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共12篇)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 篇1
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专、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近年来, 学校大力进行教学改革, 针对学生的变化, 努力尝试各种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方法, 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一体化教学已经在学校各个教学系部全面开展, 如电子工程系的《电子线路》、《电子测量仪器》、《数字通信》、《电工基础》、《电子CAD》等;机电工程系的《液压与气动》、《PLC控制》等课程;汽车工程系的《汽车维修》、《汽车电器》、《汽车变速器》、《发动机原理》等课程;信息工程系在大部分语言编程类、软件应用类课程中都开展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上述课程都分配了专门的教学场地, 配备了相应的实训设备, 在这种教学环境中, 教师讲述理论可以一边讲解一边借助实训设备演示或让学生自己动手验证, 学生学习理论既可以听, 也可以通过动手实践来加深理解, 通过这种直观的、学生易于接受的一体化教学方式, 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加深了, 实践能力也加强了。通过开展一体化教学, 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省级以上各类技能大赛中屡获殊荣;连续三年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电工电子中职组比赛, 仅2009年代表陕西省在天津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 我校学生获得1个一等奖 (机电一体化) 、2个二等奖 (电子装调和数控车工) 、5个三等奖 (电子装调、单片机、制冷空调等) 的优异成绩, 引起全国同行的关注, 中央教育台予以专题报道。
现将我校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情况进行介绍:
一、一体化教学的优越性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能工巧匠, 是生产线上的操作工人。因此我们在具体实践中牢固树立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以素质教育为基础, 以技能训练为本位, 以实践教学为重点, 各教学系部按照“教师要在做中教、学生要在做中学”的思想, 开展一体化教学, 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 以一定的实践内容为载体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 理论的讲述可以通过一定的实践 (学生实践或教师演示) 来进行, 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体现职业教育以应用为根本的思想。进行一体化教学的课程既可以是包含实验内容的一些理论课, 如《电工基础》、《电子线路》等, 也可以是传统意义上不包含实践内容的理论课, 如《数字通信》、《机械原理》等。
开展一体化教学的优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学生
由于目前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差生”, 这些学生由于自身学习习惯或者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模式导致他们厌学。因此, 针对这样的学生群体, 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要积极探索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摆脱他们对抽象理论的畏惧心理。
实行一体化教学以来, 经过我校教育研究室不断的检查, 发现学生在上一体化教学时参与热情很高, 以前理论课上睡觉的现象显著减少, 通过实践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的学习效果得以提高。长期在这种模式下学习, 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比以前增加了, 实践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2. 对教师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教学的效果是他们最关心的。任何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学生能喜欢, 自己所讲的内容学生能明白, 但是在未开展一体化教学时, 教师只能通过自己的语言和黑板 (或投影) 的展示来讲述理论内容, 而这而这种抽象的不直观的理论讲解恰恰是最易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因此, 以前课堂上经常看见学生睡觉或不注意听讲, 教师的很大精力要应付这类学生, 维持课堂纪律,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质量, 使教师逐渐对教学和学生产生了倦怠, 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怀疑, 很多老师反映:上课觉得心太累。
实行一体化教学, 由于采用了学生易于理解、直观明白的教学方式, 学生积极性提高, 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加强, 大家在:做、学、教三位一体的氛围里都有各自的成就感, 因此老师的教学热情也被激发了。
3. 对学校
开展一体化教学, 对学校的直接好处就是教学质量提高, 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加强, 竞争力提升。毕业生在单位的表现获得单位的认可, 从而巩固了就业渠道。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比赛并获奖, 学校的知名度提升, 影响力扩大, 从而获得上级部门对学校的肯定, 并在政策和资金上能对学校予以更多的关注, 使学校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4. 对企业
企业用一个学生最关心的是他的工作能力, 因为学生在校内接受到了长期实际的锻炼培养, 他们的实践能力完全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企业减少了培训成本, 所以企业对这类学生也是很欢迎的。
近年来, 国内多个知名企业在选用我校毕业生后纷纷与我校开展校企合作, 举办了多个订单班, 如一汽丰田、摩托罗拉、三星电子、龙工控股等, 这是企业对学生的认可、对学校办学的认可。
二、进行一体化教学的基础条件
1. 对学校硬件条件的要求
由于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场所从原来的普通教室变化为具备实践条件的实验室, 所以首先对学校的硬件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次, 教师在开展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 通常是边讲边练、讲练结合, 如果班级规模太大, 将会影响教学质量, 因此一体化教学的班级规模应是小班化, 小班化也意味着对学校的教室数量提出了要求。
2. 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由于一体化教学必须以小班展开, 所以首先对教师的数量提出了要求, 学校要有数量充足的专业教师;另外由于一体化教学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 因此如果专业教师没有实践经验, 仅仅知道书本上的理论, 一体化教学也很难开展下去, 这就要求学校必需有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 对学校资金的要求
实施一体化教学必须要有能让学生实践的设备, 对于工科类的学校来说, 这一点尤为明显。从我校情况来看, 由于专业涉及电子、机械、计算机、机电、汽车五大类20多个专业, 所以每一个专业都会碰到开展一体化教学所必须的实训设备, 为此学校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仍然舍得大力改善实训条件, 先后投入2960多万元购买了各类实训设备, 为开展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另外, 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对学校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近几年学校累计已投入近150万元用于提高教师学历, 让教师出国深造、在职培训、参加行业资格认证培训等。对于这样大笔经费的投入, 就需要学校在资金使用上做好规划, 不该花的钱不能乱花, 能节约的要节约。
三、如何实现一体化教学
1. 完善条件, 舍得投入
要使一体化教学顺利开展, 前提必须有良好的硬件设施。这就要求学校要想尽办法增加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学校瞄准一流水平办学, 在实训基地建设、实训设备的投入方面规划合理, 舍得投资、舍得花钱。通过借 (向教职工借) 、贷 (向银行贷款) 、要 (向主管上级要) 、挤 (在正常开支中挤) 等多种策略、多种渠道筹措, 不失时机地加紧实训设备的投入。
除了自己投资, 学校还通过校企合作, 先后引进社会力量建设计算机房2个, 购置计算机120台;引进信智电子公司变压器生产线一条, 加强了校内实训条件。
2. 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近几年, 学校为培养双师型队伍采取了多种措施:
(1) 政策鼓励:凡是进修高一级学历的教师, 报销90%费用, 研究生学历还提供1万元笔记本补贴。为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鼓励优秀的年轻教师脱颖而出, 培养一批专家学者型教师, 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学校还设立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实训指导教师等荣誉岗位, 并发放固定津贴。学科带头人享受中层管理人员待遇, 骨干教师享受教研室主任同等待遇, 一年一考核, 一年一评聘。连续3年以上被评为骨干教师的才能有资格参评学科带头人, 连续3-5年的学科带头人, 学校还给予出国考察的机会。
(2) 积极推荐培训:为促使教师成长, 学校定期出资鼓励教师外出培训学习, 学习借鉴国内、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到2010年底, 已有100多名专业教师全部经过国家级骨干教师或省级骨干教师培训, 有20多名教师参加过出国培训。
(3) 全方位培养:让已经掌握实训设备使用技能的老师负责向未掌握的老师传授设备的使用方法, 采用一对一的传、帮、带方法, 使老师实践能力整体稳步提高;每学期将部分理论课老师和实训课老师的工作岗位进行调换, 让老师适应多种教学环境, 使教理论的老师和教实训的老师在轮岗中弥补自身的缺陷, 做到自身整体协调发展;鼓励老师开展动手制作, 每位老师每学年完成一件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实践作品, 并对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各系部积极开展教师技能大赛, 引导教师重视实践技能, 自我提高实践技能, 并对获奖教师进行奖励;鼓励教师参与校内和省级科研课题;让教师跟随学生下厂实习锻炼等。
实现一体化教学需要学校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位、以教学质量为根本, 端正办学思想。
一体化教学是我们经过几年实践摸索出来的适合中等职业教育也适合我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实训设备的维护, 教学成本的增加等, 但我们相信通过这一教学模式, 学生能真正学到知识, 学到真本领。因此我们将会一如既往地将做、学、教紧密融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坚持做下去, 不断创造新条件, 使更多的课程能实现一体化教学, 使一体化教学在全校普及、完善, 并对同行学校起到借鉴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校内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实际情况, 分析了开展一体化教学的优点、实行的条件以及如何开展一体化教学。以期通过对这一教学方式的介绍, 给同行学校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 篇2
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大部分高校对本科教育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手段进行了修订和改革。工科院校作为高等院校中培养工程应用人才的一支重要力量,与时俱进的不断推进教学创新与改革十分重要,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更是重点所在。除去部分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电气类的专业课程大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于此类课程,如何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和研究中将所学习知识有效发挥出来将是未来培养创新性应用人才的核心课题,本文的研究工作正是围绕此课题展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后,各工科院校对电气类专业课的教学不断进行创新与改革,教学效果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然而,综合现有的教学文献并结合作者所在教学团队的教学实践经验来看,现有电气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案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理论和实践教学容易脱节。对于电气类的专业课,目前大多数院校仍是采用课堂理论授课和实验室实践体验分开进行的教学办法,由于都是独立的课程安排,学生在课堂接受理论学习之后一般都要滞后一段时间才能进行对应的实验,容易出现遗忘、应付交差的现象,导致课堂理论学习和实验学习出现脱节。
(2)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衔接不够紧密。一方面,实验课的内容受实验器材的限制(器材较为固定或者数量偏少),某些实验内容难以开展,另一方面,由于实验课程和教材是单独设立,实验教材和理论授课教材在内容上很难做到无缝衔接,这两方面都导致实验教学对理论教学的内容不能做到精确、全面的配套覆盖,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偏弱。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典型应用案例为纽带,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在课堂上进行现场实验或是在实验室进行小班授课,使理论讲授和实验动手同步展开,在课堂中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无缝融合。此外,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课堂讲授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本文剩余部分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针对上文指出的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介绍一种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案例式教学法;其次,介绍如何在案例式教学中融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最后,就所提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效果进行了总结。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案例式教学
对于工科专业课程,案例式教学的主要思路是,把工程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进行适当调整,使之与当前教学内容更加契合,再将其引入到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案例进行授课,使学生对与案例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其实践应用有较为清楚的理解和深刻记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可以看出,案例的选择和如何围绕案例进行授课是案例式教学的关键环节,下面将从这两环节入手介绍本文提出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案例式教学法,先介绍围绕案例展开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法,再介绍如何选择适合这种教学方法的案例。
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法。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围绕案例在课堂上进行“现场实验”,理论和实践教学同步展开。针对上文指出的当前理论和实验教学衔接不够紧密,容易脱节的问题,本文提出的教学方法主张在课堂上将理论和实验教学同时展开。具体来说,围绕某一个应用案例,先讲述案例涉及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对要掌握的知识有一个大致的印象,然后在课堂上马上进行实验,让案例在实验中复现,在实验过程中,将之前讲述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验再次进行讲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经过两次讲述后,学生对本次授课要掌握的理论知识一般会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和较好的理解深度,并知晓专业知识主要的应用场景和方法。
教学团队经过分析,认为上述教学法效果较好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课堂上现场进行实验,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结合实验和案例的讲述,可以让学生非常清楚地明白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这对他们记忆和理解所学知识帮助很大(目前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学生不知道学习的课程所为何用,对学习效果影响很大);3)理论教学之后立刻进行实验,具有较好的连贯性,可以避免学生在实验时已经遗忘相关的背景理论知识;4)理论和实验教学都是围绕案例展开,内容结合十分紧密,避免了原来理论和实验课程单独设置导致的内容衔接不好的问题。
配套教学设施。上述教学方法由于需要在课堂上进行现场实验,因此对配套的教学场地和实验设备有一定要求,对于需要利用大型实验仪器进行实验的专业课程,如“电气设备故障诊断”、“电力系统分析”等,直接在实验室进行授课;对于仅需要一些小型便携式实验设备的课程,如“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等,可将单片机开发板、嵌入式开发试验箱等实验设备带至教室,仍在普通教室授课。案例选择。案例选择通常所采用的原则是:首先,要选择能够包含课程相关知识的内容与形式,然后进行课件的编排,使得学生在案例学习时能够掌握基本理论和相关应用的操作方法;其次,选择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的案例,以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选择一些能代表社会发展趋势的案例,以使学生跟上知识变更的速度。
综上所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案例式教学的主要思路是:根据现有的实验设备选择契合教学内容的案例,围绕案例讲述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然后马上在课堂上进行现场实验,结合实验再次讲述专业理论知识,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无缝融合。在案例式教学中融入启发性思维
启发式教学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坚持以学生为根本。教学实践中发现,在上文介绍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案例式教学中融入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式教学与案例式教学结合的一般思路是:首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其次,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需要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运用学生熟悉的知识、事物进行论证,增强他们追求新知识的欲望;最后,尽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启发式教学才能在案例式教学中淋漓尽致地发挥作用。
除了上述要点之外,教学团队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案例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相融合的过程中凝练出了自己的特色。1)在第一遍讲述案例背景理论之后,学生对本次所讲案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就接下来的实验方案对学生进行提问,并展开讨论,如果课时允许,可以先让学生上台进行实验;2)在现场实验过程中,可以一边做实验一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的思路始终沿着设定的方向前进,如果课时允许,可以让个别学生上台和老师一起进行实验,保持课堂的活跃气氛;3)在现场实验结束之后,可以就整个案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提问和讨论,并以此为课后作业。总结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 篇3
关键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具专业;模具;教具;现代考试制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9-0091-02
培养全面素质高、综合职业能力强的实用人才,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办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辽宁省机电工程学校于2006年开始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将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科研融为一体,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实物教具、专业实验室、专业的实训室等,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统一。
1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含义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职业学校专业教学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将有关专业设备和教学设备同置一室,将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专业(实训)教室中进行教学;师生双方在专业(实训)教室里边教、边学、边做,从而完成某—教学任务。
这种融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做法,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有利于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2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以及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因此,理实一体化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试图在理论和实践上突破中等职业教育中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及学科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框架,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强调实用、适度,技能训练则强调科学、规范及能力创新。在教学方法上,以技能训练为中心,配备相关的理论知识构成教学模块,并由一位教师同时担任理论教学和实习指导,从而保证二者同步进行。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同时,实践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知识与技能掌握更加牢固。
3 模具专业教学的特点
随着模具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模具制造技术和工艺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淘汰。近年来,模具的制造由多门学科取而代之,先进的设计软件及模流分析软件,将模具设计提升到更高水平,超精、超薄、超难度及美观的多曲面产品层出不穷。以CNC为代表的高精度、高转速的智能性加工、电加工、超声波加工、激光加工及精密测量已成为当今模具加工的主力。科研定位—数字化模具设计制造集成技术,重点从以下两个层面开展研究:1) 面向模具快速开发的协同设计与制造网络服务平台。集成相关单元技术的支撑环境和成套系统的体系结构;网络支撑技术、信息集成与共享;面向模具网络制造的总体解决方案。2) 单元技术研究。面向模具淬硬钢高速切削的数控加工技术与刀具研究;智能设计与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模具设计;数字化快速制模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面向特种加工的模具表面剖光技术。
在模具设计与制造领域,新概念、新思维、新工艺、新技术才是模具专业教学的新主流,然而我国的技术教育普遍滞后。模具专业教学是集理论、实践、经验、制造、环境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应采用复式教学法、形象教学法、实体教学法及横向交流教学法,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水平有一个飞跃。
4 模具教具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作用
通过多年对模具教学的研究,综合模具教学的困难,针对模具教学的特性,展示一系列模具教具。教具具有一定的优点,易教、易懂、投资少、功能多,可演示模具运动及成型的全过程,且小巧、轻便、操作方便。更为重要的是,教具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一种较为科学的教学理念完成模具的理论与实训教学工作。
教学模具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有:1) 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2) 节省学校对教学用具资金的投入;3) 方便教师系统地根据模具结构制作完整的教案和课件;4) 使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模具动作关系及产品成型的全过程;5) 学生亲自动手做,实践性强;6) 教师能很轻松的将很难用语言表达的复杂结构讲得淋漓尽致,教学效果理想;7) 教学模具一般配有相应的光盘、结构图纸,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绘图和识图能力。
5 建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制度
考试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综合素质能力,它包括表达能力、鉴别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和考风考纪等诸多方面。这些素质能力经过考场历练,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能力测试对考试命题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考题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考试方式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例如: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进行课堂考核;在实验课上分组操作完后,进行个人独立考核,评定实验成绩;在实训课上进行阶段性考核,并对学生在各个阶段进行独立考核记录,及时了解其各种技能掌握状况,从而开展针对性训练。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学年动员和要求学生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如中级电工、中级车工、中级钳工等。2011年,全校中级电工考证通过率为98%,2012年为97%,2013为98%;其它考证通过率约在95%左右。上述数字证明学校在深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胡大威.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辽宁高职学报,2007(10):F0003.
[2] 王军政.中职模具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时代教育,2011(4):240.
[3] 郁正堂.加强校企合作 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试点工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60.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 篇4
目前高职院校对理论和实践环节教学处理一般是采用如下处理方式: (1) 先理论后实践; (2) 理论实践交叉, 加大实训课的课时比例; (3) 建立校企联系、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不可否认上述几种方式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途径, 但两者在时空上难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边教边学边做是实现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是提高和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
1 理论实践一体化概念涵义
理实一体化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起来, 在同一空间和时间, 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它要求理论与实践教学互为基础、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又互为提高, 它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 实践不只是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也是为了获取直接经验, 冲淡理论的抽象、枯燥, 强化对理论的掌握和理解, 达到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的一致, 使理论学习为促进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服务。它强调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应用性和综合性, 使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 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 教学场地一体化, 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 (车间) 模式, 教室即实训基地、资料室、电教室, 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 融教室、实训、交流讨论、考工于一体; (2) 教学课程一体化, 教学计划中没有实践课和理论课程之分; (3) 教师一体化, 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一体化, 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高的操作技能水平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在课堂上是教师, 在实训中是技师, 既能讲授理论课, 又能操作演示传授技艺, 还能解决现场技术问题; (4) 教材一体化, 要求教材浅显易懂, 简洁明了, 可操作性强, 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5) 考核方式一体化, 即改变理论考核与实践环节各自独立考核的方式, 针对项目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与质量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评价。
2 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2.1 整合课程, 建立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实现一体化教学的前提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是培养人才的纲领性文件, 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组织教学活动、体现职教特色的重要依据。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过程中, 我们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遵循理论适度, 技能为主的原则, 按照市场需要去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培养需要什么理论知识就学什么, 并且改变了过去传统模式下的理论教学单一性的问题, 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对课程进行了科学整合, 将原来单独列出的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分别融入到各门课程中, 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 达到了认知水平与实践行为的一致性、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地统一起来, 避免了学生重复学习和二次学习,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2.2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现一体化教学的关键
因为再完美的计划和项目, 要靠教师去实施, 教师无法胜任或没有能力指导, 一体化教学也就落空。一体化师资是指教师融“双师型”与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和教改方法于一体, 教师既有较高专业理论和科研水平又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通过组织理论教师到工厂进行顶岗锻炼或到实习场地进行实习, 参加技能培训, 或邀请工厂一线技术骨干来学校帮、传、带等措施。
2.3 一体化实训装备建设是实现一体化教学的核心
一体化项目选取的好坏往往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败, 而实训装备是实现一体化教学的载体, 它既考虑岗位技能的需求, 也要考虑学院实训实习的需要。应满足价格低、易维护维修、操作简便、安全以及结构合理等要求。对于市场能够买到的标准件比较容易解决, 对于非标设备, 专业教师必须根据学院场地、资金和学生状况, 加大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训装备的开发。
2.4 贴合现有实训设备的校本教材开发是实现一体化教学的基础
解决教材匮乏问题, 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大力编写校本教材和自编讲义、任务书。值得注意的是, 教材的编写应该是在基本符合大纲要求下以实用、够用为原则, 删除过时繁杂的理论篇章, 教材中尽量体现学校现有资源的个性化特征, 体现本校培养特色。校本教材的开发要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思路, 是课堂设计过程, 因此要紧扣“引导”二字,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依据不同的任务设计不同的任务清单, 在“任务单”的引导下, 学生依靠个人与团队力量完成学习任务。
一体化教材的开发应按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应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为目的, 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对原有的学科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2], 确立课程方案, 制定活动课程方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实施一体化教学。同时, 要以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和技能鉴定内容等为标准, 按课程方案编写一体化教材, 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5 一体化评价方案是实现一体化教学的保障
建立适当的学生一体化考核体系是检查和鉴定教学得失的有效依据, 根据教学总体目标, 结合职业能力等级鉴定要求, 将模块总目标分解到每个项目任务中, 从而形成细致而具体的课题考核标准和关键能力的标准。学生技能考核评价体系应该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国家技能鉴定内容作为主要内容, 关键技能作为技能考核重点, 除考核应知应会外, 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习态度和职业素养等。不同的单元任务应该设计不同形式的考评表。
3 目前一体化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体化教学在很多院校专业实施几年了, 回顾做过的工作, 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一体化的教学场所与学校现有资源的矛盾
配备集有实训场地与理论教学课室于一体的场室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先决物质基础。通常, 由于在单个项目 (或模块) 教学周期内一个班级必须占用一个固定的场室, 当学校多个班级同时需要该实训场所时, 往往导致课室资源的缺乏和调配困难。
3.2 不断更新的新技术与滞后的实训装备之间的矛盾
一体化突出的特点, 就是通过大量的技能实训的渗透来体现, 一般来说, 实训装备的开发制造滞后市场应用技术的推陈出新。而且由于资金、场地的限制, 使得设备品种单一, 台套数有限, 制约一体化进程。
3.3 设定课程与学生学习能力之间矛盾
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 生源质量每年都在变化, 而课程在学生进校前都已设置好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跟踪模块实施效果, 随时调整模块教学时数。已制定好的模块教学内容, 在实施过程中要随时和任课教师、及学生交流, 以不断改正不足, 摸索出更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3.4“双师”师资队伍参次不齐, 使得一体化课程实施过程部分课程改革不彻底
3.5 课程开发需循序渐进
由于本专业一体化课程全面展开, 教师除完成教改班级外, 还需要完成其它教学和科研工作量, 任务繁重, 因而投入到课程开发精力有限, 使得课程开发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4 结束语
经过近年来理实一体化教学与研究, 理论实践一体化已经深深地扎根于各专业教学实践之中, 并且已经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我们期待着更大收获。同时我们深知, 职业教学改革研究任重而道远, 需要每一位职教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基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2 (12) .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 篇5
一、仪器分析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的必要性
笔者通过多年对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的研究分析,发现学生对仪器分析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有相当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理解能力较弱,教学进度与学生掌握程度不能够同步,很难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二是传统教学手段单一,技能训练呈现机械化、模仿化的特点。教师习惯于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只作为辅助手段,甚至必要的实验实训课未能开设,此种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欠佳,效率不高。三是“双师型”教师偏少,理论教师偏多,不少教师只会教不会做,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四是考试方法单一,考试制度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针对高职院校仪器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使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凸显学生能力培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仪器分析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随着分析行业精密仪器的普遍使用和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人才竞争也呈现出愈加激烈的态势。在高职院校学好仪器分析课程,掌握仪器分析操作技能,成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提高自身社会竞争力的迫切需求。近年来,我校在仪器分析课程中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有助于学生对仪器分析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全面发展。
二、建立理实一体化仪器分析课程教室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值得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将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引入“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生对象以及不同的学习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仪器分析课程涉及的知识有各种仪器的组成部件、类型、基本原理、相关分析流程、专门术语以及分析方法等。为了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我们学院建立了仪器分析一体化教室,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前,先组织学生参观具体的仪器实物,让学生大概了解仪器各个组成部件以及整个操作步骤、分析流程,对分析仪器有一个感性认识。
以“液相色谱法”这一教学单元为例。学生没有接触过液相色谱仪,对其构造及实验原理不了解,书本上的内容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过对液相色谱仪的现场教学,教师介绍液相色谱仪的组成,如高压输液系统、六通阀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数据显示系统等,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各个仪器部件的作用是什么?样品分析的整个流程是怎么样的?如何通过液相色谱仪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就有了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教师接着就有针对性地介绍仪器各个部件的作用、实验原理、分析流程等。学生根据对液相色谱仪的感性认识,就可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物联系起来,便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应用多种教学手段,结合一些示意图、操作流程图、操作动画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全真教学新平台
在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中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探索“做中学”教学模式。教师直接在仿真实验室里讲解理论教学中比较抽象的光路、仪器构造、检测原理等,通过人机对话进行仿真实验操作,促使学生加深理解,熟练掌握各种仪器构成、测试原理、操作规程等,从而实现绿色实验“做中学”教学模式。
例如,在气相仿真实验中,计算机中进样器的进样、点火等形象、生动的动画,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仿真实验可以使学生对整个操作流程进行模拟操作,对操作步骤、实验原理、数据处理等进行仿真实训,可以为后面的实际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经过了仪器实物参观、课堂知识讲授、仿真演示实验后,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和实验原理,也了解了仪器操作的整个过程。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把理论知识放到实际操作中加以验证,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
四、结合实际引入设计性实验
现行的仪器分析实验课程大多是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仪器,初步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巩固对分析方法原理的理解。但是,对于验证性实验,学生做的只是分析方法最后的验证。而对一个分析方法的掌握,最根本的应该是掌握分析方法的建立,即分析方法的设计部分,它是一个分析实验的核心。因此我们在仪器分析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际生产的运用,引入设计性实验,给学生一个分析目标,由学生自己查阅参考文献,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学校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准备,自行完成设计实验。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开设,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及动手实验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由知识学习向科学研究的初步转变,学生通过设计实验的训练,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学生普遍觉得受益匪浅。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 篇6
关键词:电气设备控制;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一体化
《电气设备控制》课程是高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核心课,其基本内容是各种低压电气设备及电气控制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该课程的控制对象是电机,所以《电气设备控制》课程既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的先导,也是学生毕业后从事电气类工作的基础[1],《电气设备控制》课程的实践性较强,一般都配备相应的实践课程,其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理论教学重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电气控制理论知识,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相互协调、密切配合,才能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方面,很多高职院校仍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因素,不适应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电气设备控制》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问题值得认真研究。下面分别从教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讨论《电气设备控制》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问题。
一、教学体制方面
同一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其的两个方面,但在具体实施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两者往往过于独立,很难实现一体化。
要想实现真正的一体化教学,首先要从教学体制上改革,其中重要的是不再区分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而是构建既是讲师又是技师(或工程师等)的“双师素质”教师,这种“双师素质”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精湛的技艺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能系统讲授理论课、能熟练操作演示、解决现场技术问题。这样就是实现同一课程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由同一任课教师来承担,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统一安排和管理,这样做的好处是,教师能够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比如,在理论课上可以强调一下与实践相关的内容,而在实践课上,根据需要适当补充一些理论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并且能较快地应用于实际。又比如,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由此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做合一"。
理论课和实践课由同一教师承担,将“教学做合一",无疑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方面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理论课所占比重较大,就会出现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理论课程实施起来也相对较容易,而实践课程实施起来难度相对较大,需要实践教学场地、设备和管理人员,成本也较高。但当今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实践课正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
对于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理论课和实践课要形成一个合理的搭配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课程有验证性实践课、设计性实践课和综合性实践课等,验证性实践课通常属于随堂实践,对课堂所讲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这就要求实践课的内容和进度一定要和课堂所讲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要在理论知识讲解后及时完成验证,若相隔较长时间就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更不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设计性实践课是指所学知识达到一定程度后,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自行设计达到一定效果的实践;综合性实践课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是基于学生经验,体现对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实,通常是一门课的人才培养方案完成后一般有一至几周时间的综合实践。设计性实践课和综合性实践课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
因此,在教学内容上,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问题以及不同性质的实践教学之间的比例问题值得认真研究,这种比例的设定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毕业后的工作性质,然后进行科学的确定。
三、教学方法方面
在教学方法上要尽量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如果有条件要将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这种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除了能够满足理论教学的需要之外,还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使之具有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等多种功能。在“理实一体化”教室中的硬件设施、功能作用、分布摆设、实训操作流程等都与所进行的实训项目吻合[2]。到这种理实一体化教室授课,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融合到一起,在讲解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演示实践过程,在课后师生进行技术交流讨论,这样可以加快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电气设备控制》课程在课堂上没有演示实践过程,学生上完理论课后要等到实训中心的安排,可能要等较长时间才能进行相应的实践操作,其结果是理论知识不能及时得到实践巩固,没有起到配合理论知识的目的。另外,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督促学生自觉自主学习。
在实践教学中,特别是那些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一定要通过实际的设备来完成。比如,在讲解“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线路的装调与维修”,“直流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装调与维修”,“机床电气线路安装、测绘、运行与维修”等典型内容的教学活动时,最好在教学现场面对实际的设备进行,这样才能使学生比较深刻地掌握相关内容。
四、考核方式方面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作为不同的课程实施,各是各的分数,即课程考核是完全独立的。如果将两者作为一门课程来实施,在考核方式上两者结合考核将比单独考核更加客观。比如理论成绩占60%,实践成绩占40%,理论课的考核将从学生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上课听讲情况等方面综合考核,实践课除了看实训报告还要看学生在实训期间如何做、是否是亲自操作等动手能力方面考核。将两者的总和作为《电气设备控制》课程的考核成绩。
在《电气设备控制》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要从多方面考虑,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能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授课教室。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要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学校要改进教学管理模式,实行教学与管理一体化,制定相关政策和管理措施,共同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 张爱红,罗海方.《 电气设备及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14):31-32.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 篇7
一、“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1.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能力考核为主要评价标准。
2.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本着在研究中探索, 在探索中提高的思想,进行扎扎实实的教学实践研究, 翔实准确的收集各项数据,切实准确地对“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的分析。
3. 灵活性原则。多发面,多角度的吸取成功经验, 广泛收集社会企业意见,完善“理论——实践一体化” 教学模式。
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结构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的构建需要一套完整的与之相配套的体系, 具体的研究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室与实习车间一体化。将教学环境模拟工厂模式,同时兼顾教学功能,集合了多媒体,实物展示, 模拟实训等多环节。
2.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一体化。理论教材要与实训材料相统一,可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校本教材,同时定制针对性的“技能模块”“资质考核模块”等适合本学校教学要求的一体化教材。
3.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习指导由同一位教师完成,避免了理论与实习脱节的问题,同时要求教师具备“双师”资格,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
4.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一体化。针对市场需求及人才结构,制定符合本学校的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达到认识水平与实践行为的一致。
5.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一体化。改变以往以知识理论考核为主的年度考试形式,改为能力考核加理论考核的形式。能力考核注重平时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考核以能够解答技能考核相关理论依据、必要计算等为基本形式。
三、“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实施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完全模拟了实际的工作场景,系统的设计了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每个岗位,学生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中要完成每一个角色的工作, 是学生充分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具体的实施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模式,针对一门课程设计相应模拟场景下的一个总任务,总任务下包含不同的阶段任务。通常总体任务一门课设定一到两个,至此门课结束时完成,作为课程结业考核依据;分任务可以多个, 按教学大纲具体设定,为每一个教学目标设定一个具体的任务,作为分段考核依据。阶段任务成绩与总任务成绩综合考评后作为学生这一门学科的最后成绩。在这里教师变成了引导者,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引导学生自己去完成相应岗位知识的学习;同事教师扮演了公司领导者的角色,监督学生工作达成情况,保证任务能够按计划完成。
2. 角色扮演:教学设定了具体工作环境下公司中的每一个职员,学生每一个分任务中会分配扮演一个职员, 并在此次任务中完成这一职务要求的工作。每完成一个分任务,学生的角色要调整,在整个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要完成每一个职务角色的扮演。这样在课程学习后学生对各个职务的具体工作都有了一定了解,并能够适应多个工作的需要,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思路。
3. 工作反思:教师在每一个任务完成后进行反思教学,具体操作是借鉴国际先进企业的班组管理思想,要求每一位职员(学生)对每一个任务进行后期反思,对自己的工作达成情况进行图表形式的量化,对未达成部分进行纠错、改进。通过这样的反思能够使学生加深对岗位的理解、更熟练的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学生在进入企业后能够很好地融入企业,不会对企业的管理模式产生不适应感。
四、“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队伍建设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使得理论教师与专业教师的界线逐渐消失,我们的教师既要具备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很高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学习计划。 由此可见教师的双师型“双师型”队伍建设就成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前提。因此学校也就要将培养“双师型”教师作为一个基础工作来抓。具体的方式包括:
1.学校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使教师获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完成“双师型”教师的理论培养。
2.组织教师参加进入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学习, 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了解行业前沿技术的动态。
3.开展校企合作,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上岗工作,使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4.淡化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的差别,岗位设置上实行无差别化。
通过这些措施,逐步培养成熟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师,真正使理实一体化教学变得可行、可控。
五、“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价值
通过这种完全模拟实际化的“理论——实践一体化”, 用更贴近实际的形式很好地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习与工作脱节的问题,同时新的教学理念也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
1. 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更好地了解未来的实际工作情况,能够更好地胜任公司内的每一个职务,避免了以往中职学生只能从事单一专业劳动的弊端。学生可以胜任标准化企业的任何职务,甚至是初级管理者的工作。
2. 对于教师而言,更全面地提高了自身素质,教师需要不断地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以满足教学所需。 真正可以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中职教师甚至可以帮助企业完成实际产品的技术研发工作,这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持续的促进。
3. 对中职校而言,双师型教师的不断增加,使得学校的教师队伍数量大幅降低,由原来一门课需要一个理论教师、一个实践教师的两个教师变成一个教师就可完成授课,并且教学效果还更好。同时教室与实习车间一体化的方式极大地节约了教学场地,降低了对于教学场地的投入。这些都有效地降低了学校的财政负担,使学校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学生文体设施、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
参考文献
[1]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张斌贤,王晨.《外国教育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李玉鹰.《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选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1版,2012.
[5]辜东莲.《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学生职业能力测评实证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
[6]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1.
[7]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9.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 篇8
关键词:高校,俱乐部模式,一体化
近年来, 高校体育思想日益丰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在一些高校被采用。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给高校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这种教学模式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但俱乐部教学改革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不完善之处。我校在2009年开始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 经过三年的改革实践, 取得一定的教学改革成果, 同时在运行机制等方面也有待完善之处。本文从阐述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切入点, 系统分析运行过程中各环节的基本现状及发展趋势, 分析完善这种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对策。
1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概述
1.1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体育俱乐部教学是体育教学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20世纪90年代中期, 出现了由学生自主选项的“专项课+课外俱乐部体育教学”、“体育教学俱乐部”等教学模式。特别是教育部提出“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 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这一“课程一体化”要求之后, 这一组织形式本身所特有“整合资源”、“贴近学生”、“操作灵活”的优势日益显现, 引起国内高校广泛关注。它的实施有利于保持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的连续性, 有利于把大学生的体育教育过程延伸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1.2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类型
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可分为课内俱乐部, 课外体育俱乐部, 课内外相结合三种类型。课外体育俱乐部出现较早, 多是以学生运动训练队为基础发展起来。并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以拓展体育教育功能, 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行为习惯。课内俱乐部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理念不断发展并借鉴国外高校的发展经验的结晶。它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依托, 充分利用场馆器材资源,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单项俱乐部, 自主选择学习时间, 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这种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 以构建现代大学体育教育新的学习方式为目标。国家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以后, 出现了以课内外相结合的体育俱乐部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是以培养人才的整体教育观为出发点, 以课内外一体化为表现的形式, 以终身体育、终身教育为指导思想, 以培养适应学习化社会为目标的。
1.3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运行机制
1.3.1 成立体育俱乐部。
体育俱乐部是以学生共同兴趣爱好为组织基础, 根据学校场馆资源情况与师资条件, 在兼顾学校体育传统与项目开展状况成立, 学生根据个人体育兴趣爱好选择加入。体育教学俱乐部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年级、系别、班级的限制。根据学生体育基础、选课人数和场地条件各体育教学俱乐部在课程类型上分为教学课、辅导课、训练课。教学课是针对俱乐部初级会员组织的必修课。教学目的是培养初级会员对所选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战术的了解和掌握, 培养兴趣爱好。辅导课是对俱乐部中级会员开设的巩固与提高课程。训练课则是对高级会员开设的提高课程, 是参加校内外运动竞赛的基础。
1.3.2 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与考核评价制度。
制定体育俱乐部教学运行方案, 从建立组织机构、课程设置、课程目标、选课规则、教学任务落实、教学运行管理、考核与评价及群体竞赛组织管理。各环节要有严格的制度保障并不断完善。在考核评价环节上要实现由传统的教师评价向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的评价模式转变。在强调过程性评价的同时重视发展性评价。
1.3.3 建立一支尽职尽责的俱乐部指导教师及指导员队伍。建立一
支经验丰富的俱乐部指导教师队伍以及热心俱乐部工作, 具有很强的竞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的俱乐部指导员队伍, 是搞好体育俱乐部工作的前提。在俱乐部成立初期, 指导教师肩负着建立一个高效率的俱乐部管理机构的重任。无论是俱乐部主任, 还是各部的负责人, 都是今后俱乐部开展工作的骨干。他们的选任是俱乐部后期工作能否开展好的关键因素。
2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
2.1 场馆设施条件制约
目前, 我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从2007年体育评估的情况来看, 场馆条件不足问题成为普遍现象。
2.2 师资队伍的专项结构制约
传统教学模式使教师只注重课内的教学组织, 而对课外辅导, 竞赛及运动队训练则关注的很少。自己专项以外的项目就关注的更少,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已不适应当前以体育俱乐部为组织形式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需要。师资队伍的专项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
2.3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制度不完善
以体育俱乐部教学的为组织形式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制度不完善。教学、课外辅导、群体竞赛的三个环节需要以更加完善的制度建设作为保障, 有利于各环节之间的相互促进。加强制度建设是推进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重点。
3 优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对策
3.1“质量保障”核心是教师, 师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调整好“特
长”与“多样性”发展的关系, 围绕“教学型、训练型和体育指导型”教师培养定位针对性开展多途径的工作。第二是解决好“状态”问题, 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教学管理, 严格执行教学工作奖惩规定, 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打造“三型”特色师资队伍。通过内部培训、外出学习、学历提高、职业培训、资质认证等措施, 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专业技能、充实的体育实践经历, 精教学、能指导、懂训练的“三型”特色教师。
3.2 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 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其先进性, 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体育教学改革要充分考虑“国情、省情和校情”, 针对我校实情,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 教育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更新。
3.3 学生自我健身意识有待提高, 大多数学生课余时间很少参加体
育锻炼, 其原因, 一是教学中对学生终身体育认识培养不足, 教学内容安排尚需改进。二是课外体育活动缺乏明确的目标、辅导和考评。三是缺乏对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系统监督和管理。
3.4 按照巩固三个基础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 抓住三
个重点 (构建学习内容、改变学习方式、完善评价体系) , 构建五个板块 (基本技能、爱好与专项提高、体育生活方式、校园体育文化、健康评价与健康咨询) , 实现一个转变 (“育体”向“育人”转变) 的原则, 整体优化体育教学体系。
3.5 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 篇9
1“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内容的确定
内科护理教学内容共分为8个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每个系统疾病的护理均有其典型的共性特点, 因而我们每个系统确定2~3个临床多发的典型疾病病人的护理教学, 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 (见表1) ,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对典型内容的学习, 掌握本系统共性的护理技能, 并学会触类旁通,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实施过程
首先调整教学大纲, 给予“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充分的学时保证, 课前主讲教师和实践辅导教师集体备课、明确分工, 备齐课堂教学所需的辅助教学资料及实验用品 (如病号服、护理评估单、护理计划单、护理记录单、辅助检查申请单与结果样例、医嘱单、模拟病房、吸氧设备等临床护理实践用物和场地, 以及小组汇报展板、彩笔等) , 课上整合采用多种行动导向教学法, 在多媒体课件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学习和实践任务, 使整个课堂井然有序, 课后布置具有拓展性的实践作业,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以“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为例, 教学大纲将学时从2学时调整为6学时, 共分3次课完成。第一次课重点学习心力衰竭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治疗要点等疾病的基本知识, 主要采用PBL教学法[2]和案例教学法[3],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临床真实病例, 根据病人病情的进展提出需要讨论、学习的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心力衰竭疾病的基本知识;第二次课重点学习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评估和护理诊断, 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模拟教学法[4]、角色扮演法[5]、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学习法, 课堂教学设计依据护士的岗位工作内容,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视频案例[6], 为学生设定一个临床情境, 并布置6个实际的临床工作任务 (健康史采集、护理体检、心理社会状况评估、辅助检查的准备与典型结果分析、查看医嘱确定需要协助治疗的内容、提出护理诊断意见) ,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 在模拟病房中逐一完成护理评估任务, 并为病人给出护理诊断意见, 评估结束按临床实际要求书写护理评估单和护理诊断项目表,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评估结果并进行讲评;第三次课重点学习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措施, 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实施过程与第二次课基本相同, 由于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方式已基本熟悉, 会自觉地把重点放在专业实践技能的学习和提高上, 本次课也有6个实际的临床工作任务 (休息方式与体位的安置、饮食护理、吸氧、排便护理、用药护理和健康指导) , 学生先小组讨论制订任务计划, 填写护理计划单 (每小组一份) , 然后请指导教师协助确定护理计划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修改后小组成员依据多媒体课件展示的临床真实病例进行角色扮演, 如与临床实际工作一样, 按照护理计划在模拟病房中为“病人”实施护理, 每完成一项任务进行角色互换, 实施结束填写护理记录单,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实践结果并进行讲评。通过3次“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的构建, 学生不仅掌握了“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基本理论知识, 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将临床工作实际情境和工作任务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锻炼和提升了专业实践能力;同时通过角色扮演直观了解了未来职业角色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对情感价值观的要求,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课后教师布置3项作业[7], 即较课堂学习难度大而复杂的病例分析、心力衰竭病人的临床护理实践调查、绘制心力衰竭病人护理的健康教育小报, 每组任选一题, 但全班必须所有题目都选到, 作业上交后在班内展示, 便于大家相互学习。通过布置课后的拓展作业, 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巩固和完善了“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教学效果。
3“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学习效果评价
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通过学生个体自评 (20%) 、小组评价 (自评20%、他评20%) 和教师评价 (40%) 的结果给予综合评定。学生个体自评通过填写自评表进行自我学习情况评价;小组评价主要通过填写的护理文书质量对小组成员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通过技能演示和学习成果展示的情况进行小组技能掌握情况评价;教师评价主要通过各小组的课堂活动表现,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评价, 通过课堂小测验和课后习题作业的抽查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评价, 通过各小组学习成果展示 (护理文书、技能演示、健康小报/实践调研报告/病例分析结论等) 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评价[8]。“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的构建和学生学习效果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实习单位的反馈来评价。
4 讨论
4.1 实施效果
通过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达到了教学大纲要求和预期目的,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学生通过1年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学习和训练, 实习期间能很快进入角色, 工作得心应手, 受到实习单位的一致好评, 增强了职业自信心。
4.2 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遇到了3个难题: (1) 教师的数量和能力问题。“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需要具有教学和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 每次课至少需要2~3位教师共同协作完成, 这需要教学管理人员的支持, 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配备足够的“双师型”师资。 (2) 学生的学习观念转变问题。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改革初期学生的自主学习、相互协作意识和能力较弱, 会出现课堂学习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效率低下的现象, 这需要在改革初期教师加大备课的投入力度, 提前给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和任务, 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考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及时进行必要的沟通, 课后创设必要的环境和提供学习资料使学生继续完成学习任务, 给予及时的鼓励,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习完1~2个系统后学生基本适应了“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的要求, 后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会大大提高。 (3) 教学环境和设备的问题。“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需要与临床情境完全一致的物理环境和医疗设备,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形成岗位意识, 这就需要学校加大投入力度, 建设与医院配置相同的模拟病房, 购置高级仿真模拟人, 给学生以真实感, 增强其职业意识和学习效果。
总之, “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教学适合岗位教育, 有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 对学生的职业成长有一定的帮助。本文从实践的角度说明了像内科护理这种理论性较强课程的课堂教学也可以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春玲, 张建军.行动导向职业教育教学范式课堂教学设计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15) :54-56.
[2]郎延梅, 苏小丽.PBL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 2008, 29 (2) :131-132.
[3]郭丽梅.案例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6) :257-258.
[4]唐新明.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2) :48-49.
[5]杨玉洁.角色扮演法在《内科护理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院报, 2009, 8 (3) :96-97.
[6]陆莉.多媒体案例教学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 2007, 14 (5) :33-35.
[7]高清源, 覃红艳, 聂景蓉.《内科护理学》的作业设计[J].中华护理教育, 2007, 4 (6) :267-269.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 篇10
一、何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所谓一体化教学, 就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 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习交叉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 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资源, 体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特点。一体化教学是顺应社会对职校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而产生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达到培养具备综合技术素质学生的目的。
为了使模具专业教学体现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指导方针, 本校从2010年9月起, 在2009级两个模具班, 进行教学改革尝试, 对模具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改革, 并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专业教学, 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不仅专业成绩明显上升, 而且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都得到提高。他们在参加厦门市劳动局组织的数控加工中级工考证时, 合格率明显比以前高出不少。
二、为何要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模具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 发达国家素有“模具工业是进入富裕社会的原动力”之说。用模具生产的制件所表现出来的高精度、高复杂程度、高一致性、高效率及低损耗等优点, 是其他加工制造业所无法比拟的, 因此各行各业的模具产品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机械、电子、汽车、通讯及五金行业中, 六成以上的零件采用模具进行生产加工。模具业产值与其相关产业产值比约为1 100, 所以被称为“效益放大器”的模具业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从2000年起, 我国模具制造行业已经步入高速发展期, 每年按15%以上的速度增长。以厦门为例, 全市场九成以上的模具企业集中在厦门湖里区, 目前湖里区登记在册的模具生产、销售企业达800多家, 其中专门从事模具生产和销售的模具企业达到123家, 而厦门市模具设计、制造专业化教育稀缺, 只有厦门理工学院、高级技工学校、集美轻工等几个学校有模具专业, 毕业学生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模具管理、技术骨干更是紧缺, 所以企业对模具专业的学生需求量非常大。
然而, 大部分企业对本校培养的学生都不是很满意, 认为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 (特别是读图与制图能力) 及动手能力方面比较差, 对模具结构与模具加工的知识掌握得不好, 进入企业后适应岗位的时间比较长, 企业要对学生重新进行培训, 成本提高不少, 所以很多企业不得不从人才市场上去招聘有工作经验的技术工人。
本校也认识到原有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与企业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 这也是本校在专业教学中的薄弱点, 因此, 如何加强对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 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 是进行专业教改的一个突破口。大家一致认为, 模具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大部分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只能在实践性的教育环节中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掌握。专业教学的方法应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线。在教学上必须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边学习边动手操作, 使学生在一个相当于实际工作的环境中, 来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模具技术工人。
三、如何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
集美轻工业学校是一所全日制中专学校, 模具专业学制为三年, 其中第一学年为文化基础课和小部分专业基础课。第二学年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第三学年开始, 基本上就进入推荐就业、毕业实习阶段。模具专业理论课程主要有模具工程技术基础、模具制造技术、注塑成型工艺、模具CAD/CAM。模具主要实训内容有金工实习 (包括钳工) 、模具拆装实训、CAD/CAM实训、电加工实训、数控机床加工实训。模具专业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例为41, 即每学期16周理论课, 4周实训课。
针对原有的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计划, 理论教学内容和形式, 实训内容与安排进行会诊, 找到专业教学中突出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1. 文化基础课太多, 专业知识学习时间太少。
2. 理论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理论教学内容太多, 有些内容与企业生产实践脱节严重, 同时有些教材内容比较陈旧。
3. 专业课理论教学时按照教材内容顺序教学, 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 学生理解掌握这些知识有困难, 降低了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使学习的积极性变差。
4. 学生做理论作业时, 只是对书本知识死记硬背, 机械记忆, 甚至抄袭, 很难提高思维能力和灵活应用能力。
鉴于此, 本校首先在课程的设置上进行改革与优化, 适当减少文化基础课课时, 更新内容比较陈旧的教材, 尽量与企业要求同步, 大幅度增加实训课的时间, 把模具专业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例改为3 2, 即每学期12周理论课、8周实训课。其中理论课程中取消模具工程技术基础课, 增加冲压模具设计和塑料模具设计两门课。把《模具制造技术》教材更改为《模具制造工艺》。同时, 多数专业课程 (不管是理论课还是实训课) 都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原来的模具工程技术基础课程是让学生对模具的基本结构、模具零件的作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但是这门课涉及的内容很多, 知识点很难, 很抽象, 只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 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 所以把这门课分开为冲压模具设计和塑料模具设计两门课, 分别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来学习, 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了解模具的基本机构以及模具每个零件的作用。同时还专门建造了模具实训实验室, 采购了各种不同结构的塑料模、冲压模、拉伸模、弯曲模模型和挂图。完全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教师除了可以带学生在实验室上课, 另外还专门安排一周模具拆装实训。教师以典型模具结构为例, 用工具示范拆装模具, 在拆装模具过程中介绍各种工具如何使用, 如何安全操作, 如何保证工作台整洁、有序。然后让学生两个人一组自己动手拆装, 学生之间也可以循环交换不同的模具, 使每个学生都能装拆3~5副模具, 任课教师可以在旁指导, 帮助、提醒、督促学生, 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教学要求, 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 而且还加深了对模具知识的理解。另外还要测量模具零件并绘制模具零件图, 测量时不仅要注意零件本身的形状和尺寸, 还要重视和其他零件的相互关系, 然后再绘制模具装配图。通过这个教学环节的练习, 学生可以提高机械制图的能力, 同时也知道怎样正确合理地表达模具装配关系。实训最后内容是考核, 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两副模具的装配和分拆。
模具制造技术是一门模具专业的主干课,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比较陈旧, 所以我们把教材更换为《模具制造工艺》。但是在黑板上讲模具制造仍然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所以在讲专业理论的同时, 也安排了2周的模具电加工实训和6周的数控加工实训。这两个实训课也是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例如, 上模具数控机床加工实训课时, 教师不仅要讲解数控机床的基本原理、数控机床的基本结构、机床编程指令, 还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装夹工件、装卸刀具、对刀、打表、编程、设置机床刀偏值和长度补偿值、正确操作数控机床。通过这样的一体化教学, 学生不仅学会了数控机床的操作, 而且加深了对数控操作与编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另外, 通过6周的数控加工实习, 学生基本都能通过中级数控加工职业资格鉴定, 也为将来找到理想工作奠定基础。
通过任课教师一年多的摸索和努力, 使得学生基本上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此外, 考核管理制度对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也有较大的帮助作用, 学校在每个教学环节和内容上都有分数评定, 并占一定的百分比。学校现在的想法是学生一旦入校学习, 学校就专门为每个专业撰写专业实训指导书。比如, 模具专业的学生在校三年中所需要的所有工种的实训都列在任务书中, 通过每个工种的实训, 学生的成绩、日常表现等所有的细节全部体现在指导书中, 这样对学生在校三年学习的情况就一目了然。
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优点
通过一年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尝试性工作, 老师明显感觉教学效果不错,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 所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首先, 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接受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操作训练的有机结合, 会使学生有较多机会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反复对照、理解, 从而缩短了认识过程, 加深了记忆, 学习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同时使学生初步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其次, 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对技能操作的信心,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再次,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增加了师生之间的直接接触, 教师能直观地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程度, 有利于切合实际地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加以指导,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优点, 是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中, 学校把企业中对员工的具体要求融入到实训中, 根据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组织专业教师进行配套教材和实训指导书的开发和编写。比如, 学校学校的先进制造中心 (实训中心基地) , 每个实训工种都有其相对应的实训指导书。另外, 学校学校还融入了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 简单来说, 学生如果毕业的话, 那么他肯定就有至少一本与其专业相关专业的技能证书, 这是找到理想职业的一个好帮手。
五、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基本要求
工科类的职业学校在专业教学中要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必须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 师资的要求。
一体化教学需要有一批专业知识丰富、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 本校模具专业理论教师共有4人, 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一半, 所有理论教师都是双师型教师, 他们都有技师或高级工职称。实训教师共有18人, 也都是双师型教师。值得一提的是, 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中, 并不是理论教师上理论内容, 实训教师上实训内容, 而是一个教师完成理论与实践内容的全过程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边学习、边操作, 在操作练习中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如数控机床加工实训采用的就是这样的模式。此外, 学校在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时, 一个班级安排了3名双师型教师。
2. 设备和场地的要求。
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必须要有与之配套的设备种类、设备数量、实训场地, 我校的先进制造中心在这方面就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先进制造中心总占地面积将近5 000多平方米, 可进行包括车床、铣床、刨床、数控车、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电火花、线切割等工种的实训。其中数车、数铣各12台, 加工中心4台, 整个先进制造中心投入1 000多万。显然这对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也是对工程类职业教育的一个挑战。
3. 资金的要求。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 篇11
摘 要 职业高中财会教育教学的目标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的,本文介绍了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模式,并对理论与实际一体化教学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使职业高中学生真正掌握会计的实际操作技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基础性人才。
关键词 职业高中 会计专业 一体化教学
社会发展趋势表明,既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的人才,是当前社会的急需人才,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职高院校必须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作为职业高中学校一个重要的、传统性专业,财会专业的学生更应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一、职高财会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简介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社会是最好的大学,应在社会中学习,在社会中实践。为了充分发扬陶行知先生的这种先进教学理念,当前的职高教学应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在同一时空完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将所教理论迅速转化为实践,利于学生对各种财会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自身动手能力的提高。另外这种在“做中学,教中学,学中做,学中教”的教学模式,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水平,让教学过程变得积极活跃。
二、职业高中财会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每年都在强调教学改革,可是现在职高财会专业的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实验教学。其具体表现如下:职高会计专业的课程分为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像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会计模拟实训等这些课程绝大部分课程只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来完成。而专业实践课的课程量一般一两周才有一次,并且仍以理论讲述为主,这种实践教学课程较少的教学模式,使得一些学生对财会理论时常是一知半解,对财会理论得不到充分理解。财会专业理论课程偏多,也与实践实验室的环境较差有一定的关系,职高学校的实验室都比较简陋,一般只有几十张工作台,几十本帐和几十本凭证。这些物品只能满足一些简单账簿凭证的需要,与当前的实际工作环境差距较大。另外,很多财会专业的教师由于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其动手实践能力已大大降低,或者由于没有及时进行自身知识的更新,导致自身与社会现实的脱节。不能传授学生一些实用的知识。这种过于偏重理论教学的模式,使得学生的一些基本能力得不到锻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财会专业一体化教学意见和建议
(一)加快财会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在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主要是为了满足财会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只有从教材开始就打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隔阂,实现彼此之间的融合。其中采用的主要措施是在专业会计课和专业的理论课之间加入一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打破原来的课程设置体系,将课程设置的重点落实到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上来,真正的将各种财会理论渗入到实践教学中去,减少原来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叠内容,提高教学过程质量。
(二)打造一支双师型的教学队伍
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素质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无从谈高质量的教育。作为职业高中财会教师,既要有专业的财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又要有极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对当前社会中会计的发展有深刻的认识。然而,这种双师型的人才及其难得,大部分教师是一些从财经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直接就来职高来教学,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可言,另外,职高院校也缺乏对财会老师的培训。职高院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一是让教师参加一些脱产学习课程,更新自身的一些知识与理论,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了解当前会计行业的实际情况,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并鼓励教师积极学习,促进自身能力水平的提升。另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将职业会计请到教室中来,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紧随时代要求,更新教学内容,满足企业需要
实习资料必须具备一定的真实性,最好是能够找一个真实的,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实习。经过财会教师的整理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操作。对于一套实习资料既要用手工处理一次,又要用电算化软件处理一次,然后对两种处理方法进行比较,这样既可以加深职高学生对实习内容的掌握,又可以发现二者各自优缺点,加深了对二者的理解。
(四)加强财会实验室建设,财会实验室是学生将财会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有效载体
学生通过在实验室的演练,让所学知识进行充分的演练。另外实践过程中还要有一位各方面都非常突出的指导师做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可以使用多种游戏方式来激励学生参与到实践,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对财会工作的基本流程有一个基本、全面的认识。同时可以让学生享受自己的学习成果,也能让其他学生作为参考,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活跃教育教学气氛。
(五)强化财会实习企业的作用,使所学财会知识真正得以实践
为了让学生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外出实习单位,学生应加强与高年级同学的联系,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加强与各种私企老板的联系,争取让自己的实习岗位和将来的就业岗位相一致。学生在进入各种私企之前实习时,我们还需要对私企的一些违犯规定的做法向学生指出,要求学生在今后的实践中,必须依法办事,依法从业,以免学生受到影响。
结语: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采取财会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各种财会理论掌握程度,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职高专业教学在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就应突出专业技能培养这个重点,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从而赢得更高层次人才竞争的机会。总之,职业学校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职高财会教学的有效性,不断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小玲.对职高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尝试.财经界(学术版).2010(05).
[2]章洁倩,李艳萍.会计实践教学有效性探讨.财经界(学术版).2009(05).
[3]汪振纲.职高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01).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 篇12
一、更新观念、明确教学目标
首先要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理念。教师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因素。因此要求每个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必须强调以人为本,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突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理论为基础, 从强化技能训练入手,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加强电子专业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专业课老师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 要注重对经验的积累。当今世界科学发展非常迅猛, 新产品、新工艺层出不穷, 所以要求我们不断吸取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等“四新”技能, 以求给予学生最前沿的知识, 可以跟上社会发展对科学的要求;同时我们既要不断地学习和借鉴不同学科间先进的教学方法, 又要重视新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的关系, 学生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 在教学中做到“理论课教学围绕专业课教学转、专业课教学围绕学生动手能力训练转、能力训练围绕就业市场转”。
二、更新教学方式方法, 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
第一要切实处理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的关系。突出课堂教学既要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 同时又要注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电子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在理论教学的同时, 可将电子小制作、电子产品维修兴趣小组、电子产品小发明等环节纳入课程教学内容, 通过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等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二是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一体。强调在理论教学的同时, 必须注重实践的检验;在实践检验的过程中, 必须以理论为指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精心准备各实践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中要坚持“精讲”, 保证理论知识“够用”。在实践教学中, 要坚持“多练”, 保证技术全面、精湛。
第三是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职业学校学生知识、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为求达到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之目的, 我们可以采用“分层模块教学”法, 使教学目标明确, 内容简练, 易教、易学。便于学生对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便于老师对学习时间和进度的掌握;便于提高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功训练的熟练程度。从而有利于进行个体纵向和横向比较, 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可以推行“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 强化目标的实现。注重“以练促教, 强化技能训练”,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通过实验、实习, 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突出专业课教学目标——技能训练的实现。同时还可以试行不同形式的考核评价机制。在专业理论课和实验、实习课的教学中, 分别试行应知、应会和了解、掌握、熟练两类评价机制, 这样有利于考核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从而避免一刀切, 眉毛胡子一把抓。
三、提升自身素养, 加强实验教学
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实验水平。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各学科各专业互相渗透的趋势增强, 作为一名实验课教师必须时刻关注与本学科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 学习新技术、防止知识老化。虽说我们的实验室不如正规大学实验室规范, 教师也要尽最大可能利用现有条件和设备多做实验, 特别是一些设计实验, 努力提高自身的实验水平, 只有教师自己不断更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
其次、深化已有的实验内容, 增加新的实验内容。应当对某些实验内容进行加深和拓宽。例如:在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中, 可以增加用“与非门”实现“异或”逻辑功能的电路, 以加深学生理解“门电路”与逻辑功能之间的关系, 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同时在实验教学中, 为了体现专业技术的最新成果, 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教师应根据科技的发展, 增加新的实验教学内容。
再次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增加综合性的实验内容。实验教学的类型有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职业学校的实验课不应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而应为培养学生能力服务, 即有动手能力又有创造性发挥, 要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术以及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生理论课学到三极管放大电路, 上实验课时, 要求测得实验电路的输入、输出电压, 计算放大倍数, 与理论公式推到的结果相符即可, 这样的验证性实验, 虽说能加深学生对理论公式的理解, 可创造性很少, 但是如果在进行单级电压放大电路的设计、组装和调试成功的基础上, 再搞多级电压放大电路的实验, 这样可以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推荐阅读: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10-08
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06-21
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09-19
一体化课程教学理论11-06
一体化课程教学理论论文10-22
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10-28
实践及理论教学06-20
理论教学实践化08-24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10-29
理论和实践教学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