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亚太(共7篇)
重返亚太 篇1
一、话语及话语建构
所谓话语 (discourse) , 是指人们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语言。话语一词源自语料库语言学, 后来被广泛运用到社会学、女性主义研究、人类学、民族学、文化研究、文学理论和科学哲学研究等众多学科。在人文社会开心领域, 话语通常指一种能够通过语言阐释事实的形式思维, 源自关于界定特定主题边界的思维。[1]索绪尔的语言学研究开启了学者们对话语研究的关注。不过之后的话语研究逐渐改变索绪尔语言学的结构论取向, 突出建构主义的立场, 认为话语不是反映既存的社会现实, 而是为我们建构了社会现实。[2]话语是在人与人的互动过程中呈现出现的, 因此具有社会性。话语本身就是社会行动。奥斯汀认为语言的本质不是单纯地描述世界, 传递信息, 而是为了以言行事。话语不仅表达意义, 而且其本身就是社会互动过程的一部分。即语言赋予事情以意义, 并建立起具有共同意义 (shared meaning) 的语言符号, 使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得以持续。话语是社会关系, 更是一种权力关系, 话语可以展示社会互动关系之中的权力运作, 因为使用语言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产生影响或支配他人的行为。语言关系总是符号权力的关系。[3]
在后结构主义者看来, 话语是一种社会实践。它不仅是实现社会权力和实施控制的手段, 而且是构造社会文化和现实的工具。德里达的“文本之外别无他物”、福柯的“话语之外无意义”都说明意义是在语言之内被建构的。[4]而政治与意义紧密相连, 政治过程是一个创造意义、维持意义和改变意义的过程。哪种意义能够最后被接受将直接影响合法性, 决定统治的成败。[5]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 话语在政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世界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来看, 学界对语言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这些研究总体认为语言是国际关系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语言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要素, 不仅表象现实, 还建构现实。[6]在语言使用过程中, 语境决定了行为体的交流意图, 意图通过语言而体现出来。[7]
二、美国重返亚太政策的话语建构
美国在其外交政策的实施过程中, 一向重视话语的作用。例如, 为了发动伊拉克战争, 美国政府在国际和国内不同场合进行了一系列系统的“战争动员”宣传, 利用政治话语建构起一个迫在眉睫的“伊拉克威胁”。[8]
1. 用话语框定美国的身份及其行为的合法性
“框定”的英文是 (framing) , 其名词是 (frame) , 即框架。我们可以通过画框来理解框定的含义。画框主要是使人们将注意力集中于它所包围的图画, 不同的画框凸显出作品的不同层面。与此类似, 人们如何框定某个事件会影响到其他人如何看待该事件以及专注的特定层面。[9]美国在其重返亚太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 就充分利用话语的框定作用, 建构了其身份。对后结构主义而言, 身份并不是国家或个人本身的特点, 而是话语的产物。对外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说明特殊行动的合法性, 并通过话语表达出来。[10]而身份在国际政治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行为体的身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行为的合法性甚至行为的成败。一个国家想要什么和为了得到它而采取怎样的行动, 在含义上并非完全由该体系中的物质结构所决定, 它还与国家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所处的身份有关。[11]
在构建其亚太政策中的身份时, 美国不仅强调自己是一个亚太国家, 还强调自己是一个亚洲国家。美国通过话语对其亚太政策的调整框定为“重返亚太”, 后来又框定为“再平衡”。无论是当初的“重返”, 到后来的“再平衡”都强调了美国参与甚至干涉亚太事务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美国自1898年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以来, 就一直待在亚洲。鉴于此, 后来美国又把其政策调整为“再平衡”, 就进一步构建美国从未离开亚洲的印象, 当然事实上美国也确实从未离开亚洲。通过这一调整, 美国期望它的亚太政策更能掩人耳目, 能够得到更加顺利的实施。
2. 用话语建构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重要性
美国政府要实施一项政策, 必须要得到国内政治势力及民众的认可, 这样才能得到国内的支持, 才能更加顺利地执行。为了赢得国内对某一项政策的支持, 它总是要鼓吹此项政策对于美国的重要性。同样, 为了使其重返亚太政策能够得到国内的支持, 美国政府也利用话语建构出重返亚太的战略重要性, 构建出此政策对于美国的重大意义。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宣称:“美国的未来与亚太紧密相连, 而亚太的未来依靠美国。美国在经济和战略上在继续领导亚洲方面具有重要的利益。”而为了掩人耳目, 美国政客麦凯恩表示:“美国更重视亚洲的战略不是为了遏制中国或在亚洲寻求新冷战, 而是为了维持美国在亚洲的利益和领导作用。”希拉里还宣称:“不管我们到哪里访问, 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 保持和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 改善地区安全形势, 推进地区繁荣, 推广美国价值观。”
3. 用话语建构包括中国在内的潜在对手与威胁
在“重返亚太”或“亚太再平衡”战略中, 美国也用话语建构着亚太地区潜在的对手与威胁, 例如, 朝核威胁、“中国威胁论”等。这样“重返亚太”或“亚太再平衡”战略就有了针对性, 也就显示出了其政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希拉里认为:“亚洲不仅是崛起国家之地, 也是孤立于国际社会的政权所在地;不仅存在长期的挑战, 而且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威胁。”就美国针对中国问题上,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希拉里的亚洲之行烙上了深深的中国印记, 她发表了完全针对中国的讲话, 却绝口不提‘中国’字眼。”希拉里在2012年曾3次访问亚洲, 每次都就南海争端、对外援助等问题发表讲话, 要么是呼吁“东盟各国要团结”, 要么是提醒某个东盟国家“警惕那些只对挖掘你们的资源更感兴趣的援助国”。虽然美国反复声称其“政策意图”并非遏制中国, 但美国政要在亚洲访问期间的每一次发言, 似乎都在影射中国。“中国威胁论”是许多美国政客必不可少的论题, 当然事实上也成了美国“重返亚太”的重要原因之一。
4. 用话语建构美国重返亚太对于其亚太盟友的重要性
美国要重返亚太, 其亚太盟友的支持至关重要。所以, 美国也大力宣扬其“重返亚太”政策对于其亚太盟友的重要意义。美国政府通过各种言论阐明其亚太政策对于亚太盟友的好处, 作出大量的承诺。从美国的官方宣言中, “再平衡”战略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塑造亚太地区的行为和游戏规则, 保证国际法和惯例得以尊重、商业和航行的自由不被违背、新兴大国同邻国树立信任感以及保障分歧通过和平手段而不是威胁或胁迫得以解决来促进美国的利益”。国务卿希拉里宣称:“美国的未来与亚太的未来相联系, 本地区的未来有赖美国。美国有强烈的兴趣延续其在经济和安全领域发挥领导作用的传统, 而亚洲也有强烈的兴趣看到美国继续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伙伴和起稳定作用的军事影响力”。此外, 美国不断挑唆中国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问题上的纷争, 引起亚洲各国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和焦虑, 由此欢迎美国介入亚太以制衡中国, 陷中国于国际孤立地位。美国通过在不同场合对其亚太盟友作出承诺, 通过话语建构出其“重返亚太”对于其盟友的益处, 从而谋求得到这些国家的支持。
摘要:美国重返亚太政策是奥巴马的第一任总统任期中其外交上的一个重大决策与战略。本文分析了美国在实施重返亚太政策中, 如何运用话语建构的作用帮助其政策的具体实施。通过分析美国如何利用话语来建构其“重返亚太”政策, 将会有助于对于美国亚太政策本质的理解。
关键词:美国,重返,亚太,话语建构
重返亚太 篇2
2012年新年伊始,刚刚从十年伊战的泥潭中走出的美国将目光转向了亚太地区。根据美国新军事战略报告——《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美国将裁军50万,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等地面部队将被拿来“开刀”。美国还将大幅削减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存在,但唯独却要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并进一步提升海空军作战能力。这是美国重返亚太的意图表现。
美国重返亚太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在中国与日本的南海主权之争上。中国与日本的领土之争由来已久,在中国2012年换届之际,日本趁着中国国内维稳局势下登陆了钓鱼岛并公开发布一系列反华及侵占钓鱼岛的言论。2012年12月21日美国国会参议院投票通过了2013财政国防授权法案。其中一条款称,美虽然对钓鱼岛主权最终归属不持立场,但承认日本对该岛屿的行政管辖权,并重申美对日的安全承诺。这一法案,无疑又表现了重返亚太,压制中国的野心。由此,我们不禁关注,美国重返亚太后中国对南海问题会有什么战略调整呢?
一、美国重返亚太的背景
二战时,根据国际势力对比,美国欧洲亚洲并重,二战后,因为美国与苏联两大集团对立对峙,美国战略重心放在了欧洲。冷战结束后,随着欧洲威胁的解除,美国逐渐将重点从欧洲转移到亚太地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实力大不如前,中国实力有了很大提升。美国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将其战略重心东移加强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部署,以遏制中国的崛起。
二、美国重返亚太后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重返亚太对于中国的外交情况具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外交情况将进入一段相对紧张的时期。美国重返亚太,无非想要获得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同时压制中国的发展与崛起。美重返亚太,挑唆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去中方发生冲突比如中国南海问题上的争端、钓鱼岛等,其目的是使中方与亚太地区国家交恶,从而抑制中方在亚太地区的发展,趁机获取美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而一些本就不怎么安分的国家或地区,的确也因此对中国发动了一些列攻击,如日本公然侵占中国钓鱼岛、菲律宾越南公然加快侵占中国南海步伐,加紧资源掠夺以及国民党马当局更加明确亲美亲日,并表态将加入美国的战略部署,愿意充当角色。这一切的一切,都将影响到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
更过分的是,美国正府的高官们曾不止一次、在不同的场合“坦言”:南海局势(的发展将)直接关系到美国的国家利益。其次,美国这次重返亚太,大搞军事联盟,妄图建立“东亚小北约”,从而在地缘正治层面遏制中国崛起的意图也十分明显。那么,面对着美国咄咄逼人的局势,中国当局应该怎样应对呢?
三、中国政府在美国重返亚太压力下对南海问题的战略调整
1、淡然处之,以柔克刚。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美国是重返亚太,但是其实,美国从来没有离开过亚太,只不过在小布什期间投入不够多,这两年希拉里一直强调美国要重返亚太,美国战略重心已经东移了,2011年美国第一次正式参加东盟系列峰会,这也正反映了美国一种虚弱的心态。而在世界发展的大局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搞孤立,世界的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合作注定没有好结果。所以,虽然美国在一步步想要压制中国,但是它还是要和中国保持着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中国也无需太过焦躁,静观其变最好。
2、保持联系,加强对话。在南中国海问题上,中美两国都服从于本国战略全局。对中国来说,南中国海问题作为核心利益在于主权归属,并不想改变南中国海航行自由、飞越自由的现状和共同开发资源的一贯立场。对美国来说,只要确保南中国海自由通行以及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不受到挑战,犯不着与中国陷入对抗,何况南中国海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工具而已。中国在建设与美国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元首共识框架下,通过加强交流合作降低美国介入南中国海问题的负面影响。
3、防止东盟在南中国海问题上抱团,海问题控制在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双边范围内。利用日益增长的经济影响力,加强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巨大的经贸利益,是东盟在南中国海问题上很难抱团与中国闹僵的主要原因。泰国一名外交官曾表示:“南中国海主权问题是双边议题,不应使其成为整个东盟的课题。”
4、和平解决,但不放弃使用暴力。长期以来,东盟地区存在经济上依赖中国,在安全上依赖美国的二元战略结构,使得中国试图通过经济合作促进与东盟安全合作的努力,成效一直有限。因此,在南海问题上,中国释放了中国军队致力于增进地区安全互信与合作,高度重视维护和促进亚太地区安全的信息。这对缓解东盟对中国军力增长的焦虑肯定是有帮助的。
美重返亚太引发军备竞赛 篇3
今年3月,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报告称,亚太地区在过去5年勇夺全球武器进口桂冠,并包揽了前五名,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预测亚洲军费在2012年将赶超欧洲。
世界军贸分析中心预计,印度2012年武器进口总额将达94亿美元,2012-2016年将达到514亿美元,并将长期高居亚太各国榜首。其他国家也不甘落后,日本购买了42架F-35战斗机,耗资超过70亿美元。韩国则抛出了72亿美元的下一代战斗机投标计划。
而越南则耗费数十亿美元购买“基洛级”潜艇、苏-30MK2战斗机、猎豹级护卫舰、宝石超音速反舰导弹、斯托克-E型防空雷达等先进武器。菲律宾继引进汉密尔顿级巡逻舰后,又提出了新的购买巡逻舰、战斗机的计划。
与军购大客户相对应,在全球武器出口排行榜上,美国、俄罗斯是“大佬”。据统计,2011年美、俄和欧洲主要国家军售额占全球总额的82.53%。
军售大国为了占领市场份额,也是各显其能。政要推销、技术合作、借贷消费,甚至打出石油、核电“能源牌”。法国“阵风”战斗机之所以能够赢得印度126亿美元大单,与重要技术转让息息相关。日本之所以选定F-35,也与日方企业可能承担四成制造项目密不可分。
追根溯源,美军宣布重返亚太直接拉动了亚太地区的军售,而美国在亚太军售的主导地位,也决定了军售在其重返战略中既是利益驱动,更是控制手段,亚太面临“套牢”危险。
据统计,美国每生产1300亿美元军火,就能够拉动百分之一的GDP,每增加10亿美元订单,就能解决上万人就业。中东军火市场萎缩、美军自身需求缩减等原因,都让美国军火商盯上了亚太地区。虽然美军在亚太还未曾采取强硬军事手段,但年初以来的多场军演,已经逼真地营造出了“风雪欲来衣帽急”的氛围,让美国军火商在亚太大发横财。
对于美国来说,运用军售杠杆楔入要点、注入势力,是其惯用的战略手段。美式武器的系统性、体系化要求也决定了军购方如果失去美军的战术培训、技术升级和情报支援,武器作战效能就难以发挥,军售合同已经变相升级为军事盟约,被美国控制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比如,对澳大利亚出售“宙斯盾”系统,吹响了美军进驻达尔文港的前奏。老古董似的汉密尔顿级巡逻舰,敲开了美军重回菲律宾苏比克湾的大门。美国甚至正在考虑取消长达28年的对越南军售禁令的可能性,美军这一次盯上的是南中国海上的战略要点——金兰湾。
从战略角度考虑, “让每一个潜在挑战国都生活在邻国制衡中”,就能让对手疲于奔命,让盟友死心塌地。美国借口维护地区军力平衡,不断加大向亚太国家出口先进武器的力度,试图通过周边的军备膨胀,将中国拖入军备竞赛,遏制中国崛起。
對待盟友,美国也不搞“一强独大”,既卖给日本F-35,也支持韩国空军新一代战机计划;既向日本出售“宙斯盾”、“爱国者”,也不吝向韩国、澳大利亚转让技术。但是,“买得越多,关系越铁”的魔咒,却让其亚太盟友陷入了不停追求优势,不断形成均势的徒劳循环。对此,美国只需静观其变。
如果美军重返亚太是加剧军售的主要外因,那么缺乏安全感、互不信任、技术落后就是无法忽视的内因。受地理、历史、宗教语言、意识形态、社会结构等因素影响,亚太国家缺乏应有的安全感,经济崛起后表现更甚。朝鲜问题、中印问题、南海问题,包括钓鱼岛、苏岩礁、独岛等争端,都成为各国争相军购的有力推手。对此,美国部分战略学者也毫不讳言,“并非中国鏖战群雄,其他国家也互为对手”。
另外,危险往往也来自国家内部,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的穆斯林分裂主义和地方家族武装等问题尚未解决,泰国、印尼也面临同样困境,“伊斯兰团”、“柬埔寨自由战士”等多股恐怖势力的存在,也成为拉动军售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亚太国家在全球军购市场上的靠前排位,也反映了该地区军事技术水平的整体落后。即使日本、印度这样的大国,许多重要装备也难以自给自足。
其实,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让亚洲整体脱贫。印度一方面军购频出大单,另一方面其国内仍有超过4亿人口生活贫困。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却不惜投入169亿日元购买舰艇飞机。不难发现,盲目军购已让亚太地区各国花了不少冤枉钱。
当前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研究 篇4
2012年1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国防部长帕内塔和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邓普西在五角大楼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 公布了题为《可持续的美国全球领导:21世纪国防战略重点》的美军战略利益评估报告。报告主要内容是, 美国将致力于进一步削减军费, 并对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军事战略进行调整。在美国军事战略调整的格局中亚太地区成为重点。美军战略利益评估报告写道:“像中国以及伊朗这样的国家继续谋求超出美国的防御能力, 长时间以来, 中国逐渐成为地区强国, 将有能力影响美国的经济以及其安全。”
第一, 美国国内政治因素。首先, 奥巴马政府认为小布什在任期间, 把反恐定位太高, 主要任务围绕反恐, 重点放在了中东地区, 忽视了东亚的主要作用。这种战略实施是失误的。其次, 奥巴马总统第在为新的总统大选做准备, 在其第一、第二任期内, 实施了的一系列新的政策效果并不理想, 想要民主党继续连任, 使其政策连续性得以实现, 现任总统奥巴马必须在国家的对内和对外战略方面有所建树, 亚洲慢慢开始回归世界中心, 向亚太进军更好地迎合了国内大选的需要。
第二, 经济因素。2008年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 持有“两房”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被迫接管“两房”, 以表明政府应对危机的决心。并且美国民众爆发了占领华尔街运动, 美国政府势必转移国内视线, 将矛盾焦点引向亚太区域。其次, 从亚洲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 冷战结束以后, 进入到21世纪, 亚洲在世界的战略地位中呈上升势头, 尤其是亚洲各个国家 (地区) 合作发展更加多样, 中国, 亚洲四小龙, 东盟一系列国家 (地区) 先后崛起, 并且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中韩、东盟10国和印度在内的大东亚地区已成为主要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之一, 其经济总量、外贸总量、市场容量、外汇储备总量均超过美国和欧盟。对于世界霸主美国来说, 亚洲的经济崛起将会对世界局势造成影响。
二、美国重返亚太的具体表现
第一, 全面提升和东盟国家的政治和安全关系。国不仅启动了“美国——东盟首脑峰会”机制, 还进一步加强了与东盟国家的军事、政治和伙伴关系。这些关系包括:解除对印度尼西亚特种部队的制裁, 开始发展与印尼的军事合作关系;高调支持越南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2010年9月派出航母与越南进行联合海军演习, 美越军事关系得到了实质性发展。
美国宣布向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出售武器和提供军事技术上的支持, 自2001年以来, 南海问题一直是亚洲军事热点问题成为美国介入这一地区的突破口, 美国一直和菲律宾保持着令中国不舒服的关系, 美国介入南海问题主要是在这个问题上暗地里支持菲律宾挑衅中国, 同时支持老挝和柬埔寨的湄公河开发计划, 使其与中国产生争端, 使中国与部分南亚国家关系紧张。
第二, 在东北亚方面, 对朝鲜半岛事务问题方面, 进一步发挥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主导权。朝鲜半岛的重要地位以及朝韩的敏感关系, 使得该地区成为亚太的重要战略要地, 自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件以来, 美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美韩、美日军事同盟关系, 进一步凸显出美国在本地区承担的军事同盟义务的重要性。美国军方高层对钓鱼岛、南海问题的态度, 展现了一个对日友好的明确倾向。在美日安保条约中, 明确了钓鱼岛周边的美国的防卫责任。南海问题, 美国高层表明不打算对盟友袖手旁观。但也可以看出, 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中国的应对策略
第一, 加强国防建设, 尤其是海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能够给国防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鉴于中国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加上周边环境更为复杂这一大的环境, 与经济发展步伐同时相适应的国防建设也应该有所突破, 只有具备稳定的国内政治形势、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国防力量, 才能参与严酷的国际竞争, 所以必须打造国家海洋战略力量, 遵循新军事变革的技术要求, 以大纵深、大立体作战模式为参照, 将有限的国防资源科学合理地配置于“国家海洋战略力量”的建设, 同时加强海军的现代化建设, 以增强制海权, 发展壮大中国的远洋军事防卫力量, 在近海以及远海地区确保中国的战略安全, 为中国的和平崛起, 构筑更为全面的战略防御体系。
第二, 正确处理中美之间的关系。中美两国的关系已经发展到超越双边、涉及很多领域的关系, 曾显出多层次和复合型的特点。针对目前两国的微妙的关系, 中国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应对, 首先, 维护中美两国大局稳定和健康发展, 加强首脑外交, 前主席胡锦涛与奥巴马总统的多次会晤以及习近平主席的访美, 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两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对于解决中美接触过程中的矛盾具有重要作用。应该进一步扩大两国之间经贸合作的领域, 增强彼此的联系, 继续加强与美国的贸易合作, 打击贸易保护主义, 使得两国的共同利益继续扩大。中美之间必须紧密沟通, 这样才符合双方的国家利益。要寻找中美共通的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文, 何丽娟.《美国战略东移:理论与实践》[M].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2年第1期.
[2]孙哲.《后危机世界与中美战略竞逐》.2011年3月第1版.
[3]特奥托尼奥, 多斯桑托斯, 谢曙光, 高铦.《霸权与反霸权-全球化的局限与地区化进程》.2005年10月第1版.
中国如何应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 篇5
历史上没有一个已经掌握霸权的国家会欢迎并坐视新兴大国的崛起。随着中国快速发展的进程,美国越来越将中国视为其全球竞争对手,强调中国对美存在潜在的重大战略威胁。面对美国实施重返亚太战略,调整其亚太军事部署,频繁举行各种军演,在战略上防范与遏制中国,中国应如何积极应对?
善于利用中美之间在战略上客观存在的共同利益,力求合作共赢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中国的发展使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需求不断加大。
首先是经济上的巨大需求。一位美国观察家指出:“此前,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崛起之时与那么多想遏制其发展的国家发生如此紧密的经济联系。”经历过金融危机后的美国未来要想继续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有赖于保持在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科技产业领域的优势地位,而全球能帮助其实现目标的梯级产业国际分工和市场容量,支撑点主要在亚洲。无疑,中国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主要的债权国,中国的经济规模、发展层次、产业化方向、市场前景等,使美国仍然将中国视为最理想的合作伙伴。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区动荡不时发生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进一步开放的市场,强化了中美之间的利益捆绑,这对于美国经济的复苏与繁荣至关重要。
二是在保持亚太地区发展与稳定方面,美国需要中国的合作。亚太地区有美国的重大利益。美国在亚太地区人为突出军事安全议程,制造紧张氛围,强化军事存在和军事同盟,不仅会损及亚洲给美国经济带来的直接利益,还难以为美国实现与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上的全面合作提供机会。近期有关美国重新重视欧洲、修正重返亚太战略的传言,也许就是源于这种考量。中国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政策,为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美国仍然需要争取中国的合作,才能更好地在亚太事务中发挥作用。
三是在解决全球性和地区性问题上,美国需要得到中国的积极配合。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的发展,美国不得不在包括国际禁毒、防止核扩散、反恐、在联合国安理会中的协调等诸多方面争取中国的合作。布热津斯基曾说:“如果把中国的地区力量吸收到比较广泛的国际合作框架中来,它就会成为保证欧亚大陆稳定的重点战略资产——相当于欧洲,比日本的分量更重。”
中美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难舍难分的经贸合作关系以及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差异造成的各种矛盾并存。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一个新兴大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非友非敌”,既要对美国战略运作加强警惕、戒备与防范,也要看到中美之间的高度和深度融合,可以因势利导、以静制动地选择对美战略,保持和平交往。
一心一意谋建设求发展,并将自身发展寓于亚洲整体发展之中
中国的近代历史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定位正确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没有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强大的综合国力,国家应有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难以充分得到体现。美国以遏制中国为主轴的亚太战略调整,目的并不是与中国立即开战,而是阻止中国发展。因此,中国有效应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坚强后盾,归根结底还是增强综合国力。应当看到,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一如既往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促进国内经济增长,扩展海外市场的布点。尤其是要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培育和支持中国的跨国企业、创新企业,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只有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才能把握时局、稳住阵脚,在中美战略博弈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有效应对美国战略重心东移频频采取的措施。
另一方面,既要清醒、冷静、客观地认识到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盟国需要美国这个保护伞,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意图得以落实与这些国家在军事上依靠美国有关。同时也要看到未来一定时期内这些国家与中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会日益加深。中国经济增长,带动了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与合作。中国和东盟贸易区自由化发展势头正劲,中国已经超过美国而成为东盟、日本、韩国等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的最重要经济体之一,对亚太地区的经济拉动力已大大超过美国。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意图的矛头是指向中国的,但也有美国害怕可能在亚太新的发展时期丧失影响力而加强对亚太政治经济主导地位与作用的考量。这使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盟国越来越认识到,美国毕竟只是亚洲的一个外来者,由亚太盟国自己出钱、出力、出面以牵制中国达到美对华“安全再平衡”的战略防范和遏制,已经使他们备受甘做美国附庸的诟病。而且,美国通过军事交流、武器出售等手段向中国周边地区渗透,会直接影响到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关系。一旦中美出现对抗,他们将首当其冲成为美国的“马前卒”,这对他们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中国应当充分认识到亚太地区尤其是东亚国家自主的主流意识,大力倡导由亚洲国家自己来主导和控制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模式,共同分享区域经济增长的红利。以中国在亚太经济合作中的客观影响力使其他亚洲国家明白“和则两利,斗则两害”,与中国对抗没有赢家,而且会付出代价。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紧扣机遇大于挑战的战略态势
美国重返亚太,着力强化与亚太地区盟国间的关系,必然会扩大美国在该地区的存在和影响力,增大对中国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和战略压力。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调整,主要是为了加强遏制中国,拖延中国的发展步伐,同时与中国争夺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但遏制本身并不是直接对抗,中国应坚持睦邻友好的周边政策,从容应对中美两国在亚太加剧的竞争。
综观国际国内大势,中国面对美国重返亚太形成的战略威慑,既要看到是“来者不善”,必须作出准确的战略判断,制定反制战略,也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平发展的基本方针。在国际事务中,在运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种手段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同时,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展现出既有实力又负责任的大国风范。要让亚太地区的国家认识到,中国既无意也无力在亚太建立一个排他性的地区秩序。这是解除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对中国和平发展怀有的隐忧和不安全感,突破美国针对中国所作战略布局的重要因素。
nlc202309032332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外部发展环境在“怀疑中国”、“牵制中国”中面临更多挑战。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没有变,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们和平发展,机遇仍大于挑战。虽然美国重返亚太是试图通过力量和资源的配置,在局部形成一种不利于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外部环境,从而迟滞中国的发展,但是只要中国以合作共赢的战略思路全面把握机遇,就能向国际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获得越来越多国家尤其是亚太地区国家的认同。
《环球时报》社评指出,“虽然中国综合力量远小于美国,但是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的主场国,作为区内最大的经济发动机,中国反对美国主导亚太所能调动的资源实际上多于美国为了推行他的亚太战略所使用的资源”。因此,中国必须使用更为综合、更为多样的手段,重视与加强同周边国家间的沟通与联系,消除一些国家对中国的疑虑,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秩序,促进亚太地区的互信、交流、合作,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形成一种进退自如的态势,逐渐达到以双边合作带动多边合作的效果。
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进军事斗争准备
美国实施重返亚太战略以来,不断以军事动作挑衅中国,周边一些国家炮制“中国威胁论”,以应对“中国威胁”的旗号加紧军备,中国发展的安全环境更趋复杂,捍卫国家主权、维护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的任务更加艰巨。
中国无论是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还是当代,从来没有武力侵略过邻国。战争本身并不利于中国的持续发展,中国强调的是和平发展。但是在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加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是有效应对美国战略调整后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实战需要实力,威慑同样需要实力。只有加强国防建设,具备稳固的军事优势,才能形成有效的威慑能力,显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坚定性;才能在国家核心利益受到威胁时针锋相对,在军事较量不可避免时取得主动和胜利。
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历经坎坷、曲折与苦难,但是中国已经不是过去那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已经逐渐发展强大起来了。进入世界中心舞台的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要有坚强的信心,同时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把风险、困难估计充分,及时抓住机遇,正确应对挑战,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为中华民族复兴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 王浩钟)
从经济角度分析美国重返亚太战略 篇6
笔者认为美国战略东移原因有两个:第一就是抑制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让本国的经济持续位居世界之首;第二就是防止人民币全球化冲击美元世界霸主地位。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 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公司被收购, 第三大投行美林证券被收购, 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破产, 第一大投行高盛和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 美国的经济出现了很大的下滑, 经济疲软, 而中国的经济却是连续几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在2010年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主体, 并且还具有强劲的增长势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在2016年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这严重威胁到美国世界第一的霸权地位, 美国怎么可能袖手旁观任随中国发展超过自己呢!
美国如此不怕费力的来限制中国的发展, 如此急促地重返亚太, 担心的不止是中国GDP超过美国, 更是担心美元世界霸权地位受到影响。美国能霸权于世界依附的就是世界通用货币美元和强大的军事实力。美国通过美元掌控世界, 而又让军事力量为美元地位保航, 一方面通过美元购买世界各地低廉的商品, 然后进行加工再出售从而获得高利润, 仅这部分占了美国GDP很大一部分;另一方面向别国发售国债, 而其他各国则充当了美国的提款机, 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为美国成为世界霸主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 美国也一直以不影响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作为最后的红线, 如果谁威胁到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谁就是美国的敌人。
1999年欧元诞生, 欧元作为世界上第二大国际结算货币, 偷偷挑战美元霸主地位, 紧接着3月科索沃战争爆发, 美国对欧洲的心脏科索沃地区狂轰乱战78天, 之后欧元暴跌30%, 带动欧洲7000亿的热钱纷纷出逃, 欧洲经济从此一蹶不振, 而这笔钱大部分去了美国, 直接带动美国连续90个月的经济繁荣。
在英美两国对伊拉克实行经济封锁时候, 萨达姆在获得联合国石油换食品的许可之后, 宣布改用欧元作为伊拉克石油结算货币, 这一激怒美国的举动也最后导致了伊拉克战争的爆发, 并把萨达姆送上了绞刑架, 而当美国小布什宣布伊拉克战争完全胜利的时候, 顺便把以欧元结算的石油改成了用美元结算。
以上的例子充分阐释了美元的地位不容许任何人挑战的道理。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 美元单一货币模式显现出了很大的弊端, 世界各国都认为不久的将来欧元或者人民币将会取代美元的地位。但是2009年希腊发生债务危机, 紧接着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德国也相继发生债务危机, 导致了欧元差点退出了世界的舞台, 欧元地位在人们心中大打折扣, 而人民币的地位又在逐渐上升, 今年7月日本财政部副部长表示日本将会扩大中日货币互换规模, 扩大的幅度为30亿美元, 并且加强中日两个货币的直接交易, 如果中日货币一互换, 就相当于中日之间的贸易排斥了美元, 美元就失去了一块阵地, 美元的世界影响力就毫无疑问的会下降;今年8月低, 默克尔来华, 公告中德贸易用彼此货币结算;2012年5月13日, 第五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三国领导人同意年内正式启动磋商了十年的中日韩自贸区谈判, 如果自贸区真的成立了, 将是非常有力量的一支经济力量, 光是中日韩三国, 2011年底的GDP加起来就达16万亿美元, 跟美国一年的GDP相等, 所以中国就成为了美国的敌人, 美国必须限制中国的发展。美国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法子, 首先诬陷诋毁、公开反对、宣传中国威胁论或者以利诱惑等, 其次然后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180°的转变, 陆续提出chimerica (中美国) , G2, 以及由美国、欧盟、日本、中国组成的新G4, 强调中国的作用, 用此笼络中国人的心, 但是都对中国的影响都不是很大, 中国的经济仍然保持着高速的增长, 推行一系列方法之后, 最后美国又迅速调整战略, 想到让亚太地区的国家来减慢中国的发展速度, 通过挑起中国与一些国家的矛盾来拉制住中国, 让自己从经济危机中尽快恢复过来并且还能很好的防止中国超越自己, 因为此时的美国经济还处于疲软状态, 已经不能通过经济或者军事手段来限制中国了, 否则损失最大的还是自己, 而过去的十几年之中, 亚太发展速度比较迅猛, 亚太的经济逐渐一体化, 仅中日韩三国的经济贸易总量已经达到16万亿美元, 跟美国一年的GDP相等, 占世界经济20%, 占亚太地区70%, 这样的策略不仅可以限制中国也可以限制亚太的发展, 如果亚太各国继续加强合作, 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率都会成为美国的噩梦。就现在的影响来说, 这个策略对中国确实存在的一定的影响, 中日钓鱼岛之争而引起了日本生产总值下降0.5%, 本国GDP也下降0.1%, 虽然这个对中国还不是很显著, 但是如果再加上菲律宾或者可能后边还有其它的国家等, 加起来对中国的影响肯定还是比较大的。
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战略探源 篇7
关键词: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战略”,利益,安全
美国作为世界格局中一超多强的“超”, 始终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在全球范围内疯狂地扩张。但是, 这次“重返亚太”政策的制定并非美国完全自愿, 而是在当前的国际形势逼迫下不得已而为之。
一、将亚太作为战略重点是美国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的需要
无论是欧洲、亚洲、非洲还是美洲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既成的事实——环太平洋地区正在逐渐取代环大西洋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中心。早在2004年,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就在美国《新闻周刊》中提出过类似的看法:中国的崛起将标志着世界政治经济战略重心的转移[2]。此观点在历史和现实中已经得到证实。奥巴马总统也曾指出:美国“未来的繁荣与安全与亚洲的形势发展密切相关”[3]。2009年3月希拉里·克林顿出访亚洲之前在纽约亚洲协会的演说中更进一步明确地说, 她之所以把首次出访目的地定在亚洲, 是因为“美国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同亚洲的关系”[4]。
综上所述, 亚洲当前的重要性促使美国的外交战略重心移至亚洲, 而美国国内经济问题和亚洲地区大国的崛起则对美国重返亚太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凡此种种, 美国必须要通过重返亚太来寻找摆脱困境的突破口。
二、防范亚洲地区新兴大国的崛起
中国、印度这样的新兴大国的快速崛起推动了亚洲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活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而且, 无论是当年苏联还是当今的俄罗斯, 这股地跨欧亚两大洲强大政治军事力量的存在始终美国挥之不去的噩梦。这些无疑加重了美国对其在亚太地区绝对优势的担忧。而印度的崛起并不能对美国构成严重威胁, 这主要源于两点:一是印度的崛起需要美国的支持, 二是印度作为中国的邻国, 更加害怕中国的强大, 美国正是在抓住这一要害找到了与印度的共同立场。显而易见, 中、印、俄的崛起, 尤其是中国的快速崛起, 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速度大大超出了美国的预估。这是美国所不能容忍的。
三、试图借力亚洲摆脱国内经济困境
奥巴马上台后的首要任务是治愈经济危机所带来的伤痛。2009年美国与整个亚太地区的贸易额大大超过与欧洲贸易额[5]这一状况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注意, 随后奥巴马政府将亚洲作为恢复美国经济的准基地, 2011年和2012年亚太经济增长势头[1]更是坚定了美国借力亚洲的信心与决心。当然, 美国的战略眼光绝不仅仅限于亚洲助其摆脱当前的经济困境作用, 它更加看重的是亚洲是未来美国经济大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和投资大发展的基地。因此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旨在尽快复苏美国经济的同时, 也要为美国的长远战略夯实基础。
除了经济上借力外, 美国还擅长使用的就是指责其他国家内政, 宣示新的对外政策来转移国家注意力, 如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中国问题始终没离开美国政要竞选演说者之口。
四、应对非传统安全的需要
朝鲜半岛是世界上仅有保留冷战格局的地区;从核扩散问题来看, 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作为有核国家却拒绝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伊朗是潜在的核国家;尽管国际上不承认朝鲜为核国家, 但其拥有核武器已成事实, 任凭其他国家的谴责和恐吓, 朝鲜毫无退步之意, 整个半岛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恐怖活动并未随着本·拉登死亡而终结;这一切使得亚洲始终是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焦点地区, 在美国人眼里, 这些无一不是美国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最大威胁。
结论
无论曾经的“重返亚太”还是当今的“亚太战略再平衡”, 其实质无非是确保美国在国际事务上的领导地位, 我们需要牢牢把握的是如何在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下尽力消除误会,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 维护中国战略利益。同时促使中美两国在竞争中求同存异, 互惠共赢,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从而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方连庆, 王炳元, 刘金质.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6月, 第1版.
[2]熊志勇.中美关系60年.人民出版社, 2009年9月, 第1版.
[3]张蕴岭.未来10-15年中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的国际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1月, 第1版.
[4]周敏凯.国际政治学新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 第3版.
[5]郭新宁主编.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研究.时事出版社, 2009年11月, 第1版.
【重返亚太】推荐阅读:
亚太战略09-30
美国重返亚洲战略07-03
观重返地球影评07-03
美国亚太战略演变06-04
后重返母校作文06-12
亚太“创安”工作总结10-19
重返20岁观后感05-23
重返母校社会实践总结10-09
《重返地球》观后心得体会11-09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研究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