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操作的一体化(共10篇)
理论与操作的一体化 篇1
《数控编程与操作》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机械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课,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学习这门课程, 不仅仅是掌握对几类数控机床和几类数控系统的操作及应用, 重要的是在该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使学生从实践中进一步系统学习各类常见材料的切削加工性能、刀具和切削参数的选择、加工工艺的编制等知识;通过实际加工操作和刀具刃磨, 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将所学金属工艺学、机械加工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多门学科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得到有机的整合和提升, 为今后的就业夯下坚实的基础。
1. 类比延伸法
类比延伸法是将学生在已学过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与将学的新知识、新技能进行类比, 引申, 挖掘其中的共性, 突出其中的个性, 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的方法。考虑到学生已经对刀具的刃磨和普通车床的操作加工比较熟悉, 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 因此在学生最初学习这门课程时, 以学生们比较熟悉的普通车床操作作铺垫, 在理论和操作上类比, 从机床的结构、加工适用场合、操作者手动操作可实现的一系列相关功能、简单机械加工工艺、加工过程中切削参数的选择等等, 以这些知识点为基础, 引出数控加工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技能, 比较它们之间存在的异同。采用这种类比延伸的教学方法, 抓住事物的共性进行类比, 既巩固已知知识, 又掌握新知识;同时突出个性进行区别, 又掌握新事物的要点。
2. 数学引入法
数学引入法是在对理工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采用数学思维的方法利用数学这一基础工具, 将所学知识进行转化并深入理解, 掌握本质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 可以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熟悉的数学问题。我院机电工程中心现有数控机床和系统种类齐全, 这门课程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指令用法都可以在这些设备上得到验证。在基本概念和主要难点的学习过程中, 我们将一些典型的知识难点转化为数学问题去分析讲解, 例如在讲解机床坐标系、工件坐标系、对刀原理和操作步骤、刀具补偿功能等概念时, 我们将课堂搬到车间, 教师一边操作, 一边结合具体的概念讲解, 让学生仔细观察, 同时认真记录老师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 然后让学生按坐标变换关系计算;在学生完成计算结果后, 教师应用相应的指令编写程序输入系统, 调用执行验证, 让学生拿自己的计算结果与系统显示屏上显示的执行结果相比较, 这样学生就很轻松地明白了这些概念的含义及应用, 同时也初步掌握了数控系统处理数据的过程。
3. 单元渐进法
单元渐进法是将数控车工、数控铣工等工种的国家职业技能中等等级鉴定标准中考核的鉴定点的应知知识点为主线, 以必需、够用为度, 按课题单元的方式进行授课, 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教学方法。在讲授这门课程时, 结合现有设备, 以华中数控系统为主, 将内容分为数车和数铣、加工中心两大模块, 针对机电工程中心现有实训条件, 精心选择针对性较强、覆盖面较广的课题进行讲解、讲练结合, 这些课题同时也是实训时采用的课题。以数车为例, 采用的课题从简单台阶轴—带倒角、圆角台阶轴—切槽、切断—普通三角螺纹—特形面 (刀尖圆弧半径补偿) —中等难度综合件加工 (工艺、复合循环指令) —中级难度综合件加工 (综合应用, 一夹一顶) 的顺序安排课题, 以职业技能所依托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主线, 难度逐渐加深。由于在课程实训阶段要求学生上车自己加工完成, 这对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精确性和应用的规范性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是很难做到的;如果仅仅是理解了所学的知识而不知道其在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那么在实际加工中是很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轻的加工工件报废, 重则可能发生撞车、工伤等严重事故。因此, 在讲解每一类课题时, 需要结合过去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容易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总结、提醒, 这样就大大避免了学生学习时走弯路, 同时也为后期课程实训打下良好的基础, 做到了课堂学习和课程实训的有机统一。
4. 经验排难法
经验排难法是在学生进行课程实训时, 有一些技能在理论和教材上没有涉及到但在实际操作时必须掌握的技能技巧, 利用生产实践中的经验和应用技巧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最典型的例子是普通三角螺纹的加工。螺纹加工是车工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对于该知识点的学习, 书上仅用了半篇进行讲解, 而在实际的螺纹加工中, 绝非是套用指令格式那么简单。为了使学生掌握好螺纹加工技能, 应当从螺纹的加工方法、螺纹刀具的材料特点、刃磨和安装、编程时数值的确定计算等几大方面入手, 同时讲解演示给学生。例如在编制普通三角螺纹加工程序代码时, 就不能机械按照课本上提供的参考表的数值编写, 螺纹的牙型高度是控制螺纹中径以及确定螺纹实际径向终点尺寸的参数, 在实际加工当中, 不同的操作者对刀具刃磨出刀尖形状和刃磨精度是不同的, 同时在对刀时必然存在偶然误差, 那么为了保证螺纹中径达到要求, 在车削工过程中应据实调整其牙型高度并计算最后的编程小径尺寸, 这种调整通过试车的方式进行, 可以用螺纹通规或止规配做, 也可以用螺纹千分尺对螺纹中径进行测量, 只有经过试车才能最终确定螺纹的正确的程序代码, 这大大丰富了螺纹加工这一知识点的内容, 通过学习和实训, 学生也掌握了这一必备的技能。
理论与操作的一体化 篇2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 教学改革 高技能人才
一、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实训课程的特点与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实训课程是数控加工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也是包含数控车床编程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一门综合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性。该课程理论涉及面较广,对学生掌握综合操作技能的要求较高,兼有职业技能鉴定教学任务。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产品的相关工艺分析、数控编程知识、实际操作加工方法及相关理论知识点。本课程的训练从易到难,主要有中级工和高级工两个层次的阶梯训练。训练的产品项目有数控车削加工中的各种典型零件和企业常见加工的产品。
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实训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前,课程的教学是把数控加工工艺分析、数控车床编程和数控车床操作实训分成三门课程,由不同的教师分开独立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既浪费了师资设备,又减少了学生实训时间,导致学生上理论课时听不懂,也比较枯燥,产生逃课、上课睡觉、玩手机等现象,上实操课时不懂编程,无法进行加工。学生不能按时完成教学内容,影响教学质量。
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施
为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对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实训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即理论与实操一体化教学方法,将数控加工工艺分析、数控车床编程、仿真与操作实训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和技能训练融为一体,使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并采用项目教学法,制订一个项目实施的详细教学计划,确定的学习目标包括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实训技能的熟练程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工艺分析、程序编制、常用软件使用、仿真软件加工、实操加工中安全培训、刀具刃磨、机床操作及车削知识。运用一体化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实训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及实施。
1.重新规划实训教学场所
数控车间一体化教学要求:实训车间具备教学区、工作区、工具区、材料区、展示区等多个功能区域的综合性教学场所。教学区要具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白板、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工作区要在合适的位置配备工具箱等设备。展示区要有现代化的展示设备,能够模拟加工过程。工作区与材料区的相互位置要规划合理,并在工作区墙壁周围展出安全操作守则、典型零件的图片、常用的指令公式等内容,部分内容要定期更换。
2.编写一体化教材
编写《数控车削加工与实训一体化教程》,该教材依据《数控车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企业对数控车工岗位工作要求与职业能力要求设计课程内容,根据笔者学院实际情况,对数控加工专业原有的课程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邀请在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师参与教材的编写。教材的编写采用项目教学法,以任务为驱动实现理论和实操一体化教学。项目内容按照零件的加工难易程度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每一个项目都包括一个零件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相关理论知识点、工作计划、准备、实施、检查和评价。针对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提高技校生的专业技能,一体化教材突出了教、学、做统一的现代技工院校培养方案。
3.培养一体化师资队伍
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很高,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熟练的实操技能外,还要能够整合数控加工课程体系,要具有企业实际加工经验,同时还要具有创新综合能力。一体化教师要能够熟练驾驭教学过程,掌握一体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学习开发一体化课程方案。在教学中,一体化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场的教学资源,采用白板、多媒体视频投影、仿真软件加工和现场操作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观摩、讨论及模仿操作。学生在实操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以解决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项目实操结束后要对零件的加工过程做小组讨论和总结。现代社会高速发展,设备、工艺、理论更新较快,一体化教师要紧跟社会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学校要多选派教师走出去学习、锻炼、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4.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一体化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每一个项目从理论到实践分为任务提出、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工艺分析、工具选择、程序编制检验、零件加工、零件检测分析、项目总结等几个阶段。此种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项目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利用课余时间、晚上休息时间,主动学习,可以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充分利用学校教研刊物的资源学习相关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查找资料能力等。
根据学校现有设备资源有限、本着节约成本的情况下,学生先在多媒体数控车床仿真实训室练习零件的加工全过程,达到熟练操作后方可到数控机床上加工,避免了机床的损伤,也节约了加工成本。仿真实训室采用文图结合,生动形象,一目了然形式,将加工制造过程以直观生动的视频画面展现给学生,这样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保证了教学效果,达到了教与学的目的。实习教学方面,把前几届学生加工制造的优秀模型拿出展览,能够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完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在考核学生成绩方面,以考核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学习成绩评价体系,坚持知识、能力、技能考核并重,采取理论考核、仿真操作考核和实践操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理论考核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30%,采用数控车工职业技能鉴定理论题库,全面考核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巩固学过的知识,达到精讲多练的效果,提高技能鉴定理论通过率;仿真操作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30%,考核学生对软件操作和编程的熟练程度;实践操作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40%,考核学生的综合实训能力,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团队精神、操作规范程度以及专业知识、职业能力、道德品质的综合评定。按照每部分所占比例,得出该课程的最终评定成绩。
三、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总结
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实训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对该课程学习充满了兴趣,不仅能够全面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够掌握仿真软件的应用,熟悉加工工艺知识及数控编程能力,熟练操作机床加工零件,达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席凤征.《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一体化改革探究[J].考试周刊,2013(72).
理论与操作的一体化 篇3
然而, 我国的统计教学活动却是长期陷于“艰涩、乏味、冗长”的窘境之中。统计学原理性强, 概念繁多, 方法体系庞杂, 要涉及大量数据, 同时又十分强调实际应用, 而一般高校统计学课程的计划学时仅为54或72学时, 72学时已经是最高学时, 教师要在给定课时内既保证方法原理讲解得深入透彻, 又追求课堂效果的生动有趣, 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加之教学过程中必须经常引用数据和图表, 这要大量挤占课时, 在传统的纸制教材、粉笔和黑板教学手段的局限下, 其结局只能是大幅削减和压缩教学内容。在我国,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教学内容一直是非常有限的, 主要集中于“统计三数”的计算和统计图表制作这种描述性的统计方法上面。
进入80年代之后, 社会经济领域的统计实践活动悄无声息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统计数据的手工汇总, 统计图表的手工制作逐步为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类统计软件所替代。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开始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统计教学与统计实践发生了严重的脱节, 统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有鉴于此, 有关院校开始在原有的统计学课程之外, 增设Excel、SPSS、SAS等统计软件操作课程, 但这种机械的添加式教学改革, 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绝大多数院校的统计方法原理教学与统计软件操作教学都存在“两层皮”的不利状况, 教学计划单列, 教学内容脱节, 课时安排分离, 任课教师不同。方法原理教学与软件操作教学通常是分列在两个不同学期的不同课程, 这本身就造成了两者之间的衔接障碍;两门课程分属不同的任课教师, 教学方案由任课教师独立编制, 如果沟通不及时, 教学内容很难实现统一。学生难以将方法原理与相应的软件操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学习和掌握。
这段时期统计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一个迫切问题是如何实现方法原理教学与软件操作教学的紧密衔接。问题的症结在于传统统计教学手段的落后和教学内容的欠缺。传统的辅以纸质教材的黑板教学手段, 客观上极大地限制了统计教学内容的深入和扩展, 而在各种统计软件中所包含的却都是当前最尖端最完整的统计方法的运用, 如果方法原理教学内容涵盖不全, 则两者之间始终只能是脱节。问题归结为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方法原理的教学内容, 并实现两者之间的完整对接。
各种多媒体软件的出现, 极大地丰富了各个学科的教学手段, 对于统计教学来说更是意义重大。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 统计教学开始逐渐普及使用多媒体课件。采用Power Point等多媒体软件所制作的统计学课件, 不仅画面生动, 演示便利, 而且大量地节省了数据、图、表的黑板板书时间, 这为在有限课时内扩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发展到今天, 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统计教学的必备手段, 并且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 产生了网络课堂等与现代化信息手段相结合的快捷便利的教学形式。但由于长期以来在纸质教材、粉笔和黑板教学手段局限下所形成的僵化的教学理念的束缚, 多媒体统计课件的潜在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统计教学效果的提高并不十分明显。
传统教案的编写方式, 受限于纸质教材分页阅读的章节目编排体例。纸质教材的最大优点是携带便利, 查阅直观, 人们几乎可以在任何地点随时查阅所需要的内容。纸质教材的这一优势即使是在各种现代化信息手段大面积普及的今天, 也是不能被完全取代的。但纸质教材有一个难以为人们察觉的重要缺欠。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内容, 都有其内在的相对稳定的概念体系结构。在纸质教材的局限下, 课程内容通常是以章节目的形式被分页割裂的。一本纸质教材第一页中出现的某个概念或内容很可能与最后一页中的另一个概念和内容恰恰有着密切的关联, 这种关联性往往需要读者专门加以注意才能找到。分页编排的纸质教材客观上阻碍了课程内容内在结构的完整体现。
多媒体课件为我们彻底打破纸质教材的这种局限提供了可能。但目前统计教学中所采用的大多数教学课件的制作, 并没有发挥出多媒体课件的这一潜在优势, 而是仍然在延续着章节目的教案编写方法, 虽然在表面上脱离了粉笔和黑板的局限, 但学生观看教学课件就等于是在阅读电子图书, 这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本质的区别。
统计学概念和方法体系庞杂而严谨, 如何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而完整地体现统计学课程内容的内在结构, 是统计教学改革的一项关键课题。
首先需要对统计学理论体系结构有一个完整而准确的认识。统计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方法, 其基本操作程序可用图1来描述。
统计活动的全部过程是围绕着总体逐步展开的, 总体参数是统计认识的最终目标, 但实际的操作程过程却是绕了一个圈子, 走的是一条迂回路线。由总体按照特定方法抽取样本, 就变量针对样本中的每一个个体进行观察和测量得到样本数据, 由样本数据计算出统计量的值, 再由统计量的值来估计总体参数, 从而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统计推断过程。
原始的样本数据通常是大量、零散、杂乱无章、令人眼花缭乱的, 根本无法直接对其做出整体性观察, 需要采用专门的方法, 以表或图的形式进行整理和加工, 将其内在的条理化结构直观地显示出来, 以便于阅读和观察。对原始样本数据的这种整理和加工过程, 在统计中被称作样本数据的描述。此外, 计算统计量的最终目的是要用于推断总体参数, 但统计量的具体取值是根据样本中的全体数据计算得出的, 这一计算过程本身又是对样本数据的一种概括和归纳, 从这种意义上说, 统计量的计算过程也可被看作是对样本数据的一种描述过程。统计是一门方法科学, 方法体系庞大而严谨, 图1告诉我们, 其全部方法可以明确地分解为3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即抽样方法、描述方法和推断方法。
在传统的按照章节目编排体例所制作的纸质甚至是电子的统计教案中, 上述能够完整而准确地显示统计方法体系结构的图形被忽略。但事实上, 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中的链接功能, 就图1中的各个对象展开层层链接, 从而彻底打破僵化的章节目编排体例, 完整、深入而形象地展示出统计学内在的方法原理体系结构。通过图1中的有关对象, 如“抽样”、“描述”、“推断”就可以瞬间链接出如图2至图4所示的图形。
图2、图3、图4中的每一个对象, 还可以进一步逐层链接下去, 从而直观、迅速、全面地展示统计学方法原理内在的有机结构。这也是在有限课的时内进一步扩展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效果, 从而实现方法原理教学与软件操作教学有机结合的基础和前提。
统计作为一门方法科学, 其提供的各种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方法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有着实际运用。统计数据的大量性是在实践中限制统计活动快速发展的一个先天性障碍, 在手工操作几乎已经完全为计算机所取代的今天, 掌握一两个统计软件的操作, 对于实际从事统计数据处理工作的人们来说, 是必不可少的。
各类院校在统计学理论课程之外添加统计软件操作课程, 也是统计实践活动发展到今天所产生的一种客观要求。学生准确理解统计方法原理与熟练掌握统计软件操作, 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准确理解方法原理是熟练掌握软件操作的前提, 统计软件普及和运用又可以扩展和提高统计方法的应用领域和效率。正确处理统计方法原理教学与软件操作教学之间的关系, 是统计教学彻底摆脱“艰涩、乏味、冗长”窘境, 从而变身为“受学生欢迎课程”的天赐良机。这也是现阶段统计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在多媒体课件中打破传统教案的章节目编排体例, 通过图形链接的方式完整、准确、直观、快捷地展现统计方法体系的内在结构, 这只是为在有限课时内进一步丰富方法原理教学内容, 与当前统计软件所包含的方法内容实现对接提供了一个可能空间。但对于原理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统计教学来说, 终极的教改目标是要实现原理教学与软件教学的有机结合。目前有关院校中普遍存在的原理教学与软件教学“两层皮”的现象, 远没有达成这一目标。
如何实现原理教学与软件教学的有机结合?应当注意到, 尽管统计方法体系庞大而严谨, 但各种专门的统计方法还是具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的。从应用的角度上看, 统计方法原理中所提供的描述方法可以基本满足多数实际业务部门中日常的数据分析活动的需要。所以统计描述方法与统计推断方法完全可以独立运用。在基础的统计推断方法中, 假设检验、列联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 同样具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列联分析应用于两个定类变量关系的描述与推断;方差分析应用于以定类变量为自变量、数据值型数据为因变量的关系的描述与推断;回归分析应用于两个数据值型变量关系的描述与推断。各种方法在实践中同样可以完全地独立运用。有鉴于此, 我们提出以下教改方案, 以充分实现统计原理教学与软件教学的有机结合。
首先, 将目前的“统计学原理”与“统计软件操作”合二为一。教学计划中不再分列为两个学期的两门课。从而彻底消除造成两者之间相互割裂的人为障碍。
其次, 任课教师合二为一。即方法原理与软件操作教学不再是由两位教师分别担任, 而是要求同一位教师同时来完成原理与软件两项内容的教学任务。这对任课教师的教学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 在作为整个统计教学流程源头的教师那里, 就需要率先实现方法原理与软件操作的有机结合。
再次, 将“统计学方法原理”教学方案与“统计软件操作”教学方案进行拆解重组, 变两套独立的教学方案为一整套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案。在此方案中, 依照各种相对独立的统计方法采取“分段循环, 小步快跑”的教学流程。即, 每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方法原理的讲解, 就衔接以相应的软件操作的讲解。这要求整个教学活动要在配备统计软件的计算机房内进行。
在实行这种统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更为深层的东西是教学理念的更新。传统的“课堂灌输”型的教学模式要逐渐被“行为指导”型的理念与模式所取代。在“课堂灌输”型教学模式下, 学生相对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教学效果的好坏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一方。加之统计本身大量涉及数据图表的特点, 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而在“分段循环, 小步快跑”的教学流程中, 学生对方法原理的理解和对软件操作的掌握是同步进行的, 随时需要结合实际数据进行动手操作, 能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在此过程中, 学生会遇到各种具体问题, 教师则及时从旁指导。故称之为“行为指导”型模式。
统计学是方法科学, 十分强调实际应用。理论教学不等于实践教学, 学生在课堂上理解和掌握了有关的统计方法原理和相关的统计软件操作, 并不等于就可以直接将其应用于日常的数据实践活动之中。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之后, 往往需要一段较长的继续摸索和适应的时期。在职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时代, 适应期的长短常常是决定成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性因素。
有鉴于此, 各有关院校目前都在大力提倡实验教学, 目的就是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之架起一座桥梁, 以缩短学生从方法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到日常数据据处理实践活动之间的适应期。应当说, 这是深化统计教学改革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但从目前的教改实际情况来看, 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在大多数院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中, 统计的原理教学、软件教学和实验教学, 普遍是一分为三的。教学计划中它们是3门不同的课程, 常常分别开设在两个甚至是3个不同的学期, 由不同的教师分别任课, 教学方案、教学风格和教学内容存在着严重的不一致的地方, 有些地方甚至是脱节的。统计教学中的这种现状, 一方面是在大量浪费有限的教学资源, 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学生们学习统计学时的许多困惑。学生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梳理3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短时间内能有效地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统计方法应用于实践活动更无从谈起。
从强调应用的角度上看, 统计的方法原理、软件操作与课内实验是三位一体的。任何一个方面的偏废, 都是对统计这种从数量方面认识世界的有力武器的完全破坏。基于这种认识, 我们对统计当前的方法原理教学、软件操作教学与课内实验教学, 从教学计划到教学方案、从统计教材到课堂教学程序, 实行了彻底的重组, 形成了一套“三位一体”的统计学教学模式。
教学计划中统计学原理、统计软件操作与统计学课内实验3门课程, 合并为一门课程。教学课时也由原来3门课程合计94学时, 合并缩减为当前的72学时。改革后的统计学课程由一名教师单独任课, 教学方案统一编写。
改革后的统计学教材, 进一步强调各种基础统计方法的相对独立性, 按方法原理划分章节。每一章中充分体现原理、软件与课内实验三位一体的结构关系。内容编排遵循这样一条基本线索:引例→原理讲解→软件操作→练习题→实验课题。从而从根本上实现方法原理教学、软件操作教学与课内实验教学的一体化。引例中给出具有充分针对性的小型案例;原理讲解紧密围绕引例展开;学生理解了方法原理之后, 紧接着演示相关的软件操作方法;接下来学生运用练习题中提供的数据进行演练操作;最后以方法原理和软件操作技术为依托, 自行解决实验课题为所提出的实际问题。
课堂教学采取“分段循环, 小步快跑”程式 (如图5所示) 进行。同时强调教师原理讲解的准确生动和学生积极思考, 动手操作的主观能动性。
在每一个循环分段中, “引例→原理讲解→软件操作”3个环节, 着重强调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练习题→实验课题”两个环节, 则着重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学生在演练习题和解决实验课题的过程中, 随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 教师随时从旁指导。故称这种统计学教学模型为“行为指导型”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方法原理、软件操作与课内实验一体化教学”。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统计教学领域, 长期存在方法原理教学、软件操作教学与课内实验教学相互脱节的现象, 这不仅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也极大地阻碍了统计教学效果的提高。本文提出“统计学方法原理、软件操作与课内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 旨在深化统计教育改革, 提高统计教学质量, 充分发挥统计在社会经济实践活动中的认识作用。
理论与操作的一体化 篇4
教育教学质量水平,作为教育机构存在和发展的关键要素,是依赖科学而系统的规则框架和可操作并可持续改进的方法体系,来控制和提升的。作者结合多年的成功办学、学校管理和教学经验,在论文中精辟地阐述了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本质和要素逻辑关系。
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学者,亨德森·杨在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上提出了许多崭新而高端的观点。为了将他的教育理念在云南乃至全国广为传播,本刊将陆续刊出亨德森·杨博士的先进教学理念系列文章。
随着全面质量管理体系(TQM)理论和实践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教育便是服务”这一理念,已广泛为包括WTO、ISO等权威机构在内的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的认同。那么,学校引入ISO9000族标准建构与其实际相符合的TQM,必须经由哪些基本步骤?确保其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应采取什么关键措施?
学校运用ISO9000族标准建构TQM须经由3个基本步骤。1. 全方位循证分析管理现状:基于事实/问题对学校现行质量管理模式与ISO9000族标准的各种规定和要求进行全面比较分析,诊断出原管理工作中的差距和缺失,为TQM的策划和管理文件的编制提供依据。2. 确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客观制定同学校宗旨相兼容的质量方针,承诺TQM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并基于学校愿景明确与学校实际相适应的质量目标,使之成为质量方针的具体化。3. 编制和颁布TQM的完整文件:对教育教学及其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流和物质流及其相互关联性和要求,作出客观描述和具体操作规定,经评审、修改和批准后在全校范围发布,使之成为学校的“基本法”,完整的文件通常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等。
学校运用ISO9000族标准建构TQM的目的是使其全体人员按照TQM文件的规范要求进行教育教学及其管理活动,通过TQM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实现质量目标和创造社会价值。要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采取以下4项关键措施。1. 全员培训:在TQM运行前分期、分批、分层对教职工进行TQM专题培训,做到人人理解、体认自身的质量职责和相关文件的规定和要求。2. 协调沟通:使学校所有部门及其人员的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协调而有序,问题产生时及时沟通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确保TQM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3. 过程控制:使各项教育教学业务及其管理的内容、程序、方法和记录以及其他相关要素均被置于过程受控状态,确保各项工作及其结果达到TQM所要求的水准。4. 体系评价:通过体系审核检测各项质量活动和要素是否符合TQM文件规范,以及通过管理评审检测TQM实施和输出是否与质量方针和目标相一致,确保TQM运行的规范性和适宜性。
基于ISO9000族标准建构的TQM,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具,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为:其一,有利于树立和强化以学生为关注焦点的教育服务及其管理观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其满意度来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价值。其二,满足学校对设立动态质量保证体系的诉求,使教育教学服务和质量管理活动构成策划、执行、检测和改进有序循环的科学管理系统,为学校提供真实的信誉保障。其三,使客观存在于学校教育教学业务信息与管理信息之间的不对称问题处于受控状态,据此可推动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教育逻辑与方法上的相互对接。
对于任何教育机构来说,引入ISO9000族标准建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TQM)的目的不外乎:基于以人为根本的前提,通过战略发展规划、三全一多原则和团队精神,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使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工作以质量的持续提高为核心,从无序和低效状态到规范和高效状态,最终让学生、家长、教职工及社会满意和受益。这不但体现了ISO /TQM引入教育教学的本质内涵,并且表白了学校作为组织存在的理由。因而可以认为,如果说,学校最重要的外部功能是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的话,那么,学生、家长和社会便分别是服务的直接对象、间接对象和长期对象。从这一逻辑出发,学校教育教学及其管理活动就构成了环环相扣的服务链。着眼于现代学校教育服务的宗旨和质量目标,运用ISO9000族思想建构与学校本身实际相适应的TQM,生成教育服务的输入、过程及输出的质量管理工具和保障系统,有助于培养更多高分、高能、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按照ISO9000族標准的基本思想,完善的学校TQM制度文化构成和运行的模式框架,涉及到三个互补联动的基本模块。模块1:目标计划体系——基于国家相关法令法规和教育方针,根据学生、家长、教职工和社会的需求而制定的学校宗旨/目标及其实施程序的框架、步骤及与之有关的文件规定等一系列相互关联和作用的要素的总和;它集中反映了学校教育的核心功能,是学校管理水平和业绩评估的根本依据和准绳。模块2:质量管理体系——对教育教学质量目标的实现过程进行全面、全员、全程管理和测量分析及改进、实施指挥和控制组织行为的一系列相互关联和作用的要素的总和;作为学校制度文化内涵的载体,它是通过过程质量的有效受控,来确保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目标实现的。模块3:绩效考核体系——对学校所有部门及其人员在履行质量责任和达到质量目标过程中表现出的职业精神、专业水准和工作业绩,进行全面监测分析和客观考评的一系列相互关联和作用的要素的总和;它作为学校教职员工的考评方法系统,为TQM的有效运行及其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
上述三个基本模块的互补联动,完整地体现了建立在ISO9000族标准理论框架基础上的现代学校TQM制度文化。其中,模块1是指导系统;模块2是核心系统,模块3是保障系统;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过TQM的建构和运行,可使学校由不受控的经验管理状态逐渐走向科学和规范,从而使教育教学服务的输入、过程和输出的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和优化,最终使学生、家长、教职工和社会其他相关方满意度的提升成为现实。如前文所述,一所学校根据ISO9000族标准建构适宜自己实际的TQM,首先必须按其标准和要求以文件形式将TQM表述出来,并以此去规范自身的教育教学及其管理活动,使之能够适应质量管理的要求和满足教育服务对象及相关方对教育教学服务质量的需求。那么,作为学校TQM运行的规范标准以及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及其审核行为和方式的依据,这一文件化的TQM,是由哪些内容构成的呢?(待续)
理论与操作的一体化 篇5
在国网“大运行”、“大检修”体系建设背景下, 为满足变电站远方遥控操作进一步深化的要求, 调控中心在满足原有无人值班/集中监控技术条件的基础上, 要求进一步提升相关的技术支撑能力, 构建调控与防误一体化智能操作管理系统, 系统应具备完善的远方遥控防误闭锁功能, 满足远方遥控操作到冷备用状态的防误要求。按照“大运行”、“大检修”体系建设要求, 调控中心需完成设备冷备用操作功能, 需建设智能化的调度指令票、监控操作票及主子站防误功能模块。
综上, 调控操作与防误一体化系统在现有调控中心D5000系统I区基础平台上, 应用D5000基础平台的消息/服务总线机制、一体化图库模机制扩展相关软件功能, 实现调度指令票生成与管理、遥控操作票生成与管理、电网及设备数据辨识、安全校核以及外围系统接口等模块的研究与开发, 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以及工程实用价值。
基于D5000平台的一体化设计具有如下优势:
a.完全共享D5000基础平台的模型、图形、数据断面, 实现图形、模型、数据的源端维护, 确保信息的一致性;
b.实现D5000调控操作、智能防误应用、调度员潮流计算的闭环联动, 满足调控应用横向集成的要求;
c.实现调度指令票与监控操作票的一体化设计及拟票、下令、遥控操作的流程化和一体化管理。
为适应“大运行”、“大检修”体系深度磨合提升的要求、充分发挥D5000系统平台一体化的优势, 调控操作与防误一体化系统集成变电站集中监控应用、智能操作票应用、智能防误应用, 实现一/二次设备远方操作一体化、调度指令票与监控操作票一体化、远方操作与防误校核一体化的全过程闭环管理。本文以其中的一体化智能操作票应用以及智能防误应用为主要对象, 研究菱形思维模型的智能操作票推演技术及全网防误校核中的智能拓扑分析算法。
目前, 国内学者对智能操作票和防误校核应用进行了一些研究, 典型的有:基于操作任务规则树的概念实现自动开票, 将设备操作约束表示成逻辑表达式[1];采用分类分层的思想对操作规则进行描述, 并研究自动推理成票机制以及潮流计算与分析等静态安全校核技术[2];基于调度自动化系统平台开发具备强大图形功能的操作票管理系统, 通过与EMS/SCADA系统的接口实现实时开票功能[3];在电网调度操作票系统中引入网络重构的思想, 根据操作任务推理生成专家语言描述的操作任务序列, 再根据指令转换知识库进行调度指令推理[4];利用网络拓扑算法, 对变电站一次设备的带电态、停电态与接地态进行实时计算, 基于三态拓扑模型及算法来实现设备的防误操作判断[5];基于集控型防误操作系统提出的智能防误一体化操作票系统, 采用微拓扑方法实现智能防误校核[6];文献[7-10]主要针对智能拓扑防误的算法及其具体实现进行分析。以上研究基本实现了操作票自动生成和拓扑防误校核功能, 但不能普遍适用于各地电网接线模式和运行规则的变化, 且维护工作量较大。
可拓学理论是我国学者蔡文等于20世纪80年代初创立的以物元和可拓集合为理论基础, 研究事物的可拓性以及变换的规律与方法, 用以解决现实世界中复杂、矛盾问题的学科。可拓学采用形式化的工具, 以质变和量变互变的观点来描述问题, 并从定性和定量角度研究解决矛盾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可拓理论以基元 (物元、事元和关系元) [11]作为表示信息 (简称信息元) 和知识的逻辑细胞, 在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如智能算法[12]、变压器本体绝缘状态评估[13]、电能质量综合评估[14]以及化工园区应急能力评价[15]等。目前只有少量文献体现可拓学理论在电力系统的应用, 且尚没有可拓学理论在电力调控领域的智能成票系统的应用研究。
本文以调控操作与防误一体化系统中的智能操作票以及智能防误为主要研究对象, 首次研究了可拓理论在电力调控操作领域的应用, 建立电力调控操作与防误本体知识库, 提出了基于菱形思维模型的智能操作票推演技术, 并研究了智能拓扑防误校核实现方法。与传统的使用规则模版配置或程序推理方法实现的操作票技术相比, 使用可拓推演技术可以解决不同地区、不同应用下的电网调度操作票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问题, 具有较强的普适性。
1 一体化平台的总体框架
智能调控操作与防误一体化系统 (以下简称一体化系统) 面向电网应用系统的调度操作, 提供智能化的拟票操作和防误规则判断。D5000平台应用组件化技术对接口的内部实现细节进行封装, 对外提供开放的标准接口。本文的一体化系统基于D5000平台, 以IEC61970标准CIM数据以及电网图形描述规范 (G语言) 文件为基础, 实现调控、操作票以及防误应用之间的图模一体化功能;其完全共享调控技术支持系统的SCADA数据、模型及图形, 基于一体化电网的一次和二次模型, 融合操作防误模型, 实现软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提升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外, 在主子站防误通信领域, 目前尚未颁布通用的通信协议规范。本文的一体化系统基于IEC104规约扩展制定了防误主子站通信规范, 调度端与各子站间采用统一的规约进行防误数据交互, 实现了防误规则的源端维护, 减少了维护工作量。一体化系统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中, 核心层是D5000基础平台, 它包含数据管理 (实时库、实时图形、关系数据库) 、消息总线、服务总线3个层次。系统通过服务总线提供基础服务、公共服务、数据采集与交换服务以及调控防误服务等功能;在平台内部, 各服务接口通过消息总线读取/发送实时数据、图模数据等, 并进行信息传输与交换。基础平台采用面向服务的软件体系架构 (SOA) , 能较好地满足系统集成和应用不断发展的需要。
SOA的核心是服务, 服务主要通过消息的传递进行交互。构建服务的关键步骤是通过适配器将现有应用功能封装实现为服务, 并基于标准流程将应用系统挂接在D5000系统平台服务总线上, 从而实现软件资产的重用[16]。具体应用中, 一体化系统采用CIM及其消息机制。IEC61970标准规范了企业电网应用的多种分布式组件, 可用于构建一体化平台的接口参考模型 (IRM) [17,18]。一体化系统使用IRM对业务功能进行详细的划分, 派生出业务子功能对应的抽象组件, 针对业务逻辑进行服务粒度的划分。
实现SOA的技术有Corba、基于简单对象访问协议 (SOAP) 的Web Service等。在基于D5000平台的一体化系统中, 采用可适应通信环境 (ACE) 及基于ACE实现的对象请求代理 (TAO) 作为Corba的实现平台。ACE/TAO是基于Corba标准的中间件平台, 具有跨操作系统、跨编程语言及跨硬件平台的特性。
2 一体化调控操作关键技术
2.1 基于物元可拓的智能推演
目前国内的智能操作票大多基于专家系统推理来实现, 基本分为任务推理型、模块推理型、拓扑推理型3种。随着技术的深入、现场应用的成熟和用户需求的增加, 智能指令/操作票系统面临着更多复杂矛盾的问题。本文首次对可拓理论在智能操作票领域的应用进行研究, 提出了基于菱形思维模型的智能操作票推演技术, 实现了操作票的智能推理。
知识基元是可拓知识库最基本的逻辑细胞, 可拓理论采用物元、事元以及关系元来描述一般逻辑与规律。
电力知识基元可表示为:
R= (实例对象, 特征类型, 特征值) = (N, c, u)
其中, c和u构成有序二元组M= (c, u) , 表示物N的一个特征。例如:R= (1号线路, 目标运行方式, 旁路替代) 表示一个知识基元。由物N及多个特征Mi= (ci, ui) 构成的物元称为多维物元。物是随时间t变化的, 其动态物元R (t) = (N (t) , c, u (t) ) 。
实例对象N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可以是面向对象语言中任意类化的具体对象实例, 可以是物、事、关系等;特征类型指各类概念的名称表示, 概念的名称在知识库系统中是可交互的、共用的;特征值是某特征类型中的值空间中的某个值。
一般而言, 事物拥有多个特征, 如事物N用n个特征c1、c2、…、cn及其量值u1、u2、…、un描述, 则物元可表示为:
本文基于可拓物元理论和菱形思维模型, 采用发散-收敛法实现智能成票的规则推演机制。物元可拓的发散分析表述了事物向外拓展的可能性, 以基元中任意1个或2个要素为中心向外拓展, 获取同物 (或事、关系) 同征、同征同值、同物 (或事、关系) 同值可拓线, A-襔B表示由A拓展出B。
根据“一对象多征”的发散性, 从一个基元出发, 拓展出多个同对象基元, 且同对象基元集一定是非空集合, 即:
同时, 从一个基元出发, 可以拓展出多个同对象同值的基元, 即:
根据“一征多对象”的发散性, 从一个基元出发, 拓展出多个同征基元, 且同征基元集一定非空, 即:
除此之外, 从一个基元可以拓展出多个同对象、同特征的基元, 或者说, 在不同的参数下, 同一对象关于同一特征的取值可以有多个, 即:
本文研究的系统智能操作票应用建立在基于可拓原理的电力领域知识库之上, 其建模方法如图2所示。
电力本体知识概念的建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a.概念类:容器类型、设备类型、设备状态类型、设备量测类型、设备信号类型、操作类型、术语类型、拓扑状态类型、运行方式类型、关系类型、功能类型、指令类型、任务类型、告警类型、步骤类型等。
b.各概念之间关系:子类关系、成员关系、功能相符关系、功能相似关系、前导与后继关系。
c.各实例静态属性:名称、别名、简称、设备类型等。
d.各实例动态属性:运行状态、拓扑状态、运行方式等。
e.实例与实例间关系:包含、包含于、运行于、被操作、连接于、连通于、具有属性等。
f.基础函数库:各类查询函数、判别函数、排序函数、处理函数、输出函数等。
电力调控领域知识库在基础本体知识库基础之上, 结合相关的业务知识单元, 如调度业务单元、监控业务单元等, 通过系统可形成特有的知识基元表达, 并进行相应的组合, 形成所需的组合知识单元, 为各业务应用提供知识服务和逻辑推理服务。基于可拓原理的智能成票技术根据人类惯用的思维模式, 将问题的理解与求解过程以物元形式表示为多级菱形推演过程, 如图3所示。
图3中, n>m, p>m, p>k, R为目标物元, 上述模型中{R1, R2, …, Rn}为进行发散思维的方案物元集。
结合具体问题的需要以及条件, 根据物元的可拓方法进行发散, 在此基础上, 利用发散树、分合链、相关网、共轭对或综合其中若干方法进行发散, 通过可拓物元的置换、扩缩、分解、增删变换进行过滤选择。收敛的过程为:
在智能成票过程中, 采用菱形思维模型, 首先根据操作任务中的可拓性发散出多个相关设备的多种操作组合, 调度员设置了设备的相关方式后, 系统将自动对相关方式进行筛选, 比如线路开关当前为检修状态, 调度员设置开关的目标状态为运行, 则将在系统内部自动筛选掉转冷备用、转检修的操作;筛选后, 如果仍存在不确定因素, 则再通过交互方式进行筛选, 如双母开关由冷备用转为热备用时, 需要选择目的母线等, 最终求解得到满意的智能成票结果。
以福建电网厦泉I路运行转检修为例, 泉州变侧为带出线刀闸3/2接线方式, 开关5021、5022均处于运行状态;厦门变侧为无出线刀闸3/2接线方式, 开关5041、5042均处运行状态。
操作目的:电网厦泉I路转检修, 开关5021、5022恢复运行。
基于可拓物元理论, 采用菱形思维模型的智能成票推演过程如图4所示。
实际操作中, 选择设备和操作任务后, 系统将自动筛选出与该操作任务相关的操作设备, 并发散出对应的操作过程。厦泉I路的泉州变侧带有线刀, 所以其操作目标有转运行、转热备用、转冷备用和转检修4项;厦门变侧不带线刀, 其操作目标将进行过滤, 目标结果为转冷备用和转检修2项。
在设定相关的操作目标后, 选择线路操作侧顺序, 系统将根据操作目标对操作过程进行过滤, 并得到准确的操作票分项信息。
采用可拓物元理论和菱形思维模型, 智能操作票应用能适应接线类型改变、电网扩容以及运行方式的变化, 同时具备解决成票规则、调度规程的变化以及新问题的可拓展能力。
2.2 防误校验算法分析
防误应用的主要功能是为调控应用以及OMS (位于安全三区) 等提供各种调度操作防误模型的逻辑判断。拓扑防误较多地使用路径搜索算法来实现各类防误判断规则。如当双母线路开关由Ⅰ母运行转至Ⅱ母运行时, 应判断Ⅱ母隔离开关两侧是否等电位 (可以转换成Ⅰ母隔离刀闸与Ⅱ母隔离刀闸之间是否存在无阻抗环路来判断) ;当合上分段 (或母联) 开关时, 应判断是否会形成电磁合环;当并列运行的一台变压器停电时, 应判断另一台变压器是否会过载等。
防误应用通过D5000服务总线获取调控系统的CIM数据, 应用拓扑防误方法来实现防误服务。智能拓扑防误使用的典型算法有设备支路的最短路径搜索算法以及环路搜索算法, 后者是重点。防误应用提供基于消息驱动的Change Run Model服务;消息载荷的内容含有断路器的Cim ID、初始运行状态 (在Ⅰ母运行) 、目标运行状态 (在Ⅱ母运行) 。
在Change Run Model服务的实现中, 环路搜索算法是关键。本文提出的简单无向图环路搜索算法能计算出经过给定顶点的所有环路, 且效率较高。实现过程采用以下4个数组:visited表示访问过的节点;passed表示已访问过的边;path中存储当前路径上的节点序列;next中存储当前路径上每个节点的下一条邻接支路 (使用P表示) [19]。具体算例及实现流程如图5、6所示。
如图5 (a) 所示的电网运行方式下, 合上分段开关K后会形成多个环路, 如图5 (b) 所示。
在系统中, 防误服务程序可给出图5中的2个电磁合环和1个线路合环, 搜索结果如下:电磁合环1为5-6-4-2-3-5;电磁合环2为5-6-4-1-3-5;线路合环为1-3-2-4-1。
3 结论
理论与操作的一体化 篇6
随着电网建设向配电网领域的纵深发展,辅助配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智能化系统也越来越多,在给电力生产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使用者带来困扰[1]。配网防误系统主要提供图形化的操作票模拟、现场一次设备的强制闭锁及电脑钥匙的解锁操作功能,且一般不与其它系统接口,安装部署简单,目前已应用在很多供配电企业。而随着配网自动化水平的逐步提高,技术含量更高的故障定位系统也越来越普及,它同样需要配电网的图形建模、班组人员录入及权限设定、无线通信等,一般也是单独部署运行。
一方面,配网防误系统一般都有比较完善的一次设备接线图,拓扑分析功能强大,与现场电脑钥匙通信后,可实时反馈现场设备的状态[2];而故障定位系统的建设同样需要较完善的一次设备接线图及设备的实时状态来进行网络拓扑分析,发生故障时推送故障信息到运维人员的手机或平板设备也需要无线通道,两套系统在基础数据、通道共享方面有很多共性。另一方面,由于建设的先后,供配电企业大多存在多套系统同时运行、维护的情况,而随着配网规模的逐步扩大,对管理的集约化和精细化[3]要求越来越高,多套系统同时运维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用户对系统整合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1 系统关键技术
1.1 集配网防误、故障定位管理、配网终端设备数据采集、现场移动作业终端于一体综合应用平台
系统综合配电网运行管理中抢修、防误、开票、巡视、维护等现场作业,形成智能管理一体化的全新配网综合防误操作系统;与集配网巡视、配网抢修、现场移动开票、配网防误操作等于一体的智能移动平板终端功能融合。
1.2 防误操作平台中故障定位分析
系统对故障指示器上报的信息进行汇总,自动判断线路是否有故障、故障类型及可能发生故障的线路;结合信息能自动识别是正常停电还是线路发生故障,并提供预估故障报告,在接线图上分类显示。当通过防误系统对开关、刀闸等设备进行操作时,系统根据设备操作后状态,结合故障指示器采集数据对线路状态进行综合判断,防止出现误判。
1.3 在线防误闭锁技术
在线防误系统[4]要实现配网操作的安全性实时判断,就需要完整的环网接线图,并通过接线图建立基于图形的拓扑逻辑库,能根据设备状态的变化自动调整防误判断的原则。当智能手持移动终端通过无线网络申请设备操作防误判断时,系统根据拓扑能给出防误判断的结果并将解锁下发到智能手持终端;智能手持移动终端根据防误判断的结果下发是否解锁的指令,实时防误判断是配网防误的关键。
1.4 网络通信中断情况下紧急解锁防误判断方法
在网络通信中断情况下,智能手持移动终端通过自身内部保存的设备闭锁关联表,给出设备操作防误判断的相关点提示。在人员到达相关点,通过闭锁锁具确认相关点的设备状态无误的情况下,回到原操作点;由智能手持移动终端进行防误判断,在防误判断通过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解锁操作,并将解锁的过程信息进行记录,待网络恢复后上传到系统进行归档。网络正常情况下,智能手持移动终端内部保存的现场设备防误管理表在主站有变化时自动更新。
1.5 配网现场移动作业终端
配网现场作业管理平台与DIS[5]系统接口,接收DIS系统下发的巡查作业任务信息,将运行班组手持终端回传的巡查作业结果和抢修班组手持终端回传的抢修作业的作业记录信息汇报给DIS系统,实现抢修业务数据的共享和业务流程的闭环管理。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网络拓扑
配网防误系统管理一体化平台包括一体化平台客户端软件、服务器软件(包含应用服务和Web服务软件)、数据通信软件、现场作业手持平板电脑(含应用软件)、无线通信数据处理中心和DIS系统服务接口软件等。系统的网络拓扑图如图1所示。
2.2 系统架构设计
系统提供一个统一的操作界面、用户和权限管理平台,通过客户端软件可使用平台的所有功能,通过IE通用浏览器可使用平台的部分功能。系统主要分为系统层(包含数据层和应用支撑层)、应用层和用户层,如图2所示。
2.2.1 架构风格及技术选型
(1)采用C/S和B/S混合架构风格。PC客户端、防误服务子系统、故障定位服务子系统、电子操作票子系统、数采子系统、通信服务子系统之间采用C/S架构,实现提供服务和使用服务,以及服务程序分布式运行。Web客户端和Web服务器之间采用B/S架构,实现通过浏览器监视系统。Web服务器与防误服务子系统、故障定位服务子系统、电子操作票子系统采用C/S架构。
(2)相关开发技术。Windows操作系统下运行;基于.Net的程序开发,提高开发效率;采用SQL Server 2008数据库,可满足系统要求,调试、运行维护都比较方便。
2.2.2 系统集成
由于.Net中的Remoting功能强大、技术成熟、开发效率高、开发风险低,因此系统采用Remoting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集成。当一个子系统需要对外提供服务时,以Remoting方式提供服务,其它系统通过Remoting方式获取到服务或订阅相关事件。系统部署视图如图3所示,逻辑视图如图4所示。
2.3 系统总体功能
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可划分为配网防误子系统、配网电子操作票子系统、配网现场作业子系统、配网故障定位子系统;根据现场需要可按机器、节点分布式部署,均衡负载,各子系统共用图模、班组人员等基础数据,如图5所示。
2.3.1 配网防误子系统功能
配网防误子系统重点解决以下误操作问题:防止“有接地设备在合位送电”;防止“有电合地刀”;防止“误入带电区域”。
(1)配网在线防误闭锁模式:解决“有接地设备在合位送电”问题。配网在线实时防误功能具体体现在防止联络线对侧有接地误送电、带电合接地刀闸等。在现有操作管理模式基础上,利用无线通信手段交互操作信息,实现相互间逻辑闭锁。系统通过无线通信与现场手持解锁终端进行实时通信,交互操作信息,实现了现场信息的实时传递;操作人员不需提前进行模拟,即可在现场进行直接防误判断操作,同时多班组间可通过无线网络实现相互间逻辑闭锁。
(2)强制验电闭锁方案:解决“有电合地刀”、“误入带电区域”问题。利用配网现场手持终端装置,通过闭锁装置带有的验电接口,实现地刀解锁前的强制验电。操作地刀前,首先使用智能手持移动终端验电,当智能手持终端提示无电时才能解锁地刀的闭锁锁具,对地刀进行操作;当智能手持终移动端提示有电时,闭锁地刀的锁具就打不开,因而阻止了有电合地刀误操作的出现。对存在误开、误入的带电区域,可结合强制验电闭锁装置对该区域门限进行闭锁,在没有验电或验电有电的情况下无法打开门限的锁具进入该区域。
2.3.2 配网电子操作票子系统功能
依托平板电脑,结合目前电力企业在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实现电子操作票管理。一方面,平板电脑操作终端能完全代替目前纸质操作票,且能自动记录整个执行过程,配合操作票专家系统能实现操作票从填写到执行、记录、管理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电子操作票系统将电气操作步骤规范化、标准化,并与防误闭锁技术相结合,通过控制解锁钥匙完成对现场防误锁具的直接操作,实现了操作票与防误的高度统一。操作票执行过程的电子化,为以后的事故分析、操作管理提供了依据,与防误闭锁相结合保障了操作票执行的安全性。
2.3.3 配网现场作业子系统功能
目前的DIS系统,相关作业信息内容需班组人员在办公室填写,而抢修人员在现场时无法实时接收DIS系统下发的抢修单;同时,现场作业完成后,抢修人消单时需回办公室在DIS系统中填写相关信息,造成现场抢修人员疲于重复工作,还存在记录信息不一致、不规范等问题。为此,有必要建设配网现场作业管理平台,以便抢修人员在现场就可实时接收抢修任务信息,并在现场及时将现场处理状况反馈DIS系统,实现现场作业信息数据的实时反馈,减轻作业人员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达到指导和规范现场作业的目的。建设要点如下:
(1)扩展配网防误系统管理一体化平台,负责与DIS系统通信,将DIS系统下发的抢修单下发到现场抢修人员的移动终端中,并将现场的反馈信息回传DIS系统;根据DIS系统下发的抢修单生成抢修作业卡及安全控制卡,并调用适合的作业指导书下发给现场移动终端。
(2)抢修班组配置具备3G/GPRS/CDMA等通信功能的移动终端与管理平台无线通信,可现场接收抢修单、录入安全控制卡、调用作业指导书、现场填写各表单信息,并自动将信息回传DIS系统。
(3)运行班组配置具备3G/GPRS/CDMA等通信功能的移动终端与管理平台无线通信,可通过GPS或RFID标签定点设备、现场巡检设备,将设备运行情况及缺陷状况回传DIS系统。
2.3.4 配网故障定位子系统功能
建立故障定位分析、管理功能,将该功能平台集成到配网防误系统中,结合故障检测器,对线路上发生的短路、接地和断路故障进行快速定位,并在系统上以图形、文字及短信报警的方式显示;可根据拓扑方式给出参考隔离范围,辅助抢修人员完成故障查找、定位、隔离,为故障快速处理提供支持。数据来源:运行的故障指示器管理系统将收到的故障指示器实时监测的线路短路、断路、接地、停电、来电、电压升高、电压降低等信息转发配网防误系统;新增故障指示器可直接将现场监测数据发送到配网防误系统。
(1)实时监测功能。故障指示器将所监测线路的短路、断路、接地、停电、来电、电压升高、电压降低等信息通过已有通信方式发送给配网防误系统,并在主站接线图上显示,为故障判断提供数据支撑。系统利用这些实时数据,结合设备状态进行网络拓扑分析,给出故障报警和相应处理建议。
(2)主动告警功能。线路发生短路、断路、接地、停电、来电、电压升高、电压降低等故障时,系统可主动实时告警。告警信息实时记录到数据库中,可根据需要长期保存;可实现人性化的声光告警。系统也可将告警信息通过短消息传到相关人员的手机上。
(3)故障定位功能。系统可对故障指示器上报的信息进行汇总,自动判断线路是否有故障、故障类型及可能发生故障的线路段,结合信息能自动识别正常停电还是线路发生故障,并提供预估故障报告,在接线图上分类显示。
(4)数据管理功能。系统配置数据、告警信息等全部存储在数据库中,便于统计分析;可按照用户要求生成各种统计报表、图表。
(5)与配网防误系统一体化。故障定位作为配网防误系统的部分功能,实现防误、管理、故障检测一体化;配网防误手持设备可作为故障指示器的检测工具,实现故障和人员定位。
(6)系统扩展性好。伴随配电网的发展和配电管理水平的提升,系统可扩展实现配网SCADA、馈线自动化和其它配网自动化高级应用功能。
4 结束语
通过对现场作业检验和评审,系统各项功能指标、性能特点满足配网作业特别是故障抢修的要求,仅有部分细节需继续完善。本文提出的一体化平台建设方案,可有效解决配电网中系统繁杂、重复建设、维护困难等问题,兼具创新性与实用性,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王守相,王成山.现代配电系统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何正友.配电网故障诊断[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林良健.电网调度智能防误系统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4]周玲,曹其宏,任纪兵.浅谈电网调度运行管理[J].煤矿现代化,2009(03):114,115
理论与操作的一体化 篇7
参考文献
[1]禹禄君.探究理实一体化教学新模式[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
[2]吴映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革新—关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交通职业教育,2006,(06).
[3]刘红月.“理实一体化”之误区[J].职业技术教育,2006,(34).
[4]陈玉华.校企合作建设学习生产型校外实训基地.中国高等教育,2010,(07).
[5]魏成国.职业技术教育理实一体化教学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2).
理论与操作的一体化 篇8
关键词:中职,理实一体化,数控铣加工工艺、编程与操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新型技术被应用到各个领域, 数控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技术也不断被应用, 因此, 社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 中职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培养分离出来,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时得到锻炼。本文以理实一体化为教学模式, 在“数控铣加工工艺、编程与操作”课程中进行应用, 从而分析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一、“数控铣加工工艺、编程与操作”课程改革的内容
“数控铣加工工艺、编程与操作”课程是中职数控专业的重要学科, 该课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结合。“数控铣加工工艺、编程与操作”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 教师要团队化。要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结合就要将专业课教师与实践教师团队化, 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其次, 教材要一体化。要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结合就要将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一体化, 从而实现机械、数控与编程、操作融为一体。最后, 教室要一体化。应该将实验室设置在车间内, 从而实现教学地点的随机性。理论与实践教学应由同一位教师讲解, 并由两位实践教师作为辅助,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传授交替。
二、“数控铣加工工艺、编程与操作”课程的内容组成
“数控铣加工工艺、编程与操作”课程的构建主要是为了培养社会型、技能型人才, 本课程以项目为根本, 将机械制造、数控铣加工工艺编程知识与数控铣操作技能融合在一起, 以零件的加工来确定课程框架。本课程主要包括九方面: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基础知识、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基本操作、数控铣仿真加工、平面加工、轮廓加工、孔类零件加工、宏程序加工、DNC数控加工技术应用、高级职业技能鉴定应会试题。本文以第六章孔类加工为例, 本节内容要求学生可以掌握孔的加工方法、钻孔工具、钻削用量的选择、孔加工固定循环指令等。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数控铣加工工艺、编程与操作”课程的应用
(一) 教师团队化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 不仅需要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 还需要组织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师团队化中, 要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结合就要将专业课教师与实践教师团队化, 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专业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数控加工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 教学评价的设计
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并设计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如下表) ,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学风。整个评价体系由理论知识评价、零件加工程序和在实际机床上零件加工评价、学习态度等相结合。
(三) 教室一体化
学生的学习环境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体化的学习环境需要将理论知识学习、仿真加工练习以及小组合作学习融为一体。除此之外, 还要将实训的设备准备充足。由于数控技术的组成较为复杂, 因此两个不同的教学点应该距离较近, 从而使教师可以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教学计划, 使两个不同的教学点可以实现交替。
四、总结
“数控铣加工工艺、编程与操作”课程的改革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要求, 体现了实用性和操作性的双重职业性质。本课程切实将“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作为教学理念, 以任务的形式进行教学, 从而使理论与实践实现互相交替。通过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构建“数控铣加工工艺、编程与操作”的课程体系, 教师的教学不受限制, 可以是先理论后实践, 也可以是先实践后理论, 这样学生就会有充足的时间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控技术。
参考文献
[1]李木杰, 张利芳.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2.
[2]党继农.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2.
理论与操作的一体化 篇9
摘 要 职业高中财会教育教学的目标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的,本文介绍了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模式,并对理论与实际一体化教学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使职业高中学生真正掌握会计的实际操作技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基础性人才。
关键词 职业高中 会计专业 一体化教学
社会发展趋势表明,既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的人才,是当前社会的急需人才,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职高院校必须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作为职业高中学校一个重要的、传统性专业,财会专业的学生更应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一、职高财会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简介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社会是最好的大学,应在社会中学习,在社会中实践。为了充分发扬陶行知先生的这种先进教学理念,当前的职高教学应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在同一时空完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将所教理论迅速转化为实践,利于学生对各种财会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自身动手能力的提高。另外这种在“做中学,教中学,学中做,学中教”的教学模式,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水平,让教学过程变得积极活跃。
二、职业高中财会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每年都在强调教学改革,可是现在职高财会专业的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实验教学。其具体表现如下:职高会计专业的课程分为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像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会计模拟实训等这些课程绝大部分课程只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来完成。而专业实践课的课程量一般一两周才有一次,并且仍以理论讲述为主,这种实践教学课程较少的教学模式,使得一些学生对财会理论时常是一知半解,对财会理论得不到充分理解。财会专业理论课程偏多,也与实践实验室的环境较差有一定的关系,职高学校的实验室都比较简陋,一般只有几十张工作台,几十本帐和几十本凭证。这些物品只能满足一些简单账簿凭证的需要,与当前的实际工作环境差距较大。另外,很多财会专业的教师由于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其动手实践能力已大大降低,或者由于没有及时进行自身知识的更新,导致自身与社会现实的脱节。不能传授学生一些实用的知识。这种过于偏重理论教学的模式,使得学生的一些基本能力得不到锻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财会专业一体化教学意见和建议
(一)加快财会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在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主要是为了满足财会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只有从教材开始就打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隔阂,实现彼此之间的融合。其中采用的主要措施是在专业会计课和专业的理论课之间加入一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打破原来的课程设置体系,将课程设置的重点落实到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上来,真正的将各种财会理论渗入到实践教学中去,减少原来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叠内容,提高教学过程质量。
(二)打造一支双师型的教学队伍
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素质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无从谈高质量的教育。作为职业高中财会教师,既要有专业的财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又要有极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对当前社会中会计的发展有深刻的认识。然而,这种双师型的人才及其难得,大部分教师是一些从财经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直接就来职高来教学,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可言,另外,职高院校也缺乏对财会老师的培训。职高院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一是让教师参加一些脱产学习课程,更新自身的一些知识与理论,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了解当前会计行业的实际情况,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并鼓励教师积极学习,促进自身能力水平的提升。另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将职业会计请到教室中来,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紧随时代要求,更新教学内容,满足企业需要
实习资料必须具备一定的真实性,最好是能够找一个真实的,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实习。经过财会教师的整理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操作。对于一套实习资料既要用手工处理一次,又要用电算化软件处理一次,然后对两种处理方法进行比较,这样既可以加深职高学生对实习内容的掌握,又可以发现二者各自优缺点,加深了对二者的理解。
(四)加强财会实验室建设,财会实验室是学生将财会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有效载体
学生通过在实验室的演练,让所学知识进行充分的演练。另外实践过程中还要有一位各方面都非常突出的指导师做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可以使用多种游戏方式来激励学生参与到实践,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对财会工作的基本流程有一个基本、全面的认识。同时可以让学生享受自己的学习成果,也能让其他学生作为参考,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活跃教育教学气氛。
(五)强化财会实习企业的作用,使所学财会知识真正得以实践
为了让学生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外出实习单位,学生应加强与高年级同学的联系,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加强与各种私企老板的联系,争取让自己的实习岗位和将来的就业岗位相一致。学生在进入各种私企之前实习时,我们还需要对私企的一些违犯规定的做法向学生指出,要求学生在今后的实践中,必须依法办事,依法从业,以免学生受到影响。
结语: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采取财会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各种财会理论掌握程度,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职高专业教学在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就应突出专业技能培养这个重点,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从而赢得更高层次人才竞争的机会。总之,职业学校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职高财会教学的有效性,不断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小玲.对职高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尝试.财经界(学术版).2010(05).
[2]章洁倩,李艳萍.会计实践教学有效性探讨.财经界(学术版).2009(05).
[3]汪振纲.职高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01).
理论与操作的一体化 篇10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能够较好地实现;而课堂教学效率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采用的活动策略。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活动环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关键。所谓活动环境, 就是为了探索和掌握有意义的问题所提供的时间和空间, 以及具体活动的背景材料, 也包括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师生相互配合共同探讨问题的活动气氛。为此, 我们既要把握好指导专业理论课堂活动的思想和原则, 又要科学操作专业理论课堂活动的控制环节。
一、指导专业理论课堂教学活动的理论依据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外来的信息与学生原有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能力是通过活动作为中介形成的;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进行活动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认知特征。专业理论课作为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课程和指导课程,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性的原理性的知识, 更要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去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能力, 就应该创设一个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环境, 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动态活动方式, 努力揭示知识发生的过程, 并努力展开学生思维的层次,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改进专业理论课堂教学活动的操作原则
1. 学生主动参与原则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 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 从学生实际水平和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 精心设计活动程序,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感, 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主动参与活动中都能得到发展。
2. 个体活动和集体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在制订活动策略时, 应鼓励个体学习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 创造个体和群体相互促进的活动氛围。比如讲解《钳工工艺学》内燃机的原理和构造时, 就可以鼓励住在农村而且家里有柴油机的学生, 用他们对柴油机已有的认识和经验与其他学生交流, 并带动其他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
3. 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原则
目前, 中职技术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已经实现教材的整合, 从形式上来看, 理论与实践是相互结合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却常是独立、割裂的应用模式。在这一模式中, 实践过程被看作是技术理论知识的延伸和应用, 压制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完整建构。因此, 专业理论教师要针对性地制订课堂活动策略, 采用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原则, 让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 使学生感性认识与理性知识相互促动、相互提升, 帮助学生揭示抽象知识中的某种状态、某个横断面, 内化其规律、本质及相互关系, 促进学生认知的形成和加深。
三、改进专业理论课堂教学活动的操作策略
课堂教学活动的操作策略, 就是怎样引导学生通过思维获得概念的具体步骤。其中, 活动内容的选择, 活动情景的创设, 活动中的交流和活动后的评价是四个关键的操作环节。
1. 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转换
为了达到传授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目标, 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 并抓好教材加工的两个环节:选择和转换。所谓选择, 一是要选择能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二是要选择教材中的关键内容, 便于以点带面, 以线成串。比如教师可以在学生实践拆装机床时, 适时地开展多项教学活动:让学生既理解轮系传动、轴系零件、带传动和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 又掌握固定连接的装配、轴承和轴组的装配原理及操作技巧;还可以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 掌握各种量具、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相互协调、合作学习的团结精神。所谓转换, 就是把现成的教材转换成既有教学内容又有活动步骤的“超文本”形式。
2. 活动情景的创设
从静止的平面教案到立体的课堂活动, 首先应该把握好活动情景的超前创设这个控制环节。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 多动脑筋, 往往能出奇制胜,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优良的活动环境, 是一门教学艺术。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遵循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的创设原则, 可尝试:
(1) 设置悬念, 构建主动探索、迫切学习的活动情景。
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实际上是以“疑”为纽带的动态统一体系。比如讲解槽轮机构,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如:“电影放映机如何适应人们的视觉暂留现象的?”“电影中慢镜头是如何实现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以问题作为出发点, 能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冲突, 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 从而造成积极的课堂气氛。
(2) 结合实习, 构建手脑并用、学用结合的活动情景。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动作的操练直接影响着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借助中等职业学校设有专业技能课的便利条件, 构建学生操作实习的活动情景, 并以学生操作获得的结论为感性材料展开教学, 形成猜想—验证的教学活动模式。
(3) 采用电教手段, 构建多媒体的活动情景。
在专业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活动中, 教师经常通过使用模型演示、进厂见习的方式来协助教学活动的展开。但模型演示在直观性和实践性上还有欠缺, 进厂见习在方便性和效率上还存在不足。而现代科技的发展, 为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带来了良好的契机。采用电教手段, 优化组合多种媒体, 不但能够展示活动内容的某些细节和动态变化过程, 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 而且能够节省活动的时间, 拓宽活动的空间。
3. 活动过程的组织和调控
为了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积极思维的心理状态, 教师必须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两个要素: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的调控手段。
活动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 其选择必须根据问题的特点和活动的要求而定。为了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个体活动必须贯穿在活动的始终;通过小组活动和交流, 能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呈现自己的思维过程, 并在与他人思维的比较中得到补充和完善;班级活动是活动开展的起点和归宿。通过教学的调控、点拨和全班学生的集思广益, 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达到更深层次的掌握和理解。
教师对活动过程的调控应该既要撒得开, 又要合得拢。在活动设计时, 教师应该充分估计到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障碍, 做好适当的铺垫;在活动进行时, 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倾听并收集有关信息, 进行适当的引导, 对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当活动发展下去不再具有发展性时, 教师应立即结束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教师还要适“度”地控制情感:倘若只作一般性单调地说教或枯燥重复地推算, 学生心中的反应只能是死水微澜;倘若渲染过重, 兴奋点过多, 学生就会疲倦, 产生逆反心理, 反而降低活动效果。
4. 活动中的交流和活动后的评价
讨论和交流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的主要功能有:可以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 也可以提供给学生思考和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 还可以充分发挥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 创造出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良好气氛。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 努力采取多种教学策略, 启动并协调有创造性的、有成效的课堂讨论。
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问题的讨论和解决, 活动后的评价是检验活动是否有成效的标准, 活动评价既可以对教学目标是否合理作出判断, 又可以利用反馈信息去控制和改进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活动。活动评价应围绕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等全方位综合地进行。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理论课的教学, 尽管要面对学生基础差、课程专业性强等不利因素, 但是也具有方便直观性教学、理论与实践可以互动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能充分利用有利因素, 努力克服不利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活动策略, 把握好活动中的操作环节, 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的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商继宗.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
[2]袁金华.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
【理论与操作的一体化】推荐阅读:
八大中医操作理论知识 护理11-25
多元教学评价的优越性和操作原则的论文_教育理论论文08-26
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09-19
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计算机系统操作员中级理论知识试卷09-C)正式卷09-03
设备操作维修一体化08-07
个体化器械操作07-18
创维一体机操作介绍07-19
一体化理论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