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2课时)(新人教A版必修5)

2025-02-07|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数学: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2课时)(新人教A版必修5)(共4篇)

数学: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2课时)(新人教A版必修5) 篇1

课题: §3.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授课类型:新授课

(第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了解等差数列的一些性质,并会用它们解决一些相关问题;会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 项和的公式研究 的最值;

过程与方法:经历公式应用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关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再一次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数学地解决问题。●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求和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首先回忆一下上一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1:Snn(a1an)2n(n1)d 2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2:Snna1Ⅱ.讲授新课

探究:——课本P51的探究活动

结论: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pn2qnr,其中p、q、r为常数,且p0,那么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吗?如果是,它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多少? 由Snpn2qnr,得S1a1pqr

当n2时anSnSn1=(pnqnr)[p(n1)q(n1)r]=2pn(pq)

22danan1[2pn(pq)][2p(n1)(pq)]=2p 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2:Snna1n(n1)d可化成式子: 2Snd2dn(a1)n,当d≠0,是一个常数项为零的二次式 22[范例讲解] 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问题

数学: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2课时)(新人教A版必修5) 篇2

授课类型:新授课

(第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灵活应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深刻理解等比中项概念;熟悉等比数列的有关性质,并系统了解判断数列是否成等比数列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对等比数列的性质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感受数列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模型,体会数学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枯燥无味的,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

等比中项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等比数列定义、通项公式、性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首先回忆一下上一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1.等比数列: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q≠0),即:an=q(q≠0)an1n1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na1q(a1q0),anamqnm(amq0)

an13.{an}成等比数列=q(nN,q≠0)

“an≠0”是数列{an}成等比数列

an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4.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的数列:非零常数列 Ⅱ.讲授新课

1.等比中项: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那么称这个数G为a与b的等比中项.即G=±ab(a,b同号)

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则GbG2abGab,aG反之,若G=ab,则≠0)[范例讲解] 课本P58例4 证明:设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比为q1;bn的首项为b1,公比为q2,2Gb,即a,G,b成等比数列。∴a,G,b成等比数列G2=ab(a·baG

数学: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2课时)(新人教A版必修5) 篇3

知识点:

1、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公式:①;②.

2、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则,且,.

②若项数为,则,且,(其中,).

同步练习:

1、首项为的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则与的关系是()

A.

B.

C.

D.

2、已知等差数列,,则等于()

A.

B.

C.

D.

3、已知等差数列满足,且,则其前项之和为()

A.

B.

C.

D.

4、等差数列中,…,…,则为()

A.

B.

C.

D.

5、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为,公差是整数,从第项开始为负值,则公差为()

A.

B.

C.

D.

6、若等差数列共有项,且奇数项的和为,偶数项的和为,则项数为()

A.

B.

C.

D.

7、等差数列中,它的前项的平均值为,若从中抽去一项,余下的项的平均值为,则抽去的是()

A.

B.

C.

D.

8、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则的前项和等于()

A.

B.

C.

D.

9、一个等差数列共项,其中奇数项的和为,偶数项的和为,则第项是()

A.

B.

C.

D.

10、在等差数列中,公差,首项,如果这个数列的前项的和,则应是()

A.

B.

C.

D.

11、在等差数列中,若,是数列的前项和,则的值为()

A.

B.

C.

D.

12、已知某等差数列共有项,其奇数项之和为,偶数项之和为,则公差为()

A.

B.

C.

D.

13、等差数列中,,则此数列前项和等于()

A.

B.

C.

D.

14、设数列是等差数列,且,是数列的前项和,则()

A.

B.

C.

D.

15、设是等差数列的前项和,若,则()

A.

B.

C.

D.

16、在等差数列中,已知,则等于()

A.

B.

C.

D.

17、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当,变化时,若是一个定值,那么下列各数中也为定值的是()

A.

B.

C.

D.

18、在等差数列中,、是方程的两个根,则是()

A.

B.

C.

D.

19、在等差数列中,,则此数列前项和等于()

A.

B.

C.

D.

20、已知数列的通项为,若要使此数列的前项和最大,则的值为()

A.

B.

C.或

D.

21、数列的前项和,则它的通项公式是()

A.

B.

C.

D.

22、在数列中,,且它的通项公式是关于自然数的一次函数,则它的前项的和为_________.

23、在等差数列中,,则________.

24、在等差数列中,,则_______.

25、若一个等差数列前项的和为,最后项的和为,且所有项的和为,则这个数列有________项.

26、设为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则___________.

27、设等差数列的前项和,若,则公差为________(用数字作答).

28、求下列数列中的前项和:

①,;②,;③,.

29、在等差数列中,若,求该数列前项和.

30、在等差数列中,已知,公差,求.

数学: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2课时)(新人教A版必修5) 篇4

1.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 2.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

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重点难点】 1.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2.难点:勾股定理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中的作用.【知识链接】

复习1:在一个三角形中,各和它所对角的的相等,即==.

复习2:在△ABC中,已知c10,A=45,C=30,解此三角形.

思考:已知两边及夹角,如何解此三角形呢?

【学习过程】 ※ 探究新知

问题:在ABC中,AB、BC、CA的长分别为c、a、b. ∵AC,∴ACAC

同理可得:a2b2c22bccosA,c2a2b22abcosC.

新知: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等于其他两边的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的积的两倍.

思考:这个式子中有几个量?

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

b2c2a

2,. cosA2bc

[理解定理]

(1)若C=90,则cosC,这时c2

a2b2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就可以求出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求出其它角.

试试:

(1)△ABC

中,a,c2,B150,求b.

(2)△ABC中,a

2,b,c1,求A.

※ 典型例题

例1.在△ABC

中,已知a

bB45,求A,C和c.

变式:在△ABC中,若AB,AC=5,且cosC=9

10,则BC=________.

例2.在△ABC中,已知三边长a3,b

4,c,求三角形的最大内角.

变式:在ABC中,若a2b2c2bc,求角A.

【学习反思】

※ 学习小结

1.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

① 已知三边,求三角;

② 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 知识拓展

在△ABC中,若a2b2c2,则角C是直角;

若a2b2c2,则角C是钝角;

222).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

※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

1.已知a

c=2,B=150°,则边b的长为().2.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5、7,则最大角为().A.60B.75C.120D.150

3.已知锐角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2、3、x,则x的取值范围是().A

x

<x<

5C. 2<x

D

<x<5 4.在△ABC中,|AB|=3,|AC|=2,AB与AC的夹角为60°,则|AB-AC|=________. 5.在△ABC中,已知三边a、b、c满足

b2a2c2ab,则∠C等于.

1.在△ABC中,已知a=7,b=8,cosC=13

14,求最大角的余弦值.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小学生安全儿歌大全下一篇:机器人喷涂技术方案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