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类作文

2024-06-30

观察类作文(共8篇)

观察类作文 篇1

观察描述类作文的写作要领:

1)头绪分明,脉络清晰

写好观察描述类作文,首先要头绪分明,脉络清晰,明确文章要求写什么。要对所写的事件或人物进行分析,弄清事件从发生、发展到结束的整个过程,然后再收集所选取的素材。这些素材都应和五个“W”和一个“H”有关(即who what when where why和how)。尽管不是每篇文章里都必须包括这些,但动笔之前,围绕这五个W和一个H进行构思却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描述的顺序和文章的过渡也是在安排文章布局时需要格外注意的地方。无论是顺叙、倒叙、插叙还是补叙,都要使读者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要恰当使用。如果使用不当,反倒会弄巧成拙,使读者不知所云;在地点转移或时间、事件发生转换以及由概括说到具体叙述转变的时候正确使用过渡词可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融会贯通的作用。

2)突出中心,详略得当

在文章的框架确定之后,对支持故事的素材的选取是很关键的。选材要注意取舍,应该从文章主题的需要出发,分清主次,定好详略。要突出重点,详细描述那些能表现文章主题的重要情节,略写那些非关键的次要情节。面面俱到反而使情节罗列化,使人不得要领。这一点是写好观察描述类作文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也需要一定的写作技巧。

3)语言活泼,准确生动

观察描述类作文要用生动的语言对人、事、物加以叙述。一篇好的观察描述类作文的语言既要准确生动,又要表现力强,这样才能把人、事描写得具体生动、其可读性才强。

引用故事情节中主要人物的对话是观察描述类作文提高表现力的一种好方法。适当地使用直接引语代替间接的主观叙述,可以客观生动地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和心理状态,使记叙更加生动有趣,内容更加充实具体。

范文:

Planting Trees

It was such a fine weather on April 8, 2011.That day our teacher and all the students in our Class One went to the suburb of our city to plant trees.(起:点名植树的时间、地点、当时的天气及参加者)

Upon arriving at the planting place at 8 o’clock, the teacher assigned the task of requiring each of us to plant 5 trees at least, which was no easy task for all of us, but we accepted the challenge.Then heated competition began.We set about digging, planting and watering.All of us were going all out to finish our task, afraid of falling behind.Among us, our monitor set a good example to us.In spite of his illness, he accepted his task and finished it ahead of time.Then he went on to help others without a little rest.After work, he was wet all over.He looked pale, but he was full of joy.(承:描述植树的场面,并重点介绍了班长的情况)

Looking at our fruit of the rows of the young trees, we smiled pleasantly, forgetting our tiredness.(合:感觉劳动是值得的)

观察类作文 篇2

一、中心城市新节目概览

(一) 综艺类节目占据常态新节目的三分之一

常态综艺类节目不同于重点表现短暂的庆典、晚会等非常态节目, 更多体现在固定频道、时段, 规律性的线性编排和持续播出, 放在相对较长的观察期中, 能够更好、更准确地反映其在收视市场中的发展、变化, 甚至从产生到衰亡的整个脉络。因此, 本文重点讨论常态综艺类节目的收视表现。

根据CSM媒介研究基于35城市的节目播出统计, 2013年新节目总量近3500档, 春节期间历来是新节目扎堆播出的时期, 所以2月份的新节目占据了全年四分之一的比重。从全年来看, 非常态新节目占据比例高达74.65%, 常态新节目为25.35%。超过一半的非常态新节目与庆典、晚会、颁奖等相关, 综艺类的节目形态更适合表现这类事件, 因此, 在非常态新节目中, 综艺类节目占据超过一半的份额。在常态新节目中, 综艺类新节目占据37.24%的份额, 专题和生活服务类节目的份额也都超过20%。 (见表1)

(二) 卫星频道是综艺类新节目的传播主渠道

数据显示, 常态的综艺类新节目是各级频道中比例最大的节目类型 (除电视剧外) , 超过30%。综艺类节目的创意或引进、生产制作需要大量的人、财、物力, 实力雄厚的卫星频道在综艺类新节目的投入上不遗余力, 大手笔、大动作频频出现。这类节目在省级卫视中的比例高达54%, 在中央级媒体中近38%。地面频道与之相比, 就显得底气不足了, 省、市级地面频道水平接近, 31%左右。 (见表2)

(三) 多数综艺类创新节目收视效果并不理想

卫星频道由于覆盖面广, 影响力大, 那些投入巨大、制作优质的综艺节目多半会在卫星频道上播出, 角逐全国收视市场。据不完全统计, 71大中城市收视市场中, 2013年全国卫星频道播出的综艺类新节目共计133档, 其中只有5档节目的收视率超过1%, 占总量的3.75%, 收视率超过0.5%的有27档, 占总量的20.30%, 剩下80%的综艺节目的收视率都在0.5%以下。其中, 收视率在0.1%—0.5%之间的节目占52.6%, 余下的27%的综艺节目的收视率在0.1%以下。尽管如此, 综艺类节目的收视也远高于其他类新节目的收视表现, 这也是综艺类节目一直以来成为有效拉动收视、创新节目不断涌现的原因。

(四) 收视好、影响大的综艺新节目原型多为舶来品

梳理2013年耳熟能详的综艺类节目, 究其背景, 节目原型多引进自电视发达国家。根据CSM 71城市组数据, 2013年收视效果最好的节目, 也是唯一收视率超过2%的综艺类节目《爸爸去哪儿》, 引进自韩国MBC的《爸爸!我们去哪儿?》。其他收视抢眼的节目, 如《舞出我人生》引进自美国《Dancing with the Stars》, 《舞林争霸》来自美国知名舞蹈节目《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 《开门大吉》的国外样片为爱尔兰的《Super Star Ding Dong》, 只有《闪亮星跳跃》具有本土原创的影子, 但脱胎于《中国星跳跃》, 该节目引进自荷兰的一档跳水节目, 还是具有引进节目的基因。

进一步统计收视率超过0.5%的综艺类节目, 能够确定为引进的节目为18档, 占67%。在收视市场有较大影响力的综艺类节目大部分原型都是引进节目。其他尚未确定的可能为本土原创节目, 包括原型引进后的衍生节目。这些新节目基本都集中在几家卫视和央视的频道播出。其中, 浙江卫视有6档, 央视3套有4档, 最多的是播出3档的卫视, 包括湖南、湖北、安徽, 上海东方、央视1套。江苏卫视有2档, 深圳卫视有1档。 (见下页表3)

二、透视本土原创节目匮乏的原因

无论是引进节目, 还是本土原创节目, 在收视市场上都有成败, 持续播出和昙花一现的现象比比皆是。近几年, 荧屏上收视效果较好的综艺类节目多半是引进的, 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 前期市场调研不足与节目自主研发的匮乏

海外节目为什么容易成功?以英国为例, 英国是全球最大的电视节目原型创作、生产和输出国。英国的电视频道相当于我们的1/150, 但在伦敦就有超过800家电视节目制作机构。英国强大的原创能力背后, 是一整套完善的节目创新机制。英国节目成功的第一核心要素是——受众为大。做节目的关键不是制作人想看什么, 而是观众想看什么, 永远从观众的角度出发, 尊重观众的想法。对观众的调查研究早已成为BBC、ITV等大型电视台的核心业务。BBC旗下有专门的娱乐节目研发中心。一般情况下, 他们的节目创新步骤分为:任务说明 (包括节目长度、播出时段、预测收视/听率、受众群体等) 、受众了解 (主要通过观察、与专家沟通及调研) 、头脑风暴 (基于团队合作的脑力激荡过程) 、开发创意 (完善创意, 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和评估改进 (主要通过对受众的焦点小组调查实现) 。[1]这样一个繁琐的过程, 虽然增大了制作成本和时间成本, 但能够经受住市场的考验。

反观我们的电视媒体, 对受众市场调研和新节目的研发投入十分有限。国内电视媒体在受众调研方面的投入相当于电视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虽然很多电视台成立了节目研发部门, 但进行创新节目开发培养的创新创意人才极少。国内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内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 存在大量盗版盗播、超越法律和道德界限的行为。大量的历史收视数据显示, 抄袭、克隆的娱乐节目的生命周期是短暂的。

(二) 电视台难以摆脱官本位行政管理特色

中国的电视台难以摆脱官本位行政管理特色, 管理者在任期内要业绩, 抓收视, 要广告效益, 要短期见效。而节目创新、人才培养是个长期的、投入较大的、风险较大的系统工程。领导重视, 这方面的工作会有起色;领导不重视, 就成为每天撞钟的摆设。有些电视台宁可花巨资引进国外成功的节目模式, 希望马上见效。2012年夏天, 《中国好声音》火了, 浙江卫视的品牌价值得到极大提升, 让各家卫视意识到了海外优质节目模式的厉害, 也见识了什么是专业化大制作, 寻找、引进洋节目模式成为一时风潮。这让本来就十分贫瘠的本土原创土壤更加雪上加霜。现在, 屏幕上综艺类节目中引领收视的多半是引进的洋模式节目。一家花钱引进来, 多家跟风抄袭、山寨, 短时间内造成市场的极度混乱, 多数节目寿命短暂, 对于持权引进方也是重大的损失。

(三) “拿来主义”泛滥, 拷贝、克隆层出不穷

上世纪末, 央视和湖南卫视开始引进综艺类节目模式。借鉴了台湾《非常男女》的模式创办的《玫瑰之约》收视火爆, 引领了国内卫视的大跟风, 一时间, 周末黄金档满屏皆是相亲娱乐节目。十几年过去了, 原创娱乐节目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未能掀起收视波澜, 而“拿来主义”倒是更加泛滥, 拷贝、克隆层出不穷。《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把这股引进风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卫视引进的娱乐节目扎堆。这就像一把双刃剑, 中国电视得以与国外最前沿、最热门的节目模式、技术及流程接轨, 对我们的综艺节目专业化制作水平具有显性促进作用, 但是, 这种短、灵、快的行为严重阻碍了自身的节目创新功能, 在节目产业链中只能居于尾端, 沦为国外节目的倾销地和试验场。

三、多屏时代原创节目的生存思考

(一) 媒介融合时代, 受众研究是节目创新的重要基础

借助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新媒体, 日复一日地分流传统媒体的受众, 受众碎片化程度加剧, 分享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 分割广告市场的蛋糕。迈入多屏时代, 电视节目的消费不仅仅依靠传统线性播出的电视屏幕, 参与竞争的还有互联网电视屏幕、移动终端屏幕。观众收看传统电视的习惯会逐渐改变, 会转型成使用多种介质的用户。如何使用户对消费的节目满意, 成为媒体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节目的内容会经历残酷的市场考验, 就像摆在超市货架上的产品, 任人挑选。消费的频次意味着该档节目受欢迎的程度。用户不但可以自主挑选节目, 还可以自制节目, 上传分享, 自娱自乐。收视的决定权完全把握在用户的手中。届时, 传统电视市场中的规律规则、领导意志都将部分甚至完全失效。要想生存和发展, 优质的节目内容和模式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核心要素。创新性、满意度、收视率以及收看频次将成为未来节目的衡量标准。“洞察观众是节目创新的最高机密”[2]将变成“洞察用户是创新的最高机密”了。对多屏用户收视行为的持续性深度调查研究是创新节目的基础工作。最近网络收视火爆的美剧《纸牌屋》就是基于大数据的分析, 该剧不仅是Netflix网站上有史以来观看量最高的剧集, 也在美国及四十多个国家大热。观众行为及态度的数据分析对该剧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深度的分析和数据发掘可以知道观众想看什么, 由谁来演, 甚至细化到场景及桥段的设计。

未来对多屏用户的研究是节目创新的必经之路, 建立健全针对全媒体用户的研究体系和机构是时代的市场的要求。国内的电视人在传统电视领域中, 这方面已经落后于电视发达国家几个阶梯, 在媒介新时代里, 没有理由再落后了。

(二) 制造“收视事件”

历史证明, 在传媒领域, 重大的历史性突发事件往往会成就一个媒体。像“海湾战争”中的CNN, “9·11事件”中的凤凰卫视。但是娱乐性节目几乎不存在这样的可能性。

优秀的电视节目是策划出来的。《中国好声音》不但引爆了2012年夏天的收视热潮, 还引起广泛、热烈的线下话题, 引发了业内诸多的思考和讨论。本文更为关注的是该节目的成功不仅仅是一项洋模式的引进, 也不是本土化嫁接的成功, 而是“收视事件”制造的成功。

当今媒介生态环境中, 观众的碎片化程度、从电视机前流失的程度越来越严重。把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再次拉回到电视机前变得异常艰难。但是这次的“收视事件”却做到了。《中国好声音》从开始就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掌控市场节奏, 不断增加线下话题, 增强线上的收视欲望和收视饥饿感, 阻断网络同步转播, 把频道约会式播出做到极致, 最后在大结局中把收视推向顶峰, 在收获收视的同时也获得广告的高额回报。在占领收视主阵地外, 与网络视频合作, 借助网络平台继续发酵、发热。网络平台不仅实现该节目的多次消费, 把节目做深, 更能收获由网络传播带来的增值回报。当然这样的“收视事件”是冒着引进模式和巨大投入失败的风险的, 同时期的几档综艺类节目就没有它这么好的命运了。

这档超高人气的节目在2013年的夏天继续演绎着收视神话, 力压其他卫视频道的歌唱类节目。第二季在延续首季模式的基础上, 增加了一些原创因子, 如:导师抢学员的新环节, 导师之间的战火以及学员间对抗的激烈强度。

通过这档节目, 浙江卫视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为该节目的衍生产品, 后续节目的引进、研发、商业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 土壤改造是提高节目创新能力的根基

有人把移动互联网称为第四次革命, 必将改变人类的历史。三网融合也好,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视频也好, 新技术催生下的新媒体正在改变媒介生态和媒介格局, 媒介消费者的日常行为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媒介新形态的消费和个性化的收视需求将成为未来视频收视市场的主流。“收视事件”般的大规模收视浪潮, 将变得更加不确定和难以把握。网络无边界, 突破地域的局限性, 拉近人们的时空距离。创新含量低的简单的节目复制难以持久。要树立起互联网思维、创新思维, 赶上世界先进国家的节目创新节奏。传统的电视行业如果不摒弃坚持了一二十年的复制、抄袭、克隆习惯和“拿来主义”的思维, 必将受到市场的严酷惩罚和无情淘汰。网络的无边界传播和用户的遥控器、鼠标的投票会对节目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电视要生存、发展, 就要改变急功近利的短视心态、机制体制的缺陷。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相信市场的力量, 以新思维应对新环境, 少一些行政干预和管控。增加全媒体受众的研究, 掌握第一手资料, 了解用户的需求, 激发节目创新的动力, 培养节目创新的能力, 给节目创新和表现以足够的空间和机会, 培育出适合节目生长的土壤。

注释

1[1]靳雷.从英国的节目创新实践看广播节目的机制创新.中国广播, 2011 (05) :24.

观察类作文 篇3

【关键词】观察类作文 指导 有效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列为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之一。与2001版的实验稿相比,它明确提及了“观察”二字,进一步强调了观察之于写作的重要性。的确,留心观察周围世界,是获取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觅得写作灵感的必由途径。正如鲁迅先生在《给董永舒》结尾处所写“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都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但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缺乏的往往不是“创作的源泉”——生活,而是善于观察、及时发现“源泉”的那双慧眼。

朱光潜先生曾指出:“特别新鲜有趣的东西本来在那里,我们不容易‘见’着,因为我们的习惯蒙蔽住了我们的眼睛。”习作中,学生所选择的“观察”对象,大多是生活中极常见的事物。不少学生误将“日常所见”等同于“细致观察”,自以为“经常见到”便等于“了如指掌”,无需“额外”花费时间去刻意观察。忙碌的学习已将儿童的大部分时间禁锢于书桌之前校园之内,他们所谓的观察,也往往只是匆匆一瞥,由于缺乏观察的敏感,他们往往只能察觉“轮廓”,而无法发现细节。以蚂蚁搬家为例,他们往往只关注到蚂蚁搬家是“成群结队”的,至于这“搬家”队伍如何庞大、每只蚂蚁是如何“搬家”的,往往未加留意,待到写作时,便将人类搬家的生活经验迁移至蚂蚁,于是天马行空、胡编乱造。

另外,观察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眼看、耳听、鼻闻、口尝、手摸、心觉,都是观察的有效方式。但在大部分儿童的意识中,观察就是看,目不斜视仔细地看即是观察。这样的误识,窄化了观察的内涵,也必会导致观察结果的片面性。而缺乏观察技巧的儿童,即便睁着大大的眼睛“仔细地看”,所见也是有限的,因为他们不清楚“看点”何在。同样以蚂蚁搬家为例,会观察的人,往往是多角度观察,他们会关注蚂蚁的数量,蚁群的外观、长度、动向;会关注蚂蚁个体在“搬家”过程中的表现;甚至还会挖掘蚁穴一探究竟。他们也许会进行持续的观察,将“蚂蚁搬家”看成一个事件,将其起因、经过、结果一一“察”明,这样便获取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而绝大部分学生由于缺少观察的方法和技巧,观察所得极为有限,在无话可写的情况下,也便只能急中生智,以丰富的联想建构出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童话世界——他们并不明白,真实客观是观察类作文的灵魂所在,这类习作的言语表达需要真诚真切,过于夸张的与事实不符的想象,只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反思,笔者对提高观察类作文指导的有效性有了更明晰的认识,并据此在班中开展了一次“给蚕宝宝写成长日记”的充满童趣的观察写作活动。

一、“小蚕客人天天见”——培养观察主动性

欲使学生具有观察主动性,养成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好习惯,首先要让他们充分感受观察的趣味性和必要性。趣化观察对象和观察情境,有利于学生真切感受观察的乐趣,从而激发其观察的主动性。蚕,憨态可掬,短暂的一生会经历由卵—虫—茧—蛾的四次巨变,其可爱多变的形象,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笔者将数十条大小不一的蚕“请”进教室,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教室里来了一群特别的客人,它们是天生的魔术师,每天去看望它们,会收获很多惊喜。”于是,看望(即无意观察)小蚕,便不知不觉成了孩子们每日学习生活中的快乐插曲。

二、“小小蚕儿大特写”——培养观察细致性

无意观察往往是比较笼统的,真正利于写作的应该是有意观察。要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细致性,就必须在观察活动中指导他们掌握有效的观察方法,如目测法、耳听法、抚触法、测量法等。需让学生明白,观察的侧重点可以是事物的外形(大小、长短、粗细、宽窄、厚薄等)、颜色、状态(静态、动态)、质地、结构、变化等。还需让学生明白观察的有序性:或由近至远,或由远到近;或仰望,或俯视;或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在学生了解观察的基本方法后,再组织观察竞赛:将蚕分发到各组,进行零距离观察,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得最细致,观察中的发现最独特最有趣。在此基础上,进行“小小蚕儿大特写”的观察陈述。

“我们组分到的蚕宝宝真不讲卫生,一来到我的课桌上就放下了一个长3毫米,宽1毫米的小‘地雷’——粪便。它的尾端有一个小小的大约长3毫米宽2毫米的小洞洞,它的‘地雷’就是从那里放出来的。如果用人类的身体名称来讲,就是肛门。”如此准确传神、充满童趣的语言,便是在上述观察活动中诞生的。近在咫尺、细致入微的观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表达热情,也赐予了学生丰富的表达灵感,使他们拥有了对事物独特的、具有个体意义的认知和感受,形成一种“注入了生命意识的经验”。

三、“每日播报新发现”——培养观察敏感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让学生明白:一个善于观察的人,会始终处于“发现”的状态中。用“初次的眼光与心态”去观察,即使是早已熟悉的人和事物,也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写作,就是要写出自己“不一样”的感觉,有自己的独立的“发现”。为培养学生观察的敏感性,我在每天的语文课上增加了一个特殊环节——“每日播报新发现”,由学生上台描述自己发现的蚕的新变化,然后全班投票评选“每日慧眼奖”。

“吐丝时,蚕宝宝的下半身牢牢地趴在盒子上,头高高扬起,从嘴巴里吐出一根根晶莹的丝,把丝从盒子的这边拉到盒子的那边,渐渐地,盒子的一角出现了一张白色的丝网。”每一次的新发现,都使学生拥有最为热切的情绪和最为清晰的记忆,当他们的兴奋点处于最高潮时,思想、情绪、语言便会合在一条直线之上,形成了一组合力,他们内心潜伏着的言说的欲求就自然迸发。于是,蚕儿吐丝、结茧、化蛾的种种变化,都被他们敏锐地捕捉到并化以富有童趣的形象化语言,描摹得跃然纸上。

四、“成长日记我叙写”——培养观察持续性

持续的观察,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好习惯。持续的观察,也能帮助学生获取更丰富更充实的写作素材。为培养学生观察的持续性,使学生不断巩固观察的基本方法及观察类作文的写作技巧,笔者在班级博客中专门开设了一个专题帖,在班上发起了“成长日记我叙写”的系列写作活动。学生可以小组合作,也可以个人单独为领养的蚕宝宝撰写“成长日记”,上传至专题帖,与大家分享观察成果,并供大家阅读评点。令人欣喜的是,两位学生的蚕宝宝观察日记还发表在了报刊上。

一次以蚕宝宝为观察对象的系列写作活动,拉开了观察类作文写作的序幕。此后,笔者又创设了多个贴近生活的、能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观察主题,如,“老师的喜怒哀乐”“四季银杏树”“家乡风景连环画”等,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一次次观察写作活动中去。这正如作家方伯荣先生所说的:“高高兴兴看,勤勤恳恳记,开开心心玩,真真切切写,欢欢喜喜做,快快活活练。”学生在一次次观察与写作的历练中,逐渐将原本蒙蔽眼睛、思想和心灵的不良习惯一一摈弃,不断在新发现中获得言语思维、言语心态的调适,使言语生命逐渐强大起来。■

小学生观察类作文加评语 篇4

第二天,早上六点,我起床去看这些小绿豆们,发现它们都膨胀了起来,有的还裂开了一条大大的缝。

下午四点,我迫不及待地跑进我的房间,去瞧瞧我的那些小豆。哦,不,它们已经是大绿豆了,大部分绿豆全发了芽,芽是白色的,形状犹如羊角一般。

第二天,下午三点,我发现绿豆的芽都已经长得白白胖胖的了,最长的有一厘米,而且都变成弯曲的了。

晚上八点我还是放心不下那些大绿豆,于是,又去瞧了瞧。真让人吃惊,那颗下午还挺短的豆芽都已经长到二厘米长了,而且它直直地穿过绿色的外壳,简直可以用“高耸入云”来形容。豆芽紧紧地缠住了豆子,有的还毫不客气地缠住了别的豆子上。

真想知道下个星期四它会变成什么样。好期待啊!

【评语】

观察类作文 篇5

人口问题作文-英语事件类作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口问题作文-英语事件类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Nowadays,population as well as environment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problem.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the population is growing faster and faster,though,Chinese government has put forward strageties, such as ,one child at the same time ,the increase has slown down,which is to our relief.As for the environment,the biggest problem is that people do damage to it and seldome do they ,we would like to say,if they still don·t stop those silly mistakes made to destroy the environment,one day ,human beings will be the last creature in the world.Protect the environment!Our earth is our mother for all of us.

环保类话题作文 篇6

你,曾深情地抬头望着蓝天白云,你说,蓝天是面镜子,照得你的心灵如此纯洁;我,曾在绿树的环抱下尽情游耍,我说,绿树是个伙伴,让我的生活充满乐趣;他,曾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留下足迹,他说,土地是他的根,永远系着他的心。

你、我、他,都曾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环境中生活,都曾感受到蓝天、白云、绿树、土地时时刻刻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希望!随着时光的流逝,你,盖起了现代化的工厂,高耸的烟囱中滚滚浓烟直奔向那镜子般的蓝天。你说,你要成为企业家;我,平地而起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把绿树的王国变成了繁华的商场,我说,我要立足于商界;他,建起了设备齐全的化工厂,工厂里流出的污水遮盖了他曾经留下的足迹,他说,他要追赶现代人的步伐„„

蓝天变成了很久没有擦过的镜子,黯然失色,污秽不堪;绿树像患了大病的伙伴,无精打采地痛苦呻吟;土地像溃烂了的根,伤痕累累,千疮百孔。你、我、他在梦中看到了明澈的蓝天,快乐的小鸟,绿树成阴的美景和那大片大片开满鲜花的土地。可醒来后的你、我、他再也寻不到那个梦中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了,只看到阴暗的天空、光秃秃的树木和那荒无人烟的沙漠„„

你惊觉了,我醒悟了,他明白了,蓝天、白云、绿树、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没有家,哪有你、我、他?蓝天、白云、绿树、土地是我们生命的支柱,没有支柱,哪有你、我、他?蓝天、白云、绿树、土地是我们希望的源泉,没有源泉,哪有你、我、他?你,在蓝天下思考;我,在绿树旁深思;他,在土地上回忆。那往日的欢乐,为何在失去时才发觉它的可贵;多么希望时光能够倒流,留住你、我、他曾拥有的快乐和希望!轻轻地告诉你: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你、为我、为他,保护地球,留住最美好的环境„„

评点:本文是篇短小精致的现场作文。与其说它是记叙文,不如说是散文。构思巧妙.时间跳跃大.小时候美好的环境,长大后创业,却破坏了环境。鲜明的对比,引起人的思考,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全文诗化的语言,整齐的句式,寓意深刻。你我他,何尝不是整个人类的写照?

动物搬迁记

秋分刚过,树叶还在枝头无精打采地打着盹儿。“越冬”筹备委员会主席猫头鹰先生已经准备提前召开会议了。

于是小麻雀四面八方散发消息:“召开动物大会了!各家各户太阳落山后到村后的枣林中集合!”

傍晚时分,各种动物陆陆续续来到了会场。猫头鹰看大伙来得差不多了,便首先发言:“各位同胞,今年的越冬筹备会比往年提前召开,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今年害虫猖獗,庄稼歉收,越冬食物较难储备;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居住,我发现这里骚扰太多,太不安全,环境也太差,所以我家准备搬迁,今天请大伙来谈谈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搬迁?猫头鹰先生,你真的想搬家吗?”猎鹰疑惑地问。“是啊!我也是没办法!尽管科学家早就为我们平了反,可在这儿,仍有不少人把我们当成‘不祥之物’,用石块投,用猎枪打,我和家人整天生活在惊恐之中。”主席无奈地摇了摇头。

“对呀。人类与我们似乎有不共戴天之仇,见到我们非要置我们死地而后快,我们也是在提心吊胆过日子啊!”刺猬附和着说。

“爸爸,妈妈,我们也随猫头鹰伯伯搬家吧!”众小蛇嚷道。“不错!”“不错!”“不错!”“干脆我们都搬家算了!” 众麻雀也叽叽喳喳地开了腔。“我们本是一片好心,想到田间去捉虫。人们又安假人、又下药,千方百计不让我们靠近。最近,还有人想发昧心财,把我们捉了去卖给饭店做菜。大伙儿看看,原来,我们那么庞大的家庭,如今却少得可怜了!”老麻雀说到伤心处,忍不住放声痛哭。

“麻雀老弟,别哭了!要说当菜吃,我们青蛙比你们更惨。人们建立了什么‘捉——收——运——吃’一条龙。在他们眼里,我们哪是什么庄稼的朋友,早就成了他们桌上的下酒菜!”青蛙大哥说到这里,肚子一鼓一鼓的,简直要气炸了。

“其实就是没人捉,我们的同胞也越来越少了,那么多农药喷到田里,虫子没死,我们蜻蜓倒死了不少。还有的人打完药,药瓶随手扔进沟里,使我们多少亲人死于非命啊!”蜻蜓接着说。“对!对!我们搬家!”

“这儿早已不再是山清水秀的田园了。留在这儿,我们迟早会被害得断子绝孙的!”众动物义愤填膺。

猫头鹰没料到会员们都跟自己不谋而合,他又试探地说:“大家安静!请你们再冷静思考一下。”

“不用再思考了,我们也决心离开这儿了!”小蜜蜂也忿忿地说,“当年,我们可是慕名到这儿来的。刚来时,我们还真被这无边无际的花海陶醉了。谁知道,那些娇嫩的小花早被农药浸透了。我们只能采点野花度日,哪儿还有多余的蜂蜜过冬!还不如早点离开!”

“是啊!与其在这里等死,还不如及早离开这儿!”

“搬家!搬到远离人群的地方去!”燕子、喜鹊、狐狸、松鼠等一齐呼喊着。

“好!既然大伙主意已定,那就各自回家收拾收拾,准备搬家!”猫头鹰主席坚定地挥挥手。

评点:这则童话故事将沉重的环保话题通过人格化了的各种动物之口吐露出来,拟人的写作手法对表达作品主题起到了奇妙的效果。

人算什么东西

一幅巨大的恐龙照片下写着这样一句话:“在地球上消失了的不会适应变化的庞然大物比比皆是。”那人呢?人算是什么东西?是相对蚂蚁来说的庞然大物,还是恐龙脚下的小小蚂蚁?是我们自己所说的高级动物,还是一群其实什么也不知道的笨蛋?是我们可爱的地球的户口本上的主人,还是一群可怜的自然的奴隶?哎哟,人到底是什么东西呀!自从人类在地球上产生,它就是个不伦不类的东西。说它是猴,可它不会在树枝间跳来跳去,说它是猿,胳膊又短了点儿,还不爱做捶胸脯的优美动作。

这种东西生来就具有破坏性,它居心叵测地制造了能毁灭一切东西的火,就像今天它制造了原子弹一样。它想尽了一切办法去攻击其它无辜的动物,悠然地穿梭于食物链的各个营养链上——只要是能吃的,什么都吃。且这种本事是一代更比一代强,如今世界上的动物除了耗子,都快成珍稀动物了,一天到晚还保护呢,停手不就得了嘛!还不要脸地说是人家动物不能适应“变化”。它无休止地在向自然索要,要她郁郁葱葱的绿色变成煮食美味的黑色木炭,要她一条条美丽的河变成污水的载体,要她蓝蓝的天空变成布满破洞的抹布,要她本来湿润平坦的地面变成陷阱样的漏斗。甚至它们还在一天一天地挖着坚硬的地球,妄想把她身体里的每一样元素都榨取出来——只要自己过得舒服。只要自己过得舒服,人这种东西愿意做一切事情,用自己老祖宗发明的工具把地球的脑袋剃得缺一块少一块,有的地方还流着脓、冒着黑烟!地球在呻吟,在叫喊,下一个消失的庞然大物会不会是地球本身呢?因为她不能适应疯狂的人类呀!据说人不在乎这回事——它们还惦记着到火星、太阳什么的上面去接着住呢!看来,人类非到把宇宙变成粉末不会停手!人算是什么东西?我现在还是不明白。

评点:鲁迅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说“人是什么东西”,这近乎骂人了。但有时候,那不痛不痒的批评,还真不如痛骂一顿让人听着痛快,让人容易清醒。作者对人类出于

自私的本能疯狂破坏自然和生态的恶劣行为,作了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称自然用“她”,称人类用“它”,反复强调不知人算什么东西,说它是不伦不类的东西,对人类行为的不满、愤懑之情溢于言表。和各种警示、规戒甚至祈求的相关文字相比,文章表现出泼辣犀利的战斗风格和在幽默风趣背后严肃冷峻的个性特征,读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最后一只猴子的自述

多少个世纪中,我只是地球上一只普通的动物,整天四处奔波——为寻觅食物,也为逃避高级动物的捕杀。可是,现在,我却成了重点保护对象,被成百个高级动物侍候着。多么奇妙的事啊!高级动物——也就是自称人类的动物,给我制作了一大片“树林”。林中有“山”、有“瀑”,有“花”、有“鸟”,还有满枝头的“果实”。可是,山不巍峨,瀑不壮观,花不芬芳,鸟不歌唱,更不用说,果实也不能吃。尽管如此,每天还是有许多人类来观赏这假林以及假林中真实的我。据说,这星球上已不存在哪怕是一小片真正的树林了,而我,已成了这星球惟一的低级动物。每当我看见人类进入“林中”后所表现出的欢欣时,我就想,若他们看见了真正的大森林,不知会有什么样的表情。

我小时候,就住在真正的大森林里。那里有蓝天,有碧水,有绿草,有红花,还有我亲密的伙伴们以及其他的住户。

清晨,林中薄雾被缓缓揭去,阳光透过叶缝照进来,在地面上留下一个个闪动的亮点:小鹿们顶着美丽的犄角,徜徉在青青的草地上;鸟儿们欢快地亮开嗓子,吐出清脆的音符;我和小伙伴们嬉闹着从这棵树攀到那棵树„„森林中繁忙而快乐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傍晚,夕阳给森林披上了一件奇异的红霓裳。林中,处处回荡着母亲唤儿归巢的声音。这是一个美丽而祥和的地方。只有老虎出现时,才会引起骚动,但老虎不饿时,绝不会轻易来打扰我们的生活。

但是,人类不知怎的,侵入了我们这个地方,于是,一场灭顶之灾悄然降临。

人类首先抓走了老虎,然后,成群成群地搜捕小鹿,残忍地锯下它们美丽的犄角。最让我惊惧的是人类对待我的亲人的手段。我亲眼看见:他们怎样麻利地将我的亲人的四肢缚在铁架上,怎样从容地敲开他们脑袋,怎样兴高采烈地品尝那灰白色的脑浆。老虎是为了生存捕食,人类是为了什么? 有时,我真想自绝以免惨遭毒手,可是我不能。母亲临死前,曾这样预言:“人类发迹于智慧,也将毁灭于智慧。”我要亲眼看看人类怎样走上末路。当人类千方百计延长我的寿命时,我也很积极地配合他们,到现在,我已记不清自己有多少岁了。

我知道,这一天即将来临了。他们砍伐森林,滥采矿藏,铁爪伸进了地核,空气被污染得无从治理,地球升温,一年到头炎热干燥,风沙铺天卷来,江河渐细渐断,X病的疫苗虽研制成功,却出现了新环境的怪胎——Y病,这种病靠空气传播,很快将席卷全球,以智慧自居的人类恐怕再也难逃此劫了。

我要笑,学着人类发出那种狞笑;我又想哭,母亲的预言实现了,我这最后一只猴子也可以“寿终正寝”了。可那些在绿色树阴下摇晃的美妙记忆也将灰飞烟灭,永远消失在浩瀚的宇宙,这使我不禁悲从中来„„如果当人类不那么自以为是,不那么贪婪,能把一点点新生和宽容给予其他生物,与自然和平共处,那么,也许在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上,人类所走的将是另一条道路。

但是,一切已太迟了,太迟了

评点:“领异标新二月花”,本文领异标新之处在于借地球上最后一只猴子的自述,表现环境保护的主题。作者根据当今人们对环境的恣意破坏,推论演绎出若干年后的故事:森林消失,物种消绝,江河断流,地球升温,“人类发迹于智慧,也将毁灭于智慧。”所幸,这一切还未成为现实,人类现在已觉悟到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

别让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

水,对人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没有水,人类将无法生存。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我们大多数人并未因此而觉得水有多么珍贵。虽然在电视上见过偏远农村的贫水情况,村民们吃水得到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地外去担。滴水贵如油,绝大多数村民一辈子都不知洗澡是什么滋味。但是,对我们这些居住在城镇的人们来说,自来水一开,清水哗哗来,仿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吨水才几角钱,浪费一点仿佛没有什么。所以我们可以打一壶水喝不了两杯就倒掉,洗一件衣服漂上几遍十几遍,涮拖把哗哗猛冲上十分钟。尤其是公共场所,“水漫金山”无人过问,入厕洗完手水龙头不关就扬长而去,诸如此类的事情俯拾皆是。

在肆意挥霍水资源的同时,我们似乎没有听见,“缺水”的脚步正在日益逼近!大自然是有情的,她馈赠给我们人类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大自然又是无情的,破坏性掠夺和滥用资源的人类必将遭到她的报复。当今地球上的沙漠面积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就是她给予人类滥砍滥伐森林资源的惩罚,随狂风肆虐逞威的沙尘暴,是她向我们人类发出的警告。如果我们再不珍惜水资源、对用水加以节制,缺水必将成为我们人类生存的一大困扰。引滦入津、引黄入津,那些兴师动众的庞大工程,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就是为了解决天津的缺水问题。而现在,我国的很多大城市也都面临缺水的威胁,不得不采取分片限时供水、到外地调水等措施暂时应付难题。

如果没有了水,人类将会怎样?这是一个电视公益广告提出的问题,随后屏幕上展示的是:一片片干涸、龟裂的土地,一群群蓬头垢面的人们,向天空伸出干枯的双臂,翕动同样干涸龟裂的嘴唇,嗫嚅着绝望的呻吟和企盼。这景象触目惊心。如果我们再肆无忌惮地浪费水资源,也许我们中的一部分,就将“有幸”经历这想象的惨景了。我们的后代子孙,也将“拜我们所赐”,遭受贫水的困境折磨。

有一个广告说道:如果再不节约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人类的泪水。读后振聋发聩,令人如醍醐灌顶。为了我们子孙后代的未来,为了人类的繁荣昌盛,为了不让我们绝望的泪水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让我们每一个人,从现在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珍惜每一滴水。

评点:这是一篇议论文,题目新颖别致,引人注意。全文分四大部分:浪费水,水害,无水后情景,忠告。有较强的针砭时弊意义和教育意义。

(一)我生活在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之中,每天的日子过得安详而精彩。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叶,照射到我时,栖息在我身上的鸟儿们就被唤醒了。它们高兴地扑打着翅膀,在我们之间忙碌地奔走、觅食。早晨的空气总是那么好,我贪婪地吮吸着阳光的气息,奋力地向太阳伸展出我的枝杈。仰起脸,让阳光洒在我的脸上,幸福地淋浴着那片金黄。夜晚,归鸟安详的打鼾声与澄澈的月光共同哄我进入梦乡。

宁静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就像鸟儿长了翅膀就要飞去。当电锯的嗓音一次又一次地扰乱我们平静的生活,当身旁的亲人一个个倒下时,我惶恐了,向四周望去,尽是一片无奈的悲凉与荒芜。我不禁失声痛哭,这儿还是我的家吗?一滴泪水滚落在脚边,竟是与天空一样的浑浊。

“这棵树至少有上百年了,一定能卖个好价钱!”两个人指着我,边说边用手比划着。我伤感:人类因为森林而幸福,而森林却因人类的贪婪而灭亡。

(二)我害怕听见那电锯工作时的声音,因为紧接着的是一棵大树的倒下。我们栖息的家园,自由、幸福的天堂正在一天天的沦陷为地狱。没有大树舒展的枝丫,没有嫩绿的树叶,我就没有了游戏的乐园。向上看去,再也不是重重叠叠的绿叶,我只看见灰色的天,灰的云彩,灰的世界。那浑浊的空气已侵入我的肺部,卡住了我的喉咙,我再不能欢快地歌唱。那片天空,那曾令我翱翔的天空,已不能让我自由飞翔。

“噢,不„„”可恶的人类,用黑色的枪口对准了我,哎!被人吃了又怎样,在浑浊的空气中不停地挣扎又怎样?没有家,没有亲人,除了死,我还能怎样?

(三)“太好了,我已经三天没吃到活的东西了,一只小鸟正好能让我们熬过一段。”

“放了它吧,或许这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只鸟了。”

“得了吧,除了咱们俩,哪还有人影?指不定我们是世界上唯一幸存的两个人了。为了咱们再多挺几天,吃了它也算是它的造化。”

小鸟被拔光羽毛架在火堆上烤,滴下的油滴在火堆里发出吱吱声,紧接着被人狼吞虎咽地吃下。

“我的肚子好疼,哎哟,那只鸟„„”

黄沙弥漫了整个天空,远处一个小坟墓孤伶伶地在风中立着。

(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何为善,何为恶,何为因,何为果?人类以卑鄙、自私的行为玷污了自然,终是得到恶报,被困在茫茫天网之中。

蓝色星球,绿色踪迹

当今世界在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进步,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在享受新科技带来的快乐时,蓦然回首,发现后边却是无穷无尽的环境污染,于是人类开始重视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对于改善环境的呼吁也越来越多了。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难道必然要以污染环境甚至是毁灭人类几千年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为代价吗?

童年的流水不再清澈了,儿时的天空不再绽放蔚蓝的光彩,除夕夜打雪仗的场景已经依稀不见了,只有留在画板上凄凉的白雪覆盖在门前„„记忆中的一切美好都消失在城市巨大的烟囱里,弥漫在车水马龙的汽车尾气里。

绿色的踪迹悄悄地萎缩,垃圾覆盖在这片黄土上。仅中国而言,虽地大物博,但中国城市垃圾人均年产量的巨大就足以使之溃乏。1996年,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1亿吨,而且以每年8%至10%的速度增长。垃圾的历年堆存量达到60多亿吨。塑料袋之所以被称“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就因为它作为垃圾难以被处理,这也就成为垃圾处理中的一大难题。这些垃圾使全国200多座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堆存侵占5亿多平方米,到2000年,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量达到了1.5亿吨。成为人类严峻问题之一。

先污染再治理也是西方社会在发展中的剧痛,难道我们在发展中就不知道吸取他们的经验吗?难道我们也要重蹈覆辙吗? 由于发展过快,水源受污染对人类危害的事例不胜枚举,日本的“骨痛病”就属于金属污染水源所产生的重金属中毒。因为突发事件的多样性,使人们一再对于自己饮用的水持有怀疑态度,甚至怀疑害怕生产自来水过程中使水混有一些有毒气体,因而认为纯净水和矿泉水这类过纯高消费产品更利用健康。事实上生产符合国家标准的自来水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国家对此的防治措施还是有的。

因此,就算科技的发展要导致污染,也不可先污染再治理,这样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谈不上社会发展,我们不能再干杀鸡取卵的傻事了。

虽然发展中避免不了污染,但只要我们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提高人类的环保意识,学会防治结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就可以变垃圾为可再生资源,利用好资源,让人们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和谐发展的平衡点,突现人与自然和谐同处。

你看,蓝色的星球上,闪烁着点点绿色的光芒,像儿时宁静夜空中的星光,„„那就是——绿色的踪迹!

珍惜水资源

当我第一次看到海的时候,还很小,浩瀚的大海使我惊叹,我心中自然而然地生出一个概念:水是源源不断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的确,在人们的印象中,水无处不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它是工业的血液,农业的命根子,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小助手······总之,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宝贵财富,而且据调查,我们居住的地球还有一个别名叫“水球”,顾名思义,我们的地球上70.8%充满了水。但这么多水,其中海水就占了97%,陆地上的地面水占0.017%,其中又有一半在内海和盐湖之中。淡水的根本来源是雨露,每49年落到陆地上的水只有10.5万立方米,而这其中的2/3又被植物蒸腾或地面蒸发掉,只有1/3,即3.75万立方米的水可供人类利用。

这么少的水足够我们用吗?答案是否定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当人们看见水龙头的自来水“哗啦哗啦”地流的时候,就总是视而不见,不愿上前一步关掉水龙头?为什么当一些人往江河海湖扔垃圾的时候,他们想不到这对水的污染有多大?为什么当工业污水“哗啦啦”地流进江河海湖时,看着 原本清澈的水变成污水时,人们并不感到痛惜?为什么当······

其实,人类现在是慢性自杀,他们毫不痛惜地污染、浪费水资源,然而,水又是多么的宝贵呀!如果现在不好好珍惜水资源,未来的水将像油一样珍贵。

所以,我们要搞好水的循环利用。利用天然淡化器将海水淡化处理,这样做既环保又省钱,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水源的问题解决了,如何用呢?人们应该多发明如“电解水分子洗衣机”等节水产品,“电解水分子洗衣机”利用电解水分子的原理,让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吸收衣服里的赃物,电解出的氢原子可以作为环保汽车的燃料,既不损害衣物纤维,又为汽车提供动力能源,还为环保事业尽了力,何乐而不为呢?

尽管现在有很多节水产品,但最重要的还是靠人们自己——不浪费,不污染水资源,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水资源。

观察类作文 篇7

“全媒介覆盖”一词, 在各家卫视的节目宣传中都有提到, 除了与电视台旗下的门户网站深度合作外, 利用社会化媒体整合营销提高用户关注度和粘着度是大家的共识。电视节目内容在新闻类、视频类、微博类、音乐类、App应用等社会化媒介平台上多元化分布与传播, 是2013年夏季档歌唱类选拔节目的一大特点。

新闻方面:东方卫视《中国梦之声》、湖南卫视《2013快乐男声》、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北京卫视《最美和声》四个节目的相关话题、关键词在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等主流门户发布转载量占比在30%以上, 重要话题新闻都曾占据门户娱乐版首页位置。《2013快乐男声》和《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在搜狐新闻客户端除了资讯推送之外, 都设置了报名通道。

视频方面:《中国梦之声》的官方视频合作媒体为风行网;爱奇艺获得《2013快乐男声》独家网络版权后采取分销策略, 优酷、乐视都有版权。YY网站作为本届《快乐男声》的“官方互联网视频互动平台”, 推送复活赛相关活动视频, 《男声学院》真人秀部分也在此平台播出。《中国好声音》第二季采取与搜狐视频独家合作的方式。《最美和声》则与腾讯视频联手。

微博方面:四个节目都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上开通了官方微博, 除了节目和电视台的官方微博外, 与节目相关的主持人、导师、评委、明星等名人微博, 以及草根参赛者和粉丝的微博都带来了节目的微博提及量。

音乐方面:《中国梦之声》与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合作, 旗下咪咕音乐被指定为《中国梦之声》惟一的音乐下载平台。《2013快乐男声》官方互联网音乐平台及独家互联网音乐版权合作媒体为QQ音乐, QQ音乐为《快乐男声》定制了“摇一摇搜歌”的创新互动模式, 并联合微信平台共同推广《快乐男声》的现场演唱曲目。《中国好声音》第二季与百度音乐独家合作。

App应用:《中国梦之声》A p p应用以“哇啦”为主。《2013快乐男声》主要以“呼啦”、“号外”两个App应用软件为主, “呼啦”与观众的互动多一些, “号外”侧重于跟热门选手的粉丝互动。《中国好声音》第二季App应用有《中国好声音》官方App、好声音潜力男学员特辑App等。

二、2013年夏季档歌唱类选拔节目社交效果跟踪

2013年夏季档歌唱类选拔节目采用的社会化媒体矩阵联盟、交叉互动的布局, 产生了巨大的传播效果叠加效应, 具体表现在:

1. 整体传播有了“聚热”核心

以8月15日为例, 当天是《2013快乐男声》“总决赛9进8”直播的前一天, 是《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导师考核第一场录播的前一天, 以19时为限, 当日百度新闻搜索以“快乐男声”为关键词搜索共1770篇次相关新闻, 以“快男”为关键词搜索共1550篇次相关新闻;以“中国好声音”为关键词搜索, 共有2120篇次相关新闻, 以“好声音”搜索共有3420篇次相关新闻。

从新闻数据的监测中可以看出, 《快乐男声》和《中国好声音》两节目的播出, 引发了电视观众和网络用户的关注, 8月15日, 两节目播出虽然已近中期, 但新闻热度依然持续, “快乐男声”、“快男”、“中国好声音”、“好声音”成为今夏热词见诸各端。在周末歌唱类选拔节目“红海”竞争中, 两节目成为了今夏的话题核心。

2. 营销推广有了“造热”动力

在互联网上, 谈及电视节目的覆盖率和影响效果时, 不再只是收视率这一项了, 增添了许多新的评估指标名词, 如微博提及量、综艺话题排行榜、热门视频排行榜、搜索排行榜、人气飞跃排行榜等, 这些都与社交媒体有关。在社交媒体上, 对电视节目及相关元素的每一个评论、赞、顶、喜欢、转发、收藏和分享, 都构成一个个细微却又重要的激励。这种即时的、积极的正向激励, 就是社交营销的动力性质。

6月29日《2013快乐男声》首播当天, 天娱艺人集体在微博上发起召集令, 号召大家一起讲出生活中“最无趣、最葬送激情”的事情。一时间网友集体刷屏吐槽, 当天仅新浪微博就有至少20万人次加入话题讨论。当天, 从上午到晚上铺天盖地的各类“干掉无趣”互动推广占领了几乎所有社交媒体, 不论进入六大视频门户, 还是微博平台, 包括微信、QQ、百度贴吧、天涯、人人网、豆瓣以及各类新闻门户, 铺天盖地的海报、长微博互动、搞笑预告片、新颖的创意活动, 以及覆盖五大城市的地面推介、社会名人大咖和当红艺人全面加入互动, 引起网民大量转发、吐槽、模仿跟进, 吊足了网民胃口。湖南卫视的整体频道ID打出醒目的“听我青春”标语, “快男”节目组则在吐槽海报下方附上一行小字:“快男今夜开播, 组团干掉无趣”。

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社会化媒体整合传播事件。在营销推广过程中充沛流动的是信息, 更是情绪和情感, 它将散落在庞大社交网络用户间细微的情感激励汇聚起来, 情感共鸣的爆发迎来用户活跃高峰。

3. 收视效果有了“发热”潜力

2013年夏季档歌唱类选拔节目尚未在电视上播出, 就在社交媒体上开始了相关信息和话题的流动和互动, 为的是累积人气指数和蓄势话题排行榜。在社交媒体平台上, 网友的讨论热度会成为电视节目收视率指南, 甚至可以提升收视率。此命题的真伪在节目首播之夜已见分晓。

《中国好声音》、《快乐男声》、中国梦之声》App应用平台。

以《中国好声音》为例, 根据CSM46城收视数据显示, 7月12日《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第一集收视率达3.62%, 同时段排名第一, 较节目原时段份额上涨明显;周五深夜的重播收视率为1.576%, 这一重播收视超过了当晚同类型节目的首播收视率。首发引爆的收视潮, 暗示着这个夏季流动的热量不容小觑。

三、2013年夏季档歌唱类选拔节目社交策略分析

有人曾说, 在社交媒体上最活跃的人, 有两种类型, 一是利益既得者, 二是寻找生存感、存在感的人。于电视台而言, 其社交营销的目的都有这两个方面的考量。特别是在人人皆媒体、事事皆媒体、物物皆媒体的混合媒体时代, 在这么混沌的媒体生态中, 如何追求利益, 赢得存在感, 孕育新的结构和新的秩序是一大要务。2013年夏季档歌唱类选拔节目在社交平台上做实的点点滴滴, 也许能撬动或触动其他。

1. 明身份, 强主干

传统媒体跟新媒体的合作过程中,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凭借电视媒体的品牌和活动影响力获利显而易见, 而传统媒体的获益则显被动, 电视频道、栏目与新媒体的合作, 更多地停留在浅层, 局限在造势、招募、跟踪等信息发布和传播上, 没有把网络转化为平台资源, 电视台在这一块的收益模糊。

在电视节目社交化的过程中, 首先要明确身份。在明确自身定位的情况下, 各家卫视在今年歌唱选秀节目的内容制作上愈发凸显自家优势, 将自身资源按照受众的不同需求与传播途径的差异进行调整, 并且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上播发和互动, 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只是把节目内容简单照搬到网络上去。虽然这个夏天选秀节目不少, 但是在不同的社交媒介上, 东方卫视、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在卫视圈落备受瞩目, 在海量和碎片化的网络中没有被大同, 各家卫视不同的标识符号和话语形态能凸显出来, 这是一个进步。

2. 泛关系, 重关联

在社交网络时代, 盛行泛关系链营销。泛关系链营销有三个要点, 一是营销覆盖的每个网络用户的关系种类和圈子是最全面的;二是跨平台产品及多营销模式之间实现无缝互动和互通互联;三是从“覆盖、影响力、相关性、粘性”四个维度, 建立完善的社会性网络服务。

在制作歌唱类选秀节目的过程中, 各家卫视都注意到要建立起相关的关系链, 其中涉及到明星评委圈、主持人圈、选手及粉丝圈、广告客户圈、电视台忠实观众圈等不同关系社群。不同圈子里的关系社群有交集, 但也有盲区和壁垒。如何穿越盲区、突破横亘在中间的壁垒, 让节目的信息抵达关系链并融会贯通、流动起来, 各家卫视各显神通, 在主持人微博拉动、明星导师造势、大V直播、热门选手号召、粉丝引导、话题制造等方面尽显功力。

8月10日, 湖南卫视《2013快乐男声》“总决赛10进9比赛”, 这时节目播出已近中期, 前期与各家卫视比拼建立起的各种社交关系圈已稳定、饱和, 如何在关系链中增量, 覆盖更多的关系种类和圈子, 再次提升社交流量, 湖南卫视在寻找目标关联上做了两个动作。一是联合“绝味”推出了“微博名人评快男”活动, 邀请了网络红人“南派三叔”、“陆琪”、“舞美师”、“芙蓉姐姐”在微博点评节目, 他们分别做了“香”、“鲜”、“麻”、“辣”的评价。二是“10进9”比赛启用了与场外结合较强的“V神赛制”, 邀请了明星演员范冰冰替补谢霆锋担任“V神”评委。“V神”借用了QQ会员的“大V”称号, 代指具有高度特权, 代表广大观众、网友、粉丝行使投票权的评委。

因这两个动作实现目标关系链的无缝互动和互通互联, 带给湖南卫视及《2013快乐男声》节目团队可以想象的结果:根据新浪“微指数”数据, 《快乐男声》的微博热度有了较大提高, 微博“热议度”从8月7日9.6万点飙升至8月9日的47.8万点, 两天上涨近5倍, 一举超过《中国好声音》的29.9万点 (《中国好声音》这一时期仅增长了27%) 。在新浪微博“影视热搜榜”中, 《快乐男声》以6.5万的搜索次数牢牢占据榜首, 比第二名的《中国好声音》 (3.9万) 高出67%。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微博名人评快男”中“芙蓉姐姐”的点评微博转发量超过两万条, 其余三位也均超过一万条, 评论也均达到两三千条次的水平。当日“陆琪”、“舞美师”、“芙蓉姐姐”三位评快男的相关视频微博, 均挤进了“新浪微博热门视频榜”TOP10。范冰冰担任快男“V神评委”, 一是助力“快男”, 二是宣传8月9日上映的由她主演的电影《一夜惊喜》。该片上映6天票房便过亿。本与快男没有交集的范冰冰, 因为“V神制”, 其关系圈从电影平台延展到电视平台, 达到了双赢。

3. 选盟友, 获红利

因为歌唱类选秀节目本身具有很强的娱乐、时尚和话题属性, 对应的是现代开放、融合适应型的受众, 这类受众生活态度积极主动, 乐于接受新兴的媒体形式, 且消费力不低, 所以很多社交媒体公司都想借助这个平台跟自己的用户发生更好的联系。每家公司各有所强, 每家的心思又不一样, 因此每一档歌唱类选秀节目的社会化媒体联盟的布局是“红海”竞争中的重要一环。

搜狐视频获得了第二季《中国好声音》全国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直播、点播等各项独家权益。与搜狐视频的合作, 灿星制作总裁田明称之为“资源合作”, 因为“第一季《中国好声音》, 所有视频网站都是简单重播, 这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 所以我们确定要找到一家能深度合作的合作伙伴。《中国好声音》不是简单把互联网做成一个电视节目的重播平台, 我们希望跟互联网的合作有更大的创新, 不是简单的重播和组合, 而是深度的融合, 融合中能创造新的互动形态, 是电视不能实现的”。

选对一个好的社交平台, 就像选对一个地势利己的主战场, 但真正精彩的部分还是每个平台的应对策略和具体的执行效果。搜狐视频的执行策略做到了电视不能实现的三点:一是搜狐视频有强大的资金支持, 支付了一笔不菲费用, 加大了对互联网技术的投入, 使其平台能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交互特点, 优化网民收看体验;二是搜狐视频有自身的媒体优势和综艺平台优势, 这次其集中注意力将《中国好声音》节目中的各种元素融入到新兴的全媒体平台宣传推广, 将原本单向板状的节目形式演变为循环树状, 完成电视节目线上和线下的闭环营销;三是搜狐视频手握海量的独家内容素材, 以“视频+娱乐+内容”的形式打造了一个颇具人气的节目视频互动社区, 互动延长了电视节目信息的生命周期, 令节目收益长尾连绵不绝。

在这轮联盟中, 搜狐视频同电视制作方一样也收获了新的社交红利:自从拿到了第二季《中国好声音》的网络独播权后, 搜狐视频用户流量和广告销售均得到了有效提升。目前, 搜狐视频累计用户过亿, 超过一半以上是新增用户, 广告收入达1.6亿元。

4. 养习惯, 立品牌

电视媒体是有局限的, 主要在于有时间空间的限制, 观众收看电视节目基本是单向的形态。以新技术和影响力登上历史舞台的新媒体, 改变了传统电视的收视习惯。根据尼尔森的报告, 46%的智能手机和43%的平板电脑用户会在看电视时使用第二屏。一手拿着遥控器一手拿着手机, 看电视的同时在社交媒体上找同伴、谈感受、发评论, 社交化场景在电视机前逐渐成为一种常态。

应对受众新的收视习惯, 在收看电视时用手机扫描电视屏上的二维码就能实现多屏互动的App应运而生。“呼啦”是湖南卫视的官方App, 是第一款由电视媒体出品、面向客厅用户的移动互联应用。“呼啦”整合了媒体的属性传播和工具化的社会传播。通过扫描二维码、签到、聊天、做任务等相关行为, 可以打通多屏互动, 但核心目的是为了客厅里的那块屏。

App应用目前在整体传播营销效能中占比不大, 但上升趋势明显。自今年初推出, 经过半年发展, 湖南卫视“呼啦”已经有超过600万的注册用户。为了与《2013快乐男声》有更好的互动, 湖南卫视7月中旬推出“呼啦II”, 8月底又推出“呼啦V2.1”, 在短时间内密集地对软件进行升级与更新, 足见湖南卫视对App社交应用推广的重用, 以及对用户体验的重视。

负责“呼啦”项目的湖南卫视总编室副主任刘琛良说, 我们做“呼啦”, 更多是希望“让互联网行业的‘用户’概念与传统电视的‘观众’概念在移动端得到身份的统一”。负责频道编排和品牌建设的湖南卫视总编室副主任王旭波则说, “做节目就是做观众, 做观众就是要做家庭观众, 做共同的收看体验”。

两位主任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论是通过传统的传播渠道, 还是通过新媒体的传播路径, 电视都必须重视属于个人的观众体验。虽然收视习惯的改变, 将电视台以往节目生产和节目传播的依赖——路径依赖、能力依赖和经验依赖等逐渐消解, 但在与社会化媒体逐渐融合的过程中, 电视利用社交营销强化自身品牌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一是坚持内容为王的创新;二是抓准病毒式传播的契机;三是不断寻找目标关联;四是重视社交媒体的评价反馈;五是及时开发后续价值, 拓展新布局。

观察类作文 篇8

4月底,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上年增长0.38本。尽管近年来国民阅读量呈持续上升态势,但是与其他国家国民阅读量相比还是很低。此次调查显示,超五成的成年国民承认自己的阅读量较少。

同月,亚马逊也发布其最新读书习惯调查报告。该报告的阅读内容调查部分显示,除了文学类、少儿类等传统热点外,经济管理类图书亦是读者持续关注的板块之一,是80后最常阅读的图书品类。经管类图书经历了引进版图书一统天下、仿版和伪版充斥市场的混乱阶段,市场渐趋理性,但是,与文学类和少儿类图书不同,这是一个与社会生活特别是经济生活结合紧密的图书领域,经济环境及形势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一领域的购买需求和话题热点。

通过考察近三年经管类图书热点的变化及其在整个图书市场中的排名情况可以发现,中国社会改革进入艰深期、经济发展进入沉潜期正在深刻影响着经管类图书市场的走向。

谁在入榜:近年经管类图书热点

通过考察近年来非虚构类图书中经管类(含政经类)图书的上榜及题材分布情况,我们可以一探经管类图书热点的变化。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2008-2013年,在开卷非虚构类图书排行TOP30中,经管类(含政经类)图书占据至少1/6的席位,其中2011年及2012年更是占据1/3左右席位,成为当年非虚构类图书销售的热点。应该说,在非虚构类图书中,经管类(含政经类)图书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并不时有亮丽表现。

进一步分析此榜中经管类图书题材的分布情况我们发现,政经类和宏观经济类图书占据了半壁江山。尤其是2011-2013年这最近三年,政经类和宏观经济类图书在上榜图书中占比接近甚至超过8成(如图2所示),显示“论道”者众,而“论术”类——对企业运作和员工管理具有指导意义的图书表现不尽如人意,上榜者寥寥。

再具体观察上榜图书可以发现,即使在2011年、2012年这些“大年”,相对“丰实”的经管类榜单也主要靠《朱镕基讲话实录》《货币战争》系列等名人或老面孔支撑,新创热点图书很少。在热门作者中,朱镕基、宋鸿兵、郎咸平等占据大半席位,一方面显示了这些作者的市场影响力和号召力,另一方面也透露出有实力的经管类图书作者资源匮乏的窘境。

当然,仅仅观察经管类图书在非虚构类图书榜单上的表现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毕竟,与文学、少儿、传记、心灵励志等类图书相比,经管类图书相对小众。因此,笔者考察了亚马逊及当当网近三年经管类图书排行情况,如表2—表4及图3、图4所示。

图表显示,近三年,宏观经济、经济学原理与企业管理类图书占据经管类排行榜的较多席位及重要位次。在宏观经济类图书中,出自本土作者之手的著作表现抢眼,引人注目,例如时寒冰的《欧债真相警示中国》《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郎咸平的《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这么无奈》系列,《中国2013:关键问题——中国国家智库十八大之后国势前瞻》《中国经济迫切十问》《中国2012:寻找真实的成长》《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等,直指当下中国社会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而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互联网和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的经济模式和新的企业经营机会类题材图书频频上榜,表现出读者掌握时代发展脉搏的迫切需求,如《大数据时代》《微信营销与运营:策略、方法、技巧与实践》《微力无边》等。传统企业经营模式日趋式微,新兴企业与商业创意正在席卷而来,读者对经济发展潮流的敏锐也反映在他们追捧的商业领袖人物上。例如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小米CEO雷军、YouTube创始人陈士骏等新经济代表人物的传记热销,而在传统企业中,那些能紧跟时代形势展开痛苦变革的企业——例如华为和丰田,才能成为读者关注的对象。

通过对上榜图书数据及题材的分析我们发现,经管类图书的读者期待与经济形势及社会发展联系得如此紧密,只有那些及时反映形势变化并把握新趋势的图书,才能为读者追捧。

那么,在这方面,出版界做得如何?

宏观视野:经济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

从上榜图书分类情况看,占据最显要位置的首先是宏观经济分析与趋势预测类图书。这类经管类图书“受宠”,固然有其本身目标读者群相对较大、非针对专业和专门领域的因素,但是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中国当下的现实需求使然。中国经济在经历了近30年的高速发展后,正在进入平台期。各种国际、国内矛盾凸显,并已严重掣肘其进一步发展。人们蓦然发现,经济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如果说,此前30年中,大部分中国人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经营之“术”,在市场中奔跑、打拼,并取得可观的成绩——市场经营知识、经验积累、财富快速增长,但是现在他们发现,要想继续向前,仅仅靠这些经营之“术”已经不够,还必须在更高的“道”的层面把握宏观趋势,并从全球的角度进行思考、做出判断。对30年间从自然经济社会 “跑步”进入全球化市场经济社会的中国人,世界从未如此复杂,也从未如此广大,从管理层到个体,都必须以一种全球视角观察和思考,并做出决策。无疑,这是巨大的挑战。

宏观经济类图书正因此在畅销榜单上频频上位。人们需要回溯历史,深入现实,需要新的思考和观察角度,需要开启未来的方法论指引。《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等正是因为具有突出的宏观视角,并尝试把握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受到追捧。这两部均为引进版图书,其大视野、大视角特征鲜明,令人印象深刻;相比之下,入榜图书中本土原创的此类著作质量则不尽如人意。榜上表现抢眼的原创作者有三位——宋鸿兵、郎咸平、时寒冰。他们大多立足国内经济和金融实践展开思考,宋鸿兵的《货币战争》系列从全球金融市场发展演变的视角提出颇具启发性的思路,但是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不同的社会形态凭借网络不断融合的现实中,仅从金融市场甚至货币市场的角度观察、解释并做出预测显然有失狭隘;郎咸平以针砭时弊为个性化旗帜,他的《郎说》系列更像是大学演讲实录,对中国经济、社会问题的分析可谓全面,也提出不少颇有创见的建议,读之或可心潮澎湃,但其思考的深度与广度还显欠缺;时寒冰的《欧债真相》等政经观察系列则更弱一些,数据、分析工具等的运用显示作者有一定的研究功底,但现象描述多于理性分析和思考,且语言刻板,欠缺对普通读者的亲和力。

nlc202309040617

不过,相比另一些上榜的宏观经济类图书,上述图书质量已属“尚佳”。2013年当当网经济类畅销榜排名第四的《中国经济迫切十问》是学者与媒体记者所撰经济时评的结集,话题聚焦当下中国经济热点问题,但大都点到为止,碎片化与话题化倾向明显,缺乏理性、深入和体系化的思考,更乏创新的视角与发现;2012年当当网经济类畅销榜排名第七的《激荡三十年》,通过图文相佐的方式梳理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其中不少珍贵的历史图片确实具有唤醒记忆、引发思考的功用,但是全书描述多于总结,展示多于探求,缺乏应有的深度。

由此可见,在读者期待颇高的宏观经济层面,本土原创图书的思考和写作明显弱于引进版图书。

如果说因积累不够,在经济学理论层面原创作者天然弱势,那么,在“术”的层面,原创作者有明显的占有第一手材料和鲜活事实的优势,表现是否会更好一些呢?

思考的时代:“谈术”须得上水平

2011年,正当微博红遍中国之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推出了炙手可热的“大V”李开复的《微博:改变一切》。针对微博这一处于成长期的技术—经济现象组织出版,出版者的嗅觉可谓敏锐,但是或许正是因为要“踩上市场鼓点”,这部由名人挂名撰写的图书虽然在排行榜上表现亮丽,实际内容却不甚经得住推敲。书中引用了大量微博内容,特别是这位“大V”作者的微博内容,意图通过实例说明微博为何物,如何使用、运作及它给使用者带来的福利。但是,作为一部以新市场趋势、新经济现象为主题的图书,仅仅描述、呈现这一新事物、新趋势显然失之浅薄,读者在被普及微博的基本常识之后,更需要认识的,是这一新事物的来龙与去脉:其出现的时代、社会、经济背景,其未来走向,其在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甚至其对意识形态领域可能产生的影响等。

与之类似的另一部图书是2013年当当网管理类畅销榜排名第10位的《微信营销与运营:策略、方法、技巧与实践》。本书出自名社,但是图书从装帧到内容都有明显的“急就章”色彩。笔者查阅中国国家图书馆目录发现,该社同时推出了多部微信题材系列图书。从出版运作的角度看,这一做法值得借鉴,读者或因追捧热点而购买,但是如果其系列图书质量均如上,相信读者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仅仅为热点买单。

变化成为时代主题,新事物层出不穷,在经济领域,读者尤其需要认识、把握新事物。认识,重点在观察、描述;而把握,则必须加入思考。在这个全球化与碎片化共生的时代,思考已经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时代的普遍特征。信息传播的通道已经无限丰富,对新事物、新趋势仅仅“谈术”是不够的,还要在总结、思考、提升的层面下大功夫。唯其如此,图书才能超越网络等免费资源,给读者充足的购买理由。

精神滋养:不仅仅是企业家故事

企业发展史、企业家传记等类图书不仅有经验借鉴价值,其中的企业和企业家成长史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一种精神和心灵感召力,其影响范围远远超出企业管理范畴,对普通读者亦构成吸引力。在这一题材领域,近两年最为突出的是乔布斯现象。《乔布斯传》在2011年当当网管理类畅销榜上排名第四,其影响延伸到当年该榜TOP10里的《追随你的心——用思想改变世界:乔布斯的十大演讲》《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和2012年同一榜单上排名第六的《苹果:从个人英雄到伟大企业》和2013年排名第三的《一部手机打天下:人类最后的掘金机会》等,可见一个划时代的企业和一位有时代影响力的企业家所拥有的巨大魅力。近30年来,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潮中,也成长起一大批企业家,他们中的一些人及其领导的企业已经拥有全球影响力,他们的人生故事和企业故事因其更具本土色彩而理应赢得更多读者的共鸣。但是,就本土企业家故事上榜图书来看,质量参差不齐。《中国财富圈》聚焦中国企业界大佬级人物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交游,如能扎实描述一代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及其事业发展的渊源,对于透视整个中国当代企业家群体的成长路径及中国企业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价值;可惜的是,这部图书的主要内容大多取自媒体报道及网络信息,对所谓“中国财富圈”的透视带有明显的窥私心理,止步于财富人物浅层的关系描述,张扬所谓的“圈子文化”,迎合大众仰慕财富及财富人物心理,对题材和内容的深入开掘明显不足。

企业和企业家传记类图书呈现的不仅仅是精彩的故事,更有蕴含其中的时代精神。这些精神有些是广泛存在于某一时代,但为某些企业家个体突出表现出来;有些是引领时代风尚,或可成为未来社会重要的精神资源。发掘和呈现企业家个体故事背后的精神内涵应成为此类图书的旨趣。我们不缺本土样本,缺的是发掘和呈现样本精神财富的努力。

通过对近年经管类图书上榜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经管类(含政经类)图书仍是图书销售的热点之一,在非虚构类图书中占据重要份额和席位。通过对上榜图书的内容观察我们也发现,读者的阅读热情高涨,但产品供给状况并不乐观。上榜图书质量参差不齐,其中部分图书质量堪忧,“急就章”类产品屡见不鲜;体现出在经管类图书出版领域,本土出版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沉潜期,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见证与支持者,未来趋势的发现和引领者,经管类图书出版更应努力自我提升,比经济现象本身沉潜得更深。深入思考当前及未来的经济发展走向,分析问题,并尝试做出前瞻性预测,真正担负起促进思考、引领方向的智库之责任,才能不负读者通过购买给予我们的期待,不负这个问题丛生与机遇丛生的时代。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2内科学见习教学大纲下一篇:请投我一票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