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DIC合同管理中的经验和教训论文

2025-02-28|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FIDIC合同管理中的经验和教训论文(共5篇)

FIDIC合同管理中的经验和教训论文 篇1

FIDIC合同管理中的经验和教训论文

摘要:对FIDIC合同管理中的经验和教训,主要从工程师在合同管理中的地位、质量标准和付款标准的关系、承包商的施工方法、工程变更、现场记录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合同管理由事后管理改为事前及全过程管理,合同双方谈判时宜邀请工程师参加,在施工过程中工程师督促双方执行合同是无可非议的。

关键词:FIDIC合同管理质量标准工程变更现场记录

1工程师在合同管理中的地位

工程师受雇于业主,监督合同的执行、业主和承包商的履约、达到合同的目标等。工程师具有一种监督权的地位。在FIDIC通用条件2.6款除了规定工程师行为公正的义务外,事实上也赋予了工程师管理合同的领导权地位,即在合同范围内自行表明其决定和意见,如果能在合同实施的全过程中把握领导权,就会使合同管理有序,控制得当。反之,如果放弃领导权,则会造成合同管理被承包商或业主推动,工程师处于被动和应付的地位。

1.1领导权体现在对权利运用的前瞻性

实践证明,在一个工程开工之初,如工程师事先将合同管理程序理顺,就会避免或减少后期的很多索赔。某工程在前期合同管理中,工程师没有同承包商一道建立起场地移交、图纸发放、计量支付、变更和索赔等重要的合同管理程序,后来正是在这些问题上发生了部分纠纷,承包商也逐项提出了索赔。

1.2领导权体现在权利运用的主动性

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工程师和承包商常常意见不一致,这时工程师应主动以建设性对话方式解决承包商提出的分歧,而不应仅与承包商交换大量的函件或指责对方。若工程师陷入承包商的陷阱,完全处于应对的一方,则丧失了领导权地位,无疑导致大量争议,不得不通过争议审查机构(如争议复审委员会或仲裁庭)解决争议。

合同中出现条款不完善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专业索赔高度发达的今天,承包商很容易聘到索赔专家或技术专家寻找合同中的不完善条款。但是,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工程师往往坚持合同一经签字就不能改变的观点,不愿意通过协议或备忘录修改存有不完善条款的合同,导致承包商提请争议。由于国际上通行解释合同反义居先的原则,工程师或业主的理解往往得不到争议审查机构的支持。

1.3领导权体现在对权利运用的及时性

在大型的土建工程施工中出现变更和索赔是正常的。除业主、设计或承包商提出变更要求外,不可预料的事件随时会导致合同条件的改变。工程师应及时发现工程或合同中的改变,及时签发变更令,予以确认。这样可以减少承包商后续的索赔。

对于索赔一般容易倾向于冷置和拖延处理,这也是放弃领导权的表现。不可否认,承包商的许多索赔包括不合理的成分,工程师要做的就是对承包商的各种索赔要求及时评审并作出答复。

1.4领导权体现在对权利运用的明确性

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不可预料的事件造成施工中断,合同中一般会要求按工程师的指令行事。如无工程师的指令,承包商往往以自已的判断进行工作,不能停下来等待工程师明确的指令是承包商一个很好的索赔争辩理由。在这种情况下,业主将向承包商支付实施的额外工作。

对承包商的不正确行为或错误工作,工程师要明确表达其反对意见并提出矫正指令。

2质量标准和付款标准的关系

在处理支付问题时,容易将质量标准和付款标准二者栓在一起或划上等号,认为对质量不合格的工程扣款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也是人们常说的“一票否决制”。例如,有人认为

①混凝土构件上出现了裂缝尚未修补,就不能对其进行支付;

②作为单价合同的支付,就应该严格与质量标准对照,低于标准的就不应付款;

③实验结果没有出来之前,也不应付款;

④工程师尚未检查,不同意支付;

⑤承包商尚未退交支付支持材料,拒绝支付。

事实上,质量标准和付款标准是两个不直接相关的概念。如果二者直接相关,FIDIC合同中风险的平衡关系就会改变。因为在FIDIC合同下,支付并不意味着对完成的工程进行批准,这也是FIDIC合同规定了中期支付机制的原因。

FIDIC合同的公正性之一体现在它要求承包商为其所做的工作得到支付,以保证其现金流。同时规定了保留金扣除、履约保函以及其他保险措施,保证承包商按照质量规范进行施工,以保证业主得到一个满意的工程。

例如,在某工程中,承包商就这类问题提出了签证不足的争议,并提交争议审查机构审理,结果业主方不但支付了扣压的`本金,还付出了一大笔利息。

根据该项目国际咨询专家和争议审查机构的建议,处理和质量有关的支付问题应注意下述事项:

(1)工程师在签发证书时必须公平合理,如果一个项目中的整个工程没有全部被拒绝,那么扣除100%的申请金额是不合理的。

(2)工程师不能扣减全部的申请金额,除非工程师已发出明确的指令该工程必须全部拆除和重做,否则扣减只适用于需要拆除和重做的那部分工程。

(3)对有缺陷的工程,工程师可以进行合理的扣减,但要给出明确的解释。工程师应明确需要承包商采取的对缺陷进行修复的措施。当承包商的修复工作达到了工程师满意后,应支付所扣的金额。

3承包商的施工方法

一般合同中规定永久工程或临时工程开工之前的一段合理时间内,承包商应提交施工方法(或施工组织设计)供工程师批准。对承包商施工方法进行检查是不必要的,这仅是人们常说的“人、机、料、法、环”五环控制中的一环。

在某工程中,承包商在争议审查机构的一次现场考察中抱怨工程师不断要求承包商提交施工方法说明或报告,承包商提交了100多个施工方法说明,却从未收到工程师的批复。工程师要求提交无关的细节,不能对一些限制性因素适当地予以澄清,也不能很好地说明他们的观点,从而不必要地延误了对施工方法的批准。

事实上,在FIDIC合同下,保证其施工方法的完备性是承包商的主要风险之一,因此合同中一般不会对施工方法说明的详细程度作出限制。如果在工程师的苛刻要求下通过了一种施工方法,而实践又证明这种方法不可行,就可能造成索赔。对于施工方法,工程师应关心的是人员安全、工程的长期安全和施工过程人员安全的影响。如果工程师的不正当要求导致施工计划的延误,或工程师实质上改变了承包商提出的施工方法,承包商肯定会提出索赔。

4分包商

关于分包商,工程师往往希望知道分包商和承包商之间的合同和相关细节,要求承包商提交分包合同等资料。实际上,工程师没有任何必要知道承包商和分包商之间合同的条款和条件。工程师一般仅仅需要对分包商的资质、分包项目和分包金额情况进行审查。工程师也没有必要对承包商和分包商的关系进行干扰,任何干扰都容易导致合同问题的出现和造成承包商的索赔机会。

在施工现场,监理工程师对分包商或承包商工人的直接指挥或干扰也会带来合同问题。

5工程变更

对变更工程进行费用分析时,工程师往往要求承包商提交费用分析资料,但FIDIC合同中没有任何条款规定承包商有义务向工程师提供这些资料。工程师可以这样做,但不能期望承包商提供所有的细节。否则,承包商会抱怨工程师要求过多的资料,目的是拖延签发变更令。

承包商不愿提供所有细节的主要原因是有些细节对业主有利而不利于自己。因此,工程师的现场人员应该掌握现场记录,这对变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对某工程的一项变更止水条材料进行估价时,承包商提出要在费用中包括10%的损耗率,承包商认为这一比率符合施工行业的惯例。但是工程师调查了现场工程师记录的该材料的出入库资料,发现实际的损耗率只有1%。承包商表示不满并提请争议。争议审查机构复审后认为该材料的损耗包括在其他成品中,无需再考虑。仅此一项,业主就挽回了十几万的损失。

在对变单价的评估上,FIDIC合同规定,如果工程师认为适当,应以合同中规定的费率和价格进行估价。但是,在实际实施时往往会遇到困难。

一种倾向认为合同中某个单价太低,而选择采用另一个高的单价或订一个新单价,承包商愿意这样做。例如,某工程混凝土项目的变更中,需要对水泥进行估价。承包商投标时水泥的报价为484元/t,这个价格比当前市场价格低。承包商要求以市场价512元/t进行估价。虽然这个价格符合实际,但是,工程师坚持采用投标价格。有时,承包商还会说,投标报价失误了,应重新进行合理的变更评估。关于这一点《工程法律和ICE合同》有定论:①以工程量清单中的单价和费率是错误的和不经济作为理由,来争辩它们不应被用于变更估价是不合理的。②如果承包商报价错误或不经济,不应企图让他通过过大的变更估价来弥补其损失。

另一种倾向是认为某个合同单价太高,需重新订一个单价,工程师愿意这样做。例如,某工程工程量清单中有混凝土伸缩缝泡沫板材料的项目。承包商的投标报价为GB止水的2倍。GB止水比较贵,显然承包商的报价偏高。工程实施过程中,工程师指令施工支洞增加混凝土衬砌工作,在对永久缝闭孔泡沫板评估时发生了争论。有人认为,原BOQ单价太高不适用,既然是变更项目,就应该重新估价。这种观点也是违背了FIDIC合同的宗旨。

6现场记录的确认

对承包商提交的现场记录,出于保护工程师自身利益的考虑,工程师往往拒绝签字,这种现象很常见。但是这并不证明该记录无效。争议审查机构在对某项争议复审后认为,如果工程师仅仅由于程序上的原因而拒绝在承包商提交的记录上签字,如果这些记录是对工作的合理描述,则其仍然是有效的。无论出于什么理由,工程师应在提交的记录上签字。如果工程师对承包商要求签字有怀疑,他可以加上“工程师的签字仅作为记录之目的,不构成对任何支付权利的批准”之类的备注。

7结语

通过参加某国际招标投标工程及施工的全过程,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观察认为:

(1)如果某工程采用引进外资,建议仲裁机构采用北京国际对外经济贸易委促进会――仲裁委员会。

(2)合同管理由事后管理改为事前及全过程管理。合同双方谈判时,宜邀请工程师参加。

(3)在施工过程中工程师督促双方执行合同是无可非议的。如果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出现变更也是不正常的。经验证明一个不完善的及时指令要比一个完善的但不及时的指令要好许多。

FIDIC合同管理中的经验和教训论文 篇2

关键词:水利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协议书,分包合同,变更签证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工程施工的经济业务活动, 主要是通过合同形式进行的, 水利工程项目也不例外。现今, 市场竞争激烈、投标报价偏低、利润率低, 一个项目的经营盈亏和施工合同管理有密切关系, 加强合同管理是争取项目工程盈利的最佳途径;放松合同管理, 就很难取得工程盈利, 而是往往会造成工程亏损。笔者作为水利工程施工单位职员, 以本人在项目施工合同管理中的经历, 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

1 项目合同管理概述

项目合同管理, 是指对项目合同的编制、签订、实施、变更、索赔和终止等的管理活动。对于施工单位来说, 项目合同主要有:1) 与发包人签订的施工合同, 包括协议书、专用合同条款、通用合同条款等;2) 与分包商签订的分包合同, 包括劳务分包合同、材料采购合同等;3) 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洽商记录、变更签证等。施工合同和分包合同必须以书面形式订立。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原因产生的洽商、变更内容, 其作为合同的组成部分, 也应以书面形式签认。

2 协议书宜细不宜粗

根据《招标投标法》第46条规定, 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30日内, 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 (水利工程项目常称“协议书”) 。招标人和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

对于施工单位来说, 参加了投标, 就表示接受招标文件的规定, 就算有些规定不合理也须接受, 而协议书一般采用协商方式, 只要其内容不背离招投标文件的实质性内容, 都可对细节内容进行谈判、约定 (需用说明的是, 现阶段有的招标文件中已明确了“协议书”的格式内容, 这种情况可通过形成“补充协议书”来约定) 。

协议书内容宜细不宜粗。不要忽视这些细节问题, 在签订协议书阶段, 这些问题一般由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的合同管理人员谈判协商来约定, 数天内就能确定下来;而如果把这些细节问题留到施工阶段再来处理, 施工单位按程序须先提交至监理单位, 再由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进行协商, 或组织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三方协商处理, 1个细节问题有可能拖上数月都解决不了。

3 协议书可明确的细节内容

原则上说, 招标文件的“投标须知”、“专用合同条款”、“通用合同条款”、“技术标准和要求”等章节中未明确的细节问题, 都可在协议书中明确。一般在协议书约定的细节问题有:

1) 税差补偿

投标时, 投标组价所采用的预算税金费率, 一般均按招标文件中列出的投标报价参考依据 (预算定额) 取用, 预算税率一般比实际的低0.5%~2%。此种情况, 投标人可到当地税务机关咨询所投标水利工程项目需缴纳的税种、税率, 并开具证明, 与招标人协商明确税差的补偿方式。

2) 材料价差补偿

水利工程工期长, 一般专用合同条款中均约定由建设单位承担主要工程材料的涨价风险, 但对材料价差补偿费用如何确定、计量, 多未作具体约定。水利工程多位于远离市区的地方, 工程材料多需到工程所在地的地级市区采购, 路途远, 采购费用大, 材料价差不能直接采用当地建设造价管理部门发布的材料信息价。材料费是工程建设费用支出的大项, 投标人应与招标人明确材料原价、运输费、采购费等费用的确定及计量方式, 及明确材料价差的计算公式 (应计入价差补偿费的税金) 。

3) 建设单位在施工阶段零星使用施工单位人工、机械的计费标准

施工过程中, 对属于建设单位的承担义务, 需使用人工、机械的, 一般都由施工单位来实施。此种情况产生的费用应由建设单位来承担, 但费用计算标准, 常因招标文件、协议书未规定造成纷争。故应明确零星使用施工单位人工、机械的单价, 可约定按造价管理部门发布的信息价计取, 或直接约定相应的人工、机械单价金额。

4 分包合同, 总包单位应承担物价上涨风险

根据《招标投标法》规定, 总包单位可对合同项目的非主体、非关键性工作进行分包。对总包单位来说, 分包部分工作给专业化的分包队伍, 有利于做好主体性、关键性的工作, 也有利于降低风险、锁定利润。水利工程项目一般分包的工作有:施工劳务、材料采购供应。评审分包合同时, 不能只按报价低高来评判优劣, 而应综合评审。从有利于工程顺利实施的角度出发, 总包单位应承担物价上涨的风险, 否则分包单位轻则消极怠工、迟缓供货, 重则退场、拒绝供货。

另外, 应特别加强对劳务分包的管理, 防范因劳务分包单位在工资支付、工人社保等方面未尽义务而引起劳务纠纷。

5 及时形成洽商记录、变更签证

根据“通用合同条款”的规定, 工程变更时由监理工程师下发书面变更指示, 承包人按指示实施。而实际操作中, 监理工程师或业主代表常常通过碰头会、口头指令来下达指示, 而无书面指示, 且常常对指示进行多次变更。对这种情况, 施工单位应不厌其烦地形成洽商记录或变更签证单, 要求监理工程师、业主代表签字确认后再实施, 以免计量或索赔时无凭据。洽商记录、变更签证应及时形成, 如果在变更完成后再来补签证, 监理工程师往往以“记不清楚了”之类的借口拒绝签字。

6 结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工程施工的经济活动往来依照合同运作。而通过加强合同管理, 可以规避、降低合同风险, 可以避免因未按合同施工、违约带来的经济赔偿损失;同时, 当合同另一方未按合同履行其义务时, 我方可以依照合同来维护我们的权利, 要求其赔偿、补偿我方损失。所以, 作为合同管理人员的我们, 要不断的总结工作经验及教训, 提高我们的合同管理业务水平, 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使我们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彭立前, 等.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T50326-2006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FIDIC合同管理中的经验和教训论文 篇3

潘柱伟

广西水电工程局,广西 南宁 530001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在FIDIC施工合同条件下施工安全管理的要求,及加强安全管理所采取的对策,对适用FIDIC施工合同条件工程的安全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FIDIC;安全管理;对策;控制

1、引言

FIDIC施工合同条件是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组织编写的施工合同标准格式,是推荐用于由雇主或其代表工程师设计的建筑或工程项目。这种合同的通常情况是,由承包商按照雇主提供的设计进行工程施工,雇主和承包商都严格执行合同规定条款。

安全管理是指管理者对安全生产进行的立法(法律、条例、规程)和建章立制,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目的是保护员工在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保护财产不受损失和环境不受到破坏。FIDIC施工合同条件中对安全管理有明确要求,包括现场防护、人员管理和安全保障等。

2、合同条件对安全管理的要求

2.1 遵守所有适用的安全规则

所有适用的安全规则除包括企业所在国的国家、行业、单位的法律、条例、规定和规章制度外,也包括项目所在国家的有关安全法律法规。

2.2 照料有权在现场的所有人员的安全

有权在施工现场的人员不仅包括承包商人员和雇主人员,还包括由雇主和代表工程师通知承包商作为雇主在现场的其他承包商的授权人员及任何其他人员。承包商应始终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维护承包商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承包商应指派一名事故预防员,负责现场的人身安全和安全事故预防工作。

2.3 现场安保

承包商必须在工程竣工和按规定移交前,提供围栏、照明、保卫和看守,负责阻止未经授权人员进入现场。

2.4 文明施工

在工程施工期间,承包商应保持现场没有一切不必要的障碍物,并应妥善存放和处置承包商设备或剩余的材料。承包商应从现场清除并运走任何残物、垃圾和不再需要的临时工程。承包商应使该现场和工程处于清洁和安全的状况。

2.5事故报告

任何事故发生后,承包商应立即将事故详情通报雇主代表(工程师)。承包商应按雇主代表(工程师)可能提出的合理要求,保持记录,并写出有关人员健康、安全和福利,以及财产损害等情况。

3、安全管理对策

3.1 项目安全管理策划

项目安全管理策划就是根据FIDIC施工合同条件中安全管理条款,工程系统、环境系统以及社会系统相结合,全过程、全方位的考量,完善安全管理组织,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合理调配安全资源投入,制定合理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完善项目安全管理系统,确保安全工作目标的实现。

3.1.1 安全管理目标策划

项目安全管理目标的策划就是根据项目现有的资源,即人力、物力、财力,以及项目可承受的安全管理风险,合理确定项目的安全管理目标。这一目标的确定就要求全体员工在工程建设中,遵章守法,自觉防范安全风险,不断地营造安全、文明的施工环境,确保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

3.1.2危险源的辩识和控制策划

(1)危险源的辩识

项目危险源辨识应建立一个由专业技术人员、安全管理人员、有经验的工人或聘请安全评估专家组成危险源辨识及施工作业风险评价小组,对所承担建设施工项目的施工区域、生活区域中每个环节存在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所有施工作业活动环境和管理两方面的不足点进行危险源的辨识。再就是对已辨识的危险源进行施工作业风险性评价。

(2)危险源的控制

1)危险源风险控制的原则

对危险源风险控制的原则首先是考虑消除风险,其次是考虑降低风险,最后考虑采用个人防护设施和用品。即首先考虑从本质上消除风险,而后退其次后求之。

2)危险源风险控制的三种方式

①运行控制:通过严格地执行公司和项目部的各项制度,加强过程性的日常的安全监督检查,达到对各类安全风险和环境影响的控制,包括对一般危险源的控制;

②管理方案:部分重要危险源在现有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手段不能有效消除的情况下,需项目部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改才能有效消除危险源风险时,需制定安全管理方案对这一部分重要危险源进行控制。

③应急控制:通过建立“应急预案”,对可能突发的事件启动“应急预案”,达到对安全风险和环境影响的控制。

3)危险源风险控制策划

①首先依据风险控制原则,制定风险控制方案,如制定相应的运行控制程序、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等等。

②对危险源进行分类控制:重大危险源制定安全管理方案,重要危险源必要时制定安全控制措施,一般危险源做好运行控制。

③应急控制:对于潜在的紧急风险情况,如火灾事故、重大人身伤亡事故等应制定应急预案。

3.1.3 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

(1)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项目部必须收集适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严格遵守适用的各项法律法规。如在国内进行施工的FIDC合同条件施工项目,必须收集如下适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和处理条例》、《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程》等等。根据FIDC合同条件相关条款要求,在境外施工项目还要收集并严格遵守所在国适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如我公司在安哥拉进行FIDC合同项目施工,收集了《安哥拉劳动合同法》等,并严格遵守安哥拉国家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2)完善和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项目部根据本工程项目的特点、地域环境,建立《项目安全和卫生文明的管理制度》,具体包括:《安全施工责任制度》、《安全施工教育培训制度》、《安全施工检查制度》、《安全施工措施管理制度》、《事故调查、处理、统计、报告制度》、《安全考核与奖惩(含违章处罚)制度》、《安全工作例会制度》、《安全用电管理制度》、《安全设施、防护装备管理制度》、《防火、防爆安全管理制度》、《机械、工器具安全管理制度》、《车辆交通安全管理制度》、《文明施工管理制度》、《当地劳工安全管理规定》等等。

3.2 现场文明施工管理

文明施工是指设施标准、环境整洁、行为规范,施工组织科学,施工程序合理。FIDIC施工合同条件要求:在工程施工期间,承包商应保持现场没有一切不必要的障碍物,并应妥善存放和处置承包商设备或剩余的材料。承包商应从现场清除并运走任何残物、垃圾和不再需要的临时工程,应使该现场和工程处于清洁和安全的状况。包括:

(1)施工生产区域尽可能实行封闭管理。主要进出口处应设有明显的施工告示牌和安全警示牌,与施工无关的人员、设施不应进入封闭区。

(2)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遵章守纪,按规定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

(3)施工道路平整、畅通、安全标志、设施齐全。

(4)风、水、电管线、通讯设施、施工照明等布置合理,安全标识清晰。

(5)施工机械设备定点存放、材料工具摆放有序、工完场清。

(6)现场建筑垃圾定点放置,定期清运,不准随意丢弃垃圾。

(7)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尘、毒、噪音等危害,废渣、污水处理符合规定要求。

3.3 施工过程安全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控制,要强调一个“严”字,主抓一个“细”字。我们应该认识到,安全事故存在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尤其是施工安全管理,要通过识别和控制施工过程的危险源,达到预防和消除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是施工安全管理的根本目标。在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标,但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标关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对生产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控制,必须列入过程控制管理的节点。事故发生往往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运动轨迹与物的不安全状态运到轨迹的交叉所造成,从事故发生的原因看,也说明了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应该作为安全管理重点。要做好施工项目的安全过程控制管理,必须要做到四个坚持:

第一是要坚持管生产同时管安全。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发挥着促进与保证作用,因此,安全与生产虽有时会出现矛盾,但从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表现出高度的一致和安全的统一。

第二是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生产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第一是从保护生产力的角度和高度,表明在生产范围内,安全与生产的关系,肯定安全在生产活动中的位置和重要性。进行安全管理不是处理事故,而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针对生产的特点,对生产要素采取管理措施,有效的控制不安全因素的发生与扩大,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以保证生产经营活动中,人的安全与健康;预防为主,首先是端正对生产中不安全因素的认识和消除不安全因素的态度,选准消除不安全因素的时机,在安排与布置生产经营任务的时候,针对施工生产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予以消除是最佳选择,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经常检查,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采取的措施,明确责任,尽快地、坚决地予以消除,是安全管理应有的鲜明态度。

第三是坚持全员管理。安全管理不是少数人和安全机构的事,而是一切与生产有关的机构、人员共同的事,缺乏全员的参与,安全管理不会有生气、不会出现好的管理效果。当然,这并非否定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和安全监督机构的作用,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全员参与安全管理十分重要。安全管理涉及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涉及从开工到竣工交付的全部过程,生产时间,生产要素。因此,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坚持全员、全方位的安全管理。

第四是坚持持续改进,安全管理是在变化着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其管理就意味着是不断改进发展的、不断变化的,以适应变化的生产活动,消除新的危险因素。需要不间断地摸索新的规律,总结控制的办法与经验,指导新的变化后的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3.5 事故的报告

按照FIDIC 施工合同条件相关条款要求,任何事故的发生,都必须立即将事故详情通报雇主代表(工程师)。事故报告除了我们国家规定的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情况外,还要报告有关人员健康、安全和福利情况。

4、结束语

在安哥拉TALATONA项目管理中,我公司严格遵守FIDIC施工合同条件,认真策划和实施安全文明施工标准,有效保证了所有员工的安全和健康,注重环境保护,很好地实现了项目安全生产目标,为公司在安哥拉进一步拓展建筑施工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班级工作总结经验和教训 篇4

一, 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教育的素材和契机,

现在的德育已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高不可攀,等于形同虚设。这就要求德育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向生活回归,如果和生活隔离开来,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素材和契机,只有植根于学生生活的土壤之中,德育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二,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失败,正确对待挫折。

遭受挫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任何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要让他们认真总结失败教训,提高对失败的承受能力。正确对待挫折,不仅可以克服和消除挫折,而且还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使他们最终成为意志顽强、性格坚韧、心理健全的人。这一点在德育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贯穿在整个的教育过程中。

三, 要利用休闲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法制教育

青少年时期最容易接受外部环境的各种影响,因此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由于该时期青少年的心理还处于不稳定状态,极易受不良的社会心理影响,一遇挫折或诱惑,便成为越轨者。

因此心理健康不仅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所以重视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心理偏差的纠治,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提高他们明辨是非和抵制错误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而传统的应试教育,越来越把我们的教育工作引入到了一切为了分数,政治思想、法制教育被忽视,甚至有些学校取消了与升学看似无关的德育课程,或者是名存实亡,学生无法真正从中受到政治思想、法制教育。而社会上,由于人们只注重发展经济,更是忽视了对学生的教育,致使少数学生道德和法律观念淡薄,盲目追求个人私欲而不惜以身试法。在这点上,班主任应当做力所能及的事,负应负的责任,尽应尽的职责。

四, 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最高形式。前人早已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其不教的深层意义就是学生自我教育。试图通过“关”“管”“灌”,迫使学生“就范”的德育形式无疑是对德育的亵渎,也必将阻碍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班主任首先须把学生视为能动的教育主体,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上。班主任的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不强制,不灌输和说教,主张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反复探究确定自己的主体价值观。

五, 班主任要重视自身品德的修养。

辛亥革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篇5

作者:风雨如

文章提要:

一、理论宣传的重要性

二、群众斗争的自发性

三、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四、新旧军队的动摇性

五、改良主义的危害性

六、地主阶级的狡猾性

七、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今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纪念辛亥革命,我们应当汲取哪些经验和教训呢?最近,我读了几本有关辛亥革命的书,心有所得,写出以下几点粗浅的分析和认识。

一、理论宣传的重要性

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之前,革命者都自觉不自觉地开展了理论宣传、舆论准备工作,没有一个例外。辛亥革命亦是如此。

1903年,在日本的留学生陈天华写了两本通俗小册子,《猛回头》和《警世钟》。这两本小册子在国内散播很广,影响很大。他说:列强“把我们十八省都画在那各国的势力范围内,丝毫也不准我们自由。中国的官府好像他的奴隶一般,中国的百姓好像他的牛马一样。”“列位,你道现在的朝廷仍是满洲的吗?多久是洋人的了!列位若还不信,请看近来朝廷所做的事,那一件不是奉洋人的号令?……我们倘不把这个道理想清,事事依朝廷的,恐怕口虽说不甘做洋人的百姓,多久做了,尚不知信。朝廷固然是不可违抗,难道这洋人的朝廷也不该违抗么?”

也是在1903年,邹容出版了《革命军》。他写道:“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吾今大声疾呼,以宣布革命之旨于天下。”

与此同时,章太炎在《苏报》上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著名文章。康有为说,“中国今日之人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所以他断定革命一定会造成混乱,不会有好结果。为驳斥这种论点,章太炎的文章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

由于《苏报》发表了《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抨击皇帝和清政府,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清政府便照会上海租界当局,以“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罪名将章太炎、邹容逮捕。1904年5月,他们分别被判处监禁3年和2年。1905年,邹容被折磨致死。1906年,章太炎刑满出狱。这就是著名的《苏报》案,也是清朝的最后一桩文字狱。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其机关刊物是《民报》,《民报》发刊词为孙中山所撰,第一次提出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民报》驳斥改良派的君主立宪,开明专制,反对土地国有等主张,一时成为革命斗争的号角。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所做的多年的艰苦的理论宣传、舆论准备工作,就不会有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这是一条非常宝贵的历史经验。

二、群众斗争的自发性

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对内残酷压迫,对外屈膝投降,不仅引起了革命的人的不满,也引起了广大群众主要是农民的强烈不满。农民斗争此伏彼起,连绵不断。但是,这些斗争都是自发的,也是无组织、无纪律、无纲领的。这是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对此,我们没有理由求全责备。但是,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正是这些农民的反抗斗争,为辛亥革命铺平了道路。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下同)一书中写道:

在各地群众的自发斗争中,有两种斗争居于突出地位:一是饥饿的群众起来抢米抗漕;另一种是群众起来反抗清朝官方的所谓“新政”。这些斗争的锋芒都是针对着清朝统治者。有些地方的群众在进行这些斗争的同时,也打击洋人的势力。客观形势的发展使群众以低级的、自发的形式把反封建的斗争和反帝的斗争结合了起来。(第752页)

当时在各地办的“新政”,包括办学堂、办警察、修铁路,以至查户口、钉门牌等等。所有这些“新政”都引起了群众的怀疑和反抗,因为群众所看到的是横征暴敛的加强,他们根据经验也绝不相信这个只知卖国的政府会做出对人民有利的好事来。(第755页)

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从这种斗争中看出群众的力量。孙中山在1907年发动钦州防城的起义时,对于当地农民反抗糖捐的自发斗争置之不顾,就是一个显著的例证。事实上,这种到处蜂起的、自发的群众斗争,主要是农民群众的斗争,使清朝统治的基础发生严重的动摇,使清朝统治者惶惶不可终日。客观上说来,资产阶级革命派正是依靠这种力量才能够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一举而推翻清朝统治。他们不能自觉地组织和动员这种力量,又是他们虽然推翻清朝统治但并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的根本原因。(第758页)

广大的贫苦农民群众和城市贫民群众在辛亥革命中是重要的角色。他们的革命力量虽然没有能充分发挥出来,但如果不存在这种力量,各省的“光复”不会这样迅速地实现。同时,因为这种力量并没有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各省在宣布共和胜利声中,革命的果实都落到善于随机应变的旧势力的手中。(第856-857页)

辛亥革命18年后,37岁的郭沫若在日本完成《反正前后》一书。书中在回忆当时成都的情形之后,对上述问题做了比较清醒的分析:

但是,朋友,你们且莫忙单作为滑稽的现象,而以一笑付之。我有意把这些滑稽的现象写出来,我是想使大家知道保路同志会乃至同志军的军事行动的本质。那自然不是蒲殿俊辈所代表的立宪论者,也不是董修武辈所代表的革命党人,而是货真价实的“人民大众”!这种人民大众的威力,我们不要把它轻视了。就是他们,在竹竿头上绑的菜刀,手里拿着的吊刀子,不已成为推倒了赵尔丰的原动力,杀死了端方的原动力,乃至送葬了清廷的原动力吗?

要记着,辛亥革命是一九一一年。这后于一九○五年的俄罗斯第一次的革命仅仅六年,先于一九一七年的俄罗斯第二次革命也仅仅六年。革命的性质大略相同,然而革命的结果却完全两样!我想,假使中国有好的领导者,把那真正的革命民众从那时起便引到真正的革命的道路上,中国不早已有充分的力量和帝国主义者对抗,而成为世界革命的前驱吗?

以上史实告诉我们:第一,任何一次社会大变革的前夜,都会出现自发性的群众斗争。虽然这种斗争是盲目的,甚至是野蛮的,但是它又是合理的、正义的。因为这种反抗压迫的斗争,归根到底是被统治阶级逼出来的,这与《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们被逼上梁山是同一个道理。第二,当统治阶级处于末路的时候,它的任何“新政”都是对付群众斗争的骗局,都是为了苟延残喘,也都瞒不过群众的眼睛。第三,资产阶级革命家,由于他们的阶级和世界观的局限,不能正确认识、对待和引导群众的自发斗争,使自己处于孤立状态,使革命归于失败,这是一个非常沉痛的历史教训。

三、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辛亥革命为什么在武昌爆发呢?武昌起义者为什么在一夜之间就夺取了政权呢?我们回顾一下历史: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是由失去了领导的革命士兵们打响的,仅仅经过一夜的战斗,到了10月11日早晨,武昌的政权就掌握在革命士兵们的手中了。当时,同盟会的领袖们或在国外,或在上海、香港等地。发动这次起义的文学社和共进会的一些带头人都不在现场。孙中山曾说,他在辛亥革命前经历过“十次革命之失败”,也就是十次武装起义的失败(实际上不止十次)。他刻意组织、领导的以推翻清王朝为目的的起义一次也没有成功,而不是由他组织、领导的武昌起义却在一夜之间成功了。从这些现象上看,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确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任何偶然性的事物之中都包含着必然性。恩格斯说:“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如此等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0页。)所以,我们不能把武昌起义看作一种纯粹的偶然现象。

武昌起义的成功,是武昌的革命士兵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这个成功绝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是多年间全国各地无数次的由无数革命党人和农民群众抛头颅、洒热血的自觉斗争或自发斗争失败之后结出的胜利果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说,武昌起义前的种种斗争都是星星之火的话;那么,到了1911年,星星之火就形成了不可阻挡的燎原之势。——这是历史的必然。

当全国都布满了干柴的时候,干柴在什么地点、什么时候燃烧是一种偶然;但是,只要有干柴的地方,迟早要燃烧,这是一种必然。当火山进入苏醒期的时候,火山在什么时候喷发是一种偶然;但是,只要火山矗立着,它迟早要喷发,这是一种必然。事实上,当荡涤留在旧世界上的污泥浊水的怒潮已经隆隆可闻的时候,它从哪一条洪堤上倾泻下来,已经不再重要了。

四、新旧军队的动摇性

在辛亥革命中,发生了多起新旧军队的反戈事件。特别是新军的士兵们,纷纷倒向革命,调转枪口,指向反对阵营。

参加武昌起义的士兵,就是清王朝军事改革的产物——新军。武昌起义12天后,湖南、陕西两省省会发生新军起义。在一个月内,又有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浙江、江苏、安徽、广西、福建、广东、上海,稍晚一点还有四川等地的新军起义。此外,清王朝的海军也倒戈到了革命方面。

而一向被视为可靠的旧军(巡防营),也有反叛的。湖南和陕西的旧军,几乎全数参加了起义。长沙城外的新军武装进城,守城的巡防营士兵不发一枪阻拦。贵州省城陆军小学堂的学生举行起义,巡抚衙门的卫队拒绝向起义者开枪。

这说明,当一个王朝风雨飘摇的时候,当它再也不能“照旧”统治下去的时候,作为国家机器的军队也不是铁板一块。具有讽刺性的是,清王朝苦心经营出来的新军,竟然成为埋葬它自己的一把铁锹。

五、改良主义的危害性

1905年同盟会成立,在日本出版机关刊物《民报》,比较有系统地宣传革命的主张。康梁的保皇党则随着清朝朝廷宣布“预备仿行立宪”而起劲地鼓吹君主立宪。这样,在1906年到1907年间,一方面以《民报》为主,一方面以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为主,展开了一场革命还是改良的大辩论。投入这场论战的还有其他十几种报刊。这场论战的中心问题,是要不要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

耐人寻味的是,在国内,主张改良的报刊能够公开出版发行,而革命派只能秘密传布他们的出版物。由此可见,改良派的屁股是坐在哪一边的。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写道: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集中力量推翻清朝统治,也正是打击站在它背后的外国帝国主义。同盟会的成员们都对中国已陷入半殖民地的地位的事实感到愤慨,热烈地企望革命能使得中国获得独立。有些同盟会员明确指出,清朝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称清朝为“洋人的朝廷”的陈天华是同盟会发起人之一。又例如在《民报》上撰文的汪东认为,“及今之世,而欲求免瓜分之祸,舍革命其末由”(第710页)

为了担心会遭到清政府的禁止,梁启超在宣言书中特别声明:“政闻社所执之方法,常以秩序的行动,为正当之要求。其对于皇室,绝无干犯尊严之心;其对于国家,绝无扰紊治安之举”。这种跪在专制统治者面前乞求立宪的丑态,足以说明梁启超同样是迫切企待从清朝的立宪中找寻政治出路。(第719页)

立宪派使自己站到了维护清朝统治的立场上,这理所当然地引起了革命派的猛烈的攻击。清朝政府已经极端腐朽,并且已经成为外国帝国主义的工具,已经成为中国前进中必须扫除的障碍。资产阶级革命派根据无可辩驳的事实,声讨清朝统治者的罪状,也就充分暴露了立宪派的立场的反动性。(第723页)

立宪派提出来这些说法,没有把革命派吓倒。革命派用朴素的逻辑,根据驳不倒的事实回答了这些说法。“内乱”难道是革命造成而不是清朝的统治造成的吗?难道不正是腐朽而恶劣的清政府造成了到处民不聊生,民变蜂起的情势吗?(第727页)

从孙中山、黄兴到秋瑾、徐锡麟,这些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家,都把革命看做是和武装斗争不可分的。他们蔑视清朝的所谓立宪,也绝不相信那种认为“政治革命”可以用劝告、请求的方法来进行的说法。他们继承了中国农民革命的优良传统。但是究竟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和进行武装斗争,这问题是他们所没有解决的。(第746页)

从以上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出,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实际上还包含着这样一个问题:社会的主要矛盾究竟是民族矛盾呢,还是阶级矛盾?在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理论水平,自然还没有达到从本质上区分社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高度,他们也不明白“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但是,他们从斗争的实践中已经朴素地意识到:既然清王朝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就必须把解决清王朝的问题放在首位。

吴玉章在他所著《辛亥革命》(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一书中,在回忆革命派与改良派在1906年的一场斗争之后,写道:

但是,康梁等人并不甘心于失败。当清朝政府假意宣布预备立宪的时候,他们欣喜若狂,积极组织立宪政党,准备回国去做清朝的立宪功臣。于是,革命派与立宪派(改良派)的斗争便由以理论为主而转为以行动为主了。(第87-88页)

事实正像他所说的,当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爆发之后,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斗争就从笔墨之争变为兵戎相见了。例如:湖北的汤化龙排挤年轻革命军人,阴谋窃取军政府的权力;贵州宪政会引进滇军唐继尧部,摧毁由自治学社掌握的军政府;山西谘议局长梁善济于附从革命后,又在清军攻太原时充当内应;张謇以章太炎倡说“革命军起,革命党消”为口实,诱使革命党人解散同盟会;在建都问题上,改良派群起责难孙中山,迎合袁世凯建都北京的愿望,实际上对袁世凯的窃国行为起了助纣为虐的作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对资产阶级改良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危害作用加以分析。

第一,资产阶级改良派在革命中的迷惑性。

辛亥革命前,革命派在同改良派的笔战中取得了优势,使改良派威风扫地。但是,那都是在知识分子中进行的,广大底层民众知之甚少。辛亥革命的狂飙给改良派以一种机遇,使他们处于一种很有利的地位。一方面他们没有当权,很容易把自己说成是赞成革命的;一方面他们又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很容易拉拢一般年青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取得他们的信任。他们就是利用这些条件迷惑民众,从而在革命中或先发制人,充当革命的领导者;或后发制人,从革命派的手中攫取革命果实;甚或充当杀戮革命派的刽子手。

第二,资产阶级改良派在革命中的依附性。

资产阶级改良派在革命中时刻没有忘记争夺领导权。他们这样做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但是,他们是凭据自己力量做的吗?不是的。改良派身后站着封建地主阶级,他们不过是封建地主阶级用来篡夺革命政权的工具。资产阶级改良派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力量,它在同资产阶级革命派决裂时,就只能依靠封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这些最反动的势力,充当他们的鹰犬。

值得一提的是:在领导权问题上,从辛亥革命的开始到结束,从革命的中心到各个省份,反而是革命派颇为被动和狼狈。他们既得不到上层封建地主阶级、官僚买办阶级的支持,又不愿意到下层发动农民阶级,身旁还有改良派的掣肘……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回味的。

第三,资产阶级改良派在革命中的摇摆性。

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的《前言》中,作者对清末谴责小说作家的政治思想做了这样的分析:

在他们看来,现实生活是充满了黑暗和丑恶的,但他们不知道,那丑恶和黑暗的根源正是他们恋恋不能舍去的东西;而唯一能够从根铲除一切黑暗和丑恶的,是来自人民的革命力量,但他们对人民力量,却比对于任何黑暗和丑恶更为害怕。

这里所说的,是清末谴责小说作家的思想局限。同时,它也是自古以来一切摇摆于光明与黑暗之间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更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思想局限。资产阶级改良派在革命中时而热情,时而消沉;时而激烈,时而绝望;时而首鼠两端,时而见风使舵……不就是摇摆性的体现吗?但是,所谓摇摆,只是暂时的,他们归根到底是必须选择的——或者光明,或者黑暗;或者人民,或者人民的反面。

列宁说:“一般说来,改良主义就在于,人们只限于提倡一种不必消除旧有统治阶级的主要基础的变更,即是同保存这些基础相容的变更。”(《列宁选集》第2卷,第479页。)这是改良主义的本质。正是这个本质,决定了改良主义者,包括辛亥革命中的改良主义者的历史命运。

总之,资产阶级改良派在辛亥革命中扮演的角色是极为不光彩的。他们的种种劣行,给革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辛亥革命的失败,当然不能完全归咎于改良派,但是,形象地说,他们在革命中确乎起到了一种“绊马腿儿”、“别象眼”、“防火墙”、“落井下石”的危害作用。

六、地主阶级的狡猾性

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地主阶级,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在辛亥革命的过程中,他们把这种政治经验发挥得淋漓尽致。

辛亥革命的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这引起了地主阶级、官僚买办阶级的极度恐慌,因为那个制度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他们必须站出来捍卫这个制度,同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斗争。在这场斗争中,他们充分暴露了狡猾性、欺诈性、残暴性等等恶劣的阶级本性。当革命浪潮猛烈袭来的时候,他们就后退一步,保存实力,让资产阶级改良派暂时站到一线,充当他们的盾牌。当资产阶级改良派筋疲力尽地排挤了革命派,企图或已经掌握政权的时候,他们就以逸待劳地一脚把改良派踢开。当改良派也抵挡不住革命浪潮,就要失守阵地的时候,他们就拔出剑来,赤裸裸地杀向革命派……总之,在这场你死我活的阶级大搏斗中,封建地主阶级始终玩阴谋,耍手段,从而使自己占据着有利的阵地,在战斗中得心应手。

代表地主阶级、买办阶级同资产阶级革命派作战的领军人物是封建军阀袁世凯。袁世凯的家族是几代的大地主,他在河南就有四万亩左右的土地。他对待资产阶级革命派采取了又打又拉的策略。可以收买的,他就收买,汪精卫等若干老同盟会的人不就是被他收买的吗?收买不了的,他就使用暗杀手段,宋教仁不就是死在他的手下吗?连孙中山这样身经百战的政治家,都曾一度踏入袁世凯的陷阱。

资产阶级改良派已经够老道的了,他的身后还站着老谋深算的封建地主阶级,而封建地主阶级的身后又站着张牙舞爪的帝国主义列强。所以,资产阶级革命派实际上是在同三种政治势力进行斗争。加之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被篡夺以及袁世凯上台后所表演的种种丑剧,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七、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 封建 君主专制制度(帝制),在这个意义上,辛亥革命是成功了。但是,它并没有结束中国的封建统治,“皇帝”的名称变为“总统”,形式变了,内容并没有变,在这个意义上,辛亥革命是失败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毛泽东指出:

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青年运动的方向》)

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辛亥革命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封建力量的强大,革命果实被封建军阀篡夺,失败的外部原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的控制,对军阀袁世凯的支持,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不出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表现妥协和寄予幻想;它没有形成坚强统一的政党,组织松散,派系复杂;它没有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主要是依靠少数人的孤军奋战……

鲁迅 先生在他的几篇小说中,以艺术的形式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阿Q正传》中所描写的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不准阿Q革命,不正撩开了资产阶级革命派身上的致命伤吗?《药》是写辛亥革命之前,通过华老栓给儿子买人血馒头的故事,展示了底层群众同革命和革命烈士之间的巨大隔膜。《**》是写辛亥革命之后,通过仇视革命的赵七爷和不习惯于革命的九斤老太等人物形象,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有时,我竟这样想:研究辛亥革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不读那些高头讲章,但是,不可不读先生的这些文章。

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结束。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反帝反封建彻底胜利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结论。

文章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辛亥革命前后那些热血如歌的烈士们:林觉民、秋瑾、徐锡麟、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还有像陈天华、姚洪业、任鸿年那样的悲壮青年。此刻,他们的身影在我眼前晃动,我的眼睛湿润了……烈士们的鲜血不能白流啊!烈士们为之献身的革命事业,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革命事业,不能付诸东流啊!

——谨以此文献给辛亥革命烈士的在天之灵!

作者附识: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上大学,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下一篇:初中生作文之艺术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