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效能感(精选9篇)
治疗效能感 篇1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 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明显且长时间的心境低落等, 属于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患者多存在情绪消沉、闷闷不乐, 甚至悲痛欲绝、自卑抑郁及悲观厌世, 产生自杀行为等表现, 严重影响患者、患者家属及社会安全[1]。目前, 临床中治疗抑郁症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采用有效的护理措施同样重要, 我院为了分析细致化护理对于抑郁症患者治疗效能感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对收治的抑郁症患者实施了细致化护理, 效果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5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5例。所有患者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对照组男8例, 女17例, 年龄20~56岁, 平均 (38.00±5.21) 岁, 病程1~12年, 平均 (6.50±2.58) 年;观察组男10例, 女15例, 年龄20~58岁, 平均 (38.10±5.29) 岁, 病程1~10年, 平均 (6.43±2.52) 年。排除标准[2]: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合并恶性肿瘤;存在严重智力障碍;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不同意此次观察的患者及患者家属。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 一般护理主要措施为药物护理、情绪护理、安全护理等;观察组采用细致化护理, 主要护理内容如下。 (1) 心理护理:患者本身心理状态为焦虑、闷闷不乐、压抑及抑郁, 极易导致自杀倾向及行为出现, 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实施护理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情绪的变化, 主动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鼓励患者说出内心想法, 理解患者、支持患者, 给予患者精神支持及鼓励, 告知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 给予患者关爱, 缓解患者因疾病产生的不良情绪及行为。 (2) 情志护理:针对患者突然出现的较强烈的心理变化或激烈情绪, 为患者进行情志护理, 多与患者聊天, 帮助患者疏解情绪, 减轻压力, 取得患者的信任。 (3) 自信训练护理:指导患者了解自信的内涵, 学会辨别自我日常言行体现的自信程度, 掌握抑郁症的基本内容, 帮助患者正确的认识自身疾病、正视自身疾病及接纳自身疾病, 提高患者的自信心, 帮助患者尽快走出疾病带来的自卑感[3]。 (4) 运动护理:积极引导患者进行有氧运动, 陪伴患者至户外进行体育锻炼活动, 根据患者的抑郁程度、身体素质等综合方面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运动方案, 规定患者每日的运动时间、运动量及运动强度, 并引导患者到户外与病友、家属等进行沟通交流, 缓解其压力及烦闷的心情。 (5) 细节护理:日常护理过程中, 若发现患者存在任何异常现象 (或微小的举动等) 应立即告知医师, 帮助医师进行分析, 分析患者出现异常行为及情绪的原因, 针对出现异常行为及情绪的原因为患者进行细节护理, 尽量满足患者合理的生活需求等, 注意患者的安全管理, 防止出现护理意外或其他事件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效能感评分及护理前后的抑郁评分。治疗效能感评分:0~10分表示效能感低, 11~20分表示效能感较低, 21~30分表示效能感较高, 大于等于31分表示效能感非常高[4];抑郁评分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总分100分, 分数越高, 患者的抑郁程度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效能感评分及护理后的抑郁评分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及生活压力的增加, 抑郁症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据调查显示, 抑郁症在我国的发病率已经达到3%~5%[5], 且日渐呈现年轻化, 抑郁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及生命安全, 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极大压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效能感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护理后的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细致化护理不仅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提高患者的治疗效能感评分, 还能缓解患者抑郁情绪, 减轻患者内心压力, 提高患者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贾静.细致化护理对抑郁症患者治疗效能感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5, 36 (22) :3107-3109.
[2]马洪霞, 陈圣霞, 李遵清, 等.共情护理对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及生活功能的改善作用[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2, 21 (9) :817-819.
[3]余秋容, 田惠清, 蓝燕华, 等.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对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 (11) :82-84.
[4]戴艺, 刘素珍.护理理论在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运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5 (3) :53-55.
[5]吴艳, 许冬梅, 李菲菲, 等.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对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和应对方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4) :394-396.
治疗效能感 篇2
自我效能感研究是近年来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从自我效能感的.本质、功能、影响因素、自我效能感在应用领域的研究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走向,为自我效能感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作 者:寇冬泉 黄技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系,南宁,530001 刊 名: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TRAINING AND RESEARCH-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年,卷(期):2004 21(1) 分类号:B842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本质 功能 影响因素 研究走向
英语自我效能感研究回顾 篇3
【关键词】英语;自我效能感;回顾
一、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班杜拉在1977年发表的《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提出的。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它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时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学习任务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自我把握与感受。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有以下功能:第一,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个体根据自身自我效能感的真实情况,确定对即将迎接的任务的态度。对于自身能够接受的、能力范围之内的活动,人们乐于承担,勇于执行,并且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始终能保持较高的热情和力度,从而保障任务的顺利完成;而超过了自身承受范围、能力有所不及的活动,人们则会刻意回避,不愿应对,即使暂时接受,也不会坚持很久。第二,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面临困难时的态度。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在遇到障碍时,能够勇敢面对,正视困境,并且愿意付出比前期更多的努力,迎接挑战,积极克服现状,坚持不懈,争取成功;相反的,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个体,在遇到牵绊时,则会怀疑自己,犹豫不前,减少付出,甚至放弃任务,逃避现实。第三,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新活动的习得及其表现。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乐于参与新的活动中,并能够积极从中寻找提高自己的有利因素;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则对新生事物漠不关心,甚至极力排斥,更倾向于封闭在原有的行为范围之内,保守矜持,害怕变动,安于现状。第四,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活动时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低效能感的个体,总是将现实的处境悲观化,盲目扩大困难,打击自信力,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高效能感的个体,会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任务的执行上,始终保持高涨的热情,十足的动力,并能被挫折激发出更大的斗志。
二、学业自我效能感
学业自我效能感是在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的具体表现,它反映了学习者对自己控制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是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研究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高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更愿意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时,设置的学习目标更高,投入的努力更多,困境中的坚持更长,情绪乐观,积极向上,比较善于利用适合的学习策略。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则倾向于选择简单的学习任务,设定的学习目标也比较低,畏难情绪较重,容易逃避、退缩,焦虑感强,不会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
三、英语自我效能感
在英语学科领域的自我效能感即为英语自我效能感。英语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学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语自我效能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英语学习行为,具体体现为:(1)英语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任务的选择。当学生面对众多的英语学习任务时,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英语学习能力相符,能够顺利完成的学习活动。高英语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会选择起点较高的学习任务,为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也较高,以此来证明自己英语学习方面的实力;低英语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却会避重就轻,倾向于挑选难度低、易完成的学习任务,为自己确定的学习目标也相应要低,不愿接受更高的挑战。英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英语学习习惯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长期的、整体的效果。(2)英语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不利因素时的态度。英语自我效能感越强,学生在面临英语学习的困境时就会越努力,愈挫愈勇,其适应能力也就会越强。英语自我效能感越弱,在应对英语学困时,学生就更易被挫败,继而放弃努力,适应能力极弱。(3)英语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执行英语学习任务时的情绪和心理。英语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在从事英语学习活动时更为冷静和沉着,能专心地将精力倾注在英语学习活动中,不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执着而努力;而英语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往往注意力较为分散,易受周围其他因素的干扰,焦虑烦躁,逃避退缩,轻言放弃。
四、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
写作自我效能感则是英语自我效能在写作领域中的具体化后产生的概念,其定义要比自我效能具体的多。不同学者给予写作自我效能感不同的定义。如Shell,Murphy,andBruning(1989)认为,其是学生对自己写作技能的自我评价;Pajares and Johnson(1994)认为,写作自我效能是学生对自我写作能力的个人评价,尤其是对自己完成不同写作任务的能力以及对不同作文、用法及技能知识的掌握。总的来说,关于写作自我效能感的结构目前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写作自我效能感就是学生对有效使用写作技能的自信心评价,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写作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对成功完成具体写作任务的能力判断。第三种观点认为写作自我效能感由两种成分构成:成功使用特定写作技能的自我效能判断和成功完成具体写作任务的自我效能判断。
治疗效能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5年5月至2016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4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的32例患者中, 男性患者20例, 女性患者12例, 年龄39~77岁, 平均年龄 (61.6±8.6) 岁, 疾病种类:脑梗死患者15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2例, 其他患者5例;文化程度:文盲患者5例, 小学与初中患者16例, 初中以上患者11例。观察组的32例患者中, 男性患者19例, 女性患者13例, 年龄38~77岁, 平均年龄 (61.7±8.2) 岁, 疾病种类:脑梗死患者15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1例, 其他患者6例;文化程度:文盲患者5例, 小学与初中患者17例, 初中以上患者10例。两组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上述统计方面数据间均无明显差异, P均>0.05。
1.2 方法:
对照组的32例患者进行常规步骤的护理干预, 主要为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宣教告知, 进行相关疑问的解答及心理疏导, 同时结合治疗方案进行配合的护理措施实施。观察组的32例患者则以人性化护理模式进行干预, 即将人性化的理念融入其中, 注意每个步骤护理措施实施的过程中均进行人性化的处理, 即以患者的需求为出发点, 进行护理干预, 使患者感受到人性化的住院环境、护理措施尤其是细节、宣教内容及心理方面的干预, 进行护理效果的总结, 然后进行改进, 改进过程中进一步融入患者的需求, 以患者的疾病治疗及心理需求为中心进行护理细节的改进。然后将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和护理干预后1周及2周时的治疗效能感采用GSES量表进行评估。
1.3 评价标准:
GSES量表包括10个评估条目, 均为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感受的条目, 其在我国各类人群中均有较高的信度效度, 量表总分最高为40分, 表示效能感最高, 其中<20分为偏低, ≥20分为偏高, 分值越高则效能感感受越为强烈[1]。
1.4 统计学分析:
软件与检验方法分别为SAS7.0、t检验 (计量资料) 和卡方检验 (计数资料) 。
2 结果
护理干预前对照组患者的GSES量表评估效能感偏低及偏高者分别为16例及16例, 其所占比例分别为50.00%及50.00%;观察组患者GSES量表评估效能感偏低及偏高者分别为15例及17例, 其所占比例分别为46.88%及53.12%。
护理干预后1周对照组患者的GSES量表评估效能感偏低及偏高者分别为11例及21例, 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4.38%及65.62%;观察组患者GSES量表评估效能感偏低及偏高者分别为6例及26例, 其所占比例分别为18.75%及81.25%。
护理干预后4周对照组患者的GSES量表评估效能感偏低及偏高者分别为8例及24例, 其所占比例分别为25.00%及75.00%;观察组患者GSES量表评估效能感偏低及偏高者分别为1例及31例, 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12%及96.88%。
护理干预前对照组和观察组的GSES量表评估结果均无明显差异 (P均>0.05) , 护理干预后1周及2周时观察组的GSES量表评估结果均显著改善, 且评分均好于对照组护理后的评分 (P均<0.05) 。
3 讨论
神经内科患者中较多为疾病严重程度较高者, 甚至较多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 因此, 此科室患者的治疗效能感多存在明显受挫的情况, 而这对于患者治疗态度及治疗效果的不良影响均极为突出, 因此对此科室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 治疗效能感的提升是亟待改善的方面。本文中我们就人性化护理模式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治疗效能感的影响情况进行观察, 以了解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此科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观察结果显示, 人性化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更为突出, 表现为护理干预后1周与4周时期GSES量表评估结果的提升幅度均较大, 且均大于常规护理干预的住院患者, 说明人性化护理模式对神经内科患者的治疗信心提升作用突出, 因此为此类患者综合状态的改善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2]。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人性化护理模式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治疗效能感的提升作用突出, 对于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摘要:目的 观察人性化护理模式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治疗效能感的影响情况。方法 将2015年5月至2016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4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的32例患者进行常规步骤的护理干预, 观察组的32例患者则以人性化护理模式进行干预, 然后将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和护理干预后1周及2周时的治疗效能感采用GSES量表进行评估。结果 护理干预前对照组和观察组的GSES量表评估结果均无明显差异 (P均>0.05) , 护理干预后1周及2周时观察组的GSES量表评估结果均显著改善, 且评分均好于对照组护理后的评分 (P均<0.05) 。结论 人性化护理模式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治疗效能感的提升作用突出, 对于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模式,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治疗效能感
参考文献
[1]赵丽芬, 朱东林.不同自我效能水平对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执行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北医药, 2015, 37 (14) :2146-2148.
治疗效能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 年2 月~2015 年6 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进行诊治的86 例胃癌患者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 例。 对照组的43 例胃癌患者中,男24 例,女19 例,年龄37~73 岁,平均(56.3±5.7)岁,其中病灶位于胃窦者23 例,位于贲门者16 例,位于其他部位者4 例;疾病分期:Ⅰ~Ⅱ期者28 例,Ⅲ~Ⅳ期者15 例;文化程度:小学2 例,初中15 例,中专12 例,高中10 例,大专及以上4 例。 观察组的43 例胃癌患者中,男25 例,女18 例,年龄36~74 岁,平均(56.5±5.5)岁,其中病灶位于胃窦者22 例,位于贲门者16 例,位于其他部位者5 例;疾病分期:Ⅰ~Ⅱ期者27 例,Ⅲ~Ⅳ期者16 例;文化程度:小学2 例,初中15 例,中专12 例,高中10 例,大专及以上4 例。 两组胃癌患者的个性情况与疾病情况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中同分期患者的治疗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以常规胃癌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即首先对患者进行胃癌知识及注意事项的宣教及告知,另外针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配合护理,积极对患者进行基础生活及心理疏导方面的护理。 观察组则以个性化的胃癌护理方案进行干预,即针对每位患者的个性化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方案的制订及实施,首先针对每位患者的疾病情况与认知程度、相关知识需求程度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订个性化的宣教内容,并根据患者的理解能力采用多形式的宣教方式进行沟通,对于听力较差及理解能力较弱的老年患者采用多次及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沟通,另外,针对患者的不同需求进行基础护理细节的制订,使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以更好的机体状态接受治疗,再者,积极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疏导方案的制订,力求对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改善,对不良心理问题进行解决。然后将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后1、2、4、8 周的疾病认知度、治疗效能感及睡眠质量评估结果进行比较。
1.3 评价标准
①疾病认知度的评估方式为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内容为胃癌的相关疾病知识、诊断知识、治疗知识及护理知识等全方面的知识点,问卷总分满分最高为100 分,其中90 分及以上、75~89 分、60~74 分及60 分以下分别表示认知度非常高、较高、一般及较低。 ②治疗效能感则根据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改进,量表中包括10 个的效能感评估问题均改为患者治疗及预后相关的效能感问题,量表总分在31~40 分、21~30 分、11~20 分及11 分以下分别表示很高、较高、较低及很低[3]。 ③睡眠质量采用AIS睡眠自测量表进行评估,本自测量表包括8 个与睡眠相关的自测问题,每个问题评估分值均为0~3 分,最终评估总分0~3 分、4~5 分、6 分及以上分别表示无睡眠问题、可能存在睡眠问题及存在失眠的情况,需要治疗干预[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6.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的形式表示,采用 χ2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 检验水准 α=0.05,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后的疾病认知度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疾病认知度非常高者比例及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护理后1、2、4、8 周观察组疾病认知度非常高者比例及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本组护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 < 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后的治疗效能感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治疗效能感很高者比例及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护理后1、2、4、8 周观察组治疗效能感很高者比例及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本组护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 < 0.05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后的睡眠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自评结果中无睡眠问题者比例及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 而护理后1、2、4、8 周观察组无睡眠问题者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本组护理前,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本组护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 < 0.05
3 讨论
胃癌在我国的发病率不仅呈现高发状态,而且有持续升高的趋势,临床对于胃癌的诊治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5,6]。 对患者的护理不仅仅涉及到疾病相关的护理干预,还对患者情绪、认知程度及睡眠质量等有重要的影响[7,8]。 临床中与患者情绪状态密切相关及受其影响较大的指标较多,其中治疗效能感为重要指标之一,患者的治疗效能感较好则其对于预后的信心相对较高,心理方面的压力及恐惧等相对较轻,由此而导致的情绪状态异常也即控制相对较好。 而治疗认知度作为有效了解患者对于疾病及预后认知程度的重要方面, 当患者对于疾病及其相关方面的认知度较高时,其对于治疗的疑问相对较少,对于预后的信心也即相对更高[9,10,11],因此情绪及与之相关的方面也即控制更好。 再者,睡眠质量除受情绪状态影响外,患者自身的效能感及认知度也是对其有间接影响的方面,因此对其进行干预的价值较高。 个性化护理顾名思义即根据每例患者的个性化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的护理模式,其更为重视对患者的区别评估及干预,因此对每例患者的护理问题解决更为有效及彻底[12,13,14],护理问题的解决效果也即更好,个性化护理在各类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虽较为多见[15,16,17],但是关于本护理模式对胃癌患者上述三大方面的细致影响研究却十分不足。
本研究就个性化护理对胃癌患者疾病认知度、治疗效能感及睡眠质量的影响程度进行探讨, 研究显示,个性化护理对于胃癌患者上述三大方面的改善作用明显,表现为护理后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患者各个方面的改善幅度均大于常规护理,即疾病认知度、治疗效能感及睡眠质量均得到更为有效的改善,说明个性化护理对患者的干预作用更强, 临床价值应用更好。而其优势突出的原因,可能与个性化护理对于胃癌患者的护理问题处理方式有关,即个性化护理对患者的护理问题解决得更为细致且具有针对性,而这是护理问题有效解决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同时也是患者对其满意及接受程度较高的重要原因[18,19,20,21,22,23,24,25,26]。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个性化护理对胃癌患者疾病认知度、 治疗效能感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更为积极,更为适用于胃癌患者全方面生存状态的提升。
摘要:目的 观察及研究个性化护理对胃癌患者疾病认知度、治疗效能感及睡眠质量的影响程度。方法 将2014年2月~2015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进行诊治的86例胃癌患者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胃癌护理,观察组则进行个性化的胃癌护理,然后将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后1、2、4、8周的疾病认知度、治疗效能感及睡眠质量评估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护理前两组疾病认知度、治疗效能感及睡眠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护理后1、2、4、8周观察组3项指标均好于对照组及护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个性化护理对胃癌患者疾病认知度、治疗效能感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更为积极,更为适用于胃癌患者全方面生存状态的提升。
如何提高新教师自我效能感 篇6
一所发展的学校离不开新教师, 培养新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新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 有理想, 有激情, 都想成为优秀的教师, 都希望自己在教育岗位上能做出一番事业。但如何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适应工作的需要?如何引导他们尽快成长?如何帮助他们实现心中的梦想?如何牢固树立职业理想, 吸引他们“把根留住”呢?提高新教师自我效能感, 培养新教师的成就感是比较可行的办法。
影响新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1.自身成败经验。新教师教学经历的成败会影响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成功的经验能够提高新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多次的失败则会使其降低。如一位新教师交给校长的辞职报告说:当老师太没有成就感了, 以前我干什么都要争个第一, 但当了老师以后, 我学会了混日子。原来她是因为:一走进课堂就感到很烦躁, 特别是看着学生卷子上那一个个刺眼的不及格, 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浪费时间。
2.替代性经验。当新教师看到与自己相近的人成功, 则增加了实现同样目标的信心;但看到与己相近的人失败, 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 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当新教师对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缺乏现实的判断依据或知识时, 这种间接经验的影响力最大。学校如能营造氛围, 让更多的新教师走向成功, 这对提高新教师群体的自我效能感是很有帮助的。
3.他人的评价。新教师的能力知觉受周围人 (特别是学校领导、有经验教师、家长) 对其评价的影响, 来自他人的评价会影响新教师效能信念的建立。
4.生理和情绪状态。高度紧张、焦虑、抑郁容易降低自我效能判断, 由此引起的疲劳和烦恼会令新教师感到难以胜任教育工作, 并影响实际能力的发挥。如教学成绩排队, 职称评聘竞争激烈, 日趋复杂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 工作强度不断增大, 无一不让新教师身心疲惫。教育部门制定了学历升级、职称晋级、继续教育等政策, 旨在提高教师素质, 但在具体操作中, 这些政策却被异化为教师的“负担”, 新教师还要在业余时间应付没完没了的达标、检查、评比、考察, 感到力不从心, 自我效能感不高。
提高新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和途径
1.帮助新教师提高专业技能。调查表明, 近九成的新教师最有成就感的事是学生能够成功, 学生成功主要表现在学习成绩进步和素质提升, 所以, 帮助新教师促进学生成绩进步是提高新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重要环节。而新教师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缺乏可用于教学实践的专业技能, 如果急需的专业技能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在现实的冲击作用下, 则会导致专业动机削弱, 严重的可能导致离职。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应该加强新教师指导制度, 为新教师配备专门的合作教师和指导教师。通过分享教育经验, 及时解决新教师遭遇的困难, 当新教师和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教师相比, 感到自己有能力时, 其自我效能感也就油然而生。
2.提供新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学校应鼓励新教师不断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成败得失经验, 重视新教师的某些特长, 为其提供发挥能力的舞台, 如让有书法特长的新教师担任学生书法兴趣小组辅导教师, 有电脑特长的当学校网站网管、版主等。学校还应鼓励新教师通过各种方式相互学习和各取所长, 如经常组织教师进行讨论和交流, 提供彼此学习的经验和机会, 通过观看录像和实际教学观摩, 学习专家型教师的成功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 以此来丰富教学经验, 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自信心。新教师如果认为目前的教学工作有利于自己的发展、有利于自己的价值体现, 就会显著提高自我效能感。
学校应适当开展各种新教师竞赛评比活动, 如优质课比赛、说课比赛、演讲比赛、优秀论文评选等, 为新教师提供展示教学艺术和个人才能的机会与平台;在互相“比拼”中接受大家的集体评议, 激发新教师工作成就的自豪感。
3.积极展示、推介新教师。在学校网站、校报、橱窗上开设“教师风采”专栏, 一一为其配上彩色照片和事迹简介, 向学生、家长、社会等大力推介新教师, 使他们了解新教师的工作业绩, 提升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利用表彰会、庆典会、家长会等一切机会向上级主管部门、各级媒体、学生家长进一步推介新教师, 使他们再次切实感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群众的广泛关注, 有压力更有动力。
4.帮助新教师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教学是互动的过程, 新教师对学生学业成败的归因会对其后继教学及其目标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表明, 在成功时多进行努力和能力的归因, 失败时多进行努力归因, 有利于个体自信心的发展和个体的自我发挥, 所以应指导新教师进行正确的归因。帮助他们认识到应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努力和策略的有效性, 这样他们就会认为成功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 而且相信是自己的能力高。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以及教学策略应用不当, 这样新教师就会加倍努力, 在自己能行的信念的指导下, 对教学任务适合度重新认识, 从而确定其对后继教学任务的调整。这样会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
5.建立新教师发展性评价体制。学校管理者应注重对新教师的工作和行为给予及时的、立足于改善和提高的发展性反馈与评价;对获得成功、取得进步的教师给予积极肯定;注重教师个体的能力差异,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评价新教师;对教师探索中的失误、情绪性反应中的不适宜、个人习惯中的缺憾, 应给予谅解或帮助, 营造积极的外部支持环境。为此, 学校可以尝试“只评优点”的公开课评价模式。因为新教师在职业生涯的前期, 很难建立坚定的职业信心, 特别是驾驭课堂的能力一般都有所欠缺。这种心理带来公开课上往往会在研讨时强烈打击新教师的教学信心。只找优点的公开课模式, 在最大限度上保护了新教师的职业自信, 不至于在批判后自暴自弃而丧失了职业自信。
复式教学中教师效能感研究 篇7
(一) 复式教学的发展历史。
我国的复试教育可以追溯到清末时期, 自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以来, 清政府掀起了新的留学热潮, 派遣留学生到日本学习师范教育, 一批学生进入日本的宏文学院的师范科学习, 修业时间半年至三年不等。回国后, 他们宣传师范教育和复式教育。1909年, 江苏教育总会择定两所小学为学员学习教授之所, 其后, 复式教育逐步在全国推行。新中国成立以后, 为普及教育, 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偏远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采用复式教学,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 由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存在问题, 在各种教育思想的冲击下, 复式教育逐渐被传统的单式班级授课制所取代。
21世纪, 许多专家学者重新对复式教学定位, 复式教学再次在一些农村地区开展起来。
(二)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农村地区, 尤其是贫困地区与城市的教育存在较大差距, 其教育需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 合理高效地利用。复式教学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方式。然而, 复式教学对老师的要求较高, 不仅需要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教授不同的年级, 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以便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在调查中发现, 许多教师达不到上述要求, 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同时还影响教师的教学自信, 导致教师的教学自我效能感下降, 从而失去教学动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可以发现教师教学效能感下降的原因, 提出解决策略, 重塑教师教学信心, 提升教师教学中的自我效能感。
二、概念的界定
本文主要针对教师教学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包括教师课前准备, 课上讲授等方面内容, 不涉及学生的心理研究。
(一) 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年级班级的学生编成一个班, 由一位老师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中对其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师在课上对一部分学生进行讲授教学, 安排其他同学进行作业或者复习, 并有计划地交替进行。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形式相对。
(二)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三)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最早出自于我国古代的教育专著《礼记·学记》, 其本意是教这一方以教为学, 现在逐步引申为教学双方相互影响和促进。
三、复式教学中教师自我效能感下降的原因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 农村地区, 尤其是贫困地区教师普遍存在教学兴致不高, 工作没有激情的现状。通过和教师的交流, 教师教学效能感下降的原因主要有:教师的工资待遇偏低、学校氛围影响及社会因素。
(一) 教师工资及社会地位偏低。
自21世纪以来,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 逐步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 保障教师的相关权益。但是农村地区的教师工资待遇还是远远落后于城市教师。同时, 城市教师的福利待遇也远远好于农村地区的教师, 无形中影响了农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农村地区环境艰苦, 复式教学, 一位老师面对几个班的学生, 教师需要在教案的编制、课堂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品德发展等方面倾注大量心血。由于薪资待遇得不到保障, 社会地位偏低, 必然会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造成其职业倦怠, 进而影响教学的自我效能感。
(二) 学校培训不够。
复式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教学, 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知识, 还要有很强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在研究中发现, 许多教师综合素质不过硬。复式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班级授课, 教师面对的是不同年级的学生, 需要依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知识水平与个性特点编制教案。在农村地区, 教师往往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同时, 班级教学组织也是问题所在。由于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形式, 复式教学是一个班的学生在上课, 其他学生在自习。如何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需要有专家型教师的指导, 但是农村地区是达不到这样的条件的。没有专业的培训, 教师得不到很好的提升, 很容易体验到挫败感。
(三) 社会重视程度不足。
教育不能离开社会和家长的支持, 这一特点在农村地区尤为重要。复式教学主要在偏远的农村或者山区实施。家长对孩子的期待,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同时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 持“教育无用论”不配合学校的教育, 对学生的教育表现出漠不关心, 或者对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家长会等不予配合, 使教师产生挫折感, 导致自我效能感下降。
四、提升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策略
(一) 树立尊重知识, 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教师是传递知识的桥梁, 同时教师也是一门职业。教师在为教育事业奉献的同时, 也应该有其相应的回报。教师的职业地位相比之前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和国外相比, 我国对教师地位的重视还是不够的。根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在日本和西欧, 教师的身份是国家公务员, 在美国, 教师也是享受公务员待遇的。相对而言, 我国教师的地位较低, 尤其是农村地区教师的地位需要进一步提高。只有全社会真正形成尊重教师、尊重知识的好风气, 同时政府下大力气切切实实地把教育当做百年大计之根本来抓, 着力提高教师的工资与职业声望, 才能从根本上克服教育无用论及种种对教师的偏见, 使教师体会到自身价值, 没有后顾之忧,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
(二) 学校开展专业培训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
高效能感的教师往往愿意选择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 确立较高的教学目标。他们在工作中信心十足, 心情愉快, 对教学活动更投入, 更容易采取民主的方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高效能感的教师往往会敏锐地察觉和判断哪些行为是积极适宜的, 并能够根据不同年级的发展现状, 不断地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与策略, 避免消极行为, 使教育活动和行为适合儿童的发展水平与需要。学校开展教师专业培训,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1.培养教师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农村地区自然条件较差, 学校的硬件条件和城市有较大差距。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最重要的是教师有足够的自信和很高的自我效能感, 努力克服恶劣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因此要培养教师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把教学不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 更应作为一项教书育人的崇高的事业。当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 富有激情地投入到教学中, 教师就不会再畏惧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安心于艰苦的农村教育工作。
2.鼓励教师使用新的教学方法。
农村地区, 教育资源匮乏,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狭窄, 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教学中, 要鼓励教师敢于突破陈规, 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进行教学改革, 积累成功的经验。同时学校有经验的教师, 要对年轻的教师进行悉心的指导, 指出教师在教学中不足, 使年轻教师迅速适应农村地区的教育环境。当教师在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并取得实际效果时, 教师的自信心将不断增强, 自我效能感会不断提高。
3.培养教师良好的理论素养。
依据现代教育的观点, 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学人员, 更是连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纽带。教师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 同时还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关系。在农村地区家庭教育中, 许多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差, “读书无用论”在其思想中根深蒂固, 对学生的教育漠不关心, 导致学生对学习没有期待, 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同时, 社会对教师的偏见也间接地影响教师的工作信心, 降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教育理论素养和交流艺术, 通过和家长的沟通交流, 改变对教育的看法, 提高对教育的关注度, 做好家庭教育, 使家庭教育的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有力地支援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
在对学生教育时, 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 对学生关怀而不骄纵, 器重而不迁就, 信任而不放任, 严肃而不苛求, 使学生能够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 配合教师的教学。当教师的教育工作得到社会和家庭的支持, 以及学生的理解, 就能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合力。只有当教师有良好的教育理论支撑, 才能协调好家庭、学校与社会三者的关系, 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教学中。
五、结语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需要教育的与时俱进, 大力发展教育, 需要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巨大阻碍。在新时期农村地区优质教师相对较少、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切实克服复式教学的缺陷, 最大限度地发挥复式教学的作用, 切实推进农村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摘要:复式教学是农村地区因生源较少而实施的一种教学方式。调查研究发现, 教师在复式教学中的自我效能感呈严重下降趋势。本文通过对教师自我效能感下降的原因分析, 提出如下改进策略:政府要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学校要开展教师综合技能训练、教师要有教学相长的意识并付诸行动。
治疗效能感 篇8
一、自主练习的动机要激发, 兴趣要培养
自主练习的动机正是建立在学生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基础之上。义务教育阶段, 教师有意识地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兴趣习惯, 多进行情景教学, 提高学生练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将有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的提高。往往自我效能感越高的人, 设定的目标就越高或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在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的过程中, 投入到任务中的时间和努力也会相对增加。
二、自主练习的目标要明确, 任务要分层
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在学习目标的选择上表现出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信心不足, 会选择简单的学习任务;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面对困难勇于挑战更高层次的目标。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洞察学情, 了解学生的技能水平、身体素质等差异, 同一任务分设不同的完成标准, 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自主练习的策略要合理, 方法要得当
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不同, 练习策略的运用能力也不同。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越高, 他们对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也就越强。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会主动地进行自我观测、自我调节、自我评判, 不断地调整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他们只需要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便会自主完成, 不需要教师花费太多精力。而一部分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不能自主调整和观测, 只是被动地去练习、模仿, 这时就需要教师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如:一堂投掷实心球的课,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策略:对一些力量稍差的女生可以利用投掷排球等稍轻球体来增加兴趣;调整学校的排球网、羽毛球网的高度, 令学生必须投过这面“墙”来纠正学生出手角度问题;设定中等的目标线, 投到线即为及格, 超线即为优秀等来解决学生投远的问题。因此, 教师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会对练习者的自我效能感产生一定的影响, 会使学习策略更加有效。
四、自主练习的评价要客观, 鼓励要及时
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篇9
(一) 辅导员将自身定位成一个心理导师
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发期, 如上所述, 青年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离不开心理问题。不成功的辅导员往往是警察或保姆, 对大学生的问题缺乏预见和对症下药的方法, 而成功的辅导员则把自己看成一个引导者而非与学生产生对立面, 对于暴露出的问题不是忙着训斥和禁止, 而是能通过事情看本质, 懂得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心理引导。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心理导师, 是辅导员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 也是辅导员师德提高的途径, 因为要做到这种角色的转变, 就要求辅导员站在一个比学生高的思想层面上, 只有悦纳学生, 才能教会学生悦纳自己, 只有不断锻炼自己的人格, 才能做到悦纳学生,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训斥和变相体罚的问题, 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培育人和塑造人的目标。
(二) 辅导员自身心理健康知识亟待提高
首先, 大学生的心理课程须完善, 让其更具有实用性、实效性和针对性, 让每个新辅导员都有系统的心理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的经验。
其次, 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中, 心理教育要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让每位教师都具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保证学校多渠道的营造心理教育环境。
再次, 教师在日常事务中要不断自我教育, 自我完善。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人们不断探索如何发挥教育的功效。在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 教学中更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提高辅导员和相关专业教师的总体素质, 逐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不断努力探索新的经验, 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成为合格的毕业生, 一名优秀的辅导员 (导师) 任重而道远。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现代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人班杜拉最早提出来的。班杜拉认为, 自我效能感是人对自己在组织、执行行为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的能力的判断和信念, 是人对自己能否实施某一行为的自信度和能力感。自我效能感对调节自己的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 甚至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的预测, 它体现了学生对自身学业成就水平的一种自信和期望, 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研究表明, 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动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据调查, 大部分高职学生的一个最大缺陷就是自我效能感较弱, 在学习、竞争中自信度和能力感欠缺, 已严重阻碍了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兴趣和激情, 成了他们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因此, 注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对提高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 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技能型人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1.自我效能感影响目标设置和行为选择
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提高目标设定水平, 强化目标承诺, 影响学习行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过程, 影响学生的自我强化。自我效能感比较高的学生, 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又富于挑战性的学习目标, 能有效控制学习行为, 把注意力集中在该集中的地方。研究表明, 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比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 表现为拥有更好的学习方法, 以及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强。
2.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兴趣的形成和行为的坚持性
自我效能感对兴趣的形成产生重要的、直接的影响, 当人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取得成功时, 就会形成稳定持久的兴趣, 而在自我效能感比较低, 预期会得到中性或否定结果的活动中, 就不能形成兴趣。高度的自我效能感是学习持久的内部动力,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学习热情高, 坚持性强, 相信自己有能力取得最后的胜利, 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导致自我怀疑, 从而面对重重困难仍不放弃努力, 并被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力。
3.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对其能力的调度
研究表明, 能力与自我效能呈中等相关, 它们共同解释成绩实现的水平。在具有挑战性的情境中, 更需要人的基本能力和对个人效能的强烈的信心、积极的自我效能培养、积极的承诺, 并促进胜任能力的发展。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能更有效的运用自己的能力, 甚至能超常发挥自己的能力水平, 高效地实现目标。
4.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情境反应模式
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研究表明, 低效能感的人容易体验到紧张、焦虑和恐惧, 过多地想到自己的不足, 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 使人感到自己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 被感觉到的无能感不断得到强化, 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这种思维模式会使其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 从而影响有效的发挥自己的能力以实现目标。
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措施
1.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
合理、恰当的学习目标可以激发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的兴趣, 当目标达成时体验到成功, 从而使自我效能感得到提高。因此, 教学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 客观评价自己, 把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职业需要联系起来, 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特点, 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层次目标, 包含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可以完成的近期目标, 特别是目标的设置要尽可能的具体, 具有挑战性和可操作性。目标设置的过大和不切实际, 无助于学生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和培养自信。研究表明, 具有挑战性的、可操作性的中、近期目标, 能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进步, 有利于自我效能感的建立, 反过来自我效能感又会影响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 提高学业水平。
2.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高职教育的地位和意义, 高职教育的现状和特点。充分认识高职生的社会价值和贡献, 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当前社会的“用人”形势, 克服自卑心理, 使学生认识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社会上仍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技术人才, 高职生仍然大有用武之地;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确立合乎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理想, 正确对待成长中的挫折与失败, 理智的善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以积极、平和、包容的心态, 投入到广阔的生活中去, 尽量忽略生活中的琐事, 从而达到现实再认、信心重塑、行为调整的目的, 提升自我效能感。
3.归因训练
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业成败归因于努力程度和学习的策略、方法是否得当, 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首先, 帮助学生全面分析学业失败可能存在多种原因, 既有主观因素, 又有客观因素;既有认知因素, 又有非认知因素, 绝不完全是由于能力因素, 而且能力并非固定不变的一种属性, 而是在活动和实践中, 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发展的。其次, 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使学生在成功时认识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在失败时不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 促使其更进一步的努力, 同时让学生在每一个微小进步中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成效的。
4.成功的体验
个体主要是通过自己的经历获得关于自身能力的认知, 成功的体验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 增强个体对自身能力的预测, 而持续的失败会降低这种期待, 如果学生能不断体验成功, 就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自我效能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获得成功的体验, 有了成功体验, 内心才会产生自豪感、愉悦感, 才能树立起我行、我能成功的坚定信念。如结合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 通过有趣的实验、典型的案例, 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环境和专业实际的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 带领学生到生产一线考察或参与生产过程, 和一线人员交流、讨论等, 让学生在实践中多一些对真实生活的体验和思考, 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优点, 增强自我效能感,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贾蕾.谈自我效能感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及提高策略[J].教育与职业, 2006 (6) .
【治疗效能感】推荐阅读:
创业效能感05-18
政治效能感05-26
集体效能感06-06
教学效能感08-16
自我效能感理论10-04
体育自我效能感11-06
英语自我效能感培养06-19
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11-02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09-04
提高成人教育教学效能感的探索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