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中的废物处理

2024-10-28

环境监测中的废物处理(精选12篇)

环境监测中的废物处理 篇1

摘要:环境监测过程会产生少量的有毒有害废弃物, 这些废物长期积累会对环境造成危害。通过对监测实验室常见的几种废物进行分析, 得出其处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验室,废液,废物处理

摘要:环境监测过程会产生少量的有毒有害废弃物, 这些废物长期积累会对环境造成危害。通过对监测实验室常见的几种废物进行分析, 得出其处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验室;废液;废物处理

环境监测过程中, 实验室会排除监测过程中产生的废物, 这些废物中有害物质比较多, 由于各种物质之间的性质不同, 如果只简单的进行混合很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污染, 因此需要将污染物分别处理, 以防二次污染, 掌握环境监测过程产生的废物的有效处理方法是环境监测的必备技术。

1 环境监测实验室污染

环境监测是控制环境污染的基础, 是研究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监测实验室可以完成主要的环境监测。实验室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大气、水以及声音等几个大类的监测。通常, 在实验室监测中主要是对机动车尾气、环境废弃、地表水、海水、土壤、污水、电磁辐射、以及噪声等环境对象进行监测。进行环境监测必备的是各种分析仪器以及化学检验所用的各种试剂。化学试剂中很多都是有毒试剂, 因此实验室监测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有害或者有毒的废气、废液以及固体废物等, 虽然实验室产生的“三废”比化工厂产出的要少的多, 但是这些废物积少成多同样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危害, 并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2 环境监测产生的废物种类以及对应的处理办法

2.1 废气污染和处理

(1) 废气来源。进行环境监测时, 实验室产生的废气来源主要是样品和化学试剂反应所产生的中间气体或者样品以及试剂的自然挥发物以及载气、标气泄露等。具体包括:含氮化合物、硫化物、卤化物以及碳氧化合物等能够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气体。这些气体在浓度比较小的情况下一般不会有危害, 但是当空气中含量达到一定的范围之后就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不小的危害。

(2) 废气处理。根据上述分析, 可以采取有效的化学手段对实验室产生的废气进行处理。为了控制实验室的有害有毒气体的浓度过高, 必须采取必要的化学手段对样品测验过程产生的废气进行处理, 控制经实验室排放出的有害气体的浓度不能超过规定的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对监测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实验过程, 实验人员必须将该过程置于通风橱中进行。实验室的通风管道要求至少比房屋的最顶端高出三米, 这样可以保证排出的有害气体能够在高空中尽快被稀释。另外如果试验过程产生的气体量比较大时, 不可将气体直接由通风橱排出, 必须将试验尾气通入可吸收性的试剂中, 使有害气体和试剂充分反应, 降低其危害性, 然后才可以排放出去。例如在监测实验室中经常会产生硫磷等一些具有酸性气体氧化物, 碱液能够和这些酸性气体进行反应, 进而将这些有害气体转化吸收。经过处理后的尾气。其对环境的危害性显著降低。

2.2 废液污染和处理

监测实验室的废液来源主要是检测时剩余的分析试剂、经过分析后的样品残留液、以及洗涤器皿时产生的废液等, 这些废液的组成比较复杂, 根据废液的种类进行分类处理。

2.2.1 盐类、酸碱类废液及其处理

如果碱液和酸液混合后在原理上不会产生危害, 那么可以分量将一种废液添加到另一种废液中相互混合, 接着用PH计测验混合液的PH值, 当混合液的PH值等于7时停止添加, 然后用大量的水将混合液稀释, 使废液浓度降低到百分之五, 这时的混合液就可以安全排放, 可以将其作为清洗公厕用水等。

2.2.2 含有重金属的废液及其处理方法

(1) 在监测水污染时会出现含有六价铬的废液, 这种废液直接排放会造成土壤或者水体严重污染。因此要对该废液进行处理。通常在废液中加入硫酸溶液, 将废液的PH值降到3以下, 然后再逐渐加入硫酸氢钠结晶, 等到废液的颜色变成绿色后即可停止加入, 在加入的过程中要慢慢进行搅拌, 在反应过程中铬离子就会被吸收。

(2) 含砷的废液。在废液中加进氢氧化钙, 把废液的PH调节到9.5左右, 经过充分的搅拌, 这是废液中含有的部分砷就可以被沉淀出来。接着向溶液中继续添加三氯化铁溶液, 使溶液中的铁砷比为50, 然后向溶液中加碱液, 将PH调整到8到10范围内, 然后充分搅拌, 进过12小时的静置后, 将沉淀物过滤出来, 废液排出, 沉淀物保存。

2.2.3 无机卤化物废液

这种废液在环境监测中产生的废液中最为常见, 处理方法也比较简单。可以将废液置于大型号蒸发皿中, 然后在废液中放入比例为1:1的碳酸钠-高岭土的混合物 (干燥的) , 将其和废液搅匀, 然后向其中喷洒氨水 (1:1) , 当蒸发皿上方不再出现白色烟雾时即可停止喷洒, 然后用水将其稀释, 这时就可以将废液直接排放出去。

2.2.4 有机废液

对于监测室产生的有机废液, 如果量很小, 经过简单处理就能够达标排放, 如果量比较大, 那么要在通风橱中进行回收。

(1) 氯仿废液。将废液倒入分液漏斗中, 然后用十分之一于废液容量的水和浓硫酸以及纯水和盐酸羟胺溶液 (0.5%) 依次进行洗涤。然后再通过无水硫酸钾对洗涤后的溶液进行脱水处理, 在实验室放置一段时间, 接着对其进行过滤和蒸馏处理, 将77℃的馏分回收即可。

(2) 含有还原剂的有机废液。按照化学反应原理, 选择和还原剂反应无危险的氧化剂, 相互混合反应, 将氧化剂少量滴定还原剂, 用PH剂测量混合液, 直到混合液的PH等于7, 并测定其盐含量低于百分之五时就可以进行排放。

2.3 固体废弃物及其处理措施

固体废弃物一般是采集的多余样品以及分析用后的产物 (培养基) 或者实验室的消耗品 (纱布) , 失效的固体化学药品等。监测实验室的固体废物种类可分为生物、化学污染物, 这些固体污染物的成分也比较复杂, 随意排放很可能会对土壤、地下水等造成污染。

针对化学类的固废, 可以将其归到废液处理中, 通过溶解然后添加各种化学试剂进行减害处理。对于可燃性的固废, 可以将其放置在瓷质容器或者燃烧炉中进行燃烧处理。

3 结语

环境监测是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环节, 监测过程中的“三废”应该根据其化学性质进行分类处理。对于危害性严重的废弃物必须经过全面减害处理后才可以排放。这些废弃物虽然量很小, 但是也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做好废物处理的每一个环节, 保证人类和环境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杨威, 李晓春.环境监测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处理[J].科技信息, 2008, 16 (5) :126-127.

[2]康厚军, 张东, 谢凌.极低放废物填埋场土壤对U、Sr的吸附及影响[J].原子能科学技术, 2009, 27 (5) :147-148.

[3]方洪波, 李灿光.环境监测中的废物处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45 (21) :23-24.

环境监测中的废物处理 篇2

摘要:目前,世界上所有现代化水处理工程项目中均有曝气技术的应用。曝气技术是促进水中有机物被微生物有氧分解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它是污水好氧生化处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曝气设备在工作时,通过各种方式将空气和水体混合,使得水中的溶氧量增大。某些曝气设备还可以起到促进池中水体循环、防止污泥沉淀等作用。

关键词:环境工程;水处理;曝气技术

1曝气设备的分类与运用

曝气设备我们最初是应用在污水的处理中,那么曝气技术就是我们在相关的设备中提炼并升级得来的,此项技术十分实用我们现在的水处理。我们对实际的水处理是应用这些设备进行详细分析:首先,需要利用曝气设备将水到一个设备里面,再利用强大的气压将水喷洒出来,喷洒的时候需要向一个固定的地方进行曝气。控制的装置会控制曝气设备像一个方向进行控制,产生第一推动力,保持着设备的正常运转;在实际应用的时候,主要是通过控制装置对曝气设备进行控制。

2鼓风曝气设备及其应用分析

2.1鼓风曝气设备的构成

鼓风曝气设备是较为常见的曝气系统,其主要由空气加压装置、空气输送管道和空气扩散装置组成。空气加压装置包含了空气净化系统和鼓风机。鼓风机的送风量需要根据池中生化反应的需氧量来确定,且要满足混合液固体颗粒保持悬浮状态的搅拌条件。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使气体被顺利送入水体,鼓风机的送风压力还应当大于管道系统的摩擦损耗和空气扩散装置处的静水压;输送管道包括输气管和曝气池中的干管、支管;而空气扩散装置是鼓风曝气设备中最重要的部分,为了增加送入空气与液体接触的表面积,需要由空气扩散装置将气体分成不同大小的气泡。因此,根据气泡产生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将空气扩散装置的管道进行分类,以适用于不同尺寸的气泡产生需求。

2.2鼓风曝气设备的应用特性

鼓风曝气设备的应用特性,可以依据其产生气泡的性质差异来进行评价。对于用于形成微小气泡的曝气设备,其扩散装置由多孔透气材料构成,如陶粒、氧化铝、尼龙等。该种设备可以产生直径小于0.2mm的微小气泡,在该种气泡的`作用下,气液接触面积最大,氧气利用率极高,但也存在着扩散阻力较大、容易堵塞等缺点。为了防止堵塞扩散装置,需要在鼓风前将空气通入净化器中处理净化;用于形成中型气泡的管道由塑料或钢制成,由管道下部两侧开孔以形成气泡。该种装置结构简单且气体流动阻力较小,在大流速条件下(x≥10m/s)不容易形成堵塞,可靠性很高。但同时,其氧气利用率和动力效率就相对较低;为了形成大型气泡,常常采用管口直径大于15mm的竖管作为扩散管道,该种管道阻力损失极小,且几乎不会形成堵塞,但氧气利用率极低,一般小于6%。

3表面曝气设备及其应用分析

3.1表面曝气设备的构成

表面曝气设备,顾名思义就是利用设备在水体表面搅拌旋转产生的水跃,使水体与空气充分接触,促进氧气溶解的设备。表面曝气设备在中小型污水处理厂中应用较为广泛,其按照主转轴的方向可以分为立轴式和水平轴式。对于常用的水平轴式表面曝气设备,按照曝气器的不同又可以分为转刷曝气器、转盘曝气器和转筒曝气器。转刷曝气器可以在矩形和圆形曝气池中工作,其由电动机、减速传动结构和转刷等部件构成。在向氧化沟中充氧的过程中,表面曝气设备通过转刷叶片的不断旋转,使得水滴呈飞溅式切向飞出,与空气混合。同时,转刷还起到推动混合液在氧化沟中循环流动的作用,使得氧的溶解可以在整个氧化沟中均匀进行;转盘曝气器,又称作曝气转盘,主要应用于奥贝尔型氧化沟。该种设备由电动机、减速传统装置、转轴和转盘等部件构成,其将转盘安装在水平转轴上,同样可以对水体产生切向推动力,促进污水和活性污泥混合液循环流动混合。在转盘曝气器中,转盘需要具备轻质、高强度和耐腐蚀性等特性,因此常采用玻璃钢压制成型,其表面有梯形凸块和圆形凹坑,具有可独立拆装的特点;在向曝气池的深水区域增氧时,传统的转刷或转盘曝气器都难以起到很好的效果,而为此设计的新型转筒曝气器则可以很好地胜任工作。

3.2表面曝气设备的应用特性

表面曝气设备相对于其余曝气设备,总体具有结构简单、安装使用和维护方便等特点,因此在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过程中有着较为广泛地应用。具体来讲,转刷曝气器的推进力较强,可灵活地调节充氧能力,具备很好的充氧效率,但容易破坏活性污泥絮体;转盘曝气器同样具备转刷曝气器的主要优点,且对絮体的剪切作用小;新型转筒曝气器集曝气、搅拌、混合、循环推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不仅改善了深水曝气的效率,且可以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安装和维护工作也较为方便。

4结语

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人将会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被污染的环境进行处理。文章着重介绍了水处理的技术,应该加大对水资源的处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我们应该加大对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积极进行自己的自主研发.

参考文献

[1]何东,钱昭.环境工程水处理中对曝气设备的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7:139.

[2]薛露肖.环境工程水处理中对曝气设备的应用分析[J].绿色科技,,04:178~179.

环境监测中的废物处理 篇3

关键词:热处理;松材线虫;生存环境;致死温度

中图分类号: Q958.112+.4;S432.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7-0123-03

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Steiner &Buhrer) Nickle]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能导致树木快速死亡,传播蔓延迅速、防治难度大,被世界各国列为头号植物检疫对象。该病自1982年在我国首次发现后已成为我国较为严重的森林病害。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繁荣,木质包装已成为松材线虫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1-2]。保证木质包装的有效处理成为抑制松材线虫扩散的重要手段。国际标准中规定热处理必须使木材中心温度达到56 ℃,并持续30 min以上,在这个标准下能有效杀死木质包装中各类植物线虫。但近年全国多次发生在热处理过的进境木质包装中截获松材线虫的案例[3-5]。松材线虫属线虫纲生物,其对温度相当敏感,高温处理可以高效杀死线虫个体[6]。热处理温度是影响热处理效果的关键因素,研究松材线虫在其生存环境中的致死温度,将为热处理企业生产提供有效指导。近年来有许多关于松材线虫在水浴加热处理下致死温度的研究。有关文献报道,将松材线虫从木材中分离放在水浴环境下,当温度达51 ℃时处理1 min,线虫死亡率达到100%,静置2 h后无复活现象[7]。松材线虫在水浴环境下的致死温度与国际标准要求的温度相差甚远,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松材线虫寄生于木材中,水浴加热情况下松材线虫在水中的致死温度不能代表其在实际生存环境中的致死温度。为进一步摸清楚热处理过程中松材线虫在实际生存环境中的致死温度,本试验利用恒温恒湿箱等仪器模拟热处理窑开展此项研究[8]。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线虫寄生于木材内,木材内的环境为线虫的实际生存环境。因不同含水率的木材在热处理中对松材线虫的致死产生一定影响[9-10],所以本试验选取松材线虫大量侵染的含水率约30%的马尾松病木为供试材料。

试验仪器有恒温恒湿箱、风速仪、水浴锅、双通道温度湿度检测仪(误差±0.5 ℃)、筛网、玻璃培养皿、线虫分离器、可调电源、检疫热处理模拟试验测控仪、奥林巴斯显微镜、人工气候箱等。

1.2 试验方法

为排除热处理过程中木材厚度、气干密度、含水率对试验的影响,同时较准确检测木心温度,将含水率為30%且携带松材线虫的侵染病木劈剪成1 mm×1 mm×30 mm的细木条50 g作为试验材料,随机平均分成2份,标记为供试样(Ⅰ)和对照样(Ⅱ)。

在热处理过程中环境湿度对木材热量吸收有较大影响[10]。为了使试验条件更接近生产实际,根据热处理窑实际情况,拟设定40%、60%、80% 3个湿度梯度。本研究用粗细1 mm的病木进行热处理,环境湿度在试验过程中直接影响试验病木本身,因此,环境湿度直接影响试验材料木心湿度。当环境湿度为40%时,试验材料在处理过程中水分有散失,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接近热处理窑加湿设备停止工作的状态;当环境湿度为60%时,试验材料在处理过程中水分基本保持平衡或略有增加,该条件下接近热处理窑实际生产情况;当环境湿度达80%时,试验材料处理后含水率变化明显,在实际热处理生产过程中根本无法实现,所以在试验过程中对环境湿度80%的条件进行了删减。

为模拟热处理窑实际情况,在恒温恒湿箱内放置1台检疫热处理模拟试验测控仪,风速恒定为2.5 m/s,来模拟大窑热处理情况[11-13]。根据松材线虫死亡温度的研究文献和实际经验,恒温恒湿箱内温度参数设置为46、48、50、52、54、56、58、60、62、64、66 ℃ 11个梯度,环境湿度设定为40%、60% 2个梯度。国际标准中处理时间为30 min,根据文献研究得出病木中心温度到达环境温度所需要时间约为1 min[14-15],故热处理时间设定为31 min 。将供试样(Ⅰ)放入筛网内并放置在风速仪出风口处,将感温探头放置在筛网细木中,所测量的温度可视为木心温度。按照以上所述温度梯度,进行2组不同湿度的热处理试验,每组试验重复3次。处理结束后,将病木放入线虫分离器分离线虫,同时将对照样(Ⅱ)浸泡在线虫分离器进行线虫分离,静置24 h后镜下检测线虫存活情况,记录结果。若对照样(Ⅱ)中未发现活体松材线虫,将此组数据剔除。

为验证线虫在实际生存环境与其他环境中致死温度的不同,本次研究增加了水浴热处理线虫液试验,重新验证线虫在非生存环境下热处理的致死温度。将水浴锅设置40、42、44、46、48、50 ℃ 6个温度梯度,在水浴锅内放置1个装有水的指形管,管内插入温度探头。待温度恒定后将线虫液滴入指形管内加热31 min后取出,倒入培养皿静置24 h后观察线虫的存活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40%湿度热处理木包装松材线虫的死亡温度

在湿度为40%时,按设定温度对供试样(Ⅰ)进行不同温度热处理,每组试验3次重复,每次重复设定对照组。将处理后病木放入线虫分离器内静置8 h后,观察线虫液。结果表明,当筛网内探头温度(处理病木木心温度)达到62 ℃时,持续加热31 min,线虫死亡率达100%,无活虫存在(表1)。

2.2 湿度60%热处理木包装松材线虫的死亡温度

在湿度为60%时,设定11个温度梯度对供试样(Ⅱ)进行热处理,每组试验3次重复,每次重复设定对照组。将处理后病木放入线虫分离器内静置8 h后,观察线虫液。结果表明,当筛网内探头温度(处理病木木心温度)达到60 ℃时,持续加热31 min,线虫死亡率达100%,无活虫存在(表2)。

2.3 水浴热处理线虫液

水浴热处理线虫液,在水温达43 ℃,持续加热31 min后,线虫全部死亡(表3)。

3 结论与讨论

线虫在不同环境参数下致死温度表现出明显差异。研究显示,热处理过程中线虫致死温度的敏感性受环境参数影响,在除湿度以外其他环境参数相同时,40%的环境湿度下的致死温度高于60%环境湿度。在相同湿度热处理条件下,线虫的致死率与处理温度呈正相关。在含水率约30%的线虫病木中,当环境湿度为40%时,木心温度升高至62 ℃后,病木中的线虫死亡率可达100%,可能由于病木在处理过程中水分的蒸发会带走热量,尤其对于厚度大的木材,表明在此条件下线虫在生存环境的致死温度为62 ℃。当环境湿度为60%时,木心温度达60 ℃后,病木中的线虫死亡率可达100%,在此条件下病木与环境中水分交换接近平衡,病木的处理条件更接近实际大窑热处理情况,表明在此条件下线虫在生存环境的致死温度为60 ℃。

水浴热处理线虫液的结果表明,在水浴温度升高至43 ℃时,线虫死亡率达到100%。由此可见,改变了线虫的生存状态后,环境湿度过大,线虫与周围环境的水分蒸发形成水分正交换,引起了致死温度的变化。由于在热处理过程中,木材中心的湿度不可能达到70%以上。本试验中的水浴环境和湿度80%的高湿环境下线虫热处理致死温度无法反映线虫在实际生存环境下的致死温度,在水浴和高湿环境下得到的结果并非线虫在病木中的致死温度,对生产并无实际意义。而模拟热处理实际环境和线虫实际生存环境试验条件下得到的试验结果,更真实地反映了线虫的实际致死温度,对实际生产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在本试验中,線虫在实际生存环境中热处理30 min,其最低致死温度为58 ℃,高于国际标准的致死温度56 ℃。由此可知,在检疫热处理中执行国际标准时应考虑环境参数的影响。在实际热处理中,空气流动性、木材本身的性质等都对热处理效果有直接或间接影响;但现有国际标准中未明确环境参数、具体步骤、操作要求等,可能会影响到实际处理效果,建议在国际标准修订时明确相关参数。目前有关热处理环境参数影响热处理效果的相关文献报道甚少,环境参数对线虫的致死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明旭. 日本松材线虫病文献资料的研究与分析[J]. 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24(5):132-137.

[2]王仕利,曹福祥,王 猛,等. 松材线虫基因研究进展[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29(3):195-198.

[3]李一农,李芳荣,郑文华,等. 国外木质包装热处理除害失效原因分析[J]. 植物检疫,2005,19(5):283-286.

[4]张方文,于文吉,哈米提,等. 入境木质包装材料检疫除害处理现状与分析[J]. 包装工程,2007,28(10):20-23.

[5]熊延坤,王春林. 木质包装物的检疫问题[J]. 中国植保导刊,2004,24(11):39-41.

[6]杨振德,赵博光,郭 建. 松材线虫行为学研究进展[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1):87-92.

[7]王 林. 松材线虫瞬间致死温度的研究[J]. 安徽林业科技,2006(增刊1):8-10.

[8]郑光华,廖太林,李百胜,等. 进境木质包装湿度与携带线虫规律的探索[J]. 植物检疫,2004,18(4):198-200.

[9]王宏宝,李艳华,林何燕,等. 不同含水率木质包装材料对松材线虫存活率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5):63-66.

[10]戚龙君,宋绍袆,严振汾,等. 热处理杀灭木质包装中松材线虫的技术研究[J]. 植物检疫,2005,19(6):325-329.

[11]俞自涛,胡亚才,洪荣华,等. 温度和热流方向对木材传热特性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40(1):123-125,166.

[12]张瑞雪,曹 军,孙丽萍. 木材干燥窑内部风速场的数值模拟研究[J]. 森林工程,2010,26(1):25-28.

[13]刁秀明,王彦发,马秀华. 循环风速对木材干燥速度的影响[J]. 木材工业,1994,8(4):32-34.

[14]李贤军,张璧光,杨 涛,等. 木材干燥预热时间初探[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26(2):90-93.

环境监测中的废物处理 篇4

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管理、环境执法的基石, 离开了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环境管理与环境执法也失去客观有效的依据。但环境监测数据的获得要经历采样、运输、储存、分析、数据处理等多个环节, 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可能导致监测数据异常, 所以正确分析和处理异常数据在环境监测工作中非常重要。环境监测异常数据一般是指环境监测中的失实数据, 即显著偏离环境实际质量、无法准确反映环境污染状况的数据。但要从大量监测数据中鉴别并剔除异常数据并非易事, 有些看似异常的数据背后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因素, 贸然剔除会失去深入了解和挖掘这种因素的机会, 因此必须从技术上找到产生异常数据的原因, 然后再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

1. 环境监测异常数据的类型与形成原因

(1) 环境监测异常数据的类型

异常数据分为离群数据、不合理数据、不符合实际的数据。所谓离群数据是指与全部监测数据平均值相差较大、按一定规则或经验判为无效的数据, 例如《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 (试行) 》 (GB 18483-2001) 第6.5节规定, 5次采样分析结果中的任何数据小于最大值的1/4, 则为无效数据。不合理数据是指不符合日常监测逻辑的数据, 例如环保治理设施进出口污染物浓度倒置。不符合实际的数据是指与长期监测结果形成的共识差距较大的数据, 例如环境质量监测中的污染物浓度较高, 而排污口浓度却较低。

(2) 环境监测数据异常的原因

如前所述, 环境监测数据异常的原因与形成数据的过程有关, 也就是由采样误差、运输与存储过程中样品受到污染、分析误差引起, 当然也包括其他一些原因。采样误差是由采样不规范、采样位置不符合标准引起。运输与存储过程中样品受到污染主要是由存放样品容器受到污染、样品存放过久而变质、储藏条件不符合要求、样品交叉污染等原因引起。分析误差包括仪器未检定、试剂失效、分析过程受到污染等原因。其他原因如监测工况不符合要求、采样时间不符合规范等。当然, 异常数据有些确实反映环境质量的实际变化情况, 还有些是由于监测误差和代表性不足所引起, 更有一些无法明确数据异常的确切原因。

2. 环境监测异常数据的鉴别与处理

(1) 环境监测异常数据的鉴别方法

①基于历史数据的鉴别。各级环境监测站会对其管理区域的环境质量进行长期跟踪监测并积累了大量数据, 同时也掌握了各种监测数据的规律, 凭此可判断数据是否异常。因为历史数据能反映污染物时空分布与变化规律、各种污染物与工艺流程的关系等情况。例如河道闸口下游不远处的采样点, 若赶上开闸期间采样就可能导致SS异常偏高。

②基于监测因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的鉴别。各种监测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例如污染物处理设施进出口浓度之间正常情况下应当是出口浓度低于进口浓度, 如果数据倒置就可能存在异常。同一份样品不同监测指标之间也存在一定关系, 例如水环境监测中各监测项目之间存在比较固定的关系, DO与CODCr之间为负相关, BOD5与CODCr、CODMn与CODCr、NH3-N与CODCr之间均为正相关, 偏离这个规律的数据可能存在异常。又如空气自动监测系统也存在类似关系, PM2.5与PM10之间一般有相近的变化规律, 当其中一个站点某一时段PM2.5突然下降, 而PM10并无明显变化时, PM2.5数据可能异常, 例如下雨使空气潮湿而堵塞滤芯。

③基于相关统计资料和物料衡算的鉴别。受监测条件、技术手段等因素的限制, 加上有些企业排污设施不完善, 废水流量测量不准确, 这种情况下可利用同类监测对象的统计资料进行类比分析, 因为产品相同、工艺条件相似的生产企业, 其排放的污染物成分、数量及变化趋势有相似的规律可循, 再结合物料衡算和其他环境要素的分析, 则有助于鉴别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④基于数理统计方法的鉴别。上述鉴别方法, 主要针对监测数据平均值异常或个别监测数据偏离较远的情况, 当监测数据平均值正常而个别监测数据有一定偏离时, 这些数据是否异常可通过数理统计方法进行鉴别。这方面的研究和方法比较多, 例如拉依达 (Pauta) 法、肖维纳 (Chauvenet) 法、格拉布斯 (Grubbs) 法、狄克逊 (Dixon) 法、奈尔 (Nair) 法、t检验法、偏度-峰度法等。决定采用哪种方法之前, 先应确定样本的分布类型, 再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鉴别。一般取样合理、合乎规范的数据应符合正态分布, 否则要考虑取样问题, 例如数据是否来自同一样本、数据量是否足够、监测过程是否稳定等。确定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 《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正态性检验》 (GB/T4882-2001) 介绍了图方法、矩检验、回归检验和特征函数检验。图方法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利用正态概率纸进行检验, 如果观测值累积分布函数近似为一条直线, 说明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当样本数量3≤n≤50时, 可采用Shapiro-Wilk检验 (简称W检验) ;n≥50时, 可采用偏度-峰度 (skewness kurtosis) 法。下面将结合实例介绍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

(2) 环境监测异常数据的处理方法

如果监测数据异常是由企业排污和环境质量变化所引起的, 就不能随便删除, 而应就异常原因进行分析和说明, 并将超标数据反映给环境管理部门, 以督促企业进行整改。如果由于监测误差、代表性差而引起数据异常, 应对数据进行处理, 这些数据不能和其他正常数据放在一起分析。当监测数据数量≥5个时, 应将异常数据剔除, 只要剩余有效数据≮3个, 就用剩余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如果剩余有效数据<3个, 应采取补充监测措施。如果不能确定监测数据异常的原因, 就必须对污染源重新监测, 并严格控制监测工况、仪器设备和环境因素等条件, 以确保监测数据可追溯。

(3) 环境监测异常数据的数理统计分析与处理实例

表1为某河道天然水样总氮监测的一组数据, 试检验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 然后分别采用拉依达法、格拉布斯法、狄克逊法、t检验法判断离群值。

①正态性检验。由于n=10<50, 所以采用W检验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xi为按x1≤x2≤…≤xn排序的样本数据;ai为待估常量, 可查表计算;为样本数据平均值。

经计算W=0.860>0.842=Wp, P=0.077>0.05, 接受正态性假设。

②拉依达法。算术平均值。计算剩余误差△Xi=Xi-, 其中7#观测值△X7=0.0156最大。计算3倍标准偏差。由于所有数据剩余误差均小于3σ, 所以按拉依达法准则无异常值。

③格拉布斯法。确定置信概率α=0.05。算术平均值=0.2604, 剩余误差△X7=0.0156, 标准偏差σ=0.0071。查表临界值T0 (10, 0.05) =2.176, T0σ=0.01546。因△X7>T0σ, 按格拉布斯准则应剔除。对剩下9个数据进行同样检验, 无异常值检出, 故只剔除7#数据。

④狄克逊法。确定置信概率α=0.05。将10个数据由小到大排列。然后按Dn= (Xn-Xn-1) / (Xn-X2) 和Dn'= (X2-X1) / (Xn-1-X1) 计算高端离群值和低端离群值, 结果Dn=0.3636, =0, 即Dn>Dn'。查表获得临界值D095 (10) =0.53。因Dn<D095 (10) , 无异常值检出。

⑤t检验法。确定置信概率α=0.05。将10个数据由小到大排列。暂时去除Xn后算得'=0.2587, σ'=0.004796, ∣Xn-'∣=0.01733。临界值K (10, 0.05) =2.43, 所以K (10, 0.05) σ'=0.01165。因∣X1-'∣>K (10, 0.05) σ', 所以判定0.276为异常值, 应予剔除。对剩下9个数据进行检验, 剔除0.268。再对剩余8个数据进行检验, 无异常值检出, 所以共剔除0.276、0.268两个数据。

综上, t检验法最严格, 其次为格拉布斯法, 拉依达法和狄克逊法较宽松。实际上小样本时选择格拉布斯法和t检验法较优。

3. 结语

“错误的数据比没有数据更糟糕”, 所以提供准确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远比仅仅提供数据要重要的多。为了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 一方面要提高监测人员的职业素养, 减少技术误差;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数据审核工作, 并通过建立数据追溯制度, 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出数据异常的原因, 以便不断改进和完善监测工作, 并为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摘要: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管理与环境执法的主要依据, 数据准确、可靠与否直接影响环境执法与环境管理的公正性与合理性, 因而正确鉴别和处理异常数据是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关键环节, 鉴此, 本文对环境监测异常数据的类型、产生原因、鉴别与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环境监测数据,异常数据,分析,处理

参考文献

[1]李志明.环境监测数据审核及异常数据的处理[J].新疆环境保护, 2013, 35 (2) :41-44.

[2]牟永铭.环保验收监测异常数据的分析与处理[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3, 25 (2) :4-6.

[3]蔡同峰.现场监测数据审核方法及异常数据的判别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4, 39 (10) :60-62.

[4]张发兵, 张明旭, 韩中豪等.大样本水环境监测数据中异常数据的筛选方法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 2007, 23 (2) :54-57.

[5]管擎宇.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审核中异常数据判断和处理[J].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6, 8 (5) :59-63.

环境监测中的废物处理 篇5

造纸污水是非常难处理的一种污水,它所包括的有害物质特别多,如果不能彻底净化,就会对环境造成非常大的破坏。不过,现在造纸污水的处理工作由于超滤膜技术的使用而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运用此项技术,可以很大限度的排出造纸污水中所含有的杂质。和过去的处理方法相比,超滤膜技术必须要进行浓缩作业,这样就能够很好地把所清除的杂质都搜集到一起,起到循环使用的效果。另外,采用超滤膜技术还可以将造纸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全部净化,很大程度的提高环保效果。

4.2净化处理人们日常的饮用水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纯净水已经成为主导饮用水。不过水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因此让一些有毒物质渗入水里,更为严重的是,还繁殖出更多的污染源。面对这样的情况,要采用有效办法提升水处理技术。超滤膜技术不但能够很好地清除掉饮用水中所有的有毒物质,而且还能够在加入多重膜的情况下,让水里的污染物质降到最低。另外,其净化速率也非常快,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对饮用水进行充分的净化。

4.3对油质废水进行处理

在人们平时做饭的时候,比较容易产生油质废水。现在,在做饭的时候放油已经是极为普遍的情况,造成污水中有非常多的油质。在处理的方法上,主要是采用普通的物理过滤方式,这种方式清理一般的油质还算管用,但是在清理包含乳化剂油质污水的时候,却无法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所以,很多人开始使用超滤膜技术来对包含乳化剂的油质污水进行处理。超滤膜技术能够把油性分子有效的阻挡在膜的一侧,而且还可以对水的氧化物质进行处理,从而清除包含乳化剂的油性物质。

5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能够了解到,如果能够科学合理的使用超滤膜技术,则能够很好地净化人们日常的饮用水、科学的处理造纸污水和油质废水,使人们拥有健康的生活。但想要做好这些,就必须要提升超滤膜处理技术组合以及超滤膜清洗处理水平,另外还要加大对新生代滤膜的研发力度。

参考文献:

[1]朱国军.超滤膜技术在环境工程水处理中的应用管窥[J].生物技术世界,,(8):15-16.

环境纠纷行政处理制度研究 篇6

·含义

环境纠纷的行政处理是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依法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应当事人之请求,依法对当事人之间的环境纠纷进行处理的程序。

·环境纠纷行政处理的必要性

可以充分发挥行政机关在环境管理中的专业优势。环境行政机关具有环境管理的权能和职责,拥有相应的监测技术和手段,积累有基本资料,对环境状况及污染、破坏环境的情况了解得最为及时和清楚,便于较快地查明事实,作出妥善处理,维护国家和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由环境行政机关处理环境纠纷,有利于纠纷的及时、公正的解决。由于环境侵害的复杂性、广泛性等特点,若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会对人的财产乃至健康等造成严重的损害。然而司法程序程序繁琐、取证困难、费时费力,这些问题都可能使当事人望而却步。与诉讼程序相比,行政机关处理相对简便灵活,通常行政机关能及时掌握证据, 较快确定环境纠纷的成因,计算损害后果,确定责任承担,高效、及时地解决纠纷。

对未来环境管理和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协调产生重大影响。“以个别的纠纷处理为起点,通过自己的管理权限进一步发掘问题和谋求更具一般性的根本解决,正是行政性纠纷处理机关的最大优势”。行政机关在解决个别的环境纠纷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些普遍的环境问题和管理漏洞,从而结合相关信息和资料,总结经验教训,反映到环境方针政策中去,为制定和协调未来的环境和经济政策提供了一定的根据。

我国环境纠纷行政处理制度的现状及其缺陷

·我国环境纠纷行政处理制度的现状

我国目前尚未制定环境纠纷行政处理的专门立法,仅仅存在一些较为原则的零散规定。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 41 条第 2款规定:“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 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 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它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 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 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该条款是我国环境纠纷行政处理制度的法律依据。《环境保护法》中的“处理”一词由于立法用语模糊,曾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不同理解和争议。1992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在《关于正确理解和执行 < 环境保护法 > 第 41 条第 2 款的答复》中明确指出“因环境污染引起的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属于民事纠纷,当事人不服的, 可以向人民法院民事起诉,不能以作出处理决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由此明确了此处“处理”仅为行政机关居间的“调解”。

另外,《水污染防治法》第 86 条,《大气污染防治法》第 62 条,《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 61 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 84 条等单行法中均有相关条款对环境纠纷的行政处理作了规定。此外,许多地方性立法也作出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如《湖北省环境污染纠纷调解处理办法》、《河南省环境污染纠纷处理暂行办法》、《山东省环境污染纠纷调解处理办法》等等。

·我国环境纠纷行政处理制度的缺陷

我国缺乏解决环境纠纷的专门立法,仅仅存在一些较为原则的零散规定。相比较发达国家,如日本的《公害纠纷处理法》,美国的《行政解决纠纷法》和韩国《环境纠纷解决法》等,均对环境纠纷的行政处理作出专门规定。而我国而没有专门立法对环境纠纷行政处理机构、形式、程序等问题予以明确,不同法律规范之间也存在交叉和矛盾,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常常引发许多分歧与争议。

缺乏专门的环境纠纷行政处理机构。我国目前没有设立专门的环境纠纷处理机构,一般是由享有环境监督管理权的行政机关处理。然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既要执行环境法律法规和环境政策,又要追究违法责任,使得环境执法机关和环境司法机关合二为一,不符合公平的要求。另一方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作为政府的一个行政部门,没有专门的环境纠纷处理机构和人员编制,也没有专门的经费来源,无论在人事任命上还是在财政上都受其制约。这些因素决定了在解决环境纠纷时难以保证其独立性与中立性。

没有专门的环境纠纷行政处理程序。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及其他单行法中的相关条款中对于环境行政机关处理纠纷的范围、程序、期限等程序性问题都没有加以明确地规定,没有一套完整的、严格的程序规则以保障其处理环境纠纷的过程和结果的正当性和公正性,导致行政机关在处理过程中无法可依,操作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各地的实践不统一,影响处理结果的正当性。

环境行政机关之间缺乏协作。环境纠纷的复杂性决定了在很多情况下对其进行行政处理时需要多部门联动。然而我国环境纠纷行政处理制度一方面缺乏专门程序和规则体系,另一方面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的环境管理权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详尽的规定,以致于经常出现各个部门之间争夺权力,推诿责任的现象。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配合,加大了环境管理的难度和执法成本。

缺乏环境纠纷行政处理的救济机制。为充分保障纠纷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各国在制定行政处理程序的各个环节时,非常重视行政调解和行政裁决与诉讼的对接,以留下环境纠纷诉讼救济的最后通道,防止行政权对私权的过度干预。而在我国《环境保护法》第 41 条第 2款规定的“处理”指的是“调解”,目前实体法上未明确规定行政调解的法律效力,对调解协议在司法系统中的作用也缺乏规制。这种行政处理结果极易导致行政救济机制失效,当事人一旦反悔,调解协议将形同虚设。

完善我国环境纠纷行政处理制度

·整合法律资源,进行环境纠纷处理方面的专门立法

制度的建设应与立法同步进行,否则就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损害,甚至灾难。一项制度或一种程序如果得到了法律的确认,它就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性,它的操作和实施便成为可能。否则,制度或程序游离于法律之外,不仅使当事人无所适从,影响该制度或程序的效力的发挥,而且使整个社会离“法治社会”日渐遥远。任何行之有效的制度或程序都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因此,我国应该完善环境纠纷行政处理制度的立法。一方面,整合现有的法律资源,对我国环境保护法与单行法之间、各个单行法之间中环境纠纷行政处理相冲突的规定进行修改。另一方面,制定我国的环境纠纷行政处理的专门立法,具体规定环境纠纷行政处理的原则、专门机构、处理方式、管辖范围、处理程序和行政处理的救济方式等内容,形成一套完整的环境纠纷行政处理程序和规则体系。

·设立环境纠纷行政处理的专门机构

环境纠纷行政处理机构理应具有独立性与专业性,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处理结果的公正性及权威性。我国可设置独立的环境纠纷处理机构,并将其从行政机关体系中分离出来,使之在人事、财务上不受政府约束而具有相对独立性。另外,组成环境纠纷处理机构的人员应当多样化,除环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之外,还应当包括有环境保护、法学、医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社会环保团体的人士,此外还可以吸收有关企事业单位和群众代表。

·应当详细规定行政处理之程序

程序公正才能保证实体公正,进而保证处理结果的公正。而我国环境立法向来重实体轻程序,在环境纠纷行政处理上更是没有规定程序规则。在此,可以借鉴国外立法并结合我国的实践,将环境纠纷行政处理程序纳入法制轨道,具体详尽程序规则,增强可操作性和可实践性,以保证能够依照法定程序来救济实体权益,进而保障处理结果的公正性和可信度,实现解决环境纠纷的目的。

·建立健全与环境纠纷行政处理机制相关配套的法律制度和政策

环境纠纷行政处理制度的良好运行,还需要相配套的法律制度如信访制度、环境标准制度和环境损害责任保险制度等等的协调与配合,同时也离不开国家政策如财政政策、经济政策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各项制度的优势,使环境纠纷行政处理制度的实施产生良好的效果。

·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环境纠纷的复杂性和广泛性的特点,要求公众参与其中。因此要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其参与环境保护的能力和自觉性。同时,还应当完善公众参与形式,规定具体的参与程序,建立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机制,增强公众参与的有效性。通过这些措施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增强环境保护的社会力量,更有效地支持环境污染民事纠纷的行政处理。

环境监测中的废物处理 篇7

1 微藻的固定化技术

微藻的固定化技术主要有3种:包埋法、侵入吸附法和偶联法。包埋法的原理是将微藻细胞截留在水不溶性的凝胶聚合物的网络空间中, 通过聚合作用或通过离子网络形成, 或通过沉淀作用, 或改变溶剂、温度、p H使微藻细胞截留。该法操作简单, 且具有高的保留容量, 对细胞无毒性, 从理论上说细胞和载体间没有束缚, 对微生物活性影响小, 颗粒强度高, 适合大多数藻类的固定化, 因此包埋法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微藻固定化方法。包埋法常用的载体有:琼脂、藻酸盐、交叉菜糖、骨胶原和果胶等。侵入吸附法主要是利用微藻细胞的侵入和集落的特性, 微藻细胞可通过静电吸附结合在固相载体表面, 固相载体表面可形成单层和多层的微藻细胞层, 纤丝状藻类在固定化基质上具有侵入和集落的能力, 利用藻类的这一特性可将其固定在基质上。这种固定化技术操作简便, 成本低廉, 但吸附法可固定细胞量有限, 固定的细胞易脱落。吸附法常用的固相载体包括纤维素载体和无机载体, 这些固相载体往往还需进行表面修饰以增强对微藻的吸附力。偶联法主要是通过具有多个相同功能基团的偶联剂与微藻细胞表面的基团反应, 从而使微藻细胞相互连接呈网状结构而达到固定的目的。此方法操作简单, 固定的微藻细胞稳定, 但固定过程中的剧烈反应对微藻细胞会产生一定伤害, 影响微藻细胞活力。

就目前的研究进展而言, 微藻固定的3种方法中, 吸附法和包埋法具有操作相对简便、成本较低、对细胞伤害较小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但因为吸附法具有细胞保留量较小的弱点, 固包埋法成为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固定方法。

2 固定化对微藻的影响

微藻经固定化处理后, 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 微藻细胞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研究表明, 藻类细胞的形状受固定化影响不大, 但其细胞大小会受到一定影响, 海藻酸钠固定的丛粒藻平均直径增大约2倍, 而海藻酸钙固定的小球藻形成直径略小的细胞。有学者认为, 微藻细胞大小的改变是由于固定微藻细胞生理活动的改变和CO2在载体中的扩散受到限制等因素造成。藻类固定后, 微环境发生改变, 有一段“伤害期”或“适应期”, 生长率通常比自由细胞略低, 但最终产量高于自由细胞。

微藻经固定之后, 其生长和生理特性发生了变化, 其对氮、磷和重金属等物质的吸收和富集能力得到了提高。但目前这方面的机理研究还不系统, 有研究学者认为固定化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微藻的合成代谢活性, 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微藻的分解代谢活性, 延迟衰老。但另有研究表明固定化会对某些藻类细胞的正常新陈代谢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会使微藻细胞与载体间产生一定压力, 限制了微藻的活动范围。微藻细胞受到固定化载体的束缚, 细胞代谢过程受到影响, 细胞的生长分裂被抑制, 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微藻的生长速度。总之, 目前针对固定化技术对微藻影响的研究还不够系统, 许多影响机理还需进一步深化研究, 很多影响因素还需进一步系统研究。

3 微藻固定化技术在环境监测和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微藻是水相环境中的第一营养水平, 微藻细胞的比表面积高, 其对环境中不同的污染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因此在水环境监测中, 微藻可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测工具。微藻对抑制光合作用的化合物非常敏感, 如某些除草剂、重金属等, 其对污染物的敏感度比大多数鱼类和脊椎类动物都高。固定化微藻应用于水环境监测也得到了美国环保署、国际经合与发展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的认可。

固定化微藻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包括脱氮除磷、吸收污水中重金属、去除污染水体中的烃类化合物等。

微藻固定化后, 藻细胞密度高, 抗性提高, 反应速度快, 运行稳定可靠。固定化微藻能在生物处理装置内维持高浓度的生物量, 在处理装置体积相对减少的同时, 处理负荷得到显著提高。另外, 根据需要选择固定优势藻种, 可针对性地解决不同水体污染问题。例如, 处理含氮、磷丰富的生活污水, 可选择小球藻和栅藻等藻种;处理含酚类的印染废水, 以选择颤藻为主, 这样可提高对废水中的污染物的转化率或降解效率。De Bashan等的研究表明, 将小球藻固定到多聚糖凝胶中对生活污水具有较高的处理效果, 3 d内对NH4+和PO43-的去除率分别高达95%和99%, 而在同等条件下, 直接用悬浮态的藻细胞进行污水处理, 氮、磷的去除率仅为50%。Akhtar Nasreen等的研究表明固定化小球藻可以高效去除水溶液中的Cr3+, 吸附处理效率高达98%。

此外, 将藻和菌混合固定培养, 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有显著效果。薛嵘等的研究表明, 将藻与菌用改进的硫酸盐PVA固定化法混合固定, 并用于废水中脱氮除磷, 结果表明在不同藻菌比的情况下, 固定化系统对氮去除率均可达100%。

4 展望

微藻固定化技术在国外已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但我国微藻固定化技术研究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而微藻固定化方法大多因藻而异, 某种固定化方法只适应一定种类的微藻, 这对微藻固定化技术的应用推广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 寻找一种具有普遍性且成本较低的微藻固定化方法, 是微藻固定化技术及应用研究的当务之急。

固定化微藻技术在废水处理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因固定化材料昂贵、未开发出成型的固定化微藻传感器等因素限制, 还无法适用于大规模的废水处理, 其在污水处理和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还处于试验室研究阶段, 有待于今后从固定化对象选取、载体材料优化和高效反应器制备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 推动技术向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邱芳蕾.微藻固定化技术及底栖硅藻固定化培养研究现状[J].生命科学仪器, 2007, (5) :21-23.

[2]彭明江, 杨平, 等.固定化藻类去除氮、磷的研究进展[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5, 21 (6) :507-510.

曝气在环境工程水处理中的应用 篇8

1 曝气设备的分类与运用

曝气设备我们最初是应用在污水的处理中, 那么曝气技术就是我们在相关的设备中提炼并升级得来的, 此项技术十分实用我们现在的水处理。在最初, 曝气设备中主要包括一些平漂浮在水中的物体, 以及注入气体的仪器以及控制这些设备的装置。我们对实际的水处理是应用这些设备进行详细分析:首先, 需要利用曝气设备将水到一个设备里面, 再利用强大的气压将水喷洒出来, 喷洒的时候需要向一个固定的地方进行曝气。控制的装置会控制曝气设备像一个方向进行控制, 产生第一推动力, 保持着设备的正常运转;在实际应用的时候, 主要是通过控制装置对曝气设备进行控制。同时, 需要保证曝气设备的整个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结构简单;保证每部分都能翻到;做到小部分的资源消耗;正常的运转, 减少出现故障的次数;最重要的就是使用的时间够长, 具备一定的使用时间。

2 我国环境工程水处理中曝气设备分类

2.1 潜水射流曝气设备

潜水射流曝气设备就是说我们在进行应用的时候, 会将流动的水透过连接处的泵口进行处置, 其次应该加大对相关的技术进行管理保证曝气技术以及设备得到最大的应用。在对此项设备应用的时候, 可以将水输到混气的设备上, 加大气体与水的接触, 此外, 应该对这些资料进行相关的控制, 节约一定的资源, 实现最大范围的水处理。当气体与水混合在一起的时候, 需要利用扩散装置将一些污染物排放出去, 应该加大对一些排污装置、扩散装置等等的运用。需要保证我们在进行水处理的时候, 资源消耗最少, 并且能够使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同时, 保证水和空气有效地混合在一起, 并能够通过设备的处理有效地达到水处理的结果。

2.2 鼓风曝气设备

鼓风曝气设备也是我们常用的一种设备, 这个设备的工作原理就是将具有一定压力和风速的设备结合在一起, 通过对空气进行控制, 利用压力将空气与水混合, 再利用强劲的风速将这些混合气体的水进行处置, 我们做的工作就是加大空气与水的接触, 并进行有效地处理。我们用到的设备包括曝气的设备、鼓风的设备以及综合的控制器, 在进行曝气的时候, 需要利用控制器将相关的水进行曝气。在曝气之前, 需要对相关的设备以及整个系统进行详细设计, 综合地进行管理, 保证曝气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2.3 表面曝气设备

表面曝气设备可以运用马达直接实现曝气的作用, 可以将相关的技术进行布置, 应该将设备布置在表面, 打开快关的时候, 可以在表面进行曝气。在曝气时, 利用马达的冲力将水喷射在空气中, 加大水与空气的接触, 可以加大马达的马力, 加大水的处理。利用表面曝气设备的时候, 应该加大对相关一系列设备的应用, 此外应该积极寻求正常的处置。可以对喷射到空气中的水汽进行搅拌, 加大水与空气的接触, 所以应该进行较大设备的应用。

3 曝气在环境工程水处理中的运用分析

通过对上述设备的分析, 我们得知在进行水处理的时候, 应该加大水与空气的接触。在进行处理的时候, 可以借助外力的作用, 例如, 应该对相设备马力进行详细的要求, 保证曝气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为了有更大曝气作用, 就会引用高消耗的设备, 但是在进行水处理的时候, 应该本着节约的原则, 也就是用最小的代价, 换取最大的利润。在进行曝气装置运用的时候, 应该对相关设备的性能和技术标准进行对比, 保证曝气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 人将会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被污染的环境进行处理。文章着重介绍了水处理的技术, 应该加大对水资源的处理,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我们应该加大对水处理技术的研究, 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 积极进行自己的自主研发。还应该借助国外一些先进的技术, 吸取先进的经验,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研究出适合我国的水处理技术。当技术或者设备研发出来的时候, 需要进行试验, 根据试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加以改正,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摘要:随着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深入, 我们越来越重视环境的保护, 也在此期间发明了需对环境整治的技术。曝气技术是进行环境工程中水处理的主要技术, 这项技术的应用时候, 可以用很少的资源消耗, 进行较大体积的水处理, 总的来说就是节约资源。由于我国的水资源十分有限, 并且有一部分水资源被污染了, 需要对曝气技术进行广泛应用,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鉴于此, 文章对曝气技术在环境工程的水处理的应用进行研究, 仅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工程,水处理,曝气技术

参考文献

[1]李波.曝气在环境工程水处理中的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 (3) :53-54.

环境监测中的废物处理 篇9

1 生化处理技术

生化处理就是通过微生物来对有机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消化和分解, 从这个过程中得到碳和能源。根据生化反应的不同可以将生化处理技术分为好氧与厌氧两种。好氧降解中, 有机物质被完全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 降解比较彻底, 效率也高, 是生化处理技术的主要方法。厌氧降解中是改变有机物质的化学结构, 反应需要的时间较长, 但能够降低有机废水中有机物质的浓度, 也能够降解一些难降解的有机物质, 因此也有着重要的地位[1]。

1.1 好氧降解

1.1.1 活性污泥降解方法

这种方法属于好氧降解技术中最传统的, 其中的活性污泥实际上是微生物生长于繁殖之后形成的絮凝体, 这种物质有着非常强的吸附于分解有机物质的能力, 而且自身的凝聚性较好。具体的方法就是在有机废水中曝气供氧来使微生物形成活性污泥, 从而降解有机物质。

1.1.2 生物膜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在有机废水中添加微生物附着的介质来进行有机物质分解, 微生物在介质表面不断地生长和繁殖就会形成膜, 这些膜对污水进行净化。随着生物膜不断地分解有机物质, 微生物会不断的生长, 因此生物膜也会越来越厚, 在着过过程中在生物膜的内部就会形成一种微生物生长的兼氧与厌氧的环境, 因此生物膜法中其实也有着一部分厌氧降解的作用[2]。随着生物膜厚度的增加, 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会自动脱落成为污泥, 介质的表面会重新生长微生物从而形成新的生物膜来净化污水。

1.2 厌氧降解技术

在酿酒、制酱等领域中, 厌氧技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但是直到1881年才得以在水环境保护中得到应用。随着技术不断的完善和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 人们渐渐认识到了厌氧降解技术产能高、能耗小的优点, 研发出了厌氧滤池、厌氧流化床、厌氧生物转盘等厌氧反应器。这些厌氧反应器都有着共同的特点:有机负荷比较大、反应时间有所缩短。近几年来, 厌氧技术逐渐应用到了工业、农业、养殖业等高中低不同浓度的有机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中。但是厌氧降解技术产出的水质不能够达到排放标准, “后处理”成为了技术最重要的缺陷。

2 生物自然净化技术

2.1 生物塘

在水中培植大量的生长快速的水生植物就形成了生物塘,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水生植物的吸收和收获来讲有机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带走, 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作用[3]。在生物塘中增加曝氧系统就会形成氧化塘, 能够在生物塘中兼具好氧降解的功能。传统的生物塘存在面积大、处理时间长、出水不合格等缺陷, 在不断地改进过程中总结出了解决这些缺陷的几点措施:高效水生植物的培育、实现生物塘综合处理等。

2.2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发展的基础是污染灌溉, 这种方法投资与能耗都非常低, 而且还能够为农作物提供肥力。将污水经过一级和二级处理之后就用于灌溉系统。沼泽、泥潭与水域边缘地带等都属于湿地, 水体、这种条件之下发育的土壤、适应这种环境的动植物就组成了整个的湿地环境。人工湿地就是指通过人工建造于湿地功能相似的系统, 由于保护水资源与改善水生态环境。人工湿地包括表面流型、潜流型、垂直流型三种, 其中垂直流型应用最为广泛。

3 环境生物技术的展望

生物环境技术不断发展的动力与目的都是提高污水处理效率、降低技术应用成本。难降解有机物质、高浓度有机废水和去氮除磷问题是当前有机污水治理的主要难点和方向, 是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方向。

3.1 实现的工艺优化组合

不同的工艺通过优化组合就能够实现优势互补, 是生物降解技术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例如好氧降解与厌氧降解实现组合能够克服好氧负荷率小于去氮除磷效果差的缺点, 克服厌氧处理时间较长与出水水质不高的缺点。

3.2 与其他技术相结合

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需要其他科学技术的配合, 要将环境生物技术与其他的技术结合起来才能够提高处理的效果。高效生物技术与光、电的结合能够由于有毒有害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 例如如光催化氧化-生物处理新技术、电化学高级氧化-高效生物处理技术等。环境生物技术不断地与计算机、电子信息等技术的结合, 逐渐实现了环境生物技术的自动化与模块化。

3.3 难降解有机物质的处理

在微生物群体中占优势的与降解力较高的菌种都属于优势菌。可以通过自然筛选驯化、混合培养、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方式来培养优势菌种。这些优势高效菌种能够用来对难降解的有机物质进行处理, 是现代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热点之一。

3.4 生物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能够实现自动连续监测, 能够判断污染的发展趋势、探索污染物的转化与降解规律、检测污染物突变的原因、分析污染的来源等。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对生物环境污染的监测有着积极地作用, 使其更加的方便、快捷、灵敏、全面, 而且还具有廉价、简单、快速等优点。

4 总结

水领域中应用的技术种类有很多种, 每种技术都有各自的优点和适用的范围。环境生物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本身或者去其产物来对水污染进行治理, 微生物和植物是生物主体, 微生物主要是发挥降解功能来净化有机污水中的有机物质, 而植物主要是通过吸收功能来实现治理有机污水。这种技术效率较高、投入较大、安全性好、适用范围广, 应该在有机废水的处理过程中积极推广。

摘要:对于大多数的国家来说, 有机质为主的水污染是水环境保护过程中的首要问题, 有机质水污染形成的原因包括城市生活污水与工业、农业等有机废水的排放。生物环境技术成为了当前处理有机废水最主要的方法, 主要是由于其效率高、能耗地、处理速度快、适用性好及安全性好等特点。本文主要介绍了生物环境技术中的好氧与厌氧处理工艺、人工池塘和湿地的方法与应用。

关键词:有机废水,生物环境技术,综述

参考文献

[1]盛永忠.生物技术在废纸生产包装纸与纸板废水处理中的应用[C]//山东造纸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山东造纸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03 (09) :19-24.

[2]胡颖慧, 郑广宏, 王磊.纳米TiO_2在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其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J].工业水处理, 2010, 12 (11) :11-13.

环境监测中的废物处理 篇10

及时准确地从地表沉降监测数据中提取真实有效的实时监测信息, 并发现数据异常, 使变形异常情况与矿区地表监测数据相一致, 为煤矿采空区的安全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是地表沉降监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和任务。小波分析是在傅里叶变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隶属于近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泛函分析[1]。近年来, 小波分析的理论和应用也逐渐应用到测绘领域, 被测绘界学者认可并接受。在矿区沉陷监测数据处理中应用小波分析理论, 既有开拓研究领域促进学科交叉的理论意义, 同时又有解决沉陷监测观测误差、扩宽误差处理新思路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小波分析的方法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 去除干扰信号, 为采空区的治理提供更为可靠和精确的信息。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的主要任务是采用相关的数学模型对观测值曲线进行逼近和拟合, 找出规律, 及时为被监测物体的变形预测分析提供支持。近年来, 变形监测的数据处理主要有人工神经网络、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卡尔曼滤波法、指数平滑、灰色系统分析、频谱分析法、小波分析法等方法[2,3,4,5,6,7]。小波分析近几年在国内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小波的各种优良特性在相关应用中都表现得非常出众。本文主要对基于小波分析的变形监测的数据处理进行探讨, 最后结合实际应用加以分析。

1 小波的定义

小波 (wavelet) , 就是“微小的波纹”的意思。小波本质上在一个相对有限时间周期内生成和衰减, 仅在有限的区域内有非零值, 并迅速衰减为零。

定义:如果ψ (t) ∈L2 (R) , 并且满足允许性条件[1]:

则ψ (t) 为一个母小波 (也称小波基、积分小波) 。其中是ψ (t) 的傅里叶变换。把母小波平移和伸缩, 可得到式 (2) 表示的一组小波序列:

式中, b为平移因子;a为尺度因子。

将信号在这个函数系上进行分解, 就得到了连续小波变换的定义。

定义:设g (t) ∈L2R, 则对其可允许小波函数ψa, b (t) 的连续小波变换为:

式中, (Wψg) (a, b) 为信号在固定小波函数ψa, b (t) 上的分量, 为小波系数, 对参数a和b进行展开以后, 就能够得到任意精度、任意时刻的频谱。通过a伸缩调节基小波, 且a增加, 小波分析区域增加, 时域分辨降低。

2 小波去噪原理

变形监测数据中包含有噪声, 也就是观测误差, 噪声的存在会影响到数据分析的精度, 为了排除或减弱这种影响, 提高数据分析的精度, 通常会采用滤波的方式对监测数据进行预处理以去除噪声。小波去噪的目的就是要把无用的噪声从原始信号中剔除出来, 保留有效信号。小波去噪的核心是对信号进行小波分解, 然后对小波系数进行阈值化处理, 包括小波系数量化处理与相关阈值的选择。在阈值去噪过程中, 阈值大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去噪的效果, 在系数量化方面有硬阈值法和软阈值法。

2.1 小波变换去噪模型

信号f (n) 中包含有其他干扰信号时记作s (n) , 则去噪模型可以用式 (4) 表示:

式中, e (n) 为噪声 (干扰信号) ;ξ为噪声强度。

那么, 小波变换去噪如图1所示。

2.2 小波变换的数据去噪步骤

通过小波变换去除噪声, 一般包括以下几步[8]:

(1) 小波分解过程。选择一种小波, 对原始信号进行N层小波分解。

原始信号s可分解成小波近似分解a与小波细节分解d之和。

小波系数W=[Wa, Wd]的分量, 乘以基函数, 形成小波分解:

小波近似系数Wa×A基函数=近似分解

小波细节系数Wd×D基函数=细节分解

(2) 阈值作用过程。对分解所得到的各层系数确定一个适当的阈值, 然后采用给出的阈值对细节系数去噪。

(3) 信号重建过程。把通过去噪处理的系数进行重建回到原信号。

上述过程是基于这样的假设, 去噪信号在频域内的能量分布比较集中, 通过上述步骤应用阈值的作用方法除去绝对值不大于等于设定值的小波系数, 从而达到降噪的效果。

2.3 小波变换去噪效果评价

针对不同情况, 小波去噪评价方法不同, 但衡量去噪的效果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 均方根误差 (RMSE) 。均方根误差是指原始数据与去噪后的数据之间的方差的平方根:

其中, f (n) 为原始数据;为小波去噪后的数据。均方根误差越小, 去噪效果越好。

(2) 偏差 (BIAS) 。BIAS是指原始数据与去噪后的数据之间的偏差。

通常去噪后的数据与原始数据偏差越小越好。

(3) 信噪比 (SNR) 。信噪比是衡量数据中噪声的常用指标, 因而常被用来衡量去噪效果的方式, 信噪比越高则滤波效果越好。信噪比单位是分贝, 计算式定义如下:

式中, powersignal为真实数据的能量;powernoise为噪声的能量。

由以上标准的定义可以看出, 均方根误差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评价方法, 偏差和信噪比这2种方法都与均方根误差有着一定联系, 或者说包含在其中, 也就是说通过均方根误差就可以反映数据去噪的效果, 因此, 本文采用均方根误差作为衡量去噪效果的方法。一般而言, 重构信号光滑性越好, 则去噪方法越好。

3 应用实例

某矿区地表设置一个沉降监测点, 对该监测点进行40次沉降变形观测, 观测数据见表1。

mm

根据观测数据得到的变形信号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 原始变形监测信号中包含有随机噪声, 因此只有对原始变形监测信号进行降噪处理, 减弱或去除噪声信号的影响, 才能获得变形的真实信息。

Sym N系列小波由于具有较好的紧支性、正交性、正则性和近似对称性, 同时还有Mallat快速算法的优点, 时域分析性也很好[9], 因此适合处理包含奇异性的地表沉降监测数据, 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采用Sym N系列来进行去噪处理。由于地表沉降监测数据量比较小, 因此这里选择小波分解层数为3层, 分解结果如图3所示。

原始信号 (s) 以及对原始数据使用Sym4小波进行三层分解后得到的细节信号 (d1, d2, d3) 和近似信号 (a) 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近似信号 (a) 已经非常光滑, 并且随着层数的增加, 细节信号分辨率也逐渐变大。对三层细节信号分别确定相应的阈值进行信号重构。

本文采用Sym4小波基于Stein无偏似然估计SURE阈值的软阈值方法和硬阈值方法对沉降变形监测数据进行去噪处理 (图4、图5) 。软阈值、硬阈值去噪后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33 4, 0.179 7。

由图4和图5可以看出, 采用硬阈值法进行去噪处理后的曲线相对比较粗糙, 而使用软阈值法进行去噪效果相对更为明显, 信号重构后曲线光滑性明显比硬阈值法好。

4 结论

采用小波分析法进行信号去噪, 不但能有效将原始观测数据中高频噪声去除, 还可从被噪声污染的观测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 最大限度将观测数据中形变特征保留下来, 这样就能获得被监测对象真实变化规律, 适用于变形监测数据计算和处理。

参考文献

[1]冉启文.小波变换与分数傅里叶变换理论及应用[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1.

[2]张正禄, 黄全义, 文鸿雁, 等.工程的变形监测分析与预报[M].北京:测绘出版社, 2007.

[3]陆立, 胡晓丽, 王春华, 等.用时间序列分析法进行建筑物沉降观测数据处理的研究[J].测绘科学, 2004, 29 (6) :76-78.

[4]徐秀杰, 黄张裕, 凌晨阳.基于小波分析的灰色组合模型在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工程勘察, 2014 (4) :80-83.

[5]麻凤海, 杨帆.地层沉陷的数值模拟应用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1, 20 (3) :257-261.

[6]张安兵, 高井祥, 张兆江.数据预处理条件下的神经网络开采沉陷预计模型研究[J].测绘科学, 2008, 33 (4) :47-49.

[7]胡纪元, 文鸿雁, 周吕, 等.遗传小波神经网络在大坝变形预测中的应用[J].人民黄河, 2014, 36 (10) :126-128.

[8]杨建国.小波分析及其工程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环境监测中的废物处理 篇11

企业环境会计研究发展过程中,就环境会计的账务处理方法形成两种意见,一是将环境财务会计纳入现行企业财务会计体系,与现行企业财务会计融合;二是建立独立的企业环境财务会计体系。笔者从企业环境会计发展和会计核算要求的现实出发,选择第一种环境会计模式,并试图据此设计企业环境资产的业务处理程序。

一、环境资产账户的设置选择

将环境会计与现行会计融合的企业会计模式也可以称为一体化企业会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环境会计要素的具体处理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为环境会计要素设立独立的一级会计账户,突出环境会计要素的重要性和独立性;二是在现有会计账户体系内,考虑环境会计要素的功能与现行会计要素的对应关系,设立二级明细账户进行核算。到目前为止,大多数著述者主张建立独立对应的环境会计要素一级账户,独立计量、核算环境要素信息,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较为容易地编制相对独立的环境会计报表,同时显示对环境会计的重视。从各方面来说,应当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笔者还是选择第二种方式作为环境会计具体处理的最佳考虑。这种选择的出发点在于:一是笔者把企业的环境保护活动看成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一部分,是与其生产经营活动相辅相成的。在非专业污染治理或环境保护企业的环境活动中,主要是针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或可能产生的污染、环境破坏事项进行治理或防治。正如前文所说,非专业污染治理或环境保护企业的环保活动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为此而付出的经济代价,也应构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经营成本的一部分,应当纳入企业生产成本核算的范畴之中。二是如此处理不影响将环境会计要素按照独立的一级账户处理方式下环境会计要素的计量、归纳、核算与报告目标的实现。三是既可以继续保持现有会计体系的稳定性,又可以满足环境管理事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要。

二、企业环境资产的计量与核算

计量就是按照相关规则确定物体或事项的数额。会计计量就是遵循会计法规、准则或制度,对分类会计要素的具体载体或事项的相关金额进行确定、分配的会计程序。具体到环境资产的计量,就是在环境资产确认的基础上,将具体交易或事项中发生的金额,按照相应的经济规律和会计规范的要求,分配给相对应的环境资产载体的过程。会计计量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计量基础,解决采用何种价值观念估计某种会计要素的计量;二是计量界限,解决哪些价值量计入某种会计要素的载体之中。

(一)计量基础。在计量基础选择上,应当考虑到两点:一是计量属性的选择。部分环境会计的研究者认为,环境会计应当使用多重计量属性,包括货币计量基础和非货币计量基础。笔者认为,会计的基本计量基础就是价值计量,其它物理量计量只能是作为会计计量基础的辅助性工具。事实上,会计核算一直将其他生产核算的计量标准作为辅助性、基础性的计量前提加以应用(很多情况下,价值核算是以物理量核算为基础的),这些非货币计量的过程,有的由车间核算员完成,有的完全由非核算人员完成。环境会计研究者讨论的非货币环境会计计量工作,大多不是由会计人员直接完成的,而是由专业技术人员测定和计量的;大多数学者还是坚持以货币为环境会计的计量属性,即使主张多计量属性的,也还是坚持货币计量属性的主导地位。二是关于货币计量属性条件下的计量基础选择。会计上一般选择以货币为计量属性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额”、“未来现金流现值”等价值观念作为会计核算的价值基础,最新会计准则还引入了“公允价值”观念。传统的财务会计在资产确认时,一般采用“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而管理会计则更多地关注“可变现净额”和“未来现金流现值”。现代会计中,则有很大的融合性,财务会计在其会计要素的计量与核算中,较多地使用了“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额”和“未来现金流现值”、“公允价值”的价值基础。在会计计量中,对于交易过程取得的资产,如果其市场价值没有发生较大波动,一般以交易时的价格,即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不能确定交易价格的,如接受捐赠的资产,能够确定其历史成本且现实价值也没有严重背离历史成本的,仍可按历史成本计量;如果历史成本来源不易取得,或者与现行市价有较大差异,则应选择现行市价作为计量基础。如果上述计量的相关资料均不易取得,也可以用“可变现净额”、“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计量基础。对于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产,在持有期间由于市场环境、资产的自然状态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资产的市场功效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价值表现的上下波动,导致原来的入账金额不能体现当前该资产的实际市场价格(可变现金额),甚至发生严重的背离,引发会计报告信息与企业资产实际收益能力和价值金额表现的扭曲,这时需要对企业拥有的资产进行重新估价。对于现行市价严重低于其账面金额的资产,需要以“现行市价”或“可变现净额”为计量基础,重新估价,并及时反映和报告该类信息;“公允价价值”的引入,对企业环境资产的计量又提供了一种更加符合市场定价的讲属性。

企业环境资产的计量与企业一般资产计量有着紧密的联系,企业会计计量的原理和方法均可以运用到环境资产的计量工作中,环境资产计量也不需要提出一些新的计量基础和方法。比如,对于“环境工程与设备”、“环境保护专有技术”、“其他资本化环境费用”、“环保基金存款”、排污权等环境资产的计量,均可以按照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规定直接进行该类资产的计量。比较困难的问题在于:那些以自然生态环境组成部分存在的、非交易或授权过程形成的环境资源,它们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确实存在影响、但其单独又很难产生财务效果,是否需要将该类环境资源纳入环境资产范围?应如何进行计量?确实是一个难题。因为我们无法否认:这些资源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或者是可以共同使用的可为企业带来现实收益的资源,更不能否认它会对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形成具有现实作用或贡献。换句话说,它符合企业资产的定义要求的主要条件,只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交易或事项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资产项目来明确其价值形成过程。笔者认为:该种资源的功效也是基于企业过去的相关活动,只是这些日常管理、经营和维护工作表现为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没有将其资本化,作为独立的环境资产去关心它的质量、功效的变化而已。日常发生的该类资产的管理、经营和维护开支,一般作为企业的管理费用列支了。是否有必要独立考察该类环境资产的计量问题,值得考虑。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可以将这些环境资产视为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在相关资产账户和资产负债表中不进行反映和处理。

(二)计量范畴(金额范围)。企业环境资产计量范畴,主要研究对于具体的交易和事项中的环境资产,与该项资产相关的交易过程中的哪些金额应当计入资产价值,哪些不应计入资产价值之中。其中划分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是资产计量的关键问题。

在长期环境资产的计量方面,重点是要处理好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划分。对于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环保设备、环境保护专有技术等长期环境资产,完全可以依据现有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规定,按照企业主要工程建设、生产用机械设备、一般无形资产的计量基础和计量原则执行,没有必要考虑重新研究该类长期环境资产计量的特殊性(不存在特殊性)。例如:对于环保设备的构建(需要建设或安装),可以把设备购买支出、安装支出(材料费、人工费等)、调试费用、建设完成交付使用前的贷款利息费用)作为该项环境资产的构建支出的内容予以资本化,形成该环保设施、设备的价值;而对于发生的采购费用、建设过程中的共同管理费用、竣工结算并交付使用后的项目贷款利息,可以不予资本化,作为当期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从会计核算过程来看,环保工程建设的核算与企业其他固定资产的构建核算没有什么实质的区别,为了单独确认和计量环保工程的建造成本,反映企业环保投资状况,有必要设立独立的明细账户专门反映环保工程的建造过程和预算执行情况。如果企业使用了借入的环保基金建造环保工程,则相应的支付业务应从“银行存款——环保基金存款”账户支出,除此之外,与现行会计体系处理固定资产构建事项的会计程序和所遵循的会计原则,没有什么不同。

对于环保专有技术、专利权的无形资产,排污权等递耗环境资产、流动性环境资产,均可以在现有准则和制度框架下进行计量和核算,笔者在此就不一一举例说明。

在环境资产计量与核算方面比较难以处理的还是以自然生态环境状态存在的、非交易或非授权过程形成的环境资产。对于通过交易或授权经营而获取的矿产资源、水库、养殖基地等生态环境资产可以计算取得成本,并可以按取得成本进行计量与核算。矿产资源可以按当期开发量占预期可供开采储量的比例摊销取得成本;水库、养殖基地可以按照可使用年限摊销取得成本。有一点值得关注:如果企业长期拥有水库等类似的环境资源性资产,一定会发生维护成本,但水库这类资产的自身价值并不因为使用而降低,有时还会因为逐步合理开发和利用而提高。如果限定一个摊销期限,并在这个期限结束时将资产价值全部摊销完毕,就会形成无账面价值的巨大资产。因此,如何处理这类资产的价值摊销是一个棘手问题。同样棘手的环境资产项目是不通过交易或授权过程为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自我积累形成的生态环境资源,如清洁的生产环境、通过改造、治理形成的厂区生态等,这些环境资产在其形成过程中,无疑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一般情况下,企业不会将这些支出资本化为该环境资产的取得或形成成本之中,大多作为当期费用处理。如果将这类环境资源定义为环境资产,就会形成零成本环境资产。

环境监测中的废物处理 篇12

本文针对发生中断后实际环境条件的改变,将环境试验的中断分为以下三种情况,并且根据这三种情况举例说明如何进行中断处理。

1 允许误差范围内的中断

当中断期间的试验条件保持在试验所允许的误差之内,不构成一次中断。因此,不需要修改试验的持续时间,中断的时间可以作为总的试验时间的一部分。例如,GB9706.1-2007中4.10潮湿预处理的试验,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93%±3%,空气温度保持在20℃~32℃这一范围内任何适当的温度值t±20℃之内。如果试验发生中断,并在实验人员采取相应的中断处理措施之前,这段时间内的环境试验箱内实际湿度保持在93%±3%,温度保持在20℃-32℃之间的话,则不构成环境试验中断,中断的时间可以作为总的试验时间的一部分。

2 未达到试验条件的中断

当中断期间的试验条件降到最小允许值之下,即环境应力严酷度低于规定条件而造成试验中断时,应立即对试品进行外观检查以及工作性能检测,如果未发现损伤和性能降低,则在试验条件偏离点开始继续进行,直到试件重新稳定在所要求的试验条件。其试验时间为中断前的时间和重新稳定后的时间之和。

例如,GB/T14710—93中对低温贮存试验的条件要求为将试品在-40℃的条件下存放4小时。如果在这4小时期间,试验发生中断,并在实验人员采取相应措施的中断处理措施之前,环境试验箱内实际温度高于了标准要求的-40℃,比如温度回升到了-10℃,那么在对试品进行外观检查及工作性能的检测后未发现损伤及性能的降低,则在-10℃这一温度点重新将试验温度将到-40℃直到温度稳定。试验时间为发生中断前的时间和重新稳定到-40℃之后的时间累加,累加达到4小时则试验结束。中断期间的时间不列入试验所要求的时间之和。

3 超过试验条件的中断

如果发生超过试验条件的中断,最好的办法是停止试验,用一个新的试品重新试验,因为超过试验条件可能损坏试品,引起在其他情况下可能不会发生的后续故障。所以,超过试验条件很可能导致试验结果无效,除非能证明超过试验条件对试品没有任何影响。不过,如果试验产生的损害只是试品中的某一部分,而这一部分对所收集的数据没有影响,则可以修复试品后重新进行试验,直至完成规定的试验时间。其试验时间为中断前的时间和重新稳定后的时间之和。

例如:GB/T14710—93中要求的环境试验项目有九项,其推荐的试验顺序如下:

(1)额定工作低温试验;

(2)低温贮存试验;

(3)额定工作高温试验;

(4)高温贮存试验;

(5)额定湿热试验;

(6)湿热贮存试验;

(7)振动试验:

(8)碰撞试验;

(9)运输试验。

当在做(3)额定工作高温试验时,在所要求的条件(属于第三组别的设备至少在50℃条件下工作1小时)内发生中断时刻起,直至实验人员采取相应的中断处理措施之前这段时间内,环境试验箱内实际温度高于了标准要求的50℃,比如温度升至60℃,那么在对试品进行外观检查及工作性能的检测。如果检测到只是单纯的如设备底部用的支撑胶垫受到温度影响损坏,而且知道这是超温所致的设备唯一损坏,则将发生中断前的试验时间和重新稳定在50℃之后的试验时间累加,作为最终试验时间。中断期间的时间不计入试验所要求的时间之内。

不过,在之后一项的试验(4)高温贮存试验,或者是更后面的(5)额定湿热试验以及再后面的几项试验中,如果试品出现故障,试验不能通过,则很有可能是由于(4)额定工作高温试验时超过试验条件所致。所以发生超过试验的情况后,在修复和继续进行试验之前与客户进行协调,目的是为了避免当试品在剩余的试验工作中发生故障时出现异议。

4 总结

本预案结合实际,对GB/T14710—93中未涉及而实际检测试验中会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处理方案,有效提高试验的准确性,强化了试验过程的完整性,使医用电气设备环境试验的要求及方法更加标准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用电气设备环境要求及试验方法

[3]国防部试验方法标准环境工程考虑和实验室试验

上一篇:中药保留灌肠法下一篇:无声的自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