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职称论文

2024-09-09

图书职称论文(通用10篇)

图书职称论文 篇1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字图书馆已经广泛使用了,很多学校也逐步形成,数字化的图书馆主要是以数字化的方式来进行储存,运用网络来传递使用现代化的数字服务系统,能够为读者带来更加便捷的体验以及与传统图书馆相比起来书数字图书馆也有其不足之处。基于此,本文主要讨论了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之间的对比,做出了相应的分析,供相关的人士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传统图书馆分析

数字图书馆能够给用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而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相比起来具备一定的优势同时也必然存在不足之处,因此二者需要相互对比,从而能够做到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1传统图书馆以及数字图书馆之间的区别

1.1文献载体的使用时长不同

传统的图书馆主要的载体是纸质的,主要是能够保存妥当,并且可以使用上百年的时间,而数字图书馆载体主要是依靠电子技术运用数字化的手段,因为电子介质的保存寿命与印刷体相比起来时间较短,而且电子信息的储存媒介以及读取设备的软件淘汰起来也非常快,目前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因此电子信息保存起来环境更加不稳定,很难确保信息能够获得长期的保存[1]。

1.2信息的内容有所区别

传统的图书馆一般都会保存一些书籍类的信息,其他信息相对比较少,而数字图书馆图像影音等各方面内容会相比更加丰富,数字化的信息能够反映更加多样化的资料承载能力,比传统的书籍信息要更加广泛[2]。

1.3服务的方式有所区别

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有一定的网络化特点,因此也被称作虚拟图书馆,它是一种开放性的服务,读者在网上无论在任何区域还是时间段都能够享受到虚拟图书馆的服务,而传统图书馆则是一种实体的图书馆,往往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只能够在规定的时间空间内帮助读者获取一定的服务[3]。

1.4馆藏结构有所区别

传统的图书馆一般都是纸质的资料,读者在借阅的过程当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数字图书馆基本上都是电子读物以及网络消息,不仅包括有光盘或是磁盘等,同时也包括一些网络化的资源,因此几乎不会发生类似于纸质载体存在的一些问题[4]。

1.5管理工作不同

传统图书馆当中的管理员主要就是保存与整理一些纸质的文獻类信息,能够承担社会文化传播者的角色,然而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员不仅仅只是被动地对资源进行管理,而且积极主动地来采集资源,同时做到对信息进行分析,能够准确提供相应信息的同时,也给予传播者相应的信息,让使用者在使用文件信息的过程中受到正确的指引,甚至可以作为一个信息教育者的角色发挥作用。

1.6经费利用不同

传统的图书馆发展起来相对较慢,建设完成之后花费的费用相对并不多,而数字图书馆花费投入量偏高,资金与设备等各方面的投入都具有其特点,并且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也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

2数字图书馆的优势

2.1获得更多的信息记录发布途径

在信息记录和发布的过程当中,印刷并不是最佳的发布途径,而数据库有可能是存储资料的一个更加优势的方式。使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帮助人们随时欣赏到更加优美的音乐以及更精彩的影音作品,并且数字图书馆是一个能够将知识与信息以及娱乐相互交流为一体的大规模多功能文化体育教育中心。

2.2及时获取信息

印刷资料是不能够及时更新的,如果想要进行更新就必须要全部重印,同时还需要将老版本及时替换。而如果能够将版本以数字化的方式在计算机上得以保存,那么维持最新的版本将会较为简便,很多图书馆都具有指南以及百科全书等各方面的参考版本,一旦收到一些出版商的修订版本,那么这个修订版本就可以立即被装载到数字图书馆的计算机上,使读者能够立即查阅。

2.3检索功能便捷

传统图书馆当中印刷型的文章读起来比较容易,然而发现信息却比较难。虽然一些文献工具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但是要将一个图书馆利用起来仍然还是比较困难的任务,因而数字化的文献在组织方面就显得更具逻辑性,不仅能够及时将电子信息资源通过先进的手段提取出来,例如可以通过索引文件或者一些超文本技术等,让信息能够按照读者所需要的逻辑关系,组成一个更加直观易懂的网状结构,使用户在检索与查询的过程中对文献资料的使用发挥出更多价值,尤其是目前检索引擎变得更加强大,不但能够进行全文的检索,同时还可以使图像的检索也变得更加便捷。

2.4信息共享优势

任何用户都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接口或者搜索引擎来访问图书馆当中的所有文献资源,真正的能够做到全球共享,让信息的传递与反馈的速度能够变得更快,并且数字图书馆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不会因为文献借给某一个读者而造成其他读者没有办法使用,也不会被偷窃或者独占而破损遗失,即便读者是在家中还是在工作单位,数字图书馆都可以及时将信息发挥至更多价值,让用户及时检阅读者,不需要专程去图书馆的实体大楼,而只需要有一个可以联网的计算机,就能够随时借阅图书馆当中的任何文献。如图1所示。

3传统图书馆的优势

传统图书馆是人们精神文明的宝库,不管社会环境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传统图书馆对保存人类的文化遗产以及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都是任何一个社会机构所没有办法完全取代的。目前虽然科技在不断的发展,但是印刷文献在人类的文明当中所扮演着的角色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印刷文献的信息储存以及传递的地位也是不会消失的。传统图书馆能够满足任何年龄与任何文化知识阶层以及任何经济条件的读者和用户对文献的基本需求,而传统的印刷品在众多的传统媒介当中仍然能够发挥难以取代的作用,纸质文献能够随时携带,同时也可以随时进行翻阅,更加符合人们长期以来所养成的一种固有的阅读习惯,所以传统图书馆的位置仍然是不可取代的。通过考察可以发现在未来不管网络技术发展到了怎样一个先进的程度,纸质的载体与数字化的电子载体都会处于一个长期共存的状态。数字图书馆将作为传统图书馆的一个比较有力的补充,计算机以及英特网是传统图书馆服务功能的补充,而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之间可以进行优势互补相辅相成,能够在人们发展的过程当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形成,其自身固有特征也被逐步的展现出来,对现在图书馆的建设也将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因此人们必须要充分了解图书馆真正的使命,并对图书馆的设计需要更严格的制定,使图书馆的社会角色能够变得更加丰富,从而发挥出更多的价值。

4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储存技术与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都将给人们的生活和日常学习带来更多的转换,数字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之上所建立的,同时为传统图书馆的发展也能够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二者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关系,因此在科技更加发达的未来,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将会组成一个更加具有价值的整体,让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通过图书馆获取更多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颖.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优劣分析[J].情报科学,20xx,37(3):40-44.

[2]尹廷钧.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优劣分析[J].创新科技,20xx(5):88-90.

[3]秦帅.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优劣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xx(6):472-472.

[4]徐淑琴.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优劣分析[J].创新科技,20xx,218(4):95-97.

图书职称论文 篇2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与知识化的进展, 竞争的范围迅速扩大, 竞争的程度空前加剧, 实践表明那些占据人才优势的国家、地区和企业更具有优势。政治和经济互相影响, 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是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竞争。组织要进行发展, 要依赖人才, 要对人才进行分配和开发。科技作为人才的载体十分重要, 要发挥文化馆的作用, 要在图书馆的管理中充分发挥现代化作用, 借鉴国内外先进人才管理经验。本文对四川省的人才状况进行了实际的研究,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社会信息化的进程逐步加快, 图书馆作为收集、整理、保存、传递人类文化、知识和信息的载体面临着如信息量激增、信息形式多样化、读者需求个性化等等的多重挑战。在应对环境以及需求变化的同时, 图书馆事业需要进一步发展。图书馆作为文化馆的下属机构, 是知识积累的重要地点, 更是积聚了各种各样的人才。即便是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已经建立, 组织也逐渐认识到人才管理体系的迫切性, 但是还是只有不到一成的人员形成了真正的管理。在这样的形势下, 要启动人才分类管理, 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进行有绩效的管理和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 做好人才分类管理可以说是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契机。

2. 人才管理的现状

人才发展速度无法满足组织的发展, 因此将近有60%的组织不满其本身的人才的发展状况。即便是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已经建立, 组织也逐渐认识到人才管理体系的迫切性。可以预见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将成为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新趋势。

但是在实际上, 国内的人才管理方面仍旧较为混乱, 政府职能缺位、管理体制不尽合理, 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很多组织做到的只是人事的形象化工作, 而素质模型、人才测评、360°评估反馈, 分类测评等根本没有涉及, 并且会出现亲情化管理, 我们要在改革的基础上尊重立法, 改善政府人事人才管理立法存在的问题, 明确立法律法规几项必要的原则, 这样才能够在正确的途径上建立人才管理法制化。在这样的背景下, 做好人才分类管理可以说是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契机, 促进文化馆和政府部门管理的重要手段。

3. 图书馆现状和人才分类管理理论基础与具体措施

(1) 人才管理和人才分类管理的重要性。

在科技飞速发展、市场竞争逐步激烈的今天, 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市场经济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 因此为成功打下良好基础, 加强人才的管理势在必行。

在人才管理方面, 要敢于运用人才, 对于各个岗位要有明确的入岗标准, 要积极进行引进, 建立公平公正的平台, 给管理人充分的权力, 做到奖罚分明, 引人而治。这样才能够让四川省从人才大省变为人才强省, 从根本上进行政府职称结构的整顿和修改。

(2) 古代的人才分类管理思想。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很多思想向来都是我们行动和研究的来源, 尽管孔子不存在人才管理方面的著作和针对性研究论述, 更没有一套系统的人才理论, 但是在《论语》中, 涉及到很多关于人才管理方面的思想。

政以才兴, 国以才治。历史和现实表明, 人才是重要的推动力量。我国自古就有礼贤下士的优良传统, 像周公吐哺、刘备三顾茅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 “国以才立, 政以才治, 业以才兴”。人才问题作为关乎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要花大力气做好各项人才工作, 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作用。

(3) 如何进行人才分类管理。

当前我国政府人才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亟需我国政府从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人才总体需求出发, 对人才管理观念、职能、体制与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创新。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拓宽思路, 创造性地开展人才管理工作, 为推进我国实现小康目标与创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提供人才保障。

首先要以人为本, 培养各个层次, 各个类型的人才。尽管强调人才分类管理, 但是为了图书馆的正常运行, 基本上的职业培训仍旧还是不可或缺的。在入职培训这方面, 也要相对灵活, 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实效上, 不仅注重知识的积累还要注重实际的运用。其次要精心地设计岗位, 使员工的能力得到恰当的体现, 更得到高度的发挥。再则要加强组织文化建设, 有良好的文化才能有良好的产出。组织要让员工有归属感, 才能避免利益冲突, 才能得到更好绩效。为了让员工有良好的归属感, 更要做到人尽其长, 进行分类管理。图书馆作为文化局的下属更要做到这一点, 秉承我国文化, 对文化进行发扬。

建立公正合理的管理制度, 建立激励性公平性的员工职称结构, 激发员工对未来的追求。员工会关注薪酬福利, 也会关注职称配置, 即使作用是有限的, 但是相对的公平会提升员工的工作信心, 也会有一定的前景展望和兴趣, 加强工作绩效。

4. 图书馆人才管理的实践

管理者应当慧眼识才, 找到合适的人担任合适的岗位, 才不会出现不安定因素, 不会出现情绪低落影响发展的状况。比如一个人才适合进行创新型整合, 但是在图书馆员工中安排的职位为管理, 尽管职位很高但是并未人尽其用, 浪费了人才也浪费了职位。

管理者要保护人才, 对于能力进行分辨。人无完人, 即使是人才, 也会在工作者犯错误, 在开拓探索的过程中出现失误。错不仅在人才的工作, 也在于辨才和分配管理上。要尽力去开发人才的能力, 才能够真正的让人才进行活跃, 才能够得到人材变成人才, 人才变为人财。

5. 结语

在这样的现状下, 人才管理作为根本竞争力,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更是不容忽视, 要得到分类管理, 才能够得到绩效最优, 得到良好的促进和蜕变。图书馆管理传统观念逐渐改变, 在政府人才管理面临新挑战的情况下, 我国政府要真正的从总体需求出发, 拓展思路, 为推进我国和谐社会的进程做保障, 要抓住这一机遇进行发展, 得到体制的创新, 观念的创新, 打造新型政府, 坚持人才的分类管理, 得到最优绩效。

摘要:在现今知识爆炸, 人才急剧增多的社会条件下, 人才管理成为难题。人才管理作为根本竞争力,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更是不容忽视。政府只有对人才进行分类管理, 才能够得到最优绩效。文章针对我国现状, 讨论了图书馆员工的支撑结构和人才分类管理研究。

关键词:人才优势,人才管理,分类管理,绩效最优

参考文献

[1]梁裕楷, 袁兆亿.人才资源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

[2]王晓初.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2.

图书职称论文 篇3

摘 要:阐述了我国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聘的发展历程、有评聘办法及其不足,并提出若干改善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5-0114-02

1 我国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聘发展历程

1.1 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时期

这一时期将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职称评定主要限制在科学研究人员之中。1978年,我国高校开始恢复职称评定工作。该年年底,中国科学院第一次图书情报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明确了图书情报工作是科学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书情报人员是科学技术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职称评定与待遇,都应与研究技术人员相同。会议起草了《中国科学院图书、资料、情报业务人员定职、升职试行条例》,作为本系统试行职称评定的依据。1979年,图书馆事业归国家文物局管辖,国务院颁发《文物、博物馆工作科学研究人员定职升职试行办法》,将文物系统统属的图书馆内科学研究人员的学术职称定为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实习员四级,并以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成就作为任职主要依据,同时兼顾从业人员的专业工作资历。

1980年图书馆转归文化部统辖。第二年,国务院批转了文化部、国家档案局、国家人事局制订的《图书、档案、资料专业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以此为标志,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定步入第二阶段,将享受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审人员的范围扩大至所有从业人员,业务职称定为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馆员、助理馆员、管理员五级,同样把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成就作为评审主要依据,兼顾从业人员学历与资历,古代汉语或外语水平均是从业人员的必备素质。这段时期,实行的是技术职称。

1.2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时期

1983年9月,中央决定暂停职称评定工作,进行全面整顿,并研究改革方案。1986年4月2日国务院批转的《图书、资料专业职务试行条例》就是这次改革的产物。虽然职称级别仍沿袭了以往称呼,但运行过程截然不同,实行的是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即图书资料系统的各单位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范围内,结合本单位专业技术工作需要,设置专业技术岗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评审委员会评审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本单位在获得任职资格的人员中聘任。其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化竞争机制,1991年人事部发布通知,决定在全国试点“评聘分开”制,即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定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相分离,专业技术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按所聘的职务确定,允许高职低聘,低职高聘。经过试点,现已推向全国各行各业,包括图书馆领域。

2 现有各地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聘办法

目前我国各地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聘办法各异,但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指引下,大同小异,基本上都采用评聘分离制,岗位职数受上级主管严格控制,评审的主要依据是2000年元旦文化部颁发的《全国图书资料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基本条件试行》、相关专业技术综合文件及各地据此而制定的评聘办法,并随着新标准的出台而不断更新。

3 现有职称评聘危机与隐患

3.1 岗位职数的恒定性,造成高、中、低型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呈“中间大、两头小”格局

目前,我国图书馆实行的是“评聘分离,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图书馆属于全额拨款性事业单位,其“岗位职数”受到政府严格控制,初级、中级、高级职数呈“金字塔”状分布。级别越低、职数越多,反之亦然。与此相适应,职称评审也坚持初中级“从宽”,高级“从严”原则。但是目前各地纷纷降低初中级评审条件,致使高、中、初级通过率呈“两头小、中间大”橄榄状分布格局。

3.1.1 学历低、资历深老员工扫除中级评审障碍

据相关政策,近年来各地纷纷下发通知,对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条件逐渐放宽。受此影响,图书资料系列中级评审条件也逐步松动。例如,在广东,相关学历人员,只要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技术工作达到一定年限,均可直接越级参评馆员技术资格;职称外语松动,2007年,晋升馆员技术资格人员外语予以免试;论文条件放宽,取消论文条件中关于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专业期刊划分,统一调整为具有CN刊号、ISSN刊号的论文。同样,吉林、福建、沈阳、河南、辽宁等地亦适当放宽或免除图书资料系列中级及以下职称外语等级考试,黑龙江、贵州等地虽规定参评人员必须要参加计算机考试,但成绩仅作为参照。其结果是不少因外语、计算机无法过关的学历低、资历深人员扫除了“拦路虎”,甚至还能越级参与中级评审,致使中级参评队伍壮大。

3.1.2 高学历、浅资历新员工涌入中级参评行列

近年来,为认真贯彻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素质,不少图书馆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竞争方式招聘工作人员。经过这种招聘,筛选出大量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学历人才。按现有职称评审办法,他们往往只要两至四年即可参加中级职称评审。

3.2 聘任过程中的论资排辈与任期制的有名无实,造成高素质待聘人员扎堆、高级人才断层局面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国民素质不断提高,不但新进人员学历层次提高,在职人员通过在职教育学历层次也有大幅度提升。而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定办法多年来变化不大,甚至某些地方还略有放宽。这样,不少在职人员都通过了中级甚至高级职称评定,占据了有限的中高级岗位,使得新进人员虽通过晋升但却无法获聘。中高级职称待聘队伍的“膨胀”与中高级岗位职数的“稀缺”已成为图书馆评聘“瓶颈”。而名义上,我国图书馆实行的是专业技术聘任制,“评聘分离,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允许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受聘人员有一定的任期,但往往因涉及到利益链而成为摆设。

为解决待聘人员过剩的问题,单位纷纷出台土政策,按“职务、工龄、进馆时间、学历”等设置分值,综合分数高者即可聘任,而根本不顾你的岗位职责与工作业绩与能力。以我馆为例,2007年,我馆通过中级评审人员23人、认定1人。其中13人获聘、11人待聘。获聘人员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有1人、本科学历的6人、大专学历6人。而待聘人员11人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者达7人、本科学历占4人。新进人员不少刚刚步入社会,本想趁着无家室负担时候有所作为,结果因职称问题而备受冷遇。有些人仍于心不甘,想再拼搏一下,结果发现晋升高一级职称的条件是主要看“任职期间”的贡献,无论你多么努力,都是徒劳无功,工作热情大减。

中高级职数偏少、人员偏老,加之任期成摆设,造成大批新进高素质人员无法脱颖而出,久而久之,容易造成高级人才出现断层局面。

4 对策

4.1 按需适度调整岗位职数分配比例

为图书馆事业健康稳定发展,对已经严重打破初、中、高级岗位职数比例的极少数单位,可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浮动指标,实现岗位职数比例动态化管理。

4.2 健全专业技术考核制度,加强聘后管理

对担任各级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要规定明确的任期目标,实行任期目标考核制。正确评价工作人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同时,注重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建立起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把考核结果作为晋升、续聘、低聘的依据。

4.3 做好落聘人员思想工作

近年来不少图书馆都出现了待聘人员远远大于岗位职数的新问题。由于是新问题,无先例可循,图书馆不得不制定解决难题的办法。但这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新老员工的倾向问题。无论是资历深的老员工还是学历高的新员工,一旦落聘,都会产生一定的思想上波动和心理上的不平衡,应及时予以疏导,能缓解他们的不满,而一味回避,反而适得其反,加重了落聘人员的情绪,不利于图书馆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贵勤.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2] 国务院批转图书、档案、资料专业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J].图书馆学刊,1981,(2).

[3] 赵玉君,束春德.高校图书馆的职称制度及其对科研工作的影响[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7,(4).

[4] 罗冰眉.论我国图书馆职称评定中的功利化行为及其杜绝[J].现代情报,2006,(1).

[5] 王霞.关于深化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体系改革的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6).

[6] 高校图书馆专业职称评定现状与改善对策[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5).

图书职称论文 篇4

2009年7月,我完成了大学本科的学业,从XX大学图书馆学专业毕业。并于同年7月参加了工作,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从事图书馆管理工作。静心回顾这两年的学习和工作生活,我收获颇丰,下面从专业技术角度,将我这两年的学习和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和学习情况

这两年里,在主任的领导下,在同事的帮助下,我对图书馆的工作有了全面的了解,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也真正地了解图书馆的工作,以下是我在这段期间的主要工作内容。

1、图书馆日常工作

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包括读者接待、图书借还、阅览室管理、新书的预订及验收、图书馆网站的日常维护及更新等工作。其中,图书馆注册读者达到820人,接待读者6634人次,图书借阅2274册次,上架书刊6589册,新书预订611册,新增中文图书691册,阅览室上机6037人次,阅览室上机总机时9124.45小时,流通值班2250小时,藏书利用率达到2.2%,读者到馆率达到76.78%,并且,图书馆网站数据统计每日更新,两年来,图书馆网站总访问量超过1万次。

2、数据库

图书馆数据库资源建设继续加强。图书馆目前的数据库包括正式开通的数据库有7个:中国医药知识仓库(CHKD)、万方数据库、书生电子图书、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及SinoMed、外文期刊数据库(即北京地区医院外文期刊资源共享全文数据库)、康健西文(FMJS)、医学多媒体;试用的数据库有3个: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及超星读秀、医知网、OVID数据库。数据库工作包括日常数据库的统计、数据库更新及维护。

3、报刊工作

我馆共有中文期刊226种,报纸27种,共上架期刊2537册。并且,我馆进行了装订过刊的工作,其中装订中文期刊523册,外文期刊202册,全部上架。

3、图书馆开办的活动

图书馆共举办读者培训8次。其中,开办的数据库介绍及使用培训3次,分别为超星数字图书、康健西文、医知网;开办的无线网络培训5次。参加培训总人次超过100人次。

图书馆举办书展1次,书展展示了医学专著、考试用书、科普读物、中医专著、图谱、医学人物传记、畅销图书等多个类别的图书上千册。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个人的不足与今后的努力方向

两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和实践上还存在差距。工作经验不足,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创新思路,提高工作效率。

2、人际沟通能力有待提高。在工作中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比较薄弱,人际沟通能力不足,这极大的限制了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我要克服这个缺点,积极的融入到工作中去,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XXX

评职称二级教师职称申请 篇5

##,出生于####,####人,####月毕业于###,工作总结如下:

教学方面,我努力做到课前准备充分,课中讲解透彻、课后反思。课堂上力求贴近学生实际,力求运用自己所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争取做到“学高为师”。

工作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一言一行,谨遵“正人先行己”的原则,时刻提醒自己,重视为人师表的职业形象,努力做到“德高为范”。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与人为善,自尊自爱。

业绩方面: 国家级二级##、##运动员

国家级一级###、### 工作期间多次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活动,并获得奖项,获得最佳指导员的称号 2011年7月获校优秀青年教师

2012年1月获校教师技能大赛二等奖 2013年6月获校赛课二等奖

2013年12月指导学生参加机投镇学生健康活力大赛健康活力操获一等 2015年10月获校智慧教师荣誉

2016年7月获校体育教师技能测试三等奖

现在各个方面考核合格,已经符合申请聘任中学二级体育教师的资格,特向上级领导提出申请,请领导给予批准!

特此申请

申请人:##

图书职称论文 篇6

茂名市代评中级经济师职称代评中级高级工程师职称通过破格申报评审评定

职称最初源于职务名称,在理论上职称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工作成就。就学术而言,它具有学衔的性质;就专业技 术水平而言,它具有岗位的性质。专业技术人员拥有何种专业技术职称,表明他具有何种学术水平或从事 何种工作岗位,象征着一定的身份

职称,指的是专业技术职务。

职称最初源于职务名称,在理论上职称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 的等级称号,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工作成就。就学术而言,它具有 学衔的性质;就专业技术水平而言,它具有岗位的性质。专业技术人员拥有何种专业技术职称,表明他具有何种学术水平或从事何种工作岗位,象征着一定的身份。在目前中国的现状下,职称主要代表社会地位,有高 职称的人享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和福利待遇,与实际技能未必有直接关联。职称通过申报、评审,由主管部门授予,一般认为决定是否授予职称是由主管部门领导决定,评审主要是形式。职称授 予方法可参见新语丝网站2011年3月4日刊发的《浙江大学有必要公开一下职称评审全过程》一 文。

海纳代评职称评审机构 联系人:朱老师 业务QQ:878822692

职称申报专业划分

一、农牧业:农艺师、畜牧师、兽医师

二、医药工程:医学、药品、医疗器械、制药机械、药用包装

三、水产工程: 加工、监测、营销、管理、开发、生产

四、建筑工程:建筑师、规划师(城乡规划、建筑、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概(预)算、环卫工程、堤坝护坡、施工安装、建筑装饰、岩土工程、工程测量、市政道路、桥梁、园林绿化)土木建筑、土建结构、土建监理、土木工程、岩石工程、岩土、土 岩 方、风景园林、园艺、园林、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园林绿化、古建筑园林、工民建、工民建安装、建筑、建筑 管理、建筑工程、建筑工程管理、建筑施工、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建筑监理、装修装饰、装饰、测量、工程测量、电力、电子、电子信息、电子系统、电气、电气工程、电气设备、电气自动化、工业自动化、制冷与空调维护、暖通、暖通空调安装、腐蚀与防护、热能动力、机电、机电工程、机电一体化、光电子技术、化工、化工机械、机械、机械制造、机械设计制造、机械机电、汽车 维修、设备安装、水利、水利水电、水电、水暖、水电安装、水电工程、给排水、锅炉、窑炉、路桥、路桥施工、道路与桥梁、隧道工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及应用、市政、市政工程、市政 道路工程、建筑预决算、概预算、结构、结构设计、通信、安全、造价、统计师等

五、计算工程: 计量工程师、质量工程师

六、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交通工程

七、林业工程:土木加工、林产化工、园林绿化、林业区划、造林绿化、水土保持

八、轻工工程:食品发酵工业、造纸工业、日用化工工业、包装印刷业

九、冶金工程: 热处理

十、石油化工工程:勘测(勘查)、深加工、化工

十一、电力工程:热能与动能工程

十二、测绘工程:测绘、矿山、地质

十三、机械工程: 机械设备、加工工艺、制冷、自动化控制、仪器仪表、电工电气、设备管 理、机械制造、机械机电

十四、电子信息工程:电子计算机、通讯设备与系统、电子仪器与测量、电子系统工程、电 子材料

十五、建材工程:水泥、玻璃、陶瓷、建筑材料、环保

十六、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察

十七、广播电视工程:广播 电视

十八、纺织工程:工纺织

十九、环境保护工程:环境工程、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环境监测

二十、海关:关务监督、关税监督

二十一、经济类 :会计 经济 统计 经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劳动工资、农业 经济、运输经济、财税金融。

二十二、教育类:大、中、小学教育

职称明细

让职称回归职业能力 篇7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之所以要改革,是因为这项制度实施30年来,日益繁琐,弊端渐显。与实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初期相比,今天教师参加职评需要提供的材料名目多了数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承担了行政的杠杆职能,客观上增加了教师负担,且无助于教师专业能力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近年来,社会上, 特别是教育界,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但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 无非回到原路,并非良策。实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是符合当今中国国情的可行制度,对强化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性、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有效治理职业倦怠、优化学校管理、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设若废止这项制度,也许会出现短暂的非理性的“群体狂欢”,但中小学校有可能会出现某种程度的混乱局面,必定要出台更多的配套政策予以弥补,最终亦无助于减轻教师负担。废除一项制度一定要深入研究实施的初衷。今天看来,职称制度仍然能够有效地呼应30年前的改革初衷。因此, 不能轻率言废。

但是,不能废并非不能改。 在笔者看来,国务院常务会议所涉四项改革大多已具备良好的改革基础,确实到了成熟的时机。 但要确保成效,既发挥其应有作用,又能缓解一线教师的压力, 实现“多赢”,必须让职称回归其专业本位。职称乃专业技术职务, 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不是评劳模。显然,现有职称评定标准中的相当一部分并非用来衡量专业水平和能力的, 如“支教”“轮岗”等;有些是既有过程又有结果的重复考核, 如计算机等级、普通话等级等应当在取得教师资格时考核的技能以及年复一年质量不高的继续教育等;有些大而无当,譬如不问对象地要求培养青年教师等;还有就是不符合中小学实际的教科研能力考核,譬如不问质量只要公开发表的论文、不顾实际效果只要有证书的课题研究等等。不少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用行政职能干涉学术职能,行政推不动的事就绑到职称评定一块儿, 职评成了一只无所不装的筐、无所不能的法宝。泛滥下去,职评就成了行政部门和学校懒政的帮凶,成了教师脖颈上的枷锁。

方医生的职称 篇8

还有两年方医生就退休了,他的夫人让他在退休前想办法把职称评上去。方医生搔头抓耳,可就是想不出一个办法,虽然他医术精湛高超,可是却不善交际与拍马屁,与任何一个领导都说不上话。看着老实巴交的丈夫,方夫人决定亲自出马,帮他一把。

方医生有个同事叫贾仁义,才37岁就评上了副教授,要说贾医生的医术,也许不及方医生的三分之一,方夫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明白其中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玄机。为了向贾医生套些经验,方夫人特地抽时间,在周末置办了一桌丰盛的酒席,盛情邀请贾医生及其夫人来家里小聚。

晚上,贾医生及夫人如约而至,一番寒暄客套后,主客分别入座。席间,方夫人一杯又一杯地向贾医生和贾夫人敬酒,并说些恭维的话。方医生不善言辞,坐在一旁默不作声,任凭夫人折腾。方夫人天生海量,千杯不醉,不多时,贾医生和贾夫人就有些飘飘然了,说起话来语无伦次,不经大脑。方夫人见时机成熟,就拿话来套贾医生:“大兄弟,你看你大哥都快退休了,辛辛苦苦,任劳任怨地工作了一辈子,到现在还是主治医师一个。大兄弟你见多识广,能不能点拨你大哥一二?”

常言说:拿人手短,吃人嘴软。贾医生本来就是一个喜欢炫耀的人,加上此刻酒精的作用,他更加无所顾忌,口无遮拦,得意洋洋地对方夫人说:“其实方哥的医术小弟没得说的,只是他太不善于利用和变通。比如,病人来看病,轻的,你要说得严重,让他多来几次;该下一样药的,你要下三样或四样;同样效果的药,你要开最贵的;不该住院的,你要想办法让他心甘情愿地住进医院;该住一个星期的,你要留住他,让他住两个星期。这样你每月的工作量就上进了,月月你都拿第一,自然就会引起领导的注意,到时你不想升职都不行。”

方医生不禁听得额头直冒冷汗,头皮直发麻,原来贾医生就是靠这种手段一路攀升的。都说医者父母心,作为医生怎么能如此坑害病人呢?这些年来,方医生一直坚守着做医生的基本准则,处处为病人着想,不该开药的,他决不开药;只需开一样药的,他决不开两样;不需住院的,他决不让病人住院;该出院的,他决不耽搁一天。怪不得他的工作量总是达不到标,原来其中的奥妙就在这里。

第二天,方医生在给病人开处方单时,突然想起了自己的职称,也想起了昨晚贾医生说的话,于是,他硬着头皮打算开一张大单。可是,他的手却始终不听使唤,写了许久也没落下一个字。病人不免關切地问:“方医生,您怎么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要不您先休息一会儿,等您好些后再开吧。”方医生忙说:“没事,没事,可能是昨晚没休息好。”

两年后,方医生退休了,他的职称仍然是主治医师。

图书职称论文 篇9

1先高校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行高校的职称评审机制本身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在极大地促进高校师资力量的全面发展之外,同时也伴生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当,会影响机制的健康发展。

1.1聘用岗位指数的限制现行的职称聘任制度,是按照高校的编制数和一定的高级、中级、初级的比例,规定该单位应该有多少高级职称岗位数、多少中级职称岗位数、多少初级职称岗位数,有多少个岗位指标就推荐多少个人员,资格评完之后,再按照岗位数额实行聘任,兑现职称待遇,不能超岗位指标聘任。一方面因为现在许多的高校的编制仍然是七、八年前,甚至是十多年前核定的,所以过去的编制数早已经不能适应现在高校的发展需要,出现了岗位指标紧张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高等院校专业技术人员学历普遍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因此,初级职称岗位就失去了设置的意义,造成了高级职称岗位紧张,而初级职称岗位闲置的状况。

1.2地方高校评审条件统一要求的限制每个地方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学科、专业,学校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的目标也不尽相同,对教师的要求也就各有侧重,理工科会更看重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项目,文管及其他学科高校会看重论文的发表,一般高校会对教学能力更侧重一些,这样全省统一的论文和科研要求就不能体现出差异化的要求,评审权利不下放也不利于各学校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

1.3人情因素导致评审结果有失公正目前学科组的专家均为本校人员,且成员组成相对固定,在职称评审中,不管是基层单位初评、推荐到高评会,还是最终的领导拍板,这些环节都需要进行民主投票,那么一些评判者将自己的私人恩怨放入其中,不能客观的进行投票的情况是在所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真正起作用的因素反而变成平时人际关系处理的是否得当了。此外,因为申报职称的高校教师在准备材料的时候很尽心尽力,虽然评审组都是专家,也可能会出现由于申报者的研究领域独特而不知所云的情况,此时便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更不能对申报者的学术水平作出合理的评价,增加了盲目评价的机会。

1.4聘任制度不够完善现在许多高校实行聘任制度的原则表面上都是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但一般只要聘任期内没什么大错,都会被续聘到本岗位的最低档次。这种聘任制度不符合职改的初衷,容易形成“一劳永逸”的局面。在职称评聘过程中,人们都很重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条件,在取得任职资格并被聘任前,工作都很认真努力,积极创新,一旦聘任职务兑现待遇后,就会变得消极怠慢,讨价还价,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非常不利于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的提升。

1.5行政人员参加职称评审产生的影响高校行政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保证学校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工作正常运转和教育教学目标顺利实现。而在高校行政领导岗位有限的情况下,为了能够提高自身的待遇,这类人员不得不选择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写论文、做科研会分散很多精力,从而影响了行政事务的效率,同时也会占用教师的专业技术岗位指标,两类人员对这样的现状都十分不满意。

2解决问题的建议

2.1政府机关应在控制学校编制数及专业技术人员总体数量和质量的框架下进行权利下放,给地方高校更大的自主权,由各学校制定自己的评审政策,确定自己学校各级别的岗位数量,自己评审,评审及聘任结果报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备案,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做到不超岗位总量、不降低评审水平。

2.2学科评审组成员采取本校加外聘的方式,打破系统限制,最大限度地将系统外的本行业专家吸纳进来;应该先把隐藏掉申报人员个人信息的申报者研究领域的相关信息告知学科组专家,让学科组可以在评审前进行详细的了解、思考和准备,等到学科组正式评审的时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指点优劣,做出科学的评价。另外,改革投票方式,加大评审监督力度也是增加高校评审公正性的有效措施之一,在职称评审中,评委们的票都应该是公正的、客观的、不受外界影响的,为了方便监督,也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应该采用记名投票方式。

2.3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聘任管理,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改变过去工作消极,不思进取的状态,实行岗位任期目标责任制,任期届满,不能采取过去无过错就可以续聘的做法,要真正的根据在职期间的表现来决定到底是续聘、缓聘,还是低聘、解聘。对于那些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人员一定要把其调离本专业技术岗位,相应的待遇也要取消。要更加的重视专业水平、工作业绩和实际能力,不能只是拼“身份”、“资历”,聘任人员岗位发生了变动,那其工资待遇也应该随之进行调整,真正的建立一种合理化、科学化的职称评审制度。让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共存,让个人的业绩和个人的待遇挂钩,彻底的打破过去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终身制、大锅饭现象,做到在什么岗位干什么工作,就享受相应的待遇。这种动态管理的方式,可以为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可以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竞争意识,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学技术、钻业务、积极进取、努力工作的精神,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图书职称论文 篇10

职称论文对格式要求往往比较严格,对于常常只注重论文内容不注意形式的作者们来说,发表论文的格式要求直接影响编辑的审稿印象和成功通过与否,显得格外的重要。

职称论文的格式要求会根据不同的期刊会有所不同,但是绝大部分都是一样的,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了论文发表的基本格式,就算期刊编辑有再复杂严格的格式要求,也能轻松搞定,让论文投递更加有把握。

1、职称论文的标准格式为: 文章标题

作者姓名

作者单位:(包括单位全称、邮政编码)

[摘 要](以摘录或缩编方式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50~300字

[关键词](选用可表达文章主要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关键词正 文 参考文献:[1] [2] [3]……

作者简介与作者联系方式

2、针对以上格式组成还须注意的是:

一、标题

职称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

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1).准确得体 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2).简短精炼 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参加医学论文发表相关栏目文章。

(3).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 “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对每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例如:如何快速发表论文。

二、正文

职称论文格式要求正文篇幅一般在2000--8000字不等,包括简短引言、论述分析、结果和结论等内容。文中出现的外文缩写除公知公用的首次出现一律应标有中文翻译或外文全称。

文中图、表应有自明性,且随文出现,并要有相应的英文名。文中图的数量一般不超过6幅。图中文字、符号、坐标中的标值和标值线必须写清,所有出现的数值都应标有明确的量与单位。文中表格一律采用“三线表”。文中有关量与单位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用单个斜体外文字母表示(国家标准中专门规定的有关特征值除外;如要表示量的状态、序位、条件等,可对该单个字母加上下角标、阿拉伯数字以及“′”“^”等),避免用中文表示。正文章节编号采用三级标题顶格排序。一级标题形如1,2,3,…排序;二级标题形如1.1,1.2,1.3,…排序;三级标题形如1.1.1,1.1.2,1.1.3,…

排序;引言不排序。

三、参考文献

职称论文格式要求有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集(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其他未说明文章(Z)

参考文献如为专著,项目包括:作者姓名.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参考文献如为期刊,项目包括:作者姓名.版本.年.月.卷(期)~年.月.卷(期).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参考文献如为电子文献,项目包括:作者姓名.电子文献题名.文献出处或网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四、作者信息

包括作者简介(100字以内)出生年月 性别 毕业院校 学历 主要研究方向。作者联系方式,包括: 地址,邮编,电话,(含手机)E-mail等。

3、职称论文发表渠道

将论文直投杂志社是作者的首选途径。但由于发表档期安排、论文需要修改和编辑部稿件堆积如山的现状,作者要想成功及时发表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发表平台。国内比较可靠的发表渠道有: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ang):中文学术期刊联合征稿平台,合作期刊有300多家;

中国学术论文网(59168):资深论文发表和论文写作服务网站。尤其擅长高端期刊发表。

中国论文辅导网(lunwenfudao): 提供论文选题、写作、发表一条龙服务。博硕论文和职称论文写作经验丰富。

新华医学网:医学资讯门户。提供医学和护理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服务。信誉佳。

4、职称论文格式范例(发表后作品)

加强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

作者

梅蕾

内容提要:自2000年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至今已10年,西部地区在地区经济发展、农村小康工程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受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政策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服务发展依然滞后,突出体现在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差距大、地区差距大两方面。本文在阐明农村公共服务的概念与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就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现状,与东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部分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针对目前西部地区农民在享受基础性公共服务上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存在的现实不平等性,提出加强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4-0013-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我国农村社会已经解决温饱问题,正向小康社会过渡。但与此同时,农村公共服务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适应农村社会矛盾变化,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西部农村人口比重大,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而且集中了我国大部分的贫困人口。自2000年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至今已10年,西部地区在地区经济发展、农村小康工程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政策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服务发展依然相对滞后,特别是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大大落后于城市,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之间及农村之间公共服务不均等现象比较突出。

一、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一)对于农村公共服务的概念提出与界定研究

公共服务理论是从提供公共物品提出的,公共物品的概念是英国经济学家休谟在1773年提出的,后由萨谬尔森1954年在他的《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中归纳出公共物品在消费中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本质特征。1965年布坎南在《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中又提出了只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公用资源型和只有排他性而无竞争性的俱乐部型两类准公共物品的概念[1]。

国内学者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大多数学者根据萨缪尔森对公共产品的特征描述,对农村公共产品作了定义,认为农村公共产品是指相对于农村私人产品而言,用于满足农村公共需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财政部农业司(2004)的《公共财政政覆盖农村问题研究》研究报告也认同这个界定。我国学者、国家行政学院马庆钰教授2004年在《关于“公共服务”的边界》一文中进一步提出了具有生产弱竞争性和消费弱选择性的私人产品属于公共服务规制和监管的物品[2]。这些研究为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和界定各种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责任奠定了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在我国对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3]。

农村公共服务是农村地区为满足农业、农村发展或农民生产生活共同所需而提供的具有一定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社会服务。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包括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农村信息性公共服务、农村生产性公共服务等。

(二)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不仅要求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挑战;而且要求加快建立惠及全国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以应对全社会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的挑战。

作为惠及我国最广大人口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现状的研究已经很多,对于我国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学术界已达到共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衡、质量低下、地区差异大、城乡差异大。

通过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可以缓解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矛盾:第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过大形成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二元化更加严重。第二,发达与欠发达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过大形成区域发展不协调。第三,市民与农民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过大,增加了各类社会问题的复杂性。

(三)研究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制度的改革在各省、自治区的进程有所不同,改革的方式也有所差异,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制度环境有着明显差异;因此,从整个国家的宏观角度来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难以准确地认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变迁的路径以及制度缺陷,提出与地区实际制度环境相适应的对策。而针对某一地区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研究,才能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为地方的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由于大多地处边疆,经济落后,从地形地貌而言,许多地区农、牧旗县相毗邻,地区居民人口相对较稀少,物质文化生活较贫乏,基础设施落后。西部地区经济发

展落后以及农村现有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存在的问题,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公平;而这种不公平又制约了欠发达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研究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就是掌握社会发展过程的不平衡规律,推动我国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农村社会的平衡发展,实现农村整体进步。加快西部地区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关系着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关系着实现现代化的大局;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西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快速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具体体现在:

第一,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可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有力的保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会降低包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销售成本、风险成本和决策成本在内的农村私人活动的总成本,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第二,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可降低农业的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如发达的设施可以提高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系数;市场信息系统会降低农产品的市场风险,增加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减轻受纯粹市场力量作用而引起的波动性

第三,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完善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会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和可持续化的发展,可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进而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二、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

当前我国公共服务存在的城乡发展差距、地区发展差距集中体现在享受基础性公共服务的不平等上。以下将针对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现状,与东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进行对比分析,以体现西部地区农民在享受基础性公共服务上与其他地区存在的现实不平等性。

(一)交通基础设施状况

交通是连接村与村之间、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纽带,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条件与保障。当前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主要表现在道路交通上。通过表1可见,西部地区村镇交通便利性与全国其他地区仍然存在着明显差距,尤其是二级以上公路通过乡镇的比率,与全国平均指标相差16.2%,与东部地区相差36%;村内有路灯的比率与全国相差17.8%,与东部地区相差40.5%。

同时,农村公路的规划设计滞后,没有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缺乏建前、建中、建后各环节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措施;所以部分农村公路虽然可以通车,但路基松软、路面狭窄、行车难、通达能力较弱。另外,由于后期养护资金不足,道路质量越来越差。

(二)电力、通讯基础设施状况

目前西部地区农村电网相对简陋,已经实现电网改造的乡镇比率与全国平均指标相差14.7%,与中东部地区相差甚远(如表2所示)。同时,还存在着供电不正常,经常停电现象,电压不稳定,照明时亮时暗,甚至个别山区农村还没有实现通电,仍然使用传统的煤油灯照明;而有些乡镇虽然通电,但农户用不起电,电灯成为装饰品,却仍然使用煤油灯照明。

在表2中可以看到,西部地区的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与全国差距较小。但就我国农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而言,农村电脑、有线电视安装率普遍偏低,绝大多数的农村没有开通互联网,信息通信条件不健全。农业生产信息获取困难, 获取渠道不畅仍然是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状况

截至2006年末,我国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构成为:文盲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40 %,初中文化程度占 40%,高中文化程度占8%,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仅占1%。文盲分为基础性文盲和功能性文盲两类。基础性文盲是指那些不能读写和理解有关日常生活事实的简单文章的人。目前在西部农村,尤其是贫困乡村,仍然存在大量的基础性文盲。而随着科技

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农村存在着更大量的是功能性文盲。功能性文盲是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缺乏与从事相关职业所必须的读、写、算等能力,强调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能力的欠缺(包括文化程度低下的非基础性文盲)。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构成造成的两种后果是:一方面基础性文盲比例较高,学习新型农业科技困难;另一方面农民文化程度整体偏低,造成功能性文盲大量出现。同时,西部地区从托幼、小学、中学到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内其他地区和全国平均指标相比,差距仍然存在(如表3所示)。

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带来的严重后果体现在:一方面,使得基础性扫盲与功能性扫盲工作任务更加艰巨;另一方面,导致农村传统封建迷信活动盛行,地下六合彩、赌博、吸毒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都是文化建设水平低下的表现。

通过表3还可以看出,在西部的农村社区体育健身场所建设为4.8%,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44.9%,而发达的东部地区体育健身场所建设几乎是西部农村的4倍;与此类似,东部与西部农村有公园的乡镇比率为23.3∶6.6。这组数据表明西部地区农村健身、娱乐场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文体娱乐设施建设水平不足将直接导致农民生活质量整体水平低下。

(四)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状况

对于广大的西部农村而言,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实施人畜饮水工程、沼气池建设、垃圾集中处理和厕所改建问题是困扰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在饮水方面,到2007 年底全国累计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人口3 亿以上。但据国家环保总局2006 年统计,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尚不到40%,仅有14%的村庄有供水设施,而且用水器具质量和效率低,处理设施简陋,约有3.2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其中1.9 亿的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农村现有的浅水井和水窖的环境卫生问题也较为突出[4]。而且,在农村无论是农田灌溉用水,还是人畜饮用水,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较高,2010年云贵干旱少雨给农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就是最好的例证。

西部地区在实施集中供水、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沼气池建设等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小;而在垃圾集中处理、饮用水集中净化、厕所改造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东部地区差距非常明显,处于全国较低水平,是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图1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整理。

(五)卫生医疗、社会福利机构基础设施状况

就全国农村医疗卫生而言,农民有病缺钱不敢医治的现象大量存在。目前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九成左右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在中西部边远地区,孕妇和产妇的死亡率是沿海地区的3.6 倍,婴儿的死亡率是沿海发达地区的4倍,有40%的死者是因为看不起病而死亡的,大批农民缺乏最基本的医疗条件[5]。

通过表4可见,西部农村有敬老院乡镇的比例,在村附近(5公里以内)有医院或卫生院的比例,与其他地区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尤其是农村有敬老院乡镇的比例,西部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7.1%,与东部地区相差32.3%。这说明西部地区的农民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基础设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建设与完善。

三、构建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

(一)发挥政府在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是现代社会中以非营利为目的的行政组织,是以强制性方式实现公共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目的在于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6]。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目的是提供满足农村公共需要的社会产品和服务。它一经生产出来就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农村公共服务首先要由政府来提供。西部地区各级政府须进一步明确农村公共服务的职责和重点,把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加快

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化,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二)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转移的力度

想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缩小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就必须加快建立公共财政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当前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切实增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增加农村公共基础性财政支出在整个财政资金中所占的比重,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通过财政杠杆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务之急。

(三)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

政府并不是农村公共服务的唯一主体,财政也不是公共产品供给的唯一渠道。为了吸引民间资金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资,需要通过发挥财政支持的导向功能,建立投资的激励机制,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引进市场机制,拓宽社会资源多元化参与的途径,充分利用非政府资金为农村生产提供更多的混合型公共服务。

西部地区要改革农村公共服务的生产与供给方式,破除行政性安排和垄断经营,改变公共服务体系的设置方式,必须按照“谁引进、谁收费”,“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复合机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效率,必须做到:一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农村基础性投入,为民间投资主体增加对农村公共投资提供示范作用;二要政府在税收、补贴、贴息等方面对民间投资给予优惠和鼓励,以吸引民间资金投向农村。三要改变财政投入方式,减少政府直接办项目,加大民间办项目的补助。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内资和外资,政府资金和民间资金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新机制。

(四)发挥农民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同样需要发挥农民个人的主体作用。如果只关注政府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而不注意培养和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就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以物抵资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社会事业公共设施或公共服务投工投劳。这样既可以保证财政投入落到实处,又可以解决农村筹资筹劳规模小的瓶颈问题。同时,要重视对农民的社会培训教育,进行基础性与功能性扫盲,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建设主体意识,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进行小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五)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城市实行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公共产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优于农村公共产品。而农村很大程度上实行的是以农民为主的“自给自足”型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公共产品数量短缺、质量不高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基本特点。联合国《2005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城市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51,而农村仅为0.67;因此,必须从体制方面探究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缺的成因,并采取措施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向城市和农村提供均衡的公共产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六)基础性公共服务建设的具体措施

只有坚持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改造力度,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切实改善乡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才能突破农村低水平经济循环的瓶颈。

因此必须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继续实施交通道路畅通工程。加大投资力度建设高质量的乡村公路,形成便利的农村交通网络。对已建成的乡村道路进行改造,实现乡到村、村到村、村到户、村到地头道路的建设和路面的硬化与维护,为农民的出行、生产劳动实现机械化提供基础设施条件。

二是加大农村用电的建设力度,搞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后续建设和经营管理,加强小水电、风电的开发规划和管理,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用电服务。

三是着力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养老托幼等各项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国家财政投资或乡镇自筹资金的形式,将现有的乡镇卫生院改造成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医疗水平的医院;建立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组织农民文艺宣传队伍,建立农村影视厅,完善和充实图书资料室;以提高西部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

四是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与饮水工程建设。尽快在西部农村普及以提高农田水利效率为中心的低压管道输水技术、滴灌渗灌技术、地面覆盖技术、蒸腾抵制技术和先进灌水等现代农业节水工程技术。同时,加大农村饮水工程的投资力度,以尽快解决农民饮水问题,提高西部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

五是积极改造农村环境。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改善村内环境卫生;加强农村排污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城镇周边农村污水管网进行集中规划,降低生活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利用各种途径积极推进西部农村的沼气池建设、垃圾集中处理和厕所改建项目。

使农民能够享受到公平、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是新农村建设首先应该迫切解决的问题,而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是实现农民享受公平、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进而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石”。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号:NJ10100。完善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区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求职信该怎么写下一篇:哈姆雷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