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死的读后感!(精选10篇)
该死的读后感! 篇1
该死的读后感!
Hamlet is a man with contradictory,he had many chances to kill Claudius,but he hesitated,which reflects the religious thought poisons. Hamlet of Shakespear is a classical representative work. This book certainly does not have the big difference in the superficial plot with the historical fable, spoke or the Danish prince the story which revenged for the father, in which fills the rank smell of blood violence and dies.Just like the dramatis personae Horatio said: you may hear to to rape massacre, the unusual repair behavior, the dark center decision, accidental slaughter, borrows the hand murder , as well as falls into suicide result Be yourself and choose an uncommon heart Hamlet is not an objective and obsolete role, but each of us You always have to face many choices in your lifetime, when we make a choice, it means we must give up while we are reluctant to give up Maybe what should I learn is to make a choice with confidence, and this is an instinct of survival.
该死的读后感! 篇2
在《作者的死亡》的开头中, 巴特用对《萨拉辛》中被阉割男人提出疑问的方式抛出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写作是对任何声音、任何起因的破坏”, “写作就是使任何身份—从写作的躯体的身份开始—都会在其中消失的黑白透视片”。因而, 他认为, 写作是要打破声音中产生的和旋和声音间的因果联系, 写作是置身于任何身份外的一种行为。一旦声音产生分离, “作者就会步入他自己的死亡”。以马拉美为首倡者, 积极勇敢地将写作释放了出来。作者不再是主体。而是一种无意识的思维, 我们应当“取消作者而崇尚写作”, 或者说更关注文本言语自身。在这里, 巴特借马拉美、瓦莱里的观点隐含的表明自己对传统批评模式的反叛与不满。同时, 巴特还很欣赏超现实主义式的写作, 它要求写作时放弃有序、有规律的经验记忆, 用主观心理来呈现对象, 并试图将意识与构想相结合。
语言学时代的到来告诉我们, 文本是“由一个多维空间组成的, 在这个空间中, 多种写作相互结合相互争执”, “由各种引证组成的编织物, 作家唯一的能力是混合各种写作, 是使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对立, 以便永远不依靠其中一种”。这时期, 文本中的语言被提出来特别的重视, 只有通过读者感知文本, 文本才具有了其自身的价值, 这使得读者成为研究文本的主体, 他们有阅读的权利也有创造的权利。巴特撼动了作家的地位并提“写作所要进行的, 是要有步骤地排除意思”, 当作家写作时要把自己从实际的世界中剥离出来。
最后, 他用玛雅预言似的话语, 表达了自身对颠覆、推翻传统文学批评模式的决心。巴特坚持要将读者放回他自己应有的位置上, 并要以作者的死作为代价。在此, 巴特突出读者的地位, 也是为颠覆传统的作者中心主义谋求突破口, 以实现自身乌托邦的理想。他特别提出“读者是构成写作的所有引证部分得以驻足的空间, 无一例外”。
回顾完巴特“作者之死”, 我们不妨再对这一观点进行一次深入的发思。
首先, 不得不提的是这个观点提出的背景:当时文本的批评方式认为只有作者才是神圣至高无上的, 忽视甚至是排斥读者。这种风气甚至导致一些作者在写作时, 会刻意夹杂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于文章中, 似乎不加就像一个没有穿衣服的
人上街一样羞耻。
这个背景需要巴特提出的观点要“矫枉过正”, 只有完全的否定才能引起重视, 才能将文本进一步的解放出来, 将写作的事实还原。只让言语在说话, 更多关注文本, 不对其作过度或狭义的诠释。
但在今天, 我们处于一个开放的社会中, 有着自由言论、自由思想的环境, 我们需要用更辩证的眼光看待罗兰·巴特“作者死亡”的观点。
巴特的极端性。他的观点中, 值得肯定的是他撕破了作者长久以来披着的神一样的外衣, 但他主张作者完全不存在或者说不需要存在与文本中, 只作为一个“抄写者”的观点是有待商榷的。正如他所希望的以一种超现实主义的写作方式, 我们可以想象, 用这样方式写作的作者将不再是灵魂的书写者, 而是一个如同电脑编程员一样码字者, 文章“不再有激情、性格、情感、印象”, 又和一具分干的尸体有什么区别?
其次, 如何做一个“即将写作的人”呢?这是不是有点离奇?又有些太重于形式化?写作, 心灵的追问, 它可能是独自的思考而萌发的冲动, 也可能是触景生情的一次缅怀, 它可以不功利, 但不可能没有所指, 即使是最具“独语”性的诗歌, 它也不是某种无厘头的疯人乱语, 而是作者内心对抗外界或者无视外界的一次心灵的喷发。
我认为, 读者与作者应该是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的, 作者用心谱写, 读者用心品味, 作品是人与人架起了一座桥梁, 没有伪装、掩饰, 只是心与魂的碰触。
作者作为世界存在的体现者, 在发生写作这一行为时, 一定对事物先有了体验, 心里有所感有所想, 才萌发出写作的冲动, 而这时写作的文本中充斥作者自身的主观性与逻辑性就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武断切割了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是不明智的。
关于作者。作者、读者、文本到底它们之间应该如何排序?对此, 唐芙蓉指出:“作者死了, 不是指作者的不存在而是指作者的隐蔽, 巴特寻求的只是一个空间一个作者亦无读者的空间”, 这打破了作者和读者的界限甚至取消作者和读者的概念。无论作者还是读者都只不过是一个通向文本的途径而已。文论范式的发展是按“作者—文本—读者—世界”的进行的, 每个时期的批评重点不同, 这也逐步引领对我们文学作品进行更深层的剖析。
究竟, 作者该不该死。我以为, 不能极端为他“判处死刑”亦不能对其“无罪释放”, 用老子的中庸之道解决这个问题是再合适不过。在批评某一文本时, 适当地关注作者的生平、所处的时期是很有必要的, 这个方法即使贯穿古今中外也一样适用, 如中国古代诗豪杜甫, 他的诗在不同的时期就有不同的风格, 后期身世之漂泠对其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 对文本过度的阐释也只会使批评显得蹩脚、不贴切。因此, 任何时候用最恰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才是永存之道。
参考文献
[1]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罗兰·巴特.罗兰·巴特随笔选[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3]左其福.语言学转向背景下作者死亡论的比较考察[J].理论探索.2009.2.
[4]张福宝.后现代作者的命运——对罗兰·巴特《作者之死》的一种解读[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第31卷第2期.
[5]李勇.作者的复活——对罗兰·巴特和福柯的作品理论的批判性考察[J].云南大学学报.2010.第9卷第1期.
该死的学费 篇3
今天是开学的日子。
校园里如过节般弥漫着欢乐的气氛。两个月不见,同学们彼此显得亲切而热情。他们问候着,拥抱着,欢叫着,用各自的方式庆祝久别的重逢。
“哎呀,你怎么变成这模样,又黑又瘦,成小老头了!”又有人用这样的话问我,已经是第五个人了。我回头,是强,我们系的“酷哥”。他白净的脸上透出健康的红晕,我单薄的身体和他站在一起,连我自己都觉得极不协调。
“我在大街上流浪了两个月。”我答。强听罢大笑。我也笑,心里一阵苦涩。
真的是流浪!两个月的暑假,我做过家教,干过推销,在餐馆里帮过工,我怎能不又黑又瘦。
这一切都是为了挣一笔学费!
那些吃穿不愁,更不用操心学费,只想借暑假来“锻炼”的人,如果有我这样的经历,他们该满足了。可我是我,我清楚地知道,我想要的是赚钱,赚钱,拼命地赚钱。我要赚钱来交学费,赚钱来养活自己。去他的“锻炼”吧,无钱的人没有资格说“锻炼”!
可是,我两个月挣的钱也仅能维持两个月的生活费罢了。学费呢?
半个月前,我给家里去了信,还没有回音。其实一切都在预料中,我可怜的父母一定又拖着劳累的身体去到处求人了,但愿他们少受些白眼吧。
9月2日阴
辅导员一行人带来话,催我尽快交学费。
“我迟早会交的。”我这样回答。回答后又问自己:“真的能交吗?”
今天收到父亲回信。看到父亲熟悉的字体,我感到很亲切。我可怜又可敬的父亲哟,几个月不见,头上白发又多了几根,脸上皱纹该又增加了几条吧?
古时候将20岁称为“弱冠”,表示成年可以独立生活。而外国人据说18岁后就自己养活自己。我今年20岁,大学二年级,可是我能干什么呢?我还得靠父母寄钱维持生活。想到此,我便觉得自己是世上最无用的人。
父亲在信中说:今年家里受水灾,实在无力支付学费,给你寄去一张灾区证明,相信学校会替你解决……
父亲对大学一直怀有一种崇敬之情,一直相信大学是最高尚最无私的地方。我也相信,学校怎会对一个交不起学费的人弃而不管呢?
但是,我拿什么来交学费呢?拿什么呢?父亲说有灾区证明,学校会考虑实际情况给予减免。或许可以吧,我想。
可我不想求学校,不想让别人知道我没有交学费,不想让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我不想,真的不想。我讨厌施舍,哪怕是善意的施舍。
9月3日 多云
早晨,我带着写有“家教”的纸板,骑着破车又出发了。我在人多的地方停下车,拿出纸板放在脚下,然后默默地期待着家长们光顾。来往的人们或惊讶或同情或鄙夷地打量着我。我没有脸红也没有心跳,暑假里已承受了太多这样的目光,我已经习惯了。如果这种忍受能够换来我的学费,忍受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就这样一直站着,等到下午五点多钟,我向好几个询问者给了我宿舍的电话号码,他们说晚上给我回音。
回校后我顾不上吃饭,就急忙坐在电话机旁等待。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电话却一分钟一分钟地沉默,我的心也一点一点地沉重。当晚上十点到来时,我彻底失望了。我一天的辛苦、一天的希望终于肥皂泡一样破了!
9月4日阴
班长在发已注册的学生证。没有发到的同学着急地围着班长询问着,唯恐学生证被班长私吞似的。我感到好笑:难道交上去的学生证还会少得了吗?
可是,我错了。直到所有的学生证全部发完,还不见我的。“我的呢?”我问班长。
“你是不是没交学费?按学校规定,不交学费的不给学生证。”班长说话时口气干净利落。围着他的几个同学眼光一下子集中到我身上,眼里充满了怜悯。
我一时语塞。是啊,我没交学费,就应该没有学生证。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为什么就想不到呢?为什么要自讨没趣呢?
我突然好羡慕班长和那些领到学生证的同学,他们真幸福!
9月5日阴
早晨,走进教室,看见同学们一个个喜气洋洋。原来是生活委员正在发每月的生活补助费。我一阵高兴,我真的是很需要这几十元的“补助”。
但我的那份却不发给我,虽然我是最需要“补助”的。“你没交学费,本月补助被扣,直至你交清学费才给补发。”生活委员这样说。我的大脑一片空白。
又是学费!该死的学费!我为什么不能交学费呢?交了学费就有补助了啊!
9月12日雨
折腾了这么些天的学费终于有了个说法,我的学费减免二分之一。尽管只减二分之一,我还是已经很高兴了。我会让家里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寄来那另外的二分之一的。我交了学费,就会有学生证,有生活补助,就不会天天生活在别人怜悯的眼神底下。从辅导员办公室出来时我这样想,心里顿觉轻松许多。
我走进教室,看见“张贴栏”前围着一堆人。见我进来,有人连忙招呼我:祝贺你学费减免一半!他说话时很真诚,我茫然地点点头。“张贴栏”上,所有被减免学费的学生名单赫然入目。辅导员不是说不公开的吗?我愤愤地想。那名单前这样堂而皇之地写着:为了让更多同学了解学校减免政策,增加学校政策的透明度……
我能说什么呢?我只是想,如果有可能,我宁愿退回减免的一半学费,也不想被这样张榜“示众”。
中午吃饭时,我刚打了一份向往已久的二元钱的红烧排骨,就听一个同学脱口而问:你也吃这么贵的菜?我当时真想大哭一场,我怎么了?我不就是被减免了一半学费吗?我不就是一名特困生吗?难道连吃一份好菜的权利都没有了吗……
为了学费,经过如此多的情感折磨,我的心已感到很累。真想找一个安静的角落,避开所有人的目光,就像一首歌唱的那样:
给我一个空间/没有人走过/感觉到自己被冷落/给我一段时间/没有人度过/勇敢地面对寂寞……
该死的冬天初三作文 篇4
冥冥中,时间健步如飞,初冬到了,在这儿的冬天,不会有北方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般的境界。
但南方这刺骨的寒风却丝毫不逊于北方,每到这树叶凋零的季节,在街上的人总是少得可怜,毕竟谁都不想丢弃那温暖的家不住而跑到街上来受狂风的“摧折”当然,一些迫于公事或赶着做其他事的人在这时便“占领”了这个街头。
他们总会想些办法来保护自己不受冻,于是乎,街上便多了许多的“肉粽”他们还不忘在口中时不时的咒骂几句“这该死的冬天”。
我却与旁人观点大相庭径,他们眼中的冬天似乎只是一个使得生命暗淡,使得人类受冻的只会搞破坏的家伙,仿佛它什么都不是,也不因存在于世。
真是如此?非然,坦诚来说,他们说的的确存在,但冬天并不是没有好的一面,而是他们缺少了发现的.眼。
假如,没有冬天,枯黄的树叶不会“自愿”充当新叶的养分,只会“负偶顽抗”的停留于枝头,世界就会少了许多生命的萌发,假如没有冬天的寒意,人们也不会感受的春天温暖的可贵。假如没有寒冬的激励,就不会有人发出“要抓住花一样盛开的青春时光,不让它凋零在寒冷的冬季”这般壮阔的语言,冬天充当着一个“丑人”的角色,默默的奉献着,它不应是个“罪人”,不应只是受到咒骂。
你那该死的温柔杂文随笔 篇5
我一度很迷这个故事,在河内还买来企鹅的盗版看,丫有广西出品海盗影碟店,连LP书的盗版都有,老街那还有二手英文旅游书店。不过最后没去成西贡,那才是东方的小巴黎,冒险家的乐园,一切故事发生的地方。后来要给小男人交一篇作业,就是安静的美国人的评论,写得不能再糟糕,拖到用中文写,要镜头语言分析没分析要文化立场没立场,所以一句不记得。(彼时未混豆瓣,不然。)
现在看电影,拍摄时间比想象的迟(2002),战争场面比记忆的小,室内戏心理戏对手戏是主要的。比记忆中还要精彩和复杂,除了左顾右盼或者手势过剩的越南演员,Michael Caine 和Brendan Fraser肢体语言利落,眉头眼风均是戏,连面瘫面抽表情都非常棒。
正如短评写的,战火,老之将至,阴谋,角逐,背叛,一等一的格林,一等一的间谍故事。老去的欧洲人占有不起的越南姑娘,年轻气盛的美国人背叛理想也无法搞定,这是一个完整的三角暗喻。最终还是写人性的复杂精妙,虽然格林冷血,不够勒卡雷高贵和治愈。结尾字幕很长,片尾音乐很剧院很史诗很悠远很凄清,夹杂女声吟哦,头尾呼应“越南是一个你来了就走不脱地方”之类旁白。作为一个前亚洲殖民地人,我深深的明白,soundtrack换个陕北信天游过黄土进了高粱地,打着灯笼在外婆桥摇出银币,再或者听个周璇小曲,在上海的百乐门观赏灯红酒绿,对西方人是一样的煽情效果。
安静的美国人也没法免俗,半故意为之的殖民地符号俯拾皆是,外国记者云集的洲际酒店,舞场,奥黛姑娘,荫凉小楼里的居所,红木床架,街市,因越战出名甚至进了魂斗罗游戏的芭蕉沼泽地。本地人也许吃饭会点一排蜡烛,但作为儒教影响下,充满世俗生活,历经战火的窄小发展中热带国家,殖民风味之美可能就像他们艺术街上的临摹油画,虚假,硬性呼唤解读。所以,毫无疑问地,这些殖民符号别名矫情。
但,故事本身是如此的天生丽质!就算三角关系过于突然,Pyle和记者大叔之间的情谊和信任简直有点过火,看到得意志满的美国青年在巷子里逃命,我能嗅到绝望;看到结尾老男人对那很傻很俗气的姑娘承诺说,我再也不离开你了,还是感动得心悸。更不用说片尾音乐的效果,脑子里过了一遍他们互相间的背叛和欺瞒,又满足又惊心。
我最近有个不切实际的人生念头,所以一部接一部的在看关于越南的电影。前天看了情人,已经被这种半真半假的故事感动过一次,你完全可以称作是被自己的情怀感动。造型无可挑剔的少女杜拉斯,为上学去横渡浊浪滚滚湄公河,遇见一个命定的中国男人,他们在闹市里有一个幽秘的房子,一切关于爱的亲近与疏离都在那里发生,云云。这和安静的美国人,还有德纳芙主演的印度支那,还有毛姆原作诺顿主演的面纱,某个程度上都相似——最好看的还是人的心,就算远在异国,也能充满七情六欲,拿贪嗔痴去毁掉亲人爱人的生活,或者参与历史。
以前无视的点,(小说好像没有这么明显的补充)结尾记者大叔一直留在越南了,暗示他经此一役,从此和越共搭上线,在美军人间地狱的历程里,持续发挥着他无冕之王的作用。和小美国佬的PK,他完胜,代价是牺牲了一个年轻的自己,又朝着坟墓走近了一点点。又有什么关系?他金屋藏的娇萝莉还在,也是他刻骨铭心相守,好生相待的。法国人的逃离,美国人的深陷,吴庭艳政权的建起和倾覆,成就了他老死在情人怀里的愿望。越南三角奇情,加持西方国家在越南的战史这条暗线,有着格林的品质保证,故事陡增厚度。而杜拉斯则是用刻骨深情与冷漠交替,足以征服多数人。殖民风格故事到底需要怎样的诚意,才能不被当作自辱的献媚?印象里,我不喜欢沉默然等同饶舌炫技炫文化的陈英雄,大概是因为他的故事,就没有如此抵死温柔。
没心情写完整评论,觉得但凡每一个点都好都有可观,可以咀嚼个没完没了。我那点家国意识历史沧桑感,好像找到了泄洪口。不可再沉迷,还是彻底沉迷下去好呢?
穷人该死经典论文 篇6
据报道,为了因应民众排长龙等候办理业务,某国有银行上海分行推出一项业务办理加急服务项目:花50元加急费即可在贵宾快速通道享受快捷服务,从而缩短排队等候时间。
看了这则报道,我的第一反应便是:又一条穷人该死的措施,又一个穷人该死的信号!
说穷人该死,是因为现今的社会,已经或正在将穷人往死路上逼:
面对住房,穷人只有望房兴叹!
住房价格已经飞上了天,经济适用房又大多照顾了公务员等“弱势群体”,没有办法,老百姓只能永远地住在棚户区。于是,便有房地产大亨公开声言:房地产商的责任就是为富人盖房。而政府官员们虽然不便明说,却对中央抑制房价的政策阳奉阴违。致使出了这样的笑话:今年全国房价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也成了全国性的新闻!
在考研、就业面前,穷人自是无门可投!
现今考研、报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等,那条路不需“关系”开道?或者有人,或者有钱。这两条恰恰是普通老百姓最缺少的!于是,就出现了考研第一名,不走门子反而不被录取的糗事:烟台大学一名女大学生,报考洛阳某院校的研究生,虽然成绩第一,却莫名其妙的没被录取。原因谁都清楚,但谁都说不明白。
在银行业务面前,穷人更是倍受歧视!
银行为了“与世界接轨”,出台了不少的政策,但条条刀口都对准穷人:收取利息税,受害的是穷人,因为资本总在流通,只有穷人的保命钱才存银行。小额手续费,受害的是穷人,因为只有穷人才有“资格”开办小额业务,阔老们谁会为三两百块跑银行?现在又有了50元便可以“贵宾”一把的新规,在这嫌贫爱富的新规面前,50元钱可使一家人三天不饿肚子的贫苦百姓,除了消耗自己不值钱的生命去排队,别无他法!
在七灾八病面前,穷人只有死路一条!
看病已经成为压在老百姓头上的另一座大山。前些日子有新闻称,某医院硬要让支付不起医疗费的老人出院,不孝子女便将老人直接送进了火葬场。在这出“活人火化”的闹剧中,子女固然有不孝之过,但我们不禁要问,医院这治病救人之圣地,咋也成了图财害命之场所了呢?
……
以上种种都说明,穷人实在该死。可当穷人们到了奈何桥头,又发现了另一个问题:穷人死不起:
去殡仪馆火化,四五千元,要一个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买一块墓地,至少上万,又要花去普通工人两年的工资。昨日,我甚至从电视新闻上看到了八十万上百万元的天价墓地。面对如此昂贵的“鬼门关”入关费,穷人们又犹豫了起来,我死得起吗?难道咱穷人只有用破席裹体、暴尸荒野一条路?
穷人该死?现实告诉我们,的确如此:因为社会精英们在进行社会生活设计的.时候,拿的是富人的钱,所以他们从没有认真为穷人的生存考虑过,想的只是如何帮富人们发更大的财。
穷人该死?又是一条在任何社会都站不住脚的悖论:穷人死光了,富人去榨谁的血汗?精英们如何才能显示出自己不属于凡人而是人人仰望的精英?
该死的联队 篇7
1974年世界杯落败之后,英格兰国家队的主教练阿尔夫-拉姆希的位置被当年成功执教利兹联队的主教练邓·里维(科尔姆·米尼饰)取代。而里维在利兹联队的帅位则交给了年轻有为的前德比郡队的主教练布赖恩·克拉夫(麦克-辛饰)。然而,克拉夫的好友助理彼得-泰勒(蒂莫西-斯帕尔饰)由于各种原因却没有跟随他加入利兹联队。布赖恩-克拉夫则在约克郡电视台的专访栏目上宣称将改变里维时期利兹联队的风格和打法,并对里维此前的执教思路做了很多反面的评价。
事实上,早在1967年的英格兰足总杯上,两位教练就已经结下了很深的纠葛。如今已经几年过去了,通过眼下在英格兰联赛上正如日中天的利兹联队,两个人再度“纠缠”到了一起。然而,使得联队里的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的是,管理层的大人们的态度:一会暧昧,一会严肃。最终,导致了布莱恩-克拉夫仅仅在利兹联队工作了44天便匆匆告别。这短暂而又堪称充满惊险的44天为英格兰足球历史划上了精彩而又离奇的一笔。
【幕后花絮】
除了影片故事本身的足球热点外,奥斯卡获奖影片《女王》的制作团队,则成为最吸引观众眼球的焦点。而长相酷似英国前总理托尼-布莱尔的主演麦克-辛,已然成为名扬欧美的男演员。风光无限的他已然凭借着《对话尼克松》谋杀了无数媒体的铅字和电池。饰演英国足球历史上风云教头布莱恩-克劳夫,再度引得无数人关注。无论在影片里还是在公众面前,时刻都保持着西装革履的绅士派头的麦克-辛,已然从当年拍摄影片《黑夜传说》而“丢掉”女友的阴霾中走出来,从英伦首相到政界要员,麦克-辛的演艺之路愈发的宽广和明亮起来,四十岁的男人依旧有对事业的无比冲劲。
【其人其事】
《该死的联队》之所以轰动一时,与影片的原型——英国足球历史上伟大的教练布莱恩-克劳夫有着直接的关系。1935年3月21日,克劳夫生于米德尔斯堡,他在球员时代先后效力米德尔斯堡和桑德兰,并没有获得什么耀眼的成绩,但他却是一个超级高效的前锋,在参加的274场联赛中,他一共打进了251个进球。
不到30岁的时候克拉夫便选择了退役,并开始了自己的教练生涯。
1967年他开始执掌德比郡,1969年,将德比带到了甲级联赛,在1972年率队获得甲级联赛冠军并拿到冠军杯入场券,在次年的冠军杯中,又率队一举杀进半决赛。
1975年的1月6日,克劳夫成为诺丁汉森林队主教练,率队一举重返甲级联赛。1977-78赛季,克劳夫率领森林队以升班马的身份夺取了甲级联赛冠军。
1978-79赛季,他们获得了参加欧洲冠军杯的资格。经过一番苦战,他们竟然杀进了最后的决赛,最终诺丁汉人以1:0战胜瑞典马尔默队捧杯,继利物浦后英格兰球队连续第三年捧杯。
次年,他们以卫冕冠军的身份出现在了欧冠赛场。前两轮,他们并没有碰到强队,顺利的进入到了半决赛,他们的对手是1971-73年连续三届欧冠冠军阿贾克斯,但荷兰人并没有阻挡疯狂的诺丁汉森林,他们成功实现了欧冠的两连冠。
在英国足坛,没人会忘记克拉夫所说的一句话:“我不会说我是这一行里最棒的主教练,但我绝对是顶级之一。”2004年9月20日上午,克拉夫因病不治身亡。
该死的想象力 篇8
我们似乎正在进入一个想象力贫乏的年代。一切按部就班,一切有规有矩,既不会出错,也不会出轨,当然也就无所谓创新和精彩。
西方人似乎天生“鬼马”。抑或天生反骨。再或者就是偏爱离经叛道,绝不按牌理出牌。他们一直顽皮地守护着人类童年时的浪漫想象,并无数次无规则地演绎着这个世界(或者是这个世界之外的世界)。而老王发现,国人恰恰与之相反,随着身体和智力的成年,想象力却反比例迅速下降,他们屈从了现实,却同时重重关上了更丰富更有着无限可能的精彩。
冯小刚说中国导演没有大师,老王以为这话有理。尽管冯氏已跨入10亿元票房俱乐部,其执导的片子也基本上部部热卖,但他仍然和大师无缘。如果非要强行和大师扯上关系,那么前面得加上若干定语,比如:中国当代商业片大师,等等。
再说说张艺谋。这位在票房成就上唯一可以和冯小刚相提并论的中国大导演,似乎也有资格来说说大师的事儿。从早年的《红高粱》、《秋菊打官司》到后来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再到名满天下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晚会,老谋子倒也成绩斐然。难怪冯氏中国导演无大师论一出,便引得张艺谋的铁杆合作伙伴张伟平的严重不满。但老王以为,老谋子虽然也算是佳作频出,但那也只是有了一个“优秀”导演的范儿,离大师尚有一段距离(不好意思,老王时至今日仍然顽固地认为,大师多半是天生,也就是常言道的天才)。何也?因为我们从张艺谋的作品里看到的是商业元素、拍摄技巧和现实人生体验,却看不到天才的想象力(如果非要说有,最多也只能是星星点灯般的一鳞半爪)。
就老王个人而言,同样声名显赫的陈凯歌同学,如果能在《无极》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倒是可以和大师套套近乎。可惜的是,当年的《无极》被一众人等恶搞出诸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后,凯歌同学深为受伤,最后又转回“关注现实世界”去了。所以老王在这里要狠狠地批评那些无聊的网客看客棒杀客,我们好不容易看到一部作品里冒出一些想象力的苗头(何况其中还隐含着大量东方哲学的智慧),尔等不知好歹的蠢货又在那里鼓捣个甚?(话又说回来,《无极》虽然也在构建一个宏大的“世界外的世界”,但它给人的感觉是太玄,做作的痕迹太重,所以不能做到雅俗共赏,只能算是一个实验品。同样,《阿凡达》中卡梅隆营造的全新世界,观众明知不存在,但因为火候刚好,便不会引起剧烈的排斥反应。包括《指环王》、《盗梦空间》、《黑客帝国》在内的众多成功影片,莫不如此,炫而不玄,既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是为上乘)。
罢了。
再写下去,这期卷首语就成了专门的影评文章了,若再不知好歹地指手画脚妄加评议,恐怕ABCD的唾沫就要漫天飞舞了。老王虽不惧笔伐舌诛,但太平世界,还是少惹是非、潜水为妙。
还是回到想象力。
就在老王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月亮已经悄悄地爬上了天空。八月十五的月亮,豐满而充满光泽,就像一枚棋盘上的棋子,又像是……女人雪白的乳房。
该死的强迫症 篇9
漆⑩柒:话说每次考完试,都会纠结有木有写名字~
小正飘过:我给我自己刻了一个章~太难写了啦,跑题~
贰陆尖:吃东西,左边嚼几次,右边也得嚼几次。上下楼会纠结上次是先出右脚还是左脚,这次一定要先出不一样的!
小正飘过:深表同感,对称原理嘛!
青妮heart:自打因为没戴校牌而被南北两个校门的大爷声震如雷地训斥之后,强迫症亲切地邂逅了我……每天下意识地站在马路牙子上摸口袋摸书包摸裤缝地检查我那张青春年岁的校牌……死党不耐烦地冲我喊:“你皮肤瘙痒还没好么么么!亲!”
小正飘过:亲你的文采好好哦我不用补充笑点啦哦也!
Xxxxjjjj你:走路必须戴耳机,不然就跟出门没穿衣服似的!
小正飘过:什么破比喻,耳机可以不戴,衣服……也可以打赤膊啦~
1808242922:曾经一女孩对我很好,帮我做作业什么的,但后来被老师知道了,她也被批评。老师问我是不是喜欢她,我没回答。后来觉得她为我付出太多于是便强迫自己喜欢她,于是,成功地喜欢上了她。这算不算强迫症?
小正飘过:有人替我点评了你--明天的落雪:鄙视你。
米悠糖:吃面的时候。一定要把除了面以外的所有调味品剔出去。葱啊,蒜啊,辣椒啊,芹菜啊,姜片啊……不然看着很难受,会恶心。
小正飘过:你应该直接和老板说,我只要面,其他任何你敢放我就不给你钱!
琳妹妹的泪:骑自行车载人时,如果被人碰到身上的任何一个部位就会不顾形象地尖叫一声。
小正飘过:如果你载我,我肯定会抱住你的腰……那你得尖叫多久啊!丢我脸!
冯瑜同学2011:六月末七月初你就把十月份的热帖发来这儿了,不就是强迫症么~
小正飘过:去你的,春艳jj强迫我的好吧!
下期预告:曾经我好喜欢ta
曾经我喜欢韩星金桢勋,因为在电视剧里每次女猪脚犯二时,他就尾随善后,还会深情地看着傻了吧唧的女猪脚暖暖地笑,秒杀我了,嗷~
[编辑:张春艳]
孙伟铭:该死的“马路杀手”? 篇10
連撞5辆车,造成4死1重伤,两个大学毕业生转瞬之间失去父母!造成如此惨剧的肇事者该死吗?在“马路杀手”日益猖獗的背景下,此次判决能否起到震慑警示的作用?
无证+醉驾+超速+逃逸=?
30岁的成都男子孙伟铭7个多月前给全国刑法界的专家出的这道难题,日前终于被成都的法官破解。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给出的第一份“答案”是:孙伟铭的行为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且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故依法判处其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孙伟铭并非第一个被判处死刑的交通肇事者,但他却有可能成为国内首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死刑的交通肇事者。
惨剧瞬间肇事逃逸致4死1重伤
2008年1 2月14日中午,30岁的孙伟铭驾驶自己的别克轿车前往成都市一酒楼参加亲戚寿宴,席间饮用了大量白酒。下午4时许,孙伟铭将其父母送至成都火车北站搭乘火车,后又驾车返回成(都)龙(泉)路,往成都龙泉驿区方向行驶。
下午5时左右,孙伟铭驾车行至成龙路蓝谷地路口时,撞上了正常行驶的一辆比亚迪轿车尾部,孙伟铭迅速倒车,从比亚迪车右侧超出,高速驾车往龙泉方向逃逸。
在逃至成龙路卓锦城路段时,孙伟铭先是高速向右侧绕行,后又向左侧绕回,越过中心双实线,与迎面驶来的一辆长安奔奔车猛烈相撞,奔奔车失控后冲向左侧的绿化带。随后,孙伟铭又与一辆奥拓车、一辆蒙迪欧轿车、一辆QQ车相撞,直至别克轿车不能动弹,此时,孙伟铭的“疯狂之旅”才停了下来。撞车造成奔奔车上5名乘客中4人死亡(其中两人当场死亡,两人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另一人重伤。
下午6时许,当地记者赶到现场,看到了极其惨烈的一幕:警戒线内,停放着5辆轿车。一辆银白色的奔奔轿车被撞得尤为严重,车身横在绿化带上,被撞得稀烂的车头栽在慢车道上,一名中年女子倒在绿化带里,已气绝身亡。奔奔车后停着的是一辆绿色的奥拓车,该车的车头和车身已经完全变形。在两车之间的路面上仰躺着一名男子,此时也停止了呼吸。
事故调查无证醉驾超速逃逸一样不少
接到报案后,公安人员和交警迅速赶到现场,控制了孙伟铭,并当场给孙伟铭抽取了血液样本,进行酒精测试。经鉴定,事发时孙伟铭的血液酒精含量为135.8mg/100ml,属于醉酒驾驶。现场勘察表明,碰撞事故发生时别克轿车的时速为134至138公里。“国家规定的醉酒标准是80毫克每百毫升,孙伟铭超标了6g 75%;事发路段限速为每小时60公里,孙伟铭超速1 20%以上。”交警部门这样解释。
更让人吃惊的是,孙伟铭没有驾照,属于无证驾驶。事故经警方初步调查,孙应负事故全部责任。
在后来的调查中,公安机关查明,孙伟铭系某信息产业公司营销总监,2008年5月购车,“此后他一直长期无证驾驶车辆,还存在多次交通违法记录”。
据参与此次事故调查的交警郭战介绍,“这是我见过的最惨烈交通事故,孙伟铭的肇事恶劣程度是在成都市范围内所有车祸中影响最坏的。无证驾驶就够严重了,还有长期无证驾驶违法记录,并在完全知道自己无证驾驶的情况下,仍选择酒后驾车,肆无忌惮地超速行驶、撞车逃逸。”面对事故,这位有1 7年警龄的交警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两个家庭瞬间毁于一旦,死者家属都是未进入社会的孩子,他们面对父母双亡的现实,在医院倒地痛哭。戮当时在医院陪着死者家属,眼泪止都止不住地流。”
大学毕业不久的张志宇因为这起特大交通事故,一夜之间失去了双亲。“我25岁了,以为能让爸妈享福了,哪晓得……”车祸遇难者金亚民夫妇也有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儿子叫金宇航,父母的去世在金宇航心里留下了很大阴影。他说,由于工资微薄,父母的购房贷款也只能由亲戚帮他交。“等我以后有了钱再慢慢还。”
车祸重伤者代玉秀经抢救,昏睡5天才清醒,但苏醒过来后连自己的儿子也分不清楚。半年后,记者再去采访时,代玉秀经过几个月治疗已有好转,“她现在的意识还是不很清楚,十句话有两句是胡话。”
孙伟铭先被刑事拘留,后被检察机关以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将其诉至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
庭审现场法院认定危害公共安全
2009年5月22日,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审孙伟铭无证醉驾肇事案。这起被当地媒体称为“疯狂别克连夺4条人命案”的案件在成都影响极大,法庭旁听席早早挤进上百市民,10余名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检察院部分检察干警以及30多名城区各分局交警等到庭旁听此案。
一位办理此案的交警说,这是他们办理的第一起以涉嫌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罪名起诉的交通事故案件,所以他们特地到庭旁听,学习审理程序,了解有关证据如何认定,对今后类似案件有指导作用。
庭审中,公诉人和辩护人围绕孙伟铭的行为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还是交通肇事罪展开了3小时的激烈交锋。公诉人当庭在两个大屏幕上播放了“天网”录像,再现当时的车祸场景,并出示了大量证据,指控孙伟铭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孙伟铭主观上就是为了逃避处罚。”公诉人强调,孙伟铭的一系列举动并不是下意识的行为,而是害怕受处罚,经过思考判断后作出的举动,具有驾车逃跑的目的,有主观故意。
孙伟铭的辩护人提出,从一些证人的证言可以看出,孙伟铭在路上行驶时,呈“S”形,在之前已出现异常情况。而且,孙伟铭实际上对追尾一事不清楚,在大量饮酒后,他逐渐丧失对驾驶的控制,最终导致事故发生。所以,孙伟铭没有犯罪故意,其肇事是一种过失。
“我确实罪孽深重,罪大恶极,但公诉人说我是故意的,我不能接受。”孙伟铭说,由于业务需要,他在明知无驾驶执照不能开车的情况下,购买了别克车,由同事帮忙开,想等工作不太忙时再去考驾照。孙伟铭说,平时他很少酒后开车,对于之前10次交通违法记录,他对有些记录并不知道。
在得到允许后,被告席上的孙伟铭向旁听席上的受害人家属深深地三鞠躬,并表示,“是我一手造成你们家庭的破裂,我接受任何惩罚!”
此间媒体认为,一旦法院认定孙伟铭“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罪名成立,他将至少被判10年以上有期徒刑。对此,孙伟铭表示,他承受再大的压力和惩罚都是合理的,不管法院最终如何判决,他都不会上诉。
法庭当日没有宣判。
死刑宣判掌声哭声悲欢两重天
两个月后的2009年7月23日上午,孙伟铭案在成都中级人民法院大法庭宣判。
审判长宣布:法院一审认定被告人
孙伟铭的行为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且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故依法判处其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这个判决结果,让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包括孙伟铭自己。这时,沉寂的法庭发出了一阵低声的欢呼,部分受害者家属甚至鼓起了掌,但迅速被审判长制止。
听到宣判结果,孙伟铭身子一颤,随即猛然抬起头来。审判长问道:“孙伟铭,你是否上诉?”孙伟铭急切地回答:“是!我会上诉!”他努力克制住因激动而变得发抖的声音说,“审判长,我希望能用余生对死者的家属进行补偿,我还年轻,才30岁,我可以挣钱弥补,我要上诉!”在法警将其带出被告席时,他突然转过身对着旁听席连喊三声:“爸妈,我对不起你们。”喊声中夹带着哭声。
一位死者家属说:“这是对死者最好的祭奠,他们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另一位死者家属李晶说,“严惩这些醉酒驾车的人,也能让老百姓有安全感。”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交通肇事罪是同属于刑罚分则中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范畴,但在主观上前者为故意犯罪,而后者为过失犯罪。”该案审判长接受采访时向记者讲述了为孙伟铭定罪的依据,他表示,孙伟铭作为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明知必须经过相关培训并通过国家有关机关考试取得驾驶执照后才能驾驶机动车辆,但却无视公共安全,长期无证驾车并多次违反交通法规,反映出其对交通安全法规以及他人生命、健康或财产安全的蔑视,属于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属危险犯。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只要实施该行为即构成犯罪,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最高可判处死刑。”案件审判长解释说,成都中级人民法院是综合考虑了孙伟铭所犯罪行的极大社会危害性,对被害人及其家屬所造成的无法弥补的损失等因素,依法作出了这样的判决。
量刑争议“马路杀手”是否该死
孙伟铭案宣判后,引起社会各方广泛关注和争论,争论焦点就是孙伟铭是否该死。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洪道德教授认为,孙伟铭有醉酒驾车、肇事逃逸和无证驾驶等恶劣情节,对于一个醉酒的人来说,他没有任何资格说“我能够控制局面”,他失去了对自身的控制,产生了如此恶劣的社会后果。孙伟铭的态度是放任的,因此法院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对其定罪是有法律依据的。洪道德教授还表示,这起案件对于今后的量刑能够起到示范性作用,那就是对醉酒驾车者会严惩不贷,法院在量刑方面会综合考虑造成的社会后果和犯罪行为本身的恶劣性。
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唐稷尧对此案持相同的看法,他指出,据判决结果可以看出,成都中级人民法院是以故意犯罪来定性孙伟铭的行为的。法院认定孙伟铭的罪名为“危害公共安全罪”也是正确的。普通的交通肇事案都是过失行为,偶然的行为,但孙伟铭却是长期无证驾驶,这一点至关重要,他在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危害社会的后果,仍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就属于故意犯罪。“我个人认为,法院的量刑并不重,判孙伟铭死刑是合适的。”
北京市律师协会刑事诉讼法委员会副主任张青松则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孙伟铭的罪名值得商榷,从犯罪构成上看,醉酒驾车和无证驾驶符合交通肇事罪的特征。“肇事逃逸”可以分析孙的主观态度,从检察院的指控来看,孙伟铭没有仇视社会,并想伤害不特定的人的主观故意,因此认为孙的行为属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这个逻辑是不对的。
中国刑法界有名的刑法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阮齐林就此案定性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两个罪名的区别并不是以后果的严重性作为定罪依据,而主要看他是否有主观故意的行为。”阮教授认为,“这是一个细微的心理变化,在司法实践中很难判断。”
四川某律师事务所律师周建中建议,立法部门应以法律或司法解释的方式对由过失到故意的交通肇事行为以特别条款的形式予以明确,在交通肇事罪中增设一档刑期,比普通的交通肇事罪重,但又比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轻,这样才能做到罪责刑相适应。
网上的争论要远比专家学者们的意见尖锐激烈得多,部分网友希望以重刑震慑闹市飙车和酒后驾车等“马路杀手”的行为,他们认为,是违法成本低导致了超速和酒后驾车屡禁不止。反对者认为,不必量刑过重,驾驶交通工具本身就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仅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后果就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简单粗暴的法律行为。
孙伟铭被判死刑后,其父孙林为了保住儿子的性命,开始了四处奔走。8月4日,孙林终于首次与车祸受害人家属就赔偿问题达成一致。孙林表示,将在三周内凑齐1 00万元赔偿金;受害人家属则表示,一旦拿到约定的赔偿金额,将立即出具对孙伟铭的谅解书。
【该死的读后感!】推荐阅读:
不算读后感的读后感07-17
《给教师的提议》读后感-读后感10-29
《爱的力量》的读后感05-11
《猫的哲学》的读后感07-09
《管理的实践》的读后感09-03
《可爱的草塘》的读后感10-01
读后感:《给颜黎民的信》读后感09-13
海狼的读后感07-04
点的读后感05-15
名言的读后感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