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培训经验心得

2024-08-28

新课程培训经验心得(精选8篇)

新课程培训经验心得 篇1

今天有幸聆听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主任谭永平老师报告,感受到了他平易近人和博学,大致了解了新教材的创设和编写过程。谭老师给我们解说了新教材的编写体系,与老教材相比更科学贴切于高中教学。

谭老师提示我们老师要用好“本节聚焦”,把握本节的重点和主干知识,编写上用了宽窄栏的形式排列,区分主干与拓展内容,用不同的字体区分层级,黑体字、宽栏、要重点讲,而楷字部分和窄栏部分属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拓展学习内容,同时要求老师要用好章末小结和章末习题,章末小结把本章内容核心提炼出来了,而章末习题代表了未来出题的趋势。要充分利用正文文字叙述和图表活动等,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以便维持学习兴趣。

另外给我们展示了教材的主线,以让老师更好地整体性把每节知识的讲解,有利于给学生在脑袋里构建出思维导图,体现了系统性和整体性。谭老师以分子与细胞为例展现了新教的“新”,给我们讲解了新教材如何体现生物学的核心素养。通过谭老师近3小时的报告,我们老师能更好的开始即将到来的新教材之旅。

下午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胡学军研究员给我们上课一堂试题命制的课,让我们知道了试题如何命制才能更好符合教育教学与考试的要求,通过这堂课,我明白了如何科学命制试题、如何在试题中体现核心素养、如何控制难度和区分度,尤其是胡老师的理性思维模型的讲述,让我以后可以更好地教会学生答与理性思维有关的题目。

通过今天上午下午两位大咖级老师的讲座,让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能更有的放矢,也提醒自己要不断学习充电,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应对以后的日常工作。

新课程培训经验心得 篇2

关键词:微课程,碎片化,建构主义

数字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对现有教育教学、在职培训的传统方式造成了巨大冲击, 移动设备、远程在线学习、碎片化学习已成为普遍趋势。在此基础上, 新兴的微课程, 更是进一步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培训方式和学习方式。因此, 公务员网络培训领域, 也应该大力提倡和推广这一全新模式, 不断满足公务员培训多样化和差异化的需求。

一、微课程缘起及特征

微课程 (Microlecture) 缘起美国。2008年, 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创造了颇具新意的“一分钟的微视频”。它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 一般1~3分钟, 突出关键的概念、主题和活动,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这个强大的工具, 根据所提供的资源和活动, 建构自己需要的知识。因此, 戴维·彭罗斯认为, 所谓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

我国微课程研究起步较晚, 2011年胡铁生发表的《“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 拉开了此项研究的序幕。自此, “微课程”逐渐走进国人的视野, 尤其是网络教育, 积极进行微课程的设计和制作。而对于“微课程”的含义, 相关专家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例如, 胡铁生认为, 微课程是针对新课程的标准和教学实践等要求, 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对应的教学环节进行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1]李玉平认为微课程是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课程, 它首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其次内容短小, 时间不超过10分钟。[2]黎加厚认为, “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内容小, 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3]

综合以上众多关于微课程的定义, 其特征显而易见:

第一, 时间短, 利于零散时间来学习。当今是一个忙碌的时代, 每个人能静下心来进行完整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而微课程一般时间为5~10分钟, 最少的1~2分钟, 使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成为可能。

第二, 内容少, 适合进行碎片化学习。信息社会发展迅猛, 海量信息如潮水般涌来, 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 才能不被时代抛弃, 不落后于时代的步伐。在这个以“忙”为主题的时代, 时间碎片化, 学习也注定碎片化, 而微课程的内容一般都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概念、主题, 内容精且少, 非常适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

第三, 媒介新, 成就移动终端型学习。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 各类移动终端设备在生活中逐渐普及,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通信工具。微课程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以达到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目的, 因此成就了人们利用移动终端学习的可能性。

二、时代呼唤公务员网络培训新模式

(一) 新时代新任务要求公务员网络培训必须创新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公务员教育培训工作的责任更加重大, 任务更加艰巨。不断开创公务员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 不断创新公务员网络教育培训新模式, 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微课程短小精悍, 将海量知识碎片化、视频化, 突出重点或难点, 灵活、便捷、针对性强, 广大公务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有选择性的短时间自主性学习。

(二)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公务员网络培训模式与时俱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 实施网络强国战略, 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类进入了一个速食时代, 时间碎片化, 空间被分割, 生活被切分, 便捷、实用、高效的信息获取是人们适应时代的要求, 由此人们进入“微时代”。“微时代”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 其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当今时代, 信息海量, 新名词新知识不断涌现, 人们对知识的渴求空前增强, 公务员更是如此。但是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使得人们没有整块的时间进行系统完整学习。“微课程”是一种“碎片化”学习, 形象生动, 符合当今公务员网络在线学习的心理需求和认知规律。

(三) 公务员网络培训的特点驱使培训模式不断突破

改革创新是提高公务员教育培训质量的不竭动力。我国公务员数量庞大, “大规模培训干部, 大力度加强干部培训事业, 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是干部教育培训的总体要求。传统的公务员教育培训模式, 参训人员基本上是被动接受,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加之公务员人数众多, 好多基层公务员面授的机会很少。“微课程”是网络在线学习的新模式, 具有时空的延展性, 每一名公务员都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求, 选择最适宜的课程, 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从而达到学习效果。因此, “微课程”是公务员进行自我学习、短时间性学习的最佳方式。

三、勇敢应战微课程模式

(一) 切实转变公务员网络培训观念

“理者, 物之固然, 事之所以然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理念是实践的指南。公务员网络培训理念转变必将引领培训方式转变, 以培训方式的转变推动公务员网络培训的新绩效。“微课程”作为公务员网络培训课程的新模式, 很好地顺应了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更适合当代公务员学习的特点, 能更好地与时俱进, 让广大公务员更加有效地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 不断接受新信息, 学习新知识。长期以来, 人们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 主观意识中还是习惯于被动接受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培训方式, 学习的依赖性较强, 对于“微课程”这种新兴模式, 难免有排斥心理, 更加倾向传统的面授和网络视频教学课程。因此, 只有观念转变, 突破原有思维局限, 广大公务员欣然接受这种网络培训课程新模式, “微课程”才能在公务员网络培训领域大放异彩。

(二) 合理利用与改造原有培训课程资源

公务员网络培训的微课程制作与开发过程中应建立共建共享机制, 行政学院、党校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海量的精品课程资源, 可以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再创造, 建立资源整合模式。微课程是对一个专门问题进行系统解决的教学法设计和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重要, 教学课件要有“积件”思想。[4]以行政学校老师讲授课程为例, 一般教师授课要2~3小时, 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许多知识点或当下的热点词汇。微课程的制作完全可以依此为基础, 以独立的知识点或热点词汇进行微课程制作, 这样既保证了微课程内容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时效性, 又节约了前期原创策划的时间和精力, 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 科学进行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

“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需要突破原有课程模式, 不断创新, 尤其要重视课程的整体设计, 包括课程分析、教学设计、脚本编写、素材整合、发布应用等几个方面。对于公务员网络培训, 微课程整体设计的每一步都要根据公务员岗位的不同和实际工作的需求, 归纳微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设计要特别明确培训的目标、内容, 以及所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脚本编写是对微课程设计的文字表达, 是微课程制作和验收的依据, 要注重语言风格的恰当性和严谨性。素材整合即利用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素材, 根据培训要求进行合理有效利用。发布应用要根据广大公务员的反馈情况对微课程进行修改或更新。

微课程是对某个学科系列化、专题化、结构化、完整化的课程建设, 是完整的建构式微课程学习, 不是简单的一两个知识点的视频化教学。因此, 微课程开发建设需要精良的团队。这个建设团队应包括教师、软件工程师、教育技术人员、美工等, 课程开发的领导者是教师。教师把握教与学的需求, 软件工程师负责较专业的视频或动画制作, 教育技术人员负责把握微课开发是否符合学习行为和学习心理, 而美工则负责微课的艺术外观设计。[5]

“微课程”作为公务员网络培训课程新模式, 有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在网络培训过程中合理运用这种模式, 是大势所趋。但微课程还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面授教学以及传统的在线网络培训, 因此在制作公务员网络培训的微课程过程中, 要重视公务员的学习需求, 根据公务员日常工作需求制作微课程, 重视公务员素质及能力培养, 制作实用、高效的微课程。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0) .

[2]李玉平.如何开发微课程:基于一篇文章的八集微课程的开发过程[J].基础教育课程, 2013 (1) :96-99.

[3]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DB/OL].www.itedu.org.cn.

[4]杨满福, 等.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13 (23) :1.

以培训促进教师适应新课程新角色 篇3

关键词:培训;思想品德教师;新课程;新角色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自从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来,深化改革已经成为初中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主旋律。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面临着新课标、新理念等的改革新要求,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适应新角色提出了全新的课题。新课程提出“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因此,应围绕新课程的要求,加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师的培训工作,切实促进教师从观念到角色的实际性转变,成为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关键之所在。本文就如何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师培训,使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能与新课程新角色的要求尽快相适应。

一、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打造和谐高效教学状态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培训的前提应围绕和谐高效教学状态的建构而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主要是指教育工作者以自己对教育工作本质的了解为基础,并由此所形成的關于教育的观念或理性观念。这是教师素质中起导向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教师的教育观念在直接影响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同时,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有着直接的影响,甚至对未来教育的性质与发展态势也有着见解的影响。按照主体性教育理论的观点,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活动必须是教育对象积极的、主动的、创造性理解掌握运用课本知识、发掘潜能、提高能力,达到个性的和谐发展。教师是教的主体,通过教师必要的、及时准确的方法指导,使教育对象更快捷、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贯穿于整个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之中,体现在各个环节之中。教学状态应该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以及整个课堂的目标达成度。传统的课堂教学状态存在如下弊端: 课堂上教师的权威高于一切,教学活动变成一种你讲我听的“灌输式”和“训养式”活动,教师指定轨道,学生在轨道中运行,教师制订活动节律,学生按节律被动学习。这样的课堂状态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教师容易失去工作热情,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产生职业倦怠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积极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提高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师生之间是一种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在共同对话交流中情感得到渲泄,个性得到张扬,人性得到回归。这样的课堂教学状态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和谐高效课堂。

二、突出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实现学生从知到行的转化

(一)巧设导学目标提纲引导学生预习

预习是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预习学生能了解下一节课所学知识的概况,掌握部分简单知识,找出自己本课中存在的困惑,以便在课堂上学习时避轻就重,从而有目标有重点的学习。而学生在现实的思想品德课学习中,仍然存在着“上思想品德课,也就是老师给我们讲一讲、我们背一背,课前根本没有必要去预习”的依赖思想。这种错误思想严重违背现代心理学研究“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在课前,为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可以尝试用“导学目标提纲”设计下一节课所学目标,用目标导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预习。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可以说是德育的主阵地,学生由书本理论上的“认知——感悟”到生活实践中的“践行”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要是感悟所学知识,通过感悟内化为自己意志品质的形成,并在生活实践中通过“践行”形成自己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依据新课程理论学生是“认知——感悟”的主体,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学习。但由于学生自身的因素,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放任自由,而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的有序课堂、高效课堂。

应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帮助学生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具体方法是:抓住课题、框题和关键词质疑;抓住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材料和案例质疑;抓住教材整体质疑。得出结论,如果确实不能完成,教师就要善于引导,解疑释难一定要坚持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分析、自主解决问题。

(三)通过前提测评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自主预习的习惯,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具备了掌握部分简单知识能力;课堂上,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在感知、感受、感动的全过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带着对知识的渴求认真、主动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又能理解接受并时间掌握部分所学知识,更新观念;对于一堂课所学知识,虽然学生当堂课能感悟知识,明白道理,但并不一定当堂课能全部消化。为了督促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每一堂课,教师应用前提测评的检查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习惯,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回顾上一周的所学内容;每个月抽出一定的时间回顾上一个月的所学内容。这样长期坚持,逐步培养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习惯。

通过对思想品德教师新课程的培训,要使其深入明白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合作、交互作用、共同劳动的过程,这种教学过程不应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还应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碰撞的过程。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应让思想品德课教师掌握好如何发挥好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采取多种有效的手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协助教师完成授课任务。

三、抓好校本教研环节,实现向经验型教师转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为保障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域、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这就为开展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开展新课程培训提出了新要求,要适应新课程新角的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只有认真扎实地开展校本教研,才有能力深入推进和创造性地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校本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转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在具体组织和实施思想品德课校本教研过程中,应把握好几点:一是营造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围。二是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校本教研制度,制定具体的教研实施方案。三是给予必要的督促和检查。

(一)集体备课

教研组或年级备课组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集体备课,研讨教材中共同存在的问题,研究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研究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疑难困惑。思想品德课教师通过集体备课,互通情报,交流心得体会,可使自己的眼界开阔,理论水平提高,事例充实,这就为顺利完成教学和教研任务创造了条件。

(二)进行思想品德课观摩教学和实验教学

思想品德课观摩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在活动中,不仅被观摩的教师对观摩教学的备课、上课要进行详尽研究,而且观摩教师也要对所观摩的教学进行研究。为保证观摩教学顺利进行,避免评课中的矛盾,变经验性评课为科学性评课,避免主观随意评课的倾向,事先要制定好观摩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三)积极撰写教学反思

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2]李里.试析新课程下思想政治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J].继续教育研究,2011,(2).

新课程理论培训心得 篇4

高一数学组

张友玲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一、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二.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5

听了张海晨校长的报告,我更加坚定了上面的想法,也坚定了课改的决心。特别是张校长展示的那两幅关于“学生对所教内容两周以后记住的平均率”的塔形图的对比,更留给我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此时还不积极投身于课改,那怎么对得起国家、人民对我们的信任呢?

在我们学校的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实践中,我也存在很多的困惑,有的时候在课堂上我也会觉得彷徨,许多的地方在实际的操作中感觉不够流畅,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这些都让我难以平静安心。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课堂时间不够用,室展、簇展的关系未能很好协调,存在重复低效的现象,还有就是学生参与展示的积极性不高、或展示权老是集中在少数学生中的问题等。而在张校长的报告中,我受到了许多的启发。

首先是簇展和室展的关系,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认识到了簇展在一节课成败中的关键性作用,只有簇展进行的充分,才能保证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在大多数同学中得到落实,保证新课堂的高效。而在实际的课堂实施中,往往我们的簇展、室展内容一致,导致许多同学对簇展的参与缺乏积极性,在簇展中常常置身事外,只是为了应付老师而站在一起。同时,簇展、室展的重复也是我们课堂时间紧张的主要原因,当然,这其中也暴露了我们教师还不够相信学生,还不敢放手,总是担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准确、不够到位,必须在室展中亲自把关才行。听了张校长的报告,我认为我们必须提高室展的针对性,使簇展、室展更灵活一些。室展我们应该展示的是学生簇展中普遍不能解决的问题,方式上可以是向我们以往的集中展示,也可以像李校长提到的真正放开、实施超市式的方式,即以黑板为载体,打破学簇的单位,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自选位置参与展示交流,由每簇确定一位题长来负责重点展示和组织展示。而如果簇展能够把问题都解决了的话,我们完全可以不进行室展;又或者簇展困难重重,没有明显效果话,我们则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室展,在室展的基础上,再利用簇展的形式进行课堂检测,深化学生的理解。

新课程培训心得与体会 篇6

作者: 赵元春(学生学习青海西宁大通学生学习五班)评论数/浏览数: 0 / 5发表日期: 2010-07-23 16:37:19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教学的阶段性和过渡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发挥历史学科的特有功能。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手段,培养创造型学生。通过这几天时间不长的学习,我感觉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学校教育还是以传统的传授教学为主,中学生采用的仍然是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点的历史学习方式。这种注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新颖性、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这也是我们的课题研究中围绕的中心话题。我们希望我们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更新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培养质疑意识,形成创新精神;适时运用讨论法教学,提高创新能力。历史新课标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倡导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高中历史新课程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设计原则,重建高中历史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新课程培训经验心得 篇7

1. 关注学习评价, 提升校本培训实效性

新课程实施以来, 国家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不断地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在组织教师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活动时发现, 培训的预期目标不能如期实现。一方面是专家、学者的讲座由于时间限制速度较快, 听课教师现场消化不了, 过后又没有进一步学习巩固, 专家讲授的理论知识如“水过鸭背”, 收效甚微;另一方面是培训机制还不够完善, 缺乏有效的考核手段, 培训结果不了了之。为弥补这些不足, 笔者在本校倡导校本培训, 不仅组织教师继续学习相关的新课程理论知识, 更要在学习效果上下工夫, 把学习与考核落实到位。

比如, 在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一书时, 学校对学习活动作了总体规划。在安排足够时间让教师自学之后, 组织教师坐到一起, 交流学习的心得与体会, 最后还根据学习内容拟出一份试题, 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考核。经过这么一个组织过程, 每个人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教师的学习成效达到“可视化”, 在公布比赛结果时, 教师把藏在心底里的话说了出来———“这种读书活动方式有效, 不做好读书笔记比赛不一定及格。”“为了比赛, 我把这书都快翻烂了。”“这样做也好, 有压力才能记住新知识。”

成人培训不仅要组织好学习的过程, 更要在学习收获的评价上下工夫。

2. 注重知识内化, 拓展校本培训空间

课程理念的更新导致教材编排发生重大变化, 在教学工作中要准确实现课程目标, 读懂教材是关键。教师只有充分理解教材各个章节的编写理念和目标要求, 才能在教法上作出适当的选择。为了帮助广大教师理解教材, 各版本教材的编委会组织开展了大量的教材教法培训工作, 培训的形式主要是由专家培训城乡骨干教师, 再由骨干教师培训乡镇各学校的教师, 一般集中在一两天内完成。由于时间关系, 教师对教材各个章节的编排意图和蕴含的课程理念理解不充分, 在教学过程中目标不明确, 方法选择不当, “课堂教学涛声依旧”。新课程是由一线教师去执行的, 其成功的关键是教师, 只有教师理解了新教材设计的理念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 才有可能改变陈旧的教学行为。所以, 对一线教师的教材教法继续培训至关重要, 它是课程专家教材培训工作的“收关”动作, 关系到新课程实施的成败。

比如在教材培训中, 除了骨干教师集中培训之外, 更重要的是做好学校各年级的教材培训的后续工作———教材教法校本培训。培训的方式方法要灵活, 既要安排足够的时间组织教师集中再培训, 又要关注教师个人的业余自学, 巩固消化, 还要举办各种评比活动, 展示教师的继续学习成果。不管采用哪种方式, 都要在考查培训成果上做文章, 突出考查教师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内化情况, 突出考查培训的实际效果。

3. 倡导实践训练, 促进新型教学行为的养成

在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中, 最重要的任务是让教师接受新的理念, 然而, 接受只是一种认同, 还没有成为教师的一种素质。要把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质光有对这种理念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对这种理念进一步的感悟, 而这种感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我们的理论辅导不仅要说清是什么、为什么, 更要讲清如何做, 把工夫下在理念向行动的转化上。如何促进教师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 这是新课程实施面临的一个课题, 在解决这个课题时可采取多种形式的应用能力训练。

比如在学校里组织教师观摩一些名师课堂教学案例, 做好案例分析, 研究名师课例, 运用新课程理念的方法, 了解名师使用教材的方法。通过案例评析, 让教师熟知新课程理念的用法, 既加深了理解, 又能形成运用技能。又如在学校里举办新课程教学预案设计比赛, 让教师在反复研究设计教学预案的过程中, 练就运用新课程理念设计课堂教学的本领。还可以在校内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让骨干教师上一些探讨课, 组织教师观课、议课, 共同探究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方法与策略。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同课异构”, 在比较式研讨中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 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在比较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从理念到实践之间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尤其是对广大农村教师来讲更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 只有通过多渠道的实践训练, 才能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

4. 建立保障机制, 加强课程实施管理工作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培训模式研究 篇8

关键词:培训模式;新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074-01

课程改革实验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力量,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尤其是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和态度,直接关系着新课程实施的成败,因此,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师培训是事业顺利进行的保证,师资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实验成败的关键。

一、构建新的教师培训模式的原因

1、课程改革自身存在的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七年了,宁夏作为第一批课程改革的实验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已基本成熟,新课程进入了全面实施的重要阶段。然而,在我们的前期调查中发现,教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表面认可,事实上是排斥的。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按自己以前的方法教学。二是由于部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不到位,使得该工作在进行时,出现了表面化,形式化的情况。三是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还是沿用传统理念,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的不合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重失调,必修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分科课程一统天下,学科间缺乏整合等;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脱离学生的生活,课程实施中重“教书”和“背书”,使教学失去素质教育的功能的情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重选拔、轻发展的现状仍没有得到彻底改观;

2、课程培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实施需要开发多样化的、过程化的、积极参与的培训类型与方式,需要有一套适合新课程理念的便于操作的新课程教师培训模式,在前期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以下问题:

第一,培训层次低。受条件限制,宁南山区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师自己走出去的机会太少,接受高级别的培训很少。由骨干教师组织的校本培训,理论深度不够,培训层次普遍较低,简单模仿导致对新课程实质认识的模糊和走形,进而导致培训效果的逐级衰减,已经成为阻碍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

第二,培训模式单一。集中讲授是本地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即使有少量的研讨和实践活动,由于培训者自身理论驾驭能力不够,要么流于形式,要么简单模仿,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培训内容针对性差。通识培训仍然是培训的主要内容,有针对性的学科培训严重不足,培训中教师缺乏实践方面的锻炼,影响着参与培训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已成为教师培训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兼之当地教师的基本素质较差,如果新课程培训只停留在理念层次,一线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产生困惑、茫然和不知所措就不足为奇了。

第四、培训的考核机制不健全。由于没有—个科学系统的考核评价机制,无法对参训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评价,只要不缺勤,都能拿到结业证书,学好学坏一个样,这大大挫伤了参训人员的积极性。加之有的培训目的不明,形式单一,培训内容不能满足参训人员的需要,他们感到培训的实际效果不大,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不高。

二、新课程教师培训模式研究

1、集中式培训

集中式培训有教师集中式培训根据项目的设置情况,必修项目的培训对象为全体教师或专门指定对象,根据信息技术部安排必须参加相关的培训;在规定必须完成一定的课时中,让老师对课改背景、理念与目标、课标解读、课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等较全面了解与学习,努力培养一支具备实验新课程标准,完成新教材试验任务,具有一定课程研究开发能力和承担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教师队伍。由于专业的差异,导致有些培训内容相应的不同。所以除了应该参加的必修项目之外,教师还需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选修项目。集中式培训便于对教师参加培训的态度、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

2、探究参与式培训

参与式指那些能够使个体参与到群体活动中,与其他个体合作学习的方法。参与式教师培训是在参与式的氛围中,使教师亲身体会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喜悦和困惑,以达到自身观念、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并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己工作的培训活动。如何可以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参与的积极性很关键,要做到这样,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培训参与教师方面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二,作为为培训的主持人任何设计整个培训中的各个环节非常的重要。不禁让我想起,在我各种的关于教师的培训中,就是少了一种激励的机制始终可以调动人积极性。

参与式教师培训把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看作重要的资源,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教师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经验,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参与式培训之所以比传统的讲授式培训更受大家欢迎是因为教师是在“做中学”。这种过程中的学习是在不知不觉地进行着,学到的东西会比平常要多,印象会更深刻。

3、送教下乡式培训

自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为配合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各地进行了许多培训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着三个薄弱之处:一是很少送培下乡;二是广大农村中小学的一线普通教师很少参加县级以上的培训;三是几乎没有进行新课程教学操作系统培训。“送培下乡”是一种推行“研训一体”工作机制的一项实践型培训模式。该模式由培训单位抽调有关学科的骨干教师,组成精干的讲师团,按年安排一定学科的教学观摩(或讲座)穿梭于各乡镇把具体、实用、鲜活的新课程教学案例和“现场直播”式的教学研讨方法直接地送到边远的农村小学。是一种进行较大规模的现场交流、互动的为偏远乡镇或薄弱学校给予有效的现场指导活动。

教师发展是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多的思考,更多的研究和更多的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喜红,宁南山区教师培训工作的问题与对策,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4

上一篇:毛概电影观后感范文下一篇:计算机应用专业-简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