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学习心得

2024-05-27

传习录学习心得(共6篇)

传习录学习心得 篇1

传习录学习心得-11

《了凡四训》读后感

感谢总裁和公司的安排,节后两天的封闭式培训,让我第一次读到《了凡四训》这本书,领略了立命之学的思想精华。学习之后,确实感觉有些收获,摘要分享如下: “立命之学”告诉我们,人皆有命,但命运可由自己改变。改造命运须从两个方面切入: 竭力行善和努力去恶,即在生活中不断地行善,而且不做任何恶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是此意。

“改过之法”就是不仅要积极行善,还要知非改过。改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从事上改和从理上改固然很有必要,但“过有千端,唯心所造,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意即一个人如果能净化自己的心灵,自然就不会犯错,所以欲改变命运必须先立定心志。这与圣经《箴言》所说的“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由心发出”相吻合。

“积善之方”是说改变命运不仅要改过,还要积善。积善的关键是要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用先生的话说“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若有益于人,即便打人、骂人也是善;若有益于己,就算敬人、礼人也是恶。所以,积善必须出于真诚和仁爱之心,必须根除一个“私”字,还要除掉为积善而行善的功利之心。

“谦德之效”告诉我们,天地万物都有同一律,就是喜悦谦虚,厌恶傲慢。“满招损,谦受益”这是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

“福善祸淫、命由自造”这是宇宙因果律,基于此,改过、积善、谦德才有真实的意义。《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但愿自己从现在起不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每一天都来改造自己的命运!

读《传习录》心得体会 篇2

曰:“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着一边,能此未必能彼。曾点这意思却无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矣’矣。三子所谓‘汝,器也’,曾点便有‘不器’意。然三子之才各卓然成章,非若世之空言无实者,故夫子亦皆许之。”――《传习录》

三种志向,三种人生态度。王阳明解读的不是谁对谁错,是前三个弟子在立志向的时候,有“意必固我”跟着,只有曾点在立志向的时候是没有“意必固我”的。我以前在给自己立志向的时候都是想当然,认为自己肯定能达到。自己没有评估自己的能力,还没有像孔子那三个弟子一样,虽然说还在跟孔子学习,但本身实际上已经具备这个能力了。

孔子认为他们可以达到那个境界,所以孔子没有批评他们。曾点的境界就更高一点,没有从自身的能力出发,而是从自身的心境出发。自己现在也没有达到曾点的境界,还是想很多世俗的东西,都是跟物质利益有关。进入师门之后和很多人聊天,都会问到他们的愿景是什么,大家在谈愿景的时候,不知不觉也会犯“意必固我”的毛病。比方会有人说我一定要成为一个百万富翁,也会有人说我必须要成为一个慈善家,而且越说越觉得自己的事是真的,这样就跑偏了。

读《传习录》 篇3

简单指的文章所讲道理。只要心平气和不先入为主,阅完方知阳明心学,绝非故做深奥艰涩难读。讲的都是平常之理,譬如的更是生活点滴之事。只要稍加留意平心整理,天理处处呼之欲出。话虽如此,但要真正将道理化于日常生活,举一反三圆融通达,却也非常人一时所能办到。其惟精惟一的宗旨与境界,实施起来令人更感“困难”。而王阳明早对这些俯视鸟瞰尽览无遗,提出了一系列完整而系统的主张。王阳明之所以成为圣人,不在于身居庙堂高屋建瓴,而是接触生活平凡实做。其明白指出“人人可做圣人”之言,和佛教世尊所云“人人皆有佛性”一样,向广大普通民众展示出一条觉醒之路。圣人之碧血丹心雄岸伟大之处,莫过如此。

心即天理一说是阳明心学的核心,一切都是围绕这个核心深入展开。为说明这个问题,《传习录》用了朱熹的天理概念做为对比。朱熹认为,天理就是宇宙一切事物生成和运行的本源,是平常说的太极的“用”,归结起来“太极不过一理”。大多数人之所以不知天理为何物,主要被自己欲望所蒙蔽和牵引。顺势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认为惟有如此方能使人回归本源。在这个终极点上,王阳明的看法与朱熹是一致的。只不过结合落实到了“人”上。这就造就了二者“格物”的不同的方式方法。朱熹云万事万物皆各有其理,也必在事事物物上去“格”。万事万物的理之总和,便是天理。而王阳明认同此点的同时,匠心独运另辟蹊径地认为,既是“天”理,就根本不是格与不格的问题,其本就天然存在。这种存在必然是通过人心而体现。自然而然展现出“心即天理”的思想。两两相较可以看出,朱熹是从“外部”去看待探索问题的,其思维方式相当于我们现代人常说的“客观地观察和研究事物”;王阳明却反之,是“从心出发”。套用朱熹话语便是“人心之归一,既是天理”。当然,如此说法只是一个“方便”而已,儒学的实际根本不是现代所谓的主观或客观所能说清楚的。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阳明心学之“心”的概念,不仅仅指我们平时认为的那个心理的“心”。王阳明有云:“心既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否?”。扩展开来,就包括了人的心理之心和行为本身,以及整个的“外在”事物,是一颗“大心”。与佛家所谓的“佛心”颇有异曲同工之处,无怪乎有学人说阳明心学是“心禅”。这是阳明心学之“法门”。也正是其心学在博大精深的儒学系统中奇光异闪独树一帜的地方,更符合“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结果。无论是内容决定形式,还是形式决定内容,都是情形各异的方便说法而已。观点观念的本身是无谓错误或正确的,错误或正确得放在一个“背景”下去思量考察才会产生。理到深处,内容与形式其实就是一回事。所以,笔者认为儒家各大腕所谓的分歧和差异,与其说是内容上的,不如说是形式上的。关于“心”的概念,细纠起来其实并非王阳明所独有,但其结合具体到了“人”,从而延伸引发出了关于“德性”之种种,就使心学体系愈显丰富饱满,更是独特鲜明栩栩生辉。起要便是“良知”说。何为良知?《传习录》中好几处载有王阳明回答学生关于此的话。结合此文,笔者概括起来既“心在人处的表现既是良知”。心既天理,那么良知也天理就成了阳明心学独特的表达形式。具体讲,良知的“知”出于人的“五官一感”。五官,耳眼鼻舌口是也;一感为感觉,是五官综合体验的结果,包括了我们现在说的“意识”。《传习录》中云:“良知,心之本体,既所谓性善也,未发之中也,寂然不动之体也,廓然大公也。” 未发之中等语,指的人五官一感功能的本身。耳能听,眼能看,鼻能闻,舌能尝,口能言。但还没有显示听看闻尝言的“内容”。譬如我们听到了某一消息,看到了某一物体等等,此时还没有形成“某一消息和某一

物体”的具体模样,只是一个“能”。感觉综合了五官体验,形成了心理上的喜怒哀愁怨等情绪,但此时也还没出现具体征兆,处于“寂然不动之体也”的阶段。这就将“知”上升到了天理的本体层次。逐渐接近乃至符合者,依次为良、良好、优良等,合一全优便是“良知”。犹如学堂之答题行文,评判有60分,80分,100分等之别。由此衍生出阳明心学独特的格物致知之说。

阳明心学从本体出发,认为物根本不存在格与不格之说。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宇宙之一切都是心的显现。之所以仍要“格物”,是因为人自出生以来,长久浸泡于环境和社会,自然习染了种种淫思邪气混乱杂质。格物首要就要“从心出发”,将习染了的种种之非归于良知。这和其他大儒很是不同。譬如朱熹之说,虽然在理之终极上是一致的,但在实际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很容易使人误解天理人心各处两端视为二物,将格物之功归于外物。认为人必须通过对事物的学习观察以及研究,才能得到天理。而阳明心学却视天理为人心所本有,与人后天的作为没任何关系,格与不格都天然存在。笔者衍生下去可以看出,王阳明虽口说“格物”,但思想实质却并没有将“种种淫思邪气混乱杂质”视为外物,仍然是其“知”的一部分,只不过是“不良的知”而已。否则其心之本体论就无从说起。所以,阳明心学的格物观,与其说是格物,不如说是“正物”。将充塞于人心内的“歪思杂念”纠正过来,“正其不正”,回到良知正道上来。良知是格物的准则和标尺,是阳明心学总体上的的“中”与“和”。因儒家混迹于世,格物也就必须在事上去“格”。笔者结合生活的实际认为,无论在什么环境中,也无论对待什么人和事,随时随地能够做到客观冷静公正无私,情无偏执心无波澜,儒家格物之旨已掌十之七八,无须它学陡生歧义亦。

天理无情无义无思无惑,然人始终是感性的动物,是无法摆脱特有的烙印的,从而显得有情有义有思有惑。这些在阳明心学看来都不是问题。问题是能不能“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心既天理最重要的衍生与阐述。知,既格物致知那个“知”;行,既知的具体过程与体现,是二位一体的东西。合王阳明之说:“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这是阳明心学最难理解与实施的地方。所以,《传习录》中收录了王阳明学生的疑问:“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又云‘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此乃自相矛盾乎?”关于此点,笔者在前面已经说过,阳明心学认为宇宙一切皆是心之显现。在此背景下,人无论“知与不知”其实都是“知”。此乃“大心”的知,是不知之知,犹如我们常说的“天心无心”;说“不知”,是人被自己思想中的“种种淫思邪气混乱杂质”所蒙蔽影响的情况下,才谓“不知”。要想致“知”,必须在格物上下工夫,甩掉蒙蔽影响自己思想的东西。这里表现了事物矛盾的高度统一性,实质却并不“矛盾”。心既天理是思想,格物是工夫。思想与工夫,在现实具体的实施中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才导致出现知行相悖的现象,所以才需要“合一”。一方面,这个“一”表现在人的五官功能层面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需要专门去学习。但如果人“走神”了,就会出现“尝不知味,口不能言”等异常状况。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干事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等。另一方面,我们别忘了阳明心学的“心”乃“大心”之说,人除了狭义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也是构成心的一部分。常言道“听其言,观其行”、“语言乃思维的外壳”、“行为是思想的延伸和体现”,如此种种诸如此类,都是对这个问题的生动诠释。无奈我们在这个方面,大大的阴阳不合言行不一。言而无行思而不做的“知”,是假知。故《传习录》中有云:“真知既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将知行统一起来。如此才是“心”的本来面目。

。。。

可以说《传习录》基本体现了王阳明的核心思想及精髓,涉及到儒学的方方面面。笔者这里

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 篇4

今天所学是陆澄请教关于圣人著述的问题,对于王阳明的回答,大家各有自己的见解。

一上来大龙虾先补交了昨日作业,言道:“自是好名。‘自是’理解为自以为懂得,‘好名’理解为通过炫耀才学来博得认可和赞美。我的理解是好为人师,博取虚名。王阳明告诉我们,学习不是为了炫耀给别人看,或者得到别人的认可,羡慕。对我们来说要调整心态,明白学习是至善的途径,是历练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断地修正不足,调整心态,争做真人。我们是不完美的,缺点如星,优点似月。月光愈加明亮,星星就会显得暗淡。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学习,让优点散发出像太阳一样的光芒,那缺点就会隐然不见,也就能达到真人的境界!”

大龙虾的发言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特别是这句话“缺点如星,优点似月。月光愈加明亮,星星就会显得暗淡。”比喻大气富含哲理。

此时孔雀鱼说话了:“对于今天所学的这一则,我觉得后世这么多的著述,也不能一概认为不行,也有很多特别好的作品,在追求天理之外,我们也有许多爱好的东西。优美的诗篇、好看的小说、抒情的散文,我们都喜欢。只是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多学习经典著作,可以‘约礼’。让我们的心不因为外界的变幻或不平而迷惑,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说仅仅把几位圣人的话当作生活的唯一,也太过无趣。今天的学习,我保留不同意见。我愿意学习天理,也愿意保留生活中的诸多情趣。”

听完孔雀鱼的发言,我便不再多言,我和她的看法一样。这时大龙虾又说话了:“今天的主题在王阳明看来,经典的传播只要把握思想精髓,而不要过多的用自己的理解去解读经典,然后再用这些解读代替经典去试图引导大家的思想和做法,这样容易让百姓误解经典。这与前面学的那篇王阳明说孔子删去经典有些相似。都是表达一个观点,圣人传播思想,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真正如何去做,还是要靠学习者自己的领悟。有句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我们教学中也是这样的,老师是学习的引领者,我们只需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孩子,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理解方式,只要能够达到学习的目的,就是最好的修炼。我们只是在孩子面对困惑的时候予以适当的点播。

“我个人感觉,圣人的思想言说不是脱离生活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道德标准下,这些思想势必得到大家的推崇和膜拜。随着时代的推移,在把握思想轮廓的基础上,也应该适应现代的生活和思想。如果一味的学经典,做圣人,我们就成了老夫子了,与周围格格不入。适当地变通,保持内心的纯真和安静,才是真正的向经典致敬!”

孔雀鱼接道:“是的,变通很重要。内心的安定与原则与周围不相抵触,自己舒服,周围的人也舒服,而不能把自己固化。每个人内心世界的宽度与广度,只能自己修炼,我们看过的书都能够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风景。为什么有的人即便遇到大的磨难也能够过的很从容?那是他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已经让他有足够的高度和能力看淡眼前的波折。你可以欺负我,却折服不了我,因为你根本不明白我有什么!我们之前千百世的人,思想能够有多大区别?我们之后千百世的人所思所想又能够有多大区别?大家遇到的事情一直是周而复始,顺境、逆境?只是人与人不同而已,它在于自己心境的转换,个体精神生活丰富下的结论而已。我这几天就觉得知和意很难统一,有些事情我会觉得不用在意了,可是心绪不听我的,犹自翻滚。看来知行合一及其不容易。所以,王阳明说事上练很有道理。”

一直不说话的绿萝发言了,她说:“人生都是现场直播,没有预演,明白我们应该做‘知善理’的综合体,当然还需要再历经事的历练,才能于不变应万变,坦然处之,安然受之,使然放之,欣然知之。”

速录学习心得 篇5

速录学习心得

我们想学好任何一门科学,都需要善于发现,善于积累,善于总结。速录的学习是一个时间的“堆积”,是一个由生到熟的积累,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更是一个用心学习的过程,也同样需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在这里先介绍一下初级阶段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可以说初级阶段就是大厦的地基,初级阶段不能养成良好习惯,就如大厦没打好地基,大厦倾斜是早晚的事。1.养成轻松,舒适自然的良好坐姿习惯,但不慵懒。错误的坐姿表现在头歪,探头,耸肩,架臂,教师要注意帮忙矫正。2.抬手腕的习惯。养成抬手腕(悬浮)的良好习惯后,手指按键活动自如,就像弹钢琴,反之,手指运动僵硬,按键会受局限。3.盲打的习惯(即不看键盘)。这是练习时首要强调的重点。养成盲打的习惯,对于按键准确与否,能否在后期形成良好的条件反射,提高速度等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4.练习词语是坚持“回位-按键-再回位-再按键”,且一定是双手同时按键的习惯。5.开始接触就要养成手指自然弯曲的习惯,而且单独按一个键的时候,一定要按键位的中心位置。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d”键的食指必须弯曲,避免带“z”键。基础阶段的练习非常关键,联系的诀窍要放在“找”上。通过反复的“找”,熟悉找的过程,缩短找的时间,提高召见的熟练程度。只有熟练掌握了“找”的基本功,才能在其后的学习过程中达到轻车熟路的感觉。更多技巧,请联系青岛连邦速录咨询。

中医针灸传习班心得体会13 篇6

明空中医学堂针灸班学习日记之二

(巩xx,女,1961年生人,某国驻华使馆中文秘书)

7月16日(星期一)

昨天是第三次上课,内容是复习扎针,扎自己、扎同学和被同学扎(听上去有些吓人),老师在一旁边观察着每个同学的动作边不停地讲解指导着。为了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些学生的学习成果,老师还特意为我们“献”了一回身。老师让我在其大横穴上施针,有过前两堂课学习练习的体会,自认为水平还是可以的,于是便找准穴位扎下去,老师有了针感,并让我在其腹部左边大横附近又施两针。老师说我手上有力度,进针的感觉也不错。得到老师的肯定,心里是很高兴,对学好扎针也更有了信心。

昨天的课还让我有了另外两个大收获。

第一是感受到扎针在治疗上带来的立竿见影的神奇效果。因为同学们学得努力,教学进展顺利,老师决定再演示讲解一下如何在背部施针,朝晖同学主动把自己的后背贡献了出来。大家都发现他脖后大椎处有一鼓包,差不多半个鸭蛋那么大,老师随后在大椎处反复施针,多次提捻......见证奇迹的时刻出现了,包象是被撒了气,眼见着就瘪下去很多,真是不可思议!还有比这更让人称奇的吗?联想到上周玉琼同学腹部施针后面色由灰暗一下子变得明亮起来。若非亲眼所见,有谁又能够相信呢?中医针刺竟是如此神奇,老师的水平真是好生了得。

第二个收获是从我自身感受到的.。昨天腹部施针时,左右天枢和大横处针感强烈,痛,不敢喘大气。起针后无任何不适。大约一小时后,腹部开始痛起来,尤其左右两边。回到家后,痛感不减,并感到自己脸上身上开始发热,一量体温37°7,低烧。和以往感冒发烧时四肢酸痛昏昏欲睡的感觉不同,此次发烧只是单纯地感觉身上发热、乏力,头脑却很清醒。老师说过,当体内郁结经针刺被打散后,身体会随即变得通畅起来,内气一下子相对不足了,身体自然会有乏力之感。发烧也是体内阳气生发,应是个积极的反应,随即向老师微博求证,在得到肯定的回复后,为自己感到高兴,发自内心关注自己时,心神是有感知的,让我的身体变得敏感起来,使我向身心和谐健康又迈近了一步。

上一篇:化工课后习题答案下一篇:能上能下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