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章程合伙

2024-06-30

公司章程合伙(共8篇)

公司章程合伙 篇1

【合伙企业章程范本】合伙公司章程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合伙企业章程范本,以及合伙公司章程的内容,并提供专业律师免费法律解答。

合伙公司章程

公司章程

(范本)

1.总则

第一条 本章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广东省人民政府有关政策制定。

2.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在_______________工商

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注册登记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有限公司,公司住所:广东省________市_______区________路_______号。

3.公司宗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公司为独立的企业法人,一切活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司法》以及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任何机关、团体、个人侵犯或非法干涉。

第二章 公司的注册资本和经营范围

5.公司的注册资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元。

6.公司的经营范围是:

第二章 股东姓名(或名称)和住所

7.公司股东共______________人,分别为:

______,住______市______路______号,身份证号码为____________。

______,住_______市______路______号,身份证号码为____________。

______,住_______市______路______号,身份证号码为____________。

______公司,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注册号________________。

法定地址:________省________市________路________号。

第四章 股东的出资额和出资方式

8.公司的资本全部由股东自愿出资入股。

9.股东的姓名,出资方式和出资额。

______,出资______万元,其中货币________,实物______,工

业产权________,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______________。

______,出资______万元,其中货币________,实物______,工

业产权________,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______________。

______,出资_____万元,其中货币________,实物______,工

业产权________,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______________。

第五章 股东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条 股东享有下列权利:

1.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按出资比例领取红利;

3.转让和抵押所持有的股份;

4.对公司的业务、经营和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提出建

议或质询。

5.在公司办理清算时,按所持股份分享剩余资产。

第十一条 股东履行下列义务:

(一)按规定缴纳出资;

(二)在公司办理清算时,以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承担债务;

(三)公司已经工商登记注册,不得抽回出资;

(四)遵守公司章程,保守公司秘密;

(五)支持公司的经营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公司业务发

展;

(六)不按认缴期限出资或者不按规定出资额认缴的,应承担违

约责任。

第六章 股东转让出资的条件

第十二条 股东确需要转让出资,按《公司法》第35条的规定办理,但需在30天前用书面向公司提出申请,经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后,由经理指定专人把公司有关账目结算清楚,方能把所认股金转让给他人。

第十三条 受让人必须遵守公司章程和有关规定

第七章 公司的机构及其生产办法、职权、议事规则

第十四条 公司股东会由全体股东组成,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第十五条 股东会行使《公司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的职权。

第十六条 股东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遵照《公司法》和本章程的规定执行。

股东会对公司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分立、合并、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以及公司章程的修改作出决议,必须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东通过。

第十七条 股东会会议分为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定期会议______召开一次。

股东会的首次会议由出资最多的股东召集和主持,代表四分之一以上表决权的股东,三分之一以上董事,或者监事,可以提议召开临时会议。

第十八条 召开股东会议,应当于会议召开十五日以前通知全体股东。股东会应当对所议事项的决定作成会议记录,出席会议的股东应当在会议记录上签名。

第十九条 公司设立董事会。

董事会设董事长或执行董事一人。

第二十条 董事长(执行董事)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其产生程序是董事会选举或由占有股份最大的股东担任。

第二十一条 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行使《公司法》第46条规定的职权。

第二十二条 董事任_________期年。任期届满,可以连选连任。

董事在任期届满前,股东会不得无故解除其职务。

第二十三条 董事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按《公司法》第49条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公司设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经理对董事会负责,行使《公司法》第50条规定的职权。

第二十五条 董事、经理行使职权时,必须遵守《公司法》第59-63条的规定。

第八章 公司财务、会计

第二十六条 公司依照《公司法》第175条至181条的规定建立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

第九章 公司的合并、分立

第二十七条 公司合并或者分立,由公司股东会按照《公司法》第184条、第185条之规定办理。

第二十八条 公司需要减少注册资本时,必须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务清单。并按《人司法》第186条的规定办理。

10.公司解散与清算

第二十九条 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解散:

(一)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时;

1.股东会决议解散;

2.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的;

3.遇自然灾害或外界不可抗拒的原因需要解散。

第三十条 公司解散,应在十五日内由股东、有关主管机关或有关专业人员成立清算组,依照《公司法》第191条至195条款规定程序、事项进行。

第三十一条 公司财产能够清偿公司债务的,分别支付清算费用、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缴纳所欠税款,清偿公司债务。

公司财产按前款规定清偿后剩余财产,公司按照股东出资比例分配。

第三十二条 公司清算结束后,清算组应当制作清算报告,报股东会或者有关主管机关确认,并报送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公司登记,公告公司终止。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公司经营期限为____________年。股东认为需要规定的其它事项。

由全体股东签名,盖章确认。

公司章程合伙 篇2

没有同盟军的创业者很可悲

刚开始我们这个人不知道是谁,这个人显然是一个奋斗者。如果你能找到马云做合伙人,那是非常幸运的。我认为,创业第一件事是要找合伙人,联合创始人比你的商业方向更加重要。这一点,一般人理解不了。

我在多年的工作、创业、投资的过程中遇到过无穷无尽的经验智慧。我们投了一个公司,它是一个电商,创始人是做互联网的。它的联合创始人做供应链,做下游的。这种结合应该是50、50的股份,60、40的股份,70、30的股份,最差也应该是75、25或者80、20。到这家企业破产以后,我才知道那个联合创始人才拿了1个点的股份,这不是合伙人,只是伙计、打工的。所谓的合伙人,是你在股权上跟他分享,在荣誉上跟他分享。在创业的长征路上,他就会跟你不离不弃,一路走过去。

我们回头来看失败的企业,绝大部分都有共同的特点,或者是做得非常艰难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就是他们的创始人里只有一个老大,没有老二、老三,没有占两位数的合伙人。这是非常惨痛的教训,几乎不用论证。有一次我接待了一位女士,我对她的产品非常喜欢,认为她的发展方向也很好。但是,她是公司100%的股东。我问她,你为什么没有一个合伙人?她说不需要。我就坦白地告诉她说我绝不会投她。

为什么呢?我认为她一定成功不了,1+1=2是不能辩论的,这已经被多次反复强调证明的东西。你从出发的那一天起就没有同盟军,就没有伙伴,就没有跟你同生共死的,一起爬雪山、过草地的伙伴。这个问题非常的严重和糟糕,但是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个问题。

优秀的创业者为何没有合伙人

第一个原因,没有意识,他不知道。作为投资人,作为创业导师,我觉得应该普及这个知识。一定要让人们知道创始团队,2—3个的联合团队,小米已达到百亿美元销售,成为百亿美元估值的发展最快的公司。它有7个联合创始人,后来并购了一家公司。我可以很骄傲的说这是我投资的公司,也给了他联合创始人的成功。这就是发展最快的,势头最猛的公司,合伙人最多。我也相信雷军的股份一定比我投资的所有公司的老大都少,然而它是发展最快的。从第一天起,一定要有这个意识。

第二个问题,没有胸怀。你有这个意识,你没有胸怀,你不觉得跟人家分享很重要。你不觉得51%的股份给人家49%,70%的股份给人家30%,这是非常必要的事情。你觉得我才应该占有100%,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如果每一个人都明确自己的股份和责任,那么你的生命、智慧、精力、才华、梦想和别人分享的时候,你的80%、70%、50%就会无限放大。所以这是胸怀的问题。这个胸怀也是创业者最基本的素质。这没什么可以讨论的,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跟人家分享你的成果,那么没有人会分担你的责任。

第三,我们投过一些人,让他去找人,他找不到,他说“到哪儿去找?”这种人也不应该投。为什么呢?他没有资源。大家知道,有创新工场,有金山系,有各种各样的资源,当你创业的时候,如果你身边都没有同学、朋友、同事、老乡是你的合伙人的话,随便找个人,打个电话,人家知根知底,愿意跟你,这种公司就不要做了。

新东方有一次聘任了人力资源总监,我就问他新东方的人力资源有什么特点。他说要有共同的梦想。我说那是扯淡。新东方人力资源的特点就是两个,即“二老”,就是老同学、老乡。如果再加一个老,就是老妈。在创建初期,俞敏洪的老妈是他的合伙人。还有一个是老婆,作为海归不能这么说,我说太太。我和王强,就是他的同学,这就是资源。

第四,你有意识,有胸怀,愿意分享。许多人说,徐老师,我到处去找人,我也知道很多人,说来说去他就是不来,这是什么原因?没有魅力。

你没有魅力把人家忽悠过去,把人家吸引过去。一席话,让人家过去的人生没有意义,不能抛弃跟你重来。我在做投资的时候,我经常说创业者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忽悠力。你雇的人往往都是大公司的,都是重要人物,合伙人,这样的人,往往要抛弃高工资、期权,甚至非常多的股票来追随你。你们创业的时候问问自己,四个条件都有的话,你已经有了团队了。无论如何要懂得在起步之时结伴而行。创业之路是艰苦的,山上有老虎,一定要结伴而行,才能一路披荆斩棘、过关斩将,能够到达你梦想的一半、1/3,或者是75%,或者100%。

不要用兄弟情追求共同利益

2001年4月份,美国ETS向新东方发起了总攻,他们在《华盛顿邮报》上说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关闭新东方。《环球时报》头版头条也登了对我们很不利的文章。这个时候,我们几个人就走到一起去,商量对策。好几个跟我们谈合作的公司,就在这个时候说,对不起,等到你们的灾难过了,我们来做。在这个时候,我们几个合伙人走过去,跟俞敏洪一起击退了“帝国主义”对我们的猖狂进攻。当然,我们是爱国,也爱世界。在当时,ETS确实做错了,他们没有考虑到中国的情况。要知道,企业会有无数个灭顶之灾的时刻。企业要做的就是解决问题,应对危机。你如果没有那种真的跟你同仇敌忾,跟你一起沟通、交流、挑战、质疑的哥们,你一定搞不好。

聚美优品的“301”大促,可以说是电商史上最大的灾难。这个时候,我们许多合伙人跟陈欧通宵不眠,寻找应对危机的办法。如果不是合伙人制度,如果不是股东利益的捆绑,仅仅是革命理想的话,我们是不会一起走过这段路的。合伙人的意义,不言自明。

美国独立宣言的第一句话,我们认为下面的道理不言自明,不需要辩论。这是《Good Widl Hunting》里的一句话,什么是你的心灵伴侣?那些可以跟你较劲的,那些能够毫无保留与你沟通的人以及触动你心灵的人。只有合伙人,才有这种意愿,才有这个资格,才有这种能力。只有这种人才能在最后,你失败的时候,他跟你一起反败为胜。否则,你自己拥有100%的股份,那么其他人干嘛要跟你一起承担风险?

方法很简单,我要做一件事,已经有了2—3个人,不能太多。新东方的股份,我也可以讲一讲,俞敏洪50%,我和王强是10%和10%,我们在漫长的新东方的创业的长征当中,我经常说一句话,我为了我的10%而战。当然,我是爱俞敏洪的。如果我们不是合伙人,如果新东方的利益不跟我们捆绑在一起,假如仅仅是为了新东方培养人才的理想,我早就去团中央了,或者是去红杉了。正是因为我们的利益捆绑,我们才能在每一个艰难时刻一起挺过来。

情怀是什么?情怀是理想。人不能说我这个值多少钱,明年又值多少钱,这个不够。新东方是为了人才的培养,基金是为了每一个朋友创业的梦多了一个可以找的人。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有情怀,当遇到利益纷争的时候,我们就会用更高的情怀,更高的利益、价值观、责任感,能够化解许多矛盾。合伙人制度仅仅是利益捆绑还不够,还要有梦想的捆绑,还要有价值观。

“公司”崇拜与“合伙”偏见 篇3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自2007年6月1日正式施行,写入“有限合伙企业”,成为这部新修订法律的重大亮点。然而,如同我国许多其他法律一样,从法律正式施行到最终具有可操作性,将经历另一个等待期。数个月之后,“有限合伙企业”才在各地方具有现实的操作性;截至目前,许许多多看似“常识”的问题,依然困扰并阻碍着这部法律的全面落实。

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合伙企业中自然人合伙人的所得税税率。在该法修订之前,采用合伙形式的企业,大多不过是“个体工商户”的联合体,因此,各地方政府大多规定,其自然人合伙人的个人所得税适用“5%-35%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的超额累进税率”。很明显,对于采用“有限合伙”的风险资本、私人资本来说,这样的税率不仅过高而且是根本错误的,虽然现在部分地方政府均承诺对该项所得按“20%投资收益的所得税税率”予以征收,但大多还是口头或“一事一议”式的承诺,随意性及不确定性可见一斑。

然而,更为实质的问题,则仍在于对合伙企业责任承担的深入理解,至今,各样不同的见解依然困扰着监管层和实务界,并最终对合伙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责任之辨

事实上,事情从来都不像“有限合伙企业中,普通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这般简单,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有限责任公司能否作为一个有限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在对此的争执中,肯定者认为,虽然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认缴的出资为限承担有限责任,但该公司本身却以其全部资产对外承担无限责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将公司与个人都同样视为法律意义上的“人”;而否定者却坚持,这是对合伙企业无限连带责任的规避,并与《公司法》第15条的规定相冲突。这一争执目前仍然未见定论。显然,无论结果如何,一场不同法律之间的冲突、调和、修改将在所难免。

更进一步讲,合伙企业现在面临的种种尴尬有着深刻的渊源,这种渊源可能诞生于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种种“偏见”。

长期以来,在我国,相对于合伙企业而言,人们更加“信任”公司,一种能够“独立承担责任”的法律实体,并且,由于某种潜移默化的原因,这种责任承担方式的重要性曾被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人们朴素地认为,如果交易中一方能够“独立承担责任”,则交易其他各关联方的权益便有所保障——这样的观念可能来源于一个看似荒谬却被广泛接受的反向推论,即“不能独立承担责任便意味着不承担责任”。我们无法得知这样的心理暗示从何而来,可能它根源于我国数十年来政府与国有企业的效率低下和相互扯皮,造成“向上”追究责任非常困难。

但是,无论如何,这种观念却误解了“独立承担责任”的法律及事实性质,并造成了影响深远的偏见。

事实上,合伙企业之所谓不能“独立承担责任”,其涵义恰在于在合伙企业以自身财产尚不足承担债务时,可向上追溯至其普通出资人,便由此多了一层保障,从而在普遍意义上,其对债权人的保护程度是高于“公司”,而不是相反。

根据经验,在国外顶级投行最初成立下属实体的时候,往往选择的是合伙而不是公司的组织形式,其目的即在于以该投行之信用与实力,为下属实体提供担保和支持,只有到该下属实体茁壮成长并建立起自身的信用与实力时,才分离为公司。二者差异,可见一斑。

公司“崇拜”

这种扬“公司”而抑“合伙”的现象已经反映出我国对公司的“崇拜”,而与此密切相关的,还有我们对于“自然人”不信任和偏见。

一个最为直接的例子便是,至今为止,根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外合资企业的中方股东仍然不允许由中国籍自然人担任,这个限制仅在外资并购的过程中有所放松,并且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此相呼应,据可靠消息称,根据监管层内部的规定,券商的股东应当由法人而不能由自然人直接担任。

既然一个人不能够直接成为上述公司的股东,实务中的操作是,让该人以几万块钱注册成立一家公司,这个公司就得以具备成为上述股东的资格。大多数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状况多少让人啼笑皆非,因为我们实在难以理解如此监管的目的、用意和成效何在。或许增加税收是经济上的一个考虑,但是,对于“自然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不信任及其他偏见更是始作俑者。

然而,这样的偏见却有着其自身的历史渊源。在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人民尚为温饱而努力的年代,相对于毫无保证的个人,一个注册资本至少有10万元的公司在某种程度上本身就是“资产、现金、信用”这些词汇的体现;从而,规定自然人不能成为特殊企业股东,自然人被迫设立公司来规避,这种规定本身便蕴含了检验该自然人资产、信用的意味。这种偏见影响深远,即便在今日也很难消除,人们总还是或多或少朴素地认为,能够设立一家公司并成为股东,即便不能就此认为是个人成功的体现,至少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时至今日,除去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这些宏观因素外,新《公司法》已将设立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降低至3万元,在满足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分期付款。种种因素使得社会已经不再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设立公司”这一举止本身仍然带有某种“检验信用”的意味,即便在观念上仍然难以彻底转变,但却不得不承认,在当今社会,设立公司在某种意义上已相当便宜。由此,以往对于合伙、对于自然人的种种偏见便显得尤为不合时宜,其受到质疑和嘲笑,便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所以,我们从改革开放初期,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树立起来的“公司崇拜”,在现时已经不可避免地变得盲目了,但由此给人们的观念带来的重大偏见,却远未消除。

我国法律经常面临两方面的尴尬。一方面,其法律条文内容经常过于滞后而得不到及时的修改与更新;另一方面,在某些内容得以更新后,实务中的操作却并不以此为准绳,而更赖于政府中成百上千具体操办的公务员自身对于法律条文的理解。

所以,《公司法》修订后,股权仍然难以出资;《物权法》出台后股权依然无法质押登记;到《合伙企业法》施行后,有限公司不能成为普通合伙人,便也都不足为奇了。■

律师事务所合伙章程 篇4

第一条、为把本所建设成为以全面提供城市建设法律服务为主要特色的,由复合型人才组成的,具有与国际接轨雄厚实力的专业律师事务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和司法部颁发的《合伙事务所管理办法》以及××司法局《关于合伙律师事务所管理的若干规定》,结合本所的实际,制订本章程。

第二条、本所是经司法行政机关核准登记成立的合伙律师执业机构,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而设立的法律服务中介机构。

第三条、本所的全称是:××律师事务所

英文名称:

注册地址:

本所根据业务需要,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可在本市以外地区及国(境)外设立分支机构。

第四条、本所的注册资金为、万元。合伙人均以人民币现金、万元作为出资,自本所核准登记为合伙律师事务所之日起一月内一次缴清。新增合伙人的出资为人民币、万元,缴纳时间为新增合伙人经核准登记之日起一月内。

第五条、本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和促进经济建设,维护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及社会稳定。坚持以当事人的利益为重,竭诚为当事人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

第六条、本所实行由合伙人以协议方式自愿组合,共同执业,共同管理,共担风险的体制。本所财产归合伙人所有,由合伙人共同管理、使用。合伙人对本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第七条、本所的服务宗旨:超前、务实。至诚、优质。

第八条、业务范围:

1、接受土地出让、受让、转让、房地产开发、经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筑工程承包等各类非诉讼法律事务当事人的委托,担任代理人,提供法律服务。

2、接受从事金融、证券、期货、投资等各类非诉讼法律事务当事人的委托,担任代理人,提供法律服务。

3、接受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及公民的委托,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4、接受以建筑、房地产为主的民事案件、经济案件等当事人的委托,担任代理人,参加诉讼、仲裁活动。

5、解答有关法律的咨询,提供专业法律培训。

6、提供法律规定的其他法律服务。

第九条、本所在承办非诉讼法律事务中,实行律师主、协办制度和过错责任赔偿制度,并以设立合伙人连带责任风险基金和向保险公司投保相结合的办法,确保服务质量和防范一旦发生的执业过错赔偿风险。

第十条、本所接受司法行政部门的领导、监督和管理,本所律师作为律师协会会员,遵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接受行业管理,依章缴纳各项费用。

第十一条、本所在专业业务方面接受政府有关专业业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协助有关立法和研究部门关于城市建设立法的课题研究,注重理论研讨,聘请有关专家担任本所业务指导,以提高本所的专业服务水平。

第十二条、本章程经全体合伙人共同制订并通过,对本所人员均具有约束力,全所人员均须严格遵守。

第二章、合伙人及其权利和义务

第十三条、下列人员为本所合伙人(以姓氏笔划为序):(略)

第十四条、合伙人享有下列权利:

1、参加合伙人会议、行使表决权。

2、担任本所负责人的推选权和被推选权。

3、提请修改本所章程和合伙协议及规章制度。

4、监督合伙人会议决议的执行情况和本所财务状况。

5、依照合伙协议和本章程的规定退出合伙。

6、依照合伙协议和本章程对本所的财产拥有所有权和使用权及收益分配权。

7、监督各项业务的开展,防止发生过错。

8、本章程和合伙协议规定的其他各项权利。

第十五条、合伙人应承担以下义务:

1、按照合伙协议规定出资,并缴纳执业风险责任金。

2、执行合伙人会议的决议。

3、遵守合伙协议和本章程以及规章制度。

4、对本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5、依法承担法律援助义务。

6、合伙协议和本章程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六条、合伙人之间应签订合伙协议,明确合伙人的权利、义务和其他重要的合伙内容。合伙协议应具备以下主要条款:

1、合伙人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码及律师执业证书号码。

2、律师事务所名称、住所、宗旨、业务范围、管理方式。

3、本所开办资金总额、合伙人出资方式、比例、及出资期限。

4、合伙人的权利义务。

5、合伙人对本所财产的共有方式和继承、转让。

6、合伙人收益分配方式和比例以及债务承担的方式。

7、内部风险防范机制的内容、执业风险责任金的缴纳方式。

8、合伙人会议及议事规则。

9、管理机构和职责。

10、入伙、退伙及合伙人除名的条件和程序。

11、终止与清算。

12、合伙人之间争议的解决方法和程序。

13、违约责任。

14、合伙的解释、修改。

15、合伙人认为应当载明的其他内容。

第十七条、合伙协议须经全体合伙人协商一致后签字,并报司法行政机关核准登记。自司法行政机关核准登记本所为合伙律师事务所之日起生效。

第三章、合伙人的变更

第十八条、本所按下列条件和程序吸收新的合伙人:

1、执业三年并在本所执业两年以上的专职律师,近两年连续每年业务收入达人民币、万元以上。或者在本所执业一年以上不满两年,累计业务收入达人民币、、万元以上。本所急需引进的专职律师可不受此限制。

2、承认合伙协议并签订入伙协议。

3、承认本所章程。

4、按合伙协议的规定出资和缴纳执业风险责任金。

5、获得当事人信任,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

6、身体健康、品行良好,团队意识强。

由本人在每年的12月份以前提出书面申请并经每年1月份的合伙人会议讨论且获得全体合伙人同意入伙。

第十九条、在本所存续期间,合伙人可自愿退伙,但应提前三个月以书面方式通知其他合伙人。

年业务收入连续两年不满、万元人民币,由于其已不符合合伙人条件,应当视为自愿退伙。但由于执业中的意外事故造成人身伤害,或者长期病假,或者因公出国的除外。

第二十条、合伙人无正当理由,既不参加合伙人会议,又不委托其他合伙人对讨论事项进行表决,累计达三次以上,或者严重违反本章程和合伙协议约定和义务以及本所的规章制度,构成违约退伙。

对合伙人违约退伙的认定,须有合伙人会议中除该违约合伙人之外的其他合伙人表决一致通过,作出决议。合伙人会议作出决议之日为退伙生效之日。

第二十一条、合伙人有下列情形之一,为当然退伙:

1、死亡或被宣告死亡的。

2、被宣告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

3、个人丧失偿付本所债务能力的。

4、被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在本所的本人财产的。

5、办理完毕退休手续的。

第二十二条、合伙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须由合伙人会议中经除该合伙人之外的其他合伙人表决一致通过,作出决议,可以除名,强制其退伙:

1、受到停止执业的行政处罚的。

2、因执业过错给律师事务所造成重大损失的。

3、严重违反合伙协议和章程规定的。

4、合伙协议约定的其他事项。

合伙人会议作出决议之日,为强制退伙之日。

第二十三条、合伙人因违反法律、法规,被司法行政机关吊销律师执业证,应当除名,强制其退伙。律师执业证被吊销之日,为强制退伙之日。

第二十四条、合伙人违约退伙或被除名的,其所缴纳的执业风险责任金不予退还,归事务所所有,并应当赔偿由此给其他合伙人所造成的损失。

第二十五条、合伙人退伙或被除名时,与其他合伙人的财产分割,以该合伙人退伙时,经合伙人会议委托的审计师事务所核准的本所帐面财产为结算依据。具体分割、转让方法由合伙协议规定。

第二十六条、退伙人对其退伙前已发生的本所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第二十七条、本所合伙人变更,将在决定变更之日起15日内,报司法行政机关登记。

第四章、合伙人会议

第二十八条、合伙人会议由全体合伙人组成,决定本所的.重大事项,是本所的决策机构。

合伙人会议每年定期召开二次,分别于一月份、七月份召开。经本所主任或三分之一以上合伙人提议,可以召开临时合伙人会议。

合伙人会议由本所主任主持,本所主任应在召开合伙人会议的前五天将召开合伙人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书面通知其他合伙人。

第二十九条、合伙人会议行使下列职权:

1、决定本所的总体发展规划。

2、讨论、批准本所年度工作报告。

3、讨论、批准收支结余分配办法及弥补亏损方案。

4、审议、批准年度预决算报告及其他会计报表。

5、决定合伙人的吸收、退伙及财产分割和转让方案。

6、解释并修改合伙协议和章程。

7、选举本所主任,表决通过本所主任提名的副主任、主任助理和管理委员会成员的人选。决定地本所主任、副主任、主任助理和管理委员会成员因发生本章程第四十二条所列情形的是否免职。

8、决定本所名称和住所的变更、分支机构的设立及本所的终止、兼并、合并等事宜。

9、批准本所的清算方案。

10、审议、决定其他重要事项。

第三十条、合伙人的表决权平等,每人一票。合伙人会议采用参加会议的合伙人(含授权委托的)过半数通过、三分之二以上通过,一致通过的方式对决议的事项分别进行表决。

第三十一条、第二十九条第一款第2项、第10项为过半数通过,第1项、第3项、第4项、第7项为三分之二以上通过,第5项、第6项、第8项、第9项为一致通过。

合伙人对表决事项,只能采取同意或不同意两种方式,不得弃权。

合伙人会议的内容和决议必须作书面记录,参加会议的合伙人必须签名。

第五章、管理机构及权限

第三十二条、本所主任为本所的负责人,负责执行合伙人会议决议和组织管理本所的日常事务,对外代表本所。

第三十三条、主任的任职条件:

1、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

2、具有较强的管理经验和组织领导能力,有胜任带领全体合伙人和全所律师工作的信心,具有积极进取和奋发图强精神。

3、具有奉献精神、改革开拓精神及对律师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坚持原则,办事公道,作风正派。

4、从事律师职业五年以上,熟悉律师业务和专业法律事务,具有指导本所开展律师业务的能力。

第三十四条、主任由合伙人会议在合伙人中选举产生,任期二年,可连选连任。

第三十五条、主任的职责:

1、对外代表律师事务所。

合伙公司心得欣赏 篇5

步骤/方法

两个人或更多人或更多公司在一起合作,不断地出现新问题新矛盾是正常的事。事情虽然正常但是也要及时地处理,所谓及时处理就是不要积累,积累必成大患,到问题多时就不好理出头来了。我的经验就是事不过夜,哪怕只需要用一句话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要把它用白纸黑字写出来,大家签上字,明天以后就照此办理。这就是所谓勤立规矩,规矩不怕多,也不怕琐碎,规矩就是限制,不但对别人,对自己也是一种限制。有的.合作者也曾嫌我麻烦,说我这个人太罗嗦,但是后来大家都明白了我的用意,当出现矛盾时这种处理办法最好。让任何合作者在任何时候都对合作的状况提不出任何疑义来,安能合作不愉快?有些合作的双方或多方,表面上看来你好我好哈哈哈,其实每个人的肚子里都有一本帐,之所以问题没有爆发,只不过大家暂时认为没有到爆发的时候而已。一旦爆发时,都难以说清谁对谁错,不得不散伙。

.

既然要合作,大家一定求一个公平。什么叫公平,就是如果你是他能否接受你给他的条件或利益,这就叫要想公平,打个颠倒,这好象是一句西部地区的口头语。如果颠倒之后你都不愿意接受,那么你也不要强求人家接受,这应该是很

明白的道理,但是往往大家不愿意这样思考问题,必然埋下隐患,待到爆发之日,你原来应该得到的恐怕也不能得到了,还是事先就替人家想想的好。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吧?

3 没有最初的一致同意当然也就无法合作,但是在创业的过程中,绝对不可能有永远的一致同意,那么如何处理不同的意见,就是合作的关键。我看实行控股制是唯一的办法,在不能统一意见是由控股方拍板定案。另外,在合作之初确定好进入和退出的机制,其实所谓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从道理上大家都理解,但是往往在实际中没有可操作性,所以关键的是要解决进入和退出机制的可操作性。进入好说,无非是有人出人有钱出钱,大家认可签字画押。复杂的是如何退出?当合作者们在治理和运作企业上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的时候,最好的是非控股方的退出,理想的当然是由控股方收购非控股方的股份。

4 实际上还是一句话,如果合作一定要和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素质的人合作。不要一时缺钱,得住谁是谁,万一碰到一个心术不良者,最后你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还得赶紧向公安局报案或向法院起诉,非得整得你几年没魂不可。

注意事项

装饰公司合伙合同 篇6

甲乙双方本着公平、平等、互利的原则订立合作协议如下:

第一条 甲、乙双方自愿合作经营 项目,总投资为________万

第二条 合伙宗旨:公正公平、互助互利、团结一致 、共创辉煌、共同经营、共同劳动,共担风

第三条 合伙主要经营地:

第四条 合伙经营项目和范围:

第五条 本合伙依法组成合伙企业,在合伙期间合伙人出资的为共有财产,不得随意分割,合伙终

第六条 工资、盈余分配、提成分配与债务承担

(一)工资分配

合伙组织经营期间,甲方合伙人工资暂定每月为人民币 ,乙方合伙人工资暂定

每月为人民币 ,随着合伙经营的深入,利润可观后,经协商一致可适当提高工资。

(二)提成分配

1.业务提成:合伙组织经营期间,工程业务提成按照多劳多得、优者奖励的方式分配,其提成

2.技术提成:甲方 ,主要负责公司客户沟通、图纸、设计、现场定位、技

3.经销商补助提成:除设计师自身客户外,合伙双方直接客户购买材料所产生的经销商交通、信息补助费用按照甲方 %、乙方 %的比例分配。

(三)盈余分配

除去经营成本、日常开支、工资、奖金、需缴纳的税费等的收入为净利润,即合伙创收盈余,此为合伙分配的重点,公司每季度进行一次结算,将以各合伙人占有的合伙组织财产份额为依据,按照甲方 %、乙方 %的比例分配。

(四)债务承担

如在合伙经营过程中有债务产生,合伙债务先由合伙财产偿还,当合伙财产不足清偿时,以各合伙人占有的合伙组织财产份额为依据,按照甲方 %、乙方 %的比例比例承担,但合伙人非为合伙共同利益而产生的债务由该合伙人个人承担。

第七条 企业合伙负责人的主要权限是:对外开展业务、订立合同、对合伙事业进行日常管理、支

付合伙债务;企业监督负责人的主要权限是:参予合伙事业的管理、听取合伙负责人开展业务情况的报告、购进常用货物、检查合伙帐册及经营情况、共同决定合伙重大事项。

第八条 合伙人的权利和义务

(一)合伙人的权利:

1.合伙事务的经营权、决定权和监督权,合伙的经营活动由合伙人共同决定,无论出资多少,每个人都有表决权;

2.合伙人享有合伙利益的分配权;

3.合伙人分配合伙利益应以出资额比例或者按合同的约定进行,合伙经营积累的财产归合伙人共有;

4.合伙人有退伙的权利。

(二)合伙人的义务:

1.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维护合伙财产的统一;

2.分担合伙的经营损失的债务;

3.为合伙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4.执行事务合伙人对本协议约定的必须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始得执行的重大事务擅自处理,给合伙企业或者其他合伙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5.执行事务合伙人超越合伙企业授权范围履行职务,或者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合伙企业或者其他合伙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九条 事务执行

(一) 总则

合伙人对执行合伙事务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承担同等的义务。

(二) 事务表决

1.普通事务表决

合伙人对合伙企业有关普通事务作出决议,实行合伙人一人一票并经全体合伙人过半数通过的表决办法。

2.重大事务表决

合伙企业的下列重大事务应当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

① 改变合伙企业的名称;

② 改变合伙企业的经营范围、主要经营场所的地点;

③ 处分合伙企业的不动产;

④ 转让或者处分合伙企业的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或者其他财产权利;

⑤ 以合伙企业名义为他人提供担保;

⑥ 更换执行事务合伙人;

⑦ 聘任合伙人以外的人担任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

(三) 执行事务合伙人的工作权限和义务

1.工作权限

① 全面负责和执行合伙企业的日常事务。

②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出合伙企业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建立企业财务、会计制度。

③ 对合伙企业进行部门职能框架建设,明确成员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并建立考核机制。 ④ 对合伙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包括研发、采购、生产、质检、销售、回款等,进行合理高效的组织、协调、统筹、运作。

2.义务

① 执行事务合伙人应当定期向其他合伙人报告事务执行情况以及合伙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

② 其他合伙人可以对执行事务合伙人执行的事务提出异议。提出异议时,应暂停该项事务的执行。如果发生争议,依照本协议第九条第二款的规定作出决定。

③ 执行事务合伙人对本协议约定的必须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始得执行的重大事务擅自处理,给合伙企业或者其他合伙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④ 执行事务合伙人超越合伙企业授权范围履行职务,或者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合伙企业或者其他合伙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⑤ 受委托执行合伙事务的合伙人不按照合伙协议或者全体合伙人的决定执行事务的,其他合伙人可以通过表决撤销该委托,表决办法见第九条第二款第一细则的“普通事务表决”。

(四) 执行事务合伙人的业绩考核与薪酬待遇

1.如有必要,执行事务合伙人可以与合伙企业签订聘用合同,享受合同约定的权利和承担合同约定的义务。

2.薪酬待遇与业绩考核相挂钩。

第十条 禁止行为

1.未经全体合伙人同意,禁止任何合伙人私自以合伙名义进行业务活动;如其业务获得利益归合伙,造成的损失按实际损失进行赔偿。

2.禁止合伙人参与经营与本合伙竞争的业务。

3.禁止合伙人再加入其它与本合伙有业务竞争的合伙团队。

4.禁止合伙人与本合伙内部人员单独签订合同。

5.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或者经全体合伙人同意外,合伙人不得同本合伙人员进行交易。如合伙人违反上述各条,暂时停职停工,暂停其相关权利和义务,待其按合伙实际损失赔偿后予以恢复。多次屡犯者或因以上禁止行为对本合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者可由除本人外的其他全体合伙人决定除名。该合伙人被除名退伙后,其他合伙人与该合伙人按退伙时的合伙企业的财产状况进行结算,扣除实际损失赔偿后予以返还。

6.合伙人不得从事损害本合伙企业利益的活动。

第十一条 入伙、退伙

(一)入伙:

1.需承认本合同;

2.需经全体合伙人同意;

3.执行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

(二)退伙:

1.自愿退伙。合伙的经营期限内,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合伙人可以退伙:

① 合伙协议约定的退伙事由出现;

② 经全体合伙人同意退伙;

③ 其他合伙人严重违反合伙协议约定的义务。

2.当然退伙。合伙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然退伙:

① 死亡或者被依法宣告死亡。

② 被依法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③ 个人丧失偿债能力。

④ 被人民法院强执行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财产份额。

⑤ 合伙企业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被宣告破产。

3.除名退伙。合伙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可以决议将其除名:

① 未履行出资义务。

② 因故意或过失给合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③ 执行合伙企业事务时有本协议明令禁止的行为或其它严重的不正当行为。

④ 合伙协议约定的其他事由。

⑤ 对合伙人的除名决议应当书面通知被除名人。被除名人自接到除名通知之日起,除名生效,被除名人退伙。除名人对除名决议有异议的,可以在接到除名通知之日起30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该合伙人被除名退伙后,其他合伙人与该合伙人按退伙时的合伙企业的财产状况进行结算,扣除实际损失赔偿后予以返还。

4.退伙必备条件:

① 需有正当理由方可退伙。

② 不得在合伙不利时退伙。

③ 退伙需提前 日告知其它合伙人,并经全体合伙人同意;未经合伙人同意而自行退伙给合伙造成损失的,应以实际损失金额赔偿。

④ 退伙后以退伙时的财产状况进行结算,由合伙协议约定或者由全体合伙人决定,可以退还货币,也可以退还实物。

⑤ 合伙人退伙时,合伙企业财产少于合伙企业债务的,退伙人应当依照本协议第六条第四款的规定分担亏损。

⑥ 退伙人对基于其退伙前的原因发生的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三)出资的转让:

在同等条件下,合伙人有优先受让权,如向合伙人以外的第三人转让,须经其它合伙人同意后方可转让转让第三人应按入伙对待,否则以退伙对待转让人,合伙人以外的第三人受让合伙企业财产份额的,经修改合伙协议即成为合伙企业的合伙人。

第十二条 违约处理

1.合伙人未按期缴纳或未缴足出资的,应当赔偿由此给其他合伙人造成的损失。

2.合伙人未经其他合伙人同意而转让其财产份额的,转让人应赔偿其他合伙人因此而造成的损失。

3.合伙人私自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抵押的,须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未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其行为无效,由此给其他合伙人造成损失的,承担赔偿责任;由此给善意第三人(即债权人)造成损失的,由行为人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4.合伙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应当归合伙企业的利益据为己有的,或者采取其他手段侵占合伙企业财产的,应当将该利益和财产退还合伙企业;给合伙企业或者其他合伙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5.合伙人违反本协议第九条规定,应按合伙实际损失赔偿,多次屡犯者或造成严重后果者可由其他全体合伙人决定除名。

6.合伙人严重违反本协议、或因重大过失或违反《合伙企业法》而导致合伙企业解散的,应当对其他合伙人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三条 争议处理

1.对于执行本合同发生的与本合同有关的争议应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解决;

2.如果双方通过协商不能达成一致,则提交地方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或依法向地方人民法院起诉;

3.本协议到期后,双方均未提出终止协议要求的,视作均同意继续合作,本协议继续有效,如果不再继续合作的,退出方应提前 天向另一方提交退出的书面文本,并将己方的有关本合同项目的资料及客户资源都应交给另一方。

第十四条 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可以补充规定,补充协议与本协议有同等效力。

第十五条 其他

1. 本合同一式两份,合伙人各执一份。

2. 本合同经全体合伙人签名、盖章后生效。

甲方:(签章) 乙方:(签章)

合同签订地点:

公司章程合伙 篇7

一、合伙制投资银行的基本特征

合伙制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合伙人拥有商号并分享商号利润, 合伙人即为商号主人或股东的组织形式, 其基本特征是合伙人共同出资、共享经营成果, 并对亏损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一般重大经营事项要经所有合伙人同意。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动, 合伙人商号也吸收有限合伙人加入, 即以其投入资本为限承担破产责任的合伙人, 但有限合伙人一般不能参与经营管理。

美国的投资银行采用合伙制形式, 是有其历史渊源的。19世纪早期, 美国的证券经纪商号规模一般较小, 基本是家族企业, 合伙人基本是家庭成员或者具有姻亲关系的人。随着交易规模进而商号规模的发展壮大, 也吸收一些才干卓越、能力突出的职员成为合伙人。合伙制不像股份公司拥有众多的股东, 商号通常围绕领袖人物 (主合伙人) 来开展业务经营, 一般分歧很少 (一旦发生合伙人之间的意见分歧, 可能导致合伙人的撤资, 这也是合伙人制缺乏稳定性的特点之一) , 也保证收益可以留在商号内部, 避免了利润外流。

美国经济的崛起得益于股份有限公司制度的广泛应用和资本市场的发展, 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投资银行长期采用合伙制的组织形式, 这是由合伙制的内在特点和功能决定的。首先, 无限责任意味着合伙人以自己的损失, 担保业务质量和承担操作失误、欺诈的风险, 也就是说事实上合伙制投资银行形成了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其次, 投资银行的业务具有高知识性、高技能性的特点, 这种知识、技能是在实践中逐渐学习和掌握的, 而不是通过规范的教育模式得以传递。合伙制模式适应这种隐含技能的传承需要, 并能够保证高知识、高收益的内部自我分享模式。也就是说合伙制的产权结构与无限责任内在地包含着有效的激励约束对等机制, 该模式也能够有效地控制系统风险。

合伙人制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其资本规模有限, 而且管理和协调成本会随着商号规模的扩大、合伙人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这种模式保持了100多年, 直到20世纪40年代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会员公司都必须是合伙制。因为在经纪商号破产的时候, 其合伙人必须以其个人财产负连带责任, 这实际上是限制了经纪人过度投机, 一旦投机失败, 其个人也面临破产的境遇。后来经纪人被允许采取公司制, 但公司股份必须完全由私人持有。1959年美林转变为私有公司形式, 其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各主要零售型投资银行先后改变了组织形式, 具有了独立的法人资格。20世纪70年代初, 纽约证券交易所放松了对会员单位组织模式的限制规定, 允许在交易所拥有交易席位的会员采取股份公司形式。传统投资银行向上市的公众公司的转变, 是适应竞争环境和管理规则变化的结果。

二、后台危机和415条例

20世纪60年代, 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发生变化, 以共同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迅速崛起。尽管个人投资者1969年数量与1961年相比增加了一倍, 其所占交易份额却从51.4%下降到了33.4%, 而机构投资者所占的份额从26.2%上升到了42.4%[1]。随着投资理论的发展, 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组合越发多样化, 而共同基金的发展使得基金经理面对越来越大“业绩表现”压力, 导致机构投资者所持投资组合的换手率大幅上升。因此, 大宗交易越来越普遍, 证券市场的交易量迅速提高并保持了这一趋势。

不断上升的市场交易量给投资银行的后台运作系统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终于导致了后台办公室 (Back Office) 危机。所谓后台是投资银行内部对交易进行文件处理、交割和清算的部门, 后台在传统投资银行中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后台办公室危机, 即投资银行处理、结算证券交易的后台处理系统, 由于无力应付迅速上升的交易量以及疏于管理, 出现的交易瘫痪、经纪商破产等混乱状况。在计算机技术未普遍运用于投资领域、必须依靠手工来完成证券交易清算等账务处理的时代, 当华尔街第一次达到2 000万股的日交易量的时候 (1968年) , 许多投行都难以承受如此大的交易量所带来的后台交易处理工作;由于该部门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恶劣、职员的业务能力有限, 加上疏忽的管理, 1969年有些经纪商的后台处理工作几乎陷入瘫痪状态。因此, 纽约证券交易所不得不缩短交易时间, 以使投资银行有时间对交易进行处理。

由于巨量的交易规模、创纪录的换手率, 扩大了投资银行对于短期流动资金的需求, 以应付数目巨大的新发行证券库存头寸和交易头寸。证券交易委员会的325条例要求证券自营商的资本金必须达到总负债的5%以上, 也就是说负债资本比例 (杠杆比例) 要低于20倍。多年来, 投资银行遵循传统的指导原则, 但交易量的迅速扩大、换手率的不断提高, 使投资银行受到了资本金对业务扩张的制约。后台瘫痪、资本金缺乏使华尔街明白“随着交易量的增加以及新证券发行规模的扩大, 如果华尔街的证券公司想要成功应对未来的挑战的话, 其账面上的资本金就必须全面增加”[2]。所以, 合伙制形式本身是不可能提供如此巨大的资本金的。后台危机、证交所放宽限制促使零售型投资银行迅速做出反应, 通过公开上市来扩充资本金, 并引进技术设备来改进自己的后台处理系统。到1973年, 以美林为首的主要零售型投资银行几乎都先后转成了股份制公司。

1982年证券交易委员会通过了415条例, 改变了新证券的发行程序, 取消了原有3个星期的冷静期, 发行速度提高了, 但主承销商必须首先买下拟发行证券, 再将它们销售出去, 这使承销商需要掌握更为充足的资本。美林、所罗门兄弟等先期转成公众公司的投资银行, 由于资本规模方面的优势在承销领域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 资本实力和交易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415条例实施的第二年, 老牌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从顶级承销商的宝座上跌落, 其在主承销商集团的老大地位被所罗门兄弟取而代之, 摩根斯坦利跌至第六。另外, 由于监管当局对混业经营持放松的态度, 一家投资银行如果不努力扩充自己的资本规模, 其命运或者是在竞争中被挤垮或者成为被收购的对象。总之, 对稳定、长期资本的追求使投资银行重新思考合伙制的组织形式, 并先后转向了公众持股的上市公司形式。

三、投资银行向公众公司转型的动因

资本是投资银行统计指标中最为重要的一项, 是投资银行业务扩张和承担风险的重要保障。投资银行使用资本的功能主要是满足四个方面的业务需要:承销业务、证券交易、商人银行和新融资技术。20世纪60年代以后市场的变化导致投资银行满足上述业务所需的资本不断提高, 合伙制模式资本有限性的弊端变得越来越突出;同时, 原有的管理结构在市场变化所形成的新的盈利模式下处于紧张状态。

(一) 合伙制商号的资本界限

20世纪60年代之后证券市场交易规模的急剧扩大, 投资银行业务范围的扩张和业务重心的变化, 以及金融工具创新的迅速发展导致对补充资本的强烈需求, 这是促使合伙人制向股份公司制转变的主要推动力。无法满足公司快速扩张对资本金的需求成为合伙制难以弥补的缺陷, 后台危机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一时期虽然投资银行的资本金随着业务扩张增长很快, 但与同时期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成长相比还很不足。在旧的合伙制结构下, 募集所需新资本的工作越来越难, 而业务扩张所需的资本持续提高。合伙人规模的界限、个人资本的有限性, 决定了在合伙人制度下资本的扩张速度难以与资本需求相适应。除受制于资本有限性外, 合伙制投资银行还面临内在的不稳定性, 即资本存续是个问题。当年老的合伙人退休或某一合伙人出现意见分歧时, 投资银行面临着该合伙人抽离其个人资本的现实。合伙制投资银行内在的不稳定性对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迅速扩张的业务规模, 对于资本金的需要是个致命的约束, 它进一步削弱了公司有限的资本基础。

1994年冬, 由于美联储提高利率, 使持有庞大债券和外汇头寸的高盛遭遇利润寒流, 这一年成为高盛多年来利润水平最低的一年。随后大量合伙人撤出了自己的资金, 年终超过30%的合伙人退出了高盛, 虽然有新合伙人加入, 但是资深合伙人的离开对投资银行造成巨大打击, 这再次证明了合伙制商号的内在不稳定性。1996年高盛采取措施令合伙人难以抽离资金, 从而暂时性地解决了资本金短缺的问题[3]。但是, 资本稳定性问题迫使高盛做出抉择———最终于1999年公募上市, 结束了其作为一家合伙制投资银行的历史。合伙制投资银行的根本弱点, 在于资本金短缺且不稳定, 经常面对资本抽离的状况。当媒介金融逐渐转变为交易金融, 当资本密集度越来越高, 无论承销、并购、大宗交易, 单笔交易所涉及的金额就可能超过19世纪时美国财政部的全部储备。合伙制的资本规模有限性及其内在的不稳定性, 与变化了的市场结构对于资本规模的要求之间的矛盾, 最终促使投资银行由合伙制转向了公开上市的股份公司制。

(二) 市场和业务结构变化带来的治理压力

由于合伙制本质上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组织形式, 每个合伙人都要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一旦企业遭遇破产, 所有合伙人都有义务以其个人财产来抵偿债务。因此, 合伙人之间的经济联系很紧密, 进而人际关系也十分密切, 会分享私人信息以及互相参与一定的家庭性质的活动, 合伙人的归属感强烈。即便到了20世纪60年代, 连非合伙人的普通职员跳槽也很罕见。但是, 市场和业务结构的变化对合伙制投资银行的内部管理以及人际关系形成压力。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动荡促成了用于风险管理的金融工具出现 (即第一代金融衍生品) , 随着投资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传统投资银行中的隐含技能的传承模式逐渐被标准的学院教育所取代;同时, 交易业务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专业技能和盈利能力从合伙人手中逐渐转移到中层经理和交易员手中, 这些变化增加了现实的管理成本, 甚至导致投资银行家哲学与交易员哲学的冲突, 而规模的扩张、合伙人的增加也使内部管理变得繁琐和复杂。到1993年, 高盛有150位合伙人, 是20年前的两倍;合伙人协议每隔一年就要重签一次, 以适应市场的变化以及反映合伙人的贡献。原来以信用与友情为基础的内部结构变得以利润为基础, 并且使内部管理缺乏规范与稳定。

管理方面的压力来自投资银行与客户的关系方面。随着交易驱动型的利润增长方式变得越来越重要, 交易员哲学获得了完全的胜利, 投资银行与企业间长期建立起来的紧密联系被打破了。投资银行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开展经营活动, 一家企业往往也与多家投资银行建立联系来获得最佳的金融服务。关系金融的形成如同合伙制形式本身是简单金融关系的反映。随着金融产品复杂化、专门化, 客户在选择投资银行的时候, 除去私人关系更要考察投资银行的资产规模、经营效率和专业水准, 以保障自己获得更好的服务和降低风险。另外,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可能也发生了一定影响, 即上市能够让内部人、尤其是高层管理者变得更为富有。从理论上来说, 高级管理者在相对更大规模的组织中会拥有更大控制权, 在由合伙制转向公众公司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产生了影响。总之, 为适应市场和组织内部的变化, 满足对巨额、长期、稳定资本的需要, 华尔街上的合伙制投资银行纷纷转向证券市场, 公募上市。美林于1971年通过首次公开发行, 成为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首家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摩根斯坦利和雷曼兄弟分别于1985年、1986年、1994年上市。最后的坚守者高盛在1999年的上市, 几乎可以视为旧式合伙人制投资银行的终结。

四、投资银行转成公众公司对治理结构的影响

随着主要的投资银行放弃合伙制, 转而采取股份公司制, 古典的私有产权模式在金融业中消失了, 集所有者、经营者于一体的金融机构不复存在, 代之而来的是产权所有者与经营者几乎完全分离, 彻底改变了投资银行的激励模式和风险管理模式, 并由此留下了治理结构隐患。

(一) “强管理层、弱股东”的股权结构

美国投资银行的股权结构具有股权分散、集中度低和高流动性的特点。根据伍永刚 (2001) 和熊鹏等[4] (2004) 提供的数据, 2000年9月12日总市值排名前5位的美国投资银行, 其机构投资者平均持股比重为49.3%, 这些股份为几百家甚至一千多家机构投资者拥有, 单个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重很低。如摩根斯坦利拥有1822个机构投资者, 持有全部股份的54%, 而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仅为3.87%;在前五大投资银行中,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超过5%的只有一家, 而高盛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仅为1.72%。到2004年, 美国排名前10位投资银行的机构投资者平均约为853个, 持股比重平均为51.6%, 其中美林证券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重为67%, 这部分股权分散在1782个机构投资者手中。从股权集中度来看,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超过5%的有4家, 其中摩根斯坦利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4.57%, 高盛的第一大股东持股1.84%。与2000年数据相比, 股权分布情况大体稳定, 股权集中度略有上升, 但总体性特征不变。股权的分散化既反映了机构投资者分散风险的资产多元化策略, 也是机构投资者对于美国的法律法规体系的适应 (2) 。股权过分分散和股权集中度较低直接导致了股东对公司控制力和决策权的下降, 难以参与投资银行的经营管理, 无法形成对管理阶层的有效监督。加上投资银行业的专业特性, 投资者参与管理的成本过高, 并且搭便车效应普遍存在, 使资本所有权约束无法得以体现, 形成“强管理层、弱股东”的委托-代理结构, 这既表现为股本的流动性非常高, 从结果来看也会导致比较严重的代理问题, 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状况。

(二) 激励约束的不对等

从投资银行的激励机制来看, 虽然建立了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激励体系, 但更多侧重于短期激励。比如2004年前十大投资银行CEO的“工资+奖金”占到总收入的78.78%, 奖金收入远高于工资收入。由于高风险投资可以在短期内获得更多的利润, 投资银行的薪酬设计使得高风险投资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也就是说, 通过高风险交易员工的收入也会增加, 而亏损则由其他人承担。更严重的问题是经理层管理人员鼓励高风险投资, 达到短期内增加企业价值和美化资产负债表的目的。虽然也存在股票期权等中长期激励, 但这种主要与绩效而非风险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导致了普遍短期行为。因为风险暴露往往需要一个过程, 投资银行内部人员有足够动机去追求短期内容易实现的、更大的金融回报而乐于承受更高的风险, 当风险真正释放时, 投资银行内部的收益早已兑现, 损失却由投资者和债权人承担。伴随投资银行的业务模式变化, 媒介金融逐渐转变为交易金融, 为投资银行内部人实现上述动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后, 人们不难做如下推断:投资银行高管们的高额奖金来源于交易规模的膨胀和会计方法“创新”所形成的巨量利润, 而交易规模的扩大和降低风险约束导致了危机的发生。高管和员工们已经从当初的交易中获得了高额回报, 实现了其自身的收益最大化, 而危机被当做系统风险爆发和市场失败的结果, 与管理层的管理绩效无关。2007年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纷纷面临巨额亏损, 但其高管和员工的年终奖金仍然以2006年的年终奖金为标准, 这是不当的激励机制的集中表现, 危机中备受诟病的高管薪酬问题证明了经理人市场并非充分有效。所以, 克鲁格曼从三个方面来说明经理人市场的失效:管理才能及其对经济绩效的影响程度难以测定;薪酬制定过程中存在利益冲突;公司在CEO薪酬的制定过程中存在从众问题[5]。

从监督约束机制来看, 股份制投资银行主要通过审计委员会、信息披露制度和市场来实施对管理层的监督, 而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的下设机构, 难以真正行使监督职责和有效的内部控制。从董事会结构来看, 董事会与管理层的严重重叠 (所谓严重, 不是基于数量, 而是指重叠的都是重要的职责岗位, 比如董事长兼任CEO) , 在加快公司决策效率的同时容易产生管理层滥权, 尤其是董事或高管为了追求自身或者管理群体短期利益最大化, 可能严重背离其对公司应尽的忠实和勤勉义务, 由此形成精明的内部人 (管理者) 对天真的外部人 (投资者、债权人甚至有时是客户) 的道德风险。

美国投资银行的董事会普遍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 加入外部董事的意图是实现对管理阶层的制约和监督。但是, 外部董事一般直接或间接由董事长来选聘或者提名, 其“独立性”很难保证;同时, 外部董事充其量只是“兼职”, 或者同时兼任几家公司的外部董事, 这使得外部董事往往没有时间充分了解他们所供职的产业及其公司的情况, 也缺乏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动力。另外, 外部董事从公司领取报酬, 却没有对外部董事的有效监督和制约, 这使外部董事制度的实施效果令人怀疑, 大量实证研究证明外部董事制度在美国运行得并不是很成功 (3) 。当然, 业绩也可以成为重要的监督手段, 投资者可以“用脚投票”来表达自己的选择, 但那毕竟是事后监督, 而投资银行的专业特点也决定了外部人士的监督成本巨大。总之, 当美国投资银行由合伙制转向公共公司, 其原有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统一的治理结构、收益与风险相结合的经营方式逐步让位于新的委托代理结构, 迅速扩大的市场规模、复杂的交易工具, 使得公司的外部股东缺乏对公司的管理和控制能力, 逐渐形成“强管理、弱股东”的委托代理关系, 而激励约束机制的不对等强化了内部人控制现象, 引发了广泛的短期化行为, 这成为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源头之一。

摘要:美国投资银行起步于合伙制商号, 为适应市场环境和监管规则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内部管理需要, 20世纪70年代合伙制投资银行开始向公众公司转变。由于股份制投资银行股权过度分散和股权集中度低, 导致了股东对公司控制力和决策权下降, 形成了“强管理层、弱股东”的委托-代理结构, 造成激励约束不对等的内部治理环境, 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关键词:美国投资银行,合伙制,资本扩张,公众公司,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戈登.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M].祁斌, 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5:329-330.

[2]查尔斯·R.盖斯特.华尔街投资银行史——华尔街金融王朝的秘密[M].向桢, 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260-261.

[3]盖斯特.华尔街投资银行史[M].向桢, 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359-360.

[4]熊鹏, 方先明, 王飞.美国投资银行制度风险管理的经验与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 2006 (2) :50-55.

公司章程性质研究 篇8

关键词:公司章程;公司章程性质;公司章程性质学说

一、公司章程概念之厘定

公司章程是指依法制定的规定公司性质、宗旨、组织和活动原则、名称和住所、经营范围、组织机构及其活动方式、权利义务分配等重大事项的文件。章程是公司作为一个法人组织的重要标志,也是公司法规定的公司成立和存续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公司章程是公司参与人合意的结果,体现了公司参与人对成立的公司各项权利义务的安排,有着强烈的自治性。可以说,公司章程的自治性是公司章程的最为本质的属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司章程是实现公司自治的最基本的文件,是公司内部的自治法规,对公司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均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公司章程作为规定公司组织及活动的根本准则,在公司各种文件当中,可谓居于公司宪法的地位,有关公司的基本权益关系与组织架构,都须通过章程加以确定。难怪我国有学者认为,“公司章程作为公司最重要的法律文件,其法律上的效力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对公司的效力,其二,对股东的效力,其三,对董事、监事和经理的效力”。①公司法赋予了公司参与人实现意思自治的空间,使每个公司均可在公司法许可的范围内,针对本公司的特点确定本公司组织及活动的具体规则,制定出灵活多样、富有成效的公司章程,以充分实现公司经营自由的精神。申言之,公司章程是公司自治的基本准则,是股东之间的共同纲领,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行动指南。

二、公司章程性质不同学说之管见

关于公司章程的性质,学界历来意见不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纵然如此,无论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学者均对公司章程的性质作了较为深入和详细的探讨和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契约说和自治法说。除了这两种学说之外,还有宪章说、秩序说和权力法定说等三种学说。契约说为英美法系大部分学者所主张,是英美法系对公司章程的传统定性。他们认为章程是股东之间、股东与公司之间依法所签订的合同。与此相对以德日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学者对公司章程性质的理解与英美法系的学者相比有较大的不同,大陆法系学者通常认为认为公司章程是公司内部的“自治法规”或“自治规章”,这就是大陆法系有关公司章程性质的自治法说。以下对公司章程性质的不同学说进行深入的梳理和评析

(一)契约说之评析

公司章程契约说主要为英美法系法学界所主张。契约说认为,“公司章程是公司与其成员之间的一种协议,也是公司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一种协议,也可以将公司比喻为一系列合同束。”②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英美法有关公司章程性质的观点,即公司章程是股东之间在平等协商基础上就设立公司的权利义务达成的协议,是股东自由意志的体现。公司章程生效后不仅对发起人有法律约束力,而且对所有的股东都有法律约束力,因此公司章程具有契约的性质。可以说,公司章程是一组现成的公司契约条款,从而公司参与人能够直接援用而节省自己协商订立契约的成本。契约说“向人们展示的是一副崇尚投资者、经营者自由意志,体现市场经济自由精神的十分精美的古典艺术品”③申言之,公司章程契约说崇尚合同法中意思自治的基本理念,使得该说对公司章程自治的实现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

契约说从诞生之日起也遭到了许多学者的反驳,反对契约说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契约说没能全面准确说明公司章程的内容,尤其是忽视了公司章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能排除的强制性规则,而这些规则与契约论是相悖的;如果公司章程仅仅是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协议,那么当事人不能修改或排除的强制性规则就没有生存空间。④

第二、契约和公司章程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不同。契约的制定和修改需各方当事人协商一致而达成,但是公司章程的制定和修改却并非如此,亦即公司章程的制定并没有经过全体股东的一致同意。

第三、契约与公司章程的效力范围是不同的。契约以双方当事人的合意为成立基础,契约的效力也只限于签订契约的各方当事人,而公司的章程一经生效,则对后期加入公司的股东和未参与公司章程制定的高级管理人员均产生约束力。亦即契约具有较强的相对性,而公司章程却不具备如此之强的相对性。

反对公司章程契约说的观点还有很多,在此遂不一一列举。正因为契约说遭到了很多学者的反驳,我国学界普遍接受的是以德日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所主张的自治法说。

(二)自治法说之评析

有学者亦称自治法说为自治规则说。⑤自治规则说是大陆法系对公司章程的传统定性,例如日本通说认为公司章程为一种自治法规。⑥德国学者拉伦茨认为,社团章程是适用于不特定多数人,即有关的社团成员,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看,章程是法律规范。然而,章程只适用于那些通过加入社团这一自愿行为接受章程管辖的社员。一旦社员退出社团,自愿接受章程管辖即告终止,章程对他们不再适用。因此章程只是有关社团以“章程自治”为基础的规范,而不是国家的法律规范。⑦韩国学者李哲松认为,章程不仅约束制定章程的设立者或者发起人,而且当然约束公司机关和加入公司的组织者。章程对于已经成为其成员者,不管其意思如何都具有普遍约束力,章程不管其成员个别意思如何,都不可根据其成员的一般意思而改变;成员的变动或股份的转让也不能影响章程的法规性质。⑧

公司章程的自治法说克服了契约说的某种缺陷,注意到了公司章程同契约的区别,强调了在当事人自主意思的基础上,国家对公司章程是有一定约束的,但是自治法说也并非十全十美,也存在自身的缺陷,受到了学者们的批评。公司章程的自治法说主要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章程的制定者行使的并非是立法权,将制定章程的行为喻为立法权,不够严肃,混淆了国家立法与公司自治的界限。第二、公司章程的效力范围是公司及其内部成员,并不能约束广大公众,而用“法规”不能准确表明公司章程的效力范围。⑨

总之,将公司章程视为自治法规是不够确切的。公司章程是私法自治原则在商业领域的体现,只是公司这种商事主体的一种书面的意思表示而已。同国家的法律规范相比,当然是迥然有异。其效力范围也只能局限在公司内部,与法律规范的效力相比当然有天渊之别。公司章程的自治法规说的提法不够科学,也不够合理。

(三)宪章说之评析

宪章说认为,公司章程是规定公司内部相关者权利、义务关系的宪章书面文件,国家对公司章程的制定、形式、内容、修改均应作强行性要求。公司章程的大部分规定既不能由管理层决定,也不允许他们做实质性的变更,股东对章程的制定或修改的权利被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该学说还认为,尽管契约说赋予公司参与人充分的意思自治,强调市场功能和当事人的意思具有合理性,但是其前提经济理性人的假设往往是虚构的。随着公司规模和公司的社会作用的扩大,公司当事人未必能完全洞悉和衡量现实与未来利益,因此公司经常被内部人控制,股东的利益受到侵害。所以在公司章程中应该增加强制性规定,规制和限制公司参与人的自治行为,以克服契约论过于自由的缺陷,并达到效率与公平平衡。⑩

宪章说和其他学说相比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宪章说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宪章说认为公司章程在公司的各种文件当中具有宪章的地位,有利于公司参与人自觉地遵守公司章程;第二、宪章说克服了契约说的不足之处。契约说强调公司章程完全是公司参与人自治的产物,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公司的章程是少数服从多数的产物。第三、契约说认为公司章程只在缔约当事人之间有效,公司的董事和经理则不受章程的约束,他们只受到法律的约束,这样便不利于少数股东权益的保护;而宪章说认为公司章程是公司的宪章,公司所有的成员都要一体遵守,这样一来便有利于全体股东利益的保护。

当然,宪章说也存在些许不足之处。宪章说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清晰地认识到公司章程自治与国家强制之间的关系,宪章说过分强调国家对公司章程制定、修改的强制。公司章程的大部分规则股东会无权做出决定和变更,股东的自治权利被限制在及其狭小的空间范围内。从本质上来说,宪章说过于强调国家的干预,该说不能适应公司的发展趋势,与公司章程自治背道而驰。宪章说对公司章程在公司中的地位界定是合理的,尽管其突出了章程的效用,但由于其对国家强制的过度强调,导致了其对章程性质解读的不足之处。

(四)秩序说之评析

秩序说的倡导者是纯粹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凯尔森,它认为社团的所谓章程,即调整社团成员行为规范的总和。联合或者共同体只是由秩序所决定的人的那些行为所组成,而这些行为只是当它们组成秩序规范的内容时才“属于”联合或者共同体。B11秩序说的特点在于它不但承认和强调了公司章程在公司自治方面的重要地位,而且为当事人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契约论下违约责任的救济途径。因此,秩序论的合理性内核还是值得肯定的。

(五)权力法定说之评析

部分英美法系国家的学者主张权力法定说。权利法定说认为公司章程完全出于法定而不是参与各方之间的契约,它是依法对公司参与人之间的一种权力分配关系,而不同于契约说所强调的章程的契约性和权利本位。权利法定说也存在不足之处,权利法定说仅仅注重公司设立后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而忽视了公司章程在公司设立及解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权利法定说否认了公司章程中存在的股东间权利义务方面的记载。

三、公司章程性质的准确定位

通过过以上对有关公司章程性质不同学说深入的评析,本人认为应当汲取各种学说的合理内核,对公司章程性质作出一个准确的定位。首先,公司章程主要体现为公司的内部自治性规范,是规范公司组织与活动的自治性文件。其次,由于公司章程要由全体发起人制定,并且要体现全体持股人的共同意思,使得公司章程具有一定的契约性。最后,公司章程是要受到一定的国家强制的。因此,本人认为对公司章程的性质应当采用折衷的观点,公司章程的性质应当是混合性的:即公司章程的本质属性是公司内部的自治规则,除此之外它还应兼有契约性和国家强制性等属性。

注释:

①王保树:《中国商事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97—98页.

②(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版,第78页.

③赵旭东:《新旧公司法比较分析》,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版,第50页.

④(奥)凯尔林:《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111页.

⑤胡果威:《美国公司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52-153页.

⑥沈贵明:《公司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28页.

⑦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⑧赵旭东主编:《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页.

⑨方铮著:《公司章程法律问题研究》,杭州商学院学报(原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第34-39页.

⑩(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册),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11)(韩)李哲松著:《韩国公司法》(中译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6页.

参考文献:

[1] 王保树:《中国商事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第1版。

[2] 毛亚敏:《公司法比较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3] 《联邦德国股份公司法》,第23条第1款,见卞耀武主编:《外国当代公司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4] 《日本商法典》,第167条,见卞耀武主编:《外国当代公司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5]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版。

[6] 沈贵明:《公司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 胡果威:《美国公司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8] 赵旭东主编:《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9] 方铮著:《公司章程法律问题研究》,杭州商学院学报(原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10] (韩)李哲松著:《韩国公司法》(中译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6页。

[11]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册),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2] 温世扬、廖焕国:“公司章程与意思自治”,《商事法论集》,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上一篇:二年级寒假日记:奉献爱心点燃希望下一篇:宿舍请假条【高三九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