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2024-05-30

高中物理课程培训心得体会(精选8篇)

高中物理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1

高中物理新课程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2010年8月21日——25日,我参加了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的高中物理教师培训,虽然时间短,但是内容丰富,感受很深,收益匪浅。既有专家的讲座,得到理念的提升,又有中学同行的表演,感受新课改的精神,同时还有领导的鼓舞和鞭策,让我们一线教师得到理论与实践的充实。我从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心灵上得到隆重的洗礼,大脑从繁忙的工作中得到解脱,细思回想导师、教授的精彩讲课,他们的声音、形象久久回荡在脑海,永不退却。教授的思想教育了我,导师的思想影响了我,使我充分认识到学习和掌握一种重要的思想,比学习和掌握一门学科知识更重要。

第一天是人教社周誉蔼琴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地引领我们走进高中物理新课程。通过为什么需要改革课堂教学以及新课程新在哪里这两个主题。并结合一些很具体案例对新课程改革做了生动地、具体地介绍。我们听后有收获,也有思考。在将要新课程改革的前夜,我们怎么把新课程的理念一步一步地带进课堂。怎么在课堂中有机的整合三维目标。

第二天是北京海淀区教研员苏明义老师的讲座,让我感受到我们中学物理界的这些精英对教育教学的关心和教师职业的执着追求,他幽默、风趣的讲解让我们不知不觉就度过了一上午,既有理论知识,更有实战的经验。这种经验上升为他对教育的四条信念:信念一:教育强调和谐:健康第一,以德育人,开发智慧,贯穿审美(系统性)。信念二:教育追求有效:让师生们用较少时间,能得到较大收获(科学性)。信念三:教育需要激发:用榜样和实例去激励,用问题和交流去启发(艺术性)。信念四:教育要求行动: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技能,经验出智慧(技术性)。他把他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20条经验毫无保留地教与我们,难能可贵,可以领略其人格魅力。

许晓林、陈继明等其他几个专家的讲座给我们展示了新课改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新课改给我们基础教育的老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但无论多么好的课程理念,如果没有教师的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都将无法得以落实。教学质量的好坏与我们自身的素质的高低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这必然要求我们既要加强理论素养的学习,可以是集中学习,更多的是自己学习,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和准备,以满足学生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同时可以走出去看看别人的做法,听听别人的课堂,吸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不足。在物理课中,怎么把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把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很好运用在课堂中,把教和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在导学。教比导容易,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把握教学的节奏和环节,除了有很好的掌握教材以为,更多的是有掌握学生,了解学生。教师的教不是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更不是电视屏幕上的节目,是师生之间的情感的交流,思想的沟通。

这样的学习机会是难得的,是很宝贵的,我希望通过这个培训班的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使自己成为学习型和专家型的中学教师,“学以致用,研学并进”,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广泛交流,资源共享”。

在这几天学习过程中,我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要让自己的学生喜欢物理这门学科,可是在教学中我一直有这样的感觉,教书好象就是在教学生做题目,并且题目越难越好,越是能把学生考倒的题目就越是好题,对于每次都考不及格的学生来说能喜欢物理吗?同时与生活的联系也不紧,理论性比较强。我一直有一个感觉就是我们的学生是被教笨,当然这笨并不是指学生的智商而是指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应深入研究教材

为适应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新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作了重大改革。大量传统的封闭性、定向性习题改成了探索性的“问题”。这些探索性问题的条件、结论、思路等大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没有标准的答案,往往还联系广泛的现实背景,这对教师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所以教师应花大气力钻研教材,对教材作“探索”的探索。要对教材涉及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相关资料。要弄清所给的问题可向哪些方面探索,能较恰当地预测有关探索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精神等达到怎样的效果。总之,只有教师对教材研究得深透,探索得深透,才有可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探索。、要为学生的探索创设有利的情境

为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这些情境包括时间、器材、组织、心理等各个方面。例如,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做好学具、教具、音像、课件等各方面的准备;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探索的机会;要为探索留有较宽裕的时间,新教材大大减少了练习和习题的数量,这正是给学生留出探索的余地,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时间,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保证“探索”的优先地位;要增强学生探索的兴趣,一方面,对教材中的内容,教师应努力搜集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与之结合,增强探索内容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根据探索的内容,应合理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竞赛与表演等方法,增强探索形式的趣味性。、应对学生的探索给予引导和帮助

所谓自主探索,含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指探索的主动性,表明学生是主动地学习,即“我要学”;另一方面,是指探索的独立性,表明学生是独立地学习,即“我能学”。但学生主动地、独立地探索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学习中逐步形成的,要经历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独立的逐步转化的过程。而这种转化,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所以,积极有效地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的中心任务。

首先,对学生的探索要进行正确地导向。探索作为一种学习活动,也有有意义和无意义之分。教师应努力把学生引向有意义的探索,减少或避免无意义的探索。不宜信马由缰,放任自流。对学生进行探索的问题,教师应适当提示探索的方向,并当在不宜继续探索时相机予以提醒。

其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应科学合理地予以评价。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光要评结果,还要评过程;不光要评显性指标,还要评情感与精神等隐性指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继续探索的信心;也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把引导探索和教师讲授适当结合。当前,由于大力倡导“引导式”教学和相应的“探索性”学习,“讲授式”教学及相应的“接受性”学习似乎成了“祸水”,人们避之不及。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课程改革的本质不是教学和学习形式上的改变,而是使学生进行有价值的学习。而任何有价值的学习都属于“意义学习”。根据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具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即学生具有把新学的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的倾向;二是学习的材料对学生具有潜在的意义,即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能够跟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只要能对上述两个条件起促成作用,即能够促成有意义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就是适宜的,值得肯定的。讲授式教学、接受性学习可能造成“意义学习”,引导式教学、探索性学习也可能造成“机械学习”。总之,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并无定式,应由学习内容及学生的情况而决定。新课程教学重视探索,但并不排斥讲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学生的探索与教师的讲授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对那些约定性的、常规性的、公理性的知识,更应以讲授为主。

高中物理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2

一、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培养

所谓外部学习动机就是指因学习的外部后果而引起的学习动机, 它与知识本身、学习活动没有内在联系, 只是把学习作为实现某种目标的手段, 成为外部诱因。例如:为了达到实现自己的理想, 为了取得好成绩。学习中有了外部学习动机, 才有学习的恒心和毅力, 物理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 还有不少繁杂的分析和计算等, 要完成这些学习任务, 必须培养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或增强学习动机的强度, 才能有毅力、有恒心克服困难, 坚持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目的教育是培养外部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新课程教学目标三维度的提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使目的教育更见成效。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中, 新教材的做法是,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更注重能力的培养, 而在学物理中获得的诸如理解、综合分析、计算等许多能力, 不论他以后是否从事的是物理方面的工作, 都会使他终身受用的, 这样学生对学物理的目的就有了更广阔长久的认识。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中, 新教材的做法是,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领悟和欣赏物理学家怎样看待自然界中的事物, 怎样说明自然界如何运行的, 其融入了科学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 使学生学得轻松, 提高了目的教育的成效, 外部学习动机更易培养。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中, 教材也有大量创新, 特别是在内容编排和呈现方式上, 在关注科学思想、科学过程、情、态、价以及在引导学习方式改变方面, 都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也为教师的创新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大的空间, 使目的教育更见成效。

二、内部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培养

所谓内部学习动机是指由于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引发的动机的满足, 学生努力学习仅仅因为他们感兴趣或是在学习中获得兴趣, 学起来有味, 从而产生强有力的认识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就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还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激发后, 他不仅乐意学而且思路开阔、学习效率高, 正如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中, 注重分析思路和方法的渗透, 着力展现“重过程”, 让学生感悟一个求知的过程, 一种思想方法, 一种用“已知”求解“未知”的精妙, 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重新发现知识的过程, 当发现和创造的乐趣伴随着学生时,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内部学习动机。

新教材在大体继承了原教材知识结构的同时, 更重视提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许多好素材, 介绍的科学内容不再是独立的冷冰冰的公式和法则, 更要使学生通过科学内容看到其背后人的智力活动与人的情感。例如在“万有引力定律”中, 学生在了解到第谷为描述行星的运动积累了近万个观测数据的时候, 会像所有人一样感到头疼;开普勒把这么繁杂的数据变成了简洁的三句话;而牛顿更高明, 他揭示了以上万个观测数据中蕴藏着的极其重大的“天机”——万有引力定律……这些, 使人眼前一亮, 豁然开朗, 这时学生的体验是高兴、佩服和激动, 这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而产生强烈的内部学习动机。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要达到掌握“知识与技能”这一主要目标, 最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从实验中激发内部学习动机。第一, 新教材许多内容增添了实验, 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获得感知,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第二, 新教材增多了实验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帮助学生认识现象的本质, 例如“牛顿第三定律”一节中增加了“用传感器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的演示实验, 能深层次、多角度地阐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使难点不难学, 学起来轻松而有趣;第三, 新教材更侧重通过探究实验, 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创新设计实验、重新发现知识的过程。例如将原教材“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实验改良为“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探究实验, 当学生面临着“如何找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困难时,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找出它们两两之间的关系, 在探索过程中逐一解决“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怎样综合实验的最后结果”等问题, 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实验探索过程中, 能使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 不仅内部学习动机强烈, 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对高中物理新课程培训感言 篇3

一、如何灵活的把握新教材 

由于新课改的理念有所变化,所用的教材与旧教材已不尽相同了,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我们研究教科书也认识到了这点,例如:必修1中《摩擦力》一节的教学,可以引用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摩擦力的广泛性;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的《追寻守恒量》可以以体验守恒思想为目的,与第二节《功》两节内容合在一起学习,像这样的具体问题应灵活处理。在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以及有用的结论后,可以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再补充上,以便学生能灵活地运用运动学公式解决实际的问题等。这些教材也是给我们广阔的空间,我们不断地挖掘符合教材的教学内容。

(二)教材能让我们开创更多的自由空间

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的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三)新课改要我们教师不仅备好教材,更重要的要备好学生

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也就是说要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新课程期待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都有转变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地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把自己放在主导的位置。然而要做好“主导”比做好“主演”更难。所以在新课改中教师都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引导、辅助的位置上。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地从各个角度告诉学生珍惜环境,通过和自然的接触,去领悟大自然的神奇与博大,对自然充满热爱之情。课程指导下的学生不应是“我的眼中只有自己”,而是关爱他人,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新课程对学生主动学习、综合实践能力和互相协作的能力的要求提高了。新课程培养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学生的学习中能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三、实施探究式教学与有限的课时相矛盾 

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实施探究式教学需要时间多与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我们每次开研讨会时谈论的焦点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探究式教学一定要坚持,但探究的力度可以轻重缓急,该探究的地方一定要探究,有的探究内容可适当放松处理,从而节省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加强对所学物理知识的应用。但不管怎样,作为一名新课改一线物理教师,头脑中一定要有新课改的理念,要有探究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新课改中留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新课标中的一个亮点就是探究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但是这种教学和学习模式并没有现成的东西供我们使用,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尝试、去摸索,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更能淋漓尽致地得到发挥与体现。探究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尊重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彼此的发现还能互相补充、完善,使他们知道了如何生成“结论”,实现了集体研讨,信息共享。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成功和失败的艰辛,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最重要的是了解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思想,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在脑海里形成一系列能令其终生魂牵梦绕的问题,永不满足,不断创新,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以上几点是学习中的体验和感悟,新的课程改革将全面展开,作为新课程改革一线的物理教师,我们应该不怕摔跤,不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体验新课程,尽快使自己在新课程中成长壮大起来。

高中物理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4

这一讲我们探讨的主题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案例。上一讲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分类,我们说了很多种,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课程标准,这一讲我们以课程标准的分类为依据,就各种课程资源的开发进行案例讨论,我们分四个部分来讨论: 第一部分:文字教学资源的开发。

说到文字资源,很多老师都会觉得教材和教辅就是文字教学资源,只要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就足够了,还有必要再进一步开发其他的文字资源吗?

1.教科书是最重要的文字教学资源。在我国,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都不平衡,各个地区可以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适应不同地区需要、不同特色的多样化的教科书。同时在课程的实施中,可以参考其他的不同特色的教科书或教学辅导书,有外语阅读能力的还可以借鉴和利用国外的教科书。

2.现在许多学校都开设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简单来说就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行组织教师及社会力量编写教学材料,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3.对于物理学科而言,各种科技图书、科技期刊和报纸都是重要的文字课程资源。学校图书馆应该优化书刊结构,丰富藏书数量,保证开放时间,以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

第二部分: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

当今科技的高速发展,电脑也得到了普及应用,多媒体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实验中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说起多媒体资源,有很多形式,如自己制作的电脑动画,购买的光盘,网上下载的资料等等。但我们老师也会经常觉得很多东西并不太好用,甚至有时候用了也没有到达预想的效果,多媒体手段现在用起来是很方便,我们许多老师都喜欢用现成的视频资源或电脑动画代替实际的动手实验,这样是很不好的。多媒体手段一定不能滥用,它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是对现实资源的有效补充,千万不能用多媒体手段代替实际的动手实验。比如,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力的关系”时,一定要通过 动手实验,分析数据,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用电脑动画代替实验,那么电脑制作出来的实验,模拟出来的数据的公信力就很差,你说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我通过一定的程序,还可以使加速度与质量成正比呢。所以一定要动手实验才能达到应用的教学效果。

1.那么怎么样才能使多媒体的应用恰到好处呢,比如,有些物理实验是微观的现象,用肉眼不方便观察,或者用实验仪器无法展示或展示不清楚,这时候,配合一定的多媒体手段,就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插入布朗运动的视频展示)

刚才的教学录象中,应用了投影设备。关于布朗运动的教学,许多学校是不做实验的,直接讲,做实验的,也是利用显微镜,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已经很好了。而这节课我们看到,是将那些小颗粒的运动放大投影到了大屏幕上,我们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那些颗粒的蠕动,还可以追踪一个颗粒的运动,难怪学生会发出一阵阵惊叹。这就是多媒体教学的成功之处。

2.另外,多媒体应用于实验当中还能提高实验的可见度,可以进行静态的和动态的演示,增强演示实验有效性,(插入视频:两个保龄球)

由于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太快,只用肉眼观察是无法比较两个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利用现代技术的慢动作播放,学生就能很清楚地看到了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下落是一样快的,实验的结论非常清晰明确。在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当中,由于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帮助我们向学生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素材。原来在比平时慢了200倍的速度下,跳球在地上的反弹是如此的神奇,子弹打穿苹果的瞬间是如此的震撼。将这些画面应用到缓冲,速度等物理知识的教学中,相信一定能极大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缓冲的过程是比较快的,不易于观察,利用慢动作播放分析可以非常清楚地观察到重物下落缓冲的过程。可以更好的说明,重物下落受到的反冲力的大小不是一样的,而且是越来越大的,而且通过这段视频,可以清楚的看到跳球与地面接触过程中发生形变,又恢复形变的过程。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建立,如果没有这些画面,学生对形变的产生,恢复就比较难理解,无法建立直观感觉。

3.应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将抽象的,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形象化,比如波的叠加的教学:(视频:波的叠加多媒体辅助分析实验)

波的叠加过程快,不易观察,利用慢动作播放分析可以非常清楚地观察到波的叠加过程,并可以观察任意时刻的叠加波形,做到动态观察与静态观察的有机结合。利用电脑辅助,画出原来波的图形以及叠加后波的图形,再用矢量和来检验得出波的叠加原理。在这个实验当中,应用了多媒体技术使波的叠加原理的教学过程变得轻松自然,水到渠成。

第三部分,实验室教学资源的开发。

说到实验室资源,各个学校的情况可以说良莠不齐,条件好的学校,可以有电学实验室、光学实验室、热力学实验室等。条件不好的学校甚至连一间象样的实验室都没有。但问题是有了实验室,我们有没有做到充分利用?请看这张照片,是实验室,锈迹斑斑的门锁,不知道多长时间没有开出过实验,学生又多长时间没有进过实验室,这是对课程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现在还有这样的现象:在新课程的教材中介绍了许多小实验,这些小实验都很有意思,如果都在课堂上由老师代做,就失去了学生动手实验的乐趣,也违背了设计这些实验的初衷。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许多器材他们手头上又没有,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一方面是实验室的长期空置不用,一方面是学生想实验又没有器材,那么,能不能在二者之间有所平衡呢?

1.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让想做实验的同学自行完成实验;或者他们自己制定了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帮忙解决器材问题,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场所和帮助。有的学校已经在开放实验室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自习课时间或者中午时间,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老师给与学生指导,为其提供实验的器材,并在适当时给予必要的辅导。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

而且开放实验室对于一些学生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也很有帮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过一组跟纸张有关的探究实验,通过小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把两本书交叉夹在一起,有摩擦阻力,交叉的纸张更多一些,摩擦力更大,拔不出来了。

通过小实验可以清楚的演示离心现象,让学生理解物理做离心运动时,速度方向是沿切线方向。这些实验材料简单实验有趣,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开展活动我们不必追求购买现成的仪器,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去制作一些实验。比如制作会爬坡的圆锥:就是在厚纸板上画一个圆,把它剪下来,剪成两个等大的半圆,再用透明胶带将它们粘成两个等大的圆锥,对接粘好就可以了。那么实验做完以后,我们可以提出问题:爬坡效果跟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猜想 :可能跟斜坡倾角有关、可能跟两轨道夹角有关、可能跟圆锥体顶角有关等等

这些实验是学生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自己制作完成的,而且是怀着极大的兴趣去完成的,可见,我们只要给学生充分进行探究的场所和器材,学生是会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的。这样,我们的实验室资源才算没有浪费。

2.提高实验室利用率的另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最大限度的利用实验器材,充分挖掘其实验功能,做到一物多用。充分利用多年闲置的器材开发新的实验,做到废物利用。可以对现有仪器和实验以及过时的仪器和实验进行改造,优化组合,设计出新的实验。可以对现有仪器进行改造、拆解、重新组合,设计出一些新的实验。所以我们老师们只要做个有心人,将实验室中的器材多揣摩揣摩,会想出出人意料的用处的。3.开辟家庭实验室。过去的实验室阵地,主要局限于校内,但是现有实验室的课程资源,也已满足不了新课程背景下数量繁多、形式多变、探究性的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有的探究性实验和调查必须到校外尤其是家庭才能完成。因此开辟家庭实验室也是很有必要的。要求学生各自进行家庭实验也是实施新课标的需要。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书房或卧室作为实验室,把书桌作为实验桌,把自己收集的细小物品简单制作成实验仪器或从学校实验室零时借用仪器,这样就可以进行一些家庭实验。例如:利用扁的葡萄酒瓶可以自制成微小形变实验器;利用可乐瓶、打气筒、气门芯等做水火箭实验;利用溜溜球做向心力实验;利用玩具激光发射器、大头针做泊松亮斑实验等。

家庭实验室是物理实验室阵地的延伸,学生制作的各式各样的实验器材不但可以丰富了实验室的课程资源,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4.身边的物品和器具也是重要的实验室资源,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自制教具,通过教具自制,用于演示某种物理现象,用于辅助教学,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这些已经在低成本实验的开发中讲过了,在这里我们就不在讨论了。5.智能物理实验室。除了上述的提到的实验室应该如何开发它的功能外,在这里给大家介绍另一种实验室。《智能物理实验室》是一个实验器材完备的综合虚拟实验室,在这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创建物理模型,进行模拟实验。在物理课的学习中适当地使用这类软件,不但可以丰富学生对于物理情境的感性认识,深化对科学规律的理解,而且对于中学实验室中不能完成的那些实验,这类软件的意义更为重要,是真实实验室的有益补充。

6.DIS系统。现在数字化实验室与传感器的综合应用在许多学校的教学都有所应用,也就是我们俗称的DIS系统,数字化实验室是一个开放性的实验平台,将传感器和计算机组成多功能的测量系统,能够独立地或与传统的仪器结合起来进行实验,快速、高精度,实时地采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

传统的实验设备通常需要人工读数、记录,难以观测快速变化的过程,也不便研究复杂的问题。数字化实验室通过高精度高速度的数据采集,能够实时记录实验的每一个过程,把转瞬即逝的实验数据记录下来,高效、直观,便于学生仔细观察、加以深入理解,从而较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另外,数字化实验室在图像处理上还具有快速直观的特点,节省了大量的运算和作图的时间,使学生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规律的探究上, 这一点是数字化实验室比传统实验室明显的一个优势。

在实际教学当中,有些老师担心计算机用鼠标点击几下计算结果就出来了,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物理原理和作图的技能。实际上,学生掌握传统的方法是完全有必要的,这是基本功。但是我们从上面的演示当中也可以感觉到,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我们并没有游离于物理原理之外。物理思想、方法仍然是这一系列计算机运算背后的精髓,我们仅仅只是利用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快,图形处理功能强大,软件操作简单等等这些显著特点,来改进我们的实验数据处理手段。应用这种更为快捷、更为先进的实验数据处理手段,将使我们在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当中减少繁杂的重复的运算,使探究的思路主线更为明确。

第四部分社会教学资源的开发

不管是哪种教学手段,只要是合理的利用,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其实,开发课程资源,不仅仅是局限在学校内,要充分开发社会教育资源,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开发和利用社会实验资源,对课程目标的实现,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符合课标要求: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了明确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新的教学理念。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开发和利用社会实验资源。

1.教师可以利用电视、报刊、杂志等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一方面,向学生介绍电视中的科学教育栏目,建议学生收看并写出记录或进行讨论、交流。要使学生养成习惯,关心电视中的科学节目。另一方面,要通过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养成关心科技发展的习惯。在这些科技节目中,往往有一些我们老师想不到的科学实验,科学家能站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思考一些问题,更能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因此,适当的让学生关注一些这样的节目,或者在教学中适当的用一些这样的画面作为教学的引入,是会起到良好的效果的。

再比如说报纸、杂志,更是我们每日都见到的文字资源,有许多资料是可以拿来给学生作为教学资料的。比如去年,我们国家“嫦娥一号”探月工程的实施,各种媒体都有报道,电视上有,但对于我们一般老师来讲,看完很难留下资料,证据,而报刊,杂志则可以长久保存,有意识的收集这些资料,等到关键时刻就可以拿来用了。又如,5.12汶川大地震,许多幸存者描述当时的感觉是:“房间先上下震动,然后左右震动”。这是人真实的感受,保存这些资料,在机械波的教学中,就可以用来比较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是绝对真实、可信的证据。

2.关于社会资源,还可以是我们的身边的实物、景象的照片等。比如我们生活中存在的景物--八角楼。八角楼是古代的一中建筑,从外观上看特别精致,实际还蕴含着物理道理。在力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画出八角楼的结构图,同时分析它受力,让学生理解古老的建筑是如何经历时间和历史的考验的。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因势利导,加以组织、利用。让学生欣赏古建筑的同时学到一些物理知识。

又如海边奇景-风动石,好象风一吹就能吹倒一样,但实际上它很牢固。为何石头能始终站立于此呢?在重力重心的教学中可以用来分析石头为什么没有掉下来,同时可以和学生说说风动石的一些现象,这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教学。

自然界的许多奇趣现象是天然的课程资源,我们都可以通过照片展示给学生。这是一张雨后彩虹的风景,为什么自然界有这样的景致呢?这可以用来光的折射的教学中,学生不仅有理解不同波长的光的折射率是不一样的,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如日食,海市蜃楼的照片等,都是光学学习的极好资源。

通过日程常生活中和物理知识相关场景、现象的展示,让学生感觉在五彩缤纷、神奇的大自然中处处存在着和物理息息相关的大量的信息。生活中有物理,许多资源是有待老师们去开发,应用的。

3.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宫、游乐园等场馆集中了许多有用的大、中型科学教育的器材,这是一般学校难以具备的有利条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科技教育资源,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主动参与其中的实践活动,在娱乐中学习物理知识,体验物理的奥秘,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这种感受、体验和收获是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

比如,我们静电屏蔽实验,通常是将纸条粘在金属笼的内外,观察金属笼外的纸条张开了,而金属笼内的纸条却纹丝不动,说明了笼内不带电,现象明显但是趣味性不够。有的教师用小鸟来做实验,把小鸟放在金属笼内,外面加上高压电,高压放电可怕的声音,还有耀眼的弧光立即吸引了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同学们都替小鸟担心,但是笼子内的小鸟却安然无恙,这时如果再提出问题,试想如果是同学自己在笼子里呢?这个实验一定会更加刺激有趣。在科技馆当中我们就可以完成这样的大型实验。将法拉第笼加上高压,人在里面却是安然无恙,这就是屏蔽作用。相信学生们看到火花飞溅的刺激场面,对静电屏蔽的印象一定会非常深刻的。这样的实验才有更强的说服力。

再比如说飞车走壁实验也是如此。游乐场所、科技馆就是我们的大型实验室。将这些视频用到圆周运动、向心力的教学中,相信一定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4.我们身边的工厂,农村,大中专院校等等都是我们 可以开发课程资源的场所。尤其是附近有这样条件的学校,一定要很好的利用,那是天然的课程资源。比如,农村地区的学生比较熟悉的水车,石磨等,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比如摩擦力的教学,历来是难点,尤其是对于静摩擦力的方向很难想象。正好我们学校旁边是一个仓库,每天都有大量的货物被传送带运送,可以让学生观察货物的运动,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摩擦力,货物会朝哪个方向运动,从而得出静摩擦力的方向。

对于周围有大中专院校的中学,也要充分利用这个资源,因为大中专院校中的许多专业仪器是中学没有的,让学生参观、有条件的甚至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进行自己的科学探究,提前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对于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非常有意义的。

5.互联网可以用于支持师生之间和学生同伴之间的沟通。除了传递教育信息外,可作为认知工具来用。在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围绕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它具有个别化和交互性两个方面的特点,有独特的优势。网络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大致有以下的情况:一是教师、学生利用网络查资料,获取信息,这是目前大家都普遍应用的。另一种就是利用局域网进行网络教学学习,这个方面目前还不普遍,只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有开展。

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此外,我们在网页设计的过程当中,还应当注意不要把网络教学变成是“穿新鞋走老路”的高成本的教学,避免单纯的例题和练习检测,要选择合适的课型并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要贯穿“把物理作为一种完整的科学文化教育”的思想。

在互联网上的科学教学网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具有个别化、交互性、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时空不限性,鼓励教师和学生能熟练运用这种新的资源。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与科学教育相关的网站。

物理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5

今年暑假,我上网参加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通过视频课堂的学习提高了关于新课程方面的认识,为今后新课程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将参加培训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通过培训,我更加明确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高中教育的定位:从我国的社会需求来看,一方面,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增长,另一方面,使我国由一个人口大国转变成人力资源大国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中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从受教育者个体发展来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普通高中教育关注每位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与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思考和规划人生的意识与能力。

通过培训,我更加明确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2.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3.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4.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通过培训,我更加明确了新课程目标: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新课程具体目标由过去的单一注重知识目标变为三维目标并重,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

通过培训,我更加明确了新课程的结构,即模块化、系列化,必修和选修相结合,体现了课程的选择性,其中共同必修模块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的应用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三个选修系列分别是为喜欢这些内容的学生准备的。

通过培训,我更加明确了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目标,还要注重达到知识目标的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对知识的要求比较宽泛,通过“活动建议”的形式对标准做进一步描述。

通过培训,我重新用新课程理念来审视自己的物理教学,认真检查、对照、反思,发现了教学上的一些误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尽快融入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下面具体总结一下新课程的几个特点:

一、学生地位―――主人化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生的地位如何确定?传统的提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在教学实施中不尽人意,教师主导,导得过多,导得过细,学生总是在教师铺设好的平坦道路上接受教育,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而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

二、学习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学习方式单一,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即:老师讲,学生听,靠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当收音机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时就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缺乏创新的激情与活力。因此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新课程的书本深刻体现了这一点。

三、教师角色―――多重化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单一的角色——知识的传授者,而新课标要求“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即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四、学生评价―――全面化

新课标强调,要由传统的单纯考查学生的书面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全面发展。评价内容要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要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时应注意激励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差异性原则。

这次的培训学习,我的确感到长了许多见识,教学思路灵活了,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首先作为新课改教师,在课堂的设计上一定要力求新颖,讲求实效性,不能活动多多而没有实质内容;教师的语言要有亲和力,要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甚至蹲下身来看学生,充分的尊重学生;再者在课堂上,教师只起一个引路的作用,不可以在焦急之中代替学生去解决问题,那样又成了“满堂灌”的形式;在引领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实验时,教师

物理新课程培训之学习体会 篇6

走进高中物理新课程,面对课程结构、内容、目标的变化,我们既感觉新鲜,又感觉惶恐。课改对一线教师来讲,既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更是一个艰巨的挑战。首先,体现在培训的形式上。假期中,教育部组织高中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目的是为了使教师尽快熟悉、理解新课程,并在实际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精神。其次,体现在培训的内容上。培训的内容从国内外课改的背景入手,从课程目标的制定、变化以及实施谈起,以课程的结构、知识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变化为主要内容,同时还有面对新课改,教师应做好的各种心理和技能准备。再次,体现在即将实施的课程教学中。新的课程目标一改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合为一体,设定三维课程目标。在这三维课程目标的实施上,要体现出“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注重过程与方法应用,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体验”的目标实现过程。这个实现过程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多样化,特别是探究式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要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相互合作等方式,参与课堂,领悟物理知识。

高中新课改给物理教师胜任物理教学提出了很多挑战。其一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其二是教学内容的更新;其三是教学模式和手段的更新;其四是评价方式的更新。面对这些挑战,我们一是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二是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借助已有课改经验,实施当地的课改;三是勇于实践,不仅进行课堂上的教学实践,而且把学生从课堂引向生活,引向实验室,引向科学探究;四是不断探索评价模式,把过去单纯的分数评价逐步转化为对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评价,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作为载体,把过程和方法作为手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体验作为结果进行评价,同时还要考查学生、家长、社会等的评价意见。总之,把评价的方法、范围和手段尽可能地综合化。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模块教学、探究性学习是物理课程改革的亮点,教师们在讨论中对模块教学、探究性学习讨论的非常热烈。他们认为新课程的模块教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实施模块教学有利于具有不同爱好的学生学习和发展;探究性学习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但同时也有些老师提出了疑问:新课程改革增强了探索性学习,这样势必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更多的是通过实验自己来总结得到结论,那么这样肯定会导致教学过程中有些基本的内容无法按计划完成;还有老师担心把学生全放开了,学生会不会放任自流,教师在课堂中又该做些什么等等。是的,新课程实施模块式教学和探究性学习,在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空间同时,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那么,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怎么样的?究竟什么样的课才算一堂好课呢?我通过这次新课程培训,收获很大。我认为,新课改标志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主动型学习转变。新课程、新教材体现着新思想、新观念、创新意,要求教师角色发生以下三个转变。

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在对传统教育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对教师提出: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由学习的“促进者”,而非传统的只“教”的教师。这个“促进者”的角色特别适用于新课程中的教师。作为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教师是知识的唯一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掌握课堂的主宰权,严格控制和监督学生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宗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不太受教师的关注。然而,新课改要求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传播者,而应该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及较高的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

二、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要尊重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1.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人们必须具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此,教育只向学生传授教科书的知识已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获取、分析、判断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做学生获取知识的引路人,使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

2.做学生发现问题的启发人。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重要。新课程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激疑善问,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批判。

3.做解决问题的参与人。新课程强调师生关系是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相互激励的过程。学生可以打断教师提问,也可以立刻进行课堂讨论,教师不要怕学生问倒,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懂和不够,在实践中,真正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恰当的研究方法和步骤,从而解决问题。

三、由居高临下的“知识垄断权威”转变为“平等参与学生研究”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在“课改”中面临最大的挑战是角色的变化。为此,广大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认真学习,对过去那种“居高临下,惟我独尊”的旧观念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教师的授课不再是权威的理论,教师更不是理论的权威,而要放下架子,同学生交朋友,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同他们一道研究,一起探索。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决改掉我“讲”你“听”,我“写”你“记”的那种陈规陋习,创设生动活泼、争议探索的教学氛围,重能力、轻知识,重过程、轻结果,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得到培养。

而针对新课改要求下的教学模式来说,物理课程的教学更是发生了很多的转变。

一、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过程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提出了高中物理课程的具体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需要从这三个维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制定科学探究计划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已有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提高科学探究质量,关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不仅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也是《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目标。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物理课程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自己去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三、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知识、能力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图片、短片、事例说明等向学生展示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物体,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进行主动探究。

四、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作风,特别是学生获得的亲身体验和实践经验,是十分宝贵和不可替代的。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是目前物理教学十分需要的。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新课程的启动,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这不取决于个人选择,而是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坚持新课改的宗旨,不断摸索,不断努力,不断进步,向优秀物理教师的目标迈进!

高中物理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7

在初中和高中物理都进行课改的历史环境下, 初中的新课程在内容和难度上进行了很多调整, 初中课改教材对新知识的引入来源于生活, 符合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而新课标认为高中物理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 并明确了物理课程的教育、教学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 学生在高中物理课程中不仅要学习“物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 ”而且需要“体验科学探索过程”“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从而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但是, 初高中衔接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困难。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高一物理难教难学, 高一新生对学习物理普遍存在较大障碍。在我校高一年级两个班的同学的一次抽样调查中, 有20.1%的同学认为物理是高一八门课中最难学的, 而选择物理最难学的同学中认为难学的主要因素则是找不到好的方法。

为何物理会成为许多学生的拦路虎?

思维方式要求改变是主要原因。初中物理课程基本上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 大多数问题是以生动的自然、生活现象或直观的实验为依据, 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形象思维获得相关的知识;而高中物理课程多数以抽象思维为基础, 研究问题时往往不能以直观现象直接得出结论, 而是要对直观的现象、数据加以抽象、归纳, 才能得出结论。初中课程的问题的逻辑关系多是单因素的归因;高中课程的问题的逻辑关系则是多因素的归因, 而且还是递进式、归纳式的逻辑关系为主, 要求自然高了很多。

二、对策

如何搞好新课程下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呢?

许多常规教学很难突破衔接的瓶颈, 这是因为现在的高中学生很喜欢新鲜的东西, 这势必要求我们也一定要求新求变。“一如既往”教学方式往往很难有成效, 我们一定要用一些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进行渗透教学, 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奇特的疗效。

1. 让物理生活化, 共同去探索奥秘。

把物理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 学物理是有用的,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物理知识与应用技术、人文学科相结合, 能使学生获得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 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 可以讲述一下物理的发展史;又如, 在讲解人造卫星时, 可以讲中国卫星的发射基地以及“神州飞船”的发射成功;并可以让学生去查阅资料了解宇航员在太空中是怎么生活的。再如, 在电学时, 有许多电学器材:电容器、电感、电表等。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自行去拆卸和组装一些废弃的收音机等家用电器, 去实际感受这些电学器材的作用。教师和学生都要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 并适当进行讨论。

2. 让学生学会用物理去创造。

21世纪将是创造的世纪。世界的发展靠创造, 墨守成规是一个民族走向衰亡的开始。同时, 面对这样一个竞争的时代, 创新不能缺少。现在高考的改革趋势也十分强调创新。“高考要能选拔出那些有一定创造潜能、但在其他方面也许不太突出的怪才, ”中国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在全国初、高中教育校长论坛上表示, 现在的高考制度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选拔, 高考改革的方向是“改变现在一张试卷为所有类型院校选拔人才的不合理现状。”

现在的学生很欢迎创新, 也很想创新, 所以我们要为他们搭好这一平台, 帮助学生锻炼他们的思维, 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

学生在常规学习活动中, 一般以接受正确的知识, 答案都是唯一的, 思维方法也容易墨守成规:从问题和答案之间, 直线思维方法, 即:

我们应当鼓励学生扩散思维, 让他们发现, 问题与对应的答案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1) 发散思维:

甚至是问题和答案可以成多点对应, 成为网络化

(2) 网络思维:

要设计一些答案并不唯一的物理活动, 让学生能在物理思维中自由飞翔。

拿本校来说, 学校开展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而一些科技项目的校本课程老师基本上是物理老师。在这些课程中, 要运用大量的物理知识。

用干面条, 橡皮泥, 针线包, 牙签、筷子、报纸, 铅画纸, 天平, 砝码等等这些生活中最常见的用品让学生来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创造和创新。

问题一:用面条搭一个水平距离最长的建筑物, 只能用面条、橡皮泥和针线。

这就需要用到受力分析, 考虑力的平衡和重心, 甚至还要涉及到建筑力学的衍架结构, 学生会做出各种不同形状的面条架子, 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中, 实现最好的答案。在这个制作的过理程中, 学生应用了物理知识, 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

问题二:制作一辆先用3枚1元硬币作为重力能源, 可以行驶的小车;行驶到一定距离后再自动启动1节5号电池为动力源的电动机, 由电动机驱使小车继续前进, 最终到达终点门标里。小车从起点线出发, 让重力能源行驶的距离尽可能的长;启动电能后, 让小车能进入到终点的门标。这一任务的关键是:势能—动能—行车—启动电源—继续行车——直到门标。

这题需要学生研究:重力势能转化来的动能怎么转化成小车的动能;然后要使小车开得尽可能的长, 这里就要考虑轮子的大小, 轮子和地面的阻力;同时, 有要使小车能自动启动, 就要思考电源的控制开关怎么设计, 马达是装在轮子上好呢还是用风扇好, 车身的材料用什么好

这个题集合多种物理知识, 极大的考验了每个学生。可以说学生对物理知识从来没有这么系统的应用过, 我们可以发现物理在这里被提升到从来没有过的高度。学生在失败中不断挑战自己, 获得了一种刺激感, 自身的智慧也得到无限拓展。

学生也能体会到学习物理的真正意义, 它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工具, 并不只是用来算算题目这么简单的。

问题三:水火箭, 要求让水火箭飞的越远越好。我们的学生是高一的, 他们还没有学过动量, 但为了使水火箭飞的远, 他们自发的会去找动量的相关知识, 动能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都早早掌握了。这些学生还具备了自学物理的能力, 关键是他们还有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更加不会觉得物理枯燥了。

这些平台给学生和老师都带来了惊喜, 在快乐中学习了物理, 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情感。

三、实践

1. 学校开设校本课程是一大保障。

我校的一大特色就是校本课程。学校有校本课堂就有了训练时间的保障, 让学生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参与这些特色的校本课程中。同时又是学生自主报名, 就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所以说, 学校的这个课程设置是非常重要的保障。

有些学校担心, 准备了校本课程后, 学校的课时就会不足。但事实上每周抽出几节课, 对于课时和进度是绝对不会有影响的。因为, 只要用这些校本课程发挥功效, 这个“1”节课的效率远大于原来的功效。也就是说, 这些特色的校本课程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很久, 或者说可以给学生带来长久的热情。

校本课程安排时间时应当是一个年段统一, 而不要每个班分散, 一个年级的所有班应该集中开展, 这样可以避免教学秩序的影响, 大家都有校本课程, 其他班级也不会因此而分心。

至于开展的场所, 最好就是因学科而异, 不要局限在教室里, 可以去操场, 实验室, 比如说, 我们做“高空落蛋”的活动时甚至可以在屋顶。但这些都离不开学校的支持。

2. 教师开发创新题目是一大基础。

这些特色校本课程的题型是不固定的, 很多设备材料是不可能事先准备好的, 本人找来过面条, 橡皮泥, 针线包, 牙签等等, 找来过报纸, 铅画纸, 天平, 砝码等等, 设计出了很多原创题。像用面条搭一个水平距离最长的建筑物, 只能用面条、橡皮泥和针线等;三角形的固定性可以运用到建筑上, 使桥、房屋等更稳固, 用牙签和橡皮泥也可以做一个稳定的建筑;用报纸也可以做一座伟大的桥梁。这里面很多知识都是涉及建筑力学, 桁架结构等, 学生都象一个个未来的建筑师。

这些题目是没有固定答案的, 所以最大程度的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以及他们的团体合作精神。

教师开发题目时, 一定要注意题目中包含的科学性, 而且要能够有创意。同时, 内容必须具有开放性, 如果题目是毫无科技成分, 或者说带给学生只是机械地动手完成, 那自然无法达成我们所追求的效果。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 新的目标和新的主题不断生成, 师生在学习中所获取的信息、采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体验和取得的成果, 对于本人和他人都具有宝贵的启示、借鉴作用。

学生对这样的学科是相当有兴趣的, 他们在课中可以竞争, 可以合作, 大家完全平等, 按他们的说法他们常常会投入其中而忘了下课铃声。他们如此喜欢这门课是对教师的最大鼓励。

3. 合理的学习模式是一大关键。

这些课程的开展一定要注重小组合作, 一个人的思维毕竟有限, 只有几个人的合作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小组与小组之间是竞争的, 往往采取竞赛的形式。每个小组为了最先最好完成任务或问题, 都积极讨论合作, 脑袋展开高速的运转, 各种物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得到回忆并被应用, 得到很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已知的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个过程他们要进行对多种科学规律的比较, 选择合适的方法。在他们的研究和制作过程中, 有批判性的评价自己的方法。在不断的尝试下, 不断的发现新问题, 得到一些可行的方法和新的规律。

最后, 教师的评价方式也很重要。我们一定要强调学生全员参与, 采用形成性评价比较合理。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 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成效

用一些特色的平台结合教学, 这种渗透是相当大的。学生有了校本课程, 表面上每周一两节课, 但这几节课带来的效益是相当大, “1+1”在这里远大于“2”。这种特色的渗透教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1. 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在渗透教学中, 创造和提供了更多活动的机会, 这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本人感觉和学生从来没有这么亲近过。学生会跟老师有很多交流, 教师也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也能更加信任教师。教师和学生都能真诚相待, 教师和学生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下自然可以做到教学相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 也会主动到办公室找老师解决问题了, 这种场面是可喜的。教师也会在这样的教学中放下架子, 和学生很好的融合。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却、和谐的关系, 保证学生心情舒畅, 思维敏捷, 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

2. 学生成为主人, 热情高涨。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学生感觉“读书不是老师要我们读, 而是我自己想学的。”学生在这种心情下, 学习劲头自然高涨, 学习再也不感到痛苦了。学生有了开展自我开拓的学习, 自然会觉得不是被动的学习。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也融入到集体中去。学生不再受教科书和教师的权威束缚, 思维可以更加的自由发挥。学生有了很强的自主性, 敢于冒险和创新了。同时, 很多知识都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学生感觉物理再也不是空洞的、飘渺的, 相反是很实在的, 是可以在生活中用到的。学生在发散思维的训练下, 处理问题时思路开阔, 反应敏捷。在学习物理时能够摆脱以往的死板、机械解题的缺点了;有许多学生反映, 连粗心大意的缺点都改掉了。

3. 综合能力加强, 合作氛围变浓。

学生的实践能力变强, 对任何知识都有了审视的态度, 并都想自己去探索一下, 具备了一些自学能力。最可喜的是学生乐于主动参与、勤于动手,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明显改善。学习上遇到困难, 也能自发的组成几人小组, 学习风气也有较大的提高。在相互合作氛围中, 学生不仅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语言表达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 还养成了独立思考问题和有创意的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 养成了用科学的眼睛去观察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世界。

有个学生观察到课桌椅的高低会影响到同学坐的舒适程度, 提出了自己的创新作品。

具体的设计图纸如下:

说明:凳子是不锈钢腿管, 里层稍细, 可以在外层内部自由伸缩, 外层上有个卡口, 可以通过卡口上的螺丝把里层固定, 四只脚都可以高低伸缩, 达到每个同学所需的高度。这样的凳子更具舒适度, 更具人性化!

我们的学生获得这种能力是他们最大的成功, 也是现代教育所想要的阐明的一种思路, 可见, 这种特色的校本课程的确激活了他们的思维。

4. 困难生得到了新生。

我们的特色校本课程渗透教学, 人人平等, 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照样可以在平常的活动中大显身手。在这种活动中, 困难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 感受到了物理的美妙。同时, 他们从实践活动中发现自己有时比成绩好的学生还要强, 有了成功的体验。他们开始不再低头了, 有时候也能参与到平常的物理课中, 他们从成功逐渐找回了自信。虽然困难生有时还会遇到困难, 但校本课程锻炼了他们的意志, 早已驱散了对学习物理的恐惧。同时, 为了在校本课程中能更出色的展示自己的实力, 他们不断地向真理发起冲击。他们也不再自卑了, 敢于向教师请教问题, 逐渐走向了成功。

摘要:初中和高中都进行课改的历史环境下, 本文简要说明了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着重说明了在新环境下如何用一些特色的校本课程来激活物理教学, 最后总结了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

关键词:新课程,特色校本课程,渗透教学

参考文献

[1]胡炳元.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高中物理课程教改的研究 篇8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改?思路与借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c)-0160-01

1 高中物理课程教法改革

1.1 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

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走进学科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释放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并以“随堂探究卷”为桥,架师生互动平台,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质性评价手段。

1.2 建构“生活化”的课程

大家都清楚: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最伟大的发现往往来自最平凡的认知”。这两方面的客观存在与结合是建构中学物理新课程的关键,也是物理课程设计的起点。这就要求教学的设计能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物理,社会的物理”,总之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物理,而并非“书本上的方块字”和实验室中“冷冰冰的仪器”。

1.3 注重科学探究 ,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原则上应包括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每个要素都有很重要的能力培养目标,但一个科学的探究流程决不是各要素的机械堆砌,而是各要素切适的、合理的组合。

1.4 发挥伙伴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合作学习”是一种互助性学习方式,它可以是师生合作,也可以是生生合作,其产生的效果往往应是1+1>2。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交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创设一些合适的空间和时境,勇敢地走下“神坛”——讲台,走进学生,把自己塑造成“学生式的教师”,而设法把学生培养成为“教师式的学生”,激起他们沉睡的内在的“学习情感”挖掘他们的内在动力,最终“学会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1.5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个人认为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应注意以下基本原则:评价标准应该多维:指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方法应多样化:注重形成性评价;注重质性评价—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主体应多元化:自评与互评结合;突出对学生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1.6 随堂探究卷评价法

我个人认为在当前的教育机制下,课堂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为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了“随堂探究卷”的评价方式,即根据教学内容悉心编制一份在课堂上能架设师生互动平台,在课后能提供一种有效的信息再处理方式的试卷,记录学生探究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它也是一种学生成长记录档案,且便于操作。实践证明,效果是不错的。

2 新教改背景下高中物理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分析

教学原则:它重视知识的源泉是生产实践,反过来又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关系,把知识与生产实践、科学技术结合在一起,既使学生理解掌握科学知识,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概而言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的自主发现,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和经历,强调课堂的互动合作。教学内容:应当从过去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系的多元化教学内容。应敢于大胆改变或重组教材相关的内容与结构,做到精选、精讲,并在互动、自主的学习中不断延展与生成。教学方法:应当从过去以知识量为目标,以讲授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听中学”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教师角色:应当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实现上述三个转变的核心,是能有效地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的各种感官、思维、情感真正“动”起来。从而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 新教改背景下高中物理课程课堂教学的模式分析

综合上述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建构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从构成教学模式的要素的角度看,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应符合下列条件:第一,从问题入手,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根据生活实例或已有的生活经验、观点,引导学生提出课堂的主要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这一目标产生的过程及确定目标的理由和依据,使学生认可目标,接受目标,并能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学习与研究探索。第二,提供必要的学习信息,加以适度的点拨指导。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指导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当然,会有学生面临问题、困惑、挫折甚至失败,这意味着学生可能花很多时间结果一无所获,但它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不可量化的长远效果,也是难以言谈的丰厚回报。第三,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创新。社会发展依赖于人类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知识为载体,把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形成一个“是什么、为什么、会怎么样、还可怎么样、有哪些内在联系和规律、有那些应用、它的发展和前景是怎样的”等好的思考习惯,提高学生的分析与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并且在合作探究中引发创新意识,在感受体验中提高创新能力。如:在临近下课时,师生可共同对探究内容进行反思小节,反思本节课究竟学了那些知识,为什么学这些知识,学的过程有什么经验与失误,下一次怎样进行改进才能做的更好,最后留一些“方法与结果具有多样性”的作业或“问题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可研性”的作业,使学生的探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能力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第四,教学评价设置多维评价手段。重视发展性评价和过程评价,评价应力促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

4 结语

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所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目前实践新课程最值得研究的一个教育话题。新一轮课程改革,既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基础教育得到更快发展的一次机遇。

参考文献

[1] 吕世虎,肖鸿民.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上一篇:配电设备及线路巡视下一篇:七年级数学兴趣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