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报道

2024-07-16

录音报道(精选5篇)

录音报道 篇1

录音报道作为广播新闻的独特的报道形式, 对广播新闻的品质有重要的作用。录音报道包括记者的有声叙述、音响等, 是对新闻事件的现场陈述。录音报道的语言要具备感染力和吸引力, 这样才能提高录音报道的吸引力。本文从录音报道的重要性出发, 通过对录音报道中语言的表述、时态、引出语及节奏感等方面进行语言特色的研究, 进而提升录音报道的品质和影响力。

1 录音报道的重要性

首先, 录音报道作为社会价值观等传播的渠道, 要求媒体充分认识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 解决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 引导正确的价值观, 为社会的平稳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要求记者深入人民生活, 善于用敏锐的目光发现人民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客观、理性的报道, 提高人民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度, 通过舆论引导的方式解决问题。

其次, 录音报道具备真实、及时的特点。真实性是决定广播新闻能否存在的根本, 只有保障录音报道的真实性, 才能推动广播新闻向前发展。只有具备真实的特点, 能够让听众通过声音等分辨录音报道的真实性, 才能提升广播新闻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为社会大众服务。此外, 录音报道的及时性也是保障广播新闻价值的重要途径。“零时差”等形式的新闻报道有助于增强录音报道的时效性, 提高录音报道的感染力, 扩大广播新闻的影响力[1]。

最后, 录音报道还要通过营造听众的现场感的途径, 提高录音报道的感染力。录音报道现场感的营造主要是通过人物语言等声音营造的, 营造听众的现场感有助于提高听众对录音报道的关注度, 提高录音报道的感染力, 保障录音报道的顺利完成。

2 录音报道中语言的特色

首先, 录音报道中语言的表述要前后连续、系统、全面。记者作为录音报道的主体, 按照报道的要求进行报道是保障录音报道准确科学的前提, 录音报道只能进行筛选整理而不能进行修改, 要求记者在进行录音报道过程中有充分的准备, 能够保障录音报道工作的顺利进行。录音报道中语言的表述要前后连续、系统、全面, 有助于录音报道的后期修改和再加工。记者可以通过分次采访、分段录音等方式进行, 注重现场录音与现场的融会贯通, 进而达到提升录音报道感染力的目的。

其次, 录音报道中语言的时态尽量采用现在时态。现在时态的采用有助于表现记者对新闻事件的直观陈述, 提高听众的现场感, 提升录音报道的现场感染力。例如, 记者可以通过“我们现在进行的是XX报道”“我们现在的位置是”等方式进行录音报道。

再次, 录音报道的引出语可以采用叙述式、反引式等多种形式。引出语起着美化结构、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采用多种形式的引出语有助于为录音报道注入生动的色彩, 提升录音质量。不同形式的引出语具有不同的语言特色, 叙述式的引出语注重直接引出事件的特点, 语言具有凝练的特点, 有助于增强录音报道的感染力。反引式引出语是利用概括式或议论式的语言在录音报道结束后对事件进行总结或概括。

最后, 录音报道中语言的节奏感与音响节奏相配合, 增强录音报道与音响节奏的配合度, 有助于提升录音报道的整体性, 提升广播新闻的影响力。音响节奏的烘托, 有助于增强听众对于新闻的现场感, 为关注和理解录音报道奠定基础。此外, 录音报道中的影响随着情境或内容的深入不断变化, 增强对听众的感官冲击, 提升听众的敏感度, 引起共鸣。

3 结语

录音报道作为社会价值观等传播的渠道, 要求媒体充分认识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 引导正确的价值观, 为社会的平稳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 录音报道还要通过保障录音报道真实、及时, 营造听众的现场感的途径, 提高录音报道的感染力。

本文从录音报道的重要性出发, 通过对录音报道中语言的表述、时态、引出语及节奏感等方面进行语言特色的研究。研究表明, 录音报道中语言的表述要前后连续、系统、全面;录音报道中语言的时态尽量采用现在时态;录音报道的引出语可以采用叙述式、议论式、反引式等多种形式;录音报道中语言的节奏感与音响节奏相配合, 提升录音报道的品质和影响力。

摘要:录音报道能够通过保证报道的真实、及时及营造听众的现场感的途径, 提升录音报道的感染力, 在广播新闻中处于重要地位。本文从录音报道的重要性出发, 对录音报道语言特色进行研究。

关键词:广播新闻,录音报道,语言特色

参考文献

[1]李修银.浅析录音报道的品质提升与制作[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11) .

[2]张连生.谈录音报道中记者语言的运用[J].新闻与写作, 1998 (4) .

[3]吉宁.试论录音报道中的节奏感[J].西部广播电视, 2016 (7) .

[4]董庆, 梁燕.录音报道中“引出语”的形态和作用[J].中国广播, 2013 (8) .

录音报道如何选用好音响 篇2

一、要坚持音响的真实性原则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也是录音报道的生命。广大听众欢迎录音报道, 因为它有声有色、真切生动, 最重要的在于真实, 它能再现新闻事件与人物的声音, 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录音报道不真实, 也就失去了它的优势。

在采制录音报道时, 常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造成了音响失实, 应加以注意:

其一, 用模拟音响代替现场实况音响。

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由于记者在现场没有录到理想的音响, 或者实况音响没有录好便采用以假乱真的手段, 他们认为既然在现场没有录上或没有录好, 播放出去失真, 还不如用制造的音响效果更好, 如用脸盆里的泼水声代替水浪拍岸的声音。

其二, 录用摆布的假现场音响。

这里, 我们并不否定采录报道时必要的组织工作、合理化建议为录音报道提供必要的条件, 如事先跟被采访者打个招呼, 说明报道意图, 让对方做些必要的准备。组织工作是必要的, 但必须尊重客观、尊重事实, 不能从主观臆想出发, 歪曲事物本来面目, 任意装饰生活, 如为了采录捕鱼声音, 记者组织一些人在水塘里撒空网, 网中根本无鱼, 记者却导演这些人吃力地拉网, 发出“唷唷……”之声, 还高叫“多大多肥的鱼呀!”这就歪曲了客观事实, 是不允许的。

其三, 移花接木。

有些记者认为同类事物发出的音声差不多, 于是把甲地的音响说成是乙地的, 彼时的音响说成是此时的。有的记者自己有一个音响库, 平时积累了不少自认为满意的音响, 如火车行进的车轮声、巨轮欢鸣的汽笛声、欢庆胜利的鞭炮声以及群众的鼓掌声等, 一旦需用, 就拿来冒充现场音响, 这是违犯真实性原则的。

其四, 事前录音或事后补录, 造成失实。

有的记者在报道文艺节目演出时, 用排练或预演的音响代替要正式演出的音响, 有的记者, 在现场采访时, 没有抓住稍瞬即逝的典型音响, 就用事后补录的音响顶替, 这都属于造假。事件音响, 特别是时间、空间规定很严格的事件音响, 是不能补录的。如自然保护区各种鸟叫的声音、小桥流水的声音、牧童笛声、拖拉机在田野作业的轰鸣声等。

二、音响要有典型性

音响的典型性或典型音响, 是指能提示新闻特征的音响, 或者能够说明事物的一个侧面的音响。

有人认为, 音响的典型性只有在主体音响中存在, 即只有主体音响才是典型音响, 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事实上, 录音报道中的环境音响和背景音响也存在典型性。

我们在选用音响时, 无论是主体音响、环境音响或背景音响, 都要注意它的典型性, 即选择有特点、有代表意义的音响, 与主题的关系密切的音响。下面对音响选择的成败各举一例: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一篇关于登山运动员的录音报道, 其中选择的环境音响是:飞速向下滑动的大小石头的声音、冰塔林中冰雪消融后的流水声。这是自然界的环境音响, 这音响反映了珠峰地区滚石区的典型环境, 令人惊心动魄, 它说明了登山健儿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登山的, 直接反映了主题, 是典型音响。

某省广播电台记者录制了一个录音报道, 反映省歌舞团下连队为战士慰问演出。报道中除采录演出实况音响和人物谈话外, 还录制了演员们上下船、旅途行进、吃饭、洗衣等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凡是出声的地方都用上了, 听起来不胜其烦。这种非典型性的音响, 不但不能使报道增光, 反而妨碍了报道主题的表达。

三、要注意音响的和谐性

录音报道中的音响和谐性是指音响的自然、清晰、协调而言的。录音报道中选用的音响题材取之于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中的声音, 而这些声音是各具特色的, 如人们的激昂陈辞或谈笑风生、领导在大会上的报告、群众的发言、山村小学里朗朗的读书声、阅兵场上整齐的脚步声、农贸市场上商贩的叫卖声、远洋巨轮低沉宽洪的长鸣声、稻花香里青蛙的鼓噪声、丛林中的鹿鸣声……不同的音响、不同的事物给人们以不同的感受。人们喜欢听悦耳的声音, 老百姓说的中听, 即我们所说的和谐。

广播录音报道要打破固定格式 篇3

一、摆脱“三缺一不可”的笨重格式的束缚

“三缺一不可”, 指的是录音报道必须由现场的音响、人物的谈话、文字解说三个部分组成, 缺一不可, 有的还要配乐, 来一个总合成。比如各种欢庆、繁忙的春种、秋收以及一个工厂的流水线等等, 都是这样来搞。这种录音报道, 给听众的感觉往往是很喧闹的场面, 没有新鲜生动的感觉。记者忙着从这三方面去组织素材, 往往忽略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深入采访, 忽略了主题的提炼和巧妙的构思, 使录音报道成了一种肤浅的拼凑。录音报道是在新闻现场所进行的报道。这个“录音”, 既可以是新闻现场的实况, 也可以是新闻人物的谈话, 或两者兼而有之。“录音”的数量, 可以只有一段, 也可以有两段, 三段, 甚至全部是录音。广播记者手中的录音机, 应当象摄影记者手中的照相机一样, 随时捕捉生活中稍纵即逝、富有哲理或情趣的录音素材, 制成精粹的报道。虽然现在的听众对广播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不管听众收听需要如何变化, 有一点是不会改变的, 那就是他们要听到最真实、最新鲜、最具有现场感的节目。因此, 采制录音报道, 必须抛弃过去那种把实况音响仅仅当作是一种点缀的做法, 代之以合理地运用大量的实况音响。

二、摆脱制造生活的念头

制造生活, 指的是记者出主意, 导演生活中本来没有发生的事情, 或者以前有过而记者采访时没有发生的事情。用这种手段来搞新闻报道, 显然是违背真实性原则。为什么有些记者在搞录音报道时会有这个念头呢?主要是为了追求效果, 就不顾真假, 硬制造生活。这样做, 效果适得其反, 损害了我们媒体的宣传信誉, 也给听众留下了不真实的感觉。因此, 我们应当摈弃制造生活的念头, 在采访中抓住最有说服力的事实, 敏锐地抓住它的音响, 自然地录下来, 用事实去取得最好的宣传效果。好的录音报道所以感人, 首先在于它传递了来自生活的真实的声音, 反映了生活的真实原貌, 使听众如临其境, 真切感受。而这种真实性的表达主要依赖于现场的实况音响。录音报道必须绝对真实, 这是新闻真实性原则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 新闻只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 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是新闻传播者观察、分析、选择、综合和表达客观事物的结果。然而, 无论过去或现在, 新闻报道都存在一些失实现象, 或捏造事实、向壁虚构;或导演制作、以假乱真;或合理想象、混淆文学创作和新闻报道的界线, 尤其是录音报道中音响效果的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弄虚作假等, 破环了新闻媒体的信誉, 失去了录音报道传播形式的价值, 更谈不上发挥其可信性、现场感、感染力的作用了。

三、摆脱讲话稿

由于人的经历不同, 职业不同, 年龄不同, 因而人的语言特征也各有不同。同一个思想, 同一种感情, 不同人会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述。但是, 记者代拟的讲话稿往往改变了这种真实的情况。照稿子念, 生活气息不见了, 幽默, 诙谐的语调不见了, 有的只是一本正经, 这就容易导致千人同声。这种做法, 甚至出现在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几句寒暄和简短的对话上, 这就不仅束缚了采访对象的感情, 也束缚了记者的感情, 更显得装模作样, 呆气十足, 听着别别扭扭。摆脱讲话稿需要一个过程, 记者要从自己开始, 熟悉话筒, 做到在话筒前能简明、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能恰如其份地提出问题;并且要揣摩采访对象的心理, 采用改变谈话环境, 改变提问方式和谈话话题等办法, 使采访对象能轻松地回答问题, 录出各具特色的谈话录音来。有时, 现场音响要比“人言的转述”更真切、更具体, 因为它是再现生活的声音。所以, 无论自然界的声音, 还是人们的谈话、对话, 都必须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 都必须符合生活情理, 不能人为地去制造音响。

四、摆脱“音响干干净净”的约束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声音, 在采制录音报道时, 我们很难找到一块没有杂音的地方。我们当然要突出报道需要用的主要的声音, 但也不必排除一切杂音。自然界的一切声音都有可能成为实况音响。清晨的鸟叫声, 来往车辆的马达声, 潺潺的溪水声, 孩子天真的笑声乃至我们身边的每一种声音, 都有他们各自的韵味, 都能体现真实的客观存在, 都能在我们的录音报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录音报道因为有了它们, 显得更加有说服力和吸引力。在不妨碍播出质量的前提下, 有些杂音存在, 反而会使人相信这正是生活本身。我们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过于苛求, 往往会放过许多真实、生动的录音素材。另外, 在采访过程中, 我们对于录音环境的过份要求, 小心谨慎的作法, 也会使采访对象心情紧张, 以致影响整个录音报道的质量。

录音报道中音响的合理选择 篇4

1 注重音响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核心价值, 是录音报道的关键, 更是听众喜欢录音报道的一个重要因素。录音报道以其声情并茂和真实性, 对新闻事件和人物声音进行再现, 让听众闻其声仿若见其人。录音报道若失去真实性, 其优势也不复存在, 在采录制作录音报道时, 通常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形导致音响失实。

1) 采用模拟音响, 在实际采录过程中, 由于实况音响未录好或未能及时录到等原因, 往往就会采用模拟的方法来对实况音像进行模拟, 误认为在现场未录好, 播放时定失真, 倒不如用制造的音响效果好。如:以脸盆中拨动水的声音取代水浪拍案声音。2) 少数记者认为同类事物发出的声音相差无几, 就习惯性将A地区的音响说成B地区的, 混淆乱用。个别记者自己拥有一个音响库, 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了自认为非常满意的音响, 如群众鼓掌声、巨轮汽鸣声、火车车轮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等, 如有需要, 就用这些声音充当现场音响。3) 录用事先摆布好的假现场录音。比如:先与新闻采访人员沟通, 讲清楚报道意图, 进而让对方做好各种准备工作。这样的音响选择扭曲了事物的原本面目。4) 对于文艺汇演类节目的报道, 有些记者用预演声音来取代正式演出时的音响, 有些记者在现场采访时, 由于典型音响播放时间极短, 导致记者很难及时抓住, 事后用补录的音响取代……都违背了音响真实性原则。在采录制作录音报道时尽可能避免出现上述几种不良现象[1]。

2 以实物为依托

与其他新闻形式不同的是, 音响播放具有一定局限性, 即要求采访现场必须有一定声音, 如果没有声音就意味着音响录制没有素材, 也就失去了录音报道的意义和传播作用。但为了提高录音报道服务质量,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就必须打破这种局限性, 不断探索适合音响报道的新颖题材, 尝试将无声转变为有声。例如, 《光辉的足迹》纪录片报道中的第三章内容“牢记总书记的嘱托”, 这篇报道主要讲述的是江泽民总书记到一个小乡村亲自视察工作的场景, 总书记视察过的乡村土地依旧是地肥苗壮。这是一篇无声的、以文字形式报道的文章, 如何将其变为有声呢?录制人员尝试以这块棉田为基础, 让当时与总书记交谈接触的村支部书记回忆当年的情景。伴随着回忆的逐渐推进, 当年总书记视察的感人场景得到再现, 从而深深地触动了听众的心[2]。

以实物为依托的音响多数用在回忆往事的录音报道中, 可以让听众感到更加真实、可信, 也便于采访对象找出从何处说起的源头。

3 选用典型性音响

典型性音响能够对新闻主题起到很好的提示性作用, 也能够反映出一个事物的侧面。在录音报道中, 背景音响、环境音响等各种音响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新闻工作者在选择各类音响时, 都要非常注意其典型性, 尽量选用有特色、和主题关系紧密的音响。如:中央广播电台播出的一篇有关登山运动员的录音报道, 其选用的音响题材为急速向下滑动的运动员声音, 积雪融化后的流水声……这些自然声音与人发出的声音相互交织在一起, 让人听来仿佛置身现场, 感受到这种特殊的、令人钦佩的登山场面, 既将登山运动员的环境淋漓尽致地道出, 又很好地反映了主题, 属于典型音响。

文人常说, 写文章要选择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事例。同理, 录音报道中选择的音响也需是典型环境中的特殊音响, 音响只有特定环境条件下才有典型性意义。所谓特定环境包括特殊地点、时间及背景, 典型音响的感染力是任何语言文字讲述所不能比拟的, 音响会直接影响到录音报道中典型环境中的特殊情感的表达。

4 注重音响和谐性

音响和谐性主要是指录音报道中音响呈现出的自然协调性。在录音报道中, 音响所用题材大多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和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种声音, 这些声音特色鲜明。不同音响、不同事物给予听众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听众多喜欢悦耳的声音, 百姓口中所谓的“中听”也就是音响的和谐。

总而言之, 在录音报道中选择音响时, 既要考虑到符合表达主体、真实、典型, 又要考虑到以实物为依托, 保证音响的和谐性。试想一下, 若一篇录音报道中充斥着大量不和谐的音响, 定然不会获得理想的报道效果。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录音报道的审美要求也逐渐提高, 要求新闻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 合理选用音响, 以充分发挥音响的独特魅力, 满足听众听觉的审美需求。

摘要:在从事录音报道工作中, 能够有效发挥人物的讲话录音与实况音响优势特点是录音报道取得成功的关键, 以真实性为基础, 对采录各环节进行精心制作, 促使背景音响、主体音响与环境音响良好配合, 并处理好音响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录音报道,音响,真实性,和谐,典型

参考文献

[1]胡亮.录音报道如何选用好音响[J].新闻传播, 2011, 5 (7) :135-136.

试论录音报道中的节奏感 篇5

随着广播改革的不断推进,录音报道在广播新闻中所占的比重也来越大,这就要求相关工作者在录音报道采制过程中注意采录音响的真实性与节奏感,确保录音报道的质量。

所谓节奏感就是人们捕捉到、感受到、表现出乐曲节奏的韵律、韵味等节奏美的一种直觉,声音之所以能感动人,其主要原因就是声音的节奏感。在录音报道中音响的节奏感同样不可或缺。

2 录音报道及音响节奏中存在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有些广播新闻在采用录音报道的过程中,不重视质量,不把控音响数量,不注意音响使用的节奏感,造成了许多事与愿违的结果,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2.1 录音音响节奏与解说相脱离

一篇完整的录音报道不仅包括声音,文字解说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通过录音与文字解说的合理配合,才能更好地再现新闻事件的原貌,让听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录音报道的感染力。但是,有时候录音报道中也存在着录音与文字解说衔接不自然的情况,这就说明录音背景音响节奏混乱,导致录音报道感染力下降,甚至可能会成为噪音,从而导致听众被迫换台。

2.2 录音报道的背景音响太过喧嚣,造成背景音响喧宾夺主

在录音报道中穿插运用背景音效能够直接、准确地将新闻事件所蕴含的情感传递给听众,使报道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但是,录音报道需要的是让听众听清楚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如果过多地使用背景音响,不讲节奏,或者没有掌握好音量平衡,特别是在新闻报道声音质量不好、不够清楚的情况下,背景音响反而会成为累赘,不仅不利于新闻事件的表现,甚至还会事与愿违,失去忠实听众。

2.3 录音报道主题与音响节奏没有相互契合

每一个新闻事件都有属于自己的主基调,或悲伤,或兴奋,也有可能是中立的,录音报道中就需要根据新闻事件的主基调制音响节奏。在有些录音报道中,报道的主题与背景音响节奏没有做到互相契合,这就削弱了报道主题的主体性。每一种新闻事件的报道都要有相对应的节奏契合,悲伤的事件选用低沉的节奏,高兴的事件可以选用欢快的节奏等。这样才会增强录音报道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吸引更多听众。

3 针对录音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3.1 加强音响节奏与文字解说的配合

在采制录音报道过程中,要妥善安排新闻音响与记者解说的顺序和位置,做好录音音响节奏与文字解说的配合,做到音响与文字解说错落有致地出现,揉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增强新闻事件的宣传力以及对听众的感染力。

录音报道中音响的节奏感还可以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假如一篇讲解生产企业的报道,为了表现繁忙的生产氛围,可以采取加入机器声的方法,使气氛更加具有现场感。

3.2 背景音响的使用

为了防止音响使用过程中出现喧宾夺主或者与录音报道新闻不契合现象,在选择背景音响时要注意选择与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相匹配的典型性的背景音响,并且要注意控制背景音响的数量和长度。

典型性的背景音响可以深化报道主题、揭示本质,具有时代感,能够让听众将“听觉形象”迅速转化为“视觉形象”,这跟恐怖电影中的背景音响是一个道理。如果只让你看恐怖电影的画面,你的恐怖感可能不会太明显,但是加上背景音响,会让你的感官更加敏感,更容易达到恐怖效果。录音报道中的背景音响同样可以起到相同的效果。

背景音响可以提高录音报告的感染力,但并不意味着越多越好,在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其数量及其长度。在保证录音报告真实性的前提下,适度运用音响,并且根据消息内容的不同使用不同音响。

3.3 增强报道主题与音响节奏的契合度

录音报道过程中,随着报道主题的不断深入,背景音响的节奏也要随之跟进,可以根据新闻事件发生的环境、地区等确定背景音响,比如,在抗洪救灾的现场,洪水呼啸声就是最好的背景音响,当介绍洪水的凶猛程度时,就可以加入洪水呼啸声。这样主题与音响节奏相结合,对听众的感官冲击力比较大,更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4 结语

录音报道可以体现广播媒体的特点,人们的听觉感知要比视觉感知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更真实、更动情。因此,声音的传播相对印刷媒体纸面的信息传播更具魅力。在录音报道的采制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真实、自然的原则,录音报道要有现场感和典型性,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前制定采访提纲,准备好相应物资,并做好补救准备,力求做出高质量的录音报道。

参考文献

上一篇:层状结构下一篇:金融经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