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化学溶液知识点(通用12篇)
2022化学溶液知识点 篇1
初中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一、溶液和乳浊液
1、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
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中各
部分密度、颜色等完全一样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
注意:(1)溶液的关键词:均
一、稳定、混合物。均
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2)判断某物质是否为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①是否为均
一、稳定的混合物;②
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3)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4)一种溶液中可以含一种或多种溶质,但只有一种溶剂。
3、溶液的组成
①从宏观上看,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②从微观上看,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均一地分散到溶剂分子之间。③溶液、溶剂和溶质之间的量的关系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体积 ≠质体积+溶剂体积
4、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①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植物油的汽油溶液中,植物油为溶质,汽油为溶剂;当溶剂为水时,水可以省略,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②若固、气体与液体混合,一般习惯将液体看作为溶剂,固、气体看作溶质 ③若是由两种液体混合组成的溶液,一般习惯上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④两种液体混合且有水时,无论水多少,水一般作为溶剂
• 注意:a一般水溶液中不指名溶剂,如硫酸铜的溶液就是硫酸铜的水溶液,所以未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一般为水。b、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且溶于水的生成物,如将足量的锌溶于稀硫酸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且溶于水的生成物,如将足量的锌溶于稀硫酸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生成物硫酸锌,而不是锌;
5.影响因素溶解的因素有:①温度 ②溶质颗粒大小 ③ 搅拌
6.乳浊液
定义:由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如牛奶和豆浆。
基本特征:乳浊液是不均
一、不稳定的混合物,静置后,两种液体会出现分层现象。乳化剂:能使乳浊液稳定的物质。如洗涤剂、洗洁精。乳化作用:乳化剂所起的作用。7.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时吸热的物质:氧化钙(CaO)氢氧化钠(NaOH)浓硫酸(H2SO4)溶解时吸热的物质:硝酸铵(NH4NO3)
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注意:①首先要明确“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里,对某种固态溶质来说饱和了,但若改变温度或改变溶剂的量,就可能使溶液不饱和。②饱和溶液是一定条件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但对于其他的物质就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③饱和溶液概念中的“不能“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达到了最大限度,不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能”则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还没有达到最大限度。
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温度下,是否能继续溶解该溶质(一般来说,可以向原溶液中加入少量原溶质,如果溶解的量不在增大则说明原溶液为饱和溶液,如果溶解的量还能增大则说明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3、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同一溶质:在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不同溶质: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4、转化
一般规律: 饱和→不饱和:加溶剂、升温
不饱和→饱和:加溶质、蒸发水、降低温度
特殊规律(熟石灰):饱和→不饱和:加溶剂、降温
不饱和→饱和:加溶质、蒸发水、升高温度
三、溶解度(符号S)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注意: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温度、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是同时存在的,只有四个关键词都体现出来了,溶解度的概念和应用才有意义。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①内部因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②外部因素:温度(与其他量无关)
3、溶解性
定义:根据物质在20摄氏度时的溶解度大小,人们把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叫做溶解性。(0—0.01g:难溶)(0.01—1g:微溶)(1—10g:可溶)(10g以上:易溶)溶解是绝对的,不溶解是相对的
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溶解度曲线。(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该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④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溶液时过饱和溶液(在较高温度下制成的饱和溶液,慢慢地降到室温,溶液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超过室温的溶解度,但尚未析出晶体时的溶液叫)过饱和溶液)
(2)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 “坡度”比较“陡” 如KNO3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缓”如NaCl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如Ca(OH)2(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可以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②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③可以确定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状况
④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怎样制得某温度下的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5、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某气体在压强为101.3kPa和一定温度,溶解在1体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气体体积(2)影响因素
温度:在压强不变的条件下,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压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四、溶液浓稀的表示
1、溶质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叫做溶质的质量分数。
2、表达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3、关系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注意:①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②溶质、溶剂、溶液量均以质量为单位表示,单位要统一③溶质质量是指全部溶解在溶剂中的质量,不包括未溶解的或结晶析出的物质的质量④某温度下,溶剂或溶液中加的溶质超过饱和状态时,所得溶液的最大浓度可以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求,溶质的质量分数=(S/S+100)*100%=【已溶解的量/(溶剂质量+已溶解的溶质质量)】*100%
4、溶液的稀释和增浓问题
(1)关于溶液的稀释计算:因为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若设浓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水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b%的稀溶液Bg,则Ag×a%=Bg×b%其中B=A+m水
(2)溶液增浓的计算
①向原溶液中添加溶质:设原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溶质Bg后变成溶质质量分数为b%溶液,则Ag×a%+Bg=(Ag+Bg)×b% ②将原溶液蒸发掉部分溶剂:因为溶液蒸发溶剂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若设原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蒸发Bg水后变成溶质质量分数为b%溶液,则 Ag×a%=(Ag-Bg)×b% ③与浓溶液混合:因为混合物溶液的总质量等于两混合组分溶液的质量之和。混合后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等于两混合组分的溶质质量之和。所以设原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浓溶液的质量为Bg,溶质质量分数为b%,两溶液混合后得到溶质的质量分数为c%的溶液,则Ag×a%+Bg×b%=(Ag+Bg)×c% 注意:溶液的质量和体积换算:密度=质量/体积
五、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实验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贴签 2误差分析:
(1)导致溶液质量分数偏小:天平使用不正确,如药品砝码放反;量取水的过程中仰视读数;烧杯不干燥,原来内部就有一些水;固体药品中含有杂质或水分,固体转移时损失。(2)导致溶液质量分数偏大:砝码生锈;量取水的过程中俯视读数,使水量取少了;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中时,一部分洒在外面等。
六、结晶现象
1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固体 结晶:形成晶体的过程
2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结晶(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固体
• 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固体 注意:结晶后得到的滤液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七、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中的不溶性杂质 基本操作: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2结晶法:两种固体都是可溶的
注意:①过滤的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紧靠在玻璃棒上;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上;漏斗颈靠在烧杯壁上
②在蒸发过程中要用到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液体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到出现大量晶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余热蒸干
2022化学溶液知识点 篇2
一、溶液酸碱性的确定方法
溶液酸碱性的确定方法有:PH试纸、酸碱指示剂、金属、 盐溶液等,这些都可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其中PH试纸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
1.PH试纸检测法
常温下将p 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 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滴在p H试纸上,一段时间后用比色卡对比判断,若溶液PH值>7,则该溶液为碱性;若溶液PH值<7,则该溶液为酸性。这是我们最常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
2.酸碱指示剂法
能检验溶液酸碱性的试液,称为酸碱指示剂,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无色酚酞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中性溶液不变色。紫色石蕊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中性溶液还是紫色。甲基橙也可以检测溶液的酸碱性,能使甲基橙变红的为酸性溶液。 除此之外还可用石蕊试纸,其规律是:用蓝色石蕊试纸可以检验酸性物质,如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则显酸性;用红色石蕊试纸可以检验碱性物质,如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显碱性。
3.金属检测法
可以在待测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活泼性较强的金属比如: 钾、镁、铝、铁等等,若只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则该溶液为酸性;若产生的无色无味气体在空气中逐渐变成棕红色,则该溶液含有稀硝酸。
4.盐溶液检测法
若往待测溶液中加入含有CO2-3的盐溶液,有气体生成或者在待测溶液中加入含有Al O-2的盐溶液,产生沉淀,待测溶液都为酸性。若在待测溶液中加入含有Fe3+、Cu2+、Al3+的盐溶液有沉淀生成则待测溶液为碱性,若加入Al3+的盐溶液生成的沉淀再溶解,则待测溶液显强碱。
解题的方法有很多种,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学生也可以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自己探究出其他的检验方法。
二、溶液酸碱性强弱程度
酸碱指示剂如酚酞和紫色石蕊只能用于判断溶液的酸碱性,但是无法比较它们的强弱程度。那么我们该如何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强弱呢?我们知道,溶液的PH值大于7为碱性,等于7为中性,小于7为酸性。在初中化学知识范围内, 我们有三种方法可以比较不同的酸溶液、碱溶液之间的强弱程度。分别为:PH试纸(PH试纸可以粗略地测定溶液的酸碱度)、酸度计(可以比较精确地测出溶液的PH值)。另外在高中我们还学习了另外一种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的方法,即利用水电解之后的浓度和溶液中的浓度进行比较,但此方法在此已超过了初中生的理解范围,因此不细说。
1.PH试纸
使用试纸时,不可将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液,应取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沾有待测液的玻璃棒点在试纸的中部,观察颜色变化。跟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PH值, 则可判断。
2.酸度计
在使用酸度计测PH值时,一般操作步骤如下:(1)校正:先将仪器斜率调节器调节在100%位置,再根据被测溶液的温度,调节温度调节器到该温度值。(2)测量:把复合电极插入仪器。把电极放入溶液里,摇动烧杯,使溶液均匀。待读数稳定后,该读数就是待测溶液的p H值。
三、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溶液酸碱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与生命活动的关系联系密切。例如:洗发水的生产、土壤的改善、酸雨PH的测定、治疗胃病、降低蔬菜上的农药毒性等等。
生活常见一些人会出现胃痛的症状,那么胃痛的原因是什么?胃药的治疗原理是什么?健康人的体液PH必须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体液PH超出正常范围,就会导致生理功能失调或者疾病的发生,甚至出现“酸中毒”。胃痛是因为胃酸分泌过多而引起的,胃酸的过度分泌导致胃液PH低于正常值以下。所以我们会用一些碱性的胃药进行中和。另外,溶液酸碱性在农作物的生长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农作物适宜在接近中性的(PH6.5-PH7.5之间的土壤中生长),例如:大豆、小麦、玉米、番茄、西瓜等等。通过测土壤的酸碱度,进行改良,给农作物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对于社会的贡献是很大的。但是有一种农作物很奇怪,浙江的龙井茶只能生存在微酸性的土壤中,如果我们不能保证土壤的PH,则茶叶很难存活。我们日常所吃的蔬菜也跟酸碱性脱不了关系,由于在蔬菜的生长过程中常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 可用碱性溶液或清水浸泡从而使残留在蔬菜上的毒性降低, 所以我们在使用蔬菜前最好先用稀碱水或清水浸泡一段时间。当然在废水处理上面我们也用到酸碱性的知识,我们常用熟石灰中和硫酸厂的污水(含有硫酸等杂质)等。
了解酸碱度对于我们的意义可总结如下:化工生产中很多反应必须在一定的PH溶液才能进行;农业生产中家作物一般适宜在PH为7或者接近7的土壤中生长;测定雨水的PH可以了解空气的污染情况;测定人体内或排出的的体液的PH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等等。
中考化学“溶液”考点透视 篇3
一、溶液的组成、特征,溶解过程及乳浊液与乳化作用
例 1: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溶剂是 (填化学式),可用于溶解物质、配制溶液。溶液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举一个实例说明 。一瓶合格的生理盐水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不会出现浑浊现象,请说明你的理由是 。
(2)将少量碘加入酒精中,充分搅拌至碘溶解,酒精在这里可称作 。
(3)用汽油洗去衣服上沾有的油污,是因为汽油能
(填“溶解”或“乳化”)油污。
(4)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在装有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以下物质,其中形成的溶液温度降低的是 (填序号)
A. 氢氧化钠 B. 氯化钠
C. 硝酸铵 D. 硝酸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溶液的组成、特征、溶解过程及乳浊液与乳化作用等基本知识。同学们要掌握以下几个内容:(1)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但不一定无色,最常用的溶剂是水,还有酒精、汽油等。(2)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酒精用于溶解碘,为溶剂。(3)乳化是能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较为稳定、浮浊的乳浊液的过程。由于油脂难溶于水,油脂与水混合会形成不稳定的乳浊液,汽油将油污分子进行分散,属于溶解过程。(4)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和氧化钙固体溶于水中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氯化钠和硝酸钾等大多数溶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基本不变。
答案:(1)H2O;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或氯化亚铁溶液为浅绿色等;溶液具有稳定性;(2)溶剂;(3)溶解;(4)C。
点拨:本题结合生活、生产中大量有关溶液、溶解过程、乳浊液的应用实例,重点考查溶液的概念、组成、特征,乳化作用的化学原理及应用,以及物质溶于水中溶液的温度有升高、降低或不变的现象。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转化方法
例 2:(2016年 湖北省荆州市)要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小明选择了如下方法,其中可行的是( )①加入CaO ②加入Ca(OH)2 ③升高温度 ④降低温度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方法。同学们要知道,说到某溶质的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一定温度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一定还是饱和溶液。澄清石灰水中的溶质为氢氧化钙,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因此不饱和的石灰水变为饱和,应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又由于氧化钙能与水化合生成氢氧化钙,在增加溶质方法上也可加入氧化钙。
答案:C。
点拨:同学们要学会准确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及其相互转化关系:某一温度时不饱和溶液使其饱和的一般方法有加入同种溶质、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大多数不饱和溶液降温后可形成饱和溶液,除氢氧化钙等极少数物质之外。还有物质溶于水中,溶质不一定是该物质,有可能是该物质与水反应的生成物。某一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使其不饱和,一般方法为增加溶剂和升高温度。某一温度时的饱和澄清石灰水则使其不饱和,可通过增加水、降温和通入一定质量的二氧化碳来实现。
三、溶解度概念与影响因素、溶解度曲线及相关
信息、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例 3:(2016年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t1℃时,甲、乙溶解度大小关系为 ;
(2)若甲物质中含有少量的乙物质,可用 的方法提纯甲;
(3)在t2℃时,将20 g甲物质加入到50 g水中,所得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溶液质量为 g。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溶解度曲线的相关信息、影响因素及具体应用:(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比较相同温度下的两种溶质的溶解度大小;(2)根据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影响的不同,确定分离混合物的方法;(3)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30 g,即t2℃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30 g甲物质即可形成饱和溶液,因此t2℃时,50 g水中只能最多溶解15 g甲物质。
答案:(1)相等;(2)降温结晶;(3)饱和,65。
点拨:这一考点要求同学们理解固体溶质溶解度概念中的“四要素”:(1)在一定温度下;(2)百克溶剂(一般指水);(3)饱和状态(最大值);(4)溶质质量(单位为克)。利用溶解度曲线可发现:(1)查出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2)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3)可以判断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4)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确定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的晶体的多少;(5)根据溶解度曲线可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时所采取的方法;(6)了解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有过滤、结晶和蒸馏,认识操作中的每种仪器、具体用途和操作步骤等。同学们还要了解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
四、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简单计算
例 4:(2016年 广东省广州市)某温度下,在100 g质量分数为20% 的KNO3不饱和溶液甲中加入10 g KNO3固体,恰好得到饱和溶液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nlc202309081330
A. 该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为30 g
B. 乙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0%
C. 降低温度,可以使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D. 升高温度,甲、乙两溶液的质量分数都增大
解析:本题考查溶质质量分数及简单计算等基础知识。同学们要按照以下的思路解题:(1)KNO3的溶解度是指某温度下,100 g水中溶解KNO3达到饱和状态时KNO3 的质量;(2)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不饱和溶液中继续溶解该种溶质形成饱和溶液,这时的溶质为原有溶质和被溶解溶质的质量之和,而溶液质量为原溶液和被溶解溶质的质量之和;(3)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某温度下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可通过降低温度变成饱和。升高温度时硝酸钾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则不变。
答案:C。
点拨:本题要求理解和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含义和计算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质量比而不是体积比,计算时注意单位统一,还要注意质量、体积与密度的换算关系,若已知溶液体积,则需要换算成溶液的质量。要把握住溶液稀释(浓缩)前后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溶液稀释(浓缩)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若浓溶液质量为A g,溶质质量分数为a%,当加水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b%的稀溶液B g时,则有:A g×a%=B g×b%。
五、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例 5:某同学准备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他进行了以下操作顺序进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所示的序号表示正确配制该溶液的操作顺序为 。
(2)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应 (填序号)。
A. 增加适量氯化钠固体
B. 减少适量氯化钠固体
C. 调节游码
D. 添加砝码
(3)若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则需要NaCl g(要求计算结果精确到0.1 g),使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则选用量筒的规格是 ml(提供三种量筒分别是“100 ml”“50 ml”或“10 ml”)。
(4)分析会导致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选项有 (填序号)。
A. 氯化钠中含有杂质
B. 称量时使用了生锈的砝码
C. 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D. 配制完成后移取液体时有部分溅出
解析:本题考查溶液的配制与稀释,需要同学们广泛联系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1)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需完成计算、称量、量取和溶解四个实验步骤。(2)使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质量要左右平衡,若指针偏向左盘,则说明左盘的固体质量取用偏多,应减少适量的固体;(3)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选用量筒规格应减小实验误差,略大于实际所需的水的体积数;(4)实验操作中导致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分别有:①溶质中含有不溶性杂质;②称量溶质时用天平左盘放砝码,右盘放固体溶质;③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量取溶剂水的体积偏大;④配制溶液时,烧杯中原来留有水等。质量分数偏大的原因可能有: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量取溶剂水的体积偏大等。
答案:(1)CBDEA;(2)B;(3)5.0;50 ml;(4)AC。
点拨:本题要求掌握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配制中的实验用品、实验步骤和误差分析,主要需要同学们掌握以下几个内容:(1)实验用品分别有烧杯、玻璃棒、托盘天平、量筒、胶头滴管和药匙等;(2)实验步骤主要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和贴标签。尤其是配制溶液过程中造成实验设计错误和实验误差的分析更是常考的热点。
六、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例 6:(2016年 山东省聊城市)为测定一标签破损(如图)的钙片中碳酸钙的含量,某同学做如图实验:取10片钙片,放入干燥、洁净的烧杯中,然后逐滴滴加稀盐酸,当加入50 g盐酸后,恰好完全反应,此时称量烧杯内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65.6 g(钙片中其他成分不与稀盐酸反应,反应中产生的气体全部放出)。
(1)反应中生成 g二氧化碳,该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
(2)试计算所用稀盐酸中HCl的质量分数。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与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问题。(1)因为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烧杯中的物质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反应的方程式,求出碳酸钙的质量进而计算出该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2)已知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反应的方程式,求出消耗氯化氢的质量即可解答。同学们按照这个步骤思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答案:(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 g×10+50 g-65.6 g=4.4 g;(2)设10片片剂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消耗盐酸中的氯化氢质量为y:
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100% =50%;
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14.6%。
答案:(1)生成4.4 g二氧化碳,该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50%;(2)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4.6%。
点拨:本题考查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计算问题,同学们解答时应注意:(1)凡是溶液参加的化学反应一般是溶液中的溶质参加反应,而溶剂不参加反应,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2)化学反应后的溶液质量可根据“质量守恒法”求解:反应后的溶液质量=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生成的气体质量。
化学综合计算以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为基础,并融合有关溶质质量分数方面的计算,它还涉及生产与生活中实际应用、图表信息和化学探究,历来被命题者设置为各地中考必考的热点压轴题,同学们在学习和复习时要着重注意这一类型的题。
“溶液”单元是一个较为独立的知识体系,要充分发挥出其能承上启下的突出作用,本文针对2017年化学中考本单元考点进行合理的预测、解析和点拨,以期对同学们的单元课程学习和中考复习有较大的裨益。相信同学们经过认真学习,精心备考,系统训练,自然就能事半功倍,一定会在中考中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2022年高一化学会考知识点 篇4
①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 符号n 单位 摩尔 符号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 约为6.02x1023
微粒与物质的量
公式:n=
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用M表示 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
质量与物质的量
公式:n=
③气体摩尔体积:
物质的聚集状态(1) 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①微粒数目;②微粒大小;③微粒之 间的距离。 (2) 对于固态或液态物质,影响其体积的主要因素是微粒的数目和微粒 的大小; 对于气态物质,影响其体积的主要因素是微粒的数目和微粒间距离。 (3) 对于一定量的气体,影响其体积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温度一定,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小,气体体积越大; 压强一定,温度越高,气体体积越大,温度越低,气体体积越小。
(1)气体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气体摩尔体积的符号为Vm,单位为L·mol-1,气体摩尔体积的表达
公式:n=
在标准状况下(0℃,101kPa),气体摩尔体积Vm≈22.4 L·mol-1也就是说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这里的气体可以是单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由此也可以推知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是用气体的摩尔质量除以Vm,
即由此 也可推得:M=ρ·Vm
(2)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适用范围:适用于相同条件下任何气体 不同表述:①若T、P、V相同,则N(或n)相同;②若T、P、n相同, 则V相同。
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CB 单位:mol/l
公式:CB=nB/V nB=CB×V V=nB/CB
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
⑥ 溶液的配置
(l)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计算:算出所需溶质和水的质量。把水的质量换算成体积。如溶质是液体时,要算出液体的体积。
称量:用天平称取固体溶质的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水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里,加入所需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
(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计算: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约为所配溶液体积的1/6),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到室温后,将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
洗涤(转移):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
定容: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2-3m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把容量瓶盖紧,再振荡摇匀。
补充:1.使用容量瓶的注意事项: a) 按所配溶液的体积选择合适规格的容量瓶。(50mL、100mL、250mL、500mL) b) 使用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c) 使用前要先用蒸馏水洗涤容量瓶。 d) 容量瓶不能将固体或浓溶液直接溶解或稀释,容量瓶不能作反应器,不能长期贮存溶液。
5、过滤 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的方法。
过滤时应注意:①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初中化学溶液教案解析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2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溶液形成的现象及其组成的分析,初步形成有表及里,由浅入 深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2通过一些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对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初步形成从 多角度、多侧面来认识同一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引导学生产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2、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三、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理解溶解现象;
2、溶液与溶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方式
课件、板书等手段;实验探究、课堂讨论、启发引导、合作与交流等方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课题引入情境创设猜谜语:(打一种化学物质 清澈透明似水样,不如纯水好涵养,二氧化碳是冤家, 相遇斗成浑浊状。
谜底:澄清石灰水(也就是氢氧化钙溶液;配制食盐、硫酸铜、氯化铁、高锰酸钾四种溶液 以上四种溶液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么漂亮,你想到了 什么?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思考:那么溶液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板书]溶液的形成 思考,回答通过猜谜和 几种颜色不 同的溶液引 出课题,激发 学生学习的
好奇心和兴 趣
实验环节【活动与探究一】ppt展示:将一匙蔗糖和一匙食盐分别放入20ml水中, 用玻璃棒搅拌。
提问:有什么发现,如何在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结论: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 扩散,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氯化钠中的钠离 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也均 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板书]溶液的特征 观察,思考, 回答,倾听 培养学生的 分析观察能 力引导同学 们从微观角 度分析溶解 现象以及分
析溶液的特 征及组成
提问: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混合物 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一样
放置了很长时间,会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 提问:如何定义溶液? 结论: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板书]溶液的组成
提问:在上面所说的溶液中,水具有什么作用?(分散其他物质的作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提问: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板书] 注意:溶液的名称
某溶质的某溶剂溶液,在不指明溶剂的情况下,溶剂一般为水。如氯化钠溶液。联系实际: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医生打针时的药是溶质,蒸馏水是溶剂。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去。
实验环节【活动与探究二】提问:学生们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
了你的衣服上时,用水很难洗去,那怎么办呢?解决方 法有下三种:可以用肥皂水洗;可以用洗衣粉洗;可以 用汽油洗。用谁洗效果更好呢? Ppt展示: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小结:看来衣服上的油滴用汽油洗效果更好;因为油在 水中溶解能力弱、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
思考:前边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么溶质还 溶剂溶质现象 结论
水碘难溶于水 碘难溶于水,易 溶于汽油;高锰 酸钾易溶于水, 难溶于汽油;这 说明:同种溶质
在不同溶剂中的 溶解能力不同, 不同溶质在同种 溶剂中的溶解能 力力也不同
水高锰酸钾易溶于水 汽油碘易溶于汽油 汽油高锰酸钾不溶于汽油 讨论,思考, 观察,倾听, 笔记 通过对比实 验,让学生比 较明显
能否是别的状态呢? 实验环节【活动与探究三】Ppt展示:在盛有高锰酸钾溶液的试管中,用滴管缓缓加
入约2 mL 乙醇,不要振荡,观察溶液是否分层。然后振荡支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 小结:液体与液体可以互溶,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我 们把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液—液互溶量多—溶剂量少—溶质 通常:水是溶剂
想想: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 么状态?举例说明。
大家能否举出溶质是气体的例子?(汽水 小结:溶质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
思考: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 生活息息相关。请大家仔细观看三幅图片,联想实验和 生活中的实例,大家相互讨论谈谈溶液的用途。[板书]溶液的用途
1.现在农业上的无土栽培技术就是利用溶液代替土壤, 提供植物所需养料。
2.许多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以加快反应速率。3.医疗上葡萄糖和生理盐水、各种注射液都是按一定要 求配成溶液使用的。溶
剂 溶 质 振荡前 现象 振荡后 现象 静置后 现象 结论 水乙 醇
分层不分层不分层震荡前分层 说明乙醇密度小 于水,最后不分层 说明乙醇能溶解 在水中形成溶液。讨论,思考, 观察,倾听,理解 学生观察仔 细,能将所学 知识与生活 中的实例相 结合并能准 确回答。
归纳总结课堂反馈总结本节课内容,教师点评,准备问题,和学生交流练习学案上的
题目,与老师 沟通 有效的巩固 课堂所学的 知识内容 板书 溶液
特征:均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 篇6
一、学习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质、溶剂、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2、理解溶液的概念。
3、能够根据溶液的特征判别溶液和浊液。
(二)过程和方法
1、进一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2、在探究实验中学习为提高效率合理分工。
3、练习在实验目的的指导下分析实验现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对象分析
初中三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分析以及总结归纳能力,但是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可能还是会有困难。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本单元基本概念比较集中,这些概念是初中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念,所以,本单元的内容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这一课题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此之前帮助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
2、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
3、关键:溶液的特征
五、教学资源与环境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教与学的手段,使学习的观念、方法得到了更新,学习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学习中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更好地丰富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利用幻灯片、图片、网上相关资料等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课前调查,略读,详读,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资料查询,课后交流等活动方式,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教师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从网络上下载图片及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讨论,课后通过网络查询整理交流,更加深入的了解所学的知识。
六、问题情境创设
由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自来水、食盐水、蔗糖水、油、牛奶,还有各种饮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这些物质分下类呢?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七、教学活动过程
(一)由生活实例引入新课
教师讲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许多液体物质,如自来水、食盐水、蔗糖水、油、牛奶,还有各种饮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这些物质分下类呢?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教师提问)大家所分的液体类型都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二)进入新课
(教师讲解)针对我们刚才所做的分类,现在进行实验,看看我们的分类是否正确?每个小组都有实现放好的实验药品,大家自己动手,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并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
(小结)教师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溶液与浊液的部分PowerPoint课件。
(说明)逐一出现混合物种类,总结出溶液、浊液的特征。教师具体讲述溶液定义的PowerPoint课件。
(教师提出问题)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在一起形成溶液,那么物质之间有没有进一步的分类呢?
(教师反馈)组成溶液的物质有溶质和溶剂之分,那么什么样的物质是溶质?什么样的物质是溶剂呢?
(学生讨论)
(教师解释)出示带有溶质、溶剂解释的PowerPoint课件。
(教师讲解)大家了解溶液溶液以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浊液。同学们已经能够根据前面总结的特点清晰地知道浊液的定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除了可以形成溶液外,还可能形成悬浊液、乳浊液和胶体。情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账务定义及其特点。
(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讲解)出事说明三种混合性质PowerPoint课件
(教师总结)
八、教学活动流程图
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开始
教师给出的特征及相关知识
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出组成
溶液的物质分类
教师展示溶质、溶剂定义课件展示
学生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同学讨论回答
同学记忆反
课件展示
符号说明: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学生利用媒体操作、学习
教师进行评价判断
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讨论交流
结束
教师评价总结
同学阅读材料
教师提问,溶质分散在溶剂中还可能形成什么?
自用分析化学教案 溶液的配制 篇7
实验八 溶液的配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一般溶液的配制方法和基本操作;
2、学习相对密度计、吸管、移液管、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二、溶液的配制步骤 1.溶液配制中的计算
1.1由固体试剂配制溶液
(1)质量分数
x =m溶质 / m溶液
质量百分浓度: X(%)= 100 x =100 m溶质 / m溶液 m溶液=ρ溶液V溶液=ρ
溶剂
V溶剂+ m溶质=ρ
溶剂
V溶液+ m溶质
若溶剂为水
ρ溶剂
=1.0 g/mL(2)质量摩尔浓度
b(mol/kg)=溶质物质的量(n溶质)/ 溶剂的质量(kg)n溶质= m溶质/M(mol)b = n溶质 / m溶剂 = m溶质 /(M V溶剂ρ
溶剂)
若以水为溶剂:b = n溶质 / m溶剂 = m溶质 /(M V溶剂)通常V溶剂单位为1000 b = n溶质 / m溶剂 = m溶质 /(M V溶剂1000)
(为什么要除以1000?)(3)物质的量浓度
c = n溶质/ V溶液= m溶质/(MV溶液)V单位为L。
1.2.由液体(或浓溶液)试剂配制溶液
(1)体积分数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教案
φ溶质 = V溶质/ V溶液(V/V)
或φ溶质(%)= 100V溶质/ V溶液(V/V)(2)质量分数
质量分数
x =m溶质 / m溶液
m溶质=ρ
溶质
V溶质
质量百分浓度: X(%)= 100 x =100 m溶质 / m溶液(3)物质量的浓度
溶液计算的原则是:配制原则溶液配制可视为一个稀释过程,配制前后物质的量不变。
配制前 配制后
c溶质V溶质= c溶液V溶液= c溶液(V溶剂+ V溶质)
(V溶剂+ V溶质)= V总
可以计算出V溶质,即应该取多少mL的溶质。
c溶质 可以通过查表获得,或按课本方法。
常见的的酸碱的量的浓度(c溶质):盐酸:,硫酸:,硝酸:,2.溶液配制方法
2.1 溶液配制方法(1)粗略配制
相当于粗称,用的仪器与器皿。(2)准确配制 用的仪器与器皿。
2.2 溶液配制过程
(1)计算-------(2)选择仪器与器皿--------(3)取样(称取,或量取)-------(4)转移------(5)溶解(小烧)、或混合------(6)定容.2.3 容量瓶使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教案
容量瓶
(1)检漏(注意容量瓶与瓶塞要配套)注入自来水至标线附近,盖好瓶塞,右手托住瓶底,将其倒立2min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渗出。如果不漏,再把塞子旋转180°,塞紧,倒置,若仍不漏水则可使用。
(2)洗涤
自来水
洗涤液(15~20cm3),盖上瓶塞,转动容量瓶,使洗液流瓶内壁用自来水、蒸馏水(2-3遍)。(3)转移:小烧杯、引流(4)定容:
当溶液达2/3容量时,将容量瓶摇晃作初步混匀(不能倒转容量瓶),定容,混均。
3.实验内容
练习(1)草酸标准溶液配制:精确配制。(分析化学实验:p63)练习(2)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配制:粗略配制。(分析化学实验:p63-64)
4、教学提示
本实验的重点:溶液配制中的计算、溶液配制方法、准确配制、容量瓶操作。本实验的难点:减量称量;移液管,容量瓶及比重计的正确的使用
5、问题与讨论:
2、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要不要先把容量瓶干燥?要不要用被稀释溶液洗三遍?为什么?
3、怎样洗涤吸管?水洗净后的吸管在使用前还要用吸取的溶液来洗涤?为什么?
化学溶液的形成选择题练习题 篇8
1.(2013.佛山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溶液一定是均一、无色、稳定的 B.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溶液的溶质一定是固体 D.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考查目的:对溶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答案:D。
解析:A项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例如KMnO4溶液是紫色的,CuSO4溶液是蓝色的,故A项错误;B项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水、酒精;C项溶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D项根据溶液的定义,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其中至少涉及到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因此是混合物。
2.(2013?滨州)关于溶液和乳化的下列说法这种错误的.是 ( )
A. 溶液中可以含有多种溶质 B.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 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是乳化现象 D. 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考查目的:对溶液和乳化概念的准确理解。
答案:C。
解析:C项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溶解现象
3.30ml水和70ml酒精混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溶质是水,溶剂是酒精
B.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形后酒精分子停止运动
C.混合后溶液的体积是100ml
D.混合后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之和
考查目的:物质溶解时吸热、放热现象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
答案:D。
解析:两种液体混合,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无论体积多少,水为溶剂,故A项错误;B项达到均一状态后,分散在溶剂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仍然处于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B项错误;C项两种液体混合,由于微粒间有间隔,体积不等于二者体积之和,故C错误;D项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构成,故溶液质量等于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之和。
4.(2011.苏州市)将适量的下列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会使溶液的温度显著降低的是 ( )
A.氢氧化钙 B.硝酸铵 C.氢氧化钠 D.蔗糖
考查目的:物质溶解时吸热、放热现象。
答案:B。
解析:NaOH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NH4NO3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蔗糖和氢氧化钙溶于水吸放热现象不明显,溶液温度几乎不变。
5.将适量的下列物质放入水,因溶解而使溶液温度显著升高的是 ( )
A. 氧化钙 B.氢氧化钙 C.氢氧化钠 D.硝酸铵
考查目的:物质的溶解伴随有热量的变化,化学反应中伴随热量变化。
答案:C。
解析:物质的溶解伴随有热量的变化,多数物质溶于水热量没有变化,溶解放热的典型物质是氢氧化钠,溶解吸热的典型物质是硝酸铵。A氧化钙放入水中放热,不是氧化钙溶于水放热,而是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故答案是C。
6.小明在玻璃片上滴几滴水,往右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轻轻搅拌后,烧杯和玻璃片粘在一起。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
(锥形瓶和滴管中分别盛放不同物质)
使用装置A进行实验时,将滴管中的物质加入到锥形瓶中,发现气球鼓,则锥形瓶中的物质,滴管中的液体物质可能为 ( )
①石灰石和稀盐酸 ②镁和稀盐酸 ③硝酸铵和水 ④氢氧化钠和水
A.①② B.①②④ C.③ D.④
考查目的: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物质溶解时吸热、放热现象。
答案:C
解析:(1)使用装置A进行实验时,将滴管中的物质加入到锥形瓶中,发现气球鼓起,则锥形瓶中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因此可能是瓶内气体被滴管中的液体反应生成物中没有气体,也可能是瓶内物质与滴管中物质作用,使瓶内温度降低,①②均生成气体瓶内压强大于瓶外压强,④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同样使瓶内压强大于瓶外压强,③NH4NO3溶于水,,使瓶内的压强小于瓶外压强,故③正确。
8.50克食盐,放入100克水中,溶解了36克,则关于食盐溶液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溶质的质量是50g
B.溶液的质量是136克
C.配制溶液时,搅拌可以增大氯化钠的溶解速度
D.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几乎不变
考查目的:溶液的概念、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
答案:A
2022化学溶液知识点 篇9
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巩固碱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初步形成学科综合思想和科学的探究能力。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设计实验,用实验现象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难点:科学探究思想与方法的初步形成。
实验准备:
大理石 稀盐酸 Ca(OH)2溶液 NaOH溶液 紫色石蕊试液 酚酞试液 试管 滴管 矿泉水瓶 集气瓶 锥形瓶 各类导管 烧杯 单孔橡皮管 U型管 铁架台 气球 鸡蛋 红墨水
教学过程:
复习:碱的通性;写出常见的碱Ca(OH)2、NaOH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一位同学回答碱的通性;一位同学上台书写化学方程式)
2NaOH+CO2=Na2CO3+H2O Ca(OH)2+CO2=CaCO3↓+H2O
演示:将CO2分别通入Ca(OH)
2、NaOH溶液中。
教师提问:利用反应现象的不同,可以解决哪类问题?
学生回答:鉴别Ca(OH)2与NaOH。
引言:CO2与Ca(OH)2反应有沉淀生成,而与NaOH反应无现象,那么CO2与NaOH是不是确实发生了反应?对于这种无现象的反应能不能设计出一些实验,使反应产生一些现象,从而直观地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本节课探究的课题就是:如何用实验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板书:如何用实验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提示:我们做过很多的实验,看过很多的实验现象,如:颜色变化,气泡冒出,水位上升等,学习过很多物质的性质。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不同性质,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变化来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学生根据教师提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装置图。
教师活动:进行巡视,参与讨论,选择有代表性的设计方案向全班展示。
板书:部分同学将设计的实验装置图画在黑板上。
展示讨论: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分析讨论。□教学设计
方案一:
生1:由于CO2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我设计的方案是:将CO2与NaOH反应,在反应后的溶液里滴加HCl,如果有气泡产生,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我有一个问题:CO2也能与H2O反应生成H2CO3,同样含有CO32-,你怎么知道到底是Na2CO3中的CO32-与酸反应放出的CO2,还是H2CO3中的CO32-与酸反应放出的CO2?怎么消除H2CO3的影响?
生1:先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使H2CO3分解,再滴加HCl。
师:经过改进,这个实验方案变得完整,设计的方案能否成功?我们用实验说明。
(老师根据学生的设计进行实验,方案一获得成功)
师:实验证明,有气泡产生,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这位同学的设计获得了成功,我们向他表示祝贺!
方案二:
生2:由于NaOH是碱性的,生成的是盐,应该是中性的,我设计的方案是在NaOH中滴几滴酚酞,这时酚酞显红色,再通入CO2,如果CO2能与NaOH反应,酚酞会褪色。
师:这位同学采用指示剂的方法,大家有异议吗?
生3:我认为不行,因为Na2CO3显碱性,同样会使酚酞显红色。
师:两位同学产生了分歧,到底谁对?我们也用实验来检验。
(老师演示方案二,酚酞没有褪色,方案失败)
师:虽然这位同学的设计没有获得成功,但他考虑到了用指示剂,这也是思考的一个途径,的确有一些反应可以用指示剂来检验,如:酸碱的中和反应。
方案三:
生4:CO2与NaOH的反应,是气体被吸收进溶液的反应,气体减少了,会使气压减小,因此我设计的方案是:在集气瓶中收集满CO2,迅速地倒入NaOH,用一个带有U型管的橡皮塞塞紧,如果U型管中的液面发生变化,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师:他的分析有没有道理?大家认同吗?
生:认同(学生相互讨论)。
师:这位同学的物理学得很好,他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变化入手,注意到反应引起气压的变化,将化学和物理结合起来,想法很好,能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实验是最好的证明。
(老师演示方案三,实验成功)
师:现象很明显,这位同学同样获得了成功,而且创意新颖。
方案四:
生5:我想到了我们曾经做过的一道题,用气球来做实验。在一个瓶子里收集一瓶CO2,迅速倒入NaOH,然后用一个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导管的一端套上一个气球,我预计能看到气球鼓起。
师:这位同学很有心,联想到我们曾做过的题,如果能成功,是一个很有趣的设计。
(老师演示方案四,成功)
生:(发出赞叹声,露出惊喜的表情)
方案五:
生6:我设计的方案是:在一个烧杯里放入NaOH溶液,用一个集气瓶收集满一试管CO2,倒扣在烧杯里,如果CO2能与NaOH反应,集气瓶里的气体减少,水会上升到试管里。
师:这位同学应用的原理与前两位同学一样,反应的现象和我们曾经做过的哪个实验相似?
生: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大部分同学齐声回答)。
(老师演示方案五,成功)
师:同学们设计出了一些实验,成功地证明了CO2与NaOH能反应,在同学们的设计中都用到了两种以上的化学仪器,能不能将实验装置简化,应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来完成实验?
方案六:
生7:(迅速反应)用矿泉水瓶!在矿泉水瓶中收集满CO2,迅速倒入NaOH,盖上瓶盖,矿泉水瓶会变瘪。
(老师演示方案六,现象明显)
师:我们应用生活用品做化学实验,设计出装置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方案。同学们设计出了许多方案,我也思考了这个问题,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请同学们帮我检验一下,看看我的方案是否可行。
方案七:
师:我设计的方案是在一个干燥的烧瓶里收集满CO2,迅速地倒入NaOH,用一个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导管的中间用止水夹夹住,导管的下端伸入水中,打开止水夹,会有水上升到烧瓶里,形成美丽的景象。
(老师演示方案七,形成喷泉)
生:(一片惊叹声)
师:这个实验能否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生:能(齐声回答)。
教师:同学们的设计都成功地证明了CO2能与NaOH反应,设计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同学们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考虑的?
生8:从两个方面:一个是从检验产物,一个是从反应物状态的变化引起气压的变化考虑的。
师:好,总结得很好。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生9: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让我感觉到化学和生活联系很紧密,生活中的用品也能用于化学实验。
生10:我感觉到化学不是一门单独存在的学科,化学和物理是相互联系的,解决化学问题可以应用物理知识。
师:两位同学谈了他们的感受,我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所得所获。书中还有很多的实验都是没有明显现象的,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继续进行探究。
教学反思:
2022化学溶液知识点 篇10
教案示例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之三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了解电离,初步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能力:培养并发展学生分析问题、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从宏观到微观,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电离、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启发引导法。
教学用品
仪器:低压直流电源、小灯泡、导线、盛待测物的容器、石墨电极。
药品:食盐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蔗糖固体、蒸馏水、酒精、氯化钠溶液
硝酸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磷酸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1.为什么用湿手接触正在通电的电器设备更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附2:课堂练习二。
2.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1)氯化镁
(2)硫酸
(3)氢氧化钙
(4)氯化钾
(5)硝酸
3.下列电离方程式错误的是
4.下列物质中存在氯离子的是
A.Cl2
B.HCl气体
C.NaCl
D.KClO3
5.物质发生电离时一定相等的是
A.阴离子和阳离子个数
B.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带电性
C.每个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带电荷数
D.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由于出汗,人的皮肤上都有氯化钠等物质,当手湿的时候,这些物质发生电离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在接触电器设备时这些离子导电,致使发生触电事故。
2.(1)MgCl2=Mg2++2Cl-
(3)Ca(OH)2=Ca2++2OH-
(4)KCl=K++Cl-
3.D
4.C
5.D
附4:随堂检测
一、填空:
1.物质溶解于水时离解成______的过程叫电离。
2.某些物质在水中发生电离时,形成能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______和______,它们所带正电荷总数和负电荷总数______,所以它们形成的溶液______电性。
二、写出硫酸铜、盐酸、硫酸钠、氢氧化钠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的电离方程式。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酸、碱、盐溶液导电性实验,了解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初步理解酸、碱、盐的概念。
2022化学溶液知识点 篇11
化学试题4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
实验用品:烧杯、量筒(50mL、100 mL各一个)、胶头滴管、玻璃棒、药匙、空白标签、空细口瓶、托盘天平、纸片、氯化钠、蒸馏水、废液缸(要贴有标签)、小烧杯2个(分别盛放多取的氯化钠固体与固体废弃物,要贴有标签)、抹布
注:盛放液体的试剂瓶,不要用滴瓶
实验步骤:
1.计算:配制509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其中
氯化钠克,水mL。(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g/cm3)
2.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氯化钠并倒入烧杯。
3.按计算结果量取蒸馏水。将量好的水,沿烧杯内壁,缓慢的倒入烧杯内。
4.用玻璃棒搅拌,使烧杯内的氯化钠完全溶解。
5.将配制好的溶液转移到细口瓶中,并贴标签。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2022 篇12
第二章 一元一次方程
2.1 从算式到方程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 with one unknown)。
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solution)。
等式的性质:
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2.2 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
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第三章 图形认识初步
3.1 多姿多彩的图形
几何体也简称体(solid)。包围着体的是面(surface)。
3.2 直线、射线、线段
线段公理: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做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3.3 角的度量
1度=60分 1分=60秒 1周角=360度 1平角=180度
3.4 角的比较与运算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直角),就说这两个叫互为余角(compiementary angle),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度(平角),就说这两个叫互为补角(supplementary angle),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等角(同角)的补角相等。
等角(同角)的余角相等。
相信大家一定仔细阅读了由数学网为大家整理的初一数学下学期期末备考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在考试中都能取得好成绩。
初一数学怎样复习
复习课要制定全面,系统准确的目标
从复习课课堂目标来讲,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综合性地对学生提出目标,不能厚此薄彼.首先,三维目标各方面都要求准确,具体,其次,三维目标相互之间也要区分开来.复习一个点就是一个点,培养一种情感就是一种情感.明确学习责任.细分评价方法.最后,目标要具体. 例如,在对二面角一内容的专题复习课上,笔者就提出了这样的目标: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正确理解二面角及二面角的平面角;过程与方法:通过概念教学,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渗透等价转化思想;通过图形结构分析,掌握作图方法,提高空间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教学由水坝、卫星运行轨道平面到二面角,体现由具体到抽象思想.
在针对教学目标开展教学的时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采取逐步深入的方法.提出了三个问题:(1)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有哪几种方法?各种方法应具备条件是什么?(2)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有哪些?(3)如何利用性质解决问题?让学生根据目标逐步进行自主探究. 在课堂的结尾,再提出了两个思考,考察目标的达成度.(1)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你是怎么理解的;(2)二面角平面角的定义能复述给老师跟同学听吗? 在这样的整体目标框架下,学生在这节复习课中,明确地知道自己要学什么知识,培养哪方面能力,增强哪方面意识.学生主体性体现明确.课堂效果很好.
初一数学的四点注意事项
一、要不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有许多同学在小学都曾有过这样的感受,每当你认识了一个数学规律,解决了一个较难的应用问题,成功的喜悦是无法用别的东西来替代的,它激励你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越学越爱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要不断地培养的,况且同学们刚刚迈进“数学王国”的大花园里,许多奥妙无穷的数学问题还等着你们去学习、观赏、研究。
二、要养成认真读书,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过去有些同学认为:学习数学主要是靠上课听老师讲明白,而把我们手中的数学课本仅仅当成做作业的“习题集”。这就有两个认识问题必须要解决。一是同学们要认识到,我们的教科书记载了由数学工作者整理的、大家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等。因此,要想真正获得知识,认真读书、培养自学能力是一条根本途径。我们希望同学们在中学老师的指导、帮助下,从过去不读书、不会读书转变为爱读书、学会读书,进而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二是同学们还要认识到,许多数学问题不是单靠老师讲明白的,主要是靠同学们自己想明白的。孔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极力精辟地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即要学而恩、又要思而学。大家学习数学的过程主要是自己不断深入思考的过程。我们希望大家今后在上数学课时。无论老师讲新课,还是复习、讲评作业练习,都要使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边听边积极思考问题,捕捉有用的信息,随时抓住萌发出的灵感。对于没弄明白的问题,一定要及时、主动去解决它,直到弄懂为止。
在学习第一章《代数初步知识》时,你是否能通过看书给自己提出如下的一些问题。想办法解决它。例如: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什么是代数式?列代数式的关键是什么?怎样用代数式表示某种规律?等等。另外,在做练习时,如遇到把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的平方列成代数式时,你是否搞清楚这其中有哪几个不同的数量?如何用字母表示它们,应该用哪些数学运算符号有序连接反映数量之间分层次的内在联系,从而使文学语言转化为代数式语言,即[(a+b) (a-b)]2。如果写成为(a+b)(a-b)2那就不是原来的意思了。到了初一,与小学学数学的一个很大的不同是要学习许多数学概念,特别是学第二章有理数。由于数学概念是我们进行判断、推理的依据,是解题的基础,所以一定要准确地理解它们。虽然数学概念往往比较抽象,但它又是从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概括提炼出来的,因此大家在学习数学概念(例如正数和负数、数轴、数的绝对值等)时,要注意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会从具体的事例中归纳、慨括出该概念的本质,看书时要抓住概念定义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思考,理解它的内涵,这样就能把课本读“精”,“钻”进去,并在运用中逐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我们相信,会有一大批同学,通过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通过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能力。
三、要始终抓住如何“从算术进展到代数”这个重要的基本课题
《初一代数》(上册)的数学内容从整体上看主要是解决从算术进展到代数这个重要的基本课题。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数集的扩充”,即引进负数,把原有的算术数集合扩充到有理数集合;另一方面是解代数方程的原理和方法,即从用字母表示数,到用“列方程”取代“列算式”解应用问题。
数集的每一次扩充都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数学自身矛盾的需要。有理数概念的建立,有理数性质的介绍,有理数运算法则的规定,这一切都为同学们进一步学习代数做了必要的准备。同学们在学习有理数一章时,希望大家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逻辑推理能力,使自己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和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另外要特别重视提高运算能力,有过硬的运算基本功。为此,不仅能根据法则、运算规律、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运算,而且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根据题目条件,使运算“合理、简捷、准确”。为了解决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局限性,人们想出用字母表示未知数,把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平铺直叙地用代数方程式表达出来。由于表示未知数的字母也是数,因此,它们也可以按照数的运算的通性、通法进行运算,从而求得未知数所应有的值。同学们要充分注意这一“历史性”的突破。为此,不仅要熟练掌握含数字的算术的变形和计算,更要切实掌握好含字母的代数式(目前主要是整式)的变形和计算,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这一切都是为列方程解应用题而展开的。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学习,体会如何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方程思想处理数学问题,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培养我们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2化学溶液知识点】推荐阅读:
九年级下化学溶液知识点06-05
化学溶液法01-24
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二节 溶液的pH及计算学案2新人教版选修06-0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11-03
磷酸溶液10-19
改性溶液06-20
溶液问题07-12
乙醇溶液08-26
标准溶液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