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报道

2024-06-11

网络报道(精选12篇)

网络报道 篇1

近年来, 网络先进典型报道传播广泛, 影响深远。以湖北网络典型报道为例, 蕲春山乡教师汪金权20多年痴心助学;荆州大学生人梯为救落水少年英勇献身;黄陂“信义兄弟”20年坚守承诺, 新年不欠旧年薪, 今生不欠来生债;武汉“暴走妈妈”割肝救子等, 这些焕发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风的正面典型人物报道在国内产生了积极的传播效应, 其网络信息平台在传播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因此, 进一步有效利用网络传播优势, 强化网络新闻传播民族传统美德的文化建设功能, 具有深入探讨的研究价值。

从传播技巧上讲, 网络新闻通过典型人物报道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具有“草蛇灰线不露痕迹”之效,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传播而不是说教

我国传统的典型报道, 宣传色彩浓厚, 政治说教明显。其中, “概念化、模式化, 拔高或神化典型人物, 在报道中用语不当等问题, 是影响媒介典型人物报道效果的主要问题”[1]。这些报道因不够客观而使“高大全”式的典型人物离我们很远, 往往只适合仰视而难以学习。因此, 这些典型人物也因报道不够客观而受到人为拔高正面典型的质疑。就其报道方式来说, “几乎每篇报道都出现类似的视觉元素、思维方式、人物特征和行为方式。这些图谱性的因素为叙事提供了一个框架, 报道或充满气壮山河的豪情或忍受悲凉的艰辛”[2]。尽管传媒已经从传统的报道模式中走出来, 但是在新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下, 如何开展典型报道, 依然处于探索之中。近年来, 湖北省正面典型的网络传播, 超越了“主题先行”与刻意“发掘”的宣传模式, 遵循新闻报道的价值规律, 按照新闻事件的阶段性进程积极传播。在传播中选取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 注重还原新闻人物和事件的意义本身, 用事实和细节打动人心, 而不是人为拔高正面典型的精神境界。这种传播方式有利于产生积极有效的传播效果。网络典型报道的一个明显优势是, 网络的互动平台十分发达, 如门户网站新闻跟帖、聊天室、即时通信 (腾讯QQ和微软MSN等) 、博客等, 这些交流平台为网民发表意见提供了方便, 激发了网民的参与热情。网络关于湖北省典型人物的报道, 发挥网络互动平台的优势, 因势利导, 引发了网民的广泛参与。这是减少典型人物报道说教味的一个突破点, 也是提高网络典型报道传播效果的新的生成点。

从网络舆论生成逻辑上讲, 近期系列性典型人物报道, 多围绕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新闻故事展开, 形成议题和意见集合, 最终生成网络舆论

近年来网络新闻典型报道, 无论是荆州大学生人梯救人事件, 还是“暴走妈妈”割肝救子、“信义兄弟”等事件, 均以一个真实感人的生活故事来构成新闻事件。其传播过程大致如下:一个真实的新闻事件→事件的主人公都是普通公民→普通人身上表现出的都是传统美德和人性的力量→这种力量体现出一种品格和精神→这种精神的传播是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维护和弘扬。尽管各个事件性质不同, 媒体报道的角度和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别, 但这些报道所形成的网络舆论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网络媒体典型报道最终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遵循了网络舆论的生成逻辑, 即“话题→议题→认同意见集合→网络舆论”[3]。网络媒体对先进典型的报道, 其话题一般是由网民、传统媒体等发布, 经网络媒体全方位报道之后, 逐渐转化为网民积极参与的议题。在网络传播中, 一个话题成为网民讨论的议题之后, 并不一定能够产生网络舆论, 只有相当一部分网民在争论中达成共识, 产生认同意见的集合, 才能够逐渐生成网络舆论。由网络舆论的生成逻辑可以看出, 网民的主动参与是舆论得以产生的基础。因此, 媒体需要结合事件的性质及其发展阶段开展网络典型报道, 以期更好地引导网络舆论。对于典型报道, 报道的开始阶段, “诉诸感情”往往能够引起网民的强烈共鸣, 吸引公众参与。当话题转变为议题的时候, 网民意见如果产生分歧, 则需要“诉诸理性”, 进行适当引导。对于负面热点事件, 需要及时“诉诸理性”, 引导公众。从报道节奏和规模上来讲, 由于典型事件往往能够迅速吸引网民眼球, 因此在报道的开始阶段, 可以采取高密度、全方位、大规模的报道来满足网民的好奇心理;当事件进入平稳发展期时, 应当控制报道数量, 以免网民产生逆反心理。当然, 报道要有头有尾, 不能戛然而止, 有头无尾。

综观网络媒体近年来对湖北省典型人物的报道, 在节奏把握和报道技巧的运用上均较为成功。这是我国网络媒体报道的一个缩影。相反, 我国网络媒体往往在负面热点事件的舆论引导上还存在值得改进的地方。尤其是对负面热点事件所引发的群体极化效应 (1) , 网络媒体应当尽力在事件报道的初始阶段让积极的舆论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占据主流地位。青少年网民的感觉敏锐, 但是对网络中的众多信息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 在接受信息及发表言论的时候容易出现片面、偏激倾向。因此, 网络媒体在那些有争议的事件发生后迅速利用网络加强引导, 能够避免负面效应呈放射状扩大。

从传播效果上看, 通过不同网站的系统性综合报道, 加之逐步形成多媒体立体聚焦的态势, 超越了单一报道的局限性, 强化了传播效果

综合而言, 新华网湖北频道、腾讯·大楚网、荆楚网、长江网、腾讯新闻、楚天都市报电子版等各种不同网站, 运用消息报道、视频新闻、图片新闻、媒体聚焦、深度报道、相关评论、网友关注等多种手法, 将正面典型分别以专题形式加以报道, 每个专题又分成多个模块, 通过网络对事件的发生、发展、后续传播过程以及社会反响等进行全面的系统梳理, 从而将分散在不同传播渠道中的碎片化信息, 链接整合成为一个个有序的信息传播体系。这种链接整合的系统化传播, 使网络真正成为一个信息快捷、资源丰厚的展示平台, 有助于受众对典型人物的深入了解和全面认知, 实现积极传播效应的最大化。按照传播学“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大众传媒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 影响着受众对周围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4]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率日益提高, 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逐渐呈现出“热点化效果”。从湖北省近年来网络媒体关于正面典型的报道可以看出, 先进事迹经网络报道之后, 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强烈反响, 迅速形成“热点”。尤其是网络媒体与其他大众媒体共同聚焦典型人物或者典型事件, 其立体化的报道模式能够及时快捷地产生积极的传播效果。

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可以分为认知、态度和行为三个层面上的效果。在现实传播以及理论研究中, “认知效果 (与知识和意见有关) 、情感效果 (关于态度和感觉) 以及行为效果之间通常会有巨大的差异”[5]。而这三个层面的效果在网络典型报道中则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湖北省网络媒体报道典型人物之后, 绝大多数公众在认知、态度上均有积极的反馈, 在部分事件中受众行为层面的正面效果也得到体现。首先, 这些典型人物及其事件经网络或者传统媒体报道之后, 引起网民广泛共鸣, 网民积极参与讨论与传播, 对事件的真实情况及其性质的认知度很高。其次, 这些事件的性质及其报道方式决定了网民是带着感情去认知的, 而网民的态度与其情绪往往是呈正相关, 因此, 网络媒体对典型人物及典型事件的“真、善、美”传统美德的再现, 打动了众多网民, 使其形成积极的认知态度和价值取向。在以上各个事件中, 网民的回帖绝大多数是积极的、建设性的、带有感情认同色彩的, 这正是受众态度的体现, 也表明网络媒体的典型报道取得了预期的传播效果。再次, 在网络对这些典型事件进行持续、深入、全方位的报道之后, 部分网民通过自己的言行表达了对当事人或肯定或支持的态度, 这是行为层面的效果。如网民为“暴走妈妈”捐款, 自发悼念搭人梯救少年而献身的大学生, 加入汪金权痴心助学的行列等。分析可见, 网络典型报道在受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方面的效果逐层递进, 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基于此, 网络典型报道尤其要注意对网民认知方面的引导, 这是效果产生的起点, 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一旦产生较好的认知层面的效果, 随着报道的推进, 首因态度层面的效果相对较容易出现。而更深的行为层面的效果则与前两个层面的效果以及事件的性质等密切相关, 它的产生多数是网民的自发行为, 同时也需要媒体的适当引导。

从受众视角来看, 网络典型报道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契合受众的需要, 传达了社会各界对青年典型的认可, 起到了激励新一代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 网络典型报道传播民族传统美德之所以能够吸引受众, 引起大家共鸣, 主要在于这些新闻信息抓住了青年受众的心理需求特征。在网络热点事情中, 无论是负面信息传播, 还是正面典型报道, 网民均比较关注那些反常的、不规则的信息, 并在信息接收中深思公共道德, 这说明青年受众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意识。青年受众求真、自主、开放的心理特征, 对其网络互动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网络所传播的典型人物, 其行为都具有不寻常和令人震撼的特征, 有利于吸引青年受众的注意力。网络所倡导的文化精神对青年受众群体来说是一种激励, 有助于这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另外, 青年受众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 容易产生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想, 其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尚处于形成阶段。作为当今青年受众接触最多的大众媒介, 网络文化建设必须考虑青年受众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 让他们产生认同感。同时, 网络媒体应当传播更多的先进青年典型, 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为青年群体树立榜样, 引领青年人健康成长。

肩负社会责任的新闻媒体, 不仅要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 还应当彰显社会正义,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年来网络媒体关于正面典型的报道, 是传媒弘扬主旋律的成功典范, 这些报道所再现的典型人物精神风貌和民族传统美德赢得了公众的高度认可, 为我国的文化建设构筑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卫华.论媒介典型报道传播策略与传播效果的关系[J].现代传播, 2006 (6) .[1]高卫华.论媒介典型报道传播策略与传播效果的关系[J].现代传播, 2006 (6) .

[2]陈力丹.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典型报道流变的环境与理念[J].当代传播, 2009 (5) .[2]陈力丹.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典型报道流变的环境与理念[J].当代传播, 2009 (5) .

[3]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82.[3]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82.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214-218.[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214-218.

[5]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第四版) [M].崔保国, 李琨,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359.[5]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第四版) [M].崔保国, 李琨,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359.

网络报道 篇2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媒体也显现出蓬勃生机,网络新闻报道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第四大新闻报道形式,这一形式不仅拓宽了传播的渠道和范围,同时也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信息量,给我国的新闻业增添了新的活力。但是,由于网络媒介虚拟性的固有特点以及信息监管力度小,导致网络新闻报道存在一些问题,最为突出的现象就是碎片化。本文从网络新闻报道碎片化入手提出相关对策,从而促进网络新闻报道更加规范化。

关键词:网络新闻;碎片化;对策

一、网络新闻报道碎片化的原因及表现

(一)追求时效性导致网络新闻报道呈现碎片化

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传播速度快,随时都可以进行信息的更新,许多新闻媒体为了在第一时间发布最新的消息,常常采用动态写作的方式进行实时报道,尤其是对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这就导致网络新闻报道信息比较零散和浅显,呈现给受众的是点而非面,是信息横向的延伸而非纵向的深入,使得读者对新闻事件的整体性,包括事实背景、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新闻背后的意义等不够了解。

(二)追求信息量导致网络新闻报道呈现碎片化

和纸媒不同,网络空间是无限的,新闻报道不受版面限制,因此网络新闻经常是长篇累牍,缺乏中心内容的提炼,相同的报道重复冗杂,缺乏信息的整合。由于网络新闻来源较广,因此常会出现同一事件不同的报道结果,甚至相互矛盾。纷繁复杂的网络新闻也形成了较多的新闻垃圾,这就导致受众在看新闻时找不到重点,不同的读者在网络上获取的信息也不尽相同。

(三)追求多样性导致网络新闻报道呈现碎片化

网络作为第四媒介,集中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表现形式,同一个新闻事件,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展现,比如文字报道、视频介绍、照片展示等等,然而在网络上这些多样化的形式往往分布在不同的角落,缺乏整合和梳理。这就导致网络新闻报道虽然形式多样,却没有形成一个融合的、互相补充的整体,像一些门户网站,如新浪、网易等做的一些新闻专题还是比较全面的,但大多数新闻网站采用的仍是碎片化的新闻报道。

由此可见,网络的优势是融合了各种传播媒介和表现形式,但新闻报道的碎片化使得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是微博兴起后,每条信息不得超过140字,这深刻影响了网络新闻报道的形式,新闻媒体都尽量将新闻简写,滚动、实时报道使新闻离深度越来越远,内容的浅显、零散,形式的单调、简单给新闻传播带来了很多问题。

二、网络新闻报道碎片化的应对策略

(一)网络新闻报道单元化

单元化顾名思义是将相同主题的新闻放在一个集合里,形成一个聚合新闻,所有信息相互补充,这就使新闻报道更加全面、细致,如搭配新闻背景、发展进程,加深报道的深度;或搭配对应的评论,可以是专家学者的评论,也可以是读者的评论,加深受众对报道的深入理解,提高参与度。单元化的新闻报道类似于专题报道,一个好的专题报道能够吸引受众在一个新闻单元里就能获取到所有想要的信息。这种报道方式是对新闻的拓展和延伸,帮助读者更完整地把握整个新闻事件。超链接是网络最大的优势所在,这也为网络新闻报道的单元化提供了技术基础[1]。整合新闻单元有很多方式,下面介绍三种方法: 1.根据事件发展划分新闻单元

按事件的发展报道常常会导致新闻缺乏连续性,断裂感较强,因此可以用图解新闻的方式进行报道,利用时间轴排列、组织新闻,截取关键时间点发生的事件,组合成一个新闻单元,以时间为线索展开报道,这种方式把原本无序的稿件变得更有逻辑性。如突发事件的报道可以通过时间轴来表现,让读者更清晰地掌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扩大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两会”的报道也可以用图解的方式,加深受众对进程的全面了解,以及对政策法规的深入理解。

2.根据表现形式划分新闻单元

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整合能够使整个报道更加丰富和多样,将单调的文字新闻变成多媒体新闻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也使报道内容得到了补充和拓展。新闻图片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部分,可以将相同类型或是同一主题的新闻图片以单元的形式展示出来。视频链接可以截取视频中的图片作为封面,再配以标题来激发受众收听收看的欲望。如灾难报道、奥运会报道就可以制作不同的新闻单元,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充分展现事件的各个方面,从感官上给受众刺激和冲击。

3.根据报道内容划分新闻单元

新闻是由标题、导语、背景、正文、结尾构成的,每一个部分都可以做相应的拓展链接,所有链接都是对新闻核心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可以满足读者对不同信息的需求,加强了信息间的联系,如想要了解新闻背景可以打开链接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缩短了搜索时间,提高了阅读效率。此外,相应的评论、跟帖不仅能够使新闻和评论更好地结合,也使受众真正成为新闻报道的参与者。如一些较为平淡的新闻就可以通过背景链接、评论链接实现有效的整合,使新闻报道更具可读性。

(二)网络新闻报道杂志化 所谓“杂志化”就是把诸多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构成深度报道,这是一种操作手法上的杂志化,同时在内容编排上,使用杂志艺术性的编排方式,方便读者阅读,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杂志化的报道形式不讲求新闻的时效性和信息量,而是更关注新闻背后的事实和观点,通过对大量信息的整合,构建出全面、权威、深层次的认识和结论,解决读者的困惑,提升读者的理解。内容上的杂志化能够实现新闻报道带来的冲击力,版面设置上的杂志化能够传递一种视觉上的美感。在Web2.0的技术下,受众不再是新闻的被动接受者,更是参与者,因此,大部分受众希望全方位、多角度获取新闻信息,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杂志化的新闻报道顺应了读者的要求[2]。以下是网络新闻报道杂志化的三方面表现:

1.网络新闻杂志化不只求杂更要求精

在信息膨胀的当下,我们缺少的不是信息量,而是新闻性,在繁多的信息中提炼出精华组合成新闻,用新闻的力量去感染、引导受众,这样新闻才会更有生命力。通过杂志化的编排方式,将多样信息整合和构建,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将复杂的信息精华化,将内容相近或类似的新闻信息整合在一起,能够产生强烈的传播效果,如策划一个有关80后的选题,就可以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集合起来报道,在他们身上找出共同的闪光点,这样能够让观众产生深刻的印象。此外,也可以采用故事化的编排手法,增强新闻之间的连贯性和观赏性。

2.网络新闻杂志化不只求广更要求深

许多网络新闻报道多是一些表面现象报道,信息过于平面化和重叠化。一个新闻的成功杂志化,经过策划、组织、采访、组稿,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挖掘,把新闻报道做深、做透,不只是简单地叙述新闻事实,而要深入解读新闻,着力挖掘新闻背后的意义,通过杂志化让新闻的内在价值呈现出来,使新闻的保质期更长,也可将相似或矛盾的新闻进行整合编排,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同时也加大了报道的深度。集成化的报道编排方式使一个个新闻点连结成面,弥补了网络新闻报道内容分散、浅显的不足[3]。

3.网络新闻杂志化不只求神更要求形

网络新闻的内容固然重要,好的内容才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而报道形式和编排方式也是不能忽略的,网站的排版是否美观直接影响点击率的多少。大多数的网络新闻都是较为零散的,广告、新闻、视频夹杂在一起,社会、民生、政治新闻分布错综复杂,栏目板块化能够使网页结构更清晰明了,也便于读者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网络新闻杂志化要充分发挥标题、图片的功能,用醒目标题和有特色的图片增强视觉冲击,吸引受众注意力。此外,网页也可以采用翻页式,借鉴杂志的编排方式,帮助读者梳理信息,提高阅读效果。

三、结 语

网络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每一个传播媒介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只有彼此开放、借鉴和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媒介发展,发挥其传播功能。不断完善新闻法律法规,才能使网络新闻报道更加规范,同时,更重要的是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自我提高和完善,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把网络新闻报道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是所有网络新闻工作者共同的目标,在提高网络编辑的职业素养,做好“把关人”角色的前提下,也要加强网站管理,摒弃猎奇心理,借鉴传统媒体的监管经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通过有特色的报道形式促进网络新闻的信息整合,促进网络新闻报道栏目化、集成化、专题化,增强网络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权威性,为广大受众提供有价值、高质量的网络新闻,使网络新闻报道的体系和格局更完善、更正规。

(作者系:于小菲,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刘春迎,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

参考文献:

建立新型网络新闻深度报道模式 篇3

关键词:网络新闻;深度报道;简单移植;模式

一、 网络深度报道的发展背景和现状

深度报道是一种结合事件背景,事件原委分析解释,以及对事件意义的阐述的新闻报道方式,通常为重大事件适用。这种写作方式是报纸应对电视电视浅显的新闻报道缺憾应运而生的。web2.0时代的到来,深度报道却没有打造出适合自身媒介性质的独特深度报道形式,往往是直接截取报纸深度报道的内容,出现简单的移植现象。这只能称作网络的深度报道,而不是网络深度报道。目前网络深度报道发展不成熟是由于网络新闻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要正视起步阶段,各种相配置的资源也都发展不成熟的情况下,建立一种专属于网络的网络深度报道,不仅有利于深度报道的全方位发展,充实和丰富了网络新闻的报道形式。

二、网络作为深度报道平台的优势

(一)时效性

网络作为新闻媒介,省去印刷和发行环节,大大缩短了新闻制作所需要的时间。并且新闻消息的获取和总结都只需要在电脑屏幕前完成,不需要经过一步步的守门的筛选、编辑、发表。在这个对第一手新闻争夺激烈的时代,互联网的时效性有利于网络深度报道的发展。

(二)表现力

互联网时代以前的媒体是读图,读字时代,是可视、可听时代。而互联网是可读、可听、可看的全感官报道时代,结合了电视和平面媒体的优点。在《纽约时报》官网时报针对乔布斯逝世的专题策划栏目的深度报道中,用时间轴的方式浓缩了乔布斯的一生,视觉效果简单,操作合适。虽然对乔布斯的报道中没有囊括了所有的感官形式,但是这种新颖的表现形式只能通过网络展示,百变的表现方式给予了网络深度报道无限的可能性。

(三)深广性

在平面媒体的报道中版面是有限的,电视的深度报道是事前剪切录制好的,更是无法囊括实时发生的和充实的背景资料。互联网具备的超链接模式打破了报道的有限深度,突破了信息的有限范围。在对某一个事件的报道中,任何的关键词都可以被设置为超链接的模式,事件的背景资料以及你感兴趣的方面,你都可以分别点击,进入更深入的背景解析。这种信息的深广性和易得性兼具的组合让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也让深度报道的形式的发展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四)交互性

网络深度报道的交互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网络新闻报道可以及时获得反馈,在受众了解新闻事件后,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群众的意见同时也能推动新闻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在获得群众的反馈后也能及时反映出网络深度报道的效果从而进行改进。另一方面是受众主动的选择信息,一改以往平面媒体和电视单方面的传递信息,受众只能选择报道的内容,这种网络一方与受众一方的双向互动成为深度报道的更好发展的原动力。

三、利用优势,打造新型网络深度报道模式

1、信息来源

目前网络深度报道的信息来源是已刊登的传统报纸上的深度报道,这浪费了互联网的广阔资源,我认为可以生成两个信息来源渠道,一是设置专门的网络舆论观测员或者新闻事件观测员,发现新闻后取得与事件参与者的联系,从而推进对新闻事件的进一步了解。另一种是建立与传统报纸以及电视消息源信息共享数据库,这种信息源的共享,信息制作分开的形式是有利于网络新闻和其他新闻的发展的,避免网络新闻等到传统媒介刊登后,引起反响,再移植到网络上。

2、制作报道

(1)嵌入式报道。利用超链接的传导方式将事件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嵌入在网络新闻的文字报道中,受众选择性键入观看,避免因为冗长的信息放弃继续阅读的可能性,又可以把整个事件压缩成高浓度的信息文本,使报道可长可短,易深易浅。同时引导受众去阅读的方式,使受众不自觉的越挖越深,一种本能的求知欲也会激发人们对深度报道的重视。

(2)3D技术报道。如今电视媒体已经有选择的利用了3D技术,比如在法制类栏目中,案件通常被电脑制作后用以虚拟的人物重现事件原委,凶手是如何作案、作案方式、逃离现场等经过一览无余。这种三维立体的表现形式直接加深了人们对案件在脑中的印象,形成直观的感受,同时更便于受众的理解。如果针对网络新闻的深度报道,有足够的时间制作,对关键性的细节绘制可能比语言叙述和图片视频更加适合。

(3)网状式报道。我们常说要用发散性的思维思考问题,这样一种发散性的思维体现在网络新闻深度报道中就是一个中心点,成倍增加的连接点。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就是事件为中心,事件发生的5要素为连接点,这5要素又分别分裂。比如事件发生的地点,我们可以搜集在不同的地点发生的类似事件,通过对比分析事件的关联性,从而得出以往报道得不到的结论。这种网状式的报道不简单同于嵌入式报道,嵌入式报道是直线型报道,只是报道的内在形式变化个丰富了。

(4)模块化报道。不同于嵌入式报道,网状式报道和利用3D技术的方式,模块化报道没有利用新颖的技术优势,反而是走一种平民化路线,将事件背景、事件分析解释、人物背景等分成各个模块,这种模块化报道的好处是处理方便快捷,只需进行内容的归纳和版块的设计,高效呈现,对于追求时效性的深度报道来说是较好的选择。另一个好处就是对于习惯了平面媒体深度报道的读者来说,过度的技术倾斜会引起受众的反感,反而是这种清晰明了的报道方式会博得受众的心。

3、反馈

以往报纸和电视的深度报道反映出传播链条中反馈的缺失,对反馈信息的收集难度大,信息维度单一性强,反馈内容具有同质性等一些问题和难点,但是互联网的交互性很好的弥补和解决了这些问题。在每一篇深度报道中我们都可以设置发表言论的空间,或者是表明态度的投票器设置。对這些反馈内容的及时收集有利于深度报道的进一步发展。总结以下几点网络反馈机制的好处:一是能够收集大量的反馈信息,各大网站流量统计显示了惊人的数据,能够提供多于任何媒介的反馈信息。二是收集异质性的反馈信息。报纸和电视通常独有固定的收看人群,节目的制作也是针对某一阶层或某种特定人群。那么他们的反馈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共性。互联网却是一个大熔炉,低门槛准入让各种阶层,不同背景,不同年龄的人聚在一起,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出现了异质性的反馈信息。

4、建设专业的深度报道网站

网络新闻深度报道还缺乏成集团化的专业网站,虽然在深度报道的发源地——报纸,也没有形成专业的深度报道报纸期刊,但是几乎每一份报纸都会有深度报道的专栏,报纸每天或每周的发放周期也决定了不可能有专业的深度报道报纸。但是网络打破了报纸的局限性,因为一旦专业的深度报道网站建设完成,就可以成为一份永不过期,及时更新的报纸。如果能建设成专业网站,对网络深度报道的管理会更加完善和方便,也让形成产业链的深度报道有所可依,系统化,组织化网络深度报道制度框架构建。而人们往往对权威人士的话深信不疑,此时权威网站的建成更会成为阅读深度报道的最佳选择。但是专业深度报道网站的建设还需等到网络深度报道发展到成熟期才较有实现的可能性。(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董媛媛.深度报道正义价值观的构建——基于对大众传媒消费主义的批判,新闻大学,2010.

[2]张志安.深度报道从业者职业意识特征研究,现代传播,2008.

[3]时统宇.电视深度报道的可持续发展,现代传播,2004.

“网络红人”引发的典型报道 篇4

启示一, 恰当运用网络语言, 有效引导受众“优先式解读”。

“编码/解码”理论认为, 受众对媒介讯息有三种解读形态:一是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 即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来理解讯息;二是妥协性解读, 即部分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己的社会背景来理解讯息;三是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 即对媒介提示的讯息意义作出完全相反的理解。

传播者当然希望受众能够进行“优先式解读”。但随着社会的多元化, 政治话语时代已逐渐过渡到公众话语时代。受众的解读方式从优先式解读为主变为多元解读方式并存。过去一味吹捧、表扬的典型报道和高、大、全的“道德圣人”易让受众审美疲劳,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是年轻一代, 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不愿被舆论同化, 更喜欢用自己的思想批判地进行解读。新闻工作者也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 开始探索典型报道的创新, 在人物选择和报道方式上更注重时代的审美观念和人们的情感需求, 报道平民化、客观化、人性化, 力求真实还原, 发掘普通人物身上的不凡之处。

80后的北京交警孟昆玉, 年轻、帅气、阳光, 是北京市和平门岗的一名交警。他工作8年来, 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 热情为民服务, 理性文明执法, 深受好评。有网友拍下他2分钟内不停地为路过群众指路11次的视频, 被戏称为“最唐僧的交警”。选择这样一个普通青年民警作为报道对象, 使受众感到可亲可近, 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细观有关孟昆玉的一系列报道, 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既反映孟昆玉的工作成绩, 又真实还原他的个性、爱好, 塑造出真诚生动、有爱有恨的“草根形象”:

他的视频辑在人民网连续一周高居点击量排行榜榜首;他阳光帅气, 被视为电影《爱情呼叫转移2》里帅哥交警的原型;他始终坚持微笑、人性化执法, 被他处罚过的司机最后成了他的好朋友;他拥有强大的“中老年妇男妇女”粉丝团, 经常会有大爷大妈给他送绿豆汤…… (来源:人民网《“北京最帅交警”孟昆玉的雷人经历》)

熟悉他的同事和朋友们都说, 他是典型的80后, 疯起来比谁都疯, 宅的时候不出门, 碰到糗事的时候也很郁闷。

小孟爱唱歌, 到了KTV, 一曲接着一曲, 乐滋滋地当“麦霸”。

小孟爱上网, 午夜起来玩社交网站的小游戏, 什么“偷菜”、“抢车位”乐此不疲。 (来源:新华网《“京城最帅交警”孟昆玉的快乐生活》)

“雷人”、“粉丝团”、“偷菜”、“宅”、“麦霸”等网络语言出现在主流媒体的典型报道中, 让人耳目一新, 更易为广大年轻受众接受。央视《新闻联播》发表短评《奉献最帅气》总结得就很好:80后交警孟昆玉, 让大家那么喜欢, 就在于他的朝气和阳光、敬业和奉献。他有着80后青年的共性, 有血有肉, 亲切而没有距离感;他爱自己的工作, 平凡中挥洒激情, 细微处展示青春和美丽;他遇事替别人着想, 别人也就成了他的“粉丝”。“最帅交警”, 就是对他的尽职奉献最时尚的赞誉。

启示二, 利用“草根”舆论, 结合网络特点推动“议程设置”。

孟昆玉典型的推出, 是政府部门借力于数量庞大的网民, 以“北京最帅交警”走红网络为新闻点, 利用网络媒体、平面媒体、广电媒体的良性互动, 进行“议程设置”的过程。

议程设置理论是在传统大众媒介的基础上提出的, 少数媒介占有、控制着信息的传播权, 在传播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受众由于缺乏接触这些媒介的有效渠道, 他们的意见很难在议程设置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传统媒体通过这种特权地位实现了对舆论的引导和控制。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进行议程设置, 编辑记者会主动引导受众关注某一件事情, 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环境。在这类新闻报道中, 记者、编辑、主持人等共同完成整个议程设置的全过程, 成为舆论领袖。而在网络时代, 传播权分散到了广大受众手中, 受众具有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性, 大批由普通网民成长起来的“草根舆论领袖”闪亮登场。这些新型舆论领袖关注网络, 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经常以敏锐的视角发现社会的真善美或阴暗面, 以“帖子”等形式实施网络舆论的“议程设置”, 引导网民点击阅读, 并参与评论, 从而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孟昆玉先进事迹之所以能迅速传播, 离不开网络舆论领袖, 离不开网络舆论的“议程设置”。

2009年8月2日, 人民网收到网友传来的街拍视频, 一位阳光帅气的交警在指挥交通。网友称, 这是黄晓明在电影《爱情呼叫转移》中饰演的交警原型。视频发布后, 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8月5日, 央视国际网分别以《出租车司机最喜欢的交警》、《超级“唐僧”的北京交警》、《雨中执勤的可敬交警》为题, 对孟昆玉进行了详细报道。新华网、中青网、环球网、搜狐网、新浪网等争相转载, 《北京最帅交警相册》、《帅哥交警超酷手势》、《最帅交警雨中推公交》等视频在网上疯传, 点击量高居榜首。至此, “北京最帅交警”孟昆玉已经成为网络红人, 为广大网民所知晓, 最初的舆论“议程设置”预热后, 开始由网络宣传阶段转入传统媒体宣传阶段。

8月10日, 新华社发稿《交警孟昆玉的马路人生》, 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不平凡的民警》并配发评论文章《奉献最帅气》;随后《人民日报》、央视《焦点访谈》、《小崔说事》、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光明日报》等全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北京最帅交警”从网络世界走向现实社会, 在更大范围内激起全国公众的热议。

启示三, 多媒体优势互补, 立体化、交互式传播见实效。

综合利用各种媒体的传播特点, 加以系统的规划和整合, 可以扩展新闻事件的深度和广度, 形成强大的舆论合力, 实现理想的传播效果。孟昆玉宣传报道就是如此。首先借中国政法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请大学生拍下孟昆玉顶烈日、淋大雨、早站岗、夜巡查的各种视频, 并上传至网络, 并称之为“北京最帅交警”。这组视频生动形象, 视觉冲击力强, 迅速在网上传开, 由此触动了传统媒体的兴奋点。广电媒体、平面媒体以“最帅交警”网上蹿红为新闻点, 及时跟进, 现场拍摄、采访孟昆玉, 多角度、全方位展开报道, 使孟昆玉的形象和事迹广为人知。

在此过程中, 各种媒体并不是简单组合, 而是互相交融推动, 从而实现了网络舆论场、媒体舆论场、社会舆论场的统一。如:传统媒体在开始报道孟昆玉典型时, 都是以“北京‘最帅交警’孟昆玉走红网络”为新闻由头, 电视媒体几乎无一例外地播出了相关视频。而此时的网络媒体也“不甘示弱”, 人民网、新华网等纷纷推出“‘北京最帅交警’孟昆玉的精彩人生”、“帅哥交警孟昆玉的快乐生活”等专题, 以视频、图片、文字介绍、本网专稿、其他媒体报道、网友留言等多条块展开宣传。此外, 消息、通讯、评论、访谈等的组合式运用, 也丰富了报道形式, 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在报道中, 通过受众和典型人物在网络上直接对话、举行网络活动等方式, 充分利用网络互动, 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孟昆玉被广泛报道后, 人民网、新华网、中青网、千龙网纷纷邀请他作在线访谈或组织网上座谈会, 就“80后社会责任与自我价值实现”开展大讨论;童话大王郑渊洁在网上发起为孟昆玉寻找丢失婚戒的“人肉搜索”, 也吸引了网民广泛参与。网友留言说:“看过许多模范事迹, 但这一例是最真实和最令人感动的。一个人做点好事不难, 难的是有如此高的做人境界、化解矛盾的技巧和长久的坚持。孟昆玉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的希望。”

网络报道 篇5

1.调查性报道概念及其在中国的溯源 1.1调查性报道的发展历史及其在中国起源

调查性报道起源于17世纪7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由揭丑性报道发展而来。周海燕的《调查性报道采访与写作》书中认为“报纸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开始对社会上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丑行进行揭露,包括政治活动的内幕、政府的贪污腐化、公司企业的营私舞弊行为、犯罪集团的活动等。”书得第2、3页。之后在19世纪后半期,有了美国报业传奇惹怒普利策掀起的揭露之风和20世纪初被称为扒粪运动“的黑幕揭发运动。1972年《华盛顿邮报》的两位年轻的记者罗伯特·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以一件普通的入室抢劫案件为线索,进行跟踪调查而刊登的系列调查性报道最终导致了尼克松总统的辞职,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水门事件“。”调查性报道的声望在“水门事件”中达到了顶峰“1.《从“揭丑报道”到“水门事件”---论调查性报道在美国的兴起》。调查性报道逐渐成为西方新闻界得主流报道主流。目前较为公认的调查行报道在中国的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逐渐开始的。1980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同时披露了渤海二号油船翻沉的真相,引起了巨大反响。1994年,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开播。1996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推出了《新闻调查》栏目。在这一时期《南方周末》、《环球时报》、《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报纸的创办和对调查性报道的重视。调查性报道在中国的影响正在逐渐扩大 由此诞生了一批以刊登调查性报道而著称的报纸和调查性记者。1.2调查性报道的概念界定

调查性报道在世界的发展虽然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也经过了将近二十年的发展。但关于调查性报道的定义还是一些歧义。在西方,调查性报道的定义从各个角度出发作出了各种不同的定义,如在西方调查性报道定义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以调查性报道的题材和报道对象来给调查行报道做定义,其中著名的有美国学者大卫·安德生和皮特·本杰明1975 年提出的“调查性报道就是报道那些被掩盖的信息⋯⋯是一种对国家官员行为的调查, 调查对象也包括腐化的政治家、政治组织、公司企业、慈善机构和外交机构以及经济领域中的欺骗活动”2.穆冰《试论中国特色的调查性报道 《军事记者》2003年第十期。但西方关于调查性报道的所有定义在关于调查性报道的主旨方面读有着共同的认识。那就是调查性报道必须是揭露性的“某些人或者组织试图掩盖的新闻”3.美国研究专家Robert·W·Greece言。段勃发表在《当代传播》2008年第5期的《调查性报道概念辨析》一文中对此作了综合归纳。他认为调查性报道几个必备的要件主要有:第一是关于调查性报道的题材。调查性报道的题材主要有两个要素: 一是调查性报道的对象被一些个人和组织有意掩盖, 需要调查记者经过系统、科学、认真的调查研究才能够挖掘出真相;二是损害公众的利益。

第二是要求调查性报道的采写过程具备独立性和原创性。西方的调查性报道要求在这一系列过程中都要体现独立性和原创性。记者的报道如果是依赖于其他人或者组织的调查结果写成的, 这条报道就不是纯粹的调查性报道。正如1988 年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威廉·C·盖恩斯所说:“调查性报道是这样一种作品: 他们是记者原创的作品, 而不是公共机构的调查报告;他们所提供的是没有记者的进取精神就不能披露的信息, 他们对公众具有重要意义。”③

第三, 这种报道社会影响巨大, 但是费时、耗力、花钱,记者有时候还要面临巨大的危险。比如1972 年 “水门事件”《华盛顿邮报》为调查“水门事件”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报社股票一落千丈, 白宫不再给《华盛顿邮报》提供任何消息, 而是把这些消息提供给他们的竞争对手, 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甚至还受到了种种恐吓。

才能够上文可以看出 西方众多学者虽然对调查性报道的定义不同,但其对调查性报道的基本要件事存在一定共识的。但在中国情况却又有所不同。中国不仅对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各不相同,在对调查新报道的共同要件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分歧。国内关于调查性报道的概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更多借鉴西方国家关于调查性报道的界定,认为调查性报道在报道题材和内容方面要以曝光和揭丑为中心,另一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调查性报道定义。四川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新闻百科全书》对调查性报道是这样规定的: 调查性新闻是指以新闻传播媒介为主体, 记者为主要调查人员, 通过较一般采访更加有针对性、专门性、专题性、系统性的调查研究活动而产生的新闻。这种新闻, 将上述调查研究结果更直接地转化为新闻作品。有时, 直接在标题上标明属某种调查性新闻。它具有较强的新闻性、针对性、指导性、参与性、政策性、接近性。它是调查性消息、调查报告、调查汇报、调查后记、调查附记等等的统

称。《新闻传播手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第175页。段勃在《调查性报道概念辨析》一文中也同样认为“在中国, 把调查性报道的题材严格定义为一种揭丑报道或者说一种批评报道是不符合实际的“我国学者对调查性报道的理解要比西方相对宽泛。

但在现实生活中,以揭丑为目的的调查性报道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较为广泛。所以本文中所使用的调查性报道概念仍然界定为前者。2.网络时代定义

2.1网络时代概念及界定

钟玉英 王举兴发表在2003年6月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上的<论网络时代的社会控制与政府角色>一文中对网络时代这样定义: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 以及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出现, 人类社会进入了以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应用为核心的信息网络时代。我们将这种将网络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时代称为网络时代。也有人将信息时代等同于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的发展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的,目前互联网已经进入了“Web2.0”时代2010年12月的北方工业大学学报中的《新网络时代博客舆论导向研究》一文中将这一时代称为新网络时代,张哲在文中指出Web2.0, 它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 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 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 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在模式上由单纯的“读’向”写”及 “共同建设” 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发展。本文中所使用的网络时代的概念是泛泛而谈,但更侧重于Web2.0时代。2.网络时代对调查性报道的影响

。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其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5W”线性传播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这一模式也被称为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反应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其他模式基本都是对他的衍生。拉斯维尔的5w模式后来形成了大众传播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这就是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研究。本文将从这五个主要方面对网络时代多调查性报道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2.1控制分析

网络时代促使调查性报道的记者的职业发生变化,他改变了记者的条线化生存,改变了记者的自主化意识,改变了记者的生存方式。网络时代对记者的个人素质要求提高。在过去,过去的调查性报道记者主要靠自己的笔杆子来写出好的稿件,对其他方面的要求并不多,但在网络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蓬勃兴起的新媒体, 具有全能传播特点, 它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 覆盖了传统媒体拥有的所有传播载体。因而调查性报道记者来说, 不仅笔头要硬, 还要熟练掌握、应用各种传播新技术, 会拍会写, 自如进行文字、声音、图像的处理。还应掌握电子邮件博客等网络时代的各种技术手段的应用,才能更好地在网络化的媒体环境中实现调查性报道记者的职业价值。

2.1.1网络时代改变了记者的采访方式。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报道方式,其采访和普通报道方式不同,具有相对独立、更加、投入较大以及更加复杂等特点。网络时代的到来尤其是Web2.0为代表的技术手段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调查性记者的采访方式。网络时代扩大了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来源。一般来说新闻线索的来源一般都是记者 从自身或他人经历,各种会议或者政府公布、热线爆料等。随着博客、微博等等博客具有自媒体的开放性自主性时效性交互性等特点, 而作为博客的衍生品, 微博又以发布门槛低(140 个字以内)与手机联网、裂变传播等特点受到热捧。博客的出现使接近新闻事件核心现场的公众更有可能利用网络来披露原始信息,他们的所见所闻随时可能成为媒体报道的新闻来源。调查性报道通常关注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及社会问题, 而这类报道题材又因为比较敏感更可能受到各种力量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公众出于维权需要可能利用博客来披露事件发生过程, 一些调查记者也习惯于报道过程或相关情况在博客上披露, 以吸引更多同行介入调查如20 7 年的厦门PX 事件中,媒体人连岳最先在自己的博客上对PX 项目进行评论,试图吸引更多网民关注之后,他又持续在博客上发文, 以专业的知识引导网民,传播冷静坚定理智的声音, 同时向外界披露该事件的进展当时,他的博客,是众多媒体报道厦门PX 事件的重要信源

终结了于1982年开始实施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孙志刚事件”的报道《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这篇文章的最早线索也是从网络上获取到的。据文章作者陈锋回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去“西祠胡同”的“桃花坞讨论区 看到一位北京学传媒的研究生说一个同学的同学,莫名其妙地死在了广州,家人正在四处奔波想弄明白原因。出于记者的职业习惯,陈锋打电话与那位研究生联系取得了孙志刚同学的联系方式。后来几经周折于2003年4月25日,《南方都市报》以《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为题,首次披露了孙志刚惨死事件。次日,全国各大媒体纷纷转载此文,并开始追踪报道,5月16日,许志永、俞江、腾彪等3名法学博士以普通中国公民名义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对《收容遣送办法》进行“违宪审查”,这在新中国尚属首次。2003年5月23日,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沈岿等5位法律学者,以中国公民的名义联名致信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就孙志刚案成立特别调查组,对收容遣送制度提请启动特别调查程2003年6月20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公布;2003年8月1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废止。

2.1.2 网络时代拓宽了记者的采访渠道,更利于记者寻找知情人士。调查性报道的采访过程中,往往需要寻找到尽可能多的 线人!通过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证据链建立关于新闻事件的完整逻辑但是,隐藏于真相背后的知情者,可能由于现实压力而不愿站出来当面接受记者采访,或者部分知情人士由于沟通渠道所限而无法及时找到记者20 6 年(21 世纪经济报道∃报道 汉芯造假案!为例, 记者杨琳桦曾经感慨道:借助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的帮助, 调查范围能无限延伸

她在发出关于此事件的第一篇报道后, 由于找不到新的知情人士而陷人短暂的僵局,于是在博客上转贴了报道原文,公开个人联系方式, 将个人博客改造成 主动求助!的平台, 呼吁 汉芯造假案!的知情人士主动与她联系不久,她的博客浏览量快速增长, 而其内容被大量转帖到天涯未名空间等论坛, 之后出现的一些博客留言,对她把握调查方向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博客主动联系她的知情者, 也为后续采访突破提供了重要帮助

2010年11月,记者邓飞获悉春城晚报记者黄兴能在跟踪调查宣威市癌症村,拍下数百张照片,但原因还没有定论。当晚,他在微博上贴出数张照片,并发出信息,称“宣威市一些乡村肺癌高发,但至今真相不明朗,我们将去调查肺癌高发谜团”。次日清晨,这些微博获得数百次转发、评论和私信:环保组织的人士愿意一起关注、跟进;学环保的大学生提供了美国国家环保局从遗传基因角度做的调查论文;散布在外地的当地人批评说元凶是工业污染,还列举了所有知晓的电厂、化工厂、焦煤厂和冶炼厂等;一位当地官员在私信中透露主要是当地功利性发展工业导致的结果……微博的“主动求援”让记者获得了广泛而有价值的信源。邓飞的钱案 2.1.3网路时代使记者由报道事件转变为参与事件。

网络在给调查性记者提供新闻线索拓宽采访渠道的同时,也让记者参与到了事件的后续发展之中。以彭高峰通过网络寻找到自己失踪三年的儿子彭文乐为例。2008年3月25日彭高峰的儿子在深圳被人抱走。随后08年7月 记者邓飞和楚天都市报记者陈杏兰到深圳采访彭高峰和孙海洋,随后彭高峰跟随邓飞到广西我们在广西藤县找到了卖孩子的家庭,写下《南中国男童贩卖链条》等三篇文章。2009年,中国有了微博后我就想着用微博来帮助他。在我完成在微博上直播“南昌机场女厕攻防战”后,我第一次发了彭文乐的照片,我想借助我稍微高涨一点的人气来帮助找到这个孩子。

每到过年过节,我都会转发这张照片,告诉网友这个父亲很痛苦,需要我们的帮助。而过年过节的时候,多在城市里的微博网友一般回到老家,可以帮助我们寻找。

笔者在邓飞的新浪微博上看大从2010年9月27日开始在微博上发帖,大年初二邓飞与彭高峰接到线索。初三 初三,我带着新快报的记者尹辉到了--新快报比较重视微博打拐行动。但彭他们没买到机票,初四买头等舱机票才到徐州。初三晚上,我发了一条微博,说我们可能找到一个孩子我们已经确认是他了但不能打草惊蛇只能委婉说我在北方一城市。初四,我以家属身份介入,因为我和彭默契,警察和我们一起分析了下案情。饭后,来自深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的朱队长带着公明分局的一个民警,匆匆赶去邳州市公安局,异地办案需要走程序。在彭高峰寻找儿子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中 前一阶段记者只是以报道者的身份来描述事件的发展,在邓飞发出第一条微博之后,他就直接参与到了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去了,后来更是亲眼见证了父子相认的过程。而在该事件结束后,邓飞又以第一人称的口对寻子事件作了详细报道。

网络报道 篇6

关键词:网络 时政新闻 政治素养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4.85亿。网民作为当今网络社会的主要参与者,他们自身素养的高低,尤其是政治素养的高低将会对我国今后的政治发展、民主发展等产生重大影响。网络时政新闻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如何把握好网络时政新闻消息的传播,不断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如何认识当前网络时政新闻的传播与网民政治素养的关系?如何发挥网络时政新闻在提高网民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这类问题值得业界和学界探讨。

政治素养是指社会群体在一定阶段所形成的政治行为能力的总和,它是社会、经济、政治等在公民个人意识上的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政治情感、政治认知、政治态度三个方面。一定的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程度可以透过公民的政治素养得到折射。作为网络政治文明的一部分,网络时政新闻则是指借助网络媒体报道的个体性的事实新闻或消息。由于网络上很多时政新闻没有对新闻事实提供更多的细节,网民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时政新闻的内涵与实际意义。但是,同样作为以新闻为主的信息发布平台,人民网在时政新闻报道方面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排头兵,人民网以“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打造的时政新闻频道备受网民青睐。再如,凤凰网时事政治板块也比较独特,通常以第三人称视角或社论等形式表达观点,有的是相互佐证,有的则是针锋相对,这样的表现形式也有助于网民获得更多的信息。此外,类似的还有新浪网的高端动态、腾讯网的今日话题、中国新闻网的要闻导读以及搜狐网的声音板块等。人民网独具特色的报道内容与方式,在提高网民政治素养方面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完善网络时政新闻报道。

一、充分发挥“议程设置”的功能,培养网民的政治情感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媒的重要社会功效之一,也就是说大众传媒对一件事情是否予以报道或者报道程度有多大,将影响着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美国著名新闻学者W•李普曼认为,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它在人们头脑中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并由此影响人们的行为。政治素养中第一因素是政治情感,政治情感是政治心理构成要素之一,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人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感、爱憎感、美丑感、亲疏感等心理反映的统称。

实践证明,只有给予人民参与政治活动的机会,人们才会对政治产生好感。网络媒体的最大特点就是网络的互动性,而这恰恰也是培养网民政治情感的途径。例如,人民网曾推出对国家各部委的工作提建议,向两会代表委员献良策,对家乡发展表达期望的“有话网上说”特别报道专题。从专题推出到现在,仅对部委工作建言的就已经超过千万条。人民网开设的这些专题,能够很好地培养网民的政治情感意識,通过为部委工作建言,为家乡发展捎句话,为代表委员献策,调动了网民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

二、丰富相关时政新闻链接,深化网民的政治认知

政治素养中第二个方面即政治认知,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在传统媒体的时政新闻报道中,基本上只是新闻,往往未能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因而也很难使受众有深刻的思考与认知。而网络却不一样,网络凭借其“超链接”功能,使网民上网阅读新闻除了获得信息“量”上的满足,还获得了信息“质”的满足。网络“超链接”功能使时政新闻报道可以有更多背景资料的支持,新闻的报道因此显得厚实且有深度,使时政新闻报道“立体、多维,有厚度、有质感”,让网民在浏览新闻信息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政治认识能力。

如在对“神七”飞船发射成功的新闻报道中,人民网时政新闻板块中推出了专题时政报道,并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添加了“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视频链接以及从“神一”到“神七”相关的材料链接。这些链接从内容上深化了主题,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新闻信息,而且使新闻信息“活”了起来,使时政新闻不再是“单纯的事实消息”,而是运用文字、图片、声音、画面相结合的多媒体链接手段,从整体上深化了网民对我国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了解,使网民真正了解了成功背后的艰辛,很自然地萌发出民族自豪感。再如腾讯网2011年在今日话题板块中,就抓住了许多社会敏感话题,发表了《李建华:吃空饷为何理直气壮》为标题的时事评论,后又发表了《乔志峰:区长果然与女儿“吃空饷”无关》等新闻评论,在这些新闻评论中,采用第三人称方式,借助相关新闻链接,从不同的角度保证了信息的充足,为深化网民的认知奠定了基础。

三、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坚定网民的政治态度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作用,由他们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政治态度作为政治素养构成的第三个方面,即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从肯定到否定、从赞成到反对的转变过程,政治态度通常表现为一系列以成型而又系统的政治意识、政治价值、政治信仰为表现形式的综合信念体系。政治态度在新闻报道中,很容易受到“意见领袖”的左右,而在网络时政新闻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往往是通过“解读”的方式体现出来的。

时政新闻网站应该成为最好的“解读者”,通过对时政新闻报道内容的解读,让网民加深对事实信息的把握与理解,从而坚定网民的政治态度。以人民网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政策解读为例。政策本身是“从实践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对这个过程,群众容易看到的只是政策条文。但是,政策制定的过程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制定政策的背景、事实依据、实际调研、制定不同政策方案、决策等形成长长的链条。其中,多数链节都有新闻价值。因此人民网推出了“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解读”专题,从经济角度去分析三农、土改、粮食安全等热点问题。其中一篇是“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的报道,从农村教育到农村医疗,从农村社保到提高农民收入等多个方面对政策进行了解读,并且还以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对从1982年至2008年的10个一号文件一一做了回顾报道。这些解读较好地发挥了人民网作为媒体的“意见领袖”作用,将党为广大人民谋福利、做事实的决心与实践展现了出来,坚定了网民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提高网民的网络政治素养,其意义不只是简单地提升网民的舆论表达能力,还在于提高他们自身对信息的判断与选择能力。在庞杂的媒介信息面前,提升受众自身的选择、批判、使用能力,成为构建健康媒介生态必不可少的一环。此外,网络社会具有媒介与社会的双重属性,网民作为网络媒体的基本角色,也表现出了现实社会属性,可以说,网民的政治素养是社会公民素养的一部分,因此,在网络社会选择、批判、使用信息的过程中,也体现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总之,要积极完善网络时政新闻报道,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让时政新闻“活”起来,从而不断地提高我国网民的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李俊伟.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2]吴克明.网络文明教育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 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

学院

网络新闻深度报道的创新模式 篇7

与传统媒体一样,网络深度报道强调在解释新闻事件的过程和联系中具备全面与深刻的意义。它依托于新媒体平台化的大趋势,借助了其综合性强、立体开放的特性而全面丰富地展示事件的前因后果,并最终揭示事件或人物深层次的社会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上讲, 这是一种更为高级、更能深入人心的深度报道形式。

1.多维度

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采用单一的媒介表达方式,不同于此,网络新闻的深度采写是对传统表现手法的全方位综合,它不仅采用文字、图像,甚至也借助到视频动画的配合来充分地展示新闻事件全貌。在遵循合理性的前提下,打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的表现手法,即凭借文字、声音、图像等独立手段来组织深度新闻报道的方式,而创造了一种多维度、多方面融合的重要形式。

2.动态性

网络深度报道对于事件的不断跟踪呈现了比传统媒体更加全面、迅捷的态势。如新浪新闻以“责任的力量”为主题对于2012年两会的专题报道,分动态、策划、访谈与互动四个频道,对于两会各个时段的信息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报道与分析,并随着两会召开的不同时段进行实时更新。通过深度报道,受众看到的是一个全部事件的连续性过程,包括事件的背景即现象背后的本质真相。最终而攫取到对这一事件全面、动态、生动的了解。事件本身最具力量,而动态的事件是这种力量的绽放。

3.开放性

受众在网络新闻的深度报道下,成为可以自主选择报道内容的主体。他们主动对于信息真伪进行辨识,较之于传统媒体的受众更具有广泛的参与性。而实际上,受众的参与内容是对报道主旨的一种新型解读。这种开放性是对传统新闻模式的延展,它号召更多的声音、力量推进整个事件的进程,影响乃至促进事件的发展与结果。这种开放性,是在当今“急流转弯”式媒介融合局势里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条件。

网络新闻深度报道的改革策略

为了增强网络新闻报道的权威性与客观公正性,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在策划一个网络新闻专题时,应当给予版面清晰而生动的表达。这就需要网络编辑对于设置专题的导航系统, 具有清晰而条理的逻辑思维,追求真善美、新闻客观规律以及事件发展动向的理念,以及强烈的新闻敏感思维。举例来讲,运用制作好的导航图,丰富了页面的可看性、逻辑性,也能更好的引领受众,传递新闻网站的信息要旨。

其次,重视与受众的互动。比如评论,通过客观评论,我们对事件的跟进将产生更加深刻的剖析,值得思考的是,很多评论群中的网友评论只限于“网友”本身的互动交流,只是单一地借助了新闻媒体所提供的狭隘的意见表达平台,而在交流上给予的关注更少。忽视了最终对于新闻事件的反馈。很多有价值的意见被淹没在编辑的梳理和后来居上的评论。削弱了网民提供的反馈 意见的有效性。这其实要求编辑的组织以及时反馈和回应,从而形成传媒和受众的有效互动

再次,增强与传统媒体的互动, 学习传统媒介的深度报道经验。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其权威性,尤其做到了新闻观点和立场的不偏不倚、公正中立。网络深度报道基于以上考虑,要更多的与传统媒体互动,利用传播空间的延展性,更多地嫁接传统媒体的内容。将传统媒体的优势转化为新媒体的声音与力度,这样,有利于将自身所持有的观点与传统媒体的深度解答达成一致,在避免观点偏激的同时尽可能拓展的新闻视角。具体操作在于:将纸质媒体关于某个新闻报道的网络版或将广播电视关于这条新闻的音频和视频用超级链接安排在页面上。可操作性很强,一方面是对新媒体信息整合能力的体现,同时也提高了新闻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有效掩盖了新媒体因时效性过强而导致深度客观不足的弊病。

通过本文的简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随着网络媒体在社会生活与新闻报道中扮演着日趋重要的一环,它尚且需进一步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在追求技术优势的同时而不忘对于内容深度性的探索与改进,也从更加人文的角度来重视受众对新闻产品的深层次需求。提升新闻媒体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我们企盼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新 闻媒体觉悟的进一步提升,网络深度报道这种对新闻内容深度加工的报道模式,必将成为网络媒体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砝码。

如何避免网络新闻煽情化报道 篇8

一、网络新闻煽情化报道的原因和表现

(一)网络新闻煽情化报道的原因

网络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群体大、信息海量等优势,是传统媒体不具备的,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使“人人都是麦克风”,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这就造成了网络新闻传播的随意性和自主性。为了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有的网络媒体对犯罪、色情、名人丑闻、暴力等一些社会负能量新闻进行大肆渲染和无限放大,从而赢得民众关注。为了获取更高的点击率和关注度,民众的需求成为网络媒体对新闻筛选的主要标准,很多网民爱“看热闹”,网络媒体自然就选择煽情化的新闻来迎合民众的需求。另外,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素养的缺失也是网络新闻煽情化报道的一大原因,他们面对利益的驱使,在没有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就随意对新闻进行捏造,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如今面对生活的高压和新闻竞争的白热化,一些记者正在成为职业写手和扒分机器。[1]

(二)网络新闻煽情化报道的表现

网络新闻传播煽情化报道表现在对新闻内容的筛选上,主要以吸引人眼球的凶杀、暴力、色情、高官腐败、诈骗等新闻为主,这样具有煽情性的新闻占了新闻总数的80%以上。在标题和内容的写作上采用多种手法放大新闻事实,突出煽情的感官感受。为了博取网民的关注将新闻标题添加一些吸引人的字样,但是文章内容不完全是如此,让网民读后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网络媒体利用自身的图片处理、影音制作优势,在一些凶杀案件新闻的报道中配上现场的照片或影音,突出受害者的惨状,令人有种看恐怖片的既视感,虽然害怕但由于好奇仍旧会阅读。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上,网络新闻煽情化报道更是十分的普遍。不少网络媒体会选出一些网民关注度高的新闻来进行加工,对于新闻的真实性没有核查就不负责任地进行发表。由于网民的新闻专业素质良莠不齐,使事件的真实性令人怀疑,经常会出现捕风捉影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2]

二、网络新闻传播煽情化的危害

(一)降低媒体公信力

煽情新闻中大量文不符实的夸大报道,会大大降低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媒体公信力建立在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基础之上,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一位资深媒体人曾说过:“无论怎样的报纸都必须具有自己的公信力,只有这张报纸说的话,报道的文章才能使人信服,他才能拥有长盛不衰的魅力。”公信力就是新闻媒体的生命,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传媒,公信力都是新闻媒体吸引受众持续关注和依赖的内在保障。真实性是新闻最基本的原则,我们对媒体公信力的评测就是看其新闻是否真实、客观、准确。煽情化的新闻报道存在内容夸大、低俗、趣味等问题,完全违背了新闻的基本原则,这必然导致媒体公信下降。

(二)媒体缺乏社会责任

网络新闻煽情化报道大量呈现各种凶杀暴力、色情贪污、国际安全等,容易引起民众对于社会的恐慌和不信任。网络新闻煽情化传播内容的选择十分随意,有的媒体对于犯罪手段的详细解读会诱发人们的犯罪动机。另一方面,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也是互联网时代媒体的社会责任。从现实情况来讲,网络新闻煽情化蔓延趋势对于受众并没有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他们传播的是低俗趣味、道德缺失等社会负能量的文化,更像是对社会不良文化的纵容。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教育淡出民众的视野。这种煽情化报道完全丧失了新闻媒体应有的担当和责任,对社会毫无价值可言。

(三)媒体受众大量流失

媒体长期进行煽情化报道会导致自身品位下降、公信力降低。由于新闻媒体原有的担当和原则尽失,导致新闻产品的质量越来越差,新闻内容不再真实准确,新闻选题不再客观公正,给受众留下一个“虚假、夸大”的印象。久而久之,受众群体将把获取新闻资讯的视角转移到其他平台。另外,网络媒体相当一部分的收入来自于广告的刊登,广告商在进行广告播放平台选择时,肯定是要选择性价比高的平台。大量刊登煽情性新闻的媒体平台,广告商在衡量投放广告效果时也会否定。这样一来,不但受众没有了,连广告商也会减少,最终媒体的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三、避免网络新闻煽情化报道的对策

(一)明确网络媒体的功能和定位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以万计的网络媒体兴起,新闻发布质量鱼龙混杂、参差不齐,让人难辨真伪。为避免网络媒体煽情化报道,网络媒体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和功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网络媒体必须遵守新闻传播规律,加强自律和自我监管,不断增强自身的公信力。在新闻报道中,网络媒体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自身的舆论引导功能,保证新闻要素齐全,对于任何新闻都要本着客观、真实、不偏不倚的态度,不被利益或者其他因素所左右。负面新闻要如实进行报道,不能夸大和过度渲染,不能为了抓住受众的眼球就脱离了事件实际;正面新闻也要真实报道,不要好大喜功就对正面新闻加大渲染。在文化传承的功能上,网络媒体要对我国的先进文化进行传播和宣扬,包括文化知识、民风良俗、社会道德规范等,对于一些低俗、色情、八卦新闻的报道应该尽量不出现或者少出现,最大程度弘扬正能量、发出好声音。在社会监督功能上,网络媒体不应为了煽情而煽情,所谓“铁肩担道义”,网络媒体应当积极承担起司法监督之外的社会监督责任。

(二)建立健全网络媒体管理机制

以互联网尤其是以移动互联网为依托的媒体平台大量崛起,以微博、微信、手机APP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影响和改变当前的媒体传播格局。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当前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途径,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布信息、展开评论、交流意见。不少网络媒体为了博取网民的关注,在媒体发展初期有意策划,将新闻进行煽情化报道。由于缺乏政府监管,尝到网络新闻煽情化报道的“甜头”之后,有的媒体一发不可收拾,煽情报道越来越严重。因此政府作为网络媒体的管理者,可以结合当下实际建立健全网络新闻传播管理机制,来制约和管理网络新闻煽情化报道。除了通过外力的作用管理和干预,网络新闻工作者的门槛过低也是网络新闻煽情化报道的内因,导致没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思,甚至连写文章都困难的人都能成为新闻媒体人。真正的媒体人应该具备新闻从业者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考虑更多的是社会效果,而不是吸引大众的眼球,只会添油加醋地进行煽情化报道。

(三)提升网民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除了政府监管缺失之外,网络新闻煽情化报道能够传播和“放大”的根本原因,在于网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不高。大部分网民都有“看热闹”的心理,自己看了热闹后,没有考虑新闻的真实性和社会影响就转发出去了。由于一些网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不高,不仅相信那些错误的报道,甚至还扩大传播做了网络新闻煽情报道的“帮凶”。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正因为很多网民热衷于阅读类似的报道,导致了煽情化新闻市场的“繁荣”。从受众的角度来看,提升网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才是避免网络新闻煽情化报道的治本之策。只有让网民主动对煽情的网络新闻说“不”,让煽情新闻没有生存的空间,才能真正杜绝网络新闻煽情化报道。

参考文献

[1]梁建伟.做新闻,永远不是比谁更会煽情--也谈当前某些新闻报道的过度娱乐化[J].中国记者,2013(09):27-28.

网络报道 篇9

目前在我国,对于网络传播程度的研究越来越多,截止到2015年12月,笔者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共出现5 236条结果;随后又输入了“网络体育新闻传播”,共出现2866条结果,网络体育新闻的发展正步入一个新阶段。可见,互联网与体育两者不仅仅存在于传播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也对此进行了研究。

1 网络媒体体育新闻专题报道研究及其发展

网络新闻专题是网络媒体独特的新闻体裁,是最具媒体特色、最能发挥网络媒体新闻报道优势的表现形式。网络专题新闻的主要特征是多媒体和超容量性、即时远程性、集成性、和双向交互性。

对于体育项目来说,网络报道实行专题性及给每个项目设有专门的频道,既便于涉及到各个项目的报道,又给受众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四大门户网站在体育报道过程中,专题化的运用就比较好。

一些大型的门户网站在报道体育新闻的基础上,又对体育报道周边的新闻做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给专业性球迷提供了更多的观看比赛平台,并且便利了人们的体育观赛生活。

但是在国内,网络专题化报道研究中大多数过于注重足球和篮球的报道。而足、篮、排作为三大球,其报道研究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经查阅相关文献,关于排球的专题报道少之甚少。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网络媒体越来越重视各个项目的专项赛事报道,特别是足、篮、排三大球以及一些国内优势项目。

自1999年起,网络媒体新闻报道掀起了第一次高潮,网络媒体的地位逐步提高。2002年釜山亚运会,网络媒体第一次对排球比赛进行了报道,不过真正全面报道女排是从当年的世锦赛开始的。此后,网络媒体开始大范围对排球进行报道。报道内容由最初的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及一些亚洲杯比赛到慢慢加入联赛报道,并开始增加一些非比赛内容,如一些排球花边新闻。网络排球报道在不断创新,不仅对报道内容,还对报道形式、报道风格、排球报道网页设置等进行了创新。而且,还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线上排球报道。在网络排球报道历史中,起步阶段曾存在问题和困难,但是近几年网络媒体对排球的报道正走向更高的阶段。

最早的体育赛事报道可以追溯到1996年,当时中央电视台创办并运行央视国际网站,体育作为一级板块被独立出来,成为我国最早发布体育新闻的网站。随后,商业门户网站也有了初步探索,新浪网前身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华渊资讯公司,在1996年4月,发布“利方在线”中文网站,提供中文搜索、新闻、中文论坛、聊天室等信息服务,进行早期商业网站探索。

因此,我国网络体育赛事报道最初始于新浪网。新浪体育自成为我国最大的体育报道网站,其独特的报道手段和新闻敏感度把控,一度成为互联网体育报道中的龙头老大。并且新浪网一直是以新闻信息量大、面广而著称的网站。新浪网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排球一直都是国人的骄傲,国内排球迷众多,本文对新浪排球的研究可以弥补我国网络体育报道研究中对于排球报道的不足现象。

祝越在《新浪网体育新闻报道特征和问题》一文中分析了新浪体育新闻报道的特征:信息量大,注重时效性;加强体育评论,注重报道原创;内容丰富,视频资料多;互动性好;同时,指出了新浪体育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即内容雷同过多,过于注重标题;速度慢,信息分类不及时;管理力度不够,网友留言谩骂现象严重。

2 结语

综上所述,新浪排球赛事报道研究可以结合其他球类运动报道研究、其他网站研究等,寻找自身存在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部分。对排球报道起到引领全面研究的作用。

摘要:排球在中国有很大的影响力,从老女排时代的五连冠开始,中国人便产生一种独有的排球情怀。本文主要对网络媒体排球报道进行研究,研究对象主要以新浪排球频道为主。论坛、网站评论丰富受众参与形式,提高受众参与度,进而更好地进行排球报道。

关键词:网络媒体,新浪网,排球报道

参考文献

[1]邓星华.现代体育传播研究[J].体育科学,2005(1).

[2]张杰.网络体育新闻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3]刘洁琼.我国网络体育新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9.

网络新闻报道的策划与创新 篇10

通过策划形成独家看点

如今, 传媒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快, 新闻领域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如何才能抢到独家新闻呢?这就需要策划;如何才能形成独家报道呢?这就更需要策划。

我们选取新浪、搜狐、腾讯三家门户商业性网站在“建党90周年专题策划报道”进行比较, 从中可以发现, 尽管三大网站报道的都是同一重大题材, 但通过各自的新闻策划, 都形成了独家看点。

(1) 新浪之“信仰的力量”

新浪的主题是“信仰的力量”, 其下设子栏目动态、策划、微博贺词、先进事迹四个方面, 紧扣主题, 描述了中国共产党90周年的变革历史。

在动态专栏中, 新浪新闻报道策划以滚动新闻、时事评论、图片新闻、视频新闻为主, 从而把握新闻咨讯的全面性和权威性。主题策划包括以“青春万岁”、“媒体聚焦”、“红色档案”、“历史轨迹”为子目录, 突出“发展”这条主要线索, 对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回顾。

(2) 搜狐之“集体的力量”

围绕着建党90周年的历史, 搜狐网以“集体的力量”为题进行了专题策划, 其内容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这些策划的总体特点是内容具有专业性、制作十分精良, 全方位地运用了多媒体的报道手段和方式。

“集体的力量”策划算得上是把网络营销策划和新闻专题策划完美结合的典范, 其方法是将历史老照片、传统资料进行整合, 配设文字稿, 对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介绍。以一幅幅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展现在受众的眼前, 让受众对于各党的历史进行了印象深刻的回顾。

(3) 腾讯之“思想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之际, 腾讯推出了大型系列报道“思想的力量”。腾讯的策划同样受到了广泛好评, 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样性的报道方式, 对党的发展历程和卓越成就、对共产党员中的优秀典型做了深入的报道, 其相关数据显示和相关指标上, 腾讯网都遥遥领先于其它网站。

三家媒体以不同的主题, 不完全相同的报道方式, 充分发挥新浪和腾讯微博这一新媒体, 以及搜狐新闻、搜狐社区、搜狗搜索引擎等的作用, 形成独家的精彩看点。

让受众的“信息大餐”时刻都是新鲜的

传统媒体一直强调快捷、高效, 但它们再快, 也快不过传输迅捷的网络新闻。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是无止境的, 他们希望随时打开网页, 就能看到不同的信息更新。这一点, 传统媒体无力做到, 但网络媒体却可以大有所为。多样化的新闻采集渠道, 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新闻发布路径, 海量的信息汇集, 可以通过科学归类、整理过滤以及延伸挖掘, 用创新的策划手段, 完全可能随时为受众提供新鲜无比的信息大餐。

1.报道客体的信息。如报道一个重大事件, 就需要了解有关这一事件的背景情况、目前进展势态、各方面对事件的反应、有关专家对事态发展的分析预测、与此事件有关的其他事件及人物的情况、历史上的类似事件的情况、其他地区类似事件的情况等。

2.报道接受者的信息。如读者对这新闻线索是否已经有所了解, 他们对此选题的获知需求点究竟在哪里, 已知事件的读者对事件的反应、有关领导对事件的态度和对策、有关专家对事态发展的分析预测等。这些信息有助于策划者把握受众的心理特点, 有的放矢地策划报道, 而且这些信息有一部分可能直接成为报道的内容。

3.报道竞争者的信息。如对一些意义重大、媒介普遍会加以报道的选题, 要设法了解其他新闻媒介的报道方案, 弄清其报道的规模会有多大、可能选择什么报道方式等, 这样才能针对竞争对手的行动, 采取相应的对策, 在报道中扬长避短, 出奇制胜。

让新媒体成为重要资源

新媒体是指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 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 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 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新型媒体。包括了光纤电缆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图文电视、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卫星直播电视系统、互联网、手机短信、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多媒体技术广播等。

在新媒体环境下, 新闻资源显示出一些新特点:

1.新闻信源扩大, 信息资源更加丰富

不仅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数字技术息息相关, 就连人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都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世界变得越来越紧密起来。这一切正是新闻传播得以快速发展的良好契机。

2.新闻人才资源改变, 采编队伍“草根”化

新媒体的网状信息流动模式, 使得人们不仅可以在第一时间快速获取信息, 而且可以以多种方式经济快捷地制作传播信息, 甚至可以参与新闻生产。就连一些并不具备新闻专业技能的手机用户、普通网民, 以及广大播客们, 也开始主动地在“第一时问、第一现场”借助新媒体来采集信息, 并以手机图像、手机短信、博客日志、网络群聊等形式, 发布他们认为相对重要的消息, 不时创作出所谓的“草根新闻”、“平民新闻”。虽然, 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并不具备高超的业务素质, 甚至连“合法”的记者编辑身份也没有, 但他们对于记者这一角色的重新界定, 已经开始“使大众媒体时代”让位于“个人和参与性媒体时代”。

新媒体加入到网络媒体, 使网络新闻的新闻资源更加丰富起来。这为网络新闻的采集更新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

(1) 重视原创新闻

新闻线索、新闻资料, 以及各种原创报道, 都可以通过新媒体的渠道来获取。新媒体在信息发布方面, 有着强烈的时效性和现场感, 特别是近年来迅速兴起的手机短信、博客、播客、微博等, 因为添加了其原创, 为新老媒体输出大量的内容和资源。在这方面, 国外先进媒体的运作方式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的突发性报道中, 可以广泛借助人民大众的力量, 发动群众通过新媒体, 在第一时间传送他们在第一现场采集到的相关信息。

(2)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互动

各种传媒互相合作, 共同展开对某一话题的报道, 是新闻报道策划中比较常见的手法。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依据各个传媒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角度和表现手法, 使报道主题得到各具特色的展现;同时, 多种媒体的合作报道, 还能制造出更好的报道效果。

网络报道 篇11

关键词:报纸媒体;网络互动;报道影响力;优势互补;新兴媒介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175-0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网络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工作、学习、娱乐、商务与网络息息相关,是人们了解社会、更新知识、传播新闻的一种新型媒体。将一种传播媒体推广到5 000万用户,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5年,而互联网仅用了5年,可见网络的传播速度与效力。而作为历史悠久、影响深厚的报纸媒体,其报道有深度、有厚度,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也能激发读者的探索精神。两种媒体各有优势、各有所长,本文作者认为,重要的是了解两种媒体的特点、优势及不足,以最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

一、报纸媒体的特点、优势

传统的大报、大刊,历史悠久、大部分长达几十年,有的甚至几百年,而我国网络媒体的历史最长不过十几年。据记载,《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创刊最早,发行时间最久,发行数量最多的报纸。《申报》的出版发行,冲破了当时中国封闭的社会,成为中国第一张现代意义上的报纸,是当时中国人民的一种依赖和寄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度,中国人自古对书报就有很深的感情,无论是报纸、杂志、书籍,早已是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消息来源。时至今日,纸质媒介依然有着其独特的影响力。主要有以下特点:

1.内容厚重,信息量大。报纸作为综合性内容媒介,以文字符号为主、图片为辅传递信息,容量较大。特别是一些原创、首发深度报道,能够充分体现出新闻的价值所在,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满足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和渴望。报纸所刊发的文章程序严谨,无论是采访、写作还是编辑过程,每一环节都要经过细致的加工和认真的制作,才能确保呈现出优秀的新闻作品,同时,一些受众对真相的寻找更使得那些有深度的报道产生深远影响。

2.阅读性强,印象深刻。一方面,报纸的编排、设计,都有着独特的思想性和逻辑性,体现出较强的艺术性和视觉效果,具有较强的阅读性。另一方面,报纸广告也有着其突出的特点,报纸广告被喻为是“没有时间的黄金时间广告”,是让读者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安排个人的阅读黄金时间,它不同于电视、网络等形式,报纸的阅读习惯来自读者的需求,读者有充足的时间接受报纸广告的宣传信息,并且印象深刻。

3.便于保存,覆盖率高。由于报纸特殊的材质及规格,相对于电视、广播等其他媒体,报纸具有较好的保存性,而且易折易放,携带十分方便。一些人在阅读报纸过程中还养成了剪报的习惯,根据各自所需分门别类地收集、剪裁信息。这样,无形中又强化了报纸信息的保存性及重复阅读率。

4.真实可信,权威性强。长久以来,报纸在读者心目中一直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权威性又是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特别是各地区的日报大都是党委机关报,所刊登的新闻都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广受群众信赖。

二、网络媒体与报纸媒体之比较

作为一种新兴媒体,网络媒体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快速的发展速度,是由于它既包含着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又带有其自身许多新的特点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传播迅捷,制作简便。报纸限于版面和印刷周期,而网络一条消息在网上随时发布,间隔时间长则数小时,短则几分钟。尤其是在报道突发性事件和持续发展新闻事件上,网络媒体以其信息公布与更新速度的迅捷比报纸等其他媒体更胜一筹。震惊中外的“9·11”事件,美国遭受恐怖袭击的事件是在网上率先传播的,在短短的几天内网络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访问,一些著名网站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登录拥挤的情况。网络因其传播的实时性、交互性,迅速异军突起。

2.存量丰富,多维宣传。网络媒体在信息传输量上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其贮存和发布的信息巨大,有人将其形象地喻为“海量”。网络能够提供无限的空间来说明事件的来龙去脉,包括背景材料、专家意见、事件发展方向、网友评论等。同时,除了文字单一的宣传外,还可实现声音、视频、图片等多面的多维宣传,给读者以直观、立体的报道印象。网络的多方位报道一时间使这个新兴的媒体成为了人们追逐的目标,它的蓬勃发展给报纸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3.检索便捷,信息量大。对于报道时间久远的文章,如果想进行查阅,网络查找可免除翻看报纸的麻烦,只需在页面进行关键字检索,便可一目了然。同时,与之相关的新闻、事件等相关资料,一应俱全,第一时间就可以提供信息全面、内容丰富的资料。除新闻报道外,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娱乐等内容,大到规划生产,小到生活琐事,也不必翻阅报纸,快捷的网络把人们真正带入信息时代。

4.多项互动,全民监督。报纸媒体的报道一般呈现单身性,各方面的评论、反馈和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沟通和对接。而网络媒体与受众的传播关系是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开放的网络平台使任何人都可以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对同一事件和问题展开大讨论,实现时时沟通、相互交流。由这种沟通而形成的“聚合效应”更是在网络媒体的监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华南虎事件”、“杭州富家子弟飙车案”、“周久耕事件”等,都体现出了网民互相协作、揭露真相的力量。

三、两种媒体的优势互补

报纸媒体和网络媒体,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都是舆论宣传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和载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络媒体与报纸媒体的联系成为可能。其实,网络媒体的出现只是拓展了报纸等传统媒体未曾拓展的领域,就如同电视的出现促进了大众文化繁荣一样。那么,二者如何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才是提升报道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合作交流:

第一,报纸媒体采编人员的专业化以及采访权限的规范化可以弥补网络媒体新闻采访权及记者队伍的缺失。目前,许多门户网站都受到这些问题的困扰,一是没有新闻采访权,二是没有自己专业的新闻采编人才和精良的记者队伍。在国内,新浪、搜狐等已经取得了登载新闻的许可证,但一线记者的采访权限和规范性也一直未得到批准,对于一些地方性门户网站来说,无疑是一个发展瓶颈。对于一家门户网站来说,如果没有原创的新闻信息资源,记者队伍不足以取得第一手可靠材料的新闻来源,那么,再强大的网络技术优势也难以转化为全面的竞争优势。相比较之下,报纸媒体的精良队伍和管理方式,正恰巧解决了网络媒体的问题,这种方式,正是网络媒体可以借鉴学习的。

第二,资源整合,加大对重大深度新闻的报道力度。在重大新闻采访报道成本越来越高的今天,无论是报纸媒体还是网络媒体,对每一个新闻选题的立题、采访、编前讨论、刊发环节,都比较慎重。对于采访难度大、信息采集难、社会压力大的选题,一线记者需要付出很多的辛苦和努力,这样的稿件一经刊发,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巨大的,解决问题的力度也是不可小视的。只有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网站或是报纸媒体才能经得住考验,才能支付这笔开销。既想要保证新闻报道,又要确保经费支持,报纸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资源整合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对一些重大事件和政策,也应该集中力量报道,使信息传播和宣传效应达到最大化,体现出媒体的社会价值。比如,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全人类的体育盛会,也是全球传媒的焦点。理所当然是中国媒体报道的重点,同时也是向全世界介绍中国的好机会。既要让国内人民很好地观赏体育盛会,又要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良好形象,绝非一两种媒体所能做到的。因此需要媒体的优势互补合作。

第三,报纸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合作,可提升报道力的权威性和可信度。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源的多元化,使得网络媒体所传播信息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大大低于传统媒体,再加上一些色情、暴力及带有各种不良动机和倾向的信息,给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潜在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网络媒体打破了我国原来只有新闻机构才能发布新闻的局面,其信息来源的快捷、迅速,在时效性方面又大大领先于报纸媒体。二者加强合作,也势必有利于提高报道的影响力。目前,许多报纸媒体也纷纷与网站合作,推出专门的与纸质内容相一致的电子报刊,广受读者欢迎和热爱;一些报社已经同网络媒体合作,通过阅读器的方式制作新闻产品,使读者可以通过手机看到报纸的内容,等等。这种合作,一方面通过网络媒体拓宽了阅读群体,另一方面报纸媒体得到了广泛宣传,实现了报纸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双赢。

第四,报纸媒体和网络媒体要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势,建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传统媒体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都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上逐渐建立并不断完善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在传播中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网络媒体从一个新兴产业到现在人们的广泛应用,甚至可以说是依睐,它给我们快节奏的生活带来舒服便捷,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视的。网络媒体以方便快捷、形式多样、便于分享、不受空间限制等优势受到大众的青睐。二者的品牌形象应是独立存在而又不可分割的,报纸媒体的厚、深、重,网络媒体的快、捷、变,使二者特点鲜明、各占优势。独特的品牌形象得到认可后,在抓住市场资源方面,就会变得“宽而广”,而不会是“狭而狭”,对同一题材的报道,展现给读者的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从而产生的影响力也会各有不同。

四、结语

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报道研究 篇12

(1) 强烈的大学生主题色彩。随着高校办学环境的开放化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自主化, 高校和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大学生在学校期间, 上网时间较多, 文化程度高, 兴趣相对广泛, 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 极易受到社会及周边同学的影响, 这些自身的特点使得他们在表达态度、意见、看法时, 有了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

(2) 突发性。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 大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 校园里学生密集, 学校的某些规定如果牵涉到了学生的自身利益, 便会发生群体性事件。由于事发突然, 学生自身的凝聚力又比较强, 波及面广, 学生往往会因为一些小事情 (停电、停水、断网等) , 情绪不稳定。

(3) 目的比较单纯。尽管一些学生参加了罢课、打架、游行、破坏校内公共设施和其他极端行为, 但总的来说, 这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并非大学生参与的目的, 只是部分学生受周边同学感染、刺激, 许多最初仅仅作为旁观者的人, 通过情绪的发酵参与到了事件中去, 暴力行为较弱。

二、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诱因

(1) 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部因素。一是近几年有关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数量不断增多。大学生群体往往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与大学生自身相关的事件以及有关国家领土争端等问题的事件。通过网络, 所有的学生都纷纷加入到该事件的讨论中去。二是大学生网络群体在行动上高度统一且具有一致性。三是组织、参与方式“合法化”。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法律意识较强。

(2) 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外部因素。一是外国在中国的反华势力渗透。大学生具有朴素的爱国热情和讨论国际政治的强烈愿望, 由于他们政治辨别力不强, 有时行为可能会有极端倾向。二是学校的某些规定或需求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的集体利益。

三、从钓鱼岛事件看网络在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

(1) 行动力, 引领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在信息的传播上摆脱了很多传统媒体的限制, 行动力更快, 互动性更强。新浪微博、搜狐、凤凰网、网易等都大批量转载关于钓鱼岛的新闻, 在第一时间为受众提供信息。经过各大网络对钓鱼岛事件的大肆渲染、报道, 各大传统媒体也纷纷加入到了此事件的讨论中去, 意见领袖、网络红人等对事件的“煽风点火”。

(2) 凝聚力, 引导舆论导向。在钓鱼岛事件中, 大学生作为最活跃的群体, 通过贴吧、论坛、QQ群、微信等方式对日本购岛行径表示强烈的谴责和愤慨。但某些丧失理智的大学生则采取极端做法, 组织示威游行, 更有学生借反日游行翘课, 给学校的管理及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在示威游行事件之初, 规模较小, 但由于“从众心理”作祟, 加之他人的影响, 不少学生盲目跟从。

(3) 监管力缺失使信源不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在发布信息时, 因为信源审核机制严格, 发布的消息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但是在网络这个可以自由发布信息的平台中, 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网络信息发布监管上的缺失, 使BBS、论坛、微信等网络媒体上的信息处于自由状态。

四、高校对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机制

(1) 开展班级文化活动, 通过辅导老师沟通、专家开讲座、张贴海报、团队活动等形式进行有效疏导, 防患于未然。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其一举一动都备受社会关注, 学校要引导、教育他们树立责任意识, 从而为维护社会正义做贡献。大学生不能因为失恋、学业、就业等问题, 一时冲动, 在网络上传播不当的行为。平时在开展班级集体活动时, 学生干部、老师要多探讨、多沟通, 使学生及时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2) 不断完善高校的网络管理制度。加强对高校网络群体事件的监测, 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 需要高校、政府和社会人士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新闻媒介与政府之间的互动构成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运行机制, 也是媒介生存与发展的较为直接的制衡因素。

(3) 建立和完善网络宣传体系。强大的网络宣传体系是网络群体事件的一个重要保障。高校应该利用校园广播、公共微博和微信、校报、班级板报、海报等媒介方式, 加强正面宣传, 对大学生进行引导, 使信息传播行为更加健康文明。

(4) 建立网络群体事件问责制度。高校内发生的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如果有良好的政策和约束, 是可以防范的。只有建立问责制度, 才能对大学生有一定的约束和震慑力, 使大学生有责任感地行使言论自由权。高校建立这一制度, 必然能够明确各部门领导、辅导员、学生干部等各部门的职责, 引起他们的重视, 通过平时的严加防范和对不合理诉求的疏导降低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概率。

(5) 加强信息安全立法。网络媒体作为言论自由的表达形式之一, 并不代表网络自由是无限制的, 网络的立法缺陷很多。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使用贴吧、论坛、微博、微信等媒介传播信息, 当信息引发群观时, 往往会出现很多不实的言论, 进而使事情复杂化, 出现网络群体性事件。

总之, 高校学生参与的网络群体事件, 其目的和出发点只是为了表达自身对于社会问题、国家问题的态度、意见和看法, 展现作为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 有时也因学校某些规定和自己的利益诉求相违背而引发群体事件。只有更好地认识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群体事件, 将其放在当前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 放在高校所处的小环境中进行解决, 才能更好地维护高校校园的和谐。

摘要:随着网络媒体的崛起, 网络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加上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 他们特别容易通过网络产生偏激、统一的舆论, 从而引发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随着信息在传递过程中通过网络渲染和发酵, 大学生参与的群体逐渐壮大, 进一步使矛盾激化, 给高校的管理和日常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的影响, 因此, 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媒体,舆论,群体事件

参考文献

[1]雷跃捷.网络传播概论[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 2009:86.

[2]严三九.新媒体概论[M].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40.

上一篇:统筹运行下一篇:农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