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线路工程教育(共10篇)
电子线路工程教育 篇1
专业认知教育让学生了解并具备本专业所学知识与技能, 明确专业学习的目的和内容的基础之上, 感受职业特点、工作内容, 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有较清晰的整体认知[1]。专业认知会影响到大学生对学习的满意程度和倦怠程度, 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并进而最终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个人成长。如何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得到有效的专业认知教育, 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动力, 缩短学生专业学习与就业行业的距离, 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1、专业认知教育现状
随着科技发展, 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 学科也被划分的越来越细, 专业越来越多。大学生们大多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就已选定 (或被选定) 了专业。选择学校和专业主要受父母和朋友的影响, 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很大, 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等缺乏了解。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欠缺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 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所学课程、培养目标、专业理想、就业方向等等缺乏了解, 经调查得知,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要在上学一年后, 还是表示不了解所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究其原因, 主要是学校专业认知教育的力度有待加强, 虽然近几年来, 学校逐步认识到了专业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了学生的专业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理想, 但调查显示, 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学校的专业教育不满意。
其次, 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与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联系没有清晰的认知, 学生学习专业课时根本不知道为何需要这些知识, 也就无法投入, 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积极性不高, 等知道了这些知识的用途, 那些课程已煮成“夹生饭”, 再补也来不及了, 从而造就了大量基本不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 所以多数大学生在毕业时都忘记了所学的知识,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尤为严重, 因为他们要掌握的知识与实践紧密相关, 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很难让其明白工程学的真谛, 进入社会后被认为“实践技能差、无工作能力”是必然的。尽管针对这种情况各个学校加大了实验教学课时, 提高设计型实验的比例, 强化技能训练, 但是现有的实验和设计教学设备内容多半是固定的, 无法变化, 学生使用两、三次后, 便感到枯燥乏味, 加上设备有限无法让每一学生都能从容地使用, 学生很快失去学习热情。如何构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教学环境, 来激发学生们专业学习的动机, 培养其整合专业知识的能力, 完成系统的开发, 并得以提高他们认知、规划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是当前所迫切待解决的问题。
2、专业认知教育的实践途径
2.1 加强入学专业认知教育
从大学生进入校门起就针对性进行专业教育, 让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性质、历史、学科地位、社会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大学喜欢专业、热爱专业的积极情感, 从而为提高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2]。通过开设专业认知课程, 请专业课教师或有关专家讲解专业特点、专业优势, 帮助学生及早树立正确的专业理想, 从理论知识的角度介绍电子信息工程各领域的基本情况, 如计算机, 通信工程, 自动化, 电子技术等。并从技术应用的角度介绍电子信息工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求覆盖面广, 而且必须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 适当介绍一些国际最新研究进展。这种讲授内容要求既可以覆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各方面, 又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开拓学生眼界, 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方式转变。教师的选择主要以学术造诣较高的老师主, 同时兼顾了教师的不同专业背景、年龄层次和讲授风格, 以期望达到最佳效果。认知课程, 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 获取专业知识点信息的方式有限, 所以适合于学生入校之初的专业启蒙教育。
2.2 加强专业认知实习
认知实习作为理工科专业的实习教学内容第一环节, 实习时间一般为1周至4周, 实习过程一般包括实习动员;参观企业;与企业员工交流;调查分析;撰写实习报告。实习内容涉及与电子信息行业相关的多个方面,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论结合实际、直观了解专业的机会。让学生对企业、行业和职业有初步的认识,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明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形成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认同感, 树立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信心, 以达到学生职业认知的目的。通过认知实习, 学生把专业基础知识同实践结合起来, 巩固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效果, 了解本专业知识在相关行业领域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初步了解工作岗位的实际运行情况, 对专业学习方法, 尤其是如何理论结合实际, 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让能力得到综合提升, 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意识, 激发了专业学习热情。认识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大二进行。大一新生通过专业启蒙教育对本专业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而大二开始进入专业课的学习, 此时开展认识实习承前启后, 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与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联系有清晰的认知, 从而克服被动盲目的学习模式,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为进一步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2.3 确立合适的专业认知工程实践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工科专业, 要掌握的知识与实践紧密相关, 专业认知的工程训练最好让学生每个人能够参与工程实践项目的实施过程, 通过与所学专业相关工程实践项目的实施, 能够促使参与者提高对专业的认识, 促进参与者主动学习;要搭建学生工程项目综合实践平台, 引导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团队参与工程实践活动。学生在参与工程实践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综合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 在做中学, 真正去体验这个过程, 从中掌握工程学的实质, 提高认知、规划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从而促使课堂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得到升华。工程实践项目的实施使学生能对自己学习、从事的专业有个感性认识, 知道哪些东西是自己专业将要遇到的、用到的。对所学专业的技术内涵有个初步的认识, 主要涉及些什么?需要掌握些什么?通过实践初步学会解决工程问题的思维方式、解决方法, 从中学那种应试、解题思维模式中走出来, 学会合作、交流, 知道现实中有约束条件, 学会根据需要、问题自己查找资料, 寻求可以获得的资源。了解一些工程领域的工具、设备的用途, 知道用什么样的手段可以做成所需的东西, 掌握一些基本技能, 从而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具备基本的工艺意识, 为专业课学习内容提供实践。学校在大学生工程实践活动中提供一些项目参考指导确保了大学生工程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增加了大学生工程实践活动的培养效果[3]。引导学生根据项目课题需要组织团队, 发挥团队的力量确保实践活动的质量。同时, 还能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和集体观念, 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聘请热心的专业指导教师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支持和指导, 进一步提高工程实践项目的有效性。工程实践项目的实施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探索、寻找和总结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从而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 在应用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的认识, 激发了学生们专业学习的动机, 培养其整合专业知识的能力。
2.4 完善实习基地建设
建设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校内实践基地, 同时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完善企业实践基地建设, 为学生开展专业工程实践活动提供阵地支持。做好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对于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基地的建立能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接触本行业实际应用的技术、技能, 有充分的机会实现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的完美结合, 学生可以在学中做、做中学, 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对行业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力。
3、结语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认识教育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 培养专业意识, 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动力, 通过大一入学专业认识课程, 大二专业认识实习, 和大三大四的专业工程训练能有效的实施专业认识教育, 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动力, 缩短学生专业学习与就业行业的距离。
参考文献
[1]蔡笑.基于高职生专业认知教育的重要性及其起步最佳时机的再认识[M].职业时空, 2009, 10 (20) .
[2]张弘.大学生专业认同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主动学习的中介作用[M].网络财富, 2010, 7 (8) .
[3]鹿晓阳.打造“三维实践”体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M].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8 (15) .
电子白板,铺就轻松高效识字路 篇2
一、灵活交互,字源识字显情理
1.标注书写——图文结合巧识字
低年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抽象字符的识记有一定的困难。笔者在教学中,恰当地利用白板的及时标注书写功能,引导学生根据象形字的构字特点,结合图画进行教学,很好地将抽象符号转变为具体图象,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记忆效率。
在教学苏教版一下《识字3》时,关于“燕”字的教学如下:
师出示图片:
师:小朋友们,看看第一幅画,猜猜这是什么鸟?
生:小燕子。
师:真聪明,一眼就看出来了。看看第二幅画,这里还藏着一个汉字,猜猜这又是什么?
生:这个字是燕子的“燕”。
师:说得真好!你知道这个字的各个部分分别表示小燕子的什么,谁来告诉大家呀?
一年级的小朋友瞬间来了兴致,纷纷要求上白板告诉大家,稚嫩的小手用白板笔圈出了小燕子的头,翅膀,身子,还有尾巴,形象直观地将抽象的汉字变成了形象的图片。这样,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识记笔画繁多的“燕”就成了轻而易举地事情。
2.拖动副本——及时总结找规律
据《说文解字》记载,汉字中的独体字只占一小部分,而形声字却要站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可见,先学一部分基本字(独体字),再借助基本字学习形声字,是识字教学的基本策略。教学实践表明,独体字源于生活,借助事物和图像,便于识记,而形声字的教学,重在学习偏旁部首和字意的“意合”。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8》安排的是转盘识字。教学时,教师利用拖动副本功能,将位于转盘中间的“青”拖拽到“氵”旁边,边演示边讲解,小青和三点水做好朋友变成了“清水”的“清”。你想让小青和其它部首做朋友吗?变成的汉字你认识吗?来,到白板前操作并讲给小朋友们听。在学生的积极互动中,“青”分别和“讠”“日”“目”“忄”“虫”等组成新字,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记忆,学生在兴致盎然中认读辨析。我问学生,这些字长得这么像,你们是看着哪一部分把他们分清的呢?学生说是靠部首分清的。我及时肯定并告诉学生,在我们识字的时候大部分部首还表示这个字的意思。学生觉得非常有意思,教师趁热打铁出示“箐、圊、鲭”等字,让学生猜猜这些字分别跟什么有关。这一过程,让学生在发现形声字规律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的全部发展,将字教丰厚,给学生构建了更开放的知识。
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有效率
1.聚光灯放大镜——还你庐山真面目
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是短暂的,聚精会神地注意某一事物的平均时间是15分钟。事实表明,一年级小学生很容易离开教师所讲的内容,而转向偶然看到或听到的东西上现去,甚至在非常听话,很守纪律的学生中间也会出现影响课堂秩序的现象。根据注意这一特点,要保持学生的稳定,注意就应在15—20分钟内变换不同的方式。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小松鼠找花生果》时,文中的生字“留”学生极容易将中间的一点漏掉。在进行随文识字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屏幕的这部分,我用了聚光灯功能,只显示屏幕这一部分内容,其他地方全被遮掉,同时利用放大镜将“留”字放大。这样更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去观察“留”字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问学生:“小松鼠要将花生果留着到冬天再吃,你找找这个字中,花生果藏在哪儿了?”这下学生来了兴致,他们发现,“留”字中间的点就是那颗花生果!课后检测发现,学生对该字的掌握率非常高。
2.回放——强化过程循环用
汉字的书写在识字课中应用得最为广泛。在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描红演示-演示回放-学生练习-练习回放”的顺序设计识字教学的学习活动。首先教师通过描红生字来讲解文字的结构和书写特点,之后利用电子白板的回放功能多次回放书写过程,让学生掌握文字结构和书写顺序。这是教师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强化过程,通过重复教师的讲演和书写过程,给学生更为强烈的刺激信息。学生练习活动是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的田字格中进行现场的书写练习。学生的书写过程和写出的汉字都是一种再生资源,可以作为非常宝贵的教学案例再度使用。
三、遵循规律,搭设平台巧记忆
低年级学生识字,存在的问题是:学得快,忘得也快。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揭示的规律,我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利用白板设计不同形式的内容让学生及时并多次复习。最常用的方式有:1.听写词语。上课开始5分钟学生在自备本上各自听写词语,出示正确答案后学生及时反馈并订正1遍。2.变换朗读。采用电子白板的拉幕、聚光灯、放大镜等特殊功能,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进行朗读,避免了按部就班浑水摸鱼的情况。3.吃水果游戏。设计一棵百果树,上有各种诱人的水果,水果中有需要复习的生字词。学生读出哪一个词语并交流自己的记忆方法,就点击该水果,表示摘水果给学生吃。相类似的还可以设计成送鲜花、送气球等同类游戏。4.选字词填空。此方式可以有效检测学生识记的清晰度。正确的选词填空,表明学生对相近汉字的清晰识别,尤其是在新的生活语境中,面对陌生的词句组合,锻炼的正是学生正确运用汉字的意识和能力。
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中,借助电子白板的多种功能,遵循汉字的构造、儿童的识记规律,使简单的笔画结构和生动鲜明的表象统一起来,化抽象为形象,创造了轻松高效的识字课堂,给枯燥的识字教学带来一次次“惊喜”,让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充满生机。
电子线路工程教育 篇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改革项目,其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新型工业化、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同时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起促进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达到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需求。
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电子信息工程作为一门将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的学科,计算机技术已成为推动电子信息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针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研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紧跟学科和技术发展,加强计算机技术教学已为业界所共识。如何在拟定的总学时下,在现有电子信息工程课程体系内合理安排计算机课程体系,培养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新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是探索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知识体系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计算机课程体系结构和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如何在不影响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已成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工作中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在充分把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科的基础上,平衡计算机课程在电子信息工程的比例结构,力求在计算机课程教学方式上有所突破,才能真正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工程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2 构建适于“卓越工程师教育”的模块化计算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得以实现的桥梁。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构建专业培养目标要求,遵循“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课内外相结合,按类分层次、多模块结合的计算机教学体系”基本思路,着力培养学生在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等方面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对应上述层次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计算机系列课程的开设也应分为如下四个层次结构[2,3,4],如图1所示。
第一层:学生入学后,在大一和大二接受“公共基础类计算机课程”培训,主要由“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模块构成。第二层:专业基础类计算机课程,专业学习阶段,学生主要完成“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和“数据结构”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等,并根据不同专业的方向设置了不同的实验课程选修模块。第三层:应用基础类计算机课程,由“MATLAB高级编程及应用”、“DSP技术”、“EDA技术”、“可编程片上系统”和“计算机通信网”等必修和选修课程模块构成。第四层:学科新技术计算机课程。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相关的电子信息新技术不断涌现,目前可开设虚拟仪器、软件无线电、FPGA及片上系统、网络协议开发等课程。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或结合导师科研,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该类课程,或为申报学生科研课题和创新基金项目打下基础。
通过公共基础类计算机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计算机课程学习,形成必备的本专业计算机基础知识体系。通过应用基础类计算机课程和科技创新活动,形成具有电子信息工程特色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在实施中,应注重“三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虚拟仿真与硬件实验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训相结合,充分运用计算机仿真,丰富实验内容和手段,同时加强校内外工程实训,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构建适于“卓越工程师教育”的计算机课程建设与管理
作为培养“卓越工程师”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重视本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规律,针对应用型本科专业特点,科学地组织课程及安排教学内容,促进本专业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全面发展,应对构建适于“卓越工程师”的计算机课程建设与管理,具体分述如下。
3.1 计算机核心课程群建设
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打造有围绕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为主体的“‘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结合专业信号与信息处理核心课程群,及满足电子信息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建设需要,在整个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课程体系内的设立了五门核心计算机课程,即“程序设计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DSP技术”和“MATLAB高级编程及应用”和“EDA技术”。
“程序设计基础”培养计算机思维方式,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同时学生的程序设计、工程应用打下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熟悉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设计方法,掌握各种计算机接口及使用方法,为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传输打下基础;“DSP技术”主要应用在数据、语音、视像信号的高速数学运算和实时处理方面的一种功能强大的特种微处理器,将在未来电子、控制、通信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MATLAB高级编程及应用”广泛地应用于数学分析、计算、自动控制、系统仿真、数字信号处理、图像处理、数理统计、人工智能、通信工程和金融系统等领域;“EDA技术”指以PLD为设计载体,以HDL为系统逻辑描述的主要方式,以计算机、开发软件、开发系统为设计工具,通过相关的开发软件,自动完成将用软件方式设计的电子系统转化成硬件电路。
上述5门课程以提高学生计算机能力为主线,从基础计算机理论到计算机广泛应用,由浅入深,相辅相成,互为一体,与其它计算机课程相结合,构建了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成为一名“卓越工程师”的坚实计算机理论及实践知识基础。
3.2 加强计算机体系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
加大教材建设和选用优秀教材的力度,实现以“选”为主,保证优秀教材进课堂。其中优先选用国家出版的优秀教材和编写与本专业实际情况吻合的特色教材。并根据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编写核心课程教材,同时修订与核心课程配套的辅助教材,如实验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试题库等。本专业在国内著名出版社公开出版或即将出版“微机原理及应用”、“DSP技术”和“EDA技术”等相关教材。
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需求,合理采用科学、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高质量、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建立网络综合教学平台,逐步发展和实现丰富多样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或网上辅助教学手段,进一步加强视频公开课程、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
3.3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依托“两江国际学院”,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韩联合办学的优势,引进国际先进计算机课程体系教育理念和实践课程资源,研究和解决计算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的核心问题,交流和推广计算机课程群建设经验。
进一步总结与企业集团开展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大工程观念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新型计算机课程体系。并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特点和专业的教学要求,在学科基础平台层面强化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
精选计算机课程传统经典内容,注重基本概念深化与升华,为引进计算机新内容体系创造条件,并注入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学科最新科技成果,拓宽学生的知识体系,增加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
加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紧密相关的计算机选修课程建设,使计算机选修课程系列化。把电子信息工程前沿技术进展、体现文理交叉和渗透、深受学生喜爱的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列为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程;并围绕教师科研课题或国内、市级大型竞赛开设相关的、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电子信息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创新型选修课程。
4 结论
电子线路工程教育 篇4
玩家众多,难以为业
今年即将读大四的小何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不是登上网站浏览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信息,也不是浏览国内外最近发生的要闻,而是直接打开桌面上《魔兽世界》的图标,一天的“奋战”就此开始。与他同宿舍的徐同学说:“他一天的生活就是由玩《魔兽世界》和观看《魔兽世界》的视频组成的。”
徐同学的话语毫不夸张,许多大学都存在着这样一批人:他们睁开眼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游戏,有时甚至为玩游戏省略掉刷牙洗脸的时间;他们午饭和晚饭时间打电话给学校附近的外卖,以节省到食堂所花费的时间,或者直接请同寝室的同学帮忙将午饭打包带回宿舍。当然,对于同寝室的几个人同时沉迷于游戏的情况,就只能选择叫外卖了。
这就是网络游戏在大学中的魅力。在任何一个大学,几乎每三、四个宿舍都能组成一个简陋的网游竞技场,而这仅仅是网络游戏所辐射到的一角。许多中小学生,甚至已经工作的人们都热衷于网络游戏,网吧、单位也随时能够成为电子竞技场。可以说,电子竞技的追随者遍布各行各业的老老少少。
然而如果你问这些整日呼喊着“阿拉希战场”、“贼法牧”、“幽暗城”的人有谁愿意将电子竞技作为自己的职业,那么几乎所有人都会给出否定的回答。
走向职业,道路坎坷
说到职业,很多人最先想到的都是医生、律师、公务员等等,即使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群,司机、工人、清洁工也是他们的首选。几乎没有人能够将玩家与“职业”相关联。
这是因为在中国,“职业”二字往往与学历、专业挂钩。中国的教育是将职业作为终极指向的,换而言之,一个人的学历和所学专业是决定他的职业的根本因素。中国的教育不相信比尔盖茨的创业神话,更不相信游戏能成为职业。
“中国的家长希望小孩好好读书不要打游戏,其实以前韩国的家长也是这么想的。”WCG大陆地区运营商NeoTV公司CEO林雨前不久针对中国的电子竞技职业化前途进行预测,“但是当小孩打游戏赚的钱比上班还多的时候,父母的思想就会有所改变。”而事实上,中国的电子竞技职业化路途远比韩国坎坷。
近些年来,社会主流媒体基本忽视对电子竞技赛事的报道,使电子竞技从业者在理念的推广上举步维艰,这直接导致电子竞技行业赞助商的大量减少。另外,作为新兴产业的电子竞技,目前还没有成熟规范化的产业链,导致许多电子競技俱乐部盈利手段单一,资金渠道有限,财政入不敷出。
最后,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有关电子竞技运动的国家标准尚未出台, 这严重制约了电子竞技运动在我国的顺利开展。而职业玩家仅能依靠参加比赛获取奖金为基本的收入来源,对于在比赛中不能获奖的玩家,这所谓的职业就是“浮云”。因此有人总结说:“目前国内的职业玩家不过是处于职业化与普通玩家之间的一种非正常状态。他们不能取得包括赞助在内的与国外职业选手同样的福利待遇,也缺少规范化的训练系统和与国外职业选手更多交流的机会与平台。”因此目前中国电子竞技,尚处于一个“伪职业化”的阶段。
共同发力,路在前方
虽然目前的中国电子竞技尚处于“伪职业化”的发展阶段,但是不可否认,电子竞技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得到重视,并且在中国,它的发展规模也日渐凸显。
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底,中国网游玩家已达到5280万,而预计到2012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19亿人。而参考中国电子竞技的市场以及欧美等国家电子竞技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电子竞技的职业化前途一片光明。而在此之前,我们还有许多事情需要脚踏实地的去做。
首先,中国电子竞技的职业化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一方面,电子竞技运动的规则和标准亟需建立和健全,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等级制度有待完善;另一方面,中国的电子竞技需要国家营造的良好环境。只有在这种良好环境下,中国的电子竞技产业才能形成一条健康的产业链。
其次,媒体的舆论宣传对电子竞技职业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体的宣传有助于进一步扩大群众基础,承办更多高水平的比赛来吸引参与者和观众,把更多国际性的知名赛事引入中国, 提高电子竞技的知名度, 使社会及公众认识到电子竞技与网络游戏的本质区别。
再次,中国电子竞技的职业化发展离不开知名硬件厂商的参与和支持。借助媒体,打造电子竞技运动明星,就会得到更多的赞助和支持。
电子线路工程教育 篇5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确保一个教育项目满足由专业人员所定义的质量标准, 而教育项目的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此类专业人员”。最早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始于1936年, 由美国Engineers Council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CPD, 工程师职业发展联合会) 进行的, 到目前为止, 在美国超过550个大学和学院中, 认证了2700个教育项目。在国内于2006年开始试点认证, 已有二十多所大学的十多个专业通过认证。
在国外学习工程的学生一般是按照下面的模式来从业的:
Accreditation—ertification—icense
认证——书——照
(工程专业教育) (专业培训) (注册工程师)
I——I——II
而工程专业教育是在大学进行的, 也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个环节。培养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是我们的目的, 而怎样培养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 正是我们对电工电子学教学探讨的意义之所在。在我国也已经开始实施注册工程师从业制度, 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要为学生未来考取注册工程师服务, 因此很有必要对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做适当的调整。建立制度性的人才培养体系, 使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完善、更加科学。
二、以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基本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
电工电子学课程包含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和电机与测控技术。本课程面向的学生是建环、计算机以及网络专业的同学。根据各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不同来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以建环专业为例, 同学们以后要考取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 (暖通空调) , 那么我们就把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大纲做为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大纲如下: (1) 电场与磁场:库仑定律、高斯定理、环路定律、电磁感应定律; (2) 直流电路:电路基本元件、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 (3) 正弦交流电路:正弦量三要素、有效值、复阻抗、单相和三相电路计算、功率及功率因数、串联与并联谐振、安全用电常识; (4) RC和RL电路暂态过程。三要素分析法: (5) 变压器与电动机:变压器的电压、电流和阻抗变换、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使用、常用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 (6) 二级管及整流、滤波、稳压电路; (7) 三级管及单管放大电路; (8) 运算放大器。理想运放组成的比例, 加、减和积分运算电路; (9) 门电路和触发器。基本门电路RS、D、JK触发器, 同样, 对于计算机专业和网络专业, 根据以后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不同, 来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大纲, 在此不一一列举。
三、面向工程教育, 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 面向工程教育,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人类对工程的质量和功能的要求是不断改变的, 知识是不停发展的。因此, 知识的不断更新是对工程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 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满足工程发展的要求。十几年前的建筑功能单一, 中小型建筑根本就没有电梯、空调以及通讯网络系统, 而现代建筑正朝着智能建筑、节能建筑、绿色环保建筑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大学时代就要关注行业动态, 不断学习新知识。而计算机和网络专业的同学们更应如此, 因为这更是快速发展的行业。
2. 面向工程教育,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是一个人一生最大的幸福”。这是我经常给学生们说的话。要让学生积极地学、高高兴兴地学, 而不是只为了学分、为了毕业证学。在第一堂课上, 就把本门课程和以后从事的职业联系起来, 从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环专业主要从事暖通空调的设计、施工, 就曾经有部分同学认为本门课程与专业关联不大, 那么要让学生明白暖通空调设备的电源以及控制都离不开电工电子学的内容, 各专业之间要相互配合, 特别是与电气专业方面的配合。这样学生对课程意义清楚了, 学习兴趣自然也就培养起来了, 学生就会主动发现问题, 进行有益的探索甚至创新。当然, 要做到这样对教师要求较高, 必须有相应的专业背景, 并且掌握最新的专业发展动态。
3. 面向工程教育, 培养学生科学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必须克服满堂灌的现象,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进行启发、引导, 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这样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解决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提高教、学效率;二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使用先进的工程软件、网络等。
4. 面向工程教育, 培养学生的工程规范意识。
工程规范是设计师应该遵守的法律。“科学家讲理, 工程师守法”, 这个“法”就是工程规范。在学习的过程中, 给学生灌输一些工程规范的概念, 引导学生学习应用规范, 为以后的工作树立起正确的规范意识。
5. 面向工程教育, 用多种方式的实验、实践巩固理论。
面向工程教育的核心是应用, 让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是我们的目的。“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是我们的认知规律, 也是我们要践行的原则。从实践中来, 就要让学生有多种多样的实践渠道。应当通过基础实验、第二课堂和工程参观、实践形成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基础实验是配合课堂教学所进行的必要实验, 是所有学生都必须经过的实践环节, 是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第二课堂是对于那些对电比较感兴趣的学生, 可以让他们结合专业知识, 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实习中搞些小发明、小制作或参与开发控制系统和新产品, 也可结合自己专业与电专业同学联合参与“希望杯”、“挑战杯”等活动。工程实践是结合专业利用假期等较长空闲时间参与工程实习, 使同学们对工程有更实际的认知和动手能力。
四、面向工程教育, 形成完备的考试方法
考试方法对于学风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起着重要的作用。电工电子学的考试要适当增加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题目, 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根据工程认证要求, 而又不仅限于此。在教学过程中可进行一两次测验, 以随时发现问题, 并且督促学生学习。而期末考试精选内容, 考试题中有1/3是基本题, 1/3是较难的题, 还有1/3是综合应用的题。实行教考分离, 检验教学效果。
本文探讨了面向工程教育的电工电子学课程教学, 全面论述了电工电子学课程面向工程教育的意义, 通过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考试内容、考试方法等方面的教学探讨, 使学生能够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 符合社会对工程人才的要求, 为学生的工程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社会在发展, 技术在进步, 工程要求不断变化,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国内才刚刚开始, 所以课程教学探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要:本文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为标准, 对《电工电子学》课程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 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等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培养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
关键词:电工电子学,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叶挺秀, 张伯尧.电工电子学 (第三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电子线路工程教育 篇6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发展与更新越来越快, 工程技术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 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直接决定工程技术的水平和发展的速度, 决定国家的工业竞争力。因此, 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都在大力推进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力争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 以保持在竞争中的有利地位[1]。
开展工程教育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工程人才, 因此, 工程设计教育改革成为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热点和主攻方向。然而, 工程教育除了具有一般教育的特征外, 有它自身的特征, 即实践性、创新性和综合性。仅仅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已不能满足要求。因此,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 培养出符合要求的工程人才, 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模拟电子技术》这门课程作为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在整个教学过程及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本文以工程教育为前提, 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一) 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一门重要、关键的专业基础课, 这门课程依托于《电路基础》, 同时又为《数字电子技术》、《机床电气与PLC》等课程服务。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就业。
(二) 课程的特点
该课程本身的内容和涉及器件种类较多, 有二极管、双极型、三极管、单极型三极管 (场效应管) 、单结晶体管、晶闸管、集成电路;涉及电路形式多, 有基本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电源电路等;涉及分析方法多, 有估算法、微变等效法、图解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实验法等;器件外部特性涉及内部结构多, 有二极管和晶体管特性、频率响应特性、非线性失真等;同时, 也不断有新的器件或新的功能更强大的集成电路出现。
该课程既涉及有器件内部结构、微观运行规则的内容、又涉及外部宏观规律的内容, 跳跃性大, 需要很强的抽象理解力[2], 因此, 该课程本身抽象、难度大。很多学生对本门课程产生畏难情绪, 不感兴趣, 影响学习效果,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是得不到锻炼。
二、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
(一) 理论课上, 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以教师为中心, 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理论课上, 一向以“教”为中心, 教师以灌输的方式将自己已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注重理论性、系统性、学科性、知识性, 缺乏结合实际的案例式教学、综合性教学, 不注重培养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 实验课上, 学生多是理论验证, 基本技能得不到锻炼
实验课上, 学生按实验指导书操作, 实验验证理论的多, 自己动手制作的少, 涉及基本技能的就更少。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 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是没有办法发挥出来。
总之,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 工程素质得不到提高。
三、面向工程教育的《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
(一) 思路
为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对《模拟电子技术》这门课程进行改革, 主要思路是:
1.根据学院、专业及课程培养目标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重新划分, 分为若干任务, 课前下发任务书, 课上小组进行对抗式学习, 教师对关键知识进行讲解。教学过程中, 把时间还给学生, 做到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 每个任务完成后, 学生要上交制作的作品。把作品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内容。
(二) 教学实施
1.下发任务书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首先, 将教学内容进行划分, 设置成任务, 每个任务的设置要难易适中, 同时必须要有一定的意义。现将《模拟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划分为充电电路的制作、直流调光台灯的制作等六个项目。在任务书中, 除了要包含每一个任务所涉及的知识点外, 还要设计好每个问题所占的分数。在每次上课前, 将教学任务书进行下发, 让学生提前进行学习, 以便上课时学生进行讨论。
2.理论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划分好学习小组, 同时, 已经根据下发的任务书完成了预习任务。在课堂上以小组“对抗”的形式进行, 也就是说, 对于一个知识点, 抽签决定, 哪两个小组进行对抗, 对抗的两个小组, 一个小组得分时, 另一个小组必须扣分, 教师充当裁判的作用, 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指导。对抗结束后教师对这个知识点进行梳理。指出关键点。真正的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3.实践教学
在实践课上, 学生按照任务书的要求, 亲自动手来制作作品, 也可以自己设计作品, 设计作品所得的分数会更高。
4.考核方式
任何一门课程的实施都离不开考核, 它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力武器, 本门课程, 在考核方式制定时, 除了要考虑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 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因素, 总成绩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出勤占10分, 笔记、作业各占5 分, 课堂对抗占20 分, 电子产品制作占20 分, 期末笔试占40 分。
四、结束语
《模拟电子技术》作为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在学生的学习和就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面向工程教育对这门课程进行改革, 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 使培养出的人才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得到较大的提高, 从而满足社会对工程人才的要求。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工程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已得到人们的认可, 工程设计教育改革成为当今的热点和主攻方向。本文以工程教育为前提, 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进行了改革。
关键词:工程教育,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实施
参考文献
[1]范桂梅.中国工程教育改革研究[M].北京交通大学, 2011年4月:7-8.
电子线路工程教育 篇7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它集数学、物理学、电子学、通信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智能科学技术以及控制理论与技术于一体,同时又形成信息学科内部的交叉(如电子学、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交叉)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如物理学、数学、生物学、材料学)。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渗透性,使得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带动了一批新的交叉科技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和社会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大批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开阔的视野、融会贯通的思维能力、熟知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具有不断调整知识结构的能力,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的高素质人才。
二、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目标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基础。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各种挑战,我们不能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重点应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几个方面。其中关键是培养创新思维,它是创新精神和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创新精神和意识是实现创新的前提和动力,是创新人才需具备的远大理想、高尚精神和强烈愿望;创新能力则是把创新理想、精神、愿望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为此,要建立健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大学生创新管理制度等,使创新教育科学化、规范化。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思路
1. 整合与优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以综合化为基本特征的,反映到高等教育中就是课程的综合化。使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相互渗透、交叉,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有解决复杂课题的技能。
就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而言,本科生的培养范围应更加拓宽,不仅要有电子信息工程的特色和知识结构;而且还应当具备较广的人文、社会、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要使学生不仅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坚实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有系统深入的电子科学知识和较系统全面的计算机、网络、通信、微电子方面的知识。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方面,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要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动态,要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
我系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注重构建与先进的现代技术相适应的电子类专业技术基础课的知识平台。通过改革,构建了“实验教学—专业实习—工程设计—科技创新—课外实践”五元一体的开放式实验课程体系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对基础电子实验,明确要求学生“看(得懂)、说(得清)、做(得出)、用(得上)”的指导思想,体现了“重基础”的专业教学效果,形成面向21世纪的电子类课程的新体系。
(1)优化课程设置。根据“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构建平台课程、把握核心课程、放开选修课程,加强前沿学科和边缘交叉性学科的建设与教学,将新兴学科引入课程体系;增强专业适应性,使学生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专业、软件与硬件、数电与模电协同发展。
(2)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建设信息专业的精品核心课程体系,从而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我系的数字电路课程2006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模拟电路课程2008年被评校级精品课程。
2.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
(1)改革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始终占主导地位,学生的一举一动都按照教师与先设计的思路走,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个性思维的发展,使知识的迁移能力大为降低,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应该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师主体”起积极的主导作用,“学生主体”起自主学习作用。教师应该创造性地组合、调动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意识,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勇于开拓;通过这种“双主”实验教学模式,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充分发挥个体优势,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2)改革教学内容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技能为主线,注重以实验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为内涵,统筹规划并协调与理论教学在教学内容、学时分配等方面的关系,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全方位地进行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新的实验教学内容力求体现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跟踪电子技术的发展、整合实验内容,及时引进反映新技术、新器件、新方法的实验项目,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构建具有地方本科院校特色新的实验项目体系。充分发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辐射作用,为顺应当今世界高等教育重心向培养宽口径与创造型人才转移的客观需要、全方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建设具有认知与创新双重功能的新型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系列实验教材及实验课多媒体课件,在有限的实验学时内,提高实验效率。比如把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和E D A技术等课程的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综合性课程设计。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独立设计课题方案,自己设计、调试、组装,全面独立完成各项设计内容,这样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设计型、综合型实验一般涉及多门课程知识,在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可把所学的知识综合应用,还可了解和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这一过程本身就孕育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为从实验迈向科研,把课程设计贴近社会需求奠定基础。这对加深理解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完善开放性实验室
应用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完善开放实验室的预约制度和管理机制,确保在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实验方法、组织方式等方面实行开放式教学,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允许学生在规定的实验时间内,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弹性地选择不同的实验内容。这种“集中”和“自由”相结合的管理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实验室的利用率和学生的自主性、个性之间的矛盾,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享受实验带来的乐趣。
(4)应用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
在实验方法上采取实物实验、计算机软件设计和模拟、虚拟仪器等多种手段,使学生既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也充分了解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掌握最新技术的应用。
上述改革已初见成效,在省电子设计大赛中,2005年度,我系获得三等奖3项,成功参赛奖1项;在2007年度,我系获得二等奖3项,三等奖一项,成功参赛奖2项,综合实力立居全省前列。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国家三等奖1项,获得湖南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2003级邹志勇等同学的“新型呼叫能识别长途I P电话机”,2006级刘敏等同学申报的“谐振法鸡蛋品质无损快速检测”先后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四、结合毕业设计实行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是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新的指导和管理制度,它以咨询、指导学生为核心,兼具管理职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促进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加大课外培养力度,促进学生的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速度,提高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为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密切师生交往,优化师生关系,发挥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加强对学生学习和成才的全面咨询和指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激发专业兴趣、拓宽知识面,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促进学风建设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密切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优化同学关系,发挥榜样和带动作用,加强团结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完善和主体性的发展提升。由于近年本科生大面积扩招,全面实行导师制有一定困难,目前主要可采取的方式是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结合起来,通过毕业设计,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
五、开发创新项目和设立创新实验室
以创造科技创新环境,推动创新教育,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学生(个人、团体形式)科技创作提供硬件支持和理论指导,并对各种学生科技活动予以支持为宗旨,大力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实验室建成开放型实验创新基地,不仅为教师提供从事学科前沿研究工作的实验条件,还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事科技活动及研究工作,为学生的创新活动营造出宽松、科学的环境。我系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依托,鼓励教师组成创新实验室建设团队,申报科研项目,学生通过参与科研课题,以获得的成果和发表的论文申请学校项目基金的支持。学生参加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如获奖,还可继续承接科研课题作为毕业设计。创新实验室的实验内容的开发,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创新实验的具体内容结合创新实验室所担负的教学任务,以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为主,同时积极鼓励学生从事实验装置的改造、前沿学科的研究及新技术应用的开发,支持学生验证自己对某一理论所作的开创性推理,指导学生就研究项目发表科技论文等。
1. 创新项目来源
项目来源主要包括省示范实验中心和开放性实验室的项目,教师从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提炼出子课题的研究项目,学生自行提出研究设想并自主申报的研究项目。研究时间一般在1年之内。
2. 采用联合攻关模式完成研究工作
学生组成项目组,教师参与并指导创新项目的实施。对某个有一定难度,内容涉及知识面广、工作量大的项目可以采用多专业组、分工合作共同参加的方式完成。比如在“弦振动波形分析与丝弦乐器的调音研究”中,电子工程系的学生运用仿真软件成功描绘出不同条件下弦振动的波形,但缺乏音乐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时可以联合音乐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研究工作。
3. 课题应该有一定的先进性和拓展空间,以利感兴趣的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对于发表研究论文的学生,将给与一定基金的支持。自设立大学生研究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以来,我系共有6个项目立项,目前3个项目已经验收。其中一些项目的成果已经或将要在国内期刊发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六、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系部等各方面的共识和努力,正确认识实验教学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作用,充分肯定实验教学在整个高等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对提高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表明,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程体系,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等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有利于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目标,并在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摘要: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高校实验教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入手,结合自身的改革实践,分析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重要意义,提出并阐述了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改革思路,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导师制
参考文献
[1]朱洪波.以江泽民同志创新思想为指导,加强高等学校创新教育[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7~10
[2]王锁明,丁喜峰,侯彬,等.开放实验教学模式深化教学体系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6:36~37
[3]潘雪刁.改革高校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J].时代教育,2008,3:42~43
[4]赵柏树.数字电路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2005,10:35~37
[5]毕云峰.基于自主学习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探索[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4:32~33
[6]毛新宇,李斗,王志军.电路基础实验中自主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5):127~128
电子线路工程教育 篇8
1 电子技术实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电子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电子技术实验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无论从教学方法到教学内容都存在一些问题。
1.1 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验箱教学只见符号, 不见实物。目前全国大部分地方高校的电子技术实验课都采用实验箱教学, 其特点是学生操作简便、故障率小、教师指导方便、器件损耗少。但其弊端也很多, 实验用的元器件在实验箱里面, 学生看见的只是相应的符号, 其他一无所知, 很难达到培养工程应用能力的目的。
对于应用型高校已充分认识到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对我校来说, 在总学时减少情况下, 实验课学时并没有减少。但每个实验规模太小, 多为验证定理、规律的正确性, 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操作记录就可以了, 不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
实验课考核方法落后, 学生不重视实验课, 抄袭实验报告, 认为实验课只要去了就能通过。
1.2 课程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很难达到课程设计的真正效果。以我校为例,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安排在第4学期末, 该时间段是考试密集区, 而大部分学生养成期末搞突击的习惯, 准备课程设计的时间和精力较少, 通常以仿真代替“实物”, 最后交一报告, 敷衍了之。另外, 从空间上来说, 问题更大。我校电子信息类共有5个专业, 13个班, 400多名学生, 实验设备76套, 即使3名学生一组, 在实验空间上还是远远不够。
2 电子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现代工程教育强调是实战体验, 我们的改革思路就是实物教学。
2.1 实验教学改革
将原来采用实验箱完成全部实验改为“实验箱+面包板+电路焊接”的实验方式。以我校电子信息类各专业为例, 电子技术实验 (包括模拟和数字) 共48学时, 具体实验内容见表1。
我们将电子技术的第一个实验“晶体管放大电路”采用电路焊接的方式完成。学生第一次接触电子元器件, 经过自己动手布局、焊接、调试、测量等环节, 完成了预想的功能, 很有成就感。虽然原来2学时的实验, 现在要4个学时才能完成, 甚至还需要利用课外时间才能完成, 但所起的效果是无法衡量的。再辅以采用面包板的综合设计性实验, 使学生从电子技术实验一开始就有了实物理念, 为以后的电子作品制作打下了基础。为了使“电子制作”实验顺利完成, 在现有实验设备前提下, 又定制了76套电子制作综合箱, 包括常用的电子元器件、电讯工具及耗材等。
验证性实验只保留仪器使用等几个重要实验, 用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素质。综合设计性实验将知识性、趣味性与实际功能相结合, 即有信号发生器、交通灯控制器这样的经典题目, 也有脉波信号的显示与测量这类综合应用性较强的题目。实验项目有较大的选择余地, 重新修订的《电子技术实验教程》被评为辽宁省“十二五”规划教材。
电子技术实验采用5:2:2:1的考核方法, 即期末操作考试占50%、平时实验表现占20%、实验报告占20%, 其他占10%。特别是实验操作考试, 考试时间为1小时, 随机抽题, 现场设计、连接电路操作、记录数据, 教师记录学生操作及数据采集情况并在答题纸上留有标记 (包括完成时间) 。这种考核方式注重的是能力培养, 学生学习主动性、实验能力和操作水平都大大提高, 在校内已广泛推广。
2.2 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为了解决课程设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 我们的做法是在学期初提前布置课设题目, 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有问题可随时请教指导教师。实验室开放, 学生可随时利用。指导学生修理淘汰的实验箱, 学生可带回寝室, 物尽其用。
课程设计杜绝纸上谈兵, 必须进行实物制作。学生要完成从选题、方案论证、电路设计、电路实现以及装配、调试到最后的文档整理和总结报告的全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由于课程设计3~4人一组, 个别学生存在“坐车”、抄袭报告现象。我们制定了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3:3:2:2考核标准, 即设计过程30%、设计成果30%、设计报告20%、答辩20%。成绩评定时, 不以成败论英雄, 保护学生的热情。结果重要, 过程更重要, 关键是学生的能力是否有提高。
2.3 分专业、分层次的教学模式
专业不同, 对电子技术实践能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结合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我们采用分层次、分专业的电子技术工程能力培养模式。电子信息类的测控、电信、通信、电子科学、智能5个专业, 电子技术实验为3学分、课程设计为2学分;电气类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新能源、医学工程、应用物理5个专业, 电子技术实验为2学分、课程设计为1学分。对参加电子技术基本技能大赛的学生, 可以进行相应原学分折算。
2.4 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体现个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举办的每年一届校级“电子技术基本技能大赛”, 不设参赛“门槛”, 做好前期策划, 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赛。比赛项目要求用纯“模拟”和“数字”硬件电路实现, 经现场测试、答辩并提交报告, 评出奖项。获奖学生占报名总数的约一半, 奖品为开发板或电讯组合工具等。目前已成功举办六届, 参赛组数已达110组, 330人。该赛事为不能参加省赛、国赛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对提高学生自信心大有益处。我们的经验是保护学生的参赛热情, 鼓励学生“你能行”, 教师只给出方向性的指导。
3 电子技术课程实践环节改革成效
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和课程设计是我校电类电业的平台课, 涉及3个学院10专业近千名学生, 改革受益面广。电子技术的实践教学改革,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素质, 反过来也促进了理论教学。例如, 模拟电子技术中的滤波电路, 工程实际问题经常用到, 结合应用实例, 我们将滤波电路教学内容由2学时增加到4学时。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技竞赛相结合的复合教学模式, 也提高了电子技术课程教师们的工程实践能力。
4 结束语
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下的电子技术实践教学改革, 成功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为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案例。基础实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是实验教学的基础;课程设计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是实践教学的关键;以课外科技活动为依托, 进行科学训练, 是实践教学的拓展。电子技术课程属于应用性学科, 实践环节需要进一步改革, 将更多实际工程项目转化为教学内容, 提供更多工程案例, 对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应力会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安, 蒋力立.电工电子特色实验项目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1 (4) :86-89.
[2]瞿文权, 李书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10) :139-141.
[3]栾亚群.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开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 :127-129
[4]田立欣, 高志奇.面向工程教育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0 (S2) :156-158.
[5]曹海平, 管图华.基于CDIO理念的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 (1) :140-142.
浅谈道路工程的过程控制 篇9
关键词:公路;施工;质量;管理;控制
一、公路施工工程质量控制管理的重要性
公路施工工程质量控制管理是整个公路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控制目标之一。依据《招标文件》和《修订规范》制订了施工材料路面操作细则,明确各施工工序、各项技术指标的允许误差、检测频率和方法。制定了工序间的交接验收办法和奖惩措施。对其段落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检测,不符合要求的进行处理,合格后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加強对原材料的控制与检测。所有原材料进场前一律经过取样检验,进料过程中随时抽检。加强对施工工艺操作过程的控制与检测。采用先进的施工设备,提高施工质量水准。为了提高施工质量,加强工程质量的检测。施工工程质量控制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直接影响公路项目的施工进度成本核算,同时不仅影响工程交工后的使用,更影响公路施工企业的社会信誉。然而,公路施工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公路从业人员流动大,露天施工,立体交叉作业多,同时生产周期较长的特点决定了在施工过程中不稳定因素众多,从而使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难度陡然增大。而公路施工质量控制又是整个公路工程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最关键阶段,因此,公路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就显得极其重要。
二、公路施工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为了搞好质量管理,要从组织、人员、制度三个方面抓起,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在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建设工程质量以及项目建成投产后的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建设工程全部控制过程的重要阶段。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就是以控制和保证公路施工为目的,应该从施工准备施工生产到竣工投产的全过程,运用系统的概念和方法,在全体人员的参与下建立一套严密、协调、高效的全方位的管理体系。
(一)思想保证体系。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使全体人员真正树立起强烈的质量意识。
(二)组织保证体系。公路工程质量是各项管理的综合反映,也是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建立质量管理小组;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各职能部门主管人员和参与施工人员;建立质量信息系统。
(三)工作保证体系。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阶段进行: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为了加强对公路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明确各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可把施工项目质量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阶段:
事前质量控制,在正式公路施工前进行的质量控制,其控制重点是作好施工准备工作,且施工准备工作要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中;
事中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质量控制,事中控制的策略是:全面控制全过程,重点控制工序质量;
事后质量控制,在公路完成施工过程形成产品的质量控制,其具体工作内容有:准备竣工验收资料组织自检和初步验收;按规定的质量评定标准和办法,对完成的分项、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进行质量评定;组织竣工验收。
三、施工质量与成本、进度的控制
(一)要正确认识公路工程质量与项目成本间的关系,就必须运用质量成本管理的方法走出这个误区。
公路工程建设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投入人工、材料、机械,再加上直接和间接的管理费用,并最终形成的建筑产品使用价值的高低,即是透过质量成本而得以确定。从质量成本管理的角度来看,要使公路工程建设企业的效益达到最大化,工程的质量并非越高越好,超过合理水平时,属于质量过剩。一般说来,质量预防费用起初较低,随着质量要求的提高逐渐会增加,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再要求提高时,该项费用就会急剧上升。质量检验费用较为稳定,不过随着质量的提高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而因质量不足引起的内、外故障成本则不然,开始时因质量较差,损失很大,随着产品质量不断改进,该项损失逐步减少。只有在三者的交叉作用下,才能达成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找到一个质量成本最低的理想点。所以,公路施工工程产品的质量无论是不足或过剩,都会造成质量成本的增加,都要通过质量成本管理加以调整。长期以来,许多公路工程建设企业对质量与成本二者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一直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习惯于强调工程质量,而对工程成本关心不够,造成公路工程质量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增加了提高工程质量所付出的质量成本,使经济效益不理想,经济陷入困境。另一类是片面追求利润,公路工程建设企业多而任务不饱满。
(二)有效地在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中实现质量成本控制,除了要在宏观上遵循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和成本责任制原则,理顺管理思路,从制度上对管理责任加以落实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必须签订好合同。形成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对于切实做好质量成本的预测、预控以及过程控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公路施工工程质量与进度协调控制公路施工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进度应按最佳工期施工,可以在合理的时间内使工程建设企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使公路施工工程投资按计划工期交付使用,在预定的期限内尽早的收回投资。质量好可以减少工程施工返工,减少建设单位的经常性维修,减少施工单位成本投入,延长建设工程的使用年限,保证公路施工工程的稳定长效运营,提高投资效益,降低维护成本。因此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是公路工程建设产生经济效益,满足建设单位对工程建设质量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工程项目管理就是要解决好二者的矛盾,既要进度快,又要质量好。
(四)在公路施工工程中无序的追求建设工期,不做科学的工期计算,就会在规划工期内以非正常施工速度赶工期,使工人劳动强度加大,质量目标难以操控,产生各类工程施工质量问题,严重的还会造成返工和不能返工的问题。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施工质量,片面的精做细千,虽然质量上去了,但相应的会造成工期延后、投资成本增加,使企业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失去后续发展动力。所以,施工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的均衡、协调是保证公路施工工程能如期、保质完成的最有效手段。
电子线路工程教育 篇10
关键词:工程型,电子商务,创新,教育模式
我国电子商务在近年来迅速发展,电子商务领域具有典型的发展性、应用性、创新性和不确定性,电子商务教育模式也应该具备与之相应的特点。要体现创新的精神,就要通过创新教学机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一、工程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简介
电子商务专业是新兴的复合型专业,涉及到商务、管理、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拥有电子商务学院的大学只有3所,分别是华南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大部分高校是根据自己原有的专业背景和办学特色把电子商务专业放在了经济管理类学院或是计算机类学院的旗下,使得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各异。因此,可以简单划分为经济管理型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和工程型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调查结果也表明大部分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在实际办学中偏重于对经济、管理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而忽略了对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鉴于我们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是设立在计算机学院,为了扬长避短,依托学院学科背景,发挥专业优势,因此定位为工程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按照常规电子商务专业的教育模式开展教学活动的话,就会存在不少问题:例如设置计算机类的课程过多,就逐渐变成了计算机专业,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经济管理类的课程,对电子商务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而如果两类课程各占一半,又失去了工程型的意义,并且没有突显自身专业的竞争力;另外如何突出工程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工程特点和以及进行差异化培养等等。因此需要对工程型电子商务的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培养既具有专业技术,又具有多元化知识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形成工程型电子商务自身的办学特色。
二、工程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创新教育模式设计的原则
1. 培养目标
根据培养目标来对教育模式进行定位,才能够有的放矢。工程型电子商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学习计算机网络、工商管理以及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掌握现代计算机网络、管理科学基本原理,具有大型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能力,适应网络经济时代、满足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对电子商务专门人才的需要,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子商务系统开发、现代企业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和现代经济商务管理的高级跨学科综合型人才。
2. 指导思想
针对工程型电子商务的特点,确定了“重视基础,以工为主,工管交叉,强化实践,产学研相结合,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按照人才培养内涵发展模式的要求,从电子商务学科的知识组织结构出发,通过分析和整体上把握学科发展的现状、趋势、特点、内在规律及其对专业教学的影响,按照学科知识组织的层次结构和分类科目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该教育模式宽口径、厚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贴近社会经济形势发展需求,符合我们师资和教学条件的现状和发展,在若干方面具有明显理工特色。
三、建立工程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创新教育模式
1. 建立创新的课程体系
(1) 课程整合。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跨学科专业。在对工程型电子商务专业进行课程设置时,不是将商务、管理、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主干课程简单地叠加,也不是一味地强调技术类课程,而应从以下方面对专业课程进行系统地优化和整合:
(1) 合理配置课程。从技术、商务、管理类课程全局角度出发,注意计算机、商务、管理三方面的知识搭配、跨学科内容的交叉和安排,理出专业课程的主干部份,分清课程间的关系,特别是互相间的铺垫关系,确定课程间的开出先后关系,以保证知识体系的联贯性,并在此基础上注重体现工程型特点,合理配置技术类课程。从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系列课程的安排主要是围绕对电子商务系统的分析、设计和研究开发能力的培养来进行的,因此,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知识,特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编程技术。专业课设置中还确保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电子商务的专业知识,设置相应经济管理类的课程,使学生能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为企业实施电子商务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
(2) 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由于电子商务专业没有非常成熟的教材,所以各门课的授课内容没有定论。因此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各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制定成课程教学大纲,供日后教学实施提供依据。目前许多院校的电子商务毕业生给社会的印象是“万金油、学而不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在讲授不同学科课程时自成系统、相互割裂。如果希望毕业生以完整的方式运用所学的知识,就必须以完整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打破学科壁垒,淡化学科边界,实行科目整合。如在讲授数据库技术、Web设计等这些工程系列课程时,不应只单纯介绍基本理论和技术技巧等,还应该结合商业逻辑设计内容如考虑消费者心理需要、如何提高可用性、如何提高客户忠诚度等方面来介绍课程内容。
(2) 课程拓展
(1) 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对电子商务课程进行扩展。除了技术和商务的基础课程外,为了培养学生的电子商务意识,以及引导学生关注电子商务经济、政策和社会战略环境,可以开设电子商务战略环境的课程以及电子商务将来发展趋势、电子商务改革的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让学生拥有一个战略的眼光,能够加深对电子商务的理解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的经济趋势。还可开设人机交互课程,主要介绍应用到电子商务的人机交互,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研究和设计能力。
(2) 增加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课程的开设,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由于电子商务本身的快速发展,在教学中有许多内容只有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因此应在教学领域内对学生实施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结合课程内容开展发散思维能力训练、创新技法训练,采用智力激励法、5W2H法、TRIZ等创新方法和理论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TRIZ理论,对指导如何实现发明创新“自动化”具有重要意义。该理论认为,创新并不是灵感的闪现和随机的探索,它存在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和原则可以告诉人们按照什么样的方法和过程去进行创新并对结果具有预测和可控制性。人们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能动地进行创新并能预测创新。如果掌握了TRIZ理论和方法,也就掌握了一种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有效的工具,这对于开阔思路、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创新能力将会大有益处。可以把基于TRIZ的创新理论作为学生的选修课或讲座,重点介绍其支持创新活动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以及一些应用该理论在工程实践中解决问题的实例。
2. 建立创新的实践体系
现有的电子商务理论很难对日新月异的电子商务活动进行卓有成效的指导,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要突出实务性特征,要使电子商务人才能够迅速理解、适应和进入电子商务实务环境,能够熟练操作和运作电子商务活动,具有从实务中学习和进步的能力。传统的实践环节以验证、模拟操作为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因此需要建立一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强调综合素质、突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为特点的具有不断自优化功能的实践体系。
我们把课堂教学与实验室实验组织在一个教学计划当中,培养学生编程能力和系统设计、分析能力。在课程体系中,给大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了实验内容。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从整体角度来整合实验教学内容,以适应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要求,体现实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信息化、综合化。同时充分注意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验教学内容中以及实验教学内容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结合、延伸。
通过验证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各类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实验课程结束时,要求每位学生对自己所训练的内容、完成的情况、心得体会、课程改革意见等进行总结,并写出报告。另外,设置了商务调查实习和电子商务系统设计,使学生能够亲身接触社会,独立完成系统的、高难度的、大训练量的综合课程设计,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体系中融入创新思维理论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把智力激励法和5W2H法的运用与网站开发课程设计结合起来,在丰富网站的功能、提升其服务的同时,在创新思维、创新技法的训练方面,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程设计中提出一些实际的创新问题,指导学生应用TRIZ方法完成任务。重点在于使学生能够理解TRIZ理论的意义以及与工程实际问题的结合,使他们能够初步熟悉科学的、规范的创新活动流程,从而提高学生应用TRIZ方法解决创新问题的体验,有目的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工作习惯。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可以让学生的创新活动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或研究兴趣结合起来开展各级各类创新项目。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成才平台。
3. 建立创新的考评体系
创新的教育模式强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有创新的考评体系与之相适应,以推动电子商务课程教学向开放、理论实践并重、产学研一体化方向发展。根据教学培养计划,其考核内容既要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又要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闭卷考核体系只能促使学生死记硬背,不能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质做出综合考评。因此。电子商务课程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析、评述、论文、实验、开发等方面能力的考评,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的能力。下表为创新的考评体系参考方案,各门课程可根据各自的具体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来进行相应调整。
四、结语
创新是电子商务的灵魂和核心,也是电子商务生命力的体现,今后在工程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还需不断创新,建立起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教育模式,形成良性循环,以真正适应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韩青青钟鸣文:探索本科生创新培养模式——浙江大学的案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2007.3
[2]毕凌燕牟小勇:国内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培养体系调查与分析.商场现代化[J].2007.2 (493)
[3]潘郁潘芳:“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创新培养.安徽农业科学[J].2007.3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