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印象为话题的初一作文

2024-10-11

以印象为话题的初一作文(精选13篇)

以印象为话题的初一作文 篇1

如果问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是什么,我会回答是一次考试。你肯定会发出一阵惊叹:在小学六年中,你会经历无数次考试,一次考试又算得了什么呢?如果不信,请听我娓娓道来。

在二年级时,有一次考试我没有好好复习,在考试时,我只好搜肠刮肚地回忆老师上课讲的内容,结果考得很差。我生怕被爸爸打,所以一直没敢告诉。结果老师发短信来,让家长帮助孩子复习试卷。爸爸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问我是什么时候考的试;考了几分;卷子难吗。我支支吾吾的回答;“78分。”“什么,吕婷,你这几天是怎么复习的,怎么考得那么差,你是不是想把我气死啊!”爸爸的声音顿时提高了八度。屋子里充满了“炸弹声”,空气里还弥漫着一股浓厚的火药味。这些都预示着一场寒冷的暴风雨即将来临。我连忙为自己解释:“哎呀,爸爸,我只是一时疏忽忘了复习,我已经知道错了,我下次一定认真复习,考高分,再也不考这么差的成绩了,您就饶了我吧,别打了。”“不行,我今天必须给你做做规矩,不然你就不知道天高地厚,连复习也不复习了。”说罢,就拎起“铁砂掌”批下来了。我紧张地闭起眼睛。突然我感觉到有一只手,为我挡了一巴掌,我睁开眼,原来是奶奶。“你干什么,孩子只是一时忘记了而已,有必要打吗,下次注意不就行了吗。”爸爸只好作罢。

未来几天,我始终在惶惶不可终日中度过,直到下一次考试,我考好了,爸爸那阴沉的脸才有笑容。

以印象为话题的初一作文 篇2

阅读下面这首诗, 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 (三四) 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滚滚的波浪, 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 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 读懂材料, 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 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 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往往托物言志, 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 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 主要的事物 (作者依托的对象) 的特征, 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 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 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 然后结合平时积累, 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 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 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 代表着一般、典型, 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 (三四) 》, 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 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 “滚滚”和“细小”, 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 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 或者说, 创造伟大事业的, 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 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 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 全面理解, 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 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造成审题失误, 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 全面理解诗歌材料, 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 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 指明了写作的方向, 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 自己确定话题, 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 其一, 波浪滚滚惊天动地, 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 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 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 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 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 波浪借风乘势奔涌, 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 波浪滚涌激情阵阵, 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 波浪是外在的现象, 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 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 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 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 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 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 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 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 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 善于缝合, 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 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 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 抛弃试题材料, 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 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 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 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 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 写几个排比的句子, 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 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 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 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 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 准确为文, 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 激励创新思维, 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 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 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 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 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 使文章生动活泼, 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 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 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 欲扬先抑, 注意安排情节, 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 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 则要角度换位, 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 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 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 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 染白, 一条小路。沿着小路, 我, 走回去, 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 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 “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 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 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的时候, 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 “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 “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 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摘要: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以印象为话题的初一作文 篇3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以爱国为话题的初一作文 篇4

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

爱国就是爱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而不是爱这片土地的统治者。

爱国,就是爱这个国家的人民,而不是爱这个国家的政府。

爱国,就是要让这个国家走向民主,而不是走向专制。

爱国,就是要让国民走向自由,而不是成为奴隶。

爱国,就是要勇于支持弱势群体正义的行为,就是要敢于反对贪官权贵的横行霸道。

爱国,就是要能够接受别国对本国合理的批评,也要敢于反对国家不合理的制度。

爱国,既要为今天的成就自豪,也要为传统的的专制感到羞耻。

爱国,既要同情民众的疾苦,也要憎恨贪官的腐败。

爱国,既要支持政府有利于国民的政策,也要反对剥削国民的行为。

爱国,既不是盲目排外,也不是骄傲自满。

爱国,既要承认别国的优点,也要正视自己的不足。

爱国,既要反抗外族野蛮的侵略和专制的统治,也要学习外国的科技文明。

爱国,既是一种感情,也要保持理智。

爱国,不是无原则地支持某个领袖,也不是无原则地为一个政权捐躯。

以再见为话题的初一作文 篇5

顿时,教室里突然一片静寂,紧接着,同学们脸上纷纷露出难受的表情,接着垂着头发出了嘤嘤的或低低的哭泣声,我也情不自禁地流出了眼泪,可以说,我们全班所有同学都舍不得李老师走。因为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李老师一直是我们的班主任,同时又兼任我们的语文老师,与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本以为,李老师会毫无悬念地一直带到我们小学毕业,因为我们离毕业仅仅只有一年了。

没想到,就是这最后一年,李老师却与我们分开了。

想起五年来,李老师与我们相处时的点点滴滴,无不让我们感受到她的和蔼与亲切,我们清楚地记得,在我们上二年级那年的“六一”儿童节上午,李老师买来一块大大的蛋糕,她又亲自把蛋糕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给我们每人分一小块。吃蛋糕的时候,有些调皮的学生把蛋糕往李老师脸上涂,李老师也不生气,反而还笑呵呵地说:“我是不是成为了一个大寿星?”我们望着李老师那张鹅蛋脸顿时变成了大花猫似的,个个都笑得前俯后仰,合不拢嘴,整个教室刹那间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正是从这个时候起,我们深深感到李老师不仅是我们的老师,同时也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彼此的心一下子贴近了。

还有一次,对了,就是我们上四年级时的一个春天,李老师带着我们去爬山。走在通向山顶的蜿蜒的石径上,您一边叮嘱我们要手拉着手小心攀登,一边背唐朝杜牧的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让我们体会这首诗中与我们脚下的石径有没有相融的地方;当石径两旁郁郁葱葱的竹林中有寺庙隐约出现时,您又朗诵“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这首诗,又让我们细细品味。当爬到山顶上去时,李老师说希望我们自己想合适的诗句来形容,我们几乎不约而同地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您满意地朝我们点了点头。那次爬山,我们的收获真多啊,不仅锻炼了耐性和毅力,而且还让我们联想到有关描写山的诗句以及诗句的意境。

以烦恼为话题的初一作文 篇6

小小少年,烦恼多多。

每每成绩下来,都是考好的上蹿下跳的比分,考砸的面无表情,呆若木鸡。“完了!”“不活了”的声音一片。一张考卷,两位数的分值;一双无助的手,两行孤独的泪。

考试无所谓,不算分就行;算分也无所谓,不排名次也行;排名次也无所谓,不开家长会就行;开家长会也无所谓,不说分的事就行。总而言之,考试是痛苦的回忆。

起床的闹铃声吹落了天上最后几颗调皮的星星,也搅破了我与偶像EXO的见面。

接着,“起床啦”!老妈辣辣的叫声从牙缝里迸出来。一分钟、两分钟过去了。被窝里的人还没有醒来。妈妈的嘴角不禁抽搐了一下,随之嘴角又露出了弧度。说:“再不醒来的话,我可就把你那些Exo那些乱七八糟的书扔进垃圾桶。”一瞬间的沉默,然后一声悠长的叹息,像是认命般。一颗乱蓬蓬的脑袋从被窝里伸出来,眼皮在万有引力与眼屎的共同作用下没丝毫睁开的预兆,对着老妈说:“你敢扔试试,你女儿我不学习了!”留下满脸黑线,嘴角抽搐,的老妈,随后我蒙头大睡。就这样,“哗”暖暖的被窝被掀掉,身体温度急剧下降。我一下做起来,吧唧吧唧嘴不满的对老妈喊:“老妈,你干嘛啦,打扰人家睡觉,很烦耶!”

随手拿起抱枕向老妈扔去,老妈轻盈一个身,枕头落在地上。双手叉腰像个母夜叉对我自豪的说:“别给你老妈我玩小孩子的把戏,你老妈我功夫还是不错滴!对了,给你15分钟洗漱,10分钟吃饭时间,然后背英语、语文,把每个单元的重点难点总结一遍,然后做45分钟数学题,再继续背历史,对了,你还要学习葫芦丝,别忘了。”我满脸黑线,留下肚子一人表演说的老妈。顶着鸟巢窝的头发,去看日历。“啊!”老妈你搞什么鬼啊!今天周末好嘛?”我摇摇头无奈的说。“奥!”对了,我制作了一个学习计划表,贴到墙上了,自己看,每天按照上面的去做年初一第一学期计划表。。”我念念有词,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字。我崩溃大喊一声:“哦,天哪!老妈你这是在杀了你的宝贝女儿!这时候抱怨的我,没看到老妈那上扬的嘴角。

这个周末又得跟我的宝贝电脑说再见了!”放心吧,我一定会回来的!然后一咬牙“光荣”地去补课了。下午六点回家,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坐在椅子上发呆的看着那得瑟成堆的辅导作业,真想一咬牙结束我的“幸福”生活、随后一声一声悠长的叹气,像是认命般。执笔握写,那些年我们都曾讨厌的作业。在心里总是一遍又一遍这样鼓励自己,“加油,俺是最牛逼滴,我在学习的同时,别人照样也在学习,凭什么,我就这样屈服。

成堆的作业,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以印象为话题的初一作文 篇7

关键词:刻板印象,富二代,影响机制

“富二代”一词是近几年关注度很高的一个流行语。人们对于“富二代”这一群体形象的认识, 也在各种媒体的大肆报道之下潜移默化地形成了。

网络上, 对“富二代”的曝光揭秘能够很快地使一个普通的讨论演变成一个网络热点问题。网民对“富二代”的讽刺、挖苦以及仇视心态也在这种过程中不断催生、深化、扩展, 最后形成人们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 也使得“富二代”报道成为一个能够很快引起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人们对“富二代”报道的“特别关注”也催生了媒体报道时的“特别关注”。

一、“富二代”形象现状分析

(一) “富二代”形象

1.“富二代”定义。

“富二代”一词最早在媒体上出现是在凤凰卫视著名栏目《鲁豫有约》, 该栏目2007年12月的一期名为《我是富二代》的节目中, 讲述了一些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 他们继承了父辈白手起家积累下来的过亿家产, 凭借自己的努力与智慧创造新的财富。由此可见, “富二代”早期定位是那些继承父辈过亿资产的年轻人, 而这些年轻人身上具有一些值得敬佩的艰苦奋斗精神。

百度百科中也给“富二代”这一名词给予了定义:“富二代, Rich 2G, 是指80年代出生、继承上亿家产的富家子女。富二代有知识成功型, 也有纨绔子弟败家型, 平庸者也占很大比例。”这一定义看似全面客观, 但是把“富二代”定位在出生于80年代就过于片面了。

也有很多学术论文倾向使用祝建华教授的定义, 即“主要是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子女, 这些子女一般继承过亿家产, 拥有丰富的财富, 被称为‘富二代’。需要注意的是, 尽管现在许多‘富二代’都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 但并不意味着‘富二代’仅仅只是指这些‘80’后, 许多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青年, 只要是继承着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代创业者的丰厚家产的, 都可以称之为‘富二代’。”祝建华教授的定义则主要着眼于社会转型与演变。

关于“富二代”的定义, 虽说法各异, 但大都能从较为全面的视野去诠释。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的信息轰炸, 人们对于“富二代”的看法也已脱离其客观的“定义”, 开始以自己个人主观的看法评其好坏, 论其是非。这一现象则体现了“富二代”这一符号在主客观方面的二重性。

2.“富二代”媒介形象。

媒介形象这一概念的直接理论先导是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假说, 而它所依托的理论背景则是社会学的符号互动理论。李普曼在他那本著名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指出, 大众媒介的报道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虚拟的现实环境, 这个拟态的现实环境是媒介受众借以了解现实、作出判断的参照和依据, 这个参照依据显然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它和真实世界的同构或反差程度将严重影响我们的认识。

本文所指的媒介形象是被传播者的媒介形象, 即某一类人群或某一类事件, 在被大众媒体传播时所构建的总体形象的呈现。本文研究的就是“富二代”这一人群在大众媒体传播中被人们所感知到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生活状况等形象构成的总和。

不论承认与否, 我们对于“富二代”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都已形成, 甚至成为一种“共识”。有关“富二代”的言论随处可见, “富二代”一词也成为人们日常玩笑的常用语。谈到“富二代”总让人想到网络上随处可见的“炫富”、“奢侈”、“豪车”这样的消息, 关于“富二代”这一群体的报道也大多以这类消息为主。久而久之, 关于“富二代”奢侈放纵、炫耀财富, 甚至为富不仁的媒介形象也就此而形成。自2009年, 杭州胡斌飙车案开始, “富二代”这一群体开始越来越多且范围越来越广的以负面报道的形式出现在大众媒体上。“非诚勿扰刘云超”、“90后富二代”、“富二代砸钱门”以及之后的“我爸是李刚”等事件, 终将“富二代”的媒体形象恶化到如今这种困境。

含义论倡导者认为有三种“世界真实”:第一是客观世界真实, 第二是媒介通过连续不断报道而呈现的世界真实, 第三是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真实。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人员集体确定对社会现实的解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即媒介对现实的描绘在含义的确定、延伸、替换和稳定这四个方面发挥了主导效应。针对“富二代”这一群体的媒体形象的塑造也就是由此而逐渐在受众心中形成了刻板印象。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给了人们一个更加便捷和快速地发表自己个人意见和看法的途径。然而, 网络传播的大环境下沉默的螺旋仍然存在, 人们并非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很多时候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对于“富二代”的看法也是如此。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角度来看, 受众为了解闷消愁、人际关系、确认自我、监视环境, 会在媒体的引导下对“富二代”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得以形成和深化。从2010年持续到2011年的药家鑫一案中, 人们在药家鑫“富二代”的身份被舆论热议时对药家鑫的喊打喊杀, 直到后来央视辟谣以及药家鑫的父亲出来对家境作证明之后才普遍趋于理性。这似乎意味着“富二代”罪无可恕, 普通家庭则情有可原。这是否就是人们在对“富二代”这一群体形成刻板印象之后对事情判断形成的不良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一定领域或一定人群中是作为“意见领袖”而存在的, 其言论在某特定人群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但是在河海大学的一次讲座上就说出“官二代和富二代是不正常的少数人”这样带有偏见性的话语, 由此针对“富二代”的刻板印象可见一斑。

(二) “富二代”媒介形象的危害

这种针对“富二代”的刻板印象, 可能传播者不觉有异, 但其对“富二代”这一人群的不公正却是不争的事实, 对该人群的危害也不容忽视。

媒体对“富二代”这一群体的话语审判, 会使得“富二代”这一人群在面对一连串带有道德歧视的消息面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 首先会认可媒体所塑造的这种带有一定偏见的形象价值, 也对自身的道德劣势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为此, 他们为了证明自己的个人形象而进行反驳、辩解, 在认可“富二代”这一刻板印象的前提下, 否认自己是媒体所说的那种“富二代”。

这种针对特定人群的形象定位有失公正,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部分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机会, 也使得这些人在话语权的争夺上处于劣势。这种媒体形象的存在也会引起该群体的“自我实现预言”效应。由于被歧视群体的“自我实现预言”效应, 持偏见者找到了维持、加强自己偏见的借口, 原初的偏见态度往往会得到肯定性加强, 甚至再生产出新的偏见, 从而使得这种现象走向“非常态的常态化”。

“富二代”之所以备受关注, 一个重要原因即“富”, 该人群背后代表着巨大的财富价值。然而, 这种关于“富二代”媒体形象的存在, 会影响这一人群正确使用其背后的财富, 有可能造成财富的流失和失控, 进而影响其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这种针对“富二代”的刻板印象, 除了会对“富二代”自身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外, 还会对受众正确认识这一人群造成影响, 而受众这种偏见的存在也会在特定的环境下激化社会矛盾, 从而造成一些危害社会和谐的现象, 不利于社会长远的发展。

二、刻板印象影响下的“富二代”新闻报道

(一)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 (stereotype) 是首次被李普曼在他的著名著作《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术语。李普曼在书中关于成见的讨论开篇就指出“我们对具有广泛影响的公共事件充其量只能了解某个方面或某个片断……我们的见解不可避免地涵盖着要比我们的直接观察更为广泛的空间、更为漫长的时间和更为庞杂的事物。因此, 这些见解是别人的报道和我们自己的想法拼合在一起的。”他认为“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 而是先定义后理解。置身于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 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早已为我们定义好的自己的文化, 而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给定的、我们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李普曼这里所说的“我们的文化”就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刻板印象”。而“刻板印象”指的是按照某一特定的属性或因素进行社会分类, 形成的关于某一类人或事物的固定印象, 普遍认为这一类人或事物与某些特征和行为相关联。

(二) 刻板印象在“富二代”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自“富二代”这一群体的相关报道开始出现在人们视野, 网络上关于“富二代”的报道也屡见不鲜, 本文对新浪网2013年1—4月的新闻报道进行了检索, 输入“富二代”这一关键词之后出现了266条相关新闻。经过对这些新闻进行分析后发现, 其中真正针对“富二代”的报道有175篇, 这175篇报道中标题中含有“富二代”字眼的有37条, 这37条报道中正面报道3条, 中性报道5条, 负面报道29条。在有关“富二代”的175篇报道中, 从其内容上看正面报道17篇, 中性报道42篇, 负面报道79篇。从上述中我们不难发现, 只就新浪网而言, 其在对“富二代”这一人群进行报道时倾向于较多地报道一些负面消息。负面报道的数量在本次调查中被发现甚至超过了正面报道与中性报道之和的数量。由此, 新闻记者对“富二代”这一人群的报道倾向可见一斑。

在调查中发现, 针对正面、中性、负面这三个层面的报道也有一定的侧重点。正面报道大致包含两个方面的倾向。一方面以“富二代”自主创业、勤俭奋斗为主要报道主题, 而此类报道最终也会回归到“富二代”的家庭教育和个人成长的问题讨论上。例如一篇名为《“创二代”接棒, 改革还是改良》的报道就从接手父辈产业并对企业的发展提出创新性意见的一些“富二代”入手, 谈到了“富二代”接手父辈产业时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对他们守业创业的讨论。另一方面则是“富二代”助人为乐的报道, 这类报道有一个共同的倾向, 即在报道事件本身的同时较多关注这些“富二代”的身家背景, 例如《6名90后“富二代”驾豪车进山区献爱心被指炫富》这一报道就有上述倾向。关于中性报道的倾向则主要是“富二代”的教育问题, 此类报道多数没有针对具体的“富二代”, 只是针对这一人群的教育培养问题展开, 但不难看出此类报道是在对“富二代”这一群体的教育存在问题这一预设下展开的。而在负面报道中, 最多出现的新闻主题则是“炫富”、“绯闻”、“事故”、“吸毒”等, 例如《家庭关爱缺失, “富二代”吸毒“寻开心”》这类报道, 并且此类报道的重复率也较高。

此外, 笔者还通过检索发现, 新浪网关于“富二代”的报道有6675条, 通过对从2003年到2012年十年报道数量分析 (表1) 可以看出, 针对“富二代”的新闻报道从2003年的默默无闻到2010年达到一个顶峰再到近两年有所回落, 很清晰地看出从2009年至今媒体对“富二代”这一群体的关注度达到空前的高度。同时, “富二代”这一群体的媒体形象也越来越丰满清晰。媒体报道也从单一的“富二代”的企业经营和创业, 到对他们的个人生活、思想观念以及犯罪事实的关注, 媒体给予我们的信息也越来越复杂。其中大量的负面倾向的内同也潜移默化地为我们营造了针对“富二代”这一负面刻板印象的拟态环境。笔者通过对2012年新浪网报道标题中含有“富二代”字眼的162篇报道进行统计发现, 真正针对“富二代”群体行为的报道有86篇, 其中正面报道24篇, 负面报道62篇。在对这62篇负面报道按其内容进行分类分析 (表2) 时笔者发现, 针对“富二代”的负面刻板印象主要包含三种类型:第一, 骄奢淫逸;第二, 无视法纪;第三, 纨绔无能。

(三) 刻板印象对新闻人的影响

首先, 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新闻人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会出现一定的偏差。例如, 在针对“富二代”俏江南集团执行董事汪小菲的报道上, 媒体大多关注的是其家庭、生活、绯闻方面, 而在其事业、创业等方面则涉及较少。笔者在对新浪网2012年针对汪小菲的81篇报道进行分析后发现, 对汪小菲关于其“俏江南”和“兰会所”等个人事业的相关报道仅16篇, 其余65篇皆是关于他的绯闻或与大S徐熙媛的感情及其家庭状况, 由此可以看出媒体在针对这一报道上更倾向于娱乐性、趣味性的报道。“富二代”的刻板印象对新闻人在新闻价值判断上的影响也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 刻板印象对新闻人在报道内容的把握上会产生影响。以新浪网上关于药家鑫的几篇报道为例, 按时间的先后新浪网发布了这样几篇报道:《他爸是李刚我们药家更嚣张》、《大学生撞人捅死伤者续:同学称肇事者不像富二代》、《媒体调查称药家鑫不是富二代手机至今按揭》, 这三篇报道第一篇以肯定的语气强调了药家鑫“富二代”的身份, 并将药家鑫的这一个案归结到“富二代”这一人群的群体特征, 并给予指责, 并没有在案件事实上进行深入报道。第二篇报道则通过记者走访药家鑫的同学、邻居, 说明药家鑫“不像富二代”。第三篇报道通过对案件进展的介绍进行了分析, 并阐明了药家鑫不是“富二代”。通过这三篇报道不难看出, 第一篇《他爸是李刚我们药家更嚣张》一文中新闻人报道时在真实、客观、公正、全面这四个方面的缺失, 对于未经核实的药家鑫的“富二代”背景就大肆地对“富二代”这一群体进行批判。后两篇报道虽然在一定事实依据上说明了药家鑫的家庭情况, 但是正如第二篇报道的标题中所写的那样“不像富二代”, 那么什么是“像富二代”的呢?不难看出该文作者在进行新闻采写时正是抱着对“富二代”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进行报道, 并没有按照新闻活动的基本要求来进行采写。

(四) 刻板印象对新闻受众的影响

新闻受众即新闻接受者, 刻板印象的存在会影响新闻受众的期待视野、对新闻的阐释以及心理结构。

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 是读者观众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新闻作品的理解水平与接受要求在具体阅读观看中的表现。由于刻板印象的存在, 新闻接受者已经培养了一种针对某一群体的经验性视野, 例如受众对有关“富二代”报道就会存在其对负面形象的期待视野, 在看到一些正面的报道时就会存在质疑或将其归为特殊个例, 就像前面提到的《6名90后“富二代”驾豪车进山区献爱心被指炫富》这一报道。

从新的阐释学的角度来看, 刻板印象是阐释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新闻受众在对新闻报道进行阐释时, 是根据自身已有的文化积累和新闻积累对新闻报道进行消化吸收。刻板印象的存在就会在此时影响新闻受众对新闻报道的理解和阐释。

心理结构是指接受者原有的新闻知识、生活趣味以及阅读观看过的新闻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心理结构的集体性层面受到时代新闻风尚、民族文化积淀与新闻惯例的影响而形成的。因此刻板印象的存在就会在新闻报道时产生新闻惯例, 从而影响新闻受众在接受新闻报道时的心理结构。

三、刻板印象的作用机制

(一) 刻板印象的影响机制

刻板印象包括状态的描述也包含动态的生成, 这里主要从社会、群体、个人三个层面介绍刻板印象的影响机制。

1. 社会层面。

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社会结构不平等, 不同群体在政治经济利益上存在冲突。从上世纪开始的“民工潮”到本世纪的“利益碎片化”趋势, 贫富差距拉大, 社会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人们对于这种各方面的不平等滋长很多不满的情绪, 这些改变也使得处于都市中的群体或个人或多或少地感觉到不适, 但又需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调整。“场域”理论认为媒介是社会各种话语交错的竞技场, 争夺话语文本的生产、流通、消费的过程中充满“隐喻”。而媒介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生产机制, 在社会行为规范化层面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刻板印象作用于社会层面主要从三个方面, 即社会的不平等、话语权的争夺以及舆论生产即媒介信息对舆论的定型。针对“富二代”的刻板印象也是在这种不平等的社会之下, 人们为了争夺个人或群体的话语权而进行的主观定型。大众媒介则顺势推波助澜, 培养舆论走向, 进而与受众共同塑造了“富二代”刻板印象的现状。

2. 群体层面。

马克思说过, 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群体在共享内部知识的过程中极易强化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在群体层面作用的主要原因包括群体对自身社会地位的维持, 群体自身排他性、紧密性的特质以及群体传播中的互动。这些因素的存在不断使得群体内部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刻板印象得到生成、强化、演变。正如“富二代”的刻板印象就是在有关“富二代”的新闻报道的轰炸之下, 引起人们一次又一次的热议, 从而得到强化。同时, 又因为网络新闻传播信息的广泛和庞杂, 极易使某种情绪在网民群体中得到扩散和强化。

3. 个人层面。

刻板印象在个人层面的影响机制与群体层面有很高的相似性, 个人对自身身份的维持, 个人从众性的特质以及个人人际经历都与刻板印象有着作用及反作用的紧密联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刻板印象也会潜意识地影响个人的认知与行为。此外, 社会与群体层面的影响机制也都需通过个人而起作用。如有关“富二代”的刻板印象, 正是从个人提出, 并经由一个个个人而传播开来, 而其传播的缘由正是为了阐释其自身关于“富二代”这一身份的定位与解读, 从而表现自己的立场。

(二) 刻板印象的积极应对

“富二代”这一刻板印象的存在, 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新闻报道的采写与接受, 为了避免这一刻板印象对这一人群的不良影响, 不仅需要媒体客观、公正、全面地报道, 还需要受众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客观看待不同群体的真实全面的面貌。

针对刻板印象对新闻报道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 本文提出两个方面的积极应对, 一方面是针对负面影响的消除, 另一方面是将刻板印象向积极作用的方向上引导。

1. 负面影响的消除。

负面影响的消除方面, 需要政府、媒体和受众三方面共同出力。

布里德的“潜网”理论认为, 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在控制系统中政府控制的作用最大、效果最明显。政府的控制主要体现在立法、行政和操纵新闻等方面。当大众媒介在传播中“把关人”的地位失位时, 政府有责任对新闻报道进行控制, 从而引导媒体的舆论导向, 进而维系正常的社会系统, 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

受众处于大众媒体所塑造的拟态环境之中, 因而大众媒体对受众有着不可磨灭的责任。社会责任理论强调, 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这一理论的提出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 防止因传播事业的高度垄断而引起的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矛盾激化;其次, 防止由传播内容的浅薄化、煽情化、刺激化而引起的社会道德和文化堕落。社会责任理论认为, 媒介必须为大众和社会利益服务, 对社会负责。

现代责任理论包括以下原则:首先, 因为大众传播的强公共性, 所以媒介机构对社会和公众负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其次, 媒介的新闻报道和社会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再次, 媒介必须遵守现行政治和法律制度, 不能煽动社会犯罪和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最后, 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

作为大众媒体, 尤其是作为主流媒体的网络媒体, 需要在报道过程中做到真实、客观、公正、全面, 以客观的角度、公正的立场报道事实, 为受众呈现一个真实而全面的世界。例如针对“富二代”的报道, 媒体不应在其行为缺失方面给予过多关注, “富二代”中凭借自己的努力为其财富创造新的价值的群体也是新闻报道的可用题材。

要想消除刻板印象对新闻受众的负面影响, 需要受众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的提高要做到三个方面, 即“免疫”、“批判”、“参与”。其目标是使受众能够免受媒体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能够批判地看待传媒及其文化, 拥有较高的获取信息的能力、解读信息的能力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并且能够多角度解读、阐释信息内容。这样受众才能在增强理解新闻报道的选择、解读和影响的能力的基础上, 更好地认识新闻报道所呈现的拟态环境, 更好地认识客观真实的世界。

2. 积极方向上的引导。

同样, 要将刻板印象引向积极的方面需要媒体与受众的合力。充分利用刻板印象的作用保持传播过程中信源、信宿之间的通畅, 达到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双重目的。

大众媒体, 尤其是主流媒体, 要利用刻板印象的生成和影响机制, 通过议程设置构建社会主流价值观而引导受众的价值判断, 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大众媒体可以利用刻板印象能够使观念得到强化的作用对传播观念和舆论导向进行强化。江泽民同志说过:“舆论导向正确, 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 是党和人民之祸。”大众媒体在大众传播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 也因此而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因此, 如何正确运用刻板印象构建社会主流价值观和舆论导向是大众媒体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受众层面来说, 受众对新闻文本的解读都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 正如辛弃疾的著名词句:“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其中所谈到的年少之时与年长之后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会有所不同。这也是为什么个人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解读的原因。因此刻板印象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受众对身边事物的理解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大众媒体也可利用刻板印象来培养受众, 利用刻板印象简化信息的作用来使受众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的内容, 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四、结语

本文通过总结“富二代”的媒体形象及其成因, 归纳出网络媒体中“富二代”的群体形象;并且以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来解读新闻文本, 探讨新闻记者报道与刻板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后归纳出刻板印象的影响机制, 并研究将刻板印象的作用向积极方面引导的媒介与受众策略。

以吵架为话题的作文初一 篇8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早晨,我发现他忘了带笔,便好心借给他。可是,没过多久,他就把我的笔弄坏了。看着这支已被确诊死亡的笔,我心里很难过——这可是我最喜欢的一支笔啊!它是弟弟用自己攒的零花钱买来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所以我拿它当宝贝似的,平时都舍不得用。

算了,毕竟只是一支笔,我心里这样想着。然而,甘璐尉却嘴角一咧,似笑非笑地说:“我不是故意的。”这让我瞬间确信他就是故意的,我仿佛能感觉到他的暗自得意。

于是,我再也控制不住心中复仇的小怒火,趁他出去,我偷偷在他的本子上狠狠地踩了几脚,轻而易举地将它毁了容。他回来后,看见书桌上面目全非、身残志坚的本子,瞄向我,气鼓鼓地说:“你这是故意的!”

我本想回敬他一句“我也不是故意的”,但看到他那张因生气而急剧膨胀的小脸,心里反倒不安起来,我发现他的手指被划破了。

甘璐尉瞟向我,说:“我在外面等你。”我也不甘示弱,答道:“我就在外面等你。”

终于,等到了放学。走在大街上,我听见甘璐尉跟在身后,便拿出戒尺准备迎战。可是,没想到他却追上来说:“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本就心有歉意的我,连忙回答道:“好呀!”

以“幸运”为话题的初一作文 篇9

“人要是倒霉,喝凉水都塞牙”,自从换了新班主任,以及接踵而来的要电话号码、父母姓名、家庭住址等事情,就连简单的排座位,都让我像哑巴吃黄连一样——有苦说不出。“郭强”你和“黄明”换一下,老师指着那个风凄凄的位置对我说。这样,我便在班主任的“亲切”关怀下,在同学们“善意”的笑声中,“荣幸”地坐到了这个最后的又最靠边的位置。

大凡有过上学阅历的人都知道这个座位的潜在含义——学习、纪律双差生专用座。想想以前我也是个好孩子,为什么偏要把我调来这个位置?所以对此我唾弃不已,并天真的以为我永远不可能坐到此地。可现在……我坐此“宝地”,完全是因为我在前一段时间没有好好学习,而我屡教不改的学习态度,在老师眼中无疑是丢掉的候选人,所以坐这里无疑又是“害群之马”的最好归宿。因此:开始几天,我还有接见老师的福气,可是后来便只得和后排的群众说话了。再接下来,我便还有接受各科任教师的“调侃”的命运。但是顶住了开始的麻烦之后,我居然有了一些意外的发现:一、坐后排靠边的位置绝对是学习的好地方,和前面相对,对眼睛更好,尤其看老师做试验时,真是一清二楚。二、老师批评同学时,我可以躲开锐利的目光。三、我可以在这个地方安静的思考问题,以此暗暗地提高成绩,甚至赶超别人。

想想这些,我竟然有种“因祸得福”的感觉!不过每当别人问起我的时候,我还是毫不犹豫的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但心里其实在偷笑呢!嘿嘿!由此,我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话有了重新的认识:很多时候,很多事情的发生,我们也许会认为是厄运的降临,但谁不知,在它过后也许幸运就会光临!

以印象为话题的初一作文 篇10

关键词:阳光体育活动,体育学习兴趣,体育学习能力,体育锻炼习惯

我校是一所的农村区域性初中。初一新生来自于周边几个乡镇小学和民工子弟小学。周边的几个乡镇小学体育专职教师缺乏,体育设施陈旧。这就造成刚刚进入我校的初一新生没有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显得的信心不足,缺少主动学习体育运动技术的意识,课余时间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习惯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我们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活动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和体育锻炼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 初一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现状调查

我们使用问卷调查法对我校初一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现状进行调查。我们使用的调查问卷是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量表。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量表对体育学习兴趣的调查分为体育学习积极兴趣、体育学习消极兴趣、自主与探究学习、运动参与程度、对体育的关注程度、对体育的认识等六个维度。我们共发放问卷160份,其中根据问卷中的测谎试题筛选出10份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50份,问卷回收率为93.7%,其中男生78份女生72份。我们采用数理统计法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 . 1 学生在体育学习兴趣上总体正向积极亟待提高

本调查发现,在体育学习兴趣中总得分为23.1,处于问卷第四等级的28分和第三等级的21分之间。这说明我们的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总体上处于正向、积极状态。但必须看到,这一得分与第五等级的“非常同意”还有相当差距,这说明我们的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整体水平仍然不高。

1 . 2 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中各维度发展不均衡

本调查发现,在体育学习兴趣中各维度并非同步发展显示出一定的不均衡性。体育学习消极兴趣、体育学习积极兴趣和对体育的认识得分较高。学生在这几个维度中的得分均超过或接近问卷中的第四等级得分。其中对体育的认识这一维度的平均分为16.26分高于第四等级的16分。运动参与、自主与探究学习和对体育的关注则得分较差。学生在这几个维度中的得分仅超过问卷中的第三等级得分。对体育的关注这一维度的平均得分为15.02仅仅高出第三等级15分0.02分。这恰恰表明学生没有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体育学习的能力缺乏。

2 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开展好阳光体育运动,首先要明确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工作范畴,要了解哪些工作是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结合学校体育活动我们将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列为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主要范畴。

学习动机有内因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内驱力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与学生动机密切相关的主要是学生的精神需要。诱因指能引起个体运动的外部刺激或情境,是有机体趋向的目标。学生的学习动机常常是有内驱力和诱因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2 . 1 立足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不断改进和丰富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通过努力达成学习目标从而获得自我满足,激发他们的体育学习兴趣。

2.1.1 体育理论课的学习

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学期初我们制定详细的体育理论知识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课时和教学内容。利用期初和期末及风雨天的室内课对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或是列举案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首先我们使学生明白,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的目的、任务是什么。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体育的历史,懂得人们为什么喜欢体育运动,体育在我们社会中的作用是什么。然后通过介绍我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上的精彩表现,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劲头。结合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遇到的生理问题,进行案例讲解。例如长跑时肚子为什么会痛?是因为我们的呼吸方法不正确并讲解正确的呼吸方法。在学期结束时在班级中举行体育知识的演讲,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述心目中的体育是什么。通过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常识,促使学生产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内在需要。

2.1.2 体育实践课学习

调查显示:在体育学习兴趣的几个维度中体育参与和自主与探究学习两个维度得分是最差的。如何在体育实践课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我们根据运动项目技术特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一名学生都能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激发他们的体育学习兴趣。

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课程。学生在学习之前就会有差异。所以在教授例如实心球、耐久跑、跳高等以远度、速度、高度为评价标准的运动项目时,我们采取“分目标达成”的两步走的教学方法:(1)了解自我,即我的身体素质如何?我的运动基础如何?(2)结合教学评价标准自我设定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之前根据自己的基础水平,提出自己的分级目标,这种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在自我监督下和老师的督促下逐渐提高,最终达到学习目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克服基础较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懒惰思想。例如耐久跑教学,学习之前教师先进行尝试性测试,让每名学生了解自己的水平,结合耐久跑单元考核标准为自己制定阶段目标。学生将单元学习中的每次测试成绩与自己设定的阶段目标对照,反思自己的学练过程。督促自己不断努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授广播操、鱼跃前滚翻等以技评为主的运动项目时,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小组中的榜样力量促进学生体育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例如广播操教学,首先教师做完整示范动作并进行讲解,然后将技术动作的秘籍既广播操图解分发给各个小组。学生在组长带领下参照图解进行模仿练习。学生掌握动作首先是从建立视觉表象开始,通过观摩教师的示范和观看图解在大脑中建立起该动作的视觉表象,从而掌握技术动作。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除了指导纠正错误,还要提倡组内成员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2.2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参加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在活动中展示自己、提高自己。

3 研究结果

3 . 1 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为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研究过程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水平得到提升。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表现为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的学习运动技术动作,为自己设立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讨论,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学生过去喜欢上体育课是因为宽松自由的环境,现在喜欢上体育课是因为想学习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养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尤其是在体育社团活动中,学生通过学习和练习自己喜欢体育运动项目,即锻炼了身体又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这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

体育教师在阳光体育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通过阳光体育活动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需要体育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在体育课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组织能力,不断改进和丰富教育教学方法。运动技能上体育教师要提高和保持自身的运动技术水平,准确地完成教学示范动作,而且要做到一专多能。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要积极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保障活动的顺利实施,精心编排竞赛活动,在比赛过程中公正执法。所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过程也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3 . 3 进一步完善我校阳光体育活动模式

以感恩为话题的初一作文 篇11

“感恩”是一种回报。我们从母亲的胎里出来,然后母亲用乳汁让我们哺育。而更伟大的是母亲从不希望她得到什么。就像太阳每天都会把她的温暖给予我们,从不要求回报,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一诞生,就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到上学,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工作以后,又有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年纪大了之后,又免不了要接受晚辈的赡养、照顾之恩;也就是说,社会这个大环境是有恩于我们每个人的。遇到许许多多值得回忆和留恋的人,包括亲人、爱人、同学、朋友、老师等等。这些人在每个人的生命旅程中,都曾给过我们关爱,给过我们帮助,他们是我们终身感恩至念的人。

“感恩”之心,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不可缺的阳光雨露,一刻也不能少。无论你是何等的尊贵,无论你生活在何地何处,或是你有着怎样特别的生活经历,只要你胸中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而来的,就必然会有着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等;这些美好的处世品格。自然,在你的.生活中便有了一处处动人的风景。

感恩的心,感谢天地,感谢命运,天地宽阔,道路坎坷,但只要心中有爱,心存感恩,我们就会努力,我们就可以前行。人生中需要感恩的人太多了,所以我们应该以一颗感恩的心看待一切。有了这种知恩意识,人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报恩意识。

初一叙事作文以欣赏为话题的作文 篇12

话题的作文

在我的“学做人史”上,高高矗立着一块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建成要感谢我的班主任兼英语老师,因为她的思想就是构筑这个里程碑的蓝图--她教我应该闭嘴!如果作为此碑的工程师,王老师,您能听见,我在此要像小品中的范伟一样对您说一声:“谢谢啊!”我从小的时候就特贫,我一直错误地认为这叫“侃侃而谈”,觉得在聊天中把自己“伟大”的思想像英国传教士一样传给别人是至高无上的重要,但中学以来与我的思想发生碰撞的元素彻底改变了我--中学不像小学时的如此这般地闲,所以很少有人听我扯一些与学习无关,并且他们无兴趣的话题,另一方面王老师不止一次地对我说:“柏翙,你能不能别叨叨了,listeningislearning!(听着也是学习)起初,我认为这是完全错误的哲学,并且感到我幼小脆弱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打击,伤口久久不能愈合……当然,小树苗的生成长大是需有一个在旁守候,随时剪掉歪枝的人。王老师就像上一段的描写一样对我思想教育了整个初一,使我根深蒂固的“话多”思维渐渐动摇。但真正引发我的“思想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读书时发现当听众原来更加伟大。这使我想起了我们班友好、有人缘的同学更多地在扮演“听众”这个角色。与此同时,王老师的话又浮现耳畔:“柏翙,你是比较有知识的,可更应该多沉默,那样更让人觉得你稳重些。”“柏翙,如果你能管住你的嘴巴,你会更加有魅力!”“伯翙,你介意不介意坐下来倒口气,歇歇?你可以换一种方法成为此地的焦点。”……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以往的话我就闪,并且不对这思考过多,如今我真正理解了那句“listeningislearning”才明白。在我顿悟的时候,我又想起了古时孔子不耻不问,活到老,学到老;伽俐略的“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当是时,吾深感惭愧,久久陷于往事的错误中沉思,不能自拔。拔出我的,是正觉百感交集时跳出来的王老师,她拍着我的肩,震憾着我:“历史不能改变了,你应该展望未来!”此后,我学会了沉默,学会了欣赏别人。欣赏别人,是善待他人的一种方式。是以人之长补已之短的明智之举。就在我欣赏别人的同时,这个世界在我的眼中也变得更加美丽。

以印象为话题的初一作文 篇13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中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主要实施了任务型教学法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五指教学法RPCPP (Review—Presentation—Consolidation—Practice—Project) 、3P教学法 (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 等模式。不管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哪种教学方法, 其目的都是寻求一种能达到语言教学目的的最适合学生的教学途径。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学教材研究室指出:教师要坚持交际语言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 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适切就是适合、贴切,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适切教研是教师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掌握知识, 灵活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研究途径。

一、适切教研的背景

(一) 教师教研能力

教研, 指总结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研究教学方法, 其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以便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教研一方面可以丰富教育教学手段,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突破职业发展的“瓶颈”,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 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王学兵2016) 。

对教师来说, 教研是将教学实践与研究密切结合的探究性、反思性、合作性的学习和工作方式。教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反过来, 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够促进教师提高教研能力。适切教研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 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保驾护航。

(二) 学生的现状

初三英语复习任务重, 内容跨度大, 语言知识繁多, 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复习课教学存在种种困境:第一, 城镇初级中学的生源以片区招生为主, 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第二,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初三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比较欠缺;第三, 学生在初中三年中所学的知识都是碎片化的;第四, 复习实践课的语言知识容量非常大, 而学生所储备的语言知识相对匮乏。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其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面对困境, 教师需要积极探索, 充分考虑教学背景因素, 因地制宜, 创造性地开展适切教研, 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从而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适切教研背景下的校本教研

(一)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为了让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新课程理念, 夯实教师的教学理论,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学校教研组可以分三个等级对教师进行培训。

1.校级培训

定期安排骨干教师进行专题讲座;选购教育专著, 让教师研习;邀请国内知名教授、专家等来校指导。为不同的教师制订不同的培训计划, 提出不同的要求, 实行分层培训:要求教师理解新课程标准, 读通教材, 结合学校的实际, 精准把握课堂, 进行有效教学;对能力薄弱的教师进行培训, 培养其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策略、管理学生的意识和能力;要求经验型教师活用教材, 大胆重组教材, 具备一定的教研能力;要求骨干教师更新观念, 多交流、多听课, 通过学习和研讨, 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2.市、镇级教育培训和各种研讨活动

组织英语教师积极参加市、镇举行的各种研讨活动、教育培训, 使教师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提高实践能力、教学能力;教师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寻找理论支撑, 在观察、反思中发现问题, 从大量的教育现象、案例中归纳出理性的观点, 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3.省级、国家级教研活动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专业化水平, 那么如何提高现有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呢?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教学实际, 笔者认为, 选派教师参加各种省级、国家级的教研活动, 甚至到英美国家学习, 是提高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主要途径和切入点。

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 教师可以夯实教学理论, 更新教育教学知识, 转变教学理念。

(二) 规范教研活动

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英语教师个人素质的提升, 更需要团队协作、资源共享。因此, 英语教研组应规范各备课组的教研活动, 实施有效备课, 重视听课、评课环节和专题研讨, 使公开课常态化。

1.精简教研组的管理梯队

由“学科组长—备课长—教师”的三层管理, 改为“学科组长—教师”的两层管理;将英语教研组按年级分成三个科组;想方设法为教师提供更多施展才华的平台, 加强教师间的沟通, 凝聚教师力量, 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

2.规范集体备课模式

三个年级的教研组可以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备课。备课过程中教师互相交流、切磋教学经验, 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在集体备课时教研组要做到:

第一, 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第二, 共同研讨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法;教师反馈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集体探究解决方案, 分享个人的成功经验。

第三, 形成行之有效的“三模块、四流程、五设计”集体备课模式。

(1) 创新备课模式———三模块备课法

三模块备课法指学期 (年) 模块备课法、单元模块备课法、课时模块备课法。

学期 (年) 模块备课法是指以一个学期的教材内容为单位进行备课的方法, 它要求教师在开学前初步完成整学期的备课。单元模块备课法是指以一个相同主题的单元或一个章节的内容为单位进行整合设计的备课方法, 它又可称为主题单元模块备课法或章节模块备课法。课时模块备课法是指以一堂课的上课内容为备课单位进行备课的方法, 它要求教师把导入、授课、练习和作业等环节作为模块进行教学设计。

(2) 优化集体备课流程———四流程 (如图1)

(3) 明确集体备课内容———五设计 (如图2)

3.实施课堂“比武”

课堂“比武”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 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培养教师乐于钻研的精神。另外, 组织教师听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 实行推门听课制度, 让教师之间随时互相听课, 通过认真细致的说课、评课、专题研讨, 深入交流, 以集体的智慧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共性问题。

(三) 高度整合教材

初三复习任务重, 内容跨度大, 语言知识繁多, 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要求高。因此, 适切初中英语总复习课是整个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对初中阶段英语学科知识的一次系统、全面地回顾与整理, 是完善学生英语认知结构,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必经之路 (杨建宁2013) 。教师若能把握好英语学科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巧用复习方法, 课堂效果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1.整合教材的具体措施与举例

复习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 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复习课既不同于新授课, 又不同于练习课:新授课的目标重在知识点的讲解;练习课是将部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过程;复习课的目的是“温故而知新”, 具有查漏补缺、系统整理和巩固发展的作用, 学生通过对旧知识的再认识、再实践, 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课程标准所要求话题为例, 笔者及笔者所在教研组成员对其内容进行重组, 把24个话题浓缩成“My school”“Animals and environment”“Introduction”“Holidays and celebrations”“Countries and people”“A visit to Hongkong”“Numbers in our lives”“Health”“Shopping”“Sports”“Weather”“Science”等12个话题项目。每一个话题为一章, 每章中的内容可能分布在不同年级的教材中。于是, 笔者采取了校本化的“话题、功能、结构、任务”八字复习教学策略。下面以话题2“Animals and environment”为例, 阐述校本化初三英语复习的具体策略。

“Animals and environment”的话题内容分布在七年级 (下) 和九年级教材中。详情见表1。

(1) 系统归类话题词汇

以话题为依托, 笔者整合了Book 1 Unit 3 Why do you like pandas?和Book 5 Unit 13 We a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 并系统地归纳了本话题中学生需要掌握的词汇。词汇主要分为动物的名称, 描述性的形容词, 动物的习性, 灾难, 人与动物、自然的相处等五大类, 共185个单词和短语。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发散性思维, 围绕话题展开复习, 这样就使知识碎片变得有体系、有逻辑, 让学生把书读薄, 轻松突破词汇关。

(2) 以“功能”带出句型复习

“Animals and environment”话题的主要内容是描述动物的喜好以及探讨保护环境的问题, 其功能语句集中在描述动物和表达观点两大方面, 主要有:What does a panda look like/What’s a panda like/What can a panda do/What does a panda like eating/Where is a panda from/What can we do to save the endangered animals/How can we protect the earth;I think/believe/agree/feel;We should/shouldn’t/could等。笔者以描述和表达观点两大功能为任务, 引导学生学习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结构。这样, 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仅知道要学哪些句型, 更清楚为什么学这些句型。

(3) 语法精讲

本话题的语法重点是形容词:一是形容词作定语的用法;二是形容词比较级, 特别是其重要的句型结构;三是形容词作表语的用法。因此, 笔者由点到面, 对形容词的用法做了全方位的梳理。

(4) 突出知识运用

一切教学的策略和手段都服务于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 复习也不例外, 检验复习效果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运用和实践。根据复习的需要, 笔者给学生设置了相应的任务, 让学生在任务中掌握英语, 突出英语语言的工具性、人文性。话题任务大致分为三类:历年的中考真题详解与巩固练习;阅读相关文段, 填写表格信息;根据所读材料、短文模仿写作。任务的设置从简到繁, 由易到难, 层层递进,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话题复习反思

(1) 适切教研下的话题复习局限性

教研的本质是形成“学习—实践—研究—再实践”的良性循环, 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与研究, 为适切教研提供参考。话题复习有利于学生巩固语言词汇, 带动语言表达和交流 (梁承锋、张丹2010) 。然而, 笔者在整合教材时, 没有因地制宜, 对复习进度、学生需求、教学需要等因素考虑不周, 部分课时安排的复习内容多、时间紧导致基础薄弱的学生学起来吃力。

(2) 进一步深化团队合作

要使适切教研真正落到实处, 强化英语教学的核心竞争力, 就要增强师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团队的组建、团队成员的业务素质等都是适切教研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深化团队合作, 拓宽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学校要明确教师职责, 建立科组整体负责和个人负责两级负责制度。科组长要发挥带头作用, 凝聚团队力量, 分工合作, 齐头并进,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个人也要勇于创新, 乐于钻研, 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效果显著的教学模式。

结束语

从教育部提出课程改革以来, 各校的教研活动一直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发展的平台, 为教师教研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教师应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 更新教育观念, 开展适切教研, 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积极学习、努力探索, 推进适切教研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整体工作。

摘要:阐述适切教研的必要性, 分析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以初中话题复习为例探索适切教研背景下的校本教研。认为学校应分三个等级对教师进行培训, 夯实教师的教学理论, 更新教师教学观念, 同时从备课、教师管理等方面规范教研活动;教师应高度整合教材, 因地制宜地开展教研活动。

关键词:适切教研,教师专业发展,话题复习

参考文献

梁承锋, 张丹.2010.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学兵.2016.谈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必要性[N].黄冈日报.2016-5-15.

上一篇:有魅力的演讲自我介绍下一篇:花与数量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