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自我效能感培养

2024-06-19

英语自我效能感培养(共12篇)

英语自我效能感培养 篇1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 它是指学生对自己具有成功完成某一特定学习任务能力的判断。当一个学生觉察到能够运用一种策略改进学习时, 他就会产生一种效能感, 这种效能感激励他继续运用策略去改进学习。

一、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任务选择、努力程度以及坚持程度。效能信念决定了人们为自己设定什么样的目标, 付出多大的努力, 在面临困难时坚持多久, 以及遇到失败后的恢复能力。自我效能高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 常常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并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 愿意付出重大的努力, 采取各种方法去战胜困难, 不轻言放弃, 坚持程度高, 能够观察到自己在学习上所取得的进步, 因而会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的增强, 又能促使他们为自己设定更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如此循环, 学生的学习成绩将会不断提高。而自我效能低的学生则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信心不足, 为确保成功常常选择一些过于简单的任务。每当学习遇到困难时, 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 不加努力就轻易放弃了。

二、职高生英语学习中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对策是提供成功的学习机会

学习者成功的经验会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相反, 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因此, 为使职高学生能找到成功的机会, 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运用优势策略。就是引导学生首先注重发掘、发挥和发展自身英语学习的优势, 使其心理立于不败之地。 (2) 实施成功教育。就是建构“低、小、多、巧”的教学模式。“低”即“低起点”, 把起点放在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临界点上, 让学生经过努力就能取得成功。“小”即“小步子”, 确定适宜的教学进度。“多”即“多活动”, 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形成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多元并存的教学机制。“巧”即“巧反馈”, 巧妙地把学生取得的进步转变为有形的事实, 使之受到鼓励, 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矫正教学设计和学习心理。

自我效能感的有关理论表明, 榜样示范的替代性经验对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改变影响很大。当学习者看见替代者, 即与自己相似的人成功时, 就会增强自我效能, 相反, 则会降低自我效能。学习者对自我效能信念的影响主要受自我与替代者之间相似程度的影响, 相似性越大, 替代者成败的经验越具说服力。这样, 就学生而言, 主要替代者有教师和学生两种。 (1) 教师示范作用。“教者, 效也, 上行之, 下效之”。“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 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 (布鲁纳《教育过程》) 。身教重于言教, 英语教师必须注重表现自己;加强职业修养, 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注重对自身教育教学成果的积累、转化和传播, 形成权威效应。 (2) 同学及学长的激励作用。关于前者, 教师可以在班级中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由于这种榜样来源于自己的身边, 看得见、摸得着, 更便于学生的学习和模仿。我的做法是让学生从班级中寻找和结交英语学习的优等生, 通过互帮、互督等活动, 形成生生互动效应。关于后者, 我注意搜集、整理和使用自己已经毕业学生的事迹、经验, 供学生借鉴或学习, 形成激励效应 (同一老师, 他行, 为什么我就不行?) 。

1. 改变学生的归因模式

学习困难学生低水平的自我效能感是他们将不良的学习成绩归因于学习能力差的结果, 归因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积极的归因能保证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判断, 逐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不断激发起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而消极的归因将会产生完全相反的作用。因此,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造一定情景, 引导学生按照步骤进行归因训练。在听写、造句、改错等练习以后, 教师及时给学生反馈, 指出他们取得的进步, 充分肯定他们的能力, 并指出这种能力平时没有被很好地发挥和挖掘, 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然后逐渐增加难度, 如翻译句子、进行阅读和写作训练等, 让学生既体验到成功, 也尝试到失败。并且, 及时提醒学生反思自己的失败, 在记单词、熟悉课文、复习语言点、做练习巩固等方面花了多少时间, 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 使学生意识到原来这些并不难, 只不过是没有努力而已。

2.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紧张、焦虑等情绪同样会影响学生判断和把握自我效能感。因此, 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 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体验成功的宽松环境,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有针对性地不断排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绪障碍, 克服学习英语的恐惧心理。避免指责、讽刺、辱骂等不恰当做法, 尽可能采用宽容、理解、关心的态度, 允许学生出错, 开始说英语不做语法上的精确要求, 能够表达意思, 使人明白就行;和学生交流互动;建立生生合作常规体制, 成立英语互助、互动、互查、互助小组, 教师加强监督, 不放任自流, 加强学生的归属感。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展示自己, 体验成功, 多方位感受学习语言的乐趣。

英语教师应该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而自我效能感是情感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不断排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绪障碍, 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展示自己, 体验成功, 多方位感受学习语言的乐趣。

(江苏省惠山职教中心校)

英语自我效能感培养 篇2

论文摘 要:社会的巨变对人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自我效能感是人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是成功地完成某一活动的关键心理因素。本文以自我效能感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小学生的重要性,并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基本途径,即体验成功、确立学习掌握目标、对学习进行积极归因,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论文关键词:小学生 学习自我效能 心理素质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理论是近年来心理学领域,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都拉(A。Bandura)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提出来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一成就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和推测。舒尔克(D。H。Schunk)和日尔曼(B。J。Zimmerman)等人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和人们的成就有直接的正相关,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在活动中表现出适当的自信,会取得更多的成功,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则表现出自卑,影响其自身能力正常的发挥,降低人们取得成功的概率。学生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成功完成学习的能力的推测和判断。小学生正处于刚刚进入学校学习不久,自我意识增强,比较关注自我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重视自己在群众中的地位。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小学生的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适当的学习自我效能可以弥补学生学习能力的不足,而过高或过低的自我效能则会限制学生学习能力的正常发挥。

一、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小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

自我效能是对特殊任务的自信,是对可能的操作结果的整体范围上的评价,而不是对单一的结果评价。自我效能这一概念对于目标和期待都是很重要的。当目标是自我设定时,高自我效能的人比低自我效能的人设定更高的目标。高自我效能的人能更好地分配目标,为获得目标能够发现和使用更好地任务策略,有更多的积极反馈。当自我效能较高时,人们会有较高的期待,当自我效能较低时,人们则会有较低的期待。

学习自我效能是学习者对学习结果的控制信念,对个体行为的成功是有重要作用的。自我效能体现了个体作为一个agency的能动作用。学习者相信自己的能力时,才会对学习结果有积极的期待,并努力缩小成就目标与期待间的差异。

1、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小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决定着其对学习行为的选择。人们倾向于回避那些他们认为超过其能力所及的任务和情境,进而可以避免失败的产生;而承担并执行那些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做的事情。有较高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会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而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千方百计地研究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不断地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尽力使学习取得良好效果。可见,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培养中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的承诺,并促进其学习胜任能力的发展。

2、影响小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态度

效能判断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在遇到困难或不愉快时的坚持性。小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学习上的困难容易使学生归因于自己能力的不足。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越强,就会越发努力地参与到学习中,遇到学习障碍就越能够坚持下去。遇到学习困难时,那些对其能力怀疑的学生会放松,或完全放弃;而具有很强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则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战。比如,当小学生接收到对自己学习的消极评价,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就会总结教训,相信自己可以改正不足,取得成功;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失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3、影响小学生潜能的发挥

学习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学习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与环境作用时,会多想到自己的不足。作用时,会过多想到个人不足,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这种思想会产生心理压力,使其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运用其能力实现目标,束缚了自己能力的正常发挥;有充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则将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境的要求上,并被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力,进而促进其潜能的发挥。但不同的学生受影响的程度也不一样。对于先前已经具备很强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学生而言,偶然的失败不会影响其对自己能力的判断,他们更有可能寻找环境因素、努力不足或策略方面的原因。这样,失败反而能提高其学习信念,因为他们觉得,改进后的策略会获得将来的成功。小学生往往无法摆脱最初学习失败带来的各种压力而一蹶不振,影响到正常学习能力的发挥。

二、提高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基本途径

1、体验成功

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是成功的积累。因此,小学生自我效能感提高的关键是能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让他们感到自己没有白白地付出努力。即便是老师一点点的认可和鼓励,如一个点头动作、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对小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和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在对小学生进行评价时,在指出问题和不足的同时,一定要给予一定的积极评价,让其体验到学习的成功,这是提高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关键。

2、对学习效果进行直接而及时地反馈

当人们进行完一项活动后,非常想得到他人的评价。每一次努力之后,小学生自己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同时他们也需要来自外界的评价,因而及时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是提高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最好给学生直接的反馈,在共同的情境中,针对相应的问题,教与学的双方进行交流,学生能清楚了解自己学习的优劣,在提高学习效能感的同时,使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中有明确的改进目标。当然,教师要注意不要把对某个学生的评价在其他同学中传播。

3、使学生确立学习的掌握目标

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明确的学习目标,越具体越好。同时,更要让学生树立掌握目标。戴维克等人把人们的成就目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操作目标,指向外界,人们的活动目标是为了取得外界良好的评价;另一类是掌握目标,指向任务本身,人们活动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和发展自身能力。他们研究还表明,掌握目标可以促进人们对所从事活动的持久兴趣,促使人们不断地克服行动中的困难,表现出坚韧的行为,使人们取得更大的成就。因此,小学生在学习中应树立掌握目标,从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出发,不断地克服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这样能够减少挫折感的产生,提高学习的内在兴趣,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4、对学习成败进行积极的归因

维纳等人认为人们将从四个方面对自己行为结果进行总结,即内部和外部,可控和不可控。内部可控的因素主要指努力,内部不可控的因素主要指个人能力。如何看待成功和失败的具体因素会影响自我效能感。小学生将学习成功归因于偶然的机遇,或者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都会降低其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相反,如果将学习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而非能力不足,会增强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教师应将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努力和能力相联系,将学生学习的失败与缺乏努力而不是与无能相联系,这样会使小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有显著提高。

5、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们会产生相应的满足感,也会增强其自我效能感。阿尔德夫的生存关系成长理论中将个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生存的需要是最基本的,主要是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是指友谊、爱和归属的需要;成长的需要是指个人在事业上、前途方面发展的需要。根据以上理论,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受。如在学校里创造一种和谐、自在的学习心理气氛,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自我,没有心理负担,轻松地进行学习,这样会促进学习成功,进而提高学习自信心。另外,当学生取得进步时,给以适当奖励,学生能从中获得自己进步的信息,会极大地增强自我效能感。在实施奖励时应注意,奖励与学生的进步情况相联系,奖励的形式以精神奖励为主,适当物质奖励。

参考文献:

1。 Bandura A,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ing。 Educaional Psychologist,1993,28。17~148

2。 Schunk D。 H,Zimmerman B。 J。

Motivation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 Theory,research,and Applications,New York, Routledge,2007

3。 付桂芳。自我调节学习模型的建构。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4

4。 Dweck C。S。 self―theories and goals:their role in motivation personality,and development。Psychological Review,1990。95。 256~273

英语自我效能感培养 篇3

一、英语学困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低的原因

1. 小学英语基础薄弱,学习目的不明确

大部分学困生的英语基础都很差,词汇量少,发音不准确,句式结构不会用,就连简单的日常会话也不会灵活运用。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师问:What’s your name? 学生脱口就答:I’m Liu Tao.(Liu Tao是课本对话里的人名。)这样一来,全班哄堂大笑,他的自信也少了很多。另一个原因是学习没有目的,不知道学习英语是为了什么,觉得学习英语没用。

2. 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当

这表现在教师的学生观不正确。虽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学困生的辅导和转化工作,也是每个中学教师面临的挑战。但在现实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学校和教师仍然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他们不能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而是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对学困生没有耐心,甚至歧视他们,使学困生受到冷落,产生自卑感,这样其学业自我效能感也就会降低。

3. 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性格特征

学困生对英语的兴趣很多都停留在对活动的表面兴趣,对于需要思考,需要付出努力的东西就会逃避。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记笔记,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巩固,作业抄袭,没有读英语等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学习英语就会困难重重,长此以往就会发现学困生身上会出现这样的性格特征:消极、悲观、自卑,缺乏主动性,意志薄弱,缺乏自制力和恒心。

二、培养初中英语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

1. 培养自我价值感,激发学习英语的动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Covington(1984)提出成就动机的自我价值理论,该理论认为:自我价值是指个体对于自身价值的内在知觉和自我接受的程度,保护自我价值的需要是人类的最高需要。初中英语学困生在长期追求成功却得不到成功的情况下,会感到羞愧和痛苦,而且可能丧失自我价值感。反之,如果未经努力而遭遇失败,心理上可以采用自己“没有努力”作为借口来安慰自己。这就是那些学困生“为什么不好好学习”或者“为什么有些学生聪明但不肯努力学习”的原因。

2. 增加英语学困生的成功体验

学困生的焦虑、害怕等心理状态会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一种安全感,即使学生答错了也不要急于纠正,更不要批评指责,而是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提示,帮助其顺利找到答案,同时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适当的表扬。这样,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就会有更多的勇气和胆量来参与课堂活动。

3. 树立特殊的榜样同时加强教师的语言暗示鼓励

榜样的作用相当重要。班杜拉认为,那种通过自己的行为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将是非常吃力的。而人类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或示范者)的观察而习得的。这种学习就是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当然,受到奖赏和鼓励的行为容易被人们较多地采用,如果示范者受到外界的奖赏、鼓励或好评,那么更容易被他人模仿。所以,对于学困生只要他们有一点点的进步,如字迹有进步、做对的题目多了等等,我都会表扬他们,而且尽量在公开场合对他们进行表扬,一是肯定被表扬者本人,二是把这种行为作为榜样来公开宣扬。

4. 创设轻松和谐的英语课堂氛围,并且渗透理想教育

根据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我们知道,焦虑和放松是互为对照的精神状态,它们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外界的语言输入。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中,焦虑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同样,心情放松和感觉舒适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显然学得更好。对于需要及时矫正的不恰当行为可以用善意的幽默的方式来处理。其次教师要具有幽默感和爱心,多创设一些有趣的教学情境、多创造一些宽松的课堂气氛、多一些和谐的师生旋律。

英语自我效能感培养 篇4

关键词:学习自我效能感,大学英语教学,提高自我效能感

引言

近几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全国各地蓬勃地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除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外,还要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并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学习过程,英语自主学习的展开既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也需要内在条件的支持[1]。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中介因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自我效能感通过对学生努力程度、意志控制、归因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发展过程。许多研究者对自我效能感的功能作了诸多表述,对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些研究提示了英语教师在英语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应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1. 理论依据

1.1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ncy)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1977年于《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提出。班杜拉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即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是个体在组织、执行行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和信念、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够实施某一行为的自信度和能力感[2]。学习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理论在学习领域内的表现,是指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是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2]。

1.2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1.2.1自我效能感对于学习行为选择的影响。

研究表明,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他们确定的学习目标往往很高,更有挑战性。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往往信心不足,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容易完成的任务作为学习目标。

1.2.2自我效能感对于学生学习努力程度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面对困难,他们更有恒心,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用事实说明自己的学习能力。他们认为,自己的成功来自于努力和能力。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在困难面前,主动性和努力程度受到抑制,更容易选择放弃。面对失败,他们倾向于做出能力的归因。

1.2.3自我效能感对于学生思维和情感反应模式的影响。

在面临可能的学习逆境时,学习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反应和抑郁程度等情感反应。这些反应又通过改变思维过程的性质而影响个体的活动及其功能发挥。学习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更为强烈地体验到应激状态和焦虑唤起,进而在课堂上以各种保护性行为或防御行为被动地应付教师教学。

1.3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

Butkowsky&Willows(1980)的研究表明:优生、中等生比差生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在学习中有更高的坚持性。其中优生又高于中等生[3]。一些实证研究也表明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呈显著正相关。

2. 关于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讨论

2.1运用赏识教育法。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一种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4]因此,教师的言语表扬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当然,这不排除有建设性的批评,这会让学生感到自己还能做得更好。教师要关心和信任学生,焕发学生的激情,像一把火炬点燃每个学生的火焰。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得到鼓舞,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

教学中,要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多给予学生鼓励、关爱和信任,“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在远古时候塞浦洛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对自己塑造的美女形象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美女居然活了。这个故事暗示我们人的情感和观念会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后来,“皮格马利翁效应”被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4]。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扮演“皮格马利翁”角色,对学生要充满期待和关心,时时处处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相信他们的潜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她们的希望。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的精神热情帮助,要肯定学生好的一面,委婉指出不足,勉励进步。要通过眼神、笑貌、语调、滋润学生的心田。不能冷眼看待,更不能认为他们笨,学不会,教不好,缺乏信心,消极对待。教师的鼓励、信任和关爱让这些学生感到在老师的眼里,自己是大有希望的;以减轻学生压力,消除焦虑感,使其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当中,从而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获得好的学习成绩。

2.2注重归因反馈,提高学习中的自信心。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原因做出的解释或推论[1]。对自我效能感最强烈影响的是对成功做能力的归因[3]。成功的体验可以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失败的体验则可能降低自我效能感[2]。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归因概念,注重培养正确归因能力。平时要经常提醒和暗示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分析学习的得与失,以及与他人的差距和与学习目标的距离。有意识地监督自己的学习成绩,进行有针对性的调节,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习能力的自信心。

教师在学期、学年考核后,要组织学生对考试成绩做分析与研究,认真进行归因,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对于成绩优异者,可以淡化其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强调其个人努力等方面内部的、可控制的因素,以进一步强化其自我效能感;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要淡化内部的可控制因素,强调外部的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以保持其自我效能感,争取下一次的成功[2]。对于那些学习不够努力的学生,也可归因一些不可控因素,如努力不够、平时的预习和复习不认真、考核前复习不充分,等等,让学生意识到只要改变自己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方法,就有希望获得成功。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把学习成功归因于能力、策略运用、学习环境等,而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以及其他可以弥补或纠正的因素。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

2.3设置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学习活动的标尺。有了教学目标,整个学习活动就有了依据[5]。学习目标的

从一堂阅读课看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四种角色

张瑞嵘

(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摘要:当前,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个重点。而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首要环节就是要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即从主导学生学习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转变。本文拟从一堂阅读课的实例入手,探讨在多媒体辅助和自主学习成为趋势的情况下,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四种角色。

关键词: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师角色

一、引言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即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知识的“输出者”,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知识的“输入者”。一堂课的成败,完全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以及备课的充分与否,学生无力左右“输出”的信息量,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与途径,完全成为教学的接受者和旁观者,无法真正提高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首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使之从完全掌控教学的主体,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桥梁。下面,本文将通过一堂大学英语阅读课的实例,来论证教师角色转换在实践中的体现以及对提升阅读课教学效果的意义。

二、阅读课堂教学实例

本次阅读课,笔者安排了《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

三册第八单元Section A Legal and moral implications of Cloning。

设置对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目标的设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不能过高。因为学生之间不仅存在语言天资和语言基础上存在差异,而且个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风格及情感特征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尊重个性的差异,帮助学生设置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如果设置目标过高,难度太大,由于很难实现,学生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从而会降低学习自我效能感。如果学习目标设置太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没有挑战性,也证明不了自己的学习能力,这样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通过学习目标的设置,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成功的机会,尤其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设置切合实际的通过努力有能力完成的学习目标。设置学习目标要有所侧重,不能面面俱到。如:在听力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认知目标主要是知识性的目标,是重点。如对听力学习中的语音、语调、单词、词组、句子、短语等,根据目标重点的有所不同,对于各目标知识的学习,不可能面面俱到。

2.4替代性经验的重要性。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从其他同学身上通过观察,所得到的替代性经验,会受到感染,对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很大。看到自己学习能力接近的同学获得成功,会增强实现同样学习目标的信心。当学生看到与自己学习能力相近的同学在学习中失败,特别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会对自己取得成功产生怀疑,降低学习自我效能感。替代性经验对学习能力缺乏判断的学生影响极大。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在学习中如何取得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对那些比较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功者的经验,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这样,对学生会产生极好的影响。教师要通过总结和传授替代性经验,在学生之间互相产生影响,使其得到鼓舞,受到启发,激励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

2.5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班杜拉认为情绪和生理状态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2]。学习氛围对学生学习有很大影响,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对

1. 课前任务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让学生预习课文,扫除阅读的语言障碍。但(随着资讯的发达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仅仅布置这样的课前任务已没有太大的实践意义。现代外语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及探索发掘式的学习方法。因此,笔者在上课前,先布置学生们通过使用包括图书馆、网络等途经,收集有关克隆的各种材料,并加以归纳整理,对克隆的相关知识要有初步的掌握和理解,并能用英语对相关内容进行简单的表述。

2. 课堂学习

2.1在上课一开始,笔者就安排时间集中对学生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展示。在后来的统计中,我发现62位学生收集到有关克隆的英文解释42条、新闻报道37条、图片46张、其他背景材料26篇(段)。学生大都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了初步整理,许多学生还收集到克隆与人类自然生育的比较类文章,还有几位学生收集到将二者进行对照说明的英文图表,一目了然就可以看出它们的差异。通过这样的展示,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课堂学习的热情有了极大的提高。

2.2在材料展示之后,按照惯例应该是老师介绍背景知识,展示相关图片。笔者认为,这一过程是不可缺少的,但如果把这个机会给予学生,对学生来说反而是一个锻炼的机会。笔者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互尊互爱,互相间应情感和谐,心情舒畅,充分信任,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和紧张感,使学习情感化。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生动活泼、气氛活跃的良好氛围,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

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利用现时条件,努力为学生学习营造好的氛围。如:在听力自主学习中,教师可以选择各种丰富多彩的听力材料,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在听力的间隙尽量插入一些轻松、美妙、动听的音乐或英文电影等。设置适应学习内容的学习工具和信息资料,对营造好的学习氛围也很重要。让学生自由地探索,自主地学习会提高学习兴趣、学习热情,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3. 结语。

本文对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和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讨论,只是做了些肤浅的探索,很不深刻。关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的文献,已有很多,但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尚少。本文认为,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关于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实证研究尚少,相关实证研究有待于被进一步实施。

参考文献

[1]赵宇,周亚萍.论影响英语自主学习的内在因素[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学报,2005,22(4):54-58.

[2]洪灵敏.学习自我效能感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7,(4):19-20.

[3]陈寒,周国韬.自我效能感和归因的自我调节之理论背景及研究现状[J].教育科学,1999,2:38-40.

[4]王珍珍,李淑萍.“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考试周刊,2008,(3):86-87.

英语自我效能感培养 篇5

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绝大部分学生不能用简单的口语交流;听力方面,学生掌握了一些技巧,但只是一些应试技巧。就阅读和翻译能力来说,有些学生可以说没有掌握阅读技巧,如略读、上下文猜测词义、掌握中心句等,只会逐字逐句地进行阅读EEG平台的英文资料,从而使阅读能力大打折扣;至于翻译,不会分析句子结构,很难流畅地翻译,更达不到翻译所要求的“信”、达“、”雅“的标准。

通过查阅学生的高考成绩,摸底考试等多种方式对新生入学时的英语词汇量、阅读和听说能力进行调查。了解到英语高考成绩在60分以下的词汇量约600个;70到80分的词汇量约有800到1200。不少学生对一些常用词的确切意义并不清楚,不能辨别近义词和词组,例如learn和study、listen和hear等,至于词性更是混淆不清。在EEG平台总代的带领下,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发现学生对时态的使用及它们的确切涵义不清楚,例如将”He has been to Beijing.“ 理解为”他一直都在北京。“至于听、说、读的能力也是比较差的,大约有1/4到1/3的学生只能进行最简单的日常生活会话。

在学习态度方面,大多是被动的学习者。大多数学生缺乏自主性和好奇心,但对教师及课堂的期望很高,希望通过课堂使自己的英语水平大幅度提高。学习者个体进入高职院校前的语言学习经历、学习水平和学习期望会直接影响他们进入高职后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学生长期以来很少感受英语学习成功的喜悦,其中一个原因也是由于EEG平台注册比较困难。而这种现状直接表现为学生底气不足、不敢开口,间接表现为对英语学习兴趣不大,因而,作为一个高职英语老师要重视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二.自我效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最早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Bandura,1977),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实现预期结果所需行为能力的信念。它涉及的不是工作和行为技能本身,而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或行为的自信程度。例如,学生知道:努力学习英语,会提高英语的成绩。在这里,”提高英语成绩“是”努力学习"这一行为的结果正如EEG平台总代期望,而学生对自己努力学习的能力的自信程度就是自我效能感的体现。

近年来,自我效能感越来越受关注。多项调查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与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在学习方面,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动机、参与教学的兴趣、个人目标的确立、对待困难的态度、付诸努力的程度、因果思维(归因)的方式等。

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 篇6

【关键词】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 阅读策略 阅读成绩 实证研究

引言

英语阅读是大学生的一项基本的能力,是提高自身英语水平的重要方法,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大学生自身的学习策略、个人情感等对整个英语学习的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

所谓的自我成效感就是大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能力的自我判断。笔者在自身的大学英语阅读的学习过程中就发现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与阅读成绩、自助学习动机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发现很多高校已经开始了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效果。

此外,在大学英语阅读的学习过程当中,英语阅读的学习策略也与英语阅读的学习成绩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成功阅读者和不成功阅读者在阅读策略使用上差别很大,高水平阅读者比低水平阅读者使用的策略种类要多,并且使用得更合理、更有效。

本实证研究是笔者结合一部分专科大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的自我效能感水平、阅读策略使用情况和阅读成绩,并分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1实证研究的设计

本研究的对象是曲阜师范大学杏坛学院大一年级的学生,调查人数共163人。其中男生33,女生130人,一共发放调查问卷163份,收回156份。整个实证研究所用的工具就是一份阅读测试试卷和两份调查问卷,整个调查问卷的总体可信度为0.94,采取的评判标准是高于4.2为高水平,介于2.4到4.2的为中等,低于2.4的为低等。在整个测试的过程当中为了保证整个阅读测试的水平,整个英语阅读材料采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试卷(由于他们都是大一,没有做过相应的大学英语四级试卷,所以才用这个试卷是公平可信的,水平也符合学生的英语水平)

2培训设计

在本培训中两个班级被选作实验班,分别为第一实验班和第二实验班,其中一班接受单独的英语阅读策略培训,二班的学生即接受英语阅读策略的培训也接受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的培训,剩下的三班为对比班,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培训。

在整个培训之前,三个班的学生接受了一次实验前的测试,测试的结果表明三个班级学生的阅读自我效能感、阅读策略和阅读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然后开始培训,整个培训的步骤主要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教师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教师应当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已学过的语言知识方面;第二步是教授阶段,这个阶段教师应当将一些具体的策略和方法讲授给学生听,同时应当加入一定的模仿和示范,应当是学生掌握应当怎样使用这些策略和何时使用这些策略;第三步就是训练阶段,在训练的初期,教师应当给学生一定的必要的指导,逐步的使学生掌握第二步中教师讲授的要点和技巧,然后逐步的让学生自己独立的进行相应的训练,整个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训练;第四步就是评判阶段,学生被引导反思、评价他们策略的使用情况,评价通常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进行,也可在培训一个阶段之后进行。

3培训结果分析

通过对整个评判阶段评判成绩的分类总结我们发现,如下几个问题

3.1单独的阅读策略培训没有改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可能是因为在阅读策略培训中没有对效能感进行培训的缘故。

3.2学生经过一定的阅读策略培训之后学生的阅读成绩有了较大的提升,学生的整体在做英语阅读的过程当中策略意识得到了切实的加强,并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调整阅读策略的使用,能更有效地运用阅读策略,从而提高了阅读成绩。

3.3实验二班在同时接受阅读策略和自我效能感培训之后,总的阅读策略、认知策略、社会 情感策略的使用显著提高了,自我效能水平也显著提高,与控制班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对阅读策略和效能感同时进行的培训提高了学生的策略意识,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使用阅读策略,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使用策略的信心。

4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相关实证研究发现,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英语阅读策略培训和英语阅读自我成效感培训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英语阅读成绩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在以后的大学生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相关的英语阅读教师应当切实重视这两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欢侠.关于艺考生英语阅读中的自我效能感、策略及成绩的实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江娇.英语阅读策略和阅读策略教学对中国大学生阅读成绩的影响[D].南京工业大学,2012.

[3]王黎.不同概念图策略类型对初中生阅读理解和阅读效能感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

[4]王雪松,杨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与多维度检验[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03:102-106.

[5]潘存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英语阅读焦虑与阅读成绩的相关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6]马瑞娟,聂建中,王芳.从有声思维实验看英语阅读理解过程中策略使用情况与阅读成绩的关系[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410-413.

英语自我效能感培养 篇7

据了解, 来自新疆的两年制预科生 (以下简称为学生) 大多在高中毕业前并未接触过英语;仅少数学生学过英语, 但是水平并不高。而教学大纲要求:通过两年的预科英语学习, 英语水平要达到《英语新课程标准》八级目标。这样的要求让学生对英语学习倍感压力, 更有些学生竟有放弃英语学习的想法。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大多对自己学习英语的能力评价过低, 个别学生是迫于结业要求而学习英语, 这些现象与他们对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偏低有直接关系。因此, 正确有效的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便尤为重要。

二、“自我效能感”概念及形成条件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行为操作前对自身能在哪个水平上完成该任务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这一概念提出后, 相继有很多学者提出解释及提升。后经研究班杜拉等学者发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通过以往的成败经验;二是通过他人的示范效应;三是通过社会劝说, 告诉他们具备获得成功的能力;四是通过情绪缓解和胜利唤起。”

三、培养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经过笔者调查发现,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英语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学习中遇到困难后的解决态度、学习的努力程度以及学习策略的应用都会产生影响。自我效能感不是一项技能, 而是对完成某特定任务所具备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那么, 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简述如下:

1.制定学习目标, 创造学生成就感。教师应在课前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达到目标的快乐, 从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教师在讲新课前要讲清该课的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自己定制学习方案, 将问题具体化, 比如要学会哪些重点句型, 掌握多少单词等。教师再对每位学生提出的目标进行评估制度, 使之能在结课时达到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 提高成就感;可在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记笔记, 记重点、难点及确定课后复习重点;也可不定期抽查每位同学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及目标完成情况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2.选出“模范生”。对学生来说英语学习过程是艰辛的, 需要有个方向标, 使自己始终坚信别人能做到的, 自己也同样能做到。榜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这里指的“模范生”并非我们常说的品学兼优者, 而是在学习中能够达到自己制度的学习计划, 成绩稳步提高者。

3.关注学生学习动向。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向, 适度提醒。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当目标达到时, 提醒学生努力是一定会得到回报的, 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完成任务;当目标未完全达到时, 指导学生如何更好的制定学习方案, 提高学习方法, 并给予鼓励。这里注意要因材施教, 提醒学生不要过分要求自己, 成绩不可能总是在提高, 告知学生持之以恒才最重要。

4.提高学习策略。好的学习策略可以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教师应指导学生提高自我学习意识及策略。教师可以给学生分组, 使小组内成员互相督促, 互相学习, 对学习中遇见的困难及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交流, 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5.创设机会, 提高学生成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学生总提出英语单词记不住, 语法、句型分不清。记过后没几天又忘了, 这样的现象让他们很气馁。换句话说, 他们没有体验到学习英语的成功与喜悦。所以应尽量创设成功学习体验, 让学生更有学习积极性, 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教师可在课上针对将被提问的学生制定问题, 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在课堂上的前几分钟, 给学生提前分派任务-讲故事、唱英文歌等, 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参与活动, 由于提前有准备, 学生都能体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6.采取多样评价方式。现今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评价更侧重于期末考试成绩, 使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学期最后几天多背背就行, 无法使知识内化。笔者认为可以多方位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评价, 使学生积极性更强。除了平时的考试卷评分之外, 还要采用其他形式的综合评价。如:学生互评、书写评价、课堂发言评价、作业评价及英语知识竞赛中表现评价等。评价要分阶段, 如一月一评一总结, 让学生能清晰的看到自己的学习情况。

总之,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指导意义。如何更好的培养自我效能感, 除了前文提出的几项建议外相信还有很多方法, 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更新, 总之, 只要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达到策略型自主学习的效果就可以试行。

参考文献

[1]Bandura 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M].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88.

[2]Richard I.Evans.Albert Bandura:The Man and His Ideas-A Dialogue[M].Foreword by Ernest R.Hilgard Praeger, 1989.

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篇8

一、我国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

目前, 我国许多儿童的自我效能感比较低。他们在选择任务目标时缺乏足够的勇气, 在困难情景中缺乏坚持性, 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必要的主动性。总之, 他们对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都缺乏信心。较低的自我效能感特点, 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评估, 影响他们面对威胁性和困难性情景时的焦虑和压力水平, 影响他们自身学习生活目标的选择和确立, 以及他们对目标的追求和行动的努力程度等等。因此, 我们有必要分析影响它的因素, 使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影响我国儿童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

班杜拉及其同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作了大量的研究。他们认为个体效能期望基于四种信息源:个体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生理状况或情绪唤醒。以下主要从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其影响因素。

1. 儿童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是个体的直接经验, 是个体在行为习惯与操作中的亲身经历。多次成功的经验能增强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反复失败则会削弱个体对自己能力判断的感知, 降低自我效能感。

目前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 这种家庭一方面能给儿童提供充足的物质享受, 更多的爱抚和关心;另一方面也由于父母过分宠爱孩子, 过度照顾保护, 包办代替、越俎代庖等等, 使许多儿童在家庭、学校及社会各方面都难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影响了效能感的形成。

2. 替代性经验。

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就是观察学习。人们在观察别人时也可得到有关自我效能的信息。看到别人从事有威胁性的活动而没有不利的结果, 会使观察者产生期望, 认为别人能做到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也能取得某种进步或提高。反之, 当看到别人的活动失败了, 自己也会丧气, 降低效能期望。对儿童来说, 替代性经验的获得主要来自家庭、同伴以及学校中构成成员的行为操作的经验。

3. 言语劝说。

言语劝说包括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以及自我规劝等。班杜拉认为言语劝说能够说服人们去相信自己的能力, 从而达到预设目标;自我规劝使人们具有较好的坚持性, 能为了目标付出更持久的努力。对儿童来说, 家长和教师承担了教育他们的大部分责任, 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能直接影响儿童的自我效能感。

4. 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

过度焦虑的人会低估自己的能力判断, 疲劳和烦恼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任务需求, 成功时的积极情绪和失败时的消极情绪也可使自我效能判断发生变化。可见, 保持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生理状态也是提高儿童自我效能感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对儿童来说, 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有利于他们积极情绪的建立。

三、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预期、一种信念, 对它的培养需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需儿童在实际生活中不断体会、坚持和评估。

1. 丰富儿童自身的成功经验。

创造机会, 让儿童多体验成功, 多享受成功的喜悦。具体措施有:第一, 让儿童多锻炼。儿童的生活经验少, 应多给予机会, 让其亲自操作。第二, 鼓励儿童勇敢面对困难和竞争。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成人不要立即帮助儿童解决, 而应当适当引导, 旁敲侧击, 积极鼓励。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 能增强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第三, 确立适当的评价标准。成人的评价对儿童非常重要, 确立适当的标准是关键。第四, 引导儿童进行正确归因。教育者应引导儿童正确客观地归因, 告诉他们“胜败乃兵家常事”, 培养其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正确态度, 引导其分析自身的有利条件和达不到任务要求的原因。

2. 给儿童提供良好的替代性经验。

儿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替代性经验有利于他们自我效能感的提高。第一, 提高家长的自我效能感。应从以下七方面入手: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的自我评价;善待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向自己挑战;开诚布公的情感交流方式;摆脱心理投射和心理射入的阴影。第二, 挑选同伴中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作为儿童的参照榜样。儿童对伙伴关系非常敏感, 并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与价值观相近的伙伴共同游戏。儿童可以从个人与同伴的比较中, 从同伴直接的示范中进行自我评估和价值能力判断。第三, 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教师面对复杂的教学任务, 常常会感到挫折和压力, 打击他最初的乐观情绪, 自我效能感不稳定。对此, 教师培训计划应在逐步增加教学任务的复杂性和难度的背景下, 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和管理学生的实际经验的机会, 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经验。

3. 进行适当的言语劝说。

言语劝说是影响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又一因素, 一定要做到“适当”。所谓“适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建立在平等关爱的基础之上。教育者要热爱每一个儿童, 对他们一视同仁, 要了解、关怀和体贴他们。第二, 坚持正面教育。正面教育要求教育应以积极鼓励表扬为主, 尽量少用消极否定的评价。第三, 多和儿童沟通。这要求成人以一种倒退权威的姿态和儿童进行交往, 即有尊重儿童的态度和与他们平等对话的精神。第四, 教育要坚持一贯性和一致性。儿童的坚持性、稳定性差, 要求成人对儿童的要求要贯彻始终, 经常督促检查, 使之不断巩固, 逐步提高。

4. 保持儿童积极的情绪和生理状态。

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也影响儿童的自我效能感, 要保持儿童稳定积极的情绪和生理状态。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 它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校和家庭中, 应尽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充满爱、宽松民主、公平乐观的氛围, 让他们心情愉悦地学习和生活。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 篇9

自我效能理论是《高等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是人们对自己能否有效地进行某一行为的判断, 它能够将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转化为先行因素, 对行为发生作用。自我效能感深化到自我价值系统就形成了自我效能信念, 效能信念影响人们如何思维、感知、并激活行动等, 它在个体的后继行为与影响源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 对人们的行为和成就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自我效能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同时也得到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支持, 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探讨了自我效能与学习动机、归因之间的关系, 自我效能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等。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和归因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且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密切相关。 (1) 由此可见, 自我效能在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方面有重要作用。

1 学生自我效能的形成及对学生的影响

自我效能的形成在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 (2) (3)

首先, 学生个体亲身经历的结果是形成自我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多次经历成功的人自然会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 对自己行为有效性的评价必然会高, 反之则会对自己的能力和行为的有效性抱有较低的期待, 并且这种对自身的主观知识还会泛化到其它情境中去。由此可见, 具有多次解决较难问题经历的学生往往会形成较强的自我效能感, 这是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当然, 这里所说的解决较难问题的经历是要因人而异, 更不能盲目追求任务的难度, 使得学生解决的问题几率过低, 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恶性循环中。所以, 适当加大难度, 和多次历练学生解决合适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 学生自己的替代性经验是形成自我效能的另一重要因素。替代性经验是通过将他人与自己比较形成的。当一个学生看到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人能取得成功时, 他就会增强自信心, 会积极地会努力争取成功;当他看到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人付出很大努力也没有获得成功时, 就会失去信心, 不愿意去尝试。因此, 这里强调环境的影响, 尤其是校园中树立成功的榜样, 营造成功的环境, 将会促进学生自我效能的形成。

再次, 别人的劝说、表扬、批评以及自我规劝、暗示都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言语劝告中, 如果缺乏事实地说教, 对形成自我效能感效果不大;如果结合自己的经验或别人的经验, 有理有据地劝告, 就会产生较大的效果。因此, 在平时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中, 教师们要多给学生赞赏性、鼓励性的言语, 这些赞赏性、鼓励性的言语要根据学生的工作来恰当的表述出来, 让学生感觉到老师 (或他人) 确实是肯定我的, 那么他就会愿意再次去尝试, 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值得一体的是, 这里所说的劝说、鼓励等最好要依据学生的具体行为来实施, 并且要恰当。

最后, 生理及健康状态、情绪也会影响到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一般情况下, 身体不舒适、健康有问题、紧张焦虑、情绪低落会对自我效能判断产生消极影响;心情高兴、情绪愉悦、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时会对自我效能判断产生积极影响。

此外, 学校教育、家庭因素、同伴群体的影响等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会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常常综合起作用。它们如何影响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改变, 是因人而异的。

2 学生自我效能的作用

自我效能感也是学生进行学习自我监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变量。 (4)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能产生自我调节的积极反应, 如改变自我评价的定位标准、改善自己的复习策略、管理自己的复习任务及复习时间、提高自己的复习效率等等。 (5) 具体来说, 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有三个方面:

首先, 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行为选择。学习过程中, 学生时时处处都不得不做出决定, 怎样行动以及持续多长时间。学生对自我效能的判断, 部分地决定其对活动和社会环境的选择。人们倾向于回避那些他们认为超过其能力所及的任务和情境, 而承担并执行那些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干的事。影响人们选择的任何因素都会对学生个人成长造成影响。在行动中, 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培养积极的承诺, 并促进胜任能力的发展。

其次, 效能判断决定着学生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或不愉快的经历时, 能坚持多久。自我效能感越强, 其努力越具有力度, 越能够坚持下去。当被困难缠绕时, 那些对其能力怀疑的人会放松努力, 或完全放弃;而具有很强自我效能感的人则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战。

第三, 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与环境作用时, 会过多想到个人不足, 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这种思想会产生心理压力, 使其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 而不是如何有效地运用其能力实现目标;有充分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将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境的要求上, 并被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力。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在亲身实践、观察学习等条件下逐渐形成的。比方说某个学生通过平时的学习加上考试前的综合复习最后考试结果为优秀, 那么在学习类似的课程时, 他就有意识的采用同样的学习方法, 如果考试结果还是优秀, 那么他很可能会继续坚持这种学习方法,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确信自己有能力采用同样的学习方法来获取优秀的考试结果, 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 并进而形成为学习习惯。反之, 他就会产生低的自我效能感, 也就可能形成坏的习惯, 并进而影响到学生个人的人格发展。因此, 做为高校老师, 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 让学生正确的估计自己,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做一个“自知”的人。

3 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途径

(1) 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 让他们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评价。有些学生在班级里一直默默无闻, 不参与活动, 甚至连发言也不多, 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是很低的。我们教师可以多给这些孩子一些机会, 通过一些竞赛帮助他们对自己形成比较全面而正确的评价, 这样可以让他们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并且主动地朝着这一方面去努力。

(2) 在失败时, 给予学生坚持不懈的鼓励与勇气。许多人的成功是伴随着许多次的失败的。在一帆风顺中航行的舵手永远也经不起巨浪的考验, 然而拥有坚持不懈品质的人, 往往可以把成功进行到底。我们要做的就是教会学生在失败中学习的能力, 不是沉溺于失败带来的挫折感, 而是学会汲取经验。在一旁鼓励他们, 帮助他们坚持下去, 最终获得成功。

(3) 创造平等的客观环境。学生的家庭环境, 自身的智力等因素都对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有着较大的影响。有的学生家境优越, 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相对高一些, 有的家境一般的学生可能相比而言, 自我效能感就不如家境优越的学生高。对于学生来说, 学校是第二个生活空间, 作为教师, 应该给他们营造一个平等的环境, 每个学生不论出身, 不论贫富都一视同仁。这样就使得学生自我效能产生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小了, 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 正确归因, 积极评价。研究成果表明: (6) 积极的归因能保证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判断, 逐步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不断激发起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而消极的归因将会发挥完全相反的作用。因此,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是十分必要的, 要训练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 不把学习的成败归因于学习能力差、运气不好、内容难度太大、老师讲得不好等自己很难控制的因素。

(5) 情感交流, 促进提高。教学过程是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学对象是有情感的学生, 他们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需要得到教师更多的理解、信任和关爱。因而作为教师要充分地尊重、相信每一位学生, 把学生看成教学活动中的朋友和同行。

4 结论

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非常重要,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对学生学习和自身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极其复杂并相互影响, 通过探讨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和形成过程, 得出给予学生坚持不懈的鼓励与勇气、并创造平等的客观环境正确归因、促进学生形成正确自我评价、加强情感交流是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

注释

1周勇, 董奇.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行为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4 (3) :30-34.

2温红娟.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 2007.18 (3) :558-559.

3张鼎昆, 方俐洛, 凌文辁.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4霍金芝, 蔡琰, 邹艳, 等.学习动机、智力和个性对学习成绩影响的交互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7.11 (6) :328-330.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研究 篇10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在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获得,对学习活动具有动机调节作用。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提高是增强学生素质、提高教学和学生活动效率的有效途径。[2]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

本文采用张晓玮的“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该问卷共43题,分学习态度自我效能感、学习过程自我效能感、学习结果自我效能感三个初级维度。本研究中的问卷总信度为0.899 6,第一个维度的系数值为0.844 0,第二个维度的系数值为0.819 6,第三个维度的系数值为0.786 7,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调查对象

本问卷是对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五年级随机抽取3个班级,六年级抽取4个班级,共318名学生,参与有效问卷的学生295名。接受调查的学校没有重点班,本次调查的7个班级均是平行班级,都是按学生在学校的总体成绩进行的平均分配,学生素质没有明显差别,具体的被试分布可以从表1可以看出。本次调查问卷共发出318份,回收有效问卷295份,有效率为92.8%,其中五年级126份,六年级169份。

二、调查结果

1.学习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

为了比较小学生在自我效能方面是否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对问卷得分情况进行分别统计和均值分析,统计结果如表2。

注:*表示P<0.05。

从表2中可以看出,学习自我效能感五年级均值为3.73,属于较高水平。六年级均值为3.35,属于一般水平。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两个年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t=0.865,P<0.05), 且五年级高于六年级。

从表3中可以看出,学习自我效能感男生均值(3.44)高于女生均值(3.38),都属于一般自我效能感,差值为0.06。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男生与女生在自我效能感平均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0.069, P>0.05)。

2.学习态度自我效能感水平

为了比较学生在学习态度自我效能方面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异,对问卷得分情况进行分别统计,结果详见表4和表5。

从表4中可以看出,学习态度维度上六年级均值(3.31)小于五年级均值(3.47),均是自我效能感维度的一般程度差异,差值为0.16。通过题目分析可以发现,五年级、六年级学生普遍在完成作业和制定计划上较好。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在学习态度自我效能感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0.316,P>0.05)。

从表5中可以看出,学习态度维度上女生均值(3.35)小于男生均值(3.43),数值差别很小,自我效能感程度都属于一般。通过题目分析可以发现,男生在实验和问题解决思维水平上比女生要高,这可能与小学阶段男女生先天思维差异有关,男生更愿意动手操作和解决难题。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男生和女生在学习态度自我效能感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0.102,P>0.05)。

3.学习过程自我效能感水平

为了比较学生在学习过程自我效能方面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异,对问卷得分情况进行分别统计,进行均值分析,统计结果如表6和表7。

从表6中可以看出,学习过程维度上六年级均值(3.09)小于五年级均值(3.28),均是一般水平,差值为0.19。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自我效能感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0.403,P>0.05)。

从表7中可以看出,学习过程维度上男生均值(3.25)高于女生均值(3.12),均是一般水平,差值为0.13。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男生和女生在学习过程自我效能感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 0.291,P>0.05)。

4.学习结果自我效能感水平

为了比较学生在学习结果自我效能方面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异,对问卷得分情况进行分别统计,进行均值分析,统计结果如表8和表9。

从表8中可以看出,学习结果维度上六年级均值(3.64)小于五年级均值(3.73),差值为0.09,都属于较高水平。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在学习结果自我效能感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0.094,P>0.05)。

从表9中可以看出,学习结果维度上男生均值为3.68,女生均值为3.67,都属于较高程度。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男生和女生在学习结果自我效能感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0.012,P>0.05)。

三、结果分析

经过分析,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五年级无论在学习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上,还是在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三个维度上均值均要高于六年级。男生在总体水平和各个维度上均值也都高于女生, 但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水平来看,男女生无比较大的差异。通过分数比较可以看到,学习结果维度上学生得分普遍较高,在其他方面都属一般水平,学习过程维度上均值属于最低的。

关于小学生自我效能感问题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围绕自我效能感理论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探索,其中以路海东教授、刘晓明教授对于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最为典型,对笔者研究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的指导与借鉴意义也最大。本研究与以往研究不同之处在于:在研究对象上,以往研究的对象都较为宽泛,如:路海东、刘晓明、郭占基等的“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提高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小学三至五年级。[2]寇冬泉、刘电芝等的“培养小学生数学自我效能感的实验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小学五年级[3],本研究则集中在小学五、六年级。以往研究表明,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测量从小学高年级起比较适合。[4]在研究方法上,以往研究主要是实验法,如金河岩、许伟的“朝鲜族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5]再如孙德军的“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习成绩的分析报告”等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实验法[6],本研究则采取问卷调查法,从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三个维度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行调查。在研究结论上,以往研究认为小学生在总体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男生,小学生自我效能感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如刘在花、单志艳的“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其与学习态度的关系”[7],再如孙丽平的“农村小学生自我效能感与竞争心理的相关性研究”等。[8]本研究则认为在学习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上,男生和女生无较大的性别差异,男生略高于女生,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且五年级高于六年级。

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次研究取得一定突破。如郝永泽等提出“是否实际能力强者,其自我效能感也强?是否高的自我效能感能促进实际能力的提高?是否自我效能感越高越好?”[9]等问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探索。本文通过研究得出的“通过分数比较可以看到学习结果维度上学生得分普遍较高,在其他方面都属一般水平,学习过程维度上均值属于最低的。”这一结果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四、培养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对策与建议

1.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需要与日常教学长期结合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变化性非常大。而小学生自我效能感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心理过程,一两次的测试或者鼓励教育是不能使学生从根本上发生变化的。要想使小学生长期建立起高效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必须将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日常教学长期结合起来,要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理念渗透到小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在完成教学进度的同时,使小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2.为学生制定合理的成功目标

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由传统的知识目标扩展到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三维目标。在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过程中,为小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能较好地促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多次的成功体验能使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得到提高。但是过于简单的教学目标学生容易达到,长期处在这样的感觉中小学生会失去对学习目标的挑战性,甚至会产生急于求成的意识,不能正确的面对挫折,反而不利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成功才能让学生真正建立起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的建议是:目标要具体,要使学生明确教师的要求,可以通过怎样的途径来达到;目标要有层次性,学生都要达到的目标、部分优秀学生达到的目标与分层次教学相结合起来; 目标要有挑战性。学习目标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学上的“最近发展区”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现在来说非常困难的目标,我们可以给学生拆分成比较小的近期目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3.建立和谐的学习环境

小学生本身的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以及所处的情景条件都会影响学生对自己处理学习问题能力的判断,而学习自我效能感就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所以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研究中要重视对学生生理和情绪的调节、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让他们在面临挫折时不会由于过度激烈的反应而降低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良好的班风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学生积极性高,更容易与教师的教学策略配合起来。因此,教师在实施课程研究的过程中,不要把自己的意志或者一系列操作强加到学生身上,要多与学生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明显作用。

4.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要多样

学习自我效能感可以从多种维度进行研究,本文从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三个维度进行研究,针对不同的方面制定相应的行动策略以达到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全面提高。所以,在学校中要实现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应各方面共抓,一两条的行动策略是不够的,而且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制定要从地方教育理念和学校自身的特点出发,找到真正适合的行动策略,别人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不一定要完全复制。俗话说“教无定法”也就是这样的道理了。

5.教师、学校、家长自我效能感应完善

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不只与学生自己有关,还与教师、学校和家长的自我效能感的情况有关,因此,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还应从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学校的集体效能感以及家长的自我效能感培养这三个方面来进一步完善。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高则偏向于认为采取了恰当的措施、付出努力,各种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而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则认为学生的基础和主观能动性确定了,怎样的努力也不会有太大提高,这样负面的信息对学生也是一个信息源,这样的信息源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教师的工作是在学校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中运作的,所以研究学习自我效能感不仅要注重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还需注重学校的自我效能感。良好的校风注重学校的革新和前进,鼓励教师的科研和创新, 时时处处充满着较高的要求和期望,教师就会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提出合理的学习目标,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摘要: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提高是增强学生素质、提高教学和学生活动效率的有效途径。为了解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现状,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进行了调查研究。经多项统计分析后发现:目前相当数量的小学生在学习中不具备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男生均值比女生高,五年级均值比六年级高。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需要做到:为学生制定合理的成功目标;与日常教学长期结合;建立和谐的学习环境;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要多样;教师、学校、家长自我效能感应完善。

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培养的研究 篇11

一、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基本特征

学业自我效能感具有情境性、个体性、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教育者应根据这些特点形成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以促进学生学业发展。

情境性: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小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这一点不难从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中得出。这个特征也说明,同一个体不会永远保持高自我效能感,面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教育者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应注意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学习者进行引导。

个体性: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同一道题,有的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较高,认为自己可以独立完成,有的学生认为需要教师或同伴帮助才能解决,有的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很低,觉得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另一方面,个体差异还存在于对不同学科的敏感度。教育者应该注意发现不同学生的个体性特点,尊重其兴趣爱好,培养其特长。

多变性:由于小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情境性,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会有所变化,因此学业自我效能感还具有多变性。教育者特别要注意这一点,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每一名学生,尽量引导学习者将学业自我效能感保持在较高水平,鼓励其对学习内容充满信心,以提高学习效率。

可塑性: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尚处在发展时期,自我意识的主要成分——自我认识随年级的增高而不断发展,而建立在自我认识基础上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也与自我认识发展相一致,所以,小学阶段也是小学生对自己能力判断的主观感受(自我效能感)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也具有可塑性的特点。

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主要是通过以下四个信息源形成的:个体行为的成败经验;他人的成败经验;言语劝导;情绪反应。因此,学业自我效能感有以下影响因素:

第一,个体经验。在学习上不断的成功体验会使学生建立起相对稳固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相反,多次失败的学习经验会打击进而降低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第二,替代经验。当学生看到与自己同等水平的人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看到其他同学的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其学业自我效能感。个体经验和替代经验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念,如果学习观不正确,很难培养学业自我效能感。

第三,言语评价和劝导。教师、家长甚至同伴的言语反馈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积极、正面的言语劝导会使小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但是不切实际的言语劝导,如过多的表扬和不恰当地夸大学生的进步,不仅会使劝导者失去威信,反过来还会挫伤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第四,个体的性格特征。个体的性格积极向上,会让其更加自信;焦虑悲观则使其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

三、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第一,对于学业自我效能感过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关注。

很多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往往都有学业自我效能过低的特点,在对待这部分学生时,应注意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关注,尽量消除其不自信的心理,在他们学习一些较为容易的知识时培养他们的信心和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其学业自我效能感。

第二,对于学业自我效能感中等的学生应结合实际教学情境处理。

对于这类学生,教育者应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对其进行引导。有些较为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处理,独立获得成功的经验可以有效提高其学业自我效能感。其次可以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相关原理,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提高,但要注意学习内容难度的把握,以免削弱其学业自我效能感,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

第三,对于学业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应注意防止其形成骄傲心理。

学业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一般都会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育者可以在此基础上作一个适当的提升,让这类学生有机会去挑战更难的学习内容。但是,小学生的性格、心理都还处在发展阶段,对于已所取得的成绩很容易得意自满,因此要注意防止他们骄傲自大心理的产生,在表扬和批评时要多加斟酌。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武汉,430079)

编辑/于 洪 黄才玲 终校/杨 怡

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和培养 篇12

自我效能理论是班杜拉从其社会认知理论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体系, 是对社会认知理论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班杜拉形成了社会认知理论, 他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机能是由“三元交互决定论”决定的, 即环境、人的内部因素 (认知、情感、自我评价等) 和行为这三种因素交互影响着人的能动性。从该模型中, 他指出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认知, 人们也控制着他们的行为。这不仅影响着环境, 而且也影响着主体自身的认知、情感和生理状态。[1]比起传统主义心理学更注重研究行为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以及行为产生的动机过程, 在三元交互决定论的基础上, 班杜拉发现从获得知识到把这种知识转化成具体的实际行动的这一中介过程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这使得班杜拉开始关注三元交互理论中人的主体因素, 并对人的能动作用、自我信念、自我调节等产生了极大兴趣, 在其后的研究中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对该中介过程做出了解释。

班杜拉认为, 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其组织和实施达成特定成就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信念”[2]区别于单纯的自我肯定,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更注重和强调自我认知, 即个人对自身的能力有相应的理性判断, 在完成某一行为之前, 拥有能够把握自己能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的判断和信念。而这种判断和信念受到个体过去的行为结果和成败经验影响。简单来说, 如果个体能够认为自己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 则表示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反之, 则自我效能感较低。可以看出, 自我效能感不仅是对自己即将进行的活动的一种预先估计, 更直接影响着个体在做该事的动力和动机。

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后,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则依靠以下几种来源: (1) 亲身经历的体验。个体通过自身的亲自参与所获得对于自身能力的认知, 这是对形成自我效能感最有影响的经验。如果个体在相应的行为、技能或活动中获得较多成功, 会加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多次的失败则会让个体在其后的任务完成中容易对自己形成较低的预期, 降低自我效能。最初的成功经验对于人们在今后取得更大的成就来说是很重要的。[3] (2) 替代性经验。榜样所形成的示范效应, 同样对自我效能有重要的影响。通过观察他人及他人的行为结果, 形成对自己任务完成的行为或结果期待, 获得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尤其当榜样与自己十分相像时, 这种替代性经验对自我效能形成的影响越大。 (3) 言语劝说。通过带有说服性的言语, 让个体相信自己有完成任务和获得成功的能力。 (4) 情绪和生理状态。个体在判断自身能力是也会受到情绪和生理状态的影响。当机体处在焦虑、疲劳、疼痛等状态时, 往往会削弱自我效能感。

对于幼儿来讲, 自我效能感是在自身成长中, 随着参与的活动不断增多, 认知的逐渐丰富而建立起来的, 对他们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自我效能感首先影响着幼儿的行为选择。在与环境的相处中, 人们往往会选择自身可以应对的相关活动。而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儿童会拒绝尝试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面对挫折时, 也常报以退缩的态度。其次, 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幼儿的努力程度和坚持程度。自我效能感越强的幼儿, 在完成任务中越能坚持下去, 并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去采取积极的行动, 进而解决问题。最后, 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幼儿的思维和情感方式。自我效能感越低的幼儿, 往往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 将困难看得比实际更为严重, 更易产生焦虑的情绪体验。

自我效能的建立离不开早期经验的影响, 在幼儿期建立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对其其后的发展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 帮助幼儿在早期形成良好的、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 对其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但是, 目前许多儿童的自我效能感比较低, 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缺乏信心[4], 可以看出在幼儿教育中仍存在影响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二、影响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一) 家长及教师评价内容单一化形成的不利归因

幼儿的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中最基础的部分, 伴随着自己的成长, 他们会对自己的动作、行为、心理等方面进行观察、分析和评价。而对自己的认识除了来源于个体本身之外, 另一个方面就是来源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对于儿童自我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对影响幼儿心理健康。但由于幼儿最初尚未形成自我评价的能力, 致使幼儿多是从成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其中, 家长和教师作为对幼儿影响极大的两类人, 他们往往是幼儿所相信的权威人物, 极易影响到幼儿对自己的判断。从另一方面来讲, 传统的教育评价, 往往更对外部行为, 或者对于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这种评价倾向于可供观察的, 可靠量化的范畴, 而忽略了从内心品质这一角度对幼儿的关注, 诸如幼儿在完成活动中所拥有的活动兴趣、动机、任务意识、努力程度等。如多次遭受负面的评价, 会导致幼儿认为失败是由于自身能力不足, 进行消极归因, 从而降低自己对完成活动的预期, 形成低效能感。

(二) 教师本身的自我效能感较低

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教育价值、做好自己工作与积极影响儿童发展的教育能力的判断和信念。研究表明, 教师教学效能的高低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 影响着学生的学业。[5]幼儿教师同样要面对着工作压力和社会负担, 容易造成职业倦怠和工作无助感, 形成低自我效能。拥有这种效能感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 往往会给自己制定较低的目标, 对工作热情不大, 认为自己教育能力不够无法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而在教学活动中也无法拥有饱满的精神, 与幼儿之间缺少积极的师幼互动, 极少在眼神、手势、身体接触上给予幼儿积极的鼓励。

教师作为幼儿的一个重要榜样, 是儿童平时观察和学习的“权威对象”。我们总以为幼儿年龄尚小, 不懂得“察言观色”, 其实幼儿对于教师言谈举止及情绪上的变化反应是极为敏感的。教师在教学中所处的情绪状态, 营造的心理氛围, 幼儿是可以感知到, 并可以把感知到的信息转化成为与之相适应的自我期待、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 会削弱幼儿学习的兴趣, 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 产生较低的自我期望, 进而让幼儿在学习、情感、个性发展等方面受到不良影响。

(三) 家长不当的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相对稳定, 不随情景的改变而变化, 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6]“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对幼儿来讲家庭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维果茨基认为, 幼儿的认知发展是在各种活动及与成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 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依赖于周围的环境、成人和帮助和指导。这种指导显示在父母的教养方式上。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是直接而重要的。温暖和理解的家庭氛围中, 父母对幼儿多给予尊重、关心, 让幼儿有自主发展的空间, 会让幼儿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反之, 拒绝和否认的家庭氛围中, 如父母对幼儿过分严厉, 有过多的惩罚和干涉, 则会让幼儿形成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同时, 父母若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实际情况, 只是一味地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规划的方向发展, 对幼儿提出高要求, 却没有发现幼儿由于年龄及发展限制各方面能力尚且有限, 根本无法达到此类要求。这种不切实际的期望水平, 会常常让幼儿遭到成人的否定, 长期处于缺乏认可和肯定的环境, 造成对自我的怀疑, 降低自我效能。

(四) 幼儿缺乏成功的体验

由于成人对幼儿的不当评价或教养方式, 使得幼儿常常得不到鼓励或者遭受失败, 缺乏成功体验, 让幼儿获得习得无助。习得无助是指个体由于不断地受到挫折或失败而产生的无能为力, 放弃努力的心态。当幼儿面对周围环境时, 意识到无论自己怎样努力, 都无法获得成功体验, 作出的反应无法与结果存在对应关系时, 便表现出无助的消极情绪, 甚至放弃努力, 产生动机、认知障碍。这种失败的体验往往会降低幼儿的期望水平, 对自己的持否定态度, 影响自我效能感建立。

三、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一) 注重对幼儿评价的多元化

由于学前幼儿自我评价能力较低, 更多依赖成人或教师的评价, 因此对幼儿的评价应多以正面评价为主。成人和教师应抛弃单纯对于最终结果的评价, 拓宽评价标准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幼儿。评价并非仅仅去揭示幼儿现有的发展状况, 而更该指向于幼儿更好地发展, 即对幼儿保持积极的期待,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在幼儿完成某一活动时, 教师和成人除了对结果进行评价之外, 还可以对幼儿在取得该成果中的学习品质进行评价。也就是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幼儿通过怎样的方式和途径完成了该活动, 幼儿在活动中是否拥有良好的坚持性、参与性、自信程度和兴趣等。同时, 教师和成人也应看到每个幼儿的差异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对幼儿的强项给予积极的肯定, 而弱项则进一步引导, 通过针对性的评价促进其全面发展。这样每个幼儿不是在和他人比较谁更好, 谁更聪明, 而是在与自我进行比较。借助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发挥评价的改善功能, 培养幼儿自我效能的信念。

(二) 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要求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儿童观, 儿童不是无知无能也不是成人的缩影, 而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教师需要能够用心教育, 愿意走进幼儿的内心, 理解幼儿的种种行为, 体会他们的情感, 对幼儿有发自内心的关怀。给予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权利, 让幼儿找到感兴趣、适合自己的活动, 帮助其发展相应的能力。教师本身也要有自信心、乐观的态度和对自己较高的预期, 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这其中使幼儿感受到的是教师的关爱和鼓励, 得到的是教师的尊重和认可, 在这样的氛围中快乐成长。这样的师幼关系中, 幼儿和教师是平等的, 教师可以作为幼儿的朋友, 与幼儿平等对话真诚交流。教师所营造的这种环境和氛围, 也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发展幼儿的自我效能感。

(三) 在适度期望中让幼儿进行积极归因

教师和成人要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 对幼儿寄予合理的期望。在对幼儿能力有促进, 但又能通过努力完成的区域内, 让幼儿完成目标, 才是增进他们自身预期的较好方式。同时, 不管幼儿完成任务的结果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教师和成人都要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归因。如, 当幼儿取得成功时, 将成功的原因归结在他们的能力上。让幼儿产生自豪、自尊感, 增强对于成功的期望, 帮助他们更愿意从事有难度的任务。当幼儿任务完成失败时, 则引导他们将原因归结在努力上。让幼儿知道, 失败只是自己不够努力的结果, 成功是需要坚持努力的, 相对增强对成功的期望, 让他们愿意去坚持从事任务。

(四) 在游戏中让幼儿体验成功

游戏在幼儿的成长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游戏有自主性、无强制目的等特点, 让幼儿在其中总是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游戏过程容易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产生成就感。成人或教师在组织游戏时, 应多站在幼儿的立场, 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得快乐, 产生积极愉悦感。同时, 在游戏中并不仅仅是为了游戏而游戏, 而是可以有层次地增加游戏的难度, 让幼儿在不断的挑战中获得成功。在成功中让幼儿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以此, 通过长期的成功体验, 让幼儿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

摘要:自我效能作为幼儿自我的一个重要因素, 影响着幼儿早期以及未来的发展, 对幼儿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探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分析了影响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及培养途径, 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班杜拉,幼儿,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郭本禹.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33.

[2]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New York:W.H.Freeman and Company, p.3, pp.477-525.

[3]周文霞.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 (1) .

[4]印小青.多元智力观与学前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 2001 (06) .

[5]洪秀敏, 庞丽娟.教师自我效能感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及其机制[J].学前教育研究, 2006 (06) .

上一篇:多目标整数规划下一篇:能源进出口贸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