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服装设计

2024-05-26

浅谈服装设计(共9篇)

浅谈服装设计 篇1

浅谈服装设计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从情感化特征,材料,流行性,创新性,服装造型、结构、工艺的综合性等方面阐述了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关键因素,以期提高设计工作者、学习者的实践设计能力。

关键词:情感化流行性创新性弊端造型、结构、工艺

服装设计是服装构思及完成的一种行为,是服装整体的策划过程。它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具有多种要素。广大群众所喜爱、符合市场需求的服装是以服装设计师精心设计、策划为前提的。作为服装设计师要想获得好的作品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就以下几方面简单讨论一下:

一.服装设计的精神追求——实现情感化设计

情感,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必要部分,它影响着人们如何感知、如何行为和如何思维。尤其是在当今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前提下,情感越来越成为服装产品进行价值判断的重要砝码。它对人们消费行为的影响力和对服装设计的重要性日益被设计师们所认识、所运用、所追求。“情感化没计”就是“全面注重美观和情感因素的设计”它是以人性化的理念从事产品设计,努力将人们的情感要素植入到设计之中,使设计作品与人之间具有很好的亲和力,并形成稳固的情感纽带,在满足人们对产品普通实用性需求的基础上,又满足了人们情感上的深层次需求。

在服装设计过程中服装的基本造型要素包括:造型要素、款式要素、面料要素、色彩要素、图案要素、搭配要素、风格要素等,都各自会在服装表现中呈现出不同的情感特征。如:柔软宽垮的休闲服装给人惬意、舒适的情感体验,合体挺括的职业装给人严肃、庄重的感受、皮草领饰的羊绒大衣给人温暖奢华的感受,粉红色给人稚嫩、柔软的感觉,绛紫色给人高贵、冷艳的感觉。作为服装设计工作者,只有不断练习、体验、分析服装设计各要素的情感特征,才能综合运用从而最后设计出服装整体所需要的情感特征。

二.服装设计的时效特征——准确把握设计的流行性

服装设计中最为灵魂的部分.就是要求创意结合当前的时尚来进行创新设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心里需求。所以及时地把握流行信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随着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渠道多样和迅速,设计师如何识别和有效利用大量的信息是设计师要解决的问题。服装流行信息的收集不能仅仅局限于服装领域,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服装产品的流行要素逐一提取出来,然后再用其它方面如:发型、饮食、家具、住房、汽车,一直到小说、音乐、电影、电视,的相关信息去分析和理解。只有从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事物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的层面上去审视流行,才能找到流行的根源和实质,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流行。服装流行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造型要素服装所具有的立体形象,款式要素服装具体的组合形式,面料、辅料、要素,色彩要素。

三.服装设计的价值取向——牢抓服装设计的市场化

服装设计是艺术与市场消费学结合的学科,有了市场作为导向.服装的设计才会有方向.思维才会明确。一个成功的设计,如何在市场化过程中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和运营.是摆在每一个服装设计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设计师每拿出一份创意设计.都要拿市场化的标准衡量它。其实服装的设计到了一定的高度.彼此之间很难分出高低的。但在市场化这过程很快就知道谁好谁坏。也可以说任何一种创意设计应该围绕市场进行策划。设计稿要想市场化,社会化,这就要求服装设计师要懂得市场营销要了解消费者心理。所以作为设计师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去研究市场,研究品牌定位,参与构筑合理的品牌文化。

四.服装设计的物质基础——突出材料的重要性

材料在服装设计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实现服装的最终媒介,它是设计师手中强有力的工具和语言。材料本身的性能特点,具有无穷的魅力,熟悉并了解它会给设计师一定的导向,它从侧面启发着设计师的思维与创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服装设计的形式与结果。对于设计师来说,充分地了解和利用材料的性能,发掘才料的潜能和表现力,尊重材,体现材的个性并使之与服装的形式相和谐,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如面料的薄厚、软硬、刚柔、轻重、弹性、强度、张力等特征,都有可能作为设计的切入点而引发设计灵感。

在设计中材料的创新运用体现一个设计师的灵魂,作为现代服装设计师材质的使用不再停留于各种天然纤维织物上,化纤织物、塑料、橡胶上,应多方位全面的诠释材料:可凭借全新的观念,利用手中先进的设备与工艺,更大限度地改变着材料的外观,使许多材料能重放异彩;可以用全新的材料进行设计;亦可突破传统的审美运用解构主义手法,打乱常规,挖掘延伸材料潜质,产生一种独特的氛围;同时还要特别关注新问世的新型面料和常用面料的更新换代方面的信息。

五、服装设计的技术支撑——夯实服装结构与工艺

服装结构与工艺是体现服装整体造型的必要手段,与款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个完整的设计作品需要设计师对服装构成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控和把握,因而,设计师的全部精力不会只放在服装款式的创新上,一般当设计款式定位后,很大一部分精力会放在细节的设计上、服装版型及工艺的设计上。从服装结构创新去构思,大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服装的板型;另一方面是指结构方式的创新。从服装工艺效果去构思,也就是要采用最合理、最恰当、最新颖的工艺手段,使服装的制作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服装工艺不仅有许多较为完善的方法和技术,同时也处在不断地更新的阶段。它对于服装内涵的表现、服装档次的提高和服装外观的修饰等方面,都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服装设计师只有熟悉服装结构与工艺中的各种技术,在设计服装时才能有更多的创作元素,设计的服装也更具市场竞争力。因此设计师应不断地去拓展自己的创意空间,寻求更多的灵感来源,以更新充实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

综上所述,现代服装设计创意空间是无限的,但作为一个设计师一定要把握关键要素:以市场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突出自我的创新特色、关注作品的款式、色彩、材质、配饰之间的完美搭配;体现社会的审美潮流、设计合理、独特的板型,搭配良好、恰当的工艺,才能真正设计出成功的服装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帅敏,沈雷《服装设计中功能和情感平衡的方法》[J] 纺织学报 2006年第07期

2.廖莎,姜航 《论服装设计中材料与设计的关系》[J] 湘南学院学报2007年第03期

3.袁大鹏 《浅谈艺术与服装设计的互动》[J] 商业时代 2008年第20期

4.于国瑞《服装流行要素识别与品牌服装设计》[J] 纺织学报2004年第01期

5.孟少妮《浅析服装设计的构思与表现》现代企业教育2008年第04期

浅谈服装设计 篇2

关键词:服装设计服装结构一体化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 我国的服装设计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相应的各类层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来, 服装专业毕业生也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 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可贵的基础, 然而, 随着毕业生社会信息的反馈, 服装专业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专业教育重艺术、轻技术, 忽视服装的内涵本质;忽视培养学生款式设计和结构设计相结合的能力。所以, 要想培养出真正符和社会需要的、能够使我国的服装行业崛起于世界的高标准的设计人才,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改进。

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 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 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 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一方面服装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综合反映。服装不仅仅是商品, 它更是一种文化, 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 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另一方面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如果把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分割开, 而仅仅就事论事地讲服装设计、工艺、技术等, 抛弃了服装发展的灵魂、动力与背景, 就会使服装看来只是某个设计师的所谓“灵感”的拼凑, 服装风格的形成完全是偶然的结果;如果忽视了对服装发展的历史必然的关注, 就会导致设计中出现盲目的模仿与抄袭, 断章取义、玩弄形式, 追逐所谓新潮流和表面的浮华, 而割断服装发展的文化脉络、割断服装的民族传统的服装文化, 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 我们一定要引导和教育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 有社会责任感, 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有高尚的情操和审美品位。只有这样, 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 把真正的时尚、健康的文化传播给大众, 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时下, 我国各类服装赛事频频, 学生通过参与这些表演展示, 自然是开阔了眼界, 得到了锻炼。但是由于这些赛事多数是注重体现创作的理念与艺术形式, 与作为商品的服装尚有很大距离, 故服装本身的内在品质因素往往不被参赛学生所重视, 以致出现获奖学生却搞不好日常生活中的时尚服装, 到企业也胜任不了设计工作, 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服装设计的理解认识不够, 对服装本身是指性的技术技能掌握不到位,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在专业认识上要给予正确引导。一方面, 提倡学生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艺术修养, 注重培养学生对形式美及前卫时尚的敏锐感受力, 使其具有超前的设计意识、设计理念。另一方面, 要强调学生对服装本质的认识, 立足于学习服装结构、工艺技术方面所表现的美, 做到良好的美感形式体现服装的功能加值。以得体的穿着效果展示高品位的内涵, 树立起正确的设计观念。

二、改进绘画基础教学模式

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不同, 设计艺术不仅具有绘画艺术形式的美学原理, 更主要的它是以不同于绘画艺术的思维理念传达视觉形式并体现自身的实用价值。本世纪20年代, 德国现代设计学校提出“艺术与工业技术结合”, 首创包豪斯体系, 翻开现代设计领域新的一页。由此, 西方国家的设计艺术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范畴, 自然离不开绘画基础, 但是不能简单地把一般的基础绘画教学模式引用过来;其次, 绘画基础的训练不仅是为了画好服装画和设计图, 还关系到学生审美情趣和形式法则的培养。一般服装专业的绘画基础教学, 以往沿袭的多是美术专业传统的绘画基础教学模式, 由几何形体、静物到石膏像, 再到人物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训练。但服装设计的绘画并不需要如此严谨的基本功训练。一是课时不允许, 因为服装绘画只是服装系统工程的一小部分, 大部分应该是对服装的造型及结构变化、裁剪工艺等方面的研究。二是服装绘画表现的是人与服装的关系, 人是第一位。必要的人体结构知识, 对物体结构、空间、质感等非光影效果的理性表现, 以及大量的人体、着衣人物动势的速写等短期作业, 则是绘画基础训练的主要内容。纵览国外大师、名家的服装绘画作品:洗练、简洁的线条的运用;夸张、到位的结构刻画;概括并富于质感的衣料效果, 常常给人深刻的印象。

三、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一体化教学

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变化统一, 在服装设计中是最关键的环节, 也是服装设计教学中的主干内容。只会画纸面效果, 不能画出相应的结构图, 设计只是“纸上谈兵”, 相反只学那些已定型的常规服装结构, 而不能灵活变化应用, 那么也不能算是学会设计。服装设计教学的重点, 就是要针对上述情况强化服装款式造型设计与结构对应变化的训练, 掌握服装设计的主体核心, 以此为目的。从教师方面来讲, 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款式造型设计能力, 还要有一定的服装工艺水平。这并不等于说设计教师必须要把服装做得如何精致, 但对起码的缝制工艺要有所了解掌握, 尤其是对服装结构的设计、分析要有很强的能力。不仅常规服装的结构、裁剪要懂, 还要能运用服装结构原理, 随意变化出新的结构形式。做到能以绘画表现款式、造型, 以款式造型来设计结构, 再以结构验证款式设计的合理性。这样, 在教学中教师就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款式造型与结构变化的能力。其次, 对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 不应只停留在画纸面效果图作业上, 而应把款式造型设计效果与结构变化原理对应起来讲授。即:服装款式造型设计是从基础衣形展开, 基础衣形的结构即为服装基本结构原型。由基础衣形引伸扩展的款式造型变化, 也是基本结构原型的相应变化[2]。如打褶、波浪结构, 若用常规的制图裁剪, 其结构很难搞好。而用基本结构变化, 即原型变化, 则能很好地设计出此款的结构, 体现出此款的设计效果。因此说, 服装设计课教学必须是一种艺术与技术相交融的一体化模式, 在教学中必须要有把二者统一起来的环节。

四、结论

社会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 我们的教育理念也应该不断更新、发展和完善。服装院校为我国的服装业输送了大批设计、打版、工艺、营销、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 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 只有在教学中不断修正, 不断完善, 让专业体系的内部环节密切相联, 才能使服装设计教学有更高水平的发展和进步, 才能为服装行业培养出更优秀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旭服装设计,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1;

[2]马存义服装绘画与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浅谈服装设计与艺术 篇3

【关键词】服装 艺术 时尚 商业化

一、服装与艺术互生好感

服装设计并不是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某一件衣服,而是一种过程,一种被创作的结局。设计师多年的知识全部溶解在这个创造中,因此使得设计后的衣服有了“精神”和“魅力”,好的设计为服饰增添了附加值。

我们容易把时尚潮流看作是外在的,将艺术看作是内在的,时尚与艺术是有着合集的两个不同集合,都隶属于“生活”这个巨大的容器。好比Vivienne Westwood崭露头角的那个年代,在被称为“颓废一代”的朋克青年们的世界里,紧身萝卜裤、带有金属环扣的皮夹克、爆炸头便是“时尚”的代名词。但被包裹在萝卜裤和皮夹克之下的“讨厭工作、厌倦现有社会体制”的反叛内心才是本质。在那个年代,这种本质被表现为摇滚乐等其他“不合适宜”的艺术形式。

时尚与艺术两者的源起其实有很大的重叠性,正如服装设计师胡蓉讲到“艺术是我疲惫时的一剂兴奋剂,或是一片混沌中的强大冲击力,或是嘈杂中短暂沉静的片刻享受。服装设计对于我是一份工作,它所带来的激情已经越来越少了,所以艺术就不失为我打开设计思路的一种方式。”马可的“无用”系列在巴黎时装周发布后,引发了不少关于是艺术展还是时装秀的争论,而“无用”系列的设计也与一般意义上的华丽,性感这类字眼毫无关系,业余模特的脸上的化妆也不是眼影口红或者亮片,而是如泥土般涂抹开的,充满土地气息的特殊材料。它的价值在于情感的传递和表达,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流行,时尚都是不重要的。无论是服装设计师还是艺术工作者,都要有自己的主观感受,然后才能去感染别人。服装设计摆脱不了物质的本性,也摆脱不了商业的影响。

二、时装是商业和艺术的结合

服装设计是商业和艺术的混血儿,设计80%倾向于商业化,是为了实际的销售,20%是为眼睛和心灵所做的,是艺术性的拓展,可能性的尝试。

艺术是不着边际,没有限制的一个东西,它可以完全表达艺术家的理念。你当然可以用艺术去包装这件产品。服装设计就是一门生意,但这丝毫不影响设计师们用艺术的手法去呈现自己的作品。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设计作品都可以用非常艺术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一个成功的设计师必定有他特有的理解,诠释和驾驭商业成分的能力。艺术素养对于设计师品牌的商业成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商业性毫无疑问才是服装真正的特性。

在工业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文艺术修养可能是设计师们相互竞争的最后一厘米,决定成败的那一击。但我们应该将艺术追求放在心中,而不能把自己当作艺术家来生活,背离了商业性的设计终究会无人问津。时尚是一种更新自我的生活方式,主导设计的基本价值观是力图在各种矛盾冲突中寻求一种相对平衡。优秀的设计师应该在坚持自我价值观的前提下,根据时间空间的变化不断自我更新,以生活为灵感不断创造出兼具艺术性和商业价值的作品。

要知道今日的国际时装节竞争何其激烈,就算评论界对你刮目相看,市场会不会为你买单还是个未知数。就拿日本的Comme Des Garcons品牌来说,无论是设计和本身还是舆论反应都是非常的正面,但在欧洲的销量却始终不能与欧洲本土品牌相比,其销售市场主要还是在日本国内,而比利时安特维普六君子又是另一个故事,他们的出现正好迎合了当时的极简潮流,加之他们卓越的哲学观和创造力,又处在欧洲这个时尚核心圈之中,得天独厚的资源加之后期成功的商业运作才造就了他们的辉煌。

所以,艺术性和商业性是成功设计必须同时具备的重要因素。就像陈逸飞,他是一个成功的商业艺术家,充分平衡了艺术与商业的关系,但在功成名就之后,他依然执著投资于各种艺术事业,甚至晚年不惜代价投入陌生的时装和电影领域等。

三、艺术在服装中的运用

艺术与时尚向来形影不离。相比其他艺术类别,绘画对设计大师们的影响更为直接。本季,不少设计师不约而同地从名画作品中汲取灵感,这些传世画作早已无可辩驳地得到世人的肯定,将其融入现代时尚中,自然能获得不同寻常的视觉效果。其实,每一幅画背后都潜藏着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以及画家不同的艺术感触。所以当这些作品被运用到设计中时,我们就能领略到设计大师们迥异的艺术选择。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作为与伦勃朗、梵高齐名的荷兰画家,维梅尔的画风诗意优雅,如他本人一样,保持着一丝神秘。《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他的重要代表作,这幅画以静谧的黑色作为背景,衬托了少女欲言又止的复杂神情。得益于同名电影,该画得到了更多关注。本季LV一组礼服的颜色与质感完全来自维梅尔的绘画,渐变的色彩运用使服装看起来既复古又摩登。与画中的少女不同,LV将珍珠耳环换成了手袋,又一次把艺术和商业成功地结合在一起。HAT TRICK的帽子本季秀上通过高科技处理后具有羽毛效果的帽子,几乎是原画的再现。

《燃烧的桥岸》威廉·特纳14岁进入皇家艺术学院,是英国历史上有名的绘画天才。特纳擅长画水彩,他注重光线和色彩的运用,他的作品多表现大自然的力量,可以说是最早的印象派。他的风格不仅影响了20世纪很多画家们,也被BASSO&BROOKS结合到服装设计中,使一件本没有任何特别之处的风衣,充满了艺术气质,古典与现代结合得天衣无缝。

MARC JACOBS的演绎下的显得如此冷艳,他的T台女主角喜欢玩男女换装的游戏,这正好与那个时代极致奢靡的美女画家Tamara De Lempicka笔下的人物一一对应。电影《绿野仙踪》的人物被Heatherette的设计师运用到简单的背心连衣裙上,个性鲜明的主角本身,形象的强烈冲击力和设计师疯狂大胆的构想不谋而合。

四、总结

时尚与艺术,两者之间是完全独立又眉来眼去,忽远忽近的暧昧关系,两者之间慢慢互生好感。跨越艺术领域让人的眼光和思维打开,而并不是影响服装设计本身。

艺术与服装缠绵,艺术幻觉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平面设计师 浅谈平面设计原理 篇4

方法/步骤

1

明暗的对比,阴与阳、正与反、昼与夜等等,如此类的对比语句,可使人感觉到日常生活中的明暗关系。初诞生的婴儿,最初在视觉上只能分出明暗,而牛、狗等动物虽能简单识别黑白,可是,对彩度或色相却无法轻易识别,由此可知,明暗(黑白)是色感中最基本的要素。

2

粗细的对比,字体愈粗,给人一种霸气的感受,愈富有男性的气概。代表时髦与女性,则通常以细字表现。细字如果份量增多,粗字就应该减少,这样的搭配看起来比较明快。

3

曲线和直线的对比,曲线很富有柔和感、缓和感;直线则富有坚硬感、锐利感,极具男性气概。自然界中,皆由这两者适当混合。平常我们并不注意这种关系,可是,当曲线或直线强调某形状时,我们便有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会产生相对应的情感。故我们常为加深曲线印象,就以一些直线来强调,也可以说,少量的直线会使曲线更引人注目。

4

质感的对比,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也许很少听到质感这句话,但是在美术方面,质感却是很重要的造型要素。譬如松弛感、不滑感、湿润感受等等,皆是形容不仅只表现出情感,而且与这种情感融为一体。我们观察画家的作品等,常会注意其色彩与图面的构成,其实,质感才是决定作品风格的主要因素,虽然色彩或对对名胜物会改变,可是,作为基础的质感,是与一位画家之本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不易变更的。若是外行人就容易疏忽这一点,其实,这才是最重要的基础要素,也是对情感最强烈的影响力。

5

位置的对比,在画面两侧放置某种物体,不但可以强调,同时也可以对比。画面上下、左右和对角线上的四隅皆有潜在性的力点,而在此力点处配置照片、大标题或标志、记号等等,便可显出隐藏的力量。因此在潜在的对立关系位置上,放置鲜明的造型要素,右显出对比关系,并产生具有紧凑的画面。

浅谈设计变更管理 篇5

加强设计变更的管理,对规范各参与单位的.行为,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控制工程造价,进而提高设计师技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着重讨论施工图完成以后设计变更的管理.

作 者:吴军 刘芳  作者单位:吴军(新疆长城建筑设计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刘芳(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5) 分类号: 关键词:设计变更   管理   讨论  

浅谈课堂教学设计 篇6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可是,教师在展开教学各个教学环节时,往往过多的关心自己的教学思路,完成自己的教案,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我的体会是--精心的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师的教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案。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了解教学的对象--学生,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影响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而现代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教师设计的教学起点就不一定是学生的起点。比如:学生在学习“百以内不进位加法”时,许多学生在学之前,都能正确算出答案,一些学生还能把算理清楚的表达出来。如果还按教材安排的起点去设计教学计划,学生就会“吃不饱”。有如,在学习“元、角、分”之前,我调查全班同学,结果发现,大多数同学不仅对元、角、分认识,还会使用、换算。全班49名同学都认识元、角、分等各种纸币、硬币,或多或少都花钱买过东西;全班有42名同学知道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如果把教学的起点定在“认识元、角、分”,显然不符合学生实际。为此,我把教学起点调整为“用元、角、分纸币、硬币换算”,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互相学习,用换币、买东西、拍卖等游戏形式学习有关“元、角、分”的知识,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认知基础不同的学生都有提高,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客观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造性的组织课时教学内容 在课堂实际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重点、难点也会有所变化。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学中如果过分拘泥于教材,只把着眼点放在理顺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上,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大多只局限于补充、调整一些习题,不敢更改例题,更谈不上结合生活实际编写例题。事实上,尽管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的进行加工,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如:改变课时的教学顺序、结合实际情况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练习或例题、重新组合教材等等。同样的教材内容,同样的学生基础,由于教师对教材的不同处理,教学效果就不一样。三.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拟定弹性的教学路径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每个教师在课前都不能预测课堂上学生的反映和突发的种种“意外”。而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遇到教师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如:在课前准备了教学软件,而课上电脑出现故障或突然停电;课堂上学生对某个问题兴趣盎然,争论不休,不能按教学计划往下进行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前不仅要广泛的收集材料,精心设计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而且要在每个教学环节有多个方案,以便对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意外事件。各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课堂变化情况灵活调整,使教学路径弹性可变,这样,一旦在课堂上遇到“意外”也不至于束手无策。

浅谈《服装结构设计》教学 篇7

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 是将款式设计的平面造型通过具体裁片组合成立体造型, 从而进一步完善设计的合理性及美观性的一门学科, 同时也为服装材料的选取、成衣制作工艺等提供了参考资料, 这门课程在服装专业体系当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专业体系而言, 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效果不仅会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而且会影响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 分析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实现课程目标, 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对服装结构设计缺乏兴趣

大多数服装专业的学生都将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领域定为服装设计, 认为服装结构设计与之关系不大, 作为一般专业知识了解就好。加之人体工学、结构原理及制版方法比较复杂, 还有繁琐的数据运算, 这些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也是让学生对本课程缺乏兴趣的因素。学习兴趣的缺失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减少, 课堂学习效率不断降低, 最后形成一种现象, 看上去啥都见过、啥都懂点, 但是真正动手去做则寸步难行。

1.2 教材更新较慢, 不能与时俱进

服装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 是与时代的发展并行的。在政治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 服装流行趋势日新月异、服装生产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 而教材依旧几年一贯, 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结果导致了学生所学与服装发展现状相脱节, 从而不能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也就是说无法达到本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1.3 教学模式传统, 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以理论为主, 以实践为辅, 在讲授过程中, 通常教师按典型款型进行裁片结构图演示, 学生模仿练习绘制出样板。对于人体与结构线之间的关系以及确立这种关系的原因, 如何根据不同款型去改变这种关系, 学生都似懂非懂。课后的作业练习也都是在典型款型的基础上稍作变化, 看上去学生作业合格率较高, 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缺乏一种创新意识、应变能力的培养, 款式变化稍多, 学生就会无从下手、素手无策。同时, 因为结构课程与工艺课程的分开讲授, 学生在学习结构设计课程时几乎不做服装成品, 最多在人台上做一些结构理解, 学生对结构的理解大都处于平面结构状态, 至于最后成品的立体状态如何, 能否达到设计的效果, 大多数学生都无法预测。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不断完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 是我们必须长期去思考、研究的, 只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适合服装结构设计学科特点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才能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2 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改革方法

2.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在给新生进校专业介绍时, 就要讲解设计、结构与工艺是服装设计专业不可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 处于中心环节的结构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 以此引起学生重视。在组织学生参观服装企业时, 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讲解生产过程, 讲解每一个环节的作用, 让学生了解到专业特色、学科特点, 正确对待各专业课程的学习。

在教学中, 适当加入实物展示, 增强直观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讲解领型结构变化时, 可以选择不同领型的几款上装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不同造型、不同风格的时装带来的不同感受,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此老师在讲解结构原理、结构变化时, 学生会聚精会神的听讲, 积极主动的去分析研究从立体到平面的方式、方法, 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清晰、透彻的理论知识是实践顺利进行的保障。当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结构设计图, 与成品一步步接近时, 成就感油然而生, 他们的学习热情会不断高涨, 学习兴趣会越来越浓厚, 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 除了利用实物, 还可以通过多媒体, 让学生在“图、文、声、像”中感受到时装的魅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一些枯燥的原理、复杂的结构, 通过立体—平面—立体的展示, 更为清楚明了的在短时间之内讲解透彻。

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耐心的过程, 只有在这个过程中, 让学生始终保持这样的学习热情, 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2 紧跟市场发展, 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在学生就业过程中, 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形, 面试时用人单位要求根据款式图绘制出结构图时, 会觉得不知道如何开始, 脑子里混乱一片。仔细探讨,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 但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教学内容更新慢, 学生应变能力较差。

一般教材在理论知识的安排上比较详实, 比较系统, 在实例选取时, 都是各种类基本款及变化款, 几乎几年无更新, 当然这些是基础很重要, 但教学内容的一层不变也影响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因此, 老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 不仅要注重基础, 也要关注服装流行趋势及市场发展, 选取企业相关项目, 不仅可以巩固基础知识, 更为学生以后走向企业打下基础。在项目化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前服装市场走向, 与之相适应的一些结构处理方式, 掌握与之相关的一些新的原理、新的技术。

江泽民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教育中, 尤其服装这样一个时尚前沿的行业, 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创新意识。在教学中, 不能一味的让学生模仿练习, 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采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自主学习, 不仅能应对变化, 还能自己创造出更时尚的造型, 设计出更合理的结构。

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必须遵循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反复练习, 熟能生巧。例如:讲解男衬衫结构设计, 在讲解完结构组成、结构原理, 以及基本款式结构设计方法。老师可以收集当前男衬衫若干款, 据已有知识, 指导学生分析结构变化, 处理方法, 不仅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结构分析基本方法, 而且深化了教学内容, 开拓了视野。

2.3 改革教学模式, 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

大多数院校的服装教学都是按服装形成过程分成若干个独立的课程, 如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制作工艺、服装营销等等, 各任课教师也都是按照本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授课。各学科开设学期也不一致, 这就造成了学科之间的脱节, 从而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效果。

服装专业中三个组成部分:设计、结构、工艺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 在结构设计教学中要尽可能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教学, 实现专业课程的统一性。例如在讲解半身裙结构设计时, 在学生了解了结构原理及结构设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 可以让学生结合服装设计相关知识, 结合流行趋势设计几款半身裙, 进而对这些款型进行结构分析、绘制结构草图, 为了验证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可以挑选一款制作成品, 通过成品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结构设计是否合理, 是否能够达到最初的设计要求, 然后进行修改再设计, 完善作品。实践证明, 合理进行各学科交叉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

采用传统讲授与情境模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是一种教育教学的创新模式,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题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结构设计教学中, 讲解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 引入适量的情景模拟, 可以将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鲜活起来,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同时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2.4注重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它的最终目的就是制作出符合设计要求、工艺要求的板型。因此,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在实践过程中, 因学生基础差异, 水平参差不齐, 在实践时遇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 老师在巡回指导中受时间限制, 有的问题来不及解答。如在实践中采用分组教学, 让学生集合集体的智慧进行操作练习, 互相讨论、互相帮助, 不仅可以学到更多的技能, 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沟通、协调的能力。分组时要注意学生层次均匀, 一般4—6人为宜, 选取一名学生为组长。在练习中, 由组长组织讨论、分析问题, 练习结束, 每组进行总结, 然后各组之间进行评比, 互相学习。当然, 老师不能把问题都留学生自己解决, 要给予学生适时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实践证明,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而且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在实践中, 不仅要重视校内实践, 也要重视校外实习, 让学生走进企业, 接触最新的打版技术, 学习老师傅的打版经验, 熟悉企业生产制版流程,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企业的氛围, 从而减小校企差距;要带领学生走进市场, 了解当前服装流行走向、服装行业发展方向, 为学生今后走进企业、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紧密结合的课程, 是服装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一名服装专业教育者, 有责任根据课程现状及特点, 分析研究适合本课程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不断完善本课程教学, 在服装行业迅猛发展的今天, 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复合型服装专业人才。

摘要:本文通过对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应变能力, 改革教学模式等方面, 就如何改善现状, 提高教学效果, 为服装企业培养新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阐述了笔者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学习兴趣,应变能力,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朱晔, 李亚娟.《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优化策略及实施[J].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0 (04) .

[2]王淑静.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方式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纺织科技, 2010 (03) .

浅谈服装设计与电影艺术的融合 篇8

一、服装设计和电影人物之间的内在关系

每部电影中都有很多种样式的服装设计,但是每一种服装设计都必须结合人物所处环境以及人物表现来确定,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例如,“三大战役”电影中的共产党军队,无论是普通军人,还是最高军事指挥官,整体的衣着风格主要特点是朴素,显得民主而又统一。但是国民党军队中的军服等级非常明显,这种服装设计往往会体现出不同人物的等级以及性格特征。服装设计不同的话可以更加突出电影的生命力,影片《三枪拍案惊奇》的服装设计非常绚丽,而且北方黄土高原独特的环境,导致整个电影画面的色彩有一点喜剧成分,同时电影人物的夸张语言以及动态表情使整个影片充满了悬念,而且让人感觉愉快、轻松,最后倍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其中服装设计在整部影片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电影服装设计中会考虑到时代、题材、内容等诸多方面,给人们一种真实、如临其境的视觉感受,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入地融入到电影剧情发展中。例如《失恋33天》,这部影片的主题主要是描述年轻人在面临爱情受挫时的表现,但是影片人物的着装都非常舒畅、轻松,而且服装颜色搭配也比较简单、大方、随意,和人物的性格特征完全符合,让人感觉非常有活力和张力,因此备受年轻人的喜爱。由此可见,电影服装设计和影片人物有密切关系,只有契合影片人物的年龄、身份、地域、时代、职业、地位以及性格等各方面,才可以创作出非常成功的影片。

二、分析电影艺术和服装设计的融合

(一)分析剧本

选择好剧本是电影成功的重点和关键,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分析电影剧本中每一个人物的心理特征以及矛盾冲突,还要观察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场景,同时应该分类主角、配角、群众演员等不同层次角色的特征,其次还应该考虑人物所处年代的阶层关系、社会心理、历史真实以及政治事件等。例如,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导演就已经充分考虑到了人物所处环境、人物服装的颜色和样式、悬挂红色灯笼的位置、人物的发型设计等各方面,他把自己的想法和灯光设计师、舞美设计师以及服装设计师进行沟通,最后才确定了服装应该如何设计。又比如电影《建国大业》在公示剧本后,导演结合剧本剧情让各位义演演员深入感受自己饰演人物的内心活动,然后再结合时代特征来确定各位演员的服装颜色以及着装风格。

(二)分析人物

影片人物分析是电影拍摄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主角和配角,作为影片的关键人物,其服装设计对于整个影片的拍摄效果会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服装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全面、准确地分析影片人物所处时代特征以及心理特征,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年代确定影片服装的整体样式,然后按照人物身处的环境确定衣服的个性样式以及颜色,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剧本人物的身份、性别、年龄、体型等,对比人物职业特点以及自身的气质决定恰当的服装设计方案。比如姜文导演的影片《让子弹飞》中,就利用了非常大胆的夸张手法,通过语言的方式将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是也是经过深入、全面地分析剧中人物中才将影片的整体画面效果确定下来的,影片服装设计也有机结合了姜文的怪才导演艺术,使整个电影风格显得独树一帜。

(三)研究创作素材

所谓创作素材主要是分析、整理剧本以及人物后,搜集、整理以前分析的东西,然后再创作、设计。创作素材研究是电影艺术创作的重要内容,服装设计在这个环节中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归纳、整理所有的信息实际上也是为了为服装设计奠定良好基础,通过分析剧本以及影片人物,服装设计师会以这些信息为依据设计每一个人物的服装,尽可能使人物装饰完全符合电影的剧情需求。有的电影就是因为服装设计不合理进而降低了整个影片质量,这种问题在历史片、神话片以及武侠片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如果注意细节不够的话,服装的华丽程度以及质量等会与当时时代的针织业发展情况不吻合,而宫廷服装以及民间服装也常常会有误差,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电影制作。其次,服装设计应该和影片的整体风格有机结合起来。例如,《人在囧途》这部喜剧中的服装设计主要是结合人物的职业反差以及性格反差来确定的,王宝强饰演的角色服装主要是按照他常常出演的角色及其个人性格特点和形象确定的。因此,要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必须深入分析剧本以及影片人物,但是也要仔细研究创作素材。

(四)电影服装设计的主要原则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故事情节中体现的独特社会心态,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剧中人物的服装设计。比如,因为区域文化的不同,东西方服装的差异就非常显著。东方国家的服装整体的风格更加雅致、含蓄,严谨而又保守,但是西方国家的服装更加追求人体美,因此服装风格更加随意、奔放,设计理念大胆、富有新意。因此,电影服装设计中应该结合人物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针对服装造型以及色彩采取相应的设计策略。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每个国家的服装设计也在参考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设计特色和优点,在自身设计基础上吸收其他国家的设计元素进行创新,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服装风格。比如,我国现代服装设计中,女装会采用西方袒肩露背的领式,而西方服装设计也会借鉴我国传统旗袍的立式领,但是西方服装设计对于我国服装设计的参考、借鉴毕竟是很少的,西方人的审美观念并不会受到东方传统服装的影响,但是我国服装设计并非如此,很多设计师已经有“崇洋媚外”的理念,盲目的参考、借鉴西方服装设计,使我国服装设计慢慢的失去了中国传统服装设计的本质,这样并不利于我国服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服装设计应该和电影艺术有机融合。

公路景观设计浅谈 篇9

公路景观设计浅谈

杨建东 王玉峥文章来源:北京国道通公路设计研究院

摘要 本文重点阐述了公路景观设计的重要性。通过公路景观设计,使得公路建设既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环境,达到公路景观与自然景观的高度和谐。

关键词 公路景观 人文景观 四维空间 连续性 可预见性

交通运输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经济与交通是相辅相成的,交通发展必须依托经济,发展经济离不开交通。实施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又在于环境保护。环境和发展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维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公路景观设计不单是景观美学的设计,同时更是保护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公路设计出发,也就是从公路“起点”出发,减少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公路建设者的重要职责之一。

公路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部分。自然景观,主要是指天然形成的地形、地貌和地物,如平原、山区、草原、森林、大海、沼泽地等景物。这些景物恰恰又是单元生态系统,故又称生态景观。人文景观,是指人类为满足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的各种建筑物、交通设施、城镇、村落、庙宇等社会文化艺术景物。公路景观设计是指公路线形及其构造物应有美观的造型,与周围环境充分协调,从而构成优美的自然画面。然而任何一条公路的修建,从选线、勘测设计、土石方开采到施工的整个过程中,难免对沿线自然和人文景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在完成道路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自然环境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公路景观设计,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设计和施工规范中,都有关于公路景观设计方面的技术规定,如1965年美国制订了《公路美化规定》,1976年日本制订了《公路绿化技术基准》,1975年原苏联制订了《公路建筑和景观设计规范》。

一、公路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

公路设计应从“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设计理念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高设计人员设计(创作)环保景观的意识,提高设计人员灵活运用技术标准、指标的能力,使公路与地区自然环境、经济条件、人文景观相协调,降低公路建设对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公路景观设计应力争使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公路工程结构物达到高度的协调,营造出“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的优美环境。其构成因素一般包括:

1.视觉的连续性与可预见性

公路的道路线形实际上是三维空间曲线,平面上由直线、缓和曲线及圆曲线组成,纵面上由上、下直坡和竖曲线构成,如果引入运动的“时间”概念,也可以称为“四维空间”。因此路线的空间曲线要符合实际的空间地理,同时要考虑到公路空间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顺势而为,线性连贯,平滑直顺,使得司乘人员感到线形流畅、清晰、行驶舒适安全,满足视觉上的连续性与通透性,提高他们的警惕性与兴奋性。

汽车在行驶时,司机的视线会随着车速的加快从近视点转到远视点,视角范围从路况转换到路况及路外景观,这大大降低了司机的注意力。因此在路线设计中应避免:

(1)直线段过长,否则难与周围环境协调,易使司机感到单调和疲劳,以及容易造成行驶超速,从而引发交通事故;

(2)相邻曲线半径的连续性,在大半径的曲线上行驶也会诱使车速过快,如果相邻曲线的半径与之相差偏大,则容易造成司机的错误判断,引发交通事故。

因此路线设计中直线、曲线、缓和曲线的设计指标运用要灵活,在符合设计标准的前提下,做到线性均衡、连续,保证行驶的可预见性。在路线设计中掌握平、纵指标,重视公路自身的线性设计,特别是公路线形与结构物和环境的协调设计,充分优化平、纵组合,做到流畅连续。

在视线的连续和可预见性设计上,我们除了利用道路平曲线的连续性,还可以利用道路两边的高低植被、起伏地势,以及标志、标线作为诱导视线的手段。

将曲线引入公路路线造型,最初是从地形和工程要求上来考虑的,而很少考虑环保。近年来,由于高速公路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人们才逐渐意识到用美学原理设计和铺设路线的重要性。将直线与曲线的巧妙组合,不但可以创造优美的线形,也会使司机和乘客心旷神怡,得到美的享受。

2.公路景观的协调性

公路沿线的山岭、坡地、河流以及千变万化的植被,本身就已经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体现着一种自然的美与和谐。公路作为一种空间构造物,既要满足车辆通行的基本要求,又要达到再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

公路景观设计中通过公路起伏、植被高低的变化引导视线,构造景观的节奏感。为此,设计者一定要注意开拓路外景观,尽量利用路前、路旁有趣而多样的景致,并有计划地提供一些视轴、视点和诱导视线的景物。因此,设计时:

首先,公路选线、定线时,应注意路线及其结构物的所有设计要素,要尽可能与地形地貌相吻合,土石方的开采量要尽量做到最小,同时要尽可能减少对自然风景的破坏,避开受保护的景观空间,如风景旅游点、温泉疗养区、文物保护区等。对生态景观空间(河流、小溪、森林、沼泽地)和视觉观空间(村落、集镇等建筑群体),要避免割断它们之间的联系,如果无法避免,则应在设计时提出相应的补救措施。将公路及其结构物有机的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避免修建后的公路成为环境中的“一堵墙”、“一条坝”,将自然环境活生生的切开。

其次,由于公路里程较长,有可能跨越不同的行政区域、自然区域,因此可将公路划分成几个独立的路段单元,每个独立的路段单元的设计可带有地域特色,同时又要与公路整体风格互相呼应。另外主要构造物的设计,如挡土墙、防噪声设施、桥梁等,也应仔细考虑其造型要与周围环境充分协调。比如一座桥梁,不仅要有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而且要有新颖、优美的外形,力求与路线及其他结构物的造型充分协调。例如北京八达岭高速公路,在进入长城旅游区时,其挡墙防护栏设计为垛口形式,与长城的垛口从颜色、外形一致,给人一种很自然的感受。

第三,在设计公路景观时对公路沿线主体建筑风格、路线要素的指标、主要转弯点的位置,以及景观的装饰和绿化栽植的充实,都应在野外测量工作之前拟定,并将其记入测量工作任务单上。同时,要根据地形图、航测照片、经济评估资料及实地踏勘资料,定出建筑小区的理想界限和所要设计的内容。建筑小区的长度,应根据设计车速和公路的等级选定,一般与正常车速在3~5分钟内所走的距离相一致。在进行勘测时,应明确每个建筑小区和路线各要素的风格。每个建筑小区应有总的背景(可利用绿化方法建立)和主导建筑。

3.绿化的能动性公路路线及其结构物景观造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平衡公路对自然风景的影响,使新建的公路能与原有景观融为一体,以便形成新的公路交通景观系统。公路景观包括路线和行车道,各种桥梁和沿线建筑,路侧和中央分隔带绿化,装饰和其它设施等,公路景观应形成统一的建筑群体,在保证全路统一建筑风格的同时,不同路段上的景观还应具有各自的特色。要充分利用绿化来补充和改善沿线景观,重点是路基边坡(也包括纵向坡)、中

央分隔绿化带,目的是使路基尽量与自然地形、现有地带的地貌相适应,与沿线的植被绿化相协调,同时绿色还可以调节人的视觉神经,消除旅途疲劳。路基边坡及中央分隔绿化带的绿化物种应当选用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同的物种,这样植被易存活,减少养护费用,还可以消除公路景观与自然景观的风格差异,让人感觉不到这是“人工”环境。

交叉口布置合理并适当绿化,可以提高对交叉口的识别能力。为节约用地和获得良好的地面结构造型效果,优化交叉口(包括匝道、升坡和匝道内的区域)的造型对创造交叉口视觉景观意义重大。现在在高速公路的立体交叉设计中,绿化设计已经受到很大的重视,立交匝道、边坡、以及匝道内的区域的设计都融合进了现代思想,被赋予了不同意义的造型,成为公路景观中的一个个亮点。

景观设计既要充分利用绿化的能动作用,将公路景观融入自然景观,又要考虑绿化植被的存活条件,利用已有的自然植被资源,再造一个“人工”的天然。

二、公路景观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公路线形及其构造物的设计应以诱导司乘人员的视线并满足人们的视觉景观为要求。公路路线应尽可能与地形、地貌相吻合,以避免造成空间线形扭曲、暗凹、跳跃等景观缺陷。断面的布设及路基宽度应结合自然条件灵活掌握,地形平坦、自然横坡比较缓的路段,一般以整体式路基断面为宜;地形复杂、以挖方为主,尤其是自然横坡较陡的路段,宜采用分离式路基断面,水平布置或上下错开,或设计半桥半路、半隧半路或半桥半隧,以减少纵、横断对自然景观产生的不利影响,达到保护自然环境,并增加路容多样性的目的。

设计时应保证公路交叉口具有良好的通视条件,出入口应易于分辨,并通过标志、标线、绿化栽植等进行视线诱导。互通式立交出口减速车道宜设置于上坡路段,入口加速车道应设置于下坡路段,立交匝道内可绿化部分应进行绿化设计。上跨主要公路的立交桥、天桥等跨线构造物应满足桥下净空要求。各种构造物的结构、造型、材料均应与当地自然和人文景观条件相适应。

2.充分利用公路通过地带附近的景观空间。

选线时应合理确定道路与风景区的距离,避免分隔生态景观空间和视觉景观空间。公路必须穿越森林、果园、绿地时,尽量以曲线通过为宜。应当充分利用沿途孤立大树、独立山丘、瀑布、古建筑等独立景观点作为主导建筑进行景观设计。当公路绕避独立景观点时,应将景观置于曲线内侧。旅游公路越岭线的垭口处,除应有广阔的视野外,还可根据当地条件,设置适当的观景台。公路沿线服务设施宜设置于海滨、湖滨、风景名胜区附近,其型式选择应有利于风景观赏。

3.公路所形成的带状景观应与沿途空间景观环境相协调。

对山区公路应避免大填大挖而破坏自然景观。如挖方深度较大时,宜进行路堑与隧道方案的比选论证,可能引起灾害的路段宜采用隧道方案。路线通过山间谷地或路基高度较大时,应综合考虑填筑路基时对谷地通风、日照等原有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必要时应进行高路堤方案与高架桥方案的比选论证。公路通过森林区时应做好路基断面设计,应尽量避免设置深挖路堑式断面,应力求拓宽双幅公路的中央分隔带,并尽可能保留中央分隔带位置的原有林木。公路通过平原、水网区时应合理确定路基高度,沿线村庄稀疏、横向干扰少时,宜采用低路基通过,确定公路桥位时应考虑保留有价值的岸边植物。公路沿途有影响到司机视线、嗅觉的烟尘、刺激性气体发生源时,路线应布设于发生源的上风向。公路构造物及沿线设施的风格、色彩、造型应考虑景观效果,对乡村地区而言在满足使用功能的条件下,宜简洁、明快,城镇附近、风景游览区附近的公路构造物及沿线设施应与周围环境一致,做到美观大方,并应注意与地域内民族特征及生活习俗协调统一。

4.景观设计应防止造成视觉污染。

公路用地范围内,除收费站、服务区外,一般不宜设置广告牌、宣传栏等设施。除标线、标志、护栏等按规定涂覆色彩外,一般不宜涂特别刺眼的色彩。公路雕塑小品的设置应注意色彩、造型,并不得妨碍视线。

沿线一般不宜设置雕塑小品,需要时应以单体为宜。公路沿线纳污设施、工业废物堆弃点等影响视觉景观的位置,在景观设计时应通过公路绿化或工程措施予以遮蔽。

三、结语

上一篇:埠村街道建筑工地检查情况汇报下一篇:肇东象棋比赛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