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日随想散文

2024-10-19

雨日随想散文(精选6篇)

雨日随想散文 篇1

雨日随想散文

微凉,雨越下越大,捧一杯热茶于手心,暖暖的。一个人静坐在窗前,听着轻音乐、看着雨滴从天空闪闪而坠,淅淅沥沥,清清冷冷。心,跟着慢慢地沉淀、轻盈。

略带感伤的曲子渲染出内心的酸楚,尘封的记忆再次打开,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这种清冷的天气,总是容易伤感、容易怀想一些往事。曾经的一切都是那么令人怀念。

回想着…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步履匆匆……忽然感觉好累。真的好想停下来,就这样静静的、静静的…

下雨天,总是没有什么事好做的,百无聊赖翻看一些旧物,虽然大多都一文不值,但是当时的我,却满足得不得了!随着年龄增长,欲望也越来越大,曾经那种感觉,再也找不回来了。

过去的日子……真的就这么一去不复返了吗?

总想起那些旧时光,不管是快乐还是悲伤,然后在怀念中静静黯然感伤…可是又能怎样。注定都是要改变的吧,再找不回从前。经过了好多事,好长的时间,却发现,原来,我最怀念的却始终都是那个时候的`我,还有那段时间的感觉,却早已物是人非。

曾经的一切一切,曾经的点点滴滴,曾经的过往心事,都已成曾经,唯留下美丽的回忆。

终究还是太怀念,终究还是放不下,静静的回忆感伤,虽然只是曾经。

“弹指一挥间,流水又一年。岁月逝去不复返,霜鬓崔朱颜。”忽地想起这句话,仿佛世事都又沧桑了一番……

活着,不是应该向前看吗?给我争气点!过去的过不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现在,要好好的生活!;

茶凉,梦醒,雨渐息…

雨日随想散文 篇2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随想

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主要是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对中国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继他之后,中国散文开启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新局面。

一、构思精巧,剪裁得当

朱自清的散文,扣住中心内容提炼素材,精密构思,从而详略得当、疏密相间、虚实融合、紧凑而尽情地在极经济的篇幅里表现丰富的内容。如《荷塘月色》的结构艺术可谓参差繁密而错落有致。全篇集中在“荷塘月色”的描摹上。他以观赏的视线为线索,先写荷塘水面的田田相挨的荷叶、零星点辍的荷花,以及投在荷叶上面的疏影和笼罩在荷花上的薄雾; 再写荷塘四面的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柳树; 最后写从远处射来的一两点灯光和树梢上隐隐约约的远山。这种构图布局上的精美,使得画面层次分明, 各种景物,错落有致,呈现出立体的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他还把动静、虚实、浓淡、疏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色彩均匀悦目, 富有浓郁的诗意。

同时,他的散文还选择了最新的构思方式,如《背影》这篇文章就有明显的特点。一般来说,写人物忌讳写背影的,“画眼睛”成为人们认定的使人物传神的好方法,如不能画眼睛,至少要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做文章,但朱自清在《背影》中偏不写眼睛、不画面部,而只写背影,这是用诗的方法来构思的。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一瞬间的形象加以诗化。父亲是他十分熟悉的人物,对于太熟悉的人物,往往可以从任何一处微小动作、角度的观察发现其全部性格特点。

二、写景抒情,紧密结合

朱先生散文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的抒情散文,写到了风花雪月,也要点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来, 以抒怀抱。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把作者当时所“极感到诱惑底力量,颓废底滋味与现代的懊恼”,想通过自然之景超脱而又不能忘情于社会的矛盾心绪, 十分微妙地流露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使自然风光反被抹上了作者浓郁的感情色彩。故而散文一开始是作者“疯狂似的不能自主地”沉醉在灯月辉映、桨声悠扬中,神往六朝金粉、笙歌彻夜的繁华与艳迹,最终却由于现实的丑恶黑暗,“清艳的夜景为之减色”,“那不安的心愈显活跃了,”“船里便满载着怅惆了。”

三、语言凝练,精雕细刻

朱自清的描写自然风景的散文中也不乏饱含优美、浓郁情致的篇章。他前期散文《绿》就是典范,读其文可以看到,他用清新朴素的笔调赋予天外流云、枕石亭阁、凌空瀑布、凝碧深潭以鲜明的形象和色彩,形成了色调柔和、神形毕肖的画面。又紧扣“绿”字对梅雨潭那令人“惊诧”、令人留连和陶醉的绿的描写。在作者的笔下,读者看到了“闪闪的绿”“奇异的绿”“似荷叶铺着的绿”“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皱缬着”“滑滑明亮”的绿,且有了质感———“那样软,那样嫩”。更甚者,“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与其比,“似乎太淡了”; 杭州跑马寺近旁的“绿壁”与其比,“又太浓了”; 同西湖的碧波比,“太明了”; 和秦淮河凝香溢脂的波涛比,“又太暗了”,因而作者说“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以至于把这“神妙”的绿虚幻成温柔而恬静的姑娘,情不自禁地向“绿姑娘”扑去,使自己激荡的心魄栖息在清澈、碧绿的潭水里。

四、追求口语,雅俗共赏

叶绍均在《朱佩弦先生》一书说: “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文学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学的会写口语,朱先生应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朱自清“可观”的成就,突出地体现在“谈话风”语言艺术方面的建树,这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一种新的审美追求,也是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美学的一大贡献。

朱自清创作伊始,便注重北平的方言,以北平话做底子,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部分,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文学语言的口语化迈进,并逐步形成一种堪称典范独具个性的白话文学语言──“谈话风”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 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 叶圣陶《朱佩弦先生》) 。虽说仍属知识分子化的口语,却亲切自然,鲜活上口,幽默风趣,雅俗共赏,这就使得他的散文比起当时的作品来,拥有更多的读者,缩小了新文学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距离,而这正是朱自清高于一般作家的地方,也是他为现代文学尤其是为现代散文语言的建设所作的开拓性贡献。

五、手法多样,技能精湛

作者擅长于对自然景物作细致观察,对声音、色彩有独特的敏锐感受, 并尽力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多种手法,描绘了一幅幅幽远宁静、声色俱全、可感可触的艺术画卷。

以《荷塘月色》为例,出水的荷叶象“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朵儿的白花象“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里的喻体都是秀丽雅致的。“不仅如此,作者的比喻手法又常与通感、拟人等交融到一起。如写清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花( 嗅觉) 比喻成歌声( 听觉) ,立体化了花香给人的感受性,借歌声的特点写出了清香的幽幽渺渺,增强了空寂辽远的情味。此外,作者选择的所有喻体都依附于清幽宁静、悠远美丽的基本情调,可见笔致之精细。

读朱自清抒情散文艺术随想 篇3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随想

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主要是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对中国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继他之后,中国散文开启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新局面。

一、构思精巧,剪裁得当

朱自清的散文,扣住中心内容提炼素材,精密构思,从而详略得当、疏密相间、虚实融合、紧凑而尽情地在极经济的篇幅里表现丰富的内容。如《荷塘月色》的结构艺术可谓参差繁密而错落有致。全篇集中在“荷塘月色”的描摹上。他以观赏的视线为线索,先写荷塘水面的田田相挨的荷叶、零星点辍的荷花,以及投在荷叶上面的疏影和笼罩在荷花上的薄雾;再写荷塘四面的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柳树;最后写从远处射来的一两点灯光和树梢上隐隐约约的远山。这种构图布局上的精美,使得画面层次分明,各种景物,错落有致,呈现出立体的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他还把动静、虚实、浓淡、疏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色彩均匀悦目,富有浓郁的诗意。

同时,他的散文还选择了最新的构思方式,如《背影》这篇文章就有明显的特点。一般来说,写人物忌讳写背影的,“画眼睛”成为人们认定的使人物传神的好方法,如不能画眼睛,至少要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做文章,但朱自清在《背影》中偏不写眼睛、不画面部,而只写背影,这是用诗的方法来构思的。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一瞬间的形象加以诗化。父亲是他十分熟悉的人物,对于太熟悉的人物,往往可以从任何一处微小动作、角度的观察发现其全部性格特点。

二、写景抒情,紧密结合

朱先生散文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的抒情散文,写到了风花雪月,也要点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来,以抒怀抱。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把作者当时所“极感到诱惑底力量,颓废底滋味与现代的懊恼”,想通过自然之景超脱而又不能忘情于社会的矛盾心绪,十分微妙地流露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使自然风光反被抹上了作者浓郁的感情色彩。故而散文一开始是作者“疯狂似的不能自主地”沉醉在灯月辉映、桨声悠扬中,神往六朝金粉、笙歌彻夜的繁华与艳迹,最终却由于现实的丑恶黑暗,“清艳的夜景为之减色”,“那不安的心愈显活跃了,”“船里便满载着怅惆了。”

三、语言凝练,精雕细刻

朱自清的描写自然风景的散文中也不乏饱含优美、浓郁情致的篇章。他前期散文《绿》就是典范,读其文可以看到,他用清新朴素的笔调赋予天外流云、枕石亭阁、凌空瀑布、凝碧深潭以鲜明的形象和色彩,形成了色调柔和、神形毕肖的画面。又紧扣“绿”字对梅雨潭那令人“惊诧”、令人留连和陶醉的绿的描写。在作者的笔下,读者看到了“闪闪的绿”“奇异的绿”“似荷叶铺着的绿”“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皱缬着”“滑滑明亮”的绿,且有了质感——“那样软,那样嫩”。更甚者,“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与其比,“似乎太淡了”;杭州跑马寺近旁的“绿壁”与其比,“又太浓了”;同西湖的碧波比,“太明了”;和秦淮河凝香溢脂的波涛比,“又太暗了”,因而作者说“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以至于把这“神妙”的绿虚幻成温柔而恬静的姑娘,情不自禁地向“绿姑娘”扑去,使自己激荡的心魄栖息在清澈、碧绿的潭水里。

四、追求口语,雅俗共赏

叶绍均在《朱佩弦先生》一书说:“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文学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学的会写口语,朱先生应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朱自清“可观”的成就,突出地体现在“谈话风”语言艺术方面的建树,这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一种新的审美追求,也是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美学的一大贡献。

朱自清创作伊始,便注重北平的方言,以北平话做底子,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部分,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文学语言的口语化迈进,并逐步形成一种堪称典范独具个性的白话文学语言──“谈话风”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叶圣陶《朱佩弦先生》)。虽说仍属知识分子化的口语,却亲切自然,鲜活上口,幽默风趣,雅俗共赏,这就使得他的散文比起当时的作品来,拥有更多的读者,缩小了新文学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距离,而这正是朱自清高于一般作家的地方,也是他为现代文学尤其是为现代散文语言的建设所作的开拓性贡献。

五、手法多样,技能精湛

作者擅长于对自然景物作细致观察,对声音、色彩有独特的敏锐感受,并尽力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多种手法,描绘了一幅幅幽远宁静、声色俱全、可感可触的艺术画卷。

以《荷塘月色》为例,出水的荷叶象“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朵儿的白花象“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里的喻体都是秀丽雅致的。“不仅如此,作者的比喻手法又常与通感、拟人等交融到一起。如写清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花(嗅觉)比喻成歌声(听觉),立体化了花香给人的感受性,借歌声的特点写出了清香的幽幽渺渺,增强了空寂辽远的情味。此外,作者选择的所有喻体都依附于清幽宁静、悠远美丽的基本情调,可见笔致之精细。

总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创作,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从早期的清秀隽永到中期的质朴醇厚,到后期的激进深邃,无不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情趣,无不与时代息息相通,正像他的老朋友杨振声说:“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了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路将永远领导我们前进。”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参考文献:

[1]朱佩弦先生.叶圣陶散文(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2]朱自清.匆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朱自清.背影.朱自清——学生必备经典导读,2004.

[4]朱自清.背影.教科书八年级(下).语文出版社,2004.

[5]吴晓东,程光炜,孔庆东,郜元宝,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6]朱自清.荷塘月色——朱自清散文全集.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

[7]杨振声.朱自清与现代散文.1925.

探家随想优美散文 篇4

坐在飞行上,我望着外面的云,云是那么美丽。我盼着,盼着时间快些过去,一站,两站,终于到了!我拿起行李快速下了飞机,爸妈在出口焦急的等着我,我在远处挥了挥手,望见爸妈立刻笑了。走到他们身边,有一种以前没有过的微妙感觉,妈说我变了,说我变成大姑娘了。回到家,姐姐正在准备饭菜,看到我,一下子抱住了;好不亲切:“真的好想你。”姐姐领我参观了新家,虽然陌生,但仍然有那股子温馨的感觉,这种感觉是自然的,是一直放在心里的。

家人围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妈妈和我聊起了平日的生活,爸爸跟我谈起了工作的情况,姐姐则在一旁顺着爸妈的话说,一年的话就这样说起来。

这一年家人有了许多的变化,是许多许多。爸妈开了个小酒店。姐姐则要出本书:真是为她高兴,同时也很嫉妒她。姐姐是个艺术家,也是一个作家,总之是“才女”。姐姐是我的骄傲;爸妈是姐姐的榜样。父母给姐姐许多启迪,用她们的行话来说是“灵感”。所以姐就要出的书的书名叫《爸爸是本书》。书的开头她这样写到:“爸爸是本书,对待妈妈,他是一本优美的情诗,浪漫而又精练;对待女儿,他是一本精美的哲学,深刻而又博太;对待朋友——”真的是很精彩!

在探家的22天中,最快乐的莫非就是和家人在一起,这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生的快乐。22天在一年来说是短暂的,它只是一年中的几十分之一。是呀,像姐姐写的书一样,人生其实就是一本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翻过去的就是回忆,正在看的就是现在,没有看的就是未来。而我也在写一本书,现在写的就是我当一名空姐的书。我觉得翻过去的是好的,正在进行的却是一般。我想我未来发生的应该是更好的。我珍惜也喜爱我现在的工作,我要在这里写出本精彩的书,写出让人总想着结果的书。

在第一次探亲假中,我懂得的不仅仅是这些,更多的是如何做好这份工作。

火车随想的散文 篇5

儿时的火车,是车厢内弥漫着煤灰的绿皮车。那时,一到星期天,妈妈就带着我去车站看那来回往复的火车。每当看到那趟熟悉的火车开过来时,妈妈就欣喜地对我说,孩子,快看,那就是我们过年回姥姥家时坐的火车。

17岁时的绿皮火车,留下了我考上大学的喜悦。我离开家的那天,只觉天高云淡,就连平时看上去陈旧的绿皮火车也显得喜气洋洋的。爸爸把我送上车,就一直站在站台上,久久不肯离去。火车开了,开出很远,我探身回望,只见爸爸还在原地一动不动。

25岁时的绿皮火车,记下的是我工作后第一次独自出差时的喜悦和忐忑,是初出茅庐时的行色匆匆。那个晚上,我抱着旅行包,挤在硬座车厢里,紧张地设想着可能面临的种种难题和应对方案,不断地给自己提气、给自己鼓劲。

33岁至42岁,这十年,火车提速发生了巨变,而对于我,则更是激情燃烧的十年,火车看见的总是我熬红的双眼和日渐消瘦的身形,记下的却是我的成熟、自信、果敢。

45岁时乘火车,望着家乡车站的站牌渐行渐远,那一刻,我心中竟是空落落的,车厢里似乎飘着一层淡淡的伤感,莫名的忧伤不由地涌上心头。我似乎不再喜欢东奔西走的岁月,即便一趟几天的短暂出行,也总是归心似箭。虽然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欢乐,有欢乐的地方就有繁华,但有亲人的地方才是家,有家的地方才是天堂。

不想再去喜欢一个陌生的城市,只因离别时的那份怅然;更不肯再坐春运时的火车,只因不忍面对车厢内外那难以割舍的亲情、爱情、友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每每此时,我总不禁感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世事无常。

相逢是缘,相聚是缘,终于在千万年之中,在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相见、相知、相守,且行且珍惜。

人生几十年,弹指一挥间。不经意间,我经历了火车的六次大提速,见证了我国火车从“东风”内燃机车、到“韶山”电力机车、再到“和谐号”电力动车组的变迁和飞跃;而奔驰的火车竟也记下了我从一个孩童到如今“奔五”的成长历程。

琐事随想散文 篇6

昨天下午两点多钟,我拿着几个金属配件去公司网管室检测含铅量是否合格,趁测试员需花费约半小时的空隙里。我打开了他的电脑,进入了好心情网站。当看到了网站的最新公告“确定目录及缴费说明”中,有自己的文章篇目已入选,很高兴并立即进行评论:刚看到此“说明”。得知自己的稿件已入选,明天中午抽时间,就近从邮局办理缴费手续。

今天早上从上班开始,我就希望着时间过得快点,并且将转帐于对方的开户行、帐号、姓名、电话号码事先抄录于一张小纸片上。因为,中午时分我将了却此心愿——去邮局办理转帐手续。

好不容易等到12点钟,下班后,我匆匆忙忙地吃完饭,走出公司大门。掏出手机一看时间:12点20分。离下午上班时间还有85分钟。

我们的公司位于县城郊区的一个小镇,就近是镇邮政所。如果步行过去,以我平时不紧不慢的步行速度大约花8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到达。心想:这么近,办理一个转帐手续最多半小时,加上来回步行时间,足可以有让自己在上班之前赶回公司的时间。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是我在节假日想上街闲逛时,告诫自己的一句谚语。平时我上县城新华书店,也是步行半小时去的。就是想达到步行锻炼身体的目的。

几分钟后,我来到了镇邮政所。还好,没有其他人办理存取款业务,不需排队等待。我来到营业窗口,只见营业员正在进行换班交接手续。

12点40分,邮政所开始营业,我把填写好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转帐凭单”连同100元钞票递给营业员。她接到手里正准备输入电脑时,仔细一看并对我说:“你这是哪里的帐号,帐号不对。”说完从窗口把凭单和钞票退给我。

这是我第一次在邮局办理相关手续时遭遇到的情景。对于转帐的事情,我并不陌生。我感到纳闷并想就此事问明原因,哪里错了?但一看到又有几个前来窗口办理存取款手续的客户,我就不好意思再问营业员了。

我仔细地看了那张抄录的小纸片,上面有“交通银行”的字样,再数了一下帐号的位数是19位,前面是“62”开头。我记得平时给家里在当地邮局开户转帐的`帐号前面开头是“60”,全帐号是18位。我才明白:邮政储蓄的全国联网应该是指邮政系统,交通银行是交通银行之间的联网,其它银行又是其它银行的联网。

但我现在身处的地方,是一个较为偏僻的县城郊区,虽然我生活在这里已有7年的时间了,但从来没有听到别人说过这个小地方有交通银行。好像有听说过建设银行。可惜,从我自己开始办理储蓄业务的那一天起直到现在,邮局才是我惟一的办理地点。

唉!心里开始有点紧张了。想到今天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专程来办理此事,如果没有办理好,下午上班的时候,心里一定不舒畅!如果因此打退堂鼓而取消办理,昨天我在网站公告中的留言给人的感觉就显得失言了。

情急之中,我掏出手机,对照拨通了那个抄录在小纸片上的手机号码,接电话的应该就是小徐(注:听说话的声音,对比自己的年龄,这样称呼)同志吧!她听了我的解释之后,就问我当地有没有建设银行。我说还不知道,还要花时间去查询一下。她接着说,如果有,就告知她,她再告诉我另一个建设银行的帐号。

此时,我心里就有了一丝希望。一看时间,更紧张了:离上班的时间只有40多分钟了。我招手叫了一辆“摩的”,也没有问他建设银行在哪里?如果这样问,有的“摩的”司机会趁此机会绕道长时间而行,再叫你多掏钱。我只是说,到当地最近的那家建设银行。在坐“摩的”之前,我再次打电话给小徐同志说,请把帐号告诉我,还有几分钟就到了。

“摩的”飞快行驶。不到5分钟,停了。我下车抬头一看:嘿!果然不错,是建设银行。

我快步走进去,一看,里面只有十几个人在等待办理业务。心想:机会不错,人比较少。我也学着别人的样子。在一台机器上操作取出了一张小张条,上面写的是,“中国建设银行紫金支行欢迎您光临A200”还有三排很小的字,其中告诉我:前面有18人,请稍候。

在还没有轮到我办理手续之前,我随手从柜台前拿了一张凭单,上面有要填写的地址,姓名等栏目。十几年前,我从邮局办理汇款业务时填写过类似的凭单,我意识到与汇款单差不多,我正准备填写,一名保安员走过来对我说:“你要办理什么业务?”我简单地说明了来意。我随着他来到旁边的一台用于转帐的机器前,我按着他说的步骤开始在按键上操作。当显示要输入转帐的帐号时,才知道还没有收到小徐同志的信息,哪里知道帐号?

我又开始打电话催问,不巧:对方电话在通话中。我刚准备将手机放入口袋,13点零7分时,收到一则信息,一看:谢天谢地,终于收到帐号了。

我急忙又重新操作一次,当屏幕显示要我确认帐号是否正确时,我看到上面显示有“上海”还有姓名“*珏”字样时,我问保安员:“怎么姓名显示不完整?”他说:“这上面不会显示姓,只显示名。”我想:既然显示了“上海”还有一个“珏”字,就说明帐号没有输错。我把一张百元钞票放入其上的验钞槽中,钞票检验合格后就自行进去了,我不假思索地按了确定。不到一分钟,从旁边的一个小槽中出来一张小纸条,哦!原来是一张“自动柜员机客户通知书”。上面还打印有日期,告诉我办理此次手续是4月13日13时12分零4秒。

此时离上班的时间还有半小时,但附近却没有看见有空的“摩的”。我只好一边步行一边观望,10分钟后,终于遇到迎面而来的一辆未载客的“摩的”,我坐稳后座位,几分钟后我就回到了宿舍。

我所住的宿舍就在公司对面,中间只隔一条马路。还有十几分钟才到上班时间,我立即发了一条手机短信:xinglinxunxi《谱写生命永恒的赞歌》204月13日13时12分汇100元。13点34分,终于收到小徐的信息:收到,谢谢你。这时,我才舒了一口气!

其实,合集出书这种事情,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在十几年以前,我是一名乡村教师的时候,就参加过一些文学大赛。记得最清楚的是从四川省作家协会主管的一份名叫《星星诗刊》杂志上看到的一则“湖北省作家协会1994年‘黄鹤杯’全国文学大赛”启示。在那次的征文参赛活动中,我的一首哲理小诗获得了优秀奖并在当年与其他所有获奖诗作结集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主编是湖北作协的梁必文同志(现任湖北作协副主席),书名《优秀新诗选》。后来陆续有一些小诗、小论文等收录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燕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的文集中。基本上都是按购书的册数总金额把稿酬除去(算作付了稿酬)后再汇寄相应的书款,然后再把合集寄给你。

说实在的,在十几年前,在我们那里的偏远落后的农村里,能够有文章发表在省级的报刊上或收录于国家正规出版的文集中,那可是一件新鲜事,令当地的人们和同事们刮目相看。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约稿信函纷沓而至,我最初的那种新鲜的激动感开始逐渐淡化消失了。至今我还留着一些纪念用的信件,如来自于:北京大家广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文艺》编辑部、宋庆龄基金会校园文学、作家新一代编辑部、绿城编辑部、九洲文学艺术中心等等。

十几年以后的今天,因兴趣的原因,依然爱好文字,并有幸与好心情结缘而认识了众多的网络文友。

上一篇:做有策略的教师下一篇:劳模讲话致辞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