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是把双刃剑

2024-08-31

旅游是把双刃剑(精选8篇)

旅游是把双刃剑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及各级政府机构包括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并实施涉电的法律法规数不胜数, 尽管有的法律法规有待于进一步修订完善, 但是整个电力行业仍逐渐步入了有法可依的法制化轨道。然而, 涉电的法律法规如同其他法律法规一样是一把双刃剑, 对于供电企业而言, 既是维护其合法权益的武器, 也是制约其违法行为的紧箍, 决不可越雷池一步。

1 涉电纠纷案的类型

供电企业法律工作者把涉电纠纷案分为经济纠纷案、民事纠纷案、行政纠纷案和刑事案四大类。经济纠纷案主要包括由投资、合资、担保、设备购销、物资采购、购销电、建设施工等合同引发的纠纷案件, 也称合同纠纷案。民事纠纷案主要包括由电力损害赔偿、窃电引起的民事纠纷、土地权属纠纷、劳动争议纠纷等纠纷案。行政纠纷案主要包括行政管理部门由于收费、处罚等引发的纠纷案。刑事案是指对外乱投资乱担保造成的渎职、玩忽职守造成的重大伤亡事故, 以及对外经济交往过程中的贪污受贿等案。行政纠纷案在涉电纠纷案中不可等闲视之, 如行政执法中的收费依据不符合法律规定、乱收费、乱罚款等, 虽然比例不大, 但都侵害了供电企业的合法权益。

2 别为败诉开脱

以涉电纠纷案中常发的合同纠纷案为例, 败诉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而签订的合同存在缺陷所造成。

一是签约主体不合法。如:未经授权, 企业的分支机构 (分部、分公司) 以其名义对外签约;未经授权, 企业内部职能部门以其名义对外签约等。二是形式与程序不合格。如:书面合同无法定代表人签字或法人盖章;要约与承诺内容不一致;要约与要约邀请未分清;标准 (格式) 合同条款未说明含义;要约内容未履行必备程序等。三是主要条款不齐备。如:合同标的不明确;价格条款不清楚;履行期限和时间不明确;履行地点不具体;履行方式不清楚;无违约责任条款;数字条款未确定等。四是文字表达有歧义。如:法律用语与合同内容不相符;合同用语含义、定义不清楚;合同用语有多义理解等。五是合同违法。如: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适用法律条款不适当;采取欺诈胁迫手段签订的合同;合同谈判当事人恶意串通的;采用合同方式掩盖非法目的的签订合同;损害公共利益等。六是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责任不明确等。

侵权纠纷案, 主要指电力损害赔偿案, 特别是触电伤亡赔偿案, 索赔数额巨大。产生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政府部门在赔偿数额上没有一个全面的、规范的、统一的标准, 以致在赔偿数额上弹性特别大;二是受害人自我保护意识差、监护人监护不力;三是供电企业难脱干系。如:电力设施产权管理不到位;供用电设备安装不符合规程要求或线路设备年久失修;在10 kV线路下、变压器旁违法建筑多;架空输电线路的建设标准没有达到电力规程要求;电力设施安装不规范;配电设施没有围栏或有围栏但没有达到标准;变压器台墩没有达到高度;对电力设施监管不力;电力设施没有悬挂安全警示标志等。

3 法律顾问制度不可替代

供电企业依法设置法律顾问机构或配备专职法律工作者, 专门处理企业涉及的法律事务和有关法律问题, 这无疑是供电企业为实现“公司化改组、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而确立的一项新的管理制度。供电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是依法治电的需要, 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 供电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决不仅仅是为打官司而存在, 不只是扮演“救火队”的角色, 应该实现由“事后补救型”向“事前预防型”转变, 由“咨询服务型”向“管理监控型”转变, 由“被动服从型”向“主动参与型”转变。供电企业法律顾问的根本任务是, 要把普法和法制教育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使全体职工特别是管理层、决策层对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法律法规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运用, 建立起抵御法律风险的屏障, 把缺陷消除在萌芽状态。

4 避免和减少败诉的对策

一是法制教育预防, 提高全员法律意识、法制观念, 遵纪守法。二是制度预防, 通过建章立制, 严格管理, 堵塞漏洞。三是岗位预防, 对事关企业经济利益的关键岗位, 如投资、财务、运营、采购等, 要重点关注。四是监督预防, 发挥审计、监察、纪检、法律等部门的监督功能, 完善内部监控体系。五是行为把关预防, 企业的一切行为要合法、规范, 尤其要严格合同、协议的超前把关, 防范投资、担保、经营风险。六是文件审查预防, 企业的法律文件如合同等, 具有法律效力, 必须严格履行。如果在正式签约前没有把住审查关, 出现失误, 后果是严重的, 甚至可以毁掉一个企业。

如果供电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在调解无果的情况下, 当然应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 特别是对于那些恶意拖欠巨额电费, 肆意大量窃电, 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的, 更应该主动出击, 配合司法部门坚决予以严厉打击。

旅游是把双刃剑 篇2

随着时代的变迁,计算机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全球普及开来。

但其变化的同时,也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就像一把双刃剑,一面开拓前行的道路,一面又摧残着新生代的心灵。

先来说说网络带来的好处吧。说起这,我们就会自然的想起因特网,腾迅qq、新浪微博等新一代的网络词汇,可有得聊。确实,计算机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且撇开娱乐享受不说,现在越来越多人的工作也离不开计算机。老师们上课用PPT,医生们也下电子诊书,设计师们用电脑软件绘制设计图,还可以立体图像,显得直观清楚。还有,我们学生们上信息课——制作电子杂志、个人网站、动画、小报和许多实际的东西。另一方面,网络的`确是休闲娱乐的一大乐处。我们可以在网上听听音乐,看看电影,欣赏图片,阅读报刊,查阅资料,与朋友取得最密切的联系,既方便又快捷。另外,现在也十分流行电子商务,俗称网购;价格便宜,一键式购物,赢得了许多朋友的青睐。纵观上下,网络的好处是不在少数。

但有利必有弊,自古人事不能十全十美,网络也不例外。自打信息时代到来至今,就有很多不良现象的产生。有些人利用网络传播不良信息,诋毁他人名誉,以谋取私利,坑害广大无辜的网民。其中受害最严重的要数我们青少年了。自从网络游戏风靡起来之后,他就成为了校园内外同学们交谈的话题。我们不再勤勤恳恳,取而代之的是对网络的沉溺,因为那个世界对我们有着太多的诱惑。由于痴迷网络游戏而逃学、退学、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猝死在网吧、游戏厅……这样的事例不在少数、可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现在的人都“明知山有虎”,却“偏向虎山行”呢?还是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总之现在的社会,真是令人捉摸不透。我怕哪一天,我也会不知不觉陷进去,而且越陷越深,种难以自已。我的脑子里也是一片的糊涂账。

总之,网络这把双刃剑,终归是有它存在的意义。我们不能逃避,只能坦然面对。处理好自己与网络的关系,正确的利用网络,保持清醒的头脑,做一个旁观者,这样就可以减小或者避免网络所带来的伤害。千万不要忘了,无论是把双刃剑。

药物是把“双刃剑” 篇3

1看到平价药店里好几种药都适用于自己的症状,就统统买回来备用;

2根据广告介绍去药店自行选购药品;

3“老病号”久病成医,自行“点药”;

4不管是否对症,盲目崇拜“进口药”;

5认为“便宜没好药”,价格低的药品肯定治不了病;

6在購买和服用非处方药物前,不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

7为尽快治愈,加量、超时服用非处方药;

8在用药过程中,不按医生要求定期检查血药浓度、肝肾功能、心电图等;

9不注意药物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忽视生活方式的改变;

10为掩盖药物的不良味道,随意用牛奶、果汁、茶水送服药物;

11把医嘱“每日4次”简单理解为一日三餐加睡前一次用药;

12家庭小药箱存放药品混乱,不按规定条件贮存药品;

13从不检查药品有效期,对过期药品舍不得处理或随意丢弃;

14一有头痛、发热、腹泻、外伤等,就自行服用抗生素;

15为了提高“保险系数”,任意增加抗生素使用疗程;

16认为中草药属于天然药品,无不良反应;

17认为“以毒攻毒有奇效”,滥用有毒中草药抗疾病;

18害怕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讳医忌药;

19“进补强身”观念过分深入人心,不仅用中药补,而且用西药补;

20症状重时多药联用,症状轻时少用药,甚至擅自停药。

特殊用药

一个人对药店的药剂师说:“我失眠得太厉害了。家里的那只小猫在地毯上走过去,我都会惊醒。”

药剂师飞快地拿出一包药粉,递给他。他忙问:“这药有效吗?”

“没问题。”药剂师极其自信。

“那我一天吃几次?”

预习是把双刃剑 篇4

对于小学生来讲, 很少自己去主动预习, 往往是在老师的要求下, 在家长的陪同下, 被动地去预习。预习主要有着两种情况:一是学期预习, 说穿了就是在假期上补习班, 对新教材进行系统预习;二是课前预习, 由老师布置预习作业, 学生按部就班去完成, 或者是有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 每天晚上辅导孩子的功课, 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 先把第二天老师要讲的新课给孩子讲一遍, 用心良苦, 精神可嘉, 但是, 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

先说学期预习, 说穿了就是假期补课, 补习老师对新教材的部分章节粗略地讲一遍, 这些学生就等于比其他同学先学了一遍, 从预习的角度讲, 相当充分。按照常规的逻辑, 他们通过预习, 已经熟悉了新教材, 解决了教学目标中的大部分问题, 对不懂的问题或难点心中有数, 这样上课时就应该能集中精力, 有目的地认真听课, 解决预习时留下的疑难。比其他同学听课的目的性更强, 注意力更集中, 而事实恰恰相反。他们因为学过一遍, 新的课程对他们来说毫无新鲜感, 老师的激趣也吊不起他的胃口, 自认为已经先知先觉, 高别人一等, 因此心猿意马, 听课效率极低。

究其原因, 第一, 因为年龄较低, 心里不成熟, 没有学习的自觉性, 学期预习时被动地接受补课老师的传授, 并没有在预习时提出什么疑问, 留下什么难点, 以待正式讲课时集中解决。第二, 小学生,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 学习的功利性较弱, 好奇心是促使他们学习的原动力, 身边的世界是那么新鲜和神秘, 新教材、新知识魅力无穷。在他们好奇心正浓时, 正是接受新知识的最佳时机, 但是假期的补习已经把他们对新教材的好奇心消磨殆尽。第三, 他们听课消极, 却热衷于抢答问题, 表现自己, 由于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常常不假思索, 不求甚解, 答非所问, 当众出丑。由此可见, 假期的补习行为往往得不偿失, 这应该引起家长朋友们的注意, 不要“赔了夫人又折兵”, 既花了不少补习费, 又不见孩子的成绩有起色。假期补习有违孩子的成长规律, 冤枉钱还是少花。

当然, 每当新的课本发下来, 学生对新书爱不释手, 被文章的精彩故事所吸引, 甚至对朗朗上口的文字脱口而出, 吟咏数遍;或者被数学的思维之美所感染, 为解出一道算数题而喜形于色, 这样的学期预习出乎自然, 顺应儿童天性, 应该大力提倡。此时, 教师或家长稍加引导, 学生往往会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而且这样的问题会记忆深刻, 在以后老师正式讲解时, 会迫不及待地认真聆听, 或主动与其他同学探讨研究,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预习还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再说课前预习, 难道课前预习也不好吗?

课前预习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学生凭兴趣主动学习, 比如在语文课前几分钟, 浏览一下教材, 翻翻字典, 解决一下生字, 思考一下正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或课后练习, 上课时将自己的思考与老师的讲解相对照, 可以从中受到启发, 进一步开拓思路。但预习时间不宜过长, 文本解读不必过深。这种自觉主动的预习值得提倡, 并逐步养成习惯。

另外一种情况是, 许多老师很负责任, 每天不仅给学生布置课后巩固练习, 还布置相当数量的预习作业。比如语文科, 不仅有字词注音、词语解释, 还有整体感知、主题理解。把课前预习变成了家庭作业, 把课前预习变成了枯燥的阅读理解题目, 教师美其名曰“导学”, 将下节课的设计思路抛给学生。试想, 这样的课前预习, 会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阻碍学生的创新, 会不会抹杀学生更多的灵感呢?当然, 还可能落个加重学生负担的嫌疑。

归根结底, 无论是学期预习, 还是被动的课前预习, 都是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原动力。家长和教师为提高孩子的成绩, 好心办了坏事, 花了冤枉钱, 走了冤枉路。

毋庸讳言,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但并不一定适合小学生,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 预习从很大程度上来说, 只能是成年人的学习习惯,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 最宝贵的是好奇心, 是对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是对求知探索过程的愉悦体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预习不过是一种学习方法, 孰重孰轻, 值得大家衡量。对于成年人来说, 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效率, 预习可以提高学习成绩, 许多中考状元在介绍经验时, 大都谈到预习的重要性, 许多专家也把预习视为颠扑不灭的真理, 家长也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不考虑孩子的身心发展, 一味追求学习成绩、班级排名, 逼着孩子去预习。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其实, 这都是教育的功利性在作祟。

“追星”是把双刃剑作文 篇5

三国时期,诸葛亮死后,蜀国由蒋琬主持朝政。有个叫杨敏的官吏,背后指责蒋琬:“办事糊涂,比不上诸葛亮。”有人把此话传给蒋琬,要求治杨敏的罪。可蒋琬说:“我确实不如前任,杨敏没有错。”后来杨敏因事被捕入狱,有人猜想他这次活不成了。但蒋琬不计前嫌,秉公处理,免除了杨敏的重罪。蒋琬为人正直,气量宽宏,人们赞他“宰相肚里能称撑船”。

蒋琬的以德报怨,为他赢得了许多贤臣良将。

一位母亲,中年丧夫,她含辛茹苦的将唯一的儿子供上了北京一所名牌大学。暑假时,儿子回家度假,不料在回北京上学的前一天,出车祸死了。

人们为他报不平,说他儿子走的路线不错,责任全在那个开摩托车的人身上。旁边的人告诉她,开车的是个年轻人,也受了伤,进了医院,而且双眼也瞎了。她的脑中电光火石般地闪了一下,自己已经失去了儿子不能再让另一个母亲也因为儿子而饱受痛苦的煎熬。于是,她决定将儿子的眼角膜捐献给撞死儿子的年轻人。好多人出面阻止,但她坚持在捐献单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宽容确实可贵,宽容令人感动。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宽容所带来的,似乎都是好的结果,但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

有一个小青年,父亲是某村村长,由于家庭的溺爱,使他自小娇纵任性。过惯了安逸生活,他渐渐觉得索然无味,于是,他开始偷盗。从小卖部到大商场,从收“保护费”到入室抢劫………屡屡被抓,屡教不改,屡次再犯。父亲只是微微皱着眉头,“给他一次机会,他会改的”。他眼里的宽容,已被曲解成了纵容,而小青年则无知地将其解读成理所当然。终于,小青年入狱了。在一次的入户抢劫中,他失手杀死了女主人。父亲后悔莫及……

诸如此类,枚不胜举。

隐婚是把双刃剑 篇6

一天,她忽然在网上看到了“隐婚”一词,女性为了事业隐婚目前已经成为一种现象了。她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屡次面试不成功,问题皆出在“已婚”上了。反正近几年没打算要小孩,何不也玩一下“隐婚”。张扬将自己的想法和老公说了,老公认为,为了理想的工作机会可以试一下。没想到,重新回到“未婚”身份的张扬一周之内就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张扬随后和老公约法三章:两人对外仍以男女朋友相称;上班时间尽量不打私人电话;不带同事回家。

在单位,因为刻苦努力、头脑灵活,张扬很得领导的赏识和同事的喜欢。为了忠实于自己的“单身”身份,张扬尽量参加公司同事间的单身聚会。一次聚餐时,同部门的一个男同事大胆向张扬表达了爱慕之情。张扬非常委婉地表示,自己已有男朋友。男同事非但没有退缩,还表示可以公平竞争。以后的日子里,张扬经常能收到这位男同事表达关心的短信和电话,并且在工作上得到他很多的帮助。虽然张扬多次拒绝,同事不但不肯退步,反而更加殷勤。张扬周旋于男同事和老公之间感到非常累,他怕老公发现同事追她产生误会,也怕和同事闹得太僵,不利于工作。

从宣称自己单身的那一刻起,小米就知道,将来为圆这一个谎,不知道还要再撒多少个谎。果真,每次当老公打来电话时,呼之欲出的“老公”二字都是到了嗓子眼又被咽了下去,然后调整表情,公事公办地和老公对话。和同事在一起时,她避谈家事,每次被问到个人问题,她总是含糊其辞。一次,一个同事跟她说,看到她周末和一个男士很亲密地逛街。她马上否认了,说同事肯定是看错了。以后再和老公一起出去,她总是要求保持一段距离。老公觉得她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有些过了,为此两个人经常吵架,老公认为再这样下去,两个人的感情迟早要破裂。

最近,单位来了个新同事,是她以前同事的好朋友,曾经在一次聚会中见过她老公。小米还没来得及告诉这个同事不要在单位谈及她已婚的事,新同事已经在无意中问起了小米老公的近况。看着好奇的同事,小米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同时,她发现,上司也在用异样的眼神看着她。虽然没有被辞退,以后的工作中,小米明显感觉到领导对她不那么重视了。

隐婚是一把双刃剑,在享受隐婚带来的工作机会时,隐婚的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对女性而言,隐婚后虽然可以得到较高的职位和更好的工作机會,却不免影响家庭的和睦。两个亲密的人要扮作陌生人,还要和其他的追求者及热心介绍对象者周旋,本身就是一件很耗费精力的事。何况现在社会信息发达,人与人之间的交集也比较多,隐瞒得再好也有被揭发的风险,这势必会影响到今后的工作和跟同事的相处,得不偿失。其次,除了“丁克”家庭,结婚就必须面对生育问题,隐婚的女性想要孩子也是难上加难。要,就必须和公司坦陈隐婚的谎言;不要,年龄越来越大,也许以后会没有机会;更有一些意外怀孕的隐婚女性在向单位要求休假时因为诚信问题被辞退。

婚姻是个人的权利,也是隐私,面对婚姻与事业,选择事业而避谈婚姻,本身就是对个人权利的一种放弃,而后还必须在谎言与圆谎中生活,这时婚姻就变成了一种负担,重者还可能发展成心理疾病,整日惶恐担心,不但会影响到工作,也会影响两个人的感情。

(摘自古吴轩出版社《停下来享受美丽》 作者:王建一)

人力资源是把“双刃剑” 篇7

年前,我在A公司做市场推广诊断方案调查时,发现了一有趣的事,A公司是一家销售保健品的公司,网络遍布全国,现面临市场的主要问题是竞争对手太强势,市场推广策略已不适应市场的发展,在系列产品的宣销诉求上,定位不清,消费群体比较模糊,需要我们重新对市场进行调整,找到市场症结,规划公司的营销战略,制定切行的市场推广方案。

通过走访市调,我听到这样一则传闻,A公司产品在北方市场完全滞销,竞争对手B公司太强势,负责北方市场的B公司刘总的主要方式是压制A公司的产品,半年下来,把A公司的营销网络冲击得七零八落,使A公司的销售收入急剧下降。而具有传奇色彩的是B公司的刘总一年前曾到过A公司来应聘。

为什么会是这样?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经过该公司的高管向我透露,原来事情是这样的,一年前,A公司进行过大规模招聘,刘总前来应聘华中区域经理,A公司的人事部经理对其经过了几次面试,表现得非常强势的与其沟通,要求他写一份市场推广方案,并把他的方案(因不符合A公司的市场策略作法)批得体无完肤,直接把他否决了,为此,刘总并没有见到A公司高层,就直接被人事部经理淘汰了。后来,刘总应聘到了B公司,负责北方大区工作至今。听说A公司老总得知后,那位人事部经理就被开除了。

这件事情说明了什么?好像是要怪人事部经理,这个对手不是自找的吗?从深层次想,公司的高层也是有责任的,超码企业文化出了一点问题,对于应聘者是鼓励还是挑剔?是培养还是引导?如果A公司企业文化没有问题,那么,就是这位人事部经理当时心里不爽,故意而为之,当时的率任而为,没想到会造成A公司今天这样的结局。

想一想,这种行为自古也有之,秦末天下大乱,韩信投项羽又投刘邦,皆是帐前一小卒,若不是萧何识英雄,才有十面理伏的案例。三国时期,素有“凤雏”之称的庞统去见孙权,孙权见其面目可憎也是不喜,未考察庞统之才学就直接拒之门外,结果呢?庞统又投刘备,刘备纳之,才有刘备进军益州,三分天下之举。看来这企业与人的关系真是很微妙。韩信能助刘邦成大业,是因为刘邦有萧何,庞统能得刘备,是因为刘备有诸葛亮。识人才能用人,否则就是不能容人。

对于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真的是很重要,除了有硬性的制度外,还要有软性的人文文化,归根到底,企业是人做的,有人就有思想,有思想就有文化,企业需要制度形成规矩,需要文化促进发展,这两者是鸡与蛋的关系,相辅相成。处理得不好,都可能造成动荡,就事论事,人事部经理在企业管理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容轻视的,人事部经理处于员工与管理层之间,是左还是右,都可能主导企业的进程,对员工来说,人事部是员工的组织代表,是娘家人,对企业来说,人事部是企业的人才库,用人辞人,时时要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

可是,人事部能做到稳健平衡吗?

目前我们绝大多数公司都是处于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生存和赢利是公司面临的主要任务,再从市场上看,好像也是人才流动供大于求,员工做事认真就行了,有必要要求员工认真做事吗?虽说人事部是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运用和发挥它的职能作用,目前我们很多企业经验不足,人事部管理的人力是资源还是成本?是服务还是督导?好像没有定性,如今连名称也是市场上流行什么就称呼什么,从行政部、人事部、人力资源部到主管(也称经理)、人力资源总监、HR等等,其实很多企业的人事部就是一个大抽屉,除了一大堆的登记表格,就没有什么了,很多都是行政部门或是办公室兼任。一些大一点的公司设立了人事主管,基本也是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和考勤培训什么的。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落后得很多,这是国情也是事实。

正是因为体制不健全,所以我们很多公司的人事部经理或是人力主管的工作得不到公司高层的重视,人事工作上率性而为,不知不觉成为了公司不稳定的安全隐患。归结一下原因有三:一是对员工不闻不问式。人事部只是一个员工档案的保管处,考勤有行政,工资有财务,业务有市场,除了入职和离职才与员工办一些手续外,其他的时间都是两相不往来,这样的人事部只是担了一个虚名,公司的未来发展顺其自然;二是以制度管理人。人事部是执法部,对于人员进行执行,起到行政、财务、市场之外的监察作用,这样公司下员工不知不觉成了劳改对象,人事部动不动就下文下单,员工不在沉默中无语就在沉默中爆发。而在现在劳资条例逐渐健全的时候,员工跳槽和劳动仲裁事件必然是层出不穷;三是以个人喜好处事。人事部对于所有员工不是一视同仁,有裙带关系的,有后台背景的,有业务能力的,分别对待,或是以老板的意志为已任,大老板怎么说就怎么改,公司的制度不能得到贯彻执行,随时在变,弄得员工无所适从。当然也有像A公司的人事部经理的,处起事来莫明其妙,搞不好就成了公司未来的“掘墓人”。

保肝药是把“双刃剑” 篇8

所谓保肝药,是指能够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增强肝脏解毒能力的一大类药物,如通常使用的护肝片、联苯双酯、复方益肝灵等。临床上根据各种保肝药的不同效用,将其细分为保肝降黄、保肝降酶、保肝解毒等类型。不少肝病患者像李先生那样,总认为保肝药是保护肝脏的,多服、常服有益无害。其实,保肝药对肝病只能起辅助治疗作用,滥用保肝药不仅会增加肝脏的负担,药物长期在体内蓄积,还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因此,“保肝药”不可滥用,應遵从医嘱合理选用。

对症用药 不同类型的保肝药有不同的效用,每个肝炎患者又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因此,应根据自己的病情对症用药。如慢性乙肝患者处于病情活动阶段,转氨酶、黄疸中度升高,可以使用保肝降酶降黄的药物甘利欣、门冬氨酸钾镁、茵栀黄注射液等;如果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使用这些药物就不合适了。中药制剂同样如此。多数中药制剂都标有主治与功效、主治范围,规定该药适合于哪一种中医证型。如双虎清肝颗粒、草仙乙肝胶囊,仅适合于肝胆湿热内蕴型的患者,其他类型的患者使用它们,就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因此,用药前最好请中医师辨证,按自己的证型选药。

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宜 病毒复制活跃的慢性乙肝、丙肝病人,不宜服用保肝药。这些人的转氨酶升高幅度并不大,应及时给予抗病毒治疗,病毒被抑制后转氨酶会自然下降,肝脏炎症也会好转;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等,一般的保肝药没有治疗价值;失代偿肝硬化患者,服用保肝药难于起效;脂肪肝患者,常用的保肝药基本无效或疗效不确切。

种类不宜多 多数药物都要经肝脏分解、转化、解毒,过多用保肝药无疑会增加肝脏负担,有时甚至会诱发药物性肝炎。肝病用药有严格的临床指征,适合别人的药不一定适合你用。因此一定要和医生密切配合,任何不遵医嘱的用药都是危险的。即使病情允许应用保肝药,种类也不宜多,一般不要超过3种,同类药物不要重复使用。

不要长期服用 所有的药物都要经肝脏分解、转化、解毒,保肝药也同样如此。长期用药会增加肝脏负担,甚至诱发药物性肝炎。滥用保肝药物还会增加患者对药物的依赖心理,干扰肝病的正常治疗和用药。

警惕副作用 强效降酶药物,如联苯双酯、甘利欣等,都有类激素样效应,长期用药会产生不良反应,而且一旦停药,可能引起病情反弹。所以不要长期使用,停药时要逐渐减量,不要停药过快。

上一篇: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下一篇:金融机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