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孩子父母该如何打交道(精选3篇)
90后的孩子父母该如何打交道 篇1
90后的孩子父母该如何打交道
面对孩子,家长们总是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就在你身边,就是自己的孩子;陌生,是因为父母们常常觉得太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的所思所想似乎和父母隔着一个世纪。面对“90后”一代,父母们往往苦恼自己呕心沥血,却依然和孩子隔着肚皮,有时难免发生冲突。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孙宏延在《家庭教育》杂志撰文认为,结合“90后”的特征,如果采取有效的措施,会更利于父母与子女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家长眼中的“90后”
他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他们承载着家人的期望,他们的生活比父辈们优越,他们对新事物有很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成长与互联网息息相关。他们正在迅速成长,他们被称为“90后”。
对于尚未成人的“90后”子女,家长们怎么看呢?这里有5位家长的话,他们表达了成人世界对“90后”的“不完全评价”。
最不能理解现在的孩子,简直没法沟通,她写的日记想偷看都没用,根本看不懂。“我”不说“我”,偏偏说“莪”,“谢谢”说“3Q”,这还是我最近才弄明白的。(陈女士,45岁,孩子读高一)
我的孩子就像一个矛盾体。他对外面的人很热情,但对家里人很冷漠;他很有好奇心,爱学习,但只喜欢在网络上学习,不喜欢听老师讲课;他心里有烦恼愿意在网上和陌生人说,却不告诉父母和老师。(张先生,43岁,孩子读初三)
我儿子打了3个耳洞,那天回家差点儿没把我气昏过去,他还一脸无所谓的样子。一批评他,他还振振有词,说他们这一代不能活得太委屈,还说大人管得太多了。(曹女士,43岁,孩子读初三)
我女儿很乖,没觉得她身上有哪些不好的地方,就是觉得这一代孩子的压力太大了。每天有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习题,我觉得孩子生活得不快乐。(王女士,40岁,孩子读小学六年级)我觉得现在的孩子性格不好,一个个都飞扬跋扈,还特别脆弱。可能因为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吧,家里人太宠他们了。(宋先生,40岁,孩子读小学五年级)
“90后”的宣言
活泼是我们的性情,爱笑是我们的习惯,我们爱好跑跑(网络游戏),爱好电玩,爱好小说。我们盼望着下课,我们盼望着假期。这就是我们――老师眼中的“硬茬”,家长眼中的“难管”,我们90年代的新一辈。――九零&地带
“90后”很生气!生气人们误解了我们的崇拜。总的来讲,“90”是一个被社会误解的年代,人们大都以为,“90后”是没落的一代,其实不然„„――聪明小半仙
写火星文有什么好批判的?我对什么什么后很反感,出生能自己选择吗?在物质社会中,我们的精神很空虚,只能在网络上消遣消遣,写写煽情点的所谓的火星文。如果这都不允许,那实在„„难道我们只能每天乖乖地上学放学吗?――啊啊啊
我们这代人,不像大人们想象的那样叛逆、冷血、孤傲、不虚心、不上进。恰恰相反,作为一个“90后”(不太习惯),我自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充满自信、诚实勇敢、善良朴实,极容易被感动、被震撼。不要说我们麻木,其实我们比谁都重感情。――小饭盒
“90后”的特征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全国少工委办公室曾联合开展了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内容涉及少年儿童的心理、价值观、学习、闲暇、消费、媒介接触等方面。调查对象均为1990年以后出生,涉及河南等10个省46个区县184所学校。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90后”身上有如下特征:
特征一:充满自信但较为脆弱
“90后”一代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我有较高的接纳度,更加认可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对自我发展充满期望。这说明今天的少年儿童更加自信,更加认可自身价值,对未来期望更高。但仍有一部分少年儿童情感脆弱,整日被焦虑、抑郁、烦躁、痛苦的情绪控制,难以轻松快乐地生活。
特征二:富有理想但不甘平凡
“90后”的价值取向和对人生幸福的理解均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科学家、教师、医生仍然是少年儿童心目中最理想的社会角色和职业。
特征三:重视维权但时常受限
尽管部分孩子希望通过日记的方式与老师、父母沟通,但半数以上的孩子并不认为这是了解他们的好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90后”保护自身权利的意识越来越强,认为这是“侵犯我的权利,不能这样做”的比例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认为“很高兴他们有机会了解我”的比例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
特征四:喜欢学习但负担较重
多数孩子喜欢到学校上学,课堂兴趣不断增加,而且有半数多孩子对学历期待较高。虽然减负呼声一直较高,但“90后”一代的学习压力依然较大。他们写作业时间严重超标,睡眠时间严重不足。
特征五:消费自主但习惯攀比
“90后”一代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拥有的物品更加丰富,消费行为更加理性。但高消费、攀比消费、盲目消费、追求名牌等消费行为依然存在。
特征六:媒介环境丰富但容易失控
看电视几乎成为“90后”每天的“必修课”,其次是上网、图书、报纸和杂志等。和5年前相比,他们用于阅读书报的时间减少,看电视、上网的时间有了较大增加。
特征七:亲子关系缓和但沟通不畅
成人的权威地位进一步动摇,“90后”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父母对孩子多有过高学业期望,学习成绩是父母最关心的事。“90后”与父母的沟通令人担忧,彼此之间缺乏理解。
特征八:渴望同伴友谊但矛盾较多
同伴在“90后”心目中处于重要位置,是他们最乐于交往的对象,也是他们最重要的陪伴者。但父母和孩子的择友标准略有不同,父母对“学习好”这一标准的重视远超过孩子。特征九:亲近老师但对老师要求偏高
“90后”一代与老师的关系比较和谐,主要表现为老师对学生的满意、欣赏、真情、关爱、宽容、尊重以及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同时,老师身上的不良行为对孩子也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90后”父母家庭教育的9个策略
策略一:关心孩子的心灵快乐
都说“90后”一代是幸福的一代,然而父母们有时会纳闷:为什么我给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物质条件,他却一点儿也不快乐?这是因为父母只满足了孩子的生存需求。
父母为孩子提供的优裕生活条件,只是生存需求,这是最底层的需要,而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需求,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建议父母们在关心孩子生活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用来关心孩子的心灵。
策略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有温暖的家是“90后”一代最重要的幸福标准。一个家庭无论多么贫穷,只要家里有幸福恩爱的父母,对孩子来说都是最富有的。父母要尽力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温暖的成长环境。
策略三:维护孩子的尊严
“90后”一代是权益意识增强的一代,父母不要因为孩子还小,就把自己的意志和价值标准强加给孩子,忽视孩子的愿望和需求。父母要给孩子话语权,要多维护孩子的尊严。
策略四:玩耍时间孩子说了算
承载着父母的高期望,“90后”一代学习时间越来越长,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睡眠时间越来越少。在有限的玩耍时间里,父母要退一步,让孩子自己做主。
策略五:相信孩子的自主理财能力
告别了贫穷的“90后”一代,手里有了存款和零花钱,在消费方面更加自主。时代给了他们新的挥洒天地,但他们必须成长为懂得理财的一代。
策略六:向孩子学习
“90后”是生活在大众传媒飞速发展环境下的一代。信息传播便捷迅速,使儿童与成人的界限消失,成人懂的他们懂,成人不懂的他们也懂。这些不仅改变着孩子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在媒介使用方面,他们甚至已经成为父母之师。因此,向孩子学习并加强引导,或许是亲子沟通的有效途径。
策略七:平等是代际沟通的桥梁
对于自我意识增强的“90后”一代,他们更需要父母的尊重和理解。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需要把平等放在首位。
策略八:尊重孩子的朋友
生活在城市里的“90后”,几乎是孤独的一代。父母关注孩子的心灵就要关注他们交友,培养他们的交友技能,因为伙伴在孩子心中的位置最重,伙伴是父母不能代替的。良好的伙伴关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策略九:做老师的朋友
要更好地了解和帮助孩子,父母还需要加强家校沟通。毕竟,学校是除了家庭之外,孩子的第二个重要生活场所。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能做到上述几点,和孩子的关系就会有所改善,对孩子也不会再感到陌生,冲突自然就会减少。
孩子不服管教,父母该如何调理? 篇2
儿子小强从小在乡下由爷爷奶奶带大,直到15岁上中学后才回到我们身边。回来后,小强对我和他爸爸表现得异常冷漠,很少和我们说话。在学校与同学也显得格格不入,和同学的交往还有语言上的沟通都很难进行,平时的脾气也很暴躁,下课回到家里写完作业不是看电视就是上网。
最近,学校老师反映他经常逃学,我们问他为什么,他说根本不愿意再去学校,他说上学没意思,将来就在乡下种地好了,还可以陪着爷爷奶奶。看到孩子这种状况,我们做父母的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爸爸一着急就只会对他动粗,我真的对他很失望……
江西李女士
李女士:
你的儿子小强表现出对你们的冷漠、少言少语、与同学格格不入,还扬言要回乡下种地去陪爷爷奶奶,并且发展到逃学。他的这种表现完全是一种对抗心理,你孩子潜意识里有对父母的抱怨和不满,这与幼年和童年依恋期里没有充分得到父母的关爱指导、陪伴是肯定有关的,这也是造成他孤独叛逆的主要原因。
一个孩子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在其成长过程中从自身或身边出现的种种事情中学习过来的。因此,陪伴孩子成长的家长首先需要明白一点:家长的思想、言谈、行为和情绪表现模式,塑造了孩子今天的现状,只不过塑造的过程家长是善意的,但往往结果不是家长所想的。为了自己和孩子的心理健康着想,你们夫妻必须建立一种清晰的信念:对于曾经没有尽心陪伴孩子的成长,不要太自责或内疚。你们现在能做到给予孩子最好的,还将继续找寻能做得更好的来帮助孩子成长,同时也要让孩子认识和感觉到什么行为是他自己应该做的,且从中能得到很多乐趣,这样对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有问题的家长。要想使孩子改变,家长必须做一些改变。家长不准备改变,而只想去改变孩子的家长,是没有可能成功的。你们对待自己的问题孩子,需要更多的理解、肯定、耐心、支持,多陪伴、多引导、多爱护。因为,问题孩子肯定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有过创伤,很脆弱,也很自卑。需要你们正确引导孩子接受父母的转换,让孩子学会表达,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让孩子多做,把问题交给孩子自己处理,家长在旁守护着,对孩子做的事多一些肯定,教会孩子决定他自己的人生。
90后的孩子父母该如何打交道 篇3
孩子比赛输了,父母该如何教孩子正确面对
跆拳道、围棋、乒乓球……这些运动能使孩子变得强健,对掌握礼仪也有帮助,也许父母们是这么想的吧?所以现在联系这些的孩子也越来越多。
但是这些都有一对一的比赛。既然是比赛,那当然既有获胜的人,也有输了的人。要是获胜了,那没什么问题,大都本人欢欣鼓舞,父母说些“太棒了太棒了”的话而已。但关键是孩子输了的时候怎么办?
上届比赛曾获得很大的胜利,但这一届在第二轮就败下阵来,不免非常沮丧;或者是心里早已下定决心今年要取得好成绩,但结果还是惨败,也许会令人心灰意冷。
这种时候,有些父母显得比孩子更懊丧,“那裁判真奇怪,我们明明可以胜利的”“对方的犯规都没判,真差劲!”有时他们会这么说。这样,他们就会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不能正确接受失败的人。
老老实实地承认:“输啦”,这不是很好吗?
如果孩子看上去懊丧,那只要说“很后悔吧”,安慰他一下就行了:如果显得垂头丧气,首先也要接受输了的事实:“真是遗憾啊。”
如果你要鼓励他、希望他今后继续加油,那有两点很重要。
首先,虽说结果是输了,但孩子的可取之处应予以肯定。这并不是要和对方比较自己哪儿更强,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成长过程。
“你已经敢于主动出击啦。”
“你真沉着啊,很善于观察对方的动向。”
“你直到最后也没有放弃比赛,这点很了不起。”
还有一点,如果孩子有“下次一定要赢”的愿望的.时候,那就要让孩子考虑,为了获胜应该怎么做,怎么练习才好?哪些弱点还需要克服?怎样才能使自己获得提高?有了具体的目标,孩子练习的时候就会出现良好的变化。
这样,输掉的比赛,将变成今后获得飞跃的机会。
但是,也有些父母采取斯巴达克斯式的教育方式:“不管怎么样一定要赢!”就是观战时也显得与众不同:“加油啊、加油”“给我攻击那儿”“机会来了,快上!”他们比孩子都紧张。赢了则大声喝彩,输了则大发雷霆。还有父母则是使用物质刺激的方法:要是赢了,一定给你一份大奖品。
这样的父母觉得:正因为肩负着父母的期待,孩子才会去努力取胜。父母如果说些胜也好输也好只要努力就行了之类的话,孩子的进取心就会不足。
果真是这样吗?
孩子对于挑战的愿望,不是从父母“绝不许失败”的逼迫中产生的,而是有了“即使失败,也要付出最大的努力”这种精神才会产生的。
为了满足父母期待而“绝不能失败”,所以拼命加油,这样的孩子最后总会松懈、放弃。
【90后的孩子父母该如何打交道】推荐阅读:
父母如何来爱孩子06-28
父母如何指导孩子管理情绪09-26
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11-30
父母如何对待犯错的孩子01-02
父母毁掉孩子08-02
孩子感恩父母08-17
孩子成长父母寄语06-15
考大学父母孩子致辞10-19
孩子是父母的什么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