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2024-09-27

城市安全管理的必要性(精选8篇)

城市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篇1

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城市管理中应急管理的重要性

摘要:我们抓城市管理工作,高效能地管理好城市,最终目标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整洁、优美、便捷、高效的工作、生活环境。因此,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在促进发展中统筹兼顾,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把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从思想认识、工作理念上再提高、再优化,走依法管理城市的路子,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城市管理工作,应该是一项动态管理工作,不能“坐似一张弓,走似一阵风” 迎接检查,集中突击“一阵风”的管理办法,能够集中解决一些问题,但日常管理工作, 不能象“一张弓”,要持之以恒.注重长效管理机制。摘要:城市管理 应急管理

Abstract: We have arrested the work of urban management, to manage high-performance cities, with the ultimate goal is for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 to provide a clean, beautiful, convenient and efficient work environment.Therefore, we must establish and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people-oriented, integrated in the promotion of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as the goal, to raise the level of urban management and safeguard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masses combine, from the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 work further improve the concept, re-optimization, and follow the path of urban manage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the establishment of a 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long-term mechanism for urban management.City management should be a dynamic management, can not “ride like a bow, like a gust of wind go” to meet inspection blitz to focus, “a gust of wind” management approach, to focus on some issues, but the day-to-day management, can not be like “ a bow ”, it is necessary to persevere.pay attention to long-term management mechanism.Abstract: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Urban Management

现代城市具有人口高度密集、流动性强、人际交往频繁等特点。一旦发生城市灾害及重大公共危害事件,不仅会危及本市市民生命财政安全,带来较其他地区更为严重的后果,还往往波及农村和其他城市,甚至影响社会全局。因而,城市应急管理应当更具超前性,走在其他区域前面。

一、城市应急问题: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城市应急问题,既是一个早已引起人类关注的老问题,也是一个具有崭新社会内涵的新问题。说是“老问题”,就中国而言,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唐朝已有关于火灾报告的规定,《唐律疏议》云:“诸见火起,应告不告,应救不救,不救减失火罪二等(谓从本失火罪减)”。即凡发现起火者,均应报警并与火场附近人员共同扑救;如果发现起火而不报告不扑救,则应治罪,其刑罚比照失火罪减去二分之一。宋代还出现了“潜火队”这种相当于今天的消防警察的专门力量和“军巡辅”这类专司消防的机构。以后,在洪灾、地震等灾害应急方面,都有大量探索。说是“新问题”,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意谓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应急管理,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核电技术、生物技术出现之后的事情。一方面,在科学技术推动下,人类防范灾害的措施、手段日益进步,对火灾、洪水、地震、台风这样一些灾害,采取了许多防范和应急处理的新对策和新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事故的发生,诸如核辐射、有毒化学物质泄漏、新病(毒)种扩散、危险物种侵入等等,可能造成不仅是大面积而且是新的未曾认识的人类危害甚至生命威胁,从而成为城市应急的新领域。对此,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应对措施。比如,在核辐射事故应急方面,由于1979年美国的三哩岛核事故和1986年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列核事故震惊了世界,各国际组织,特别是IAEA,采取了有力措施援助前苏联;各核电国家积极地吸取教训,检讨并改善自己的应急计划和应急准备;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对自己的核设施和核电站的应急计划和应急准备作了全面检查,采取很多措施加强和改进应急工作,如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在中国核辐射防护研究院设立了辐射事故应急技术支援中心,作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的辐射事故应急技术后援组织。

1993年国务院出台了《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在化学事故应急方面,近年来,我国也逐步采取了一些措施,化工部于1997年发出《关于实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加强重大化学危险源管理的通知》,国家化学品登记注册中心和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会员企业已于2002年7月15日在北京举行了化学事故应急响应服务协议签字议式。在病(毒)疫应急方面,我国已于198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在当前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 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些地方政府,如江西省于2003年3月着手组建反恐医学应急系统,组织开展反恐培训,加强传染病菌(毒)种管理,防止因菌(毒)种扩散或遗失,引起传染病发生和传播,防止生物恐怖活动;建立各部门协调机制,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疫情、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和反恐斗争的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

尽管如此,在大力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应急管理仍然滞后于灾害事故的应急需求。在一些城市,由于人口膨胀迅速,城市扩容较快,人们对城市管理、城市经营等各项工作还比较陌生,一些决策者,首先注意的是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以及市民生活质量,对于尚未看见的市民可能遭遇的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带来的生命安全的应急问题,注意不够,研究不够。有的城市行政上虽然“升级”,但其应急管理系统还是老“版本”,并未“升级”。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城市的应急网络不健全,应急机制不完善,应急手段比较落后,一旦灾害事故突如其来,“应急神经”就显得反应迟顿,决策者不能快速、高效地作出以救生为核心的减灾决策。特别是对新的灾害事故由于缺乏科学预测和先期预案,往往不能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大量灾害事实和应急实践,特别是当前许多国家正在遭遇的这场非典型性肺炎(SARS)病疫,使许多领导者特别是城市领导者寝食难安。严酷的现实表明:城市应急问题,是一个无法绕开、不可小视的问题。应当说,它是摆在世人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又非常紧迫的重大问题。一个城市是否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应急功能,不仅关系到城市本身的发展或城市化进程,更关系到广大市民甚至全社会的生命安全、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还将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持续的影响。作为城市领导者、决策者,不能 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不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身智慧与能力,深谋远虑,在大力推进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切实抓好城市应急管理工作,增强灾害事故应急处理能力,确保作为区域中心的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宜人化”生存生活空间。

二、每个城市都应建立灵敏高效的应急系统

所谓城市应急系统,就是能适用于城市灾害事故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一个比较稳定的组织网络。建立这种网络是加强城市应急工作的重要内容。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组建了国家层面的专门应急机制──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它为整个美国的应急管理设定全部操作标准和指导纲要,开展各种应急培训,为各州及灾害发生地提供财政支持,协助联邦划分州和地方各级政府及部门的职责,明确灾害事故发生时,人们应该与谁联系,怎样联系等等。韩国针对水灾、火灾频繁,还时有家畜口蹄疫发生的现实,建立了中央灾害对策部,作为常设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有效地推进各种防灾对策,审议国家防灾基本计划,协调各地的防灾工作,制定年度防灾计划等。英国也于2001年设立了非军事意外事件秘书处,负责协调政府部门、非政府部门和志愿人员的紧急救援活动。该秘书处下设3个具体职能部门,包括评估部、行动部和政策部。分别负责全部评估可能和已经发生的灾难的进程和规模以及影响范围,发布信息;制定和审议应急计划,确保中央政府作好充分准备有效应对各类意外事件和危机;参与制定后果管理政策,起草有关法规等。日本建立了全国危机管理中心,指挥应对包括战争在内的所有危机。国外的经验对国 5 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家应急体系和城市区域的应急体系建设无不具有借鉴意义。应当说,外国的这些应急机构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应急管理部门,它把所有级别和所有类型的应急工作总揽起来,统筹研究和分析,然后作出各种预案。在中国,目前虽然已出现多种专业性应急组织,包括消防、防汛、防震与抗震、疾病防控以及前面所提到的核事故应急技术支援组织等等。但是,它们都不属于综合性应急管理机构,仅从一个方面履行应急职责,无法突破部门限制,而且这些机构大都担负着应急处理以外的其他职责,所以,每当灾害事故发生,它们的协调组织能力和应急处理权力都显得非常有限。

平时,它们很难拿出跨越自身业务范围的灾害应急处理预案。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建立了多种从某一方面履行应急职能的机构,但是,这些机构之间往往缺乏纵向和横向的贯通,即不能在运作层面上形成联系密切的网状系统。如果说,此种状况,对于像洪灾、火灾、地震以及空难、火车巅覆等不易扩散或蔓延的灾害来说,还能勉强应付的话,那么,对于像非典之类传染性很强的病疫和有毒物质遗失、危险物种侵入等灾害,就难以适应了。从非典出现到蔓延的过程,我们看到了在一个城市发现首例患者,其他城市不能作出迅速反应的现象。这是传染病应急系统横向贯通不够、灵敏度不高的表现。同时,我们还看到,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各级政府都成立防治非典领导小组或指挥中心,并由政府主要领导兼任“小组”或“中心”负责人。这既说明政府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与负责,也说明现有的专业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缺乏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的权威,成立这种“小组”可以对已有应急处理系统的缺 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陷起到弥补作用,也能更好地发挥已有应急处理系统的作用。这样,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临时应急指挥系统+专业应急处理系统”的专门网络。这种网络的效力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它仍然存在明显的缺陷。

因为它是在灾害发生时临时组建,所以,许多应在灾害发生前做好的日常准备工作,诸如应急资金筹措、应急人力资源管理、应急人才培养、应急演练、应急知识普及、灾害保险以及跨部门行业的应急预案的制定,都难以保证。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灵敏、高效的应急系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有组织协调、业务指导和现场处理的权威和能力;网络是环环相扣、纵横贯通的;不是临时搭建而是常设性的。按照这些要求建设应急网络,可以有三种模式:一种是,“综合性应急管理系统+各专业应急处理系统”,即:由政府设立一个综合性应急职能机构,像美国的联邦应急管理局和韩国的中央灾害对策部那样的常设性机构,直接领导和协调各部门的应急工作;各专业应急系统负责现场应急处理事宜。另一种是,“应急指挥系统(常设)+各专业应急处理系统”,即政府常设一个灾害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统一领导应急救助和突发灾害处理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平时与各部门及应急事件顾问团(可以由各行业专家兼职)保持密切联系,收集信息,研究制定预案;一旦灾害发生,迅速与相关部门的专业应急处理机构共同拿出可供领导小组讨论的参考意见。还可在灾害发生时,设立应急指挥中心,与办公室合署办公,但指挥长应由政府领导担任。现在广州、上海的城市应急中心大体属于这种模式。第三种是,把上述模式结合起来,形成“应急指挥系统+综合性应急管理 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系统+各专业应急处理系统”的模式。不管选择何种模式,都要以快捷反应、高效运作为目标。

三、还须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应急机制

城市应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应急机制建设。科学的社会公共应急机制,不但能使应急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且能使公众应急行为更加自觉和有序,从而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建立和完善公共应急机制,应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应急的法治机制。经过20多年的法制改革和发展,我国公共应急法制已有一定基础,但还远不完善,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以这次抗击非典为例,疫情暴发后,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沉着应对,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遏制疫情蔓延,中央领导亲临抗击非典一线,国家将非典列为法定传染病,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进行规范和管理,同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政府各部门也根据法律授权,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使抗击非典的战斗举国展开。但是,由于非典是新发传染病,过去未曾经历,有关公共卫生紧急法律制度就凸显缺陷:

一方面现行法律尚不健全,需要充实完善的地方颇多; 另一方面,已有法制在一些地方执行不到位。因此,必须建立政府应急事件处理的法律机制,提高政府应急处置能力;尤其对加大政府部门协调、组织机制落实、人财物调拨的力度等,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要通过完善公共应急法律规范来维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权保障所需的法律秩序,明确公民在紧急状态下 8 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应当承担的相应权利和义务,使公民权利如生存权、健康权、知情权获得更有效的法律保护,使公共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能够更有效的依法行使,一句话,要使应急举措遵循法制,且得到法律保障。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应急的政策机制。这是政府加强应急管理、健全应急机制的重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是“国际减灾十年”,防灾与减灾已成为世界各国应急政策的主要内容,所以,这些年各国虽然遭受过如此多的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但世界还是保持了总体平稳。总结中国和世界应急政策的经验,有几个要点应当把握:一是要着眼于事发前的准备。俗话说“有备无患”,虽然对于难以预料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很难做到完全“无患”,但“有备”或“无备”结果大不一样。防范于未然,往往可以使灾害减缓,使重大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危害减轻,可以减少或消除因灾害、事故带来的人身、财产和经济发展的损失。在应急政策上,美国特别注重对灾害与突发事件的预防。二是要体现政府救助、社会救助和受灾者自救的相结合的原则。在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应急政策主要体现为政府救助为主的原则,但中国国情不同,我们国家不仅财力有限,而且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长期以来,依靠这种伟大的精神,已经战胜和正在战胜诸如特大火灾、洪灾、地震、非典等一次又一次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所以,政策原则不能丢。三是要有激励和约束力度。在这方面,我们国家积累了丰富经验,比如,对抗洪英雄、抗击非典的白衣战士,不仅大力宣传表彰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还在政策上明确规定,其子女招工、参军、上学等优先录取,而对于在应急工作中有违纪行为者,都要从重从严从 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速查处。在这次抗非斗争中,对个别工作马虎、玩忽职守的领导干部就果断地进行了严肃处理。这种奖惩分明的政策对于增强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很有作用。

再次,要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应急的保障机制。“巧妇难为无未之炊”,应急工作离不开资金和物资的保障。物资也可用资金换取,所以说到底,还是要有钱。那么,受灾社区和受灾者的钱从何而来?一种方式是实施灾害保险。在美国,主要是通过联邦和州财政资助,实行全部灾害保险。在我们国家,灾害保险制度也已实行。在抗非过程中,中央明确要求保险部门把非典列入灾险范围,并迅速理赔。作为城市政府的领导者,一定要看到灾害保险对人民群众在灾后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维护灾后社会秩序的重要工作,积极组织灾害保险,以此分解国家在灾后重建中的经济压力。另一种方式是,建立政府应急基金和由政府临时增拨应急经费。采用这种办法,无论对于加强宏观控制还是对解决现场应急处理的资金困难,都比较有效。城市政府每年应从本级财政收入中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充实政府应急基金,以确保应急需要,避免因政府财政乏力而给人民群众和国家造成更严重的损失。此外,还可以通过接纳社会捐助来弥补应急经费的不足。社会各界的捐助特别是企业的捐助,可以在平时通过常设机构,如应急管理机构、民政部门、慈善机构、红十字会等募集和管理,也可以在紧急事件发生时,由临时成立的专门机构动员和组织。对应急资金和物资,还要特别加强管理,要以十分严格的制度,确保这些钱物能用到“刀刃”上,及时到位,保障供给。

城市公共应急机制还包括领导机制、协调机制、督查机制、舆论机制等等,都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王振海王存慧:《新视角下的政治——关于社区政治发展的专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 夏宝龙:《城市街道改革》,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3] 潘乃各马戎:《社会研究与社会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4] 吴德隆谷迎春:《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知识出版社。

[5] 卢汉龙:《社区组织重建与基层政权建设》,《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城市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篇2

1 城市规划的简单概述

城市规划是市政府为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协调城市土地以及空间布局所作的具体安排, 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 市政府需立足于城市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经济条件, 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有效意见, 编制一套科学高效的城市规划方案, 以此促进城市的发展。

2 城市规划管理现有的问题

2. 1 项目规划的审批流程繁琐, 办事效率较低

目前, 一些城市的规划审批流程较为繁琐, 并且材料报送以及审核发证等环节的办事效率较低, 严重影响了规划项目的正常推进。同时, 就国内机构设置的体制来看, , 规规划划部部门门在在与与其其他他管管理理部门协调业务时易受到体制的制约。此外, 一些单位仍在采用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 使得规划项目的审批效率难以提高。

2. 2 城市规划的批后管理力度不足

1) 个别规划主管部门未能将规划监管 ( 批后管理) 作为规划管理的重要内容, 仍存在“一手硬, 一手软”的现象。2) 有的规划主管部门在实施规划监管的过程中未能细化监管内容, 并错误地认为只要“大面”能够达到审批要求就能做好批后管理工作, 而这种自降标准的态度也严重影响了批后管理质量。3) 还有部分规划主管部门疏于管理, 只是对一些违章建筑行为进行处罚, 而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纵容了违法建设行为的发生。

2. 3 城市规划的执法效果不佳

1) 执法代价较大。现阶段, 部分建设单位为了能够尽快完成规划项目的建设, 通过未批先建的手段来达到缩短施工周期的目的。但目前主管部门的执法效率较低, 查处程序较为繁杂, 不能严厉打击这种“未批先建”的行为。例如, 要想对一个规划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就需经过立案、调查取证、告知违规单位、违规单位申辩、明确处罚内容、下达处罚决定书、行政复议以及强制执行等流程, 才能真正执行相关处罚措施。2) 执法体系不成熟。现阶段, 许多城市违规行为的查处联动机制不够完善, 导致供水部门、建设部门、交警部门、工商部门、供电部门以及国土部门等管理机构无法协作执法, 这就造成一些违法建设依然能够照常得到供水以及供电。

3 城市规划管理的可行策略

城市规划应该以人为本, 从关注人的发展需求入手, 应当体现为市民服务的功能, 多从科学性、服务性、方便性这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对于城市规划管理就应该在管理范围和管理方法上认真思考和部署, 发挥城市规划的导向作用, 具体策略如下。

3. 1 加强对规划编制的管理

规划编制是城市规划的第一环节, 规划主管部门应重视对规划编制的管理, 确保编制的规划能够符合城市的发展需求。同时, 规划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城市规划项目的宣传力度, 使全社会能够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 以此营造一种理解规划、支持规划、遵守规划以及监督规划的氛围。此外, 市政府应将规划编制以及规划执法管理所需的经费统一纳入到财政预算中, 并为规划编制以及规划执法管理等事务的正常进行提供支持[2]。

3. 2 加强对规划调整程序的管理

规划调整是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规划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规划调整程序的管理。1) 将现有的规划编制市场进一步放开, 增加公平竞争制度, 并采用招标的形式来选择编制单位。2) 以开门论证的新模式来取代闭门论证的旧模式, 进一步增加公众的参与度。3) 规划主管部门应根据阳光规划的原则对项目论证结果进行严格评审。如果论证结果能够满足规划要求, 便可将全部的规划编制内容以及规划调整内容向外界进行公示。4) 加大对编制资料的整合力度, 并引入公众参与机制, 例如, 在规划编制前公开征求社会群众的意见, 在规划编制中可增加听证环节。

3. 3 加强对规划审批的管理

首先, 构建专业的评审机制。城市规划管理属于一项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实践性强的管理事项, 要求管理工作者具备高水平的专业能力。基于这一点, 审批机构应对重大项目进行严格审批, 必要时聘请权威专家进行指导, 确保审批工作的严肃性。其次, 构建可行的联合审批体系。在新形势下应打破审批机构的各自为政的不良习俗, 进一步缩短材料报送周期、审核步骤、方案修改时间以及审核发证时间等, 并使规划部门能与发改、国土、住建、园林部门、环保部门、消防部门等单位形成项目审批的系统联动机制。最后, 限定各部门的审批时间, 并规范收件以及发证的标准, 以此增加审批效率[3]。

3. 4 加大批后管理力度

1) 提高对规划监管重要性的认识, 把做好监管工作上升到是保证一切建设项目按规划实施的重要步骤的高度来对待。只有做好批后管理的各项工作, 才能确保主管部门对规划项目的编制以及审核等把关成果能够得到延续。如果批后管理力度不足, 就会使得前期工作大打折扣甚至前功尽弃。同时, 随意破坏规划的违规做法会引起其他单位的效仿, 并会对城市规划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2) 加大规划批后管理动态巡查力度, 将被动管理转化为主动靠前管理, 及时发现并制止违反规划的相关行为, 力争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3) 做好规划验收工作。在工程竣工后, 验收部门应将规划审批内容以及约定事项等作为验收依据, 并对施工项目的整体布局、主体建筑以及基础配套设施进行严格统一的规划验收。

例如, 某市在官网上增设一个网上办事、政务公开以及规划项目进度等版块, 及时更新规划项目的实际进度, 以便让市民能够了解规划项目的实时开展进度。

3. 5 构建责任追究机制

由于城市规划属于一项长期性的建设工作, 这就使得城市规划管理将会是一项不间断的工作。要想确保城市规划项目可以有序开展, 各级主管机构就应将监督工作作为管理的重要事项。首先, 主管部门加大土地使用以及规划项目的批后管理力度, 促进各项工程的负责单位能够依照要求进行开展。同时, 主管部门严格执行日常检查工作, 及时处理各种犯规行为。此外, 主管部门还应加强对自身主管人员的监督, 促使主管人员能够严格执行管理工作的诸多事项, 以此增强城市管理的质量。其次, 构建责任追究机制, 将规划管理的各项职责进行细化, 确保每项管理任务都有相应的责任主体。如果出现因管理不当而引发的违法事件, 就要追究该事项的负责人的责任。在责任追究机制的制约下, 可督促管理工作者秉着负责的态度来执行城市管理任务。最后, 上级政府可选派监察员对下级政府的主管部门进行监督, 并依照法规对各项规划工作进行事前监督以及事后监督, 并及时制止各种违规行为。如此一来, 可达到上级监管主体对下级监管主体监督的目的, 有利于实现层级监督, 并在过错责任追究处理制度以及意见反馈制度的作用下减少因违反规划事项而造成的损失。

4 结语

城市规划管理是确保城市规划能够有序开展的重要举措, 也是城市管理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城市领导应统筹城市现有的资源, 并根据相关法律来构建一个高效的规划管理机制; 构建高效的规划编制机制, 并引入公众参与机制, 确保规划编制能够符合城市的发展需求; 构建专业的评审机制, 限定各部门的审批时间, 并规范收件以及发证的标准, 以此增加审批效率; 加大批后管理力度, 并做好工程规划验收等工作; 构建责任追究机制, 确保每项管理任务都有相应的责任主体。总之, 城市规划是一项科学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只有做好规划管理的各项事务, 才能确保城市规划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刘智星, 牟艳.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实施问题及策略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18) :16-17.

[2]孙云飞.城市规划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1) :67.

城市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篇3

关键词:基层;城市管理执法人员;素质

行政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以及法定组织,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针对具体事件,执行法律规范的专门行政活动。作为政府工作最基本的环节,行政执法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和重点。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行政,而依法行政的中心环节则是行政执法,其中基层行政执法又是行政执法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公众的权利能否得到切实保障和落实,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管理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其中,基层行政执法人员又作为行政规范的最终实施者,其素质问题又是能否切實落实行政执法的关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秩序的逐步建立,我国的行政法治化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长期以来“人治”作风的影响,加之现阶段面临经济转轨、法律制度尚不健全等原因的影响,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现状仍然不容乐观,面临较多纷杂的问题,目前我国基层行政执法人员方面存在不同问题,经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层行政执法人员素质不高

基层行政执法人员作为行政规范的最终实施者,在行政执法中关键所在。执法人员素质的高低,势必直接影响到行政执法的公平以及效率。由此可见,执法队伍是落实日常管理的力量所在,要高质量地完成行政执法任务,不仅要求行政执法人员掌握较高的法律素质,而且更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以及政治素质。然而实际上,我国基层行政执法队伍中不少人的素质并不高,甚至好多不懂法律,更有甚者,是某些行政机关还委托文化程度较低,尚未经专业培训的人员上岗执法,引起很多隐患。此外还有很多基层执法者,缺乏守法精神,有的甚至没有正确的义利观以及权力观,进而造成现实中大量冤假错案的产生。曾经有报道披露,某省的一些交警部门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减轻自身的工作量,聘请一些社会闲杂人员代其收取规费。然而,这些聘请人员大多素质低下,且无国家正式工作人员的带领以及监督,因此出现乱拦车乱罚款,吃拿卡要,收钱不开正式票据,甚至收钱不开票的想象。因此出现这样的执法人员,势必会影响行政执法的效率,无法做到依法办事。

2基层行政执法人员执法不文明

就目前现状来看,许多基层执法人员并不能做到微笑执法以及敬礼致意式执法,然而不文明现象则屡见不鲜。此外,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应出示证件却并未出示证件,导致群众分不清真假执法人员,甚至有连蒙带唬的现象发生。另外,也有该着装不着装或着装不整、形象不好的执法者,得不到公众的尊重和信任。更有甚者,无法定依据、不需着装的,也找来不伦不类的制服和大盖帽戴上,吓唬人民群众的执法者也有之。执法过程中的态度问也是执法不文明的另一个方面,很多执法人员在执法时,态度蛮横、横眉立目、拳脚相向,从而引起矛盾激化和冲突,大打出手者也有之。凡此种种现象,都与文明社会的文明执法要求相悖,与人性化执法的要求背道而驰,不利于行政执法活动的开展。

3基层行政执法人员超越职权

超越职权是指行政机关超越相关法律和法规授予的权限,实施其无权实施的行为。超越职权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下级行政机关行使相关法律法规授予上级行政机关行使的职权。如根据《土地管理法》,农村居民使用耕地建造住宅,必须经县级人民政府的批准才可以实施,而如果乡级人民政府批准,则该行为就是越权行为。二是甲部门行政机关行使了相关法律、法规授予乙部门行政机关的职权。例如根据法律、法规,吊销违法企业的营业执照属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权限,而如果公安机关在管理中有吊销企业的营业执照行为就属越权。三是甲地域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授予乙地域行政机关的职权。

4基层行政执法人员违反法定程序办事

符合法定程序办事是指行政机关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是有法可依,即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的方式、形式、手续、步骤以及时限等进行的,符合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定操作规程。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执法中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和法规规定的法定程序来办事,努力使执法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但由于我国行政程序法还不甚完备,尤其是对于许多具体行政行为,法律、法规并未明确规定实施的程序,因此很容易造成行政机关在执法中忽略程序的规定性和原则性,而执法人员故意或无意省略一些手续,往往会使一些违反法定程序事件的事情发生,造成严重的后果。

针对上述可见对基层城市管理政执法人员队伍的建设非常重要,如何加强执法者素质,结合城市执法人员素质能力建设,据此本文分为以下三点展开。

1基层行政执法人员政治素质培养

城市行政执法者作为一支半军事化的执法队伍,政治合格应该始终是第一标准,应该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性,坚决遵守以及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成为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因此,在城市行政执法者队伍的建设过程中,政治素质的建设必须放到首要位置。而执法人员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城管执法与依法行政的关系,正确认识依法行政与党以及国家前途的关系,作为执法人员,应该公正无私,廉洁奉公。在城管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爱岗奉献意识。对党员进行坚持不懈的党宗旨、职业道德、党风廉政以及爱岗敬业教育,增强城管执法者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基层行政执法人员文化知识与业务能力培养

城管执法者不仅要求城管队伍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同时也必须具备为人民服务的素质和能力,强调文化知识与业务能力并重的培养模式。目前我国城管执法队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文化素质不高、业务能力欠缺。一部分从部队转业或社会招聘的执法人员有着较强的政治素质或社会经验,但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以及人文修养;而另一部分从正规院校毕业的,虽然有文化知识和法律思维能力做功底,但缺乏实践经验;显然两者均不能满足城管执法工作的要求,更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执法环境。加强城管执法人员的文化知识培训及业务能力的拓展,既要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进行,又要结合实际情况,特别是要加强处理复杂事件的能力。

3基层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培养

执法过程中不依法行政,是引起角色冲突的主要内在因素。只有切实提高行政执法人员学习、运用和执行法律的能力和水平,才能确保法律正确且有效地实施。执法者在具体执法过程应该有较好的行政能力,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法律,必须对城市执法者依法行政的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而城管只有在加强自身依法行政能力建设的基础上,才能在执法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才可以进一步提高城市行政执法者综合执法的水平。

城市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篇4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及应对措施

当今社会对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再利用已经相当的重视,垃圾分类早已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大量地消耗资源,大规模生产,大量地消费,又大量地产生着废弃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生活垃圾总量也呈逐年增长的态势,如何使这些垃圾变废为宝,从而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垃圾分类回收是最好出路。许多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已经实行了几十年,而且效果明显。从2002年开始中国政府提倡垃圾分类收集,但是效果却不怎么理想。要实现垃圾分类,政府首先要重视,要制定一套合理的垃圾分类回收系统,还要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垃圾处理是社会的责任。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对子孙后代的好处。中国是个大国,垃圾分类作的好坏影响到全世界的环境。只有从每家每户做起,才能从源头上做好这件事。我们要督促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支持垃圾分类,“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举手之劳支持环保。

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是对垃圾进行前处置的重要环节。通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把有用物资,从垃圾中分离出来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既提高垃圾资源利用水平,又可减少垃圾处置量。它是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垃圾通过分类收集后便于对不同类垃圾进行分类处置。如对有机垃圾进行堆肥发酵处理,把有机垃圾制成农田用肥和绿化用肥,对没有回收利用价值的无机垃圾进行填埋处置,对热值较高的可燃垃圾进行焚烧处置。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人们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如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生存环境质量,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之一。

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处理,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如每回收1吨废纸可造好纸850公斤,节省木材300公斤,比等量生产减少污染74%;每回收1吨塑料饮料瓶可获得0.7吨二级原料;每回收1吨废钢铁可炼好钢0.9吨,比用矿石冶炼节约成本47%,减少空气污染75%,减少97%的水污染和固体废物。

垃圾处理的方法还大多处于传统的堆放填埋方式,占用上万亩土地;并且虫蝇乱飞,污水四溢,臭气熏天,严重地污染环境。因此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从上课学到的知识以及查阅课外书籍,总结出以下几点有效应对措施

(一)从源头抓起,实现垃圾减量化

解决我国城市垃圾问题的关键是要控制垃圾增长,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实现垃圾减量化。减量化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根本途径,可采取限制垃圾产生的相关政策,如限制过度包装、鼓励净菜上市、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使用清洁燃料、改变生活方式等,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量。

(二)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系统

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综合处理,垃圾回收利用等环节,要形成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全过程管理的良性循环系统,减少垃圾填埋量。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加强市民环境教育和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结合垃圾分类收集、垃圾收费等措施,进行大规模环境法规宣传,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公众法制观念和道德水准。建立公众举报监督热线,设立垃圾监督员,由社区居民自治团体组织本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垃圾管理,逐步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四)制订城市垃圾处理监督管理条例

明确城市垃圾处理应达到的标准要求、处理的技术规范、处理企业的责任、权利,以及责任权利的监督保障机制、监督部门的权利责任、失职行为的处罚等。

(五)综合处理

所谓综合处理,就是将堆肥、焚烧、填埋三种方法有机结合、综合成一体的垃圾处理方式。该方式的基本思路是:先将垃圾进行初步筛分,去除其中的灰分或不可堆肥的无机质用做填埋或生产建材;然后对筛上物进行严格的分拣,回收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机质运至发酵仓进行高温堆肥,可燃物运去焚烧,焚烧所产生的热量用于堆肥的烘干和复合肥的造粒,实现这种思路的措施就是建造垃圾综合处理厂。可见垃圾综合处理是集中了填埋、焚烧和堆肥的优点的一种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它解决了各单一处理的缺点。

(六)新型垃圾处理技术

新型垃圾处理技术有热解技术、气化熔融焚烧技术及气化熔融制气技术、垃圾衍生燃料(RDF)、蚯蚓分解等。

城市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篇5

武汉城市圈建设在资源共享、区域一体化和功能整合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在信息社会背景下,打造一个综合性网络平台,对于武汉城市圈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从信息传播和功能服务上,有助于各方面问题的解决.

作 者:王定兴 郭熠 WANG Dingxing GUO Yi 作者单位:王定兴,WANG Dingxing(黄石理工学院,湖北,黄石,435003)

郭熠,GUO Yi(黄石市铁山区经济发展局,湖北,黄石,435006)

城市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篇6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城镇建设过程中开始出现水土流失现象,水土流失对城市的水利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了城市的健康发展,城市水土保持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关键词】资源 城镇水土流失 水利建设 生态

一、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的供给和保障。水利包含着水资源开发利用、除害、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等许多内容。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1.目前我国城市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时空分布不均匀,利用粗放。目前全国的总供水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我国的水资源利用大多是粗放型,不注重节水,浪费严重。

(2)洪涝、干旱灾害频繁。我国洪涝灾害十分频繁,几乎每年都发生,加之水利工程及城市、乡村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灾害损失十分严重。干旱灾害也经常发生,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次灾害的直接损失将不断加大。

(3)我国现有水利工程有相当一部分工程质量不高,设计标准偏低,一些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大中型灌区工程配套不齐,致使工程效益衰减,有的工程甚至报废。

(4)水污染十分严重,水环境问题突出。

因此,只有确保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确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利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总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21世纪的中国,经济和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工程的运用与管理、水利的投资与建设、人才的开发与使用、水土保持、防洪除涝、体制与机制、科教与法规等。其中,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造成城市水土流失的原因

城市水土保持是指城市建设区范围内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造成城市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一、城市地面硬化加剧了洪水危害。城市建设导致硬化地面、建筑物增加,致使入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流速加快引起洪水问题。二、城市水土流失加重了泥沙淤积。由于建设过程中的`开挖地表、破坏植被、堆弃土石,直接加重了水土流失。造成地下管道、水系和河道的淤积,阻塞道路。三、地下水补给减小加重了水资源紧缺。城市人口聚集,产业集中,城市水资源供应日趋紧张。四是环境污染和景观问题。城市建设不可避免地导致环境污染,山区地表水缺乏,为改善居住环境,一些城市修建了橡胶坝等景观,发生洪水时河道堵塞,泄洪能力差,水流不畅,冲刷加剧,引发洪水水土流失问题。

二、如何做好城市的水利建设工作

水土流失给城市经济发展到来了很大的危害,为了保护城镇生态环境,防治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做好城市的水利建设工作,我们应该做到一下几点

1.加强城区绿地建设和环境保护。植草种树是城市绿化、改善环境的最佳方法。植树种草可以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可以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而且可以为保护全球气候系统和生态环境发挥积极作用。

2.提高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提高设计质量,以利于雨水的回收以及水资源的不断循环利用,水利建设在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经济社会用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等方面提供足够的保障;水利在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维系良好的水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内外的发展也日益表明,在用水需求不断增加、水资源日趋紧缺的形势下,水资源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增强,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因此做好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必不可少。

3. 加强城镇水系综合整治,加强城镇防灾治理工作和污水治理工作。水系对于一个城镇很重要,城镇河流整治包括整治排水系统和整治河岸生态环境。在整治排水方面,要坚持科学管理,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手段,科学安排、调度和管理水资源,在保护治理方面,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以恢复和改善水体功能为目标,严格管理社会的排污行为,倡导和发展绿色经济。

4.合理开发水资源以及做好城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要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目标,通过探索建立水权制度,不断完善节水的体制机制,努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和提高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逐步解决生态恶化问题,促进全省水利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工作,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城市开发建设来说,从一开始,就要考虑这个问题,不能等到出现问题才去解决,而且治理的费用比防治所花费的费用还高。

6.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城镇水利管理方面的法制不够健全,因此,城镇应及时建立相关的规定与条例,在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已颁布的管理规定,改变现在重“人治”轻“法治”的管理现状。城镇水利管理过程中需要设立专项的管理资金,长效、稳定的投入是城镇管理的基础,尤其对于基础设施、水利建设和环境管理,要做到有问题能及时处理,但是大多数城市没有严格的管理系统,也没有设立专项管理资金,从而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发展。

城市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篇7

一、国内外研究相关理论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物流信息系统研究与国外物流的发展是同步的, 起步相对较早, 已经在物流与供应链信息管理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成果。Stenger (1986) 在《信息系统在物流管理中的运用:过去、现在和将来》一文中指出, 物流管理必须依靠信息技术提供的强大支持, 才能充分发挥效能。Stock (1990) 在《计算机、通讯与信息技术的战略管理:仓库管理的机遇与挑战》文中指出, 在仓库与库存管理中运用计算机和信息通讯技术进行辅助决策是企业面临的一大机遇与挑战, 也是仓库管理的发展方向。此后, 陆续有许多学者将注意力集中到信息技术与物流业的研究上来。他们分别从信息技术与物流业现状, 信息技术对物流的影响, 物流信息系统设计, 信息系统对战略管理的影响, 物流信息系统集成, 物流信息系统协同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998年, 《物流杂志》的“寻找质量”调查发现有五个领域与物流的服务质量有重要关系。按重要性的程度先后排列, 是及时性、服务的价值、信息技术、客户服务以及设备和运作。而最关键的物流能力, 则取决于信息技术、全程跟踪、EDI、网络或电子商务能力。Copacino (1997) 在《电子商务如何影响物流》一文, 以及1999年Huppertz在《市场的变化需要新的供应链思想》中都指出,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 电子商务要求用新的物流理念来看待, 因此也需要有新的物流能力。在电子商务市场中, 新的物流网络需要有处理小而频繁的订单的能力。美国著名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学者Lancioni (2000) 总结前期研究后指出, IT技术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巨大的削减成本和提高服务水平的机会, 并指出了IT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领域, 如采购运输、订单处理、消费者服务、生产计划和供应商关系管理。K.L.Choy等 (2006) 在《发展集成物流信息系统提升第三方物流能力》一文中指出第三方物流服务是区域物流的核心, 但仍然有部分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与其合作伙伴间还在使用手动交易这类无效率的交易模式, 因此文章提出了一个广义的物流信息管理平台 (Integrated 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LIMS) 来解决此问题。此平台将国内外的物流信息服务与物流运作连为一体, 以较低的成本满足物流系统运营需要, 并给出了一个ILIMS的运行实例。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物流信息系统研究相对较晚, 但近年来在这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其中物流信息平台方向的主要研究成果有:

杨东援 (2001) 对综合物流公用信息平台的体系结构框架和数据组织进行了研究, 强调应优先构筑公共信息平台, 推动政府相关系统及企业信息系统的接入策略, 并完成了上海城市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规划的研究。施先亮 (2002) 认为物流信息平台是通过对共用数据的采集, 为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提供基础支撑, 满足企业信息系统对公用信息的需求, 支撑企业信息系统各种功能的实现;同时, 通过共享信息, 支撑政府部门、行业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方而协同工作机制的建立。崔南方 (2004) 认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总体功能应该满足物流系统中不同层次的参与者的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一个有效集成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应该可以为物流服务提供商、货主或制造商以及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一个统一高效的沟通界面, 为客户提供供应链综合解决方案。此外, 该平台还应具备面向中小企业的行业应用托管服务功能, 即面向广大中小物流服务商, 提供高效、低成本的物流管理专业工具。何世伟 (2005) 认为应将物流信息平台划分为园区级、中心级和企业级三个层次。区域信息平台的总体框架是在园区级信息平台上对物流信息平台的横向剖析。公共信息平台与政府管理部门信息平台、物流业务信息平台、政府职能部门支撑信息平台相连接。傅兰 (2007) 分析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一般框架, 并结合江西省现代物流发展环境特点, 构建了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公共信息平台。

二、国内外物流信息平台案例

1.中国电子口岸

中国电子口岸是经国务院批准, 由海关总署牵头, 会同其他11个部委共同开发建设的公众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平台。它依托国家电信公网, 实现工商、税务、海关、外汇、外贸、质检、公安、铁路、银行等部门以及进出口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外贸中介服务企业、外贸货主单位的联网, 将进出口管理流信息、资金流信息、货物流信息存放在一个集中式的数据库中, 随时提供国家各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数据交换和联网核查, 并向企业提供利用互联网办理报关、结付汇核销、出口退税、进口增值税联网核查、网上支付等实时在线业务。中国电子口岸是中国电子化政府的雏形, 是贸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它有利于增强管理部门的管理综合效能。使管理部门在进出口环节的管理更加完整和严密。它能降低贸易成本, 提高贸易效率。

中国电子口岸自1999年推广应用以来, 各类上线项目累计达到48个, 初步实现了与海关总署、外汇总局、国税总局、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商务部、公安部、铁道部、贸促会等15个部委以及香港工贸署、澳门经济局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13家商业银行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此外, 依托电信公网, 中国电子口岸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多个城市建立起了中心结点, 并在全国47个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300多个地级市计划设立接入节点330余个, 通过专线、宽带、拨号等多样化的接入方式, 基本实现了全国范围的网络覆盖。迄今为止, 中国电子口岸入网企业超过36万家, 每日处理电子单证数量多达90万笔。中国电子口岸门户网站每日点击率超过700万次。在严密监管、打击非法贸易活动并为进出口企业及中介服务企业提供便捷贸易服务的同时, 电子口岸正在向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延伸, 加速构建全新模式下的一体化供应链信息系统, 为营造便捷、高效、安全的贸易环境做出努力。

2.国内区域物流信息平台

天津电子商务与现代化物流应用示范工程, 济南和青岛家电、宁波服装、重庆摩托车、徐州农业、上海连锁超市、杭州饮料等具有行业特色的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应用示范工程, 已列入“十五”国家信息项目攻关工程。上海为配合中国电子口岸项目, 整合原上海EDI中心、上海港航EDI中心和上海亿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并开通亿通网。通过该平台可完成电子商贸、货物通关、货物出运交付等一系列复杂过程。亿通网采取会员制, 目前有近万家会员。

此外, 在一些地区以港口、码头或制造企业的集中区域 (如保税区) 建立中心, 形成了很多物流园区, 物流信息平台也成为这些物流园区建设的重要环节。例如, 广州新白云机场“空港物流管理信息平台”的开发与建设, 是海关与机场合作的信息平台。该信息平台以仓单数据为依据, 将卡口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快件通关系统、电子地磅等与通关系统联网, 使整个物流园区的各作业部门以及海关各管理业务的信息在一个计算机平台上交换, 是实现区港联动的信息化成功案例。

3.国外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1) 欧洲多式联运实时信息平台 (INTRARTIP)

欧洲多式联运实时信息平台项目是运输研究和技术发展项目, 由欧盟部分资助, 其项目是设计并试验一个适用于多方式联运的实时信息平台。该平台将会提供经过选择和标准化的市场数据, 包括组织货物的递送和安排预约、交易协议、契约和有关条件、基础设施能力、路径、设备、时间表、关税、递送的可信度等信息。

(2) 韩国综合物流信息系统

综合物流信息系统是指联结制造业、运输公司、仓库业等物流系统参与方的物流信息传递网, 不仅处理陆运、海运、空运业务, 还处理通关与贸易业务。该系统已经在1996年在韩国实施, 共分三个阶段:1996-1997年:综合物流信息网建设阶段, 进行基本计划建设与详细设计, 中央计算中心与示范服务实施;1998-2000年:服务扩散阶段, 进行商业服务实施与利用活性化;2000-2015年:超高速化与尖端化阶段, 进行电子商务实施与多媒体服务提供。该系统包括电子数据交换系统, 进出口货物信息数据库系统和先进的货物运输信息系统。该平台以国家层面来构建整合物流信息系统, 提高国民物流服务, 促进物流领域信息化。

(3) 新加坡TradeNet (电子大通关系统) 和TradePalette (物流信息转换平台)

TradeNet于1988年开发成功, 让进出口商能在完成全部进出口手续, 在网上向多个政府机关申办所有必要的手续签证或许可证。TradePalette是继TradeNet之后开发的全方位物流信息转换平台。它将物流行业内的各类信息汇总到转换平台, 授权用户通过简单操作可以共享工作上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 实现物流业的广泛协同工作效应。任何物流链上的企业可以登录系统, 实现与任何其他物流服务供应商的直接联系, 获得无纸化物流服务。

三、南京都市圈区域内建立高效的物流信息平台的必要性

南京都市圈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江流域的开发开放中具有承东启西的枢纽地位, 建设南京都市圈既是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新世纪都市圈内抓住重要战略机遇, 加快发展内需的战略选择。

南京都市圈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在2003年“南京都市圈互动发展高层研讨会”上, 南京财经大学校长徐从才认为, 为了顺应全国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南京都市圈应采用先导型商贸流通结构, 而建立先导型商贸流通结构首先要建立先导型城市物流网络。经过几年的发展, 南京都市圈的物流网络已经初步形成, 但是同时问题也日渐突出, 由于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滞后, 使得都市圈内的物流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航空港、公路港、海运港以及铁路港之间的物流衔接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政府无法获得宏观管理和调控物流业发展的宏观信息, 物流企业无法获得物流需求信息和货物跟踪信息, 一般工商企业无法获得物流供给信息等等, 所有的这些问题都使得建立一个南京都市圈物流信息共享平台迫在眉睫, 该平台的建立必将推动南京都市圈现代物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雷, 何世伟.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研究[J].物流科技, 2006 (4) .

[2]Stenger, A.J Information systems in logisticsmanagement:Past, Present and future.TransPortation Joumal, 1986, Vol.26 No.l, pp65-82.

[3]Tomas.The Quest Continues, Logistics Management&Distribution Report.1995, August.

[4]Richard A.Lancioni.New Developments in supplyChain Management for the Millernium[J].Industrial MarketingManagement.2000 (29) .

[5]K.L.Choy;Stuart C.K.So;Henry C.WLau;S.K.Kwok;Felix T.S.Ch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Performance Management, 2006 Vol.8 No.2/3

城市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篇8

关键词:公众参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

进入21世纪新经济时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大。而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城市人口素質不断提高,同时政治民主化也促进了公众主体意识的觉醒,因此对影响社会生活的城市管理问题的关切度也大大提高,迫切需要参与到公共议程的制定和执行中,从而推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的公众参与的民主诉求。

一、公众参与理论基础

公众参与的理论兴起于欧洲大陆,来源于丹麦的公共管理改革经验,后经托马斯系统地阐述及论证,逐渐成为一种影响力较大的理论。在公众对公共决策的可接受性方面,托马斯根据参与类型的深度,将公众参与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以获得公众信息为目的的公众参与、以强化公众对政策理解的公众参与以及以促进公众与公共管理者共同生产的伙伴关系为目的而建立的公众参与。随后,他又将公众参与的具体途径分为四类,主要包括以获取信息为目标的公众参与,以增进政策接受性为目标的公众参与,以构建政府与公民之间强有力合作为目标的公众参与,以及参与高级形式如包括申诉专员和行动中心、共同生产以及决策中制度化的结构等的公众参与。

新的公众参与与传统公众参与之间有两点明显区别:首先,新的公众参与除了执行政策制定与决策以外,这与传统公众参与一致,还在政策被采纳之后,进入公共项目的实际管理和操作。第二,新的公众参与摈弃传统公众参与的精英主义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参与公民的范围,即也包括低收入阶层的公民。由此可见,新公众参与强调民主化,即将公共权力从政治国家逐渐向公民社会转变,公民则更多要求参与到国家公共事务的治理和管理中,同样政府的角色也要逐渐从控制者转变为辅助者和服务者。新公众参与的提出,就要求我国城市管理执法需要吸引公民的广泛参与,积极发挥公众的参与作用,即不能简单地将公众当作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对象及被动的受教者,而应培养公民成为城市管理执法的积极行动者与执行者,使之参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制定、实施以及监督的全过程。

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分析

公众参与概念的提出,有助于增进政府、社会以及公众三者之间的沟通,不仅有助于政府了解公众的真实想法和要求,也有助于提供公众对城市的认同感、自豪感等,更重要的是提高城市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降低执法成本,并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即公众参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在对执法环境改善、执法理念更新、执法标准制定以及执法水平的提高上均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有效改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环境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本质是为公众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及稳定的社会公共秩序,而这就决定了城市管理的各项活动离不开公众参与。而只有坚持公众参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才能有效建立包括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及市民代表组成的城市管理咨询构架,广泛吸纳社会各方意见,才能保证城市管理符合民众的实际需求以及城市发展的需要。同时,只有坚持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让公众从中得到实惠,才能使城市管理的各项活动目标明确,公众也能更加积极主动配合并支持和参与城市管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创造和谐的执法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服务。

2.及时更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理念

传统执法理念过于强调法律的威慑力,这与现代法治精神特别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战略要求相悖。而公众参与则是一类新的城市公共治理理念,也是实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重要基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离不开公民的理解、参与和支持,公众参与也是提高城市管理执法水平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判定城市管理工作好坏的标准。作为城市的主人,只有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措施才能得到落实,而以往单纯靠行政手段实现的执法显然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及政治文明的发展需求。而公众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广泛参与也有助于构建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

3.健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标准

公众参与还可以有效防止公共权力滥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权力的滥用,健全执法标准。不加制约的权力很容易被滥用,而权力一旦滥用,不仅导致官员自身的腐败,也损害了公众的合法权益。因此加强社会监督,规范执法人员的行为,是关联公民与政府的一个重要环节。公众参与有效监督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过程,促使行政执法机关在运用行政权的过程中,注意倾听民众声音,及时纠正执法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促进依法行政,提高工作效率,有效保证城市执法的严肃性,规范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行为及标准。

三、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公众参与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在某些一些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以及杭州等已经做出尝试,包括设立相关意见箱和电子信箱,邀请市民参加有关展示会、评审会以及听证会等活动。但总的来说,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的“公众参与”还处于被动状态,尚未全面推行,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公众参与度不足

受文化素质、职业以及利益等条件的限制,不少公众对城市管理的理解、认识还很浅薄、模糊,导致参与热情不高、参与深度也有限,效果不甚理想。例如对城市中的不文明现象如乱张贴、乱停、乱放等方面有所举报和提及,但大多存在于表面,难以从城市管理的深层次以及更高层面来参与,而且相对参与形式也比较单一,缺乏长效性,例如只是短暂临时性的征询意见等。

2.公众参与缺乏相关法制保障

虽然我国宪法规定,中国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为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执法提供法律依据。但这并未对公众参与的制度、方式以及途径等方面做出具体的可操作性解释,因此导致我国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执法缺乏健全的法制保障,即缺乏规范的、操作性强的程序或规定。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公众参与没有相关合理的法律制度保障,尚未真正落实。

上一篇:吹小号作文600字下一篇:七一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