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档案

2024-09-23

虚拟档案(共4篇)

虚拟档案 篇1

随着虚拟化技术的高速发展, 各行业都在争先把这一新技术运用到工作当中, 档案管理部门也不例外。“虚拟”源于计算机技术, 是指用计算机来虚拟现实世界中的客观事物和环境, 如虚拟磁盘、网络等。然而, 这种客观事物本身并不存在于计算机中, 而是计算机通过相关信息的处理, 仿造现实事物极其相似的景象。从本质上讲, 虚拟化实际上是一种概念的产物, 是物理载体抽象化的体现, 可以说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发展的最新阶段。在虚拟化实现中, 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都是虚拟化的前提和基础, 虚拟化集成了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绝大多数功能, 例如数字计算的功能、文字处理的功能、多媒体的功能、网络通信的功能等等。只有当计算机所有这些功能达到时, 才能够说虚拟时代已经到来。

一、什么是虚拟档案卷

虚拟卷是档案信息存储的一种介体, 一种方式。虚拟卷可以是数据库备份、存储池备份、客户机节点备份、归档、或空间管理的数据、从源服务器上的存储池迁移的客户、EXPORT和IMPORT命令可移动的任何数据。目前, 计算机技术在企事业单位的广泛应用, 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非纸质载体档案, 档案内容以数字化形式存在, 载体类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主要有:一是移动硬盘。二是光盘———只读光盘CD-ROM、可写光盘CD-R、可擦写光盘CD-RW、磁光盘MO, DVD盘。其容量一般在600MB以上, 甚至几个GB。这些数字化了的档案, 在使用中是高效的, 但其近于苛刻的保管条件以及形态各异的尺寸给我们的库房管理带来了麻烦, 甚至混乱。存储虚拟化将可用存储空间分为虚拟卷而不受诸如磁盘驱动器、RAID子系统等实际存储元件的物理布局或拓扑结构的限制。通常情况下, 虚拟卷呈现给操作系统一种物理磁盘的抽象, 使操作系统像使用磁盘一样使用。

二、虚拟档案与实体档案的关系

1. 虚拟档案是用来区别于一些客观存在的档案实体, 是将实体档案信息以字节、比特方式表示并使之在电脑网络上流动, 只有引入正确的软件、硬件与足够的背景细节, 这些字节与比特方可随机定位到用户所在的网络终端, 以可被理解的文字、数字、图像、图表、符号等显示用户所需求的档案实体的真实信息。

2. 虚拟档案是在实体档案的基础上产生的。档案虚拟化及信息开发离不开档案实体支撑, 档案实体管理是档案虚拟化及信息开发实现的手段, 因此, 整个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和重点仍是档案实体管理。

3. 从档案实体管理到虚拟的信息管理发展的过程中, 不同阶段之间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而是前后延续、相互依存、互补的过程, 实体管理是档案信息虚拟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一般地, 数字化了的档案都有对应的纸质载体档案存在, 但它们并不适宜在同一库房保存, 应当分库房存放, 所以必须建立纸质载体档案与数字化档案之间的联系。其实, 数字化了的档案可以看作一种非纸质载体档案。在传统的档案管理中, 也存在着大量的非纸质载体档案, 例如照片、底片、音像带等, 我们的管理方法同样是分库房存放, 只是在管理中使用了同一个档号。由此产生了“虚拟案卷”的概念:按照信息内容组织在一起的多种载体的文件的有机集合。这样, 在一个案卷下可以存在不同载体的档案实体, 而各种载体的档案只不过是卷内目录中的一个“文件”。特种载体可能需要分库房存放, 但不必分别编目。

三、实体档案虚拟化的内涵、方法及作用

“实体档案虚拟化”是指将档案馆保存的传统介质的档案, 根据需要进行虚拟化处理, 形成虚拟档案资源的过程。以纸张、磁存储、光盘、硬盘等为存贮介质的档案材料, 用计算机、扫描设备、图像处理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转换产生图片文件或影音文件, 并运用虚拟存储管理技术将图片和元数据索引字段存贮于光盘库、移动硬盘等大容量的存贮介质上, 通过全文识别 (OCR) 等技术达到图片或文件相匹配, 使之能够通过各种方便的查询途径, 迅速检索出所需要的档案材料。虚拟的档案信息, 可以通过办公局域网、校园网等虚拟空间实现高效便捷的提供利用。

实体档案虚拟化在档案工作中, 可以起到多方面的作用。一是挽救历史档案。档案馆保存的一些价值珍贵的历史档案, 因年代久远, 出现老化甚至破损的现象, 档案虚拟化后, 可以有效地通过信息载体将原始内容和原貌保存下来, 便于流传百世。二是可以提高档案检索的速度。档案虚拟化后, 查找档案的检索时间显著加快, 便捷高效。三是提高档案查全率、查准率, 解决信息查找困难的问题。档案虚拟化后, 可通过计算机进行模糊检索, 避免由于利用者提供的信息不准, 导致漏查、误查和大量调卷的现象。四是有效保证了档案实体的安全。档案虚拟化后, 普通的信息查询可在计算机上直接查阅, 无需调阅档案原件, 避免翻阅案卷造成的物理磨损和复印对档案原件的损害。五是对部分字迹已开始模糊褪变的档案, 能够在虚拟化过程中, 对字迹变淡部分进行局部加深, 起到修复档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许昉.高校室藏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档案与建设, 2010.7

[2] .贾玲.周晓林.陆江.陈东.从档案实体管理、信息管理到档案知识管理[J].中国档案, 2012.2

虚拟档案 篇2

一、新校区基建档案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 背景情况。

20多年前,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基建档案是其中八大类之一,规定基建档案的归档范围包括基建管理性材料和基建技术性材料,要求按工程项目组卷,一项一卷或若干卷,做到完整、准确、系统。在当时情况下,各高校基建项目不多,有时几年才盖一幢楼,基建管理工作基本集中在基建处,档案材料来自基建处一个部门,管理上相对单纯,档案数量少、内容相对简单,档案管理达到要求不难。

2. 管理现状。

随着各高校新校区建设的开展,基建管理工作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表现在:(1)基建项目猛然增多,经常一年同时开建几项工程,基建管理工作量在加大,形成的文件材料数量成倍增加。(2)基建管理工作逐年规范,不断增加许多以前没有的工作项目和内容,形成材料种类增多,内容越来越复杂。(3)基建管理工作的职能在逐渐扩大,由原先单一的基建处工作范围扩展到参与基建管理工作的部门,如:负责基建规划审批的规划办;负责基建经费审批、预决算的财务处;负责基建项目审计的审计处;负责基建项目配套设备、转固定资产的资产处;负责基建配套网管、配电房建设、房屋改扩建和维修的后勤处。

3. 存在问题。

(1)难以做到系统、成套管理。由于基建档案材料形成于多个部门,按照谁形成谁归档的原则,由各部门负责自己工作材料的归档,除基建处的工程技术档案按项目立卷外,其他五个部门是分别按年代整理归档。按照《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分类编号,各归档单位形成的档案类别不同,编号有区别,如财务综合管理类别的编号为CK11,基建综合JJ11,基建项目JJ12,审计XZ15,存放地点也与类别编号相对应,一幢楼的基建档案在实体保管上分散在多处,难以做到系统、成套管理。(2)不利于查阅利用。由于一幢楼的基建档案在实体保管上分散在多处,不能系统、成套管理,而且跨越年代,查阅利用档案时,尤其是成套利用和一次查阅一幢楼的多种档案时,就要查找多类目录和前后几年目录。另外,随着时间推移,记忆淡忘、经手人员更替等因素,利用不准确的“年代”线索,经常要重复检索,不能高效、快捷地查到所需档案。因此,仍沿用过去基建档案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如何在现行的高校新校区基建工作管理模式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科学规范地管理好高校新校区基建档案,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价值和作用,为学校工作服务,是我们高校档案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二、建立“一楼一档”虚拟管理模式,提高基建档案工作水平

1. 挖掘、整合馆藏资源,建立“一楼一档”虚拟管理模式。

针对以上问题,南京师范大学在新校区基建档案管理上进行了“一楼一档”虚拟管理模式的探索,并取得一些经验。“一楼一档”虚拟管理模式就是利用现有馆藏资源,将馆藏基建工程档案信息全部录入,以每一幢楼为一独立单位,将这幢楼在管理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所有档案,按照它们的自然形成规律整合,编制在一起,使每一幢楼都有一套完整、系统、成套的档案信息数据库目录。新校区基建档案“一楼一档”主要包括:(1)规划材料;(2)工程项目材料(包括工程前期文件、施工技术文件、工程监理文件资料、竣工图纸);(3)经费审批、预决算材料;(4)工程审计材料;(5)配套设施(如配电房建设、中央空调、电梯等)材料;(6)配套网管材料;(7)工程结束转固定资产材料(包括产权证);(8)房屋改建、扩建和维修材料。

2. 建立“一楼一档”虚拟管理模式,可以提高基建档案工作水平。

(1)“一楼一档”虚拟管理模式的实行,完善了基建档案管理。弥补了当前高校基建管理多部门参与、多部门归档、跨越年代归档的工作模式下,难以满足基建档案系统、成套管理的缺陷。“一楼一档”工作既完善了基建档案管理,又不需要打乱和改变原有档案材料形成部门立卷的归档管理模式,比较科学实用。(2)“一楼一档”虚拟管理模式的实行,为利用档案提供了便捷。由于一幢楼的档案目录全部汇集在一起,缩小了查档范围,为利用档案提供了方便。只要知道建筑物的名称,不管所查的档案产生于哪个部门,形成于哪个年代,哪一年归档,都能很便捷地查到。(3)“一楼一档”虚拟管理模式的实行,有利于提高档案质量。通过“一楼一档”工作中对每一幢楼档案材料的集中梳理,如发现档案材料不齐全,可以立即采取措施补救,这样可以保证档案材料的齐全、完整、准确,提高档案质量。(4)“一楼一档”虚拟管理模式的实行,有利于提高学校基建工作水平。“一楼一档”工作过程,也是对学校基建管理工作的检查过程,通过集中梳理档案材料,也能发现学校基建管理工作某些不到位、不规范的环节和方面,以便尽早补救并在以后工作中改进,从而提高学校基建工作质量和水平。

3. 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是做好“一楼一档”工作的重要保证。

(1)领导重视和支持,是做好“一楼一档”工作的关键。我校领导非常重视新校区基建档案“一楼一档”工作,成立了由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同志组成的临时工作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地召集会议,提高大家对“一楼一档”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讨论工作方案、工作分工、完成期限和奖励办法等,并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2)相关部门参加,分工合作,各负其责。由于各部门对自己形成的档案最熟悉,为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任务,我们把工作分配到档案材料形成部门,由各相关部门负责自己部门产生档案的梳理工作,最后由档案馆汇总。各相关部门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和工作具体负责人,明确职责,责任到人,保证完成任务质量。(3)制订工作方案,划定完成期限。要把新校区建的几十幢楼的档案全部完成,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为了有计划地进行,我们制定了“一楼一档”工作方案,工作由近到远分三批进行,第一批为最近期建的国教中心、大学生服务中心、中北行政楼三幢大楼,第二批为1994年至2003年间建的楼,第三批为剩余的楼。并对每一批任务都分别规定完成期限,确保任务按时完成。(4)引入激励机制,奖罚分明,确保任务完成。“一楼一档”是我校在新校区基建档案工作中探索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一项突击性工作,为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学校领导引入了激励管理机制,实行奖罚措施,按时完成的给予奖励,完不成的会受到罚金惩处。

新校区基建档案管理实行“一楼一档”管理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给查阅利用档案提供了便捷,而且还能使新校区基建档案工作步入科学管理的轨道,提高档案工作水平。

摘要:本文介绍了新校区基建档案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由此探讨了建立“一楼一档”虚拟管理模式, 从而提高新校区基建档案工作水平。

虚拟档案 篇3

在本文中, 笔者拟以个体档案馆为数字档案馆构建模式的研究单元, 对数字档案馆的基本构建模式进行阐述, 力求建立起一种基本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模型, 以达到推进广义的数字档案馆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虚拟仿真技术的含义

虚拟仿真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为前提的,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虚拟, 二是仿真。二者有共同点, 同时也有区别之处。虚拟技术, 是美国学者拉尼尔在80年代初正式提出来的。当时研究此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比传统计算机模拟更好的方法, 是以视觉和听觉数据库为基础, 运用计算机技术, 在人们眼前生成一种客观世界存在的或不存在的虚拟环境, 使人从感知上进入这个环境, 并可通过虚拟工具与该环境交互作用的一种技术。仿真技术, 是利用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成果建立被仿真的系统的模型, 并在某些实验条件下对模型进行动态实验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它具有高效、安全、受环境条件约束较少、可改变时间比例尺等优点。

在数字档案馆中, 虚拟技术和仿真技术互为补充, 对于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有现实意义。虚拟的目的, 在于使工作脱离现实的束缚;仿真的目标, 在于使工作有真实的参照对象。二者在数字档案馆建设中的交互运用, 使数字档案馆建设事业发展有着质的飞跃。

二、数字档案馆的特点及虚拟仿真技术的具体应用

1. 数字档案馆最关键的特点包括:

(1) 数字档案馆必须有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 (2) 数字档案馆具有开放性。 (3) 数字档案馆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建设, 并通过信息技术提供利用服务。 (4) 数字档案馆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2. 虚拟仿真技术在数字档案馆中的具体应用。

(1) 文件虚拟化。这是数字档案馆建设和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 是数字档案馆最基本的内容和载体。文件虚拟化就是在文件服务器和访问这些文件服务器的客户机之间创建一个抽象层。即服务器托管文件数据和元数据, 使档案信息资源以数字的方式进行存储和利用, 同时对档案实体本身起到保护的作用。文件虚拟化提供了一些关键的优势, 包括给网络文件服务器上的文件自动进行索引, 同时, 虚拟文件存储允许文件服务器之间共享访问存储容量, 并且进行无缝的文件迁移。档案数字化信息生成过程, 对于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而言, 就是档案文件虚拟化过程。其主要技术包括:将档案原件以图像方式进行存储的扫描技术、通过扫描和摄像等光学输入方式获取档案原件上的文字或者图像信息的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以及音视频转换技术等。 (2) 档案馆硬件空间与网络环境的虚拟和仿真。目前, 在我国的档案学界, 对于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内容, 绝大多数是集中在档案信息资源的建立、建设、发展上;而对数字档案馆的基础设施建设、网络环境建设的数字化虚拟和仿真不是很重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根本目的, 不仅在于对档案实体的管理和保护, 也在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档案馆空间和网络环境的虚拟和仿真, 不仅是档案事业适应科技飞速发展的需要, 也是个体档案馆本身建设的发展必然。档案馆实体空间和网络环境空间的虚拟和仿真, 不仅代表着数字档案馆自身的特点和形象, 更是档案事业发展的一个标志性符号。目前, 科学技术对于虚拟和仿真的技术支持, 已经广泛应用到生产和生活的各行各业。譬如以三维空间技术为代表的3DMAX技术、以动画制作为代表的FLASH软件技术, 都是进行虚拟仿真的可靠手段。 (3) 档案利用中的虚拟仿真服务。数字档案馆最大的优势在于档案利用的开放性, 某种程度上讲, 虚拟仿真服务是数字档案馆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档案利用的一个最大的瓶颈, 在于档案工作人员的时限性, 而档案的虚拟仿真服务, 不仅可能超越时间限制, 也可以打破地域界限。只要在数字档案馆中, 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 将个体档案馆进行全面仿真虚拟建设,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对社会尽可能地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是有利于档案事业的发展的。

三、数字档案馆虚拟仿真构建模式分析

1. 以个体档案馆为建设单元的静态模式。

个体档案馆是档案事业的基本建设单元, 个体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发展好了, 相应地就会推动全社会的档案事业的全面进步。在个体档案馆中,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基本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1) 档案馆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前提和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即馆舍建设、网络环境建设。数字档案馆的存在是建立在档案馆事业本身的基础之上的, 硬件环境是数字档案馆的载体, 没有档案馆事业本身的发展, 数字档案馆建设也无从谈起。 (2) 档案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是数字档案馆最核心的内容。数字信息资源来自于档案馆自身所拥有的档案资料, 在对档案馆的全部档案进行有序管理的基础上, 将全部的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 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具体工作中, 各种即时产生的电子文档、利用扫描技术或者文字识别技术所产生的档案图形文件等, 都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组成部分。 (3) 档案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档案信息自动化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从最初的单机管理系统, 到基于C/S模式的网络管理系统, 再到基于B/S模式的网络系统, 档案自动化管理已经不再是档案工作者的重点。如何进行数字档案馆的全面建设, 是广大档案工作者当前最关心的问题。 (4) 基于虚拟仿真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是档案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档案事业的发展, 其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 档案利用是衡量档案事业发展程度的一个参照点。而基于虚拟仿真的数字档案馆建设, 其最大的特点, 不仅在于符合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有利于档案的管理和保护, 而且在档案的利用上, 更是有着质的飞跃。

2. 基于网络环境的分布式网状兼容模式。

(1) 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向5W的方式转变, 档案事业也是如此。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载体, 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对社会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即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和任何人进行档案信息的传递和利用, 也是档案事业发展的目标之一。这也是数字档案馆所承载的时代任务所在。 (2) 互联网的发展, 为广义的数字档案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在这一基础上, 制订出统一的数字档案馆建设和发展的行业标准, 是数字档案馆发展的必由之路。否则, 就容易重蹈在档案自动化管理发展过程中的各自为政, 占山为王, 以利益为学术出发点的不良局面。 (3) 数字档案馆的建设, 不是简单地将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 也不是将全部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存储就行了。而是要将死的档案资料变成活的档案信息, 这才是数字档案馆的本质所在。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人们对于档案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如何将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人们日常的信息需要联系到一起, 是数字档案馆发展的时代任务之一。 (4) 通过虚拟仿真技术, 将一个个具体的个体档案进行数字化兼容连接, 对于数字档案馆的发展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它不仅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而且也通过虚拟仿真技术的运用, 在一定的行业标准下, 将档案的管理和利用从传统的模式中, 无缝地移植到网络, 更有效地将档案价值体现到档案的服务中去。

四、数字档案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的意义

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数字档案馆建设, 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从经济角度上讲, 它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对于开发档案馆的无形资产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 使档案馆内在的经济潜力得到有效发掘。其次,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 数字档案馆运用虚拟仿真技术, 适应了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特点, 使人们能够更加有效地获得有用的档案信息, 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摘要:数字档案馆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如何进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要求的数字档案馆, 是档案学界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基于虚拟技术和仿真技术的角度, 对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作了一个轮廓式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虚拟技术,仿真技术,构建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毅.电子档案馆与虚拟档案馆辨析[J].档案学通讯, 2001 (4) .

[2]李国庆.深圳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理论架构[J].中国档案, 2003 (3) .

[3]谭峥培.数字档案馆论纲[J].档案学研究, 2001 (5) .

[4]李军.建立电子档案馆的必要性及其模式的构想[J].档案学通讯, 2000 (4) .

虚拟档案 篇4

一、对城市记忆内涵的再认识

一直以来,城市记忆的鉴定都十分模糊,这使得城市记忆工程难以确定哪些记忆需要重点关注,哪些值得保留。同时与社会记忆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城市记忆工程发生了错位。虽然两者相比较而言,有许多共同点,但是并不能画等号。

1. 普遍性与特殊性。

哈拉尔德·韦尔策将社会记忆定义为“一个大我群体的全体成员的社会经验的总和”[2]6,也即是社会全体成员社会经验的总和,因此社会记忆具备普遍性。然而正因为这种普遍性,使得社会记忆与城市记忆难以形成明确的界限,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混淆了城市记忆与集体记忆。所谓集体记忆,美国哲学教授埃特瓦德·凯赛认为,它是一种“闪光式的记忆”,它是因为某个群体怀念或者追忆同一事件或人物时形成的,比如端午节纪念“屈原”,这就是一个集体记忆[3]132。而城市记忆则是对某一城市集体记忆的提炼,比如不同城市在其历史的演进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人文精神、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使得各个城市获得了富有特征的形象,“花城”———广州、“水城”———苏州……因此,虽然城市记忆包含于社会记忆,但是具有鲜明的特殊性。

2. 持续性和影响力。

我国历史是一个帝国形态下文明连续体发展的典型案例,长期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使得我国具备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文化传统,也即我国某一共同社会记忆持续长久、影响深远,比如儒家文化,这就造成了我国各城市记忆在时间空间上具有相当大的同质性。因此,在我国各个城市的博物馆中,不难看到相似的陶瓷、青铜器、手镯、发簪等,但这些是否能代表该城市的记忆?这值得商榷。

基于此,笔者认为,城市记忆应该突出其独特性,是该城市在历史进程中所积累的或产生的具有独特个性,反映城市生存状态和社会变迁,以文字或者实物展示出来包括政治、经济、人文、风俗等方面内容的信息记录。而像青铜器、陶瓷这样极具中国元素的文物,更应该划分到国家记忆、社会记忆的范畴,而不能单独属于某个城市的记忆,除了像“瓷都”景德镇这类在某一特定领域享有盛誉的城市,但其记忆的内容,应该是其生产工艺,成品更多的是其工艺的外在表现[4]96。

二、整合城市记忆,构建虚拟档案馆

“城市记忆工程”发展到今天,形成了大量成果,仅青岛市档案馆就形成了1752个项目的2万多分钟录像档案和2万张照片档案,放到全国范围,这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且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网民从被动接受信息变成了主动“写”、“建设”信息,信息爆炸趋势进一步加剧,与城市记忆相关的信息更是不在少数。

1. 大众书写与信息分散矛盾。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48.8%;手机网民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2015年6月底的88.9%[5]。而Web2.0的兴起使网络话语权从社会精英的手中转移到了草根、业余人士,其更加强调互动性、共享性、及时性。从这点来看,为普通大众广泛参与当下社会的公共事务提供了机遇,给大众书写城市记忆提供了无限可能[6]102。但同时也导致信息分布呈现出明显分散性,也就是说,互联网上存在大量零散的“城市记忆工程”成果信息,这些信息一般分布在各城市档案馆的官网、城市记忆相关论坛、微信平台或者其他新媒体平台。比如互联网上有一个论坛———“中国记忆论坛———服务器中的中国”,在这个论坛上呈现了一批志愿者对各个城市的“城市记忆”进行数字化、网络化的成果,截至2016年2月29日,已经有12540名会员,形成了640108张帖子,内容包括各个城市老街老巷照片、口述史、个人史、家族史等,如此丰富的资源,却极少有人问津[7]。

2. 虚拟档案馆体系的构建。

笔者认为,整合信息,构建虚拟“城市记忆工程”专题档案馆,在一定程度上能减缓信息离散趋势,并将相关信息关联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之得到充分利用。

所谓“虚拟”即虚构之意,虚拟档案馆即依托于网络环境虚构的一个档案馆,虚拟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和数字档案馆有较大的不同。第一,虚拟档案馆不依赖馆舍、馆藏和馆员。传统档案馆空间有限,随着馆藏的增加,扩建馆舍、增加馆员将耗费一大笔资金;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则是一组相对概念,它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档案馆的应用而出现的,是对馆藏档案的数字化。而虚拟档案馆更多的是对超文本技术的一种使用,是对网络上的相关信息资源进行动态检索后,形成主题信息集合,远程提供给用户的一个数据库。第二,虚拟档案馆馆藏信息的采集、组织等可以通过联机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不再局限于档案馆,这种特点为未来实现“世界记忆工程”全球化提供了可能。第三,虚拟档案馆信息呈现方式相对丰富。由于数字档案馆对于馆藏档案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信息呈现的多样性,无法像虚拟档案馆一样,为用户提供形式丰富的“城市记忆工程”成果信息产品[8]278。

各地方性虚拟档案馆是构建虚拟档案馆体系的基础,由档案部门自行建设,也可由档案部门牵头,各机构合作建设,各地方档案馆亦可联合其他地方档案馆联合建设。这是第一阶段,即框架构建阶段,最好遵循美观性、艺术性原则,使得用户在使用虚拟档案馆的过程中也能得到美的享受。第二个阶段是数据准备阶段,往往是最艰难、繁杂的部分。此外还要选择一个简单易用的傻瓜式的检索系统,并注意检索技术的选择。网络信息检索虽然较传统信息资源有明显优势,但存在质量不一、精确度差、分散无序等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加入标签技术的使用,标签的利用可以将文章中没有的关键词标记出来,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多样化揭示。第三个阶段是信息管理及服务阶段,这个阶段要注意用户需求研究,包括用户知识素养、个人爱好、浏览信息类型等。第四阶段为“结网”阶段,要求形成立体网状式虚拟档案馆体系。

3. 虚拟档案馆的作用。

(1)整合各自城市记忆资源,包括藏于综合档案馆、专门档案馆和其他部门的资源和网络零散资源。(2)发布有价值的城市记忆资源,由于价值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该阶段最好由不同领域多人鉴定,对于网络资源则可以根据其浏览量等体现人气的指标来判断。(3)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用户体验。Web2.0最大的特征是其良好的交互性,因此虚拟档案馆应该为用户提供一个“大众书写”平台,以供用户分享各自的独特记忆或者各自城市的独特记忆,这不仅满足了用户需求,还减少了档案部门费心收集资源的成本。(4)对虚拟档案馆网络实施有效的基层管理,包括资源和用户管理两个方面。信息爆炸时代,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也带来了数量可怕的信息垃圾,因此对于资源的管理着重在信息审核方面,淘汰信息垃圾;用户管理主要集中在信息评价、需求分析方面,以实现虚拟档案馆的资源的及时更新和信息征集。(5)向上一级虚拟档案馆推送独特的城市记忆资源,“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同样,“越是城市的,越是国家、社会的”,因此,向上一级虚拟档案馆推送,使更多人分享“异域风情”,这不仅可以起到宣传城市形象,拉动部分产业发展的作用,而且为社会记忆、国家记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三、依托虚拟档案馆,形成以档案部门为核心的城市文化链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资源是指能给人们带来新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客观存在物,是社会财富的源泉。因此,信息资源亦可理解为能给人们带来新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信息。而鉴于上述所示虚拟档案馆的诸多作用,笔者认为,其可以承担将城市记忆工程中形成的信息转化为信息资源的职能。

且据195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即《海牙公约》)所示,“任何民族文化财产的损害亦即对全人类文化遗产的损害,因为每一民族对世界文化皆有贡献”。因此,“城市记忆工程”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为全人类的文化事业做贡献[9]。

然而,档案部门在开展“城市记忆工程”的过程中并无这种思想觉悟,大多数档案部门往往将“城市记忆工程”作为一次性工作,将其视为文化软任务,虽然产生了大量“数据”,但是忽视、轻视其价值,缺乏深入挖掘这些“数据”内涵的意识。那么如何才能深入挖掘这些“数据”,使之完成从信息到信息资源的蜕变呢?笔者认为,要以虚拟档案馆平台为媒介,形成以档案部门为管理核心、兼职挖掘城市文化的文化链。

档案部门管理核心的地位,主要体现在对信息资源以及用户的管理。这里需要解释何为“兼职挖掘城市文化”?档案部门的基本职能主要是保管档案以及提供档案利用服务,因此挖掘城市文化并非其主要职能。“兼职”是指档案部门可以和相关学者合作,通过学者实现信息资源化,再利用已资源化的信息,开展各项活动。因为虚拟档案馆是一个开放式平台,可以为学者及时高效提供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而档案部门工作人员相对于学者来说,研究能力、挖掘信息潜在内容的能力较弱。两者合作,可以实现互利共赢。以扬州为例,有学者研究扬州不同时期区域规划、城市建设等,档案部门就可以依托其研究结果,与旅游部门合作,开展“回溯扬州记忆”系列活动,将各个时期的遗址遗迹进行分类,设置旅游线路,让游客经历各个不同时期的扬州城,比如“扬州唐城记忆”、“民国扬州记忆”“扬州老巷游”等。

但是“兼职”又不代表可以做个“甩手掌柜”,还是需要有所建树,这样才能实现档案部门的多样化发展。“传播学之父”施拉姆提出过一个信息传播模型,强调了信息传播需要在两者具备共同经验的前提下才能有效进行。因此档案部门需要在城市文化方面有一定研究,只有这样,档案人员才能对相关信息做出恰当标识,才能通过虚拟档案馆为研究者提供更全面准确的信息,从而提高研究者的研究效率和质量,更好地实现互利共赢。档案部门作为文化链上的核心,必须要凸显出自身的价值,而不能仅仅只是一个被动信息提取库,这样才能把握主动权,才能使档案部门顺利实现传承城市文脉的功能,营造一种“档案现象”———人们在创造相关文化产品时,更乐于利用档案,以还原事实真相,而非主观臆测或者将具备他人主观色彩编纂的二次信息作为凭证。

此外,在形成这条文化链的过程中,还要重视用户需求研究。以用户为中心是信息服务发展的一大趋势,如若无法及时满足用户的利用需求,就会损失一批用户,特别是对合作者的要求,如果无法及时满足,将可能使整条文化链断裂。因此,整个链式结构最好能实现“发布相关信息产品—关注用户反馈—实现再开发或者重新开发”这样一个循环。

摘要:“城市记忆工程”作为档案部门传承城市文脉的品牌性活动,近几年来却每况愈下,笔者从城市记忆内涵出发,通过引进虚拟档案馆的概念,构建立体网状式虚拟档案馆体系,为挖掘城市特色文化提供平台,形成以档案部门为核心的城市文化链,从而激活“城市记忆工程”。

关键词:城市记忆工程,虚拟档案馆,特色文化,文化链

参考文献

[1]丁华东,尹雪梅.“城市记忆工程”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档案管理,2011(5).

[2]哈拉尔德·韦尔策.社会记忆(代序)[A].哈拉尔德·韦尔策编,季斌等译.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张俊华.社会记忆研究的发展趋势之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1卷第5期.

[4]严建强.“城市故事”:当代中国大陆城市史展示理念思索[A].在传播科学中传承文明:博物馆研究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5]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7/23/c_128051995.htm,2016-02-28.

[6]马林青.新媒体时代的档案与集体记忆[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4.

[7]www.memoryofchina.org,2016-02-28/23:06.

[8]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二版)[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上一篇:组合支护结构下一篇:广告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