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文献综述(通用8篇)
翻转课堂文献综述 篇1
关于国内翻转课堂的相关文献的文献综述
李昊 现代教育技术
摘要:翻转课堂被认为是颠覆传统的新型教学模式,自引入国内以来受到了热捧和关注。翻转课堂并不是教学过程的简单变化,而是对教学本质的一种突破。本文对国内翻转课堂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研究,虽然国内翻转课堂的研究方向有了一定的拓展,但还是发现已有研究主要围绕翻转课堂的实践运用等主题,对翻转课堂的支持系统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还相对欠缺。
(一)、文献的分布
自从2012年翻转课堂走进国内后,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就在国内的形成较的影响力,在2014年核心期刊CSSCI文献数量量就达到了68篇,而博硕士论文最早出现在2013年,到2014年达到了44篇。可以看出,翻转课堂在国内虽然出现较晚,但发展较快,受国内学者的关注度较高。
从2012年CSSCI出现了第一篇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到2014年12月有关翻转课堂研究的期刊文献数量逐年增加。2015以及今年翻转课堂相关的文献数量达到了一个较为缓和的阶段,可以发现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教学设计和理论探究,而更多的文献侧重于研究翻转课堂中的实际教学问题。翻转课堂能够改变课堂教学结构,符合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在教育领域开展翻转课堂研究会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和重视。
(二)、研究主题的分布
将文献研究关注的不同主题分为基本理论研究、设计与开发研究、实施与应用研究、评价与反思研究、其他方面研究等方面,对132篇文献进行量化统计。可以看出,在样本文献中对于翻转课堂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了设计与开发和实施与应用两方面。
(三)、研究领域的分布
关于翻转课堂的论文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高等学历教育也就是大学教育,比例高达43%。其次是中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 分别占到20%和18%。无可厚非,高校里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 资源和设施,且高等院校中众多专家学者善于从事新技术和新理念的研究,对于新兴的领域具有研究和实验应用的优势。而中小学是课程改革的重点群体,其对新兴课程改革领域具有着 极大的兴趣,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也是极为重视。整体来看,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尚处在实验论证和积累经验的试点阶段,尚不适合大范围全面的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对于一些技术和资源较为落后的地方,也不存在实行的环境。
二、翻转课堂研究文献内容综述
对中国知网(CNKI)132篇样本文献进行了深入研读分析,对当前国内学者对翻转课堂的设计研究、应用研究和热点方向进行了归纳分析。
(1)翻转课堂的设计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与分析,翻转课堂自从2012年进入国内后,对于文献的数量上观察,国内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呈井喷之势,国内研究文献增速快但是不稳定,首先国内对翻转课堂的设计研究是从介绍国外的成功案例开始的,通过对翻转课堂起源的追溯,国内对美国的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设计的研究学习并引用。随着国内对翻转课堂研究的深入以及一些新的课程模式的出现和兴起,国内对翻转课堂设计的研究融入了一些新的课程理念,如MOOC、微课、游戏化教学等。新兴的学习模式与翻转课堂很好的进行了融合,丰富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提高了翻转课堂的学习效果,也为翻转课堂引入现实教学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2)翻转课堂在实际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与分析,翻转课堂在2013年左右开始被适用于中小学甚至高等教育当中进行了实际课堂的
应用研究,在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中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包括了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的融合研究和对比研究等等;以及翻转课堂和新兴教学资源的融合,比如:MOOC、微课等需要借助网络平台的教学新模式。翻转课堂为MOOC、微课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而MOOC、微课也为翻转课堂提供了资源搭建了平台,二者的融合也为翻转课堂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3)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热点的分析
近年来随着数据文献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翻转课堂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的文献数量不断上升。利用CiteSpace、SPSS、聚类分析等技术手段对于历年有关翻转课堂文献的研究方向、研究热点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以图表或数据的形式将近年翻转课堂的发展趋势表现出来并进行分析研究。很好地揭示了国内翻转课堂发展的过程,从中发现侧重点和薄弱点。对今后国内翻转课堂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三、翻转课堂的发展分析
翻转课堂从2012年至今,从文献数量研究来看相关的论文 数量一直成上升趋势,体现了其受到大量学者的重视,成为学者探讨教育改革,课堂创新的热点。然而从对翻转课堂的研究的热点方向来看,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首先,翻转课堂理论的引进(2012年),表现在文献中出现了大量对翻转课堂理论和 案例的研究与介绍,这是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的开端。其次,对翻转课堂的设计研究,集中在2013年,大量的文献体现了学者对 翻转课堂在不同教学科目中的教学案例设计,如语文、数学、英语以及信息技术等。再次,对翻转课堂的应用研究,主要在2014年,文献反应了学者对翻转课堂的实际应用,对翻转课堂在现实中实验,这一阶段体现了部分教师组织学生和课程对翻 转课堂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对翻转课堂的反思,体现在2015年,出现了相当可观的有关翻转课堂的反思的文献,主要是对翻转课堂的可行性、价值性以及教学效果的反思。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趋势和热点在以后研究的热点会集中在翻转课堂和新兴的教学资源的融合上,如翻转课堂和MOOC、微课、Moddle平台等的结合。以及翻转课堂与新兴的教学资源的 融合后的教学实践应用,都将成为以后学者的关注点和聚焦点。2016年也有学者对于翻转课堂的课堂分析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比如:翻转课堂中师生行为的量化研究,更贴近于实际的教学活动,侧重点从翻转课堂的设计与理论研究向翻转课堂的实际教学和量化研究方向转移。相信今后国内的翻转课堂的相关研究能够更加的全面、深入。
翻转课堂文献综述 篇2
一、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高职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文献检索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为后续课程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需要应用的论文、标准、专利等文献资料进行初步检索, 增强高职学生后续学习与工作的能力。通过文献检索课程学习, 掌握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初步研究与利用, 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的实质是指先学生对知识内化, 后教师对知识进行传授[1], 学生再对知识进行内化,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对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则是教师在学校课堂先行对知识进行传授, 学生在课后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和复习等方式完成知识内化环节[2]。显然, 翻转课堂比传统课堂多了一个内化环节, 即先知识内化、再知识传授、最后再知识内化;传统课堂则是先知识传授, 再知识内化。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高职文献检索课程教师, 需要根据高职学生学习特点, 制定适合翻转课堂的课程标准、课程教案, 对以培养学生文献检索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 教学项目的编排则以知识学习任务和技能学习任务作为细化依据。本门课程适宜机房授课, 教师将每个学习任务重难点制作15分钟左右的微视频, 其内容包括PPT、动画、有趣提问、案例检索操作演示等要素, 空余30分钟让学生自主交流与检索操作练习, 频繁师生互动活动, 从而使得学生摆脱了比较单调的课堂。在上本门课程知识点之前, 将视频、学习任务挂在学校的课程平台网站上, 便于学生课前学习、课中操作练习、课后复习与网上答疑。由于微视频短小精悍, 消除传统课堂需要45分钟的时间授课而容易让学生分散注意力的弊端, 比较适合大学专科生的学习特点, 真正寓教于乐, 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能够保证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 必须以学生能切实有效地自主学习为前提[3]。学生对文献检索内化知识的过程有教师全程陪同参与, 这样就会及时解决学生中所遇到的困难, 能够达到知识点消化吸收和融会贯通。由此可见, 翻转课堂所隐含的倒逼机制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和工作具有很大的作用, 也是与教育部所要求的课程改革实行教育信息化的理念相吻合。
2. 翻转课堂功能。
由于翻转课堂利用校园课程学习平台, 学生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充分运用电脑和手机的功能, 老师实行因材施教、差别化指导策略, 最大程度帮助学生完成文献检索知识吸收与内化, 能够有效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对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的场所, 教师在有限时空的课堂上实现知识的传递, 即将知识的传授与教学过程的安排达到极致, 这种教学模式无法照顾到每位学生差异化个性而实行的分层次教学, 即因材施教只能顾及大部分学生而无法重视到个体, 所以传统课堂功能并不能得到真正发挥。因此, 翻转课堂能够摒弃传统课堂的不足, 能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在文献检索课程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实现翻转课堂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率课堂。
3. 翻转课堂教师地位。
在文献检索传统课堂教学中, 教师作为论文、技术标准、专利等数据库检索知识传授的实施者, 强调以教师为中心, 这种教学模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 只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学习知识和技能。然而, 翻转课堂的教师地位发生转移,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课堂教学由教师单一文献知识讲授改革为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交流, 帮助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内化, 形成教学相长的最佳课堂教学效果。
二、文献检索翻转课堂案例
文献检索对于不同层次的教育, 有相应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 对于大学专科生而言, 够用为度, 兼顾工作和终生学习的需要。以《基于无线传感和物联网的封闭式鸡舍环境测控系统》 (期刊《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4/21, 第一作者曹元军) 为课程设计教学项目, 以翻转课堂模式实施对高职生探究性授课, 查阅测控系统的开发需要相关文献支撑。先分析测控系统开发需要的专业背景知识, 需要开发者不但具有机电方面的知识, 还需要懂得家禽饲养方面的专业知识。
1. 课前教学视频的制作。
教师制作的微视频时长控制在15分钟左右, 内容包括我国鸡舍装备现状, 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对鸡肉与鸡蛋质量的需求及鸡舍养殖装备发展趋势, 结合动画、图表、照片等感官较强的信息, 融合无线传感和物联网先进技术提出开发不同于当前的鸡舍养殖装备。开发该鸡舍环境监测装备需要查阅机电领域和规模化工厂化养鸡领域方面的文献资料。图书资料查阅学校图书馆馆存资料 (本馆书目查询和馆际书目查询) 、超星数字图书馆 (电子图书) ;论文文献查询在中国知网、万方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等, 可以查阅到论文《自动化蛋鸡养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自动化蛋鸡养殖设备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物联网信息感知与交互技术》、《基于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的粮库监控网络的研究》等;本开发项目涉及到专利, 可以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信息服务平台查得《一种基于CAN总线的鸡舍环境温度控制系统》发明专利在审状态, 《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鸡舍小气候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发明专利在审状态, 《一种恒温洁净鸡舍》实用新型专利等。如何从这些文献中找到对本项目开发有用的信息, 则需要教师指引学生对信息再加工、创新技术如何在本项目课题实施中得到体现, 让学生体会到创新的作用和快乐, 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文献检索课程的兴趣, 圆满完成翻转课堂所能达到的知识内化和知识传递双重教学效果。
2. 翻转课堂中的师生活动。
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接触主要在课堂上, 教师如何充分高效利用45分钟课堂, 关键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默契。学生在课前通过发布的工作任务, 有目的通过微视频自主学习,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疑问, 学生通过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平台, 及时反馈疑问, 教师通过事先收集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 分门别类加以归纳和分析点拨。如《一种基于CAN总线的鸡舍环境温度控制系统》发明专利检索, 需要学生先行对CAN总线、鸡舍饲养环境、鸡舍饲养装备的知识了解, 学生在翻转课堂上进行专利检索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检索到CAN总线发明专利有2974条、实用新型专利3707条, 如何在适合课题《基于无线传感和物联网的封闭式鸡舍环境测控系统》的专利, 需要进行二次检索、过滤检索以及重新检索, 剩下的只用12条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可以借鉴。因此, 学生专利检索能力通过在翻转课堂上频繁检索练习, 就会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提升。
三、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反转课堂的开设是否规范和科学, 对其他专业课程建设是否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其教学成效最终由通过质量评价体系所决定。由于反转课堂的成果需要通过教学质量去体现, 因而需要建立规范有序的质量评价体系。
1. 第三方参与的质量评价。
第三方的质量评价一般指学校和用人单位以外的社会评价, 如目前在很多高校使用的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就是由麦克斯调查公司根据大学毕业生在企业工作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而得出的结论, 对人才培养质量运用相关指标分析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 这种第三方的评价方式比较客观公正, 能帮助学校找出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与社会需要的差距。这样可以有的放矢通过逆向思路反馈到专业课程教学是否完善, 是否需要进一步优化。
2. 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质量评价对于社会第三方评价来说是终结性评价, 而对于校方和用人单位则需要运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从不同层面对翻转课堂教学质量及其课程体系合理性的诠释。通过评价, 将不足之处可以显现出来, 为优化翻转课堂教学提供第一手资料, 也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走好第一步, 因而学校在教学管理中, 督学与督教相得益彰, 将翻转课堂教学信息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 不断加以改进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
反转课堂作为教学信息化改革的一种崭新模式, 与国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 》的要求相适应, 也是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方向。虽然高职文献检索是一门专业拓展课程, 其教学采用的翻转课堂模式, 对其他专业课程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元军, 徐步荣, 朱艳.高职《船舶CAD/CAM》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研究[J].新课程研究, 2014, (08) :64-66.
[2]董黎明, 焦宝聪.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应用模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4, (7) :108-113.
课堂话语分析文献综述 篇3
关键词:课堂话语分析;综述;现状;前景
一、引言
教师行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是教师话语。话语分析将语言置于真实的交际语境中,分析语言、人、社会三者的关系,提出意义潜势的概念,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教师课堂话语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和学生的语言习得效果。
二、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概述
美国语言学家Harris于1952年在《语言》杂志上发表题为“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的论文,从此西方语言界开始系统、深入地研究课堂话语。对于教师话语的研究,伯明翰大学的Sinclair and Coulthard(1975)的成就最为突出,他们建议对教师话语的研究应该从语言和社会层面考虑,在此基础上,他们概括了课堂话语IRF三话步模式,即教师的引出语,学习者回答语和教师的反馈语言。Chaudron(1988)从语言学的角度归纳了教师课堂话语的特征:在二语课堂中,教师通常会放慢语速,重复自己的话语;发音清晰,用常用词和简单句代替难句,降低学习难度。
20世纪80年代后,许多学者对教师话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分别从语篇分析、语料库分析、语言学及语用学的角度对教师语言进行了研究。90年代,更多的学者开始从语义学和语用学视角研究教师话语,开始更深入地研究外语课堂教师话语对学生二语习得的影响,教师话语的研究已经逐渐集中在课堂内的语言。
2国内研究概述
我国的外语教学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外语课堂话语的分析与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话语的类型和数量、教师话语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等方面。受国外研究成果的启发,国内近几年出现了一些实证调查和研究。
(1)文献研究
谢文怡(2005)从英语语音学角度谈及了教师话语的调整。周军平(2006)则指出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话语质量,并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参与课堂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才能有助于学生的二语习得。黄小苹(2006)讨论了当前课堂话语微观分析的民族志交际、会话分析和功能语言学等三种主流途径,并指出研究者应尽可能搜集录音、录像等客观资料,以此来对教师课堂话语进行研究和描述。谈言玲(2009)从教师提问、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和客观教学环境四个方面研究了外语课堂话语模式的选择机制,以期有助于教师进一步合理选择话语模式,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以提高学习质量。程晓堂(2010)认为无论是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语言,还是传递信息的语言输入,教师的课堂话语都应当尽可能做到真实、规范,具有逻辑性和互动性。娄惠茹(2010)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了教师课堂话语的语用功能,并指出课堂话语的局限性。李丽华(2011)则侧重分析对比新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在课堂话语量、句子类型、话轮构成,诱导和反馈模式等方面的差异。
(2)实证研究
随着二语习得“输入假说"在国内的盛行,国内许多学者从实证角度开始观察课堂教学过程,对教师话语的研究也逐渐转向了对教师课堂话语数量和类型、教师的提问、提问后的等待时间、反馈语等方面。周星、周韵(2002)通过揭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的教师话语特点,发现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的“讨论”式课堂交流形式,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际机会,利于学生的语言习得和发展。成修斌、孙晓丽(2007)在分析大学英语优秀教师课堂话语语料的基础上,对交互式课堂模式进行研究,发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内外,虽然有很多自然谈话的特征,但还是无法摆脱教育固有的属性。江尧梅(2009)运用调查法和访谈法研究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用法使用现状,建议小学英语教师多借鉴和模仿优秀教师的课堂用语,有助于提高口语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徐立群(2010)对外语教师的课堂提问进行了研究。
三、我国教师课堂话语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的英语课堂话语的实证研究有了明显的增长,这表明了我国外语界已经开始意识到教师课堂话语研究的重要性,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研究内容上还只停留在对教师语言的一般性的描述或材料的收集层面上,研究案例较为零散,缺乏系统的规模化的研究;研究视角较为单一,大多从语言教学角度出发,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于拓宽;研究范畴过于集中,基本上是体现在师生话语互动特征上,很少关注师生话语的使用以及其产生的实际效果。研究方法大多是从实证角度出发,通过数据分析来得出结论,很少对他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质疑。研究和测量方法不统一,其结论的可信度有待提高,因此,关于教师课堂话语研究的未来趋势仍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挑战。
参考文献:
[1]Chaudron,C.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Research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2]Harris,Z.S.Discourse Analysis[A].Language 28,No.1,1-30.Reprinted.In Papers on Syntax[C],107-142.Ed.by Henq Hiz.Dordrecht:D.Reidel,1952.
[3]成修斌,孙晓丽.自然模式亦或教学模式一基于大学英语优秀教师课堂话语语料的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5).
[4]程晓堂.论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真实性[J].课程.教材.教法,20l0(5).
[5]江尧梅.小学英语教师课堂用语使用现状调查及反思[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09(9):16-19.
[6]黄小苹.课堂话语微观分析:理论,方法与实践[J].外语研究,2006(5):53-57.
[7]李丽华,谭素群,吴新华.新手教师月专家教师课堂话语比较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ll(11).
[8]娄惠茹.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特征及其语用功能分析[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57—61.
[9]谈言玲.外语课堂话语模式选择机制[J].山东外语教学,2009(6).
[10]谢文怡.从英语语音谈教师话语的调整[J].外语电化教学,2005(6).
[11]徐立群.英语课堂教师提问类型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界,2010(3).
翻转课堂文献综述 篇4
郭见明 麻涌镇大步小学
[摘要]近年间,全国各地都在研究高效课堂,在众多的研究中,集中地体现在对课堂教学的提问与理答的研究之上。提问与理答是在对话教学的两个核心概念,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师的研究分析后分现:在提问方面,主要是从理论与实证进行研究。教师提问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问的功能与作用、艺术与技术两大方面;教师提问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问的数量、分类。在理答方面,目前对于理答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打开知网查找“课堂理答”的相关研究,显示的篇目也只有十来篇。他们的研究聚集于理答的方式、策略与其现状,也有关于原则的渗透。为此,笔者对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关键词] 课堂提问 理答 文献综述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与深化,不仅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改变,还更注
重师生在课堂中的交流与对话。在这一课改背景下,近几年来,整个广东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小学语文界都在大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话题。究竟何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一书中指出:“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特级教师孙双金曾在一书中这样阐述:“课堂理答在教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理答恰当与否,说小一点,关系到课堂气氛,教学效果; 说大一点,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王崧舟认为:“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理答不仅是对他们个人行为的评价,实际还是对全班学生的一种引导。这也是教师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是对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以及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聚焦于课堂提问与理答。提问,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提出问题。理答,华东师范大学的崔允漷教授与江苏教育学者柳夕浪的观点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教师对学生答问结果及表现给予明确有效的评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从而帮助他们调整,控制后续的学习行为。提问与理答是课堂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对国内外有关教师提问和理答的研究做一些总结与分析,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立足于现状,找准研究的切入点,为实现高效课堂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一、提问的研究情况
早在20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当提问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的时候又要追述到2000多年前孔子的“启发式”提问和苏格拉“产婆式”提问,他们用提问成功地引导学生学习,至今为人称颂。课改以来,我们对提问的应用与研究也越趋深入,具体的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问的理论研究 ⒈提问的功能与作用
在美国学者杰基.阿克里.沃尔什博士(Jackie Acree Walsh)和贝思.丹克特.萨特斯(Beth Danker Sattes)合著的《优质提问教学法》里提及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进行了关于有效提问的研究。内外许多研 究者对提问的功能与作用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具代表性的有: 1967年心理学家帕特等调查190个小学教师后总结提问的5种作用。1973年,特纳列出了提问的12种功能。美国教学论专家L.H.克拉克和Ls.斯塔尔则认为课堂提问有19种功能。威伦(William Wilen)、爱仕拉尔(MargaretIshler)、凯茨沃特(Richard Kindsvater)等学者归纳出提问的5种作用。瑞格查询了36名教师提供的材料中,归纳出提问的12种作用。国内学者姚安娣指出: 提问作用有7种作用。宋振韶等人指出提问有10种作用。以上诸人的结论均具有相当大的广泛性和包容性。从中可以看出提问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
⒉教师提问的技术与艺术
国内学者对提问的技术与艺术关注较多,如李如密、刘显国、金传宝、姚安娣、张东红、张丽等人,总结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发现提问的技术与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5 大方面: 在设计问题上,要根据教学需要,在重要处设置关键问题;要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要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清楚的、详细而精确的表述问题;组成简明合理的问题结构;问题难度与坡度要合理;要善于提探究性问题。在发问上,要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时发问;发问对象要面向全体,区别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要均等,鼓励全体学生参与;问题难度要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循序渐进;发问方式,灵活多变,丰富多样。在候答方面,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与回答时间。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一线教师也对课堂提问技巧进行了研究,他们研究的领域广泛到各个不同层的学科,如:小学、中学、大学,语文、数学、英语、地理、综合等。我校也在2008年也 对课堂提问的技巧进行了研究,我们主要是从实践的角度总结出5种课堂提问的类型,分别是:层进式提问、悬念式提问、曲线式提问、拓展式提问和情景式提问。
(二)提问的实证研究
⒈提问的数量分析
在对提问的数量研究的时候,提问研究中最简单的,就是对课堂提问的总数与各类型的提问进行统计,因此也就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在提问的总数上,最早是在1912 年心理学家史蒂文斯的研究指出: 教师们大约每天提问395 个问题,每分钟约问2~4 个问题,教师的发问时间占80%的教学时间之后,提问的数量研究成了一个热点,国内外的很多资料均表明教师提问偏多,尤其是在国内,教师几乎完全霸占了课堂。如: 上海静安区调查发现在小学、初中,不论语文,还是数学学科,每堂课的教师提问次数平均都在30 次以上(除了九年级的一堂语文课外)。初中的课堂提问数较小学来得少。大量的问题固然能带动学生积极的思考,但问题数量过多,以一堂课45 分钟计算,平均每12 分钟就有一个问题,有些课在短短45 分钟内竟问了四五十个问题,最多的一堂课问了98 个问题。申继亮的调查也发现,12 节语文阅读课上,平均每节课提问34 次,其中最多一次竟达50 次,占用课时23分钟,最少也达21 次之多。
⒉提问的分类方法
对提问的研究必须要有明确的问题分类方法,因此提问的分类是众多研究者的热点。
最简单的是将问题分为: 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也有研究者称其 为“敛聚性”的问题和“发散性”的问题。
第二种影响很大的分类法是根据问题认知层次来划分: 最有名的是根据布鲁姆的认知领域六层次分法: 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还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二维分类法,将记忆性、理解性提问归为低层次提问,将应用性、分析性、综合性、评价性提问归为高层次提问。
第三种较为有名的分类法是根据吉尔福特三元智能结构提出的,他将提问分为: 认知、记忆、扩散性思考,聚敛性思考、评价5 类。之后,桑达士据此将问题分为: 记忆性、转换性、解释性、应用性、分析性、综合性、评价性7 类。葛、亚二氏也据此将问题分为: 认知—记忆性、聚敛性、扩散性、评价性4 类。
至于其他的分类则有很多,有将提问分为两类的,如: Keith A.Acheson 和Meredith Damien Call等。有将提问分为三类的,如David Hopkins、摩根、萨克斯通和弗雷泽等人、陈瑶、程晓樵、沈贵鹏。有将提问分为4 类的,如拉赫和阿什纳等人、阿斯纳。有将提问分为5 类的,如布罗菲— —古德、美国查尔斯·C·狄诺凡、张玉成、张孔义。有将提问分为6 类的,如张晓奇。甚至有人分为7类,如格斯雅克。
对课堂提问类型的调查发现教师提问偏向低层次。国外早年斯蒂文思研究时发现,教师提的问题绝大多数只需要学生直接回忆课文出现的信息,后来其他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教师提的问题中,大约60%是要求学生记忆文章信息,20%要求学生进行思维,20%属于推进教学过程发展。全莉娟研究高中的课堂教学后发现,有90%属于封闭性问题,而只有大约10%的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利用布鲁姆的认知分类观察后发现: 第一第二水平总起来 占全部认知性问题的80%,而其中要求学生回忆事实的问题则占到80%中的80%与之相对比的是第五!第六类问题微乎其微。上海静安区的调查报告发现:从问题的类型看,事实记忆理解类问题占80%左右。申继亮发现就课堂提问的类型来看,93.63%的教师提问仅考查了低水平的认知活动,如回忆事实、简单的判断对错等等。属于理解性的问题占95%以上。
除此之外,对教师提问的研究还包括: 座位安排与提问关系、教师反应与学生关系、教师提问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另外,国内许多研究者基于社会学的角度,从课堂的师生互动的角度对教师的提问行为进行研究,以吴康宁、程晓樵、吴永军、沈贵鹏等人为代表,他们将教师提问纳入师生互动领域进行观察,研究提问的性别特点,学生职务地位与提问的关系,提问的学科特点,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提问的关系等方面,也得出了大量有价值的结论。
二、理答的研究情况
在目前的研究当中,很少学者对理答进行单独定义,更多的表述是教师提问后的反应或教师评价行为。这两者都与理答一脉相通。对于理答方面的理论性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打开知网查找“课堂理答”的相关研究,显示的篇目也只有17篇。总体来说,他们的研究聚集于理答的方式、策略与其现状,也有关于原则的渗透。
(一)理答方式的研究
⒈国外的研究。对于理答方式的分类,最简单的教师反应分直接反馈、间接反馈两类。另外,许多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对此进行分类: 如胡森提出6 类,赖特和纳特托儿分为7 类(简单的肯定和否定理论、不清楚和 复杂的评论、思考性评论、感谢和表扬、组织教学性评论、质疑性评论、重复学生的答案),扎霍里克、米勒、休斯分为14 类,布罗菲和古德分为8 类,弗兰德斯分为3 类。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斯腾伯格把教师回应儿童提问的水平划分为7 个级别,对指导教师回答学生提问有很大的借鉴价值。第一级: 回绝问题。第二级: 重复问题。第三级: 承认自己也不知道答案。第四级: 鼓励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料,进而解决问题。教师鼓励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料可以分两种情形: 一是教师自己去寻找,二是鼓励学生去寻找。第五级: 提供问题的可能的解。第六级:鼓励学生对可能的答案进行评估。第七级: 鼓励学生验证可能的答案。
⒉国内的研究。在国内,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是最早研究理答的人之一,他认为理答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评价行为。认为理答有四种表现形式:一是积极反应,二是消极反应,三是探问和转问,四是再组织。我国学者张玉成将理答反应归纳为注意倾听、给予鼓励、探究和归纳答案等四类。张俊绅等学者反教学的反应分为:直接给予学生一个指导性答案、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反问、建议一个特别的活动、允许其他学生回答此一问题、说明教师本身并不知道答案五种方式。佘晓清将赞美、肯定回答、否定回答、纠正回答、澄清概念、针对答案扩展、批评学生、重复答案、重复问题、提供暗示,问进一步问题,问其他学生、没有评价等反应种类编入量生互动量表中“教师评价”这个到动行为的观察子项中。学者陈惠芳认为理答方式主要有3种:指名板演式、教师示范式、媒体展示式。山东大学的庞新和张花认为理答的具体表现形式有4种:积极反应、消极的反应,探问、追问和转问,再组织。江西武宁县教育局教研室徐红英认 为理答有消极和积极之分。消极理答有3种表现形式:一是模糊理答,让人雾里看花;二是重复理答,拖沓了课堂;三是简单理答,肤浅寡谈。积极理答,主要分为2大类:语言性理答和非语言性理答。其中,语言性理答包含激励性理答(简单表扬和激励鼓励)、诊断性理答、发展性理答、再组织。近年来,江苏常州市怀德苑小学“太阳社”的成员正在进行《小学青年语文特级教师理答行为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
(二)理答方式的现状研究
早在1970年博格(Borg et al.1970)和他的同事发现: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典型反应是得意的重复这个答案,小学教师在一节20分钟的课上平均重复学生答案31次。台湾学者张俊绅通过调查发现:教师的反馈往往是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是简单的,而不是复杂的。就数量而言,表扬占课堂教学时间的6%,接受学生在意见所占据的时间电能大值为8%,而批评占据的时间最大值为16%。杭州余杭区临平第一小学教育集团何靖芳认为理答的现状有三:一是理答错误无效;二是理答机械单调;三是理答单位向表面。上海静安区调查报告表明: 目前对待学生回答的反应,停留在重复、重述、更正层次,缺乏追问、延伸以及层次的扩展,启发性提问太少。相对于问题数量,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是语言上,还是表情上给予学生的评价反应则显得太少。仅有的一些反应主要是鼓励和判断,如“很好”、“对”、“错”,语言相当简单。在学生不会回答问题的情况下,不同的教师对学生的鼓励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对其失望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李晓燕则认为目前教师的理答现状有三种,分别是形式单一(简单理答,重复理 8 答),指向不明(模糊理答、误导理答、错误理答、回避理答)和态度过急(代答理答)。
(三)理答策略研究
布罗菲(JereE.Brkphy.1981)认为表扬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师反映,只有在特殊的有信效度的情况下才有效果,表扬对于那些感到不安全或者来自底层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地位较低的学生是最有效的。罗什先宁发现了另外一种对学生回答进行反应的有效技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但又有犹豫,教师要确认这个答案的正确性并解释为什么是正确的,就会有效。国内学者卢家楣2001年刀提出“教学评价的情感处理”,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情感维度着眼对教学评价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化,使之对学生的教育表现做出认知反馈的同时,还给予情感上的影响。江苏学者张玲娇认为理答具有针对性、情感性、鼓励性和客观性。在策略上就共有8种,分别是肯定策略、诱导策略、亲和策略、幽默策略、表扬策略、发展策略、否定策略和整合策略。
(四)理答原则的研究
江西武宁县教育局教研室徐红英认为,理答应该遵循4个原则:一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二是注重因材施教;三要体现多样性;四要以鼓励为主。
三、研究反思
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对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研究并不是平均用力,对提问研究得多,对理答研究得少。
从提问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是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提问的理论研究。在提问的功能与作用方面,它们的研究有着各自的广度。从多个方面论述了课堂上的提问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牵涉到文本、学生、教师之的对话问题,是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但是,许多的研究只是从理论上来谈,缺乏与实际情景中联系起来,无疑有若纸上谈兵。对实际教学的指导意义不大。在提问技术与艺术方面,较为注重从提问技巧的角度来研究,把提问上升到一种艺术性的层面。许多研究都表明有了提问技巧就一定能产生好的提问。是不是掌握了提问技巧就能解决一切与提问有关的问题呢?提问不但需要技巧,还需要因地制宜。很明显,前面的研究有相当一部分走进了提问研究的误区。从分类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布鲁姆的分类研究为蓝本,重复做着事后分析的事情。要知道,教育瞬息万变,需要有前瞻的眼光,在做各种的教学研究必须紧扣时代的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不能当马后炮。在实证方面的研究,各自对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次数都进行了量化,统计教师每天、每分钟、每节课大约提问多少个问题,用来提问的时间占据多少教学时间,以及对课堂教学有着哪些影响。一方面,这样的研究对提高教师的提问意识、自觉矫正个人的提问行为有着一定的帮助。但只是研究了提问数量与教学的关系,却没有研究出提问量这个度如何去把握。除了量化研究之外,许多的研究也使用了课堂观察的方式,把教师的提问情况描述下来,而且这样描述性的研究越来越多人关注。但比起提问的量化研究就少很多。由于描述性的研究主观性大,或由于研究者的方法不太恰当,目前,此类的研究信度不高。
对于理答方面的研究,国内国外都较少,就连对单独对“理答”进行定义的都少之又少。通过总结发现,大多数的研究集中体现在理答的方式、策略与现状,也偶有涉足其原则。在理答的方式研究方面,国外的研究反映出他们大多数都紧扣儿童的认知水平进行分类,可是研究得不多,欠缺广度与深度。在国内,我发现大多的分类办基本上是离不开崔允漷教授的四种分类方式,这虽然对研究理答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我们看不见更多鲜明的观点与立场。在理答现状方面,学者们从教师的理答形式的角度作了研究,研究发现教师过于重复单一,而且批评较多。但他们的研究似乎是蜻蜓点水,因为研究教师理答的现状关注的不仅仅是教师的理答方式,而且涉及到整个课堂,要追根塑原,这样的研究才更有指导意义。对于理答策略的研究,研究者基本是立足于学生的情感方面来研究策略,这肯定了课堂理答与学生的情感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笔者认为除了从学生的情感方面来研究之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发展性、启发性理答为主进行更深入的钻研。
综观上述,我们发现目前在课堂提问与理答方面的研究为研究高效课堂提供了许多的参考与依据。但是,当前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证上都不足以诠释提问与理答,对于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探讨的空间。笔者是希望通过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总结,借鉴现有的研究经验,能够见缝插针地找到研究的突破口,继续对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现状,两者的的关系,实施的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参考文献] ⒈孙素英.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 ⒉项阳.王崧舟.会听是金,会答更是金.小学语文教师.2008 ⒊徐红英.课堂理答及其类型和原则.小学教学研究.2010 ⒋(美)Jackie Acree Walsh,Beth Dankert Sattes.优质提问教学法.刘彦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⒌金传宝.教师如何提高发问技巧[J].外国教育研究,1998(2).⒍(瑞)胡森主编.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七卷、第八卷[M].贵州: 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⒎明轩.提问: 一个仍需深入研究的领域[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4).⒏(美)I·W安德森,l·a 索斯尼克主编,谭晓玉、袁文辉等译.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 40 年回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⒐全莉娟等.中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与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10).⒑庞新.张花.智慧理答:提升教师有效教学能力的思考.西南教育论丛(季刊).2009.4 ⒒严永金.名师——最能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⒓(美)丹东尼奥(Dantonio,M.)等.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宋玲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⒔刘显国.课堂提问的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⒕朱文君.课堂理答ABC.小学语文教师.2008.4 ⒖陈小斌.讲究课堂理答,促进学生发展.小学教学研究.2010 ⒗李薇薇.智慧理答因材施教.小学语文教师.2008.4 ⒘(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⒙(美)Robert J.Sternberg Louise Spear-Swerling著.赵海燕译.思维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⒚王俪嘉.教师课堂理答方式对学生学业情绪的影响研究.2010
翻转课堂文献综述 篇5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卢正花2008级国际经济与贸易4班
指导老师谭江蓉
一、前言
中美经贸关系自中美建交以来就在曲折和摩擦中发展。近年来,中美经贸关系始终复杂多变,一方面是频繁举行的、级别又不断升格的经贸战略对话,中美经贸关系在博弈中似乎有着很强的战略性和全局性;另一方面是中美经贸摩擦有增无减,接连不断的各类贸易争端案将中国推向贸易争端的风口浪尖上。中国越来越多地承受着贸易摩擦的巨大压力,成为遭受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最多的世贸组织成员国。特别是,在当前美国经济和金融需要从危机中摆脱出来,以及正逢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华情绪”抬头的情况下,中国自然成为当前美国挽救经济和贸易保护主义首当其冲的受害国,给摩擦不断的中美经贸关系带来了新的、更多的负面影响。本文从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问题,探讨今后的前景以及中美贸经关系的相互依存的建议,为中美贸易建更有利的发展指明道路。
二、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
对于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在磨合中不断前行是总体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中美经贸联系加深,双边经贸合作与发展继续扩大,但是贸易逆差一直成为双边关系的敏感问题,导致贸易摩擦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虽然有摩擦,但是双方经贸发展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美国仍是中美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中国的外贸发展离不开与美国的经贸联系,美国也离不开中国市场,中美经贸关系是双赢的。
对于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研究,一些专家对此也有自己的分析。
(1)李伟的《美国经济形式与中美经贸关系》中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美经贸关系在一个较为稳定、透明和可预见性的框架内迅猛发展,近几年来中美经贸关系总体上呈现了不断发展的态势。中美关系层级提高,贸易不平衡加剧。
(2)马素红,倪建军,张宁等人对于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又有一些新观点,马素红与张蓓在中共经济报告中《中美经贸关系的分歧与共赢》认为美方高估贸易逆差,中美经贸关系前途光明。
(3)张宁的《未来中美经贸关系走向何方》——后危机时代中美经贸关系评价
第1页(共4页)
与展望研讨会综述上指出,中美贸易摩擦将进一步扩大,中美经贸关系岌岌可危。
(4)柴海涛《中美经贸关系现状述评》中,十分看好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认为虽然摩擦不时发生,但,从现状看前景,还是十分看好双方的经贸合作。
(5)刘碧云的《论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及展望》中提及,中美经贸合作深化,其中资本合作深化,投资交流扩大,中美经贸关系对中美双方经济促进作用愈发明显,对华经贸有助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双方的就业增长。
三、中美经贸关系的问题
中美经贸关系虽说在不断发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很多专家学者也指出了近几年来或者一直以来中美经贸关系中一些突出的问题,并进行了一个具体的分析:
(1)孙振宇的《中美经贸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中美对华贸易逆差将继续成为敏感问题,关于贸易不平衡问题,双方都认识到存在贸易统计上的差异。从长期来看随着中国自美进口逐步增长,中美间贸易不平衡状况将得到改善。但是在短期内,由于中国市场开放循序渐进以及名义关税率较高实际关税率低的事,期待美国商品和服务一下子大量地进入中国市场是不现实的。美国出口商却不愿正视这个现实,因此当出口并非像他们想象那样快速增长时,各种各样的压力随之而来,甚至演变成贸易战。
(2)赵悦龙,《如何看待新出现的“美国衰退论”——展望中长期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中提出中美反倾销反补贴斗争不容忽视。由于美国歧视性地坚持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认定,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和产品的利益。
(3)美国官员对中国知识产权执法及市场准入政策施压,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网上的消息。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又把中国列入“重点国家名单”,根据美国“特殊301法”将对中国在进行为期半年的调查、磋商基础上采取一定的范围内的贸易报复措施。
(4)阎学通的《加大的政治影响力——非同步的中美政治与经济关系》提出,中美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这是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的最重要的条款,是两国经贸关系的基石。一旦美方中止给中国最惠国待遇,中方也必然取消给美国的最惠国待遇,同时也并不排除会采取一些报复性的措施的可能性。这势必会使两国关系,特别是双方经贸关系受到严重损害,各自的经济利益亦将受到严重的损害,希望美国各界人士继续从中美两国关系的大局出发,多做积极的促进和维护工作。避免两国关系出现倒退。
(5)郎咸平教授在2011年四月就曾警告国人,美国继成功打败欧元,维护了美元的强势地位后,美国一定会追寻下一个政治目的,那就是对付china。所以特别指出人民币升值问题是中美经贸关系的一个敏感点。
四、中美经贸关系的前景
中美经贸互补、互利和共赢的格局是经过长期磨合形成的,来之不易,双方都不愿意轻易破坏目前的基本格局。两国经贸关系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经贸关系之一。
(1)余峰的《现阶段中美经贸关系不平衡的解决措施》中说明虽然中美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双方出现分歧是正常的,在贸易领域,美国不论是从战略安全角度出发还是美国经济利益角度出发,美方都不会毫无顾忌的损害双边经贸关系。要平等协商消除分歧。
(2)温家宝在出席纽约美国银行家协会举行的中餐会上发表演讲:温家宝曾说过“在中美贸易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可以取得共识,也是可以逐步得到解决的,不应该也不可能影响中美经贸发展大局。只要双方有诚意,这类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平等协商和扩大合作来加以解决”。只有中美两国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友好共赢的经贸环境,才符合双方的利益乃至全世界的利益和健康发展。
(3)潘锐的《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与挑战》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仅有利于中美两国,而且有利于世界经贸的发展。中国加入WTO后,遵循WTO规则进行关税与非关税措施减让,对美国产品的进口有较大增长,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将逐步缩小。因此,中美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与美国的对华贸易政策,所以要相互体谅,寻求共识。
(4)曲哲在《中美必须站得更近》中提出中国需要美国强大技术支持,互惠互利,所以中美必须互为贸易伙伴才符合各方的利益,实现双赢。
(5)陈宝森的《美国经济中长期前景与中美经贸关系展望》中也提出了中美必须互为贸易伙伴才是双方的双赢,符合世界的利益。
五、总结
本文参考了20篇国内外的文献对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问题与前景进行了一个分析研究。分别对现状问题以及未来的前景做了个深入的说明与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见解。希望中美经贸关系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李伟.美国经济形式与中美经贸关系[J].国际经贸,2009,(02):32-36
[2] 马素红,张蓓.中美经贸关系的分歧与共赢[J].中国经济报告,2011,(02)
[3] 柴海涛.中美经贸关系现状述评,商业周刊/中文网,2006,(6)
[4] 孙振宇.中美经贸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国际贸易,1999,(07)
[5] 倪建军,王力.中美经贸关系现状与前景[J].现在国际关系,2006,(6):39
[6] 张宁.未来中美经贸关系走向何方?——后危机时代中美经贸关系评价与展望研
讨会综述,2010,(9)
[7] 余峰.现阶段中美经贸关系不平衡的解决措施.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7):376
[8] 赵悦龙.如何看待新出现的“美国衰退论”——展望中长期中美经贸关系发
展.2011,(9)
[9] 刘遵义.对美国贸易平衡的新估算[J ].国际经济评论,1999,(23)
[10] 程大为.美国内经济关系对中国“入世”的影响[J ].国际贸易问题,2004,(04)
[11] 余万里.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极其限制[J ].国际经济评论,2000,(04)
[12] 美国官员对中国知识产权执法及市场准入政策施压[EB/OL].中国保护知识产权
网,2011,(09)
[13] 陈文达.经济分析与观察制约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2011,(07)
[14] 曲哲.中美必须站得更近——访美驻华大使骆家辉.2011,(09):248
[15] 阎学通.加大的政治影响力——非同步的中美政治与经济关系[J ].国际贸易,2002,(12)
[16] 美报告竟将国内失业问题归咎于中国[N ].参考消息,2010,(03)
[17] 温家宝.温家宝在出席纽约美国银行家协会举行的中餐会上发表演讲[N ].人民
日报,2003,(12)
[18] 潘锐.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与挑战[J ].世界经济研究,2003,(12):65
[19] 陈宝森.美国经济中长期前景与中美经贸关系展望[J].新金融,2006,(08):12
社区管理文献综述 篇6
1.引言
城市是人类群居生活的栖息地和群体心灵的归属地。一个没有归属感的城市是一个失败的城市,因此我们有必要探寻城市城市应该如何建立起其居民对于该城市的归属感。实质上,任何一个城市都由一个个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社区构成。城市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各社区的的均衡、良好发展。由各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位,提供给居民最基本的生活服务,是城市与其居民产生联系的基本模式之一,通过对居民的归属感从而建立起对城市的归属感。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之管理体制上的缺陷,我国城市归属感不高。【1】
以下,是我通过整合一些研究社区归属感的文献,总结出的目前城市社区归属感的现状和不足以及提高社区归属感的方法。
2.正文
2.1.什么是社区归属感?
通过对文献中的定义的概括,我认为社区归属感可被是社区居民对本社区地域和社会群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在许多研究中,社区归属感、社区认同感和社区凝聚力经常被混淆,但是必须明确这是三个同一范畴的不同概念,它们的区别主要是在表达的程度和层次上,社区认同感层次最低,而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在层次上不断加强。通过心理学的解释我归纳出:归属感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建立在对本社区地域和社会群体的所有属性的连续性的辨识基础上,才有归属感的追寻和建构的可能。社区归属感的高低是度量城市“心理社区”是否消亡的重要指标,探讨影响现代都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因素,对于提高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并重建和发展社区,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4】
2.2中国城市归属感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2.1单位制的解体造成从前有单位人本身归属感的下降
改革开放以前,单位具有很强的社会控制功能。不但职工的住房与伙食均、医疗、甚至子女幼儿园由单位提供,就连结婚与外出旅行等等也要单位批准。一个较大的单位往往就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改革开放以后,单位的种种社会功能逐渐减弱消失。7这种小而全的社会,它对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无所不包,它充当凝结社会成员的全部情感和心灵归属的载体。因为单位情结的存在,使得居民很少和社区发生联系,社区意识淡薄。市场经济的到来,单位制逐渐解体,所有的人一下子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和“社区人”。这使得处在转型期的人们一时找不到心灵的归属,感到茫然所失。【2】
2.2.2农村城市化及居民的大规模迁居
中国的人口中大头是农民,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在36%左右,而这些人口转移至城市,或者农村所在地升级为城市,都会带给居民迁居从新组成新社区的结果,这些居民或远离了原来的旧社区来到了新社区;或是驻守原来的社区,原社区经过更新,大量外来居民迁入,导致原社区的变质,社区居民需要再磨合。【4】2.2.3我国社区先天发育不足,后天又存在管理体制的缺陷
社区的概念和实践均源于西方,实际上社区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由一个地域的居民所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是一个自治组织,他们参与社区事物,对社区表现出强烈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而我国的社区目前的管理理念、手段和方式仍是自上而下传统行政管理性质,街道、居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经常存在着追求政绩,对上而不对下负责的现象,这种思维指导下的社区建设只能是单一靠政府或社区管理者们来实施的管理和提供的服务,社区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更多的是被动的。【5】
2.2.4传统血缘文化对建立社区归属感的牵制
社区归属感是社区居民对社区地域和社区人群的情感认同,这种情感认同必须建立在社区居民互相信任、互惠和相互间合作基础上。而我国传统以来,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乡土文化中强调差序格局,即个体对他人的信任是依据是否与自己具有血缘、亲缘为依据的。这种以血缘而建立起来的关系才是最密切的,而社区的地域很难提供一种比血缘更为牢固的基础。因此在这种社区成员的邻里关系,我们无法给予其信任,这种互动模式极大地不利于居民发展社区内帮助互动关系,因而就不利于一种共同的情感认同,不利于社区归属感的形成。【5】
2.3.如何培养城市社区成员归属感
2.3.1提倡居民参与社区事务、自我管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是政治的动物。”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能够激发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关注度,从而积极的去关注自己社区的各项事务,并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影响社区事务的做出。这样的结果就能够使得居民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社区。对社区的自我管理实现了居民的民主情节,对于自己同意的社区事务,也使得居民能够更容易接受社区事务处理的结果。【3】
2.3.2构建城市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指在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共同体所反映出来的有关人的行为倾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品位、生存环境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它对人的精神状态、归属感及社区的凝聚力起着重要的影响。社区文化的目的是以其活泼生动、具有吸引力和容易为人所接受的文化表现形式来满足广大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紧张和精神压力随之加大,而社区文化恰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了个体与社会整体的融合性,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世界,更形成了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3】。
2.3.3搞好社区生活条件建设
包括三个方面:居民生活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配套的教育机构、文体设施、公共交通等);完善社区服务(如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援助低收入家庭等);整治社区环境(如拆除非法建筑、增加绿地面积等);【4】
2.3.4加强社区民主政治建设,提高社区成员参与度
包括三个方面:大力培养和增强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如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普及居民参政议政的知识),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如建立业主委
员会等群体决议机构),提高社区自治能力,进一步健全与完善社区参与的组织体制。【4】
3.结论
影响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因素有四点:社区满意度、社会关系、社区活动参与程度、居住年限;而培育社区归属感的方式有三点:一是提倡居民参与社区事务、自我管理,二是优化社区生活条件以提高社区成员满意度,三是加强社区民主建设以提高社区成员参与度提倡居民参与社区事务、自我管理,四是构建城市社区文化。【6】
4.参考文献
【1】单菁菁:《社区归属感与社区满意度论文》,湖南大学毕业论文,2001年
【2】李洪涛:《城市居民的社区满意度及其对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对武汉市城市居民的调查与分析》优秀硕士生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安娟:《社区归属感与和谐城市社区的构建中国研究》四川大学,2007年
【4】张玲:《我国城市社区归属感的建设》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09年
【5】高翔:《城市化与社区归属感研究》 云南大学毕业论文,2012年
【6】凡路:《从归属感看中国社区建设》 苏州大学毕业论文,2006年
社区管理期末考试
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翻转课堂文献综述 篇7
但是随着文检课教学实践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文检课的教学方法还比较落后,大多数高校文检课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授课为主,为学生讲授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原理、方法、途径等内容,然后学生上机实习。这种教学方法容易使学习变得非常被动,学生上课感觉枯燥无味,基本处于机械接受、被动应付的状态,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不佳。
文检课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提高学生信息检索能力的一门方法课,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目前文检课急需解决的问题。
文检课同仁也积极探讨了关于文检课教学方法改革的议题,发表了大量关于文检课教学改革的论文,笔者对项目教学法与翻转课堂教学法进行了分析,发现两种教学法各有特色,本文探讨将翻转课堂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嵌入到文检课的教学中,建立基于项目的翻转课堂文检课教学模式,以期对文献检索课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一种新思路。
一、基于项目的翻转课堂文献检索课混合教学模式可行性分析
基于项目的翻转课堂文检课教学方法是指首先使用翻转课堂先学后教的方法,借助多媒体技术,按照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指导学习的教学进程,学习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之后利用具体科研项目进行问题导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具体科研项目掌握文献检索的具体方法,最后通过上机实习巩固加强所学知识,增强感性认识。
(一)翻转课堂及项目教学法及其特点
翻转课堂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完成答疑、探究和互动等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2]。
翻转课堂不同于普通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而学生转变成为课堂的中心和主体,课堂时间被重新分配,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用于同学、老师之间的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3]。翻转课堂教学中先学后教,将知识传授放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放在课堂中经教师的引导与同学协助完成。
(二)文献检索课程特点
目前我校文献检索课教学主要分为检索基础知识、各种信息资源介绍及检索实践三大块,授课方式按照讲授、上机实践、考核的方式进行。16个学时。文献检索课是一门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检索能力的课程,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特点,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科研项目教学模式嵌入到教学中,使课堂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站上检索课程精品课程有14门(国家级5门、省级3门、校级6门),其中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配有教学录像;网易云课堂网络课《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部分内容涉及文献检索课程的网络及中外文数据库资源的学习。学生通过课前或课后不受时间地点约束地自由学习掌握,可以根据学习进度反复观看,特别适合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4]。
(三)互联网为文献检索课教学发展提供了平台
网络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文献检索课发展带来了良机。网络打破了空间的限制,通过交换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且在共享的基础上达到互动,进行交流和沟通。
因此,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计算机的普及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变得具有可行性。
二、基于项目的翻转课堂文献检索课教学的优势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课的理论基础知识,然后借助科研项目教学法进行科研项目分析、资料收集、项目实施和最终评价。
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工作,既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科研能力,同时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二)提高学生参与度
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学生课前要通过教学微视频、PPT课件、课前学习指南、自测题等方式自学教学内容,课堂上要积极与老师沟通课前学习遇到的问题,确保正确掌握知识点,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具体项目从实际检索出发掌握文献检索技能。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参与了整个学习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三)有效利用教学时间
由于高校改革不断缩减教学时数导致文献检索课学时的减少,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基于项目的翻转课堂文检课教学法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的辅助者,教师的主要精力用在制作教学微视频、PPT课件、课前学习指南、自测题、教学项目设计等工作,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课前学习答疑解惑,然后通过具体科研项目引导学生掌握文献检索相关知识和技能。这样既节约了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以教为中心转变成以学为中心
文检课翻转课堂的一系列翻转重在改变以教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传统文检课教学模式,旨在形成以学为中心、依托信息技术的多元学习方式和途径、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育模式[5]。
基于项目的翻转课堂文检课教学中,教师退居“配角”位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基于项目的翻转课堂文检课教学方法的实施步骤
首先将教学内容“一分为二”,第一部分包含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文献检索的特色资源及实践部分。
基础知识部分,介绍文献检索的基本原理、方法、途径、中外常用信息检索工具、常用网络搜索引擎、常用科学网站等基础知识,是各学科通用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
特色资源及实践部分要根据本行业的特色,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资源教学,这部分内容采用科研项目教学法。将科研项目教学法及翻转课堂教学法嵌入到文检课的教学中,不仅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检索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分析、加工、评述、利用文献及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其次通过课前调查,掌握学生对图书馆馆藏资源了解情况,确定课程内容安排比例,如果学生对图书馆购买的电子资源了解很少,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学时比例应为1∶1,反之如果学生对图书馆购买的电子资源比较了解,那么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学时比例应改为1∶2。
(一)翻转课堂教学
第一部分的内容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学生通过微视频、PPT、文本学习指南等方式课前自学教学内容,完成自测题并记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课堂上学生首先汇报自己课前学习情况并反馈遇到的问题,教师在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后,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深层次的学习或者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协作小组,根据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情况,教师及时调整小组协作任务,加速知识内化的进程。
(二)项目教学
学生经过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的学习,了解了文献检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之后,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采用科研项目教学法,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同的科技查新课题或科研成果课题作为教学案例,利用与专业有关的资源,系统讲解项目资料的收集、整理、评述、利用的全过程。
(三)上机实践
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协作小组(根据学生人数,一般控制5人左右为一组),每个小组的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拟定一个项目课题,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完成资料收集、去重、筛选、整理,确定与项目密切相关的文献,进行文献的阅读与概括浓缩,提炼不同观点,完成对该项目内容综述。
(四)评价方式
评价也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上机实践检验了学生自主学习及课堂学习的效果,上机实践完成后,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汇报,各协作小组将研究结果与综述制作成PPT,选派一个组员上台讲解,其他小组和教师听完汇报给该小组评分,确定个人成绩时,根据小组每个成员的工作量及个人作业完成情况给定成绩。
文献检索课是一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素质教育课程,其特点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对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与研究,根据课程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各取所长,探索真正以学生为本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葛敬民.文献检索课开设30年的回顾[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04):98-102.
[2]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01):58-64.
[3]孔文娜.基于翻转课堂的医学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6(02):90-93.
[4]许旱峤,罗凌云.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文献检索课案例教学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14(05):93-96.
巨额冲销文献综述 篇8
[关键词]巨额冲销;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45-02
巨额冲销是盈余管理的一种类型,目前对于巨额冲销的研究比较活跃,国内外专家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下面就学者们对于巨额冲销的定义、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巨额冲销的定义
关于巨额冲销的定义,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著作尚未达成共识。黄世忠(2002)定义为:将本应在未来期间确认的成本和费用提前进行确认。吴水澎、刘斌、刘星(2004)提出凡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前或变更后的本年净利润为负,并采取了降低当期利润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且下一年净利润为正的公司,将其界定为巨额冲销公司。费振刚(2006)把巨额冲销又称为亏损最大化策略,即公司最大限度地多计损失、少计收入,以求在后续年度内实现较高的会计利润。
二、巨额冲销的影响因素
对巨额冲销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可以说是对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
1国外的研究
西方国家对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以下三方面:
(1)高级管理人员的更换
在企业主要高级管理人员发生变动的时期,企业的盈利往往也会产生大幅波动。Leop-old Bemstein(1970)提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会采取为未来的损失和可能发生的费用提取储备金的行为。Michael L.Moore(1973)在收集1966-1970年间发生了高管层变动的36家美国上市公司数据基础上,运用卡方检验方法,得出了减少当期收入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与当期高管层变动存在显著相关性的基本结论。再如Linda Elizabeth(1987)通过随机游走模型和选择模型方法研究了两者的相关性,他搜集了1970-1983年间发生了高管层变动的22家美国上市公司数据,并从中发现发生高管层变动的公司有在变更当年采取巨额冲销的趋势。此外,SusanPoureian(1992)提出了高管层变动的两种类型即正常与非正常的变动,并在收集1985-1988年间发生高管层变动的家美国上市公司数据基础上,运用符号等级检验方法,得出了高管层变动与巨额冲销有显著相关的结论。
(2)公司治理结构
盈余管理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1996年Deehow、Beasely研究发现,易受到证券交易委员会查处的公司其治理结构往往很薄弱,很少设立审计委员会,通常只设立一个由总经理兼任的内部控制委员会。可见,一个治理结构比较薄弱的公司很有可能积极从事盈余管理。因此,如何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形成抑制盈余管理的有效约束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3)企业的财务困境
上市公司因经济周期波动、市场竞争加剧,或遭遇自然灾害而陷入经营困境时,通常会选择巨额冲销行为。一般认为,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会做出调增盈余的会计选择,但DeAngelo、斯基诺研究的结论是:管理人员的会计选择基本上反映了公司的财务困境,既没有试图粉饰公司业绩,也没有试图避免或推延违约事件和违约成本的发生。巴哥泰勒和迪切夫的研究发现,公司中存在避免报告盈余下降或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主要通过管理经营现金流量和营运资金的变动额来达到增加会计盈余的目的。
2国内的研究
如今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的契约可以简化为政权监管部门与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契约,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巨额冲销的空间更大。我国关于巨额冲销影响因索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公司财务困境
陆建桥认为,亏损上市公司在出现亏损年份及其前后年份存在巨额冲销行为。他收集了上交所上市的22家亏损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首先,亏损上市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的年份,采用非正常调减盈余的手段,使该年度的应计利润总额、应计利润变动额小于零和上年数。其次,亏损上市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的前一年度,应计利润总额为正,应计利润变动额大于上一年,且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为正值。另外,亏损上市公司在扭亏为盈年度,其应计利润变动额大于零,其应计利润总额、应计利润变动额大于亏损年度。
(2)公司治理结构
目前,我国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着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首先,由于国有股权“一股独大”,股东大会形同虚设,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严重。其次。董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合,有的企业甚至一人身兼董事长和总经理,造成了二者之间的监控关系失衡。再次,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存在过多的关联交易,便于控股股东操纵上市公司。另外,监事会成员大多来自企业内部,迫于高层的压力,有时无法对经理人的不当行为采取有效措施,监督效果值得怀疑。吴雅辉(2007)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内部董事比例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外部董事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负相关;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大,则盈余管理程度低。
(3)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
巨额冲销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有着一定的联系。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被认为存在巨额冲销现象,注册会计师就不应当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张永奎、刘峰(2008)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上市公司盈余操纵越厉害,越有可能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但李东平、黄德华、王振林研究发现:注册会计师在出现关系到上市公司切身利益的事项时,面对比较突出的盈余管理问题,仍然倾向于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之外的审计报告。
三、巨额冲销的影响
张翠萍(2007)认为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为使自己获得的报酬总额达到最大,经理往往通过“巨额冲销”的方式来操纵利润。这是因为,一方面,可以掩盖公司的不佳经营业绩,维持公司良好形象,增加投资者信心;一方面,经理得不到报酬的年份也比较少,当年的“巨额冲销”在减少当年收益的同时,增加了以后年度的收益,可使经理获得的报酬总额达到最大。
但是“巨额冲销”有时还会产生相反的影响:经理经常把“收益平滑”与“巨额冲销”联合使用,试图使企业当年收益接近上一年或过去几年的平均值,无形中增大了其与下一年收益的距离,这会造成企业未来收益易变性的增加。另外,经理拉平收益的能力是有限的,只能改变企业当年的收益数额,并不能根除已报告的收益缺陷,只能对企业未来的收益造成影响。
四、研究评述
对于巨额冲销的定义,每位学者的定义虽有可取之处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黄世忠从定性的角度定义,缺乏进行实证研究的可操做性;而吴水澎、刘斌、刘星是在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条件下进行界定的,不具有普遍意义,相较而言,费振刚的定义比较合理。
国外对巨额冲销的研究多数采用实证研究,而我国的规范研究较多,赈灾逐渐想实证研究发展。国内外对不同时期的研究所考虑的因素比较一致,例如,公司治理结构因素中一般都考虑了控股股东以及高管层变动对巨额冲销的影响,同时期的研究结论也有共同点。
但是该类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1在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影响因素时,关注较多的是高管人员变更等,缺乏实证研究上市公司规模、控股股东等因素。另外,我国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对巨额冲销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因此,可从近几年中国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情况来研究其对巨额冲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