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精选7篇)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1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长方形的面积》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 面积计算的方法,能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以单位面积为参照,估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提高估测能力。
3、在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初步养成独立 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方形的长与宽的 乘积。教学准备:
课件、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若干、长方形卡片、直尺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我们刚刚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一、复习导入 概括起来我们知道了两件事:什么是面积和面积单位; 知道用面积单 位铺满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这节课我们继续 来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课题:长方形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一)提供材料,启发研究 这张方形卡片的面积是多少?(1)估一估。考考你的眼力,估一估这张长方形卡片的面积大约是 多少?
(2)怎样才能准确知道卡片的面积到底有多大?(3)就用你们刚才想到的方法看能不能求出它的面积?
(二)展示、交流方法
1.交流。(1)它的面积是多少?(2)谁估计得比较接近?(3)你用的什么测量方法?
2.展示交流“全铺”情况。(1)沿长摆了几个?有这样的几行?一共是几个几?(2)算式怎么表示?(板书:4×3=12)这里的 4 表示什么? 3 呢? 一共有多少个面积单位?(3)用 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全部铺满,这是一种方法,谁和他的 方法一样?
3.展示交流“半铺”情况:沿长一行,沿宽一列。(1)探究方法:这是沿长摆几个,沿宽摆几个? 铺满是多少个面积单位吗?(3)课件演示:沿长„„沿宽„„一共是多少个„„(4)这种方法不用全摆满,通过想就知道全部铺满以后有多少面积 单位了。
4.运用半铺方法测量长方形面积。(1)用这个方法,比比谁能很快地求出这个长方形卡片的面积。(2)面积是多少?(课件展示:沿长„„沿宽„„一共是多少 个„„)
5.探究更简便的方法——间接测量方法。(1)“半铺”的方法比较简单,但它是不是适用于任何一个长方形面 积的计算呢?(2)那我们今后就揣着平方厘米、平方分米,扛着平方米的面积单 位到处去测量面积吧。比如足球场场地面积„„,想说些什么?(3)讨论:我们不妨把这张卡片就当作„„,大家开动脑筋,小组 研究能不能找到简便的方法?(4)探究交流:为什么长 20 厘米就能摆 20 个 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 位呢?(5)为什么宽是 4 厘米,就能摆这样地行呢?怎么列式?(6)量出长和宽还真的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呢!6.利用多张卡片深 化理解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1)计算长方形卡片面积。它的面积是多少啊?怎么想的?(课件)看到长 9 厘米,就说明能 摆„„,宽 6 厘米,说明„„,一共多少个面积单位?所以„„。怎 样列式?(2)计算长方形卡片面积。比比谁能很快地算出这张卡片的面积,面积是多少?怎么列式?(板 书算式。)大家共同研究,有了这么了不起的发现!
(三)归纳公式(1)研究到现在,你知道量出长和宽后怎样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吗?(2)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3)(指算式)看到长几厘 米,就知道能摆几个面积单位,宽几厘米,就知道能摆这样的几行。所以长的厘米数乘宽的厘米数等于所含的平方厘米数。
三、在解决 实际问题中验证公式 1.这种发现对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吗? 2.交流反馈:选取教室里表面是长方形的物体,先估计它的面积,再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面积,看看估的和算的是不是较接近。3.练习: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研究过程,渗透数学研究的方法 回顾一下咱们的研究过程:同学们经历了“解决长方形卡片面积问 题—直接测量到不断改进测量方法—发现规律: 间接测量方法—形成 方法:总结求长方形面积的一般方法”的研究过程。今天我们研究出 了求长方形的好方法,能解决许多的实际问题,其实利用这个方法,还可以求其他图形的面积,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2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学具、教具准备】
教师要准备课件和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白纸一张,一面画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小格,学生准备边长1分米、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请同学们思考后回答这样3个提问。
展示课件一。
1. 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长度单位。
2. 让学生说出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教师板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想看动画片吗?老师今天让同学们看个短片,还要请同学们当个裁判。展示课件二(短片内容:两个同学背着书包走在上学的路上,手里各自拿着自己小长假旅游时拍摄的照片。小明说:我的照片是2平方分米。小强说:小明我的照片有198平方厘米比你的大,我的大我的大……争论不休)。
师:请同学们给他们裁判裁判,是小明的大,还是小强的大?
生:小明的大,小强的大。(意见不能统一)
师:大家的意见不一致,我们暂时把这个问题放一放,待会儿再说行不行?
二、探究新知
1. 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教师出示一个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拿出1分米的正方形。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看,它的边长是1分米,谁能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平方分米)。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4人小组合作的力量,动手做一做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生1: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10=100个,所以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生2:我们用直尺去量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边长正好是10厘米,所以它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生3:老师告诉了我们这个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刚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摆,有的用量,还有的直接将分米换算成厘米来计算。同学们真聪明。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如果用平方厘米做单位就是……
生:100平方厘米。
师:同一个正方形,我们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是1平方分米,用平方厘米作单位是100平方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板书)
接着让学生左手拿着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右手拿着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看看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
2. 迁移类推,理解进率
师:从上面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知道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那么同学们再想一想: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从上面的试验中选择一种最合适的方法,来加以说明)
学生汇报: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这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分米)。
师: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书)
3.总结概括,掌握进率
师: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在课题后板书100)
三、应用拓展,巩固进率
师:我们了解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又知道了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100。下面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1. 出示例3:一块正方形水泥砖,砖面的面积是25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厘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个人的推想过程。(1平方分米是100平方厘米,25平方分米就是25个100平方厘米,所以25平方分米=2500平方厘米)
2. 做一做:(学生说出推想过程)
3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6平方米=( )平方分米
3. 小结:以上几道题都是高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这样的题首先想到进率,(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100)有几个高级单位的数就有几个100。
四、综合训练
1. 练习二十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 练习二十的第5、6题。(1、2组做5题,3、4组做6题)每组抽一生在黑板上做。
3. 找三组一生评讲第6题。
五、课堂小结
1. 结合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小结。
师:这堂课你学会什么?学生说,教师小结。
2. 师:现在我们能给小明和小强当裁判吗?(在齐声回答之后请一生裁判)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3
第一单元 除法 课时安排:1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分 桃 子(教材第2—3页)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2.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用具:视频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在上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计算方法。
二、探索新知、自我展示
(一)出示第2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2.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问题。3.肯定孩子们提出的问题,选择接近书中的问题进行解答。
(二)问题1:有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 ○ □ = □
1.学生独立计算“68÷ 2”。
2.小组交流。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3.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展示不同的算法。(1)10个 10个 10个 10个 每只猴子可以分2篮零4个,一共24个。(2)60 ÷ 2 = 30,÷ 2 = 4 30 ÷ 4 = 34(3)、3 4 2√6 8 4 8 8 0 答:。
问题2:有68个桃子,平均分给3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1)让学生用学具动手分一分,边实践操作,边思考“把68平均分成3份,应该先怎样分、再怎样办”这两个问题。(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组织交流。
三、精讲点拨
1.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商写在十位上,再用个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商写在个位上。
2.平均分时,当有剩余且不够再分时,剩下的部是余数。计算方法同无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相同,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四、拓展应用:
1.小猴回家。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与同伴进行交流。3.用竖式计算。
÷ 4 81 ÷ 3 90 ÷ 6 98 ÷ 7 84 ÷ 6 96 ÷ 4 4.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3、5题 板书设计:分 桃 子
教学反思:注重创设情境,努力使数学生活化。生动化。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橘子(教材第4—5页)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学:
(一)教师讲“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分橘子”的故事。并用(视频投影仪出示教材第4页情境图)
(二)教师口头提问,学生交流回答:
师:同学们能帮忙吗?在这个故事中,同学们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
师: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交流展示 1.列式。师:该怎样列式呢? 生:48÷3= 师:你选择了除法,你是怎么想的?
生:用橘子总数除以分橘子的人数就可以求出平均每个人分多少个橘子了。2.展示方法、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可以用小棒代替橘子摆一摆,也可以算一算。(小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能把你们的方法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 教师边听学生叙述竖式边板演
师:刚才我们用分实物、口算、笔算的方法计算“48÷3”,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生1:口算。
生2:笔算。因为口算容易出错,分实物不方便也不切合实际。
三、精讲点拨
根据学生的实际点拨
四、小结
师:大家想一下,笔算除法时应该怎样计算?
五、拓展训练
1.76÷4 57÷3 51÷3 96÷8 72÷3 84÷6 2.有64个苹果,平均装在4个蓝子里,平均每个蓝子装几个苹果? 3.做教材第5页“练一练”的题目
教学反思:教学中创设了知识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等一系列情境,为学生提供了集兴趣性、知识性为一体的课堂气氛。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商是几位数(教材第6—7页)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学:
视频投影仪出示:从北京到四平的铁路全长888千米,动车运行时间约6时。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
师:同学们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师: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自主探究、展示交流。1.列式。
师:该怎样列式呢? 2.学生尝试解决。
师:我们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算一算。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师生一起板演888÷6的笔算过程。
三、精讲点拨
师:同学们还有问题吗?
师:谁能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四、拓展练习
1.下面各题商是几位数,只判断不计算。
389÷3 654÷4 478÷6 432÷5 111÷2 2.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在算一算。256÷5= 456÷3 = 784÷7=
3.学校买来数学学具袋324套,平均分给一年级和二年级;每个年级分得多少套? 4.做教材第7页“练一练”的题目。
五、师生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商是几位数
888÷6=148(天)148 6888 6 2 4 48 4 8 0 教学反思: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在经历学习活动过程中才能主动完成。只有学生本人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猴子的烦恼(教材第8—9页)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创设,学生能说出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 理,能正确进行有关0的除法的口算。
2.在小组探究,交流的过程中,能发现被除数的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的竖式简便写法,学会正确计算被除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除法。
3.通过独立思考,会解决生活中相关的简单问题,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会计算被除数中间有0 或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0的占位作用。教学用具:视频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学:
师: 有三只可爱的小猴子,遇到了烦恼的事儿,什么事儿呢?(视频投影仪出示教材第8页例1的情境图)
师:三幅图各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帮一帮小猴子们吧。学生交流后,师生共同小结得出: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二、探索新知、展示交流。
1.师: 爱思考的小猴子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视频投影仪出示教材第8页例2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试一试,看怎样帮助小猴子。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辅导学生。师:你是怎样想的?
师: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用竖式表示出来呢?)
师:有谁能叙述一下这个竖式的含义吗?
2.小结师:像这样上中间不够商1的写0占位,表示十位没有,再接着除。3.学习被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
师:刚才大家做的很认真,答案也很正确。不过猴子们还有一个烦恼。(视频投影仪出示教材第8页例3的情境图)师:接下来我们怎么算呢?
教师根据学生举手情况,选择指名说或是同桌交流。(算法略)师边听边板书。
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先用除数6去除被除数百位上的8,商是1,在商的百位上写1;8减6后余下2,与十位上的4合起来是24个十,再继续除以6,商是4,在商的十位上写4;没有余数,被除数的个位上是0,0除以6还是0,直接在商个位上写0占位。
(视频投影仪出示教材第9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辅导学生。
三、拓展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08÷4 612÷3 840÷6 609÷3= 960÷4 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被除数末尾有0,商的末尾就一定有0.()
(2)被除数中间有0,商的中间就一定有0.()(3)570÷3的末尾只有一个0。(4)600÷3的末尾有2个0。
3.一共要运990把椅子,上午运走了450把。下午需要4次运完。下午平均每次运多少把椅子?
4.做教材第9页“练一练”的第1、2、4题。
四、总结: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做教材第9页“练一练”的第3、5题。
教学反思: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六课时
教学内容:节约(教材第10—12页)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体会余数的意义。
3.会根据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演算除法,培养学生的验算意识。教学重难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竖式计算方法。教具准备:小黑板、视频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学: 1.回忆旧知
师: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 计算方法,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我想这节课同学们依然会有很多收获。2.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视频投影仪出示教材第10页情境图)师:大家看看,那些同学在干什么?
师:这样做既环保又有经济效益,我们也要这样做。师:这里有哪些数学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指名回答。师适时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展示过程。1.列式
师:3个班买泉水瓶和旧报纸,一共收入912元,要求平均每个班买了多少元?怎样列式呢? 2.计算。
师:我们怎么计算呢?请大家试一下,看看会碰到什么问题,等会儿我们在讨论。学生独立试做,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情,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指名回答。
师:那怎么办呢?同学们有什么办法吗?
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是指名发言还是同桌交流一下再指名发言。
师:对呀,1平均分成3份,是不够的,所以商0是很合理的。那么,我们还可以简化他的写法吗? 学生观察,师指名发言。
3.小结:像以上这种中间有数字小,中间不够商1,那么我们就可以商0,再移下一位,接着除。4.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继续看大屏幕(投影仪出示教材第10页例2)师:谁能告诉我这道题说的是什么? 师:怎样列式计算呢?
5.出示教材第11页的“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做完后师选择学生的答案用实物投影仪演示,师生交流。
三、拓展练习
1.先计算、再演算。
621÷3= 432÷4= 703÷5=
2.填空。
(1)根据左边的算式,直接写出右边算式的得数。67×8=536 536÷8=()123×7=861 861÷7=()(2)()除以7,商是61,余数是3.(3)168除以(),商是9,余数是6.3.做教材第11—12页“练一练”第1——8题
四、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
教学反思:学生解决问题时很少会去反思的,更不用说去验算了,其原因不外乎是老师的题海战术使学生疲于应对、孩子爱玩的天性。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一(教材第13—14页)教学目标:
1.回顾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并结合具体题目说一说每一步算理。
2.巩固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良好的计算习惯。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难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教具学具:课件、口算卡片。
一、回忆导学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上一节练习课。1.出示口算卡片,进行口算练习,学生抢答。
42÷2= 24÷2= 12÷2= 142÷2= 124÷2= 112÷2= 55÷5= 155÷5= 255÷5= 505÷5= 22÷2= 220÷2= 2.师: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前面主要学的是什么内容? 小组讨论,师参与,并巡视辅导。
二、自主展示。
依次出示教材第13——14页第1——8题。
三、精讲点拨
根据学生练习并展示的情况进行随机点拨
四、拓展练习
1.计算并验算。
369÷3= 464÷4= 642÷6= 420÷3= 2.小红家果园今年收获了874千克苹果,每箱装8千克,可以装多少箱?还剩多少千克?
教学反思:练习课教学,关键是练习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要注意运用题组练习,加强各种练习的协调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集邮(教材第15—16页)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旧知,复习前面学的列竖式计算中几种不同情况的计算方法。2.通过情境导入,让学生了解集邮的艺术性;从估算入手,分析、总结出三位数除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列竖式的计算方法。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总结出三位数除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列竖式的计算方法。难点:培养学生估算的习惯。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在计算。
81÷3= 402÷2= 812 ÷4= 625÷6= 师:做完后和同 伴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二、展示
1.解决问题
师:大家请看下面的情境图。(投影出示教材第15页情境图)师:你们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如何用竖式计算呢?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
师:怎么验算他们算的对不对呢? 2.小结
首位上不够商1时,就看前两位。
三、延伸拓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家继续看大屏幕(投影出示教材第15页例2)
师:这道题怎么列式,怎么用竖式计算呢?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学生展示?
做完后师选择学生的答案投影演示,师生交流。(略)
师:同学们结合上面的情境,说说有余数的除法可以怎样验算? 生;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时,用“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进行验算。
小结:我们可以把商乘以除数再加上余数,看得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来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四、师生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了哪些内容?
教学反思:大部分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时,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买新书(教材第17—18页)教学目标:
1.能运用画图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够正确列出算式。2.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算。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难点: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教具准备:课件
一、回忆铺垫、情境导学 1.回忆旧知。
请你根据“总数÷份数=每份数”的数量关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提问。(1)一个足球60元,3个足球多少元?
(2)我家到姥姥家相距大约120千米,坐汽车需要2时,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情境引入。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图中告诉了我们那些信息?
生:一共有200本书,要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4层,求平均每层放多少本?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买新书”的问题。
二、展示
请你们仔细观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汇报)师:很好!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是我们以前解决过的问题,有些是我们今后要解决的问题。
先请同学们解决第一个问题,即平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
1.先画画图解答。(分学队解答)2.解决问题
独立思考解决,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
方法一:200÷2=100(本)100÷4=25(本)先算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多少本? 方法二:200÷2÷4 =100÷4 =25(本)
先算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多少本? 方法三: 200÷(2×4)=200÷8 =25(本)
先求两个书架共几层?在求每层多少本?
问:你能说一说连除和乘除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吗?(1)没有括号时,运算顺序是从左向右计算。(2)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3.先列式算一算,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三、精讲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适时点拨
四、拓展练习
1.某班要举行一次朗诵比赛,每位学生的朗读时间为3分。一位学生选了一篇840个字的文章,在比赛前试读时,他用了5分,怎么办?请大家先小组讨论,拿出方案(给学生3-5分钟讨论)。
2.奇思去游泳,他在泳道内游了3个来回,共游了15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
3.完成课本第18页练一练第1题,画图,说一说。独立完成,交流想法,集体订正。4.完成课本第18页练一练第2题。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学生的表现往往有惊喜,只待教师用心去激发他,用“伯乐”的眼睛去发现他。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讲故事(教材第17—18页)学习目标
1.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2.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重点: 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教学难点: 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算一算,并说一说运算顺序。756÷7÷6 624÷(2×3)
二、展示
1.师: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图中告诉了我们那些信息?
淘气不光喜欢学习语文,对数学更感兴趣,一天,淘气在语文课上轮流讲故事,用了850字,同学们约定每个故事的时间不能超过3分钟,但是淘气课前试讲时用了5分,淘气没有气馁,反而发现了一些数学问题,我们快去看看吧。
问题:淘气3分钟能讲多少个字?你能想办法表示题中的信息吗?赶紧试一试吧。集体交流,说一说你的想法.2.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同桌之间交流,说一说你的算式每一步的意思。(1)850÷5=170(个)
170×3=510(个)
先算1分钟能讲几个字。再算3分钟讲多少个字。(2)也可列成综合算式
850÷5×3 =170×3 =510(个)
小结:解决类似的问题一般要先求每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
3.笑笑也讲了一个故事用了4分钟,平均每分钟讲150个。她也想3分钟完成,每分应讲多少个字?
你能说一说你每一步的意思吗?
生:先求笑笑总的字数,再算3分钟讲完,每分钟讲多少。
三、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明确解题思路,理清算理,优化算法。2.师概括总结:
乘除法混合运算或除乘法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四、拓展训练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圈一圈,算一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题。
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教材将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放在一起呈现,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使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两种题型的算法上的不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二(教科书p21—22)学习目标
1.利用图形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除法问题。2.估计商是几位数,巩固练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3.综合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利用图形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除法问题。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关于这几节内容你都学到了哪些? 运算顺序,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2.计算:
120×2÷8 480÷(2×4)
二、复习练习
第1题: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 第2题:培养估算试商的能力。
第3题:巩固用图示分析数量关系和列式计算。
第4题: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应用。也可画图来帮助自己分析数量关系。
第5题: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只有乘除法,按从左向右的运算顺序。(2)有乘除有加减法,按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第6题:用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说一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第7题:巩固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第8题: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二单元 图形的运动
单元学习目标
1.借助折一折,看一看等操作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升国旗、转风车等现象,感知平移、旋转运动;能直观判断出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经历分析轴对称图形特征和观察物体平移、旋转运动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在剪纸等实际操作中激发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单元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单元难点:能直观判断出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共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对称轴
(一)(教材第23、24页内容)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2.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教学重点: 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副残缺的图片,根据这张图片,你能猜出来这张照片里的建筑吗是吗?
左右应该是一样的,只不过方向相反的。
二、导学新课 1.观察下面的图片
这些图形是什么?
看一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同同伴进行讨论。集体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利用附页中的图1折一折,看一看。
(1):先对折,看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再打开,看折痕的位置。(2):中间的折痕把图形分成一样的两部分。3.认一认,说一说
观察图中的虚线部分,第1,3,4,5个图形被虚线左右两边是一样的,第被虚线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你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
这条虚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个图形
想一想:怎样才能找到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呢? 生:可以用折一折的方法找对称轴。4.小结
上面个图形沿虚线对折后,虚线两侧的图形都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这条虚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三、拓展训练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折一折。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5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教学反思:这是一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的突出重点,突出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对称轴(二)(教材第25、26页内容)学习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得到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体会。2.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
教学难点: 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学
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
沿对称轴对折,左右或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二、展示新知
1.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按照下面的做法,做一做,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得到对称图案的关键是什么?(1):先把纸对折。
(2):对折后只做出图形的一半就可以了。
2.下面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想一想,整个图形是什么?
明确: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对称轴的左右两边应该完全重合,所以右边的半个图
形应该和左边相同。
实际操作:
沿对称轴对折后,再沿给定图形的边线剪下、打开,验证。3.将一张纸对折后剪去两个圆,展开后是哪一个?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充分地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判断和选择的。
生:观察洞和对称轴间的距离。三精讲点拨:
下面的圆距离对称轴近,那么和它对称的那个圆也应该是靠近对称轴的一边的。反之则远。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5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教学反思: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平移和旋转(教材第27、28页内容)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分类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2.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教学重点: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讨论导入新课
观察下面的现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激趣展示
1.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这6附图都是生活中的现象,你能把他们分成两类吗?
国旗在上升,方向盘在转动,推拉窗,旋转风车,推箱子,指针在转动。课件动画演示相同的现象。学生观察。2.认一认
国旗在上升,推拉窗,推箱子,都是沿直线运动的。就是平移。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感受体会1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并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重点难点:
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千米2,学生体会公顷和1平方米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中国地图、卷尺、标杆、测绳记录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兴,引出新知
1、教师出示、学生回答。
(1)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让同学们比划1平方米、1平方分米各有多大?
2、引入新知。
出示课本情景图;问:
同学们看这一块实验田,我们再用前面学过的面积单位测量方便吗?
教师谈话:这一节我们就到田野测量土地,学习比平方米大的面积单位。
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究,建立概念
(一)认识公顷
1、室外实际测量体会1公顷面积的实际大小
(1)小组分工(学生分四组,每小组有测量的、插标杆的,记录员等。)
(2)布置任务:每小组测出一个边长100米的正方形,。插上标杆。
(3)学生测量、教师巡回指导。
(4)测完后,教师评价四小组测量情况。
(5)让学生看一看它的大小,估测有多少平方米?有几个教室面积大?
2、建立概念
告诉学生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3、学生计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00×100=10000m2
1公顷=10000m2
(二)认识平方千米
1、刚才我们测量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同学们想象一下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有多大?
告诉学生就是我们这节要认识的另一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平方公里)”
2、理解1千米2含义。
①让学生根据以往经验说出1千米2的含义。
②学生交流。
③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④学生联系实际想象边长1000米正方形有多大。
三、实践应用
1、填写面积单位
①地球陆地面积是1.49亿()
②我们的操场约是2()
2、估测我们的校园约是()公顷。
3、填一填
5公顷=( )平方米 7000m2=( )公顷
2平方千米=( )公顷 3000公顷=( )平方千米
4、学生测量长200米,宽100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合多少公顷?
5、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说出我国领土面积多大?
四、思维训练
1、一块正方形土地周长3600米,面积合多少公顷?
2、三峡工程需移民,有几座县城要全部迁建,其中一座县城的新址是长方形长4000米,宽米。这座县城占地面积约是多少公顷?合多少平方千米?
3、学生做练习二第8题。
五、课堂小结
学生分组小结本节课堂学到什么知识。全班交流,教师评价。
六、课外实践
1、测量一块比较规则的土地,算一算土地的面积。
2、了解自己乡、村占地多少公顷。
3、练习二“小调查”课下交流。
案例11
《整理和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形成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2、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课件)、学具袋〔内装小三角形(直角、锐角、钝角)、小长方形、小正方形、圆形、小平行四边形各四个〕长方形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玩个数学游戏吧!(投影出示P54图)
1、师讲明游戏规则
①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cm2的图形,并涂色。
②描出所画图形的边框。
③相同时间内完成多种画法者为胜。
2、学生独自活动、小组交流推选作品。
3、实物投影展示作品,师生互评。
4、从这个游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面积与周长的含义不同;面积相等,周长不一定相等)
二、整理概括
1、在本单元中,你还学会了面积的哪些知识?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用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总结。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面积
单位及进率
应用
计算方法
3、生活中哪些方面会用到这些知识?
三、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P55实践活动的情境图。(小明家厨房装饰,如何选用地砖)。
从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能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吗?动动脑,动动手,看谁是数学小能手。
(1)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发表各自的意见。
课件出示解题过程。
四、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1、用两个边长是6cm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一个卫生间用长方形地砖铺地,每行铺15块,铺了10行。这个卫生间一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如果每块地砖长3分米,宽2分米这个卫生间的面积有多大?
五、思维训练
P55画一画的(1)题。
(1)让学生先动手在课本上画一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亲身体验。
(2)问: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角形和长方形能铺满长方形)
(3)讨论:是不是任意三角形都能铺满长方形?
还有哪些图形能铺满长方形?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动手拼一拼。
(4)全班交流各自所得。
2、你能设计一种图案使它铺满这个长方形吗?
课下动手画,小组内选出作品贴在“数学一角”。大家评出咱班的小设计师,好吗?
六、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何感受?
案例12
《整理和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形成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2、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尺子、教学挂图、学具袋〔内装小三角形(直角、锐角、钝角)、小长方形、小正方形、圆形、小平行四边形各四个〕长方形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整理复习:
1、同学们,在这一单元你学会了面积的哪些知识?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用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总结。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5
第一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71页-74页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认识及“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在操作探究中,使学生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2、过程与方法: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正确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概念。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具准备:挂图、口算卡片电教媒体,常用面积单位模型。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教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个新的知识--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实践经历,探究新知
1、面积的含义。
(1)教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个物体都有它的表面,黑板有黑板的表面,桌子有桌子表面,课本有课本的表面,我们的脸面有它的面。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
学生:用手摸脸、桌面、书面,感受物体的表面。教师:①黑板的表面和桌面,哪个大?②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哪个小? 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动脑分析,回答后教师小结: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黑板的表面比较大,我们就说黑板的面积比较大,练习本的封面比较小。我们就说;练习本的面积比较小。
(2)出示图形:
教师:观察这3个图形,说说哪个大?哪个小?(学生很容易看出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教师:通过以上比较我们知道围成的平面图形也有大小,我们把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的面积。
板书: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3)概括面积含义。
教师:什么叫面积呢?请同学们将这两句话合起来,用一句话来表示,想一想应该怎么说?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最后归纳面积概念。板书: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面积单位。
(1)出示一组图形(教材71页图),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2)教师: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我们不能全部靠眼睛看,或者用重叠的方法,我们要学会用其它方法。
教师:我们能用什么办法知道它们面积的大小呢?(方格纸量)小组动手操作。
汇报交流:哪个面积大?为什么?
学生:第2个面积大,因为它含有15个小方格。而第1个只含有14个小方格。
老师:如果我们不用统一大小的正方形纸片行不行?如果用统一大小的小圆片行不行?
通过实验进行检验,得出不行?
教师: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3)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几个面积单位到底有多大呢? ①平方厘米的认识。
教师:我们先来认识平方厘米(板书: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是 多大呢? 引导学生明确: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然后要求学生: 第一:打个手势,来表示一下平方厘米的大小。
第二: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第三:估一估,橡皮擦的正面(一个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厘米。笔盒上面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厘米。
教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课桌面积。你有什么看法?怎么想?(不方便。最好用大一点的面积)。
②平方分米的认识。
教师:比平方厘米打一点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分米。
然后让学生明确: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教师也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示意图,怎样要求学生做到:
第一,用手势来表示一下1平方分米的大小。
第二,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表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第三,估一估,桌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窗户上一块玻璃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
教师: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教室地板的面积,你有什么看法,怎么想? 学生:不妨边。要用大一点的面积单位。③平方米的认识。
猜一猜:比平方分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教师:什么样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刚好是1平方米? 教师:你们能用手势做一个1平方米的大小吗?
学生要4个人,4双手合围才能做出一个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的图形。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面积积大约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然后也让学生估一估黑板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估一估教室地板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在学生说面积单位时请全班学生打手势来表示大小。
四、巩固加深
课本第74页的“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1、2题。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6
数学单元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
八百垧八小
教师:
张凤琴
2015年09月01日
2014-2015学年度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
单元说明:
第一单元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以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是四则运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上的综合应用。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购物等活动,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的联系,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到混合运算要有一定的顺序;在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能力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德育目标:
渗透节约用钱、团结友爱、节约粮食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单元教学重点: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究运算顺序。单元教学难点:
学生计算两步式题时,易产生运算顺序及书写格式上的错误,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逐步提高计算能力。单元教具准备:
课件、挂图、小黑板。单元课时安排: 共6课时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和测量物体的长度。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安排观察物体与测量活动。教材内容包括: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体会和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单元目标: 知识目标:
1.发展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2.通过观察实物,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进行辨认。
3.初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单元难点:
发展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教学建议: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在活动中建立学生对测量单位的理解。3.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具准备:
各种实物、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共计2课时
第1课时----------------------看一看
(一)第2课时----------------------看一看
(二)第三单元 加与减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万以内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估算意识,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德育目标: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单元教学重点:
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测量和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单元教学难点:
能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单元教具准备:
树叶、线、直尺、皮尺等。单元学具准备:
树叶、线、直尺、皮尺等。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
4课时
第1课时----------------------捐书活动 第2课时----------------------运白菜 第3、4课时----------------------节余多少钱 第5、6课时----------------------里程表
第四单元 乘与除
单元教学目标 :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初步形成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2.探索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探索一位数除整
十、整百、整千数以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
3.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结合具体情境,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单元教学重点:
1.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2.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教学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单元教学课时:
共5课时
第五单元 周长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周长的认识,周长的测量和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些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进一步学习习近平面图面积计算的基础。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
1.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德育目标:
5、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单元教学重点:
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2.测量和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3.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单元教学难点:
能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单元教具准备:
树叶、线、直尺、皮尺等。单元学具准备:
树叶、线、直尺、皮尺等。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
4课时
第六单元 乘法
单元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基础。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生动、现实的情境,初步感知乘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能在购物、乘法等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
1.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乘法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与人的合作、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并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单元教学重点:
1.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2.掌握0与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这个规律。单元教学难点:
1.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算理。
2.掌握中间有0和末尾有0 的乘法的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单元教具准备:
课件、挂图、小黑板。单元课时安排:
共8课时。
第七单元
年、月、日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能判断平年和闰年。
2.会看日历,能从日历中找到有关的信息。
3.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
4.通过观察、实验和交流,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5.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
1.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2.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结合生活实践,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1.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的知识。2.能判断平年和闰年。
3.通过观察、实验和交流,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了解时间与数学的关系,解决 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认识平年、闰年并且能够进行判断。
2.认识24时记时法,推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经过的时间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日历 单元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基础。2.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材料。
3.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时间与数学的联系。
单元教学课时:8课时。
第八单元:认识小数
单元课题:
认识小数
单元教材简析:
“元、角、分与小数”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教材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元、角、分“的情景中,学习小数及其简单加减运算的初步认识。选择“元、角、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学习小数,首先是由于学生对于小数认识的最直接经验来自价格;其次,结合购物情境学习小数,可以突出“元、角、分“与小数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并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另外,教材这样安排也为以后学习小数提供了一个直观、具体的模型。所以在实际教学时,注意本单元小数的学习不要脱离这一背景。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高低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3.在具体的购物活动中,学会小数的简单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单元教学重点 :
小数意义的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单元教学难点:
小数意义的理解。教学具准备:
币模型、课件。课时安排: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7
经过三个星期的教学,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如期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单元的知识点包括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课堂反映、作业质量、小测的反馈信息,本单元掌握较好的知识点有:面的旋转、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这些知识,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长方形、三角形旋转一周后得得到一个圆柱、圆锥,会利用公式底面积乘以高得出圆柱的体积,以及利用底面积乘以高再乘以三分之一得出圆锥的体积。在体积的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类比法,先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底面积乘以高,然后让学生通过猜测、尝试验证等手段,让学生推导出圆柱和圆锥的公式,所以学生记得特别牢固,这一点在日后的教学继续发扬。
同时,本单元出错较多的地方是: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因为学生在求表面积时,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个圆柱是求两个底面积加上一个侧面积,或者求一个底面积加上一个侧面积,或者只求侧面积……,所以经常列式出错,以及计算准确率不高。
但总的来说,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的教学目标已达到,部分知识点学生没有完全掌握的,在期末复习中查漏补缺。
《面的旋转》课后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感觉做到了以下几点:
1、素材——注重现实性
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本节课中,我始终把学生置于趣味的情境之中,如:生活中“旋转的美”“找一找”等活动,这样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实践,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
2、问题——呈现开放性
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本节课中“旋转游戏”、小组内的“操作活动”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课堂上学生非常执着、认真、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已见,每个问题都得出不同的答案。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既开放了课堂空间又开放了学生思维;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特别在探索、总结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和特点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潜能得到开发,他们所收获的远非数学知识。
3、活动——凸显主体性
课中,我大胆放手,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我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通过同桌互助、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形式,用观察、分析、猜想、探索、归纳等手段,帮助学生动手、动脑做数学,引导他们自主归纳出立体图形的特点。
总之,在本节课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有趣味性、丰富性、现实性。同时建立自主学习的课堂机制,加强学法指导,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我今天教学的内容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难点是灵活运用侧面积、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始至终贯穿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以游戏闯关的形式愉悦地完成本课教学。课下,听取了老师们的评课,又联系课堂教学,我进行了深刻地反思。这节课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激情导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复习开始前,我问“同学们,老师今天把你们刚认识的新朋友带来了,你们猜,他是谁?”就在学生们的猜测下,我拿出了课前藏好的圆柱。我继续发问“你们认识它吗,是怎样认识的?你们还想知道它的什么?”由此展开圆柱的表面展开图。复习引入——提出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导出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闯关激发学习兴趣。
本课教学,以闯关的形式将课程分为三部分,以闯关成功奖励一节活动课为诱饵,激发学习兴趣。第一关是侧面积的计算,探究新知时,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明确圆柱侧面沿高打开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由此导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学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以后,设疑:你会计算这圆柱的表面积吗?(第二关开始)学生在充分练习铺垫的基础上,合理自然地就计算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地进行了“进一法”的教学。第三关是练习阶段,以生活中的圆柱物体为例求出所需要的材料,要求学生说出要计算哪几个面,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
三、把握重、难点,合理利用教材。
“圆柱表面积”这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以及用“进一法”取近似值。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但在教学中,我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用“进一法”取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学会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以后,设疑:你会计算这圆柱的表面积吗?学生在充分练习铺垫的基础上,合理自然地就计算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在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摸一摸,自己观察、发现,形成圆柱表面积的表象。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之和。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观察、操作推导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俗话说:听过了就忘记了,做过了就记住了。学生亲身实践了,一定记忆深刻。这样充分利用了学生现有的学具和准备的圆柱体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推导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运用幻灯片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实践操作展示得不够。在动手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大部分学生联系上节课的经验说出看法,而没有实际操作,我也没有让他们展示推导的过程,加深印象,只是让他们说一说,导致一部分学困生只能听听而已。
二、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不够熟练,所以,在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显得费时费力;小组合作的初衷也是好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多吸取教训,弥补自己的不足,用更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通过这节 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讨: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知。
圆柱的体积的导入,在回忆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并强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接着复习一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猜想:“圆柱体是否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激发学生好奇心,独立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愿望。这样联系旧知,导入新知,思维过度自然,易接受新知。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学生在探究新知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实践操作的条件,营造出思考的环境氛围。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学生亲身参与操作,先用小刀把一块月饼切成一个圆柱体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2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拼起来,圆柱体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找一找: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是圆柱的什么,高是圆柱的什么。圆柱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三、课件展示,加深理解。
为了直观、形象,让学生观看课件: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的过程,使学生很容易猜想出圆柱体也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来得出体积公式。在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想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学生虽然能说出“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但是,到底拼成的图形怎样更接近长方体?演示动画后,学生不仅对这个切拼过程一目了然,同时又加深理解了圆柱体转化成近似长方体的转化方法。
四、分层练习,发散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进行分层练习,拓展知识,发散思维。如:已知圆柱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侧面积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积和体积,怎样求高;已知圆柱体积和高,怎样求底面积等。
《比例尺》教学反思
在教学《比例尺》这一内容时,我从教室黑板这一熟悉事物入手,让学生画一画教室黑板的平面图。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讨论的氛围中逐步发现、认识、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好。
(一)让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建构。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他人“传授”给学生,应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把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亲切,体会到数学知识能切切实实地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才能提升数学的内在魅力。这堂课中,我从教室黑板这一熟悉事物入手,让学生根据教室黑板的长和宽,试着画一画教室黑板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作品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了新知识的丰富意义,同时也完善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二)让数学在学科整合中滋养。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我们把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提炼与加工,上升为数学问题去研究的时候,这时我们所关注的仅仅是其数学方面的因素,而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当我们认识清楚这个数学问题以后,又使其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过的各方面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在教学中,通过对“用比例尺1:1000画出来的地图和1:100画出来的图谁大?为什么?”,再进一步研究“用1:10呢? 1:
1、2:1的比例尺画的平面图和实际大小有何关系呢?我们会用这样的比例尺画地图吗?”这一系列问题层层递进,使学生明白放大比例尺的意义。再通过认识机械图纸、零件图纸......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对比例尺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审美能力。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还深深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成为解决某一问题的手段。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积极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达到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它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是图形的各部分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征就是“形状不变、大小改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能理解图形是按什么标准放大或缩小的,而且能用网格图将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本节课的教学,有了一些体会:
一.数学概念规范生活认识。
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朴素认识。但是,这一认识是感性的、模糊的,对于图形放大与缩小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并不清楚。而本节课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的是,数学意义上的图形放大与缩小是有一定变化规律的,它要指按一定的比将图形的每一条边同时放大或者同时缩小,这是一种定量的刻画。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例题的教学资源,通过把原图变大后的三幅图的对比,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有的图长变长了,但宽没变;有的图宽变长了,但是长没变,这样的变化都不是我们要研究的放大,而我们要研究的放大必须是长和宽同时变化,而且具有“形状不变,大小变了”的特征的。层层递进,从而规范了学生心目中对放大与缩小概念的理解。为下一个环节学生探究图片放大与缩小过程中各对应边的变化规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重视放大与缩小的比的理解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目录05-25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中括号教学设计08-08
《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09-11
二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好玩教案(新北师大版)07-18
新北师大二年级数学《儿童乐园》说课稿08-17
新北师大历史教案范文09-04
2017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word教案.doc07-17
《炮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