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论文(共10篇)
研究方法论文 篇1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之行动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方法简介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在群体动力学研究中首创的方法。他将个人行为的“场理论”应用于群体行为的研究,提出了“群体动力学”的理论。在他看来,行动研究代表了实验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某种教育作用对实际的教育过程产生的效果,并对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评价,用以改进实践活动。这可以看出其着眼点在于改善实践活动。目前,教育心理学、组织管理等研究领域引入此法,用来探讨改进教育方法和改革评定方法。行动研究法与那种为控制研究方法,使研究对象不受研究者或实验事态影响的传统研究方法的区别,在于共同参与,即由研究者和行动过程的实践者结成一体,共同组成课题组,共同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在实践活动的进程中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评价或有新的发现、再计划、再实施、再评价或发现……的方式不断进行。
二、行动研究的定义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三、行动研究的类型和适用范围
行动研究的类型大体上有两种,一是独立进行的行动研究,二是联合性的行动研究。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为: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协作性的行动研究(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的特点是规模小,研究问题范围窄,具体易于实施,但力量单薄,很难从事深入的、细致的、说服力强的研究。协作性行动研究的特点是可以发挥多个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但可能在理论的指导方面较欠缺。
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是专业研究人员、教师、政府部门、学校行政领导等组成的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从事研究。这是较为理想的行动研究,它的特点是有专业人员参与,有较强的理论指导,研究力量大,充分的发挥领导、教师、研究人员的作用。
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以及中小规模而不是宏观的实际研究。针对教育的实际情境而进行,从实际中来又回到实际中去。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研究将改革措施实施于教学过程;对课程进行中小规模的改革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学校管理评价;对已确诊的问题所施行的改革措施,如困难学生的教育措施,不良心理行为的娇正,环境因素的变革等。
四、行动研究法的特征
(一)以解决问题,改进实践为目的。从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可见:预诊在于发现实践中的问题。行动阶段在于解决问题、改进实践。
(二)研究与行动相结合。行动研究的过程是研究进行的过程同时也是行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以“共同合作”的方式进行,扬长避短。行动研究要求教师运用理论,系统的反思自己的实践,要求研究者深入实际.从实际中发现问题。并直接参与从计划到评价实际工作的过程,与教师一起研究他们面临的问题。所以行动研究以相互参与和共同研究的方式在研究者与教师之间架起了桥梁,使之共同合作扬长避短。
(四)行动研究具有一个不断展开的螺旋过程。从行动研究的框架中可见第一个循环完了之后,进入第二个循环,从而使行动研究的整个过程构成一个不断上升的螺旋过程。
五、行动研究的优点和局限
(一)行动研究法的优点主要表现为:
1、适应性和灵活性
行动研究简便易行,较适合于没有接受过严格教育测量和教育实验训练的中小学教师采用。行动研究容许边行动边调整方案,不断修改,经过实际诊断,增加或取消子目标。实验条件的控制比较松缓,注重实际的教育环境,较有利于在教育这样复杂的研究现象和领域内进行。
2、评价的持续性和反馈及时性
行动研究强调评价的持续性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整个研究过程。反馈的及时性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及时反馈总结。使教育实践与科学研究处于一动态结合与反馈中。二是一旦发现较为肯定的结果,便立即反馈到教育实践中去。
3、较强的实践性与参与性
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教育研究紧紧围绕着学校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行动。参与性体现在典型的行动研究中,研究人员由专职研究人员、行政领导和第一线教师联合构成,研究人员直接或间接参予方案的实施.4、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
在较成功的行动研究中,可汇集多种研究方法的作用。理想的行动研究法应是多种科学研究方法的灵活和合理的并用。
(二)行动研究法的局限性: 行动研究法的局限主要表现:由于其非正规性而缺少科学的严密性,在实际研究中,不可能严密控制条件,其结果的准确性、可*性不够
六、行动研究的一般操作步骤和程序要点
行动研究法产生以来,人们除了公认行动研究法是一种扩展的螺旋式结构外,对于实施的具体步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现在介绍以下两种行动研究的模式:
(一)四环节(四阶段)模式: 即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四个循环阶段。“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计划应以所发现的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它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设想是行动研究者(行动者和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以及他们掌握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各种条件的综合;设想还包含了行动研究的计划。“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设计方案,特别重视计划中的第一、二步行动。
“行动”即实施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执行和实施具有灵活性。随着研究者对问题认识的逐渐明确,以及行动过程中各种信息及时的反馈,不断吸取参与者的评价和建议,对已制定的计划可在实施中修改和调整。行动是不断调整的。
“考察”是第三个环节。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反思”是第四个环节。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
(二)六步骤模式具体步骤为
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1.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3.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4.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5.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评价: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六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六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
研究方法论文 篇2
基于方法论的视角, 将行动研究置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之中进行考量后, 我们认为, 行动研究最合理的归属是:行动研究是一种研究范式。此处的研究范式, 借用了库恩“范式”一词的提法, 指教育研究领域中的某些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研究方式。还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 绝不可以将行动研究与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具体研究方法相并列、相混淆, 它应该是高于这些具体研究方法的。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主要基于如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行动研究体现一种研究理念, 而非具体方法
所谓理念, 是来源于柏拉图哲学中的一个术语, 指理性化的观念, 它反映客观事实的本质属性, 是事物内在属性的外部表征。行动研究正是人们对实践诉求理性化追求的产物, 其中蕴含的“为行动而研究, 在行动中研究, 由行动者研究”的独特理念, 使其拥有了存在的最基本的规定性。行动研究的这一独特理念, 渗透、体现在行动研究的方方面面。
首先, 从词源的角度看, 行动研究 (actionresearch) 是由“行动 (action) ”和“研究 (research) ”两个词组合而成, 从中我们就能够看出其缘起的初衷, 即欲将行动和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它是对以往书斋式研究范式的否定, 积极倡导对行动的关注。
其次, 从起源的角度看, 20世纪40年代寇勒、勒温等人在社会领域首先践行了行动与研究的结合, 将以往的被研究者纳入到研究者队伍之中, 为研究贡献他们的实践智慧, 极大地提升了研究的质量, 从而也拉开了行动研究兴起的大幕。20世纪50年代,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前院长考瑞率先将行动研究引入教育领域, 在研究中, 教师、学生、辅导人员、行政人员、家长以及社区内支持教育的人都参与到了学校教育的研究之中, 为教育研究注入一股新的力量, 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以上对行动研究起源的梳理可以看出, 行动研究正是研究界对研究应回归实践呼声的回应, 也是对实践者缄默知识重视性发现的成果。
第三, 从特点的角度看, 实践取向是行动研究最为本质的特点。具体而言, 行动研究的实践取向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旨在改进实践, 正如行动研究的代表人物艾略特所言:行动研究是从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1]。具体到学校场域, 对行动研究的目的达成可以从改进学校生活的实际状况的程度、促进学生发展的程度以及提升教师智慧的水平三方面来进行衡量。二是行动研究的研究主体是实践工作者。在行动研究中, 传统意义上的研究者最多只能扮演触媒的角色, 而实践工作者成为了研究的真正主体。三是行动研究的研究场域回归到实践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之中, 充分体现了研究情境的自然性及其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四是行动研究的理论基础也充分体现其实践取向的特点。康德的“实践理性”、波兰尼的“缄默知识”、哈贝马斯的“解放认知旨趣”以及西雄的“反思理性”奠定了行动研究坚实的理论基础, 基于此, 行动研究也一改往日研究过于注重科学、技术、规范的风格, 回归到鲜活的实践之中, 进入实践者的缄默知识体系, 引领实践者走上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科研之路。
综上, 行动研究是针对研究的主客体分离而导致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而提出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思路。在坚实的理论导引下, 它关心的是如何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如何有效地解放实践工作者的智慧, 充分彰显了研究的实践取向。它是在范式层面引领研究者群体关注实践、回归实践、改进实践, 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回答“如何做研究”的问题。因此, 不能将其与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具体研究方法相并列, 它们之间明显存在层次上的差异。
二、行动研究具备相对成熟的操作程序
研究范式是某些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研究方式。“共同遵从”势必要求具备一定的操作程序, 因此, 考量行动研究的操作程序, 对于确定其归属十分必要。
从理论上讲, 行动研究的提出, 在一定程度上抹平了本体论和认识论之间的区别, 消弭了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紧张关系, 在解放实践工作者的缄默知识的同时, 为他们参与教育研究提供了舞台, 能够极大地推动实践的进步。而从实践的角度, 如何使行动研究能够真正为实践工作者所用且用得好, 也成为了学者们的关切。考察行动研究发展的历史, 学者们围绕如何落实行动研究的问题, 纷纷提出了直观的操作程序。
作为行动研究的开拓者, 勒温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过实施行动研究的程序问题。他认为, 可以用计划、调查、实施等概念来描述行动研究的过程, 后来凯米斯等人把勒温的这一论述进行了概括。考瑞则从教师的实践问题及其界定出发, 设计了一个逐步推进的程序:1.明确问题;2.确立解决这个问题的行动之目的与过程;3.按设计好的步骤行动, 并对行动做记录, 收集证据以确认目标实现到什么程度;4.对有关材料进行整理, 概括出关于行动与目标之间关系的一些一般性的原则;5.在实践情境中进一步检验这些原则。考瑞的这种设计明显带有杜威“思维五步”和实证科学研究的痕迹, 以线性的方式展开行动研究, 有别于勒温等人的设计。[2]这些早期行动研究的开拓者们对行动研究程序的设计, 为行动研究操作程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 艾略特、埃巴特、麦克南、卡尔霍恩、韦尔斯、斯特林格以及米尔斯等学者都对行动研究的操作程序进行了设计。虽然学者们对操作程序的具体表述不尽相同, 但其实质并不存在差异, 都是对如何将研究和行动有机整合, 从不同角度给出的回答。
在众多的操作程序中, 凯米斯在勒温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四环节说影响最大, 也体现出了人们对它的高认可度。他认为,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 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包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四个环节, 即计划、行动、考察与反思。一个循环结束, 新的循环又开始上路, 但这种循环绝对不是在封闭的圆圈之中进行, 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其中的循环, 与实践工作者周而复始的工作十分契合;而螺旋式上升, 既真实地概括出研究的曲折、艰辛, 也彰显了每个实践工作者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及研究应有的价值诉求。正是这种与实践取向紧密结合的动态化的操作程序, 不仅使研究很好地回归到实践之中, 与实践工作者的行动合流, 而且使其成为更高质量的行动, 推动着实践的改进、发展。最为关键的是, 在这种模式中, 实践者不再扮演一个被动地接受研究者指导的角色, 而是主动地参与研究的、具有反思意识的实践主体, 从而实现了行动研究的名至实归。
由于行动研究的研究场域回归到了丰富多彩的实践之中, 而实践之中总是不乏即兴的、创造性的情境, 这既是实践的魅力, 也给行动研究者提出新的课题, 即现实中的行动研究往往需要结合实际, 对学者们总结出的操作程序做某些变式处理。但无论如何, 行动研究还是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操作程序, 引领着行动研究者群体共同遵从, 共同前行。
三、行动研究不能单独使用, 必须综合使用各种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秉承回归实践的研究理念, 引领实践工作者按照一定的程序从事研究。但可以说, 根本就不会存在只使用行动研究的研究, 只要使用行动研究, 各种研究方法就会如影相随。为有效达成研究目的, 综合使用各种研究方法被很多研究者所认可、使用。因此, 行动研究并不是一种可以单独使用的研究方法, 它需要综合使用各种研究方法。
众所周知, 行动研究不只是研究者简单应和实践需求的产物, 它的产生也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即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追求逻辑上的真, 而且更应该关怀道德实践的善与生活取向的美, 理性必须返回生活世界才能获得源头活水, 研究是为了指导人们立身处世的生活实践。[3]逻辑上的真, 是可以通过技术、工具等直接获得, 但道德实践的善和生活取向上的美, 并不能够仅靠技术去把握。因此, 行动研究最大的转向, 就是将关注的重心由以往研究注重技术, 转而倾向于人的因素———行动研究的实施者, 特别是强调实践者的作用。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 在与实践进行互动的过程中, 各种具体研究方法的参与就成为架起研究者与实践之间桥梁的关键。观察、问卷、访谈, 甚至实验, 都可以成为行动研究的得力助手。这充分体现了行动研究是对工具理性、技术理性的超越, 也是对行动研究与各种具体研究方法关系的最好诠释。
从另一个角度看, 行动研究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果一定要把它与具体的研究相联系, 那么, 可以说它是一种指导整个研究运行的研究方略可能更恰当一些。所以, 在一个行动研究案例乃至行动研究的一个步骤中, 实施者可以按需要运用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也只有合理使用了各种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的目的才可以有效达成。
结语
虽然本文对行动研究的归属进行了讨论和澄清, 即它是一种研究范式, 属于更高层次的研究方法, 不可以将其与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具体研究方法相并列。
可是从方法论的角度看, 以往的教育研究方法体系中并没有研究范式这一层级。因此, 在教育研究方法领域国际交流和学科互动不断加强, 各种新理念、新方法纷纷进入教育领域的大背景下, 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教育研究方法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 为出现在教育研究领域的这些新事物找到更加合理的归属, 以便更好地引领教育研究者理解它们、使用它们, 从而推动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鉴于此,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我们将教育研究方法体系调整为自上而下的四个层级, 依次为哲学方法层、一般科学方法层、研究范式层和具体研究方法层。近些年教育领域出现的行动研究、个案研究、叙事研究、田野研究、人种志等, 都应该属于研究范式的范畴, 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 一定要理性、区别对待。
参考文献:
摘要:行动研究在我国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但其归属问题却呈现出认识上的模糊与混乱。基于方法论的视角, 行动研究体现为一种研究理念而非具体方法, 它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操作程序, 但不可以单独使用。行动研究不是一种可以单独使用的研究方法, 它不能与观察、调查、实验等具体研究方法相并列、相混淆, 而是高于这些具体方法, 归属于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第三层——研究范式。
关键词:行动研究,教育研究方法,研究范式
参考文献
[1][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448, 453.
向量方法与初等方法的比较研究 篇3
关键词: 向量方法 初等方法 平面几何 立体几何
1.向量代数的基本理论
1.1基本概念
向量:在数学中,几何向量,指具有大小和方向的几何对象.
总的来说,初等方法—般不使用其他工具,对几何元素及其关系直接进行讨论.其优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缺点是有时解决问题时的技巧性过强,没有一般规律可循.向量方法是以向量和向量的运算为工具,其优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缺点是计算量相对较大.所以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初等方法与向量方法充分运用起来,将会使问题得到更完美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黄爱民.用向量方法.求解几何综合题[M].数学通报,2002,3.
[2]郭健,张志广,编.解析几何方法与应用[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
[3]刘八芝.向量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J].镇江高专学报,1992,11.
研究方法论文 篇4
《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课题论证
是指对选定的课题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也就是对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概况、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拟突破的难题、完成课题研究的主客观条件等进行论证。2.集中量数
集中量数是用来描述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统计量。3.实验观察法
实验室观察法是指通过人为地改变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有目的地引起被研究者的某些行为的发生,以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对被研究者进行观察,收集有关研究资料的方法。4.因变量
因变量也叫反应变量或结果变量,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被试行为或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反应的变量,它是在研究中需要观测的指标。5.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认识教育现象和建构教育理论的过程,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以获得教育规律为目标的过程。6.结构访谈
结构访谈又称标准化访谈,指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按照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而进行的比较正式的访谈。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1.简述文献阅读的三种方法及其各自的含义。研究文献阅读的方法主要有浏览、粗读、精读三种。
浏览是将搜集到的研究文献粗略地翻阅一遍。通过浏览研究者可以对搜集到的研究文献的内容、价值有个初步的认识和判断,并据此确定是否需要对该文献进行更深入的研读。
粗读是了解一篇文章的基本观点,搜索文献引用的主要事实或数据的一种鸟瞰式阅读方式。精读是在粗读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求深、求通、求精、求透、求创新的阅读方式。2.教育研究文字资料的汇编要注意哪些问题? 教育研究文字资料的汇编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研究目的、要求和研究对象的客观情况,确定合理的逻辑结构,汇编后的资料既能反映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又能说明研究所要说明的问题;(2)对分类资料进行初次加工;(3)汇编的资料要做到完整、系统、简明和集中。
3.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哪些基本准则?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这是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准则。在此基础上,应该注意遵循以下准则:(1)发展性(2)自然性(3)适宜性(4)准确性(5)可行性 4.简述临床法的实施步骤。
(1)观察个案行为;(2)明了当前情况;(3)了解过去历史;(4)设计处理方案;(5)判别处理方案;(6)实施并检验方案。
5.教育调查研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确定课题、拟定计划、选择对象、确定内容,然后实施调查,最后整理资料、分析结果和撰写调查报告。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应如何进行反思改进?
行动研究的不同理论背景使得行动研究有了许多模式,由于每一种模式理论上的假设不同,关注的问题也就不同,在实施行动研究的步骤上也有一些差异,但在基本操作方面却是一致的。它遵循着一个问题研究的程序,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基本过程,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基本阶段。
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阶段,计划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所以,计划的每一项工作就是理清行动研究者的困境,提出明确的研究课题,计划指的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案、设想、构思、策划。计划意味针对问题,提出假设。任何假设都具有假定性、科学性和预见性,因此,假设决定了研究的探索性。但是假设又并非臆断,它以科学理论为导向、以经验事实为根据,又经过研究者的论证和交流,因此,假设又具有科学性,正是科学性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假设也是一种走在行动之前的思想、一种先于事实的猜想,是研究者从思想观念上对未来的洞察和把握,所以它以能使行动研究活动更具有预见性。
行动是计划方案付诸实施的过程,对教师而言,行动意味着改革、改进和进步。它具有以下特性: 第一,验证性,检验计划方案的可行性。所有计划在行动之前都只是一种假设,它的科学性、有效性是需要实践来检验的。以这个角度来说,教师作为研究者尽量按原计划行动,否则,检验也就无从谈起,研究的科学性也就无从保证。
第二,探索性,发现和寻找各种新的可能性。行动绝不是按图索骥、按部就班的机械活动,而是一种积极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以求达到目的的最佳途径和最佳策略的过程。这意味着教师在行动时,不能拘泥于事先的设计,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进行有根据的调整、变更。反映在课堂上,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反映在教师上,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身上;不是把学生当作一种对教的配合,而是把学生看成学习的真正主体和运行教学过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教育性,服从、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任何行动都应该无一例外地遵循人道主义原则,体现教育活动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关怀,无条件地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是行动的最高原则。验证和探索只有在完整地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的前提下进行才是有价值的、符合教育道德的。
一位教师要成为一个研究者,需要一种民主讨论的气氛。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一般就是自己教育教学工作所开展的应用问题进行研究。理想的研究状态是:研究的课题正是教育教学中的难点,研究正是教学的过程中展开的,研究的结果也就是教学工作的结果。研究者成果的不断丰富,同时也意味着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要成为一个研究者,需要凭借自己的经验及观察力,能发现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并能确认这些问题,比如,教学情景中发生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对教学、对学生、对教师的重要性如何?这些问题必须解决吗?不解决行吗?如必须解决,应以什么为突破口?只有当教师明确了问题以后,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按照我们以往的实践以及认识,理论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然而现实的调查发现,不少教师会以种种理由来拒绝理论的学习,“没有时间”,“看不懂”,“用处不大”等等。但是在本课题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又进一步作了调查,结果许多老师都认为,课程教学理论是最缺乏的,指导教学要避免盲目,必须钻研专业理论。行动研究以课例为载体,有利于扩展教师的视野和激发创造性,激发教师深入地在行动基础上反思:可以根据在行动中观察理论的机会,有利于提升案例讨论的理论水平和教师思考的深度。2.结合实际,谈谈幼儿教育科学研究的重大意义。
科学研究的含义:人们探索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规律的一种认识过程。它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有系统地在前人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客观事实加以掌握、分析、概括,揭露其本质,探索新规律的认识过程。伽利略:意大利著名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最早创立了科学研究方法。当时,他对物理理象进行实验研究,并总结出了用实验的方法与数学方法、逻辑论证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科研的目的:是探索规律、发现真理。也就是建立起科学的知识体系.从而可以顶见并改造现实。科研的手段则: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步骤的活动通过科学系统的行为方式、手段和方法,从而获得有关事物或现象的规律,发现真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组成:历史与比较研究,行动研究,教育测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教育统计学,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社会调查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1、为了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通过科研更好地掌握幼儿教育的规律,有效地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在幼儿阶段为儿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早出人才,多出人才”。
2、发展学前教育科学,建立和逐步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3、提高教育和研究工作者的研究意识和从事科研能力。
4、促进教育改革,推进幼教实践的深入。使幼教事业更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幼儿园生存发展的意义?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对端正幼儿教师的教育指导思想以及提高保教质量具有极其重大意义,从而成为影响幼儿因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不少幼儿园提出了“科研兴园”的口号,积极申报课题,开展园本研究。事实证明,重视科学研究的幼儿园能有效提高本园的保教质量,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吸引充足的生源,进而使自己的幼儿园上档次、上台阶,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不断成长、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和探究来拓宽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的终身学习和终身成长,是职前培养、新任教师培养和在职培训,直至结束教职为止的整个过程。幼儿教育科学研究产生的历史背景?
1、用科学的方法,探索中华民族儿童心理发展现律
2、建立推行中国化、科学化幼儿教育的—个实验基地
3、陈氏幼儿园课程的十大原则
4、教育部首次颁布《幼儿课程标准》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
1、研究情景的生态化2.研究思路的综合化3.早教研究日益受到重视4.研究方法的引进、移植与数学化。
其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四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环节?起始环节——研究课题的选定;基础环节——文献检索;实施环节——研究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终末环节——研究结果的表述。选题的意义?
1、选题是教育科学研究的起点
2、选题决定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向与价值
3、选题是衡量教育科学研究者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选题的来源?
1、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提出课题
2、教育实践中提出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在学前教育改革中反映出来的种种矛盾
3、从日常观察中发现问题
4、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进行选题
5、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接点找问题
6、从当前国内外信息的分析总结中提出课题
7、从各级课题指南及课题规划中选题选题的条件与原则正确选题应具备的条件
(一)广博的知识是选题的前提
课题研究方法 篇5
1.观察法
研究高校课堂导入必须深入观察课堂。本课题将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课堂导入研究:一是常规课堂导入;即教师常规课堂教学中的导入。二是教研课课堂导入研究;即课题组组织教师观摩某位教师的教研课课堂导入。
2.案例研究法
本课题将选取典型的高效课堂导入案例进行剖析和研究最终形成一批体现课题研究特色、具有参考价值的典型案例。
3.实践反思法
初中文科高效课堂导入研究即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环节为研究对象,对高效课堂导入加以理解和诠释,本课题组倡导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高效课堂导入环节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以往效率不高的导入环节,在反思中探寻高效课堂导入环节对整节课的指引和导向作用。
4.经验总结法
物理研究方法 篇6
1、为了研究光的传播引入了光线;
2、为了研究磁现象引入了磁感线;
3、为了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引入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4、为了研究液体压强引入液柱模型;
5、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
6、匀速直线运动;
7、分析连通器原理使用的“液片”;
8、杠杆(由于受力的作用会引起或大或小的形变,在研究物理问题时可以忽略不计,即理想化的杠杆可以无形变)
9、理想电表;
10、描述力的图示、示意图。
二、理想实验法(理想推理法,科学推理法,实验+推理法):以大量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形,通过合理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深刻揭示物理规律的本质,是一种逻辑推理的思维过程和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例:
1、研究牛顿第一定律;
2、研究真空不能传声;
3、探究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三、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就是把一个多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的问题,通过控制某几个因素不变,只让其中一个因素改变,从而转化为多个单一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的问题的研究方法。例如:
1、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4、研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5、探究动能(或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6、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7、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8、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松紧、长短和粗细的关系;
9、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10、研究电流与电阻、电压的关系;
11、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12、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跟什么因素有关;
13、研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与什么因素;
14、研究电磁铁的磁性与线圈的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15、研究影响电动机转动快慢的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
16、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7、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与物质种类、质量、温度的关系。
四、等效替代法:等效替代法是指在保证某一方面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理想的、熟悉的、简单的物理对象、物理过程、物理现象来替代实际的、陌生的、复杂的物理对象、物理过程、物理现象的思想方法。简言之,等效的方法就是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例:
1、“曹冲称象”用石块等效替换大象;
2、利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3、研究串联并联电路关系时引入总电阻(等效电阻)的概念;
4、研究多开关复杂电路时,用简单的“等效电路”简化复杂电路;
5、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镜后未点燃的蜡烛代替镜前点燃蜡烛的像;
6、研究各分力的作用效果时引入了“合力”的概念。
五、转换法: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转换法中被转换的对象很多,可以是物理模型、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也可以是某个图形,某个物理量,初中物理在研究概念、规律和实验中多处应用了这种方法。1.现象转换:通过观察压强计U型管内液柱的高度差判断液体内部有压强;通过马得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运动的物体能对外做功可证明它具有能;通过观察木块被运动的小球碰撞后移动距离的大小来比较动能的大小;通过观察木桩被落下的金属块撞击后陷入沙坑中的深浅来比较重力势能的大小;铅块实验可证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空气流动(风)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分子看不见、摸不到,不好研究,可以通过墨水的扩散现象来认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雾的出现可以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通过观察验电器上锡箔片的开合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电流看不见、摸不到,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我们可以根据通过电流产生的(热、磁、化学)效应来判断电流的存在;通过观察电流表示数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通过砝码被提升的高度判断电功的多少;通过煤油温度的变化来判断电流产生热量的多少;通过指南针指南北证明地磁场的存在;通过磁体会使小磁针发生偏转来判断磁场的存在;判断通过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比较电磁铁磁性的强弱等等;影子的形成可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月食现象可证明月亮不是光源;2.测量转换:在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转换成测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在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化成测拉力的大小;在测量大气压强时转化成测被大气压压起的水银柱的压强;测液体压强时,将液体的压强转换成我们能看到的液柱高度差的变化;测硬币的直径时转换成测刻度尺的长度;测曲线的长短时转换成细棉线的长度;有一些物理量不容易测得,我们可以根据定义式转换成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在由其定义式计算出其值,如电功率(我们无法直接测出电功率只能通过P=UI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出U、I计算得出P)、又如电阻、密度、压强等。
六、积累法:测量微小量的时候,我们常常将微小的量积累成一个比较大的量,这样使测量的结果更接近真实的值就是采取的积累法。例:
1、比如在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的时候,我们先测量100张纸的厚度在将结果除以100;
2、要测量出一张邮票的质量;
3、测量出心跳一下的时间;
4、测量出导线的直径。
七、放大法:在有些实验中,实验的现象我们是能看到的,但是不容易观察。我们就将产生的效果进行放大再进行研究。例:
1、音叉的振动很不容易观察,所以我们利用小泡沫球将其现象放大;
2、观察压力对玻璃瓶的作用效果时我们将玻璃瓶密闭,装水,插上一个小玻璃管,将玻璃瓶的形变引起的液面变化放大成小玻璃管液面的变化。
八、模拟法:模拟法是指在研究一些物理现象、原理时按照事物的样子进行模拟操作的实验研究方法。例:
1、在学习家庭电路之后,学生对家庭电路的安装很感兴趣。如果让学生直接接触家庭电路。既不方便,又不安全,我们采用模拟法模仿(干电池模拟交流电源、小灯泡、电动机模型模拟家用电器等)家庭电路的安装;
2、在研究物体浮与沉时,可以通过制作模拟潜水艇来演示一下实际效果,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对浮与沉原理的理解。
九、观察法: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和思索得来的。观察法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自然发生条件下所显现的有关事物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人们收集获取记载和描述感性材料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最基本最直接的研究方法。简单的讲观察法就是看仔细地看。但它和一般的看不同,观察是人的眼睛在大脑的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组织的感知活动。因此,亦称科学观察。例:
1、水的沸腾:在使用温度计前,应该先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刻度值。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的两种情况,温度计在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示数变化;
2、在学习声音的产生时可让学生观察小纸片在扬声器中的运动状态,观察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激起水花,观察蟋蟀知了鸣叫是的情况,就会发现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
3、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如长度、时间、温度、质量、密度、力、电流、电压等物理量的测量实验中,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凸透镜成像、滑动摩察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等实验时,要求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实验技能。大部分均利用的是观察法。
十、类比法:在我们学习一些十分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时,由于不易理解我们就拿出一个大家能看见的与之很相似的量来进行对照学习。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把其中某一对象的有关知识、结论推移到另一个对象中去的一种逻辑方法。类比法是提出科学假说做出科学预言的重要途径,物理学发展史上的许多假说是运用类比方法创立的,开普勒也曾经说过:“我们珍惜类比推理胜于任何别的东西”。例如:
1、学习功率公式时类比速度的定义;
2、研究做功快慢时与物体运动快慢进行类比;
3、研究电流时类比水流;用水压类比电压;
4、抽水机提供水压类似电源提供电压;水轮机类比用电器;
5、研究电磁波时类比水波等等;
6、分子动能与物体的动能进行类比;
7、学习大气压时类比液体压强;
8、原子结构与太阳系。
十一、比较法(对比法): 比较法是确定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都可以通过比较确定它们的差异点和共同点。比较是抽象与概括的前提,通过比较可以建立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还可以进行鉴别和测量,从而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和区别,使学生很快地记住它们。比较法有三种类型:异中求同的比较;同中求异的比较;同异综合比较。例:
1、研究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2、比较电压表与电流表在使用过程中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3、比较电动机与发电机的结构和原理的相同点和异同点;
4、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相同点和异同点;
5、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6、重力与压力;
7、电功与电功率等。
十二、归纳法:在大量经验材料的基础上,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共同本质,从一系列个别现象、实例概括出一般规律的逻辑推理方法。例:
1、从气、液、固的扩散实现现象,得出结论: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作无规则的运动;
2、由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声带振动发声,尺子振动发声,敲响音叉等实例中,总结物体发生时的共同特征得到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铜能导电,银能导电,锌能导电则归纳出金属能导电;
4、在阿基米德原理中,为了验证F浮=G排,我们分别利用石块和木块做了两次实验,归纳、整理均得出F浮=G排,于是我们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正确性;在验证导体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经过多次的实验我们得出了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温度有关,也是将实验的结论整理到一起后归纳总结得出的。在所有的科学实验和原理的得出中,我们几乎都用到了这种方法。
研究方法论文 篇7
自19世纪40年代开始,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 各种类型的火灾探测器不断问世, 并日趋完善。从单一的感温、感烟、感光型火灾探测器, 发展到可以利用多种传感器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火灾参数进行探测, 并将传感器采集的信息进行融合的智能型火灾探测器。目前, 火灾探测技术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快速、准确的识别火灾, 同时又具有较低的故障率和误报率。贝叶斯网具有学习速度快、能有效处理不完备数据等特点, 是解决火灾信息统合的有效工具。
1 火灾探测中的信息融合
信息融合技术可以将多个传感器的信息组合起来解决不确定性问题。在火灾的不同阶段, 火灾的特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通过对火灾机理分析, 可以发现很多信息可以反映火灾的进程, 因此选择火情参数和探测器数量是火灾探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火灾探测系统采用监测的含量、环境温度和烟雾浓度的变化来实现对火灾的探测。信息融合的过程划分为数据层、特征层、决策层, 使得系统层次化, 各种参数信息的关系清晰。
数据层阶段负责收集现场的各种变量信息, 即火灾特征参数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预处理。当各参数的变化率或阈值超过安全值, 则采集信息并提示特征层提取信息。
特征层阶段将数据层送来的特征信息运用贝叶斯网络的方法进行处理, 计算各种状态的概率, 完成目标对象特征的识别。阴燃火和明火作为火灾的两种状态, 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的误报作为环境干扰状态。
决策层将特征层得到的信息进行融合, 得到系统最终决策输出。对于环境干扰输出状态, 应排除数据, 以提高之后探测的准确性。从不同火情的救灾及联动措施的角度出发, 决策输出应是多级输出, 而应该融合更多的现场信息, 分析得出适当的决策输出。
2 构建火灾探测的贝叶斯网络
贝叶斯网络又称为信度网络, 是基于概率推理的图形化网络, 可以通过一些变量的信息来获取其他的概率信息。贝叶斯网络是解决不确定性问题和不完整性最有效的数学模型之一。
贝叶斯网络可以由一个二元组 (D, P) 来表示, 其中D表示由一组节点X={1, 2, 3…n}果关系, 有向边的起始点称为Xi的父节点, 节点Xi称为子节点, 没有父节点的节点称为根和链接节点的有向边构成的有向无环图。图中的每个节点Xi表示一个变量, 有向边表示因节点。图1是一个贝叶斯网络的实例。
图1中节点X1、X2为根节点, 节单点Y1、Y2的条件概率可以表示为P (Y1 /x1, x2) 。构建一个贝叶斯网络模型包括两个内容:构建贝叶斯网络结构, 以及确定网络节点相应概率。贝叶斯网中的每个节点和一个相应的概率分布函数相联系:对于根节点, 该概率分布是一个边缘分布函数, 由于这类节点的概率不被其他节点所影响, 这类节点的概率又称为为先验概率;对于其他节点, 其概率函数为条件概率分布函数, 记做, P (Xi/π (X i) ) , 其中π (X i) 表示该节点的父节点所代表的变量的取值。对于整个贝叶斯网络而言, 其所有节点所代表的随机变量的联合概率分布函数可以表示为以下形式:
首先根据需要探测区域的情况划分区域, 并根据各个区域的情况设置探测器的种类、数量、位置。探测器收集各自区域内的CO的含量、环境温度和烟雾浓度信息, 融合得到区域内的明火、阴燃火、环境干扰的概率, 最后综合各个区域的报警状态得到最终探测系统的决策输出, 作为报警系统和消防系统的决策依据。
3 实验验证
选取中国标准明火SH4和标准阴燃火SH1的数据进行检验。将实验数据分为两组, 一组用于网络概率参数的学习, 另一组用于贝叶斯网络的检验, 并将运算的结果与数据比较。
4 结论
本文采用贝叶斯网络对火灾特征识别进行了研究。首先确定了火灾信息融合的流程和结构, 以CO的含量、环境温度和烟雾浓度三个指标作为火灾特征信息。需求建立了火灾信息融合的贝叶斯网络, 以CO的含量、环境温度和烟雾浓度三个参数为根节点, 以明火、阴燃火和无火的概率为输出结果。最后选取标准明火SH4和标准阴燃火SH1的数据, 分为两组, 用作网络参数的学习和结果检验。检验结果表明, 将贝叶斯方法应用于火灾信息融合, 其网络结构较简单, 可以实现实时监控, 可以较好的识别明火和阴燃火的火灾特征。今后研究应加入误报数据, 如吸烟、烹饪导致的误报, 以提高系统的准确性。
摘要:应用贝叶斯方法对火灾特征识别进行了研究。将信息融合技术应用于火灾探测中。应用贝叶斯方法, 以CO的含量、环境温度和烟雾浓度三个指标作为火灾特征信息, 最终输出明火、阴燃火和无火的概率, 并应用实例检验方法的正确性。
关键词:火灾探测,信息融合,贝叶斯网络
参考文献
[1]朱伟明.基于模糊贝叶斯网络的地铁运营安全风险预测[J].东南大学学报, 2010, 20 (5) :1110-1114.
[2]朱红伟.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复合式火灾探测器[J].武警学院学报, 2009, 25 (2) :48-50.
[3]付剑锋, 雍静.基于数据融合技术的火灾探测算法.上海:低压电器.
[4]Animesh Patcha and Jung-Min Park.An Overview of Anomaly Detection Techniques:Existing Solutions and Latest Technological Trends.Computer Networks, 2007.9.
研究方法 突破难关 篇8
由于作文是书面语言,所以用词、造句是作文的基础字组词、词造句,把话说准确、说通顺、不说病句,是作文训练的基本要点。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对两字词语的造句,对四字成语的造句,要举一反三,广泛运用,尽量开拓思路,还要广泛地用关联词造句在使用关联词语时,尽可能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明确使用范围,达到掌握规律。
有的同学问,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我不假思索的回答,诀窍就是学好课文。课文就是最好不过的范文,是训练写各类作文的例子,把课文读熟、读懂、诀窍就出来了。
二、三段成篇,段中有段
初写作文,开头最难。开了头就是一段写完,不会分段,或该分的未分,不能分的分了。或者语无伦次,前面写了,后面想起来又写,就像打疙瘩记账一样。这是我在教学中小学生们遇到的通病。用总——分——总结构引导分段,学生容易入门。无论记事记人,先总体介绍,为具体叙述作铺垫,严格杜绝在开头写经过,写具体事例,让学生养成习惯。在第二段中大量展开叙事,在叙事中按选取的几件事,一件件的写清楚,每写一件事另开头,每一件事写完要看得出有结束的语气,这就是段中有段。从严坚持这样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层次分明的好习惯。至于详略,在上述基础上进行升华。
三、会写领起句,克服“有一次”
在小学生作文中带普通性的毛病是由一件事转折到另一件事时,都是用“有一次”、“还有一次”、“还有一次”开头,令人特别塞眼。为了克服“有一次”,我着力加强了“领起句”的训练,在分叙中的每一个部分用领起句开头,如写“我的妈妈”,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表现妈妈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农村主妇:表现妈妈勤劳持家,用“妈妈是个劳头”作领起句;表现妈妈待人接务热情,家里有起色,用“妈妈是个热心人”或“妈妈是个好客的人”作领起句;表现妈妈在家里关系处理得好,全家团结,威信高,可用“妈妈是我家的主心骨”作领起句。诸如此类,长期坚持不懈,“有一次”等庸俗的转折用语在纸面上很少见得到了。学生学会了使用领起句,打眼看去,篇章醒目、印象舒坦。
四、多写实在事物,打开话匣子
作文就是说话,有话可说才能作文。眼见耳闻,亲身经历、亲手操作的事物,就是实在的事物。要求学生说出过程,说出感受,按平时训练的要求写在纸上,是能够做到的。“5·12”汶川大地震,我及时布置了《经受地震》的作文,学生有话可写,扬扬洒洒地写出5-600字的文章来。之后又组织学生看四川灾区大营救的新闻。连续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传奇故事》、《向灾区献爱心》、《心系灾区》、《给汶川小朋友的一封信,等作文,学生没有提笔无话的现象了v都能写出篇幅较长的作文。
创造情境让学生有话可写。校内的集体活动,校外的社会话.都是一种情境,应及时抓住素材,让学生练笔。教者在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创造意境,让学生练笔。去年中秋节学校没放假,晚上朗朗夜空、星斗满天,我买了几斤月饼发给学生,夜自习给他(她)们放了假,让他(她)们赏月,我班寄宿生非常高兴,自己又买了些食品,围坐在老桂花树下的乒乓台周围尽兴地过起中秋节来。第二天我就出了个《愉快的中秋节》的作文题,同学们都说“好写、好写“于是都写出了内容丰富的作文。
语文老师只要及时捕捉素材,抓住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是不会感到为作文而头痛的。相应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假若教者一味按部就班照教材规定的训练项目作文,放弃了好机遇,学生面对作文确是枯燥,老师确是难教,只能收到功倍事半的效果。
五、用放大镜看优点,及时鼓励学生
作文本身就是一件枯燥乏味,令人头痛的事,再加上老师无休止的批评责难,占大多数的中差学生丧失信心,作文水平是无法谈提高的。
成功是最大的激励。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方式的激励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安慰,都能看到希望,只有学生愿学,师生的教学活动才能配合很好。对于学生的每篇作文,我都要找出他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词用得恰当,一个句子写得生动都要给以肯定,加以推广,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
六、在读中修改,效果甚佳
作文的修改方法很多,对于50人以上的大班,全收全改是不现实的,更无从谈得上精批细致,采用抽阅,分等次阅,都有弊端,容易忽视中差生的闪光点:写了未改,学生的成绩得不到肯定,会打击积极性:我在教学中摸索出了学生作文写好后在班上读,边读边改,当面点评,人人有份,给学生搭表现成就的平台。使用读中修改作文的方法,学生改变了由完成作业,给老师交任务的观念树立了主动写作、主动修政.争出成果的新观念。
使用读中修改作文的方法,看似花费的时间较长,但学生不厌烦、愿意牺牲一些休息时间,使自己能够得到表现:由于学生写作文、改作文变被动为主动了,写作水平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了提高,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出众的胆量,提高了口语交际的能力,更能适应社会。
七、提高速度,提炼质量
当今蒸蒸日上的社会发展,讲求的是高效高质。小语新大纲提出:“读书要有一定速度”。写作业写作文都应该有一定速度。为了提高写作文的速度,我加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字数的作文,由40分钟写400字的作文,提高到30分钟写400字以上的作文。在提高速度的同时,提高写作的质量亦不能忽视,基本要求应达到纸面干净,字迹工整,行款正确,叙事清楚,标点得当,尽量克服错别字,让读者有赏心悦目的第一印象。
研究方法(共) 篇9
1、文献研究法。认真学习邱学华老师的有关书籍,为从事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还搜集有关资料,了解有关尝试教学法的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借鉴。
2、个案研究法。建立个人档案登记表,在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从观察记录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找出他们的规律。
3、实践观察法。注重对学生表现的分析,采用教育激励,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措施促进学生超越学习的障碍,进行有效的学习。
研究方法论 篇10
1.1 研究的概念 1
1.2 研究的分类 3
1.2.1 按研究领域分类 3
1.2.2 按研究目的分类 6
1.2.3 按研究方法分类 6
1.2.4 按研究性质分类 7
1.3 研究的过程 8
1.4 学生研究的特点 9
1.5 小结 10
1.6习题 11
第2章 确定研究主题 12
2.1 确定研究主题的过程 12
2.2 研究主题的来源 14
2.3 确定研究主题的考虑 15
2.3.1 考虑价值 15
2.3.2 考虑自己 16
2.3.3 考虑指导 16
2.4 学位论文需要满足的要求 17
2.4.1 研究目标 17
2.4.2 合理使用参考文献 17
2.4.3 研究方法 17
2.4.4 研究结果的表达 18
2.4.5 结果分析 18
2.4.6 结论和建议 18
2.5 小结 19
2.6习题 20
第3章 研究范式 21
3.1 存在论和认识论 21
3.2 研究范式 22
3.2.1 实证主义 22
3.2.2 解释主义 23
3.2.3 批判主义 24
3.3 研究范式、方法和技术的关系 25
3.4 小结 26
3.5习题 27
第4章 研究方法和技术 29
4.1 研究方法 29
4.1.1 行为研究 29
4.1.2 案例研究 30
4.1.3 人种学研究 31
4.1.4 扎根理论 32
4.1.5 调查研究 32
4.2 研究技术 33
4.2.1 面谈 33
4.2.2 观察 34
4.2.3 文献研究 34
4.2.4 客观测量 35
4.2.5 问卷 35
4.2.6 分类 36
4.2.7 解释学 37
4.2.8 符号学 37
4.2.9 叙述和隐喻 38
4.2.10 数据预编码 38
4.2.11 描述统计 39
4.3 小结 41
4.4习题 43
第5章 研究的有效性 44
5.1 有效性的含义 44
5.1.1 实证主义的有效性 45
5.1.2 解释主义的有效性 46
5.2 测量的有效性 47
5.2.1 内容有效性 47
5.2.2 准则有效性 48
5.2.3 构建有效性 48
5.3 归纳和演绎 48
5.3.1 归纳 48
5.3.2 演绎 49
5.3.3 归纳和演绎的关系 50
5.3.4 对归纳主义的批判 50
5.4 证伪主义 51
5.4.1 理论的构建 51
5.4.2 理论的生存 51
5.4.3 对证伪主义的批判 52
5.5 科学的结构性整体理论 52
5.5.1 理论应被看做是结构性整体 53
5.5.2 方法的有效性依赖于研究纲领 53
5.5.3 理论的判定标准 53
5.5.4 对结构性整体理论的批判 54
5.6 小结 54
5.7习题 56
第6章 撰写研究申请 57
6.1 研究申请的作用 57
6.2 研究申请的结构 58
6.2.1 名称 58
6.2.2 绪论 58
6.2.3 目的和目标 58
6.2.4 创新点 59
6.2.5 研究方法 59
6.2.6 里程碑 59
6.2.7 结果 60
6.2.8 与客户协作 60
6.2.9 资源 60
6.2.10 图形计划 61
6.3 避免陷阱 61
6.4 研究的可行性 62
6.4.1 数据和信息的可用性 62
6.4.2 研究计划的可操作性 62
6.4.3 完成研究的时间限制 62
6.4.4 拥有研究所需要的技能 63
6.4.5 足够的资金支持 63
6.4.6 涉及的风险 63
6.5 小结 64
6.6习题 65
第7章 文献综述 66
7.1 撰写文献综述的目的 66
7.2 文献检索 67
7.2.1 文献形式 67
7.2.2 追踪文献 69
7.2.3 文献检索技巧 71
7.2.4 反思文献检索模型 71
7.2.5 建立参考书目 71
7.3 进行文献综述 72
7.3.1 抽取、记录和总结 72
7.3.2 填写和保留 73
7.3.3 良好的习惯 73
7.3.4 使用计算机管理 73
7.4 小结 74
7.5习题 75
第8章 计划研究项目 76
8.1 研究计划的目的 76
8.2 典型的计划过程 77
8.2.1 确定研究目的 77
8.2.2 确定并列出活动 77
8.2.3 对活动进行排序 79
8.2.4 绘制网络计划 79
8.2.5 估计活动时间 81
8.2.6 通过时间分析网络 82
8.2.7 检查资源 83
8.2.8 重新计划 85
8.3 小结 85
8.4习题 87
第9章 参考文献和引用 88
9.1 承认他人的工作 88
9.2 使用引语 89
9.3 使用引用 89
9.4 参考文献部分 90
9.5 参考文献信息 91
9.5.1 来自期刊 91
9.5.2 来自书籍 91
9.5.3 来自会议论文集 92
9.5.4 来自公司报告 92
9.5.5 来自互联网 92
9.6 剽窃 93
9.7 小结 93
9.8习题 95
第10章 撰写学位论文 96
10.1 学位论文的标准 96
10.2 典型的学位论文顺序 97
10.3 写作风格 98
10.4 准备撰写 99
10.4.1 计划章的顺序 100
10.4.2 计划章中节的顺序 101
10.4.3 确定表达的详略 102
10.4.4 对数据进行解释 103
10.4.5 选择数据 104
10.5 章的撰写 104
10.6 编辑和校对 106
10.6.1 编辑 106
10.6.2 校对 107
10.7 小结 107
10.8习题 109
第11章 口头表达 110
11.1 口头表达的重要性 110
11.2 了解听众 111
11.3 基本结构 111
11.4 内容量 111
11.5 强调 112
11.6 总结 112
11.7 视觉辅助 112
11.8 个人技巧 113
11.8.1 声音 113
11.8.2 身体语言 113
11.9 克服紧张 114
11.10 准备口头表达 114
11.11 口头表达技巧 115
11.12 口头表达形式 115
11.12.1 正在进行中的研究的口头表达 115
11.12.2 会议口头表达 116
11.13 评价口头表达 116
11.14 小结 117
11.15习题 118
第12章 撰写研究报告 120
12.1 撰写研究报告的目的 120
12.2 发表研究报告的步骤 121
12.3 研究报告的结构 122
12.3.1 标题页 122
12.3.2 摘要 123
12.3.3 背景 123
12.3.4 文献综述 124
12.3.5 方法 124
12.3.6 结果 124
12.3.7 结论和建议 124
12.3.8 参考文献 125
12.3.9 附录 125
12.4 围绕核心内容 125
12.5 写作风格 125
12.6 小结 127
12.7习题 128
第13章 伦理问题 129
13.1 伦理 129
13.2 符合伦理地进行研究 130
13.3 尊重研究对象 131
13.3.1 征得同意 131
13.3.2 提供研究信息 131
13.3.3 有权利退出 132
13.3.4 匿名 133
13.3.5 避免伤害 133
13.3.6 避免欺骗 134
13.3.7 尊重自治能力 135
13.4 良好的科学实践 135
13.4.1 遵守专业标准 136
13.4.2 记录研究结果 136
13.4.3 接受质疑 136
13.4.4 承认他人的贡献 136
13.4.5 团队领导与协作 137
13.4.6 满足新学生的需要 137
13.4.7 保密和存储第一手数据 137
13.5 出版许可 137
13.6 保密问题 138
13.7 小结 139
13.8习题 141
第14章 管理和执行 142
14.1 了解学习风格 142
14.1.1 行动主义者 142
14.1.2 反思者 143
14.1.3 理论家 143
14.1.4 实用主义者 143
14.2 管理导师 143
14.2.1 建立并维持与导师的良好关系 143
14.2.2 定期见面并预先准备 145
14.2.3 短期计划 146
14.3 管理平衡行为 146
14.3.1平衡的内容 146
14.3.2平衡而不是压力下的崩溃 147
14.4 管理时间和任务 148
14.4.1 良好的计划 148
14.4.2 研究的典型阶段 148
14.5 小结 150
14.6习题 151
第15章 研究完成之后 152
15.1 研究反思 152
15.1.1 研究的意义 152
15.1.2 研究的普适性 152
15.1.3 研究的可靠性 153
15.1.4 研究的有效性 153
15.1.5 研究的局限性 153
15.1.6 做得更好 153
15.1.7 未来研究的主题 153
15.2 研究后的生活 153
15.2.1 兴高采烈 154
15.2.2 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154
15.2.3 做所有被推迟的事 154
15.3 必须做的其他事情 154
15.3.1 在期刊上发表文章 155
15.3.2 参加会议 156
15.3.3 计划下一步活动 156
15.4 小结 156
15.5习题 157
附录1 研究申请例文 158
【研究方法论文】推荐阅读:
论文研究方法08-29
论文研究主要方法09-04
研究论文的具体研究方法08-29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论文10-12
方法比较研究论文11-01
计算方法研究论文11-13
微乳液表征方法研究论文10-14
建筑设计方法研究论文06-06
公允价值获取方法研究论文06-16
低温物理实验方法研究论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