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产导游词

2024-08-03

历史遗产导游词(共11篇)

历史遗产导游词 篇1

我们现在经常去的旅游景点,都是历史的古人们留下来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我们所有人的骄傲,是过去的辉煌。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历史遗产导游词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历史遗产导游词范文(一)

尊敬的游客:

大家好!我是王导游,很高兴为大家服务,今天我们来到美丽的颐和园游玩,希望大家不要乱扔垃圾,破坏它的美丽!

我们现在来到了有名的长廊,它共273间,全长七百多米。每一间的横槛上都绘有彩画。两边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一种花没谢,另一种花又开了。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来到了万寿山下,大家看到那金碧辉煌的宫殿了吗?那是排云殿。大家知道吗?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过生日时接受贺拜的地方。

现在我们已经登上万寿山,这里是观看颐和园美景的最佳地方。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不知你们是否有同感?那我们下山游览一番吧!

现在我们来到了昆明湖,湖中有个小岛,岛上一片葱郁,通过我们面前这座桥,就可以到小岛上去玩。这座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做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

这么多美景,说也说不尽,现在大家自由活动,继续欣赏美景,一小时后在湖中的小岛准时集合!

历史遗产导游词范文(二)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导游,我姓陈,大家可以叫我陈导游,今天大家游览的地方是长城,俗话说得好:“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天,就让我们登上长城做好汉吧!

北京长城如同一条条沉睡的金色的巨龙,静卧在崇山峻岭之间,保卫着祖国这天安门广场,就像龙身上的一片片鳞甲;这一个一个巨大的堡垒,好像龙身上的麟,秦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发动一百八十万民工,将各个长城连接成了万里长城。

中间还有一个故事:古时候是用泥和热水来粘成的,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好汉坡了,登上了它们就是好汉了!我们扶好鉄扶手,我们向前吧!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里就来到了万里长城的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哒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一条条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这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今天的旅游就到这里结束了,希望大家下次再来观看这万里长城,看看我们中国这样气魄雄伟的奇迹呀!

历史遗产导游词范文(三)

大家好,我是这次旅游的导游,我姓*,大家可以叫我*导!

现在快到目的地——北京天坛,所以我先给大家将一些注意事项:“礼貌、卫生、秩序、眼看手勿动、禁止乱涂乱画”这五点,记得哦!

乘客们,旅游景点已到,请大家有秩序的下车!现在我们来到了天坛的正门,这里是皇帝前来祭祀时进出的大门。现在,就让我一一地为大家介绍吧!

天坛,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天坛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600米,种面积为273万平方米。天坛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坛,围墙分内外两层,呈回字形。北围墙为孤圆形,南围墙与东西墙成直角相交,为方形。这种南方北圆,通称“天地墙”,象徽古代“天圆地方”之说。

以上就是天坛的故事,时间不早了,现在,大家自由参观拍照吧!——转眼间,我们的北京天坛一日游又结束了,大家有秩序的坐车回家吧!

历史遗产导游词范文(四)

游客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世界遗产——黄山风景名胜区。很高兴成为大家的导游!我叫阮铄腾,大家叫我阮导好了。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闻名中外。今天我就给大家重点介绍黄山的奇松吧。

大家请看,黄山的松树能在岩石缝中生存,生命力极强。它们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黑虎松、龙爪松、连理松、迎客松等很多松树都因为它们的形状而得名呢!迎客松是黄山着名的景点之一,外形更是特别:它的树干中部伸出长达7。6米的两大侧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游览,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等会儿我们还可以在那儿尽情拍照,作为纪念。

黄山的奇观说也说不完,看也看不够。现在,请大家尽情去欣赏黄山的美景吧!

请大家在游玩的时候不要乱扔果皮和和食品包装袋,不要到危险的地方去。

祝大家玩得愉快!

历史遗产导游词范文(五)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我是导游李XX。大家都叫我小李就行了。

欢迎大家来到长城玩!你们知道长城为什么是世界遗产吗?这是因为,长城的一块石头就有两三百斤重。那时,还没有起重机,全部依靠乡亲们无数个肩膀和无数双手,这才成了今天的世界遗产。

长城,经过无数次重修。你们知道长城的传说吗?我给大家说一个吧!

相传,有两家人种西瓜。一天,西瓜成熟了,发现有一个特别大的西瓜,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个小女孩。他们两家给她取名为:孟姜女。

孟姜女长大后,找了丈夫。一天,官兵来了,把她丈夫抓走去修长城了。

几年后,她丈夫死了。孟姜女很伤心,就去长城边找她丈夫。她边找边哭,长城都被她哭倒了。

长城,还有很大的防御能力。但是,秦始皇却害死了许多无辜的老百姓,让老百姓人心惶惶,这样,秦国最终灭亡了

好了,长城到了,大家可以下车仔细浏览我们的万里长城了!

历史遗产导游词 篇2

关键词:历史教学,文化遗产,途径,作用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如果说历史教学仅仅围绕着“分数”或“等级”进行, 那么, 历史教学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高中的历史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品德、道德、理想等方面的教育。而干巴巴的一本历史教材是很难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的。随着新课改的进行, 文化遗产作为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多地被利用到历史教学中, 这也成为新课改的一个亮点。历史学科本身和文化遗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应当重视灵活引用文化遗产的有关内容。

一、文化遗产的涵义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 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 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 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 (街区、村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与实践, 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文化遗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利用现状

长期以来, 高中历史教学是比较单调乏味的,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 一本教材, 一堆复习题, 这可能是历史学科留给学生最深刻的印象了。新课改以后, 虽然我们仍然是“戴着枷锁跳舞”, 但有一点不可否认, 高考历史学科“等级制”的实行, 对历史学科而言已经是极大的解放了。新课改以来的历史高考试卷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信息时代应更加关注学生解析材料的能力, 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能力。所以, 如何拓展学生的视野, 如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 这已经是历史教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了。

新课改以后, 历史教材增加了大量有关文化、科技和社会史方面的内容, 突出了历史教材的丰富性和人文色彩;呈现方式注重图文并茂, 并增加了 “学思之窗”、“探究学习”、“历史纵横”、“活动课”等内容, 这就为文化遗产引入课堂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近几年, 笔者尝试把太仓的历史文化遗产引入历史课堂, 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文化遗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利用的途径

正如以上所述, 文化遗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被利用的途径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1.通过教师讲解, 丰富、完善课本知识

这是一种最直接、最简便的方法。如笔者在讲解中国古代戏曲时, 总会穿插昆曲以及起源于太仓的作为伴奏的江南丝竹, 让学生了解昆曲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的江南丝竹在其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以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再比如讲到《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笔者总会联系我们太仓的实际情况。太仓的多种特色文化丰富多彩, 有全国桥牌之乡、武术之乡、龙狮之乡、民乐之乡等称号, 文学、舞蹈、戏曲、音乐、摄影、书法等文化艺术硕果累累。从课本联系到现实生活, 再回归到课本, 这些太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教学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开展实践活动, 组织参观考察

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是最直观的物质文化遗产,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意这些资源的应用。以太仓为例, 太仓地处扬子江口, 东海之滨, 历史悠久, 经济发达, 人文荟萃。这座千年文化古城留给我们太多的物质文化遗产。笔者利用实践活动课, 把学生带出了课堂。 如太仓市的浏河镇, 人杰地灵, 人文荟萃, 古时就有“六国码头”的美誉。是中国的“居里夫人”吴健雄、著名百岁寿星画家朱屺瞻的故乡。有天妃宫 (玛祖庙) 、紫薇阁、梅花草堂、戚继光阅兵台、新闸桥 (林则徐建) 、老浮桥、望江亭、明清古街、吴健雄墓园等丰富的历史景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这样的教育实践, 学生学会了通过文化遗产去联系课本上的相关知识, 自然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开阔了视野, 培养了纵横综合的思维和恢弘博大的胸襟。

3.利用信息技术, 培养动手能力

当然, 由于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 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还是很有限的。但是, 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突破教学的时空限制,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 以上提到的太仓的历史古迹还有很多, 当与课本相关内容有联系时, 笔者往往会采取分工合作探究的办法, 让学生分组完成, 如利用数码相机拍摄传输相关资料, 或者利用互联网查阅。如笔者在上《祖国统一大业》“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一框内容时, 要求学生收集台资企业在太仓的发展情况, 学生利用互联网了解了太仓的陆渡镇, 共有三十多家台资自行车零配件企业, 被国际自行车权威杂志评为“世界上最集中的自行车生产基地”。通过这样的方式, 以现实事例说理, 使理论更具有说服力。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人翁精神, 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四、文化遗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利用的作用

文化遗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史兴趣, 拓展学生视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将文化遗产相关内容引进高中课堂,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史兴趣与学史效果。 同时, 突破了历史教材的人为限制,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经验或体验的过程。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古迹这样的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直接的情感体验, 增强了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也培养了主人翁精神。

3.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习惯, 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格、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更加稳定、更趋成熟, 他们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来分析问题。文化遗产在教学中的利用正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习惯, 培养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之, 把文化遗产引进高中历史教学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早在2006 年的时候, 我们国家就已经把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作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作为未来的接班人, 更应该具备这样的意识。通过近几年的摸索, 笔者明显地感到学生视野拓宽了, 主动性增强了,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显著提高了。高中历史教师重视关注学生, 关注现实, 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 能有效提高高中的历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大伟主编.有效研修[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叶小兵等.历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写好“世界遗产”的导游词 篇3

要想写好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导游词,首先要搞清楚导游词的写法。导游词一般有前言、总述、分述、结尾四个部分。“前言”,要向游客表示问候、欢迎,并进行自我介绍,还可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总述”就是对游览景点作一个总的介绍。“分述”是抓住一个个景观,按游览顺序,逐一进行生动、具体的解说,使游客领略我国“世界遗产”的艺术魅力。“结尾”是对游览的内容作个小结,并向游客表示感谢和告别。比如:

故宫导游词

山东滨州市实验学校四·7班 李至鑫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李至鑫。今天,我要带大家去游览故宫。(前言部分)

故宫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故宫有9900余间楼阁,是明清两代皇帝的住处。城四周各有一个大门,南门叫午门,东门叫东华门,西门叫西华门,北门叫神武门。整个故宫分为两大部分,分别为前朝和后寝,前朝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为主,后寝是皇帝、皇妃、未成年的皇族子嗣们居住的地方,主要以乾清宫、文泰殿、坤宁宫和东西六宫为主。(总述部分)

穿过天安门和端门,我们继续往前走,大家可以看到一座大建筑,这就是南门——午门,午门又叫五凤楼。明代,每年正月十五,午门都要悬挂灯笼,赐食文武百官。再往前走,我们就看到了太和殿,这是故宫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宫殿,广场上有一座铜香炉,整个紫禁城里一共有18个这样的铜香炉,东西两侧还有一个铜鹤和一个铜龟,太和殿是整个故宫内级别最高的宫殿。(分述部分)

太和殿的北面,就是中和殿,中和殿是故宫三大殿中最小的一座宫殿,是皇帝参加仪式大典前休息并接受官员朝拜的地方。从太和殿继续往北走,我们就到了故宫三大殿中最后一座宫殿——保和殿。每年4月21日,殿试会如期在保和殿举行。届时,皇帝必须亲自出题并主持考试。(分述部分)

由于时间关系,我就先介绍到这里,给大家两小时的时间,大家可以尽情游览紫禁城。(结尾部分)

可以说,李至鑫同学写的這篇导游词,结构完整,条理清晰。

其次,要想写好“世界遗产”的导游词,除了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还要运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赋予景物生命或者思想情感,也可以把静态的景观变成动态,从而激发游客的观赏兴趣。比如:

泰山导游词

山东滨州市实验学校四·7班 李墨源

大家好,我是导游李墨源,今天我将带大家去游览泰山。

现在,我们来到了泰山第一道门坊——一天门,这里是登泰山的开始,预示着我们由人间逐渐步入天界,将要开始一段神仙之旅。

我们登临的重点是十八盘。十八盘是泰山盘路最险要的一段,前393级称为慢十八盘,中767级为不紧不慢十八盘,后473级为紧十八盘。当地有“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顺口溜。三个十八盘不足一公里,垂直高度却有400多米。

登上山顶就到了南天门。南天门又名三天门,再走几步就到了天街。天街上小吃特别多,是吃货们喜欢的地方。这里石碑石刻也很多,让你觉得走进了一个露天的书法展。那些刻在石头上的字或飘逸洒脱,或清秀挺拔,或端庄秀丽,一定会让你赞叹古人的书法艺术技艺精湛。怪不得泰山的石刻文化世界闻名。

在往上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峰——玉皇顶。杜甫当年来过这里,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著名诗句。真的,站在玉皇顶往下看能看到泰山的全景和辽远的华北平原。更神奇的是站在玉皇顶如同置身于仙境之中,白云就像大海里翻滚着的白色的浪花,人站在白云之上,云在脚下翻腾。头顶着湛蓝的天空,脚踩着朵朵白色的祥云,我们可不就成了神仙了吗?

好了,主要的景点介绍完了,接下来大家在玉皇顶自由观赏,等待东方太阳的冉冉升起吧!

这篇习作语言很有感染力,特别是玉皇顶白云的描写,让人仿佛身处仙境一般。

最后,要想写好“世界遗产”的导游词,还可以写风景背后的神话、传说、故事等,增加景点的神秘感。请看下面的习作:

北京故宫导游词

山东滨州市实验学校四·7班 康景泽

大家好,欢迎来到北京故宫,我叫康景泽,大家可以叫我康导。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被称为紫禁城。

传说皇上朱元璋和燕王朱棣修建皇宫的时候,想把宫殿修盖得多点儿、大点儿,他们认为皇上住的地方应当华贵。

这天,朱元璋传旨宣刘伯温。刘伯温见了皇上就说:“启奏万岁,臣昨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玉皇大帝把臣召到凌霄殿上对臣说:‘你朝皇帝要修盖皇宫,你告诉他,天宫宝殿是一万间,凡间宫殿万不可超过天宫。你还要告诉他,要请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去保护凡间皇城,才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你要牢牢记住。’玉皇大帝说完这些话,就扑过来一阵白茫茫的香雾,一下就把臣吓醒啦!”皇上听了觉得很怪,想了想,就下旨叫刘伯温去监造跟天宫差不多的皇宫,并去请金刚、地煞来保护皇宫。

后来,刘伯温就把事儿全都办好了。皇上一看宫殿盖得甭提多华贵了,不到一万间也差不多,再看宫院里金光闪闪,好像有神仙镇守。皇上愈看愈高兴,传旨给刘怕温加封晋爵,还赏赐了很多珠宝。外邦听说刘伯温请了天神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保护皇城,也就不敢兴兵作乱了。

大家知道吗?故宫里的宫殿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天神三十六金刚”就是宫殿门口摆着的三十六口包金大缸,“七十二地煞”就是故宫里的七十二条地沟。

有了故事,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不是特别深刻?最后我再一次提醒大家,导游词有独特的结构特点,千万不要写成游记哦!

世界遗产导游词 篇4

兵马俑规模宏大。已经发掘了三个俑坑,总面积0平方米。差不多有50多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坑里得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我好奇得问爸爸,原来秦始皇为什么做那么多得泥人?爸爸说:“这些泥人都是陪葬得。”

听讲解员介绍,鞋前上翘低得是普通战士,上翘高得是高级战士。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得。目光炯炯得战士好像在暗暗得下决心,誓死保卫秦国;有得紧握双拳,好像在听侯号角,待命出发;有得凝视远方,好像在想念家乡得亲朋好友……走近他们得身边,可以感受到他们得呼吸声。

世界遗产导游词 篇5

大家好!欢迎来到布达拉宫。我是导游张志凡,大家可以叫我‘张导’。很高兴认识大家,但要注意以下几点;不要乱扔垃圾;在墙上乱涂乱画;踩踏花草等,祝大家玩得开心。

布达拉宫座落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红山)上,是一座规范宽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到这里,大家可以自己云游玩。

我推荐一个地方。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映辉,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形体,都体现了藏族古代建筑迷人的特色。

文化遗产故宫导游词 篇6

大家好,我是飞飞旅行社的导游马辰宇,以后大家可以叫我小马。下面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雄伟而又古老的故宫!

故宫位于北京市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

故宫始建于公元14,14基本完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的。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总面积约是7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宫城外围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建筑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四个门,正门叫做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故宫宫殿沿着一条南北向中的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和后三宫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

故宫建成后经历了明清两个王朝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两朝最高统治核心的代名词。

故宫是几百年以前劳动人民智能和血汗的结晶。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能和创造才能。同时为了修建故宫,无数劳动人民被迫在崇山峻岭中原始森林里,伐运木材。所用石料多采自北京远郊和距京郊二三百里的山区。

故宫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标志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年前匠师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历史遗产导游词 篇7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可以定义为:为降低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衰败的速度而对变化进行的动态管理。在城市建设中,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决定城市的定位, 促进城市发展, 延续城市记忆, 对城市文化建设和品质产生深远的影响。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良性发展的组成部分, 也是重要保障力量。在现代社会中, 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 它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判断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 人们已不再单纯看发展速度和国民生产总值, 还要看城市环境和文化品位, 以此来判断城市的综合实力, 是否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化的飞速进程中, 明确城市文化定位是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 这是由城市文化遗产的特质所决定的。我国很多城市的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 蕴涵着城市文化的深厚底蕴。在规划中, 应该站在文化发展的高度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从而决定城市发展的思路。

本文旨在通过新野县城市总体规划中文化环境营造的规划, 总结出基于塑造城市文化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 进而对此类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提出系统的工作方法和经验, 为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文化环境塑造提供更好的依据。

二、河南省新野县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文化遗产保护

(一) 新野概况

新野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中心, 湍河、白河、唐河汇流的三角地带, 南北最长53公里, 东西最宽35公里, 南与湖北接壤, 北连南阳县境, 东邻唐河县, 西接邓州。县人民政府驻地城镇, 距河南省会郑州市公路里程316公里, 距南阳行署驻地南阳市公路里程67公里。

《新野县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于2010年完成编制。

(二) 新野县历史文化资源评析

1. 历史文化遗存概况

新野县商、周时属邓国, 春秋时属楚国, 秦时属南阳郡穰县 (今邓州) , 西汉初置县, 始名新野, 是刘秀光武中兴的策源地和刘备蜀汉政权的发祥地。三国文化和汉文化的历史典故众多, 其历史古迹分布于城乡各地。此外, 新野还是岑彭、邓禹、庾信等历史上知名人物的故乡, 有关他们的故居, 碑文也存于新野境内。

经过调查, 新野县域的历史文物遗存共有28件, 种类包括艺术品, 石刻碑文, 古遗址, 古建筑、独树和饮食文化等。

2. 历史文化遗存分析

(1) 历史文化遗存时间结构分析

新野县域的历史古迹以东汉和三国时期的历史遗存为主, 拥有一定数量和规模, 其它朝代也有分布, 但数量较少, 比较零散。由此可见, 东汉和三国文化, 应是新野县域历史文化的重要特征。而在县城内, 三国时期的文物古迹所占比重更是达到了54%, 东汉时期的文物古迹也有31%。所以县城内的文化风貌塑造, 应围绕着三国文化和东汉文化来建设 (见图1、图2) 。

(2) 历史文化遗存空间分布分析

新野县内的文物古迹遗存中, 有13件位于县城之内, 15件位于乡镇之中, 只有城关镇内的历史文物古迹遗存相对集中, 其余历史文物呈散点状零星分布于各乡镇。而在县城中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新野古城范围内, 加上新野县当地历史久远的纺织厂和汉华酒厂等, 可以说新野城的历史文化遗存大都分布在护城河与军民渠两岸 (见表1) 。

(3) 历史文物古迹评价

将新野市文化旅游资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进行评价打分, 按文物古迹的得分状况分为五个等级:五级旅游资源:≥90分;四级旅游资源:≥75—89分;三级旅游资源:≥60—74分;二级旅游资源:≥45—59分;一级旅游资源≥30—44分。30分以下的为等外级。其中, 五级、四级、三级资源被称为优良资源;二级、一级为普通资源 (见表2) 。

新野的优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有18处, 而县城内共有优良资源8处, 几乎占到优良历史文化资源总数的一半, 并拥有新野县唯一一处五级文物资源——关羽手植汉桑。可见县城内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良好, 有相当大的潜力可挖。

3. 保存现状评价

在多年的城市建设中, 由于缺乏合理的保护措施, 新野县的历史文化古迹遭到了严重破坏, 有史记无实迹, 有文化无载体的情况十分普遍。在新野诸多的古代战场、遗址地带建设过程中, 并未体现出其应有的文化风貌。保存下来的历史文物古迹多为后世复建, 文物古迹所处环境不佳, 多位于单位或学校院内, 没有专属的保护区域, 也并未得到深层次的文化挖掘和旅游开发, 整体面貌有待改善。

4. 小结

(1) 三国文化、汉文化遗存丰富, 人文景观资源众多

新野是东汉光武中兴的策源地和蜀汉政权的发祥地。东汉时期的朝廷重臣中不乏新野人, 如邓禹、岑彭、阴丽华等, 并留下了“龙凤亭”、“邓禹故里碑”、“岑公祠”等名人遗迹;三国时期的故事古迹更是名扬神州, 在这里不仅发生过“刘备屯兵”、“阿斗降生”、“三请诸葛”、“火烧新野”、“携民渡江”等千古流传的历史故事, 更留有刘备、孔明“议事台”、关羽“汉桑城”、刘备“挂剑槐”、古战场“鹊尾坡”等名胜古迹。新野汉文化遗存丰富, 为远近闻名的东汉帝乡、三国名城。

(2) 历史文化景观呈“多散点, 少集中”式分布特征

纵观这些资源单体的空间分布, 不难发现它们大多呈零星分布的态势, 只有在护城河环绕的新野古城范围之内, 汉桑城、议事台、太子阁、挂剑树等遗迹相对集中, 可以说呈“多散点、少集中”式分布;从时间角度上来看, 从新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均有分布, 但众多资源点在时间结构中孤立存在, 难以形成完整的文化体系。而集中分布的三国和汉代历史文化景观则具备一定的优势, 从文化源角度来看拥有比较高的价值。

(3) 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有待改善

新野的三国故事丰富, 然而与历史故事相对应的各类古迹保存现状堪忧。汉光武台、栏马桥等不少文史遗存在城市开发中已被彻底铲除, 无任何遗迹可寻。而那些幸存的古迹大多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外观面貌较为破败, 部分古迹位于各类单位内, 未能发挥出应有的观赏价值。文化要素未能与城市建设很好地融合, 导致城市的文化风貌日益丧失。因此对现存古迹进行综合保护与整治的工作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 新野县文化宏观导向及文化定位

1. 文化导向

(1) 三国文化

“闻听三国事, 每欲到新野”。公元201年至208年, 刘备、关羽、张飞在新野屯兵7年有余, “三顾茅庐”请出了智圣诸葛亮, 并最终实现了战略转移, 与曹操分庭抗礼, 实现了三国鼎立。刘备在新野屯兵期间, 留下了不少汉风遗迹, 其中的汉议事台、千年汉桑树、太子阁、拦马桥、汉文化巷等尤为著名。

(2) 东汉文化

东汉政权酝酿奠基期间, 刘秀活动于新野, 东汉开国之勋二十八宿, 新野人占其四位;东汉12位皇帝的皇后中, 新野人有四位;东汉政权195年, 新野籍大臣有几十位之多;东汉四大家族, 首推新野之邓氏家族;东汉末年, 刘备屯兵新野, 议事谋略于新野……新野现存有新都故城、岑公祠、邓氏祠堂、汉龙凤亭等与东汉文化密切相关的遗址遗迹。

(3) 纺织文化

新野地处南阳盆地底部, 地势平坦, 土地肥沃, 气候温和, 再加上西汉“召父渠”和“樊氏坡”的修建, 两汉以来的农业相当发达, 逐渐形成了种桑养蚕, 男耕女织的农桑文化。据史书记载, 公元前一世纪棉花引进中原, 新野棉花生产和手工纺织为农桑文化赋予了新的内容。

2. 文化定位

综合以上分析, 新野城市文化定位可概括为“三国古城、汉画之乡、纺织新城”, 其中三国古城是新野历史文化最大的亮点, 汉画之乡是新野历史文化的浓缩和精髓, 纺织新城是新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伸。

(四) 新野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1. 遗产廊道保护

新野县的军民渠南北穿越新野老城区, 沿线文化遗存丰富, 包括工业遗存、历史古迹遗存、文化景观遗存等, 因此具有绝佳的开发潜力和资源条件。规划建设军民渠遗产廊道, 充分利用各类资源设置各个文化节点区, 使诸多文化资源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并藉此来发挥文化资源的潜能, 带动新野县旧城改造的开发。

2. 整合历史文化资源, 打造城市品牌

三国文化是新野县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火烧新野”的典故几乎家喻户晓。在城市未来的战略发展目标中, 应整合历史文化资源, 提出打造有品位文化城市的目标, 这既是处于城市未来发展的长远考虑, 同时也是适应城市现实发展的内在要求。

3. 历史文化资源集中展示

新野的历史文化遗存分布呈“多散点, 少集中”的特征, 只有老城区一带古迹遗存相对较多, 其余众多文物古迹散落乡间。这种状况, 对于处处保护、多点开发的历史遗产保护方式十分不利。规划采取文化资源集中展示的办法, 充分利用老城区内文物古迹遗存相对集中的特点, 重点开发、保护、利用新野古城 (护城河内) 的历史遗存, 将资源合理整合, 使之成为县城内的核心风貌区。

三、城市文化环境营造及展示规划

(一) 总体文化环境结构规划

城区文化风貌结构可以归纳为“一区一廊两带”, 具体指老城风貌区 (护城河内区域) 、军民渠遗产廊道、白河综合休闲带及三里河汉风景观带。

(二) 重点文化环境区规划

1. 军民渠遗产廊道

(1) 军民渠概述

从空间上看, 新野县内的军民渠是城北三里河的分支, 纵贯新野县城南北, 护城河环绕老城区, 是新野古城的主要特征。从空间上来讲, 军民渠与护城河串联了新野县城大部分的历史文化资源, 是新野城区的特色水系, 同时也是新野县城排水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现由于年久失修, 设施不配套, 缺乏必要的管理, 军民渠和护城河已成为排污沟、垃圾沟, 完全丧失了行洪排涝的功能, 对新野的城市风貌形象和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基于军民渠和护城河对新野县的重要文化意义和展示意义, 相对应的改造工程势在必行, 以提升新野县城整体的城市风貌 (见图3) 。

(2) 要素分析

从文化底蕴上看, 军民渠两侧历史文化遗存丰富, 种类较多, 包括景观遗存、工业遗存、历史古迹遗存等 (见图4) 。

景观遗存是三里河景观带, 位于军民渠以北。三里河景观带长6500米, 位于三里河景区中部。

工业遗存包括汉华酒厂、新纺公司。新野的酒文化源远流长, 而汉华酒厂就是新野酒文化的表现实体。汉华酒厂位于三里河畔, 军民渠北端。新纺公司位于军民渠北部, 是新野纺织的龙头企业和新野工业文明的见证。

历史古迹遗存包括白水书院、邓君墓、龙凤亭、新野古城等。白水书院位于新野县城书院路中段, 创办于明嘉靖年间, 是当地规模较大, 知声远播的公立学堂之一, 目前该校为新野北关小学所在地。邓君墓位于军民渠北部的团结湖公园附近, 相传东汉开国宰相邓禹葬于此地。邓君墓现处于一私利学校院内的高台之上, 破损较为严重。龙凤亭位于军民渠南部的农村信用社院内, 建于东汉, 重修于1992年5月, 是为了纪念东汉光武帝刘秀与皇后阴丽华在新野恋爱、成亲、居住而修建的, 现为国家三级文化旅游资源。新野古城位于新野护城河内, 内有汉桑城、议事台、后主阁遗址、挂剑树、木梳背街等历史文化资源。可以说是新野县城内文物古迹最集中的地方。

(3) 策划意向

基于这些优势条件, 应充分利用新野历史文化遗存主要集中在护城河与军民渠两岸的空间特征, 构造新野“军民渠遗产廊道”, 使之成为新野老城未来文化环境品质和文化生活的核心载体。该廊道拟由五个主要节点构成, 由北至南分别是三里河汉风苑、酒文化展示区、纺织工业旧址、古城风貌区 (护城河内范围) 、木梳背明清仿古商业街 (见图5) 。

2. 古城核心风貌区

(1) 现状解读

古城核心风貌区是新野县古城内西南角一块“L”形区域。新野古城的轮廓结构保存相对有些基础, 拥有轮廓清晰的护城河。同时, 该区域内集中了新野县城历史文物古迹资源最好的几处:包括汉桑城、议事台、刘备挂剑树、木梳背街、汉画街、老城门等, 并有后主阁、八角井等实迹不存而故事颇丰的潜在资源 (见图6) 。

(2) 策划意向

通过对古城格局和文化遗产的分布分析, 规划在古城核心风貌区内形成“一片两街三节点”的结构。“一片”是指汉桑城三国历史文化主题公园, “两街”使指汉风休闲街 (县政府对面地块) 和木梳背明清仿古街, “三节点”指分布在“一片两街”中的三个重要的空间节点标志物——汉桑城、议事台、“老”城门, 既是历史古迹的场所, 更是串联“一片两街“的空间节点 (见图7) 。

四、总结与思考

(一) 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要充分结合当地条件

城市情况千差万别, 其历史文化资源遗存的状况也不尽相同。历史文化环境的营造, 要充分结合特定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定位、历史资源情况等相关条件进行综合考虑, 制定相应的城市文化环境营造策略。就新野而言, 历史文化资源以三国东汉时期为主, 故文化宏观导向应倾向于三国文化。整体资源分布较为分散, 历史文化环境的营造则不宜采用分散的“遍地开花”的形式, 应采用“重点保护、突出特色”的方针战略。

(二) 发展地方旅游业是长期的过程, 不能急功近利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地方纷纷编制各类规划。而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背后, 已经掀起了一股“旅游热”的浪潮, 几乎所有城市的总体规划中, 均加入了关于旅游规划的探讨和分析。实际上, 对于诸多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存或自然风光的城市, 旅游业往往可以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知名度, 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形成独特的城市名片。而对于资源特点并不突出的城市, 大力发展旅游业并非上上之选, 提高地方的文化环境品质才是当务之急。

新野县的历史文化遗存并不丰富, “有史记, 无实迹”的情况十分普遍, 整体文化环境较差;自然资源方面, 新野也并不突出;在区位交通条件上, 新野也并无优势。基于以上原因, 新野的旅游业在短期内不可能实现飞跃式的增长。所以若要充分发挥新野历史文化遗存的经济社会效益, 就必须提升整体文化环境的品质, 待时机成熟时再大力发展旅游业。

(三) 对地区历史充分的研究是判读城市文化的关键

城市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若想在城市规划中准确地进行城市文化的定位, 就必须对城市的历史有足够充分的研究。在新野县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当中, 笔者走访了很多相关部门, 并搜集了众多有关新野历史的相关文献。对新野的历史文化遗存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和调查, 最终敲定了“三国古城, 汉画之乡, 纺织名城”的城市文化定位。

参考文献

[1]方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调查、研究、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2]董光器.古都北京五十年演变[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3]宋晓龙, 黄艳."微循环式"保护与更新——北京南北长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理论和方法[J].城市规划, 2000, 24 (11) .

[4]闫宝林, 李素芝.美国遗产区域保护概述[J].山西建筑, 2010 (09) .

[5]贺俏毅, 江凯达, 郭大军.杭州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保护规划探索[J].中国名城, 2010 (08) .

[6]谭瑛.城市绿色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建筑与文化[J].建筑与文化, 2010 (09) .

[7]孟超, 何跃.重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2010 (02) .

德国城市的历史遗产及其保护 篇8

城市历史遗产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是一个城市个性特征的彰显和集体记忆的载体,也是一个城市文化财富的象征和文化涵养的重要体现。德国在处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与历史遗产保护问题上有着自己的成熟做法,即可靠的法律保障、资金投入和科学合理的保护取向。这些做法或许可以资鉴于我国的城市建设。

德国城市的历史遗产积淀

德国的城市发展有着久远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上古时期,早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德国境内就已经出现了一些罗马人建立的城市,如特里尔、亚亨等。中世纪时期,除了帝王诸侯和主教驻跸城市外,随着商业的繁荣,又形成了吕贝克、汉堡等商业城市,这些发展奠定了德国城市化的早期轮廓。近代早期的绝对主义王权时代,专制君主们为了彰显自己的威严和统治合法性,开始了以宫廷所在地为核心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形成了卡尔斯鲁厄、波茨坦、德累斯顿等一批规划规整、个性鲜明的城市。近代后期的工业化时期,是德国城市发展最快速的阶段。从19世纪30年代德国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德国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也基本上完成了城市化。与这三个时期相对应,德国城市建筑也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基于教堂和城堡等为核心载体的古代中世纪城市建筑文化,基于各类宫殿、要塞、市政厅等为主要载体的近代城市建筑文化,以及基于工业文明之上的现代厂房文化和大都市文化。每个时期的城市建设又积淀了自己的核心城区,形成了所谓的历史“老城”。

德国大规模的城市改建和发展是在二战以后。二战期间,德国的主要城市在盟国的地毯式轰炸中遭到极大破坏,变成了残垣断壁、废墟瓦砾。因此,战后城市重建首先提上了日程。当时存在三种意见:一是推倒一切重来,建立现代性全新建筑;二是完全恢复原有的城市结构和面貌;三是走中间道路,实行所谓“传统基础上的与时俱进”。最后,无论是分裂时期的西德和东德,还是重新统一后的德国,都选择了第三种方案,即在与时俱进地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关注城市的历史传统,对于带有强烈历史印记且已经成为城市象征的老城或城市核心区采取恢复和保护措施,强调“历史的连续性”,从而实现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传承与发展的和谐统一。例如,柏林就遵循了普鲁士的古典主义传统,而德累斯顿则坚持萨克森的巴洛克风格。相关城市历史遗产的保护和维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据统计,德国目前有两万多座古城堡,平均每16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古城堡和宫殿。

德国城市遗产保护的原则取向

德国人在城市历史遗产保护方面有三大原则取向,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是珍视历史馈赠。德国各个城市,无论大小,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都特别注意保留自己的历史印记。现存各种古色古香的建筑和精美绝伦的传统园林,都应该归功于这种努力。美因茨是莱茵一普法尔茨州首府,在这里,从中世纪的皇帝大教堂、原德国十字军的总部,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水井、近代巴洛克式的贵族宫廷,无不展示着这座古老城市一路走来的历史辉煌。海德尔堡小城是当今德国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城市之一。在这里,有一座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海德尔堡宫。由于长期风吹雨打和战火的洗礼,古堡已经残破。尽管如此,人们并没有对它进行修复,其中原因很简单:“我们只需要精心保护这座古堡的现状,而不是去改变它。建筑是残破的,记录的历史却是完整的。残破是一种美。”

二是注重彰显城市个性。德国各城市并非简单笼统地对历史遗产进行保护和维护,而是把能够彰显城市个性的历史遗产作为主要的保护和维护目标。例如,拥有53个城市的鲁尔大都市区曾经是德国最重要的煤钢工业区。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新兴产业发展和能源结构的转向,出现严重的衰落危机。面对困境,鲁尔区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同时,并没有“抛弃”原有工矿设施等历史遗产,而是把这些标志着德国飞速崛起的近现代工业遗迹作为提升民族自豪感的文化据点,对它们进行“一体化”的保护性开发,将工厂、矿坑等改造成电影院、博物馆、攀岩场所等文化设施,走出了一条以呈现现代工业遗产为特色的“工业文化之路”。

三是尽可能将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与所在城市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规划城市历史遗产保护时,并非消极地为保护而保护,而是积极地将这种保护与当地的居住、工作、文化、休闲等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服务于当地居民,激发所在城市的生机活力。与此同时,开发历史“老城”的历史建筑文化价值,展示其独特景致,吸引旅游者,进而吸引相关的企业进驻,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德国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的保障

德国的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得益于诸多因素,其中,完备的法律法规、有效的管理和充裕的资金保障最为重要。

德国对城市历史遗产实施法律保护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780年,黑森-卡塞尔就颁布了《维护邦国内现有纪念物和古文物》的规定,这是德国第一部保护历史遗产的法规。1818年,黑森-达姆施塔特和黑森-霍姆堡也颁布了保护纪念物的规定。1902年,黑森-达姆施塔特又颁布了德国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历史遗产保护法《关于纪念物保护法》。萨克森于1894年专门成立了“保护艺术品委员会”处理历史遗产保护问题,1909年又通过了第一部纪念物保护法《反对毁坏城市和农村法》,1934年则通过了《艺术、文化和自然纪念物保护法》。

就整个德国而言,保护历史遗产正式列入法律始于魏玛共和国。1919年《魏玛共和国宪法》第150条明确规定:“艺术、历史和自然纪念物及景观享受国家的保护和维护。”二战后,德国虽然陷入分裂,但对于城市历史遗产的保护并没有停止。

民主德国对于历史遗产保护相当重视,早在1952年就出台了《保护和维护国家纪念物规程》。此后又先后于1961年、1975年出台了《维护和保护纪念物规程》和《民主德国纪念物保护法》。

在联邦德国,基于《基本法》规定各州拥有“文化主权”,各州都颁布了专门保护历史遗产的《纪念物保护法》。两德统一后,新加入联邦的东部各州也都通过了自己的《纪念物保护法》。在联邦层面,则主要是以1960年提出、1971年正式通过的《城市建筑促进法》来推进城市历史遗产的保护和维护工作,“保护历史上的城市核心区的城市建筑纪念物”。另一用来规范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和维护的法律是《建筑法》。根据该法律,在强化内城区和地方中心的城市功能建设时,要“特别考虑到纪念物保护和维护”,即所谓的“特别城市建筑权”。

在管理方面,拥有“文化主权”的各州设有专门的纪念物局或纪念物维护局,负责历史遗产等的保护和维护问题。城市和城镇则有自己的文化委员会。联邦政府没有统一的中央管理部门,而只有少数特殊文化遗产管理机构,如普鲁士文化财产基金会等。有关“城市建筑纪念物保护”项目的确定和实施并非隨意和盲目的。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都成立有专门的专家小组进行咨询,定期召开会议确定相关资助项目。

世界遗产的导游词 篇9

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地点位于北京城中心。开始建造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也就是现在说的1406年至1420年,后来经过多个朝代的劳动人民细心修改,变的非常的富丽堂皇,但仍保持着原来的布局和规模,是世界上保存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木构架宫殿建筑群。最先的设计人是蔡信、阮安等,主持施工的人是蒯详、陆详等,名字里都有详哦!

我们说完了北京故宫的历史和人物建造,现在该说说外观和排列顺序了吧!

这座城设四个门,南门正中面是午门、北边是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四门个建有重檐庑殿顶门楼。这座城的四个角都还布有一些结构精巧、外观秀丽的角楼。外面的墙有10米多高呢!还有护城河宽52米,够宽的吧!长3800米,整个建筑群按南北中间的中轴线为对称布局,层次分明,主次有序。

听完了一以上那些,你应该对北京故宫有些了解了吧!可能你还不知道把,连皇帝的住所都是那么井井有条!

文化殿,武英殿是面阔九间的但檐歇山顶建筑。文化殿是皇帝听大臣讲书的地方,武英殿是皇帝吃饭、居住和召见大臣的地方。后三宫、东西六宫和乾清宫和坤宁宫通直御花园。坤宁宫和乾清宫是内廷的正殿、正寝,是皇帝、太后和皇后的正式居住场所,平均面积宽九间,为重檐庑殿顶。

前三殿是全宫最大的建筑群,占地面积有达8.5万平方米,是宫城的12%,后三供则为前三殿的25%,期于宫殿依次递减,主要突出前三殿、后三宫的主要地位。1961年定位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过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的导游词2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就有我来带领大家共同游览“世界遗产”之颐和园。希望我的讲解能够令各位满意,让我们共同度过这一美好的时光。

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部海淀区境内,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属于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颐和园原是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公元1750年,乾隆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今名,作消夏游乐地。到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统治时期,又遭破坏,解放后不断修缮,才使这座古老的园林焕发了青春。

颐和园的面积达290公顷,其中水面约占3/4。整个园林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精致的建筑。山脚下建了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红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颐和园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部分组成。总面积290多公顷。万寿山上依山而建的佛香阁、铜亭,临湖畔建的千米长画廊、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桥和石舫等都是游人必到的景点。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离城约10公里。既可以坐郊区公共汽车,也可以坐专线游览车前往。

这座巨大的园林依山面水,昆明湖虽大,但水面并不单调,除了湖的四周点缀着各种建筑物外,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由一座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在湖的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优美的桥。

颐和园里有许多景点是效法了江南园林的一些优点。如谐趣园就是仿无锡寄畅园建造的。西堤是仿杭州西湖的苏堤。

颐和园前山的正中,是一组巨大的建筑群,自山顶的智慧海,往下为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的两边,又有许多陪衬的建筑物。顺山势而下,又有许多假山隧洞,游人可以上下穿行。颐和园的后山,其设计格局则与前山迥然而异。前山的风格是宏伟、壮丽,而后山则是以松林幽径和小桥曲水取胜。

世界遗产的导游词3

游客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世界遗产——黄山风景名胜区。很高兴成为大家的导游!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闻名中外。今天我就给大家重点介绍黄山的奇松吧。

大家请看,黄山的松树能在岩石缝中生存,生命力极强。它们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黑虎松、龙爪松、连理松、迎客松等很多松树都因为它们的形状而得名呢!迎客松是黄山著名的景点之一,外形更是特别:它的树干中部伸出长达7.6米的两大侧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游览,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

黄山的奇观说也说不完,看也看不够。现在,请大家尽情去欣赏黄山的美景吧!

请大家在游玩的时候不要乱扔果皮和和食品包装袋,不要到危险的地方去。

世界遗产泰山导游词 篇10

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平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它既有秀丽的麓区、静谧的幽区、开阔的旷区,又有虚幻的妙区、深邃的奥区;还有旭日东升、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等十大自然奇观及石坞松涛、对松绝奇、桃园精舍、灵岩胜景等十大自然景观,宛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 人文景观,其布局重点从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顶,形成“地府”、“人间”、“天堂”三重空间。 一听泰山二字,总有霸气外露的感觉。

泰山的美在于其巍峨和大气,所以一定要到顶峰领略其风光,那连绵数里的山峦如一条龙一样在舞动着身躯。 不少人会连夜或是起一大早爬泰山日观峰,为的就是那一抹日出的霞光。温柔的霞光如同一条丝质的缎带,让男人一般的泰山顿时多了一点秀气,一份柔情。观日的游人们在山顶聚集,有架着的长枪短炮,也有举着的卡片机或手机。

历史遗产导游词 篇11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建筑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剧增,兰州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对城市历史及文脉的保护,导致相当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兰州位于我国陆域版图几何中心,是甘肃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是黄河上游最大的城市,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有丰富的地方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

兰州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确定的首批先建的四个重点城市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重点布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建国60年来,兰州土地面积增长到13085.6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的面积从16平方公里增长到221平方公里,已扩张了将近14倍,市区人口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万增加到现在的210万人。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兰州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历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和环境改造。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被眼前的利益所左右,忽略了对城市历史及文脉的保护,导致相当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已经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

一、兰州(建筑类)历史文化遗产现状

综合考虑保护兰州(建筑类)历史文化遗产现状,可以从城市环境风貌、城市格局、文物古迹、建筑风格和发掘历史文化内涵五个方面,在全市范围内划出十片历史文化风貌区,九片自然风景及文物古迹比较集中的环境风貌保护区,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有影响近代建筑、园林、名镇、名街等的保护范围。

现在全市范围内,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有四处:①鲁土司衙门②兰州黄河铁桥③明肃王墓④永登红城感恩寺;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共14处;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共9处;市级待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共87处。

二、兰州(建筑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对于兰州来说,兰州(建筑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城的历史格局被破坏,各个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类)未形成有机联系,布局形态呈分散特点

目前,根据对兰州中心城区主要历史文化遗产节点的现状调查和从上表可以看出,兰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系统,孤立和缺乏连贯性的保护使得历史文化遗产节点互不联系,使用效率低下。查询城建资料可以发现:在《兰州市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1954-1978)》、《兰州市第二版城市总体规划第二版(1978年~2000年)》、《兰州市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0)》中涉及到兰州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较少。

作为省会和特大城市的兰州没有专门的“兰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没有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打好基础。兰州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城市规划中基本处于无序的状态。这种散乱的分布格局为城市空间的高效率使用带来了很大困难,也为今后的开发和利用造成较大障碍。

(二)由于解放以来未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界定而被挤占,不加甄别地拆迁,使历史街区风貌荡然无存

二十世纪50年代期间,兰州市地面古遗址和古建筑曾经大面积被损毁,主要人为原因和城市用地两个方面,至少有30余处古建筑在这个阶段消失,曾经一次性拆下的古建筑部件建成了今天白塔山的三台阁。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就是发生在1952年10月6日的“万里金汤”事件,该事件在当时轰动全国,兰州古城池代表性建筑“皋兰门”在人为的一场火灾中化为灰烬。“皋兰门”位于现今南关什字,是古兰州城内城正南门,因正对皋兰山而得名,是明清两代内城最大的城门,门口高挂的匾上写着“万里金汤”,寓意兰州城池固若金汤。据史料记载,在当时的城市规划中,本保留“皋兰门”并拟建兰州城观礼台,但却遗憾的从此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三)不注意对文物古迹周围历史环境的保护,有些文物建筑被高楼围合,失去了存在的环境,影响了环境风貌

兰州市文物遗存经历的另一场灾难就是文革时期,据不完全统计,五泉山卧佛寺、西北4大清真寺之一的西关清真寺、兴隆山整个道教建筑群、兰州古城墙上的所有建筑、金天观部分古建群其中包括著名的壁画“老子七十二画”等都被人为的毁掉,兰州古城墙也仅剩内城南城墙(今庆阳路)、西城墙一段和东城壕一段。

21世纪初期,随着城市道路的扩建,南城墙北侧的一大片传统民居被拆除,著名的明朝兵部尚书彭泽故居就在其中。近年来,庄严寺、文庙、五泉书院等珍贵的文化遗产被迁建保护,其中还包括世界闻名的工业遗产甘肃制造局。城市用地和文物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文物遗址和古建筑在无保护措施的拆除下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四)拆毁了一些尚未列入保护等级的遗迹,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一些列入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建筑甚至也遭到损坏或迁移

兰州因为人口密度高而平地少,在人与古建筑争取空间的过程中,许多的文物遗迹逐渐的消失,仅剩的古建筑也都“生存”在天井中,被高楼大厦所包围(如兰州市静宁路附近的白衣庵、白衣寺塔等)。

三、兰州(建筑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兰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

第四版城市规划期限拟定为2011-203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应该以此为契机,加紧城市地下空间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兰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状况,并且将兰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纳入到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之中,这样才能避免城市建设与兰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矛盾的情况,使得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可以协调发展。

(二)将旅游产业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

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由于西北地区文物分布较为分散而经济相对落后,资金投入上应采取适当倾斜的政策,降低群众出资比例,特别是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市级及以上文保单位,应由政府全额投资进行抢救性保护。至于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更是要突出重点,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公共政策支持

在21世纪初期,兰州市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保护兰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政府文件和规划:《兰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已经2007年9月29日市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予以公布。自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2007年11月29日,《兰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通过专家评审;2008年7月,省政府正式批准兰州市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今后,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历史文化街区恢复性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届时将对区域内核心保护建筑物、构筑物采取分类保护措施,使兰州这座有着独特黄河文化、厚重传统历史文化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以昂扬的姿态向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挺进。

总之,兰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应遵循客观规律,符合(将要完成的)兰州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更要和与兰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相结合,这样的兰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才能更加有效地指导城市建设,现代城市才能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第2版)——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3)

[2]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兰州市志第六卷(城市规划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初一第一学期品德评语下一篇:没有绝对的优势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