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奉献的名人故事:两弹元勋邓稼先

2024-10-05

与奉献的名人故事:两弹元勋邓稼先(共6篇)

与奉献的名人故事:两弹元勋邓稼先 篇1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 采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感知、了解本文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邓稼先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教学重点:阅读这个不寻常的故事,了解故事背后那个可敬的人,读懂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的精神。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观看一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的视频录像。

导语:刚才给大家展示的是我国在1964年至1975年在国防科技事业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其中最令人瞩目,也最令人奋的是原子弹与氢弹的爆炸成功。原子弹与氢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与核遏制,意味着我国国防科技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更意味着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2、介绍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2.根据意思写成语(多媒体投影)

四、初步感知全文 1.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原子弹的任务,从此隐姓埋名,到研究制造原子弹、氢弹的一段经历。

2.找出最能概述邓稼先一生的句子

——这就是邓稼先!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人。

五、合作探究

1、课文写了哪些事情,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

3、放声朗读,加深体会

六、小结归纳: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他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

2、总结人物通讯的特点:

人物通讯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要求所举事例绝对真实,不仅叙述故事情节,还应着重刻画人,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七、拓展延伸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像邓稼先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例或成就。

八、总结,提出希望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以邓稼先为榜样,树立坚定的生活目标,培养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的精神,做一个对祖国、民族有用的人。

九、布置作业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位科学家,为他(她)写一篇小传。

与奉献的名人故事:两弹元勋邓稼先 篇2

1924年6月25日, 邓稼先在安徽省怀宁县白麟坂村出生。他的父亲名叫邓以蛰, 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他的母亲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他们共育有子女四人, 邓稼先排行老三。邓以蛰对邓稼先的学习严格要求, 却不约束他的天性的自然发展。早在国外留学时, 邓以蛰曾在给夫人的信中写道:“我们是小孩子的亲爱的父母, 并不是他们的阎王。”这是邓稼先的父亲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 汲取其精华来培养子女的必然结果。而邓稼先的母亲整日为孩子们的生活操心, 自然也没有对他们严加管束的观念。邓稼先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 不仅系统地研习了我国古代传统的“四书五经”, 而且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名著。在北京读小学时, 邓稼先就曾读过屠格涅夫、莫泊桑、陀斯妥耶夫斯基等大家写的小说。父亲甚至亲自给邓稼先做英语的启蒙老师, 传授良好的学习方法, 为他奠定了深厚的外语基础。

1935年到1940年春季, 邓稼先先后在北京的志成中学与崇德中学学习。上初二时, 邓稼先受到崇德中学校友杨振宁的影响, 不再迷恋抖空竹、放风筝、打秋千、弹球等少年贪玩的游戏, 开始对物理和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在追求新知识上。他文理兼修, 在读高一时就能看外语小说, 博览了大量的中西书籍。童年时那种在游戏中喜好钻研的性格, 使得他凡事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因此, 邓稼先在少年时期成绩优秀, 思想活跃。

1937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 北平沦陷, 邓稼先平静的读书生活被彻底扰乱, 强烈的民族屈辱感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灵深处, 他胸中升腾着满腔的怒火与仇恨。为了抗日救亡, 他经常和具有先进思想的同学聚集在一起, 谈论天下大事, 商讨宣传抗日的大计。有一次, 日本人侵占我国的城市, 强迫市民与学生参加其庆贺的集会。邓稼先愤恨不已, 将手持的日本“太阳”三角纸旗撕碎, 扔在地上狠狠地踩了一脚。这一幕被亲日分子看到并且向日本人告密, 使邓稼先处于危险的境地。家里无奈之下决定让大姐邓仲先把他带去大后方昆明避难。就这样, 邓稼先姐弟二人与另外两位教授的夫人携孩子一行六人, 在异国他乡曲折绕道, 费尽周折, 最后从越南进入中国境内, 抵达昆明。

1941年7月, 邓稼先高中毕业, 进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当时西南联大大师云集, 群贤荟萃, 有吴有训、叶企荪、周培源、赵忠尧、张文裕、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学者。在那个年代, 战争频繁, 民不聊生, 西南联大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 师生们的生活贫困拮据。整个西南联大只有一些拥挤不堪、无法遮风避雨的土墙茅草顶的学生宿舍楼。破旧的教室是用铁板搭建而成的, 里面没有课桌, 只有带扶手的椅子。每当天降倾盆大雨的时候, 就会发出重锤打铁般的声音, 学生根本听不到老师的讲课声音。学校食品供应不佳, 师生们常常吃掺有很多沙子的平价米。学校还经常遭到日本人的飞机轰炸。正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 西南联大的老师们饱尝着失去家园的痛苦, 在当年的联大校歌“千秋耻, 终当雪;中兴业, 须人杰”的鼓励下, 更加发奋地工作与学习, 培养出无数优秀的人才, 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栋梁, 邓稼先就是其中的一位[1]。

1945年8月抗战取得了胜利, 邓稼先刚好从西南联大的物理系毕业。在读书期间, 他参加了“民主青年同盟”, 积极投身到“反对内战, 呼吁和平”的革命洪流之中。第二年夏季, 他返回阔别六年之久的北平, 被聘为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1947年, 邓稼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赴美留学的研究生入学考试。1948年到1950年, 他在美国普渡大学学习理论物理, 在刚刚获得博士学位九天的时候, 邓稼先便下定决心, 要以他忠诚的赤子之心来回报中国人民, 毅然决然地乘船回国。

二、以身许国的两弹元勋

1958年秋, 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告诉邓稼先, “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 问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属于国家高度机密的工作。邓稼先毅然表示同意, 回家之后只对妻子说他“要调动工作”, 不能再留在家中照顾她和孩子, 通信也非常困难。妻子从小受爱国思想的熏陶, 非常理解丈夫, 表示坚决支持丈夫从事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工作。自此之后, 邓稼先的名字就在各种正式场合与文件中消失了, 他的身影只出现在茫茫的大漠戈壁之中。

邓稼先担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

论部主任之后, 首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 着手准备原子弹模型与俄文资料。1959年6月, 苏联终止了与我国的协议, 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力更生, 研究出原子弹与人造卫星。作为原子弹理论设计负责人的邓稼先带头攻关, 安排同事们分工进行研究计算。在解决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 邓稼先通过周光召的帮助, 以精确严密的计算推翻了原来的结论, 从而迈出了涉及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一步。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赞其为“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的科研院所里呕心沥血, 而且经常到荒无人烟的戈壁试验。他冒着严寒酷暑, 远离家庭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八年的光阴, 有15次在现场指导核试验的经验, 从而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他还带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马上进入爆炸现场取样, 收集试验效果的证据。有一次, 航投试验中降落伞出现问题, 原子弹落地并且破裂。邓稼先在冒着极大危险, 只身一人冲上去, 捡起摔破的原子弹碎片, 拿到手里详细进行检验。后来, 医生为他做体检, 发现他的肝脏被损, 骨髓里也带有放射物, 小便中也含有放射性物质。然而, 邓稼先依然坚决要回到核试验基地。在万分紧急之时, 他坚持要亲自去装雷管, 并且第一次以院长的权威命令周围的人:“你们还年轻, 你们不能去!”1985年, 邓稼先积劳成疾, 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 他还想参加会议和坚持工作。医生通知他已患有癌症, 强迫他住院。党中央用了一切办法, 却最终无法挽回他的生命[2]。

1986年7月29日, 邓稼先在北京病逝。他去世后, 时任国务委员的张爱萍将军在悼词中说:“邓稼先的名字虽然鲜为人知, 但他对祖国的贡献将永载史册。他不愧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子, 不愧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不愧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1986年9月18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三、无私奉献的伟大情怀

生前, 有很多人问邓稼先:“原子弹成功后, 你拿到多少奖金?”邓稼先总是笑而不语。当他病危时, 杨振宁先生到病床前看望他, 提到此事, 邓稼先的妻子回答:“人民币十元。”杨先生看着邓稼先, 邓稼先说:“是原子弹十元、氢弹十元。”杨振宁问:“不开玩笑?”“是真的, 不开玩笑。”邓稼先的奖金来源是这样的:1985年, 国家颁发原子弹特等奖的奖金, 总额一万元, 单位平均分配, 每个人都有份。九院人很多, 还得垫付十几万元, 于是按十元、五元、三元的等级发放下去。从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 到第一次颁奖, 这21年里, 邓稼先没有拿过一分钱奖金, 也没有获得奖状。邓稼先逝世后, 国防科技成果办公室给邓稼先追授《原子弹的突破及武器化》、《氢弹的突破及武器化》两个特等奖的奖金一千元, 以及突破中子弹等另外两项特等奖各一千元, 家属把这些钱全部捐献给九院的科技奖励基金会[3]。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 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 终身不为名利, 忘我工作, 甘愿做无名英雄, 默默无闻地付出自己的心血甚至生命。在国家需要之时, 他放弃在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 冲破重重阻力, 毅然回来报效祖国。他放弃了已有相当成就的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隐姓埋名献身于核武器的研究事业。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 出现在最危险的工作岗位上, 充分体现了他高尚的品德与伟大的爱国情操。

参考文献

[1]葛翠琳.两弹元勋——科学家邓稼先的少年时代[J].人民教育, 1991 (5) .

[2]程秀龙.邓稼先:为中国“两弹”大漠埋名[J].党史文汇, 2010 (6) .

“两弹元勋”邓稼先与核辐射 篇3

随着核辐射的不断升级,核污染让各国的人都越来越忧虑。而被称为“两弹元勋”邓稼先,也曾与核污染有过密切的接触。

事情发生在70年代末期。由于军工事业深受“文革”十年动乱的破坏,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次核试验时,一次偶然的事故出现了。飞机空投时降落伞没有打开,核弹从高空直接摔到了地上。核弹哪里去了?知道出事故的人为此都非常揪心,因为这种事情有可能引起严重后果。指挥部立即派出一百多名防化兵到出事地点去寻找出事现场。他们来回奔跑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始终没有发现核弹的痕迹。但这是一件不能不了了之的事情。人们都记得日本广岛、长崎在遭受原子弹袭击后留下的惨景。

邓稼先决定亲自去找。许多同志都反对他去,基地司令员陈彬同志阻挡他,话语是非常感人的。他说:“老邓,你不能去,你的命比我的值钱。”邓稼先听后心中激动不已。他此时为一群生死与共的同志的真挚情感所打动,但他已不可能听这位司令员的劝告了。放射性,在大自然中的半衰期是两万四千年。如果侵入人体,就极易被骨髓所吸收。它在人体内的半衰期是二百年,亦即进入体内后二百年还剩一半。这就是说,它将终生伤害着“吃剂量”(即受到辐射)的人的身体,永无解除之日。仅仅一克重的钚就可以毒死一百万只鸽子,由此不难想象它对人体的伤害。这一切,邓稼先都是再清楚不过的了。但他就像不知道这些情况一样。他没有听从好心同志的多方劝阻,决定立即上车。他心里有一句没有说出来的话:“这事我不去谁去?”他一向是这样做的。

他平时对于别人的安全非常关心,而偏偏把自己的健康和生死置之度外。这种拧脾气,似乎是从事核武器研究之后添的“毛病”。他和二机部副部长赵敬璞同行,乘坐一辆吉普车,向戈壁深处驶去。在汽车上,他们没有什么话,这并不是没话可说,而是邓稼先的脑子里在不停地思索。究竟是什么事故?有几种可能性?最坏的结果是什么?他什么都想到了,但就是没有顾得想想对于人体的伤害。他这时还不知道,因为降落伞没有打开,导致核弹从飞机上直摔下来的着地点,偏离预定的爆心处很远。他一定得找到核弹,探明原因。车子在大戈壁上到处跑。他终于找到了。这是他们九院的宝贝,九院的心血凝成物。到了发生事故地区的边缘,他要汽车停下来。一下车,邓稼先立即感到了此地对于身体的危险性,这是核科学家的直感。他坚决阻拦赵副部长和司机与他同行。最后他急了,忘掉了对领导同志应有的尊重,他大声对赵副部长喊:“你们站住!你们进去也没有用,没有必要!”——“没有必要”这是一句只说出一半的话。如果把这句话完整地说出来,应该是“没有必要去白白地做出牺牲”。

这位五十多岁的核科学家、中国核武器理论设计总负责人勇敢地向着危险地区冲上去了。邓稼先已将刚才想到的对人体的伤害忘得一干二净。他弯着腰一步一步地走在戈壁滩上,终于,碎弹被他找到了。高度的责任感使他在一瞬间变成了一个傻子,他竟用双手捧起了碎弹片——这个含有剧毒的危险的放射物。他立即放心了,他们最担心的后果没有出现。他的精神骤然松弛,然后拖着疲惫不堪的步子向远方的吉普车走去,他见到赵副部长的第一句话就是“平安无事”。就在这时,他意识到自己的身体一定是有事了。他主动邀请赵副部长与他合影留念。邓稼先在研制核武器这一类紧张的工作中,从来没有主动邀请别人合影。他工作起来节奏很快,匆匆忙忙。这次他要特别留下一张纪念照,一定是内心里有另外什么想法。不言而喻,他似乎觉察到自己此后的寿命的期限了吧。尽管期限是模糊的,但危险是清楚的。

几天之后,邓稼先回到北京住进医院作检查,检查结果表明,他的尿里有很强的放射性,白血球内染色体已经呈粉末状,数量虽在正常范围,但白血球的功能不好,肝脏也受损。一位医生说了实话:他几乎所有的化验指标都是不正常的。但他只对妻子说了尿不正常,妻子许鹿希火了,跺着脚埋怨他。

邓稼先最终没有听从妻子的劝说。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醉心于新一代核武器的研究。自从那次吃了特大“剂量”,他的身体有了明显的变化。1980年以后,他衰老得很快,头发白了,工作疲劳也不易消除。打从小时候起,他是非常喜欢出去玩的。但这时却已是力不从心。有一次大家爬山,半路上他突然感到举步艰难,身上沁着虚汗。最后,这次郊游就半途而废了。有次开着会突然心跳很快,他把手伸给高潮副院长,让老高帮他搭搭脉,这时他的心跳每分钟已经超过120次。有时他甚至非常怕冷。他觉出自己的身体是越来越不行了。他的确感到肩上的工作担子使他过分吃力,科研攻关时要绞尽脑汁和耗尽精力;协调各部门各方面相互矛盾的要求,常常让人顾此失彼;因被别人误解和其他的伤害,令人有时感到心情沉重。他偶然间想起卢梭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块瓦片从房顶上落下,是有可能伤着我们的,但不及坏人蓄意掷过来的石头伤及人的心。”总之,过去这些他不甚介意的东西对他心灵的刺激比以前是稍微加重了一点。他在各方面都显出了疲劳的痕迹,身体的和心灵的。

1984年底,邓稼先指挥了我国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最后一次核试验,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后组织指挥的一次核试验。这年年底,他已经满60周岁了。邓稼先壮年不壮,他所受到的严重辐射损伤,一天天耗掉了他体内的生机。1986年7月29日,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溘然长逝了。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链接:

核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外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一般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

具体的说:轻度损伤,可能发生轻度急性放射病,如乏力,不适,食欲减退。

中度损伤,能引起中度急性放射病,如头昏,乏力,恶心,有呕吐,白细胞数下降。

重度损伤,能引起重度急性放射病,虽经治疗但受照者有50%可能在30天内死亡,其余50%能恢复。表现为多次呕吐,可有腹泻,白细胞数明显下降。

极重度损伤,引起极重度放射性病,死亡率很高。多次吐、泻,休克,白细胞数急剧下降。核事故和原子弹爆炸的核辐射都会造成人员的立即死亡或重度损伤。还会引发癌症、不育、怪胎等。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1结合时代背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文章叙事的框架脉络

3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感受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批注式阅读的训练和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教学课时: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突破前两个教学目标,第二课时突破第三个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事,上节课,我们按照文章的叙述方式把文章分为了三个部分,分别是:(1)邓稼先被诊断为癌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要求去天安门;(2)经过学习和同学们的介绍,你对于邓稼先教授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分享,你觉得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是这样做的,打开课文,一句一句的读,当读到能够体现邓稼先人格品质的句子时,把他画上横线,然后在旁边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评价,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关键词。请大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和我一起做批注式阅读。

同学们,为了祖国的强大,邓稼先奉献出自己一生的岁月,直到去世他都在嘱咐,嘱咐后人要努力,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得太远。虽然他没有像居里夫人那样获得诺贝尔奖这样的奖项,但是在我们的心里,邓稼先是(崇高的,无可替代的)。我提议,让我们清唱一遍国歌,来表达对邓稼先的感激和祝福吧。

两弹元勋邓稼先优秀教案设计 篇5

一 结构与内容

引子:(引出正文)

接受使命,参加研制:重点写激动心情。(爱国情怀,崇高使命)

扎实敬业,完成设计:重点写敬业精神。(扎实严谨,艰苦创业)

再接再厉,无私奉献:重点写献身精神。(身先士卒,献身祖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本文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分析本文写作特色(学生讨论,老师归纳)

1. 过程为序,各有侧重。

本文以邓稼先与“两弹”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从接受使命写到原子弹研制,进而写到氢弹研制。文章不仅仅写了过程,而是在过程的叙述中表现人物精神。三个部分各有侧重,这样写,既能使读者了解整个过程,又有重点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和精神。每个局部各有侧重,而全文整体上又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人物的面貌。

2. 点突出,详略得当。

写一个人物经历,尤其是时间跨度较大的,不平凡的经历,就必须对生活素材有所选择,有所取舍,突出重点。本文既有面的交待,又有点的概述,在详略安排上,作者独具匠心,把点与面两者交融,既照顾全局,又突出重点。

2. 注重细节,刻画人物。

本文在具体事件的叙述中注意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如在写邓稼先参与地下核试验的研制这一事件时,写得最为详细,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有情节,有具体场景的故事,其中对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十分细腻动人。十分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3. 环境描写,烘托人物。

与奉献的名人故事:两弹元勋邓稼先 篇6

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讴歌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应让学生联系各自的学习情况,自定重点,查缺补漏,自主阅读。教材分析 《“两弹”元勋邓稼先》是一篇人物通讯,发表在1986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上。

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原子弹的任务,从此隐姓埋名,到研究制造原子弹、氢弹的一段经历。叙述了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创中国核武器设计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的事迹,表现了他为了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甘愿做无名英雄,献出自己一生的崇高精神。文章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部分组成。

引子,从20世纪40年代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要放个‘大炮仗’”是第一部分。写邓稼先接受使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从此销声匿迹。“艰苦创业的年月”是第二部分。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做出贡献的事迹。“这里就是战场”是第三部分。写邓稼先再接再厉,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巨大代价的事迹。这一部分,重点写他作为一名组织者和参加者身先士卒,哪里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具体描写,突出了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崇高精神。教学目标

1.通过对材料和人物精神关系的了解分析,把握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2.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3.将爱国主义情感和献身科学的精神作为德育的重心,弘扬“文以载道”的创作宗旨。教学重点

1.课文运用哪些典型事例塑造邓稼先的高贵品质。2.课文中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涉及的时代背景。

2.引导学生理解邓稼先把一生献给国家和科学的精神。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964年10月,浩瀚的戈壁滩上空升起了一团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之后,第一颗氢弹又放出炫目的光芒。这曾使全世界为之震惊。人们都知道奥本•海默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萨哈罗夫是前苏联的“氢弹之父”,然而,中国的“两弹”元勋是谁? 1986年6月,中国各大报纸均在首要位置介绍了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

名字鲜为人知功绩举世瞩目

“两弹”元勋邓稼先

1986年6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任命邓稼先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1986年7月,国务院授予邓稼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和奖章。

上一篇:跨铁路桥重难点下一篇:重点专科建设工作总结(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