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战略

2024-09-30

亚太战略(精选10篇)

亚太战略 篇1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作为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在全球战略布局上的最大动作, 实施五年以来, 由于一直受到国内外多种因素制约, 其前景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然而, 各种证据显示, 进入奥巴马任期最后两年, 美国对“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进仍然不会松懈, 尤其是今年即将进入收尾阶段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TPP) 谈判更是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一、美国深化亚太再平衡战略与亚太区域合作的“框架重构”

2009年执政以来, 奥巴马政府从全球范围内不断调整并强化其在亚太地区的布局, 积极推动所谓“亚太再平衡”战略, 旨在应对中国综合国力持续上升给美国造成的冲击与挑战, 从政治、经济、安全和外交等多方面“重返亚洲”, 全面配合美国这一新亚洲战略的实施。然而, 实施五年以来, 尤其是进入奥巴马总统第二任期以后, 尽管美国政府多次在各种场合宣称“亚太再平衡”将是一项长期战略, 但由于其国力下降、民主党中期选举失利、乌克兰危机、“伊斯兰国”恐怖威胁等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 “亚太再平衡”战略是否能够如美国宣称那样持续推进饱受质疑。尽管如此, 从美国近期种种活动和领导人对外言论中, 我们可以判断, 再平衡战略作为美国长期外交战略不会停滞或终止, 而是将随着内外部环境变化作出新的调整。

(一) 奥巴马第二任期亚太战略新特点

2012年11月, 奥巴马总统竞选连任成功后, 首次出访就选择了亚洲, 向外界宣告了亚太再平衡战略在第二任期内仍将是其对外战略的重点和优先考虑。与第一任期内更注重军事上的再平衡相比, 2012年后的亚太战略则呈现出经济和外交并重的特点。如国务卿克里所多次强调的, 经济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 美国力推的TPP谈判被看作是奥巴马政府亚太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广受关注。2013年7月, 日本正式宣布加入TPP成为第12个谈判国之后, TPP所有谈判参加国的GDP总和占全球经济比重近40%, 美日GDP总量占所有12个国家GDP规模的91%, 这一排除中国的自贸安排成为事实上的美日FTA, 并为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带来重大挑战。此外, 与直接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投入相比, 奥巴马政府在第二任期内更倾向于强化军事同盟关系, 并不断深化与印度、印尼及越南的伙伴关系, 以服务于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战略需求, 所谓“离岸平衡”战略。

(二) 美国力推TPP背后的战略考虑

2015年的国情咨文前后三次提及中国。在谈到美国贸易政策时, 奥巴马说“中国希望为目前世界发展最快的地区确立游戏规则。……我们怎么能让这一切发生?应该由我们来制定规则。”奥巴马的这番话不但表明中国在美国外交政策上的重要地位, 也很好地指出奥巴马政府几年来坚定不移地推进的TPP谈判背后的真正战略考虑———规则制定之争。虽然从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之初就一直在各种场合宣称这一战略并非针对和遏制中国, 中国应该抛开所谓的“美国阴谋论”的看法, 然而在实际推进再平衡战略的过程中却不断暴露出其真正意图。就经济层面来说, 由于中国近年来不断崛起并广泛参与亚太地区各种诸如中日韩自贸区, 东亚峰会等机制建设, 提升了在这一地区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美国担心自己被排除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之外而受到边缘化, 不但经济地位会遭削弱无法分享东亚经济增长的成果, 更可能丧失自己在这一区域内的主导权。因此, 从2009年11月全面介入TPP谈判开始, 美国实际上把TPP变成了“亚太再平衡”在经济上最重要的一步棋。通过推行高准入门槛的TPP, 美国的实际意图是推进“新游戏规则”的制定。在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劳工标准等方面, 后起的发展中经济体为适应美国所制定的高标准就必须要提高进入市场的竞争成本, 而作为规则制定者的美国在竞争中则会享有更多有利因素。美国经济的复兴与亚洲经济息息相关, 美国不会轻易放弃搭乘亚太经济发展的快车。目前, TPP谈判的具体内容日趋不透明化, 谈判结束时间也一推再推, 迟迟无法达成协议的关键在美国和日本之间关于农产品和汽车准入方面存在较大分歧。而美国方面对TPP谈判寄予厚望, 宣称TPP谈判已进入到最后收尾阶段, 预计2015年内会达成谈判。

(三) 美国“亚太再平衡”背景下亚太区域合作机制之争

过去十几年间,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始终存在路径之争。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东盟充当起东亚地区经济合作机制的核心与主导, “10+1”, “10+3”, “10+6”包括中日韩自贸区, 虽然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区域经济合作, 但并没有解决东亚大国间复杂的博弈。这一碎片化趋势在美国于2009年高调宣布加入TPP之后更趋复杂。东盟为了应对TPP, 确保自己的中心地位不被动摇, 整合区域内多个分散的“10+1”自贸区而形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 , 旨在建成一个涵盖东盟十国、中、日、韩、印、澳、新共16个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相对于TPP的高门槛高准入, RCEP则由于门槛适中而更具可行性。同TPP一样, RCEP也预定于2015年底前完成谈判。现阶段, 由美国主导的不包括中国在内的TPP谈判和由东盟主导的不包括美国在内的RCEP谈判成为分化亚太区域合作的两大路径之争。[1]作为亚洲第一大经济体, 中国希望在扭转不利区域合作的现状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14年11月中国北京举办的APEC会议上的三大议题之一就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新形势下中国推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

对东亚国家来说, 美国这个域外大国对区域事务的干涉和介入已经深刻地影响并左右了东亚和亚太合作秩序的发展方向, 对东亚地区的整合乃至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造成消极影响。TPP和RCEP两大巨型自贸区成员交错重叠, 又涵盖了大部分APEC成员, 使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前景更趋复杂。作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渠道和最具影响力的合作机制, APEC成立26年来曾经很大程度地促进了成员国的经贸往来, 但近年来由于大量涌现的各种APEC框架外的自贸安排, APEC自身推进缓慢, 有被分化甚至边缘化的风险。由此可见, 整合双边/次区域自贸区谈判, 推动亚太区域两个巨型自贸区RCEP和TPP谈判之间建立互联互通机制, 强化APEC发展能力, 从而促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迫在眉睫。[2]为更好地推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亚洲亟需成立一个涵盖范围更全面, 包容性更强, 更高自由度的自由贸易协定。

(一) 加快推进RCEP等现有谈判

目前, 在亚太区域内两个大型自贸区谈判中, 中国参与了RCEP谈判。虽然美国方面表示对中国的加入TPP持开放态度, 中国也有学者提议应考虑在合适时机加入TPP谈判, 但实际上短期来看并不欢迎中国加入。现阶段较务实的战略考虑是继续积极参与和推进RCEP、中日韩自贸区等现有谈判。

RCEP正在加快谈判进度, 仅2014年就进行了四轮谈判, 最新的第七轮谈判于2015年2月在泰国曼谷举行, 并争取于2015年底前完成全部谈判。作为和TPP同样的高水平自贸安排, 由东盟主导的RCEP谈判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 其目标主要是推进东亚地区的市场进一步开放、完善生产网络并提升区域贸易自由化水平, 总体来说符合东亚区域发展需求。鉴于中国在RCEP谈判国中无可置疑的影响力, 有条件占据谈判的主动地位。一旦RCEP协议谈成, 将成为亚太区域唯一可以和TPP抗衡的自贸安排。

(二) 继续关注和评估TPP谈判进展及其影响

按照计划, TPP也将于2015年年底前完成所有谈判, 美国方面对谈判尽快达成给予厚望。然而就目前情况来说, 谈判进程一拖再拖, 困难重重。美国国会和政府部门之间的矛盾、美日之间就农产品和汽车等敏感议题的分歧都是造成谈判迟迟无法达成的关键障碍。虽然现阶段中国无法加入TPP谈判, 但TPP谈判一旦达成, 无疑将对亚太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中国应该继续关注、研究和评估TPP谈判进展以及它可能对全球和区域经贸合作的影响。由于中国已与TPP中多数国家签订了自贸协定, TPP对中国的主要影响不在市场而在规则制定。美国通过TPP所推行的新规则号称“白金标准”, 在包括绿色环保标准和知识产权等方面将对相对落后的中国造成一定冲击。对此, 中国应该在关注TPP谈判进展情况的同时提早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 全面深化改革, 更好地应对新时期高标准自贸区谈判的要求。

(三) 推动亚太自贸区 (FTAAP) 主导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

为改变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体制纷繁重叠的乱象, 中国在2014年11月北京举办的APEC会议上提出重启“亚太自贸区” (FTAAP) 的谈判并受到广泛关注。FTAAP并不是一个新概念, 而是最早由美国在2006年的河内APEC上正式提出, 距今已近十年。2010年, 日本APEC会议上, 领导人对此形成共识并发表声明阐明了FTAAP的路径和宗旨等问题。然而此后近十年间, 虽然每次APEC峰会上都会对FTAAP有所提及, 但始终停留在愿景阶段, 没有实质进展。启动FTAAP谈判并进行可行性研究被看作中国为推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做出的切实努力。建立FTAAP不但有助于重振APEC、提升区域贸易自由化水平;同时也有利于整合APEC框架下21个成员国的力量、提高中国参与地区合作的能力, 更好地把握区域经济合作主导权;更可以制衡TPP对中国的影响力, 避免在地区合作中陷入被动。鉴于亚太自贸区尚处于构想阶段, 其具体实现路径众说纷纭, 主要有将TPP/RCEP扩容打造成FTAAP;融合TPP和RCEP成为FTAAP等几种可能的实现路径。在亚太区域错综复杂的自贸区网络和地缘政治格局下, 如何推进FTAAP谈判还将面临诸多困难, 尤其是应该如何处理TPP和RCEP这两个大型自贸区谈判之间的关系, 是未来实现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大挑战。

摘要:现阶段, 由美国主导的不包括中国的TPP和由东盟主导的不包括美国的RCEP成为分化亚太区域合作的两大自贸区谈判正在进行。为改变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体制纷繁重叠的乱象, 中国需要继续加快推进RCEP等现有谈判、关注和评估TPP谈判进展、启动FTAAP谈判并进行可行性研究, 为推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做出切实努力。

关键词: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TPP) ,亚太经济一体化,亚太自贸区 (FTAAP)

参考文献

[1]张蕴岭.地区架构制度性分裂:中国的自贸区战略与复兴APEC[J].亚太经济, 2014 (2) .

[2]唐国强, 等.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演变、路径及展望[J].国际问题研究, 2014 (1) .

亚太战略 篇2

摘要:TPP 已成为美国主导亚太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重大战略,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领袖”地位。TPP 的发展必将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带来重大的影响。中国在与亚太主要经济体的经贸合作中,面对TPP谈判等现实问题,必须从战略层面推动与亚太主要成员的FTA合作,拓展我国外贸发展空间。文章从TPP的发展及特点出发,分析TPP谈判对我国亚太FTA战略的影响,提出加快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及东亚主要经济体的深入合作,不断完善我国的FTA战略。

关键词:TPP;自由贸易区;一带一路;亚太经济合作

近年来,由于多哈回合谈判停滞不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正通过新的全球自由贸易谈判来扩大自己全球贸易的影响力。以美国为主导的TPP谈判在亚太地区的影响日渐加深,作为一个倡导高标准自由贸易规则的协定,未来极可能成为我国对外区域合作的重要挑战。在亚太地区,我国参与区域合作的模式主要是双边及多边的FTA方式。面对TPP发展的新动向,亚太地区一些国家对我国的经贸合作态度和预期正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将很可能影响与我国已经缔结了FTA和正与我国谈判FTA合作的国家和地区。10月初,TPP谈判历时五年,各方终于达成了基本协议,因而梳理TPP发展的动向和特点,有助于我国更好的参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一、TPP发展的动向及特点

自美国宣布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谈判后,TPP的谈判议题和进程就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关于TPP讨论已经成为亚太区域合作的热点问题。TPP成立之初就宣称将达成一个全面的、高水平的FTA。特别是美国加入后主导谈判进程后,美国在市场准入、知识产权、服务贸易、清除各种贸易壁垒、农业补贴、国有企业、环境与劳工标准等方面的主张很可能成为亚太地区通行的贸易规则。

1.1 TPP谈判进程

TPP谈判现共有12国参与,包括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日本、文莱、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秘鲁和越南。如果TPP协议达成,将涵盖全球经济总量近四成、全球贸易额的1/3。不过因其议题广泛且深入,各国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谈判过程也非常艰难。TPP各方谈判进展缓慢,美国原打算能在20年底前完成与日本的谈判计划落空。关键原因在于日美两国存在市场准入的分歧,日本政府将大米、小麦、猪牛肉、乳制品和甘蔗等5类农产品视为“禁区”,坚持维持关税方针。美国则是在汽车领域不接受日本尽早取消关税的要求。日美两国原本争取在203月中旬召开参与谈判的12个国家的部长会议并大致达成协议,但原由各方的利益的不能平衡,谈判未能有预期如果。年以来TPP成员国的谈判进程见表1。

1.2 达成的TPP协议具有的主要特点

TPP成员国一旦达成协议,一个由美国主导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即将建立,特别是美国将受益匪浅,最直接的是TPP能使美国制造的商品和服务出口到世界上最有活力和增长最快的市场。并对美国本土就业和经济增长带来强大动力。尽管TPP谈判是闭门磋商,相关谈判细节和条款还未对外正式公布,但从现在研究及谈判消息来看,TPP协议谈判包括了所有重要的贸易内容和与贸易相关的领域,突破了传统FTA的例外原则,为全球贸易树立了面向21世纪的新的自由贸易框架。预计达成的协议具有如下的特点。

1.2.1 全面的市场准入,无例外的综合性自由贸易协议

传统的FTA谈判都涉及很多例外原则,包括产品和服务的例外,而TPP协议创新了FTA模式,将全面消除关税和其他阻碍商品和服务贸易与投资的壁垒,这种高标准的贸易协议,将成为亚太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典范。由于全球经济体之间规则和标准的差异为贸易和投资带来了很大障碍,TPP强调增加规则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能够确保贸易商、投资者和消费者获得TPP协议带来的潜在好处。

1.2.2 更加关注劳动者保障和环境保护

根据TPP谈判美国主导的要求,在成员国的劳工标准上要求各成员承诺采用国际劳工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权利宣言”及其后续文件规定的五大劳工标准(允许劳工自由集会结社以及集体谈判;取消一切形式的强迫或强制劳动;废除童工;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不得以减损或降低劳工权利影响贸易和投资);并且美国要求所有谈判方承诺履行多边环境协定(MEAs)等7项公约的义务,主张将环境问题与贸易制裁进行联系。

1.2.3 高质量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产品与服务贸易与投资。其要求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远高于WTO《与贸易知识产权协定》,确保 TPP 成员国有一个公平贸易的商务环境。

1.2.4 公平的竞争政策与国有企业保护

TPP的竞争政策谈判涉及竞争法及反竞争商业行为、指定垄断、定价差异、透明度、跨境消费者保护、磋商、争端解决机制等内容。其中,美国要求成员国清除对国有企业的各种隐性补贴、消除对国有企业海外投资所给予的优惠融资措施、政府采购上给予国内外企业公平的待遇。

1.2.5 建成全面的区域合作和争端解决机制

TPP的相关协议让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更加一体化发展,通过发展地区生产与供应链一体化,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通过协议提供成员国公平合理的争端解决机制。

二、TPP发展对我国亚太FTA战略的影响

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已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使得以世界领导者自居的美国越来越感到不安,随着亚太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冲击着以美国为首的全球力量架构。美国介入TPP谈判,按目前的发展趋势,它将对亚太地区其他形式的多边贸易体系构成冲击,并有可能改变亚太地区现有区域经济合作关系,而受影响最大的必将是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合作。TPP一旦达成协议,对我国的TFA战略必将有深刻影响。

2.1 我国与亚太主要国家和地区FTA合作的主要特点

在亚太地区,无论是APEC合作,还是中国期待的亚太自贸区FTAPP短期内难以形成有价值的合作成果。东盟2月提出RCEP合作框架,中国已成为RECP合作的积极推动者,但进度缓慢。目前中国在建自贸区22个,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中国与亚太地区主要国家FTA合作特点见表2。

2.2 TPP对我国亚太地区的FTA战略产生的影响

TPP作为全球最高标准的FTA,对我国参与亚太经济一体化合作,实施“中国+”形式的自贸区战略必然造成客观的影响。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TPP的主要谈判成员国与我国的贸易关系相对比较密切。2014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26.43万亿元,亚太地区的贸易额高达16.72万亿元,占到了63.23%。与东盟的贸易额也达到了2.95万亿元,占到了贸易额的11.17%。与美国的贸易达到了3.41万亿元,占比12.9%。与日本的贸易额为1.92万亿元,占比7.27%,与韩国的贸易额为1.78亿元,占比6.75%。可见如果东盟、日本和韩国纷纷加入TPP,将会导致中国的贸易空间受到一定的挤压。另一方面如果TPP协议得到实施,亚太地区势必形成以美国为核心的真正零关税的贸易区,这将不利于我国与其他主要贸易国进行多边或双边的自贸区谈判进程。

2.2.1 改变我国与亚太地区主要国家原有的区域合作架构

当前我国的FTA战略主要以APEC的成员国和东盟为主,由于美国TPP战略强势的推进以及中国参与亚太区域合作的客观需求,我国不得不面对因TPP带来的区域合作架构的重构。学界认为TPP一方面是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显示出美国着力于解决亚太地区的“意大利面条碗效应”(多重、复杂的原产地规则,导致企业不易利用优惠税率,自贸区利用率低下),减少贸易交易成本。从长期来看,将有助于提高美国在亚太地区的贸易影响力和增加美国的商业机会。如果TPP近期达成协议并进一步扩容,特别是韩国等国一并加入,我国与亚太区域内的主要贸易伙伴合作必将进一步受到影响。TPP目前并没有显示出吸纳中国这一亚洲最重要经济体的任何迹象,所以未来的东亚,如果我国不能掌握区域合作与发展的主导权,其势必落在美国或日本手中。

2.2.2 TPP 将延缓我国在亚太范围内FTA 合作进程

由表2可知,目前我国FTA战略体系中与TPP谈判成员国出现重叠的有: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秘鲁。其中已与我国有自贸协定的是新西兰、新加坡、智利、秘鲁,已完成实质性谈判的是澳大利亚。但是我国与日本的自贸协定谈判还未签订。现在美日在TPP谈判中正进入胶着状态,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展缓慢。TPP提出后,亚太成员国对其关注度不断提高,一些国家对与我国建立FTA的愿望下降,如果这些国家政府从与中国的合作转向TPP成员国,将延缓与我国与其建立FTA的进程。同时TPP高标准协议,也为日后中国与亚太国家的FTA谈判造成障碍。尽管东盟提出RCEP后,中国也在积极推进RCEP的建设,但参与RCEP“10+6”合作方的谈判成员国与TPP仍存在重叠,共同的成员有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日本、文莱、马来西亚和越南。这些国家中有的既参与TPP又参加RCEP。有的还在徘徊观望。所以美国主导TPP,介入东亚合作对我国参与的双边和多边的自贸体系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2.2.3 为我国与亚太地区双边FTA谈判提供了新的示范和样本

就TPP谈判议题看,所谓高标准的贸易规则,实质上是自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停滞不前的`情况下,美国推动制定国际贸易新规则的尝试,除了货物贸易的全面自由化外,还有面向“21世纪”议题,美国不仅要推动其他谈判方接受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投资、环境、劳工等条款,还将纳入国有企业、规制一致性、中小企业等横向议题,而这些新议题在传统的FTA谈判中基本从未出现。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议题对未来全球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将十分必要。具体来说,TPP在货物关税减让上涉及所有商品;在原产地规则上要求成员国统一标准;推动成员国家政府采购市场最大程度的开放。TPP这些议题的提出,也为我国与他国的自贸区谈判提供了合作样本。例如,在我国与韩国新近达成的FTA协议中,双方货物贸易自由化比例均超过“税目90%、贸易额85%”。协定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共17个领域,包含了电子商务、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环境等“21世纪经贸议题”。同时,双方承诺在协定签署后将以负面清单模式继续开展服务贸易谈判,并基于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模式开展投资谈判。可见,中韩自贸区市场开放度水平已接近TPP谈判的标准。

三问美国增兵亚太战略 篇3

毫无疑问,美国增兵亚太的战略有针对中国的一面,不过,这一战略能否完全实现仍有待观察。追问这一战略的具体层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其现实性与局限性,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所要面对的安全环境。

增兵规模:海军力量太平洋占六成

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6月2日说,美国将在2020年前把海军部署重心移向太平洋,以实现国家战略重心转向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目标。美国当前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各部署50%的海军力量,而到了2020年,这一比例将变成60%和40%。对于亚太各国来说,美国的这一重大军力调整无疑将产生重大影响。不过,对于这种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的具体分析。

首先,需要进一步搞清楚的是,在从五五开向四六开的重大调整中,究竟会有多少美国海军力量将因此而被调整部署,美国将向亚太地区增加多少海军力量。

美国海军目前拥有总计285艘各类战舰,而未来,美国海军的目标是拥有总计大约300艘战舰。按照帕内塔宣布的调整计划,将有10%的海军力量增加部署至亚太地区,也就是说,在未来8年时间里,驻亚太地区的美国海军将新增大约30艘各类战舰。

这只是一个大致的估计,至于这30艘战舰里,具体会有多少潜艇、多少驱逐舰的问题,则有待进一步观察。至少在目前,美国海军近六成的潜艇部队已经进驻亚太地区。如果美国不再向亚太地区继续增派潜艇的话,就意味着,新增的大约30艘战舰将主要是水面舰只,也就是帕内塔所说的巡洋舰、驱逐舰和濒海战斗舰。

如果在美国向亚太增加的海军力量中,濒海战斗舰构成了主力,那么,其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强美军在亚太地区的战斗力将备受质疑。毕竟,这种战舰只是一种轻武器战舰,它可以完成从反潜到清除水雷的各项任务,但却无法胜任与敌军作战舰只直接对抗的任务。

此外,在美国现有11艘航空母舰中,有6艘部署在太平洋,其中“企业”号航母定于今年退役;“杰拉尔德?R?福特”号2015年服役后将部署在太平洋,保持美军在这一海域的航母数量优势。也就是说,美国在亚太地区的航母仍将维持6艘的规模。

不论美国海军向亚太增兵多少,增加何种兵力,常驻亚太的美国太平洋舰队无疑都将从中受益。更具体点说,太平洋舰队所辖的第七舰队和第三舰队将是此次美国海军兵力调整计划的最大受益者。而且,活动范围更为靠近亚太各国的第七舰队的兵力变化对该地区安全格局的影响显然要更为直接。

强化策略:寻找亚太新军事伙伴

2011年,美国在亚太地区共举行172次军事演习,几乎相当于每两天就有一次。而到了2012年,亚太地区的联合军演同样是接连不断。2月7日至17日,美国和泰国主办的亚太最大规模联合军演“金色眼镜蛇”在泰国举行;4月,美菲两军在菲律宾以西的南海海域举行联合军演。6月至8月,包括美国在内的22个国家将在夏威夷附近海域举行为期55天的“环太平洋2012”联合军事演习。

除了上述一系列攻势性动作,美军同时还有防御性和撤退性动作。今年4月,美国和日本公布驻日美军搬迁方案, 约1.9万名常驻冲绳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官兵中,9000人将迁至关岛、夏威夷和澳大利亚。有分析认为,美国之所以如此部署,至少部分原因在于担心随着中国军力日益增强,驻守该地的美军处境变得危险。

不论是撤退,还是攻势,美军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维持并加强其在亚太地区的存在,并尽可能地保持行动自由。

帕内塔6月2日称,美方希望扩展在亚洲的军事伙伴关系网;美国与日本、韩国、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已签署同盟协定,希望与一些国家实现联合军力部署。与此同时,美国将在亚太地区扩大双边、多边军事演习或训练的数量和规模。话音未落,帕内塔6月3日抵达美国在越南战争期间建造的军港金兰湾。帕内塔对越南官员说,出于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考量,类似越南这样的伙伴特别重要。

此前在6月2日,新加坡国防部表示已原则同意美国在新加坡部署4艘濒海战斗舰,第一艘将在明年第二季度开始部署。也是在近日,菲律宾国防部高级官员表示,只要提前获得菲政府许可,未来美国军队、战舰及飞机将可重新使用他们在菲律宾苏比克湾等地的旧有军事设施。

帕内塔甚至还主动向缅甸表态,称如果缅甸继续改革,美国将愿意与缅甸改善军事关系。而在此前,首批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已经进驻澳大利亚北部的达尔文基地,未来驻澳美军总兵力将达到2500人。

可以清晰地看出,在美军重返亚太的大战略下,针对不同的国家,美国也都有各种针对性的策略和手段,不只是紧锣密鼓地调整与转变,还有清晰的目标和耐心的策略。

军费来源:削减军费与增兵之惑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美国军力部署的调整也要受制于美国的钱袋子。在帕内塔宣布美国的军事调整计划后,就有一些美国官员和议员提出质疑,认为在美国国防预算削减的大背景下,愿望和现实可能有距离。

今年2月,美国公布了总额为6139亿美元的2013年美国国防预算。根据该预算,今后5年内,美国军费将削减2590亿美元;今后10年,美国军费将削减4870亿美元。

美国参议院武装力量委员会成员、共和党议员约翰?麦凯恩就表示,他赞同帕内塔将海军兵力重心转移至亚太地区的计划,但对于海军建造新战舰和退役旧军舰的计划表示担忧。“我非常担心的是,海军舰只总数的持续下降,”麦凯恩说,“国防部长在其讲话中对该地区的各项承诺可能无法兑现。”

美国海军早些时候已将其第六舰队的旗舰“惠特尼山”号和第七舰队的旗舰“蓝岭”号的服役期限延长了28年,推迟至2039年退役。届时,“蓝岭”号服役时间将长达70年,“惠特尼山”号为69年。而通常情况下,美国航空母舰的服役时间一般为50年。

虽然帕内塔一再强调,美国军费的削减不会影响向亚太增加兵力的计划,但是在美国国内,帕内塔却警告说,当前削减军事开支的方针将使美国成为一只“纸老虎”,丧失其超级大国的地位。

无论如何,军费削减对美国向亚太增兵计划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帕内塔在宣布军力调整计划时就表示,美国将逐渐舍弃冷战时期设立永久基地的做法,转而通过联合演习、训练、临时部署等方式,强化在亚太地区的存在。

的确,和建立永久基地相比,临时部署等方式的确是一种崭新方式,但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是军费大削减背景下,美国军方不得已而为之的“创新”。

如果这一方式得以陆续实施,可以预料,在离开菲律宾基地20多年后,美国大兵有可能以轮流调换部署的方式重新进驻菲律宾;只不过,至少在可见的将来,美国都不会重新启用菲律宾苏比克湾基地、克拉克基地,或者越南金兰湾基地。

当前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研究 篇4

2012年1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国防部长帕内塔和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邓普西在五角大楼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 公布了题为《可持续的美国全球领导:21世纪国防战略重点》的美军战略利益评估报告。报告主要内容是, 美国将致力于进一步削减军费, 并对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军事战略进行调整。在美国军事战略调整的格局中亚太地区成为重点。美军战略利益评估报告写道:“像中国以及伊朗这样的国家继续谋求超出美国的防御能力, 长时间以来, 中国逐渐成为地区强国, 将有能力影响美国的经济以及其安全。”

第一, 美国国内政治因素。首先, 奥巴马政府认为小布什在任期间, 把反恐定位太高, 主要任务围绕反恐, 重点放在了中东地区, 忽视了东亚的主要作用。这种战略实施是失误的。其次, 奥巴马总统第在为新的总统大选做准备, 在其第一、第二任期内, 实施了的一系列新的政策效果并不理想, 想要民主党继续连任, 使其政策连续性得以实现, 现任总统奥巴马必须在国家的对内和对外战略方面有所建树, 亚洲慢慢开始回归世界中心, 向亚太进军更好地迎合了国内大选的需要。

第二, 经济因素。2008年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 持有“两房”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被迫接管“两房”, 以表明政府应对危机的决心。并且美国民众爆发了占领华尔街运动, 美国政府势必转移国内视线, 将矛盾焦点引向亚太区域。其次, 从亚洲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 冷战结束以后, 进入到21世纪, 亚洲在世界的战略地位中呈上升势头, 尤其是亚洲各个国家 (地区) 合作发展更加多样, 中国, 亚洲四小龙, 东盟一系列国家 (地区) 先后崛起, 并且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中韩、东盟10国和印度在内的大东亚地区已成为主要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之一, 其经济总量、外贸总量、市场容量、外汇储备总量均超过美国和欧盟。对于世界霸主美国来说, 亚洲的经济崛起将会对世界局势造成影响。

二、美国重返亚太的具体表现

第一, 全面提升和东盟国家的政治和安全关系。国不仅启动了“美国——东盟首脑峰会”机制, 还进一步加强了与东盟国家的军事、政治和伙伴关系。这些关系包括:解除对印度尼西亚特种部队的制裁, 开始发展与印尼的军事合作关系;高调支持越南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2010年9月派出航母与越南进行联合海军演习, 美越军事关系得到了实质性发展。

美国宣布向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出售武器和提供军事技术上的支持, 自2001年以来, 南海问题一直是亚洲军事热点问题成为美国介入这一地区的突破口, 美国一直和菲律宾保持着令中国不舒服的关系, 美国介入南海问题主要是在这个问题上暗地里支持菲律宾挑衅中国, 同时支持老挝和柬埔寨的湄公河开发计划, 使其与中国产生争端, 使中国与部分南亚国家关系紧张。

第二, 在东北亚方面, 对朝鲜半岛事务问题方面, 进一步发挥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主导权。朝鲜半岛的重要地位以及朝韩的敏感关系, 使得该地区成为亚太的重要战略要地, 自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件以来, 美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美韩、美日军事同盟关系, 进一步凸显出美国在本地区承担的军事同盟义务的重要性。美国军方高层对钓鱼岛、南海问题的态度, 展现了一个对日友好的明确倾向。在美日安保条约中, 明确了钓鱼岛周边的美国的防卫责任。南海问题, 美国高层表明不打算对盟友袖手旁观。但也可以看出, 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中国的应对策略

第一, 加强国防建设, 尤其是海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能够给国防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鉴于中国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加上周边环境更为复杂这一大的环境, 与经济发展步伐同时相适应的国防建设也应该有所突破, 只有具备稳定的国内政治形势、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国防力量, 才能参与严酷的国际竞争, 所以必须打造国家海洋战略力量, 遵循新军事变革的技术要求, 以大纵深、大立体作战模式为参照, 将有限的国防资源科学合理地配置于“国家海洋战略力量”的建设, 同时加强海军的现代化建设, 以增强制海权, 发展壮大中国的远洋军事防卫力量, 在近海以及远海地区确保中国的战略安全, 为中国的和平崛起, 构筑更为全面的战略防御体系。

第二, 正确处理中美之间的关系。中美两国的关系已经发展到超越双边、涉及很多领域的关系, 曾显出多层次和复合型的特点。针对目前两国的微妙的关系, 中国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应对, 首先, 维护中美两国大局稳定和健康发展, 加强首脑外交, 前主席胡锦涛与奥巴马总统的多次会晤以及习近平主席的访美, 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两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对于解决中美接触过程中的矛盾具有重要作用。应该进一步扩大两国之间经贸合作的领域, 增强彼此的联系, 继续加强与美国的贸易合作, 打击贸易保护主义, 使得两国的共同利益继续扩大。中美之间必须紧密沟通, 这样才符合双方的国家利益。要寻找中美共通的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文, 何丽娟.《美国战略东移:理论与实践》[M].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2年第1期.

[2]孙哲.《后危机世界与中美战略竞逐》.2011年3月第1版.

[3]特奥托尼奥, 多斯桑托斯, 谢曙光, 高铦.《霸权与反霸权-全球化的局限与地区化进程》.2005年10月第1版.

中国如何应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 篇5

历史上没有一个已经掌握霸权的国家会欢迎并坐视新兴大国的崛起。随着中国快速发展的进程,美国越来越将中国视为其全球竞争对手,强调中国对美存在潜在的重大战略威胁。面对美国实施重返亚太战略,调整其亚太军事部署,频繁举行各种军演,在战略上防范与遏制中国,中国应如何积极应对?

善于利用中美之间在战略上客观存在的共同利益,力求合作共赢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中国的发展使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需求不断加大。

首先是经济上的巨大需求。一位美国观察家指出:“此前,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崛起之时与那么多想遏制其发展的国家发生如此紧密的经济联系。”经历过金融危机后的美国未来要想继续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有赖于保持在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科技产业领域的优势地位,而全球能帮助其实现目标的梯级产业国际分工和市场容量,支撑点主要在亚洲。无疑,中国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主要的债权国,中国的经济规模、发展层次、产业化方向、市场前景等,使美国仍然将中国视为最理想的合作伙伴。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区动荡不时发生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进一步开放的市场,强化了中美之间的利益捆绑,这对于美国经济的复苏与繁荣至关重要。

二是在保持亚太地区发展与稳定方面,美国需要中国的合作。亚太地区有美国的重大利益。美国在亚太地区人为突出军事安全议程,制造紧张氛围,强化军事存在和军事同盟,不仅会损及亚洲给美国经济带来的直接利益,还难以为美国实现与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上的全面合作提供机会。近期有关美国重新重视欧洲、修正重返亚太战略的传言,也许就是源于这种考量。中国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政策,为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美国仍然需要争取中国的合作,才能更好地在亚太事务中发挥作用。

三是在解决全球性和地区性问题上,美国需要得到中国的积极配合。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的发展,美国不得不在包括国际禁毒、防止核扩散、反恐、在联合国安理会中的协调等诸多方面争取中国的合作。布热津斯基曾说:“如果把中国的地区力量吸收到比较广泛的国际合作框架中来,它就会成为保证欧亚大陆稳定的重点战略资产——相当于欧洲,比日本的分量更重。”

中美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难舍难分的经贸合作关系以及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差异造成的各种矛盾并存。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一个新兴大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非友非敌”,既要对美国战略运作加强警惕、戒备与防范,也要看到中美之间的高度和深度融合,可以因势利导、以静制动地选择对美战略,保持和平交往。

一心一意谋建设求发展,并将自身发展寓于亚洲整体发展之中

中国的近代历史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定位正确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没有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强大的综合国力,国家应有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难以充分得到体现。美国以遏制中国为主轴的亚太战略调整,目的并不是与中国立即开战,而是阻止中国发展。因此,中国有效应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坚强后盾,归根结底还是增强综合国力。应当看到,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一如既往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促进国内经济增长,扩展海外市场的布点。尤其是要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培育和支持中国的跨国企业、创新企业,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只有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才能把握时局、稳住阵脚,在中美战略博弈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有效应对美国战略重心东移频频采取的措施。

另一方面,既要清醒、冷静、客观地认识到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盟国需要美国这个保护伞,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意图得以落实与这些国家在军事上依靠美国有关。同时也要看到未来一定时期内这些国家与中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会日益加深。中国经济增长,带动了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与合作。中国和东盟贸易区自由化发展势头正劲,中国已经超过美国而成为东盟、日本、韩国等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的最重要经济体之一,对亚太地区的经济拉动力已大大超过美国。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意图的矛头是指向中国的,但也有美国害怕可能在亚太新的发展时期丧失影响力而加强对亚太政治经济主导地位与作用的考量。这使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盟国越来越认识到,美国毕竟只是亚洲的一个外来者,由亚太盟国自己出钱、出力、出面以牵制中国达到美对华“安全再平衡”的战略防范和遏制,已经使他们备受甘做美国附庸的诟病。而且,美国通过军事交流、武器出售等手段向中国周边地区渗透,会直接影响到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关系。一旦中美出现对抗,他们将首当其冲成为美国的“马前卒”,这对他们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中国应当充分认识到亚太地区尤其是东亚国家自主的主流意识,大力倡导由亚洲国家自己来主导和控制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模式,共同分享区域经济增长的红利。以中国在亚太经济合作中的客观影响力使其他亚洲国家明白“和则两利,斗则两害”,与中国对抗没有赢家,而且会付出代价。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紧扣机遇大于挑战的战略态势

美国重返亚太,着力强化与亚太地区盟国间的关系,必然会扩大美国在该地区的存在和影响力,增大对中国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和战略压力。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调整,主要是为了加强遏制中国,拖延中国的发展步伐,同时与中国争夺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但遏制本身并不是直接对抗,中国应坚持睦邻友好的周边政策,从容应对中美两国在亚太加剧的竞争。

综观国际国内大势,中国面对美国重返亚太形成的战略威慑,既要看到是“来者不善”,必须作出准确的战略判断,制定反制战略,也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平发展的基本方针。在国际事务中,在运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种手段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同时,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展现出既有实力又负责任的大国风范。要让亚太地区的国家认识到,中国既无意也无力在亚太建立一个排他性的地区秩序。这是解除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对中国和平发展怀有的隐忧和不安全感,突破美国针对中国所作战略布局的重要因素。

nlc202309032332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外部发展环境在“怀疑中国”、“牵制中国”中面临更多挑战。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没有变,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们和平发展,机遇仍大于挑战。虽然美国重返亚太是试图通过力量和资源的配置,在局部形成一种不利于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外部环境,从而迟滞中国的发展,但是只要中国以合作共赢的战略思路全面把握机遇,就能向国际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获得越来越多国家尤其是亚太地区国家的认同。

《环球时报》社评指出,“虽然中国综合力量远小于美国,但是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的主场国,作为区内最大的经济发动机,中国反对美国主导亚太所能调动的资源实际上多于美国为了推行他的亚太战略所使用的资源”。因此,中国必须使用更为综合、更为多样的手段,重视与加强同周边国家间的沟通与联系,消除一些国家对中国的疑虑,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秩序,促进亚太地区的互信、交流、合作,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形成一种进退自如的态势,逐渐达到以双边合作带动多边合作的效果。

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进军事斗争准备

美国实施重返亚太战略以来,不断以军事动作挑衅中国,周边一些国家炮制“中国威胁论”,以应对“中国威胁”的旗号加紧军备,中国发展的安全环境更趋复杂,捍卫国家主权、维护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的任务更加艰巨。

中国无论是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还是当代,从来没有武力侵略过邻国。战争本身并不利于中国的持续发展,中国强调的是和平发展。但是在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加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是有效应对美国战略调整后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实战需要实力,威慑同样需要实力。只有加强国防建设,具备稳固的军事优势,才能形成有效的威慑能力,显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坚定性;才能在国家核心利益受到威胁时针锋相对,在军事较量不可避免时取得主动和胜利。

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历经坎坷、曲折与苦难,但是中国已经不是过去那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已经逐渐发展强大起来了。进入世界中心舞台的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要有坚强的信心,同时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把风险、困难估计充分,及时抓住机遇,正确应对挑战,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为中华民族复兴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 王浩钟)

从经济角度分析美国重返亚太战略 篇6

笔者认为美国战略东移原因有两个:第一就是抑制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让本国的经济持续位居世界之首;第二就是防止人民币全球化冲击美元世界霸主地位。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 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公司被收购, 第三大投行美林证券被收购, 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破产, 第一大投行高盛和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 美国的经济出现了很大的下滑, 经济疲软, 而中国的经济却是连续几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在2010年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主体, 并且还具有强劲的增长势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在2016年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这严重威胁到美国世界第一的霸权地位, 美国怎么可能袖手旁观任随中国发展超过自己呢!

美国如此不怕费力的来限制中国的发展, 如此急促地重返亚太, 担心的不止是中国GDP超过美国, 更是担心美元世界霸权地位受到影响。美国能霸权于世界依附的就是世界通用货币美元和强大的军事实力。美国通过美元掌控世界, 而又让军事力量为美元地位保航, 一方面通过美元购买世界各地低廉的商品, 然后进行加工再出售从而获得高利润, 仅这部分占了美国GDP很大一部分;另一方面向别国发售国债, 而其他各国则充当了美国的提款机, 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为美国成为世界霸主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 美国也一直以不影响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作为最后的红线, 如果谁威胁到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谁就是美国的敌人。

1999年欧元诞生, 欧元作为世界上第二大国际结算货币, 偷偷挑战美元霸主地位, 紧接着3月科索沃战争爆发, 美国对欧洲的心脏科索沃地区狂轰乱战78天, 之后欧元暴跌30%, 带动欧洲7000亿的热钱纷纷出逃, 欧洲经济从此一蹶不振, 而这笔钱大部分去了美国, 直接带动美国连续90个月的经济繁荣。

在英美两国对伊拉克实行经济封锁时候, 萨达姆在获得联合国石油换食品的许可之后, 宣布改用欧元作为伊拉克石油结算货币, 这一激怒美国的举动也最后导致了伊拉克战争的爆发, 并把萨达姆送上了绞刑架, 而当美国小布什宣布伊拉克战争完全胜利的时候, 顺便把以欧元结算的石油改成了用美元结算。

以上的例子充分阐释了美元的地位不容许任何人挑战的道理。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 美元单一货币模式显现出了很大的弊端, 世界各国都认为不久的将来欧元或者人民币将会取代美元的地位。但是2009年希腊发生债务危机, 紧接着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德国也相继发生债务危机, 导致了欧元差点退出了世界的舞台, 欧元地位在人们心中大打折扣, 而人民币的地位又在逐渐上升, 今年7月日本财政部副部长表示日本将会扩大中日货币互换规模, 扩大的幅度为30亿美元, 并且加强中日两个货币的直接交易, 如果中日货币一互换, 就相当于中日之间的贸易排斥了美元, 美元就失去了一块阵地, 美元的世界影响力就毫无疑问的会下降;今年8月低, 默克尔来华, 公告中德贸易用彼此货币结算;2012年5月13日, 第五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三国领导人同意年内正式启动磋商了十年的中日韩自贸区谈判, 如果自贸区真的成立了, 将是非常有力量的一支经济力量, 光是中日韩三国, 2011年底的GDP加起来就达16万亿美元, 跟美国一年的GDP相等, 所以中国就成为了美国的敌人, 美国必须限制中国的发展。美国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法子, 首先诬陷诋毁、公开反对、宣传中国威胁论或者以利诱惑等, 其次然后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180°的转变, 陆续提出chimerica (中美国) , G2, 以及由美国、欧盟、日本、中国组成的新G4, 强调中国的作用, 用此笼络中国人的心, 但是都对中国的影响都不是很大, 中国的经济仍然保持着高速的增长, 推行一系列方法之后, 最后美国又迅速调整战略, 想到让亚太地区的国家来减慢中国的发展速度, 通过挑起中国与一些国家的矛盾来拉制住中国, 让自己从经济危机中尽快恢复过来并且还能很好的防止中国超越自己, 因为此时的美国经济还处于疲软状态, 已经不能通过经济或者军事手段来限制中国了, 否则损失最大的还是自己, 而过去的十几年之中, 亚太发展速度比较迅猛, 亚太的经济逐渐一体化, 仅中日韩三国的经济贸易总量已经达到16万亿美元, 跟美国一年的GDP相等, 占世界经济20%, 占亚太地区70%, 这样的策略不仅可以限制中国也可以限制亚太的发展, 如果亚太各国继续加强合作, 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率都会成为美国的噩梦。就现在的影响来说, 这个策略对中国确实存在的一定的影响, 中日钓鱼岛之争而引起了日本生产总值下降0.5%, 本国GDP也下降0.1%, 虽然这个对中国还不是很显著, 但是如果再加上菲律宾或者可能后边还有其它的国家等, 加起来对中国的影响肯定还是比较大的。

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战略探源 篇7

关键词: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战略”,利益,安全

美国作为世界格局中一超多强的“超”, 始终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在全球范围内疯狂地扩张。但是, 这次“重返亚太”政策的制定并非美国完全自愿, 而是在当前的国际形势逼迫下不得已而为之。

一、将亚太作为战略重点是美国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的需要

无论是欧洲、亚洲、非洲还是美洲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既成的事实——环太平洋地区正在逐渐取代环大西洋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中心。早在2004年,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就在美国《新闻周刊》中提出过类似的看法:中国的崛起将标志着世界政治经济战略重心的转移[2]。此观点在历史和现实中已经得到证实。奥巴马总统也曾指出:美国“未来的繁荣与安全与亚洲的形势发展密切相关”[3]。2009年3月希拉里·克林顿出访亚洲之前在纽约亚洲协会的演说中更进一步明确地说, 她之所以把首次出访目的地定在亚洲, 是因为“美国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同亚洲的关系”[4]。

综上所述, 亚洲当前的重要性促使美国的外交战略重心移至亚洲, 而美国国内经济问题和亚洲地区大国的崛起则对美国重返亚太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凡此种种, 美国必须要通过重返亚太来寻找摆脱困境的突破口。

二、防范亚洲地区新兴大国的崛起

中国、印度这样的新兴大国的快速崛起推动了亚洲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活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而且, 无论是当年苏联还是当今的俄罗斯, 这股地跨欧亚两大洲强大政治军事力量的存在始终美国挥之不去的噩梦。这些无疑加重了美国对其在亚太地区绝对优势的担忧。而印度的崛起并不能对美国构成严重威胁, 这主要源于两点:一是印度的崛起需要美国的支持, 二是印度作为中国的邻国, 更加害怕中国的强大, 美国正是在抓住这一要害找到了与印度的共同立场。显而易见, 中、印、俄的崛起, 尤其是中国的快速崛起, 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速度大大超出了美国的预估。这是美国所不能容忍的。

三、试图借力亚洲摆脱国内经济困境

奥巴马上台后的首要任务是治愈经济危机所带来的伤痛。2009年美国与整个亚太地区的贸易额大大超过与欧洲贸易额[5]这一状况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注意, 随后奥巴马政府将亚洲作为恢复美国经济的准基地, 2011年和2012年亚太经济增长势头[1]更是坚定了美国借力亚洲的信心与决心。当然, 美国的战略眼光绝不仅仅限于亚洲助其摆脱当前的经济困境作用, 它更加看重的是亚洲是未来美国经济大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和投资大发展的基地。因此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旨在尽快复苏美国经济的同时, 也要为美国的长远战略夯实基础。

除了经济上借力外, 美国还擅长使用的就是指责其他国家内政, 宣示新的对外政策来转移国家注意力, 如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中国问题始终没离开美国政要竞选演说者之口。

四、应对非传统安全的需要

朝鲜半岛是世界上仅有保留冷战格局的地区;从核扩散问题来看, 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作为有核国家却拒绝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伊朗是潜在的核国家;尽管国际上不承认朝鲜为核国家, 但其拥有核武器已成事实, 任凭其他国家的谴责和恐吓, 朝鲜毫无退步之意, 整个半岛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恐怖活动并未随着本·拉登死亡而终结;这一切使得亚洲始终是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焦点地区, 在美国人眼里, 这些无一不是美国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最大威胁。

结论

无论曾经的“重返亚太”还是当今的“亚太战略再平衡”, 其实质无非是确保美国在国际事务上的领导地位, 我们需要牢牢把握的是如何在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下尽力消除误会,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 维护中国战略利益。同时促使中美两国在竞争中求同存异, 互惠共赢,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从而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方连庆, 王炳元, 刘金质.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6月, 第1版.

[2]熊志勇.中美关系60年.人民出版社, 2009年9月, 第1版.

[3]张蕴岭.未来10-15年中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的国际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1月, 第1版.

[4]周敏凯.国际政治学新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 第3版.

[5]郭新宁主编.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研究.时事出版社, 2009年11月, 第1版.

亚太战略 篇8

根据俄罗斯推出的国际能源发展战略,俄仍将以能源为杠杆加强其在世界的地位,利用能源因素发展国际合作关系,对能源、经济等问题施加影响。目前,国际上最具原油消费潜力的市场有两个:一个是北美,另一个是经济正在崛起的东亚。凭借全球第二的石油储备,俄罗斯一直希望在这两个市场上比翼双飞。与生产恢复后的伊拉克石油相比,俄罗斯石油在北美很难有竞争力。所以,石油出口重点的战略东移,成为俄罗斯政界、商界与石油界的共识。而由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因此俄罗斯也希望通过引进日本的资金和技术推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1]。今后俄燃料和能源部门的主要出口战略将倾向于进入亚太地区市场,即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新油气,拓宽出口渠道,保证石油天然气产品的出口安全。

一、以亚太地区为重要方向

2007年俄罗斯调整能源战略并将其延长至2030年。2007年2月1日俄罗斯前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俄应铺设不必经过第三国的石油天然气出口管道,实行出口渠道多元化目标,保证能源供应安全。普京特别强调,无论如何应铺设通往中国的管道,进军亚洲发展中市场[2]。

增加对亚太地区的能源出口是俄罗斯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西伯利亚石油天然气田是面向欧洲的,即将开发的东西伯利亚石油天然气田面向欧洲从经济角度讲不合理,所以俄准备将东西伯利亚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到亚太地区。2004年12月,俄联邦政府就通过了建设远东输油管道的决定。这条旨在扩大俄对亚太地区石油出口的管道西起泰舍特,东到俄罗斯太平洋沿岸的佩列沃兹纳亚湾,全长4000多公里,设计年输油能力为8000万吨。远东输油管道被誉为“最大的国民经济发展项目之一”,该管道的建设对俄罗斯而言尤其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蓬勃发展的亚太地区是其能源战略的重要方向,而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以及铺设连接西伯利亚和太平洋沿岸的远东输油管道更是其能源政策的重中之重。亚太地区、特别是东北亚地区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逐年增大,成为俄罗斯加大能源出口的重要市场。中国、韩国、日本和印度将是俄罗斯最有前景的石油、天然气、电力、核电等能源的销售市场,到2020年,这一地区也将成为俄能源出口的主要方向。

此外,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计划修建东、西两条通往中国的天然气管道。西线管道将运送西西伯利亚开采的天然气,由俄阿尔泰共和国出境进入中国新疆。东线管道则将萨哈林地区开采的天然气经俄远东地区输送到中国东北。俄准备从2011年起开始向中国出口天然气。

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长赫里斯坚科2006年4月表示,俄将大幅增加对亚太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预计到2020年俄对亚太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出口在俄出口总量中所占比例将由目前的3%和5%提高至30%和25%。俄罗斯前总统普京也曾表示,为寻求提升其作为一个全球能源供应国的政治及经济地位,该国计划大幅增加向亚洲出口石油和天然气,计划在10至15年内,将石油和天然气产量的30%出口至亚洲。2006年3月普京访华期间,中俄签署联合声明指出:中俄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向高水平发展,对进一步深化双边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在能源领域,中俄双方均采取多元化战略[3]。俄政府计划在未来几年内不断增加对亚太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出口,预计到2015年,俄罗斯向亚太地区出口的石油和天然气将分别增长15%和25%[4]。俄罗斯力图通过能源优势,实现其亚洲地缘政治安全战略,即推动以能源合作为主的经济合作,形成中日等国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实现地缘政治关系向地缘经济相互依存关系转化[5]。

2007年9月3日俄罗斯工业与能源部颁布了№340命令,批准了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建立天然气开采、输送和供应及其可能出口中国等亚太国家市场统一体系的规划。东部天然气规划实施的主旨是在该地区建成效益良好的天然气工业并在此基础上为该地区高速度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从质量上提高居民生活水准创造条件。规划目标的落实工作遵循紧迫措施计划业已启动,并且确定了萨哈林州、伊尔库茨克州、雅库特(萨哈)共和国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四处天然气开采中心。西伯利亚和远东天然气工业开采重点已在萨哈林岛大陆架各气田(“萨哈林—1号”和“萨哈林—2号”项目)进行。俄罗斯能源战略规定了东西伯利亚石油出口方向,该方向可以促进远东及萨哈共和国新石油开采中心的建设和俄罗斯打入亚太能源市场。东西伯利亚(塔拉坎、万科尔)油田的开发和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输油系统的建设与东部天然气规划的落实结合起来,为提高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碳氢化合物开采量创造了良好的前景。俄罗斯东部燃料能源系统的发展方向能够促进石油天然气产业的结构调整,从而保障该产业长期的发展[6]。

二、稳定国际能源市场,俄地位和作用上升

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对能源的需求都在上升,国际油价居高不下。美、欧、欧佩克等国家和组织纷纷要求俄罗斯扩大石油生产和出口,以稳定国际能源市场,俄在世界能源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显著上升;俄政府根据自身经济发展和外交的需要,积极开展石油外交,普京总统为此还专门任命了一位对外能源合作特别代表到外交部兼职。2000年11月,俄罗斯政府批准《2020年前俄能源发展战略》,强调要借能源产业促进经济复苏、维护地缘利益,并将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能源资源和生产潜力,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俄罗斯作为一个能源出口大国,能源出口拉动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其石油、天然气出口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另外,俄政府在2004年底做出修建东西伯利亚至太平洋的石油管道的决定,这一决定可使俄罗斯顺利进入快速增长的亚太石油市场,如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和美国,从而实现能源出口市场多元化,确保俄从石油出口中获得最大利益。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石油地质研究院的经济学家安德烈·卡祖巴耶夫表示,俄罗斯将建设东西伯利亚至太平洋地区的石油管线,连接起现有的管道干线,最终形成一条管线网络。由贝加尔湖至黑龙江的铁路线也将被作为石油输出渠道,形成一条由西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两个地区石油供应的新通道,使俄罗斯的石油供应向着东方延伸。1999—2001年,俄罗斯约90%的GDP增长都得益于能源出口的拉动。能源已成为俄罗斯参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条件,国际能源合作将使俄罗斯摆脱危机走上振兴之路。近年来,俄罗斯出于发展国内经济的考虑,全面拓展能源外交。亚太地区,尤其是东北亚对能源的需求量逐年增大,将成为俄罗斯能源出口的重要市场。俄罗斯今后的能源战略就是要实现资源出口多向性,向外界表明俄罗斯的基础设施是有长远计划的。处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国、韩国、日本和印度是俄罗斯的主要能源伙伴。到2020年,这一地区将成为俄能源出口的主要方向。在未来的15年间,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将会由以往主要向欧洲市场出口,逐渐向中国、日本、韩国等亚太地区转移。俄联邦早就有战略规划,在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建立和发展石油天然气综合体,并向潜在的亚太能源市场出口。俄以东西伯利亚和远东为依托决定健立四大天然气基地,包括:以萨哈林海域大陆架天然气产地为基础的萨哈林天然气开采基地;伊尔库茨克天然气开采基地,主体工程是科维克塔项目;雅库特天然气开采基地,该基地以恰扬达项目为主体;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天然气开采基地,核心项目是索宾斯克一派加和尤鲁布切诺一托霍莫两大天然气产地。四大基地全部投产,将使天然气产量达到167亿立方米,2020年上升为318亿立方米。四大天然气基地建成后,俄东部将形成统一的天然气运输体系,将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与此同时,也将提高俄天然气出口的能力,使俄在东北亚发挥更大的作用。

俄罗斯与亚太国家能源合作已勾画出蓝图。俄罗斯曾提出建立东北亚能源储备的设想,以此作为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维护东北亚能源稳定的重要举措。普京还曾提议建设“从萨哈林岛到日本、从托木斯克到中国西部、从伊尔库茨克到中国东北直至朝韩”的三条能源管线。除了中日美三国高度关注石油,并且在俄罗斯展开直接竞争外,目前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整个亚太地区都普遍渴望着石油,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间,该地区能源产量在世界生产总量中只增长了0.5%,但其消费总量却从19.9%猛升到26.9%,中国、印度日益成为亚太地区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加上原有的日本和韩国,整个亚洲经济体都将为自身的石油安全而焦虑不安。

据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石油和天然气地质研究所预测,亚太地区对石油的需求量,到2020年增加到21.5亿~22.5亿吨,到2030年增加到24.5亿~25.8亿吨。增加最多的是中国市场(到2030年增加4亿吨)。在人口继续增长和工业运输工艺水平接近该地区先进国家的条件下中国经济继续迅速增长。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到2020年增加到每年5.6亿~5.8亿吨,到2030年增加到6.2亿~6.5亿吨;日本的需求量到到2020年增加到3.1亿~3.3亿吨,到2030年增加到3.3亿~3.6亿吨;韩国的需求量到2020年增加到2亿~2.2亿吨,到2030年增加到2.2亿~2.5亿吨。这样,俄罗斯向亚太地区出口石油和石油制品的远景市场,在最近几十年主要是中国。

亚太地区对天然气的需求量到2020年增加到8000亿~8500亿立方米,到2030年增加到11500亿~12500亿立方米。其中中国的需求量到2030年增加到4200亿~4800亿立方米。日本的需求量到2020年增加到1100亿~1300亿立方米,到2030年增加到1300亿~1700亿立方米。韩国的需求量到2020年增加到700亿~800亿立方米,到2030年增加到1100亿~1300亿立方米。

三、美日韩对俄能源的战略性需求

美国是亚太地区也是全球最大与最具影响力的经济体,是全球远超过其它国家的最大能源生产、消费及进口国家。俄罗斯石油业在积极吸引美国公司参加大型能源项目的同时,也开始向美国能源行业投资。为扩大在美国的经营规模,俄卢克石油公司以71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拥有1300多家加油站和9个燃料库的美国格蒂石油销售公司。2003年俄罗斯8月18日主要报纸撰文认为,俄罗斯石油公司越来越把美国作为自己的主要销售市场之一。《独立报》的一篇文章认为,伊拉克战略目标频繁遭到破坏正在打乱美国的计划。文章说,重振伊拉克经济首先依赖于伊拉克石油出口收入,但在战争期间,伊拉克石油设施被严重毁坏,最近,石油管道等重要战略设施又遭到抢劫,美国人对发生的事件显然缺乏准备。《消息报》认为,俄罗斯石油公司越来越把美国市场作为自己的主要销售市场之一。利用伊拉克石油暂时未能大规模进入市场的机会,俄罗斯石油公司增加了向美国市场出口石油的份额,俄罗斯成为打入美国市场的第6大石油出口商。分析人士认为,在伊拉克石油重返市场之后,俄罗斯石油公司将失去竞争优势,从而被挤出美国市场。但从短期来看,伊拉克石油重返市场仍有困难[7]。

美俄能源合作会议将把俄美关系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美国驻俄罗斯大使维士鲍把美俄之间广泛探讨的能源合作称作是一次彼此“双赢的战略”。从俄方来看,俄罗斯能源部长优素福夫认为这次会议应当作为一次重大事件载入史册。在经济上将促使俄罗斯更加积极地参与石油价格的制定,促进俄罗斯反垄断和支持企业与美国同行在俄石油公司进入美国市场后的进一步合作。而据美国石油公司估计,俄罗斯石油领域每年所需投资为100亿美元,天然气领域为80亿美元。美国石油公司将创造条件往俄罗斯能源市场投资,这些条件包括:促使俄政府进一步增强征税领域的透明度,开放商业,降低俄政府官僚对投资公司的控制、增强其独立性,通过允许发展自由贸易的能源法令等。其次,在全球地缘政治中可能会把俄罗斯从一个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以及虽然拥有核武器但边境脆弱的国家提升到世界能源安全保证者(与美国一起)的地位。

虽然在美国此次能源合作会议的成果得到了官方的肯定,但是美国专家对于把俄罗斯变成一个主要石油供应商的现实性及美俄能源合作的前景仍存有疑义。相比之下俄罗斯的态度则显得要乐观一些,从政府到石油公司都对与美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充满信心。俄方认为,如果美国真心与俄罗斯展开合作,那么俄罗斯将替代海湾国家成为美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商。尽管俄罗斯前总统普京与美国前总统布什在2002年5月的美俄莫斯科峰会上发表了能源合作联合声明,但是专家们对美俄能源合作与投资计划迅速升温的前景持怀疑态度,因为当莫斯科仍然反对美国里海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与独联体、中亚国家、伊朗及土耳其合作开发里海能源资源,把俄罗斯排除在外,建立不经过俄罗斯的输油管道时,俄罗斯诸石油公司均不同意美国直接投资于俄罗斯能源资源开发。布什和普京发表的能源合作联合声明仅仅只是表达了两国合作的良好愿望,并非是俄罗斯石油工业和里海石油合作的具体步骤。

日本缺乏自然资源,八成以上的初级能源供应依赖进口,其中原油几乎百分之百依赖进口,煤炭98%和天然气97%依赖进口。日本近年来石油及其产品的消费量已达2.5亿吨,居世界第二位。由于资源贫乏,日本仍将是世界石油及其产品的最大消费国和进口国之一。日本正计划加大从俄罗斯进口能源的力度。俄罗斯是全球第二大产油国,俄罗斯拥有的丰富石油资源以及日本对石油及天然气资源的迫切需求,使俄罗斯加大了同日本的经济合作,并希望以此为条件把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石油资源输向日本。日本政府认为,如果能够从俄罗斯长期得到稳定的石油供应,对日本的能源安全来说,无疑是多了一道安全网。如果安纳线建成,俄罗斯的石油可以利用输油管道直接输送到日本海沿岸的俄罗斯纳霍德卡港,运输距离大大缩短,增加了石油运输的安全性,并降低了运输成本。修建安纳线输油管道的计划自曝光以来,便引起了有关各方的广泛关注。日本之所以迫切希望与俄罗斯加强在石油方面的合作,不遗余力地促成这一计划的实施,主要是出于在经济和能源战略方面的深刻考虑。日本是全球石油消费大国,但石油资源十分贫乏。近年来,日本一直努力推行能源多样化的战略,但目前石油在日本整体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仍高达50%以上,所以确保石油供应对日本的经济安全至关重要。在推行能源多样化战略的同时,日本还努力实现石油来源多样化。目前,日本石油的90%都是从中东地区进口的,而动荡不定的中东局势使日本感到,应尽量减少对这一地区的依赖,分散石油进口过度集中的风险。因此,日本自然而然地将目光投向了邻近的产油大国俄罗斯[8]。目前,日本所需油气主要从海湾国家进口,海上运输线就是日本的生命线,一旦发生意外(战争、政治危机等),日本的经济将受到致命的打击。因此,为了减少风险,获得稳定的石油进口,日本把进口原油的目标转向与其毗邻的俄罗斯远东地区。由于俄远东地区的地缘政治环境较稳定,又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所以,近年来,日本开始越来越多地参加俄罗斯远东的大型资源开发项目。如从1996年开始参与了由美英日共同承担的投资250亿美元的“萨哈林1号”,“萨哈林2号”特大型石油天然气项目;1996年签订协议,1997年动工对俄扎鲁比诺进行扩建,投资2.4亿美元;1997年11月俄日签署“叶利钦—桥本计划”,对日俄关系做出了重大调整,其中的动力之一是为了从俄国取得稳定的能源供应。根据这一计划,日本帮助开发西伯利亚、远东天然气,铺设经蒙古、中国、韩国通往日本的天然气管道。日本为世界最大之煤炭进口国,煤炭保存量为785百万吨,煤被利用于发电、造纸业、水泥业及钢铁燃煤。日本自1969年开始从阿拉斯加输入LNG之后,天然气消耗量迅速地成长。在1999年天然气的使用占初级能源总额之12%。天然气的使用预料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与改善空气品质上将扮演重要角色,故日本政府试着去加速天然气资源之发展,为确保天然气安全稳定之供应,并于1994年修改日本国家石油有限公司法,允许其提供资本及借款担保给发展液化天然气领域的日本公司。

韩国因重化工业的发展,能源消费量自1970年代中叶以来快速的成长,从1980年至2000年原油消费涨幅达近四倍之多,由于韩国本身资源有限,多数能源必须仰赖国外进口,因此随着经济快速成长,能源对外依存度也持续增加,由1980年的73.5%,1990年的87.9%,至2000年上升至97.4%。韩国与台湾一样,本身没有太多自产能源矿产。其没有石油生产,无烟煤的储量在1999年时为646Mt,拥有少量的水力发展潜力,最近在外海发现小型的天然气田。为持续高经济成长,韩国进口大量的能源产品。1999年韩国成为全世界第四大原油进口国及第二大液化天然气进口国。韩国能源政策主要是在能源、环境与经济三者间寻求平衡,在能源供应安全的前提下,尽能源效率,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来应对国际能源市场价格的变动。其政策的三大方向为:确保石油供应安全、发展及实施减低对石油依赖的政策。主要政策可以归结为:低能源消费架构转换、加强能源工业竞争力、能源供应及需求稳定。韩国自产的无烟煤使用率不断降低,取而代之是石油天然气。韩国试图加强与石油生产国的关系并扩张它的石油储存及加入国际石油储存计划,同时建立一套系统以对抗全球石油危机来增进韩国克服潜在石油供应混乱的能力。1999年韩国之总初级能源供给为175Mtoe。其中石油占最大宗,约为55%,其次为煤占20%,核能占15%,天然气占9%,其余为水力和其它燃料占1%。1999年韩国总能源需求的82%是靠进口,其中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百分之百为进口,煤则95%为进口。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的能源消费产生了重大冲击。初级能源供应在1990年初期以每年增加10%以上的速度成长,一直持续增加到1997年才低于10%。1998年的金融危机和接踵而至的经济衰退使能源消耗量骤降7.6%。然而,到1999年,能源消耗量再度回升了10.2%。韩国自1986年开始进口液化天然气(LNG),主要由印尼与马来西亚输入。直到最近,韩国发电业仍被韩国电力有限公司所垄断。政府已宣告将计划打破此一局势,将采取自由竞争的交易制度。2001年韩国电力有限公司的发电部份,被分割成6个独立的发电业者,虽然这6个独立的发电业者对发电所周边地域支持的精神依然与分割前的公司相仿,但其基金的性质、来源、功能和管理等项目已经完全不同。第一次石油危机后,韩国于1978年1月成立能源与资源部。目前则由商业、工业暨能源部辖下之能源与资源处接替。其主要之任务为石油、天然气、电力、核能及煤等能源政策制定与管理、短期至长期能源供需管理、监督能源价格、管理能源事业竞争与重组及能源事务之国际合作。持续的高度经济成长已成为影响能源政策纲领最主要的因素。韩国政府预估1999年至2010年间总能源需求将每年增加3.9%,2010年至2020年每年增加2%。韩国石油完全仰赖进口,由于石油化学工业用原料石油的消费,占总能源的15%以上,故对石油的依存度相当高,透过能源节约与能源之间的调合,2010年石油依存度下降至45%。为降低石油依存度,应积极强化价格体系的资源分配机能,与建立以输送、暖气房为中心的燃料体系。在住商部门中,开发以石油为中心的暖气房系统与瓦斯等其它能源交替使用系统。在运输部门中,加强电动汽车、压缩LNG、燃料电池等替代燃料的研究开发与普及。政府在短期与长期目标上设定为提高石油供需的稳定,强化石油短缺危机的应变能力。透过进口来源的多元化,强化输入量与价格的稳定,增强与产油国(如OPEC中东地区国家)间之能源合作与外交关系。除了稳定石油进口来源之外,韩国政府亦着手扩充策略性石油储备量,并计划阶段性组成设置危机处理组织(如石油供需对策委员会),确定紧急时期能源供给体系等应对方案。根据韩国产业资源部指出,韩国2000年能源进口因受油价上涨、国内需求亦增加之影响,较1999年之226亿74000万美元,增加66%,首次突破300亿美元,计达376亿美元,2001年能源之进口,约达366亿美元。韩国2000年石油制品之出口亦因出口单价自1999年之18.9美元,大幅上涨至30.5美元,较1999年增加65.5%,计达92亿美元。为调整过度依赖石油的能源供需结构,韩国政府积极推广其它能源资源,如核能发电的扩充、煤炭使用的扩大、及导入LNG。自1970年代起,韩国便已开始建造核能反应器,时至今日,核能发电占电力生产的40%以上。1986年燃气电厂开始运转,至今其发电量已超过燃油电厂。韩国也是俄罗斯在东北亚发展经贸关系的一个重要国家,韩国对向远东投资有着浓厚的兴趣。目前,韩国已着手在远东兴建一些大型项目,如在纳霍德卡兴俄韩工业园区。1996年韩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了对储藏量达9亿吨的俄东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地区油气田的独家开采权,原定1998年正式动工,总投资200亿美元,到2010年油气产量可达4500万吨,其中1200万吨运往韩国,可满足韩国总需求量的一半。还有从雅库特到韩国的天然气管道铺设工程正在研究之中。1999年以来,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好转,韩国经济开始复苏,朝鲜随着南北关系缓和及经济体制的调整,对石油的需求也有增长的趋势。韩朝两国都看好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油气资源,并积极寻求资源合作。

2004年1月31日,俄能源部副部长符拉基米尔·斯塔涅夫会见了韩国总统北亚实业合作委员会顾问、韩国能源经济研究所北亚能源合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朴常文(韩国能源经济研究所北亚能源合作问题研究中心是韩国能源领域内重要的国家科研组织)。在会谈中,双方谈到了俄罗斯政府开发东西伯利亚石油资源计划与扩大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统一石油管道网的规划,还探讨了俄罗斯主要石油天然气公司开发和运输该地区石油资源的潜力。符拉基米尔·斯塔涅夫向韩国方面通报了“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和“石油运输”等国家公司与其他大型石油天然气公司积极参与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和运输的状况,同时强调说,俄罗斯国家对外国投资者和国外公司参与开发东西伯利亚地区资源表示欢迎。俄能源部副部长还指出,按照俄罗斯的法律,外国公司在参与共同开发东西伯利亚能源方面没有任何限制,韩国公司可以在平等的条件下参与开发东西伯利亚的资源产地。会谈中还涉及到了修建安—纳线石油管道计划和关于推动俄罗斯、中国和韩国共同参加的开采科维克金凝析气产地计划的问题。

四、大力开发东部自然资源是俄罗斯的战略选择

亚太地区是世界资源消耗最大的地域,而中国又是这个地区最大的资源生产和消耗国,在近10多年经济发展中,能源一直是经济发展的“瓶颈”。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对石油、天然气等各种能源产品的需求将有增无减。1993年中国已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此后的需求逐年增加:中国进口石油1993年为981万吨,1996年为1393万吨,1997年为3385万吨,1999年为4318万吨,2000年包括原油和成品油在内的石油进口量为6900万吨、7年间,净进口量年平均递增幅度达34%。中国2002年进口7000万吨原油,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对石油的需求量会进一步增加。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能源需求中,石油将达到4.5亿吨,天然气2500亿立方米左右。而届时中国国内的油气生产能力是:石油2亿~2.5亿吨,天然气1500亿~2000亿立方米,将有2亿~2.5亿吨的石油供应缺口和1000亿~1500亿立方米左右的天然气供应缺口。目前,中国的石油进口绝大部分来源于中东地区,但是从地缘政治和石油供给安全的角度考虑,俄罗斯远东地区将是较稳定的油气来源。中国参与远东地区油气资源合作,也符合中国发展经济的市场多元化战略方针,有利于中国的能源安全。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亚太地区尤其是俄罗斯东部地区所处的东北亚地区,能源日益成为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可见,俄东部地区的资源将成为东北亚各国提供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有关各国也都有加强与远东地区资源合作的意向。有关专家预测,在未来15年内,东北亚仍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抓住机遇,大力开发东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实现与东北亚乃至亚太经济的一体化,从而带动全俄经济的飞速发展,势必成为俄罗斯东部地区的战略选择。

转轨初期,俄罗斯奉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幻想用“妥协”获得西方的资金支持,进而融入西方世界,但西方国家“口惠而实不至”,使俄罗斯的希望成为泡影。1992年,俄罗斯转变外交政策,放弃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更加重视东部地区在俄新东方政策中的作用,开始实行东西方并重的“双头鹰”政策,加强同亚太地区的经济联系,以图能搭上这列经济高速发展的列车。“双头鹰”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加强俄罗斯同亚太地区的经济外交,扩大与该地区的经济联系,寻求各国对俄罗斯经济改革的支持,借助国际合作促进西伯利亚和远东自然资源的开发。

俄罗斯东部地区与亚太地区国家相毗邻,是俄罗斯通向亚太走向世界的窗口,与亚太经济一体化,可带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俄罗斯经济的复苏,最终实现俄罗斯经济的振兴。远东地区是俄罗斯加强与东北亚乃至亚太地区经济联系的桥头堡,无论从地缘政治角度考虑,还是从现实经济利益着眼,加深和扩大该地区的国际经济合作对俄罗斯来说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俄罗斯逐渐认识到加强东部地区与亚太经济一体化是现阶段俄罗斯经济振兴的关键一步。尤其是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对外发展战略重心明显向亚太地区倾斜,并采取积极主动和务实的态度发展与亚太地区国家的多领域合作。2000年11月8日,普京发表了《俄罗斯:东方的前景》的署名文章。他在文章中指出:“俄罗斯人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主要领土位于亚洲,俄罗斯到了同亚太地区国家在一起的时候了,要加强与它们的政治、经济和其他联系。”普京对俄罗斯参加亚太经济一体化的前景非常乐观,认为21世纪将为亚太地区提供新的机遇,对俄罗斯来说,其东方将出现新的前景。普京还强调,近年来,俄罗斯在对外政策上坚定地向亚太地区倾斜,这一路线今后将继续下去。俄罗斯加强与东方的经济联系,主要借助于东部地区,而东部地区的优势是自然资源。因此,在这样一个大的战略背景下,开发东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将会促进俄罗斯东部地区乃至全俄罗斯经济的发展。

2000年俄外交政策构想指出,由于俄罗斯地缘政治地位以及远东、西伯利亚的经济发展需要,亚洲是俄外交优先考虑的地区之一,它在俄外交政策中意义越来越重要。自争取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以来,俄罗斯把同亚太地区的合作看作是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俄利用自身资源和技术优势,明确提出了具体的合作项目,主要在能源、交通、航空、航天等大型项目上同亚太国家积极展开富有成效的合作。

俄罗斯打算进一步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修建通往亚洲国家的油、气运输管道,使俄与亚洲国家之间形成一套能源供求体系;鼓励亚洲国家利用其西伯利亚铁路干线,将货物运往欧洲;有意允许更多的亚太国家的航班经俄上空飞越北极,这样可使亚洲和北美国家之间的单程航班飞行时间缩短约3小时,俄还希望利用其世界先进的航天科技体系为亚太国家提供各种服务。

《21世纪俄罗斯在亚太地区发展战略》是在普京支持下,由俄议会上院主席斯特罗耶夫、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主席多勃列佐夫院士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共同负责起草的。其核心思想是,21世纪俄罗斯应顺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利用其东部——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地缘、资源、科技和交通运输等诸多优势,积极同中国、日本等亚太国家发展多领域的合作。《21世纪俄罗斯在亚太地区发展战略》认为,把西伯利亚和远东经济作为俄罗斯经济体系的一部分纳入亚太经济共同体,这对俄罗斯和俄罗斯人来说都十分有利。因此必须根本修改俄罗斯的经济战略。此外,为了有利于西伯利亚和远东的经济而修改俄罗斯经济战略,仅仅靠压缩新部门,或者为远东人增加补充财政资金是不够的。在远东建立特殊的经济管理条件,即允许西伯利亚和远东经济尽快地适应东北亚和亚太地区的一体化过程,该地区经济一体化与西欧一体化发展相比有自己的特殊性。

俄罗斯发展国家东部边疆区不仅增强了它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而且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21世纪俄罗斯在亚太地区发展战略》明确了《俄罗斯及其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参加亚太经济、科技和金融一体化的基本方针》,方针认为:俄罗斯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前景取决于其国内经济和政治形势发展走向。但是,第一,只要处理好国内和国际关系,俄罗斯通过与亚太地区伙伴有效地开展合作,就有可能使其经济形势发生好转。第二,尽管俄罗斯尚处在危机状态之中,但仍具有与亚太地区开展经济协作不可低估的实力。俄罗斯与亚太国家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合作并非是权宜之计,而是具有头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的是使俄罗斯经济与亚太经济形成巨大的互补性,并通过这种互补性保障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有利地位。建立国际运输基础设施和东北亚燃料能源系统,该系统包括西伯利亚地区、远东地区及其毗邻国家,就此问题俄国高层领导和中国、朝鲜等国已经达成一些重大协议。主要包括发展俄罗斯东部地区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采业,在东北亚地区建立石油和天然气供应网络,架设通向该地区的输电线,这是俄罗斯今后参加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俄罗斯目前与这一地区除执行现有协议外,还准备与日本、中国、韩国、朝鲜和蒙古签订新的长期协议、敷设通过量大的油气输送管道,以便将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萨哈林的石油输送到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还计划联合开采雅库特优质煤,架设高压输电线将安加拉河梯级水电站的电力输送到远东毗邻的国家。上述这些计划的设想实际上都是巨大的合作项目,要求有关国家政府开展密切协作,更需要吸引大型国际公司和金融机构。联合国也有可能成为这些具有世界意义的大项目的赞助单位。方针认为,在参加亚太地区一体化过程中,西伯利亚要加快发展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一旦西伯利亚的石油和天然气经远东地区输送到亚洲市场,就将成为真正的商品,凭借这种商品,作为整体的俄罗斯经济和作为局部的远东地区经济就能够走入亚太经济一体化的领域。发展西伯利电力生产是该地区参加亚太地区一体化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这方面的一体化对俄罗斯和亚太地区是互利的,它有助于利用叶尼塞河和安加拉河几个大型水电站的生产能力和输电线路,这些输电线由于与哈萨克斯坦的供电关系中断而被闲置起来,而哈萨克斯坦在苏联时期是西伯利亚地区向乌拉尔和中央地区供电的中介地区。与中国发展电力合作,在降低价格向中方供电的情况下,可以补偿部分已经中断的供电关系,而且还能创造一些商机。

《21世纪俄罗斯在亚太地区发展战略》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和亚太地区紧密的一体化相互作用,整个俄联邦,尤其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就不能复兴,并且在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也不能发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俄罗斯具备加入亚太地区一体化进程的条件,这不仅仅是指原料,而且还包括知识、文化财富和高精尖人才。

普京在2001年10月在上海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晤上也向世界表明了俄为振兴其国内经济而对亚太地区所寄予的迫切希望。他特别强调,将广泛利用自己现有的资源与亚太各国发展合作,尤其是在大型项目上;俄准备进一步发展投资和技术合作,特别是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他指出,俄与中国、韩国和日本在能源开发、交通、建设天然气和石油管道以及输电方面的合作具有良好前景。他还表示,俄准备长期在能源方面上作出贡献,使APEC各成员成为俄能源的使用者,成为俄新技术的运用者。俄罗斯要与APEC各成员合作,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工作,保持APEC的稳定性。此后,印度准备投资20亿美元同美国、日本、俄罗斯共同开发萨哈林——l号油气田。

为促进东部地区开发,俄罗斯成立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事务跨部门委员会,积极参加亚太地区的所有多边合作。1996年8月,俄罗斯政府成立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事务跨部门委员会,有16个有关部、主管部门的代表参加了跨部门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包括研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大会已经制定的贸易和投资制度、协调各部门和各主管部门在解决俄罗斯同亚太地区国家进行多边经济合作方面的行动、支持国家申请成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全权成员并参加7个工作组的工作。跨部门委员会工作的最主要方面是寻找途径使西伯利亚和远东的经济潜力最合理地加入到亚太地区不断发展的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去。1997年11月26日,俄罗斯正式成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

增加对亚太地区的能源出口是俄罗斯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源已成为俄罗斯参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条件,国际能源合作将使俄罗斯摆脱危机走上振兴之路。

利用伊拉克石油暂时未能大规模进入市场的机会,俄罗斯石油公司增加了向美国市场出口石油的份额,俄罗斯成为打入美国市场的第6大石油出口商。

韩国能源政策主要是在能源、环境与经济三者间寻求平衡,在能源供应安全的前提下,尽能源效率,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来应对国际能源市场价格的变动。

韩国也是俄罗斯在东北亚发展经贸关系的一个重要国家,韩国对向远东投资有着浓厚的兴趣。

有关专家预测,在未来15年内,东北亚仍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一旦西伯利亚的石油和天然气经远东地区输送到亚洲市场,就将成为真正的商品,凭借这种商品,作为整体的俄罗斯经济和作为局部的远东地区经济就能够走入亚太经济一体化的领域。

参考文献

[1]日俄在能源方面各有所需[N].中新网,2003-12-17.

[2]普京对俄取得成就很满意[N].黑龙江日报,2007-02-03[4].比较借鉴83

[3]李忠发、孙侠.俄罗斯实施能源出口战略东移中俄合作前景看好[N].新华网2006-09-29.

[4]耿锐斌.俄罗斯将增加对亚太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出口[N].新华社莫斯科,2006-10-23.

[5][俄]B.米海耶夫.中国发展的威胁和危险.莫斯科[M].俄罗斯:莫斯科出版社,2005.102-103.

[6]2007年俄工业与能源部业绩显著[N].远东经贸导报,2008-01-14.

[7]俄罗斯石油公司把美国作为自己的主要销售市场之一[N].石油管道报,2003-12-01.

亚太战略 篇9

亚太地区从狭义上讲包括西太平洋地区, 主要包括中国, 日本, 俄罗斯远东地区, 东南亚的东盟国家, 有时还会延伸到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国。1989年, 亚太地区国家共同成立了亚太经合组织, 以此来加强对话, 促进经济合作, 如今, 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进程是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参与国家之多, 合作范围之广, 影响力之深远, 一体化过程之复杂等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可以说是十分引人瞩目, 近年来, 伴随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 各国经济区域合作更加交织复杂, 其中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区域贸易协定 (RTA) , 一个是东盟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 , 另一个是美国牵头的“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TPP) , 目前两者都在不断的谈判发展之中, 各国都为了自身相关利益选择了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区域贸易协定, 这让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变得交织复杂, 也让亚太经合组织提出的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 (FTAAP) 倡议仍停留在“愿景”上。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目前在东盟主导的RCEP中扮演重要的牵头作用, 由于中国尚未加入TPP, 因此中国在TPP与RCEP的博弈背景下所做的战略选择会对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TPP与RCEP对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1. 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演变

1989年APEC的成立标志着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开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 RTA发展相当迅猛, 甚至有泛滥之势, 此外, 随着亚洲地区国家间自由贸易协定 (FTA) 数量的激增, 亚洲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逐渐出现“意大利面条碗效应”的相关问题, 数据表明, 在1995年-2009年的15年间, 是东亚国家签署FTA最多的十五年, 然而期间东亚“10+3”区域内贸易比重先由1995年的43.30%上升到2004年的45.77%, 然后又下降到2009年的44.67%, 区域内贸易比重的增加相当缓慢, 由此可以看出东亚国家区域内贸易比重没有因签署的FTA增加而上升, 因此东亚国家需要反而更加广泛更加有深度的区域贸易协定来克服呈现泛滥的FTA, 东亚国家RCEP的提出可以说是大势所趋。

另一方面, 由于金融危机所暴露出APEC的一些弊端, 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主张将APEC机制化, 使之转变为更加有约束力的谈判和制定规则的场所, 美国支持APEC所提出的建立“亚洲自由贸易区” (FTAAP) 的构想, 但由于利益冲突遭到东亚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反对, 因此在2008年美国转变战略布局加入并主导“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协议” (TPP) 的谈判进程, 并以此作为推进FTAAP的前期探索。该谈判于2009年澳大利亚和秘鲁的加入更名为跨太平洋伙伴协议, 并在美国的主导下进入壮大阶段, 截至2016年2月, 在新西兰奥克兰, 由TPP12个成员国代表参加的签字仪式,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TPP) 正式签署。

2. TPP与RCEP的竞争性

目前为止已有12国签署了TPP, 即TPP12。RCEP由东盟10国发起, 目前已经形成了“10+6”格局, TPP12由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主导, 而RCEP中有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参与, 其中东盟10国中已有四国加入了TPP, 分别为新加坡, 越南, 文莱和马来西亚。

无论是TPP还是RCEP协议的达成都是有利于加快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 其建立的初期意图都是为了解决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地区一体化协议间的“意大利面条碗效应”, 然而目前这一目标并没有实现, 主要是TPP与RCEP之间由于本质利益的冲突所体现出的整合难点, 使亚太地区区域整体合作难以推进。

TPP的协议国大多为发达国家, 由美国主导, 自然带有美国自身经济增长的激进性, 具有较高的准入门槛。而RCEP具有更大的兼容性, 它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参与过经济的增长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在撤废关税和产业标准方面具有更强的兼容性, 因此更适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美国希望通过TPP实现对亚洲经济更大的发言权, 因此它的目标不仅包括服务贸易方面以及投资方面的自由化, 还包括了知识产权, 公平竞争, 政府采购, 电子商务, 劳工标准, 环境标准等多领域的一体化, 例如在贸易自由化的问题上, 美国希望TPP国家完全取消关税, 这比FTA所要求的降低90%的关税目标要高, 发达国家会从中受益, 而发展中国家却往往无法承受这一点。

TPP和RCEP在实现的标准上也无法兼容。美国主导TPP的主要目标是建设新世纪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定, 所要求的零关税要求其成员国必须无条件的实施, 即便是对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 这体现出TPP较强的执行力度。相比而言, RCEP要宽松灵活很多, 例如对于有农业保护需求的日韩和落后的东盟几个国家, 允许例外的相关保护政策的存在, 这往往体现出RCEP较弱的执行力度和对成员国的约束力。

3. TPP与RCEP的博弈对亚太自贸区建设的影响

美国主导TPP谈判主要原因是2006年FTAAP的提议遇冷, 美国宣布加入并主导TPP谈判被外界认为是美国加速发展亚太地区经济实现自身外交和政策利益主导权的重要途径, 也是为了在未来实现FTAAP的重要战略规划,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中日韩举行了FTA (自贸区) 谈判以及RCEP谈判的启动, 这被外界看做是对TPP的正式“宣战”, TPP与RCEP的竞争性在所难免。就目前而言, TPP12成员国人口已达8亿, 占全球GDP的比重为38.2%, 区域内贸易比重为41.6%。RCEP成员国人口共计34亿, 占全球GDP的比重为28.4%, 区域内贸易比重为44.2%, 目前就数据而言可谓是难分伯仲, 对于亚太地区的国家而言,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才是最佳选择。据专家估计, 到2025年, RCEP将为成员国创造出6444亿美元受益, 高于TPP (16国) 所创造出的4509亿美元的受益, 特别是中国, 印度, 日本和韩国将从RCEP受益颇多, 6444亿美元中将有5190亿美元流入这四个国家, 这必将为东亚国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更多的动力。

亚洲最大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目前并没有加入TPP谈判, 但两国都已加入RCEP谈判, 由于TPP和RCEP本质上的竞争性, 加上外界认为美国对TPP的大力推进是为了遏制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在亚太经济主导地位的主导权, 因此外界担心TPP与RCEP两个不同的发展轨道有可能会使亚太国家陷入制度化分裂, 两者之间差异化的摩擦与博弈会带来不可避免的竞争, 这会给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带来负面影响, 不利于FTAAP的最终实现。

三、TPP与RCEP对中国经济福利的影响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不仅是在亚太还是在全世界都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目前正积极的加入RCEP的谈判之中, 但于此同时并不能忽视TPP在亚太地区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探讨中国倘若加入TPP谈判所能给中国经济福利带来的影响来讨论中国对TPP谈判的战略选择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借鉴整合彭支伟、张伯伟所运用的一般均衡 (CGE) 模型结果, 杨帆、何帅的GTAP模型模拟的结果, 对中国在RCEP和TPP中的经济福利进行预测比较, 从而为中国的战略决策提供理论借鉴。

一般均衡 (CGE) 模型数据显示, 目前TPP谈判在12国 (以下简称TPP12) 参与下, 中国将损失0.14%的GDP增长率, 40.58亿美元的福利损失, 倘若中国加入TPP协议谈判, TPP13将为中国带来1.21%的GDP增长, 194.45亿美元的福利。倘若至2025年, 没有中国参与下16国加入TPP谈判 (TPP16) , 中国将有840亿美元的福利损失, 但会从RCEP中获得2970亿美元的福利, 倘若中国加入TPP谈判 (TPP17) , 则会得到4.7%的GDP增长率, 而与此同时从RCEP得到的GDP增长率只有1.4%。

由此可见, 中国若加入TPP谈判会为国内带来额外的GDP增长和经济福利, 随着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 中国凭借自身优势在世界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很多国家与中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TPP国家中的澳大利亚, 日本, 秘鲁等与中国有着紧密的经贸往来, 因此若中国加入TPP谈判不仅对自己对其成员国都是有利的。

四、中国应对战略

中美两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这两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在亚太地区被分割在两个不同的阵营, 这必然对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造成不利的影响, “中国威胁论”一直甚嚣尘上, 美国对中国的经济抑制意图也是日益彰显, TPP与RCEP的对峙必将会损坏亚太成员的诸多利益, 因此中国在两者博弈的背景下如何做出战略选择不仅对于自己, 对于整个亚太地区都至关重要。

1. 加快中日韩FTA谈判, 抵消TPP带来冲击的同时推进RCEP合作机制的构建

目前, 中日韩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经济体, 三个国家的经济协作势必对整个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带来积极影响。日本作为亚洲发达经济体已经加入TPP协议, 韩国也在为积极加入TPP进行对话磋商, 这些国家一旦完成TPP协议磋商, 势必对RCEP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带来冲击, 这会让中国在亚太地区处于被动地位。在目前还无法加入TPP机制的情况下, 中国应加快与韩国日本的FTA谈判, 尤其在关税或非关税的优惠上, 达成与TPP相当的优惠协议, 同时还需要和已经加入或有意加入TPP协议的东盟国家保持良好关系, 消除东盟国家对中国经济崛起的担忧, 通过与TPP成员国达成更多的双边贸易协定来抵消TPP对中国经济带来的抑制效应。

2. 主动出击, 为加入TPP谈判做好准备

近年来对于中国是否应该加入TPP讨论学术界有广泛的讨论, 通过本文借鉴的CGE模型和GTAP模型结果可以看出, 中国倘若加入TPP谈判从理论上说确实会增加中国经济福利, 但也要注意到, TPP是美国主导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为目的, 意识形态显著, 例如TPP成员国零关税政策, 一定程度上会遏制成员国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但总体上来说中国加入TPP谈判对中国是利大于弊的, 中国应主动出击, 做好前期的充分准备, 可以利用TPP现有的规则, 采取逐步瓦解或削弱美国在TPP中的霸权地位, 增加自己的话语权, 进一步增加自己在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影响力。同时, TPP中一些高质量的规则与条款也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中国产业经济结构, 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让中国更进一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在国际社会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3. 积极加强与美国的政治对话, 降低美国对中国的威胁预期

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 中美两国的关系动向牵动整个亚太地区甚至整个国际关系的走向, 近年来美国不断担忧中国的崛起对其利益会造成威胁。美国也是基于考虑到遏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影响力而不愿中国加入TPP谈判, 中国要想积极加入TPP谈判, 需要加强与美国的政治对话, 加强双边高层领导人的会晤以消除美国对中国崛起的威胁疑虑。同时, 也要找到美国不愿中国加入TPP谈判的根源, 通过政治对话化解担忧, 促进经济进一步合作, 让中美两国通过更加密切的经济合作与对话来共同促进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五、结论

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举步艰辛, TPP与RCEP两大机制由于竞争性难以融合处于博弈状态, 中国在积极推动RCEP机制的同时也不能忽视TPP机制在亚太地区日益发展壮大的影响力, 虽然美国主导的TPP机制目前将中国排除在外, 但TPP成员国也不能忽视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日益崛起的国际地位, 因此中国应充分做好加入TPP谈判的准备, 通过推进RCEP机制与不断深化FTA双边或多边谈判不断为自身增加筹码, 进一步增强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 成为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引领者。

参考文献

[1]彭支伟, 张伯伟.TPP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及中国的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 2013, 04:83-95.

[2]全毅.TPP和R CEP博弈背景下的亚太自贸区前景[J].和平与发展, 2014, 05:75-89+119-120+133-142.

[3]沈铭辉.应对“意大利面条碗”效应---兼论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作用[J].亚太经济, 2011, 02:14-19+31.

[4]陈敏, 陈淑梅.多元化区域贸易协定背景下中国跨国产业转移--基于东亚经济一体化视角[J].国际经济合作, 2013, 04:23-29.

[5]唐国强, 王震宇.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演变、路径及展望[J].国际问题研究, 2014, 01:96-114+135.

[6]杨帆, 何帅.TPP和R CEP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01:36-43.

[7]汤婧.TPP与R CEP:中国在亚太区域经济整合新秩序下的挑战与策略[J].全球化, 2013, 06:63-72+127.

[8]邹国勇, 吴琳玲.TPP、R CEP背景下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挑战与应对[J].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02:53-61.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及对中国的影响 篇10

美军在亚太动作频频

自美国奥巴马政府高调宣布重返亚太以来,美在亚太地区就一直动作不断,谋求“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及其未来的塑造方面发挥更重要的长期作用”。

主导军事演习,亚太地区硝烟弥漫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美国在亚太地区共举行172次军事演习,几乎相当于每两天就有一次,而且十分注重实战。

进入2012年,联合军演、单边军演,陆上军演、海上军演、空中军演,例行性军演,美在亚太地区各种军事演习接连不断——

1月30日至2月6日,美日在日本兵库县伊丹市举行代号“山樱-61”的美日电脑模拟共同军事演习。在此次模拟军事演习中,明确将中国和朝鲜设为假想敌。

2月7日至17日,美国和泰国代号为“HeavyYear”的亚太地区规模最大联合军演“金色眼镜蛇-2012”在泰国举行,有美国、泰国、日本、韩国、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7个国家参加军演,10个国家派出观察员。内容包括两栖作战演练、居民疏散演练、伞降和特种作战演练等,目标暗指台湾海峡。

2月11日至24日,美国空军联手日本航空自卫队和澳大利亚空军在关岛举行“对抗北方-2012”演习,美军出动了大批F-16、F-15C战斗机,C-130运输机、KC-135加油机、E-3“哨兵”预警机和RQ-4“全球鹰”无人侦察机,目标中国。

2月20日,美韩举行“联合反潜”军演。

2月27日至3月9日,美韩举行“关键决心”联合军事演习,约有20万名韩军和2100名美军参演。

3月1日至4月30日,美韩举行代号“秃鹫”的联合野外机动演习,约1.1万名美军与韩军进行地面、空中、海上以及特殊作战演练。

3月13日至22日,由美国和柬埔寨军队联合举行的“2012吴哥哨兵”军事演习在柬埔寨贡布省和实居省举行。

3月13日,日本航空自卫队与驻日美军在秋田县附近海域上空举行联合演习。

4月16日至27日,美菲两军在菲律宾以西的阿吉纳尔多营南海海域举行“肩并肩-2012”联合军演,约4500名美军士兵和2300名菲律宾士兵参加,美军参演兵力之多创历次之最。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参加了桌面模拟演习,越南、新加坡等国代表参加模拟指挥演习。

4月23日至27日,美国和越南在越南的岘港举行为期5天的“非战斗”海军交流。

5月30日,美国海军与印尼海军在印尼东爪哇省附近海域举行为期8天的联合军事演习。

6月6日至9日,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三国海军在日本九州以东太平洋海域举行联合军演,内容包括探测、跟踪潜艇等。

6月21日至22日,美韩海军和日本海上自卫队在济州南部海域举行联合海上军演,旨在进一步加强三方的共同行动能力。

6月23日至25日,美军出动了核动力航母和核潜艇,与韩海军在黄海举行联合海上机动训练,进行了探测朝鲜远程导弹的演习和击退朝鲜潜艇的训练。

6月29日至8月3日,美国主导、共22个国家在夏威夷附近海域举行第23次、也是历届以来规模最大的“环太平洋”联合军事演习。参演国由2010年的14国猛增到22国,演习时间为期55天,出动42艘舰艇、6艘潜艇、200架军机和2.5万名官兵。

7月2日至10日,美国海军和菲律宾海军举行代号“卡拉特”的海上战备与训练合作联合演习。

8月和9月间,美国海军陆战队和日本陆上自卫队在关岛进行为期10天的“勇敢之盾”演习,还在天宁岛实施过一次“夺回离岛”训练。

10月8日,美国与菲律宾在苏比克湾正式启动“菲布莱克斯2013”军事演习。

10月12日,美国海军同印度海军与空军远程战机编队在印度洋东北部的安达曼海域进行了编组联合海上与反潜演习。

10月14日,美日两国政府敲定于11月5日至16日以九州和西南地区为中心展开联合统一演习。这次军演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美日首次预定在入砂岛实施实兵岛屿防御训练。选择入砂岛的原因是由于其地理构造“与钓鱼岛极为相似”。虽然这次演习因为各种原因最后取消了,但是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10月18日,美菲两军举行“两栖登陆”联合军事演习。

贯穿了大半年的联合军演,覆盖了中国周边大片地区。尤其是11月美海军与日本自卫队参加的“夺岛”联合演练,首当其冲的目标是在中日钓鱼岛争端升级后提升日美协防能力,以期牵制中国。美军在亚太地区频繁举行的军事演习,是美国显示和扩大美军在亚太存在的绝佳方式。

调整军事部署,增强驻亚太地区军事力量

美国通过“转、增、建”等军事力量部署的调整,增强了在亚太地区的“靠前部署”以及与区域盟友的合作能力。

加强在日本的海空力量。2012年4月9日,母港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的两栖攻击舰“好人理查德”号进入日本长崎县美国海军佐世保基地,23日,与同级两栖攻击舰“埃塞克斯”号举行交接仪式后正式部署在基地。6月,美军EA-18G“咆哮者”电子战机进驻日本。7月23日,美国开始在冲绳县宜野湾市的普天间机场部署新型MV-22“鱼鹰”倾转旋翼战斗机。7月,五角大楼解除针对F-22“猛禽”隐形战机的限飞令,并指派其进驻冲绳嘉手纳基地。9月,美国再次向驻日本冲绳县的美空军嘉手纳基地增派了两架F-22隐形战斗机,并进行了首次搭载实弹飞行,极力为自己的盟友打气撑腰。10月4日起,“鱼鹰”在冲绳普天间机场展开飞行训练,以该机场为基地的“鱼鹰”运用工作启动。6日,原部署在日本山口县美军岩国基地的3架MV-22“鱼鹰”飞往普天间机场。全部12架“鱼鹰”在冲绳普天间基地的实战部署工作刚宣告结束,美国国防部副部长阿什顿·卡特就在一次讲话中透露,美军将从2013年开始,在美军嘉手纳基地部署尚未正式服役的F-35“闪电II”隐形战机与P-8A“海神”反潜巡逻机。届时,美军武器库中最先进的五大王牌战机都选择冲绳作为亚太大本营,冲绳正成为美国空中力量在亚太的“鹰巢”,美军在亚太的空中力量将急剧飙升。

此外,美韩之间在2012年10月7日宣布,将韩国弹道导弹射程增至800公里。此举使韩国被置于遏制朝鲜的前线,而美国得以在与朝鲜的博弈中脱身出来关注整个东亚的大局势。

实行轮换制部署模式。随着阿富汗战争接近尾声,美国增加兵力在亚太地区轮换部署;军用物资和设备向亚太地区转移,重点选择的是菲律宾和新加坡;将诸如B-1、B-52远程轰炸机和“全球鹰”无人机等武器,从中东地区和西南亚地区转移到太平洋地区。经过与菲律宾磋商,把从冲绳转移的部分海军陆战队员部署到菲律宾的巴拉望岛和吕宋岛。根据美国总统奥巴马2011年11月访问澳大利亚时达成的美澳军事合作协议,25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未来几年内将被部署到澳大利亚,首批250人于2012年4月3日深夜进驻澳大利亚西北海岸达尔文美军基地,与澳大利亚军队和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军队一起接受训练。到2013年,轮岗的美海军陆战队员将增加为一个营的1000人,更多的美军飞机和军舰也将使用开辟的达尔文军事基地。同期,约1.9万名常驻冲绳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官兵中,9000人迁至关岛、夏威夷及澳大利亚等地,其中有4700名海军陆战队员转移到关岛,使关岛军力重新部署和调整后成为“美国军队在西太平洋的战略枢纽”。2013年春天,美军将在新加坡樟宜基地部署4艘美国新型快速濒海战斗舰。增加轮换模式的“重整军队”,不仅强化了美国的军事部署,增加了在盟国基地的驻兵,而且省去了长期基地及设施的建设,更可以在需要保障美国及其盟友的区域利益调遣更多部队时,提供立足之处。

灵活调配海上力量。美国宣称,美国海军未来几年里在太平洋地区的舰艇数量,将从占海军总数的52%增加到60%,增派一艘航母,使11艘航母中的6艘移至亚太地区。这一调整事实上将海军战略重点明确标注在了亚太地区,彻底打破了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坚持的在中东、欧洲与亚太地区部署同等规模海军力量的传统模式。早些时候,美国海军已将第六舰队的旗舰“惠特尼山”号和第七舰队的旗舰“蓝岭”号服役期限延长了28年,推迟至2039年退役。美国军舰利用亚太多国之间的“岛争”,摆开了部署,尤其是频繁出入菲律宾海港。仅在2012年5月份,“北卡罗来纳号”核潜艇就借口“补充物质”停靠菲北部的苏比克港,两栖登陆舰“珍珠港号”则访问了菲律宾中部的宿务港。9月下旬以来,以日本神奈川县横须贺基地为据点的“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航空母舰与母港位于美国本土的“约翰·斯坦尼斯”号航母首次组成航母战斗群,一直在美国第七舰队负责的亚太海域游弋巡逻,后来分别停靠或访问了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国港口,差不多巡视了整个东亚一圈。9月底在结束“勇敢之盾”军演后,两大航母战斗群分别前往东海和南海执行作战部署任务。10月22日,“乔治·华盛顿”号与“约翰·斯坦尼斯”号抵近中国钓鱼岛附近海域,并高调穿越黄岩岛附近的南海水域,前往菲律宾参加新一轮军演。同时,运载22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的“博赫曼-理查德”号两栖攻击舰和两艘护卫舰也在菲律宾附近的海上转悠。

强化配置导弹防御系统。2012年3月,美国国防部官员表示,美国谋求采取“分段适应方案”,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等国合作,构建“美日韩”和“美日澳”双三角“新区域防御屏障”,在亚洲启动导弹防御系统,并着手以重金在亚太实现“空海一体战”概念。6月7日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丁·登普西又进一步披露,部署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将装备美国最先进的武器系统,包括美国第五代战机和导弹防御系统。4月,利用朝鲜发射卫星的时机,美在太平洋部署了“海上巨眼”SBX-1海基X波段雷达。11月,美澳外长和国防部长会晤后达成协议,美军定于2014年在澳大利亚西北部埃克斯毛斯的原美军海军通信基地安置可以监测亚洲全境的空军C波段雷达地面监测站和美国自行研制的“太空监视望远镜”系统,作为其战略转向亚太的一部分。据美国高级官员透露,这是美国首次在南半球部署C波段雷达,将使美国更好地追踪空间碎片及确认卫星及其轨道和“潜在的异常现象”。紧接着,美国和澳大利亚宣布,美国将把两套太空监测关键设备前置澳大利亚境内,构筑紧盯亚洲,监视印度洋、太平洋的太空防线。

加强军事互动,深化与亚太盟友的安全合作

美国重返亚太的调整使其战略重心东移,需要通过军事合作建立美日韩以及与南太平洋地区国家的合作机制。

提升和巩固与日韩的军事联盟关系。2012年8月,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表示,美国将考虑使关岛军事基地成为美日两国军队共同使用的军事基地,并在关岛部署美军“全球鹰”无人侦察机,加强对日本附近海域的侦察活动。另一方面,日本已经在美国国防部下属的佛罗里达州坦帕中央司令部和在夏威夷的太平洋司令部派遣了自卫队官员。7月,美国与日本达成协议,首次允许日本派遣自卫队官员于2013年开始常驻美国国防部。8月,日本防卫大臣森本敏在美国五角大楼与帕内塔进行会谈,双方同意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进行修改,以强化共同对付亚太地区紧急事态的军事能力。

在韩国,美国向韩方提出,继续保留美韩两军联合司令部,并让驻韩美军的第二师炮兵旅继续留守汉江以北。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2012年7月27日提交报告,要求美国五角大楼加快在韩国的军需储备,并在韩国成立一个有24架F-16战斗机的空军中队。8月5日,美国和韩国商量设立一个新的联合军事行动指挥机构,接管韩美联合司令部的部分重要职能。美国还在力促形成美日韩联合军事行动机制,提高三国的“战略合作层次”。

加强与菲律宾、越南、泰国以及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的军事合作。在菲律宾,2012年10月17日,美国和菲律宾官员证实美军已半永久性驻扎菲律宾苏比克湾。这里曾是美国第七舰队驻扎港口及美国最大的海外海军基地,经过改建将成为亚太美军大型舰艇的母港。美海军时隔20年后重返苏比克湾,揭开了“重返亚太”的实质部署序幕。

积极拉拢越南。2012年6月初,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访问越南,与越南达成了双边防务关系的备忘录,其关键部分是允许美国军舰进入金兰湾。

6月中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租用泰国乌塔堡机场,进行所谓的云层和大气研究,部分设备已运达。美军重返泰国的乌塔堡机场,是想借助于曼谷对中国与亚非国家贸易往来的交通要道实施空中监控。

美澳2011年底曾达成协议,所有军舰将部署在与美国关系密切的盟国海域。美国开辟澳大利亚达尔文军事基地,此处聚集着澳重要的军事基地和北部海岸巡逻艇基地,无疑将成为“通向亚洲的门户”。在美国国务卿访问澳大利亚后达成的太空监视系统安装协议,是美澳空间合作领域的巨大飞跃,也是美国军力再平衡到亚太地区的新前沿。

2012年6月2日,美国与新加坡联合宣布,美国4艘濒海战斗舰将在新加坡执行任务,明年初第一艘“自由”号战舰到位,轮换期10个月。如果新加坡同意,美军“最终目标”是在新加坡以轮换制部署更多此类新型沿海作战舰。

推进与印度的军事合作。美印两军每年的联合演习多达56次。10月12日,美国海军同印度海军与空军远程战机编队举行联合海上与反潜演习。但美军太平洋总部的指挥官却认为,美印军事合作关系还需要通过正规化、常态化与实用化进一步加强,争取与印度进行军事防务合作,并在印度洋中心地带的迪戈加西亚岛建立美国的军事基地。

从日本、韩国到菲律宾、新加坡,再到印度、澳大利亚,美军加强亚太地区存在的实质军事部署全面铺展。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调整的一系列频繁动作,目标意图明显是一步步地织密、补强封锁东亚大陆的岛屿锁链,“制衡”和“围堵”崛起中的中国。(未完待续)

上一篇:水电站监理项目管理下一篇:基层广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