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准规则

2024-08-02

新标准规则(通用9篇)

新标准规则 篇1

外研社初中起点《英语》 (新标准) 教材中, 不规则动词表存在着一些问题, 应加以完善。

一、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过去分词给错

在第四册176页不规则动词表中, sit一词的过去式、过去分词给的都是sit, 而正确的都应该是sat。

二、有的不规则动词过去式或过去分词有两种形式, 而不规则动词表中只给出了一种形式

在第四册、第五册不规则动词表中, wake的过去式与过去分词分别为woke和woken。事实上wake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还可以是waked。get的过去分词只给了got, 而美国英语还可以是gotten。forget的过去分词只给了forgotten, 它还有另一种形式forgot。

三、有的不规则动词在不规则动词表和生词表中均未给出

如第四册生词表196页Module7 Unit2中, shake一词为不规则动词, 过去式应为shook, 过去分词应为shaken, 而在不规则动词表中和生词表中均未给出。第六册没有不规则动词表, 不规则动词在生词表中也未给出。如:Moduel 1 Unit 2中, set一词;Moduel 4 Unit 1中spill一词及Unit 2中spread一词;Moduel 7 Unit 1中steal一词;Moduel 8Unit 2中bend一词。

如果不规则动词在不规则动词表和生词表里均未给出其过去式和过去分词, 学生会想当然地认为是规则动词, 而按照规则动词去使用;有时教师因为有不规则动词表, 也可能未注意。鉴于以上问题, 希望再版时, 对不规则动词表能加以修订。

新标准规则 篇2

武汉麻将,又称开口翻、红中癞子杠,核心是二五

八、癞子、开口翻和口口翻。它算分比较复杂,大赢还是大输就在一念之间。因此,牌手需要一边精确计算做大胡,一边提防“放炮”,甚至要警惕“包胡”,玩法十分刺激。

一、打牌规则

(一)用牌

没有梅、兰、竹、菊、春、夏、秋、冬,合136张。

(二)抓牌

庄家抓14张牌,闲家抓13张牌。

(三)叫牌

可以吃、碰、杠。吃只吃上家,碰可碰三家,杠必须从牌墙最后一张摸牌补张。吃、碰、明杠下铺称为开口。

(四)红中

1、红中不算风,不能碰、明杠、暗杠,手上持有红中时不能胡牌。

2、红中可以随时单张拿出来杠牌,打出去也算杠,称为“红中杠”,其他牌手不能抢杠。

3、红中不能作癞子、痞子。

(五)癞子和痞子

打武汉麻将时,在最后一名闲家抓完13张牌,庄家抓完第14张牌后,牌墙上的第一张要翻开亮明,以此确定癞子和痞子,周知各家。这张牌的后一张为癞子,这张牌本身和它前一张牌为痞子。按牌的顺序,就是“前痞后癞”。筒条万的顺序是一到九,比如:翻出一筒,九筒、一筒是痞子,二筒是癞子;翻出五条,四条、五条是痞子,六条就是癞子,翻出九万,八万、九万是痞子,一万就是癞子。风牌的顺序按照“东、南、西、北、红中、发财、白板”排列,比如,翻出东,白板、东就是痞子,南是癞子;翻出北,西、北是痞子,跳过红中,发财是癞子;翻出红中,除去红中,西、北是痞子,发财是癞子;翻出发财,跳过红中,北、发财是痞子,白板是癞子;翻出白板,发财、白板是痞子,东是癞子。总之,红中是不能作癞子、痞子的。

1、癞子即万能牌,持有者可以当作其他牌来用,也可以作本身牌用。

2、癞子、痞子都可以单张杠牌,也可以直接打出去,分别称为“癞子杠”和“痞子杠”。

3、持有或打出的癞子、痞子不能当普通牌来叫牌,即自己不能用来吃、碰、杠,打出去别人也不能用来吃、碰、杠、胡,更不能抢杠。

4、胡小胡时手中最多只能有一个癞子,否则不能胡牌。如听牌时手中有一个癞子,又摸进一个癞子,是不能胡牌的,必须开杠或打出一个。如果打大胡,手中有几个癞子也能胡牌。但手中持有痞子时是决不能胡牌的。

5、打牌时要不要痞子,由四家牌手商定。

(六)杠

除红中、癞子、痞子单张开杠外,还有拿到四张相同牌时开杠:

1、直杠:直杠是手中有暗刻(3个一样),别人打出第四张而开杠。直杠既是开杠,也是开口。如果有一家要胡这张牌,则以胡牌优先,不能算抢杠。比如A家打出牌,B家要杠,但C家要胡牌,那么C家不能算抢B家的杠,而算A家给C家放炮。

2、蓄杠:碰了一个,又摸到第四张,可以在合适的时候拿出来杠,可以被抢杠。

直杠和蓄杠均属于明杠,必须亮明。

3、暗杠:摸到4张一样时,可以拿出来暗杠,不亮明,不算开口,也不能被抢杠。

(七)坐庄:逆时针上家轮庄,庄家胡牌或者荒庄(流局)则继续坐庄,连庄不计番。

二、胡牌规则

(一)胡牌要求 1.胡牌的基本牌型

(1)11、123、123、123、123。包括小胡(即屁胡),筒条万一色。11 表示是一对将,123表示是任意一句牌(下同)。

(2)11、123、123、123、111(1111,下同)。包括屁胡,条筒万一色。111表示是任意一暗刻或一碰,1111 表示是任意一杠(下同)。

(3)11、123、123、111、111。包括小胡,筒条万一色。

(4)11、123、111、111、111。包括小胡,条筒万一色。

(5)11、111、111、111、111。碰碰胡,包括清一色碰碰胡、风一色碰碰胡与将一色碰碰胡。

(6)将一色”(全是二、五、八)。包括“将一色碰碰胡”。(7)“风一色”(全是东南西北发白,“中”不算风)。包括“风一色碰碰胡”。

(8)“全求人”。包括“碰碰胡全求人”,“清一色全求人”,“将一色全求人”、“风一色全求人”。

2.武汉麻将没有7对子和门前清。

3.风一色、将一色为乱风乱将,只要手上全是风牌或将牌就能胡牌。在听牌后,任意风或将都能当炮使用而胡牌。

4.如果牌手漏掉了炮胡,可以继续胡其他牌手放的炮,无须等待自己摸牌后再胡。

5、可以抢杠胡牌。

6、必须开口才能胡牌,即必须有吃、碰或明杠牌张下铺行为,才能胡牌。

7、胡牌时,赢家与每一个输家的翻数之和都必须达到规定的数量才能胡牌。这个翻数之和的数量由四家牌手商定。通常不低于3翻。

8、一炮单响,只能有一个胡牌者,以庄家逆时针为序。

(二)胡牌类型

1、小胡,必须用2,5,8的对子做将牌。

2、大胡:

⑴碰碰胡,除将牌外均为刻子,任意将。

⑵全求人,吃碰明杠过4次牌,手上留一张将牌成胡的。⑶一色,风一色、将一色、清一色(全是条或万或筒),任意将。

⑷海底捞,除去海底的5趸牌(10张)后,摸最后4张牌时自摸(此时不能打出,不能杠,只有自摸)。

⑸杠上花(即杠开),开杠(包括红中杠和癞子、痞子杠)时自摸胡牌。

⑹抢杠,一家已经碰了一次,又抓到这张牌开杠,如果另外三家有人已听牌,正好胡这张牌,即抢杠。

大胡除碰碰胡、一色是任意将外,其它大胡都必须用2,5,8的对子做将牌。抢杠、杠上花、海底捞不另算自摸。

3、硬胡,是指胡牌前手中有癞子已全部杠出,胡牌时手中没有癞子、或者手中只有一个癞子用作本张牌来(风不行)胡牌的情况。

4、软胡,胡牌时手中有癞子并且充当万能牌使用的情况。

三、记分规则

没有包胡时,1家胡牌,3家输分,没“放炮”的玩家依然输分,赢家赢分是3个输家输分的总和;有包胡时,3个输家的输分由承包者全部承担。

(一)算翻

1、开口翻。打开口翻时,无论吃、碰多少次,都只算1个开口翻;打口口翻时,吃、碰(含直杠开口)多少次,就算多少个开口翻。比如吃、碰(含直杠开口)3次,就是3个开口翻。没开口就不算翻。

2、开杠翻。1个直杠算1翻,1个蓄杠算1翻,1个暗杠算2翻,1个红中杠算1翻,1个痞子杠算1翻,1个癞子杠算2翻。按以上规则计算,有多少次开杠就是多少个开杠翻。比如1个直杠,1个暗杠,1个红中杠,2个痞子杠,1个癞子杠,就共有8个开杠翻

3、硬胡翻。硬胡算1翻,软胡不算翻。

4、输家下铺翻数=开口翻数+开杠翻数。因此,3个输家的下铺翻数不一定相同。

5、赢家下铺翻数=开口翻数+开杠翻数+硬胡翻数。

6、输家所输翻数=赢家下铺翻数+输家下铺翻数。比如,以口口翻为例,某一输家下铺中,吃、碰各1次,即开口翻数是2,红中杠1次,即开杠翻数是1,那么,输家下铺翻数是3,赢家下铺中,明杠1次,癞子杠1次,硬胡,赢家下铺翻数就是5,这名牌手共输8翻。

(二)算分

1、所谓翻,就是多一翻在基础分上多翻一倍(×2),一翻乘以2,即乘以2的1次方,二翻乘以4,即乘以2的2次方,依此类推,n翻就是乘以2的n次方,如,1翻×2,2翻×4,3翻×8,4翻×16,5翻×32,6翻×64,7翻×128,8翻×256,9翻×512,10翻×1024,――。不算翻×1,即乘以2的0次方,不翻倍。

2、各输家所输翻数,按照乘以2的n次方原理计算输分倍数。还以上面举的那位牌手为例,他输了8翻,就是在基础分上翻256倍。

3、输分就是基础分乘以输翻的倍数。仍然以上面举的那位牌手为例,他输了8翻,如果是他放炮给庄家小胡,他还得输放炮1翻,庄家1翻,共输10翻,在基础分上翻1024倍。如果基础分是1,那么,这名牌手就要输1024分。

在实战中这个1可代表1角或2角或1元等,基础分大小由四家牌手商定。

4、由于3个输家的下铺翻数不相同,各输家所输翻数和倍数就不相同,计算输分也不相同,就是说同一牌胡下来,各家输的有多有少。

(三)小胡算分

1、小胡基础分为1。

2、小胡时,放炮牌手多输1翻。小胡自摸,赢家多算1翻。

3、庄闲因素。庄家胡则各闲家均输1翻,闲家胡则庄家多输1翻。

(四)大胡算分

1、大胡基础分为10。

2、自摸大胡,基础分×1.5,为15,各输家一样;放炮大胡,炮手的基础分×1.5,为15,其他输家仍为10。

3、大胡基础分可累加,炮胡时,2个大胡,炮手基础分是30,其他的是20;3个大胡,炮手基础分是45,其他 的是30。自摸时,2个大胡就是30,3个大胡就是45,各输家一样。实际打牌时,是否累加,由四家牌手商定。

4、不考虑庄闲因素。

(五)包胡(承包):一个输家承担三家的所有输分,以下情况包胡:

1、A点炮给B作全求人,A没听牌,A承包。

2、B胡清一色(风一色、将一色),B的第三次开口对象是A,A承包。

3、B抢杠胡,被抢的A承包。

必须注意:当B做一色(清一色、风一色、将一色)时,第三次开口下铺后,除A、B外其他两名牌手只要没听牌,必须不停地打出B所做的同色牌,直至打完,否则就代替A,成为包胡的对象;如果听牌了,放炮给B胡,不包胡,仍然是A包胡。

关联规则的衡量标准研究 篇3

挖掘了关联规则之后,如何来判断所挖掘出来的规则是否是用户感兴趣的呢?现有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普遍采用支持度-置信度框架[1]。支持度和置信度度量是评价关联规则的两个常用客观性指标,支持度度量反映了规则的实用性,而置信度度量反映了规则的有效性。数据挖掘系统的输出结果是那些支持度和置信度分别是大于用户指定的最小支持度和最小置信度的规则,即强关联规则。然而,有时强关联规则却不一定是用户感兴趣的。因此如何评价强关联规则,以剪切没有应用价值的规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些学者在"支持度-置信度"的框架下,引入"兴趣度"修剪无用的规则,即避免生成"干扰性"的关联规则[2,3,4,5,6]。本文首先对经典的支持度-置信度框架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然后对现有的衡量标准进行综述,并阐述各自的优缺点,最后指出关联规则衡量标准的研究方向。

2、传统框架所存在的问题

关联规则挖掘最初应用于购物篮分析,目的是想发现所有大于用户指定的最小支持度和最小置信度的关联规则。然而根据支持度和置信度框架导出的规则并不都是有趣的,有些甚至还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另外,基于支持度-置信度框架的数据挖掘还存在一个缺陷,就是当把支持度和置信度的值设得过低时,可能会得到2条相互矛盾的规则;如果设得过高,又可能会漏掉很多有价值的规则。为避免传统方法的不足,研究者对衡量标准做了大量改进,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设法寻找置信度度量的替代物和扩展原有的固定支持度阈值限制的客观评价方法的改进。然后将各种新的规则评价标准加入到挖掘算法中,对关联规则的产生加以限制和约束,以得到更加新颖、更加有效的关联规则。下面分别介绍这些衡量标准的优缺点。

3、衡量标准的相关研究

衡量标准表示用户对规则关注程度的度量,是用户对挖掘出的知识的新颖性、可用性和可理解性的综合考虑。

3.1 相关度

计算关联规则感兴趣程度,常见的方法是分析规则的相关度[1],用相关度来表示兴趣度,其中相关度越高的规则,其兴趣度也就越高。相关度 (correlativity) 定义为:

规则A圯B的相关度描述了项目集A对项目集B的影响力的大小,当相关度等于1时,表明A对B没有影响,即A和B是独立的,称该规则为不相关规则;小于1时,表明A的出现降低了B出现的可能性,称该规则为负相关规则,说明对其反面规则感兴趣;大于1时,表明A的出现会增加B出现的可能性,称该规则为正相关规则。

优点:通过对相关度的分析,能有效地过滤掉误导的强关联规则。从概率的角度展现规则的前件和后件的独立性、相关性。它的定义比较简洁。

缺点: (1) 但没有考虑规则后件的概率,对前后件互换的一对关联规则,在兴趣度上未能区分。

(2) 容易过滤掉由出现频率高的项目集构成的规则。

(3) 相关度的取值范围不够规范,corr (A, B) 的一个缺点是取值在临界值1两侧不对称,而且取值范围不确定 (随频繁项的不同而不同) ,这对于合理的设置门限值造成了困难。为了有效地修正相关度的这个问题,文献[[2,3]]引入了有效度这个定量评价指标。其定义为:

有效度就是把corr (A, B) 加以改造,将其值映射到[-1, 1]区间上了。当crit (A, B) ∈[-1, 0) 时,A和B负相关;当crit (A, B) ∈ (0, 1]时,A和B正相关;当crit (A, B) =0时A和B相互独立。

3.2 兴趣度

文献[4,5,6]提出了一种兴趣度模型,用以指导关联规则的发现。兴趣度的定义为:

取值范围是[-1, 1],Int (A, B) <0时A与B负相关,In (A, B) =0时A与B独立,Int (A, B) >0时A与B正相关。

优点:该兴趣度的定义把规则的支持度与信任度联系起来,很好地反映了Y在X影响下发生的概率与自身发生的概率的差异,以此判断规则是否有意义。并且该定义对于由同一项集{A, B}挖掘不同规则 (A圯B和B圯A) 赋予不同的兴趣度,更符合实际。

缺点: (1) 兴趣度计算结果不对称。由兴趣度的定义来看,其取值范围是[-1, 1-P (B) ],取值为0时A, B互相独立。作为一个取值以0为中心的对称公式,如是其下限为-1,其上限就为+1。而兴趣度不具备这样的性质,故计算结果是不对称的。

(2) 得到的两个项集的相关程度大小可能相悖。

针对以上问题,文献[7]给出了提升率的概念对兴趣度进行修正。

3.3 提升率[7]

在提升率的定义中引入,即可保证其对称性和完备性,其物理意义也更加明确。提升率的定义如下:

取值范围是[0, ∞],Up (A, B) <1时A与B负相关,Up (A, B) =1时A与B独立,Up (A, B) >1时A与B正相关。

提升率计算结果的物理意义可以理解为由于A的出现导致B出现的概率的提高倍数。例如,若Up (A, B) =2,表示A出现时B出现的概率为A不出现时B出现的概率的2倍;若Up (A, B) =0.6,则表示A出现时B出现的概率为A不出现时B出现的概率的60%。文献中还对提升率进行标准化,将其取值映射到[-1, 1]区间上了。提升率的不足是:当使用低支持度阈值挖掘时,得到的两个项集的正负相关性可能相悖。

4、结论

本文对关联规则的衡量标准进行了研究。各种衡量标准旨在克服支持度-置信度框架的缺陷,各有优缺点。怎样找到一种综合有效的衡量标准,对这些方法克服其缺点,利用其优点,是以后我们研究的重点。

摘要:传统的关联规则有趣性大多是基于支持度和置信度的衡量标准。本文首先对经典的支持度-置信度框架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 然后对现有的衡量标准进行了综述, 并阐述了各自的优缺点, 最后指出了关联规则衡量标准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关联规则,负关联规则,衡量标准,相关度

参考文献

[1]Dunham M H.数据挖掘教程[M].郭崇慧,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2]赵亮, 萧德云, 刘震涛.一种用于挖掘正负关联规则的可量化标准[J].计算机工程, 2007, 33 (2) :56-58.

[3]郑尚志, 梁宝华, 赵小龙, 蔡敏.正负关联规则量化方法[J].计算机工程, 2009, 35 (15) :74-78.

[4]周欣, 沙朝锋, 朱扬勇, 等.兴趣度--关联规则的又一个阈值[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0, 37 (5) :627-633.

[5]张玉芳, 熊忠阳, 彭燕, 刘君.基于兴趣度含正负项目的关联规则挖掘方法[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0, 39 (3) :407-411.

[6]周皓峰, 朱扬勇, 施伯乐.一个基于兴趣度的关联规则的采掘算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2, 39 (4) :450-457.

辩论赛的标准规则 篇4

一、赛制

1、班内分成男女两队,并选出队长,队长作为该队辩论赛的.组织者,每队派6名代表参加,即6位辩手,其中一辩、四辩分别为1位同学,二辩、三辩各为2位同学,即正方反方各六位同学,另外班长总负责辩论赛的组织工作,另外还需6位学生担任辩论赛工作人员:1位辩论赛主持人,1位计时,1位计分,4位学生评委。

2、比赛由队员陈词、攻辩(盘问)、自由辩论、总结陈词四部分组成。要求用普通话表述。

3、抽签来决定班级内部辩题及辩论正反双方。

4、辩论赛时间:第六周

二、辨题

网购会成为今后的主流购物模式(正方)

网购不会成为今后的主流购物模式(反方)

三、辩论赛程序(由辩论赛主持执行)

1、论赛开始

2、宣布辩题

3、介绍参赛代表队及所持立场

4、介绍规则

5、介绍评委、记分员、计时员

6、辩论比赛

7、最优辩手投票

8、休息,评委评分

9、老师点评

10、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果

11、辩论赛结束

四、辩论程序(全场总计用时60分钟)

1、陈词阶段(6分钟)

(1)正方一辩作立论陈词,时间为3分钟

(2)反方一辩作立论陈词,时间为3分钟

2、攻辩(盘问)阶段(16分钟)(注:攻方指提出问题的一方,辩方指回答问题的一方)

(1)第一轮攻辩:正方两位二辩对反方两位二辩或者两位三辩提出问题,每次限提一个问题,次数不限;反方则对提出问题进行回答;总时间累计为4分钟

(2)第二轮攻辩:反方两位二辩对正方两位二辩或者两位三辩提出问题,每次限题一个问题,次数不限;正方则对提出问题进行回答;总时间累计为4分钟

(3)第三轮攻辩:正方两位三辩对反方两位二辩或者两位三辩提出问题,每次限题一个问题,次数不限;反方则对提出问题进行回答;总时间累计为4分钟

(4)第四轮攻辩:反方两位三辩对正方两位二辩或者两位三辩提出问题,每次限题一个问题,次数不限;正方则对提出问题进行回答;时间累计为4分钟

3、自由辩论阶段(时间30分钟)

由正方首先发言,然后反方发言,正反方依次轮流发言,如果一方放弃发言,则另外一方可连续发言,

(发言人员可以是辩手,也可以是其他同学)

各方有三分钟提问回答

4、总结阶段(时间8分钟,每方各4分钟)

(1)反方四辩总结陈词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下的证明标准 篇5

关键词:刑事诉讼证明标准,控方,辩方

一、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基本概念

目前, 我国理论界对刑事诉讼证明标准这一概念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 但主流意见认为, 刑事诉讼证明标准指“法律规定的运用证据证明待证事实所要达到的程度要求”, 即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就像一把尺子, 去衡量事实证明的程度是否符合法律已设定的规格, 若达到规格则达到证明的标准, 反之, 则达不到。

二、不同法系之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规定

美国作为英美法系国家的代表, 将刑事诉讼证明标准为九个等级, 排除其中“绝对确定”和“没有任何信息”的适用, 实际上司法实践中采用的是七级证明标准, 由低到高分别为“怀疑”、“合理怀疑”、“合理相信”、“可成立之理由”、“优势证明”、“有说服力之证明”和“排除合理怀疑”。但是, 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证明标准美国却没有统一的法律规定, 而通过相关判例加以确定, 多采用“优势证明”标准。德国是一个大陆法系的国家, 其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主要目的更注重个人权利保护和执法两者之间的平衡, 且德国证据法上的证明区分为严格证明和自由证明两种, 从德国证据法来看, 虽对被告是否曾被使用法律禁止的方法进行讯问的证明标准是采用严格证明还是自由证明存在分歧, 但原则上可以用自由证明的标准加以认定, 达到使人相信之释明程度即可。

三、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证明标准

我国新的《刑事诉讼法》中并没有对非法证据排除的证明标准进行单独的规定, 由《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可知我国目前对有罪判决的证明标准规定为“确实、充分”并能“排除合理怀疑”。在法庭审理阶段中, 人民检察院对证据收集合法性的证明是否也要达到这一标准呢? 若证明标准越高, 它揭露的事实也会更加接近客观事实, 但弊端在于可能导致结案周期不断延长, 一方面会使得受害人的权利得不到及时的救济和保障, 另一方面其投入的诉讼成本也就会增加; 反之, 若证明标准越低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放纵犯罪, 从而偏离了我们所追求的公平正义的目标。所以, 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设置一方面应当有利于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 另一方面, 也可以将效率和公平正义等价值统一均衡起来, 最终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笔者认为, 可以从我国的相关规定出发, 结合借鉴外国的相关规定, 由控辩两个不同的角度出发, 去探寻一种较为合理的证明标准。

首先从控方的角度出发。在我国人民检察院作为控方的代表, 行使着控诉职能, 以达到追诉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双重目标。若一味追求单一的目标很容易导致在设置非法证明排除规则下的证明标准的极端化。由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可知, 对于言词证据 ( 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 证人证言) , 我国刑诉法采取绝对排除的态度, 而对于物证和书证则采取相对排除的态度。据此, 笔者认为, 对于非法言词证据可以采用“证据确实、充分”“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 而对于非法实物证据则可以采用“优势证据”的证明标准。因为非法言词证据的取得多涉及严重侵犯公民的个人权利, 与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相违背的; 而非法实物证据大都是侦查人员在取证过程中的不合法的程序导致的, 在可以补证的情况之下, 这些程序上的瑕疵是不会直接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种社会矛盾也不断激发, 刑事案件的发案率也在不断的高升, 各级法院的工作量势必加重, 若设置统一的较高证明标准, 这势必会造成司法公正性和司法公信力的低下, 众所周知, “迟来的正义是非正义”。

其次从辩方的角度出发。由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第二款规定可以看出, 在申请调查时, 辩方也有一定证明责任, 并不是说可以任意去申请法院调查的。但此条弊端在于没有规定相应的法律后果, 或许是立法的漏洞。无论如何, 法律明确规定了辩方“应当”提供一定的线索或材料的。对于这一类的证明标准, 我国刑事诉讼法也没有明确的规定。正如上文中的, 我们不能采取极端主义, 应秉着公平公正的理念做出合理的选择。从世界的发展趋势来看, 保障人权将会是人类不断追求的共同目标, 笔者认为可以选择将“有理由相信”作为证明标准。有“理由”相信即意味着要拿出一定的“理由”说服人们相信, 符合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应当提供一定的线索或材料, 同时也可以防止辩方滥用诉讼权利, 以保障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 符合公平正义的理念, 对提高诉讼效率、提升司法公信力也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卞建林主编.证据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256.

[2]罗海晖.“论刑事诉讼证明标准”[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12:2.

新标准规则 篇6

科技论文是科技工作者将自己有创造价值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和科学总结的文体, 是反映科研成果和科技管理经验的一种学术论文。在撰写过程中只有准确把握科技论文写作的要点, 遵循著录格式的标准化和细节表达的规范化原则, 重视其时效性、科学性和可读性, 其论文才能通过发表达到交流和传播的目的。

1、论文的规范化写作要求

1.1 标题

论文标题是一篇论文的总纲, 读者往往根据论文的标题和摘要, 决定是否进一步获取该文的全文信息。拟定科技论文标题, 应当遵循确切、醒目和精炼的原则, 做到用最少的语言去准确描述论文的主题和创新点。论文题目还应尽可能包含论文的主题词, 便于文献索引机构收录和读者检索, 有利于扩大论文的影响范围。中文标题应控制文字数量, 必要时可以加副标题。

1.2 中英文摘要

摘要可以按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的顺序阐述论文的梗概 (综述类论文除外) 。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 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 即不阅读全文, 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中不应出现补充解释或自我评议。

规范化的摘要既能体现论文的主旨, 便于中外文献索引机构客观地评价论文的学术价值, 增加被索引机构收录的几率, 也有利于科技工作者对文献的检索, 促进论文的传播。

文献标识码为A的文章, 应提供英文摘要。英文摘要须与中文摘要相对应, 写作时采用第三人称叙述, 并使用合理的时态。

1.3 关键词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 是用以标识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关键词与主题词的设置, 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科技期刊增加关键词这一项, 就为该刊物提高他引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一般每篇文章可选3~8个关键词。

1.4 引言

引言是以简短的文字介绍写作背景和目的, 以便读者了解该文的概貌, 是学术论文的开场白, 起导读的作用。引言应当保持鲜明的层次感和极强的逻辑性。首先, 简明扼要阐述本研究领域的基本内容, 性质范围, 研究的目的及重要性;其次, 文献的总结回顾, 概括过去的经典文献和该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再次, 用谨慎的语言客观分析过去研究的局限性并且阐明自己研究的创新点;最后用总结性的语言, 描述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主要方法。对前人工作的概括不要断章取义, 切不可有意歪曲别人的意思来突出自身方法的优点。

1.5 结果与图表

图表是科技论文表达实验数据和研究结果的重要方式, 它能以简短的篇幅表达文字难以描述清楚的内容, 可以节约论文篇幅, 增加其可读性和直观性。直观清楚的图表, 往往让编审人员和读者不看正文就能明白论文要表达的意图。因此科技论文应重视对图示表格的编排, 使之准确、可读性强和美观, 有助于提高论文的表达效果。结果表述还应严格执行国家标准, 采用法定的计量单位。

1.6 讨论

讨论部分的主要任务是:解释图表的内容、数据得出的结果及其表现出来的规律;这些数据结果与他人研究结果的比较;通过对比分析, 解释自己研究的重要性和创新性。写作时应当注意结果和讨论的层次关系, 避免逻辑上的重叠。

1.7 结论

结论是用精炼的语言, 归纳文章的主要思想和研究结论。结论是文章的结束语, 一般应与引言相呼应, 但不是文章摘要的简单重复。结论可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由研究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研究中有无例外或本论文尚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已有文献研究结论的异同;论文的研究意义与价值;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等。

2、标准化论文的必要信息

2.1 论文作者

论文作者署名, 是作者文责自负和版权所有的体现。在文章的首页注脚或文末, 往往需要注明第一作者出生年份, 性别, 籍贯, 学历, 职称,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等信息, 有的期刊同时要求注明全部作者的信息。

为了便于联系作者和按地区及机构统计文章的分布, 应按规定的著录格式, 注明作者所在单位的名称, 所在城市和邮政编码等基本信息。多个作者单位不一致, 或某个作者同属于不同的机构时, 可在作者姓名后用上标方式注明。

2.2 基金资助

基金项目指文章产出的资助背景。某个刊物刊登的基金项目所产生的论文比例高, 说明这一刊物吸收前沿科学和高质量论文的能力强。EI和SCI收录的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均重点报道各类基金资助项目的成果。在中文期刊的年度期刊引证报告中, 基金论文比也已经被列入统计范畴。科技论文如实注明资助基金, 可提高录用几率。

2.3 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是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确定的图书分类法则。文章中正确标注中图分类号, 可以按学科属性实现期刊文献的检索, 也为文章的分类统计创造条件。确定文章的中图分类号既可以查询《中国图书分类法》, 也可以参考类似文献中标注的中图分类号。

2.4 文献标识码

为了便于文献的统计和期刊评价, 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 提高检索结果的实用性, 每一篇文献均标识一个文献标识码, 共分A B C D E五种类型。文献标识码的类型,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章须包含的信息和著录格式。

2.5 文章编号

文章编号包含五项信息:期刊的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出版年份、第几期、文章的起始页和总页数。这五项信息按照标准格式和顺序书写, 共同构成论文的文章编号。这项工作一般由期刊编辑完成。

3、参考文献

3.1 参考文献的意义

参考文献是研究者在从事科学研究中参阅或引用了他人成果后所作的必要标注, 用以表明所引用内容的所有者与出处。参考文献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体现科学研究的继承性。新的研究成果往往都是前人研究工作和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参考文献的合理标注, 既可以使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 也可以借此阐明论文的研究起点和立论基础, 开拓读者的阅读视野与思维。读者通过论文的参考文献, 采用追溯法即可方便地查阅到此研究方向相关的一系列文献资料。

(2) 体现论文的学术价值。参考文献的权威性、时效性和广泛性, 在一定程度上为论文编审人员和广大读者评估论文的学术价值提供了客观依据。透过引用文献, 可以判断论文的工作起点、研究层次、分析水平、吸收外部成果的能力等。

(3) 促进情报和文献计量学研究。参考文献的著录, 也是对被引用文献所做的评价。将对被引文献的研究用于对文献的评价已成为文献机构常用的方法。文献计量统计结果一定程度上可以客观反映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的学术水平。对某一篇论文的他引次数进行统计, 可以评估这篇论文的学术水平。透过影响因子等期刊引文统计数据, 可以评价学术期刊的编辑质量和学术水平。

3.2 参考文献的选用和著录

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既反映了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吸收情报的能力, 也反映了学术动向和理论来源的基本线索。当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引文量总体偏低。科技期刊的文献数量要适宜, 以确保信息来源的全面性。大部分EI收录的中文期刊的参考文献数量都在10篇左右, SCI收录的文章的平均参考文献数量则在10篇以上。

参考文献的时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科技论文的时效性。科技论文写作时参阅和引用的参考文献应该反映本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 应尽量参阅和引用研究领域内最新的权威性文献, 避免引用陈旧的文献, 同时慎用和少用教科书和专著作为论文参考文献。

应当注意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标准化。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著录参考文献, 有利于正确书写, 减少出错几率;有利于编录人员编排稿件, 提高排印功效;有利于计算机存储、检索和输出, 有利于文献管理和学术交流。

4、论文投稿

4.1 投稿方式

科技论文投稿主要有纸质投稿、E-mail投稿和网上投稿等三种方式。纸质投稿指将稿件打印邮寄给期刊编辑部;E-mail投稿是将论文电子版以邮件附件形式发给期刊编辑;网上投稿是通过期刊指定的网上投稿系统, 将论文在网页上提交。首次采用网上投稿方式向某一期刊投稿时, 需要先行注册个人相关信息。

单一的纸质投稿已逐渐被E-mail投稿和网上投稿所代替。国内期刊基本都接受E-mail投稿, 有部分期刊同时要求寄送纸质稿件。网上投稿是国外期刊普遍采用的投稿方式, 具有安全, 直观、迅速和方便的特点, 在国内已经逐渐被推广开来。

4.2 选择合适的投稿期刊

影响投稿的因素包括研究方向的冷热程度、选题创新性和应用性、文字表达的逻辑性、试验的成功与失败, 图表的处理效果和文章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等方面。不同的学术期刊, 其刊物性质、办刊宗旨以及作者和读者群体均不尽相同。投稿前正确评估自己的论文, 给自己的论文定位, 根据所写论文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期刊。

4.3 投稿须知

每一种期刊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投稿前认真阅读拟投期刊的投稿须知, 有的放矢, 可以避免投稿的盲目性, 提高投稿效率和文章命中率。除了认真阅读期刊的投稿须知外, 还可以找几篇该期刊已刊登过的文献, 领会其内容和格式, 尽可能使自己论文的风格和所投期刊风格相近。

4.4 文稿修改

论文投稿至期刊编辑部, 到发表前必须经过既定的审稿程序, 如“三审一定”等。论文每一阶段审稿结束后, 编辑会反馈审稿意见:决定录用、修改后录用、修改后再审或者直接拒稿。直接录用的情况很少见, 大部分稿件都需要进一步修改。对编辑提出或转发的修改意见, 要逐条认真对待。对有条件修改的, 按意见修改。对作者认为有必要坚持的, 应有理有据提出和申明自己的观点。稿件修改录用后, 不妨勤与编辑保持沟通, 垂询稿件的安排情况和发表时间, 以期论文早日发表。

5、结语

高质量的科技论文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本文从著录格式标准化和细节表达规范化的角度, 阐述了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规则。科技工作者只有熟悉论文的写作规则, 才能以规范化的论文形式, 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科学、准确和充分的表现出来, 并得到广泛传播, 最终体现论文的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亚.撰写科技论文的一般规则[J].焊接学报.2007, 28 (10) :109-112.

[2]任大志.对科技论文写作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 (理学版) .2003, 49 (5) :667-670.

[3]贾丽红.谈科技论文的写作与发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1, 19 (增刊) :55-56.

[4]朱天慧.中文科技论文撰写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编辑学报.2004, 1:53-54.

[5]赵志宏, 孙守增, 杨琦.科技论文摘要写作方法[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3, 3 (2) :124-126.

[6]乔闻钟, 称德刚, 廖方伟.学术论文摘要的规范写作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学版) .2008, 25 (2) :84-87.

[7]田美娥.科技论文引言与结论的写作[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武 (自然科学版) .2008, 23 (3) :109-110.

[8]常文静, 王宝茹, 杜玉环.科技期刊编辑应关注基金资助课题论文[J].编辑学报.2005, 17 (1) :62-63.

[9]孙峰, 温茂森.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的作用及其引用中存在的问题[J].燕山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6 (3) :92-95.

新标准规则 篇7

关键词:灭火器,标准换版,市场准入规则

灭火器产品的国家标准《手提式灭火器 第1部分:性能和结构要求》(GB 4351.1-2005)、《手提式灭火器 第2部分: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钢质无缝瓶体的要求》(GB 4351.2-2005)、《手提式灭火器 第3部分:检验细则》(GB 4351.3-2005)、《推车式灭火器》(GB 8109-2005)已于2005年4月22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发布,并于2005年12月1日起实施。

这次灭火器产品标准的修订,依据了最新版的国际标准ISO 7165:1999和ISO 11601:1999,其内容和技术要求与上一版灭火器标准的要求有很大变化。产品标准的变化尤其是技术要求的变化势必给灭火器产品型式认可工厂检查要求带来相应的变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和公安部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CCCF) 《产品认证规则及附则修订、认证标准变更确认程序》的相关规定,有关部门及时对《消防类产品型式认可实施规则 灭火器产品》中的附件二《灭火器产品型式认可补充细则》进行了修订。分析产品技术标准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对市场准入要求的影响,对修订好灭火器产品市场准入规则显得尤为重要。

1 与市场准入申请及证书有关的标准内容

1.1 名称界定更规范,型号规格更统一

手提式灭火器和推车式灭火器各包含干粉灭火器、水基型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和洁净气体灭火器四种类型。其中,干粉灭火器有“BC”、“ABC”或可以为D类火特别配制的(限手提式)干粉;水基型灭火器的灭火剂包括清洁水或带添加剂的水,如湿润剂、增稠剂、阻燃剂或发泡剂等,泡沫灭火器还具有发泡倍数和25%析液时间要求,包括P、FP、S、AP、AFFF和FFFP等,也包括水雾型灭火器;洁净气体灭火器的灭火剂包括卤代烷烃类气体灭火剂、惰性气体灭火剂和混合气体灭火剂等。因此,规则修订时应完全遵从上述标准的适用范围,统一名称和型号规格。

1.2 换版后的标准中关于灭火器产品一致性资料申报的要求更明确

换版后的标准对诸如筒体材料、焊接筒体的材料、受压筒体与地面的间隙、二氧化碳灭火器阀门的质量、连接尺寸及瓶体底部结构形状和工艺、筒体上下封头型式、材料和厚度、提把压把的材料、厚度和长度等都有明确要求,把这些具体的要求全部落实到申报文件中,就能方便企业申报和后续的审查及现场检查。

2 市场准入与工厂检查的标准内容

2.1 对生产设备配置的影响

表1列出了由于标准技术要求变化对灭火器产品生产设备最低配置的影响。

2.2 对检验设备配置的影响

表2列出了由于标准技术要求变化对灭火器产品检验设备最低配置的影响。

2.3 对产品一致性检查要求的影响

产品标准的这次换版,对许多有关灭火器产品的技术要求更加明确化,有利于将产品一致性检查和认证机构根据标准变化设计的一致性申报要求结合起来,市场准入规则的修订时可以做到既有利于企业准备、申报和对产品进行一致性控制,也能让检查员在检查现场的一致性检查更为便捷。

2.4 对现场其他检查的影响

由于GB 4351.1-2005中对如6.10.1.6规定的“所有焊接操作者应有国家认可的第三方颁发的焊工资格证书”的要求,6.10.1.1增加的“每个灭火器筒体都应进行水压试验”的要求,6.10.1.2规定的“筒体爆破时容积膨胀量不少于原容积10%”的要求和在焊缝破裂时的压力要求,6.10.6规定的“软管长度不包括接头和喷嘴长度”的要求等规定很明晰。所以,只要找出标准中所有的变化并评判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和现场检查的需要,形成规定的各类作业要求,就可以把标准的变化和市场准入规则的修订有机地结合起来,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市场准入规则。

2.5 对现场确认检验、市场准入发证检验的依据、抽样方法、检验项目及和判定准则的影响

GB 4351.3-2005专门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检验细则,市场准入规则中有关检验的依据、抽样方法、检验项目及和判定准则的内容可以基本借鉴。而GB 8109-2005尽管由于时间、篇幅所限而没有那么详尽的规定,但因为同是灭火器产品类,其控制模式、方式应基本一致,在市场准入规则中可以参照GB 4351.3-2005的相关规定。

3结束语

产品技术标准的换版会对市场准入规则产生影响,标准要求的每一个变化都可能引起规则包括申报文件、设备配置、现场检查要求和作业文件等的连锁变化。灭火器标准由于修改变化内容较多较大,甚至对整个市场准入规则和规则的执行所产生的影响会非常多非常大,但是只要有针对性地分析好产品标准换版技术要求的各种变化,探明并把握好其对市场准入规则的影响,系统地从市场准入各个环节要求入手,是能够同步顺利做好市场准入规则以及配套申请要求、工厂检查要求等市场准入要求的修订工作的。

参考文献

[1]GB4351.1-2005,手提式灭火器第1部分:性能和结构要求[S].

[2]GB4351.2-2005,手提式灭火器第2部分: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钢质无缝瓶体的要求[S].

[3]GB4351.3-2005,手提式灭火器第3部分:检验细则[S].

新标准规则 篇8

维吾尔族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自治民族, 现有维吾尔族人口941多万, 普遍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维吾尔文在新疆与汉文一起广泛应用于国家及自治区政府行文、新闻、广播、电视、出版、科技、文化、教育、民族语文翻译及创作文学、民间文学、古籍文献整理、研究等领域。随着少数民族文字信息技术的开发, 维吾尔文已实现了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在这过程中, 国家和自治区相继制定颁布了维吾尔文信息处理方面的相关标准, 包括信息交换用三项国家标准、ISO/IEC 10646国际编码字符集标准和国家标准、字体字形规范标准及白体黑体字体字形国家标准、界面术语使用标准等, 有力地推进了维吾尔文信息处理技术朝着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需要说明的是, 以上标准的制定都是基于以阿拉伯文为基础的维吾尔文信息处理系统。

值得注意的问题是, 虽然世界各国家的维吾尔族人在交流和生活中都使用的是维吾尔语言, 但由于各种历史和社会原因, 他们使用的维吾尔族文字却有很大的差别。我国维吾尔族使用阿拉伯文为基础的现行维吾尔文字, 中亚地区的大部分维吾尔族使用斯拉夫文为基础的维吾尔文字, 其他国家的维吾尔族基本使用以附加工具文字拉丁文字为基础的维吾尔文字。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 国内外交流的日益繁荣, 中亚各国与我国之间的科技文化、经贸活动的需求明显增加, 这些新的需求要求研究制定维吾尔文的拉丁文转写标准、转写方案和转换工具, 用于国内、国际间的信息交流与对外宣传、语言文化沟通。因此, 研究制定维吾尔文的拉丁文转写标准及方案, 不仅是基于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新需求和国际间信息交换的需要, 也是维吾尔文信息交换规范化、标准化在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与应用中深入发展的需要。一方面, 只有通过拉丁文转换方式, 才能实现与国际接轨, 解决国际间信息交换、资源共享需求;另一方面, 目前中亚各国都在开展将原来的斯拉夫文改革为以拉丁文为基础的民族文字的工作, 所以我国的维吾尔文也应与之相适应, 共同实现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

但由于各种原因, 在目前相关国际标准及国家标准中, 还没有制定和颁布维吾尔文的拉丁文转写标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维吾尔文拉丁文转写标准的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已经使得互联网应用领域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混乱现象。对此, 自治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提出提案, 广大民文计算机用户特别是互联网用户要求主管部门尽快制定该标准。

2 维吾尔文与拉丁文相互转换规则

维吾尔文和拉丁文都属于拼音文字, 但它们却是在信息处理领域中以完全不同方式处理的两种语言文字。现代维吾尔文是以阿拉伯文字母为基础, 用字母来表示发音的一种拼音文字。现代维吾尔文字母由32个字母组成, 没有大小写之分, 自右向左读写。32个字母包括8个元音字母, 24个辅音字母。维吾尔文字母中的每一个字母因其在词句中出现位置的不同而有二到四种不同的变体书写形式, 因此, 32个维吾尔文字母共有126种不同的形式。而拉丁文字母是有大小写, 且自左向右读写的一种拼音文字。

在现行维吾尔文信息交换、存储时, 只使用字母的名义形式 (编码区位0x0600) , 变形显现形式是主要用于显示、打印等, 因维吾尔文与拉丁文相互转换时只考虑维吾尔文的名义字符。

2.1 转写字符对应表

表1和表2分别为维吾尔文与拉丁文相互转换的字符对应表和符号对应表。

上述表1、表2有以下对应特点:

(1) 现行维吾尔文32个字母各自代表32个音, 由于这32个字符不能全部在拉丁文基本区 (基本英文字符) 中直接对应, 因其中“A、E、B、P、T、J、X、D、R、Z、S、F、Q、K、G、L、M、N、H、O、U、W、I、Y”等24个字符按照各自相互对应的方法, 进行了对应设置处理;

(2) 在维吾尔文字符当中存在, 但在拉丁文基本区不能直接表示的“CH、ZH、SH、GH、NG”等5个字符, 设置了复合字予以处理;

(3) 在维吾尔文字符当中存在, 但在拉丁文基本区没有的“、、、”等3个字符, 采取从拉丁文扩展区中选取。

2.2 维吾尔文转写拉丁文转换规则

(1) “B、P、T、J、X、D、R、Z、S、F、Q、K、G、L、M、N、H、W、Y”等维吾尔文对应的19个字符以一对一对应关系转写处理;

(2) 在词语中, 前一个音节是闭音节, 并后音节是元音开头时, 前音节与后音节中间标志音节符。如:tel et:, qel e:, sen et:;

(3) 在词语中, N与G等两个维吾尔文对应的字符先后连续出现时, 这两个字符中间标志音节符。如:kün ge:, gen gin:;

(4) 句子中的第一个字符必须大写。如:Tel'etbizning sinipta:;

(5) 在词语中的人名、地名、商标、产品名称、横幅标语、标题、机关和团体名称的第一个字符必须大写。如:

(6) 缩略语必须大写。如:

(7) “A、E、O、UI”等维吾尔文对应的8个元音字符在词首出现时, 维吾尔文符合字符中的 (0x0626) 字符忽略处理, 在词语中出现时, 维吾尔文符合字符中的 (0x0626) 字符以音节符对应处理;

(8) “CH、ZH、SH、GH、NG”等维吾尔文对应的5个字符应符合字符对应处理;

(9) 标点符号和数字以一对一关系转写。

2.3 拉丁文转写维吾尔文转换规则

(1) 在词语中拉丁文大小写一律同样对应处理;

(2) “B、P、T、J、X、D、R、Z、S、F、Q、K、G、L、M、N、H、W、Y”等19个字符以一对一对应关系转写处理;

(3) 缩略语转写时, 维吾尔文字符中间加一个空字符。如:BDT:;

(4) “A、E、O、U、、、、I”等8个元音字符在词首出现时, 以维吾尔文符合字符形式来处理。如:gen'gin:;

(5) “CH、ZH、SH、GH、NG”等5个符合字符以一对一关系对应处理;

(6) 在词语中的音节符“”, 以维吾尔文字符 (0x0626) 对应处理。如:

(7) 标点符号和数字以一对一关系转写。

3 结语

目前, 新疆有几百个维吾尔及其本民族文化传播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网站, 一些政府和个人网站都使用拉丁文转写来实现民族语言信息的网上传递, 以上标准方案的制定, 对提高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利用互联网技术, 采用维吾尔文的拉丁文转写标准, 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达维吾尔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极大地促进民族之间自然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交流, 便于阅读和书写民族语文的信息;使得维吾尔民族学生和干部群众在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 通过信息技术提高自己学习使用汉语和外语的能力;另外, 实现维吾尔文的拉丁文的标准化转写特别有利于民族语文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歌谱书写和数理化公式等的方便表达;有利于各民族语言之间的沟通、信息传递, 各类网页信息采集和报刊图书的编辑出版, 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与中亚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科技、文化信息交流、资源共享;进一步推进维吾尔等民族传统文化、科技、教育事业面向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摘要:介绍现行维吾尔文编码字符集和拉丁文字符的对应关系, 提出了维吾尔文与拉丁文之间的相互映射关系和转写规则。

关键词:维吾尔文,拉丁文,规范,转写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21669-2008信息技术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编码字符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新标准规则 篇9

以互联网、风险资本、尖端科技、信息革命、服务经济、高新产业、创新创业为基本特征的“新经济”,正在全球范围迅猛发展,对世界各国的经济结构、社会进步、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思想交流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日益明显的影响。全球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生动证明,顺应这种潮流,就能使一个企业、一个产业、一个城市甚或一个国家快速走上兴旺发达之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好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1“新经济”的起因

“新经济”是以美国20世纪90年代100多个月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背景提出来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增长现象。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带动下,美国自1991年4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而失业率却从6%降到了4%,通胀率也在不断下降(如果不将食品和能源包括在内,美国1999年的消费品通胀率只有1.9%,增幅为34年来的最小幅度)。这种经济现象就被人们表述为“新经济”。

虽然目前国际上对“新经济”并无统一定义,但综合有关学术资料,可以初步将“新经济”归纳为:“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七大高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其核心是观念的创新、运行模式的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其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一般认为,导致“新经济”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信息业的快速增长和建立在网络技术基础上的电子商务的强劲发展。据估算,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计算机软硬件和通信硬件生产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30%之间。1999年,美国互联网经济比上年增长68%,产值达到5 070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一大产业。新的电子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发掘正在改变以物质资源投入为主要支撑的“旧”的经济增长模式。

(2)大量高新科学技术导致了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的转变。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环境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克隆、基因技术正朝大规模改变传统种植和养殖技术的方向发展,基因经济正在成为21世纪的新宠。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资源正趋于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从近年来全球世界性大公司兼并的浪潮可看出,“新经济”的出现正是源于全球性采购、全球性资源优化配置、全球性资产优化重组和全球性的竞争扩展。新财富来源于经济系统重组所带来的效率增长,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速度为1%,而自1995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9%。技术因素固然是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重组才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2“新经济”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1机遇

(1)“新经济”意味着对原有资源和优势的重新定义,中国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资源和价值被重新定义,企业的竞争优势发生易位,企业重新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小企业可凭借灵活和创新实现超常规发展,而大企业也可对原有资源进行重组,建立新的竞争优势。

(2)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配置,将促使我国顺应比较优势的原则来发展经济,提高竞争力。而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产业的竞争优势将得到更好的发挥,经济中的剩余得以逐渐积累,最终提升中国生产要素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同时,外资的大量进入能弥合生产要素结构与我国资本稀缺的缺口,从而提高自身的生产能力。适用技术的进入又为我国企业转产转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为我国经济改革带来了外部推动力。“新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创新,不仅要有技术创新,而且更要有制度创新,人们熟悉的“游戏”规则将不断被打破,新的规则将不断得以建立。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改革似乎失去了动力,而“新经济”恰恰是我国经济发展与革新的最好动力。面对一个充满竞争的国际市场,我国经济必须改变原有的旧体制下的运作机制,转换经营理念。

2.2挑战

(1)对现行体制产生强烈的冲击。“新经济”带来的新“游戏”规则,将使企业遵循“新经济”的规律运行成长,企业的生存原则将被彻底改变,国家也将按照“新经济”的规则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面对直接的国际竞争,目前国家对国有企业的保护政策将被逐步取消。随着市场开放,发达国家的企业以极大的优势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将毫无优势可言,即使是目前赢利的中国电信业,如果资金来源主要依托国内,那么在国际竞争中也将处于劣势。从长远来看,我国国有企业的生存将面临极大危机。

(2)“新经济”无视国界,面对资源的全球化配置,我国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企业将受到最为严重的冲击。中国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的要素结构状况在短期内还将存在,处于比较优势地位、拥有自主能力的产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处于比较劣势地位的、没有自主生产能力的产业主要为资本密集型,而国有企业主要为后者,面对国际竞争,国有企业的低自生能力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3)在“新经济”中,知识、信息、技术、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它们都依赖于高素质的人才,人才是最为重要的资本。目前,一些国际大公司纷纷在国内设立研究机构,以各种方式抢夺我国的优秀人才,这对国内的传统企业构成了严重威胁,如果不能建立一种机制,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加盟我国企业,那么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和生存发展都将无从谈起。

(4)通货紧缩而非通胀将是最主要的威胁。经济决策部门在“新经济”条件下面临的困境是,如何应付不断增长的生产率、网络经济下的新型市场竞争带来的价格萎缩压力和高新技术带来的商品周期急剧缩短等新问题。

(5)面临更为严重的失业压力。“新经济”追求的是高新技术和知识的重要性,看重的是一流企业,只有行业的排头兵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空间。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状况决定了许多人没有能力进入“新经济”领域,面临着失业的挑战。同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发展“新经济”也意味着农村的大量劳动力将向工业领域转移。因此,全社会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贫富分化程度将会进一步加剧。

3“新经济”的“绿色通道”

目前,“新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类型,能够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领先与主导地位,还只是少数欧美发达国家的事情。那么,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新经济”到底意味着什么呢?经济发展战略专家都认为,每一次由科技革命引发的经济转型,都会给相对落后的国家提供一个所谓的“绿色通道”,如果相对落后的国家能利用好这个“绿色通道”,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赶超先进国家。由微电子技术推动的“新经济”,给当前发展中国家提供的“绿色通道”将是最诱人的,却也是最难以被发展中国家所利用的。

一些经济专家也认为,“新经济”所带来的“绿色通道”,也有可能是给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最后一次“绿色通道”。这里有2层含义。

(1)如果这次“绿色通道”没有被利用好,那么就没有机会再利用下次的“绿色通道”。因为,按经济发展学家卡洛塔·佩雷兹的说法,每一次经济类型转换之所以能提供给发展中国家一个“绿色通道”,是因为对于这些国家来说没有“前工业结构惯性”,从而可以实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然而,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紧跟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不知不觉地掉进了产业结构累积性逐渐升级的陷阱,这一结果导致发展中国家要承受更大的前工业结构惯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在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主动或被动地进入世界性产业结构分工之中,并且变得对发达国家日益具有依附性,所以,要实现产业结构跨越式发展,不仅受到发达国家的压制,而且受到本国既有发展路径的限制。因此,抢在全球化过程没有完成之前,极少数国家抓住“新经济”所提供的“绿色通道”还是有可能的;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最终完成,发展中国家要想再利用这个“绿色通道”,实现跨越式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

(2)这个“绿色通道”本身很难被利用。联合国一份出版物指出,在“新经济”浪潮中,要想利用“绿色通道”,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各家公司和国民广泛使用通信网络;具备训练有素的劳动力和消费者;建立推动知识创新和传播的机构。但该出版物也承认,发展中国家几乎都不具备这些条件。“低收入国家平均每百人拥有的电话线不足2.6条,平均每千人拥有的电脑不足2台,而高收入国家电信密度为54.6%,电脑普及率为99%。因特网普及率列前十位的国家,居然占全球现有网络用户的85%以上。”因此,不少经济学家认为,除了极少数拉美国家如巴西、智利,以及亚洲的中国、印度以外,对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新经济”的机会和前景非常黯淡。

4“新经济”的竞争法则

“新经济”时代的生存和发展总法则,就是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先、更高、更强。方法就是学习、思考、创新和实践。

面对快速的变化、众多的压力、严峻的挑战,许多经营者感到束手无策,无所适从,甚至想到以不变应万变的“鸵鸟政策”。客观地说,有相当部分的企业经营失败,不在于他们不努力生产,不控制成本,或不注重推销,而是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他们没有及时顺应时代的潮流,没有及时改变理念。

新世纪的市场竞争法则已不仅仅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慢鱼”吃“休克鱼”。由于在快速变化中,时间变得越来越重要,唯一可取的思路就是顺应潮流,以“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准则,来制定发展的竞争策略。新经济的竞争法则复杂多样,大致来讲,有以下几条。

(1)善于学习法则。要顺应潮流就要融入潮流,就要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科技。学习是一种“充电”。所以,合格的经理应该是一个好学者,善学者。合格的企业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的企业。

(2)勤于思考法则。当今信息在不断涌现,新知识呈“爆炸”状态,让人们倍感信息和知识的不足,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思考。因为,知识和信息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有效利用。

(3)创新领先法则。在完全竞争中,经营的毛利率越来越低,最终达到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当某一产品或企业在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时,就形成不完全竞争,可以取得高于平均利润的盈利。因此,要想使产品获得高收益,就一定要不断创想、创新、创造。

(4)快捷制胜法则。谁先赢得用户,谁就赢得了市场。所以,在竞争中,除了比价格、比质量、比服务之外,更主要的是与竞争对手比速度。建立营销网络和连锁门市,为用户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就能抢先抓住用户。

(5)两个锁定法则。要想使企业能长久稳定地发展,必须锁定用户和锁定人才。在市场经济体系下,用户的流动和人才的流动都是正常的,因为从长远而言,用户不可能是固定的,人才也不可能是单位固有的,而是属于社会的。所以,要想使用户和人才不流动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行的。但是,企业不能因用户和人才流动而让其流失。那么,如何锁定用户和员工呢?方法就在于建立一个科学的系统,尽量满足两者的需求,形成一种流入等于或大于流出的局面。

(6)激励机制多样化法则。经理和员工在公司工作,是在追求公司目标实现的同时,追求个人需求的满足。然而,员工队伍是由不同员工个体组成的,存在着不同的需求,有生存的、安全的、发展的和自我实现的多样化需求。所以,公司给予员工的报酬,要在市场体系的人才价值评估下,针对不同的需求给予不同内容的报酬。报酬的内容有固定的工资、浮动的奖金,有存在一定风险和升值的期权和期股,有发展空间的职务晋升和职称晋升,有成长机会的培训和学习等。多形式和多内容的报酬与追求不同需求的预期期望相适应,这样才能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从而靠完善的激励机制来调动具有不同期望的个体的积极性。

(7)培养人才群体法则。企业以盈利为最终目的,同时也是一所学校,以培养人才为基本宗旨。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学习和创新,企业的资产增值在于增加产品科技含量。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从产品竞争转变到品牌竞争和人才竞争。为什么要突出人才竞争呢?因为唯有人才是学习和创新的主体,是知识和科技的载体。只有通过不断培养人才,企业才能形成人才群体和人才梯队。挖人才,只能满足短期的人才不足,也只能挖到个体人才,不可能挖到人才群体。而只有培养人才,才能实现长期人才效应,才能形成人才群体。从传统的企业价值观而言,员工是可变成本,只有使用的价值,企业对他们没有培养的义务,企业追求的经济效益就是利润的增长。但从“新经济”的角度而言,企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后劲,而人才群体是企业创新能力的载体,所以人才群体应是公司的资产,而不是负债。因此,注重培养人才群体至关重要。

摘要:文章在深刻分析“新经济”的内涵、实质、灵魂、促成环境和起因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新经济”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及新经济的“绿色通道”重点研究了推进“新经济”发展的7条竞争法则。

上一篇:保温直埋管道下一篇:父母毁掉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