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硬材料企业(精选12篇)
超硬材料企业 篇1
超硬材料行业是我国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产业。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良好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为我国超硬材料行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 我国已成为超硬材料生产大国, 行业同仁及各生产企业正在继续努力, 朝着超硬材料生产强国的目标迈进。
超硬材料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在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个生命周期中, 面临着种种挑战, 对各类情报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 谁及时获得超硬材料及制品的最新信息并用之于决策, 谁就获得了先机, 谁就占有了市场。因此, 行业大多数企业家也深深懂得情报信息的重要性, 他们把情报信息视为金钱和生命, 视为企业的重要资源。本文拟对如何开展超硬材料企业的情报信息工作, 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1 情报信息在超硬材料企业发展中的作用[1]
超硬材料企业情报信息工作的目的在于为企业战略决策、经营运作提供有力的支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超硬材料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能够兴旺发达, 得益于能及时将有价值的情报信息尤其是科技情报信息用于企业决策、发展生产、指导营销。因此, 情报信息是超硬材料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1) 情报信息尤其是科技情报信息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之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企业技术改进、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而科技情报是企业科技开发的向导。当今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技术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报信息的竞争, 日本战后的迅速崛起, 情报信息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的企业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借鉴, 努力抓好情报信息管理, 就等于掌握了市场竞争的战略武器。
(2) 情报信息是企业开发新产品的重要基础
企业要进行新产品开发, 必须收集、分析社会需求的情报, 找出主要的需求, 作为新产品市场销售目标的依据。新产品开发后, 企业必须了解同类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销售情报、竞争能力、技术水平等。只有加强情报信息工作, 预测产品市场行情, 瞄准国际高新技术水平, 在产品开发上独辟蹊径, 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 才能不断满足市场需要, 加强产品服务, 提高产品竞争能力。
(3) 情报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企业科学决策一要靠决策者的素质与智能, 以及善于发挥智囊作用;二要取决于有足够的信息及完整的情报。为决策者提供的信息情报必须具有及时性、完整性、可靠性和精确性的特点。没有情报信息的支撑, 决策就会成无源之水、无米之炊, 若鲁莽进行决策, 则难免失误。现代管理理论认为, 管理的重心在经营, 经营的重心在决策。对于千变万化的市场, 企业必须对未来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经济方针、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等关系企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 而科学的决策极大依赖于情报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4) 市场信息的管理和研究是企业营销工作的必备环节
市场信息的收集和研究是企业决策的重要环节, 市场信息分析的准确性和深度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至关重要。而分析有关信息做出的市场预测更是企业经营决策的主要依据, 它将直接影响企业经营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因此, 企业要十分重视市场信息的管理和研究工作, 建立科学、完善的市场信息管理研究体系, 并掌握国际国内市场中的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 密切注意竞争者及潜在合作者信息并对决策信息动态跟踪、反馈, 以便及时调整、完善决策。
2 超硬材料企业情报信息工作的主要内容及服务对象
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居于不败之地, 便激发产生了强烈的情报信息需求。从超硬材料企业的运行过程看, 对情报信息的需求主要有:科技信息需求, 包括企业运行全过程的各类科技信息需求;生产信息需求, 主要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类工艺技术信息需求;管理信息需求, 包括国内外已有的和创新的管理方法、手段等信息需求;市场信息需求, 包括与超硬材料企业有关的原材料市场、产品市场、资金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等市场需求;金融信息需求以及政策、法律法规信息需求等。并且呈现出信息需求的综合性、信息需求的针对性、信息需求的及时性、信息需求的准确性和信息需求的便捷性等特点。这些多方面的需求, 都应该是超硬材料企业科技情报信息工作的主要构成内容。
超硬材料企业情报信息工作的服务对象[2]主要包括:
(1) 企业决策领导与高级管理层
他们是企业的主要生产经营决策者, 关心的是企业的宏观利益, 要制定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因此, 他们需时刻把握与企业有关的信息动态。
(2) 工程技术人员
他们承担着企业的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等工作, 需要了解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技术设备状况, 新开发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技术指标, 如相关装备性能指标、生产制造工艺、原材料及装备器件的发展趋势及动态。
(3) 一般生产经营管理人员
作为超硬材料企业生产经营链条中的重要环节, 他们需要掌握市场动态, 价格行情等等。
3 超硬材料企业获取情报信息的主要途径[3]
(1) 从文献资料中获取情报信息
目前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包括:各种出版物与文摘资料, 它们有图书、期刊、政府出版物、专利、科技报告、调研报告、产品介绍与说明书、年报、杂志等。这些文献中工艺、技术、新产品问世资料、国家及政府对企业的指导方针与政策、新技术发展及有关国际产业的发展方向的报道等都可以作为企业的情报信息。
(2) 利用网络来获取情报信息
随着英特网的迅速发展, 网上的信息资源呈几何级数增长, 网络正在成为获取情报信息的一个新途径。企业可以借助网上情报源, 方便快捷地获取情报信息。从实用的角度来看, 网络情报源主要有:网络信息检索工具、网络数据库、企事业机构和行业学会网站、网上图书馆和网络型电子出版物等。
(3) 收集实物信息
实物信息反映在具体的产品与技术设备上, 比文字信息更具直观性, 可以通过分析、测试等手段了解其中的技术含量与内容。
(4) 利用国内外展览会获取情报
参加各种展销会、新产品发布会、订货会、进出口产品博览会、产品技术鉴定会、质量评比会、科技成果汇报会、技术市场等活动, 可以获取大量的技术情报。尤其是近年来, 我国与世界上先进国家技术与产品交流频繁、商业往来增多, 外商的展会往往携带许多新的技术信息, 应该不失时机地主动参与。
(5) 通过聘请技术顾问获取技术情报
许多技术顾问在被聘之前, 曾从事过重要的技术工作, 其中一些人还掌握有某项新产品开发所必需的核心技术, 通过高薪聘请, 可直接获得有关技术情报。但这里需注意技术侵权问题, 以免发生法律纠纷。有些关键技术可以通过购买得到。
(6) 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大企业等建立联系, 共享技术情报与信息
随着产、学、研一体化的加速, 我国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每年都有一批赶超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完成, 超硬材料企业与其采取协作的方法, 如主动提供试验基地与场所等, 和他们共享技术成果, 对自己的发展大有益处。大企业往往是新科技的领头羊, 与其合作也会收集到企业所需的技术情报。
4 结语
信息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资源, 它可以帮助企业判断、分析 、论证、思考、预测及决策, 也有助于企业准确、及时、迅速地获取各种物质资源和财富。为此, 超硬材料企业应该重视对情报信息的获取和收集, 同时, 还要重视对信息资源的战略性开发与利用。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企业为求得生存和发展, 必须不断掌握最新信息, 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管理理念、经营机制, 加大企业情报工作力度, 化竞争压力为竞争动力, 为自身创造竞争优势。为此, 超硬材料企业信息研究工作应积极顺应时代的变化, 改变传统的情报工作理念, 努力探索适于自身发展的模式, 充分发挥信息部门的优势, 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并力求对信息进行深加工, 努力为企业收集并提供有价值信息, 为企业发展与技术创新提供更为有力的信息支撑。
参考文献
[1]宣守蓉.企业情报工作的现状与思考[J].梅山科技, 2005 (2) :40-42.
[2]徐宁.冶金企业科技情报信息工作刍议[J].四川冶金, 2008 (5) :62-64.
[3]李永红.试论情报信息与新产品开发[J].企业技术开发, 2006 (2) :77-79.
超硬材料企业 篇2
营业执照(正 副本) 代码证(正 副本)(个体户无) 税务登记证(正 副本) 开户许可证(个体户无) 贷款卡 食品流通许可证 公司章程
法人夫妻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 房产车产(复) 银行流水
公司简介 上下游合同 组织架构图 法人简历 产品资历证明
资产负债表 利润表 现金流量表
超硬材料企业 篇3
摘 要 原材料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资基础,在企业的产品成本中占有很大比例,尤其在煤矿开采业大约占有25%左右的比例,企业经济效益与原材料管理密切相关,科学合理的原材料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所以说原材料的管理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关键词 原材料 出入库管理 经济效益
近年来,受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节能技术进步、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煤炭质量的提高、生活用能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煤炭消费量持续下降。特别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将加速,企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加快,必然促进能源的节约,将大大减少国内煤炭的消费。从而照成了煤炭市场需求不旺、企业经营困难。经营管理对于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来说越来越重要,企业经营管理逐步迈入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时代。而成本管理的实质正是围绕着以“原材料”为核心,通过一系列有效管理措施,从而能够科学地利用物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结合兖矿新疆矿业有限公司硫磺沟煤矿的实际情况,将原材料管理工作建议如下:
一、原材料的计划管理
各单位应由专职的材料计划员,根据本单位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制定出符合本单位的材料消耗计划,并经有关职能科室及分管领导审批,送报物资供应部门,计划员要结合实际库存材料情况及时编报材料采购计划。
二、原材料的采购管理
根据材料采购计划,按照公司的有关规定,分别进行采购。属于物资供应分公司1采购的,由其负责采购;属于矿自购的(主要是综机配件及部分土特物资),由矿物资供应站采取招标的方式负责采购。
三、原材料的入库管理
供应方将所供应的材料按照合同规定运送到指定地点,由供应站的计划员、质量验收人员(特殊材料应需相关职能科室如机电科、通防科等)按照合同规定进行验收并填写《材料质量验收单》;对于合格的产品,转交库管人员并由物资供应站统计人员按照填写完整的《材料质量验收单》及供应方所开发票填写《材料入库单》,并严格按照类别办理入库手续;若未开发票的,应按照合同的价格办理暂估入库。库管人员根据《材料入库单》,按照材料的类别、保管地点登记材料日记台帐,按照规定进行四位一体库存的管理。
四、原材料的出库管理
各单位领料时应该填写《材料领取审批单》,并经有关职能科室及分管领导审批,其中安全费用由生产技术科负责审批;大修及维简费用由机电科负责审批;属于可回收的应办理回收后,送报物资供应站,物资供应站统计人员按照填写完整的《材料领取审批单》,填开相应的《材料出库单》,并经各单位主管领导签字后,由领料人到仓库按照相关程序领取。库管人员按照填写完整的《材料出库单》,登记材料日记台帐,按照规定进行发放。月末,物资供应站统计人员按照《材料出库单》进行统计,制作报表并经审核上报财务科等相关职能科室。
五、原材料的日常管理
物资供应站的材料计划人员,应该主动到基层单位了解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计划;材料稽核人员,应该及时对材料的出入库进行稽核(包括材料采购计划、数量、单价、金额、用途、合同等内容)并不定期地与库管人员进行对账和材料的抽查、盘点。
最后,针对本人的工作经历,对矿的材料核算工作特提如下建议:
1.各单位应该加强计划的严肃性和科学系。各单位应由一名副职管理人员(业务较强者)专职负责,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既要全方位又要有侧重点,制定本单位材料计划。
2.加强原材料的日常管理及考核工作,尤其是应加强出入库管理工作同时加大材料修旧利废的力度。应定期召开经营分析会,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奖惩。尤其对材料的计划、消耗进行分析,及时调整材料的消耗定额,使原材料的管理工作纳入全员全方位管理体系。
3.全矿应推广原材料核算的网络应用(ERP管理系统,应建立局域网,各有关单位可以随时掌握原材料的动态情况),统一材料的名称、编码、规格、型号等,利于加强原材料管理。
六、结论
总之,科学合理的原材料管理工作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说原材料的管理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关系到我矿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应加强原材料的日常管理工作,尤其是应加强出入库管理工作同时加大对材料的计划、消耗进行分析,及时调整材料的消耗定额,使原材料的管理工作纳入全员全方位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郭红波.基于供应链的煤炭企业物资供应系统应用研究.西安科技大学.2010.
[2]张福永.试论煤矿企业成本控制下如何进行物资供应管理.山西科技报.2010.
[3]宋春贵.国有煤炭企业物资供应管理模式的转变.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1).
超硬材料企业 篇4
新《企业会计准则》附录规定:“周转材料”科目用来核算企业周转材料的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 包括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及钢 (木) 模板、脚手架等。企业购入、自制、委托外单位加工完成并已验收入库的周转材料等, 应比照“原材料”科目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涉及增值税进项税的进行相应处理。对于耗用的周转材料, 不论采用一次转销法还是其他摊销法, 应按计入成本费用的金额, 借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等科目, 贷记本科目。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核算的, 还应同时结转应分摊的成本差异。该科目期末应为借方余额, 反映企业在库周转材料的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以及在用周转材料的摊余价值。
(1) 一般企业周转材料的领用。一般企业领用周转材料, 可按照周转材料的领用去向核算, 称为去向核算法。以包装物核算为例, 具体去向分为生产领用、出售、出租和出借四种。生产过程领用包装物, 计入“生产成本”;随同产品一起销售的包装物, 如果单独计价, 则包装物的销售收入计入“其他业务收入”, 并同时结转已售包装物的“其他业务成本”, 如果不单独计价, 则不确认“其他业务收入”, 已售包装物的成本转入“销售费用”;出租的包装物, 租金收入计入“其他业务收入”;出借包装物, 则不产生“其他业务收入”。出租包装物和出借包装物相比, 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使用过程中都会发生损耗, 用后都要收回;不同之处是:出租业务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 如租金收入, 而出借业务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包装物领用的核算如表1所示。
(2) 施工企业周转材料的领用。施工企业周转材料的消耗属于工程成本项目——材料费用的组成内容之一, 故周转材料的消耗应计入“工程施工——合同成本”科目中。施工企业领用周转材料, 如果采用一次摊销法, 则应根据领料单直接借记“工程施工——合同成本”, 贷记“周转材料”。如果采用分次摊销法等其他方法的, 则根据领料单先做如下账务处理:借记“周转材料——在用周转材料”, 贷记“周转材料——在库周转材料”;摊销时再记入“工程施工——合同成本”借方。
二、周转材料摊销核算方法比较
一般企业周转材料, 应当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进行摊销;施工企业的钢模板、木模板、脚手架和其他周转材料等, 可以采用一次转销法、五五摊销法或者分次摊销法进行摊销。
(1) 一般企业周转材料摊销。企业应当采用一次转销法或五五摊销法对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进行摊销, 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损益。具体核算比较分析见表2:
(2) 施工企业周转材料摊销。周转材料摊销核算, 也就是周转材料在使用过程中, 将其损耗价值摊入相关成本费用中的核算, 摊入的原则是“谁受益, 谁承担”。一次转销法或五五摊销法同一般企业。分次摊销法是根据周转材料的预计使用次数, 将其价值分次摊入成本费用的一种方法。
施工企业可根据周转材料类别, 分别选用不同摊销方法, 也可以多种方法并用。周转材料的摊销方法确定以后, 一般不能随意变更, 确需变更的需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其账务处理:借记“工程施工——合同成本”, 贷记“周转材料——周转材料摊销”。不论施工企业选用何种摊销方法, 年度终了或转移工地时, 均要对周转材料重新估计成色, 补记或冲减工程成本。
[例]某施工公司乙工程领用的木模板价值20万元, 年度终了时确定其成色百分比为60%, 账面已提摊销5万元。账务处理分三步进行。
应提摊销额=周转材料原值× (1-确定的成色百分比) =20× (1-60%) =8 (万元)
应补提摊销额=应提摊销额-已提摊销额=8-5=3 (万元)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 补提摊销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 (乙工程) 30000
贷:周转材料——周转材料摊销30000
三、周转材料报废核算方法比较
一般企业和施工企业周转材料报废核算基本相同。周转材料不能使用作报废处理所取得残料或回收材料, 应作为当月周转材料摊销额的减少, 冲减有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如表3所示:
注: (1) 报废低值易耗品摊余价值=5000-2500-100=2400 (元) 。 (2) 应提摊销额=周转材料原值-预计残值=100000-5000=95000 (元) ;应补提摊销额=应提摊销额-已提摊销额=95000-90000=5000 (元)
四、周转材料核算应注意的问题
实务中, 由于周转材料核算与税收相关, 有些企业利用周转材料核算漏洞, 达到少交税的目的。这种现象较常见于关联方交易。在关联方交易中, 即使某关联方在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中列支了大量周转材料, 但由于周转材料购进、领用以及进项税抵扣手续一样齐备, 不见异常。如甲乙两公司为关联方, 乙公司由甲公司投资人投资成立, 乙是小规模纳税人, 增值税和所得税均定率征收, 乙公司经办人按照投资人指示将为自己公司购进周转材料的大多数发票开具了甲公司名称并在甲公司列支, 这样甲公司不仅抵扣了增值税进项税, 而且还降低了计税所得额。所以, 企业周转材料的核算要防止出现以上问题。周转材料的核算影响企业的税收,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 在账上多列支周转材料; (2) 周转材料的摊销及摊销方法的选择。为保证周转材料的真实性, 企业可以建周转材料备查登记簿, 并可以通过盘点已领用的周转材料进行检查核对, 以使周转材料的核算更加严密、真实。
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整理材料 篇5
1、跨国巨头的盛宴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高效地整合资源,获取丰厚的利润,以支持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有些企业甚至发展成为能够对地区政治和经济具有影响力的跨国巨头。跨国公司的持续发展与扩张,需要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世界也因此而变得更为一体化。
当然,有挑战更会有机遇,跨国巨头们一旦找到应对挑战的解决之道,也就极可能把握住巨大的发展机遇。总之,跨国巨头已然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一股活跃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力量。
2、全球本土化时代
成功的跨国公司都在进行全球化运营和本土化管理的结合。甚至可以说,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全球化时代正在进化为全球本土化时代。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企业需要建立起“全球化思考,本地化行动”的战略理念和思维。事实上,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互动关系。就好像在文化领域中,人们会谈到越是民族的往往越是世界的。
二、动态复杂的生存环境
1、信息社会与知识社会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物质和能源是主要资源,所从事的是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今天,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信息优势成为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
在信息社会的基础上,知识得到更广泛更快速的传播,知识工作者可能将成为未来社会中一支重要的力量,而且现实已经有了这种苗头,知识工作者的队伍开始壮大起来。在德鲁克看来,社会的结构都可能会因此而改变:知识社会不再是由老板和下属构成的社会,而是由初学者和资深者构成的社会。
德鲁克十分看重信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他注意到了因信息技术出现的第四次大的创业浪潮及相应的社会创新,以信息为纽带的非民族的跨国共同体的形成。他甚至还预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使城市变成信息中心,而不再成为工作中心,从而导致中心城市的缓慢衰亡。事实表明,他们的有些观点在今天已经得到了证实。
2、危机管理
展望今后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企业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他们处在一个充满危机的时代。今日的世界已经在加速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国家、地区、行业等各群体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和危机,容易形成较强的连锁反应。同时,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的 1
充分披露和广泛而快速的传播,还可能会将企业某方面的失误放大,迅速变为公众事件,从而使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处理问题的难度也会变得更为棘手。比如,在汶川地震中王石“捐款门”事件就曾一下子使其本人和所代表的企业蒙受巨大的压力,一时间危机四伏。突发事件和危机考验的是一个企业的应急能力,这是今后企业所必须面对的。同时,一场可能的灾难其中也会蕴含着机会,卓越的企业往往能在危机中寻找到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3、员工差异化
员工个体的差异正是企业文化个性生存的土壤,尽管员工的差异是企业文化个性形成的关键,也是企业内部变革的成因之一,但过大的差异也有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员工个性差异过大所导致的共同价值理念淡薄,难以形成个性鲜明但一致认同的企业文化。差异化管理是有效规避与限制差异的负面效应、充分发挥差异的结构效应,使差异的正面效应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差异资产”。差异化管理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员工个人的尊重,是把人本管理思想在企业内具体化。同时企业应重视沟通,建立一套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之更好的支撑差异化管理。
4、管理创新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得于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首先提出了著名的“创新理论”。该理论认为,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是使人力和物质资源拥有更大的物质生产能力的活动;创新是创造一种思想,一种资源。
企业管理创新是指企业把新的管理要素引入管理系统的创新活动。它通过对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和各种职能在质和量上进行新的变化和组合,以创造出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模式,从而促进管理系统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的过程。
三、企业的社会角色
1、企业社会责任
(1)企业社会责任的兴起与发展
(2)社会责任的内涵
阿奇·卡罗尔(Archie B.Carroll)则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意指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组织所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的期望。(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慈善责任)
用更实际或体现管理目的性的词语来说,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企业应该努力做到: ——盈利;遵守法律;合乎伦理地做事;成为好的企业公民。
2、企业伦理
(1)企业伦理的兴起
(2)企业伦理的内涵
企业伦理是指“以企业为行为主体,以企业经营管理的伦理理念为核心,企业在处理内、外利益相关者关系中的伦理原则、道德规范及其实践的总和”。它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内涵于企业活动之中,包括管理伦理、经营伦理、竞争伦理、质量伦理和职业伦理等方面的内容。企业伦理体现了企业的善恶判断,企业伦理经营是对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平衡和约束。企业伦理具有以下特征:
企业伦理是关于企业及其成员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企业伦理的调整对象是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复杂关系。
企业伦理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和内部规范来起作用的。
企业伦理调节的领域仅限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是关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善与恶、应该不应该的规范。?、社会责任与企业伦理困境
社会责任和企业伦理是企业生存的深层考问与深层精神支撑,现今社会上出现的许多经营问题本源都可以追溯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伦理,管理者的道德水平是创造优秀企业伦理的关键,并可以通过合理的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来彰显崇高的企业伦理。所以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伦理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加强企业伦理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第2章 企业文化的兴起与演进
一、企业文化的兴起背景
1、社会大变革
2、管理实践的变化
3、管理理论的危机与发展
二、企业文化实践的发展与趋势
1、企业文化的兴起与实践
2、企业文化实践在中国的发展
3、企业文化实践的发展趋势
三、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企业文化学说四重奏)
三、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4、企业文化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第3章 企业文化研究的线索
一、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3、文化人类学
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在美国被称为文化人类学,在英国被称为社会人类学,在德国和俄国被称作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对于企业文化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作为“研究人类社会中的行为、信仰、习惯和社会组织的学科”,文化人类学更直接地探查到人类深层的信仰以及相应的行为和习惯,这恰是企业文化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
4、社会学
相对成熟的社会学对企业文化研究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面的,无论是研究对象、研究主题,还是研究方法和范式等,在企业文化研究中都可以找到社会学的痕迹。社会学考察社会各种现象,组织文化自然也在其中。
5、哲学与伦理学
哲学是科学的母体,被称为“科学的科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这种哲学与具体学科的关系,决定了企业文化研究需要哲学给予指导。哲学的方法论逻辑能够保证企业文化的理论沿着正确的方法路径向前发展。企业文化所研究的价值观,本质上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系列价值判断,而这方面正可以借鉴企业伦理领域中的研究成果。伦理学所关注的人生的意义、人的价值和工作、生活态度等问题,企业伦理学所探讨的怎样正确处理企业及其成员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规范,这些都是企业文化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中所要面临的基本问题。
二、企业文化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三、企业文化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
1、范式研究
目前企业文化研究在关于文化的前提假设上,主要存在变量说(即组织拥有文化)和象征说(即组织就是文化)两派观点。此外,E.海能还提及了科学学或哲学思考的四个范畴——本体论、认识论、人物形象和方法论,从而形成了企业文化研究在科学理论理解和社会本质的不同假设。
2、基础研究
上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热潮兴起之后,早前的组织文化概念才逐渐被引起重视,成为关注的焦点,并出现了企业文化的概念。新概念的出现,必然会伴随着与相关概念的辨析研究,如组织文化与组织气氛就曾被研究者集中讨论。而后,伴随着企业文化成为管理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更广泛的概念比较及相关性研究就此展开,如企业文化与组织承诺、企业文化与心理契约、企业文化与组织学习、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等。
除了概念定义和变量间关系的研究之外,学者们也对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和层次结构进行了研究。尽管在一些观点和领域内还存在分歧,但是价值观之于企业文化的核心地位已达成共识。相对而言,企业文化的作用机制研究的进展还较为缓慢,难以达成广泛的共识。这可能与不同的研究范式和假设认知有关。
四、企业文化的研究方法
两种典型的研究方法:
临床访谈法:
研究者要与组织内的多个愿意解读组织文化的成员,一起进行一系列的面对面的交流,进而共同探索组织文化。
历史研究法:企业文化的历史研究法尤为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文化创立者或传递者的关注。另一方面是对关键事件的关注。
第4章
企业文化要素与结构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
1、文化与文化的层面
《美国传统词典》对文化的解释是:“人类群体或民族世代相传的行为模式、艺术、宗教信仰、群体组织和其他一切人类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的总和。”
《辞源》对文化的解释是“文治和教化”。
沙因认为文化是:(1)一套基本假设;(2)由特定群体发明、发现或发展而来;(3)学习而来应付组织外部适应与内部统合的问题;(4)传授予新进成员;(5)针对上述问题修正其知觉、思考、及感觉的方式。
文化是一个意涵复杂的词汇。具体到管理视角的文化研究,有学者认为可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规律出发找到文化的分析性概念;二是从企业这样一个特殊性质的组织和这样一种管理人类活动的方式,来分析企业中的文化模式和管理中的文化倾向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沙因对于文化的理解更适用于企业文化研究领域,它较好的体现了组织层次的文化性质。
什么是文化?
“文化”一词,东西方存在词源学上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英文写作Culture,原意为耕作、培育、教育、发展出来的事物(即人造的事物),引申为与“自然物”(Nature)相对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即“人化”。在中国,“文化”一词来源于《周易·贲·彖》所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即君子观察“人文”,以教化天下百姓。
所谓“人文”,是指人类的创造物,如文字、语言、制度、艺术与思想观念等,这里所谓“人类的创造物”,既与纯粹“自然物”相对应,又具有“传统”(Tradition)的意味。以文字、语言、制度、艺术与思想观念等对天下百姓进行管理,简而言之,“文化”就是 “文治”。二十世纪初,一些中国学者对何为“文化”,基本达成共识。现代新儒家著名学者粱漱溟认为“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样法”。
胡适认为应当区分“文明”与“文化”:“第一,文明(Civilization)是一个民族应付她的环境的总成绩;第二,文化(Culture)是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
2、企业文化内涵的界定
综上所述,本书采纳的定义为企业在实践中创建和发展的用以解决企业外部适应和内部整合问题的一套共同价值观,与价值观一致的行为方式,和由这些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与表现形态。此定义凸显了企业文化特性:根生型、系统性、功能性、共识性。
二、企业文化的要素
1、企业文化5要素:
2、企业文化7要素说:
员工价值观+从评价到实行的过程+员工的忠诚度<情报搜集取向+构想是否自发产生+员工的互动关系+动机形态
三、企业文化的结构、企业文化的四层次结构
物质文化表层、行为文化(浅层)、制度文化(中层)、精神文化(核心层)
①精神层决定了行为层、制度层和物质层
②其次。制度层是精神层、物质层和行为层的中介 ③物质层和制度层是精神层的体现
④物质层、制度层、行为层和精神层是密不可分的,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沙因的企业文化三层次结构
2、沙因的企业文化三层次结构
第五章 企业文化的功能与机制
一、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
1、企业文化的正向功能
导向→规范→激励→凝聚→对外辐射→区分
2、企业文化的负向功能 ①变革创新的障碍 ②多样化的障碍 ③兼并收购的障碍
二、企业文化的运作机制
1、心理视角下的企业文化运作机制
在价值观和行为之间,是依靠心理活动的过程来连接的。也就是说,价值观通过心理活动,转变成具体的行动指令,产生相应的行为。而这一系列的过程和结果,还是发生在大的文化背景之下的,必然也会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心理作用机制所要探讨的范畴。心理是一个内涵宽泛的概念,是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一般认为它由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组成。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等。个性心理特征则是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等个性倾向性和能力、气质、性格等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的集合(具体情况参见图5-1)。这些心理现象会促发或影响相应的行为,表现为心理现象对行为的作用关系。
文化,通常是以一种或多种环境的形式存在的,或者说它是通过环境来影响心理。这里所强调的环境,首先直接表现为文化环境,它主要受到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影响,跨文化管理学领域中的文化维度分析就属于对这种文化环境的解读;其次,它还反映在社会环境中,包括诸如企业、家庭、社团等因素;此外,文化也会渗透在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之中,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作用于人的心理;最后,以环境形式存在的文化,会被人所感觉、认知,形成特定的心理环境。
企业文化的心理运作机制涉及到文化、环境、心理和行为几个关键要素。其作用关系的主线是,文化作用于环境,环境影响人的心理,环境中的文化要素通过心理对人的行为产生作用。
(2)企业文化的心理动力机制
当企业文化作用于个体心理时,就会激发超我动力,使个体心理趋向新的平衡态,从而指引行为发生相应的改变,表现为与企业设定的目标行为的契合或偏离。当企业文化强制个体服从企业设定的目标行为时,个体心理会进行解读,如果因为惧怕惩罚或想得到奖励,超我动力会暂时被强势激发,实现与自我能力的相对均衡,使个体行为符合企业预期。但这种均衡需要较高的维持成本,当惧怕或诱惑的强度降低,或企业要求的范围失效时,超我动力也会随之衰弱。只有当企业文化真正符合个体持续发展的根本利益,并帮助个体意识到时,超我动力才会和自我动力建立起有机联系(图5-3中虚线所示),表现为个体对企业文化的真心认同,从而真正激活超我动力,支配行为使之符合企业设定的目标行为,即便当企业要求的范围失效时,个体心理仍然可以产生超我动力,寻求更高层次的价值观指引,做出相应的行为。
(3)企业文化现象中的心理机制
2、系统视角下的企业文化运作机制
第六章 企业文化的内核
1、企业价值观的概念(1)价值与价值观
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是用来表示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的关系的。对于主体而言,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客体属性,就是有价值的。
所谓价值观,简单地讲,就是关于价值的观念。它是客观的价值关系在人们主观意识中的反映,是价值主体对自身需要的理解,以及对价值客体的意义、重要性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克拉克洪(1951)对价值观做出了经典性定义:“价值观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2)企业价值观内涵
《企业管理学大辞典》中这样定义:“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经营的目的、宗旨,即企业为什么存在、企业对其价值的评价标准。企业对价值观的评价标准一般有:企业认知价值——真与伪;企业实践价值——经营好与坏;企业行为价值——善与恶;企业艺术价值——美与丑。”
2、企业价值观的作用
①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精神支柱
②决定企业的基本特性和发展方向
③对企业及员工行为起到导向和规范作用
④激励员工发挥潜能,增强企业的合力
3、企业价值观的构成层次及内容(1)企业价值观的构成层次
员工价值观→群体价值观→整体价值观(2)个人价值观与价值系统:
这里所说的“价值观”指个体或组织成员对于某种理念、行为、事物存在状态等的判断、评价及选择。价值观包括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告诉人们某种理念、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是“对的”、“好的”、“应当选择的”;强度属性表明其重要性的程度。
价值系统(value system):指根据强度对价值观进行排序所构成的体系。
(3)价值观(价值理念)对于个体行为的影响:
①构成个体某些特定行为的动机
②个体行为选择的“扳道工”
“理念”创造的“世界观”常常以扳道工的身份规定着轨道,在这些轨道上,利益的动力驱动着行为。
③价值理念如果被组织共享,将对个体具有行为塑造的熔炉效应。(4)个人价值观的分类
①终极价值观
指一种期望存在的终极状态,是一个人希望通过一生而实现的目标。②工具价值观
指个体偏爱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的手段。
(5)工作价值观
根据美国学者伊利策的说法,即个体关于工作行为及在工作环境中获得某种结果的价值判断,是一种直接影响行为的内在思想体系。
3、企业价值观的构成层次及内容(2)企业价值观内容 ①经济价值取向 ②社会价值取向 ③伦理价值取向 ④政治价值取向
(3)企业核心价值观
企业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企业的价值观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的价值观,其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影响组织的行为来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
※(4)企业价值观管理的两个基本维度
(一)企业价值观与外部期望的契合
1、企业的存在必须满足外部环境(市场)的需求,满足“角色期望”(role expectation),即“为顾客创造价值”。
2、企业在自身历史中获得成功的价值观传统。
(二)企业价值观与员工价值观的契合
1、企业领导人的言传身教
2、与员工进行沟通、辅导并达成共识
3、在员工招聘中增加价值观考察环节
4、将企业核心价值观融入制度建设和流程建设之中
5、确立并落实为成员的行为考核标准
6、部门与团队氛围建设与维护
知名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
1、迪斯尼——健康而富有创造力;
2、吉百利——竞争力、质量,明确的目标,朴实,开放,责任感;
3、美林——客户为本,尊重个人,团队精神,负责的公民感,正直诚实;
4、默克制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各方面绝不含糊的质量要求,科技为本的革新,诚实正直,盈利——从为人类造福的工作中盈利;
二、企业精神
1、企业精神的概念(1)企业精神内涵
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为谋求生存与发展,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基础上,经精心培育而逐步形成并为整个员工群体认同的正向心理定式、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企业精神是时代意识与企业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精神追求,是企业员工群体人格与心态的外化,是员工群体对企业的信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的集中表现形态。
(2)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
“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企业精神决定于企业价值观,是对企业价值观的个性张扬,能够把抽象的企业价值观诠释、演绎为一种具体的信念,对增强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将企业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到企业的经营目标上来起到重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二者的区别之处在于:“价值”是关系范畴,“价值观”是关于“价值对象的哪些属性能够满足价值主体的什么需要”的看法;价值关系是客观的,先进的价值判断以正确地反映这种客观关系为前提。“企业精神”是状态范畴,是描述一个企业全体(或多数)职工的主观精神状态的;塑造企业精神,主要对思想境界提出要求,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3)企业精神的基本特征
①客观性 ②群体性 ③动态性 ④卓越性
(4)企业精神的意义
①企业精神代表了全体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是企业凝聚力的基础、②企业精神是引导企业全体员工前进的指针,是激励员工进步的驱动力。③企业精神是企业无形的创业动力,它可以提升企业形象,对社会也能产生一种感召力。④企业精神是企业生机活力的源泉,也是评判企业行为的重要依据。
2、企业精神的产生与内容(1)企业精神的产生
员工的行为、产品制造过程、企业管理体现企业精神(2)企业精神的内容
参与精神、协作精神、奉献精神
3、企业精神的培育
企业精神是由分散到系统、从现象到本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不断概括、升华的提炼和培育过程。
企业精神培育方法
①舆论宣传法
②领导示范法
③典型启迪法
④目标激励法
⑤感情投资法
⑥形象教育法
三、企业家精神
1、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为企业组织的领导协调者、中间商、创新者和不确定性风险的承担者,即企业家就是为企业提供这些管理能力的人。企业家精神可以从“功能”、“内涵”、“外延”、等不同方面理解。
2、企业家精神的内涵:独具慧眼的创新精神、敢担风险的开拓精神、敢于拼搏的进取精神、科学理性的实效精神、尊重人才的宽容精神、面向世界的竞争精神、热爱祖国的奉献精神
3、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1)发扬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
企业家精神是市场经济社会商业文化的主调,是珍贵的文化资源; 企业家精神对企业主流文化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2)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企业文化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
首先,企业文化使企业家精神得以延续;其次,企业家精神随企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企业家精神在企业文化不同的发展阶段均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核心领导的作用,他们的价值观、创新观念与素质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发展、创新与完善,企业文化离开了企业家精神,就只能始终停留于初始阶段而无法发展。
第七章
企业文化的动态演化
一、企业文化生成
1、企业文化的源头
企业文化生成的影响因素
2、企业文化的生成机制 文化深植机制
综合来看,企业文化发端于创建者的个人文化,这种创建者的文化会在实践的发展中加以沉淀和完善,逐渐发展出一套企业的组织规范,用来规范和引导企业成员的意识和行为方式。明确了组织规范之后,领导会营造相应的文化氛围,以使员工们能够按照规范认知和行动。同时对于进入企业的成员来说,还会经历社会化的过程,以便其能够较好地掌握和应用相应的组织规范。这样,最终在组织规范的基础上,企业成员们有了共享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逐渐形成了企业文化。
二、企业文化的维系和传承
1、企业文化的维系
维系企业文化的方式:①组织的社会化过程 ②甄选成员 ③举行典礼与仪式
④制定制度
⑤设计组织结构和流程
在企业文化生成阶段,相关的维系措施便已经启动了。组织的社会化过程便在生成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组织社会化进程,企业可将核心价值灌输给成员,使成员表现出企业所期待的价值观、规范及行为型态。组织文化的维系主要就是借助了这样的过程才得以实现的。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或途径(如表7-3所示),帮助成员个体顺利地完成这种社会化。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不同的塑造方案以求得满意的效果。通常组织的社会化可能面临三种结果。一种是完全的顺从,即成员个体完全接受组织的文化假设及规范。另一种是成员个体接受核心的重要的文化假设,拒绝其它次要的部分,因而使自己能具有作业的创新及角色创新,称之为具创造力的个人主义。最后一种结果是完全拒绝企业的文化假设,称之为造反者。通常完全顺从的结果,可以依靠使用正式的、集体的方法加以社会化,而若要使成员个体保有个人的创新性,则适宜采用非正式的、随机的、自我提升等技术。
入门社会化得各种方法: ①正式的与非正式的。
新员工与当前的工作环境越是隔离,并以某种方式清晰的表现出自己是新来的,社会化过程则越是正式例如岗前培训和其他培训项目。非正式的社会化让新员工直接进入工作,很少或根本没有特殊注意。②个体的与集体的。
新成员可以单独完成社会化,在很多专业办公室里具有这种特点。他们还可以被组织起来,经历一系列共同的经验。③固定的与可改变的。
这指的是新成员从局外人转换为局内人的日程安排。固定日程设定了变化的标准化阶段,它的特点是循环式培训方案,还包括试用期。例如在会计师和律师事务所中,在决策某位候选人可否成为一名合伙人之前,有一个8~10年的“副职”地位。可变的日程安排没有提前给出任何变动时间表。可变日程描述了典型晋升系统的特点,一个人在没有“准备”好之前不会升入下一个阶段。④序列的与随机的。
序列社会化的特点是使用可以培训和鼓励新成员的角色榜样。学徒制和导师制就是其中的例子。在随机社会化中,角色榜样被有意隐含起来,他们让新员工自己去思考和理解。
2、企业文化的传承
传承企业文化并不意味着保留企业文化。毕竟时过境迁,企业内外部环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企业要想有效地处理内外部矛盾,就需要发展企业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承企业文化并不是保守,相反它的本质是一种主动求变,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与完善 企业文化传承的问题一般不会发生在企业文化的创建阶段,当企业文化的创建者还在或多或少地掌管企业时,即便外在的环境发生多么剧烈的变化,也很少有人可以挑战到企业文化,甚至去威胁企业文化的核心基础假设。只有在创建者不在企业的领导岗位,而且新的领导已经开始掌权时,传承的问题才会真正地摆上议事日程。
三、企业文化的演化与动态管理
1、企业文化的自然演化 企业文化的生成、维系、传承呈现了运动中的企业文化的基本面貌。实际上,对文化的生成、维系、传承这几个阶段的研究可纳入企业文化自然演化(natural evolution)视角。
2、企业文化的发展周期
需要予以补充的是,发展至成熟阶段并不意味着企业文化的动态演化会就此停止。恰恰相反,成熟后的企业文化仍需要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化,它存在三种变化可能,即一是优化,二是创新、变革,三是衰败。
3、企业文化的动态管理
企业文化的“动态管理”就是对该过程进行长期监控与主动调整,使之逐渐成为企业成长与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动态管理主要包括动态评估与动态调整两部分。(1).评估
使命、愿景、价值观价值导向分析匹配度分析价值导向1价值导向2价值导向3价值导向4„ „问卷印证制度体系规章制度培训体系激励系统薪酬系统„ „修订建议
评估流程示意图
(2)动态调整 调整原则:
一致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调整方向:
根据评估报告(定性和定量的研讨分析结果),对其中不相适应、不一致或可行性较弱的内容进行调整
第八章 企业文化的冲突与整合
一、企业文化冲突及类型
文化冲突:不同文化的性质、特征、功能和力量释放过程中由于差异而引起的互相冲撞和对抗的状态
企业文化冲突: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特质的文化在相互接触、交流时产生的撞击、对抗和竞争
1.企业文化冲突的特征
①非线性
②间接性
③持续性
④渐进性
⑤交融性
⑥
全面性 ⑦内在性
⑧客观性
⑨自发性 2.企业文化冲突的表现 :
①制度文化的冲突
②价值观的冲突
③显性文化的冲突
④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的冲突
⑤人力资源管理的冲突
3.企业文化冲突的类型
①企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指企业的新思想、新观念与传统思想和传统观念的冲突 ②企业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冲突:指企业居于核心地位的、正宗的文化与企业处于非核心地位的、非正统的文化,以及企业整体文化与企业亚文化的冲突 ③群体文化与个体文化的冲突:良好的或健全的企业文化总是一种使企业群体行为与企业个体行为、企业群体意识与企业个体意识、企业群体道德与企业个体道德大体上保持和谐一致的企业文化。但这不等于说优势的企业文化从未有过企业群体与企业个体文化的冲突,也不等于说它们总是能够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两者间的冲突
二、企业文化冲突的形成及管理 1.企业文化冲突的原因 ①外部环境因素
②价值观差别
③地位哈差别
④个体差别
⑤沟通误会
2.1企业文化冲突的过程
Mirvis和Marks(1992年)提出企业中的文化冲突一般会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感知差异→放大差异→典型化→压制
奥伯格对文化冲突的研究,通常也要经历四个阶段:
蜜月阶段→冲突阶段→适应阶段→稳定阶段
2.2企业文化冲突的后果:决策低效率、极度保守、组织涣散、沟通中断、非理性反应、怀恨心理
3.企业文化冲突的管理
Mirvis与Marks建议按照以下三个步骤来管理文化冲突:
①重视双方文化
②明晰双方文化
③促进相互适应 南希·爱德勒(NancyJAdler)的观点:
三、企业文化整合 1.企业文化整合内容
①经营宗旨
②企业形象
③物质文化
④组织机构
⑤企业精神 ⑥道德行为准则
2.文化整合的基本原则:
①相互尊重原则
②平稳过渡原则 ③充分沟通原则
④专人负责原则
⑤求同存异原则 ⑥系统整合原则 3.企业文化整合程序
认识双方文化→制定整合目标→确定企业文化整合模式→制定企业文化整合计划→新文化的推进与实施→企业文化整合的测评 4.企业文化整合模式:
① 同化模式:一个文化群体自愿地完全接受或采用另一个文化群体的个性、文化和实践的过程
②融合模式:文化融合涉及到两种或多种文化相互一体化的进程,需要双方互动地做出一体化的决定,通常会让双方得到,同时也要求双方做出一定牺牲
③分离模式:指几个不同企业在文化上依然保持相对独立性,每种文化变动都较小
④破坏模式:破坏模式造成文化个性的破坏,又拒绝采用新的文化。这种模式可能导致最高水平的风险,因而可能是最难管理的。※注意:
整合目的是使新的企业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在目标企业中的和谐统一 整合首先是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开始磨合,最后才是精神文化的磨合
整合在具体实施时要注重企业物质、行为、制度文化的整合,并利用他们的整合促进精神文化的整合,最终使企业精神文化被目标企业的员工接受
第九章 企业文化变革
一、企业文化变革的动因和阻力 动因:
(1)外在原因:行业文化的变化、政策和法律的改变、经济环境的变化、技术的变化、人口的变化
(2)内在原因:企业经营危机、企业成长推动、企业战略的转变、企业领导人的更替 阻力:
变革观念、时间和耐力、价值观、理论的指导、领导的态度和行动、惯性
二、企业文化变革的内容和原则 1.企业文化变革的内容 ①企业价值观的变革 ②企业制度和风俗的变革 ③企业标识和物质层的变化 2.企业文化变革的原则
①审慎原则
②系统原则
③持久原则
三、企业文化变革的模式与方式 3.企业文化变革的模式
谢瑞顿和斯特恩的文化变革模式如下:
需求评估+ 行政指导+基础结构+变革实施机构+培训和评价=文化变革
4.企业文化变革的方式
①文化整合:企业文化的产生源于不同文化倾向的整合,其中潜在的文化优势并不会自动形成并发挥作用,而需要创立一种整体文化,也需要进行企业文化整合
②文化移植:文化移植就是把优秀的企业文化核心要素移植到新的企业中,经过培育,最终在新企业里结果,建立起一种新的企业文化
③文化重塑:实质上是说一个企业的现有文化已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适应企业发展步伐,甚至阻碍企业发展,重塑和重构都是汲取原有的企业文化精华,并加以企业文化创新,以便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
四、企业文化变革的流程 1.文化变革的诊断流程
①诊断现有文化:需要对文化整体进行评估,同时也需要对文化在各部门的状况进行评 估
②对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围绕市场反映、产品组合、财务、技术水平、当前客户结构等相关因素运用各种方法分析和确定内部状况。通过对外部经济环境、国家宏观政策、竞争对手、行业和市场的根本性变化等因素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找出影响企业的外部因素 2.文化变革的人员流程
建立文化变革领导小组→选择合适的领导小组负责人→适当的人员调整→将文化变革与工作绩效挂钩
3.文化变革的战略流程:
①战略计划的制定
:
1.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实际情况
2.文化变革小组的负责人和其他高层领导人员必须亲自负责战略计划的核心部分
3.必须具有阶段性目标
4.短期和长期之间保持平衡
②战略评估:
1.在战略评估会议上应该尽可能的把文化变革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都考虑在内,与会人员应当畅所欲言
2.战略评估结束后,要给各位领导发送备忘录 4.文化变革的运营流程:
①运营计划的制定:运营计划应该包括认同、公正、平等、共识、发展、团体动力、内化等因素所要达到程度的目标
②将运营计划转变为行动计划:制定计划后,应给每个与会人员发送一份备忘录,列出大家在会议上达成的所有细节性信息。然后定期对运营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第十章 企业文化传播
一、企业文化传播的内涵
1.企业文化与传播的关系:在组织文化产生与发展过程中,传播处于基础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播是企业文化的根本。
2.企业文化传播的概念:△企业文化传播是一种组织传播
3.企业文化传播的特点
物质文化传播特点:①物质性
②显示性
③可传播性
④ 可变性
精神文化传播特点:① 默会性 ②多样性
③情境性
④个体性
二、企业文化传播的要素:
1.传播者
企业领导层→(权威性、领袖魅力)、英雄模范人物、普通人物、意见领袖
专职进行文化传播的宣传机构和部门 如:广告部门、公关部门、传播顾问、解说者 2.受传者:企业的文化传播目标是满足受众需要,这体现了受众需要的重要性
3.信息:信息即传播内容,信息的传播以符号为载体,以媒介为通道进行传播,△企业传播的内容是企业文化
4.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即传播媒介,是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扩大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具有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和扩张性等特点 5.反馈: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传播,反馈来自企业——△员工
企业文化在企业外部传播,反馈来自主要的受传者——△顾客 6.噪音:△如何降低噪音是实现企业文化传播有效传播的重要问题
三、企业文化传播的条件与时机 1.企业文化传播的条件
企业文化本身应具备的条件:企业文化易于理解,企业文化有层次性
企业文化传播者应具备的条件:学习能力、传播能力、组织能力、具有主体性 2.企业文化传播的时机
①兴奋点 ②危机事件
③典型对比
④ 企业变动⑤文化网络⑥准确运用传媒
四、企业文化传播的过程
企业文化传播的过程包括了内传播、外传播、由内向外传播三种循环的过程
①内传播:在企业文化的内部传播中,企业领导层、宣传部门、意见领袖扮演了传播者,他们首先自己接受本企业的文化,成为本企业价值观的忠实信徒,才开始向普通员工灌输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全方位传播本企业的文化
②外传播:企业宣传部门和员工成为了传播者,宣传部门将企业文化信息,即企业文化的精神和企业形象,通过企业文化语录、标记、口号等传播途径,传递给主要受传者顾客
③由内向外传播:企业文化内传播循环中的受传者员工,对企业文化外传播循环中的受传者顾客进行了传播,形成了新的传播主客体关系。企业文化的内传播效果还作用于企业文化的外传播效果
五、企业文化传播的效果
1.传播效果的构成:知识、智能、行为、态度、价值 2.影响企业文化传播大效应效果的6大效应
① 威信效应:指传播者个人或群体的权威性、可信性对受众的心理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②名片效应: 指传播者首先向受众传播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和熟悉并喜欢的观点或思想,然后再悄悄地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渗透进去,使受众产生一种印象,似乎传播者的思想观点与他们已认可的思想观点是接近的
③“自己人”效应:指受众在信息接受活动中感到传播者在许多方面与自己有相似或相同之处,并在心理上将其定位为“自己人”,提高了传播者的影响力
④晕轮效应:指受传者在接受活动中将认知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方面去的接受倾向,从而得出全部好或全部坏的整体印象
⑤投射效应:当受传者处于相对封闭状态,而接受对象本身又具有模糊、含混、多义的特点,受传者往往以自己的特性与心理为依据来理解和推断传播内容的涵义
如何控制企业施工中的材料成本 篇6
关键词:施工企业 材料 成本控制
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行业竞争也愈来愈激烈。施工企业的施工成本包括多个方面,其中材料成本约占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因此,如果企业想要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的基础上,科学降低成本,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控制材料的成本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1、材料成本控制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1.1、盲目采购使成本偏高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采购不合理而导致的成本增加现象严重。一部分项目负责人只把成本控制的责任交给某部门,而不是统筹规划。许多采购人员成本控制的意识也很淡薄,不了解市场动态就盲目采购。除此之外,部分企业还缺少长期的战略性合作伙伴,他们的供应商往往是临时性的,有些甚至是“关系户”,材料质量不过关或偷工减料的现象时有发生。
1.2、材料耗损造成成本增加
除材料购买不当外,材料运输、贮存和使用过程中造成的耗损也对材料成本增加有很大影响。从材料购买回来到投入使用,有许多出现疏漏的可能。有些施工人员不能严格执行领料用料的制度,工作程序不规范:材料入库时验收不认真,出现材料不全、质量不过关等问题;材料出库审批不严格,有中饱私囊现象;材料出库后在工地内随意堆放,看守不力,频频丢失,给企业造成损失;剩余材料无回收,浪费时有发生。
1.3、末期施工材料浪费严重
越是到施工的后期阶段,材料浪费的现象越严重。因为工期即将截止,进程基本结束,部分施工人员精神懈怠,监管松懈,各种问题更易发生。而且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原因导致的施工线增长的问题,这就造成了材料和资金的周转困难。种种问题接踵而至,给企业的利润带来很大不利影响。
2、企业施工材料成本控制的方法
2.1、采用合理的采购策略
合理的采购策略能够顺利高效实行的前提是要对企业施工人员进行统一而全面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成本意识,增强企业荣誉感。在此之后,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还也有多个层面的实施细节,如市场调研、价格控制、数量估计、加强管理等。在市场调研方面,市场价格及货源质量水平的调查是重点问题,了解有关供应商的信用水平、物资价格、供应能力和售后服务等情况是十分必要的。关于价格控制,可采用企业招标的模式,进行比价采购,定价采购、限价采购等采购方式,不仅能够降低购买成本,节省开支;还可在少量购买时保证价格仍然低廉[1]。还可与某一合适商家形成长效合作机制,这样既可满足长期优惠、原料供应充足等希望,又可杜绝“不透明”的走关系现象。而在数量的统计方面,则要求工作人员及时制定物资采购计划,并在通过审核批准后,即刻进行采购。这样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杜绝盲目采购的现象,避免物资的积压,降低采购成本。除此之外,尽量减少采购的中间环节、建立健全的限额供料制度和加强对材料质量的控制等方式也是控制材料采购成本的有效方式。
2.2、加强材料贮存和使用的管理
前文提到,材料运输、贮存和使用过程中造成的耗损也对材料成本增加有很大影响。材料购入之后,首先涉及的是材料运输问题。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运输线路,合理减少材料中转环节装卸次数,缩短运距等都是有效控制施工过程中材料成本的有效措施。材料入库时,对其质量和数量的检查审核也很重要。入库的材料一定要有质量合格证,在进料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质量验收的标准,对于不能达到要求的材料和因运输条件受限而损害的材料要马上和供货商协商调节,避免出现不该有的损失。材料入库后,严格按照工程进度情况安排进料贮存,不得无计划地随意贮存,争取直达现场,保证供货时间。在材料的使用方面,更应重视起来。在施工现场进行切实有效的防盗工作,有序巡查,禁止可疑人物入内,并在施工完毕后,将小型器械及一应材料及时退入库房。并且要实行限额供料制度,加强现场材料消耗的管理。这意味着物资部门要严格实行限额领料制度,督促取料人员登记姓名组别,并注明取料种类和数量。还要制定合理的回收利用制度,如必要可以设置临时岗位,做到边施工边清理,充分利用废料。
2.3、强化施工环节控制,完善责任制
面对工程末期的严重浪费现象,应强化施工环节控制,完善责任制。可在工程的施工部门在签发工程任务书时,签发两份,一份下达到施工队,另一份交发料仓库,作为领料和发料凭证。而当工期需延长,必须补办相应手续时,应提前申请,做好准备,打好提前量,避免时间的无谓浪费。而缩短材料周转时间,就等于节约了材料和资金。还要常常进行材料成本的分析与核算,最好可以定期召开会议,着重分析材料的使用情况,核实出库材料数量,检查材料使用记录,核算当月材料成本[2]。除此之外,完善责任体系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企业需明确规定各部门具体职责和要求,做到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且必须严肃指出控制材料成本不仅仅是某一部门的责任,这也与其他部门息息相关,他们也不可以忽视,也要尽职尽责,通力合作。只有各部门之间配合紧密,全体人员齐心合力,才能控制好材料的成本。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尽管控制材料成本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但也并非无法企及。如果企业在加强施工人员成本意识教育的基础上,在调研,策划,监管,奖惩等多方面下功夫,严格执行各项计划与规章制度,对材料成本的有效控制便不难实现。当一个企业实现了对材料成本的控制,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施工成本的控制,利润的激增必将使其享有更大优势,在市场中占据更广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友成.工程建造企业材料成本的柔性控制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2(11):169-171.
企业材料核算相关问题的探讨 篇7
对于企业来说, 材料核算是成本核算的基础性工作, 企业运行过程中需要消耗的各种材料品种规格繁多, 如果不能及时对其进行清算和合计, 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运转效率, 并且对材料核算的不及时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损失 (如延误生产进度, 影响发单日期等) , 而且很可能给企业带来一系列间接损失 (如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性降低和企业商誉的损毁) 。此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所需各种材料的价格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 及时掌握企业材料的使用和损耗情况, 可以降低因市场价格变动而带来的采购成本突增。因此, 对企业材料核算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深入研究和分析当前企业材料核算存在的问题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意义重大。
二、材料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一) 缺乏完善的物资采购计划和保证体系
在以往的管理模式中, 物资采购计划是由供应部门依据生产部门的需求编制, 然后交由供货单位供货。在供货单位的选择上, 往往因为材料采购的不透明度, 而牺牲了企业的利益。企业要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就应针对物资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以修改,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 企业应根据生产作业计划安排情况, 编制物资采购计划, 采购计划编制内容应包括数量、规格型号和质量技术指标。采购价格可通过询价、议价和招标的方式最终确定, 招标、议标时, 需有单位纪监、审计和财务部门人员参加。规范采购行为, 有效降低采购成本。
(二) 资金运转缓慢, 周转率低
生产经营企业目前普遍存在流动资金周转缓慢的问题, 如何提高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率, 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过多的现金采购, 并非是企业兴旺的标志, 相反会使企业背上资信的包袱。因此, 企业在与供应商签订供货合同时, 可选用赊购的交易方式向供应商进行自然性融资, 通过此举, 减轻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压力, 进而达到合理举债、自然融资的目的。
(三) 材料的回收复用率低
材料在投入生产后, 费用在当月生产成本中就已体现。但是有的材料一经使用就不可再生, 而有的材料并非经过使用就已消耗殆尽, 而是可以重复使用的, 如一些大型材料和专用工具。企业加强对材料的回收复用, 不但可以节约人力和物力资源, 对降低产品成本亦具有重要作用。
三、完善企业材料核算的一些具体措施和方法
(一) 明确材料的立帐和分类
企业材料核算部门首先要明确材料的分类。一般情况下, 原材料是包括原料及主要材料, 辅助材料, 外购件, 修理用备件等;燃料包括煤、汽油等固、液、气体燃料;此外还有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根据这些原材料、燃料的用途和材料性能分成若干个仓库保管。对于各个仓库中的材料, 必须设立详细的材料明细分类帐, 并按其规格、型号等编号顺序排列。材料明细分类账由材料仓库和财务部门共同使用, 这套帐是三级明细分类帐, 既有数量, 又有金额。另外在财务部门还设有总账和二级明细账, 在仓库设保管卡, 材料帐所反映的“金额”受总账和二级明细账统驭;材料帐所反映的数量统驭保管卡, 保管卡反映实物数量。
(二) 严格进行出入库单据的填制工作
“购料入库单”一式四联 (存根联、结算联、仓库记帐联、财务记帐联) , 对单据中所列的材料分类、入库日期、入库单据编号、收料仓库、供应单位及材料名称、材料编号或规格、单位、数量、金额等项目应如实填写。还要严格划分出入库材料的类别, 同一张入库单上的材料必须是同一类别的。这样可方便登帐工作。领料单一式三联 (存根联、仓库记帐联、财务记帐联) , 领料单要将领料单位、领料日期、料单编号及材料名称、单位、数量等信息填写清楚。另外还有材料销售处理单, 临时入库单, 委托加工材料出、入库单等, 要求基本同上。
(三) 科学划分料单的核算期限
在生产企业中, 为了正确计算各月产品成本, 划分各个月份的费用界限, 一般将上月25日至本月24日设定为一个材料核算期间。在日常核算中, 仓库保管员需要将本月核算料单在每次收、发料后夹入相关的材料明细帐中, 财务部门将本月核算范围的“购料入库单”和“材料销售处理单”等单据在结算后做相应材料科目的会计凭证;建立相应的财务监督制度, 要求有关人员在各月核算截止日期之前将有关单据送交财务部门和仓库保管员。如有特殊情况或工作失误造成双方进帐月份不一致的可在调节表中调整。
(四) 做好材料明细分类账的核算
材料明细分类核算分二个阶段进行。首先, 仓库保管员根据材料帐中夹存的各种收发材料的单据, 在材料帐上登记数量 (先收入、后发出) 并结出数量余额。同时在明细账的摘要栏注明单据的编号, 以便日后查帐之用。帐页中夹附的单据一式二联, 一联为仓库记帐联, 一联为财务记帐联。仓库记帐联由仓库保管员登记完数量后抽出收存, 财务记账联仍夹在原来帐页中交财务部门材料稽核员。财务部门负责材料明细账的金额核算工作, 同时对供应部门核算的材料数量起复核、监督作用, 以保证材料核算工作的真实、准确。第二阶段, 财务稽核员根据帐中夹存的料单先进行材料帐收入栏金额的登记, 然后进行每张支出单据的金额计算, 如果是销售材料处理单, 只把单据上的金额登帐就可以了。将计算的金额登在明细账支出栏和领料单上, 并结出该帐页的结余金额。这一页料帐即算核算完毕。一本料账中有发生额的各页都核算完毕后, 将每一页余额相加得出一本材料帐的余额结余, 并算出该本材料帐全部入库单、出库单的金额合计, 按“上期结余金额+本期收入发生额总额-本期支出发生额总额=本期结余金额”的方法进行验算。正确后, 一本材料明细账即告核算完成。将全部材料明细账登帐完毕后, 将其收入、支出及余额总合计按前述方法验算。
参考文献
[1]、岳娟.对材料核算有关问题的分析与探索[J].煤矿现代化, 2005 (04)
[2]、秦孝林.论原材料核算[J].会计之友, 2006 (06)
[3]、张岩.工程材料核算方法的实施与应用[J].广东科技, 2006 (10)
关于企业材料核算管理问题探讨 篇8
(一) 加强材料核算是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要求。
每个企业都要在复杂的环境中从事复杂的生产活动, 消耗大量的材料, 这些环境包括政策法规环境、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目前的市场环境充满了竞争, 市场存在许多经营规模、方式和管理水平相近的企业, 如果大量生产资料闲置、材料搁置或无谓消耗, 都会加大企业资金的占有率, 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运行, 从而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 加强材料核算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 许多企业材料核算都是短期行为, 并没有系统开展。等企业发展到了成熟期, 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则转向内部管理, 美国著名教授库柏和斯拉莫特认为:“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运用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来同时达到降低成本和加强战略位置的目的。”成本核算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一环, 而材料核算则是成本核算的重中之重。
(三) 加强材料管理核算是管理、用好流动资金的重要环节。
流动资金占用情况可以很好的反映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情况, 企业要想增加经济效益,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就要科学管理好流动资金, 在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的情况下, 尽可能少的占用流动资金, 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更顺畅高效的流动, 以创造更多的利润。
(四) 加强材料管理核算是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途径。
现代工业生产中, 一般工业产品的成本大部分由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等材料物资费用构成。在一些生产周期短、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企业里, 材料费用甚至占产品总成本的80%左右, 由此可见, 合理节约使用材料是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
二、企业材料核算中常见的问题
(一) 材料管理制度不健全, 工作程序不规范。
生产企业对材料的使用量大、品种多, 容易出现工作程序不规范, 或不严格按照工作流程操作的情况。为此, 企业必须创健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 对各个环节加以有效控制。
(二) 材料核算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只是注重财务核算的材料账与材料部门的台账要符合, 却忽视了进行实地盘点, 没有做到账实相符。二是不按目标成本控制方法对材料进行核算, 项目经理一般只是注重技术部分的管理而忽视其它部分的管理, 项目材料人员更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为财务人员核算实际成本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也加大了工作量。三是财务人员在材料核算时发现问题消极应对, 不能坚持原则, 没有抵制违反公司材料管理制度的行为。四是财务人员在审核购货合同、财货发票、验收单、购货清单和领料单时粗心大意, 人为造成材料票据不符合制度规定, 造成材料核算不实。
(三) 验收把关不严。
材料在入库时, 验收人员应清点数量和发货单, 确保其一致性, 并严格检验质量是否符合合同规定标准, 核对规格和数量, 向供货量索要有关产品合格证。实际上, 不少企业相关人员没有恪守职责, 或因经济利益而怠于查验, 导致材料质量不过关或数量不够, 更甚者倒卖单位材料, 经企业带来经济负担。
(四) 采购环节出现的问题。
一方面, 材料部门内部分工职责不明确, 很多企业材料的收、发、存均由同一个人负责, 为材料管理的舞弊行为慈生了温床。另一方面, 在材料采购前不做采购预算, 无计划或无要求随便采购, 造成材料浪费, 也引起企业资产的不必要流失。
三、加强材料核算管理的几点措施
(一) 建立健全各种核算管理制度。
所谓材料核算就是用货币或实物数量形式, 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 对建筑企业材料管理工作中的申请、采购、供应、储备、消耗等项业务经营活动进行记录、计算、控制、监督、分析、考核和比较, 反映经营成果。为了适应公司规模发展需要, 促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实现效益最大化, 特别制定了《材料核算管理制度》, 使材料核算的原则贯穿于材料供应和使用的全过程, 里面祥细规定了物资计划管理、物资采购管理和财料款的结算等方面, 大家应严重遵守并执行。此外, 还要明确各部门、各类人员以及基层班组的经济责任, 制定材料申请、计划、采购、保管、收发、使用的办法和核算程序, 把各项经济责任落实到部门、专业人员和班组。
(二) 加强材料采购环节管理。
首先, 企业在进行材料采购前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 根据检修等部门的实际需求以及材料市场情况确定科学的库存量制定计划, 之后采取科学的采购方式, 如公开招标、比质比价、定点采购等方式。其次, 还要做市场调研, 广泛收集物流信息, 掌握贴近市场的信息, 实行价格动态管理, 对物资的价格波动做出正确的判断, 对供货物资实施价格监督, 主要包括物资价格、规格型号、生产厂家、销售方式、联系方法、配送情况、供求平衡等。最后, 对质量好、价格廉、供货及时、服务周到、信誉好的供货单位, 可与之签订长期供货合同, 采购资金亦向其倾斜, 同时对其实施动态管理, 坚持优胜劣汰, 使企业既有满足生需要的、价廉料好的、相对稳定的供货渠道, 又不一锤子定音, 一棵树上吊死, 使供货单位和供货渠道得以不断优化。
(三) 严格材料保管和领用管理。
企业应根据销售计划、生产采购资金筹措等制定仓储计划, 合理确定库存存量的结构和数量, 并加强日常管理, 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存货。可全面推行限额领科, 生产车间领料必须由生产技术部门根据有关单位耗料定额给车间签发限额领料单, 仓库严格按限额用量发料, 财务据限额用料计算生产成本、考核生产车间, 坚决杜绝长料短用、大料小用、优料劣用、无定额超用、无专案冒用等浪费发生, 同时要从严控制非生性用料, 做到料尽其利, 事尽其益。还要加强材料使用领用管理, 杜绝浪费, 企业应对各部门的材料领用情况、材料类别消耗情况实行跟踪管理, 与预算比对, 严格执行预算, 还可加强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 对于企业运行维护生产中产生的边角料可以进行适当处理, 尽量做到物善其用, 从点滴要效益。
(四) 在材料进厂时质检部门应进行材料质检分析, 检验材料的数量、品种、规格和采购计划是否相符, 合格后方可正式人库。
材料采购进厂时进人库房登记, 大批量的购进材料按程序取样, 在材料检验部门经过检验合格后开具质检分析报告, 物资保管部门签收由采购部门开具的入库单, 材料才正式入库登记台账。如果材料检验不合格, 就由采购部门办理退货出库手续, 并到财务部门办理购进材料退回的结算。目前市场上各种材料的供应都很充足, 市场价格波动大, 而且技术上更新很快, 传统的积压库存模式已不适应企业发展。材料核算管理要根据实际情况拟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库存制度, 如对某些材料实行当前比较流行的零库存制度, 理念先行, 储备创新, 大金额的材料如备品备件实行联合储备, 超市储备, 另外材料积压及时处置等等。
(五) 在对库存材料管理中, 财务部门应和物资保管部门协作做好材料的盘点工作, 做到账实相符, 尤其是物资保管部门应掌握最新的存货数据, 为采购材料提供根据, 为生产投料做好准备。
通过核对可及时了解材料使用状况, 通过材料核算加强对材料的管理工作, 并对材料收、发、存、稽核监督, 为以后材料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最终控制材料成本, 提高企业竞争力。及时清查出账实不附原因, 以便对发生的正、负量差按会计制度规定及时作出处理, 保持帐帐相符、帐物相符, 搞实库存。
(六) 正确处理暂估材料, 使财务总帐与仓库明细帐始终保持帐帐相符和严密的勾稽关系。
所谓暂估材料就是采购进来的材料, 仓库已验收入库, 而销售单位的发票未到, 或仍在采购人员的手未向财务报销, 这种财务未报销付款, 而仓库已验收入库的材料谓之暂估材料。
(七) 杜绝发生在途材料。
所谓在途材料就是财务对采购材料的发票已报销付款, 而实际材料未进厂入库, 此谓之在途材料。市场经济在材料买卖领域的实践深刻而生动地告诉我们, 在途材料是导致企业大量材料丢失的“黑洞”, 在途到後来往往是“途”而不归, 最後财务上只好将已报销了的材料采购费用作坏帐处理, 或以全部列入成本了之。企业应严把材料采购费用报销关, 杜绝发生在途材料。
摘要:在生产企业中, 材料种类多则可达到上千种, 其价值更是占单位资产总量的大部分, 材料成本也是生产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约占企业生产总成本的70%左右。由此可见, 企业材料管理与核算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加强材料的核算和管理对提高物资管理水平, 加快资金周转, 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增加企业经济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 就必须要以强化材料的管理与核算为核心, 规范材料核算, 对其纳入计算机网络管理, 构建物资网络信息平台, 实现数据共享, 减少重复劳动、降低管理费用, 提高物资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材料核算,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煤炭企业材料管控之我见 篇9
煤炭企业高投入低效益的生产模式, 制约着企业的竞争和发展。随着近几年煤炭生产总量过大, 社会库存居高不下, 煤炭价格持续走低, 致使煤炭企业经营困难, 步履维艰。要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 成本管理与控制是煤炭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在企业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煤炭企业绝大部分属于地下井工开采, 成本构成复杂且变化大, 与其他产品相比, 具有它独有的特性, 要增强煤炭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提高其盈利能力, 需要充分认清成本管理现状, 只有实施成本管理改革创新, 运用先进的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成本管理的变革, 加强成本管理, 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 促进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提高经济实力。煤炭生产诸多的成本中材料成本占相当大的比重, 如何加强井下材料成本管理达到降低生产成本, 这关系到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未来的发展, 材料成本管控越来越突出的摆在煤炭企业的面前。
二、构建与实施煤炭企业材料管控体系
近年来, 笔者所在矿井面临生产系统日益复杂、生产条件越来越差、开采成本逐渐提高等实际状况, 在这种条件下面对如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煤炭企业应从成本管理入手, 对采煤材料成本实施重点管理, 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法, 强化控制手段和措施,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达到降低采煤材料新品投入, 降低煤炭企业材料成本及原煤制造成本, 是降低材料成本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降低材料消耗, 要对井下材料的审批、消耗、现场使用情况进行系统管控, 在生产性材料费用的使用上如何降低材料成本做文章, 把降低材料成本作为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加强材料精细化管理, 实施一系列井下材料成本管控措施, 全面改善矿井开采煤成本居高不下的局面, 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 材料审批管控
煤矿生产使用材料品种繁多, 生产用的主要材料包括:锚网支护材料、钢材、管路、木材、水泥预制品等;辅助材料包括:钻头、钻杆、螺丝、胶管、油脂等;还有一些是可公私两用材料如:电锤、三轮车、电钻、照明灯等。在材料审批环节中, 要制定“两定一限”即定订额、定用途、限制领用数量, 并根据材料的不同用途制定按审批权限逐级审批制度, 精细化管理, 做到在保证生产的前提下, 杜绝浪费, 物尽其用。
1.制定材料消耗定额。煤矿生产的特殊性质, 必然造成其所消耗的材料品种复杂繁多, 而且因地质条件、设备状况、运量等因素不同使其材料消耗量变化很大, 这给材料定额制定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为了保证材料消耗定额制定科学合理并便于实施, 要做到统一协调, 召集计划科、经营管理办公室、调度室、技术科、物管科、生产区队等有关科室和区队的管理人员深入井下, 对各种情况下的材料消耗进行分析, 确保在安全生产及工程质量的前提下, 结合现场实际提供定额制定的有力依据, 制定了《东庞矿定额手册》, 每月根据给各单位下达的作业计划量, 结合工作量定额给各单位下达当月消耗资金限额, 从而达到管理先进、消耗合理, 不浪费。
2.制定材料计划的申报与审批手续。 (1) 月度材料使用计划。井下每月生产使用的各种材料品种多, 数量大, 做好各种材料的使用计划, 以全面预算软件为平台, 以《东庞矿定额手册》为依据, 细化材料计划的制定, 全矿各基层单位每月由主管经营的副职与材料员, 根据矿下达的月度生产作业计划, 编制本月度材料需用计划。 (2) 大型材料计划。对大型材料实施重点管理, 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法, 强化控制手段和措施,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达到降低大型材料新品投入的目的, 大幅降低煤炭企业材料成本及原煤制造成本。大型材料是指生产必须使用, 投入量较大, 价格较高的材料, 主要包括:轻重轨、单体、各型钢材、风水管路等, 这些材料的特点是: (1) 数量大, 金额高; (2) 具有不确定性; (3) 使用的不均衡性; (4) 管理难度大。针对这些大型材料特点, 使用单位必须申报大型材料使用计划, 由经营管理办公室统一编制计划, 组织、协调供货。 (3) 临时工程用料计划。临时工程如临时做基础、峒室、挑顶、维修巷道等工程, 由施工单位拿技术科设计通知单, 经主管矿领导签字后到经营管理办公室申报临时计划用料。 (4) 追加计划申报。由于生产计划变动, 生产单位需要追加计划及资金经主管矿领导签字后, 五万元以下经总会计师签字审批, 五万元以上必须经矿长审批后, 报经营管理办公室审核计划追加资金并备档, 由分管部门负责在季度指标内调整使用, 原则上不允许月度使用材料费用超过季度计划材料费用。
(二) 材料消耗过程管控
材料消耗的过程控制是煤矿材料消耗的关键环节, 过程控制包括材料的审批、领用、发放、考核等环节。在材料消耗管理中, 提高责任意识, 以技术优势促进材料管理, 盯牢材料预算, 严把材料预算、领用和使用关。做到全盘调控, 审批领用材料计划时, 应先清查使用库存材料及复用回收材料, 确需新增的要合理安排, 严格控制材料消耗。
1.建立材料消耗月度考核制度。建立月度材料考核是材料管理当中的重要环节, 严格材料实际消耗的考核。经营管理办公室每月底与生产单位一起清点已使用材料和存料, 开掘巷道锚网支护材料按巷道实际掘进米数, 综采单位按实际完成产量, 依据《东庞矿定额手册》进行考核, 辅助单位按月度材料费定额执行。严格落实材料考核奖罚制度, 超出或节约的定额资金按节超的30%进行奖罚, 技术科要积极推行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 合理优化支护参数, 降低巷道支护设计成本, 达到安全、经济的目的, 对在巷道支护进行优化中作出贡献的项目可进行奖励。
2.建立材料消耗月度分析制度。完善材料成本分析, 材料成本2分0析15是材年料第管9理期当中中重旬要刊组成部分, 把分析内容扩大到生产时经营领代域 (的总全第过6程0, 0把期分) 析重点放在考核材料成本计划执行情况T, i开m展e材s料成本效益分析, 实现经济效益最优化。在分析时间上增强时效性, 经营管理办公室每月根据当月材料消耗情况编写材料消耗分析, 对当月生产材料消耗全过程中出现的由于使用不当、产品质量、地质条件变化等情况造成材料消耗增加, 客观的进行分析并找出原因, 为今后的更科学有效的管理提供依据。
3.建立材料消耗台账管理制度。材料领用消耗过程中推行精细化管理, 改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 在材料使用过程中对特殊材料的领用实行台账管理。建立《单体领用管理台账》、《低耗设备领用管理》、《材料交接台账》、《回采材料回收管理台账》等, 台账管理的建立使材料消耗控制更加清晰明了。
(三) 材料现场管控
材料消耗使用归根结底还是由人在使用, 在材料的现场使用当金中, 由融于人员素质不高容易出现浪费现象, 首先强化N基O层.区9队, 20和1材5Fi料n员an成c本e意识教育。增强区队领导 (和C基u层m材ul料at员iv自e觉ty参N与O材.料60管0理) 的主动性, 杜绝材料人情化, 使他们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 增强材料管理水平, 增强抓好材料管理的自觉性。摒除过去那些只注重产量进尺, 注重个人工作量, 从不合计材料消耗的错误做法。
制定井下主辅材料现场管理办法, 依据办法全面规范井下使用的主要材料、辅助材料、配件及其他专项材料在领用、发放、现场使用各环节的管理标准, 以合理投入, 降低损耗, 达到节约材料消耗目的。
企业原材料成本控制刍议 篇10
(一) 影响原材料采购成本的因素
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原材料成本的高低, 影响原材料成本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 采购前期费用。一般而言, 一旦企业生产计划要求的原材料供应计划确定以后, 采购部门就会着手开始采购活动, 采购的前期工作包括市场调查、质量评审、信用评估、见面洽谈以及派出人员现场调访等, 这些工作都会发生费用, 这个方面如果控制不好, 就会出现信息失真、质量不佳、差旅费用过高等问题。
其二, 采购价格。采购价格包括买价、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和按规定应计入成本的税金以及其他费用等, 其直接决定了原材料的采购成本。一定量的产品, 最终所需的原材料数量是一定的, 因此采购价格的高低, 极大地影响了产品成本。采购活动中经常出现的价格差异, 关键是供应者与采购者的市场信息不对称所致, 供应者凭借较为充分的相关信息, 常常占据较大的优势。
其三, 采购批量。企业生产宏观的连续性和微观的周期性, 决定了企业持续而且成批量采购, 采购次数越频繁, 储备资金越低, 资金周转率越高, 但采购前期费用和采购价格就会越高。
其四, 质量特性。不同产品所用的原材料质量等级不同, 同一产品不同部位使用的原材料质量等级也不同,
(二) 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措施
具体包括:
其一, 掌握原材料资源及全球生产布局。要广泛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介载体, 迅速而有效地发布和查询市场信息, 既可减少前期费用, 又可以充分掌握市场信息。并且预算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 对生产工艺流程及设备运行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 掌握设备维修、备件消耗情况及生产耗用材料情况, 进而做出科学合理的原材料采购计划。
其二, 健全原材料采购内部控制制度, 通过招标采购, 将隐蔽的权力公开化, 将集中的权力分散化, 利用不同供应者之间的竞争, 可以极大地扭转劣势, 并从中获取价格利益。
其三, 根据企业规模、产品数量、质量特性等因素确定经济采购批量, 寻找综合成本最低点。具体方法包括: (1) 集中采购——采购规模优势更大化; (2) 联合采购——中小企业联合抵御风险, 跨企业的联合采购不失为一种降低成本的方法。在可能的情况下, 中小企业可以考虑组织或加入采购联盟。中小企业如果在原材料采购上联合起来, 就可以增加防范风险的能力; (3) 第三方采购, 即企业将产品或服务采购外包给第三方公司。国外的经验表明, 与企业自己进行采购相比, 第三方采购往往可以提供更多的价值和购买经验, 可以帮助企业更专注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其四, 节省采购仓储和运输费用。为了降低成本, 可以实行企业零库存, 节省仓储费用;在运输方面, 可租用距离客户近、规模大的仓库, 一次性运输到库, 减少多次运输造成的高费用。
其五, 根据原材料的重要程度, 将原材料分为ABC三种类型。A类原材料品种占全部原材料的10%~15%, 资金占原材料总额的75%左右, 实行重点管理, 如生铁、废钢、焦炭等。B类原材料为一般原材料, 品种占全部原材料的20%~30%, 资金占全部原材料总额的15%左右, 适当控制, 实行日常管理, 如日常生产消耗用材料等。C类原材料品种占全部原材料的60%~65%, 资金占原材料总额的10%左右, 进行一般管理, 如办公用品、劳保用品等随时都可以采购。通过ABC分类后, 抓住重点原材料, 控制一般原材料, 制定出较为合理的原材料采购计划, 从而有效地控制原材料库存, 减少储备资金占用, 加速资金周转。
其六, 拓宽采购管理改革的思路, 适当采用套期保值, 采取期货合约化解风险。另外在实际操作中, 要加强购销沟通, 改善采购管理, 争取购销时间、数量、价格的匹配, 减少公司的经营风险, 提升公司营运管理能力。
其七, 在原材料有规律地涨价情况下, 企业可根据自身条件考虑在原材料价格较低时多购进, 反之就少购进, 避开价格高峰;其八, 利用国家税收政策, 加强保税物资退税方面的工作。
二、原材料使用成本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措施
(一) 影响原材料使用成本的因素
原材料的使用成本从原材料入库后到产成品发出后, 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 影响原材料使用成本的因素主要包括:
其一, 库存量。理想的企业在完善的市场环境中, 本身不需要库存而采取“零库存”, 通过签订适当的合约来约束供应商, 满足自己的原材料需求, 但现实中的不确定因素往往导致无法预料的风险。
其二, 存货计价。原材料的实际成本的核算可以采用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在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 不同的方法对成品成本的影响不同。
其三, 信息滞后性。由于存在市场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和收集手段的局限等问题, 企业决策者和财务核算人员往往得到的是滞后的信息。比如生铁市场价格起伏波动, 由于信息滞后经常造成对价格审计的偏差。
其四, 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造成原材料使用的不必要浪费。余废料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生产技术不过关, 造成的废品率过高, 大大增加了产品的成本。
(二) 降低原材料使用成本的应对措施具体包括:
其一, 按照以销定产、以产定购的指导思想, 合理安排生产作业过程中原材料的库存量, 防止不必要的超储积压或资金沉淀。把库存这个“魔鬼”赶出自己的供应链, 例如有些原材料是本地供应商所生产的, 会根据生产的要求在指定的时间直接送到生产线上去生产。这样, 因为不进入原材料库, 所以保持了很低或接近于“零”的库存, 省去大量的资金占用。
其二, 推行精益生产, 严格杜绝浪费。全面推行精益生产, 把精益管理落实到生产的每个环节, 健全原材料使用的内部控制制度, 对原材料的领用制定严格的标准成本, 杜绝一切浪费。通过余料套裁或废料改用可有效提高原材料利用率, 从而降低产品成本。
其三, 正确考核经营成果, 对原材料的计价采用分类法, 真实核算原材料成本。
其四, 建立行之有效的原材料考评机制。一要落实到人, 各项原材料消耗成本要通过考核奖罚落实到个人, 要与个人的经济收入挂钩考核, 二要让员工真正认识到, 浪费了原材料就是浪费了自己的工资。使员工对生产用料标准明确、数量清楚、心中有数、先算后领、计划用料、由过去的“用了算”变为“算着用”。
其五, 要求采购人员和财务人员配合, 将成本信息在丧失其对决策的影响之前提供给信息使用者, 以便在最有利的时机进行采购与使用, 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其六, 提高产品附加值, 不断推出新品, 以新产品的高价格来转移原材料带来的成本上涨。加大产品开发力度, 增加高附加值产品比例, 加快产品结构调整。
其七, 加强设备维护、提高操作水平、优化原料配比来降低成本耗损等。
其八, 结合企业自身情况, 在不影响或降低产品功能的前提下, 企业选择原材料要考虑多样化, 寻找代用品。
其九, 建立供应链预警机制, 追求共赢。
在原材料涨价的背后, 也许潜伏着国内生产格局新的调整和洗牌。谁能使产品的相对成本下降, 谁就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降低企业成本水平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企业在原材料采购与使用成本控制上确实还存在很大的空间。虽然企业可采取的应对措施很多, 但一定要掌握行业的技术动向, 要跟上行业的发展研究和生产动向, 逐步建立一个及时、高效、完备的重要原材料采购、使用的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机制, 增强市场风险意识, 积极探索财务管理方法, 达到对原材料采购与使用的合理控制。
参考文献
康得新:高分子材料龙头企业探秘 篇11
探究企业
业绩持续高增长
作为国内预涂膜和光学膜的龙头企业,康得新以先进高分子材料为核心,建立了新兴材料产业、3D智能显示信息产业、新能源电动车三大业务板块。
数据显示,2014年康得新全年营业总收入达到52亿元,同比增长63%,营业利润11.5亿元,同比增长57.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亿元,同比增长51.8%。公司收入和净利润逐年增长,2010-2014年营业收入从5.24亿元增加到52.08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77.6%;净利润从0.70亿元增加到10.03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94.6%。
据悉,康得新主营业务为预涂膜及覆膜机产品,并成为国内乃至世界预涂膜行业的龙头企业。就在经历了传统业务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康得新于2011年进入更为高端的光学膜领域,经过几年的积累和研发后,如今的康得新已经成功打造了预涂膜之外的另一大业务板块——光学膜。
据记者了解,康得新已于2013年在张家港建成年产2亿平方米光学薄膜工厂,如今康得新光学膜产能达到2.4亿平方米,成为了国内第一家光学膜全产业链大规模生产制造企业。近几年,光学膜业务占公司收入和利润的比例持续提升。2014年上半年,光学膜业务占公司收入和毛利润的比例分别为67.7%和70.4%;2012~2015年光学膜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50%。这标志着康得新光学膜业务已经步入正轨,成为企业营收的重要支柱,也成为康得新的新增长点。
2013年9月公司宣布进入汽车窗膜领域。而现在,公司已成为我国唯一一家进入世界汽车窗膜7家生产俱乐部的成员之一,目前其生产的KDX车膜产品已经与国内与10多家整车厂、200多家4S店、2000多家线下店有合作,业内人士预计其将在未来1亿平方米车膜市场份额中占近40%份额。
价格优势明显
众所周知,光学薄膜是光在传播路径过程中,附着在光学器件表面上薄而均匀的介质膜层,通过分层介质膜层的反射、透(折)射和偏振等特性,以达到各领域所需要的各特殊形态的光。随着LED液晶电视渗透率提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出货量的增大以及我国大陆多条面板生产线的逐步投产,将相应拉动市场对于光学膜的需求。
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由于光学膜产业集中度较高,目前80%以上的市场份额由国外巨头占据,而国内企业由于大部分采用国产聚酯切片为原料,具有价格优势。据权威信息显示,由于康得新光学膜直接销售给国内背光模组企业,省去关税等费用,且成本低于进口企业8%~10%,所以已成为三星、LG、友达、分众传媒、韩国联合钢铁、印度乌塔姆镀锌钢等大型光学膜用户的选择。
打造裸眼3D产业生态链
近年来,康得新通过收购介入裸眼3D智能显示和内容播放领域,目前,公司拥有裸眼3D类800余项专利。康得新以裸眼3D的产业生态链思路着手,软件与硬件全面覆盖,推出的一站式KDX智能高清裸眼3D显示解决方案,形成了手机、平板、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等全系列终端显示应用,能够提供3D视频播放、高清3D图片欣赏与拍摄、3D游戏、人眼追踪伺服以及3D景深调节等系统功能。
在硬件端,康得新研发的裸眼3D电视已成功亮相今年5月上海2015首届CES亚洲消费电子展。今年,康得新先后与飞利浦、长虹和联想战略合作,将陆续推出“长虹X6高清裸眼3D智能手机”、“联想智能高清裸眼3D电视”。7月15日公司公告,将参与上海行悦信息科技的非公开发行,后者为中国最大的连锁酒店互动电视平台运营商,预计未来三年在全国的连锁酒店市场覆盖率将达到50%以上,康得新此举旨在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数字多媒体平台运营公司。
此外,在软件端,康得新于5月12日公告设立“东方视界科技有限公司”,将专注于建设3D业务中面向包括电视、手机、PAD及PC端的门户及广告业务,这将进一步提升公司在3D文化产业内的龙头地位。
布局碳纤维产业链未来发展可期
公司另一个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是新概念新能源汽车,公司与控股股东康得集团共同合作,已经完成了产业技术生态链布局。公司以显示光学膜、装饰膜、隔热窗膜、智慧窗膜、低阻值ITO膜、碳纤维材料技术为基础,通过产业布局延伸,发展了智能触控显示屏、3D显示屏、智能化操作系统,设立张家港碳纤维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合作设立康得新欧洲碳纤维研究中心,与德国雷丁公司合资设立汽车轻量化设计中心,与宝马公司、雷丁公司、慕尼黑工业大学及设备厂商共同合作,积极推进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基地的建设。
据统计,预计2014年全球碳纤维总需求5万吨,伴随着世界碳纤维电动汽车带动的市场应用,预计2018年全球碳纤维的需求将达到8万吨。随着全球新能源电动车的快速发展,使得全球碳纤维的产能未来三年缺口60%。公司涉足高性能碳纤维和碳纤维复合材料领域,又与北汽投资合作,在碳纤维、新材料和新能源电动车的产业内强强联合,随着碳纤维电动汽车的轻量化进程的推进,未来碳纤维业务市场空间巨大。
券商评价
申万宏源:国际高分子复合材料龙头企业,维持“买入”评级。前期在市场较为波动时,公司提出了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并且杠杆比例高达1:7,彰显出公司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极大信心。并且传统行业空间巨大,未来将打造光学膜产业链的工业4.0,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碳纤维复合材料建设及企业经营方面能引入互联网理念,打造具有互联网基因的新材料基地。维持2015-2017年盈利预测每股收益分别为0.99元、1.26元、1.67元,目前股价分别对应2015-2017年28/22/17倍PE,维持“买入”评级。
招商证券:投资连锁酒店智能多媒体系统运营商,布局谋长远。公司拟投资2664万元参与新三板公司上海行悦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代码:430357)定向增发,获得3.15%股权。行悦信息为中国最大的连锁酒店智能互动平台运营商,2014年收入为7020万元,净利润为1088 万元。此次入股,有助于扩大公司智能高清裸眼3D和大屏触控显示技术产品的市场推广应用,促进长期发展。
风险提示:市场开发风险;项目延迟风险;毛利率下滑风险。
安信证券:三大板块快速发展,高杠杆员工持股计划彰显信心,维持买入-A评级,目标价50元:我们认为公司成长空间应当重估,公司在光学膜、碳纤维、石墨烯等项目未来均是百亿空间,3D产业成型后盈利空间也在百亿元,预计每个产业的成功搭建和整合并购都能带来千亿市值、总市值500亿美元的空间。预计公司2015-2016年EPS分别为1.07元和1.68元(考虑增发摊薄),维持买入-A的评级,目标价50元。我们横向比较目前化工新材料大市值公司,无论从公司高管的能力、执行力、估值和成长的匹配性还是公司未来产品的空间、稀缺性,都是优先选择的标的。
风险提示:光学膜价格下滑、新项目市场拓展进度低于预期等风险。
高管访谈
《小康·财智》:碳纤维是个很热门的词汇,国内也有很多企业进军碳纤维,康得新的碳纤维项目前景如何?
钟玉(董事长):我觉得我国碳纤维工业和水平跟全球的差距,几乎是四十多年,主要垄断在日本人手里,占据了全球70%。我们跟德国签订合作协议时,得到了中德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之所以得到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因为中国想把德国的技术引入中国,而德国需要中国的投资。所以,我们这个项目,恰恰是符合了这样一些条件。中国碳纤维有更多的公司参与、推动和发展,我觉得是一件好事。我国材料和重型装备一直处于劣势,企业往往通过产品组装来赚取微薄利润。因此康得新希望通过发展高分子复合材料,一方面为企业获取盈利和成长空间,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做一些贡献。
《小康·财智》公司的石墨烯现在已经到了产业化的前沿,石墨烯能带来多大的产业规模?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钟玉:石墨烯的用途是比较广泛的,我们更关注于用于高分子材料里面。石墨烯是要在超级电容、锂电池的正负极材料,用于汽车上,也可以用于导电,柔性显示屏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应该说我们石墨烯做材料,所有的应用领域都会去推进。我认为石墨烯对康得新的业绩支持,应该在2016年会有体现。
石墨烯实际上并不神秘,因为我国在石墨烯的技术水平上和国外相比差距不太大。目前,石墨烯是到了产业化的前沿,但它的问题在于,大家都在前沿上,它面临着共同的问题:首先石墨烯的原料制备,目前的原料制备技术都是用氧化还原的技术及CV技术,这两种技术目前是最成熟的技术,但这两种技术在产业化的应用中都存在巨大的问题。一个问题是成本巨高,另一个问题是会带来很大的污染,使得这个材料不可能得到应用。
全世界在石墨烯的原料制备,和产品开发设备开发都处在不成熟的条件下,大家都在持续努力。因为石墨烯是无可替代的材料,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三年来,我们一直在关注石墨烯,前期做了大量工作,现在可以说我们有些技术已经达到前沿,可以接近产业化了。石墨烯对于我们来讲,这三年还是产业化推进的一个过程,真正走上规模那还是在2016、2017年。
《小康·财智》据了解,膜产业也是公司重点发展的方向。请问在窗膜和3D膜产业上作为企业的掌舵人有哪些想法?
钟玉:窗膜整个进展得不错,主要的功劳是整个团队。汽车窗膜已经实现全面满产了。3D从今年推进的效果来看,有几个要点:第一个要点,3D是康得新推出的引领全球的一个大产业。的确,3D这个产业,我们第一次提出一个3D大产业的概念,我们是从3D的灯箱、3D的展示、3D的包装、3D的个性化制作、3D的文化用品、3D的手机、3D电视、3D内容制作等。在这些领域当中我们在进行全面推进。比如我们也联系了我们在预涂膜领域的全球代理商,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在印刷包装行业,也是面临着文化产品,所以我们在全球推动。现在我们在广告灯箱上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大家在上海主要的几个地铁站都有了,3D灯箱广告,未来大家可能会越来越多的看到。比如我们在裸眼3D的佛像制品,使整个佛像更加栩栩如生。在文化用品方面的应用,包括像出口俄罗斯的油画。3D包装,由法国代理商,在推动奢侈品包括LV等奢侈品的包装上应用。我们和我国著名的手机厂商联合开发的裸眼3D的手机、Pad和电视机,可能在明年会有大的突破。
发电设备企业降低材料成本分析 篇12
控制进货成本
控制原材料进厂价格, 是降低材料成本关键的第一步。在材料采购合同签订之前, 要通过市场调查、招标、实地考察等方式, 了解有关材料的市场价格, 供求形势以及供应商的企业资质、生产能力、商业信誉等。提前整合销售、生产、仓库、财务、技术等各部门的信息, 根据所需材料的品种和数量, 合理确定供应商及采购价格。同时对于一些与本企业长期保持联系的老供应商也要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定期进行重新考察, 采取重点与普遍相结合的办法尽量降低进货价格。我们经分析, 首先抓住占金额比重较大的外购锻件叶片的价格并与供应商进行周密细致的谈判, 使其供货价降到最低。财务部门整理出了近几年来各叶片供应商的价格数据作为参考, 由厂长带队与财务及生产领导组成考察团, 亲附浙江等地进行新老客户的考察, 通过实地考察, 增进了对供应商各方面的了解, 加深了与新老供应商之间的友谊, 成功使一些老供应商降低了部分产品的价格, 仅此一举一年就可为企业节约几百万元的成本。
降低仓储成本
在时间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有些企业对仓储工作的作用和地位仍然缺乏应有的认识, 仓库面积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 仓储设施不到位, 库存物资乱摆乱放等现象, 严重制约着生产的发展, 对产品的成本控制也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比如钢材库, 至今仍在沿用几十年前建造的旧仓库, 不仅面积小, 设施差, 管理工作也跟不上, 有不少材料, 不同的规格、品种相互叠压, 急需的材料找起来很困难。有些缺料是不是真的缺, 也无法判定。而另一些材料积压在库却不知道。因而造成储备资金周转缓慢和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仓储物料的管理也很成问题, 保管员对所管材料很少能进行有效的盘点, 账面材料的数量与实际库存量很难保持一致, 如此等等。
一个企业要想实现高效、快捷的管理, 先期的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扩大与建立新式仓库, 配置完备的货架系统与必要的起重设备, 添置电脑、打印机, 建立供应、生产、财务各部门之间的网络连接, 给保管员及相关人员提供电脑培训等, 已是势在必行。通过以上各种努力最终要达到以最低的价格、最快的速度、最充足的供应、最少的资金占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
提高材料利用率
提高材料利用率的途径有很多, 一般来说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倍尺订货。这主要是指钢材, 对于一些需要量较大的、在工艺上又不适于焊接的长料、大料, 在进行材料订货之前, 要根据生产计划和材料定额, 并依照下料工艺的需要, 进行倍尺订货。从订货开始, 就要想到防止浪费, 提高材料利用率。
二是限额发料。这是一项以管理手段防止浪费原材料的方法。就是由用料单位根据生产计划和材料定额填写领料单, 在经过供应部门计划人员审批后交由仓库发放, 当材料不够用时, 用料单位需写出申请, 说明原因, 经过审批方能再发。
三是套裁下料。这是组织下料工学做“巧裁缝”的方法, 就是根据产品的规格尺寸和不同形状, 在套裁划线的情况下进行下料。其基本原则有二:一个是批量化, 这有利于通盘考虑, 集中下料;一个是优先利用残料和余料, 能用残料和余料时不得用整料。套裁下料是一项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 对提高材料利用率有重要作用。
四是寻找代用材料。这是寻求具有同等功能而价格较低的材料替代原有材料。比如:我厂经设计论证, 决定在一种低温余热发电机组上采用耐冲蚀性能好, 又不致发生铜污染及氨腐蚀的不锈钢管替代冷凝器黄铜管, 大大减轻了机组本体重量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仅此一项措施就可使每台机组的材料成本节省28万多元以上, 仅按目前已生效的三台合同来算, 已可节省开支84万多元。
五是减少废次品损失。加强对生产环节的质量管理, 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废次品, 要完善补废制度, 定期考核, 并与奖惩挂钩, 力促减少废次品损失, 以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中, 提高材料利用率。
六是加强材料检验工作。各种材料入库, 必须进行质量检验, 严把质量关。不合格的材料不得入库和使用, 坚决退回厂家, 不能让任何一种不合格的材料用在产品上, 防止因材料质量问题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推行目标管理
降低材料成本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涉及到技术、供应、质检、生产、财务等多个部门, 可以说上自厂里领导, 下至众多员工, 都有一定关系。要使这项工作协调有序的开展起来, 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推行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 是在企业管理中采用的一项激励技术, 它的基本方法是, 从职工对企业的需要和自我成就出发, 让职工参与制定本企业的工作目标, 通过实行自我管理, 激发职工为实现工作目标而努力。在企业的材料成本工作中推行目标管理, 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
制定先进可行的工作目标。工作目标, 在这里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材料成本管理工作的前进方向和期望达到的理想结果。制定工作目标, 需广泛收集资料, 搞好调查研究, 作好各项准备工作。工作目标必须先进可行, 既不是高不可攀, 又能体现高标准、严要求的精神。在工作目标确定之后, 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落实目标责任, 要按照自上而下层层分解的方法发动下级单位和职工, 把目标责任细分化、具体化, 使各级组织和职工实行“自我管理”, 从而形成目标管理体系。
随着目标层层展开, 实行权利层层下放。目标管理的过程, 亦即责与权相结合的过程。随着目标层层展开, 实现目标所需的权限就必须层层下放, 要造成责权统一的新局面, 使各级干部和相关职工, 都明确在实现总体目标的活动中, 在哪一阶段担负什么任务, 什么时间完成, 看到自己的具体目标在总目标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感到有价值、有乐趣, 有利于激发基层组织和职工为实现总体目标而尽职尽责的主观能动性。
认真组织检察, 定期考核评价。在目标管理实施阶段, 对目标执行情况, 完成进度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 需要经常或定期地抓住两个环节进行检查和考核评价:一个是由各级干部和职工对自己的分管目标经常地进行自查和自我评价;一个是由归口部门负责, 自上而下的逐项对各单位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定期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是目标管理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步骤, 既需与奖惩挂钩, 做到有奖有惩, 奖惩兑现, 又要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指出不足, 找出原因, 这是目标管理从一个循环走向下一个循环与保证目标管理不断向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条件。
【超硬材料企业】推荐阅读:
企业创建材料07-24
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经验材料05-19
耐火材料企业10-12
构建和谐企业材料07-24
企业商会演讲材料08-02
企业贷款的材料10-07
先进建筑企业汇报材料06-19
企业党委工作汇报材料07-16
企业项目汇报材料范文07-23
企业优秀班组事迹材料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