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报道

2024-06-10

我报道(精选9篇)

我报道 篇1

一、新华社“我报道”

“我报道”是新华社于2013年6月推出的参与式新闻移动终端服务,鼓励非专业记者从新闻现场报料,同时结合新华社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集成图片、视频、文字等形式,实时推送真实、客观、有价值的资讯。

“我报道”客户端分四个栏目:我来报料、我在现场、我来解读、我的观点,突出用户参与,强调“公民记者”概念。试图跳脱出“记者—受众”的单向传播模式,让用户参与新闻的制作报道,加强记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

总体来看,“我报道”是新华社作为传统媒体在网络媒体时代的一次转型实践。它顺应了网络时代的新闻需求,强调了公民记者的现场报料,以及对多种移动终端的覆盖。前者是参与式新闻的核心要素,而后者则是对以移动社交为特点的网络环境的回应。

二、报道“我”时代的转型及成果

(一)互动频繁,项目多样

“我报道”从诞生之初,就不断发布各类互动项目,实现网络与现实的结合,与受众进行互动。这些互动项目大致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招募移动实习记者,招募在校大学生到“我报道”平台进行移动实习;二是征集户外实践项目公众参与者,征集有特长的公众参与户外调研、科考活动,并以公民记者的身份报道途中见闻;三是主题稿件及选题征集,以某个热议话题作为主题,进行稿件或者是选题的征集;四是主题线上线下活动,鼓励用户参与互动,提供奖品。

“我报道”成立至今,共进行了2次移动实习记者的招募,3次户外实践项目公众参与者的征集,18次题稿件及选题征集,9次主题线上线下活动。平均每月都有互动项目出现。

在“我报道”上,互动项目除了多样之外,更有一定的延续性。以“真爱敦煌”项目为例,在征集了公众参与者之后,“我报道”陆续发布公众参与者根据沿途经历所写的稿件,加之新华社记者的稿件,形成一系列的组稿,进一步延长互动项目的有效期,扩大其参与度与影响度。

(二)来源广泛,报道及时

“我报道”的主要内容来源是新华社记者供稿、公民记者报料以及社会人士约稿。公民记者的报料大大拓宽了新闻的选题范围,丰富了稿件内容,加速了新闻的发布。“我报道”新闻的内容种类多样,上至时政新闻、人物专访,下至生活趣事、旅途见闻。记者与用户的互动也弥补了一定的采访空缺和新闻时间差。

2013年10月,浙江宁波遭遇台风暴雨袭击,发生水灾。“我报道”及时根据公民记者从现场传回的文字和图片信息,编排组成了《宁波水灾“我”直击》、《温情、感恩:为余姚加油》等稿件,从普通人的角度展示了灾区的情况,也弥补了记者因为灾情难以进入灾区,报道不及时的不足。

(三)利用优势,策划专题

“我报道”充分利用了网络媒体的优势,打破推送时间惯例,及时发布新闻,根据热点事件策划推出系列专题报道。

以2014年3月1日晚发生的昆明暴恐事件为例,在事件发生之后,“我报道”打破其每日晚间推送新闻的时间惯例,2日一早便领先所有新媒体推出专题报道。此次通过微信传播的单条稿件在腾讯新闻一上午便获得26万次评论。[1]后“我报道”又根据昆明暴恐事件的进展及社交媒体舆情设置两会议题,策划推出了《来自中国政治殿堂的祭奠》、《恐怖分子是中华民族公敌》等报道,并在“我报道”等平台上集成推出。

“我报道”在成立之初,就曾试水“丝绸之路申遗”、“月兔号月球车探月”等热议话题,策划了系列专题报道。例如,围绕“丝绸之路申遗”展开的《这批“神马”非“浮云”,是国宝》、《敦煌菜:从壁画走上餐桌》等新闻,内容从文化历史到衣食住行,有文化科普类的严肃性报道,也有轻松愉快的趣闻,带领用户领略丝绸之路的魅力。

(四)围绕用户,创新报道

围绕用户,关注其潜在需求。“我报道”推翻传统媒体做新闻的思路,采取网络媒体的思维创新报道。这一系列报道卓有成效,展现了新华社顺应潮流、转型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社交媒体内容特点为短小精悍。根据社交媒体的传播规律,新华社对外编辑部在“我报道”上推出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创新报道。2015年两会期间,“我报道”陆续从“扫盲贴”、“干货”、“盘点”等角度进行创新报道,推出了《2015政府工作报告的100条“干货”》等知识化、趣味化、可视化的报道。其中,《官方话语对接网络热词,李总的“任性”咋翻?》从文件翻译的角度巧妙解读了网络热词在官方报告中的应用,显得生动有趣,不失品位。

三、困境与出路

尽管初见成效,但是“我报道”作为传统媒体的一次转型实践,仍遭遇了一定的现实困境。

首先在定位上,“我报道”的定位是“记者—受众”的双向传播模式,但是受众的定位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报道者,而是报料者、评论者。从实际操作来看,大多数公民记者只是作为报料人存在,提出需求,提供选题和素材,是专业新闻采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真正意义上的公民记者自制新闻则很少存在。

其次在功能上,“我报道”与其说是参与式新闻平台,不如说是一种十分强调新闻用户需求和体验的新型新闻客户端。[2]其发挥的功能并未存在明显的提升,互动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最后在受众上,客户端的用户是公民记者的候选人。目前来看,受众素质的参差不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记者—受众”双向传播的模式。

由此,“我报道”不仅要为新闻受众提供数据化、多媒体化的“另类报道”,更要积极锁定潜在的能够自制新闻的目标用户,引导其成为合格的公民记者,实现“记者—受众”完整的双向传播。同时,也应该在“参与式新闻”的理念上更加放开,将关注方向从“使用”转移到“引导”,实现更加积极的互动。

摘要:本文以新华社在其新闻客户端“我报道”中的转型实践为例,探讨和分析“我报道”的转型及成果,寻找其作为传统媒体转型实践项目在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现实困境,并尝试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我报道”,新华社,公民新闻,网络媒体

参考文献

[1]刘滢.1个核心、N种形态——新华社两会“我报道”探索政治新闻报道新路径[J].中国记者,2014(04):38-39.

[2]常江.“参与式新闻”的理念与中外实践——以CNN i Report和新华社“我报道”为例[J].中国记者,2014(07):110-111.

我报道 篇2

满洲里市第三小学

举行“创新在我身边”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启动仪式

2014年7月9日,满洲市第三小学举行了“创新在我身边”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启动仪式。科技辅导员姜成彬老师主持了本次启动仪式。启动仪式上,学校对上届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奖的同学及老师颁发了奖品和证书,乔红静副校长对本次活动的背景及意义做了讲话,孙瑞鑫主任宣布了满洲里市第三小学“创新在我身边”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实施方案,学生代表张瑾怡向全体同学发出了“创新在我身边,让科技创新活动点燃我们的梦想”的倡议。活动现场孩子们的创新热情被点燃,同时认识到“创新”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也不深奥,也许只是一个小改进就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相信此次活动的成功开展,定会为孩子们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我报道 篇3

《现代商贸工业》:转企改制后的“减肥瘦身”

《现代商贸工业》是湖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会员单位。日前, 在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与龙源期刊网联合发布的2012中文期刊网络阅读排行TOPIOO (前100位) 期刊榜上, 该杂志国内网络阅读量名列武汉市期刊第一位, 湖北省期刊前3位, 全国第51位, 较2011年上升35位。

体制改革完善运行制度

2012年3月, 《现代商贸工业》作为湖北省第一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试点, 整体划转至武汉出版集团并转企改制, 集团为其制定了“打造优秀期刊, 服务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杂志社抓住改制试点之机, 完善了办刊运行机制。首先, 完善了企业独立法人登记, 杂志社真正成为独立承担法律和社会责任的民事主体;其次, 改革人事制度, 实现了人事管理社会化, 对人员实行全员岗位聘用和目标管理, 优化采编组织和队伍结构, 并为所有员工办理了社会养老和其他社会保险解除后顾之忧;再次, 改革分配制度, 率先实行以“绩效、岗位、收入”为内容的管理和分配机制, 本着“岗变薪变, 优劳优得”的原则, 从总体运行机制层面为“质量兴刊”提供了制度保证。

检测稿件建立甄别制度

2012年, 杂志社构筑稿件检测系统平台, 正式启用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建立稿件甄别制度。此前, 因未启用检测系统, 杂志上超标发表了一些复制比较高的文章。

此外, 制定统一规范, 完善稿件三审制度。该社制定了统一规范的稿件格式, 优化了杂志的出版时间、流程安排, 完善了编辑部主任初审、编委会专家二审、主编终审的三审制度, 并制定了相应的奖惩办法。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保证了编辑工作的科学性、有序性、规范性, 明确了不同层级编辑的责权利, 使编辑工作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有效对接、联袂互动, 对提高刊物质量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自我解剖坚持质量兴刊

在端正方向、恪守宗旨、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基础上, 《现代商贸工业》痛下决心、自我解剖, 做了4项“手术”, 迈上了“质量兴刊”的科学发展之路。

调整刊物容量, “减肥瘦身”。该刊2011年全年24期, 每期298页, 期发文章近200篇, 在如此大的工作量面前难免出现稿件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2012年, 该刊果断砍掉100个页码, 期发文章约100篇, 减少-半。

调整栏目设置, 突出宗旨。为解决超范围刊发不符合办刊宗旨文章的问题, 该刊调整了栏目设置。如将《教育与培训》栏目改为《职业教育与培训》, 只刊发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文章。

加强选题策划, 占领制高点。杂志针对物流业迅速发展的态势, 加强专题文章的稿件组约。在“2012年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统计的索引情况中, 《现代商贸工业》刊发的物流方面的论文有8篇, 占该刊当年39篇索引数的1/5强。

严格组稿源, 自主投稿。杂志社通过发布公告, 坚决清除一些中介机构和个人擅自以《现代商贸工业》名义向社会征稿、组稿给该刊声誉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严把稿件来源关, 通过加强鉴别, 对中介组稿来稿一律拒收和退稿, 从源头上保证来稿的正当性和纯洁性。

我报道 篇4

“我心目中的大学生活”畅谈活动报道稿

走过花季,走过雨季,还走过了黑色的六月,然后呢,就走进了被人们戏称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这一路走来有过很多的不易与艰辛,我们这些莘莘学子们清楚得很,不论过去怎样,既然来了,就和所有其他的同学一样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大学是一个新的起点,大学几年光阴的花费将直接决定未来的命运,关键在于如何经营我们的大学生活,在毕业的时候能直接看到精心经营背后的直接效益:物有所值还是物超所值。为了大家能尽快在大学生活中找到方向,生命科学学院各班级举办了“我心目中的大学生活”畅谈活动

这次活动是为了让我院学生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我院领导和老师都十分关注这次活动。通过这次活动,让各位学生对未来随时都可能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都有了了解,为更好的面对,适应大学生活,足了充分的准备。

我报道 篇5

f国新闻出版报》报道我刊现代商贸工业”杂志改革发展质量兴刊情况《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4月24日第8版头条报道了《现代商贸工业》杂志改革发展、质量兴刊的成绩和做法, 以下为报道全文:《现代商贸工业》:转企改制后的“减肥瘦身”《现代商贸工业》是湖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会员单位。日前, 在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与龙源期刊网联合发布的2012中文期刊网络阅读排行TOPIOO (前100位) 期刊榜上, 该杂志国内网络阅读量名列武汉市期刊第一位, 湖北省期刊前3位, 全国第51位, 较2011年上升35位。体制改革完善运行制度2012年3月, 《现代商贸工业》作为湖北省第一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试点, 整体划转至武汉出版集团并转企改制, 集团为其制定了“打造优秀期刊, 服务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杂志社抓住改制试点之机, 完善了办刊运行机制。首先, 完善了企业独立法人登记, 杂志社真正成为独立承担法律和社会责任的民事主体;其次, 改革人事制度, 实现了人事管理社会化, 对人员实行全员岗位聘用和目标管理, 优化采编组织和队伍结构, 并为所有员工办理了社会养老和其他社会保险解除后顾之忧;再次, 改革分配制度, 率先实行以“绩效、岗位、收入”为内容的管理和分配机制, 本着“岗变薪变, 优劳优得”的原则, 从总体运行机制层面为“质量兴刊”提供了制度保证。检测稿件建立甄别制度2012年, 杂志社构筑稿件检测系统平台, 正式启用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建立稿件甄别制度。此前, 因未启用检测系统, 杂志上超标发表了一些复制比较高的文章。此外, 制定统一规范, 完善稿件三审制度。该社制定了统一规范的稿件格式, 优化了杂志的出版时间、流程安排, 完善了编辑部主任初审、编委会专家二审、主编终审的三审制度, 并制定了相应的奖惩办法。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保证了编辑工作的科学性、有序性、规范性, 明确了不同层级编辑的责权利, 使编辑工作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有效对接、联袂互动, 对提高刊物质量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自我解剖坚持质量兴刊在端正方向、恪守宗旨、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基础上, 《现代商贸工业》痛下决心、自我解剖, 做了4项“手术", 迈上了“质量兴刊”的科学发展之路。调整刊物容量, “减肥瘦身”。该刊2011年全年24期, 每期298页, 期发文章近200篇, 在如此大的工作量面前难免出现稿件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2012年, 该刊果断砍掉100个页码, 期发文章约100篇, 减少—半o调整栏目设置, 突出宗旨。为解决超范围刊发不符合办刊宗旨文章的问题, 该刊调整了栏目设置。如将《教育与培训》栏目改为《职业教育与培训》, 只刊发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文章。加强选题策划, 占领制高点。杂志针对物流业迅速发展的态势, 加强专题文章的稿件组约。在“2012年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统计的索引情况中, 《现代商贸工业》刊发的物流方面的论文有8篇, 占该刊当年39篇索引数的1/5强。严格组稿源, 自主投稿。杂志社通过发布公告, 坚决清除一些中介机构和个人擅自以《现代商贸工业》名义向社会征稿、组稿给该刊声誉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严把稿件来源关, 通过加强鉴别, 对中介组稿来稿一律拒收和退稿, 从源头上保证来稿的正当性和纯洁性。此外, 杂志社还聘请了一批专家学者担任编委, 建立外脑审读制度, 以监督和管理杂志质量。这种编辑审稿和专家审读相结合的模式, 保证了该刊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原载《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4月24曰)

我报道 篇6

道麵丨‘现代商贸:&业i杂志改革发展质量兴刊情况《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4月24日第8版头条报道了《现代商贸工业》杂志改革发展、质量兴刊的成绩和做法, 以下为报道全文:《现代商贸工业》:转企改知后的“减肥瘦身”《现代商贸工业》是湖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会员单位。日前, 在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与龙源期刊网联合发布的2012中文期刊网络阅读排行TOPIOO (前100位) 期刊榜上, 该杂志国内网络阅读量名列武汉市期刊第一位, 湖北省期刊前3位, 全国第51位, 较2011年上升35位。体制改革完善运行制度2012年3月, 《现代商贸工业》作为湖北省第一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试点, 整体划转至武汉出版集团并转企改制, 集团为其制定了“打造优秀期刊, 服务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杂志社抓住改制试点之机, 完善了办刊运行机制。首先, 完善了企业独立法人登记, 杂志社真正成为独立承担法律和社会责任的民事主体;其次, 改革人事制度, 实现了人事管理社会化, 对人员实行全员岗位聘用和目标管理, 优化采编组织和队伍结构, 并为所有员工办理了社会养老和其他社会保险解除后顾之忧;再次, 改革分配制度, 率先实行以“缋效、岗位、收入”为内容的管理和分配机制, 本着“岗变薪变, 优劳优得”的原则, 从总体运行机制层面为“质量兴刊”提供了制度保证。检测稿件建立甄别制度2012年, 杂志社构筑稿件检测系统平台, 正式启用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建立稿件甄别制度。此前, 因未启用检测系统, 杂志上超标发表了一些复制比较高的文章。此外, 制定统一规范, 完善稿件三审制度。该社制定了统一规范的稿件格式, 优化了杂志的出版时间、流程安排, 完善了编辑部主任初审、编委会专家二审、主编终审的三审制度, 并制定了相应的奖惩办法。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保证了编辑工作的科学性、有序性、规范性, 明确了不同层级编辑的责权利, 使编辑工作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有效对接、联袂互动, 对提高刊物质量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自我解剖坚持质量兴刊在端正方向、恪守宗旨、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基础上, 《现代商贸工业》痛下决心、自我解剖, 做了4项“手术”, 迈上了“质量兴刊”的科学发展之路。调整刊物容量, “减肥瘦身”。该刊2011年全年24期, 每期298页, 期发文章近200篇, 在如此大的工作量面前难免出现稿件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2012年, 该刊果断砍掉100个页码, 期发文章约100篇, 减少—半0调整栏目设置, 突出宗旨。为解决超范围刊发不符合办刊宗旨文章的问题, 该刊调整了栏目设置。如将《教育与培训》栏目改为《职业教育与培训》, 只刊发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文章。加强选题策划, 占领制高点。杂志针对物流业迅速发展的态势, 加强专题文章的稿件组约。在“2012年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统计的索引情况中, 《现代商贸工业》刊发的物流方面的论文有8篇, 占该刊当年39篇索引数的1/5强。严格组稿源, 自主投稿。杂志社通过发布公告, 坚决清除一些中介机构和个人擅自以《现代商贸工业》名义向社会征稿、组稿给该刊声誉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严把稿件来源关, 通过加强鉴别, 对中介组稿来稿一律拒收和退稿, 从源头上保证来稿的正当性和纯洁性。^此外, 杂志社还聘请了一批专家学者担任编委, 建立外脑审读制度, 以监督和管理杂志质量。这种编辑审稿和专家审读相结合的模式, 保证了该刊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原栽《中国新闻出版银》2013年4月24曰)

我报道 篇7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4月24日第8版头条报道了f现代商贸工业》杂志改革发展、质量兴刊的成绩和做法, 以下为报道全文:《现代商贸工业》:转企改制后的“减肥瘦身”《现代商贸工业》是湖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会员单位。曰前, 在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与龙源期刊网联合发布的:012中文期刊网络阅读排行T�P100 (前1 0位) 期刊榜上, 该杂志国内网络阅读量名列武汉市期刊第一位, 省期刊前3位:全国第51位, 较2011年上升35位。体制改革完善运行制度2012年3月, 商贸工业》作为湖h省第一枇非时攻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试点, 整体划转至武汉出版集团并转企改制, 集团为其制定了“打造优秀期刊, 服务空济建设”的奋斗目标。杂志社抓住改制试点机.完4了办刊运行机制。首先, 完善了企业独立法人登记, 杂志社真正成为独立军担法律和社今责任的.专事主体其次, 改革人事制度, 实现了人事管理社会化, 对人员实行全员岗位聘用祁目标管理, 优化采编组织和队伍结构, 并为所有员工办理了社会养老和其他社会保险解除后顾之忧;再次, 改革分配制度, 率先实行以“绩效、岗位、收入"为内容的管理和分配机制, 本着“岗变薪变, 优劳优得”的原则, 从总体运行机制层面为“质量兴刊”提供了制f保证。检测稿件建立甄别制度2012年, 杂志社构Vt稿件检观1系统平台, 正式启用中[1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建立稿件甄别制度。此前, 因未启用检测系统, 杂志上超标发表了一些复制比较高的文章。此外, 制定统一规范, 完善稿件三审制度。该社制定了统一规范的稿件格式, 优化了杂志的出版时间、流程安排, 完善了编辑部主任初审、编委会专家二审、主编终审的三审制度, 并制定了相应的奖惩办法。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保证了编辑工作的科学性、有序性、规范性, 明确了不同层级编辑的责权利, 使编辑工作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有效对接、联袂互动, 对提高刊物质量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自我解剖坚持质量兴刊在端正方向、恪守宗旨、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基础上, 《现代商贸工业》痛下决心、自我解剖, 做了4项“手术”, 迈上广“质量兴刊”的科学发展之路。调整刊物容量, “减肥瘦身”该刊2011年全年24期, 每期298页, 期发文章近200篇, 在如此大的工作量面前难免出现稿件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2012年, 该刊果断砍掉100个页码, 期发文章约100篇, 减少—半。调整栏目设置, 突出宗旨。为解决超范围刊发不符合办刊宗旨文章的问题, 该刊调整了栏目设置。如将《教育与培训》栏目改为《职业教育与培训》, 只刊发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文章。加强选题策划, 々领制高点。杂志针对物流业迅速发展的态势, 加强专题文章的稿件组约。在“2012年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统计的索引情况中, 《现代商贸工业》刊发的物流方面的论文有8篇, 占该刊当年39篇索引数的1/5强。严格组稿源, 自主投稿。杂志社通过发布公告, 坚决清除一些中介机构和个人擅自以《现代商贸工业》名义向社会征稿、组稿给该刊声誉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严把稿件来源关, 通过加强鉴别, 对中介组稿来稿一律拒收和退稿, 从源头上保证来稿的正当性和纯洁性。此外, 杂志社还聘请了一批专家学者担任编委, 建立外脑审读制度, 以监督和管理杂志质量。这种编辑

我报道 篇8

随着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时代的来临,“农村”作为中国社会的另一个庞大主体,其独立地位渐渐得以复归。现今的大众传媒在冲击农村文化支离破碎之后,开始担当起了农村文化的传播与建构的时代责任。

二、立足传统:凝聚农村文化认同

作为大众电视媒体之一的央视,即通过关注“乡贤文化”这一传统文化资本,以及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再现,弘扬了优秀农村文化。而选择“乡贤文化”这一议程,笔者认为,是因为它触及了农村社会乃至全社会的文化认同问题。

一方面,这一议题有助于凝聚农村社会的地域性文化认同。“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1]在《我眼中的乡贤》系列报道中,每一个乡贤,都是一方贤者,他们与当地有着紧密的血缘、地缘联系,有着共同的生存环境和人文背景。同时,报道中呈现的百年老屋“廷举堂”、“翠轩公祠”、百年药铺“九龄堂”等地方建筑也作为一种地方性的历史意象承载了这一社群相同的祖辈记忆和荣辱经验。有了共享的记忆和共同的认知,也就有了归属感和认同感。

另一方面,乡贤/乡贤文化的议题同时唤起了全社会普遍的认可与认同。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在系列报道中阐释了乡贤文化的意涵,他指出,“乡贤文化立足于儒家道德规范的基础之上,同时又结合乡村本土特色,与血缘关系、农耕文化等紧密相连”;中南大学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在受访时说道:“他们在乡下做的这个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面的家国观念、忠孝观念。”从中可以知晓,乡贤文化是农村社会长久的文化积淀,它传递了传统儒家文化中有关仁爱、孝贤、家国的主题原型话语,这些主题原型话语作为中国社会长久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印刻在全社会的认知框架中的,这也就决定了乡贤/乡贤文化唤起的是全社会的对于这种文化的认同。

三、缝合时代:建构有时代特色的新农村文化

《我眼中的乡贤》系列报道,是媒介文化传播功能的体现,同时,这种由媒介参与的文化传播行为,也是媒介建构新文化的过程。乡贤文化,是一种以儒家道德伦理规范为内核的基层传统文化,而央视对它的报道与传播,却并不是以复归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而是通过“传统缝合时代”的新闻生产逻辑完成了乡贤文化的当代建构,建构了充满时代特色的新农村文化。

首先,央视通过修改准入标准建构了新的乡贤群体,“新乡贤”延续了传统乡贤的一些外在特征,也是当下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小人物”。乡贤的准入标准及认同标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差异,从传统的角度来看,他们是当地德行出众、威望颇高、负责地方公共事务的还乡官员、乡绅、文化名人等贤达之士。传统的乡贤准入标准,显然暗含着一套精英逻辑,“乡贤”二字被纳入了精英话语的范畴。而从年龄、性别、职业/身份三个维度对报道对象进行考察后,笔者发现,央视修改了既存的一套精英式的乡贤准入标准。

据统计,央视选择的“乡贤”集中于男性,年龄最低的60岁,最高年龄则达81岁,平均年龄72.6岁。笔者认为,从性别和年龄两个维度来看,这8位乡贤的资质符合传统乡贤的准入标准。虽然传统意义上对乡贤的界定并没有明确的性别、年龄限制,但是分析中国传统社会的某些特征就能发现,女性长久地从属于附庸地位决定了她们不可能进入“乡贤”这一阶层;另外,有记载显示,秦汉以后乡治层面的最高领袖“乡三老”的年龄要在50岁以上,而诸如回乡官员、有威望的宗族长老等贤达人士,也多半年龄颇高。因而,单就性别、年龄来看,央视的选择更贴近“古贤”的认同标准。

然而,从职业/身份这个维度来看,除了“退休教授”勉强算为当地的文化精英之外,其他如“退休教师”“老年协会会长”“编外村官”“务农”“文化站站长”等身份与古代贤达之士的资质标准相去甚远。他们是乡村社会的调解员,是基层农村干部,是身边的好人。到这里,笔者认为,央视的乡贤准入标准在性别、年龄维度仍旧延续了传统的精英逻辑,而在职业/身份维度则明显呈现出时代语境下的“小人物”情结。

接着,央视又通过画面/声音语言等话语中指涉的价值观念的时代偏向,建构了充满时代特色的新乡贤文化。笔者将该电视新闻报道中的画面/声音语言作为文本对象,每期选取4条典型的画面/声音语言,这里“是否典型”的选取标准是看这些“画面/声音语言”本身是否带有一个明显且具体的话语指涉,即主题。之后,笔者从每条文本中提炼出了一个主题,并对不同的主题进行了“历史主题”“时代主题”的分类,比如,“仁”“孝”主题被归入了“历史主题”的范畴,而“健康”“快乐”“幸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服务”“和谐”等则是“时代主题”的范畴。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央视报道中的乡贤文化有极少部分涉及儒家思想等传统主题,而绝大多数传达了时代性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在央视的逻辑中,乡贤及乡贤文化既延续了一些传统的准入标准和文化内涵,又带有“小人物”的时代身份以及诸多时代性的价值观念,它不仅仅是作为传统文化的历史话语,更是一套承接传统、带有历史底色的时代话语。至此,央视在对乡贤文化的报道中完成了传统与时代的“缝合”,建构了带有传统底色又满是时代色彩的新农村文化。

四、宣传典型:控制社会意识与信仰认知

话语研究教授梵·迪克率先将话语研究与媒介研究结合起来,将报纸新闻作为一种文本或话语进行解读,以此说明了新闻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的隐秘勾连。虽然其研究以分析报纸新闻文本为例,但他认为:“电视新闻的结构、形式和认知加工(理解和记忆)在本质上和报纸新闻并没有区别。”[2]

笔者在这里继续使用上述的画面/声音文本,对“时代主题”中的“政治主题”进行比重统计来进行话语分析。这里的“政治主题”是指主题中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口号、名词等,分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服务”“和谐”“幸福”这4个词汇,其中,“幸福”主题与“中国梦”这一政治概念中“人民幸福”一环相关,因而也属于“政治主题”范畴。

据统计,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口号、名词等主题有12个,在26个“时代主题”中占到46.2%。

显然,《我眼中的乡贤》系列电视新闻报道中存在较大比重的政治话语,带有相当浓厚的政治色彩。媒体为什么要如此铺陈新闻报道并建构其间的农村文化?

首先,电视新闻作为一种新闻话语,它受到了国家意识形态的控制。“各种话语无不体现着社会权势的意志,无不对应着特定的权力结构。”[3]央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定位决定了它的新闻生产势必受到上层意志的支配,它作为国家与公众之间的一个中介,在电视新闻产品中或隐或现地传递了“幸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等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了一种符合政治导向的新农村文化。

其次,“新闻话语还特别控制社会认知的总体结构、相关性等级、评价程序以及基于这些认知的公众议论和讨论的条件”。[4]该电视新闻报道对典型人物及其价值观念的弘扬,其实也在受众脑海中建构了这样一个事实:农村社会典型人物的价值观念、优秀精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下的新农村文化与“幸福”“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或者说,新农村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新农村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就此被明确下来且传递给了受众。通过对该电视新闻的话语分析,可以得出,媒介建构新农村文化的过程,也是宣传典型、推销主流价值规范、引导主流舆论的过程,是一场规训与教化的仪式,以控制社会意识、信念和信仰认知为目的。

五、结语

当下农村文化空心化、荒漠化等问题已是亟待解决的新时代农村建设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主流媒体通过立足传统、凝聚认同、缝合时代的策略一步一步建构起了兼有传统底色和时代特色的新农村文化,可以说是农村文化当代建构中的一大有益尝试。而这样的媒介建构背后,无不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操作与支配,同时也以控制社会意识形态和信仰认知为最终目的。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眼中的乡贤》系列报道的关注,分析得出当下的主流媒体是以“传统缝合时代”的方式来建构农村文化的,这种文化建构方式也以宣传主流价值观念为最终目的。

关键词:乡贤,央视,农村文化,主流价值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人民出版社,2011:5.

[2]梵·迪克(荷).作为话语的新闻[M].曾庆香,译.华夏出版社,2003:2.

[3]李彬.传播符号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64.

评央视《军事报道》的两会报道 篇9

今年两会召开期间, 《军事报道》栏目经过周密策划, 从2010年3月1日起, 精心设置了“两会特别报道”, 紧密跟随两会动态, 并通过设置“聚焦两会”“代表委员心声”“岳斌看两会”“今日点击”“建言献策”“两会新视点”“两会快递”“两会寄语”等特色板块, 将不同报道内容融汇其中, 并配合其军事新闻报道的特殊职能, 专注两会中的军事类新闻, 具体报道解放军代表团、解放军政协委员的两会动态。由于其独有的分众化传播特色, 有效弥补了其他综合类新闻的两会报道缺失, 在今年我国两会的整体报道格局中具有其特殊的传播作用。

专业化军事传播, 弥补新闻传播缺失

《军事报道》栏目作为央视七套一档常态日播型军事新闻节目, 一直以来都担负着传播军事信息、普及军事知识、宣传军事政策、塑造军队形象、关怀军民生活的重要职责及使命。与其他综合类新闻栏目以多数量、广范围的报道模式不同, 《军事报道》专注于本身的军事传播使命。在本次“两会特别报道”中“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解放军多样化任务”、“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提高核心军事能力”、“全民国防观念”等与军事密切相关的新闻被多次报道。这些提案和关键词无疑是我国军队建设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通过《军事报道》的传播, 不仅使受众接触到了从其他新闻栏目不易获取的军事信息, 同时也扩大了我国新闻传播尤其是军事新闻传播的覆盖范围, 符合其专业化军事传播的职能。比如在3月13日的节目中, 栏目就针对两会热议的“军转退役安置”问题进行了深入报道, 并命名为“军转退役安置新风标”。在此板块中, 不仅为此项议题所展开的相关讨论、会议及其成果作出了追溯及概括, 并通过对此领域权威人士的采访, 讲述了军转退役安置办法的意义、落实情况及操作方法, 无论是纵深度还是横跨度, 都进行了周密、细致的策划及充分、良好的实施。这种将军事专业内容分项细化的报道方式, 正体现了《军事报道》栏目特殊的军事新闻传播作用。

新闻传播与军事国防宣传并重

军事国防安全问题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议题, 国民的国防意识直接关系到国家综合实力的展现, 因此军事新闻传播不仅肩负着传播军事信息的职能, 同时还承担着进行军事国防宣传和教育的责任。在此次两会报道中, 《军事报道》栏目就清楚意识到自己的此项职责, 在传播中凭借其资源优势, 注重军事专业性和权威性的维护, 在新闻信息的传递中树立起受众的国防意识, 增加了国民对我国军事国防的认识, 提高了国民的国防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军事报道》在此次两会报道中, 将新闻报道焦点只放在军事领域上, 不论是采访者、受访者, 抑或是新闻中所涉及的参会人员, 均是来自军事领域的资深人士。他们不仅接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 同时, 还对我国的军事及国防情况具备客观、专业的认识, 对军事议题也具有自身独有的理解与看法。例如, 在3月4日及5日的“聚焦两会”中, 张秋祥、钱海皓、刘鼎兴等部队领导各抒己见, 积极表达了对本次两会的真知灼见及美好期望。其中, 钟声琴、程宝山等对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部分内容作出了中肯的分析, 并给出了自己对这一部署的理解和支持。除此之外, 在3月9日的节目中, 针对两会热议的“核心军事能力”、“大学生参军”等问题也广泛征集了军人代表的看法及建议, 为关注这些话题的受众提供了权威的回应及解说, 稳定了来自社会各方的猜测及议论, 同时也宣传了军队形象, 确立和巩固了主流意识。

“大军事”传播理念, 提高国民关切度

在“新浪军事”对广大网民做的一项调查中, 数据显示有72.2%的被调查者在两会期间收看了CCTV7的节目, 其中经常收看《军事报道》栏目的观众比例达到38.9%, 相比去年同期有了明显的增幅。该调查将《军事报道》栏目中的各代表板块进行分项调查, 结果显示“人大代表杨蓉娅:关注献血法草案”“踏着春天的脚步”“今年中国国防费增幅下降”“教育界军队政协委员为教育改革献计献策”“两会军队代表委员观看话剧《生命档案》”几项内容的收看率均高达70%以上, 创下该栏目收视率高峰。不难发现, 这些内容分别涉及医疗、民生、经济、教育、文化等诸多方面, 并非仅限于单薄的军事内容, 而是尽可能地延伸“军事”这一单一概念所能触及的各个同类单一概念, 并相互贯通, 自然联接, 直至构成更加完整、不分你我的“大军事”传播理念。而从受众的真实反映来看, 这样履行了“大军事”传播宗旨的新闻, 更能博取受众眼球, 换来超越以往的满意度。这是今年《军事报道》在两会报道中所作出的一项重大尝试, 并且收获了明显的成效。

“大军事”理念的实施, 关键在于平民视角、大众话题、通俗叙事。在民生方面, 3月8日妇女节当天, 《军事报道》栏目播出“军队女委员的心声”等新闻内容;在医卫方面, 3月10日的“聚焦两会”板块, 报道了“医卫界军队政协委员建言新医改”;在文化方面, 3月9日的栏目首先报道了“军队政协委员对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积极建言”的内容, 黄晓娟、宋春丽、魏积安等广大受众熟悉的面孔出现在其中, 对这一全新视角展开讨论。在随后3月11日的栏目中, 更是涉及影视文化方向, 阐述了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对主流文化发展的引领作用, 分析了军事题材影视作品近年来受到热烈追捧的原因, 并邀请了刘斌等部队文艺界人士针对我国军事题材影视作品的现状及未来分别提出褒奖、建议及希望, 将军事与文化这两大风格迥异的领域相互融合, 吸引了不少影视爱好者的关注。

关注全局, 展现权威风采

两会是一项全国人民共襄盛举的大事, 《军事报道》栏目推陈出新, 排除地理障碍, 跨越时空界限, 利用“电话连线”方式将来自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声音传至首都。在3月10的“寄语两会”板块中, 不同于以往的对中央部队官兵寄语的采编, 而是利用视频电话, 将采访对象定位于远在边海防及内陆边疆地区的普通官兵。“加强军事人才培养”“规范军事立法”“巩固少数民族军队建设”等建言质朴有力, 引人深思。这一板块的设置, 积极响应了国家民族统一的大政策大方针, 展现出高度的全局意识。这一处理方式, 将军事新闻传播所背负的民族凝聚、祖国统一的特殊层面展现出来, 弥补了其他新闻传播未能达到的传播效果。这也是《军事报道》在本次全国两会报道中所发挥出的特殊作用之一。

结语

【我报道】推荐阅读:

录音报道07-16

报道价值05-09

批评报道05-10

科学报道05-12

灾难报道05-12

外宣报道06-03

网络报道06-11

报道方向07-07

灾害报道07-10

现象报道07-11

上一篇:多重系统下一篇:乌鳢池塘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