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毁掉孩子

2024-08-02

父母毁掉孩子(共5篇)

父母毁掉孩子 篇1

近来,有关新生家长送孩子上大学的信息引人注意,其中,“家长因大学宿舍无空调向校长哭诉”的消息则令人震惊。我觉得,与其说孩子太娇贵,不如说父母疼爱孩子的态度和方式有问题,教育孩子首先要改变父母。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呵护有加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父母应该怎样疼爱孩子。在抚养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的思想方法和态度行为具有决定意义。如果认为爱孩子就是不能让他吃一点儿苦、受一点儿累,就是对他的生活大包大揽,那不仅是剥夺了孩子学习锻炼的机会,而且使孩子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责任意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当孩子连自己都照顾不了时,还能指望他担当什么?

在教育孩子的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处于启蒙、基础的重要地位。所谓教,就是“上所施,下所效”;所谓育,就是“养子使作善也”,这就意味着父母要教孩子善的行为和做人、做事的能力,养他的浩然正气,即“蒙以养正,圣功也”。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应率先垂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感染孩子,使之“习与智长、化与心成”。

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物质生活比较丰富。不要说和前几辈人比,就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也是经常在日常生活劳作的磨炼中,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养成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经受了挫折和困难的砥砺。而今天的下一代,除了学习,基本上没有什么需要他们去付出劳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不注意对孩子进行能力培养——培养他们做人做事和独立生活的能力,特别是重视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注重他们优良品德和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注重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忧患意识的养成,那么孩子就会觉得生活永远如此安逸甜蜜,一旦遇上困难和挫折就不知所措,有的自暴自弃,甚至轻易走上绝路。因此,父母应当重视对孩子的养成教育,在疼爱孩子时也要有理智,学会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培养出孩子的高尚品德和出众能力,才能使他们富有责任心,担当重任。

作家龙应台曾写文章问道:关起门来做个细心、温柔的母亲,你觉得够吗?如果你真心爱你的子女,而且懂得如何去爱,你应该如切肤之痛地体认到:把小圈圈弄好是不够的,你必须发挥力量促成大环境的改造。我感觉这里实际也隐含着这样的意思,即父母的境界成就孩子的人生。如果父母常常患得患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孩子的成长空间必定受限,人生之路也很难走得顺畅宽广;而如果父母本身境界高远,“导之以道”,孩子的人生就会走得从容、成功。

父母毁掉孩子 篇2

2013年03月27日 16:27 来源:中国早教网

0人参与0 0条评论0 分享到:更 多

有些父母常常对养育孩子抱有疑问:自己明明倾尽所有给孩子最好的爱,可孩子还是不领情,反而变得跟自己越来越远,越来越不自信。这是为什么呢?专家经过大量案例的积累,探究出父母如何用自以为是的爱毁掉原本自信快乐的孩子的十条共性问题,您不妨对照一看。

1.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通常的说法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为了不使自己失望,只能给孩子不断地施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迎合家长、迎合老师甚至迎合社会评价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这样的优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

“优秀”是一把双刃剑!当孩子为了家长的期许不断迎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状态不再自在和流畅!他只能紧紧地抓住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来的“优秀”!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有一个统计数字,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认是“很优秀”者。

2.孩子不令自己满意时贬损他、责罚他

其实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已经很负疚,这个时候最需要来自父母爱的陪伴、协助和支持。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被自己的情绪支配,只想着:你是我孩子,你要给我脸上贴金,你要让我有面子,你不能丢我的脸!然后用你自己奇多的规条和框框来束缚孩子。但是孩子往往越束缚越叛逆,你越管,他越不要听!鹏宇老师家的宝贝女儿在有一个假期刚开始的时候天天打游戏,晚上打到12点才睡觉。家里的妈妈、姨妈和姥姥都沉不住气了:这天天打电脑,作业不写怎么办!指责孩子,孩子鼻孔朝天“哼”一声,依然故我。鹏宇老师那次出差回来,正赶上妻子为此事犯愁。他进了女儿的房间:女儿回头叫了一声“爸爸”。他说:玩电脑呢,没事,你玩!然后手放在女儿的头上,半开玩笑说:爸爸给你传送一些爱的能量,别耽搁你玩,你继续玩吧。十几分钟后,他松开说:好了,不想玩了就早点休息啊,别累坏了!那天晚上,女儿十点半就睡了。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在负疚的状态下仍然可以得到爱,孩子才会有顺从以及有自我负责的可能。在孩子做了令你不那么满意而他自己也深知的事情时,无言地陪伴,单纯地给予孩子爱的支持更显得重要!3.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

这是所有家长的通病。鹏宇老师说:当你把“比较”的枷锁套给孩子,孩子就永远无法幸福。

4.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你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你进入前五名我们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殊不知,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才是被爱的。然后孩子会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付出失去自己的代价!鹏宇老师对女儿学习从没什么要求,甚至戏谑说:“不要考前几名,考前几名被老师盯上就麻烦了!”可是有次女儿考了第三名,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她对爸爸说:爸爸,今天请我吃肯德基吧!这个爸爸说了:好啊!不过爸爸不是因为你考第三名才要请你。爸爸爱你,即使你考倒数第一倒数第三,想吃肯德基了,爸爸也会请你的!孩子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知道了。她心里怎样,还用说吗,幸福着呢!5.数落孩子的不是

家长最乐意数落孩子、教导孩子!教导是每个家长都尤其热衷的一件事情,有人从教导中感受到自己的威严,有人从中体会征服的快感。

不管孩子是在嘴上服气,还是心里服气!然而,最好的教是“不言之教”。数落孩子的不是,不是让孩子失去自信就是让孩子丧失自尊。

6.预言孩子没出息

预言孩子没出息有两种后果,一是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没出息,完全丧失斗志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你的预言!另一种孩子,你说越说他没出息,他越要证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辈子活在“证明”中,失去自我,也丧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让自己幸福的智慧。

有一个农村长大的女孩子,她上面有个哥哥。从小父母就偏爱哥哥,认定哥哥比她有出息。她心里很委屈、很不服气。所以自我砥砺,一定要争口气给父母看看,看看她是不是能把哥哥比下去。后来她果然比哥哥成绩还好,考上大学,有不错的工作,成家立业。但是因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证明给娘家看,久而久之令她的丈夫忍无可忍,要和她离婚„„

7.代替孩子做选择

孩子的心理独立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3岁、9岁和12岁。小的时候,孩子自己吃饭,父母应关怀而不干涉,不要说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来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么衣服你也要代为选择!还有不声不响为孩子报了钢琴班,都是不智之举。

家长总是在用“自己的头脑”操控孩子,但是忽视了代替的过程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过程。你剥夺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长,孩子就丧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8.限制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父母喜欢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然而孩子的天性是,你越不要我这样,我越要怎么样!9.总是担心孩子

不认为孩子有控制能力,不认为孩子其实可以!所以——你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担心!可是结果却恰好相反。你担心孩子早恋,孩子一准早恋;你担心孩子网瘾,孩子一定网瘾!有个妈妈在孩子还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在经过一间网吧时警告孩子:看见没,这是网吧,很多孩子一进去就变坏了,你可不能进去!一天又一天,一开始孩子不明白,但是心里好奇极了,终于有一天孩子忍不住,要走进这间网吧看看。

再后来孩子网瘾了!孩子是否自信,取决于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10.不相信孩子

不相信孩子的根源是父母不相信自己。当孩子对妈妈说:没事,我一个人在家写作业,你去忙吧!妈妈一关上门就想,孩子一定在家玩电脑呢!这样的反应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信任我、不喜欢我、不尊重我!不相信孩子就是在毁灭了孩子的自尊。父母总是努力把自己的孩子朝着成功的方向培养,致力于培养孩子成“才”,而忽视了孩子要先“成人”的问题,以至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越来越多。鹏宇老师认为: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平静和喜悦的过程,平静和喜悦的状态就是爱!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心量拓宽的过程!改变孩子很容易,当你“容”下孩子时,孩子就“易(改变)”了!父母小小的改变,孩子大大的不同。

他会一点一点从父母那里学会“比较”,并且用“比较”杀掉自己的自信,让自己永远被“比较”来的“痛苦结果”所折磨。

毁掉一个孩子只需7步 篇3

具体方法有这样几条:

1.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

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马虎、粗心,让家人为他受累……总之,他没有行的地方。

2.经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

例如,这种话要时常挂在嘴边:“看人家××,从不让父母操心!”这类话最具打击力和摧毁力,是毁孩子的王牌语录。

3.父母把自己塑造成为家庭牺牲者的形象,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罪恶感。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采用自暴自弃的方法度过一生。

具体方法举例如下: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你连电影也没看过,你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再具体说出你身上的哪种病是由于他造成的。或者说,如果不是为了照顾他,自己早就在事业上有大发展了。

4.和孩子说话时口气决不能和蔼,切不可使用商量的口吻,一定要使音量达到70分贝以上,一定要使用命令式的口吻。

如果还能配合一些挖苦讽刺的汉语词组,则效果更佳。如“你真蠢”、“你混”、“没见过你这么傻的”、“怎么生了你这么一个东西”等等。

5.孩子的一切要由你来决定,切不可给他一点儿自由,他的行踪你要密切注视。

他如果有日记,一定要设法查看;他如果有信件,一定要审查。这样做能在他心里造成他不是人、是一个受人操纵的木偶的感觉。一个怀疑自己不是人的人是绝不可能奋发上进的。

6.要学会迁怒的本事。

单位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回来后要想方设法找理由,给孩子泼狗血。无论什么事都归功于孩子的过错,然后教训他,并制止他流眼泪。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孩子的自卑感,同样可以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

7.当众出孩子的丑。

前6条都是在家庭里的“单练”。真正要彻底毁掉他,这第7条才是杀手锏。你一定要当着外人(或同学或亲友或邻居)损他、贬他,让他无地自容。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样做能使一个人产生惧怕社会的心理,产生自惭形秽的念头。而一个惧怕社会和自惭形秽的人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

您掌握了以上7条,就基本上可以毁掉自己的孩子了。当然,还得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做到运用自如,这样才能将你的孩子彻底毁掉,使他终身一事无成。

(摘自《爱情婚姻家庭》)(责编 江有汜)

孩子走多远,重点在父母 篇4

导刊求知082创新能力是人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一种能力。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 将来是否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立足于社会的尖端, 最重要的条件是看孩子的创新能力如何。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 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 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因而,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学校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 同时孩子的创新能力也在教师有意识地培养中不断地得到提高。那么, 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 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重视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 家长应怎样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环境——创新的前提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出孩子创造力的重要因素, 德国学者戈特费里德·海纳特指出:推动创新力量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 家庭中轻松、无拘无束和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一个人的创造力是在生活环境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创造力强的人, 小时候一般较顽皮, 敢于大胆想象。而过分的威严和强制以及太多的干涉和禁止则会抑制孩子的个性和创造性, 妨碍孩子创造力的发展。而现在的家庭中, 孩子与家长的关系一般是不平等的, 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父母说了算, 一切都听家长的, 孩子在家庭一般没有决定权;另一种是孩子说了算, 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 所有的大人都得围着孩子转, 孩子怎么说家长就怎么办。其实, 其结果是以家长的愿望、兴趣、思维和意志强制孩子接受, “听话式”的家庭教育只会扼镣孩子的创新意识, 而太过溺爱不利于孩子性格的培养, 思想也易偏激。有时候, 学校要求孩子在家进行一些科学实验观察活动, 家长嫌麻烦又怕孩子出现危险, 就干脆代替孩子完成。有的根本就不让孩子动手, 还阻挠孩子参与这样的观察实践活动, 骂孩子不务正业, 这种行为是在泯灭孩子的创新思维的火花。改变不平等的家教意识, “开放性”“科学性”家庭, 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二、知识——创新的源泉知识是一切能力的基础, 有了知识一切皆有可能, 没有知识, 即使孩子的智商再高, 也是不会有创新能力的。目前, 学校教育更偏向于“学”知识, 只“学”不“习”眼高手低, 实践对于孩子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人需要通过不断地生活实践才能真正从中领悟到知识和智慧。“学”只是记忆, 容易让孩子变成“书呆子”, 创新能力越来越萎缩。美丽的大自然是诱发孩子智力开发的外部刺激, 这种画境式的环境刺激对孩子智力开发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探索兴趣。当你的孩子真正走进了自然的怀抱里, 孩子的视野就会越开阔, 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也会越丰富, 大脑里形成的问题就越多, 这对孩子的创新思维是一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的过程。如水的汽化和结冰, 雨后的彩虹是怎样产生的,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去观察和探索、去发现、去思考。因为认识了事物, 才能科学的创新, 孩子所认识东西越多, 他们的想象就越广泛, 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 产生新的想法, 这比一到节假日就把孩子送到各种兴趣班强迫孩子学这学那要强得多。三、探索——创新的翅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呼吁要解放孩子的双手, 让他们自己动脑去想, 动手去做。孩子动脑动手, 对培养创新意识大有好处。玩是孩子动手动脑去探索的最佳方式。作为家长应该创造各种条件让孩子尽情地玩, 在玩中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孩子们经常玩玩具、剪纸、撕纸, 其实这是特别有益于创造能力发展的活动。剪纸还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 还给予孩子的无限的创造空间。此外, 孩子们的各种玩具和书籍比起来更容易让孩子放松、快乐, 而“好心情”也是萌发创造的力量。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总会因为各种原因而限制孩子的玩, 有的家长怕孩子玩时会弄脏衣服, 有的家长因为安全问题而不许孩子玩这玩那, 也有的家长虽然给孩子买来了各种玩具, 但生怕孩子弄坏东西因而不许孩子玩, 当然, 家长们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 但也因为这

些担心束缚了孩子的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 导致孩子的创造能力得不到进一步培养。探索性玩耍, 就是要鼓励孩子玩出新的花样, 尝试各种各样不同的玩法。针对家长的种种担心我们也可以在孩子的玩耍中进行引导教育。总之, 应该鼓励孩子去玩, 因为玩不但可以增加乐趣, 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创新以及动手能力。四、提问——创新的嫩芽培养孩子有主见, 必须鼓励孩子去追求、探索, 用他自己的策略去接触各种事物。家长应当让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情和愿望, 勇于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意义和想法。提问是一种思考和钻研, 是具体探索意识的表现。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起点, 是迸发创造力的催化剂。家长应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创新动机, 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 别出心裁, 大胆猜测的意识, 培养孩子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多解”思维方式, 引导孩子善于变换思维的角度全方位地、多层次地思考, 更灵活变通地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从开始说话起, 就开始会和大人提问, 刚开始时, 由于孩子年龄比较小, 提的问题比较荒唐, 有的问题家长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于是, 常会用各种理由搪塞过去, 但不管孩子问什么, 他都想听到家长的回答。作为孩子的父母, 要学会正确对待孩子的提问, 心平气和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如果碰到不易回答的问题, 不要怕丢面子, 就胡编乱造一些所谓的答案来欺骗孩子, 这不但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发展, 也会影响家长自身的威信, 对于孩子的种种问题, 我觉得有的可以直接回答, 有的可启发孩子自己去寻找签字, 家长如果不能回答的, 可以实话实说, 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查查书本或者上网找找答案等。总之, 家长切记不能欺骗孩子。其次, 父母可以启发孩子多角度思考内容。在家里的一些小事情上, 可以让孩子发表意见, 比如今天的节日怎么过?生日礼物怎么送等等。不要因为孩子的主意不正确而批评。每一个孩子都喜欢鼓励与表扬, 家长应学会欣赏孩子, 对孩子多鼓励, 多问问孩子, 还有别的什么办吗?哪一种办法最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再如家里买了一条鱼, 可问孩子, 你想怎么吃?牙刷除了刷牙以外, 还能用来干什么?其实, 社会生尖和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事物, 都可作为启发孩子多角度思考的内容。多角度思考问题, 实际上就是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而培养发散性思维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多角度思考的同时, 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多样化评价, 对孩子实施多样化评价要客观公正, 以正面激励为主。对孩子的活动和所提出的理由要给予积极的肯定, 从而推动孩子创造思维的发展。创造力是可贵的, 孩子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总之, 遵循孩子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保护和培养孩子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 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对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县渣江镇文德完全小学)

不要毁掉你的孩子 篇5

首先应该注意的,是绝对不可以摧毁孩子的自尊,不要将孩子贬到卑微的地位上。

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条:

1, 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马虎,粗心,让家人为他受累……这些词常挂在父母嘴上,总之,孩子没有行的地方。

2, 经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并时常挂在嘴上。例如:“看人家××,从不让父母操心!”这类话最具打击力和摧毁力,是毁孩子的王牌语录。

3, 父母把自己塑造成为家庭牺牲者的形象,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罪恶感。而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采用自暴自弃的方法度过一生。举例如下: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你连电影也没看过,你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最好再具体说出你身上的哪种病是由于他造成的。或者说,如果不是为了照顾他,自己早就在事业上有大发展了。

4, 和孩子说话时口气不够和蔼,不使用商量的口吻,一定要使音量达到70分贝以上,一定要使用命令式的口吻。或者掺杂一些挖苦讽刺的.词语。如:“你真蠢”、“你混”、“没见过你这么傻的”、“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等等。

5, 孩子的一切要由你来决定,不给他一点儿自由,他的行踪你要密切注视。他如果有日记,一定要设法查看;他如果有信件,一定要审查。这样做在他心里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造成他是一个受人操纵的木偶的感觉。一个怀疑自己不是人的人,是绝不可能奋发上进的。

6, 迁怒。父母在单位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回来后找理由发泄给孩子,无论什么事都归功于孩子的过错,然后教训他,并制止他流眼泪。这样做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孩子的自卑感,同样可以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

7, 当众出孩子的丑。前6条都是在家庭里一对一的言行,真正彻底毁掉孩子的,是父母当着外人(或同学或亲友或邻居)的面,损他、贬他、让他无地自容。这样做能使一个人产生惧怕社会的心理,产生自惭形秽的念头。而一个惧怕社会和自惭形秽的人是很难立足於社会的。

上一篇:新标准规则下一篇:异常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