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及防护

2024-08-16

接触及防护(共6篇)

接触及防护 篇1

化疗作为肿瘤的综合治疗手段之一, 目前已广泛应用, 很多基层医院配制化疗药的防护设备较少, 操作人员缺少必要的防护用具,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接触化疗药物并被动吸收, 对护士的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防护知识的学习, 提高防护意识, 规范操作。

1 职业危险因素

1.1 化疗药物的危害性

很多化疗药物的选择性很差, 在抑制或杀伤恶性肿瘤细胞生长的同时, 对正常的细胞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特别是对一些生长旺盛的细胞如骨髓细胞、胃肠黏膜上皮细胞等, 损害则可能导致骨髓抑制、致畸、致癌。护理人员在配药、执行化疗或处理污染物品的过程中, 接触的化疗药物分子可经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进入人体, 当积累到一定剂量时将对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甚至引起疾病[1]。

1.2 护理人员对化疗药物的危害认识不足, 自我防护意识差

护理人员对化疗药物危害自我防护意识薄弱, 个人防护行为欠缺, 大多数人存在侥幸心理。朱晓鸿等[2]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医护人员在临床中对化疗药物的防护意识及防护措施, 结果显示:56.5%的护士在溶解化疗药物时无任何防护设备, 17.4%的护士不了解化疗药物对人体有害, 72.5%的护士未经过化疗药物防护知识培训。

1.3 职业防护管理不到位

管理者在思想上不重视, 监管力度薄弱, 防护制度不健全, 操作程序不规范, 防护措施不完善等均可导致职业危害的发生。

1.4 防护设施不健全, 护理人员操作不当

医院没有专门的化疗药物配制间, 配药室无排风设备, 空气不流通, 不能提供必需的防护用品及设施如防护衣、护目镜等。护理人员操作中打开安瓿或注入溶剂时粉末散出, 溶药时加压过大, 拔针时造成药液喷出, 针头脱落致药液外渗, 加药时药液漏到手上、工作服上, 针刺伤等易造成职业危害。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知识教育及管理力度

加强护士对化疗药物防护专业知识学习, 进行专职培训, 包括化疗药物的基本毒副作用及预防处理, 化疗潜在的职业危害及防护。除进行常规的防护知识考核外, 还要制定护士接触化疗药物具体操作规程和安全防护措施, 使专业人员全面掌握, 并规范化疗防护操作程序。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应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体检, 化疗护士应定期轮换, 合理排班。孕期和哺乳期护士可暂时脱离接触化疗药物的环境。

2.2 配制化疗药物的设施要求

有条件的医院在静脉配制中心配制化疗药物, 由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护士使用特别的安全柜配药, 并在窗口下方设有吸引装置, 形成无形的屏障, 从而防止污染的空气外流以保护配药护士。如在基层医院无此设施, 可尽量在安装有排风设备、空气流通、人流较少的地方进行。操作台上要覆盖一次性防护垫, 减少药物污染, 一旦污染或操作完毕应立即更换。医院尽量配齐防护用品, 工作人员穿防护衣裤, 戴一次性口罩、帽子, 戴双层手套及防护镜。另外不要在配药区内饮水、进食、吸烟。

2.3 正确、规范地配制化疗药物

2.3.1 玻璃安瓿内药物抽吸方法:打开安瓿前应轻弹其颈部, 使药液内空气上浮, 颈部以上的药液降至瓶底, 打开时应用纱布包裹, 以防划破手套及皮肤, 如不慎划破应立即处理。抽吸时确保注射器与针尖连接紧密, 针尖斜面朝下, 缓慢吸取, 以免药液外渗。

2.3.2 玻璃瓶装粉剂的稀释方法:打开瓶盖, 抽取不超过玻璃瓶2/3稀释液缓慢注入瓶内, 注意注射器朝下, 瓶盖朝上;退出针头后, 慢慢摇匀, 应在瓶塞原针眼处插入针头, 避免由针眼外渗药物, 瓶盖朝下, 注射器朝上, 缓慢抽吸, 压力不可过大, 以免造成针尖脱落, 污染环境。

2.3.3 输液过程中更换液体时, 应将瓶盖朝上正立位插入输液器之后再倒立挂好, 使瓶内压力与外界保持平衡, 以防瓶内压力过大, 药液顺排气针眼漏出污染患者和操作者。另外, 从墨菲滴管内壶加入时每次入量不可过大, 速度不宜过快, 以防药液溢出。

2.4 废弃物的处理

2.4.1 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手套及其他污染物品应放置在带盖的专用袋中, 集中高温焚烧, 针头、安瓿及玻璃药瓶放入利器盒中交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处理。

2.4.2 患者的呕吐物及排泄物要使用有密封盖的容器, 弃入下水道或马桶后, 要反复冲洗, 处理时必须戴手套以免沾染皮肤, 医院应设有污水处理装置, 防止环境污染。

3 讨论

护理人员长期接触化疗药物, 随时可能造成对身体的伤害, 因此医院管理者要高度重视, 加强化疗防护知识的培训和学习, 提高护理人员个人防护意识, 遵守操作规程, 养成良好的习惯。注意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 保护环境, 确保护理人员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陈运贤, 陈惠珍.化疗潜在的职业危害与防护[J].中国职业医学, 2001, 28 (4) :43-44.

[2]朱晓红, 孙春丽, 杨莘.护士化疗防护现状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 2004, 9 (6) :815.

接触及防护 篇2

1 化疗药物的危害

现阶段临床所使用的化疗药物大多数为细胞毒剂, 有些抗癌药物已经被证实有致畸致癌作用, 如美国芬兰等国家都从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尿液中发现具有诱变性的化疗药物。Hirst还从接触的护士的尿液中检测出一定浓度的化疗药物及其代谢产物。还可证明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可以通过皮肤吸收。对接触药物的护士来说, 接触时间长短、化疗药物的类型及剂量大小与产生的危害程度有关。常表现为造血系统, 消化道上皮细胞等部位组织器官的损伤, 可表现为白细胞下降, 脱发等。慢性损害还可导致孕妇流产或胎儿畸形, 不孕等症。这些药物在配置过程中会产生肉眼看不到的溢出, 形成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 有毒的气雾可通过口、皮肤呼吸道进入人体, 对人体造成危害并且污染环境。

2 化疗药物污染的途径

首先化疗药物在运输过程中或操作中不慎摔坏玻璃安瓿。使药液暴漏于空气中, 形成气雾, 使人体吸收。配药过程中不小心使药液外溢, 使药液直接接触到人体的皮肤。配药完毕操作台擦拭不彻底。可使化疗药物通过空气对人体造成危害。用过的化疗药物的安瓿未及时封闭, 使暴露在空气中, 对人体造成危害。化疗患者的污染物和分泌物处理不当, 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3 接触化疗药物护理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1~5]

3.1 加强安全意识

首先应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应该进行专职培训, 提高对化疗药物潜在危险的认识, 进行常规性防护知识操作和安全知识培训。

3.2 加强对陪护家属的健康教育

用通俗的方式对家属讲解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接触化疗药物及物品对人体潜在的危害。化疗患者的呕吐物及排泄物均含有抗癌剂。帮助和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处理患者的呕吐物, 分泌物及排泄物, 接触这些物品要戴手套。不要和患者混和使用生活物品, 不混用餐具。患者化疗时要开窗通风, 同时要消除患者的紧张感及思想顾虑,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防止交叉感染。

3.3 护士接触抗肿瘤药物的防护

(1) 操作前后要认真洗手, 戴纱布口罩外包一次性口罩, 戴帽子及穿一次性防护衣, 配置台上要有一次性防护垫。要固定针头和针管的衔接处, 以防药物瓶内压力大而使针头脱出, 引起药液外溢。操作台要垫一次性防渗漏的防护垫, 以防药液外溢, 如有外溢要及时更换; (2) 加药时玻璃安瓿可轻弹其颈部, 使附着的药液降至底部, 用砂轮划开后用纱布垫着开口朝向外侧掰开安瓿。溶药时要将液体沿瓶壁慢慢注入药瓶中, 抽出瓶中气体, 以防药液从针眼处溢出。待药物完全溶解后才抽取药液, 抽取药液要不超过注射器的容量的3/4为宜。排出针管内空气时要排到药瓶中或无菌纱布上并将药瓶与纱布放入专用包装袋内。抽药完毕后要将用过的针头注射器等放在密封的牢固防刺透的垃圾桶中封闭处理, 并注明“化疗废弃物”的标记; (3) 静脉给药时, 前后要有引液, 不可用化疗药物直接穿刺。穿刺后要确定针头在血管里才可给药; (4) 配药完毕后及时脱去手套及防护衣, 一切污染的物品要放入化疗废弃物袋中, 彻底洗手。如果配药过程中药液不慎溅入眼中, 要立即用0.9%氨化钠溶液反复冲洗5min; (5) 配药的治疗室要开窗通风, 有条件的要强化硬件设备, 安装生物安全柜以减少污染。生物安全柜是一种特制的垂直流装置和HEPA过滤网, 特有的负压操作环境, 可有效防止含有药物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对操作者的危害; (6) 增强工作人员的身体素质, 建立护理人员健康档案。每半年体检一次, 对白细胞降低, 免疫力低下的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工作人员自身平时要多锻炼身体。

3.4 化疗废弃物的处理

配置化疗药物的化疗废弃物, 药液会蒸发而污染空气, 所以要及时密封。由专人按化疗污染物相关规定给予处理。

4 小结

职业安全是近年来医务人员, 特别是护理人员越来越关心的话题, 随着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 防护措施的实施由被动变为积极主动。工作人员可以根据临床经验, 对防护对策和防范措施进行持续改进和完善, 不断进行总结, 使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马双莲, 丁玥.临床肿瘤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3:77-79.

[2] 马红梅, 赵海霞.张玉珍等化疗患者陪护人员化疗防护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 2008, 8 (3) :13-15.

[3] 曹纳纳, 郭燕.肿瘤医院护士化疗职业防护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 2012, 12 (5) :55-58.

[4] 邓红莲, 冯燕英.接触化疗药物过程中的职业防护措施[J].求医问药, 2011, 9 (7) :16-17.

接触及防护 篇3

1 我国高速铁路防雷设计原则

根据铁路运行安全指标的要求, 将牵引供电接触网雷电防护定义为:依据《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 (TB 10009—2005) 和《铁路防雷、电磁兼容及接地工程技术暂行规定》 (铁建设[2007]39号) , 将每年雷电日的数量划分为少雷区, 年平均雷电日在20 d以下的地区 (含20 d) ;多雷区, 年平均雷电日在20~40 d的地区 (不含20 d) ;高雷区, 年平均雷电日40~60 d的地区 (不含60 d) ;强雷区, 年平均雷电日在60 d以上的地区 (含60 d) 。

2 受到雷击方式的分析和计算

分析和计算雷击方式时要遵循一个原则, 即年平均雷电日比较多的地区, 其遭受雷击的频度也就越大, 一般情况下遭受雷击次数与年平均雷电日数成正比关系。由此可进行推算:当接触网的侧面限界为3 m, 承力索距离轨面的平均高度为7 m时, 单线接触网遭受雷击次数为:

复线接触网遭受雷击次数为:

式 (1) (2) 中:Td——年平均雷电日数, d。

当接触网和支柱受到雷电击时, 除入地外主要产生过电压。其电压值大小, 与接地电阻、雷电流幅值等有关。此外, 雷电通道产生的磁场与雷电流磁场产生相反的感应电压, 且与雷电流平均值和导线的高度成正比。而接触网支柱的接地电阻的大小, 也决定了冲击过电压和感应过电压的叠加值。在一般情况下, 接地电阻越高, 叠加值也就越大。因此, 当遭受雷击时产生过电压, 且过电压达到了接触网所支持的绝缘子冲击放电电压时, 就会形成绝缘子闪络, 而雷电流就会经支柱、接地线和钢轨等部位入地, 过电压也会随之降低。

3 牵引供电接触网雷电防护措施

为了有效保障高速铁路运输的良好运行, 避免因雷电天气引起的安全隐患, 采取牵引供电接触网雷电防护措施是很有必要的。但是, 我国在牵引供电接触网雷电的防护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在某些方面的技术相当不成熟, 需要遵循基本的原则和方法, 才能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

3.1 接触网防雷措施的原则

具体原则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根据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和客、货混线线路不同的供电方式, 分别制订防雷原则和措施; (2) 根据区间与站场的不同特点确定接触网防雷措施; (3) 将实际跳闸统计数据和雷区划分相结合; (4) 将站场接触网与站房等防雷措施相结合; (5) 将避雷针、避雷线等不同接闪器优势互补、互相结合; (6)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 设计防雷设施的密度和强度, 做到安全和效益兼顾。

3.2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防雷建议

具体建议分为以下几点: (1) 在多雷电地区、空旷的平原及高架桥段做重点防雷电措施; (2) 在架设绝缘避雷线、避雷针等柱外防雷措施的同时, 按照接触网所在区域的雷电强度和跳闸统计数据, 适当加大避雷器的密度, 并结合放电间隙进行预防直击雷; (3) 区间接触网采用接触网支柱顶端架设避雷线, 多雷区段加设避雷针; (4) 根据计算确定避雷线、避雷针的防雷有效范围; (5) 柱顶布置可同时对支柱两侧的高压带电部分起到防雷作用, 大量减少直击雷对接触网高压部分的放电; (6) 如果采用绝缘架设避雷线、避雷针并单独接地, 可减少支柱直击雷和反击雷对接触网高压部分的放电, 减少变电所的雷击跳闸次数; (7) 柱顶架设避雷线、避雷针的支柱和信号设备距离应小于15 m区段, 该支柱顶避雷线应加装绝缘子, 并且相邻支柱顶加避雷针设单独接地; (8) 站场接触网防雷应结合房屋建筑防雷措施, 可在站场咽喉区设单柱式避雷针。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高速铁路作为国家政策扶持的重点项目, 得到了迅猛发展, 满足了经济发展和人们出行的需求,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是, 我国高速铁路牵引供电接触网雷电防护还需要继续发展和提高, 才能更好地保证乘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曹晓斌, 熊万亮, 吴广宁, 等.接触网引雷范围划分及跳闸率的计算方法[J].高电压技术, 2013, 39 (6) :1515-1521.

[2]边凯, 陈维江, 沈海滨, 等.高速铁路牵引供电接触网用带间隙避雷器的研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3, 33 (10) :200-209.

接触及防护 篇4

首先应搞清楚什么叫间接接触。间接接触意为人或动物与故障状况下带电的外露可导电部分的电接触。间接接触防护指的是单一故障条件下的电击防护。此“单一故障”指的是接地故障。故间接接触防护实为供电系统内发生接地故障时DE电击防护。

在TN系统中通常采用过电流保护电器来实现间接接触防护, 根据《低压配电设计规范》5.2.8条间接接触防护电器的动作特性应满足下式要求:

Zs—接地故障回路的阻抗, 包括相线、PE线、PEN线和变压器阻抗 (Ω) ;Ia—保证保护电器在规定时间内切断故障回路的动作电流 (A) ;U0—相导体对地标称电压 (V) 。

对式 (1) 稍加推导可得。由此可知, 理论上故障电流不小于Ia, 过电流保护电器可动作。

若设计不合理或配电线路过长导致Zs过大, 故障电流过小以致保护电器不能及时动作, 则故障持续时间可能会超过《低压配电设计规范》5.2.9条规定的时间, 预期接触电压也有可能超过安全电压限值50V, 从而成为安全隐患。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根据我国相关规范及IEC推荐做法, 我们可以设置等电位联结来解决此问题。由于建筑物内总等电位联结的作用, 建筑物内电气装置外露导电部分和装置外导电部分都处于同一电位水平上。人接触的电气装置外露导电部分电位与脚下电位相同, 不会出现电位差, 电击事故将无从发生。由此可见, 总等电位联结可以消除TN系统电气装置由线路自外部传导来的故障电压的危害。

若末端设备距离总等电位联结板较远, 配电级数并非一级, 那么末端电气装置预期接触电压有可能超过50V。下面举例说明此问题如何解决。如图1中所示。

在一办公楼内, 仅在一层电源入户处做总等电位联结, 而五层电气装置发生接地故障时, 由于末端电气装置至总等电位端子板的PE线较长, 根据上述分析, 人的预期接触电压将有可能超过50V。即便是保护电器能及时动作, 也避免不了人的一次电击。等电位联结同样可以解决此问题。这时需要在建筑物五层做局部等电位联结。局部等电位联结是指在建筑物部分电气装置的局部范围内, 将外露导电部分和装置外可导电部分互相连通实施的保护等电位联结, 使该局部范围内在故障情况下的电位差进一步减小。若五层固定设备发生相线碰外壳故障, 若没有局部等电位联结端子板LEB, 故障电流Id将沿a-b-c-d路径返回变压器低压侧, 此时人所承受的预期接触电压为Uf=IdZabcd, 故障电压Uf有可能超过50V。此时不仅接触固定设备的人有可能遭受电击, 由于PE线传导电位的作用, AL5, AL5-2的PE排及手持式设备外壳将会带有故障电压, 此故障电压值为Uf=IdZcd。同时, 由《低压配电设计规范》5.2.9条,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 7.7.5条可知TN系统中配电线路间接接触防护电器切断故障回路的时间对固定式电气设备末端线路不应大于5s, 手持式、移动式电气设备末端线路不应大于0.4s, 这将导致图1中手持式电气设备外壳长时间带有故障电压而导致电击事故。如何解决图1中由于保护线路过长使得故障发生处预期接触电压过高, 及同一配电箱间接引出的不同回路由于切断故障时间不同、PE线电位传导导致的电击事故呢?一种方法是放大线路截面以减小c-d段阻抗, 使其上的电压降小于50V, 用公式表示就是, 这将使投资增加很多。IEC推荐的最简单经济的办法就是设置局部等电位联结。

如图1所示在五层设置局部等电位联结端子板LEB, 将AL5的PE排连接起来, 虚线所示。固定设备外壳预期接触电压为Uf=IdZabc, 比起未设置局部等电位联结之前的Uf=IdZabcd减少了IdZcd。因为c-d段线路较长, 阻抗较大, 其产生的电压降也较大, 而末端配电线路较短, a-b-c段PE线引起的电压降较小, 可见在设置了局部等电位联结之后, 人体预期接触电压大为减少。由上分析可知, LEB可消除其之前的保护导体回路产生的电压降使此局部范围内电气设备预期接触电压升高的危险。这时, 手持式电气设备外壳的电位仍为Uf=IdZcd, 但是由于设置了局部等电位联结, 五层地面及墙壁电位也是IdZcd, 二者没有电位差, 则电击事故无从发生。

图1中, 若同时触及电气设备外壳及孤立金属物或未纳入等电位联结网络的金属管道时, 人同样会承受二者之间的电位差, 姑且不论此电位差是否超过50V, 如何来消除这一电位差呢?可设置辅助等电位联结。辅助等电位联结意为将电气装置可导电部分与装置外可导电部分直接连通。如图1中固定设备与孤立金属物之间虚线所示, 在设置了辅助等电位联结后, 固定设备外壳与孤立金属物之间电位相同, 将不存在电位差。

下面以工作中所遇到的工程实际说明等电位联结的重要性。 (1) 假设变电所设在厂房内, 厂房的防雷接地措施设置完好已形成一个准法拉第笼, 采用TN-S系统。这个准法拉第笼是一个大的等电位联结系统。远端配电箱就地将PE线重复接地以实现等电位联结, 其配电范围内电气设备发生接地故障, 人所承受的预期接触电压为故障电流Id流经此配电支线上PE线所产生的电压降。若故障电气设备外壳重复接地以实现等电位联结, 由于接地网钢筋截面较大且成网状, 等电位效果非常好, 人所承受的接触电压将大大减少甚至消除。 (2) 假设此厂房变电所给附近一办公楼供电, 办公楼设置了防雷接地及总等电位联结、局部等电位联结。若户外线路发生接地故障导致的变压器中心点电位升高, 此故障电压随PE线传导至办公楼总等电位联结端子板及总配电箱处。由于办公楼设置了等电位联结网络, 沿PE线传导来的故障电压不会在办公楼内引起电击事故。办公楼内电气设备发生接地故障时, 人所承受的接触电压靠其内部的等电位联结网络来减少, 如图1中所分析。 (3) 假设此办公楼给一个门卫供电, 门卫设置了接地系统及总等电位联结, 户外线路发生接地故障而引起的故障电压的传导不会在此门卫内引起电击事故。

综上所述, 等电位联结在间接接触防护中的作用本质是通过等电位的措施将人体预期接触电压降至安全电压50V以下。它可以消除沿PE线或金属管道传导来的故障电压引起危险电位差的危险, 可以更简单经济、更有效地降低预期接触电压, 提高电气安全水平。在我们的电气设计中应该重视等电位联结的设置, 将等电位联结措施与配电线路的保护更好的结合起来。

摘要:本文通过举例详细介绍和分析了设置等电位联结前后, 发生接地故障时间接接触电压的计算, 并结合工程实际分析其应用。

关键词:等电位联结,间接接触防护,接触电压

参考文献

[1]朱林根主编.现代建筑电气设计施工手册-建筑电气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M].三版.中国电力出版社.

接触及防护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江阴市钢铁行业某冷轧厂和某热轧厂2家企业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共调查接触噪声8h等效声级 (LEX, 8h) ≥85 d B (A) 以上人员346名, 其中男性319名 (92.2%) , 女性27名 (7.8%) ;年龄22~48岁, 平均年龄为 (34.6±11.7) 岁;接触噪声工龄1~26 a, 平均接触 (13.5±8.4) a。

1.2 流行病学调查

对作业人员职业史、护听器使用情况、噪声防护认知情况等进行问卷调查, 现场观察作业人员正确使用护听器等情况。

1.3 噪声检测

使用AWA5610积分型声级计等仪器, 根据《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 (GBZ/T 189.8-2007) , 对作业人员在不同作业场所停留的地点作定点采样, 计算LEX, 8h并进行噪声频谱分析。调查结果按照《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GBZ 2.2-2007) 进行评价。

1.4 听力测试

听力测定采用丹麦麦德森ITERA听力计, 于作业人员脱离噪声环境14 h后, 分别进行双耳的纯音听阈测试;听力损失参照《职业性听力损失诊断标准》 (GBZ 49-2007) 标准进行判断。

1.5统计方法

结果采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 实行双人数据录入, 使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作业场所中噪声测定结果

本次对江阴市2家轧钢厂下辖的117个作业点进行噪声强度测定, 检测结果显示噪声强度在71.2~95.5 d B (A) 之间, 超过GBZ 2.2-2007规定限值的作业点有59个, 合格率为49.6%;接触噪声作业岗位约50.4%的作业点8 h等效声级 (LEX, 8h) ≥85 d B (A) 以上, 频率基本在中高频段。见表1。

注:a8 h等效声级≥85 d B (A) 为超标。

2.2 作业人员听力损失情况

调查的2家轧钢企业接触噪声LEX, 8h≥85 d B (A) 以上作业人员有346名, 出现高频损失者98人 (28.3%) , 出现语频损失者10人 (2.9%) , 听力损失总检出率 (语频损失+高频损失) 为31.2%。见表2。

注:LEX, 8h—8 h等效声级。

2.3 作业人员护听器保护水平

调查的企业均制定了听力保护计划, 对接触噪声的固定岗位人员提供耳塞, 对巡检的岗位人员提供耳罩。以某冷轧厂轧钢车间为例, 检测结果各岗位噪声暴露强度均超过85 d B (A) , 按文献[1]要求的作业人员配备了相应的护听器, 护听器的保护水平基本合理。见表3。

2.4 护听器佩戴方法培训及教育情况

结果表明, 轧钢企业346名作业人员中了解护听器的性能、类型等基本知识者为112人 (32.4%) ;按照产品使用说明正确使用护听器, 并了解使用和维护常识者为225人 (65.0%) ;注意佩戴卫生, 避免交叉使用护听器者为227人 (65.6%) ;在噪声环境下全程佩戴护听器者为251人 (72.5%) 。见表4。

2.5 作业人员权利和义务的落实情况

调查显示, 了解在生产中接触噪声将对自己的健康造成危害的占80.3%, 了解政府和企业为治理噪声危害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听力保护计划的占38.7%, 作业人员自己认真贯彻执行企业制定的听力保护计划的占39.9%, 接受噪声防治安全卫生的宣教占92.8%, 参加定期听力检查, 佩戴、维护护听器占61.3%。见表5。

注:a护听器现场使用实际声衰减值= (SNR) ×0.6;SNR—信号噪声比;LEX, 8h—8 h等效声级。

3 讨论

3.1 轧钢企业噪声危害现状

钢铁企业是职业性噪声防治的重点之一, 轧钢作为钢铁生产的主要工艺过程, 噪声是其主要职业病危害。轧钢车间噪声源多为非稳态噪声, 不同作业地点人员暴露于噪声的强度各有不同[2]。轧钢作业人员接触的噪声声压级波动较大, 其噪声主要来源于钢坯 (钢卷) 与轧机、剪切机、传送辊道之间的碰撞摩擦等产生的机械噪声, 同时还伴随着发动机电机的电磁噪声, 还有排气扇、轴流风扇等产生的气流噪声[3]。本次调查某市2轧钢厂噪声作业点117个, 强度在67.1~96.3 d B (A) 之间;接触噪声的作业岗位约50.4%8 h等效声级≥85 d B (A) 以上, 频率基本为中高频。

3.2 轧钢企业听力保护落实情况

听力保护包括噪声监测、听力测试与评定、工程控制措施、护听器的要求及使用、职工培训以及记录保存等方面内容。调查显示, 作业人员高频损失为28.3%, 语频损失为2.9%, 听力损失总检出率为31.2%。降低噪声暴露最根本有效的措施是企业改革生产工艺, 在尚未彻底消除噪声之前, 使用个人防护措施是减少噪声危害最经济、最切实可行的方法。企业定期对接触噪声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按照岗位特点为作业人员配发护听器, 防护性能基本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调查还显示, 作业人员了解护听器的性能、类型等基本知识的占32.4%;按照产品使用说明正确使用护听器, 并了解使用和维护常识的占65.0%;注意佩戴卫生, 避免交叉使用护听器的占65.6%。在噪声环境下全程佩戴护听器的占72.5%, 此结果略高于国内何学飞等[4]与美国Daniell等[5]的报道, 但低于祁成等[6]的调查结果。

3.3 听力保护水平有待提高

调查表明, 轧钢企业为其部分噪声作业场所装备了降噪装置, 为工人配备了护听器, 制定了简单的听力保护计划。但全程正确佩戴护听器比例较低。作业人员在没有得到有效的防护措施保护下, 尤其是流动人员[7]暴露在严重超标的噪声环境中, 是造成听力损失的主要原因。职工暴露于LEX, 8h≥85 d B (A) 的噪声环境, 应当配置具有足够声衰减值、佩戴舒适的护听器, 并定期进行听力保护培训、检查护听器使用和维护情况, 确保听力保护效果。企业对暴露于LEX, 8h≥85 d B (A) 的职工, 应定期进行听力保护培训。监管部门如督促企业认真落实《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卫法监[1999]第620号的规定, 不仅将保护劳动者的听力和健康, 同时也为企业节省了工伤保险费用等方面的支出, 也必将产生劳资双赢的局面。

摘要:目的 通过了解企业噪声作业人员护听器使用情况, 为制定干预对策及保护作业者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江阴市噪声危害严重的轧钢企业为研究对象, 分析作业人员职业暴露特点、检测工作环境中的噪声强度并进行频谱分析, 并通过问卷和现场调查获得劳动者护听器使用及噪声防护的认知情况。结果 环境作业点 (117个) 噪声强度检测合格率为49.6%, 主要岗位噪声暴露强度为67.196.3 dB (A) 。接触噪声8 h等效声级 (LEx, 8h) ≥85 dB (A) 的有346人, 其高频损失和语频损失总检出率为31.2%。全程佩戴护听器的人员为72.5%, 参加噪声危害教育的占92.8%, 了解噪声危害的占80.3%, 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的占65.0%。结论 必须严格落实《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的实施, 对职工进行听力防护知识重点培训, 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关键词:轧钢工人,听力保护,调查

参考文献

[1]GB/T 23466-2009.护听器的选择指南[S].

[2]柴栋良, 吕旌乔, 曾琳.冷轧厂工人个体噪声暴露测量的初步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6, 40 (2) :93-96.

[3]于冬雪, 吕太杰, 赵秀君.轧钢作业噪声个体采样与定点采样结果对比[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09, 35 (3) :167-169.

[4]何学飞, 陈开初, 朱国平, 等.某市2家机械制造企业噪声接触人员听力防护调查[J].职业与健康, 2012, 28 (21) :2591-2593.

[5]Daniell WE, Swan SS, McDaniel MM, et al.Noise exposure and hearing loss prevention programmes after 20 years of regul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Occup Environ Med, 2006, 63 (5) :343-351.

[6]祁成, 吴家兵, 吴琨, 等.某汽车公司噪声危害个人防护状况调查与分析[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11, 37 (2) :90-92.

接触及防护 篇6

钛及其合金具有高的抗腐蚀性,一般不需要采用防腐蚀表面处理,但在使用过程中钛合金常与其他金属接触,由于钛合金的电位较正,与其他金属接触时容易发生电偶腐蚀,从而加速电位较负的金属的腐蚀速率[8]。近年来随着钛合金应用品种及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新型表面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钛合金与其他材料之间的电偶腐蚀性能的研究对钛合金的应用尤为重要。国内学者针对不同牌号的钛合金开展了电偶腐蚀行为及防护的研究工作[9,10,11,12,13,14,15,16,17],但针对损伤容限型钛合金电偶腐蚀相关性能的研究较少。因此,开展TC4-DT钛合金与其他材料的接触腐蚀和防护技术评价,以完善TC4-DT的全面性能数据,为TC4-DT钛合金的应用提供重要依据。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实验用TC4-DT钛合金的化学成分列于表1。与钛合金偶接进行电偶腐蚀实验的金属材料为2024,2124,7050,7475铝合金,30CrMnSiA,30CrMnSiNi2A,300M,A100钢。

1.2 电偶腐蚀实验

采用HB 5374—87“不同金属电偶电流测定方法”,使用ZRA-2电偶腐蚀计测量。试样尺寸为20mm×100mm×3mm,实验后用Quanta 600环境扫描电镜观察试样表面腐蚀情况。

1.3 阳极氧化膜层的制备

TC4-DT钛合金试样为阳极,尺寸为50mm×100mm×3mm,铅板为阴极。

钛合金阳极氧化主要工艺过程:

化学除油→水洗→阳极氧化→水洗、干燥→检验

对阳极氧化膜层进行微观形貌观察以及厚度等参数进行测定。微观形貌采用Quanta 600环境扫描电镜进行观察,膜层厚度采用金相法按照GB/T 6462进行检测[18]。

2 结果与分析

2.1 TC4-DT钛合金与铝合金及钢偶接后的电偶腐蚀实验结果

表2列出了TC4-DT钛合金与不同牌号铝合金、钢偶接后在3.5%NaCl溶液中的电偶腐蚀实验结果。可看出,偶接前,TC4-DT的电位高于铝合金及钢,即此时TC4-DT为阴极,铝合金、钢分别为阳极。

由表2可知,TC4-DT与铝合金偶接形成电偶对后均有较大的电偶电流,其电偶电流密度ig分别为7.60,6.16,8.41μA/cm2和7.53μA/cm2,根据HB 5374—87中关于电偶腐蚀敏感性等级的划分,2024,2124,7050,7475铝合金与TC4-DT钛合金偶接后的电偶腐蚀敏感性均为D级;TC4-DT钛合金与30CrMnSiA,30CrMnSiNi2A,300M钢组成的电偶对,电偶电流密度ig分别为3.78,3.59μA/cm2和6.30μA/cm2,电偶腐蚀敏感性均为D级;TC4-DT钛合金与A100钢组成的电偶对,电偶电流密度ig为0.45μA/cm2,电偶腐蚀敏感性为B级。同时,实验后铝合金及钢表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点蚀及腐蚀产物。

图1为TC4-DT钛合金与铝合金、钢电偶对的ig-t曲线,由图1(a)可知,TC4-DT钛合金与不同牌号铝合金组成的电偶对的电偶电流-时间(ig-t)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实验前期电偶电流增大,到实验后期电偶电流逐渐稳定。这是因为铝合金表面存在一层很薄的氧化膜,当与TC4-DT钛合金电偶接形成电偶对时,由于铝合金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异,某些地方容易被破坏,出现点蚀。随着点蚀孔的萌生和发展,ig逐渐增大。同时,氧化膜具有自修复功能,在腐蚀的发生过程中氧化膜的自修复与破坏、发生点蚀是一对相反的过程,从而引起了电偶电流的波动,一定时间后,这一过程达到动态平衡,使得电偶电流逐步趋于稳定。

图1(b)为TC4-DT与30CrMnSiA,30CrMnSiNi2A,300M,A100钢组成电偶对的ig-t曲线,电偶电流初期较小,随着实验的进行逐渐增大并在波动中达到一定的平衡;TC4-DT与A100钢组成的电偶对,实验开始后,电偶电流迅速减小并趋于稳定。说明与其他3种材料相比,A100钢的电偶腐蚀敏感性较低。结合表2可知,A100钢自腐蚀电位较高,其活性较低,而30CrMnSiA,30CrMnSiNi2A,300M钢活性较高,另外,A100钢中Ni,Cr元素含量与其他3种钢相比较高,使得A100钢在3.5%NaCl溶液中钝化膜破坏后修复能力增强,这些原因共同导致TC4-DT与四种钢组成电偶对的ig-t曲线形状不同。

(a)铝合金;(b)钢

(a)aluminum alloys;(b)steels

图2为偶接实验后铝合金及钢的表面形貌,其中,由图2(a)~(d)可知,实验后铝合金表面发生明显腐蚀,腐蚀形式以点蚀为主。实验过程中,30CrMnSiA,30CrMnSiNi2A,300M钢表面均出现腐蚀斑点,溶液颜色变黄,随着实验的进行,钢表面腐蚀斑点增多,溶液颜色逐渐加深;A100钢试样有点蚀现象发生,溶液呈浅黄色。由图2可以看出,电偶腐蚀实验后,30CrMnSiA,30CrMnSiNi2A,300M钢表面均有大量腐蚀产物,即发生了严重的腐蚀(图2(e)~(g));而A100钢的腐蚀以局部点蚀为主,结合表2数据可知,即使电偶电流不大,A100钢表面也会出现具有破坏性的点蚀坑(图2(h))。

(a)2024铝合金;(b)2124铝合金;(c)7050铝合金;(d)7475铝合金;(e)30CrMnSiA钢; (f)30CrMnSiNi2A钢;(g)300M钢;(h)A100钢

(a)2024 aluminum alloy;(b)2124 aluminum alloy;(c)7050 aluminum alloy;(d)7475 aluminum alloy; (e)30CrMnSiA steel;(f)30CrMnSiNi2A steel;(g)300M steel;(h)A100 steel

由以上分析可知,铝合金2024,2124,7050,7475均不能与TC4-DT钛合金偶接,必须进行表面防护处理,偶接后铝合金的腐蚀形式为点蚀。TC4-DT钛合金与30CrMnSiA,30CrMnSiNi2A,300M钢必须进行防护处理方可接触使用;与A100钢可以有条件地接触使用。

2.2 表面处理TC4-DT与表面处理铝合金及钢的电偶腐蚀实验

2.2.1 TC4-DT钛合金阳极氧化膜层

TC4-DT钛合金阳极氧化膜形貌如图3所示,阳极氧化膜颜色均匀,为青灰色(图3(a))。从图3(b)中可以看出,此氧化膜为多空膜,空洞尺寸大约为2~10μm;膜层厚度为2~3μm(图3(c))。

(a)宏观形貌;(b)表面形貌;(c)截面形貌

(a)macroscopic;(b)surface microstructure;(c)section microstructure

2.2.2 表面处理后的TC4-DT钛合金与表面处理后的铝合金、钢的电偶腐蚀实验结果

表3是阳极氧化[19]后的TC4-DT钛合金与阳极氧化[20]后的铝合金及电镀镉-钛[21,22]后的钢偶接后在3.5%NaCl溶液中的电偶腐蚀实验结果。由表3可以看出,对TC4-DT钛合金与2024,2124,7050,7475铝合金分别进行阳极氧化处理后,进行电偶腐蚀实验,电偶电流密度较未表面处理的明显降低(均小于0.3μA/cm2),根据HB 5374—87的规定,阳极化后的2024,2124,7050,7475铝合金电偶腐蚀敏感性为A级;电镀镉-钛后,30CrMnSiA,30CrMnSiNi2A,300M钢的电偶电流密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电偶腐蚀评价标准HB 5374—87,电偶腐蚀敏感性由D级下降为A级;A100钢的电偶电流密度略微下降,电偶腐蚀敏感性仍为B级。

图4为阳极氧化后的TC4-DT钛合金与表面处理后的铝合金、钢组成的电偶对的ig-t曲线,该曲线与阳极氧化前的ig-t曲线(图1)有明显不同,图4(a)中,铝合金的电偶电流密度随着时间的延长,电偶电流逐渐下降,实验后期电偶电流趋于稳定。图4(b)表明,表面处理后,在接触后较短时间内,钢的电偶电流迅速下降并趋于稳定。

(a)铝合金;(b)钢

(a)aluminum alloys;(b)steels

图5为电偶腐蚀实验后阳极氧化后的铝合金、电镀镉-钛后钢的腐蚀形貌,由图5(a)~(d)可知,铝合金表面微观上虽然仍存在点蚀,但与阳极氧化前相比腐蚀已很轻微,并且点蚀孔小很多;图5(e)~(g)分别是电镀镉-钛处理后,进行电偶腐蚀实验的30CrMnSiA,30CrMnSiNi2A,300M钢的微观形貌,可见试样表面镉-钛镀层完好,对钢基体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另外,对比表2和表3的数据,虽然阳极氧化处理后的TC4-DT钛合金与电镀镉-钛处理后的A100钢偶接后的电偶电流密度与未表面处理时相比较下降不大,但从电偶腐蚀试验后的微观形貌可见,A100钢与TC4-DT钛合金偶接后,A100钢表面发生了比较明显的点蚀(图2(h)),而表面处理后的A100钢表面并没有明显的腐蚀现象(图5(h)),这主要是因为低氢脆镀镉-钛处理后的A100钢的试样表面存在的镉-钛镀层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

(a)2024铝合金;(b)2124铝合金;(c)7050铝合金;(d)7475铝合金;(e)30CrMnSiA钢;(f)30CrMnSiNi2A钢;(g)300M钢;(h)A100钢

(a)2024 aluminum alloy;(b)2124 aluminum alloy;(c)7050 aluminum alloy;(d)7475 aluminum alloy; (e)30CrMnSiA steel;(f)30CrMnSiNi2A steel;(g)300M steel;(h)A100 steel

产生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在阳极氧化处理后的TC4-DT钛合金表面有一层稳定性好、电阻很高的致密氧化膜,其可以有效稳定和降低电偶电流;另一方面,TC4-DT钛合金与铝合金分别进行阳极氧化处理后,阳极电位均发生正移,电偶对之间的电位差减小,即产生电偶腐蚀的趋动力减小,从而使得电偶电流减小,降低TC4-DT钛合金与铝合金之间的电偶腐蚀敏感性;对于钢而言,镉-钛镀层属于阳极性镀层,以牺牲阳极的方式保护基体材料,因此,在TC4-DT钛合金阳极氧化膜层与钢的镉-钛镀层的共同作用下,TC4-DT钛合金与钢之间的电偶腐蚀敏感性降低。

综上所述,对钛合金和铝合金分别进行阳极氧化处理可以提高表面抗腐蚀能力,降低电偶腐蚀敏感性;阳极氧化处理后的TC4-DT钛合金可以与电镀镉-钛处理后的30CrMnSiA,30CrMnSiNi2A,300M钢直接接触使用,但对低氢脆镀镉-钛处理后的A100钢仍需采取其他补充防护措施(如涂漆或密封等)。以上实验结果说明,对不同钢种进行表面处理,可以作为防止电偶腐蚀的辅助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偶腐蚀敏感性,但不能完全阻止,必须配合其他更为有效的防护措施。

3 结论

(1)TC4-DT钛合金与2024,2124,7050,7475铝合金接触时,易发生电偶腐蚀,铝合金表面产生点蚀现象;对TC4-DT钛合金和2024,2124,7050,7475铝合金分别进行阳极化处理,可以有效地降低电偶腐蚀敏感性。

(2)TC4-DT钛合金与30CrMnSiA,30CrMnSi-Ni2A,300M,A100钢接触时,极易发生电偶腐蚀,不能直接接触使用;对TC4-DT钛合金进行阳极氧化处理,对30CrMnSiA,30CrMnSiNi2A,300M,A100钢进行电镀镉-钛处理,可以提高表面抗腐蚀性能,降低电偶腐蚀敏感性。

摘要:通过测定TC4-DT钛合金与铝合金、钢及其阳极氧化或电镀后组成的电偶对的电偶电流的方法,研究了TC4-DT钛合金与上述异种材料之间发生电偶腐蚀的敏感性。结果表明:TC4-DT钛合金与铝合金、钢接触时极易发生电偶腐蚀,不能直接接触使用,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对钛合金和铝合金进行阳极氧化处理,可降低电偶腐蚀敏感性;对钛合金进行阳极氧化处理,同时对钢进行电镀镉-钛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偶腐蚀敏感性。

上一篇:写作的几点看法下一篇:食用菌营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