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的内涵(共10篇)
雷锋精神的内涵 篇1
一、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
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中、从步入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转变中, 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升华。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可以表述为:
(一) 投身民族振兴的爱国精神
雷锋精神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的坚定政治信念。它是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灵魂所在。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新阶段, 雷锋精神进一步升华为, 对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理性思考和认识,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实际行动, 为实现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拼搏奋斗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为公为民的奉献精神
雷锋精神的实质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集中地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品德和高尚风格, 是雷锋精神能够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持久活力的根本原因。
(三) 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
不怕苦、不怕累,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 是雷锋精神在事业上的具体体现。其核心是把个人融于集体和人民的事业之中, 具有服从性、平凡性的特点, 主要表现是服从组织分配, 热爱本职工作, 自觉忠于职守, 甘居平凡岗位。因此, 今天的“螺丝钉精神”体现着服从性和选择性的统一, 它要求人们把个人的自主择业与服从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切实做到甘居平凡岗位而又不安于现状、甘于平庸, 提倡岗位竞争而不能忘记勤勉敬业、忠于职守。
(四) 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用“挤”和“钻”的“钉子精神”, 努力学习革命理论, 刻苦钻研业务和技术, 苦练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这是雷锋精神所具有的优秀品质的突出写照。“钉子精神”所具有的时代内涵, 集中体现在勤奋学习马克思主义, 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刻苦钻研本职业务, 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以及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尤其要把“挤”和“钻”的“钉子精神”用在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上, 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五)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是雷锋精神极具特色的本质内容。它秉承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民族精神, 光大了艰苦创业、勤俭建国的革命传统, 体现着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今天我们提倡的艰苦奋斗, 是要反对那种过度的超前消费, 那种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讲排场、摆阔气的不良风气, 尤其是那种挥霍奢侈的腐败作风;是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富国富民富家的科技创业、产业创业、服务创业等新时代的创业精神, 自觉克服“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思想。
(六) 助人为乐的合作精神
先人后己、助人为乐、诚实守信、与人为善, 这是雷锋精神高尚道德行为的具体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 精细的社会分工和追求利益关系最优化、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特点, 要求市场主体进行科学分工、精诚协作、优势互补、公平交易。所以竞争不但不能取代互助合作, 反而更需要互助合作精神的提升。
二、雷锋精神的时代特征
(一) 时代性与民族性
雷锋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雷锋精神与时俱进的特征, 正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潮流的, 具有鲜明时代内涵的新思想新精神新风尚。它紧跟时代的步伐, 不断地增添鲜活的时代内容, 展现着时代的风采, 折射着时代的光芒。雷锋精神具有浓厚的民族性。雷锋精神的民族性是指它吸纳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雷锋精神是以国家与集体利益为重的责任感, 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 先人后己、助人为乐的道德情操等, 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 先进性与群众性
雷锋精神的先进性, 反映在它对崇高的理想目标的追求上。雷锋精神所具有的内在价值在于它包含着当代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和境界, 充分体现了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经久不衰的时代影响力。雷锋精神的群众性是指雷锋精神的现实性、群体性。雷锋精神形成和发展于当代, 当代人的精神价值的指向和需求, 决定着雷锋精神价值实现的效能和客观认同度。雷锋精神价值的现实最佳境界是先进性与群众性的完美结合。这种精神既是高尚的, 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人类的最高理想;同时, 又聚焦着现实社会生活普遍可见的文明之光。
(三) 实践性与拓展性
雷锋精神具有强烈的实践性。雷锋精神价值实践的基本特征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主要表现在雷锋精神的言行一致、德才统一上。雷锋精神的可贵之处, 就在于平凡之中见伟大, 细微之处见精神;雷锋精神的人格价值在于把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和苦练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相结合。它体现着平凡人生和伟大人格的完美统一。雷锋精神具有广阔的拓展性。雷锋精神又是实践性和拓展性的统一。雷锋精神以实践为基础, 以拓展为目的。离开实践性, 雷锋精神的价值就不会得以实现;离开拓展性, 雷锋精神的价值就不会得到提升, 就必然会失去生命力。由此可见, 实践性和拓展性的统一, 正是雷锋精神的本质特征。
摘要:雷锋精神在新时期有新的时代内涵和特征。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投身民族振兴的爱国精神、为公为民的奉献精神、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助人为乐的合作精神。时代特征体现在时代性与民族性、先进性与群众性、实践性与拓展性。
关键词:雷锋精神,时代内涵,特征
雷锋精神的内涵 篇2
雷锋—— 一个我们敬仰而又感到亲切的名字。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他,崇敬他,他的事迹感动了华夏儿女,他的精神照耀着我们的土地。然而雷锋距离我们又是那么的近,因为我们的身边不缺乏雷锋式的人。所以学习雷锋精神,是我们的正确选择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党员教师,我们更要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雷锋精神,需要认真领会雷锋精神的深刻内涵,要把雷锋精神贯穿于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去。
坚定信念,指引日常工作的方向。
雷锋精神的第一位,是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这个理想和信念激励我们全党全社会自觉地把个人的追求和奋斗同党的事业、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作为党员教师,我们要在繁杂的工作中,保证方向的正确性,并且铭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信念,把这种精神动力,化为实际工作的动力,为日常工作指引方向。
乐于奉献,贯穿于教育事业的始终。
雷锋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而作为一种道德导向,我们教师的“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基本精神也在于奉献。教师工作时间上分不清上班下班,工作内容上教学和德育涵盖很广,在工作中承受着太多的压力;它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它需要克服种种困难,它要求每一位教师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不仅要孜孜以求,能甘于苦涩,还要勤于思考、乐于奉献。这就需要教师正确面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矛盾,以事业的发展为重。这也决定了“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是一种带有崇高意蕴的自觉承诺。教师的“蜡烛”精神也正在于此——乐于奉献。只要把雷锋那种“乐于奉献”的精神贯穿于“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始终,才无愧于一名人民教师的称号。像春天一样热爱学生,让教育充满爱。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像雷锋那样具有热爱他人的精神境界,即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关心爱护学生。因为师爱是师德的灵魂,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能产生无与伦比的神奇而伟大的教育力量。爱学生作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体现了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关爱,体现了教师对社会主义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认知,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特殊情感关系。师爱的本质是要求教师牢固树立“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真心实意地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十个指头有长短”,教师不但要爱“尖子生”,还要爱“后进生”,更不能歧视所谓的问题生和有某些缺陷的学生,务必抛弃成见,克服偏见,像雷锋“对待同志像春天一样温暖”那样热爱学生。
“钉子”精神体现在“严谨治学”的实践中。
雷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他以他著名的“钉子”精神,靠挤劲和钻劲一点一滴地学文化、学技术、学科学知识。我们广大教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成为读书育人的“名师”、“大师”,就需要雷锋的“钉子”精神在我们的严谨治学的实践中得以贯彻。“严谨治学”要求教师在教科研中求精、求实、求真、求善、求美,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以实事求是、科学严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自身修养的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政治知识、实践知识,以不断丰富和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可见,严谨治学是提高教师素质所必需。
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推动教育事业向前发展。雷锋不仅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而且是一个勇于探索的创造者。他在学习和工作上永不满足、永不懈怠,体现了一种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表现为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表现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科技和文化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所以教育问题受到了高度关注,我们得时刻铭记大时代要求的创新进取,从而在教育中能够凸显创新精神,培养出积极进取,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才,从而大力推进
科技和文化创新,实现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雷锋精神的内涵 篇3
关键词:雷锋精神 南丁格尔精神 实质内涵 护生 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236-01
雷锋精神,是当今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是先进文化的表征,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南丁格尔“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也已经成为崇高与奉献的象征。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国家新型人际关系孕育的产物[1],它所蕴含的爱国、奉献、敬业、创新和创业等精神一直在指引着大学生不断地完善政治思想,塑造崇高人格。在实践中将雷锋精神与南丁格尔精神融入护生教育与学生工作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将创新与奉献并重,从而培养护生更高水平的职业道德素质。
1 雷锋精神与南丁格尔精神的实质内涵
雷锋精神与南丁格尔精神有着不同的实质内涵。雷锋精神的产生有着社会和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2],其本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南丁格尔精神则是以南丁格尔命名、以“人道、博爱、奉献”为核心、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对现代护理教育奠基人弗罗伦斯·南丁格尔的言行和事迹所表现出的崇高品质、道德观念和先进思想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随着时代的变迁,雷锋精神在不断发展为一个有丰富内容和多层次境界的思想体系[3],主要体现为:立足本职、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服务人民、扶危济困的奉献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对于南丁格尔精神而言,胸怀道义是它的基础,厚学博爱是它的本质,勇敢奉献是它的崇高境界,崇尚科学是它的主线[4]。人道主义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保护个人的权利,宣传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博爱精神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与帮助,它要求护理工作者能用同样的热忱与无私对待每一个人。奉献精神是指对自己事业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是南丁格尔精神的最高境界。
2 雷锋精神与南丁格尔精神对护生的教育意义
(1)用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与南丁格尔的奉献精神激励护生开拓创新、提升道德品质。随着人们健康理念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在这个竞争加剧与不断进步的社会,护理事业也在快速地发展。然而在护理学发展的初期,南丁格尔精神的弘扬受到了限制[5]。在我国,护理学科要想与其它学科或者发达国家的护理学科并驾齐驱,只有南丁格尔的奉献精神是不够的,还要将创新融入其中,才能推动护理学科更快地向前发展。在护生的教育与学生工作中,利用现代新型科技产品与工具,采取多种宣传和教育方法来渗透创新精神与奉献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激励护生开拓创新与提高道德品质。
(2)用雷锋立足本职、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与南丁格尔的博爱精神指引护生爱岗敬业、塑造优良品德。在工作岗位上的护士应该立足本职,以南丁格尔、雷锋等为榜样,树立正确的职业感。护理模式发生转变后,强调以人为中心,这就要求护生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坚定的事业心,时刻记得自己的社会责任,设身处地的为病人着想[6]。护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有宽大、博爱的心,热情地为患者服务。因此,在加强护生基本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其敬业精神和博爱精神的培养,这样才能提高护理质量。此外,护生在实习操作中体验职业情感与行为规范,也具有重要意义。
(3)学习雷锋精神,传承南丁格尔人道主义精神,重视护生人文精神培养。医疗护理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充分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要尊重患者、理解患者。人道主义精神是南丁格尔精神的基础,一切以人为本,一切服务于病人,充分体现人的重要性,它要求护理工作者爱护患者,对患者仁慈、同情、关心。护理专业是直接维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专业,护理工作者的服务对象是人,首先必须要懂得人、理解人,必须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否则便无法胜任现代护理学的工作需要[7]。现代护理教育应该注重完善护生知识结构,培养护生人文素质,坚定护生政治信念,使护生拥有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结语
在新世纪的护理本科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学生的责任感、意志力等品质的培养,使护生拥有崇高的理想境界、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对于护生来说,雷锋精神与南丁格尔精神都很重要,传承雷锋精神的同时,要用南丁格尔精神指导职业发展,树立起南丁格尔精神的标杆。从护生的教育角度来讲,要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两种精神的实质内涵,同时引导护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从而促进护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护生教育工作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杨善玲.论雷锋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J].长春师范学院报,2012,31(7):1-3.
[2]钟惠英.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2,26(4):1-5.
[3]张理海.雷锋精神的时代解读[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2,25(2):14-16.
[4]寇晋,朱京慈.让南丁格尔精神焕发时代光芒[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2):77-78.
[5]王倩,陈慧.创新与奉献同等重要的南丁格尔精神[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7.
[6]王斌全,高晓红.南丁格尔与现代护理教育[J].护理研究,2007,21(11):2913-2914.
雷锋精神的内涵 篇4
关键词:雷锋精神,企业文化,建设
1 当前学界将雷锋精神定位为“民族精神”是一种“肢解”
本世纪以来,学界多认同将雷锋精神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民族精神,并以“贴标签”方式验证了雷锋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多方面契合。
如雷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传统美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展示了“仁者爱人,天下为公”高尚风格;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业勤于精”进取意识;刻苦学习、努力钻研的“钉子”精神是“学而不厌,锲而不舍”;自强不息是“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
而自文化角度探寻,以上验证其实是一种片面的“肢解”,严重忽略了雷锋精神的内涵。
2 雷锋精神源于“湖湘文化”,包含三个层次的儒家智慧
自心理学考察,童年经历对人生影响巨大。雷锋人格的形成与定型时期在故乡,受湖南地域群体人格与地域文化影响深刻,其精神实质是“湖湘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积极意识,甚至是光大了的“湖湘文化”的优秀品质。
狭义的“湖湘文化”形成于南宋初年的湖湘理学,主张“以身心修养为基础和根本,强调经世致用”,基本精神体现在“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等方面,自学术渊源而言,与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世界观同出一辙(1)。所以,雷锋精神的内涵是起源于儒家文化的、逐层提升的大智慧。
2.1 雷锋的模范行为实质为“修身”,是雷锋精神的第一层智慧“湖湘文化”及其代表人物给雷锋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打下深刻烙印,所以雷锋努力地知恩图报、自强不息,追求卓越、表现自己和发愤读书,目的在于效法先哲们而努力“修身”。
2.1.1 知恩图报由解放前一无所有的孤儿到解放后的新社会主人,雷锋始终真诚地将给予他一切的共产党和毛主席比为母亲并“知恩图报”。粗略统计,雷锋日记中“党”出现168次、“毛主席”出现115次,所以“雷锋的一生就是报恩的一生”。雷锋心目中毛泽东等于共产党,雷锋对党的感情就是对毛主席的情感。所以,对毛泽东的深厚感情成为雷锋人生的重要精神支柱。雷锋报恩的主要方式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后来上升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性高度,因此坚持长期做好事是他最朴实的感恩行为(2)。本人统计,至牺牲前,雷锋做过的大小好事共有30件(次)。其中不少好事是一类事长期做,且他做好事从来不分大小遇到就做。
2.1.2 追求卓越1956年7月15日雷锋自荷叶坝小学毕业参加工作直至1962年8月15日牺牲,雷锋无论是在望城县当公务员和拖拉机手,还是在鞍钢、在部队,雷锋始终与时俱进地选择并从事着当时的主流职业,并且由于长期坚持不懈,所以始终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业务精英!
2.1.3 自强不息雷锋一直在效仿中外英雄的同时不断进取。除了崇拜毛泽东,前苏联英雄保尔·柯察金,国内英雄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等都是他的偶像,同时他还热衷于汲取我们党在各个时期的革命斗争故事的智慧营养。用句时髦话就是雷锋也“追星”,只是他不看重“星”光灿烂而只注重“星”之表率作用。雷锋主要崇拜英雄们立场坚定、理想远大,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所以在崇拜的同时惭愧“自己比起他们,真是连百分之一也不如”而常常知耻奋进。
2.1.4 表现自己出于对崇高理想的执着,雷锋其实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在很多方面表现自我、展示素质。(1)杰出的文字表达能力。至牺牲前,雷锋共发表8篇署名文章;自1958年6月7日至1962年8月10日,雷锋共留下日记165篇!此外,还有未发表小说3篇、诗歌10首。(2)过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上小学雷锋就展示了超于常人的表达能力,参军之后更是崭露头角,刚入伍就代表新兵脱稿作大会发言。1960年12月至1961年6月期间,他还多次应邀为省内外的工厂、学校以及部队做报告40多场,反响强烈。(3)树立良好公众形象。从小学毕业至牺牲前,雷锋留下照片361张,几乎足迹所至、照片必留。虽然后来有20余张照片是军队记者们根据需要于1961年1月份“补拍”的,但是无论如何,和新闻界的融洽关系也是雷锋宣传和表现自己的有效途径!也侧面展示了他作为普通人的英雄主义色彩。
2.1.5 发愤读书源于对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英雄人物的崇拜和深厚感情,雷锋仔细研读了《毛泽东选集》1-4卷多篇文章,同时广泛阅读英雄传记。一方面,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彻底改变了他的个人命运,“草根”雷锋无限羡慕和向往其文治武功;另一方面,雷锋时代正是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期。所以,雷锋期望通过毛泽东著作获得启迪思想和发展事业的大智慧。
2.2雷锋的事业跃进是“齐家、治国”,是雷锋精神的第二层智慧儒家所谓的“齐家、治国”今天可理解为以和谐方式做好身边小事、做好本岗位事情,为后续成功奠定基础。雷锋在刻苦“修身”的同时,其智慧成分则源源不断转化为对蒸蒸日上的事业局面的开创。
2.2.1 不断取得成绩和荣誉本人统计,雷锋一生共获得大小成绩和荣誉43项。如鞍山市“青年社会主义积极分子”,部队荣立二、三等功,沈阳军区“模范共青团员”及全军学“毛选”积极分子(全国仅四人);当选抚顺市第四届人大代表;代表沈阳军区出席当年国庆观礼及赴北京开英模会等。如果没有超强的进取意识和坚韧不拔的奋斗过程,即便是今日最优秀的高级知识分子,也恐怕难以在短暂的6年职业生涯里取得如此业绩!
2.2.2 争取最广泛的同情和支持部队期间雷锋积极响应时代号召,经常参加“忆苦思甜”演讲。那一时期,他的直接听众达22000余人。凄凉身世的一再演绎,既激励着雷锋本人珍惜拥有、奋斗不止,又呼应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最强音———“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当然,反复的讲述同时也为雷锋个人赢得广泛的同情、理解和支持。
2.3“为人民服务”是雷锋精神儒家智慧最深层之“平天下”儒家“平天下”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天下均平的社会理想状态,于雷锋而言是一种最高道德和做人原则,也是一种信仰和追求(3)。而“人民”其实就是“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的“天下人”,所以,“为人民服务”就是“替天下人做事”,可见雷锋终极追求的博大胸怀和魄力。本人统计,雷锋日记等文字留存中,“人民”词汇出现112次,反复强调着雷锋智慧的最高追求——“平天下”!为了早日实现最高理想,雷锋在刻苦“修身”过程中付出和经历了很多。
2.3.1 远离奢华,低调生活因为热爱生活,雷锋既留有时髦发型,还有数量众多的照片,也有高档的皮甲克、料子裤、黑皮鞋,还有名牌手表和雪花膏,这些物品于月收入仅38元的雷锋而言确实很高档,同时可以谅解的是因为孤儿的他没有家庭负担(4),同时也折射了青年雷锋的美好生活情趣。直到在鞍钢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因为接到望城县老领导的来信教诲,他才收起了高档服装再没穿过。手表在部队还戴了一段时间,时髦发型则是最后“屈服”于一位团首长的严厉督促。
2.3.2 坚定地克制两性情感据战友回忆,有证可考的、与雷锋关系密切的异性朋友有五人(5)。因为出于远大理想的“壮志未酬”,雷锋用坚定的信念战胜了青春岁月的情感萌动。如他在1962年7月29日的日记所写,“我想:自己年轻,正是增长知识的好时候,应该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还这样想过:我是在党哺育下长大成人的,婚姻问题用不着自己着忙……”这一天,他因被误听传言的指导员批评而觉得委屈。其实雷锋和异性朋友们的感情完全符合其时道德规范,是纯粹的友谊而非今日某些网络不负责任的杜撰。
2.3.3 勇于剖析个人错误雷锋也犯错误,日记清晰记载了他的三次错误以及深刻的自我反省。也即犯了错误不重要,关键在于怎样对待错误!雷锋因为“对他人宽,对自己严”,极符合“推人及己”的中庸之道,所以犯的错误少,因此他处理和改正错误的成本也很低。
3 雷锋精神内涵对石化企业文化建设极具借鉴价值
3.1 中国石化企业文化与雷锋精神内涵异曲同工
企业文化是企业为了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自1998年重组以来,始终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于2009年11月23日正式颁布《企业文化建设纲要》。确立了中国石化行业以“发展企业、贡献国家、回报股东、服务社会、造福员工”为企业宗旨;以“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为企业愿景;传承、丰富和弘扬“爱我中华、振兴石化”的企业精神;继承和发扬“精细严谨,务实创新”的优良作风;秉承“诚信规范,合作共赢”的企业经营理念(6)。通过比较发现,属于科学技术密集型、生产集约型的中国石化企业文化本质,与成熟于一切行动听指挥、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人民军队大熔炉的雷锋精神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质同出一辙,并全部与其三个层次的儒家智慧相契合。
3.2 企业文化的落实关键在于得到企业员工的识别和认同
雷锋精神代表了中国一代有为青年的崇高风范和进取雄心。因为雷锋精神的儒家智慧,他得以二十二岁的短暂生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绩和荣誉,用一句今天的时髦话就是雷锋生前非常“成功”,所以时常有人惋惜雷锋距成功只差一步,并假设如果雷锋没有牺牲,比照与他同时代的众多走上各级重要领导岗位的先锋模范人物,他的前途将会何等辉煌?
3.3 中国石化应高度关注建设企业文化的终极目的
为了建设和谐企业文化,中国石化不遗余力。多次组织举办各类企业文化培训,修订下发了《中国石化视觉识别手册》,指导各企业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还编辑出版了《中国石化企业文化——画说理念》卡通画册和《中国石油化工发展历程简明读本》,并创建了网上“中国石化文化博物馆”,发挥网络优势,提升文化传播建设功能。此外,还经常组织开展征文和企业文化DV短片大赛等活动,调动和吸引更多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极大地赢得员工对公司核心价值理念的识别和认同,为企业文化普及提供了重要精神基础,为推动公司持续有效和谐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雷锋精神的萌芽和发扬光大,有环境的、时代的、个人的多方面积极因素,于中国石化企业而言,建设长远的、和谐的企业文化,应从深层次解读雷锋精神内涵入手,因为解读的同时最能产生钦佩而效仿!对于企业员工而言,学雷锋活动不排除扫马路、擦玻璃,但绝非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秀”。学雷锋的真正目的是效仿雷锋严格“修身”、锐意进取,再养成和他一样不凡的智慧,最终成就理想的事业。
注释
1彭绍菊.雷锋精神实质与湖湘文化.湖湘论坛,2009年5月.
2金万成,周长茂.雷锋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
3李振宏.儒家“平天下”思想研究.中国史研究,2006,(2).
4根据2010年3月26日本文第二作者向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同志确认.
5同注释
雷锋精神时代内涵 篇5
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深深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勇前进。半个世纪过去了,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我国涌现出无数雷锋式的先进人物,他们继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为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把帮助别人当作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这种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是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重要体现。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活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需要通过为他人服务体现自身的价值。社会越是现代化,对人的这种要求就越强烈。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熏陶、感染了一代代革命者和建设者,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只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发扬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人们才能对人生的目的有更深刻的理解,切实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以人民利益为重;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责任感,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当前,要营造团结友善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应教育引导人们自觉用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指引人生,把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人生价值。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雷锋无论在哪里都能自觉服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立足本职,忠于职守,勤勉敬业,精益求精,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工作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不仅是谋生的手段和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发挥自身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祖国的富强、民族的繁荣,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尽其才、奋其志。把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我们做好工作,就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添砖加瓦,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铺路搭桥。在新时期,改革开放为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合理流动创造了良好环境,为个人施展才华和抱负提供了广阔天地。我们应弘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把个人理想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的选择和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发挥积极作用,不负人民、不负时代。
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雷锋不仅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而且是一个勇于探索的创造者。他在学习和工作上永不满足、永不懈怠,体现了一种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表现为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表现为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科技和文化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科技和文化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要求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应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大力推进制度,不断完善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要求的各方面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在雷锋精神丰富的内涵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是一个重要方面。
传统民族精神的内涵 篇6
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石。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 学者已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 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笔者择善而从, 结合自己的理解, 对传统精神拟作几点概括:
一、“天人合一”思想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中, “天人合一”思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内涵非常丰富。“天人合一”说由来已久, 夏商时的“天人合一”有很强的神话色彩, 认为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到春秋时期, 诸子百家都论述到天人合一, 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的强调道德意义的“天人合一”和道家无道德意义的“天人合一”, 秦汉时期的董仲舒认为“天人感应”, 魏晋的“天人合一”带有玄学的色彩, 到宋代以儒家有道义的“天人合一”观为基础, 吸收道、佛的天人观, 形成了以道德为基础的超道德的精神境界, 具有辨证的哲学意义的“天人合一”思想而趋于完善。
综观“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 其内涵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朴素的辨证的世界观, 强调天、地、人三者和谐发展。老子曰:“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二十五章》) ,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阳货》) , 认为天是自然存在, 荀子曰:“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天论》) , “大地以合, 日月以明, 四时以序, 星辰以行, 江河以流, 万物以兴” (《礼论》) .二是以人为本的人本精神。《黄帝内经》记:“天覆地载, 万物悉备, 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 《管氏地理指蒙》说, “人与天地并列为三, 奉天地无以见生成, 天地非人无以赞育化”, “天道必赖于人道”, 《礼记·礼运》中记载, “天地之际人为贵”, “人者, 天地之心”, 强调天地之间以人为贵的人本精神。
“天人合一”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合于天, 而不是天合于人, 以自然存在的规律为终极, 人应融入自然中, 通过自我约束、自我提升、自我发展来达到人的发展。二是强调人的中心地位, 也就是人的能动性。自然存在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来转移, 但是, 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 可以谋求人的发展, 所谓“人谋胜天”, 人并非一味地崇尚“天”的威力。三是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框架下, 建立和谐发展的社会生存法则。在现实社会中, 通过人的自律来达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这样, 有机地将人、自然、社会融为一体, 来谋求共同和谐发展。
二、“中和”精神
“中和”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其基本内涵是指“尚中”与“贵和”。
“尚中”具体来说, 包括两个方面:执中和时中。“执中”强调任何事物要做到“恰到好处”, 反对“过”和“不及”。而“时中”强调“中”随“时”变, 要随“时”而“中”。《中庸》第四章中孔子说:“君子之中庸, 君子而时中”。“执中”要求把握好事物的度, 而“时中”强调认识事物的变化。两者相辅相成, 告诉人们凡事要顺时而行、待机而动, 要遵循事物发展变化规律, 顺大势而为, 以求“恰到好处”。
“贵和”具体来说, 也包括两个方面: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国语·郑语》中史伯曰:“夫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 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 尽乃弃矣。”认为“和实生物”, 事物都是处于“和”的状态, 也即是多种不同因素、不同成分以一定的关系和谐结合而构成的状态, 而不是单个因素、单一成分孤立地存在或简单地相加, “和”是一切事物存在、转化和发展的基础。
三、“君子”人格观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 “君子”人格作为一种理想人格, 早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诸如“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 “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坦荡荡”等言语。可以说, “君子”之于中国, 犹于“绅士”之于英国, “武士道”之于日本。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奠基石是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在《尚书》、《诗经》、《左传》、《论语》、《管子》、《孟子》、《墨子》、《荀子》、《周易》等经典著作中, 反复出现“君子”, 从多个层面、不同角度来阐述君子。综观诸子百家, 我们认为, 作为一种理想人格的“君子”人格,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宽阔胸怀。二是“内圣外王”的品德修养和“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三是好学的求知精神和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在《中庸》、《论语》、《孟子》、《周易》中, 多次提到君子好学, 君子重义轻利。四是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正是这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浴血、而奋斗。
君子人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 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 对于我们塑造现代人的人格精神, 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 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天人合一”思想、“中和”精神和“君子”人格观三者不是相互独立的, 而是相辅相成。其中, “天人合一”思想是根本, 是基础;”中和”精神是社会立足之源, 是处世的基本原则, 而“君子”人格是人们在社会中的精神塑造, 充分体现了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内涵, 认为“天人合一”思想、“中和”精神, “君子”人格观是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精髓。
关键词:天人合一,中和,君子,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刘献君.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第一版, 2003, 53.
[2]刘惊铎.中华美德教育论[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第一版, 2003, 165.
[3]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版, 1998, 173.
谈写实绘画的精神内涵 篇7
艺术行为是人类世界的产物, 理所应当, 也是必然的表现人类世界的方方面面, 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态度, 对社会的态度, 对世界的态度。如果艺术家只凭个人的兴趣对生活的方式做表现, 对社会的关注面太狭隘, 作品当然会缺乏深度, 品位自然也就不会高。还得说明, 这里并不是反对那些“近距离”对当代社会中个体生存状态的表现, 因为它们展示了“人性”的一面。但是, 当往深一层的要求来讲, 这种体验能否从个体“人的存在”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席勒说:“伟大的艺术家为我们表现对象, 平凡的艺术家表现他自己, 拙劣的艺术家表现他的素材。”作为对自己有高要求, 对社会有责任感的艺术家, 感受生活、思考他们会把文化从生活中提取出来, 从生活的形态当中提取出文化的因素, 最后在作品中表现出对社会人文主义方面的某些观念。这样, 艺术作品对当代社会的人文关注显得极为重要, 其一是从艺术的高度上有需求;其二, 是写实绘画自身有所需求。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写实绘画的当代性问题, 给所谓的“写实绘画过时论”以有力一击。写实绘画从形成至今一直都不缺乏精神内涵, 特别在当下写实绘画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使作品具有了历史感和文化性。这样的绘画方法当然具有生命力, 有发展下去的必要, 而且就其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来说是不可代替的。其实, 当代不当代, 并不是由形式或者内容题材决定的 (艺术界总有人持这种观点, 其实是想标榜自己具有了当代性) 。笔者认为应该是由作品的精神来说话, 写实绘画如能很好地表现当代社会的人文精神, 可以肯定地说, 会比当下一些自认为很当代的艺术更具有时代特征, 更具有思想的当代性。写实绘画首先应该具有精神内涵, 然后应该从关注当代社会的人文价值方面着眼, 进一步提升作品的格调。艺术工作者在创作前应做好思想的提高, 从另一个更高的艺术层面去认识和运用写实手法。
画家冷军, 是中国写实画派的一员, 他的超写实主义绘画语言使观众在画前观看时起初有一种照片的真实感, 但倾刻间心灵会马上被画面所散发出的艺术气质所牵引, 去体验作品内在的精神意味。确实, 这一点不得不承认, 每次观看冷军的作品, 都能给你震撼, 无论是画幅的大小, 还是运用材料或题材的不同, 那种精细到了极致的画面效果, 使我们有想触摸的冲动。其实, 这才是画家成功的地方, 这种如梦似真的效果在画面背后的观念表达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如果画面只到如此效果的话就没有说下去的必要了。相反, 冷军是一位冷静的、敏感的、富于思想性的人文艺术家, 超写实技巧的运用只是他表达观念的手段。画家在《世纪风景》系列作品中运用注射器、手术刀、儿童玩具、工业瓦砾、工业报废的零件等拼出的世界地图, 表达对人类的某种生存状态, 画面将观众引入了属于他个人的强烈批评意识的观念中来, 是对当代社会的工业化进程对自然环境所做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的担忧和反省。冷军的画面是细致动人的, 精神内涵是丰富的、积极的、发人深省的, 他以静物为题材切入到他对社会的文化批判, 提出了一个应当注意的要点, 题材不分大小、轻重, 要紧的是绘画的关注点是什么, 有否抓住了社会的文化现象。
作为社会的一员, 画家也应该关注当代社会, 以人文精神的艺术作品参与、推动和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 只有如此写实绘画才能在这各个历史阶段焕发出动人的魅力, 才有恒久的生命力。由此, 写实绘画的精神内涵突显其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席勒:《美学书简》,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年。
[2]中川作一:《视觉艺术的社会心理》,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1年。
解读孟子善辩的精神内涵 篇8
翻开《孟子》一书, 我们可以看到孟子什么事都敢议, 什么人都敢言, 而且直言不讳, 放语不惮。《孟子·梁惠王下》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 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 则冻馁其妻子, 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 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 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想象当时的情境, 孟子面对齐宣王并没有咄咄逼人, 而是从容道来, 先假设性地提出两个问题:“朋友不尽责该怎么办?”“士师不尽责该怎么办?”都使齐宣王只能有唯一的回答, 也就进入孟子的“彀中”, 待到再问:“四境之内不治怎么办?”他就无话可答, 无言以对, 当时齐宣王一定尴尬不已、面红耳赤而且毫无回旋的余地, 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孟子在文武百臣中当众捋其虎须, 使他置于理屈辞穷之境, 其目的并不是有意让他在众卿家面前失面子, 而是使齐宣王认识到自己对人民应负的责任, 把国家治理好, 实行仁政。
《寡人之于国也》里记载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耐人寻味的对话: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 请以战喻。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如何?”
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琢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 则曰:‘非我也, 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曰:‘非我也, 兵也。’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番对话是由梁惠王的“疑惑”而引起的。梁惠王自以为对国家的治理已十分“尽心”, 他的“尽心”, 具体表现在“河内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尽管邻国之政不及他如此“用心”, 可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 而是以梁惠王熟悉的战事设喻, 告诉梁惠王他所谓的“尽心”与“邻国之政”的不“用心”, 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只是形式上和数目上的不同而已, 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也就成为必然。
孟子以“王好战”设喻, 以子之矛攻之盾, 一下就击中梁惠王的要害之处, 从而牵着梁惠王的“牛鼻子”, 让他顺着自己的思路, 接受“王道”及“仁政”的思想:“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孟子层层发问, 绵里藏针, 既针对梁惠王感兴趣的问题步步诱导, 又令人信服地提出了自己仁政的思想。尽管雄辩滔滔, 我们看到的却是孟子对人的终极关怀, 闪烁着人文精神的思想魅力。
其实孟子规劝国君实行自己的仁政思想很多时候也是循循善诱的, 在《庄暴见孟子》一文中, 孟子一开始和齐宣王讨论音乐的问题, 其间他利用“乐”的不同内涵, 巧妙地进行了切换, 把谈音乐引到谈“与民同乐”的话题上来, 以此劝说齐宣王实行仁政。
当孟子听庄暴说齐王喜欢音乐, 就主动去拜见齐王, 并直截了当提出这个话题。齐王听了当时就“变乎色”, 老大不高兴, 还为自己辩解:“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 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没有直接批判齐王, 而是先奉承他:“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又替齐王解围:“今人乐犹古之乐也”, 使齐王如释重负。在孟子看来, 作为统治者的齐王喜欢怎样的音乐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以怎样的形式喜好音乐。“乐”有两种含义, 一读yuè, 当音乐讲;另一读lè, 当“快乐”讲。在这里, 孟子巧妙地把欣赏音乐变成欣赏音乐的快乐, 有意设置了两个简单的问题让齐王回答:“独乐乐, 与人乐乐, 孰乐?”“与少乐乐, 与众乐乐, 孰乐?”从而启发齐王承认“与人乐”更“乐”, “与众乐”更“乐”。孟子成功进行了“乐”的内涵转变, 由己及人, 由少及多, 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向齐王提出:“请允许我给大王讲讲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吧!”充分显示了孟子借题发挥运用自如的谈话方式, 为后文宣传“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孟子仁政思想的最高境界就是施仁政以乐于民。孟子在这篇文章中对君王与民同忧乐的情景做了绘声绘色的描述:“今王鼓乐于此,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 管龠之音, 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何以能鼓乐也?’此无他, 与民同乐也。”孟子认为, 统治者若能与百姓同忧乐, 才是真乐, 才能真正王天下。可以说孟子倡导的这种“忧以天下, 乐以天下”的思想, 影响着后代无数知识分子以国家民族事业为己任, 奏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乐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思想信念皆源于孟子的这种忧乐天下的思想。
在孟子善辩的背后, 我们看到的是他对百姓的终极关怀, 看到的是他直言谏君、不畏权势的浩然之气, 看到的是他为民为国的坦荡胸怀。在《孟子》中我们找不到一句阿谀逢迎、趋炎附势之语, 摧眉折腰、违心背意之言。尽管孟子四处游说诸侯, 以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他却从不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尊严、人格独立为代价。
《孟子说解·公孙丑下·将朝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孟子将朝王, 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 有寒疾, 不可以风。朝将视朝, 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 不能造朝。”明日, 出吊于东郭氏, 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 今日吊, 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 今日愈, 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 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 有采薪之忧, 不能造朝。今病小愈, 趋造于朝, 吾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 曰:“请必无归, 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 外则君臣, 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 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 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 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 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 不敢以陈于王前, 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 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 无诺;君命召, 不俟驾。’固将朝也, 闻王命而遂不果, 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 不可及也。彼以其富, 我以吾仁;彼以其爵, 我以吾义, 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 齿一, 德一。朝廷莫如爵, 乡党莫如齿, 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 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 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 则就之。其尊德乐道, 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 学焉而后臣之, 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 学焉而后臣之, 故不劳而王。今天下地丑德齐, 莫能相尚。无他, 好臣其所教, 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 桓公之于管仲, 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 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在孟子看来, 爵位、年龄、道德是天下公认为宝贵的三件东西, 齐王不能凭他的爵位而轻视孟子的年龄和道德, 如果他真是这样, 便不足以同他有所作为, 孟子也不能委屈自己去见他。可见在孟子心中, 君和臣只是政治地位不同, 人格上是平等的, 他要求自己成为王者之师, 而不是王的臣仆和奴役。孟子在君臣关系上的观点, 超越了孔子一再强调的“君君, 臣臣”, “君使臣, 臣事君” (《论语·八佾》) 的君臣主仆关系, 强调了君和臣在人格上的平等。所以就不难理解孟子在《孟子—离娄》篇中表达的君臣观念:“君之视臣如手足, 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仇。”这些均表现了孟子可贵的超越时代的平等意识。
孟子善辩的精神内涵还在于他胸怀天下、坦荡为人, 浩然之气常怀胸中。孟子在《公孙丑上》里说:“我知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他解释说:“其为气也, 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 配义与道, 无是, 馁也。”在孟子看来, 浩然之气是充满在天地之间的, 一种十分浩大、十分刚强的气。这种气是用正义和道德日积月累形成的, 如果没有正义和道德存储其中, 它也就消退无力了。毫无疑问, “浩然之气”需要“集义”而产生。体现在人生价值的取舍方面, 当生命和道义发生矛盾时该作如何选择。孟子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舍生取义”。虽然“生”是我之所欲, 而“义”更是我之所欲, 故不能舍“义”而苟且偷“生”。“死”是我之所恶, 而“不义”更是我之所恶, 故不能避“死”而陷于“不义”。人人都求“生”, 孟子的“舍生取义”体现出他极高的精神境界, 也造就了千百万为民族、为人民的“道义”而慷慨捐躯的伟大人物, 锻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 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精神追求的典范。
孟子的“浩然正气”与他的大丈夫理论相呼应, 所谓大丈夫理论就是他一贯表白的“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与民由之, 不得志, 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由此可以看出孟子主张的大丈夫指的是一个具有健全而独立的人格的人, 在名利权势面前、在荣辱生死关头, 能够毫不动心, 自信而坦然、勇敢而坚定、顽强而乐观。一怒而天下惧并非真正的大丈夫, 蛮勇斗狠、奸诈残忍、蝇营狗苟、见利忘义之徒更难望大丈夫项背。真正的大丈夫是光明磊落的人, 意志坚定、富有仁德、胸怀宽广, 具有崇高刚强的正气, 势不可压、利不可诱的骨气, 超迈雄放的豪气, 无所畏惧的勇气。孟子为后辈文人勾画出大丈夫凛然伟岸的形象, 他自己也成为正直刚强的楷模。
摘要:孟子以能言善辩著称, 然而在孟子善辩的背后, 我们看到的是他强大的人格魅力, 解读其精神内涵, 孟子善辩源于他的浩然之气, 源于他“民贵君轻”的平等观念, 千百年来它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精神追求的典范。
闫平油画的精神内涵 篇9
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这样说道:“女性通过做母亲来实现她的生理命运, 是自然赋予她们的使命, 她的全部生理机能都为物种的延续而做准备。”[1]无疑母性是女性关注的文化问题的重中之重。
闫平不厌其烦的将“母与子”作为创作母题, 她的油画中对母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闫平的母性意识, 闫平运用女性特有的母性意识和绘画表现方式创作油画, 并传达给人以孕育、生产、宽容、接纳、承受、母爱、以及对下一代的期望等等母性情怀。这不但体现出她自身对母子关系的认知, 也表现出女性画家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与男性画家对母性形象塑造的差异。这种母性形象的塑造不仅仅是表现母子的亲情关系, 也表达女性的自觉意识和性别意识, 闫平用自述的方式来创作母子系列, 因为母与子的话题是变化的、成长的、延续的, 所以这个母与子的创作也是永不止境的、发展变化的。随着孩子的成长, 母亲与孩子的交流方式会不断变化, 从灌输正确的思想, 到引导正确的理念, 再到彼此的交流, 这世俗却不平凡的感情和意识支撑着整个母与子系列的创作。闫平说:“表现母与子题材更能使画家本人置于一个温馨细腻的内心世界之中, 在创作过程中, 女画家内心的思维层次就更容易被挖掘出来。”闫平作为油画创作的主体, 又是人妻, 又为人母, 绘画是她传达内心情怀的载体, 母性是她油画作品中表达最多的题材, 可见也是她生活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在她的母子系列作品中, 画面总是充满温馨愉悦的气氛, 明媚的光线, 映衬出年轻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 母亲总是面带微笑认真的看着孩子, 生怕漏掉对孩子的每一个小动作的观察, 与其说母爱的伟大在于无私的付出, 不如说母爱的细节可以感动全世界。
闫平油画内在精神中对母性的体现配合她绘画中璀璨的颜色, 使得我们更加理解这种大爱的无疆。闫平说:“在画画过程当中女性的光辉是特别重要的, 不要以为母性就是感性的, 感性是养不大孩子的。所以在画画的时候在理性的框架里找知识。”而这种理性就是母性意识, 在感性世界中每个母亲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最聪明过人、最有希望的, 而在理性世界中, 母亲要求自己从各个方面去培养孩子, 正确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 母亲对生命的关注是与生俱来的天赋, 而对生命的培育则需要各方各面的客观因素的扶持。有人把闫平的绘画比作“吞吐生命”, 这个比方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 除了画面的律动之外, 对生命的关注以及表达也给她的绘画注入了生命力。闫平通过《母与子》系列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和对生命的关注, 而作为人母这种体验便使得她的人生体验更加完整辉煌, 她将作为母亲的骄傲与幸福感毫不吝啬的分享给我们。
二、蕴含女性情怀的创作表现形式
闫平和大多数女人一样爱花, 所以闫平爱画花。女人如花, 感性、柔弱、美丽、用尽一生的璀璨换取果实。她画菊花、向日葵、小野花等, 但闫平最热衷于描绘百合, 百合喻意百年好合, 这是中国人最渴望的一种完满与期许, 更是所有女性追求的一种幸福。百合浓香扑鼻, 没有艳丽奢华的外表, 但大气、简单, 这也许正符合了画家本人的性格, 女性往往对花朵都有着某种程度的的依恋与不谋而合的理解。大多数花朵的美丽并不长久, 但在它们怒放时足以让人记住它们刻骨铭心的美好。接下来花败结果, 它用衰败来换取下一次的怒放, 让生命得以延续。所以女人生命的周期就像花朵一样, 从发芽到含苞待放, 再到怒放, 最后衰败, 化作春泥更护花, 用尽一生热情抚育下一代的成长。
当代女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打破了传统的男女分工, 她们追逐的梦想不再仅限于成为一个优良贤淑的贤妻良母, 她们也开始有对事业的抱负, 但是女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未改变, 这是女性永恒的梦。是一种亘古不变的女性情怀。不是每个女人都能够生活在一个浪漫的氛围内, 但她们对浪漫的执着与向往如同对花的眷恋与渴望一般强烈。画家在绘画生活表达生命的时候, 也在表达自己的内心, 她用别样方式阐释了浪漫, 弥补着生活本身的平淡。
三、充满中国情结的精神内涵
每个中国人都有着自己的中国情结, 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尽相同, 譬如有的人对中国书法情有独钟, 有的人即便是在国外把中国菜作为自己的家常菜, 有的人则钟情于一抹中国红……作为画家, 闫平则对戏曲有着偏好。她的油画不但有她对生命与生活的关注也蕴含着含蓄的女性情怀, 而且对中国文化充满热爱, 并将其表现在自己的油画创作当中。当然闫平经常研究西方油画大师的作品, 从这些大师的作品中寻找出与中国文化意象审美方式和写意中国画中不谋而合的返璞归真的原始主义气息。中西文化的碰撞在闫平油画中和谐统一起来。闫平作为传承中国油画本土化画家中的重要代表, 将中国画意蕴和精神运用在西洋画当中, 用不同的表现技法表达自己的中国情结。
闫平油画中反复描绘小戏班题材, 从她的这一系列的绘画中我们便能看出她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关注以及对戏曲演员处境的同情。戏曲是一种独特的、古老的中国文化, 是中国的国粹, 但在新型各种娱乐节目和人们的审美转换飞快的当代, 戏曲在人们的意识中渐渐地变得陌生, 这些传承中国文化的戏曲演员的处境也变得不太乐观。
《冬去春来》是闫平在2011年的新作品, 描绘的是两个戏曲演员的一刻休闲时光, 年轻的女演员侧卧在强壮的穿着戏袍男演员腿上照着镜子, 男演员则在练习手部动作。看起来很温馨浪漫, 但是透过这种短暂的惬意, 又看出了某种无奈与惆怅。《怀春》《唱不尽的牡丹亭》《北方有佳人》《青梅竹马》等这些戏班生活题材中则主要描绘的都是多个戏曲演员在拥挤的后台练习动作或者上妆卸妆的过程。
舞台的片刻辉煌之后, 嘈杂凌乱简陋的后台便是他们大多数时间工作的场所。这些不为人知的演员们担负着传承中国国粹的重任, 而闫平关注着这些人, 她也许是想让更多人透过油画看到我们这种经典却被当代人忽略的艺术。从而更多的去关注这门艺术, 关注从事这门艺术的从事者们。
除去这些对中国文化的选材和绘画体验外, 闫平还用写意的方式来表现油画。她的油画是意象的表现的, 传达的更多的是人物内在精神气质而非具体的写实的形体。我们在她的人物画中很难看到具体的面部, 五官都是模糊不清的, 但通过他们的动作举止, 我们仿佛能清晰地看出对象的具体形象。她并不注重阴影的表现, 而是注重色彩与对象的完美融合, 以神写形。她将中国绘画的意象精神渗透进西洋油画的表现技巧当中, 使我们享受着蕴含中国精神的油画视觉盛宴。
参考文献
绘画中精神内涵的研究 篇10
自古至今, 出现在世界上的艺术品不知凡几, 但能有几幅流传至今而能被称颂久远?那些能在艺术史上留名的艺术品, 若不是能在形式上给予人极美的视觉愉悦享受, 就是在内容上能深刻表现人性或者反映时代或社会的精神。理性与感性风格在历史上的无止尽对抗与轮替, 正如日与夜、阴与阳一般, 大概是宇宙中必然过程吧?西方美术史上, 每当一个理性的高潮之后, 必定有感性的反抗蜂拥而起, 反之亦然。但不论如何, 一件隽永的作品必然含有其无法取代的特质, 这种特质能经得起时代不停更迭的检验而仍能屹立不摇。
一、绘画要有深刻人性的艺术手法
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有的作品讲求形式的精确、均衡、完美, 企图给人完美的视觉愉悦。有的作品则是企图表达深刻的人生体验、或者反映时代社会的百态。有的作品则是强烈的情感发抒, 艺术品成为艺术家感情宣泄的媒介, 同时也抚慰了群众的心灵。
一幅画给予观者的感受不外来自于画面上结构上的形式与画面所传达的内容。一幅深刻而感人的画作其所具备的因素是什么?《伦勃朗艺术之哲学内涵》一书中, 表达了如此的观点:
在一个真正深刻的艺术世界中, 如人真知艺术, 常不看其辉煌光彩之一面, 而只寻求属于人类永恒性之人性的表达、呈现与呼唤。因为所谓辉煌, 往往只是一种方式, 一种时代性, 或只是一种极富变化或动力感之伟大之画面而已, 这是一种时代的艺术, 但不一定就是一种伟大的人性艺术, 或真正永恒的艺术。因为一种辉煌伟大之时代艺术, 虽常能令人高昂感叹并称颂不已, 但一种真具永恒性之人性的伟大艺术, 却只令人沉默无言、感叹却无所称颂。
在其观点中, 永恒性的因素凌驾于辉煌之上。换句话说, 辉煌的画面与充分反映时代的艺术仍不足以形构一个真正的深刻而永恒的艺术作品, 其欠缺的关键因素是形式与心灵或精神的内涵间的一种一致的穷尽性, 并且足以超越时代, 吸收过去的既有形式, 而以一种全然独创的形式, 予以真实地表达出来。他更认为, 形式并非是最重要的因素, 纯精神的内涵才是关键。他说:艺术之存在, 其本质究非形式, 而在于一种纯精神之内涵。
因为一种真正或高度之个性或精神之表现, 往往就是在吸收了过去之一切形式, 而又有创新形式之可能时, 其个性或精神才能以一种全然独创的方式, 予以真实地表现出来。换句话说, 一种真正高度艺术之可能, 必在形式与心灵或精神的内涵间的关系, 具有一种一致之穷尽性时, 才得以真实的完成。一种高度之艺术本质, 决不在于任何具有夸张性之画面上之风格造就, 反之, 而在于一种深刻之人性内涵之实质表现。不过, 人时常都是只被一些形式之夸张技巧所眩惑, 而很少能穷尽形式, 而真及于深刻而纯朴之性灵世界。
可见, 真正永恒的艺术或真正能打动人心的艺术, 绝非以炫惑或夸张的形式来引起关注而已。重要的是, 你必须以真诚的态度, 认真的体会真实人生。
二、宗教情感式的绘画风格与象征手法的运用
回溯西方美术史, 在理性主义与科学勃兴之后, 人们逐渐只相信实存的东西, 绘画上也渐趋于写实。以十九世纪末期的法国而言:
当时, 画坛上不论是自然主义的学院派或歌颂阳光的印象派, 整个潮流都是以写实为主。写实主义的原则-如库尔贝所言:「绘画在本质上是一种具体的艺术, 只包含实存事物的再现。抽象的对象, 并不属于画的范畴。」这就是说, 绘画所描写的是只靠肉眼视觉所观察到的现实。然而, 到1880年代之后, 有几个画家 (如摩洛、夏凡诺、鲁东) 却意图另创心灵世界的艺术。他们认为除此三次元的世界之外, 另有以心眼方能察觉出来的主观世界存在, 这些画家有意创造出这种世界的样式。摩洛曾说:「我不信摸得到或看得到的事物……只有内在感情对我才是永远的、无法否认的确实存在事物。」此种蕴涵在事物背后的东西, 分别产生了浪漫主义的追求与象征主义的追求。
综观之, 世纪末象征主义是世纪初浪漫主义传统在历史波涛中不断起伏、复苏的结果, 它继承浪漫主义的感性与唯心的色彩, 同为生命中永恒感受的情怀, 它追随个人思潮遐想, 上天入海, 深入异域蛮荒, 以寻求生命与人性最终的意义与真实。不同的是浪漫主义以个人的直觉来寻求感觉的真实, 象征主义却从个人深刻自省与隐喻中寻求内心的真实, 它强调个人沉潜的内在意识而非激动。象征是指用具体的事物寓意某种特殊的意义。在艺术创作中, 作者通过描写与主题有关的事物并予以间接的暗示, 以显示出较之本身更为丰富的内涵。象征这一种创作表现的手法, 古今中外的许多艺术形式都曾经使用过。例如中国商周时代青铜器的制造, 其中就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而在文人画题材中的梅、兰、竹、菊, 也已经成为象征志节情操的人品的象征。西方早期基督教艺术以不死鸟、斑鸠、羔羊、鱼等形象作为基督的象征;古典绘画中以狐狸象征奸诈狡猾, 雄狮象征强大威武等。这些象征意义不但为艺术家们所推崇, 而且为各个民族所认可和所熟悉的。
而我自己, 也倾向于象征主义的—从个人深刻自省与隐喻中寻求内心的真实。由于自己的想法是属于内省式而非情感激动者。故而在创作时尝想要藉由一些晦涩的隐喻物来激发观者内心幽微处的情感, 想挑起观者内心意识的一连串波动, 这是我绘画上极欲达到的效果。可以说, 虽然我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但最终, 我只将此种意识转化为抵触观者内心情感的隐喻画面, 而非明显的以宗教对象来提示观者。以此原则, 我所深信的某些真理或某些欲传达的情感, 仅限由某些晦涩的象征物来引发。至于答案, 则已不在我, 而由观者自由地去感受、想象、冥思了。
参考文献
[1]、史作柽著《伦勃朗艺术之哲学内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高千惠著《当代文化艺术涩相》艺术家出版社1998年
【雷锋精神的内涵】推荐阅读:
雷锋精神的十大时代内涵08-10
关于学雷锋的作文:雷锋精神11-23
雷锋精神永远的榜样06-27
的发扬雷锋精神作文05-30
弘扬雷锋精神的征文10-18
关于雷锋精神的主题班会09-27
论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10-23
学习雷锋精神演讲稿——让雷锋精神永存08-12
雷锋精神与雷锋文化11-13
雷锋的微笑观后感,学习雷锋精神的优秀作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