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报道范文

2024-07-08

英语报道范文(精选8篇)

英语报道范文 篇1

英语角之东方小学助教活动

作者:

为了彻底贯彻落实和谐社会、和谐武进的理念,为了更多的人感到大家的温暖,2006常州市政府投资100万为外来人员子女建立了东方小学---常州市第一所对外开放学校。同一片蓝天下,同一片关爱是这所学校最动人的口号。

为了让在校学生得到更好地锻炼,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管理系英语角开展了主题为“关爱大家、快乐学习”的助教活动。此次活动有管理系副书记***老师,英语角指导老师***,Dorty、Gil两位外教以及英语角成员等十余人参加。

东方小学***校长首先对学校发展、建设状况做了综合评价,提出目前学校建设中可能遇到的瓶颈问题,并且表达了与管理系英语角共同发展的意愿。同时,希望能够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服务。随后***老师作出回应,希望在更够帮助这些外来民工子女的情况下,让管理系的学生们也能够得到锻炼,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活动中英语角助教部部长带领小朋友们完成了“桃花朵朵开”“一起来跳兔子舞”等互动节目。节目中让小朋友们用英语互相交流,充分发挥了劳逸结合的理念。活动结束后,大家都表达了助教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丰富了大家的社会实践经验,同时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志愿者的活动中来,为他人、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英语报道范文 篇2

新闻英语的词汇特点

新闻英语作为信息传播媒介, 需将信息浓缩于一个有限的空间 (版面) , 其目的是便于读者抓住主要内容。因此, 新闻英语词汇的特殊性表现在:词汇简单而具体, 行文流畅而不会佶屈聱牙。新闻英语常常通过使用大写字体、戏剧性标题、简短的段落、简洁的句子来增强新闻的趣味性。此外, 新闻英语还是新词的滋生地, 一些新词往往是经过媒体的普及而逐步为公众所接受。

频繁使用新词。文字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而现实生活总是在日新月异地变化。因此, 在新闻英语中, 时常会出现一些在原有意义上延伸出新义的词, 且已经成为颇有特色的词汇。随着这些词的广泛运用, 它们也逐步渗透到日常生活用语之中。例如:

The rapid-growing death toll of AIDS victims has posed a wide spread panic across the States from gay bars in the west cost of California to the Fun City's red-light districts.艾滋病患者死亡人数激增造成普遍恐慌。恐慌波及全国, 从西海岸加州的同性恋酒吧到逍遥城纽约的红灯区。

gay的原义为“快乐的”, 但在新闻报道中已转义为“同性恋的”。此处的“gay bars”为“同性恋酒吧”而不是“快乐酒吧”。

除延伸出新义之外, 新词还可以通过加上前后缀的方式构成。其中较为常见的前缀有anti-、auto-、electro-、inter-、intra-、non-等。用派生法构成的新词一方面可以补足原有英语词汇中缺少的词义, 另一方面又能使文笔简练有力。

随着人类思维的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 根据资料统计, 英语中每年会出现1500个左右新词。而这些新词首次亮相的舞台往往是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不少语言学家认为, 现代英语词汇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新闻语言的影响有关。不少新词经新闻媒体登场后, 被人仿效, 逐渐得以普及, 为公众所接受。

广泛使用短词及缩略语。由于新闻栏目篇幅狭窄, 出于排版的需要和对听众和观众的理解速度和能力的考虑, 记者和编辑喜欢使用字型短小的单音节词和缩略词以节省刊头空间。美国新闻学家麦克道格尔在其《解释性报道》一书中提出要多用简单词。他认为, 在表示同一个意思时about比with reference to好、although比despite the fact that好。在新闻写作中, 很少有人会把do说成effectuate、把end写作terminate;他们宁愿用ban而不用prohibition、用today来代替in this day and age。

再者, 新闻报道受到时间和传递量的限制, 不得不在写作上力求简明扼要, 用字精练通俗, 句法一目了然。使用词义宽泛、形体短小的词不仅可以美化版面, 而且可使文字简练。路国强先生将英语缩略词分为两种。

一种为缩略词 (acronyms) , 由一词组中的各主要词的第一字母缩合而成。例如:BL'S family cars, the Ital and Allegro, are considered by many motorists to beunreliableandold-fashionedin styling, according to a survey publishedyesterday.据昨天公布的一项调查, 许多驾驶汽车的人认为:英国利兰汽车公司的家庭汽车——一伊大尔牌和阿勒格罗牌性能不可靠而且款式陈旧。 (句中BL'S是British Leyland's的缩写词) 。

另一种为缩短词 (shortened words) , 即通过截短法 (clipping) 或缩短法 (shortening) 构成的词。如:brunch (breakfast+lunch) 早午餐;telecast (television+broadcast) 广播电视。一则交通事故报道说More and more traffic experts suspec that“autocide”is an important cause o traffic deaths. (Time, Jan.21, 1997) 这里的autocide是automobile suicide的节缩词。

由此可见, 新闻语言应使用简洁通俗的大众化语言。

借用各类词汇。新闻英语的一大特点是常借用地名、人名、物名等专有名词来表示某一个意思。如White House指美国政府, James Bond (影片《007》中的超级间谍) 被用来指无往不胜的谍报人员或其他类型的智慧人物。《High Noon》是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西部影片, 现在象征毁灭性遭遇, 也可用来比喻人们对罪恶现象的责任感。brain bust原为由高级专家和大学教授组成的帮助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制定新政的智囊团, 现指各种部门特聘的参与决策的智囊人物, 有时也指才华出众的学生。

除此之外, 在新闻标题和紧接着的新闻内容里, 常常使用或借用形象的词汇、日常用语以及口语、俚语等, 以增加新闻报道的形象性、亲切感和吸引力。例如:

The Second World War was another huge Volkermanderung, it was accompanied by a vast dislocation of people.第二次世界大战又是一次大规模的“民族迁移”, 随之而来的是千千万万人的流离失所。Volkermanderung是德语, 意为“民族迁移”。

新闻英语的语法特点

用一般现在时表达过去发生的事情。通常情况下, 新闻报道所报道的消息多为已发生的事实, 按照英语语法, 动词应使用过去时。但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 为增强新闻报道的新鲜感 (freshness) 、现实感 (reality) 和直接感 (immediacy) , 在新闻报道中一般不用过去时、过去完成时等, 而采用现在时态, 从形式上可以使读者在阅读时如置身于新闻事件之中。例如Carter Picks New Envoy to Mexico卡特选出派往墨西哥的新特使。

用不定式表达将来发生的事情。英文新闻标题中表示将来时的形式除一般将来时“will+动词原形”外, 更多的还是采用“联系动词be+动词不定式”结构, 其中联系动词be通常省略, 以节省标题字数。例如:Pope to Visit Japan in February=Pope is to visit Japan in February教皇拟于二月访日。

用现在分词表达正在进行的动作或正在发生的事态。对于正在发生的事态或动作, 英文新闻标题按正常英语语法规则处理, 采用现在进行时“be+现在分词”的形式, 但“be”通常省略。因此, 现在分词便在新闻标题中直接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或正在发展的事态。例如:Bill GatesWorking on a New Book=Bill Gates is working on a new book比尔·盖茨撰写新书科技先锋展望未来。

新闻英语的句法特点

时态呼应灵活。新闻报道中动词时态简化, 有时不受时态应保持一致或呼应的语法规定, 有较大的灵活性。例如:

But Carter told reporters, the United States will continue the restraints it imposed on Iran when the hostages were taken 150 days ago……He made i clear, however, that the freezing of Iranian assets and monitoring of Iranian students in this country would continue.We will continue to monitor the situation very closely, “Carter said”.

句中既有按传统语法规则呼应的“made……would continue”, 也有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的“told……will continue”。

句式多样弹性化。新闻英语中的句式富于变化。在新闻报道中有倒装句、省略句, 有借助副词、动词变化的句式。例如:

Says Dary Reading of Gowrie:“I makes you mad, We are good at wha we do, but we still can't make a living.”

高瑞的达里·雷丁说:“这使你发疯。我们有本领干好我们的工作, 但仍不能谋生。”

句中的谓语says位于句首, 这种句式是新闻报道文章所特有的。

被动语态的使用。当读者在广泛接触英语新闻之后, 就会发现新闻标题使用主动语态的频率远远超过被动语态。这是因为从修辞学角度而言, 主动语态比被动语态更加生动且富有感染力, 所表达的意义更为直接, 或更具有说服力, 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读来朗朗上口。但新闻报道中有时动作的接受者往往是读者关心的中心, 比如有关灾难、战争、事故、骚乱等报道中, 读者更关心的是伤亡人员与人数。因此, 新闻英语有时为突出动作的承受者通常采用被动语态, 目的在于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A:“500 Reported Killed in S.Korean Building Collapse”

B:“Building collapse claims 500lives in S.Korea”

这是一则报道韩国某百货大楼倒塌致使500人丧生的一条新闻。作为新闻报道, A或B两条标题都起到了提示与浓缩内容的作用。但在报道中死亡人数是该新闻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前句为被动语态, 以数词开始, 突出了死亡人数, 使它处于醒目的位置, 起到了吸引读者的作用, 从而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欲望, 以探究其事故缘由。

讲究修辞效果。新闻除了注重事实真实、表达清晰外, 还讲究语言的美感和韵味。因此, 常常借助于比喻、夸张、双关语、成语、押韵等修辞手法来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例如:

All Work, Low Play Make NursesGo Away工作辛苦, 工资低廉, 许多护士离职而去。 (此句源自成语“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 John a dull boy”。)

Dare Devil who dared胆大包天的人 (通过押头韵和使用叠词来增加语言的节奏感, 起到强调作用) 。

Are the Democrat Dinosaurs?民主党成了恐龙吗?

这一标题运用比喻手法, 把民主党比作恐龙 (一种生活在中生代时期庞大的食肉或食草爬行类动物, 现已绝种) , 寓意深刻。此文章写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纳德·里根在1980年获选总统之后, 讽刺民主党在富兰克林·罗斯福和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光荣历史之后, 气势变得十分微弱, 令人可怜。

Where there's smoke, there's cash (The Economist, 1996) 有烟才有钱

这一标题中运用了模仿 (parody) 的修辞手法, 套用了英语谚语“Where there's reek, there's heat” (无风不起浪, 有果必有因) , 借以讽刺美国的利益集团政治。香烟在美国几乎人人喊打, 却总打不倒, 因为政客们需要烟草商们的政治捐款, 而后又利用手中的权力照顾烟草商们的利益。

结语

新闻英语中使用的语体种类比较丰富多彩, 各种体裁都有各自的独特之处。但新闻报道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 其写作目的与手法是“用尽可能有趣的方式将一定的事实展现出来”。在新闻报道翻译中, 译者需要针对新闻英语的特点, 考虑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需要, 运用适当的翻译技巧和手段, 力图用符合目的语习惯的表达方式, 传递出原文的信息。

参考文献

[1].陈新主编:《英汉文体翻译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2].黎秀石:《英美报刊选读》,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年版。

[3].刘宓庆:《文体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1985年版。

[4].周学艺:《英美报刊文章选读》,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5].孟琳、詹晶辉:《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技巧与翻译》, 《中国翻译》, 2001 (5) 。

[6].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英语新闻报道现状及策略研究 篇3

语言作为人们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英语这一国际语言的发展为人们沟通提供了条件。然而,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传播离不开大众传媒,所以英语新闻在此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东西方文化信息的交流存在不平衡传播现象,而中国对外传播的起步较晚,传播观念、技术条件和管理模式相对落后,使中国的声音沒有及时传到世界各个角落。

英语新闻的背景及意义

信息全球化的条件下,英语新闻成为联系各国的纽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逐步开始参与国际性英语新闻的传播。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科学技术相对落后,我国英语新闻事业无法及时与世界接轨,加之语言人才的缺乏和西方霸权的压制,我国英语新闻的发展面临困境。

全球民族以多元化形式存在,语言方式、风俗习惯各具特色,英语新闻作为桥梁供各国人民学习,促进了世界语言的一体化进程。我国虽然在英语新闻方面相对落后,但在奋斗的20年中有了很大的发展,世界人民通过英语新闻知道了中国,知道中国在这几十年的发展变化。英语新闻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还把中国的声音传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英语新闻是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和大众传媒的结合是覆盖范围广、渗透性强的传播方式,它能在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中跨越障碍,有效的展开国际性新闻传播。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语新闻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窗口,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英语新闻不仅加强了各国之间经济发展的合作化,也成为国际间相互交流的重要平台。

英语新闻发展的现状

(一)英语的发展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最开始使用于个别国家,因为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英语成为国际通用的交流语言。但英语不是每个民族的语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及语言特点,不是所有语言都是相通的,英语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各国人民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包括语法特点、词语的运用、新旧词的替换、句子的要求等等。但是英语本身在传播过程中就丧失了本身语言的特点,逐渐发展成为适合全球交流的通用语。

(二)英语新闻的产生

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各国有着及时的沟通和交流,这就需要一种语言作为中间的桥梁来连接。随着各国之间联系的紧密,越来越多的人对国际新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单单是经济新闻,还有体育、娱乐、科技、游戏、购物、文学等方面,而英语新闻则满足了这个要求。

(三)英语新闻发展的现状

1.西方英语新闻的霸权地位

20世纪末期,开办国际卫星电视的国家和地区在全世界达到近20个,享有传播类的节目300多套。但这样巨大的成就中一半以上来自美国,另一半大多数都是来自西方发达国家。就中国国际广播的现状来说,较为单一,辐射范围小,海外传播点较少,然而发达国家却利用其在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抢占传播资源。据统计,占世界总人口20%的发达国家占有90%的无线电频率,这样的结果就直接造成了西方国家在全球新闻发展中的霸权地位,任何新闻事件的解释都明显表现在强势一端,而中国的国际英语新闻报道就处在这种被西方编制的一种极不对称的态势当中。

2.信息需求量不足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信息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与国外交往日益频繁,英语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交流的基础语言,人们学习英语的热情也空前高涨,越来越多的英语爱好者通过收看电视英语新闻来促进英语的学习。他们普遍认为通过电视英语新闻既能提高其英语水平又能及时掌握国内外新闻热点,所以他们往往要求新闻栏目要凸显新闻的价值、彰显英语新闻栏目的本意。基于信息传播的狭隘范围,当这些英语新闻学习者的英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转向内容较为丰富的境外媒体。从某种程度上讲,英语新闻信息量的范围和广度直接影响了受众接受英语新闻的需求程度。

3.英语新闻专业人才紧缺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授李希光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合格的对外传播人才首先要具备三个基本技能:新闻写作、语言和文字的操作;用英语思考、采访、写作的能力以及一技之长。”然而现在的英语新闻工作者由于沒有新闻方面的知识,只是接受一些简单的培训,因此新闻敏感度较低,无法对国际经济、金融等新闻题材进行深度报道,影响了我国英语新闻传播的质量,我国新闻专业人才的素养有待提高。

英语新闻报道发展的策略

(一)从“共赢”的角度来实现英语新闻的和谐发展

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把全球连接成一个整体,随之而来的是国际间经济利益的冲突,我国的国际新闻报道和对外宣传要冲破这种利益背景下的西方霸权思想,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从共赢的角度来实现英语新闻的和谐健康发展。

西方的霸权战略多掌握在资本主义强国如美国的手里,美国对中国的新闻传播态度往往决定西方對中国的话语方式。在利益横冲的时代,经济力量的作用是巨大的。以美国为例:1978年,中美贸易额不超过10亿美元,而在1998年,双边贸易额达549.4亿美元。在这种基础上,20世纪末实现两国元首互访,确定中美为“战略伙伴关系”。2005年1月,一家舆论调查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美国人对中国有好感;更有部分美国公民把中国列为其最重要的同盟国。中美经贸关系的加强,为中国冲出西方霸权禁锢提供了基础,有利于中国英语新闻事业的发展。作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中国拥有一定的技术和人才成本优势,加强与外部的贸易往来,增大投资力度,促进彼此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有利于实现以经济发展促进政治交流的战略目标。于此同时新闻工作者要关注中外政治经济要闻,达到全方位报道的目的,促进我国媒体对外宣传以及国际新闻报道的发展,突破西方霸权思想,完成我国英语新闻报道的全面普及。

nlc202309031327

(二)改进国内外英语新闻节目报道内容

传播学是一门变化的艺术,独立新颖的节目往往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如以独特全新的视角播报英语新闻的最新动态,满足观众的视觉和心理需求,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进一步激起观众的兴趣。新闻报道特别是英语新闻要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首先必须考虑目标受众的情况和特点。英语新闻栏目在制作的时候应当首先对目标受众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新闻,这是办好国内栏目的基础。其次英语新闻栏目在报道的时候可以从当地的人文环境、经济环境、投资环境等受众比较关注的方面着手,广泛地挖掘新闻资源,有意识地加强和加深对这方面新闻的报道内容。对于一些需要正面报道的硬新闻内容要严肃化,方向要带有明显的政策性,同时要能产生一定的指导性。因此,新闻编辑人员在选取新闻翻译题材时,要注意多选用普通大众比较关注的民生类新闻,切忌空洞的说教,多向公众提供真实的新闻背景材料。靠事实说话,加强英语新闻的引导功能。地方新闻媒体还可以通过邀请外国知名人士参与英语新闻的制作来改善节目的质量,实现栏目与受众的互动,使我国英语新闻报道得到改进,实现长足发展。

(三)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英语新闻水平

良好的心态、坚定的意志和科学的阅读习惯是提高新闻工作者英语新闻报道效率的基本保障。坚持沉着冷静地思考和阅读,找到令自己身心舒适的每日报道时间档,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去获取信息,英语新闻播报能力将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英语新闻从业人员要学习和掌握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通过新闻标题预测报道的主要内容。从新闻标题入手,增强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吸引广大观众的注意力。同时要不断积累、加深记忆,建立个人英语新闻词汇库,词汇量的扩大可以帮助英语新闻从业人员更准确的把握新闻事件的报道动态。对英语国家的知识文化、观念文化和词语文化及对新闻时政各方面知识的了解也很重要,新闻工作者要结合自己本身所固有的知识,多关注各种时事政治,积累英语新闻背景知识,更好地做好英语新闻报道。

无论是中文还是英语的新闻报道,都是用文字来传递信息的。对于一些有重大影响的财政、经济、政治与金融大事,中外媒体均会予以报道,如何在众多的媒体报道中崭露头角,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紧紧围绕新闻事件本身了解相关信息进而以全新独特的视角展现给广大观众。英语新闻的报道不仅要求内容真实、视角独特,同时要求新闻从业人员要具备相应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只有真正的从受众的认知心理出发,才能冲破西方的垄断,实现我国英语新闻事业的良性发展。

|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编校:武 琼

乡镇人物采访报道范文 篇4

刚开始因为小组分工并不完善,大家对于采访对象的挑选更偏向于自己的片面理解。我也就找到了某位男教师开始了采访,结果就是采访十分顺利,老师十分配合,但写出来的稿子没什么新意。而小组其他成员的稿子内容则更加吸引人。有人选择了有3个孩子的南区水果店老板,有人则选择了离家在外与父母妻儿相隔千里的学校保安。对于采访对象的选择上,显然他们的更具有代表性与“新意”,而我的选择出发点停留在了任务的完成度上而非质量之上。青年教师也许更适合采访,他们的语言能力会使采访更顺利,但在这个选题之下,显然其他的选择更能表现主题使选题的新意体现出来。

所以对于今后的采访,挑选一个更具代表性的人物才能更好地将主题体现。采访也不能一味求稳,追求一些新意或许才能获得更好的内容。

采访的背景准备

完成一次好的人物采访,我认为不仅要对采访的对象有充分的了解,对于整个话题的背景也应该要有相当完备的背景知识。不然或许就会遭遇我所遇到过的尴尬。

学期后半段有幸来到解放日报体育部做关于世界杯的专题报道。我主要负责电话采访一些足球教练纪录他们对于某一场比赛的看法。我自以为对采访对象十分了解(大多为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知名教练与体育评论员),但实际采访中却是漏洞百出。

首先,语言上遭遇了危机。由于一些主教练来自上海讲着一口地道的上海方言,对于我来说理解起来就成了大问题。即使后来用普通话对话也时常在一些关键语句上因为口音问题而不能正确理解意思。记得一次采访一位沪上著名教练,因为前期没有心理准备,电话采访时才发现采访对象的语调“惊人”的低。低沉的语调使很多话变得含糊不清,那次的采访最终也因此失败。

除了采访对象的准备外,背景知识的准备也必须充足。还是在实习期间,一次采访圈外人士预测比赛时又出现了新的状况。由于前一场比赛我自己也没有看,而采访对象对于足球也不够专业,就出现了采访过程两个人无话可说的境地。

两次失败的经验也提醒我做好采访前背景了解的重要性。对于采访对象,适当了解他的身份有助于更顺利的进行采访;对于采访选题的背景,完备地做好先前功课才能在采访中更好地与采访对象交流。

采访稿的撰写

刚开始接触采访稿的撰写,我也犯下了不少毛病。由于不能熟练地掌握采访稿,我的第一篇采访稿被小组成员批为过于客观,缺乏适当的文学性修饰。当然,对于一篇采访稿尊重采访者话语的客观性是最重要的,但是将话语转变为文字又不能少了文学的修饰,不然采访稿就会显得索然无味缺乏可读性。

而实习时,我的一篇采访稿也被老师批评了。由于我对于采访对象的话题有着自己很多的见解,于是在文章中有意无意的加入了我的意见倾向。这也就造成了一些话语方式与采访对象身份不符的现象。

在采访稿的撰写之中,如何将事实的客观性与文字的文学性更好地结合显然是我需要不断加强的地方。从采访者的角度出发,尊重受访者的意图,而在文字上则需要部分润色,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却也需要不断的实践作为基础吧。

采访的策略选择

对于不同的采访对象我认为应该是选择不同的采访策略。策略的内涵即是选择不同的话语方式、不同的语言氛围以及不同的话语量。比如采访“下层”受访人时,我大都会比较主动,尽量将语言氛围变得轻松使受访者能够较为自然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在采访中我也会适当的掌握主动权,通过引导的方式帮助受访者整理自己的思路与看法。

而对于“中高层”受访者,我一般不会过于主动,而是将采访的掌控权交予对方,给受访者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表达展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两种不同的策略,也是基于两类受访者不同的社会身份、教育水平等因素。相对而言,“中下层”受访者可能受到文化水平的影响相对怯于表达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同时表达中也可能会因多种因素造成表意不清等问题;而“中上层”受访者相对文化水平较高,对于特定问题相对有更多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仍然选择给予对方过多的引导势必将使受访者感到唠叨琐碎。

所以在这样的考虑下,针对不同的受访者采取不同的采访策略既能使采访顺利的进行也能建立更好的互动环境。

这个学期开始全面的接触采访与写作,实地采访与电话采访都做了不少,但是我感觉还是远远不够。实习期间指导老师也告诉我,采访只有做了多了才能有感觉,文字、语言上面才能有进步。或许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反复强调的实践的重要性的很好体现吧。

同时,在采访中我也发现自信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面对不同的受访者,可能会因对方身份的不同而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对于普通的农民工或许我更能放得开,而面对著名运动员或者知名教授则会显得拘谨。起初,我也是总因为紧张而使采访不那么顺利,但随着采访次数增加自己也变得自信,并且能够做到与受访者一定量的有效互动,不再只是那个被动的记录者,开始成为了互动者。而这样自信的由来,既来自战胜自我胆怯心理的一次次实践,也源于对受访者、采访背景的充分准备。

在采访的实践中我也发现了信息提取方面急需提高。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受访者特别健谈,于是便需要将他的大篇幅内容微缩到小篇幅;有时候则会遇到受访者迟迟不能点到问题的内核而游离与提问之外。第一个问题考验的是自己的文字压缩能力,第二个问题则考验的是记者的提问技巧。在采访中,我也发现,问题的设计往往赶不上实际中的变化,所以在提问过程中设计问题显得尤为关键。而设计的串联点就是和受访者的良性互动,通过互动将自己的观点传递,同时将自己的疑问抛出将受访者引入自己的设计之中。这样,才能得到自己所想要的采访内容。

这学期的采访与写作课使我受益良多,汲取了许多采访的理论知识。而实践中,一次次的采访经历则让我明白了理论与现实结合的重要性。既不能脱离理论而自成一套也不能仅仅依靠理论知识而无视实践中的变化。

家长助教活动报道(范文模版) 篇5

——记北庄幼儿园“家长助教”活动

为了更好地拉近幼儿园与家庭的距离,有效地利用家长资源,开阔幼儿的眼界,拓宽幼儿的思维,使家长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合作者、支持者,进一步做好家园互动工作,不断拓展家园互动的新思路,城关北庄幼儿园隆重推出了家长助教活动。

活动前,园领导组织教师们对每一个家长的职业与特长进行摸底,向家长发出调查问卷及活动倡议,家长积极报名参与活动。我们充分借助家长的职业、兴趣、爱好特点,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邀请他们进入幼儿园,走进孩子们的课堂。

活动中,张偌汐的妈妈借助常用的理发工具,将理发的情景形象的搬进课堂;在欢快的音乐节奏中,董宇博妈妈优美的舞姿带动着幼儿们翩翩起舞;李佳鑫的妈妈手把手的教幼儿们折出一个个漂亮的扇子;肖静怡的姑姑生动的给孩子们再现了“厨师的一天”……丰富的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度过了难忘而愉快的时光,也在家长的记忆中留下了美好的一页。

英语报道范文 篇6

近期,校园小广告铺天盖地,久治不绝,严重影响了校园环境。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光荣传统,增强广大同学热爱劳动的意识,进一步加深爱校荣校观念,引导教育广大新同学加入到美化校园的行列,为广大师生营造更为舒适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2011年5月28日安全工程学院团总支青年志愿先锋团联合我校全校各系志愿者进行了一次主题为“爱我华科、美我校园”的校园小广告的清理活动。

早上九点,各系志愿者头戴青年志愿者的帽子,手举系旗按计划集合在中区篮球场。活动任务布置后,志愿者们进行了友谊合影,随即展开了此次意义深远的活动。

活动中,志愿者们对我校中区、北区的海报张贴栏、电线杆、围墙、垃圾桶等地方的广告进行了一一清理。他们五、六人一组,有拿着桶提水的,有拿抹布的,还有拿小铲、垃圾袋的,可谓“全副武装”,工具齐全,俨然就像一支支清洁队,看上去十分专业,遇到张贴比较牢固的广告也能做到随心应手。经过志愿者们两小时的辛勤付出,绝大部分广告被清除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清爽干净的校园。

此次活动意义深远,各系志愿者精诚团结,真正做到了摒弃系部之间的隔阂,通力合作,圆满完成了此次活动任务。通过这次活动,志愿者们有了交流和沟通的平台,进一步学会了合作与分工。他们不仅践行了志愿与奉献精神,向全校师生展示了当代大学生志愿者的良好形象,更起到了以点带面的宣传作用,倡导了广大师生敢于对校园“牛皮癣”说不,充分发挥了当代大学生的自身价值。

安全工程学院团总支

青年志愿先锋团

英语报道范文 篇7

一、尽可能利用中英文化的趋同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 特别是电子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 加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导致使不同民族文化彼此接纳, 相互交融。英汉文化的趋同现象体现在语言上的变化尤为显著, 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 英汉词汇替换使用的现象

举例而言, 西方社会文化中的耶稣 (jesus) 、科学 (science) 、社会主义 (socialism) 等这类词, 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传入中国并且一直被人们沿用至今。反映西方科技成果的词汇, e-mail (电子邮件) ,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卫星地位器) , dv (digital video数码摄像机) , atm (automatic teller machine自动提款机) , 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 等都已经被人们所熟知。日常生活方面, 如nba (美国职业篮球协会) , mtv (音乐电视) , supermarket (超市) , mcdonald (麦当劳) 等也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词汇。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民族文化的振兴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中华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反映中华文化的词汇也会越来越多地融入西方和世界文化和语言中。例如, 许多外国人都喜欢到chinatown (中国城) 去体验中国文化, 喜欢品尝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食品, jiaozi (饺子) , tofu (豆腐) , wonton (馄饨) , 中国人穿的服装qipao (旗袍) 也经常会出现在国际时装的T型台上, 他们还崇拜神威无比的中国kungfu (功夫) 和wushu (武术) 。上述这些词汇多数已经收录进英语字典, 成为有据可查的英语词汇。

(二) 英汉语言夹杂使用的现象

这里所指的语言夹杂使用就是指人们在表达母语句子的时候, 掺杂使用一些外语的词汇或语调, 这种使用方式之所以被人们接受和传播, 是因为文化的交流和潮流的进步。特别是随着社会发展, 科技进步, 对外开放改革力度的加大, 中国人的英语水平普遍提高, 使英汉夹杂的现象在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流行, 这种现象呈现出上升趋势。例如人们常常会看到或听到诸如此类的话:“中国自加入WTO以来, 今年的GDP仍将保持10%左右的增长”、“有许多人当晚目睹了UFO”、“APEC会议明年将在上海举行”、“吃完饭我们去KTV吧”、“I服了you”等。

(三) 母语文化空白的填补现象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遗产, 所谓文化空白 (cultura blank) 是指某些说法 (或称之为文化概念) 是一国所有的, 不为其他国家共有。我们以四大名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为例, 现在孙悟空的形象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 而且许多外国人将其看作中国的代表形象之一, 因此当“孙悟空”这一词汇出现在英语中, 就不必过多解释其含义;再比如“雷锋精神”、“三个代表理论”等词。同样, 有许多有着浓郁西方文化背景的词汇也时常出现在汉语中。例如我们了解watergate scandal (水门事件) 的前因后果, 知道“a catch-22 situation” (第二十二条军规) 是指让人左右为难的困境, “thirteen”是个不吉利的数字, 西方人对它特别忌讳等, 这些词可以说都是文化趋同造成的影响, 对于填补不同语言的文化空白起到了重要作用。

写对外新闻报道时, 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利用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的趋同现象, 使读者感到亲切、易懂。这还包括尽可能地用英语国家读者熟悉的事物对照说明中国的文化现象。例如:

《水浒传》:对外新闻中如果提到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 那么可以在书名“Water Margin”后加解释“the story of 108Robin Hood type outlaws” (关于108名罗宾汉式的绿林好汉的故事) 。罗宾汉是英格兰民间故事中劫富济贫的绿林英雄, 在英语国家家喻户晓。

《梁山伯与祝英台》:可在译名“The Butterfly Lovers”后加解释:a tragic romance like Romeo and Juliet (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悲剧) 。

2008年, 前台湾领导人陈水扁深陷贪污、洗钱、受贿等弊案, 走投无路的他竟然找一个16岁的小骗子算命。后来这个姓黄的小骗子露馅被抓, “大骗子上了小骗子的当”在台湾一时成了街谈巷议的笑料。法新社报道台湾小骗子被捕的稿件中有这样一段。

The case has caused a media sensation in Taiwan and brought comparisons with Leonardo DiCaprio’s character in2002’s“Catch Me If You Can”, with newspapers saying the teenager assumed nine different identities in a series of cons.

这个案件被新闻媒体炒得沸沸扬扬, 使人们联想起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2002年主演的故事片《逍遥法外》。据报道, 这个台湾少年搞了一系列骗局, 所用假身份多达九个。

二、文化干扰现象广泛存在

(一) 切忌“对号入座”

“文化趋同”不等于“文化相同”。文化干扰现象大量存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思维定势, 往往导致我们写“中式英语”, 而“中式英语”只是文化干扰在英语新闻写作中的表现之一。由于文化干扰, 英汉字典中对英语词语的汉语释义除部分实体名词外, 多数只与英语的原意近似。写文章、做翻译如果不求甚解, 遇到中文词语便翻开英汉字典“对号入座”, 那就可能造成误解乃至歧义。例如“精神”这个词:“本着 (根据) 某某会议 (文件、领导人讲话) 的精神”这个提法, 往往被不加区别地翻译成“in the spirit of”。这样做往往不妥。《当代英语大词典》“spirit”词条下有这样一个例句:You should try to obey the spirit of law even if you don’t always follow its letter. (即使你并不总是遵守法律条文, 你也应当按照法律的精神行事。) 此次“the spirit of law”的意思是“the intention of law” (法律的意图) , 意思是说“你”的行为应当受法律的规范。而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 (文件、领导人讲话) 往往超出“意图”、“规范”的含义, 其“精神”要求全国上下齐心协力认真落实, 在这种情况下用“in the spirit of”显然不合适, 应当表述为“guiding principles”或“guidelines” (指导方针) 。例如“十七大精神”应当表述为:“the guiding principles (guidelines) set by the Seven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二) 正确使用英语词语的喻体

“文化干扰”现象还有一种情况, 那就是中英文所指的意思相同或相近, 但喻体不同, 文化背景不同, 表达也就不一样。

例一, 我们说“这个女孩叽叽喳喳, 像个小麻雀”。如果直译成“The girl is like a sparrow”, 英语国家的人们就会把这句话理解成:The girl eats very little. (这个女孩饭量非常小) 。正确的表达是:The girl is like a magpie (喜鹊) .

例二, 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直译成Even a good housewife cannot prepare a meal without rice.也不妥, 因为米不是欧美人民的主食。可以这样表述:Even a good housewife cannot prepare a meal without rice—Nobody can accomplish a thing without the necessary means.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两手空空是做不成事的。)

例三, “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英语文化是基督教文化, 除少数人佛教信徒外, 大多英语国家的人们没有“和尚”这个概念。这句话的意思与One boy’s a boy, two boys are half a boy, and three boys are no boy.或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等英语成语相似, 但没有汉语文化味道。北京外国语大学邓炎昌教授是这样翻译的:One monk, two buckets;two monks, one bucket;three monks, no bucket—more hand, less work. (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人多不出活)

(三) 注意汉语文化的独一性现象

不同文化之间的趋同性, 使得跨文化交流成为可能。然而, 文化都有其独一性, 即其他民族没有或罕见的文化现象。对于汉语文化的独一性现象, 我们要充分重视。

摘要: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交流, 从根本上说, 是因为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文化趋同性。在对外新闻报道中, 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利用汉语、英语文化的趋同特点, 使读者感到亲切、易懂。文化干扰, 指在跨文化交流中因文化差异造成的歧义、误解、理解困难等现象。

关键词:英语新闻报道,文化趋同,文化干扰

参考文献

[1]黎信.英语对外新闻报道指南[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9.

[2]翟树耀.对外宣传报道与英语写作[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1.

[3]蔡帼芬.国际传播与对外宣传[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

英语报道范文 篇8

关键词:英语经济语篇;概念隐喻;隐射

一、引言

人类对隐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入更新的过程,对其研究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代。隐喻被看做本质上是修饰的,是单一的语言现象,仅限于文学作品当中,可有可无。但这种传统的隐语观在1980年被莱考夫和他的同事彻底推翻。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他们指出:“隐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人类的语言、思维和行为中都充满了隐喻思维。”这一理论体系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各领域学者的接受和发展,对于隐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在实践中得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人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和影响,经济语篇也吸引了越来越多认知语言学领域的学者的注意力,他们都从不同角度对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研究作出了大量贡献。本文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借鉴前人在该方面的研究成果,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经济报道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研究,试图归纳出其中典型的概念隐喻类型及其所具有的不同认知效果,从而找出其暗含的思想意识以加深对经济报道的理解,并对经济英语的教学具有启发意义。

二、经济报道中的概念隐喻类型

莱考夫和约翰逊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性概念隐喻、方位性概念隐喻以及本体性概念隐喻。这是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分析的基础。

(一)结构性隐喻

在经济报道中,结构性概念隐喻就是将某种具体概念的结构隐射到某经济概念中从而跟生动清晰地了解该经济概念。就本文搜集到的语料看,结构概念至少有六种,包括:战争隐喻,机器隐喻,道路隐喻,运动隐喻,建筑隐喻和舞台表演隐喻。

这里我们以战争隐喻和建筑隐喻为例:

例1 Could not Japan also set a minimum USD/JPY exchange rate at 75 as a means to battle deflation?

例2 They are fighting hard against the idea and, in any case, investors will not be keen.

例 3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s apparent resumption of purchases of Portuguese and Irish bonds seems woefully inadequate when the much larger and more important debts of Spain and Italy are under attack.

经济运作如同战争,战争中的概念隐喻,如双方对垒、战争策略、防御和进攻等概念,通过隐喻的运作机制映射到目标域即经济活动上,于是便有了“商场即战场”的概念。商场上的勾心斗角与战场上的你死我活激烈程度相当,通过形象的战争“隐喻”进行描述,原本艰深枯燥的经济概念即变得生活具体,更能激发读者,尤其是非经济专业读者的兴趣。

例 4 So it was encouraging that leaks from the conference seem to mention a bank restructuring as part of a grand plan, including expansion of the EFSF and a 50% default by the Greeks.

例 5 Stocks have churned along in a channel rather than burrowing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suggesting theyre building strength for a rebound.

整个经济体系的结构就像建筑一样,甚至经济体系中的经济组织如公司、银行和各种机构也可以被看做建筑。如果经济体系不适应发展需要,阻碍生产力发展,或者某家公司、机构等人员结构不合理、管理组织不科学,它们就需要像年久失修的建筑一样得到改造甚至重建。

(二)方位性隐喻

经济报道中的方位性隐喻即是用方位性的概念,比如,上下、前后、里外、深浅、中心边缘等空间方位概念来描述经济领域中的某些概念或行为活动。经济报道中得方位性隐喻最为主要的就是上下隐喻。上下方位的概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形势发展良好即为上,反之则下;价格、利润、产量等数量大为上,数量小为下;股市走势涨为上,跌为下;就业率、消费者信心等高为上,低位下;等等:

例6 The duty has done nothing to slow the rapid rise in bankers' bonuses, which are generated elsewhere.

例7 Some currencies must rise, however, and the Europeans may not be too happy to see the Swiss trying to drive the euro up.

总体来说,“上”隐喻多表达积极乐观的形势,“下”隐喻则多为消极悲观的情况,但少数情况则相反,比如当表达以下概念是,“上下”的价值就颠倒:失业率,通货膨胀,负债率,银行坏账等。

(三)本体性隐喻

人们习惯将抽象的概念表达理解为“实体”,比如将概念拟人化就是常用的一种本体性隐喻。经济报道中充满了本体性隐喻,比如容器隐喻,生物隐喻,液体隐喻,泡沫隐喻,温度隐喻,自然现象隐喻。

这里我们主要看液体隐喻和人类隐喻:

例 8 Some of the flows into Switzerland may be coming from alarmed Italian and Greek depositors.

例 9 Part of the problem was that the previous rush to treat Germany as a safe haven had pushed yields so low that domestic investors have lost enthusiasm.

液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概念,会流动、聚集,还可以装入器皿中,可以流进流出,延续地流动。这些概念被隐射到经济领域中,就形成了“资金是液体”等概念。

例 10 We also saw the creation of giant banks that were too big to fail, something that must surely strike everyone as a problem.

例 11 Industrial activity in Europe suffered a?steep decline?in July, increasing the likelihood that the euro-zone will slip into recession.

通常,高大威猛的巨人被称为“giant”,这个概念被应用在经济领域中描述某公司或机构在相关领域占绝对优势,成为行业龙头。而人类面对外部恶劣环境时,可能会遭受折磨和痛苦,企业机构也一样,会成为整体经济环境恶化的受害者,经历亏损、破产、倒闭等情况。

四、结语

概念隐喻在经济语篇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以独特的角度反映经济领域中的许多抽象概念和思维模式,将很多抽象枯燥的经济概念提供了生动丰富的解读解释。将经济报道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加以分析研究,是帮助读者,尤其是非财经类专业读者认识解读经济语篇的重要途径,对人们系统认识理解经济概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阅读经济报道和经济语篇阅读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读者和学生的概念隐喻意识,系统了解经济报道语篇中的概念隐喻,有助于加强财经类读者和学生的专业阅读水平,

经济报道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的研究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笼统的水平,许多方面尚不完善,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比如关于它的分类、特点和功用等还需要更全面科学的探讨。

上一篇:清新反义词下一篇:有关爱大自然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