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风雨路

2024-09-19

十年风雨路(共12篇)

十年风雨路 篇1

手机刚刚兴起的时代, 空白而饥渴的市场犹如一个最好的投机场, 这使得第一代国产手机即使没有技术积累, 仅凭贴牌即可取得可观的市场份额。然而这样的发展模式就好比没有根基的大厦

深圳市南海大道1065号, 南山公园东侧, 几栋白色的建筑与背后葱郁的热带植被相映成趣。这就是中国科健股份有限公司的所在地 (以下简称“科健”) , 曾被称为国产手机“鼻祖”的科健手机就出自这里。

十几年前, 这几栋楼曾是深圳的产业地标之一, 如今已隐没在偌大的软件园中。一如科健和其代表的第一代国产手机的命运。

在功能机时代, 从1998年科健产出第一部国产品牌的中文数字GSM手机开始, 以科健、波导、熊猫、迪比特等为代表的第一代国产手机品牌, 在毫无经验和技术积累的情况下, 从贴牌起家, 竟从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实力雄厚的手机大鳄手中“硬生生打下半壁江山”——据原信息产业部的数据, 1998年到2003年的短短五年间, 国产手机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从零攀升至55%。

然而, 那一批国产手机在2003年从巅峰跌落, 最终尘归尘、土归土。过山车般的剧情至今令人唏嘘。

牌照和贴牌

时间回到30年前。

1984年, 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科健在深圳成立。彼时,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桥头堡的地位刚刚确立。为支持深圳的对外开放, 以中科院、原电子工业部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央部委及国企在深圳成立电子工业企业, 科健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成立伊始, 科健即以振兴民族通信工业为己任, 立志生产世界一流的中国手机。然而, 这个响亮口号喊出之后, 是整整14年的沉寂。

在这期间, 洋品牌进入中国市场。

1987年, 随着重达一公斤的“大哥大”——摩托罗拉3200漂洋过海来到中国, 这家老牌通讯厂商也正式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布局移动手机业务, 成为最早涉足中国市场的外国手机品牌。此后, 爱立信、诺基亚等一大批国外手机品牌陆续进驻中国。

1987年开始的十年间, 洋品牌已占据了中国市场90%的份额。这终于令有关部门产生了危机感。

1998年, 原国家信息产业部和原国家计委出台了《关于加快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要求手机生产必须获得其牌照许可。文件还规定, 在华外资企业生产的手机必须有60%销往海外市场。

这是对国产手机的一种赤裸裸的扶持。

1998年10月, 科健终于推出其手机产品——科健KGH-2000。尽管被讽刺为“不入流”, 但这毕竟是中国第一部国产手机, 其意义远超过了产品本身。

此时, 手机牌照是所有资源中最稀缺的。由于政策保护, 加上巨大、空白的市场, 首批拿到牌照的国产手机厂商——科健、熊猫、南方高科、厦新等开始强力进入, 在洋品牌的山头中攻城拔寨。

国产手机的崛起, 与两个关键词密不可分, 一是牌照, 二是贴牌。

“当时手机是新兴行业, 势头很猛, 但基本上都是把别人的整机拿过来, 贴上我们的标签而已, 这一招是当时非常常见的拿来主义。”深圳市手机行业协会会长孙文平告诉记者。

受阻于中国手机市场准入机制的洋品牌们, 只好向持有牌照的中国伙伴伸出橄榄枝, 借道而行。

2002年, 三星与科健达成合作协议, 合资成立深圳三星科健移动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专门生产三星的CDMA手机。作为回报, 三星每年将提供给科健数款机型用于贴牌生产, 双方约定, 三星不得在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本土市场销售同款机型。

“手机中的战斗机”波导也选择了同样的路径。以传呼机起家的波导凭借在国内市场的巨大号召力, 在1999年与法国SAGEM公司签订合作协议, 进行移动电话技术开发和生产合作。SAGEM借助波导的手机生产牌照打入中国市场, 波导则通过贴牌生产手机赚取利益, 两者各取所需。

死磕出来的产业链

2000年, TCL推出第一款国产WAP手机TCL999DW;次年推出钻石手机, 将通讯工具与装饰品相结合, 领一时风尚。2003年, TCL手机以9.31%的市场综合占有率稳居国产手机第一, 位列全球第八。

“那时候经销商派人长年蹲守在TCL工厂外面, 一有货就要, 有多少要多少。为争取货源, 他们甚至抢着往我们账上提前打款。”深圳市联代科技有限公司COO周军林回忆说。他曾在TCL手机业务负责供应链。

但是, TCL这条路并不好走, 因为它并没有选择贴牌模式, 而是选择了自己研发。

“TCL手机可以说是国产品牌中第一个投入力量搞研发的, 自己生产, 自己组织供应链。”周军林说。

自己制造手机的结果异常惨烈。

“供应链都掌握在外资厂商手里, 我们连做手机外壳的塑胶厂都找不到, 不管怎么恳求都不肯给我们做, 就是那么牛。”周军林回忆说。

于是, TCL只有使用那种给啤酒瓶或者塑料瓶喷漆的生产线, 其结果就是, 用手一抹, 漆就会掉。

“现在做手机开套模只要几万元, 可那时我们出200万元都没人愿意做。”周军林说。

简陋、残缺的产业链, 直接导致手机质量差。周军林告诉本刊记者, TCL曾有一种元器件, 买了几千万元来供维修之用。故障率之高可见一斑。

“那时候别说核心技术, 就连一个塑胶壳都被外资垄断, 我们是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自己培养出了供应链。虽说有一些质量问题, 但这是无法跳过的一步。没有当时的死磕, 深圳就不会有今天如此完善的产业链条。”周军林说。

2002年的深圳, 已经显示出成为中国第一手机制造基地的实力。

在当时的17个国产品牌中, 深圳占了5个——科健、康佳、国威、天时达、中兴。当时国产手机年产量在2000万部左右, 深圳占700万部。在那一年, 科健的产量约300万部, 康佳约为200万部。国威、天时达、中兴三家企业共200万部左右。

同时, 深圳还是洋品牌手机的重要生产基地。深圳桑菲公司即是飞利浦手机的生产基地, 当时共建成了四条手机生产线。2001年, 飞利浦关闭了中国以外的其他手机生产线, 大部分转移到了深圳桑菲公司。

如果把国产品牌和洋品牌加在一起, 当时深圳的手机年产量在1500万部以上。这对于整个产业链条的完整和完善至关重要——一部手机有300多个零部件, 除了核心元器件, 从显示屏到电池, 从模块到电池板, 从微电机到电阻电容, 深圳都能就地配套。这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一个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比亚迪, 当时其日产手机电池30万块, 年产手机电池1亿多块, 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电池制造企业。

第一批国产品牌倒下

2003年, 在经历四年的快速增长后, 国产手机销量开始下滑。

数据显示, 科健手机2003年上半年的出货量仅93万部, 比2002年同期下滑了51%;主营业务收入10.34亿元, 比2002年同期下降18.62%。这样的业绩不仅让还在跟三星“度蜜月”的科健傻眼, 也让处于亢奋中的国产手机同行为之一凛。

曾经风光无限的科健仿佛一夜之间黯然失色。不过, 在众多业内人士眼中, 科健的“滑铁卢”迟早要来——其最初在国内市场的势如破竹, 依靠的是消费者对于民族品牌的亲近感, 及其产品宣传的不遗余力。

其最初引以为豪的国产机技术, 随着产业发展劣势尽现, 尤其是在与三星合作后, 科健放松了技术研发, 仅满足于贴牌带来的丰厚效益, 最终沦落为一家机械生产的“代工厂”。

然而, 科健的衰落仅仅是风暴的序幕。

波导手机2004年第一季度主营收入和利润都有两位数的降幅, 而就在2003年上半年, 波导手机销量达337万部, 超越了摩托罗拉和诺基亚, 成为市场第一。

在市场份额上, 本土手机企业也出现溃败迹象。

市场研究机构赛诺公司的数据显示, 2004年第一季度, 波导的市场份额萎缩了1.7%, 其第三的位置被三星替代。而此前名不见经传的爱立信, 2004年的市场份额已与夏新相近。

从2003年下半年到2005年年初, 国产手机的整体市场份额由此前的55%下滑至44%。

“2004年是下滑期, 2005年已经大规模亏损。”金立手机执行总裁卢伟冰告诉本刊记者。

科健最终没能挺住。到2004年中期, 存货高达6.85亿元, 占当时主营业务收入的68%、主营业务利润的7.5倍。2005年, 科健逐渐从消费电子市场退出, 曾经的国产机“第一品牌”关门大吉。

到2006年、2007年, 国产手机的颓势仍不见好转。研究机构易观国际的数据显示, 2007年第四季度, 联想、波导、夏新的市场份额分别是6%、3%、2.8%, 市场份额萎缩严重。波导2007年前三季度亏损5.06亿元, 夏新同期亏损4.6亿元, 联想手机在上个财政年度的亏损额达1.33亿元。

“这一时期, 因为技术上没有优势, 国产手机之间的差异很小, 嵌颗钻石、会震动、会唱歌跳舞, 就是产品的亮点。第一批国产品牌倒下, 主要是因为没有核心技术可以支撑。”酷派集团副总裁曹井升告诉本刊记者。

第二季开幕

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 永远不缺冒险者。

借助于政策放宽和技术突破, 以天语、金立等为代表的第二代国产机成为黑马。

“天语和金立的崛起,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打了价格差。当时的手机是稀缺品, 价格都很高, 以TCL为例, 当时卖到3000多元的手机, 每部可以赚一两千元。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利润更高。那么天语和金立只要赚500元就好了, 充分利用了中国市场的缝隙。”周军林说。

“第一批国产手机风行一时的重要原因是当时的市场环境, 包括政策条件都非常有利, 那是靠机会, 不是真正的实力。”在深圳手机行业从业十余年的唐强告诉记者。

2004年, 延续五年之久的手机生产“审批制”终止, 取而代之的是“核准制”。审批制下, 获得许可牌照的只有36家企业, 其他手机制造企业只能靠贴牌度日。审批制终结, 一批合资的国产手机生产商开始打出自有品牌。

两年后的2006年, 台湾联发科 (MTK) 迅速崛起, 专门生产手机芯片, 能够把手机主板和软件集成, 手机厂商只要购买这种廉价的MTK芯片, 加上定制的外壳和电池, 就可以自己组装手机。

这成为功能机时代国产手机第二波浪潮的重要推手。

崭露头角的国产手机中, 天语最为典型。

2002年, 国产手机势头正猛时, 以手机代理业务赚得第一桶金的荣秀丽, 用1000万元人民币注册天宇朗通。彼时, 天语被外界称为“三无”企业——无手机牌照、无手机研发历史、无手机生产能力。而荣秀丽更被称为“山寨之母”。

不过, 与科健、波导不同, 荣秀丽不惜血本建立研发团队, 这在当时被看作是创新之举。

然而, 在亏损8000多万元后, 天语不得不与MTK合作, 推出成本低廉的山寨机。

芯片技术交给联发科, 生产外包给富士康等, 天语自身聚焦于销售渠道的建立——在全国寻找代理商, 交出手机定价权, 以让渡利润换取渠道。2007年, 天语手机出货量达1700万部, 在中国手机市场仅次于诺基亚, 成为国产手机冠军。

扎根于深圳的金立, 与天语成立于同一年, 2005年拿到手机牌照后开始生产自有品牌手机, 曾在各大电视台滚动播出的“金立语音王”就是其代表产品。随后, 2006年金立完成目标年销售量300万部, 利润超过2亿元。

功能机时代国产手机的第二波浪潮, 主角已变为天语、金立、中兴、长虹、宇龙通信。

2007年, 四川长虹的手机业务成为其支撑业务之一, 营业利润率仅次于彩电产品。

中国无线2007年的财报显示, 其全资子公司宇龙通信营业收入达到12.77亿港元, 较2006年增长99.4%, 净利润1.67亿港元, 相比2006年净利润增长212%。而手机产品毛利率高达40.8%, 即便与诺基亚等洋品牌高端手机相比也毫不逊色。

当时, 中兴通讯已经成为国产手机中亮眼的一支力量, 2007年已成为全球第六大手机厂家, 其手机业务年收入76.45亿元, 比2006年增长了69.16。而手机业务营业利润率仍然维持在22.31%的行业高水平。

此时的TCL, 虽成为第一代中的幸存者, 然而其手机业务重心已转型海外。2008年第一季度, 其EMEA (欧洲、中东及非洲市场) 和LATAM (拉丁美洲市场) 两个市场占公司总销售额的92%。

十年风雨路 篇2

成立后的天则承接到第一个研究项目:《万县长江大桥等四项投资可行性研究》。“这个项目是通过我的一位姓陈的朋友 介绍 的,他是四川人。在这个项目上好像共收入了10万元。”茅于轼回忆道:“这是天则所的第一笔收入,但这10万元并不是纯利润,严格算起来其实都是亏损的。也是从这时起, 我们 开始意识到做咨询业务很难盈利。其后又经过了几次尝试,我们总结出这样的结论:我们不善于做具体的业务咨询工作,前后也谈过一些业务,但都没谈成,即便谈成的几次,之后人家也都不再找我们了,这说明我们干得不好,否则,不会没有回头客。”

1995年,天则又在科委系统进行了事业单位的注册,一套机构拥有了两块牌子,到10月,再次做出重大结构改革,把学术和咨询完全分开,另成立了天则所咨询有限公司,继续向商业化 发展 ,而天则所则完全变成了一个非盈利的公众学术机构。茅老向我们说道:“现在盈利这一块,我们已完全取消了。”

十年――欣慰与感叹

从成立至今,天则所已走过了的风雨历程,而一直参与其中的茅老也陪伴着 经历 了10年的风雨沧桑,这10年间的欣慰与感叹自然也是不一而足。从最初的西单达智胡同,到后来的水科学院、方庄芳古园、紫竹院报恩楼,及至现在的真觉寺,天则所10年间共四易其址, 经历 5处办公地;茅老也从最初的所长兼理事长、总管天则一切事务,变成了现在的常务理事,并且因年龄原因正日渐淡出天则所的日常工作。

“回顾这10年,最大的困境就是一直没有钱”,当我们问茅老在天则所经历的最大困境的时候,茅老回答道:“天则是一个非盈利性的民间学术机构,所需的资金都来源于外界赞助,而且随着规模的扩大,每年预算也从过去的几十万元提高到了现在的近百万元,所以,至今资金局促仍是困扰天则的最大难题,如果出现两个月的资金短缺,天则就会面临关门的危险。”

据茅老 介绍 ,由于国内缺乏此类赞助的传统,最初都是国外的基金组织向天则提供赞助,比如美国的福特基金会每年都会提供给天则所1到2万美元的赞助,还有美国国际民营 企业 中心等,当然也包括Atlas基金会。近年来,国内的赞助也逐渐多了起来,先后有两家证券公司向天则提供总共大约100万人民币的赞助。

环保风雨路 青春二十年 篇3

对于每个人来说,20年的时光,特别是从学校毕业到参加工作、青春迸发的20年恐怕都弥足珍贵,它们有关梦想,有关期冀,有关自己人生的方向。而对于欧劼来说,自己青春洋溢的这20年都献给了环保事业。

室内污染应从源头控制

1992年7月,欧劼从广东省环境保护学校毕业,同年10月便被分配到韶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工作。从1992年10月到2005年5月期间,欧劼在监测中心大气室工参与了废气、空气、噪声以及机动车尾气的监测,还参与了放射性监测以及室内空气监测等多项工作。

在当时,室内空气质量还是一个不太为很多人所知的概念,即使听说过,也是一知半解,不尽清楚。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欧劼和他的同事们一边开展了很多具体的监测和分析,一边也尽可能广泛向大家进行宣传,使大家意识到自己居所空气质量的重要。

当时欧劼就提出,导致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是装修,大家往往因为注重价钱,而忽视了建材的质量。对于已经造成污染的居室,后期治理产生的效果微乎其微,所以装修者应该从源头上重视,尽量选择质量有保证的材料,而且有条件的话最好亲力亲为,避免委托施工单位以次充好。虽然在今天看来,这些理论和建议似乎已经是老生常谈,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这些观点还是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前瞻性。

灾难面前的忘我响应

2005年6月,欧劼被调到分析测试室,在这里他工作了4年,主要负责负责砷、汞、锑、镉、铅、油类、叶绿素、化学需氧量、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30多个项目的分析以及实验室质控和原始数据的审核。

然而就在欧劼在此工作的第三个年头——2008年,发生了一件举国悲恸、举世瞩目的大事——汶川大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发生地震后,广东省环保局(现广东省环保厅)马上向国家环保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动要求支援四川灾区,协助灾区进行环保应急监测,号召全省环保监测工作者积极报名参加。

听到消息后,欧劼几乎连想都没想,在第一时间就报了名,而在当时,他的孩子还不满周岁。年幼的孩子需要抚养、恢复中的妻子需要照顾,但这些个人的困难都没能动摇欧劼赶赴灾区救援的决心,很快,他就被站里推荐成为首批前往四川灾区参与当地水质应急监测工作的支援队成员。

在那批人员中,救援行动的总指挥是省环保局王子葵副局长,队长是省监测站钟秉照副站长,队员由来自省站、广州、东莞、深圳、肇庆及韶关的7位技术人员组成。支援队携带了GC-MS、综合毒性测定仪、金属多参数测定仪等先进的测试仪器,还有两台应急监测车、两台越野车便义无反顾地赶往了灾区。

5月28日,支援队飞抵成都,他们主要负责映秀镇段面至都江堰紫坪铺水库6个段面的水质监测工作,包括采样、选样、分析,及时把每天的数据汇总上报四川省总站等。在广东支援队负责监测的6个断面中,有三个断面由公路开车采样, 有三个断面由水库坐快艇采样;分析项目包括饮用水源70多项指标,除了其中几个项目不具备现场实验条件,需送四川省监测站外,其他60多个项目均由支援队在采样当时完成,其工作难度和强度可想而知。

第一天的情景记忆犹新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将近4年了,但回忆起当时第一次进入灾区的情景,欧劼依然记忆犹新。5月29日一大早,全体队员带上仪器、帐篷、干粮和水,在四川省站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第一次进入地震重灾区——映秀镇。途经都江堰市,这座原本美丽的旅游城市从窗外望去,已是一片满目疮痍。过了都江堰市区,就进入到盘山公路之中,这条十天前由武警战士抢修出来的生命线仍然十分脆弱,到处都是塌方的山泥和山顶滚下来的巨石。就这样,一条100多公里的路程走了5个多小时,中午时分,支援队终于进入映秀镇。到达之后,支援队找到了镇下游的一个河段准备工作,一打开车门,一股强烈的尸臭味迎面扑来,但大家却丝毫没有退缩,立即装备上事先准备的口罩,手套和水鞋,开始展开震后映秀镇段面首次水质监测工作。

虽然条件艰苦,但没有一名队员有畏难情绪,每个人都有条不紊地做好自己负责的工作,大家仅用一个多小时就把其中一个断面的采样和部分现场能分析的项目全部完成。但这只完成了任务的一小部分,午饭时,队员们回到车上只是随便吃了一些干粮又赶去另外两个段面进行采样。回到成都,已是天色全暗,但送完样、吃完饭后,欧劼还要完成剩余的项目分析工作,包括氨氮、余氯、硫化物、氢化物等项目,之后还要把当天的结果汇总以电子邮件的方式上报给四川省环保局。当终于完成了一天的工作,这天所见的一切都让欧劼难以忘怀,一颗心许久才平静下来。

生死仿似毫厘之间

就这样在灾区工作了8天之后,在“6·5”世界环境日当天,支援小分队来到映秀镇进行水质监测,刚好国家环保部吴晓青副部长也来映秀镇视察工作,他来到分队的应急监测车上,询问了工作情况,也对来灾区应急工作予以了肯定和表扬。但是还没等队员们激动的心情平复下去,在回去路上,他们遇上这次支援行动最危险的一幕——汽车经过一个塌方点严重地方时,突然发生余震,一块大石头随之就滚了下来,刚好落在支援队车辆的保险杠后面,生死仿似就在一瞬之间,一时间,所有人不禁都是一身冷汗。

当面对死亡的威胁,相信每个人都不会全然淡定,正是这种异常的状况,考验着大家的意志和决心。支援队在灾区每日所做的工作——水样的采样和分析,在队员们的日常工作中原本都是平常而容易的事情,但在地震重灾区里,这一切却又是如此的困难和艰险。危难之时,每个队员都经受住了考验,他们始终都以环保工作者科学、严谨的态度采集、分析每一份数据,为灾区居民饮用水安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为广东环保人树立了响当当的形象。

生命的意义在于踏实

从汶川回来之后,欧劼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个人都应该更加珍惜生命,钱不重要,权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家庭和亲情。特别是作为一个技术人员来说,不要强求太多的名利,踏踏实实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快乐就好。

2009年5月,欧劼来到韶关市监测中心站自动监测室担任主任,全面主持工作。主要负责韶关空气、水质自动监测子站的管理及建设和噪声自动屏系统日常维护以及室内空气监测工作。2011年12月,欧劼经广东省环境保护工程技术工程师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获得了环境监测高级工程师资格。在自动监测室的工作中,欧劼又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崭新挑战——带领人员建设作为14个国家背景空气自动监测子站之一的广东南岭站。

海拔1700的背景站率先通过验收

南岭背景站位于岭南第二高峰天井山的峰顶,海拔1700多米,于2009年9月开始动工建设,其难度可想而知。用欧劼的话说,就是“在两年的筹备过程中,民工都不好请,请来也呆不长。”但是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欧劼带领各方人员克服了高山恶劣的天气、上山公路建设工程、建设资金不足等多方面的困难因素影响,将背景站按部就班地建立起来。

在建设过程中,背景站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道路问题,之前上山全部都是石子路,后来铺成了水泥路,但仍然全都是盘山路,开车去背景站单程便需要2.5个小时,而且一路上往往都会遭遇大风、大雨、大雾,所以光是包工队就换了一批又一批。气候影响是建设背景站面临的第二个问题,由于站点所处位置海拔较高,因此气候变化多样,极端异常。在冷暖气流交汇的时候,暴雨、狂风、雷电、冰雹时常接踵而至;在天气潮湿的时候,空气湿度非常大,衣服十几天都晾不干;在刮起大风的时候,最高可以达到十一二级,平均时速8米/小时,快的时候可以达到二三十米;而在冬天,气温会降到零下十几度,结冰厚度有10几厘米。

虽然条件艰苦、简陋,但是在省环境监测中心、韶关市环保局、韶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共同努力下,背景站于2010年12月初完成了站房建设工作;2011年1月进行仪器安装;2011年3月开始仪器试运行;2011年6月在全国率先通过国家验收。目前背景站已建成的第一期项目,主要包括SO2、NOX、O3、CO、PM10、PM2.5在内的大气常规监测项目。接下来将要开展第二期工程,届时更将集合各方力量,努力将背景站打造成为一个集自动监测、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基地。

十年风雨路 篇4

因为穷, 丈母娘为难准女婿河北小伙卖弹粉终娶漂亮新娘

家住河北省衡水市的小伙张光北, 2007年7月从石家庄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小张很快就交了一个女朋友, 一来二去, 两个人就确立了恋爱关系。女孩儿的父母在得知这个事后, 就非常想见见这个未来的女婿。可当小张真的出现在女方父母面前时, 寒酸的衣着打扮、农村家庭出身的社会背景让丈母娘的脸色瞬间发生了变化, 刚进屋时的热情欢迎转眼变成了冷漠与嘲讽。临走的时候小张听到了他这一生当中最刻骨铭心也最刺耳的一句话:等你有钱有房的时候再来娶我姑娘吧。非常无情的几句话重重地砸在小张原本脆弱的自尊心上。但小张心里也明白, 作为父母的,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个好的归宿, 过上相对安稳富足的生活呢。从那一刻开始, 小张就暗暗发誓, 一定要混出个样儿来, 把她的女儿风风光光地娶回家。

理想归理想, 现实毕竟很残酷。参加工作时间不长, 每个月1800元的工资收入扣除房租、水电费等日常花消已经所剩无几, 又怎么能实现当初的誓言呢?2008年4月, 小张从单位办理了离职手续, 带着仅有的3000块钱来到了赵大妈美食发展中心。在中心小张对赵红飞经理说:“我大学刚毕业, 一没本钱二没经验, 别的买卖我也干不起, 就想到你这学点技术, 这3000块钱是我毕业后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全部积蓄, 我不知道哪个项目更有市场, 赵老师您就看着教吧。”

应该说自打中心成立以来, 赵红飞经理还是头一次接待大学毕业生来学小吃技术的, 尤其在听小张介绍了情感遭遇后, 赵红飞经理深表同情, 于是就把市场上反馈最好的金弹粉、飘香油炸两个项目传授给他。每当学习上遇到困难, 赵老师总是耐心细致的为其解答, 示范。工夫不负苦心人, 3天后, 小张顺利毕业。

2010年4月13日, 也就是小张毕业三周年的日子, 记者按照赵老师提供的电话再次进行了采访。小张告诉记者:“从赵老师那学完回去之后, 我就在石家庄市开了一家小吃店, 房租是从大学同学那里东拼西凑的, 雇不起工人, 自己就既当老板又当服务员, 由于金弹粉、飘香油炸既营养又美味, 消费者非常欢迎, 10余平米的小店每天都能有七八百块钱的进账, 后来小店有了名气, 吃饭的客人也就越来越多, 我就把隔壁的房子也租了下来, 到现在我在石家庄市有了三家门市房, 去年年底在城区核心位置买了一套80平米房子, 当我把大红的房产证拿给女朋友看时, 女朋友激动得哭了……”

谈及这三年的创业生活, 小张说:“人怕逼, 马怕骑, 要不是当初丈母娘的一番话, 我可能还在某个企业做个小文秘工作, 要不是遇到了赵老师这样实在的人, 金弹粉、飘香油炸这样实实在在的好项目, 我也绝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绩。”

银弹面让重病患者看到生活的希望

在赵大妈发展中心学员花名册的最后一页, 记者还看到了一个特殊学员的名字———伊军, 来自甘肃省兰州市。

赵红飞告诉记者:“伊军今年49岁, 以前是兰州一家化工厂的工人, 长期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 伊军患上了非常严重的慢性肾病, 后来病情加重, 失去了劳动能力, 被迫在单位办理了病退手续。没有了固定收入, 就得自己想点赚钱的买卖, 2009年5月, 伊军来到我中心想要学点手艺, 当时他的病仍旧很重, 随身携带熬成的中药, 上楼的时候走几个台阶就要歇上几分钟。看到他的生活如此艰难, 中心决定以超低的价格传授他银弹面技术, 为了让他更好的配套经营, 赵红飞经理还免费传授他飘香烧烤技术。现在他和爱人在兰州当地开了一个小吃店, 专门经营银弹面和飘香烧烤技术。前些时候我问他生意咋样, 他说现在每天都能卖出去100多碗银弹面, 两天就得进一次面粉。再加上晚上的烧烤, 现在一个月的纯收入能达到8000多块钱, 一个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能有现在的成绩, 中心的所有人都为他高兴。”

2800员学技术还送设备赵大妈助学员快速创业致富

采访中, 赵红飞告诉记者, 中心目前正大力推广的创业项目分别是金弹粉、银弹面、飘香油炸和飘香烧烤, 金弹粉、银弹面单项面授费用均为2800元, 函授1980元, 包括专用生产设备一台、飘香味的调制以及核心配料等等。无论学员学习哪一种, 在10周年庆典之际, 中心都将免费传授飘香烧烤或飘香油炸技术, 另外还免费赠送酱肉和香焖酥鸡技术;金弹粉、银弹面双项面授优惠为4800元, 函授优惠为2800元, 并赠送台湾珍珠奶茶等多种经典小吃技术。

如读者想要了解赵大妈更多的特色小吃及产品特点, 可登陆公司网站:wwwzha oda ma 888.cn

地址:467300河南省鲁山县赵大妈美食发展中心

电话:0375-5092979 13782439968

建党九十年风雨诗歌路策划案 篇5

一.活动背景: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瞬之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0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共产党为了解放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我党90华诞之际我系特举办建党九十年风雨诗歌路主题活动。

二.活动目的: 为了让我系学生进一步了解党的光辉历程,明确自我使命,增强爱党意识,提高自我修养,特举办此次活动。

三.活动名称:建党九十年风雨诗歌路诗歌朗诵比赛 四.活动详则:

1.活动时间:2011年4月21日 2.活动地点:阶梯教室

3.活动形式:个人朗诵·集体朗诵 4.主办单位:生态工程系学生会学习部 生态工程系学生会文艺部 协办单位:生态工程系团总支考评部

生态工程系团总支宣传部

生态工程系学生会公关部 5.活动对象:生态工程系2010级学生 6.评委: 教师评委:生态工程系主任郑宝仁 生态工程系书记卢宝伟

生态工程系学工处主任 张付丽 生态工程系学生辅导员王广宇

学生评委:生态工程系学生会主席吴琼

生态工程系学生会副主席孟雪 生态工程系团总支考评部部长田可宁 生态工程系学生会生活部部长贾世彬 生态工程系学生会学习部部长王英 生态工程系学生会文艺部负责人郭天义 生态工程系学生会学习部部员王剑涛

五.比赛要求;

1.与党有关的诗词.歌赋允可。

2.参赛者应交付大赛组织部门朗诵文章原稿件一份。

3.参赛者朗诵篇目必须配有音乐,配乐自己准备,格式为MP3格式。4.参赛者服装要求大方得体,庄重文雅。

5.参赛者要求声音洪亮,要能够抒发诗歌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有一定的韵律美,和配乐能够完美结合。

六.准备工作:

1.宣传部在14日之前张贴相关海报,并在比赛当天负责黑板布置工作。2.学习部负责赛程的具体安排和比赛流程的重点把握。3.文艺部负责配乐的审核和配乐的评分以及播放。4.公关部负责具体的礼仪事项。5考评部负责评分算分。

七.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 二等奖1名 三等奖1名

八.比赛流程:

1.工作人员入场准备前期工作 2.嘉宾评委入场 3.主持人出场主持大赛

4.活动正式开始,参赛人员依次入场 5.活动总结,嘉宾点评 6.主持人宣布名次 7.为获奖人颁奖 8.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九.所需物品;

1.奖项所需的 证书以及奖品。

十.预算费用;

创业板十年风雨路 篇6

今年,创业板的耕耘者和守望者,终于迎来了云开月明的时刻。然而,整整10年的漫漫等待,又耗费了多少人的心血,磨灭了多少人的激情。

回顾历史,1997年,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新经济在资本市场的支持下迅猛发展,我国在这一大背景下提出借鉴海外经验引入创业板。1998年12月,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出“尽快研究设立创业板股票市场问题”。

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买现产业化的决定》指出,适时时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专门设立高新技术企业板块。

2000年,深交所停止在主板市场发行新股,全面进入创业板市场的筹建,一路看高的市场预期,催生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创投热潮。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创业板注定要走出坎坷一条路。

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以蚋斯达克为代表,以高科技企业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全球各股票市场开始单边下跌行情。高涨了十几个月的纳斯达克指数到2001年3月跌去70%,投资者损失高达数千亿美元;与此同时,道琼斯指数也下落20%左右。香港、韩国、德国等创业板市场的走势也快速恶化。

科技网络股泡沫破灭,国际市场哀鸿遍野,中国创业板厄运当头,人们不禁担心创业板市场机制本身出了问题,情况开始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这样的现实告诫中国,设立创业板市场应加倍谨慎。国内一些人开始认为,在中国设立创业板,条件尚未成熟,而且风险极大。

紧接着,中科系及压家吕梁、猴王掏空上市公司案、三联重组郑百文等,一个接一个的造假黑幕被媒体曝光,令投资者失去信心,年中股市掉头直下。

在对创业板风险的疑虑中,注定中国创业板热开始降温。

无论人们对创业板存在怎样的情感,悬案终究要一锤定音。2001年11月7日,时任总理朱镕基在文莱表示,吸取香港与世界其他市场的经验,把主板市场整顿好后,才能推出创业板。在证券市场未整顿好之前,如果贸然推出创业板,担心会重复出现主板市场的错误和弱点。

至此,创业板温度降到零下,如火的热潮已不复存在。

此后,当年的创业板热门企业要么走中小板或境外市场上市之路,要么分崩离析,无迹可寻。广为人知的创业板“001号”,是一家国内外声望极高的生物制药企业,原计划靠上市融资还贷的方案因为创业板迟迟未开而无法实施,业绩大幅滑坡,中小企业板恢复上市后,公司却已经奄奄一息。

不管当时人们如何评说,创业板和那些热情备战的中小企业终究湮没在时间里了。

然而,深交所并没有消极,而是积极探索创业板的复出之路。2002年11月28日,它在给中国证监会《关于当前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中,建议采取分步实施方式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以中小板作为创业板的过渡。

很快,2004年成为深交所走出困境的关键一年。经国务院同意,5月17日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复深交所设立中小企业板市场。6月25日,8家小企业老总在中小企业板开板仪式上共同敲响了开市宝钟,“新八股”登场的那一刻,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史上的一个经典时刻。

3年多时间里,中小板发行上市企业就接近300家,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8月,《创业板发行上市管理办法(草案)》获国务院批准,尘封近7年的创业板市场建设又浮出水面。

2008年2月,创业板主要规则和制度设计基本完成。3月22日,证监会对外公布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吹响了创业板的“集结号”。

2009年3月,《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出台,自5月1日起实施,创业板有了明确的时间表。

天津港风雨三十年 篇7

“三步跨越”铸就中国北方第一大港

改革开放三十年间, 三次连续性跨越形成了一条“超常规发展”的主线。

第一次跨越 (1978-1992) ——百年老港焕发青春

1984年6月10日, 作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港口, 天津港率先实行了“双重领导、地方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和“以港养港、以收抵支”的财政政策, 成为我国港口改革破冰“第一人”。期间, 天津港先后建成全国第一个集装箱专用码头, 率先开展了集装箱大陆桥运输, 合资兴建了我国第一家商业保税仓库, 相继实现了煤炭等大宗货类的进出口装卸作业, 吞吐量也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千多万吨猛增至近3千万吨。

1986年8月21日, 当邓小平同志视察天津港、了解到这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时, 兴奋地说:“天津港下放两年来,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人还是这些人, 地还是这块地, 一改革效益就上来了, 无非是给了你们权, 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权。”充分肯定了天津港的工作成绩, 深刻地揭示出改革开放是巨变的根本原因。

第二次跨越 (1992-2002) ——黄金时期积极上市

南巡讲话后, 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奋斗目标, 新一轮改革开放拉开了帷幕。

面对国际航运业船舶大型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天津港破除了“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思想桎梏, 提出了建设国际化深水大港的发展思路。将航道水深由5万吨级推向10万吨级, 在全国沿海港口率先完成了对老码头的改造, 在北疆港区新建了大型专业化煤码头和集装箱码头, 用浚深航道的淤泥吹填起了南疆港区, 建设起了南疆港区和南疆散货物流中心, 把南疆港区打造成发展大宗散货接卸和交易的专业化基地。

在此基础上, 天津港积极探索现代企业体制机制的改革, 积极推行股份制改造, 并先后实现了在国内A股市场和香港联交所的上市, 形成了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模式。这期间, 天津港吞吐量呈现出以每年千万吨台阶递增的快速发展势头, 2001年突破亿吨, 成为了我国北方第一个亿吨大港, 跻身世界港口20强。

第三次跨越 (2002至今) ——又好又快巩固地位

随着我国加入WTO, 天津港紧紧把握历史机遇, 提出了“实现规模化、国际化、现代化, 创建世界一流大港”的战略构想。

这段时间是天津港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的一段时期。航道等级由10万吨级迅速提升至25万吨级, 吞吐量用两个三年时间连续跨越了两个亿吨台阶, 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和基本建设投资双双超过百亿元, 全国最大的保税港区——东疆保税港区首期4平方公里封关运作, 进一步巩固了“北方第一大港”的地位。

“七大转变”凸显求实创新

从“匀速前进”到“加速奔跑”, 货物吞吐量跻身世界港口十强。天津港从1952年重新开港到2001年实现亿吨, 整整用了49年。而从2001年至2007年, 突然加速的天津港用了六年时间连续跨越了两个亿吨的台阶。2007年, 天津港货物吞吐量在中国北方沿海港口中率先突破3亿吨, 居世界港口第6位。集装箱吞吐量突破710万标准箱, 跨入世界集装箱港口20强。

从“市场开发”到“功能开发”, 辐射带动作用与日俱增。港口体制的改革促使天津港必须直面市场, 天津港较早提出了市场开发的理念, 并逐渐形成了以集装箱、煤炭、原油、矿石为“四大支柱”的货源结构。近年来又以“建设国际资源配置枢纽”为目标, 走出了一条以功能开发带动市场开发的新路。目前天津港70%以上的货物吞吐量和50%以上的口岸进出口货值来自天津以外的各省区, 港口对城市地位的提升作用和对区域经济的辐射作用得到了明显增强。

从“资本积累”到“市场融资”, 资本规模不断壮大。在我国外贸事业空前发展的大背景下, 仅靠“以收抵支、以港养港”的政策性资金, 难以满足市场对港口提出的超常规发展新要求。因此, 在天津市政府的支持下, 天津港先后通过从世界银行贷款、在国际、国内两个资本市场融资、成立首家港口财务公司等方式, 打通多种融资渠道, 为基础设施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由“九五”时期的年均7亿元, 到“十五”时期的年均26亿元, 再到目前的年均超过百亿元。

从“浅水浅用”到“深水大港”, 实践循环发展模式。天津港曾经受到了“深水深用、浅水浅用”观念的束缚。从上世纪末期开始, 天津港在大量的科研以及对国际航运业走势分析论证的基础上, 通过持续的深水化建设, 使航道等级达到25万吨级, 成为世界上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港, 能够接待任何进入渤海湾的船舶。同时, 天津港用淤泥进行吹填造陆, 既避免了淤泥对海洋的污染, 又为港口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

从“建设推着规划走”到“超前规划合理布局”, 规划和产业布局走出新路。三十年来, 天津港根据国民经济的需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 逐步形成了北疆、南疆、东疆、临港产业区四大港区比翼齐飞的发展格局。除此之外, 提出要形成以港口装卸业、国际物流业、港口地产业、港口综合服务业为四大产业的产业布局。这将使天津港形成多增长点支撑、多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 同时也将为滨海新区及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自发自生”到“自动自觉”, 企业文化建设全国叫响。过去的三十年, 天津港“老码头”文化的积淀与升华, 给世人留下了深刻记忆。自2002年, 天津港在整合提炼传统文化基础上, 率先在全国港口行业中系统地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形成了以学校观、军队观、家庭观为“三大目标”, 以发展、人本、卓越、和谐为“企业哲学”和以“发展港口、成就个人”为核心理念的三足两耳鼎文化体系, 特色企业文化品牌正在形成。

从“注重自身效益”到“关注社会责任”, 品牌形象有口皆碑。天津港用时10年、投资100亿完成了“北煤南移”工程, 有效治理了煤尘污染;推进“节能减排”, 坚决淘汰老旧设备设施, 降低综合能源单耗;创造就业岗位, 做到“无过失不下岗”, 使员工待遇保持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通过向灾区和SOS儿童村捐款、举办答谢音乐会、成立困难职工帮扶基金会等行动回馈社会。

天津港的现在与未来

“十一五”时期, 天津港将投资450亿元, 重点建设30万吨级原油码头、近20个集装箱泊位、南疆散货物流中心和北疆集装箱物流中心、东疆保税港区等工程。预计到2010年, 天津港货物吞吐量将突破4亿吨, 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200万标准箱, 每月集装箱航班超过700班, 港口等级达到30万吨级, 成为面向东北亚、辐射中西亚的集装箱枢纽港, 中国北方最大的散货主干港, 规模最大开放度最高的保税港区, 环渤海最大的综合性港口。

天津港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港。港区现有水陆域面积近200平方公里, 陆域面积60平方公里, 规划到2010年达到100平方公里。目前, 25万吨级船舶可自由进出港, 30万吨级船舶可乘潮进出港。

正在建设中的东疆港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 其中10平方公里将建成中国规模最大、开放度最高的保税港区。规划建设中的临港产业区面积120平方公里, 将成为以发展重装备制造为主的天津港的另一个功能区。

天津港已经建成的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一站式”航运服务中心和电子口岸。

风雨创业路 篇8

我叫凌刚基, 是成都基哥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和重庆市斑渝淡水鱼养殖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另外, 我也是西南政法大学2010届大学毕业生, 大学生创业, 一路走来, 也是相当坎坷, 我在磨练中慢慢成长。

★★★学生创业、第一堂课

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80后, 家里条件不是很好, 在成都上大学四年, 大大小小的生意做了不少, 卖过小数码产品, 卖过电脑, 做过户外广告, 大四那年兴师动众地开了一个广告字制作厂, 办厂是件非常辛苦的事, 刚开始那阵, 厂里的每一件设施设备都是我亲手添置, 每一个员工都是我亲自培训, 每一个业务都是我亲自去跑, 遇到困难勇往直前, 绝不言败, 凭着这股狠劲, 厂里业务越来越好, 日渐壮大起来。2009年, 我接到一笔二十多万的户外广告字业务, 把这笔单子顺利做完, 可净赚十万元, 这可把我高兴坏了, 想着有了这十万元, 可以租更好的写字楼, 扩大厂房, 增添更先进的设备.......我发誓一定做好这笔单子, 从制作到安装, 一点都不敢马虎。但人算不如天算, 广告字安装的时候居然出了安全问题, 一个员工从第三层脚手架上摔了下来!这一摔摔碎了我所有的梦想, 二十多万的工程款被扣了下来, 而这个员工却因为种种原因, 恰恰没有购买意外保险!受伤的员工在医院里一天的医疗费就是好几千, 先前付出去的十多万材料款已倾尽我的所有, 资金的断链, 迫使我不得不卖掉广告字制作厂, 处理完这一切的事情, 我还背负了一身的债务。这场浩劫, 使我总结了一条经验:创业除了要有好的项目、稳定的业务和实干精神, 还要加强安全意识和保险意识, 必须要给员工上意外保险!

★★★发挥所长, 进军餐饮

2010年, 我在餐饮行业找到了新的突破点, 由于家里世代做餐饮, 我从小就非常喜欢自己做一些创新的菜式, 虽然有时候家人评价我的菜式“怪眉怪眼的”, 我却乐此不疲。在我老家有一种被大家称为乌棒的“害鱼”, 也就是乌鱼 (黑鱼) , 之所以说它是“害鱼”, 是因为这种鱼吃小鱼小虾生长, 鱼塘一旦有了乌鱼, 鱼苗必定遭殃, 这还不是“害鱼”么?但就是这种专吃小鱼小虾的乌鱼, 营养价值却非常高, 乌鱼肉多骨刺少, 富含大量蛋白质, 祛风治疳, 补气养血, 对伤口愈合有特别的功效, 乌鱼皮富含胶原蛋白少脂肪, 还能美容养颜。在民间, 乌鱼一向被视为老幼体虚者的滋补珍品, 既然营养价值是大家公认的, 但为什么没有像鲫鱼鲢鱼那样频繁的出现在餐桌上呢?因为很少有人把乌鱼做得好吃!乌鱼肉质比较老, 传统吃乌鱼的方法主要是炖, 然后喝汤吸取乌鱼的营养, 肉一般不吃。我就是要把乌鱼搬上餐桌, 让美味和营养兼得!

定下这个目标后我就开始专研乌鱼的烹饪方法, 川渝一带喜欢吃火锅, 我何不把乌鱼做成火锅形式呢。但乌鱼肉质属于纤维型, 口感偏老, 且腥味较大, 如何才能让乌鱼的口感细嫩且没有腥味?我不断摸索, 在上百种香料中挑选搭配, 经历了一次次失败, 消耗了大量的精力财力之后, 终于找到让乌鱼口感细嫩, 色香味俱全的烹饪方法了:剔掉乌鱼的刺, 把鱼肉切成花状, 用秘制的调料最大面积的接触鱼肉, 把握好火候, 就能保证鱼肉的鲜、嫩。底料经过精心的搭配, 完全能避掉乌鱼的腥, 使鱼肉口感有很浓的重庆味道, 麻辣厚重, 汤汁红亮, 把重庆的麻辣鲜香融为一体, 使之具有辣而不燥。鲜而不腻, 麻味绵长, 香气扑鼻的独特风味。请朋友们尝过之后大家都给了很高的评价, 这让我信心陡增, 决定乘热打铁, 将我烹饪的乌鱼推向市场!2010年, 我的第一家“何乌鱼”火锅店在成都开业了, 不出所料, 开业后生意火爆, 顾客反应非常好, 回头顾客很多, 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同时也坚定了把“何乌鱼”做大做强的信心。要将“何乌鱼”这个品牌做大做强, 只经营好单店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采用现代经营模式, 紧接着我注册了成都基哥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注册了“何乌鱼”商标, 建立了“何乌鱼”的官方网站进行对外宣传。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之下, 2011年, “何乌鱼”有了第一家加盟店。采取这种以点带面的方式, 何乌鱼加盟店陆续多了起来, 安徽、福建、达州、南坝、资中、犀浦、广元、平昌、九寨沟、青岛......短短三年时间, 何乌鱼火锅店已发展到十三家店面, 员工150余人;目前, “何乌鱼”已经成为一家集经营乌鱼火锅餐饮、品牌火锅连锁及调味品生产为一体的现代化美食机构, 并且在国家工商局 (商标管理局) 申请了“何乌鱼”品牌, 我也成为乌鱼火锅加盟品牌开创第一人。

★★★抓住商机, 发展养殖

乌鱼火锅生意越做越大, 刚刚沉浸在成功喜悦之中又有了新的烦恼。由于生意好, 店里经常发生乌鱼断货的情况。加盟店也纷纷反应乌鱼进货难的问题, 希望我能统一供货, 眼看着送上门的生意因为没有乌鱼而做不成, 我萌生了自己养乌鱼的想法。经过市场调查后我发现, 养殖乌鱼的人较少, 且集中在广东、湖北、山东等地, 西南地区养殖乌鱼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而随着人们的理性消费观念越来越强烈, 人们更加重视食品的营养健康, 乌鱼作为一种营养美味又健康的食物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西南地区售卖的乌鱼几乎全是广东、湖北等地运输过来的, 长途运输不仅增加了乌鱼的运输成本, 还会造成一部分的乌鱼死亡, 所以内地市面上的乌鱼不仅售价高, 还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为了抢抓商机, 我马上行动, 筹措资金来到重庆市永川区三教镇, 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 承包130亩鱼塘当起了“养鱼汉”。三教的水源好, 交通方便, 而且我刚来的时候就得到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 再加上正在修建中的重庆西三环, 这里可谓是地利人和。趁渔场筹建期间, 我抓紧时间跑到广东、山东、江西、浙江、湖北等地学习乌鱼养殖技术, 请教农业大学权威教授, 就广东和重庆两地的养殖环境差异对乌鱼具体养殖方法做出相应的调整, 广东地区与我们西南地区的气候的差异较大, 乌鱼最适合生长的水温是20-25摄氏度, 在广东这样的天气占全年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而我们重庆2012年全年平均气温在20摄氏度以上的也只有百分之六十, 针对这一点, 我就把鱼塘建造成中间凸起四周凹陷的形状, 最深之处有3米, 最浅处1.2米。这样设计, 当夏天上层水温超过35摄氏度的时候乌鱼可以自己找到适合生长的水温层。水浅的地方是春夏交替时乌鱼最喜欢呆的地方, 此外, 这样设计鱼塘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防盗, 一般情况下不清楚鱼塘结构用拖网是网不到鱼的。在选择鱼苗的时候我跑了好多个苗场, 选用了香港母体和湖北父体的杂交品种, 因为这种两地杂交的乌鱼抗病能力高, 出肉率也高。每天早上定时巡查鱼塘, 定期测量水质也是必修课。由于我搞的是无公害生态养殖, 鱼塘里从来不使用除草的药物, 都是仿野生的鱼草共生的养殖模式。此外, 我们会在乌鱼养殖塘里混养一部分四大家鱼, 它们吃的是乌鱼没有吃完的饲料或是乌鱼的排泄物。当四大家鱼每亩混养的量适当的时候可以起到调节水质的作用, 并且能增加收益, 一举两得。不过数量不能太多, 因为四大家鱼容易因缺氧泛塘而死, 效果会适得其反。

在养殖的过程中我也遭遇过磨难。2012年8月31日是当地几十年来第二次遭遇大洪水, 当时正是收割水稻完成之时, 洪水夹杂着稻草向我的鱼塘扑面而来, 如不及时清理, 大量的稻草节会阻塞排水口。我和工人冒着雷雨天气一夜都泡在水里清除稻草, 真是一个让人终生难忘的夜晚, 风大雨大, 雷电交加, 鱼塘排水不畅就会导致水位上涨, 乌鱼越塘逃跑, 加之乌鱼本身就是一个逃跑高手, 因此根本不敢有丝毫松懈。雨一直下到第二天的下午才停, 洪水离鱼塘的最高堤围只有一线之差, 真是好险啊。在这期间镇村领导都来为我排忧解难, 利民村的党委书记当晚就带领村党委来帮我搬运饲料、看守鱼塘, 在遭遇大灾的时候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通过大家的帮助把我的损失降到了最低。后来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现在还为了我整改排水渠。我真的很谢谢他们。在区团委的推荐下我得到了重庆办YBC的扶持帮助。他们给我安排了导师, 帮我联系西农的教授等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也迅速的发展起来, 今年预计商品乌鱼出塘量有200余吨。争取发展周边区县养殖面积扩大到1200余亩, 带动就业300人。

十年风雨路 篇9

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到今天,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杂志抓住这个机遇,勇于创新,于2009年7月,《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基教刊正式发行,实现了由月刊变更为半月刊,高教版和基教版内容的双轨运行,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努力发挥教育装备在促进素质教育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担负着市教委中小学技术装备工作的行政职能,与杂志社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在中小学技术装备的理论和政策研究、教育装备展示会的举办、装备论坛与主题讲座的组织召开、新技术、新产品的教学研究论证等多方面开展合作,不断探索适合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的合作体制和机制,形成合力,成为教育装备战线的同盟军,共同为首都基础教育做出贡献。在杂志社举办的征文活动中,区县多名装备部门领导及员工的研究性文章获奖,全市装备系统学习与研究氛围开始形成,过去的“装备人”重配轻研的状况正在逐步改变。

风雨九载辉煌路 篇10

孝感,能工巧匠,铁军劲旅,更以“建筑之乡”名扬四海。

岁月如歌,征程似锦。全洲扬子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伴随着党的步伐一路走来,风雨兼程,沧桑巨变。

九年来,全洲扬子江建设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嬗变,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型民营企业,发展到连续六届荣获湖北省建筑业综合实力二十强企业。

九年来,全洲扬子江建设致力于建精品工程,创全洲名牌,用“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的理念激励自己不断开拓创新,荣获省级“楚天杯”优质工程41项,部、省、市优质工程600多项, 其中孝昌全洲桃源住宅小区荣获“广厦奖”。

九年来,全洲扬子江建设尊重知识,科技兴企,先后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国家级优秀QC成果4项,省级以上工法3项。

累累硕果展示着全洲人勇攀高峰的豪迈情怀,是什么力量使全洲扬子江建设在这短的时间内创造出业内传奇?让我们一同走进全洲扬子江建设,探究企业发展的奥秘。

帆启汉水力争上游

九年前,荆楚大地,建筑市场上难见全洲扬子江建设的名号,乘着建筑市场改革的东风,志存高远的建设人孙芳洲看出了这一历史机遇,掌舵全洲扬子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能征惯战的建筑人熊青林出任总经理,自此,公司扬帆启航。

公司坚持“诚聚灵气,和泽四方”的全洲理念,践行“爱企、创新、包容、厚德”的全洲精神,敢为人先的全洲人“尽职更尽责、做对更做好”,努力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社区的建设者,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开拓市场方面都实现了超常发展。

“人才,兴旺之基础也。”熊总经理及其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为此,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战略,以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为载体,以人才结构性调整为主线,以有计划地逐步调整人员专业结构和分布情况为途径,建立人才梯队培养机制,注重培养核心骨干人才,外抓引进,内抓培训,同时通过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以虔诚的心态感召八方才俊,全面优化人力资源。

公司外抓引进,借助外部人才市场、招聘网络和内部信息平台等渠道,外引内联,优化人才结构。至2012年,公司共引进高级管理人员16名、一级建造师23名、科研人员8名。

公司内抓培训,在项目经理部组建农民工业余培训学校,先后有西湖明珠、孝感市一医院综合楼等七个项目经理部学校获“湖北优秀农民工业务培训学校”。公司多次组织质量、安全专题培训、建造师执业资格考前培训、“五大员”上岗及继教培训和公司管理务实培训,仅2012年上半年,参训人员达1450人次。同时,公司还选送了一批素质高、业务强的员工到国内各高校进修学习,全面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

公司注重人力资源储备,各类经营管理人员由195人增至848人,拥有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332人,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有16人,一级建造师23人……一支支规模适量、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管理队伍、专业技术队伍和适应市场竞争的优秀项目经理队伍、技能高超的施工操作队伍应运而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术群体和人才梯队。春华终会秋实,全洲扬子江公司实施“人才战略”,成绩斐然。在2006年,公司选手代表孝感市参加了湖北省建筑业首届职业技能大赛,获得砌筑工、钢筋工、精细木工三个类别的3个三等奖;2009年公司选手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建筑业抹灰工技能大赛喜获三等奖;2012年,公司选手参加孝感市总工会、市建委、市人社局主办的孝感市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荣获砌筑工、钢筋工、镶贴工3个第一名,并荣获“五一劳动奖章”。专业人才、能工巧匠的不断涌现,为公司的长足发展注入了永续的强大动力。

创新管理力求卓越

熊总经理坦言:“质量与安全生产是建筑企业的工作核心。”为此,公司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质量为本”的方针,建立健全企业管理机构,分别设立了经营发展部、综合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工程技术部、安全监察部、财务室,并明确了各部室的职责、权利和管理目标,建立了绩效考核机制。公司努力建立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在各项目经理部的配合下,经过多次讨论与修改,先后制订了安全管理“九项制度”、“八项规定”、“十八项职责”及“突发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同时,公司结合自身特点,依ISO9001-2000标准,对公司原有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进行了改版、修订,并与国家、省、市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一同汇编成《施工现场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实施手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对各项目经理部实行标准化管理,并有效运行,持续改进。

公司努力强化项目管理。一方面,抓责任目标的落实,对安全生产目标进行层层分解,明确岗位人员的质量安全责任目标,与项目经理签订《项目承包责任书》;另一方面,严把质量安全检查关。公司职能部门相关人员坚持深入施工现场,采取检查与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巡回检查在建项目,排除安全隐患,对不符合规范、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项目提出整改意见,对整改不力的项目及责任人,在公司每月一期的《质量安全简报》上进行通报批评,以此敦促整改,规范管理。

全洲扬子江公司安全质量生产管理工作收效明显:仅2011年,获省结构优质6项;获省优质工程“楚天杯”1项、省安全文明施工现场楚天杯2项,获市级优良样板工程“天仙杯”14项。2012年4月份,孝感市建设行业安全生产暨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观摩经验交流会在公司承建的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项目经理部组织召开,公司领导人在会上作了题为《实施标准化管理、创建和谐文明企业》的交流发言。如今,全洲扬子江公司承建的工程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100%,优良率90%以上,其中,全洲桃源住宅小区、湖北职院护理实验楼、孝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检测楼、应城市人民检察院综合办公楼、北京宏泰花园商住楼等工程得到业界同行的广泛称道。

弄潮浪尖力拓未来

“诚信,商之本也。”诚信,既是企业搏击市场赖以生存的先决条件,也是全洲扬子江公司不断开拓市场的成功之本。

公司秉承“团结、务实、诚信、创新”的企业理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构建信息互动平台为依托,拓展经营市场,拓宽经营渠道,将“诚信”贯穿于拓展市场空间的全过程。

在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公司坚持“诚信履约,信用制胜”,以信誉赢得发展市场。为强化全员“诚信”意识,加速诚信建设进程,公司通过座谈会、简报、宣传橱窗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科学发展、和谐共赢”的企业经营理念,并使其成为全洲扬子江人的共识。项目开工前,公司与项目经理签订《诚信履约责任状》,以此约束项目经理的市场行为,同时不断加强信用管理,引导全体员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接受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积极主动与各参建单位配合,确保按时、保质向业主交付满意产品。多年来,公司工程回访率始终在98%以上,可谓是“诚信践诺”的一个缩影,折射出“信用就是生命”的执著信念,也正因为如此,公司多次被评为“湖北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工程质量管理信得过单位”、“诚信履约企业”、“消费者满意单位”等。

公司审时度势,洞悉市场走向,借助信息互动平台,寻求拓展市场机遇,达到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局面,先后在广东、山西、河南、辽宁及武汉、十堰等地设立分公司和项目部。同时,公司坚持多元化经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升企业资质,圆满完成了孝感东城区规划大道土方、排水工程。

高瞻远瞩,厚积薄发。全洲扬子江公司致力于拓展市场空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1年,公司完成建安总产值20.68亿元,2012年有望突破30亿元。九年的风风雨雨,九年的负重奋进,九年的自强不息,九年的春华秋实。

汇商聚财,全洲远航,站在“全洲盛世城”最高处,极目远眺,仿佛听到全洲扬子江建设未来发展的最强音。

过去,全洲扬子江建设,书写历史,勇攀高峰。

十年风雨坎坷 十年传承跨越 篇11

2004年,在这片生机勃勃的黑土地上,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应运而生。如今,十年过去了,这颗冰城皇冠之上的耀眼明珠越发熠熠生辉、光彩照人,本刊日前采访了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总经理张菁,向读者揭开冰城明珠十年发展的神秘面纱。

冰城形象的闪亮名片

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哈尔滨工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体育局共同投资建设的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座落在哈尔滨市经济开发区的东北部,总占地63公顷,总建筑32万平方米,集国际大型体育盛会、博览会、经贸洽谈、商品交易为一体的综合性展馆,是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重点工程项目。哈尔滨国展以其独树一帜的现代设计风格,钢筋铁骨的雄壮气魄,为哈尔滨这座融合古典与现代的魅力都市平添了一笔浓墨重彩的时尚气息。张菁告诉记者,哈尔滨国展建成以后,秉承助推哈尔滨发展成为欧亚经济圈国际性中心城市的历史使命,让世界和中国的目光聚焦哈尔滨,为哈尔滨带来会展经济所引起的巨大社会和经济财富,是黑龙江乃至欧亚经济圈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窗口。

张菁说,近年来,会展中心成功接待了全国医疗器械博览会、全国糖酒交易会、全国汽车配件交易会、全国高效仪器设备展等国内大型巡展活动。这些大型巡展在会展中心的成功举行说明会展中心已经具备了举行高层次、大规模展会的软硬件条件,并广受展会举办方、参展客商以及社会各届人士好评。

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的正式运营和会展四季公园的建立,使哈尔滨会展商圈进一步提档升级。谈起哈尔滨国展在哈尔滨会展业发展中的地位,张菁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张菁说,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十年来以自身完善的管理体制,先进的管理理念、现代化的管理模式、高效率的服务流程和专业化的经营团队,对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品牌、拉动经济发展都起到巨大的作用,彰显出会展经济的巨大拉动力,提高了哈尔滨市作为东北亚区域中心城市的知名度,向世人展现了魅力冰城一一哈尔滨的美好形象。

不断突破完善自我

自2004年投入使用以来,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已走过十年的发展历程,可谓一路风雨一路晴。谈到这十年的风风雨雨,张菁感触良多。张菁告诉记者,会展中心在起步之初,当地百姓对会展产业并不了解,展会的组织规模较小。后来,为完善周边设施,会展中心成功招商打造购物中心,地下美食广场及酒店式公寓等,通过多业态的功能互补,聚合增值吸引招商,进一步完善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的商务配套体系,形成了强大的会展经济辐射力,这些不但对哈尔滨城市以及会展业的大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更对哈尔滨的整体经济形势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及各大展会人驻会展中心,会展中心的规模和知名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原有的展馆面积无法承接大型展会,相关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为了满足大型展会及大型会议的要求,会展中心在对原有展厅改造的同时,又新建了E、F展厅及华旗小礼堂等一系列专业性更强、功能更多面的场地。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一步步走来,完成了一次次完美的超越。

然而哈尔滨国展面对过去的成绩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在不断发展的社会进程中突破、完善自我,为此2叭2年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继续拓展会展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带动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影响力。谈到中心的未来,张菁告诉记者,会展中心的会展小礼堂的建成、与万豪国际酒店集团合作的超五星级酒店项目、会展总部大厦项目的即将竣工,这些项目都能够优化会展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会展产业发展,离实现“大东北新型会展体育文化产业中心”的目标更近了一步。此外,张菁还告诉记者,会展中心在硬件设施逐步完善的同时,也更加重视展馆软环境的建设,定期进行员工内部培训,提高员工服务意识及服务水平,使参展客商享受到一流的服务及待遇。随着会展中心规模的扩大和实力的增强,各种大中型展会接踵而至,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促使参展商和会展中心达到双赢。

管理与服务并重回报与合作共赢

在注重完善的管理体制、先进的管理理念、高效率的服务流程和专业化的经营团队的同时,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一直心存感恩,传承着工大集团“团结、求实、开拓、奉献”的企业精神,延续着工大集团“以人为本、敬业创新”的经营理念,坚守着工大集团“实业兴邦、产业报国”的企业文化,一直秉承着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理念,以社会公益性事业为重,以会展经济带动整个城市经济发展为己任,不计回报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我认为,场馆服务的关键是以参展客商为本,使参展客商满意,让客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这就是开展会展工作的动力。无论是完善展馆配套设施,还是对员工进行内部培训,都是为了让参展客商切切实实感到会展中心的诚意和关心。”谈到场馆服务的核心,张菁这样告诉记者。

十年的发展,哈尔滨国展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多元化经营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全国首个把会展、体育合二为一的会展设施,中心拥有大大小小13个会展附属产业,哈尔滨国展是如何统筹各种业务的呢?“简单来说,就是改变原来各个板块的独立性,集中管理。”张菁说,在对外销售的过程中,一次性将客户的需求全部获取,签订一揽子合同,然后再统一归到办公室集中调度,也就是在招商的过程中将客户需求放在第一位,具体协调采用集中制,由办公室统一协调和解决。这样既节省了客商的时间,也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样也为中心其他产业的兴起带来了机遇。

nlc202309011528

“虽然公司产业繁多,但一切都井井有条,每项产业都有很高的独立性,在某项产业处于淡季时,其他的产业可能正处于旺季,这样就能形成优势互补,这就是我们多元化的好处,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我们遵循的也是这个道理。”张菁自豪地说。

在机遇和挑战中崛起

在与张菁交流过程中,她告诉记者,会展业的发展不仅仅要靠软硬件设施和服务,从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城市所提供的良好契机。“北京、上海等一线会展城市的会展中心所需要做的很简单,那些展会会自动上门,甚至有些没有机会办展,可在二线城市展馆却始终处于‘吃不饱’状态,这个问题的本身就在于城市价值的不平衡。”张菁说。

如今,会展业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中潜力最大的行业之一。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由展览中心、体育中心、会议中心、华旗饭店、休闲广场、旅游、洗涤、绿化、物流、广告、智能、物业、保卫、停车场等多家产业组成,而各产业间的相互协作则形成了其独特的会展经济链条。会展业不仅能带来场租费、搭建费等直接收入,而且还能拉动或间接带动数十个行业的发展,直接创造商业购物、餐饮、住宿、娱乐、交通、通讯、广告、旅游、印刷、房地产等相关收入。不仅能集聚人气,而且能促进各大产业的发展,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大影响和催化作用。

十年,足可以让一个刚刚走出校园的学生产生质的蜕变,足够让一个稚嫩的企业变得成熟。经历了十年发展历程的哈尔滨国展的老员工们亲身经历了这种嬗变,从最初人迹罕至的郊区,到现在周边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会展商圈。十年间,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展馆规模扩大近一倍,配套设施的相继建设对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品牌、拉动经济发展甚至包括促进东北亚地区间国际合作与交流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彰显出会展经济给区域经济带来的巨大拉动作用。

天鹅项下的明珠——哈尔滨以他美丽的风情、独有的城市面貌将其四季的特点展现给中外来宾。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作为哈尔滨的城市地标,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造就良好的对外贸易平台,这对会展业开拓海外市场,有着很大的帮助。张菁说,会展中心在未来要取得长足发展,绝对不能固步自封,一定要加强与国际、国内同行的合作,通过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区域内重大经贸活动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把优势项目做大做强,不断强化自身建设,扎实基础,稳步前进,努力使会展中心成为整个东北部的耀眼明珠!

六年风雨路,万千读者情 篇12

尽管如此, 摆在《城市建筑》前面的道路并不平坦,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百家争鸣的时代, 想要做好一份设计类杂志须面对诸多挑战。她不仅要求制作团队特别是决策者有过硬的专业素养、独到犀利的策划眼光、灵活辩证的思维模式, 科学高效的管理手段和敢于引领时代话语权的勇气, 而且还有赖于一个繁荣的、具有创新精神的设计环境, 以及严谨求实的行业学术氛围。然而后两点目前在我国尚不成熟, 正如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出版的2009年度《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年度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以及工程建造技术与欧美发达地区仍然存在差距……国家对勘察设计行业的科研投入严重不足, 科技创新的生产力转化程度较低。”这些差距和不足令很多杂志社在寻找原创性的优秀设计和研究成果时总是困难重重, 而不得不花大力气去跟踪和介绍国外的设计理论与作品, 甚至在内容和形式上袭人故智、亦步亦趋, 丧失了自身的特色和风格。这种情形需要我们的编辑们独辟蹊径、广开思路, 采用更加积极的、具有创造性的态度去发掘业界智慧和产学研资源, 更加有技巧性和针对性地构思栏目和月度主题, 更加灵活和有策略性地筹措稿源, 从而确保所登载文章的新颖性和吸引力, 达到引领建筑设计和评论潮流的目标。具体来说, 可以总结为几条粗浅的建议, 不揣鄙陋, 仅供《城市建筑》的同仁们参考。

第一条建议是月度主题和配置栏目的设计上还可以更加灵活。目前《城市建筑》以大的建筑类型 (如体育建筑、教育建筑等) 为基础的主题分类思路虽然感觉上清晰明了, 内容上却稍显僵化, 也缺乏侧重点。每期内的文章不够系统, 容易给读者造成零散、拼凑的感觉 (最近几期感觉有很大改善) 。英美的很多建筑类杂志往往是围绕一个 (或一系列) 更加具体的设计理论、思潮、形式、问题或现象来构思专题和组织文章的。比如英国的《城市研究》期刊 (Urban Studies) 曾经连续几期回顾和讨论环城绿带 (green belt) 自二战后对控制伦敦城市蔓延的效用;《建筑设计》杂志 (Building Design) 曾出版有关建筑中庭设计形式的集中探讨;《建筑回顾》 (Architectural Review) 曾编辑古旧建筑改造专辑, 研究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成的现代主义作品进行改造再利用的优秀案例。这些专题给每期杂志制订了相对明晰且细致的方向, 使文章得以从不同角度围绕统一的轴线展开, 彼此相互呼应, 以点盖面, 但又不受单一建筑类型甚或学科的限制, 特别鼓励以多尺度、跨学科的视角去系统地研究一个具体命题。这样的一本专辑 (或说是合辑) 自然在该命题上容易形成相当的影响力, 而为专业人士在工作中广泛地参考和引用。

第二条建议是在追踪和报道设计热点和现象之余, 不妨更加主动地创造话题去启发业界的研究和思考。事实上, 专业杂志从来都是新理论新思维诞生的舞台。比如说现在在欧洲被越来越多采用的“共享空间”理论 (shared space) —一种把不同的交通模式和使用需求揉合在一起以便优化使用者行为的街道空间设计思路最早就是通过德国杂志《明镜周刊》 (Der Spiegel) 被提出来, 并通过英国期刊《新土木工程师》 (New Civil Engineer) 得以完善和推广的。笔者在2008年曾经参与英国建筑学与建筑环境委员会 (Commission of Architecture&the Built Environment) 的一个题为“策略性城市设计” (Strategic Urban Design) 的研究课题, 旨在研究一种新兴的大尺度区域空间设计概念。这一概念最早也是由《规划理论与实践》杂志 (Planning Theory&Practice) 通过总结和观察西欧后工业化国家最新的城市设计趋势而提出来的, 并进一步得到业界和决策部门的认同, 被纳入了政府的规划政策。当然, 杂志社要想提出具有影响力的新理论和新观点必须拥有相当的学术力量和地位, 新兴杂志可以更多地和实力雄厚的专业研究院所合作, 为科研人员在第一时间发布新成果提供渠道。

第三条建议是更多地关注具有时政性和迫切性的热点话题, 使读者更好地通过我们的杂志把握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执业要求。2004年英国政府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对自二战后一直延用至当时的城市规划法规和管理体系作出较大程度的修改。随后几大主流专业杂志都对这一变革及其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大规模的追踪报道和评论。政府官员、设计师、专家学者、发展商甚至普通民众都被邀请进来撰文著述, 各抒己见, 一时间掀起了专业内的讨论高潮, 而那几期杂志也因此备受关注。这种热烈的气氛无疑对政策的宣传、专业的发展以及杂志影响力的提升都是有所裨益的。其实, 我国也有很多这样的时政话题, 比如说2008年我国建设部调整改革为住房与城乡建设部, 这一机构改革对我国的城建规划和设计专业会带来哪些影响?200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 要求“十一五”期间, 我国新建建筑要严格实施节能50%的标准, 这一标准的施行会对我国的建筑节能设计产业带来哪些变革?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峰会前夕我国政府首次批准了具有约束性的节能减排目标, 将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减排措施带来何种启示?这些都是大家所关心的论题。我们的杂志不能对这些论题漠不关心, 也不能像普通的新闻媒体一样只对它们进行浮光掠影式的报道, 而是要发挥学术杂志兼具专业性和时效性的特长, 带领读者透过现象看本质, 成为他们工作上的良师益友。

最后一条建议是在内容方面增加有关城市规划和设计文章的比重。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的很多研究都表明, 要想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以城市而不是以建筑单体为尺度采取措施要更有意义。然而在我国城市设计专业比建筑设计专业起步晚, 发展也相对滞后。目前建筑设计类的中文期刊很多, 不少都已经闯出了自己的特色。比如说《建筑师》以理论研究见长;《建筑学报》拥有权威性和政策导向性;《世界建筑》资料性强, 具有收藏价值;《时代建筑》则坚持前卫和时尚的风格。《城市建筑》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也必须要有自己的过人之处。关注城市尺度的规划和设计, 构架城市与建筑之间的关联, 是《城市建筑》创刊之初所规划的一大亮点。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 城市设计类文章只在全部文章中占很小的部分, 与建筑单体类的文章不成比例, 也与杂志的名称不匹配, 也许这是将来一个值得加强的地方。

建设一个年轻的期刊任重道远, 既要有敢于挑战权威、与人争锋的勇气, 也必须要有能够承受寂寞与打击的压力。有些作者不愿意把研究成果投给所谓的非核心期刊, 虽然情有可原, 却也未免过于功利和短视。假以时日, 新生力量未必不能青出于蓝而执行业之牛耳。《圣经·民数计》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摩西遵照耶和华的指示带领以色列人逃离埃及, 前往上帝所许诺的迦南之地 (位于今约旦河和地中海之间的地区) 。在迦南的边境, 摩西派出了12个探子去刺探情报, 为日后的进攻作准备。40天后探子们回来向全体以色列人汇报了他们所看到的情形, 其中有10个人都带来令人沮丧的消息, 认为迦南兵强马壮, 准备充足, 以色列人不可能是他们的对手。唯有约书亚和迦勒信念坚定, 认为只要众志成城, 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都一定能成功。之后的故事便是历史了, 公元前1473年以色列通过一系列战役攻取了迦南之地, 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希望《城市建筑》的编辑们都像约书亚和迦勒一样不畏艰险, 也不妄自菲薄, 忠于理想, 坚持不懈, 则必有大成!

上一篇:基础管理与预算管理下一篇:手扶插秧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