的圆月深情对望》

是谁唤醒了思乡的心结

紧紧抱住游子的胸膛

是谁借着秋风的翅膀

把深情的牵念寄上

你让圆月照亮家乡的桂枝

陪伴着父母神清气爽

你让小溪说出涓涓的话语

告诉爸妈不要忧伤

自从看见你的眸光

那串串音符便在心中激荡

自从走近你的身旁

那句句问候便温馨成诗行

中秋的月亮啊

要数家乡的最圆最亮

中秋的月饼啊

要数家乡的最甜最香

笑容荡漾在脸上

甘醇灌满了琼浆

舌尖在佳酿里回味

怎么也不会把故乡遗忘

遥想父母依窗的双眼

炊烟袅袅中仍有惦记在飞翔

凝望妻儿折叠的纸鸢

几许执念里放射着情深意长

牵挂在心底一遍遍滋生

月亮与星星一同闪亮

每一朵鲜花都在洗礼

每一种色彩都在闪光

轻浅记忆,涌动暗香

有果甜,也有徜徉

脚步彳亍,凝聚欢畅

有喜悦,也有幸福的模样

取一句乡音做竖笛

相知相惜,温暖心房

饮一壶美酒做鼓手

千年韵味,亘古回荡

舀一勺月光作背景

拉开中秋之夜的序幕

绣一幅思念嵌丰盈

眼眸再也不用彷徨

沉醉在这中秋的晚上

思念的行板一步步变长

潋滟一颗感恩的心

告慰咱的亲爹娘

无论在外的拼搏有多艰苦

举杯邀月总能捕捉诗意和远方

无论在外的漂泊是否风光

月下的诗篇也能唱出自信和芬芳

任时光荏苒

任岁月沧桑

任灵魂深处一遍遍回放

任中秋的圆月一次又一次深情对望

思乡现代诗7

思乡

月,圆了又缺,缺了又圆

墙上,日子被风扯落一页又一页

不知觉,近了中秋夜

儿时的中秋

最想和三五玩友紧闭门窗

用梦将孔明灯四周细细严粘

晚饭后,一门心思就是冲到晒谷坪

把它点燃放到高高的天上

待父母说起

才顿然记得一个姐姐还在远方

之后,到了乡音顿绝的部队

月下,总会和几人桂花树下偷偷煮酒

谈家乡的乡俗

思远方的父母和佳人

未举杯,人已醉倒乡愁

现在家人,半桌在家、半桌在外

举杯欲语

父母眼神却在千里外

月近中秋分外圆

人近中秋思念瘦

不知,是月近了中秋

还是心更近了思念的浓稠?

思乡现代诗8

乡愁

今天阵雨,有秋风,微凉。

叶子已渐黄,夜深才见月亮。

此时此刻

你记下日记

异乡,中秋月亮

笔尖便停在了纸上

你房间有凝重空气

如烟,如妖包围着这房

让人无法呼吸

有那么一刻

你以为时间停住了

不得不出去赏月逛逛

然而

再次走过这条街,这条小巷

重复着衣食住行的酒店饭馆

相隔着烧烤档,麻辣烫

相隔着许多未曾走过的小路

你迷茫如羔羊

转念不如回去

哪里看月亮

不也一样

思乡现代诗9

《满月下》

余光中

满地的月光,无人清扫,那就折一张阔些的荷叶,包一片月光回去,回去夹在唐诗里。

扁扁的,象压过的相思……

月光都带有荷叶的清香。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会老去。

稻香季节

沉甸甸的梦

挂在广阔的田野

飘香的轻风

吹开了农家

那如痴如醉的心扉

梦,不是缠绵的在喜庆的氛围里

多姿的金波

荡在水乡的怀中

人们一如吮吸千杯美酒

就在这----

沃野千里飘香时

.望乡台

登上望乡台

众山脚下踩

遥看天际一抹云

风送乡音来

身边没有林涛

山路又弯又窄

唯有故乡一条路

直通望乡台

看见故乡山和水

看见故乡柳和槐

还有家前那棵松

还象我奶奶

离家千里外

转眼已数载

思乡之情终不退

年年总来望乡台

思乡现代诗10

《思乡》

也许惯于夜里行路

却了然不知终处

也许惯于一人行走

却无法抹去乡愁

纵然车辆如洪水

碾我骨碎

心灵的慰藉

是乡土的气息

暗夜里

思乡的那道坎啊

凹凹凸凸

于是,我的额头绽出了字:

春是绿的么?谁能告诉我?

我要回家

思乡现代诗11

月夜思乡

今晚饮一壶月色

想念蛙声鼓响

向着故乡的方向

北方的风带着惆怅

一路的风尘碌碌

似淡淡的银色清光

世事的艰辛

都燃烧在胸膛

一杯久聚的愁绪

饮醉了天上的月亮

看不清四周的景物

朦胧着泪眼如霜

梧桐咋绿还黄

斑驳在衰老的池塘

不见了树上的鸣蝉

无法对着故乡吟唱

思乡现代诗12

思乡情

晚霞的余晖

撒在乡间的小路上

走进乡村

白色的炊烟

我心中的河流永远流淌

唱着歌谣

踏上有梦的长途

这条小路我熟悉

就像自己的眼睛

路两旁

树影婆娑

野花清香

听小桥流水

看群鸭离河

绿柳成行

花儿绽放

流水倒映着远去的梦想

归来的我手握着盛满思念的瓶子

生怕破碎

家乡的路上

依然有我的影子

关于爱情的英文诗 篇7

Friendship like the holly-tree

The holly is dark when the rose-briar blooms

But which will bloom most constantly?

The wild rose-briar is sweet in spring,

Its summer blossoms scent the air;

Yet wait till winter comes again,

And who will call the wild-bria

Then, scorn the silly rose-wreath now

And deck thee with holly、

That, when December blights thy brow

He still may leave thy garland green

爱情像野玫瑰,友情像冬青。

当玫瑰开花的时候,冬青却墨绿着,表示爱情激烈而友情则平淡。

哪种能保持盛开的状态,答案当然是后者。

野玫瑰在春天和夏天开花,花香四溢。.

但是到了冬天,谁会说它漂亮呢?

表示爱情之花盛开的时候十分甜蜜,但过了高潮,就不再值得称道了。

冬青在平时不很惹眼,甚至遭人唾弃,但当冬天来临,万物皆枯萎的时候,

花园里的它还充满生机和活力。

表示友情平时可能不为人所重视或注意,但在人们遇到困难,没有其他出路

杜甫诗三首阅读答案 篇8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_初二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_初二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的导学案,有答案。【学习目标】

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预习。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 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 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要集中学习的是他在 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2、杜甫“三吏”指: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三别”指: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3、解释下面加粗的词。(1)造化钟神秀 钟:(2)阴阳割昏晓 阴: 阳:(3)会当凌绝顶 会当:(4)浑欲不胜簪 浑:(5)吏呼一何怒 一何:(6)老翁逾墙走 逾: 走:(7)急应河阳役 应:(8)独与老翁别 别: 望岳

1、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 这首《望岳》诗。

2、朗读诗歌,探究:(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2)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春望

1、写作背景: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唐都长安也被叛军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 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756 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得知这一消息后,只身前去投 奔,被叛军掳至长安,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 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此时,因为战乱,昔日繁华的都城,却已被叛军抢掠一空,践踏得破败不堪,满目荒凉。想起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看到破碎 衰败的祖国,诗人杜甫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 —《春望》。

2、朗读诗歌,探究:(1)“春望”这一题目的意思是什么?(2)诗中哪几联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3)诗的第一联为借景抒情,你能具体说说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吗?(4)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5)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6)“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应怎样理解?(7)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8)《春望》与《望岳》比较,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石壕吏 朗读诗歌,合作探究(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2)老妇“致词”一段可分几层?层意是什么?(3)为什么差吏抓丁要利用夜间呢?(4)《石壕吏》体裁是什么?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事件是什么?(5)《石壕吏》一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6)老妇人对战争的态度怎样?课后练习

一、按课文原句默写。⑴《望岳》中最能体现诗人雄心壮志,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诗句是:。⑵《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⑶《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句子是:。(4)《石壕吏》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 ; 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5)《石壕吏》诗中写出了官吏的凶狠的句子是:。(6)《春望》中写尽诗人心系亲人的诗句是:。

二、选择题

1、对《春望》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作于诗人陷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之时,诗中充分的抒写了诗人伤时恨别、忧国 思家之情。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借物抒发忧国之情。本来人们平时喜爱花鸟,但在“国破”、“草木深”的今天,却见之而垂泪,闻之而惊心。c“烽火连三月”写出战争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写出跟家人通音信之艰难,体现了诗 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唐王朝发动战争的憎恨。d 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练,情景交融,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2、对《春望》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a、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赏心悦目。b、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c、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d、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心情。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望岳》与《石壕吏》都写于“安史之乱”前期,分别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b《望岳》《春望》都是律诗,前者为五言律诗,后者为七言律诗。律诗与绝句主要区别在、于:律诗共八句,绝句共四句。c《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文无一句直接议论、抒情句,却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强烈的 思想感情。d《石壕吏》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人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 持唐王朝的平叛斗争; 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 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诗是诗人远望所见。是借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齐天耸立的 形象。b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两句诗是诗人细望所见。“荡胸”即心胸摇荡,“决眦”即眼角几乎裂开,写出诗人长时间 睁大眼镜观赏美景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美景的喜爱之情。c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诗人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实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写。虚 实结合,写尽泰山之风韵。d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望”,距离由远而近,时间由朝到暮,最后顺理成章地表达了要登上顶峰俯瞰众山小的豪情。

5、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作于诗人陷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之时,诗中充分的抒写了诗人伤时恨别、忧国 思家之情。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借物抒发忧国之情。本来人们平时喜爱花鸟,但在“国破”、“草木深”的今天,却见之而垂泪,闻之而惊心。c“烽火连三月”写出战争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写出跟家人通音信之艰难,体现了诗 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唐王朝发动战争的憎恨。d 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练,情景交融,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6、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鸣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吏呼/一何怒 d.二男/新战/死

7、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作者与《马说》的作者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b. 《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 建统治的罪恶。c. 《春望》中“三月”并非实指,借“三”极言战争时间拖得久 d. 《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 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三、赏析

1、“阴阳割昏晓” “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 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 “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 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 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 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 “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是拟人写法,意思 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话、花也像人一样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 心。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花、鸟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 因为感伤时事,所以看到花开反而黯然泪下;因为久别家乡,所以一听鸟鸣反而倍觉心惊。杜甫诗三首(答案)【学习目标】

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预习。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 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 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要集中学习的是他在 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2、杜甫“三吏”指: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三别”指:。《新婚别》 《垂老别》 《无 家别》。

3、解释下面加粗的词。(1)造化钟神秀 钟:(2)阴阳割昏晓 阴: 阳:(3)会当凌绝顶 会当:(4)浑欲不胜簪 浑:(5)吏呼一何怒 一何:(6)老翁逾墙走 逾: 走:(7)急应河阳役 应:(8)独与老翁别 别: 望岳

1、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 这首《望岳》诗。

2、朗读诗歌,探究:(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览众山小)。(2)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割”字用的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 蔽日的形象;(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的人生顶峰、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4)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 “登泰山而小天下” 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 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向往登 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这首诗热情的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 负。春望

1、写作背景: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唐都长安也被叛军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 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756 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得知这一消息后,只身前去投 奔,被叛军掳至长安,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 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此时,因为战乱,昔日繁华的都城,却已被叛军抢掠一空,践踏得破败不堪,满目荒凉。想起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看到破碎衰败的祖国,诗人杜甫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 —《春望》。

2、朗读诗歌,探究:(1)“春望”这一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春天登高远望。(2)诗中哪几联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诗的第一联为借景抒情,你能具体说说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吗? 国都长安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那个样子;春天降临长安城,然而眼 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令人触目惊心。诗人借写景痛切地传达了忧国伤时的感情。(4)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 惊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5)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诗 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6)“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应怎样理解? 诗人因为忧愁而经常“搔”头,使满头白发越来越短少,稀疏得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诗 人者一年仅 45 岁,其苍老之态如此,可见他忧国、伤时、思家之切。(7)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8)《春望》与《望岳》比较,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望岳》叙写少年志,《春望》抒尽家国愁。诗风转变:激昂豪迈——沉痛忧伤 石壕吏 朗读诗歌,合作探究(1)老妇人对战争的态度怎样? 她对战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有怨有恨,具体表现: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妇啼一 何苦;另一方面,又积极支援这场平叛战争,具体表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 晨炊。(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 对偶; “小吏大声呼喝多么凶恶!老妇人哭哭啼啼多么痛苦!”这两句描写真切地表现了石壕 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也表现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3)老妇“致词”一段可分几层?层意是什么? 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人诉说三个儿子的境况,说明这一家人已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人诉说家中的现状。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人自请应役。(4)为什么差吏抓丁要利用夜间呢? 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常有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 二是表明官吏捉人手段狠毒,在人们入睡的时候来个突然袭击。(5)《石壕吏》体裁是什么?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事件是什么? 叙事诗;老妇人;差役乘夜捉人,年迈的老妇被抓服役的事(6)《石壕吏》一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诗人对人民的同情。课后练习

一、按课文原句默写。⑴《望岳》中最能体现诗人雄心壮志,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⑵《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⑶《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句子是:天明等前途,独与老翁别。(4)《石壕吏》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三男邺城戍;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二男新 战死。(5)《石壕吏》诗中写出了官吏的凶狠的句子是: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6)《春望》中写尽诗人心系亲人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二、选择题

1、对《春望》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 这首诗作于诗人陷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之时,诗中充分的抒写了诗人伤时恨别、忧国 思家之情。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借物抒发忧国之情。本来人们平时喜爱花鸟,但在“国破”、“草木深”的今天,却见之而垂泪,闻之而惊心。c“烽火连三月”写出战争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写出跟家人通音信之艰难,体现了诗 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唐王朝发动战争的憎恨。d 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练,情景交融,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2、对《春望》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a)a、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赏心悦目。b、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c、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d、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心情。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a《望岳》与《石壕吏》都写于“安史之乱”前期,分别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b《望岳》《春望》都是律诗,前者为五言律诗,后者为七言律诗。律诗与绝句主要区别在、于:律诗共八句,绝句共四句。c《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文无一句直接议论、抒情句,却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强烈的 思想感情。d《石壕吏》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人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 持唐王朝的平叛斗争; 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 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诗是诗人远望所见。是借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齐天耸立的 形象。b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两句诗是诗人细望所见。“荡胸”即心胸摇荡,“决眦”即眼角几乎裂开,写出诗人长时间 睁大眼镜观赏美景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美景的喜爱之情。c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诗人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实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写。虚 实结合,写尽泰山之风韵。d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望”,距离由远而近,时间由朝到暮,最后顺理成章 地表达了要登上顶峰俯瞰众山小的豪情。

5、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 这首诗作于诗人陷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之时,诗中充分的抒写了诗人伤时恨别、忧国 思家之情。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借物抒发忧国之情。本来人们平时喜爱花鸟,但在“国破”、“草木深”的今天,却见之而垂泪,闻之而惊心。c“烽火连三月”写出战争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写出跟家人通音信之艰难,体现了诗 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唐王朝发动战争的憎恨。d 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练,情景交融,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6、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c)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鸣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吏呼/一何怒 d.二男/新战/死

7、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a. 《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作者与《马说》的作者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b. 《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 建统治的罪恶。c. 《春望》中“三月”并非实指,借“三”极言战争时间拖得久 d. 《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 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三、赏析

1、“阴阳割昏晓” “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 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 “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 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 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 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 “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是拟人写法,意思 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话、花也像人一样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 心。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花、鸟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 因为感伤时事,所以看到花开反而黯然泪下;因为久别家乡,所以一听鸟鸣反而倍觉心惊。篇二:杜甫诗三首阅读答案

篇三:杜甫诗三首阅读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自问世起,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脸炙人口,历久不衰。它反映的是诗人_____的高尚情操和_____的情怀。2、前四句写景,“城春草木深”写的不是生机盎然,而是_______________。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二、《石壕吏》阅读训练题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石壕吏》是一首____诗(体裁),以____为顺序。中心人物是____,事件是______。2、《三吏》《三别》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3、“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正确译文是:_____ 4、组词: ⑴妪___讴__呕 ⑵孤__狐__弧__ ⑶炊__吹___欢 ⑷暮___幕___慕

5、解释句中的词语: ⑴老翁逾墙走逾: ⑵三男邺城戍戍: ⑶老妪力虽衰妪: ⑷急应河阳役应: ⑸夜久语声绝绝: ⑹如闻泣的咽幽咽:

6、文中的哪些话揭示了战争造成的灾难?哪些话道出了老妪家中的贫寒? 7、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热爱国家眷念家人

2、因战乱造成的人走城空的荒芜之状

二、1、叙事时间先后老妇差役捉人,老妇应役 2、《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3、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4、⑴老妪讴歌呕吐⑵孤独狐狸弧形⑶炊具吹牛欢呼⑷暮色幕布仰慕 5、⑴越过⑵防守⑶年老的女人⑷应征⑸停⑹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6、“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7、这首叙事诗,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一个老妇也不放过的故事,描绘出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篇四:杜甫诗三首阅读答案

(1)决眦入归鸟()(2)浑欲不胜簪()(3)老翁逾墙走()(4)犹得备晨炊()(5)吏呼一何怒()(6)死者长已矣()3.阅读《春望》,根据提示填空。(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是:(2)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3)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是:4.根据你对《望岳》这首诗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的语句是:(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是:(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是:(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是: 5.阅读《石壕吏》,根据提示填空。《石壕吏》中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是:!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是:。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是:。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6.根据诗意,用 / 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1)国 破 山 河 在,城 春 草 木 深。(2)造 化 钟 神 秀,阴 阳 割 昏 晓。(3)存 者 且 偷 生,死 者 长 已 矣。7.巍巍五岳,举世闻名。早在古代,歌咏五岳的名言佳句就不胜枚举。请任意写出其中完整的一句,并注明作者。

二、阅读

见与不见的英文诗 篇9

你见,或者不见我

It doesn’t matter if you see me or not

我就在那里

I am standing right there

不悲不喜

With no emotion

你念,或者不念我

It doesn’t matter if you miss me or not

情就在那里

The feeling is right there

不来不去

And it isn’t going anywhere

你爱或者不爱我

It doesn’t matter if you love me or not

爱就在那里

Love is right there

不增不减

It is not going to change

你跟,或者不跟我

It doesn’t matter if you are with me or not

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

My hand is in your hand

不舍不弃

And I am not going to let go

来我怀里

Let me embrace you

或者

or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Let me live in your heart

默然相爱

Silent Love

寂静喜欢

八年级语文诗五首教案 篇10

诗五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学方法】

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习方法】

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

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7.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8.归纳总结。

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二、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解题。

读标题,介绍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2.研习课文。

(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

(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3)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

(4)师生共同解读,讨论纠正,扫除词语障碍。

(5)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3.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三、自读《己亥杂诗》

1.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背诵五首诗。

上一篇:民工工资支付的方案下一篇:关于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