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第二单元作文(共7篇)
八年级下第二单元作文 篇1
仰望大树
走在深山里,抬头仰望千年神木,它高大雄伟,散发出一种历经风霜的气息,粗大的树根,蟠踞在属于它的山头,向上伸展的枝叶,好似一把剑正要穿入云端,这棵树木就像一位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但深藏不露的老师,看着它,我就像一只微不足道的小蚂蚁。
屹立不摇的大树,从一颗小小的种子,慢慢发芽,渐渐长大,历经春夏秋冬、风吹雨淋,还要克服环境的变化,勇敢而坚定的站着,即使是遇上了狂风暴雨,也不退 缩。
人也是一样的,不管遇上了任何挫折或困难,我们都要重新站起来。有人说:“挫折和困难是成功的垫脚石”一次次的经验,也给予我们一次次的学习机会,不 该因为跌倒了,而不再站起来,应该要勇往直前,像大树一样勇敢的站着。
此外,大树也正默默的付出,它世界万物制造氧气,使生物可以生存;它也以那翠绿的叶片来织成一把大阳伞,人们遮挡夏日炙热的阳光;它还提供树枝给麻雀 做新家,提供树洞给松鼠作温暖的窝,是小动物们不可或缺的供给站。
人何尝不是如此?我们的一小点付出,可以积少成多,不但做了件好事,同时使这个社会变得 更好,岂不是两全其美?那我们要如何付出呢?其实一点点的芝麻小事,只要有做,都可以是一件好事,即使是将纸屑捡起来,都是很好的事。
树木永不退缩的精神,值得我们效法,挫折与困难只是一个挑战,我们只要勇敢面对,一切都会迎刃而解。而树木默默付出的行为,更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付出的 事情或大或小,不是重点,重要的是实际诚心行动。
大树老师以身树立榜样,教导我们这些人类学生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用心体会,用心领悟,你就发现:“原来 树木是一个这么好的老师啊!”
仰望大树
每当我们抬头,静静地仰望大树的时候,为当我们在羡慕大树的伟岸,沉稳,茂密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想到,在他还是小树苗的时候,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才有了枝繁叶茂的今天。我们是否曾留意到,大树那沧桑的树干和埋在地下的树根。我们可曾理解大树那藏于心中的年轮故事。
每当我们仰望大树时,我们在想些什么?我们是否真正的懂得大树,是否懂的大树的成长故事,是否懂得大树心底的那份执着与坚强,是否懂得大树的努力与付出,是否懂的大树在努力和付出别后的艰辛。
在仰望大树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自己有多么渺小,才能知道自己努力的目标,才能知道自己所遇到的一切,哪怕是困境,都是上苍赐予我们的难得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就会不再怨天尤人,每次都会微笑的走下去。
大树说:“没有哪棵数是刚种下去就立马长成大树的,他们都是经历过暴风雨的洗礼,一定是岁月刻画着年轮,一圈一圈的外长。要想成功,一定要给自己时间,时间就是积累和经验,只有时间才可以让我们一点点的长大。”
而且大树懂得坚持,懂得扎根,懂得勇往直前。这也就是大树成功的原因。想要成功一定要像大树一样,坚持,专注,全力以赴。经风霜,历雨露而不悔。还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向上。他们也懂得,没有人能在不断的变化中成功,所以他们永远在那里,一动不动。大树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懂得成功要具备的素质。
只有懂得这些,我们才可以驶向成功的彼岸。
大树也懂得平凡,默默地站在角落里,或许很不起眼,但他们已经成功了。
大树心中的目标就是找到阳光,阳光就是大树的希望所在,想要成功,一定要心向光明,我们要明白,所有的挫折,都是上天给我们成长的机会。
仰望大树,你会渐渐明白成功的原因,当有一天,你也做到了,那么,你也会成功的!
仰望大树 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你早已饱经沧桑——题记
每见根深叶茂、冠盖如云、巍然耸立的大树便心生敬意。在树扎根于大地,伸出枝叶拥抱天空,得天地风云之气,享日月星辰之精华,它与飞禽走兽、风雨雷电、云雾霜雪为伴亦友,博雅大气包藏万象,极具王者风范,不由人不崇敬。
自以为孤傲,自以为孤芳自赏,自以为举世无双,飘飘然于遗世独立。不似寒梅凌雪自有傲人之气,不比芙蓉出水本有洁雅之颜,不胜烟花三月缘于灿烂之瞬,而自感已不比平常之人。我抬起头,仰望着眼前的大树,看着它那久经沧桑直指苍穹的树枝,斑斑驳驳直逼人眼的树纹,可以想象它经历了多少风雨,坎坷,艰辛才有了这棵令树羡慕的强壮身躯和那用时间,艰苦炼出来的铁一般的心灵。都说高处不胜寒,可谁又懂站在高处会遇到多少的挫折和磨难。我们只看到了表面的光辉,却没看到它背后的努力,也无法知道那背后的是什么?高处不胜寒!高度所带来的不仅是荣耀,更多的是无穷无尽的危机。
依依还为他不平,依旧还在为他惋惜,山河见证了他的辉煌,却也见证了他的不幸。他便是西方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当人们在惊叹他华丽的舞步,却没有看到那背后的付出;当人们在惊叹他辉煌的成绩,却没有看到他一路走来满身伤痕;当人们在责备他奢华时,却没有看到他独自支撑十几个慈善机构,没有丝毫犹豫的身影;当人们在责备他的一些“过失行为”,却没发觉他们的偶像犹如一个十岁的儿童一样开朗。因为他站在高峰,难免受到攻击,但一路走来,他没有过太大的抱怨,有的只是默默走下去,擦干眼泪,继续。
站在高峰上,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但他们同样都经历了寒风的洗礼,不会为成功或失败喜悦或流泪,他们的神经都被磨得很粗大了。不要以为高峰时那么简单,只有经历了,才知道艰辛。
八年级下第二单元作文 篇2
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初级中学是江苏省重点中学, 其前身是仪征化纤公司于1981 年创办的职工子弟中学, 1987 年开始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办学。 学校坚持“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的办学思路, 谨遵“立志、博识、超越”的校训, 为学生搭建多元成长的舞台, 努力让每个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学校的作文教学注重序列化训练, 明确作文的学段目标与训练重点, 避免了随意性;注重学生的互帮互助, 在教师指导下展开自改与互批;注重读写结合,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刚性阅读”制度, 强调读书笔记的撰写, 引进“源头活水”。 学校在各级各类作文竞赛中屡获佳绩。 近年来, 李泽健、高雅儿、陈静溪等学生先后获得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 (初中组) 特等奖或一等奖。
【习作巡诊】
人生剪枝
大家都知道, 果园里的园丁有个重要的工作, 那就是“剪枝”。 剪去过密的、枯黄的枝条, 果树们都显得格外精神干练, 它们不会再过多地把养料浪费在枝条上了。如此一来, 它们便可以一心一意地结果了。
果树需要剪枝, 我们当然也需要。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 常常会滋生一些坏习惯和坏毛病, 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成长。于是, 老师就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他们就像园丁一样, 教育着、感染着、熏陶着我们, 帮助我们剪去多余的、长着蛀虫的枝条。经过剪枝的我们才不会浪费养料做无用功, 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茁壮成长。所以, 我们要把自己“剪”干净了。
列夫·托尔斯泰是19 世纪伟大的文学家。 但是他也曾有过一段轻狂的年少岁月。 他曾经连续两年考试不及格, 被学校强制退学。 不过, 他并未因此消沉, 而是不断反思。 一旦他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 就会立即改正, 最终成为一代文豪。
可是, 有些人的心里同时存在着两个不可能都实现的梦想。 为了达到两个目标, 他必须摒除杂念, 艰苦地奋斗, 却总达不到更好的层次。 为什么呢? 世界上没有完美, 你想定要做这一件事情, 就不应该想另一件, 因为西瓜和芝麻不会都给你。如果你想要果树多长些果子, 就得适当剪去妨碍果子生长的枝条。 否则, 果子就会又小又酸。 既想多长好果子, 又想要枝繁叶茂, 这是不可能的。
也有些人没有及时为自己剪枝, 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错误和遗憾。 秦始皇统一六国, 理应是造福百姓, 却给黎民百姓和华夏文化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增加赋税、焚书坑儒……他听信了奸人之言, 却不听好言劝告, 最终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
秦始皇的下场和托尔斯泰的成功令我们深思。 我明白了, 我们要懂得“剪枝”的学问, 认真地为自己找出不足, 并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 不自负, 不贪心, 专心致志, 从而获得不断的进步。
我们的人生需要“剪枝”, 保证主干的发展, 不走“歪门邪道”, 不旁逸斜出, 用正确的“姿势”奔向理想。
课前导学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 题目出自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部分。 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 按要求作文。 “一个孩子到果园去, 看见爷爷正在梯子上咔嚓咔嚓地把果树上的一些枝条剪下来, 他拿起一根枝条, 说:‘爷爷, 它们长得好好的, 你把它们剪掉多可惜! ’爷爷说:‘傻孩子, 剪掉它们, 果树才能长得更好呢! ’”爷爷剪枝条的事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 确定一个议论中心,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或事, 写一篇议论文, 题目自拟。
请大家阅读上面的习作, 看一看命题有哪些要求?该习作是否符合写作的要求?同时想一想, 本文存在哪些问题? 哪些地方需要再加工?
【病理透视】
1.师生初诊:学生交流对材料的理解, 以及课前“初诊”的意见
洪老师:这则作文命题有哪几个要求?小作者的文章做到了吗?
生1:材料中有四大要求:一是根据故事的启示确定写作的中心, 二是联系实际, 三是写一篇议论文, 四是题目自拟, 这篇作文都做到了。
洪老师:不错, 从基本要求来看, 本文没有大的偏差。 作为一篇材料作文, 我们必须首先仔细品读材料, 在对材料的斟酌中找到写作的突破口, 品文悟理, 缘理而发。 对材料主旨的把握往往决定了你的写作思路。小作者是怎样理解这则材料的呢?材料可不可以给我们其他启示?
生2:小作者的文章表达了她的见解:文中的果树象征着人生, 而结出硕大香甜的果实就是人生目标。 为了实现目标, 必须学会 “剪枝”———剪掉那些影响我们成长的坏习惯、 坏毛病或是各种杂念。 不过我以为还可以有更丰富的理解。 比如果子象征远大的理想, 枝条则是为了理想不得不舍弃的东西。 那些枝条可能就象征着分散精力的不良的兴趣爱好。
洪老师:很好, 正如材料所说的“剪掉它们, 果树才能长得更好呢”, 为了实现目标, 我们也应该学会放弃。 不过, 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是既不能脱离材料, 又不应完全被材料束缚。 大家认为这篇习作做得如何呢?
生3:我认为材料作文应该能“推而广之”, 小作者主要以托尔斯泰改正错误终成文豪, 以及秦始皇不愿放弃贪念以致国破家亡的悲剧这两个事例, 论证了“人生需要剪枝”的观点。 我认为补充的材料比较得当, 论证有力。
生4: 文章还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 更严密, 更有说服力。
洪老师:看来大家已经充分发扬了“表扬与自我表扬”的精神 (生笑) 。 下面, 我们还是来个“批评与自我批评”吧。
生5: 我觉得放弃是另一种形式的选择。我会将文章的论点确定为“学会选择”。果树放弃了多余的枝条, 选择了果树的责任———结果。 好比农民工选择离开家乡宁静的生活到都市打拼, 是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感动中国” 十大人物之一的藏族人格桑德吉主动申请去大山脚下给门巴族孩子上课, 十三年如一日, 他选择了清贫与奉献…… (掌声)
生6:小作者的论点正确, 但未必是唯一的, 我们在品读材料的时候可以多角度立意。 品文悟理, 每个人的感悟未必相同。我以为果子可以象征一种精神, 如“坚守”, 那么枝条就可能象征“惰性”。
洪老师: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刚才那位同学的观点未必能说服我们, 但这种求异的思维值得赞赏。 大家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果树真的就是为了结果子吗? 看起来简单的问题, 其实不简单。 从果农的角度看, 结果子固然是目标。 但公园里的桃树每到春天繁花似锦, 不同样是一种美吗? 果农为了让果树多结果子, 选择剪去多余的枝条;公园管理者为了风景, 通过科技手段选择了“精神的繁花”, 放弃了“物质的果实”。 这就像是我们为了学业也许放弃了很多……被放弃的枝条或许也有话说, 当然这未必正确…… (学生沉思) 这些其实是对材料的反思甚至是否定, 可以作为打开思路的另一种尝试, 仅供同学们参考。
2.医学档案:经典文段阅读, 范例分析与对比
语段一: 古代有一个穷人, 饿得快死了, 有人丢给他一碗饭, 说:“嗟, 来食! ” (喂, 来吃! ) 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 不吃这碗饭, 后来就饿死了。 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 传说了千百年, 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 吆喝一声“喂, 来吃! ”, 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 第二步怎样呢?显然, 他不会白白施舍, 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 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 宁可饿死, 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 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摘自吴晗《谈骨气》)
语段二:一个人的脑子, 容量总是有限的。 这方面想得多, 那方面就想得少了。 脑子里过多地想着一顿佳肴、一件漂亮衣服、好表、 好无线电收音机之类 (我说的是过多, 并非根本要不得) , 就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考虑工作和劳动的问题。
鲁迅的一条裤子穿了好几十年。 孙伏园受周老太太之托, 劝他换一条新棉裤。鲁迅说:“我岂但不穿棉裤而已, 你看我的棉被, 也是多少年没有换的老棉花, 我不愿意换。 你再看我的铺板, 我从来不愿意换藤绷或棕绷, 我也从来不愿意换厚褥子。生活太安逸了, 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
是鲁迅连一条棉裤也穿不起吗? 当然不是;是鲁迅吝啬吗? 当然更不是。 鲁迅对青年, 对革命, 向来是十分大方、慷慨的。鲁迅深刻地领悟到这一真理:工作容易被安逸的生活所累。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物质的追求和安逸的生活可以分散人们在工作、劳动、学习上的精力;还可以养成人们拖拉懒散的作风。
(摘自马铁丁《俭以养德》)
洪老师:“品文悟理, 缘理而发”, 从材料中品出的“理”是议论的基础。 为了证明这个“理” (论点) , 就必须利用有效的材料 (论据) 进行严密的论证。 这两段文字给我们哪些启迪呢?
生7:语段一的故事语言精练, 处处突出穷人的“骨气”, 从而有效地论证了观点。叙说故事之后加以分析, 叙议结合, 重点突出。
生8:语段二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有事理有实例, 始终从人的精力的角度, 论述节俭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十分有说服力。
洪老师:对于这篇习作, 在“论据”与“论证”方面有可以再斟酌的地方吗?
生9:我认为秦始皇的例子与“剪枝”没有太大关系。
洪老师:如何修改才能贴近材料、贴近论点呢?
生9: 秦始皇不能及时剪去贪念、权欲, 最终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
生10:也可以换一个材料, 比如钱学森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的情怀。
洪老师: 习作中的托尔斯泰的例子存在不足吗?
生11: 托尔斯泰为何失败又为何成功, 似乎都与“剪枝”无关。 可以联系我们身边的人好高骛远, 目标过多导致失败的例子。
洪老师:“目标过多”说得很准确。一个人有两个目标算多吗? 不一定, 如果能实现的话, 一百个都不多。 反之, 我想“摘下星星” 这样的目标一个也嫌多。 托尔斯泰的例子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议论语言不够准确、严密, 而且未能抓住要点。 议论文要求叙述语言言简意赅, 议论语言切中要害。当然, 大家众说纷纭, 可不能迷失自我。我笔写我心, 材料作文重在品文悟理。 自己悟出来的“理”, 表达清楚, 论证精当, 才不是人云亦云, 也更容易说服读者。
【诊疗方案】
经过师生的共同讨论, 决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立意一般, 但无大错, 个人可以有不同见解;
2. 文章的几则论据未能紧密联系论点, 需要强调“剪枝”———必须剪去的具体内容;
3.论据比较单薄, 可以再充实;
4.着眼细节, 推敲叙述与议论语言, 力求简洁而严谨。
【手到病除】
针对会诊方案, 合作小组交流研究。随后, 师生共同研讨修改。 以下是修改后的习作。
剪枝·人生
也许大家都知道, 果农有个重要的工作, 那就是“剪枝”。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不把养料浪费在枝条上。
果树需要剪枝, 我们当然也需要。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 常常会滋生一些坏习惯和坏毛病, 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成长。 于是, 老师就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他们就像园丁一样, 教育着、感染着、熏陶着我们, 帮助我们剪去多余的、长着蛀虫的枝条。经过剪枝的我们才不会迷失目标, 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茁壮地成长。 所以, 我们要把自己“剪”干净了。
列夫·托尔斯泰是19 世纪伟大的文学家。但是他也曾有过一段轻狂的年少岁月。他曾经梦想做军事家、哲学家、外交家, 他热心研究法律, 却又流连于贵族交际圈, 不能自已。 他曾连续两年考试不及格, 被学校强制退学。 不过, 他并未因此消沉, 而是不断反思, 自我“修剪”。一旦他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 就立即改正, 最终成为一代文豪。 莫泊桑在投到福楼拜门下的时候, 曾自豪地说自己足球、篮球、厨艺、插花无一不精。 福楼拜却告诉他, 必须集中精力, 才能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 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是啊,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心里同时存在着过多的追求, 就必须摒除杂念, 勇敢地剪去不切实际的梦想。 为什么呢?世界上没有完美, 你想要做这一件事情, 就不应该想另一件, 因为西瓜和芝麻不会都给你。 如果你想要果树多长些果子, 就得适当剪去妨碍果子生长的枝条。 否则, 果子则会又小又酸。 既想多长好果子, 又想要枝繁叶茂, 这是不可能的, 正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是一个道理。
也有些人没有及时为自己剪枝, 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错误和遗憾。 秦始皇统一六国, 应该算是功在千秋了。 可是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刚刚遭受战火蹂躏的百姓正渴望休养生息, 秦始皇却做起了“千秋万代, 一家天下”的迷梦, 他好大喜功修建阿房宫, 为了蒙昧天下焚书坑儒……他不能及时剪去贪念、权欲, 最终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
托尔斯泰改正缺点、 莫泊桑削减爱好获得成功的故事和秦王朝的悲剧结局令我们深思。 我明白了, 我们要懂得“剪枝”的学问, 明晰目标, 认真地为自己找出不足, 并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 不自负, 不贪心, 专心致志, 从而获得不断的进步。
现实生活中那些贪图享乐的人, 一边做“啃老”“月光”族, 一边妄图一步登天, 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 同学们, 人生需要有剪枝的勇气, 这样, 才能保证主干的发展, 不走“歪门邪道”。 让我们用正确的姿态奔向理想吧!
师生点评
修改后的文章能够从材料出发, 所引材料言简意赅, 得出的结论明确而又能使人信服。 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 尤其是正反对比, 使观点更加鲜明。 最后联系生活实际, 也使得文章的议论有的放矢, 具有针对性和时代性。
【杏林春暖】
下面为大家呈现一篇优秀的学生习作, 以及一篇老师的下水作文。 希望同学们仔细体会。
品味舍得
刘奕羚
“智慧人生, 品味舍得。 ”一句经典的广告词如是说。 这应了一句老话: 有舍才有得。
果农剪枝正是这个道理, 他们剪下一些枝条, 即使于心不忍, 也要为了减少养分的分散而忍痛割爱。最后香甜饱满的果实, 莫不是用部分枝条的舍弃换来的。 果树如此, 人生亦是如此。
人的一生正是一个品味“舍”与“得”的过程。 它像是一棵果树, 会生出优枝, 也会生出劣枝。 它需要修剪, 需要除去无用、多余的枝杈, 需要聚集精华结出丰硕的果实。若是一味地追求数量的多, 做出不理智的怜惜, 一根枝条也不舍抛下, 最后只能结出小而青、酸而涩的果子, 到底是白忙一场。
人的一生需要面对无数的选择。 你得到财富, 或许会牺牲健康。 你收获事业, 或许需放弃爱情。 在一时的安逸和未来的精彩中你将如何抉择? 在个人利益和集体荣誉中你又会放弃哪个?在人生的分岔路口, 谁能总是做到“鱼和熊掌兼得”?分清轻重, 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才是舍弃的智慧。
“我放不下, 舍不得啊! ”这是影视作品中常有的悲伤台词。 然而生命中又有何放不下? 若你犹豫再三, 终究是捡了芝麻, 丢了西瓜; 若你不肯放弃, 最后负担越来越重, 只能止步不前;也许你双手紧攥的, 末了竟是一把流沙, 从指缝泻去, 终将一无所有。
热气球抛了沙袋才能飞得更高, 船减少负重才能行得更快, 人卸下包袱才能走得更远。 只有学会“剪枝”, 才能真正得到, 才能欣赏这世间的旖旎风光。
我爱每一片绿叶
洪国成
据说果农为了防止果树过多的枝条分散营养和水分, 为了让果树多结果实, 常常会剪除冗枝。 我不是农民, 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但想来是正确的。 果农种植果树, 其目的就是为了结出既大又多的甜美果实, 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从这点出发, 果农的做法不仅无可厚非, 甚至还是一种智慧, 有那么一点壮士断腕的味道。
然而, 细细想来, 道理似乎并非如此简单。 这中间还包含目标定位, 以及价值取向的问题。
果树真的就是为了结果实吗? 被剪去的枝条真的一无是处吗? 请看公园里的桃树, 花枝摇曳, 娇柔艳丽, 引得游客或拍照留念, 或徜徉流连。 那里的桃树可曾见过硕果累累? 果农为了结果子可以放弃多余的枝条;公园管理者为了风景, 通过科技手段选择了“精神的繁花”, 放弃了“物质的果实”。 这就是不同的目标定位而产生的不同的取舍。
再举国人熟知的银杏树为例。 它不仅可以结出富有营养价值、 药用价值的果实, 还会因为满枝金黄的秋叶而蔚为风景。 同时, 也许你不知道, 银杏树还是造纸的上等原料, 抗风沙、减噪音的功臣。 不同的价值取向或许会使人们对同一棵果树产生不同的态度。 这样看来, 剪枝也并非必做的功课。
枝条或许原本想着花枝招展, 供人赏鉴;或许渴望叶茂成荫, 方便路人;又或者它也曾做过硕果累累的梦———谁能说它注定不能结果呢? 然而一剪之下, 枝条原有的芳香梦、绿荫梦、硕果梦就此魂断! 多么可悲的弃枝啊! 只是因为人们对目标定位的单一、对成功内涵理解的狭隘, 就丧失了存在的权利、奋斗的机会。
由此, 我想到了人, 想到了教育。 学生的个性特征是丰富多样的, 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千差万别的, 然而我们对于学生的评价的“尺子”, 却往往是单一的。 学业成绩成了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判断标准。 果农为了果实, 剪去了看似“没有前途”的枝条;我们教育工作者可以为了升学率, “剪去”“没有前途”的学生吗?
有一幅很有趣的漫画:幼儿园入学时, 校门口的孩子的脑袋有三角形的、正方形的、圆形的……中学毕业后走出校门的孩子, 头全是圆形的了。 是什么力量让孩子由各具特色到整齐划一的呢? 原因不说自明:依然是园丁 (更有社会) 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定位的问题。
一个班级想来有人学业优秀, 有人擅长音乐, 有人体育突出, 也许还有虽没有特长, 但品德高尚、劳动积极的学生。 如果只有一把衡量的尺子, 那么, 优秀的只是少数人;但如果多一些尺子, 就会使更多的学生获得认可和发展的机会。 正如果树的使命未必是结果子, 学生也未必都要成为学者。社会还需要音乐、体育人才, 还需要勤勉踏实的普通劳动者。
教育界有句名言: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这应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行为准则。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 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如果你爱教育, 就请爱每一个学生;如果你爱绿树, 请谨慎地举起你手中的“剪刀”, 多给“枝条”一点成功的机会!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导读 篇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阶段目标”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评价建议”中专门有“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明确规定:“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在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二、单元解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总体设计思路是培养学生阅读抒情文章的能力,所选的课文都是散文诗,它们都是作者由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雪》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对二者作比较,“朔方的雪”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因而更为作者所欣赏。历史剧《雷电颂》以“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撼动人心,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也是屈原斗争精神的典型体现。《短文两篇》(《日》《月》)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日》中以“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显示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追求。《月》中赞颂姮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表达了自己的理想。《组歌》采用拟人化手法,借海浪、雨的形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守护者”及“奉献者”的赞美。
对散文诗的阅读,最重要的是加强诵读,要熟读成诵。有些散文诗押韵,朗读时须注意韵脚;有些散文诗节奏比较分明,就要读出节奏。总之,应在熟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路,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散文诗的语言比较优美,含有哲理,内蕴丰富,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语言。有些名言警句大家不妨抄下来,并牢记在心。
三、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抒情的表达方式。
(2)学习诗化的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把握拟人、象征的写作手法。
2.方法与过程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的思路,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部分精彩语段及关键语句的品析,感受散文诗化语言的风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课文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激起对人生、对生活美好信念的追求,以及对困难的斗争精神。
四、单元导读示例——《雪》
盼雪
张炜
【课前欣赏】
一个无雪的冬天,会令人感到尴尬。该冷的时候不冷,四季不再分明,大自然竟然也有这样的谎言。
下雪吧,让洁白的绒毯铺盖大地,以这个节日独有的方式去温润人心,安定人心。
雪可以搽洗世界,所以你总是可以在雪后看到一方更加碧蓝的天空。一只狗走向原野,小鸟在落满雪粉的枝丫上俏立。大地恬然入睡,万物陷于默想。姑娘唱歌了,红色的围巾松松地包在头发上。相信雪的下面是一片翠绿吗?紫色的地黄花将开放,墨绿的叶面上留着雪痕。一个干练的老人拄着拐杖走过,呼出了白气,那白气像他写出的一行诗。他的头发也是银白的,他的黑呢大衣多么庄重。
老人缓缓地行走,拐杖提离地面,他走过的岁月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冬天,不记得了。他只记得在雪地上,在雪松的后面,他第一次吻一个姑娘的情景。那时他们都年青,厚厚的雪使他们的脚陷了下去。
雪的世界,一个多么适合思索和回忆、追忆和遐想的世界啊!浑浊的思绪被沉淀了,人心像白雪一样安静。我们流失的时光和未曾留下痕迹的一串串脉音,一起涌到眼前、耳畔。
你见过人们借助一副滑雪板飞速穿越雪地的情景吗?那有多么帅气。还有,迷人的雪雕、娃娃们的同样稚拙的雪人……这一切奇迹都被白色的调子统领、概括了。
人在最危急的时刻,在有了病痛的时刻,往往被抬进医院——那里有什么特征?那里会有一群群身着白色长衣、头戴白帽的人,有白色病床、白色被子……他们以这样的颜色挽留生命,唤起对生命的记忆。白色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缓解和诊治,又给了人多少安慰和信任呢?白色,活动着、沉默着的白色……它与雪的联想,就这样发生着。
下雪吧,下雪吧。
可不巧的是我们又走进了一个无雪的冬天。
大雪到哪儿去了呢?问爷爷们,他们也在摇头。大雪到底到哪儿去了呢?如果连我们这个湿润的半岛也缺雪少雨,其他大陆又怎么熬?下雪了,下雪了,下了浅浅的一层,一脚踩出泥地,可怜人。下雪吧,下雪吧。再让人骄傲地头戴翻皮帽走上一遭吧,再让真正的寒冷像过往的大雁一样降落一次吧。这样,我们就会知道,太阳和地球在挺好地运转,一个接一个的明天还没有尽头。我们会信任时光、日月这一些永恒的东西,安然自如而不是匆忙慌促地干手头的事情。
在这个干燥的、裸露着泥土的冬天里,人们不由得去追根寻底。不错,现代科学已经告诉了大家,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的开发,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毁掉了正常的自然循环。因此,我们要忍耐一个又一个无雪的冬天。空中烟尘弥漫,人们咳声不绝。仰望天空,立即有一颗微尘落入眼内。只有雪才可以擦掉这么多的尘埃,而我们拿出家中千万块抹布也做不到。下雪吧,下雪吧。大雪是老天爷手里的抹布,它一会就能把天空擦得瓦蓝锃亮。
下雪吧。
【赏析】
张炜的散文往往通过对纯美精神家园的守望,而抵达一处精神的高地。《盼雪》可称其代表。随着一个又一个暖冬,雪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盼雪,是因为雪连着思索和回忆、追忆和遐想:姑娘的红围巾,老人的黑呢大衣,在雪地里该多么亮眼;雪还让人联想到雪雕、雪人、病房甚至生命。作家通过富于意味的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大雪纷纷扬扬悄然曼舞,涤荡了世间一切丑恶污秽,同时也仿佛轻轻拭去了人们心上郁积已久的烦恼尘埃。人心因此变得透明纯净,世界因而有了澄澈洁白。这正是作家孜孜不倦追求寻觅的人生境界,也是审美者在他奇巧的文字中猛然惊醒的理想之梦。在作家笔端,雪是由表及里净化万物的圣洁精灵。文章语言优美,意蕴丰厚,一些比喻生动形象,让人过目不忘。
【课文导读】
《雪》是鲁迅散文集《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学习散文诗最好的方法是诵读。对本文亦应着力于诵读,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所欲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其优美的意境和浓郁的诗情,从而理解作者希望传递的丰富内涵。学习时可先结合背景资料和注释,轻声诵读文段,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再通过反复诵读,展开联想,放飞想象,体会文章的意境,领略语言的神韵;最后熟读成诵。朗读课文时要力求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精神。
【背景资料】
《雪》的作者是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雪》写于1925年,当时鲁迅住在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反动势力猖獗,正是五四运动退潮后最黑暗的时期,整个社会处于一片寒冻之中。而此时的南方,国共两党已经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1924年12月30日,北京下了一场大雪,蓄八字须、面容消瘦、嘴里叼着一支烟斗的鲁迅先生来到无边的旷野上,站在凛冽的寒风中,神情凝重、目光炯炯地望着旋舞的飞雪,激发了战斗的豪情,萌发了创作的冲动,次年1月18日,散文诗《雪》诞生了。
【散文诗简介】
散文诗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它兼有诗和散文的特点,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一般来说,散文诗是散文的形式、诗歌的语言。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意境、情绪和幻想;从形式上看,它又和诗不一样,不分行,不押韵,更加便于抒发感情;从语言上看,它精练、形象、优美,有一定的跳跃性,节奏感强。
【字词积累】
1. 读准下列生字字音。
磬口(qìng)脂粉奁(lián)
灼灼(zhuó)嘻笑(xī)
褪尽(tuì)朔方(shuò)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见识广博。
凛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
消释:消融,溶化。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主旨提炼】
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而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贯穿着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文章结构】
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雪》按照作者思想内容和情感变化结构全文。作品结构精巧,经过作者的感情熔铸,显得辽远、深邃。
【写作技法】
1. 想象飞腾奇丽。
面对北国的翻飞大雪,作者的神思却飞越到江南的柔情故乡。在精细描绘江南雪野的静景之后,又舒展想象的翅膀:“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使整幅江南雪景画面有静有动,景中寄情。第二段进一步联想到冬日里幼童玩雪,以生动的笔触使这幅画面生机盎然,情趣无限。第四段用一个“但是”,转入对北方大雪的讴歌。在实写动人雪景的同时,作者的想象与大雪一起飞腾,把那在阳光朗照之下,蓬勃奋飞、闪着灿烂光辉的大雪形容为“包藏火焰的大雾”,想象多么宏伟奇丽!最后由“孤独的雪”联想到“雨的精魂”,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2. 映衬自然鲜明。
写江南雪景,却从暖国的雨开篇。以暖国雨的单调,反衬江南雪花的晶莹和雪野的斑斓,在相互映衬之中自然引出江南雪景。写幼童玩雪的欢悦,也是为了对这幅柔美的雪景图作进一步渲染。精心描绘江南雪景,最终的目的却是为了在鲜明的映衬与对比中突出北国大雪的壮观——那朔方奋飞、旋转、升腾的大雪,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现的高潮。
3. 语言丰富多彩。
南国的雪“滋润美艳”,宝珠山茶“血红”,单瓣梅花“白中隐青”,磬口蜡梅“深黄”,杂草“冷绿”,而蜜蜂们“忙碌地飞”“嗡嗡地闹”……这一切,精雕细琢,显出轻柔绚丽之美。再看北域的雪:“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在晴天下“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这又是一幅生机勃勃的写意画,恣肆泼洒,尽展雄浑壮阔之美。其间穿插幼童玩雪的场景,刻绘雪罗汉的形状、色泽、神态等,语言生动形象,清新活泼,美妙传神。
4. 修辞生动精妙。
用“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来比喻“滋润美艳”的江南雪,形象地表现了江南雪的青春魅力和动人光泽。用“包藏火焰的大雾”来比喻朔方大雪,生动地描绘出雪被旋风卷着,映着日光蓬勃奋飞、旋转、升腾的壮丽图景。孩子们在雪地里玩雪,小手“冻得通红” “像紫芽姜一般”,比喻贴切,形态逼真,富有儿童情趣。雪罗汉“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用拟人手法化静止为灵动,带来一个鲜活可爱的生命!置身于朔方昂扬、奋发的雪景中,作者内心的革命豪情也在“旋转”“升腾”,所以在末尾两段反复咏叹,那是“雨的精魂”。雨虽然“死掉”了,可“雨的精魂”——雪,仍在自由活泼地飘洒纷飞。赞美之情奔泻于笔端,战斗之意洋溢于字里行间。加之末段精妙、诗化的排比,使全文主题鲜明深刻,感情真挚强烈。
【问题探究】
1. 散文诗的有关知识:
本文是一首散文诗。散文诗是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一种文体。作为诗中的散文,散文中的诗,说到底,它是精短的、有着内部韵律的、文字精美的、富于哲思的文字。
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篇幅短小,不分行,不押韵,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充满诗的意境,有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第二个特点是内容的跳跃性,以凝炼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第三个特点是多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扩大内容和容量。
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诗歌是最富情感的,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就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作者写散文诗,就是要抒发内心充溢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传达,具体的形象与情感的水乳交融就形成了诗的意象,也就是说,诗的形象(意象)之中渗透着诗人的情意。
2.重点语句的理解:
①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欣赏的,为下文赞美朔方的雪作铺垫。
②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北方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还被表现为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3.作者用较多笔墨描写雪罗汉的形象的目的是:雪罗汉形象的描写在内容和结构上是连接朔雪之景的桥梁,它实现了作者感情的过渡和转折。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是美的象征,却很快消融。所以作者更欣赏的还是朔方雪的壮美,那种在苦寒中独立抗争的形象正与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不屈不挠战斗的形象相吻合。
4.作者将南北雪景对照描写的用意是:以江南的雪来对比衬托朔方的雪,借物抒情突出主题。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的眼里,这种美未经磨炼,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多么像一位豪情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
5.写完江南的雪之后用一个峻急的“但是”转入对“朔方的雪”的描写,可以这样理解: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提示全文重点。这里看似并不需要转折,可加上这个“但是”之后,作者的情感倾向更加明显了:比起优柔的江南的雪,作者更赞颂壮美的北国的雪。这也体现了鲁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
【延伸阅读】
染绿的声音
○徐迅
山居的日子,是在山中一座精巧的石头房里度过的。每天,我都被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撼着。经过许多尘嚣侵扰的心灵,陡然回归到这旷古未有的宁静之中,而又知道周围全是绿色的森林,心里似乎也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轻盈盈的,如半山塘里绽放着的一朵睡莲。
也有声音,在白天的山峦;偶尔也有人语喧哗,幽谷回鸣。空山不见人,倒使人感觉到大森林的真切和人世的烟火之气。更多的是鸟声,从黎明的晨噪到傍晚的暮啼,耳闻着那密密松林里传出的啾啾鸟鸣,还可以看见那墨点般的小鸟,如大森林的音符跳荡着、栖落着。鸟鸣常常使大森林归于虚静,它天生就是一种虚幻的精灵呢!鸟声让人着迷地听,这时听出的就是一阵阵染绿的声音。
当然有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如皑皑白雪,潺潺流泉,响动的就是一大片白;如春花秋菊的凋谢,细心的人也会听出它的艳红和鹅黄的色调。在大森林里,此时我被激动的不是这种有颜色的声音,而是满山攒动着的森林——那浓绿浓绿的声音了。满山密密的松林、枫树、珍珠黄杨、翠竹……树丛间刮过的风也是绿色的,绿将大森林融为碧绿的一体,分不清颜色的浓淡深浅。那声音自然也不用侧耳倾听,触目皆是——大森林的宁静固然会使人坠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和虚空当中。而这染了绿的声音,却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黎明的时候,“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森林里露珠“扑扑”滴落的声音,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轻柔而凝重的绿色;森林静静肃立,树叶交错,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茁壮成长的蓬勃的绿色;狂风呼啸,排山倒海咆哮着的松涛,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悲壮和磅礴的绿色;阳光摇动滔滔无边的绿海,阳光掠去又显出一江春水,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恬淡而平和的绿色……山居无事的时候,只要静静地穿行在这无边的大森林之中,我满心的尘垢便一下子就被荡涤得无影无踪,只觉得身心惬意和愉悦,心中陡然就有层斑驳的绿爬上心壁,盈注着生命那清凉的绿意来。
听惯了这种声音,在夜里我常常睡不着觉。拥被而坐,此时周遭那染了绿的声音已渐渐无声无息,看洁白的月光,慢慢浮上窗棂,月光里的绿色冷冷如春水荡漾着,使人感觉到那绿色的声音一定是被浓浓的月光所消融,隐翳在莽莽苍苍的大森林之中了。但这时这刻,我思想的羽翼还翩翩起伏着,希冀那染了绿色的声音出现。有风的夜晚,我看窗外的大山果然是混沌未开的一团绿色,那染了绿的松涛之声,铺天盖地的在我石屋周围如狂飙般的春潮,惊涛拍岸,振聋发聩,让我激动得恨不得长啸……这些年,我知道我常常谛听水声,谛听鸟声,不仅是因为我对尘嚣之声异常地厌倦和唾弃,更多的是在寻找清纯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那是我生活须臾不可缺少的思想的源泉……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了绿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即便泊在波涛里滚动,那梦也是常常染了绿呢!
【阅读提示】
这篇散文以山居生活环境的宁静开篇,以追求生命的绿意为主旨,以实见虚,虚实结合,独具匠心。首先,“染绿的声音”这个题目就很美,营造了诗一般的意境,使读者想到了茂密的绿色森林里充满了神奇的生命活动。然后,通过描写山居的宁静和各种各样的“染绿的声音”,表达出作者对尘世喧嚣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文章语言优美,综合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它更富于文采,也增强了感染力。同时采用了烘托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林的神奇魅力,也写出了“我”对“染绿的声音”的不同感受。
【思考练习】
1.作者在第一段中用“巨大”一词来修饰“宁静”,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本文语言既形象生动又含蓄深沉。请在下边两句话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
(1)鸟鸣常常使大森林归于虚静,它天生就是一种虚幻的精灵呢!鸟声让人着迷地听,这时听出的就是一阵阵染绿的声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了绿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即便泊在波涛里滚动,那梦也是常常染了绿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阅读全文以后,请概括文中“染绿的声音”是指怎样的声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写指南】
1. 在浓绿的大森林中,本文作者听到的声音都是绿色的。你也有在特定环境中听出染了颜色的声音的体验吧,请写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学习了本单元文章,你对散文诗有了一定的认识吧?让我们睁着审美的眼睛,带着炽热的情感,握着生花的妙笔,写出自己心目中的一个季节,题目是:我心目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思考练习1.作者用这个句子描绘出山中充满于天地间的无边无际的宁静,这样的宁静是尘嚣中所无法体会的,让人的心灵变得澄静,轻盈,是身心从未体会过的,对作者的心灵有极大的震撼。2.(1)这个句子以鸟鸣反衬出大森林的虚静,也表现了宁静的大森林中因有了鸟鸣而充满生机的意境。(2)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身心融入了大自然的美好感受。3.①晨露滴落发出的轻柔凝重的声音;②由森林茁壮生长悟出的蓬勃的声音;③松涛咆哮发出的悲壮和磅礴的声音;④由阳光变化下的森林悟出的恬淡而平和的声音。
八年级下第二单元作文 篇4
My pet dog
Many people like keeping an animal as a pet.,I like small animals very much,so I have a lovely little dog ,his name is Dion.(I have a lovely little dog namedDion).The dog is brown,he has four short legs,so he looks very pretty(漂亮).He has two big ears and a short tail.He is my good friend and he is also easy to take care of.He is loyal to my families and me,so we all like him.Ioften takes a walk with him after I finish my work, and I like playing with him ,feeding him and spending time with him.He also gives his love to me in return.He can help my family look after our house.I think he can tell when I am happy, sad, angry or in touble.But sometimes he can be noisy and run around the room.At night when he makes much noise,I can’t sleep well.And he likes holding things in his mouth here and there, In the morning when I get up ,I don’t often find my shoes ,That makes me unhappy.In a word, he is not only my dog, but also my friend.
三年级下第二单元习作 篇5
郑云
蝴蝶最喜欢停在奶奶家河边的白菊花上。最漂亮的要算那只银色的、上面有宝蓝色图案的蝴蝶了。
一天,我又看到它停在了白菊花上了。于是,我想都没想,拿起网兜扑了过去。我把那只蝴蝶抓到了。
四年级语文下第八单元教学小结 篇6
本组课文安排了篇幅矮小、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内容通俗、情节引人的民间故事;想象丰富的神话故事。
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充分发挥体裁的特点,一是重点引导学生多读、多讲,读中感悟,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二是让学生学会简要概括故事内容,练习讲故事;三是以课文为出发点,把学生目光引到课外阅读中去,引导他们阅读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进一步激发读故事书的兴趣。在教学《纪昌学射》时先让学生读懂故事内容,将故事分为练不眨眼——练把小东西看大——练射箭,然后要求学生根据以上顺序讲故事,最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想,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们有的说我要学习纪昌做事认真的态度;有的说学习一门技术首先要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把你所知道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一听,让同学们说说明白了什么道理。并在上完本单元后开了一个故事会,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并要求学生向大家推荐一本好的故事书。这样大激发了同学们读故事书的兴趣。
八年级下第二单元作文 篇7
【1】“昨日重现”——一般过去时
★一般过去时表示过去某个时间或某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常和表示过去的时间状语连用,如yesterday, last week, in 2008, two years ago等 .
★一般过去时也表示过去经常或反复发生的动作,此时常和often,always等表示频度的时间状语连用。
1. 包含be动词过去式的句式
(1)陈述句句式:主语 +was或were+ 其他成分 . 如:
They were at home last Sunday. 上周日他们在家里。
(2)否定句句式:主语 +wasn’t/weren’t+ 其他成分,如:
I wasn’t on the Internet when my father came into the room. 当我父亲进入房间时,我没在上网。
(3)一般疑问句句式:Was/Were+ 主语 + 其他成分?
(4)特殊疑问句句式: 疑问词 +was/were+ 主语 + 其他成分?如:Where were you last Sunday? 上周日你在哪儿?
2. 包含实义动词过去式的句式
(1)肯定句句式:主语 + 动词的过去式 + 其他成分,如:He stayed at home last night. 他昨晚待在家里了。
(2)否定句句式:主语 +did not(didn’t)+ 动词原形 + 其他成分 . 如:They didn’t go shopping last week. 上周他们没有去购物。
(3)一般疑问句句式:Did+ 主语 + 动词原形 + 其他成分?肯定回答:Yes, 主语 +did, 否定回答:No, 主语 +didn’t. 如:
—Did he go to Guangzhou yesterday? 昨天他去广州了吗?
—Yes, he did./No, he didn’t. 是的,他去了。/ 不,他没去。
(4)特殊疑问句句式:特殊疑问词 +did+ 主语 + 动词原形 + 其他成分?如:
What time did he get to school this morning? 今天上午他是什么时间到达学校的?
【实战演练】:
( ) 1.——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evening,Gina?
——I ____Titanic in the City Cinema.
A. watch B.watched C. am watching D.will watch
( ) 2.——You look very nice in your new dress today.
____ Oh,really?I ____it when it when it was on sale.
A. buy B.bought C. have bought D.will buy
【2】怎样表示频度?——频率副词
频率副词表示动作发生的频率,常见的频度副词有always, usually,often, sometimes, hardly, never等。但是程度上有所不同,频率由高到低,如下所示:
1、频率副词的用法
★always频率最高,表示动作重复、状态继续,意为“一直、总是”,其反义词为never. always与not连用时,表示部分否定。
★usually“通常”,表示习惯性的动作或状态,中间有间断。
★often“经常,时常”,表示反复性的动作或状态,中间有间断。
★sometimes“有时”, 表示动作偶尔发生,间断时间较长。其位置比较灵活,放在句首、句中、句末都可。
★hardly“几乎不、简直不”,本身具有否定意义。
★never“从不”,本身含有否定意义。
2. 对上述频率副词提问时,常用how often。
I often play basketball. → How often do you play basketball?
3. 常见的表示频率的短语还有:every day/ week/month/year, once/twice a day/week/month/year, five times a week/month等。
【注:三次或三次以上一般用“基数词 +times”来表示】。
【3】形容词的原级和比较级
1. 形容词的原级即形容词原形形式,常用于very, so, quite, too之后。还用于句型as…as(和……一样……),以及not as/so…as(不如……)中。例如:
The coat is too expensive.
The boy isn’t as/so old as the girl.
2. 形容词的比较级常用于两者之间进行比较,后用连词than连接另一个所比较的人或物。在上下文明确的情况下,形容词比较级也可单独使用。例如: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This book is old. Can you give me a newer one.
3. 形容词比较级形式的构成:
形容词比较级规则变化口诀:
比较级,有变化,一般词尾加er;词尾不发音e简单化,之后另把 -r加。
辅音字母 +y型,改y为i,加er; 一辅重读闭音节,词尾字母应双写后再加er。
多音节更容易,之前加more;“俩多”(many/much)是more
“坏 / 病”(bad/ill) 是worse;“老 / 远”(old/far)变化有两个。
注意:*far的两个比较级有所不同:farther强调距离的远;further强调程度的深。
例如:We can’t go any farther steps.
Let’s have a further study.
*old的两个比较级的不同:
older指年龄的大小;elder指亲兄弟、姐妹间的长幼关系。例如:
My elder brother is two years older than I.
4. 形容词比较级的用法:
【实战演练】
( ) 1. The boy is ____than the girl.
A. older 2 years B.2 years older
C. 2 years elder D. elder 2 years
( ) 2. You can get____ more water if you go there.
A. much B. many C. little D. few
( ) 3. This book is_____ .
A. more interesting and more interesting
B. much interesting and much interesting
C. more and more interesting
D. much and much interesting
( ) 4. Shanghai is bigger than___ city in Australia.
A. any B. any other C. other D. another
【4】形容词或副词的最高级
三者或三者以上(人或事物)作比较时,应用最高级。含有最高级的句型可用of/in短语来引出比较的范围。形容词最高级前一般要加定冠词the,副词最高级前的the可以省去。
1. 最高级的句型
(1)A+be+the+ 形容词最高级 + 表示范围的介词词组
Dream Clothes is the worst store in town.(in后接表示地点或范围的名词)梦想服装店是镇上最差的。
(2)A+ 动词 +(the)+ 副词最高级(+ 表示范围的介词词组)He does his work(the)most carefully of the three.(of后接表示比较对象的复数名词或数词)这三个人当中他工作最认真。
2.最高级的特殊用法
(1)“one of+the+ 形容词最高级 + 名词复数”表示“最……之一”。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teachers is Mr Green. 格林先生是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
Shanghai is one of the largest cities in the world. 上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2)最高级前可加序数词表示“第几最……”。
Mike is the third strongest boy in his class. 迈克是他班里第三强壮的男孩。
Taiwan Island is the first largest island in China. 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
(3)Which/Who+is+the+ 形容词最 高级,A,B or C? 或Which/Who+ 动词 +(the)+ 副词最高级,A,B or C? 如:
—Which is the smallest,the sun,the moon or the earth?
—Of course the moon is.
“哪个最小,太阳,月亮还是地球 ?”
“当然是月亮。”
【注意】
1.比较级形式可以表达最高级的含义。如:
Tom is the tallest in his class.汤姆是他班上最高的。
此句可用比较级结构来表达:
Tom is taller than any other student in his class.=Tom is taller than the other students in his class.=Tom is taller than anybody else in his class.=Nobody else is taller than Tom in his class.
2.形容词最高级前如有物主代词、指示代词、名词所有格等修饰时,其前不用the。如:
He is my best friend. 他是我最好的朋友。
This is Zhang Yimou’s latest movie. 这是张艺谋最新的电影。
【实战演练】
1、单项选择:
1. Of all the subjects.English is ____for me.
A.interesting B.more interesting
C.the most interesting D.much more interesting
2. Tony is only shorter than Jim.He is ____in his class.
A.two tallest B.the two tallest
C.the second tallest D.second tallest
3.Nanjing isn’t so large ___Shanghai,however,it’s the second ___city in East china.
A.1ike;largest B.as;largest
C.1ike;large D.as;large
【5】动词不定式作宾语
1. 动词不定式做宾语的形式有两种,带to的动词不定式和不带to的动词不定式,其否定形式为直接在不定式符号to之前直接加not。以write为例,动词不定式的肯定形式为to write,否定形式为not towrite。
2. 动词不定式的语法功能
动词不定式具有名词、形容词和副词的特征,在句中可作主语、表语、宾语、定语、状语、宾语补足语。下面主要讲解动词不定式作宾语的用法。
(1)动词不定式可以作及物动词的宾语。
I hope to see you tomorrow. 我希望明天见到你。
I don’t know what to do next. 我不知道下一步做什么。
He doesn’t know how to do it. 他不知道怎样做这件事情。
(2)动词不定式可以作介词的宾语。动词不定式作介词的宾语时,一般情况下要加上特殊疑问词。
We are talking about what to do next. 我们正在讨论下一步干什么。
注意:动词不定式作宾语时,如果其后有宾语补足语,常用it作形式宾语,其真正的宾语即动词不定式要放在宾语补足语的后面。
I found it easy to make a model ship.
【实战演练】
1.用括号内所给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 Tina decided _____(work)in Shanghai.
2. We planned _____(make)a school radio program.
3. Does Mary agree _____(visit)the new museum with you this weekend?
4. Remember_____ (take)your bag.
5. He wants____ (go)to study in Beijing University.
【6】(1-5单元 ) 知识点能力提升
( ) 1. This English newspaper is very easy for the students becausethere are ____new words in it.
A. littleB. a littleC. fewD. a few
( ) 2. My host family tried to cook ____for me when I studied inNew Zealand.
A. different somethingB. different anything
C. something different D. anything different
( ) 3. Last Sunday we didn’t go out____ the rain.
A. because of B. because
C. on front of D. before
( ) 4.—It snowed heavily last night.Is everyone in our class here today?
— Yes, and____ of us was late for school this morning.
A. none B. neither C. all D. either
( ) 5. — Many boy students think math is___ English.
— I agree. I’m weak in English.
A. much difficult thanB. so difficult as
C. less difficult thanD. more difficult than
( ) 6. The volunteer spoke as ____as she could to make the visitorsunderstand her.
A. clearlyB. more clearly
C. most clearlyD. the most clearly
( ) 7. Li Tao, my best friend, is ___more outgoing than any otherstudent in his class.
A. very B. a little C. too D. quite
( ) 8. I had no money and I couldn’t buy___ for my parents.
A. nothing B. anyone C. anything D. something
( ) 9. He asked us___ in the river. It’s too dangerous is serious.
A. to swim B. not to swim C. to not swim D. don’t to swim
( ) 10. ____it was raining, we went there.
A. But B. Though C. Because D. So
( )11. Our life is getting ______now.
A. good and good B. better and better
C. well and well D. more and more
( ) 12. —What happened ____you yesterday?
—I happened ____meet my old friend, Lucy.
A.to, to B. with, to C. to, with D. with, with
( ) 13. Mickey Mouse was the first cartoon_____ sound and music.
A.and B. with C. in D. of
( ) 14. We should eat many fruits ___apples and oranges.
A.for example B. such as C. so as D. such like
( ) 15. —I think Boonie Bears ( 熊出没 )isn’t as ____as Pleasant Goat( 喜羊羊 ).
—I agree with you. Boonie Bears is ____than Pleasant Goat.
A. famous, more famous B. famous, less famous
C. more famous, less famous D. less famous, more famous
参考答案:
【1】“昨日重现”——一般过去时
【实战演练】答案:
1.B解析:根据问句“did,yesterday”可知是一般过去时。
2.B解析:when引导一个过去时态的从句,主句的动作也发生在过去,故用一般过去时。
【2】怎样表示频度?——频率副词
【3】形容词比较级的用法
【实战演练】答案:1.B 2.A 3.C 4.B
【4】形容词或副词的最高级
答案:1.C 2.C 3.B
【5】动词不定式作宾语
答案:1.to work 2.to make 3.to visit 4.to take 5.to go
【6】(1-5单元 ) 知识点能力提升解析及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a little表示有点,little几乎没有。修饰不可数名词 ;a few表示一些,few表示几乎没有。修饰可数名词。
2.C解析:本题考查不定代词和形容词,副词的位置。形容词、副词修饰不定代词应放不定代词后。
3.A解析;because of后接短语,名词及名词词组。Because后接句子。
4.A。
5.C解析:考查多音节的词的比较级在前面加more/less。
6.A解析:as...as中间用形容词和副词的原级。
7.B解析:修饰比较级的词,a little /much /far/even/still等。
8.C解析:anything用于否定和疑问句中。
9.B解析:本题考查固定搭配ask ab to do sth和不定式的否定即在to前加not。
10.B。
11.B解析:比较级 +and+ 比较级,表示“越来越”。
12.A解析:sth. happen to sb, 表示“某人发生某事”,sb happen to do sth, 表示“某人碰巧做某事”。
13.B解析:with除了表示“和”,还有“具有、带有”“使用……”。
14.B解析:for example与所接成分常用逗号隔开,而such as则不用。另外,for example用来举例说明某一论点或情况时,一般只举同类人或物中的一个为例;such as用来列举事物时,一般列举同类人或物中的几个为例。
【八年级下第二单元作文】推荐阅读:
四年级下第二单元测试10-17
五年级下第八单元教案12-11
三年级英语下第二单元反思11-08
初中七年级下第一单元作文训练07-05
八年级音乐教案第二单元05-15
八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07-30
八年级上历史第二单元09-03
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戏曲大舞台”作文12-07
《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检测题08-26
八年级上册英语同步检测题:第二单元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