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的大家庭练习题(共9篇)
多民族的大家庭练习题 篇1
多民族的大家庭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4、读图并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表,培养获取信息、归纳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教具准备:电脑PPT课件展示 教学方法:启发谈话法 讲述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爱我中华》,引出题目《多民族的大家庭》
3、请同学们拿出一元纸币,对照屏幕上“我爱中国”的蒙、藏、维、哈、朝、彝、壮七种少数民族文字的写法,得出有哪几个少数民族的文字
4、请同学们看这一节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屏幕显示)
二、达标活动
(一)56个民族
1、讲解少数民族概念。请同学们读“汉族和其他55个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图”,通过图可以得出结论: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的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2、通过两幅柱状图分析出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400万以上的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
(二)民族的分布
1、读图“我国的民族分布”。学习该图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总结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二是学会阅读专题地图的步骤和方法。
2、指导学生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
3、请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阅读分布图:(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是否存在没有汉族人分布的省、市、自治区?
4、总结:全国没有一个省、市、自治区是单一民族的。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少数民族分布在东北、西南、西北。进一步总结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三)民族风俗
1、民族邮票(均有链接,点击各民族的邮票即可观看相应的风俗习惯)
2、将习俗分为四类(主观):传统类、惊险类、残暴类、浪漫类
(1)传统类——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节日期间,划龙舟比赛、“孔明灯”和“放高升”都是必不可少的项目,到节日最后一天,大家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将活动推向高潮。(穿插图片讲解)
(2)惊险类——爬刀竿、达瓦孜。
(3)残暴类——叼羊。叼羊是一项勇敢者的运动。哈萨克有句谚语:“摔跤见力气,叼羊见勇气”。叼羊多用山羊,两岁左右,割去头蹄,紧扎食道。有的还把羊放在水中浸泡或往羊肚子里灌水,这样比较坚韧,不易扯烂。叁加叼羊的人事先要组队。每一队中都有冲群叼夺掩护驮遁和追赶阻挡等分工,而且讲究战略战术。比如一旦夺得羊羔,其他同伴有的前拽绳,有的后抽马背,前拉后推,左右护卫才能冲出重围,它既需要个人娴熟的技巧,又要集体的密切配合。
(4)浪漫类——姑娘追、风花雪月。姑娘追,哈萨克语叫“克孜库瓦尔”,哈萨克族的马上体育、娱乐活动,多在婚礼、节日等喜庆之时举行。(配合图片讲解姑娘追的传说与形式)云南白族少女的头饰蕴含着风花雪月的含义。风就是指头饰左下边飘逸传神的长须带;花指帽沿上绣着的一排排美丽的山茶花朵;雪是指帽沿上白色的绒毛;月是指整个头饰的外形,像一轮弯月。在大理,人们通常把令人神往的四大美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说成是大理的 “风花雪月”。(配图说明风、花、雪、月各自的特点)
(四)民族政策
1、得益于我国少数民族风格各异的风俗习惯,为了将其更健康地传承和发展下去,需要国家出台一些政策来维持各民族的这份和谐与安宁。
2、我国民族政策(1)各民族一律平等。(2)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3)国家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发展。(4)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5)各民族有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保持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多民族的大家庭练习题 篇2
关键词:家庭校外支出,新疆多民族地区,差异分析
新疆是个多民族地区, 主要的民族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和回族, 本文就此通过对新疆这四个民族的学生做了个问卷调查, 利用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对新疆四个民族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并对各民族家庭校外支出的差异进行一些相关探讨。
一、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 以前新疆一些地区孩子上不起学的现象已经成为历史。如今家长希望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意识逐渐增强, 孩子在学校接受良好教育的同时, 更加希望孩子能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 因此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就给孩子报各种特长班或者是各种辅导班, 让孩子成绩提高、拓展课外知识的同时, 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的费用也在逐年增长。家庭校外支出包括辅导训练费用、教育用品花费、兴趣爱好的培养以及为了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支出的择校费。这些支出的费用一般是在义务阶段和高中阶段。在大学本科阶段, 一般学生要考各种证书而报名参加的辅导班, 都归于家庭校外教育支出这一类。在不同民族之间家庭校外教育的支出费用有差异以及在同一民族之间不同教育阶段之间的家庭校外教育的支出费用也存在差异。
二、各民族之间家庭校外支出现状
据调查统计新疆全区维吾尔族占45.21%, 汉族占40.57%, 哈萨克族占6.74%, 回族占4.55%。本文从新疆多个民族抽样了32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其中维吾尔族151名 (义务教育阶段50名, 高中阶段56名和大学本科阶段45名) , 汉族75名 (义务教育阶段25名, 高中阶段25名和大学本科阶段25名) , 哈萨克族56名 (义务教育阶段20名, 高中阶段18名和大学本科阶段18名) , 回族47名 (义务教育阶段17名, 高中阶段15名和大学本科阶段15名) 。从调查问卷的数据中得知, 在年收入不同的情况, 四个民族对孩子在教育的不同阶段的家庭校外支出情况。其中, 年收入在8~10万元的家庭占整个问卷调查家庭总数的19.7%, 年收入在5~8万元的家庭占整个问卷调查家庭总数的35%, 年收入在3~5万元的家庭占整个问卷调查家庭总数的27%, 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家庭占整个问卷家庭总数的18.3%。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校外支出主要是指给孩子报各种特长班以及学习用品的花费, 在高中阶段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的主要是指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而投入的择校费以及各门功课的辅导费用, 在大学本科阶段家庭校外教育支出主要是孩子在大学期间学习而带来的生活费以及考证及考研的辅导费用。 (表1~表4)
从表中可以看出, 影响家庭校外教育支出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收入, 年收入越高的家庭相对来说储蓄水平也较高, 同时也就越有投资教育的能力, 而年收入较低的家庭, 储蓄水平较低, 恩格尔系数相对较高, 对教育投资的能力也相对较弱, 因此年收入较高的家庭要比年收入较低的家庭对于孩子的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的花费要高。
在同一收入条件下, 各民族对孩子的家庭校外教育的支出也有一些差异, 在义务教育阶段, 汉族家庭要比其他民族家庭对孩子投入的校外教育支出相对高一些, 在高中阶段维吾尔族家庭要比其他民族的家庭对孩子投入的校外教育支出相对高一些, 在大学本科阶段维吾尔族和汉族要比其他两个民族对孩子的校外教育支出相对高一些。在同一收入条件下导致新疆各民族家庭在同一教育阶段家庭校外教育支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生活的地区不同, 在新疆城市生活的民族家庭一般更注重对孩子课外知识的培养以及教育质量高低, 而生活在新疆农村或者偏远地区的民族家庭一般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 文化程度普遍低于城市生活的家庭, 从而在对培养孩子特长以及对孩子接受教育环境好坏的意识也相对薄弱一些。
三、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各民族家庭之间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的差距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中得出, 在高中阶段和大学本科阶段代表学校出席演出的学生大部分都在义务教育阶段参加过如书法、绘画、钢琴以及舞蹈等兴趣特长班。随着素质教育的思想越来越受到学校及家长的重视, 很多学校在招生表中表明学生有特长的话可以给予相应的加分, 这也使得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校外教育培养。同时, 很多学生家长认为孩子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质量好的教学条件下, 考好大学才更有希望, 因此在高中阶段择校费也是家庭校外教育的一笔主要支出。家庭校外教育支出对于孩子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但这些支出也是建立在经济条件的基础上, 由上表已经说明了年收入高的家庭对孩子的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相对较高而年收入较低的家庭对孩子的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相对较低, 那我们如何去缩小各民族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的差距呢?
1、政府以现金方式补贴低收入家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学校里的费用也在逐年增长, 一些低收入家庭只能负担起孩子在学校的一些教育费用, 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以及开阔孩子课外视野的能力是需要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 政府以一定的现金方式补贴低收入家庭是缩小家庭校外支出的一种有效途径。
2、提高农村及偏远地区家长对孩子校外教育培养的意识, 以及改善周边辅助教学条件。
在新疆农村及偏远地区有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 由于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不高, 对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意识不高。以及地理位置的原因, 周边各种特长班以及辅导班也相对较少, 能给孩子提供书籍和学习用品的店面也比较少, 从而使得在同一收入水平下, 城市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相对要比农村或者偏远地区的校外教育支出高。缩小在同一水平下各民族家庭之间的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的差距就是需提高农村及偏远地区家长对孩子校外培养的意识以及政府可以投资建一些大的图书馆以及各种特长班和辅导培训班。
参考文献
[1]马微, 郎平.宁夏农村学生家庭义务教育支出差异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2009.2.
[2]文大稷, 李忠斌.民族地区收入约束下的家庭教育投资能力:问题与对策.教育与经济, 2010.3.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学设计 篇3
课程标准为“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分解为以下三条:①能运用我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各民族的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②能读图分析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③能读图找出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分布的省级区域。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人文地理知识很感兴趣,而贵州也是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学生对少数民族已有一定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其知识面。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体现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三、教材简析
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本章是在了解有关地球、地图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后,开始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本章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我国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与人口政策。这是使学生认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特征,进而了解人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人口教育的最佳素材和出发点。而本节内容涉及我国民族的各个方面,内容全面广泛,但是不要求讲得太深。同时,这部分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是进行国情教育和实践活动课的最佳内容。这样就将课内教学和课外地理活动紧密结合,既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又激发兴趣、培养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生初步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归纳总结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特点的基本技能训练,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本章是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章,要学好中国地理,认识和了解祖国地理全貌,首先要认识我国的位置、疆域、行政区划和居民状况。而本节是居民状况之一 ——民族的内容。内容不多,难度也不大,重点是对国情与国策的了解,说明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从而逐步建立人地协调的观点。只有掌握居民的基础知识,形成对民族分布的空间概念,才能为进一步学习中国区域地理知识准备条件。所以,将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的基本技能训练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概况,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读图并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民族分布图,总结归纳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提高学生读图、归纳能力;通过学生活动,归纳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特点;通过视频资料、教具展示等,了解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扩大视野,渗透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概况,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培养关心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认识加强民族团结对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
五、教学策略
主要教学方法为多媒体课件演示法、地图法、讨论法。运用如下:①运用多媒体课件及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相关视频资料,对于形成学生丰富的地理表象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尤其是以“贵阳”为载体,凸显家乡贵州民族特点,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状况的探究兴趣;②视频资料、音乐、图片在本节课中大量使用,扩展学生视野,了解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③课堂竞赛、贴图活动及角色扮演的活动设计,突出学生主体,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④针对本节课以学生初步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并归纳总结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特点的基本技能训练为重点,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贴标签”的活动,请学生通过找出部分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来概括总结出“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及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六、教学过程(表1)
专家点评: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年龄特点和原有经验提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要求;教学内容恰当,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完整,能反映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通过教学活动和学习任务,能引领学生建构重点知识;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围绕重难点设计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创设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各教学环节衔接自然;情感教育自然、浓烈,有效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教师进修学校地理教研员 万启桂)endprint
一、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为“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分解为以下三条:①能运用我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各民族的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②能读图分析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③能读图找出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分布的省级区域。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人文地理知识很感兴趣,而贵州也是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学生对少数民族已有一定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其知识面。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体现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三、教材简析
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本章是在了解有关地球、地图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后,开始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本章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我国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与人口政策。这是使学生认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特征,进而了解人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人口教育的最佳素材和出发点。而本节内容涉及我国民族的各个方面,内容全面广泛,但是不要求讲得太深。同时,这部分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是进行国情教育和实践活动课的最佳内容。这样就将课内教学和课外地理活动紧密结合,既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又激发兴趣、培养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生初步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归纳总结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特点的基本技能训练,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本章是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章,要学好中国地理,认识和了解祖国地理全貌,首先要认识我国的位置、疆域、行政区划和居民状况。而本节是居民状况之一 ——民族的内容。内容不多,难度也不大,重点是对国情与国策的了解,说明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从而逐步建立人地协调的观点。只有掌握居民的基础知识,形成对民族分布的空间概念,才能为进一步学习中国区域地理知识准备条件。所以,将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的基本技能训练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概况,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读图并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民族分布图,总结归纳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提高学生读图、归纳能力;通过学生活动,归纳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特点;通过视频资料、教具展示等,了解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扩大视野,渗透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概况,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培养关心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认识加强民族团结对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
五、教学策略
主要教学方法为多媒体课件演示法、地图法、讨论法。运用如下:①运用多媒体课件及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相关视频资料,对于形成学生丰富的地理表象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尤其是以“贵阳”为载体,凸显家乡贵州民族特点,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状况的探究兴趣;②视频资料、音乐、图片在本节课中大量使用,扩展学生视野,了解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③课堂竞赛、贴图活动及角色扮演的活动设计,突出学生主体,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④针对本节课以学生初步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并归纳总结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特点的基本技能训练为重点,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贴标签”的活动,请学生通过找出部分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来概括总结出“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及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六、教学过程(表1)
专家点评: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年龄特点和原有经验提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要求;教学内容恰当,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完整,能反映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通过教学活动和学习任务,能引领学生建构重点知识;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围绕重难点设计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创设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各教学环节衔接自然;情感教育自然、浓烈,有效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教师进修学校地理教研员 万启桂)endprint
一、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为“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分解为以下三条:①能运用我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各民族的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②能读图分析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③能读图找出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分布的省级区域。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人文地理知识很感兴趣,而贵州也是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学生对少数民族已有一定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其知识面。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体现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三、教材简析
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本章是在了解有关地球、地图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后,开始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本章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我国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与人口政策。这是使学生认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特征,进而了解人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人口教育的最佳素材和出发点。而本节内容涉及我国民族的各个方面,内容全面广泛,但是不要求讲得太深。同时,这部分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是进行国情教育和实践活动课的最佳内容。这样就将课内教学和课外地理活动紧密结合,既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又激发兴趣、培养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生初步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归纳总结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特点的基本技能训练,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本章是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章,要学好中国地理,认识和了解祖国地理全貌,首先要认识我国的位置、疆域、行政区划和居民状况。而本节是居民状况之一 ——民族的内容。内容不多,难度也不大,重点是对国情与国策的了解,说明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从而逐步建立人地协调的观点。只有掌握居民的基础知识,形成对民族分布的空间概念,才能为进一步学习中国区域地理知识准备条件。所以,将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的基本技能训练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概况,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读图并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民族分布图,总结归纳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提高学生读图、归纳能力;通过学生活动,归纳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特点;通过视频资料、教具展示等,了解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扩大视野,渗透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概况,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培养关心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认识加强民族团结对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
五、教学策略
主要教学方法为多媒体课件演示法、地图法、讨论法。运用如下:①运用多媒体课件及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相关视频资料,对于形成学生丰富的地理表象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尤其是以“贵阳”为载体,凸显家乡贵州民族特点,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状况的探究兴趣;②视频资料、音乐、图片在本节课中大量使用,扩展学生视野,了解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③课堂竞赛、贴图活动及角色扮演的活动设计,突出学生主体,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④针对本节课以学生初步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并归纳总结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特点的基本技能训练为重点,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贴标签”的活动,请学生通过找出部分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来概括总结出“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及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六、教学过程(表1)
第4课时多民族的大家庭 篇4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
2、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3、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地、相互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二、学习过程
(一)导入
伴随着优美的《爱我中华》的歌声,利用多媒体展示多幅表现少数民族服饰、饮食、建筑、音乐舞蹈、体育运动、传统节日的图片,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感受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从而导入新课。
(二)课件展示课题及目标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有没有信心达成学习目标呢?下面我就开始学习。
(三)先学:“众多的民族”。
过渡:同学们先自学,然后,回答以下问题,看谁学得最快。
生:先学“众多的民族”。
师:课件展示问题。
1、56个民族
(1)我国共有个民族,各民族中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其他55个民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5%,被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人口在500万以上的还有、、等。
(2)、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都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
2、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1)我国的民族分布具有“、、”的特点。汉族遍布,大部分集中在和地区。少数民族的分布范围也很广,主要集中在、、等地区。
(2)从大范围来看,我国的民族分布呈“”的特点,从小范围来看,我国的民族分布又具有“”的特点。
(3)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国家保障名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上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关系。
(4)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设立,行使 的部分。生:回答以上问题。
师:给予肯定及鼓励,课件展示正确答案。
(四)后教
师:同学们能总结一下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及其意吗?
生:回答。
师:补充。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为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
其意义:方便了民族区域自治,也对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供了方面,有利
于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文化进步、国家稳定。
师:谁知道少数民族都有哪些风俗习惯、体育活动呢? 生:交流回答。
师:总结。
(1)汉族端午节的赛龙舟、元宵节的舞龙灯;
(2)蒙古族的那达慕节和摔跤;
(3)彝族的火把节;
(4)回族的开斋节;
(5)藏族的晒佛节;
(6)傣族的泼水节;
(7)苗族和侗族的芦笙节;
(8)朝鲜族的跳板;
(9)新疆维吾尔族的叼羊节和手鼓舞。
(五)质疑问难
同学们还有需要问的吗?如有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六)小结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回答。
师:补充并课件展示小结。
(七)当堂训练
基础训练有关题目。
多民族的大家庭练习题 篇5
1.联系实际
56个民族团结的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猜一猜、想一想、连连看、找一找、趣味活动等方式有利于学生勤思考,多合作。
3.角色扮演
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扮演三个不同的民族,陈述自己的民族现状。
4.读图、析图
出示“民族分布”图,给出任务:
①5个民族自治区在哪里?
②汉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③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对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的培养。
5.作业设计
根据学生不同需要,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课后作业,拓展思维。
【不足与改进】
1.民族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用图片和语言缺乏信服力,应用视频这种声像都有的载体来呈现,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当然,如果有学生去过民族聚居地旅游,可以讲述当地的民俗文化,效果会更好。
2.提问难度过大
我国民族分布有何特点?这种特点对我国经济发展、文化融合有何好处?
学生无法回答,可以适当增加梯度,逐步深入。
3.板书设计
板书基于传统格式,不够新颖、独特。
4.教学媒体
八年级政治民族大家庭 篇6
第一部分
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设计分析:
《思想品德》八年级教材的设计是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民族生活,而从学生生活的扩展来看,他们开始关注到民族生活,正如教材引言中所讲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因而将本单元主题确定为“民族大家庭”,把有关民族的内容引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
本单元教学目的是立足于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一定的民族常识,增进民族情感,树立民族意识。民族的内容比较抽象,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领会,教材编者作了努力尝试,引用了学生较为熟悉的歌曲、历史资料和典故,把民族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紧扣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想道德教育形势,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二.教材设计分析:
本单元重在对学生进行民族意识的培养。在教材具体内容的选择设计上,注重了:
序言选择中学生的事例切入,主要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关注民族问题,形成一定的学习欲望,由此导人到教学主体内容中去。
第一节“多民族的大家庭”,重在感受和了解我国有56个民族,代表性地了解一些民族的具体情况,简要介绍中华民族的历史,从而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教学中,让学生重在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构成伟大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各民族彼此之间血脉相通,命运相系,文化相连。
第二节“和睦的大家庭”,该节主要是围绕我国各民族的关系展开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而各民族之间是团结和睦的。第一节“多民族的大家庭”是从静态角度了解我国的民族,第二节“和睦的大家庭”则是从动态的角度关注我国的民族。教材设计了“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两个小主题,主要阐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第三节“传承民族精神”,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传承民族精神,并以实际行动为伟大的祖国做贡献。教学中要适当让学生了解和把握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及民族精神,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然后自己进行阐述或展示,最后要落实到第68页的课堂讨论:“热爱祖国,我们中学生可以怎样做”上来。
三、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半学期的新课程探究与学习,从学习策略来看,学生们对新课程的理念与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从知识层面来看,学生在7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3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中的《多民族的大家庭》和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中的《草原风情》内容,对民族的概况有了初步的知识积累;但民族的内容比较抽象,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重在帮助学生通过事例和活动参与,用尽可能多的材料和事例及阅读拓展内容,来帮助和启发学生认识我国的多民族状况,了解各民族的关系,认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实效性。
四、本单元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本单元的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的整合,主要落实以下课程标准:
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一节)
国家的稳定和繁荣要靠各民族人民的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第二节)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第三节)
五、本单元知识体系框架和课时安排: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教材的针对性,突出民族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在结合教与学的基础上,本单元的教材框架,定为3节:第一节“多民族的大家庭”,第二节“和睦的大家庭”,第三节“传承民族精神”和单元活动课。
单
元
内
容
课
时
民族大家庭 第一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1课时
第二节“和睦的大家庭”
2课时
第三节“传承民族精神”
1课时 单元活动
主题班会
1课时
第二部分
每课时具体教学设计思路
(附:各课时简案,本教学设计参考和借鉴了其他老师的备课资料)
第一课时
“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了解我国民族的概况。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悟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大家庭,激发学生对民族大家庭的热爱之情。
能力目标:通过讨论、活动、实践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国家;
教学难点:民族的内容比较抽象,如何把民族的内容呈现给学生
三、设计思路与过程:
教师:通过对引言中事例的分析,我们会更多地关注民族问题,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一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老师引入教材的歌曲,要求学生一起唱。
老师:你熟悉这首歌吗?它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回答:《爱我中华》。
老师:歌曲中唱到我国有56个民族,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活动环节:查阅相关资料,尽可能多地说出我国56个民族的名称及其主要的地理分布。
要求:老师将一幅中国地图贴在黑板上,要学生将少数民族的名字贴在相应的地方。可以分组进行。
如果有错的地方,老师可以选择让其他的学生进行纠正,然后老师总结。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区域„„)老师:在完成上述内容后,我们把教材打开到第56页,完成教材的“做一做:请查找资料完成下表(也可另选其他民族)的内容”。
学生填写,教师指导,补充完整
老师:从刚才的表格中,我们了解到:我国各民族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式,存在很大差异,但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华民族,是56个兄弟民族的总称。
信息平台: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
说一说: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龙的传人 的名称由来和表达的含义
学生发言:略。教师:小结引申
观察教材57 页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各民族文化交融,形成祖国大家庭灿烂的民族文化。
全班朗读《祝福祖国的新年》,感受民族大家庭的美好氛围。
课堂巩固,学生交流收获与感受
第二课时 “和睦的大家庭”——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民族人民的平等互助,团结合作;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悟国家稳定和繁荣要靠各民族人民的平等团结互助,并自觉与一切形式的分裂国家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辨别不利于民族的言行的意识与能力,以实际行动积极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二、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了解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民族人民的平等与团结 教学难点: 分清影响民族平等、团结的言行
三、设计思路与过程: 旧知呈现,导入新课:
老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怎样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回答:略。
老师总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平等互助,团结合作,维护了国家的长期稳定,促进了国家的繁荣昌盛。
老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
教师板书: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
活动安排:以教材第60页的“昭君出塞传佳话”为引子,要学生进行相关促进民族团结的故事接龙,完成教材第61页:“说一说:你还能举出一些历史上促进民族平等与和谐的人和事吗?”(也可以将故事的时间延伸到当代甚至当前。或是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故事 来开展活动教学)
学生回答:略。
老师总结:将上述学生所举的事例进行讲评。
老师安排播放电视剧《孔繁森》片段,介绍孔繁森的事例,要同学们进行讨论:孔繁森的行为在促进民族团结和西藏地区发展上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略。
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l页的有关信息平台的资料,要学生谈谈对材料中所列举的重要举措的认识。
学生回答:略。
老师总结:可以适当讲解相关举措的内容,但不要展开,重在要学生了解我国党和政府对处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所做的工作,体会建立和巩固和谐的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老师:当前在我国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方面,最敏感的莫过于“台独”分子的猖狂活动了,请同学们谈谈对这方面的认识。
学生回答:略。
老师总结:注意该问题要把握正确的尺度,不要过于展开,适当引导学生认识到要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反对一切形式的分裂国家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
老师:为了促进民族团结,我们中学生可以做些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略。
课堂回顾:学生谈学习感受,教师引导。
第三课时 “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现在各民族在发展上还存在一定差异,只有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才会有伟大祖国的美好未来。
情感目标:学生从思想上明确各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的成员,在平等团结的基础上加强发展,共创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前景。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辨别不利于民族共同发展言行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各民族在发展上还只有共同发展,才能共创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前景。教学难点:学生对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内容的积累较少
三、设计思路与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嘉兴日报》6月30日报道:昨天,嘉兴市委、市政府举行援藏干部迎送会,热烈欢迎援藏干部卓卫明、金中
一、陈其根返禾,欢送第四批援藏干部———市人防办的吕亚军、桐乡市环保局的王正华、秀城区检察院的吕金胜赴藏工作。市领导徐士珍、朱伟、王新民出席会议。太平洋人寿嘉兴中心支公司为援藏干部无偿提供每人10万元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教师:嘉兴为什么要向西藏自治区派出援藏干部? 学生阐述发言:略
教师小结,引出我国目前东西部地区的差异和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的话题。导入新课;
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板书)
教师: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还不平衡,学生讨论探究其原因: 学生:略
教师:面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还不平衡,怎样来解决呢?
我们先来阅读信息平台:了解国家民族委员会发起的“兴边富民行动”和胡锦涛同志关于民族工作的四项要求。
教师介绍: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群策群力:说一说:你还知道我国为了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施了哪些重大措施? 学生回答: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教师;作为中学生,我们能为发展少数民族经济,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做些什么? 学生发言:略
教师引导,总结。第二节《和睦的大家庭》实际是在阐述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课外拓展:给《嘉兴日报》报道中的一位援藏干部写一封信,表答自己的想法!
教学建议:由本课时内容较少,建议将P63—64页的〈民族大团结的世纪欢歌〉作为第二节内容结束后的教学复习与回顾使用。第四课时
“传承民族精神”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明确爱国主义、爱好和平、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
情感目标:从自身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能力目标:通过讨论、谈话、实践探究,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分析与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爱国主义、爱好和平、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特征,明确爱国主义是其核心内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热爱伟大的祖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三、设计思路与过程:
教师设问,导入新课
老师:每年九月,是我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为什么党中央和教育部要开展这个专题月活动?
学生:加强对我们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现了国家、社会对我们的关心,„„
老师:大家知道中华民族精神吗?带着这个疑问,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节 “传承民族精神” 新课教学:
媒体播放:刘翔在奥运会男子110米栏比赛的图片(视频),打出记者采访刘翔时话语的字幕“谁说黄色人种进不了前八„„我要证明给他们看,我是奥运会冠军„„”
老师:在看了上述材料之后,大家有什么想法?大家进行几分钟的讨论,并请学生代表发言。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允许想到什么就讲什么。
老师总结:要注意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上靠。刘翔的言行体现了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老师:请大家列举中华民族历史或现实生活中自强不息的故事或有关自强不息的名言警句。
学生回答:略。
老师:结合教材第67页的材料进行讲解和总结,并要求学生完成“说一说”。
学生回答:略。
老师:在今天,我国正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在我们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应该如何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呢?
安排学生讨论。学生发言:略。
老师总结,略。
教师语言衔接: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不仅是个自强不息的民族,还是个尊重友谊、爱好和平的民族,这种精神不仅表现在各兄弟民族互相帮助,共同前进;还表现在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
学生:交流教材中:和协万邦、亲仁善邻、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话题。教师小结,转入第三个话题:
老师:我们学校每周一都举行升旗仪式,到北京旅游的游客都把清晨来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国旗班战士庄严的升旗仪式作为重要的内容,„„,对此,你们又有那些话想交流呢? 学生发言,交流;„„
老师: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热爱祖国,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做些什么呢?
学生发言,交流,教师引导 „„ 课堂回顾与拓展升华:
学生谈本课时的学习收获;教师总结:江泽民同志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同学们要积极参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各项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弘扬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学习。
第五课时 单元活动课
“祖国腾飞,我们自豪”主题活动 活动目的:
通过学生讲民族故事演讲、民族名称接龙、参观展览的感受、《我为祖国建设献一策》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祖国的强大离不开民族的团结,体会到我们伟大祖国在过去、现代取得的伟大成就,教师、同学评价激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热爱我国各族人民情感,树立为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繁荣而发奋勤学的志向; 活动准备:
①学生准备:有关我国各民族友好团结的典故、体现民族精神的成语故事 ②《奔向太空,中国航空航天(平湖)展》的视频和图片材料、多媒体课件 活动设计思路
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主持人:同学们!“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今天,当这雄壮的歌声响起时,我被震撼。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已形容不了我的心情。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有多少人在这咆哮声中赴汤蹈火,有多少人在这呐喊声中冲锋陷阵,又有多少人在这爆炸声中贡献了一切。
正是中华各民族儿女的平等团结和无私奉献,才有了共和国的繁荣,今天,我们班“祖国腾飞,我们自豪”主题班会活动,正式开始!下面第一个节目《民族故事讲演会》
我们请同学来讲讲有关我国各民族友好团结的典故、体现民族精神的成语故事(学生代表讲演:同学倾听、交流,主持人、老师点评)节目
二、击鼓传花 少数民族名称接龙活动
全班同学参与,每人说出一个少数民族的族名(一般不允许重复),最后,由多媒体展示我们56个民族的名称。
节目
三、观看视频《奔向太空,中国航空航天(平湖)展》及相关图片展示
学生交流观后感受,主持人、老师点评,感受我国科技的进步和国家的成就、感悟“载人航天”精神
节目四 诗朗诵《祖国,我为您自豪》 节目
五、群英会我为祖国建设献一策》
思想品德老师总结讲话,评议本次主题班会活动并提出要求
多民族的大家庭练习题 篇7
一、选择题
1。如果两个有理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在原点的同侧,那么这两个有理数的积
A。一定为正B。一定为负C。为零D。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2。已知两个有理数a,b,如果ab<0,且a+b<0,那么()
A、a>0,b>0
B、a<0,b>0
C、a,b异号
D、a,b异号,且负数的绝对值较大
3。下列运算结果为负值的是()
A。(—7)×(—6)B。6×(—4)C。0×(—2)D。(—7)—(—15)
4。下列运算错误的是()
A。(—2)×(—3)=6B。
C。(—5)×2=—10D。2×(—4)=—8
5。若a+b>0,ab>0,则这两个数()
A。都是正数B。是符号相同的非零数
C。都是负数D。都是非负数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负数没有倒数B。正数的倒数比自身小
C。任何有理数都有倒数D。—1的倒数是—1
7。关于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0有相反数B。0有绝对值
C。0有倒数D。0是绝对值和相反数都相等的数
8。在—8,5,—5,8这四个数中,任取两个数相乘,所得的积最大的.是()
A。64B。40C。—40D。—64
二、填空
9。—0。2的倒数是。
10。(—)×0=。
11。如果两个有理数的积是正的,那么这两个因数的符号一定______。
12。如果两个有理数的积是负的,那么这两个因数的符号一定_______。
13。—7的倒数是_______。
14。若>0,则_______。
15。如果ab=0,那么。
16。如果5a>0,0。3b<0,0。7c<0,那么____0。
17。—0。125的相反数的倒数是________。
18。若a>0,则=_____;若a<0,则=____。
三、解答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篇8
教师可通过展示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的图片,或通过视频材料,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导入新课关于“民族的形成”可采用议论、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关于“民族的基本特征”这部分内容教师应讲清三点:一是各自的含义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讲清认识民族四个基本特征的意义;三是讲清民族与种族的关系,这部分内容可采用议、读、讲、练地步教学法。
二、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可通过播放歌曲《56个民族56朵花》或《大中国》导入新课。关于“我国民族概况”的教学,可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先引导学生讨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再讲述我国民族形成的历史,这部分内容教材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因此可采用直观教学法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
三、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可采用录像导入法:播放关于波黑内战的录像导入新课。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通过新旧中国的对比,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关于“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这部分内容可采用自学阅读和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分别从基本原则的含义、确立的原因、重要性以及三个基本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通过学生自己列举熟悉的、有说服力的事例,深刻理解并领会“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在讲民族平等原则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
贯彻民族平等原则,在我国主要是指汉族和少数民族享有平等的权利。要分析,在我国各民族在享有权利方面已经实现了真正平等,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还处于相对落后状况,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因而影响了平等权利的充分行使。所以,对少数民族要结帮助和照顾,采取一定的特殊政策。但这不是有没有平等权利的问题,而是充分不充分的问题。
关于民族团结,教学中可着重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特别是从加强民族团结对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人民的生活等方面加以分析说明,要学生从中体会,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正因为它和国家前途命运如此密切,也就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只有民族团结,才能为一个国家发展与进步提供保证,才能增强国力。教师可结合原南斯拉夫等国家的例子加以说明和印证,从中体味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关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应重点讲三点:(1)把坚持共同繁荣原则和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联系起来。社会主义本质是使全体人民最终过上富裕的生活,这就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达到共同繁荣。(2)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有的民族比较先进,民族素质提高较快,有的民族则和先进民族还有一定的差距,只有坚持共同繁荣原则才能最终达到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3)各民族共同繁荣才能为民族平等和团结提供保障。
最后,要把三原则联系起来,说明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忽视了哪个原则,都会影响其他原则的贯彻,都会影响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可以通过图表的方式,把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及经济特区加以比较,找出他们的异同,这样给学生一种直观生动的印象,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他们的比较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
关系
民族区域自制
特别行政区
经济特区
不同点
目的
社会稳定,解决民族问题
和平统一祖国
发展经济,促进现代化建设
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权限
可根据本地区、本民族的实际,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令、政策的自治权
拥有除外交、国防外的高度自治权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政策
范围
主要是五大民族自治区
港、澳、台
主要是沿海开放城市
联系
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
与中央都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都不是国家主权实体
民族区域自治是宪法规定的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重要政治制度。教学中要重点分析:
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主要是讲清国家统一领导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要明确,它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所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要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同时,国家要保证民族自治权的实施。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容易将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混淆的情况,联系已经学过的“一国两制”内容,对两个概念的区别加以解释。特别行政区是解决国家统一,恢复香港、澳门主权的方针、政策。二者都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但自治权的程度不同,内容不同,一是“一定的自治权”,一是“高度的自治权”、一是社会主义制度,一是资本主义制度。自治权也不是等于国家主权,自治权要在维护国家主权下行使。
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教学中可侧重分析教材提出的第一和第二点。可以将我国和原苏联的国情相比较,俄国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建立的时间比我们短得多,大约只有400多年历史,俄国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50%,并且聚居比较集中,俄国少数民族地区资本主义比较发达,有的甚至超过了俄国东部地区。经过十月革命,许多民族实际上已经分离为不同国家,所以十月革命后,苏联采取了联邦制以便把各国联合起来。相比之下,我国的国情和原苏联不同,在我国,适宜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教材讲了四点。中心是正确地解决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自治的关系,在讲完四点之后,教师可归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叙多年来,维护了国家统一和主权,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民族自身的发展,这也是我国没有发生大的民族纷争和冲突,保持社会稳定的原因。
在讲解民族自治区时,要有意识与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进行比较,从而提高学生的是非能力及比较能力。
首先,比较它们的含义不同、范围不同、权限不同、实行的社会制度不同。
其次,他们之间存在相同点:一是都是马克思注意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二是与中央都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三是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享有一定的自治区。
关于“民族及其基本特征”的教学设计示例
复习提问
本书前言中提到,政治是阶级的大事,国家的大局,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那么,民族和宗教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有什么关系?我们了解我国的民族概况和宗教概况以及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有什么意义?(设计第一个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本课的地位,本课知识与上面学过的知识的联系,设计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调查研究,摸摸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情况,以备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一个框题“民族及其基本特征”。
中华民族史练习题 篇9
1、清代学者大多认为初学历史者,最急迫是读《史记》、《汉书》、《后汉书》和《》。
2、有一种观点认为政书体史籍起源于三礼,即《仪礼》、《》和《周礼》。
3、《隋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按经、、子、集四部分类著录存书和佚书。
4、()是中华民族凝聚结合的核心和主体。
5、西藏三大地区流行的一种圆圈舞是()。
6、()主要分布今贵州省黄平县以西至云南省东部及与广西西部连接地带。
7、欧阳修私撰《新五代史》是上法《_________》的。
8、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将《__________》列为“政书类”之首。
9、元朝在藏区设置的行政机构名为()或()。
10、匈奴政权的最高权力机构为()。
11、东北地区最早和中原地区交往的民族是()。
12、唐宋时期西南地区民族乌蛮和白蛮分别建立了()国和()国。
13、《晋书》中《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和《王羲之》的""唐太宗撰写的,故《晋书》又名为。
14、《南史》和《北史》均为唐_________所撰。
15、_________所撰的《贞观政要》,专谈唐太宗贞观时的政治,全书主要有三大部分:即朝廷之设施、君臣之问对和。
16、()是古代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交通要道。
二、名词解释
1、四夷
2、行国制度
3、仪同三司
4、隐太子
5、回族
6、八旗制度
7、曲笔
8、实录
9、唐卡
10、王夫之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华民族史的分期
2、简述两汉时期为加强内地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采取的措施。
3、运用《晋书》“牛弘传”的资料,谈古代中国图书的得失与治乱的关系?
4、从《资治通鉴》不记载屈原等文人谈司马光撰史的宗旨?
5、简述蒙古四大汗国的地域分布。
中华民族史答案
一、填空题
1、三国志
2、礼记
3、史
4、华夏/汉民族
5、锅庄
6、夜郎
7、春秋
8、通典
9、宣慰司、宣慰司都元帅府
10、单于庭
11、肃慎
12、南诏、大理
13、论赞、御撰
14、李延寿
15、吴兢、忠贤之诤议
16、丝绸之路
二、名词解释
1、四夷:西周已有“四夷”的名称,是指“四方之夷”。是中原诸夏以夷、蛮、戎、狄配东、南、西、北四方,而与华夏居中构成五方,共称“天下”和“四海之内”的一种按地理方位的分类方法。
2、行国制度:“行国”之名始见于《史记·大宛传》。所谓行国,就是“随畜移徙”,“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主要人事畜牧业的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匈奴国家大约形成于公元3世纪,最高权力机构为单于庭。单于庭或随人畜,或因战争时有迁徙,这是行国制度的特点之一。
3、仪同三司:官名,始于东汉。指非三公而给以与三公同等的待遇。汉朝只有三公可以开府,魏晋后,将军开府设置官属者就称为开府仪同三司。
4、隐太子:史称唐高祖李渊之长子李建成为隐太子。因其被立为太子,玄武门之变时被其弟李世民杀死,追封为息王,谥隐,故史称之。
5、回族:是以元代回回为核心,在中国土地上形成的民族。元以前,已有一定数量的来自大食、波期及东南亚的穆斯林商人定居于中国,他们也是回族人民的一部分;而主要来源是元代从中亚、波斯、阿拉伯等地来到中国内地的人们,经元代至明代又不断涵代吸收一些皈依伊斯兰教的蒙古、汉人、党项人等,从而形成中国的一个民族,称为回族。
6、八旗制度:努尔哈齐创立。分别以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为标帜,故八固山又称“八旗”。八旗是军事、政治、经济合一的一种社会组织,它的特点是兵民不分,“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努尔哈奇用这种制度将女真人组织起来,不仅提高了战斗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打破了氏族部落血缘和狭隘的地域关系得局限,为满足共同体的形成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7、曲笔:刘知已在《史通》中提出的。他认为古代史官记载历史有“直书”和“曲笔”两种笔法。曲笔指写史,毁誉失实,迎合权势者或出于某种目的。他提出要“惩革”。
8、实录:史书中的一种,始于唐代延续的到清。每当新君即位,都要命史官概据先君的起居注、时政记、日历等书篡修先君的“实录”。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华民族史的分期。
(1)中华民族的起源。
(2)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孕育时期。
(3)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发端及第一次南北朝时期。
(4)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发展与第二次南北朝时期。
(5)统一多民族中国的确立时期。
(6)中国各民族共同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7)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2、简述两汉时期为加强内地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采取的措施。
(1)西汉中央政府在西域城邦诸国根据不同的情况,设置不同的名称和不同员额的官职。
(2)汉朝政府还赐予西域各君长以节传。节传是重要官吏行使职权的凭证。
(3)西域各君长部下的官吏,有当地民族中的贵族人士,也有中央政府所委派的汉人。
(4)汉代为了推动西域诸国的经济发展,积极推行屯田制度。
(5)汉朝中央政府还在西域重要的商道上修筑了许多城垒和连绵不断的烽燧台,除军事任务外兼管交通运输。
3、中国古代图书的得失与治乱关系极为密切。治世之时统治者都大多注重文事,讲究收集图书,建藏书之策。而乱世大多兵荒马乱,一片混乱,图书散失或遭焚烧。正如《晋书》牛弘传叙述的那样,汉朝建立,建藏书之策,置校书之官,秦时散失之书大多复得,可是王莽末年,社会混乱,宫室图书遭焚烧。东汉初年,收复天下图书,而东汉末天下大乱,图书又遭厄运。
4、屈原是一个大文学家,是楚辞的代表人物,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根本没有记载屈原的事迹,且只字未提屈原的名字。因为屈原的事迹不符合司马光指导性撰史的宗旨。司马光撰史只是记载历代君臣事迹,重在政治,讲究的是治国安邦,不符合其宗旨的当然他不能选,况且屈原没有处理好君臣关系,最后投江年历尽,这在司马光看来,未必是忠的表现。
5、简述蒙古四大汗国的地域分布。
(1)钦察汗国:领地东起额尔齐斯河,西至黑海、里海和咸海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南面与察合台汗国和伊利汗国封地相连接。
(2)察合台汉国:由畏兀儿境一直到河中的草原地带,以后又有扩展,最盛时东至哈密、西至阿姆河,北至塔尔巴哈台山,南越兴都库什山。
(3)窝阔台汉国:最初在叶迷立、霍博,以后具有额尔齐斯河及阿尔泰山周围地区。
【多民族的大家庭练习题】推荐阅读: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设计07-05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多民族的大家庭)08-08
八年级上册多民族的大家庭地理教学设计05-30
民族大家庭09-29
民族团结示范家庭典范06-19
多民族聚居05-31
新疆多民族地区06-16
多民族班级管理07-04
鼓励大家勤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名言08-15
高收入群体多为高学历小家庭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