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指导孩子管理情绪(共13篇)
父母如何指导孩子管理情绪 篇1
父母如何指导孩子管理情绪
敏锐应对婴儿时期的不良情绪,用实际行动解决孩子的焦虑问题。婴儿刚出生是生活在弥漫的世界中。身体感受让伴随着他们情绪的反应。饿了,尿尿了,或者自己觉得不舒服了,婴儿表达自己的恐惧和焦虑的情绪便会发出哭和叫喊。
因此,父母或其他照顾孩子的人在这一阶段要尽可能敏锐地回应孩子的各种不良情绪,用现实行动解决孩子的焦虑。
在这一阶段父母的首要任务,就是反复把自身消化焦虑的能力给孩子使用,及时帮助孩子从焦虑恢复平静。在此互动过程中,会在孩子内心种下不良情绪可以处理的基本信念,促进孩子的自我功能发展。这种健康的人格基础,正是成年之后人发展和完善各种能力(包括情绪)的必需基础。幼儿大脑皮层上会将家长对待事情从容的态度留下印记,可使他们从小远离不良的情绪。
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随着孩子的成长在不断完善,我们可开始借助语言的交流对孩子进行一定意义上的情绪管理教育。父母在这个时期的主要工作,是增进孩子双重的了解各种情绪体验和知识,让他们领悟到情绪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自然反应。
首先要帮助孩子命名情绪,以便他们可以将某个时刻自己正在经历的情绪感受,作为一种可观察的对象去认识和理解。我们可以在为孩子准备牛奶的同时对他/她说:“宝宝饿了,所以宝宝着急了。”也可以在孩子被新年的鞭炮声惊吓时对他/她解释:“宝宝被鞭炮声吓到了,宝宝害怕了。” 等到孩子对于某种情绪的名称已经十分熟悉,就可以带领他们更深地体察这种情绪,理解它更为广泛的外延。比如“害怕”。
我们可以借助孩子亲自经历的事件,或者是故事、图书来告诉他,害怕这种情绪有很多种。遇见大狗、独自在房间里、身边有人吵架,或者是站在高高的小桥上,都可能让不同的人感到害怕。不要去否定和控制孩子的情绪。对着哭闹的孩子大喊“不许哭了”不是个好办法,不如去问问他/她“如果哭过一会儿之后不那么伤心了,就停下来好吗?”如果还能专心听听孩子为何如此悲伤,那是最好不过了。
这个时期可教育孩子做情绪的主人,及尝试去理解别人的心情。父母要让孩子了解到对同一种情绪可采取不同的行动反应,其中某些反应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而有的情绪则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糟。在冲动的时刻有的孩子会出现动手打人的情况,另外还有一些则会选择伤害自己。
父母都要首先要将孩子伤害性的行动进行制止,然后告诉他(她),其实表达愤怒不满的方法还有很多更好的,比如:你可以叫喊出“我很生气!”再找把内心的愤怒统统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来,然后撕碎。有的孩子就要比其他小朋友更长的时间来拥有掌握这种自控的能力。家长要在这个阶段耐心对待孩子情绪智力的成长。
总结:宝宝的情绪管理需要父母的指导,孩子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所以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在平时生活中从容的应对各种不良情绪带给自己的影响,这样能给孩子树立一种较好的对抗情绪的意识,帮助孩子正确管理自己的情绪。
如何帮孩子进行情绪管理 篇2
其实,两三岁孩子的这些行为,往往是没有针对性的。由于他们自身缺乏情绪情感的表达能力,所以才会用我们成人眼中“任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这时父母的惩罚和纵容都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帮他发展起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是一个人觉察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识别他人情绪,并依据某一目标,调控自己与他人情绪反应的技巧和能力。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不仅是孩子身心健康的保证,也有利于孩子专注力、学习力的提升,还是孩子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接纳是第一步。情绪没有对错之分,所以对待孩子的任何情绪,父母都要给予无条件的接纳。对孩子情绪的接纳,是对他作为人的尊严和人格的尊重,是父母把孩子当人对待的基本体现。同时,情绪也是一种能量,一旦涌现便不会凭空消失,需要有效疏解的管道。所以,如果孩子出现负面情绪反应时,父母一味地去否定或压抑孩子的情绪,就会让他处于和父母对抗的状态中,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在接纳孩子情绪的基础上,我们要试着帮孩子觉察和识别他的情绪。年幼的孩子,不仅缺乏恰当表达自己的能力,甚至连自己当前处于什么情绪状态,都可能不知道。帮孩子觉察、识别情绪的小方法有很多,比如:提示。当孩子表现出某种情绪时,提示孩子“你是不是很生气”;交流。父母有情绪时,主动和孩子交流自己的感受;演示。准备表达各种情绪的词汇,如生气、恐惧、伤心等,演示给孩子;游戏。利用角色表演、情景剧等方式让孩子学会观察他人和表达自己;制作情绪识别图。把各种情绪用脸谱等方式阐释,教孩子识别各种情绪等等。
当孩子能觉察和识别自己的情绪后,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孩子找到适合他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只要确保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的大原则,如何表达是孩子的自由和权利。孩子的情绪表达方式通常有:拥抱,想哭就哭会儿吧;倾诉,跟朋友、同学、父母倾诉;画画、涂鸦,画出心中的不满;唱歌,唱出心情;摔打枕头、沙袋等;体育运动,打球、跑步;旅游,开阔心境,放松情绪。年龄大一些的孩子,还可以用写日记的方式来整理情绪。
教会孩子管理情绪,是父母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还需要注意尽力避免一些不当的方式,比如:1.以暴制暴。恐吓、威胁和打骂,会扼杀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也会导致孩子自我伤害和攻击行为。2.当孩子情绪的奴隶。用贿赂、哄劝的方式息事宁人,让孩子学会用情绪勒索。3.好孩子不哭。哭泣不代表懦弱,而是一种心理需求,不能禁止孩子哭。4.为孩子的情绪贴标签,扭曲孩子的自我认知。5.流于说教。当情绪主导孩子意识时,讲道理也无济于事,应该先处理孩子的情绪,再处理问题。6.回力球效应。孩子闹脾气时,父母无法保持冷静,回以愤怒,结果形成恶性循环。7.冷漠无视。对孩子的情绪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8.归咎他人。为了安抚孩子的情绪,把他遭遇的各种挫折都归咎于外界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对“转移注意力”和“冷处理”这两种方法的使用。转移注意力在特定情况下是适用的,但不要滥用,否则就会给孩子传递一个不当的信息:愤怒、害怕、伤心、失望等负面情绪是不对的。一个真正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是只有正面情绪的人,而是能感觉到自己不良情绪,并有能力和它们和平相处的人。父母要做的是接纳孩子的情绪,认同他的感受,并积极、及时地回应孩子真实的需求。
冷处理则更是一种被滥用的手段。我们应该关注和接纳孩子的情绪,理清行为背后的原因,引导孩子找到解决方法。如果对孩子的情绪一味的不闻不问,不理不睬,不是冷处理,而是冷暴力。
如何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 篇3
青春期的孩子常对父母有所不满,因为伴随成长而来的自我要求,总和父母的规定互相冲突,父母必须要尽力克服这种过渡期困难,让孩子顺利地成熟长大.
第一招
第二招
第三招
第四招
第五招
第六招
第七招
第八招
第九招
第十招
父母如何指导孩子管理情绪 篇4
孩子的自控能力差,调节情绪也不若成人般自如,当孩子心情比较激动的时候,家长不妨让孩子们先冷静下来再让孩子表述自己的看法。
当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家长们不要催着孩子,而是要做孩子的定心丸,先安抚下孩子的情绪,可以先让他们待一会儿,静下心来之后再去处理问题。
遇事不急躁,冷静之后再处理也是一个很好的处理事情的方式,爸爸妈妈们可以教导遇事先思考,特别是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更是要学着收放自己的情绪。
灵灵家里有几条漂亮的小金鱼,小灵灵很喜欢他们,但是有一天灵灵回到家中发现小鱼不见了,灵灵猜想肯定被家中的小猫偷吃了,灵灵气的大叫,决定要好好教训下家里的小猫。
妈妈看到了,一边安慰灵灵,一边把她拉到自己房间,让她静一静,灵灵哭了一会后心情平静了许多,看着小猫咪也没有当时愤怒的情绪,妈妈告诉小灵以后买鱼要做好保护小鱼的措施。
父母应该在孩子从小就教育他们得失心不要太重,得失心太重容易有很大的心理负担,凡事放不开也就有了很多不必要的烦恼,所以,妈妈要让孩子心胸开阔一些,要拿得起放得下,把事情尽量看淡。这样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能很好地控制情绪了,要学会放下,才能轻装前进(宝宝情绪焦躁不安怎么办)。
控制情绪并不说没有合理发泄情绪的途径,妈妈应该鼓励孩子通过一定的方式发泄一下,排解心中积累的负面能量,这也是调节自我情绪的好方法,哭泣就是一种直接宣泄情绪的方式。
总结:当孩子情绪不佳的时候,可以试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当孩子情绪很激动时,妈妈可以通过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把注意力转移到一件能让孩子快乐的事情上来,这样就能化解孩子当前的不良情绪。
孩子的自控能力差,调节情绪也不若成人般自如,当孩子心情比较激动的时候,家长不妨让孩子们先冷静下来再让孩子表述自己的看法。
当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家长们不要催着孩子,而是要做孩子的定心丸,先安抚下孩子的情绪,可以先让他们待一会儿,静下心来之后再去处理问题。
遇事不急躁,冷静之后再处理也是一个很好的处理事情的方式,爸爸妈妈们可以教导遇事先思考,特别是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更是要学着收放自己的情绪。
灵灵家里有几条漂亮的小金鱼,小灵灵很喜欢他们,但是有一天灵灵回到家中发现小鱼不见了,灵灵猜想肯定被家中的小猫偷吃了,灵灵气的大叫,决定要好好教训下家里的小猫。
妈妈看到了,一边安慰灵灵,一边把她拉到自己房间,让她静一静,灵灵哭了一会后心情平静了许多,看着小猫咪也没有当时愤怒的情绪,妈妈告诉小灵以后买鱼要做好保护小鱼的措施。
父母应该在孩子从小就教育他们得失心不要太重,得失心太重容易有很大的心理负担,凡事放不开也就有了很多不必要的烦恼,所以,妈妈要让孩子心胸开阔一些,要拿得起放得下,把事情尽量看淡。这样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能很好地控制情绪了,要学会放下,才能轻装前进(宝宝情绪焦躁不安怎么办)。
控制情绪并不说没有合理发泄情绪的途径,妈妈应该鼓励孩子通过一定的方式发泄一下,排解心中积累的负面能量,这也是调节自我情绪的好方法,哭泣就是一种直接宣泄情绪的方式。
如何调节孩子餐前情绪 篇5
良好的餐前情绪,是儿童增加食欲的重要措施。这对学龄前儿童来说,更为重要。现代生活中的一些厌食、挑食、偏食、拒食儿童,有近半是因为餐前情绪不良引起的。
日本的研究人员在《食的科学》中强调,孩子从幼儿期到学龄期,智力发生了一个飞跃。在这一时期,儿童的空腹感与食欲的关系,不再是必然,而是显得十分复杂。因为,在这两个生理环节之间,已掺杂了心理因素的作用。他们可能是空腹时不一定想吃,或是在吃得很饱后对所喜食物继续吃。他们的吃,不再是生理性食欲,而是经验性、能动性食欲。所以,孩子的食欲,除其生理本能之外,还需作后天培养。因此,调节其餐前情绪是一项重要内容。
我国家庭中影响孩子餐前情绪的表现,最为突出的有两种――
单独进餐:忙于事业和情感的年轻父母,不时或经常让孩子单独进餐。独生子女在单元房中独玩,已是冷冷清清,又要单独进餐,更觉少了和谐与热闹,怎不面对电饭煲中的丰盛菜肴而发呆呢?因为,孩子把进餐看得很重要。单独进餐会促使其产生父母对自己生活并不关心的孤独感和被遗弃感,甚至出现负性性格,影响两代人感情。另一方面,孩子单独进餐,没有家长的管教和指点,一般都会胡挑乱选,自己认为好吃的吃一点,其它的菜肴营养再丰富也不会问津;或者吃一点、玩一阵,有的干脆把饭菜倒掉一些而谎称自己吃了;当然,饭前洗手细嚼慢咽之类的卫生训诫,对这些孩子更如耳边风,少有遵循者。
如何应对孩子的愤怒情绪 篇6
7岁的涛涛突然离家出走了。因为整个假期,妈妈每天从早到晚都让他练琴,有一天他练琴时没有用心,妈妈拧了他的胳膊,还宣布以后不准他再看动画片。涛涛打开门冲了出去。5岁的扬扬坐公共汽车,爸爸答应让他刷卡的,可上车后却不顾他伸着的小手,强行夺过月票卡自己刷了,扬扬大哭着要下车……孩子不仅仅是生气,他们简直愤怒了!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因为愿望得不到满足生父母的气,或大发雷霆,或歇斯底里地喊叫,或扔东西,甚至打人。
愤怒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一般来讲,孩子愤怒会有以下几个原因:
父母没履行诺言
扬扬的愤怒就是因为爸爸没有履行诺言。父子俩坐公交车,上车前本来说得好好的,让扬扬刷月票卡,可上车后爸爸担心孩子刷卡太慢,耽误别人上车,就没让他刷。扬扬生气了,一定要重刷一次,他在要求没得到满足后更加愤怒了,说爸爸是骗子,并且很严肃地告诉爸爸:“下一站我就下车,你不要跟着我!”车上的人听见孩子这句话,都笑了,但能够看得出,扬扬确实愤怒了。
孩子在接受了“做人要诚实”和“说话算数”的教育后,不到一定的年龄,对信守诺言的理解都是刻板的,缺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的能力,因此别人不履行诺言常常会激怒他们。
父母要对实践诺言的复杂性有所预见,并和孩子解释、协商。本例中的爸爸在答应让扬扬刷卡的时候,应该告诉他:“如果车上人少,你就刷卡;如果车上人多不方便,就由爸爸刷卡。”这样孩子就会根据实际情况配合父母。虽然只是简单的一个交代,却可以避免孩子产生不良情绪,并训练孩子根据情况变化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
孩子权利被剥夺
暑假里,爸爸妈妈给涛涛报了很多班,绘画、弹琴、书法,涛涛很不情愿,但也无可奈何。涛涛只向爸爸妈妈提了一个要求:每天练完琴,让他看下午4点钟电视播放的动画片。爸爸妈妈同意了。但每天到下午4点钟涛涛要看动画片时,爸爸妈妈总是顺带着批评他:“唉,看动画片这么积极,要是练琴、画画也有这股劲头就好了……”涛涛心里很不舒服。有一天,涛涛急着要看4点钟的动画片,练琴时心不在焉,妈妈因此惩罚他,宣布取消他以后看动画片的权利。涛涛气极了,打开门冲了出去。当自己的权利被剥夺,或者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时,孩子极易愤怒。其实,父母的初衷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却常常不领情,因为大人和孩子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大人希望孩子为了未来的舒适而牺牲现在的舒适,孩子则是现实主义者,不太擅长思考未来与现在的关系。但是孩子确实有享受童年生活的权利。
如果大人总是“夺人所爱”,必然会引发孩子的愤怒。对于孩子的健康游戏及合理要求,大人应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帮助孩子协调好游戏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嫉妒和受侮辱
据报道,辽宁省鞍山市有名初三女生学习成绩很优秀,经常受到老师表扬。同学李娟对她非常嫉妒,因为父母曾督促李娟向这位同学学习,甚至当着这位同学的面批评李娟脑子笨、反应慢。李娟在嫉妒心理驱使下,买来硫酸,在一次放学途中泼向了女同学……
李娟的愤怒因嫉妒而起。愤怒分为明怒和暗怒,明怒表现在面部表情、言语方式和行为举止上,具有即时爆发性;暗怒则隐藏在内心深处,具有延时爆发的特点,但破坏性更强。因为孩子都知道嫉妒是不被人赞赏的,所以,嫉妒常常激起孩子的暗怒。
当父母发现孩子拒绝接受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因别人超过自己而过分不安时,就要防止孩子产生嫉妒情绪;如果父母这时再拿别人的长处来数落处于嫉妒中的自家孩子,他很可能因嫉妒而愤怒,并出现一些非理性行为。
身体疲劳或者事务太多
有句俗话说:“人困则多怒。”身体疲劳的时候最需要休息和安静,孩子在学校学习时间比较长,有时体育运动强度比较大,回到家里可能把书包随便一扔,连鞋也不脱,就倒在沙发上或床上休息了。父母要容忍孩子这些暂时的行为,等他休息一会儿恢复体力后再收拾,而不要催促他马上起来,否则,一场亲子之争就在所难免。如果同时给孩子安排日程太紧张的事务,也容易引起孩子的激动情绪。父母可以把次要事务先推迟,把主要事务列成清单,让孩子完成一件,在清单上打一个勾。如果父母不断地监督和催促,孩子的情绪反应也好不了。
平息孩子的愤怒,父母要先冷静
对于大孩子来说,愤怒有时能激发他的上进心,但对小孩子来说,由于他不善于从反面理解事物,愤怒容易挫伤他的自信和动力。所以,父母对小孩子宜采取正面教育,冷却他已经燃起的愤怒火焰。
发火之时深呼吸
有的父母性子急,嗓门大,批评孩子时忍不住大喊大叫,甚至伴随着其他高音,比如拍桌子、踢板凳或者摔门,这种方式也容易激起孩子的火气,如果孩子顶嘴,父母的怒气则更旺,结果导致愤怒升级。
心理学提供的办法能帮助父母克制愤怒,即在发火的时候强迫自己数数或深呼吸。将要发怒的时候,赶紧闭上嘴巴,在心里从1数到10,或是深呼吸10次,抑或离开现场一会儿。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父母控制自己的情绪,腾出心理空间找到理性的言语和行为方式。如果上述方法仍无济于事,最终还是失控地对孩子大发脾气,记住事后一定要补救:真心地向孩子道歉,告诉他,你也是人,也会犯错误,但你愿意承认错误并改正。这样有利于巩固良好的亲子关系。
把愤怒的火焰转向自己
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不直接批评和惩戒孩子,而是自己承担事后的损失和痛苦,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如果父母把批评和惩戒理解为对孩子体罚、大骂或拍桌子,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这些做法使孩子觉得犯错的结果就是受点苦而已,从而不能有效地认识错误。父母对孩子真诚而深沉的爱,常常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有了成绩,父母比自己还高兴,自己犯了错误,父母比自己还痛楚,这会深深打动孩子的心。父母要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感受,让孩子在父母痛苦的神情与沉默的气氛中感受到父母的激动情绪,由此促进孩子反思自己的过失。
愤怒之时少说话
一位母亲很疼爱自己的儿子,然而儿子有爱顶嘴的习惯。儿子一有不当行为,妈妈就来气,大声吵骂。不服管的儿子一顶嘴,妈妈就会老账新账一块儿算:“要你做事认真点,你偏不认真!”“你从一上学就有粗心大意的坏习惯,总是马马虎虎,上课不认真听讲,写作业不检查,考试粗枝大叶。除了玩、玩、玩,你还爱干什么?洗碗打碎碗,扫地还要我扫第二遍,你长大能干什么?”
这些旧账,儿子不知听过多少遍了,他不但不接受,反而心里嘀咕:“随你怎么说,反正我就这样了。”妈妈的批评几乎无效。要想使批评有效,最好还是就事论事,而不要数落以前的事情,更不要上纲上线。旧事重提、上纲上线,甚至猜测孩子将来可能发生的过失,不但会阻碍孩子反思过错,还会强化他的对立情绪。
转移孩子愤怒情绪的好方法
在此介绍几种帮助孩子转移愤怒情绪的好方法。
方法一:写下反击的话语
当孩子受到别人欺负而愤怒时,有一种释放怒气的做法,就是在纸上写下只给自己看的反击的话。告诉孩子,既然没有别人看到内容,他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愤怒。
方法二:进行亲子练习
在家里可以进行一种有效的亲子练习。孩子和母亲或父亲背靠背坐着,其中一人不受打扰地说3分钟,倾诉想要表达的任何感情,另外一人只需以“嗯、嗯”附和。3分钟的时间到,他才能说话。双方轮流说话,直到把想要说的话全部说完为止。到结束时,两人应该至少在一起说5分钟。
方法三:投掷目标
你还可以在孩子卧室的墙上挂一个投掷板,当他向你或其他家人倾诉完愤怒后,还需要一段时间将体内的愤怒释放出来,每次用飞镖投掷目标时,他会继续发泄他的怒气。
方法四:让孩子哭出来
阻止自己冲过去帮助孩子,这并非易事。但是,父母可以这样想,哭泣是给孩子一次经历自己感情的机会。这样,几分钟之后,你只需揽着孩子,轻声对他说诸如“这太不幸了”或“多令人失望啊”之类的话。
如果孩子冲进自己的卧室并关上了房门,最好不要立即过去安慰他,让他自己呆一会儿。几分钟后,再进去对孩子说几句安慰或支持的话效果会更好。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语言 篇7
我的儿子两岁五个月,在外面遇到熟人时从不喊人,虽然我每次都主动跟别人打招呼,可儿子根本不被我影响。我也教育了他很多次,可他就是不改。有时候,我就说:“既然你不喊人,那我们就走了。你跟别人说再见吧!”嘿!真怪,他马上就说“再见”,比我让他喊人要利索得多。没办法,我只得退让:“你不喊人,就对别人点点头吧!”他照做了,我就夸他:“你是个好宝宝,你真棒!”
儿子大多时间是由阿姨来带,而阿姨也是个很少和别人打招呼的人,我想这也是造成他不喊人的一个原因。每次儿子不喊人,我就非常尴尬,觉得在同事和亲朋好友面前很没面子。我想别人会觉得我的儿子很没教养,会认为我这个做妈妈的没教育好宝宝。每当看到和他同龄的宝宝大大方方的,我就觉得自己的儿子没出息,这让我感到很自责,很有挫败感。我丈夫性格内向,平时很少和人说话,我就担心儿子将来也像他这样。
这样对他的成长有没有影响?对他的心理发育有没有影响?
孩子的心理
宝宝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学会约定俗成的人际交往模式,成人在此过程中可以给宝宝树立良好的榜样。宝宝在此阶段所出现的人际交往的问题与宝宝有没有出息是丝毫没有关系的。
宝宝不愿意叫人的现象出现时间并不一致,因人而异,往往在宝宝语言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一般为2岁左右。2-3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此时的儿童变得特别喜欢说,词汇量迅速增加,基本理解常用的简单句型,并能用简单的复合句来表达意愿。2岁后期会用“我”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愿望,开始把自己从客体中区分出来,而言语的发展促进了自我意识的萌芽。一项针对1000多户的家庭调查显示,2-4岁的幼儿中,80.2%已有相当强的自我主张意识,越来越多不到2岁的孩子已经有了逆反情绪,这个年龄比前几年提早了近一年。当宝宝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初具独立思考的能力,面对爸爸妈妈一如既往地频繁要求叫人,宝宝心里的小情绪自然会抬头。
* 妈妈的朋友宝宝还没有认识呢,怎么就要叫他们了呀!
小孩子多少都会有些怕生,如果家里一下子来了一群客人,面对这么多陌生的脸,宝宝往往都会失去原有的活泼,变得有些呆。要宝宝叫人,更要有一个熟悉接受的过程,而如果有的叔叔阿姨面相不善,宝宝避之唯恐不及,叫人?等等再说哦。
* 我喜欢这个阿姨的卷头发,但是现在还不想叫她。
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注意力跟大人想的不一定一致,孩子往往会注意一些被大人忽视的细节。当宝宝专注于阿姨的头发之类,很容易会忽略爸爸妈妈叫人的要求,可不,他正在一门心思想自己的小心事呢。
* 昨天叫了好几个奶奶,今天怎么又来个奶奶啊?
小宝宝觉得有些烦,每次都是按爸爸妈妈一次又一次重复的指令,称呼各位亲戚朋友,难免会觉得千篇一律,没有意思,懒得理睬了呢。
* 做啥老让宝宝叫人?我就是不叫!
2-3岁的小孩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形成,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想法。因此,他们悄然告别了“惟命是从”的年代,自己拿主意来决定该干什么,宝宝们自己做决定,不要那么听话地叫人啦。
“开口”不难
错误的做法
如前分析,有时宝宝不肯开口,只不过是有些小情绪。首先,父母完全不必过于担心;其次,为了自己的面子问题而勉强孩子也不是妥善的举措。
当宝宝不愿意开口叫人,父母不要——表现得过于急切,甚至威逼利诱,这样更容易激发宝宝的逆反心理。有的父母往往会这样说:“叫了阿姨才有巧克力吃”“宝宝越来越不乖,都不肯叫人,妈妈不喜欢你了”,诸如此类的说法都会给孩子一种逼迫他的感觉,往往适得其反,宝宝通常会用一声不吭作为反应。
你可以淡然处之,当宝宝拒绝叫人,父母不再继续纠缠,把话题转移,这时候,放轻松的宝宝反而有可能会想要表现一下,自动自觉地重新开金口;如果有其他小孩同时在场,而这个孩子很乐意叫人,就适当地利用一下这个条件。表扬大方叫人的孩子,利用宝宝好胜争宠、爱模仿的心理打开金口。
让孩子慢慢来
父母不必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家长,给自己增加这方面的压力。相信宝宝在您及时、合理地引导下会逐渐改善不爱叫人的习惯。给您如下几点建议:
1、带宝宝外出时遇到熟人,您就坚持跟别人打招呼,给宝宝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
2、只要您坚持,宝宝就会朝着您希望的方向进步。宝宝成长的过程是漫长的社会化过程,决非一朝一夕,他需要反复模仿成人的行为。
3、有意识地培养宝宝的社交意识。遇到同事和亲朋好友时,您都要很正式地把宝宝介绍给他们,同时也把对方介绍给您的宝宝。
4、告诉宝宝,社交性问好的形式有很多,友好地注目、点头、微笑、握手、寒暄等等,表扬宝宝良好的社交行为要具体。如:“你会跟别人点头了,我真为你高兴。点头也是向别人问好的一种方式,以后你长大了,还会学会其他的方式。”
如何培养托班孩子的良好情绪 篇8
小二班 陈莉
幼儿期是一个人智能增长的关键时期,也是良好性格、习惯的养成期。良好的情绪是形成婴幼儿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幼儿如果经常处于积极、乐观的情绪之中,就会养成活泼、开朗、善良、富于同情心等良好性格特征,从而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如何使托幼班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绪呢?
了解幼儿的需要并给予满足
1.幼儿从熟悉的家庭环境一下子来到陌生的托班环境,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环境转变,往往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恐慌和不安全感。因此,有意识地创造一个与家庭氛围相似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为让孩子适应从“家”到“园”这个短暂的过渡,孩子刚入园时,可以请家长把孩子最喜欢的玩具带来。在自由活动时,孩子们可以玩自己心爱的玩具。在摆弄这些熟悉的玩具过程中,孩子的不安情绪也随之得到了放松。常与幼儿亲抱、交流、逗乐,尽力给予慈母般的关爱,从而让幼儿爱上你。
建立老师与幼儿良好情绪的互动
幼儿园老师是幼儿主要的成年交往者和教育者,与他们朝夕相处,老师的言行举止对他们的现在和未来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的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往往习惯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言听计从,不给他们思考和情绪准备的时间。这样做,特别容易引起这些3岁以下幼儿的逆反心理,甚至出现对抗情绪。我们班上有4个小男孩,特别调皮好动,攻击性强,小朋友都不喜欢他们,老师也曾经一度看着他们就头大,有什么办法能改变他的顽皮呢?通过多次仔细观察,我终于发现了他们都是非常聪明的孩子,很好奇,对什么都想亲自探究一下。更让人感慨的是,孩子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班上的孩子摔倒了,他们都会主动跑过去扶一把。另外一方面,他们自尊心都很强,有逆反心理,看到老师生气,他们反而觉得好玩。看准了这些孩子的性格特点,我也迅速调整了自己以往的错误做法,反复叮嘱自己不管他们怎么胡闹都不要生气,而是静下心来和他们做朋友,蹲下来和他们交谈。孩子犯错误时,耐心地和他们讲解,指出他们错在哪里;孩子有什么好的表现,则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和他们之间终于实现了良好情绪的互动。
让孩子在自立尝试中找到快乐
欧洲父母如何引导孩子爱好 篇9
孩子学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欧洲,都是非常热门的话题。但中国家长与欧洲家长如何陪伴孩子学艺,无论从态度还是做法上都大不相同。
今天就请听一位在荷兰生活的生物科学博士谈谈其对孩子爱好培养的看法。
首先聊一个13岁的英国男孩,他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并且早早就开始在国际大赛上拿奖。这位摄影高手可不是什么“富二代”,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9岁时得到了一个数码傻瓜相机作为圣诞礼物,从此爱上摄影。
家里没一个人懂摄影,他就一边拿着相机练习拍照,一边在网络上看各种视频自学,还去摄影论坛向他人取经。一年后,他觉得有必要升级相机了,就将傻瓜相机换成了二手的Nikon-D90单反。
这个升级是他打了很多工并卖掉了傻瓜相机得来的。之后,为了买镜头,他卖掉所有玩具,把课余时间利用起来,在祖父母的牧场捕捉灵感和拍照。
3年后,他就用这个二手的Nikon-D90,拍下了照片“航迹”,赢得了野生摄影界最大的奖项。当记者采访,问他长大后想干什么,他说:“如果能做专业的摄影师当然很好,可是当一个农民而把摄影当作爱好也会让我非常开心。”
这是一个英国普通的农家男孩,从9岁到13岁努力追求爱好的故事,平淡朴实、理智独立、脚踏实地。可多数华人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好,未必会这样支持对待。
“别把孩子耽误了”是个伪命题
国内有个熟人说她读高一的儿子想玩摄影。平时连200元一双的鞋都舍不得买的她,为了支持儿子,立马买了台Nikon-D300给儿子,相机配上镜头要2万人民币。结果儿子却说不喜欢Nikon相机,要佳能的。她又急又歉疚地跟我说:“都怪我,问也没问清楚,就瞎买。花了钱也没让儿子开心,小小的爱好都满足不了他。我们夫妻俩是啥都不懂啊,又没本事,儿子生在我们家都给耽误了。”
说实话,我真没感觉到那个儿子怎么被“耽误”了, 从母亲认为砸锅卖铁也要全力满足孩子的那种理所应当中,我只看到了对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
咱们似乎尤其在意设备的投资。要学钢琴的,一出手就是几万块的进口高档钢琴。要出国的,不管有没有必要,先买个单反再说。欧洲街头,中国游客或留学生,几乎人手一台优质单反。而欧洲这边更关注爱好的本质及努力的方向。
公共琴房:荷兰孩子的音乐启蒙地
我看到很多父母不喜欢孩子的某些爱好而武断拒绝的情况,也看过有些父母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也非让孩子学些才艺。最多的是逼孩子学钢琴、考级。家长陪着上课,守着练琴,钢琴声伴着骂声和孩子的哭声,练得孩子和家长都是一肚子委屈,听不到孩子对音乐的爱和诠释。
可否用一个平常理性的态度来面对爱好呢?父母不妨多和孩子讨论其爱好,多了解这个爱好的实质内容,多分析实现爱好的可能性及利弊。而孩子要懂得在追求爱好的路途上,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耐心、恒心和责任心。
我从没见过荷兰父母守着练琴的。荷兰这边初买钢琴大多是二手的,家里没买琴的,孩子就在公共琴房练习。我很喜欢在那里看老师和孩子们在课后玩的随故事情节即兴演奏的游戏。
孩子坐到琴前,老师就开始说故事:“小矮人在森林里快乐地走路,突然来了只大灰狼。小矮人跑啊跑,摔倒了再爬起来。突然,气喘吁吁的小矮人眼前出现了一片美丽的花园……”
孩子边听故事边切入适当的琴声,随着故事起承转合变化,时而急促紧张,时而柔和梦幻。
一曲结束,大家开心地为弹琴的孩子鼓掌,其他的孩子争先恐后,想开始下一轮即兴配乐演奏。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懂礼仪 篇10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知礼节,懂礼仪。那么怎样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呢?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探亲访友,还是在家中款待亲朋好友,这都是让孩子学习礼仪,提高交往能力的好机会。
让孩子学会待客之礼
待客在等待客人拜访前,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
告诉孩子见了客人应面带微笑,起立主动问好。对客人的提问,必须认真回答。要孩子以小主人的身份热情招待客人,为客人端茶送水。在父母与客人交谈时,不要随便抵嘴、吵闹。不对客人评头论足,不讨要礼物等。客人临走时,也要孩子送至家门口,说:“再见,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
当然,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孩子学习社交礼仪的最好榜样。因此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好的影响。平时,父母就应创造机会让孩子多实践,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人际交注活动。对孩子的礼貌行为及时肯定赞扬,让孩子体验到礼貌行为带来的愉悦,以利于巩固,重复这种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另外,值得父母注意的是:当着客人的面,千万不可责怪孩子,这会让客人难堪,孩子恼怒。不要当着客人和孩子的面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作比较,这样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探亲访友中让孩子学礼仪
做客父母可在去做客的路上,以交谈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这常常是十分有效的,因为这时父母说的话,孩子听得进,记得牢。
父母应告诉孩子要去哪里,怎样称呼主人,并介绍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与孩子自己的关系。鼓励和启发孩子想出一些新年祝词,向主人致以节日的问候。当主人端上糖果糕点、茶水时,应先道谢。然后用双手去接。告诉孩子不要随便玩弄主人家的摆设和物品,更不能任意开柜子门、冰箱等。考虑到主人可能会留客吃饭,父母也应提前对孩子进行餐桌礼仪教育,让孩子吃出“文雅”来,要小口进食,闭起嘴咀嚼,不要发出声响来。挟菜、舀汤时动作要轻,不要光挟自己爱吃的菜,也不要对菜的味道评头论足。提醒孩子临走时应向主人道谢,说“再见”。
儿童礼仪教育过程:
3-4岁:让孩子学习礼貌用语。如教会孩子说“你好”、“再见”、“请”、“谢谢”,会握手。
4-5岁:让孩子学习使用“对不起”,吃饭时会请别人夹菜,会用手帕,不在嘴里塞满食物时讲话。
5-6岁:让孩子学习在公共场合举止得体,不旁若无人大声叫嚷,使用礼貌用语,守
时和仪表整洁,学会做客和接待客人,尊重老人,愿意帮助残疾人。
纠正孩子不良礼仪行为的方法:
温和惩罚法: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明确表示责备或不赞成,注视孩子的眼睛,说清不对在哪里,为什么不对。
自然惩罚法:以不危险为前提,让孩子在实施不良行为的过程中遭到自然的惩罚。
暂时隔离法:在孩子因不良行为产生快乐时,让孩子到一个单调乏味的地方,时间以1分钟为原则,使其从快乐状态转为不快乐。
权利剥夺法:暂时剥夺其权利对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有作用。如对于孩子嚼口香糖后乱粘的行为,剥夺其一星期吃口香糖的权利。
我们的社会文明程度还有待提高,孩子眼中看到的还不是一个人人彬彬有礼、礼让谦和的世界,一些家长平时也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教育方式,孩子回到家庭这个小环境,在百般宠爱下,所有坏习惯都会故态复萌。所以,社会、家庭和教育单位配合,为孩子创造一个能不断运用和巩固良好礼仪的环境,才能使其内化为孩子持久行为的最佳方式。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认真学习 篇11
第一招,借第三者之口赞美孩子
第二招,用书信或日记与孩子交流情感
第三招,用温和的语调交谈
第四招,及时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
第五招,巧妙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第六招,与孩子打成一片
第七招,一次只交待一件事
第八招,常常表达对孩子的信赖
第九招,只提有建设性的意见
第十招,不要指责遭到挫败的孩子
第十一招,及时纠正孩子不良的生活细节
父母如何指导孩子管理情绪 篇12
跆拳道、围棋、乒乓球……这些运动能使孩子变得强健,对掌握礼仪也有帮助,也许父母们是这么想的吧?所以现在联系这些的孩子也越来越多。
但是这些都有一对一的比赛。既然是比赛,那当然既有获胜的人,也有输了的人。要是获胜了,那没什么问题,大都本人欢欣鼓舞,父母说些“太棒了太棒了”的话而已。但关键是孩子输了的时候怎么办?
上届比赛曾获得很大的胜利,但这一届在第二轮就败下阵来,不免非常沮丧;或者是心里早已下定决心今年要取得好成绩,但结果还是惨败,也许会令人心灰意冷。
这种时候,有些父母显得比孩子更懊丧,“那裁判真奇怪,我们明明可以胜利的”“对方的犯规都没判,真差劲!”有时他们会这么说。这样,他们就会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不能正确接受失败的人。
老老实实地承认:“输啦”,这不是很好吗?
如果孩子看上去懊丧,那只要说“很后悔吧”,安慰他一下就行了:如果显得垂头丧气,首先也要接受输了的事实:“真是遗憾啊。”
如果你要鼓励他、希望他今后继续加油,那有两点很重要。
首先,虽说结果是输了,但孩子的可取之处应予以肯定。这并不是要和对方比较自己哪儿更强,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成长过程。
“你已经敢于主动出击啦。”
“你真沉着啊,很善于观察对方的动向。”
“你直到最后也没有放弃比赛,这点很了不起。”
还有一点,如果孩子有“下次一定要赢”的愿望的时候,那就要让孩子考虑,为了获胜应该怎么做,怎么练习才好?哪些弱点还需要克服?怎样才能使自己获得提高?有了具体的目标,孩子练习的时候就会出现良好的变化。
这样,输掉的比赛,将变成今后获得飞跃的机会。
但是,也有些父母采取斯巴达克斯式的教育方式:“不管怎么样一定要赢!”就是观战时也显得与众不同:“加油啊、加油”“给我攻击那儿”“机会来了,快上!”他们比孩子都紧张。赢了则大声喝彩,输了则大发雷霆。还有父母则是使用物质刺激的方法:要是赢了,一定给你一份大奖品。
这样的父母觉得:正因为肩负着父母的期待,孩子才会去努力取胜。父母如果说些胜也好输也好只要努力就行了之类的话,孩子的进取心就会不足。
果真是这样吗?
孩子对于挑战的愿望,不是从父母“绝不许失败”的逼迫中产生的,而是有了“即使失败,也要付出最大的努力”这种精神才会产生的。
为了满足父母期待而“绝不能失败”,所以拼命加油,这样的孩子最后总会松懈、放弃。
父母如何去倾听孩子的心声 篇13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父母如何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希望有所帮助!
“放下身段”倾听
“放下身段”对于家长而言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女孩心情不好,可能会表现出一时的“消沉或放纵”,比如做作业时趴在桌上偷偷哭泣,或是情绪不好时弄坏书本以达到发泄的目的,等等。这些小小的消极行为,往往会被父母斥责为“没出息”。其实,人都有郁闷伤感难以自抑的时候。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比成人差,遇到问题时更容易表现出悲观失望的情绪,甚至会委屈地哭泣,这种情况下,父母应当放下身段耐心地倾听孩子诉说,安慰孩子,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斥责孩子。
郝先生对女儿的管理充满了人性化,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他肯主动放下长辈的身段倾听女儿的心事,帮助女儿排忧解难。
谈到倾听的重要性时他说:“有一次女儿回到家躲进了书房,也不出来吃饭,我爱人就叫她,女儿还是不出来,爱人接着说了她几句,她竟然跑出来对着我们俩大吼了一通。爱人气得回到卧室也不吃饭,我说女儿肯定是有心事,爱人却恨恨地嘟囔着:‘这孩子越来越不懂事、不像话了,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回到家要跟父母发脾气?’我想发脾气也解决不了问题,就放下手头的事,陪女儿坐了下来,问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也许是我这一问,勾起了女儿的伤心事,她的泪水夺眶而出。她说,‘爸爸,我今天跟班上一个男生打架了。我承认错误在我,但是那个男生得理不饶人,一再地找我麻烦。后来快下课时,老师回到教室,看到我在哭,就把我们俩叫到办公室。老师把事情处理完,我们两个回到教室,刚要离开,那位男孩的妈妈来接他回家,那男孩就趁机说我骂他妈妈了。
听到这话,她妈妈就用冷冷的眼神看着我,带着她儿子边走边说不要接近我这种没教养的女孩,不然就该学坏了。当时我好委屈,难过地想你和妈妈要是在我身边多好啊。’说完,女儿又开始哭了。听了女儿的话,我赶紧劝导和安慰她,女儿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了,但我的心却有了愧疚,回到卧室我也说了她妈妈两句:女儿受了委屈、有心事,父母应该及时像朋友一样跟女儿交流,帮助女儿,不能碍于面子抛不下身段,甚至用不耐烦的口气责怪孩子。后来,女儿再提起那件事的时候,说是我当天的倾听和安慰给了她希望和好心情,让她有勇气先自我检讨,并从委屈和失落中走了出来。”
家长“尊严”中的.冷漠会让女孩感到无助和伤心,放下身段和孩子交流,像朋友一样倾听女孩的心事,将会有利于她身心的健康成长。
带着爱去倾听
父母倾听孩子的心声不是单向的沟通,而是一种双向的互动,也就是说在倾听的过程中,父母应当饱含爱意。当然,父母关心孩子不是领导关心下属,所以父母不应像领导倾听下属诉苦一样,除了安慰和劝导之外便是就事论事,而是应该带着深深的爱走近女孩的内心。倾听是为了帮女孩化解烦恼,消除困惑,如果这种沟通缺乏爱,那么就难以深入女孩内心。唯有温热的爱,才能把女孩的心灵捂暖,而女孩心中的“冰”自然会融化。
小欧13岁了,和“死党”平平一向很要好,小欧性格温顺有点多愁善感,平平聪明伶俐但偶尔会表现出思想偏激。
有一次,因为一点小误会,平平误解了小欧,并不再找她玩;小欧碰到平平,赶紧追上去和她打招呼,没想到平平却愤然地转过头,把小欧远远抛在身后。
小欧伤心了,以为平平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而不爱和自己玩,回到家后,一边吃着饭,一边郁闷地流着眼泪。妈妈见了,赶忙用纸巾帮小欧拭去眼泪,嘱咐小欧说一边吃饭一边哭泣会影响消化,对健康不利。小欧放下筷子,妈妈便挨着小欧坐下来,让她说出心事。听小欧说完,妈妈感觉到女儿平时性格确实比较多愁善感,这么小的事情也能郁闷至此。想到饭才吃了一半,妈妈怕小欧哭泣导致消化不良,立即热了半杯牛奶递给小欧,小欧手捧着牛奶,感觉到了温暖和妈妈的疼爱,心情舒缓了许多。紧接着,妈妈把手放在小欧的肩膀上,跟她讲朋友间相处的道理,并开导小欧对朋友之间的矛盾要放开心胸,不能动不动就掉眼泪。听了妈妈的话,小欧郁闷的情绪渐渐消散,她撒娇似地趴在妈妈怀里,并对妈妈说自己第二天就去找平平,要主动和平平消除误会。
爱可以使人沐浴在春风里。女孩在困惑失意之时,父母的爱可以给女孩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带着爱去倾听,爱会播撒在点滴细节中,沁人到女孩心里。案例中的妈妈并没用太多安慰的语言,但她一系列爱的行为、动作足以把女儿的心门打开。有了这种爱的氛围,女孩自然更容易听进妈妈的劝导,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女孩需要父母的倾听,更需要父母的关爱。父母如果能把爱融入每一次的倾听,那么与孩子沟通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倾听需要抓住时机
父母对女孩的倾听,除了要有真诚和耐心,还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倾听是为了弄懂女孩的心思,帮助女儿解开心结。如果时机选的不恰当,非但帮不上忙,还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小茹从小由奶奶带大,后来小茹到外地上中学,寄宿在学校,这期间奶奶突然去世了。小茹没能见奶奶最后一面,沉痛和悲伤压在心底很长一段时间,小茹变得越来越少言寡语了。后来,妈妈还注意到,自从小茹的奶奶死后,相册里小茹和奶奶的合影全都不见了,她猜想是小茹偷偷藏起来了,以此寄托对奶奶的怀念。对此事,妈妈一直没有提及。
直到半年以后,小茹开始变得爱和人说话、爱开玩笑了,妈妈的心才真正放下了。这天,妈妈找了个恰当的机会,准备让女儿倾吐一下压抑在心底半年之久的悲伤心情。小茹向妈妈描述这半年来每一个被泪水淹没的夜晚,以及清明节偷偷到河边给奶奶烧纸的情景。妈妈听了,拉着女儿的手,不断地安慰着女儿。小茹却对妈妈说:“妈妈,现在我已经从失去奶奶的阴影里走了出来,眼泪是因为怀念,而不再是无休止的悲伤,您放心,我现在已经把痛苦的包袱丢下了。”妈妈听了小茹的话,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小茹的妈妈做得很对,如果在女儿还没有走出悲伤时听女儿倾诉心声,难免会让她更加难以自拔,而现在的倾听更容易让女儿释怀。
【父母如何指导孩子管理情绪】推荐阅读:
父母如何来爱孩子06-28
父母情绪对孩子的影响10-22
如何管理孩子的情绪05-21
父母该如何预防儿童多动症07-06
父母应该如何做宝宝的礼仪老师09-06
家长如何指导孩子读书07-27
父母对幼儿情绪的影响06-25
如何有效指导孩子认真学习05-18
父母毁掉孩子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