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自我效能感

2024-11-06

体育自我效能感(共12篇)

体育自我效能感 篇1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当代社会学习理论巨匠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1],于1977年在《心理学回顾》杂志上发表的“自我效能感: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操作行为的期望。80年代后所提出的定义则把自我效能感看作是对行为操作能力的知觉和恪守自我生成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个体对自己是否具有从事和完成某项活动过程中达到指定操作表现目的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广泛地注意,有许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我效能理论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经过许多行为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和努力,不但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完善,而且在各应用领域的研究也得到了普遍重视,运动心理学家也开始关注这理论并进行了相关研究。

1 体育领域中国外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

1.1 自我效能感与性别差异

关于体育活动中自我效能感的很多研究涉及性别差异和女子的特点。研究指出:女子在比赛临近时自信心有下降趋势[2];女子在所有的成就领域里较男子自信心低;女子自我能力感低;体育活动特点使女子在从事这类活动时自我效能感下降;女子对成功和成就的追求低于男子,甚至惧怕成功也是导致自信心低的因素。

1.2 自我效能感与身体运动锻炼

有关自我效能感与身体运动锻炼间关系的研究很大一部分研究是Ewart等人,以恢复期的病人为对象所做的一系列研究。被试在功率自行车练习前和结束后自我评价走、跑、爬楼梯、性功能、提重物和一般精力,研究都获得了病人在锻炼后自我效能感提高的结果。以普通人为对象的这方面研究获得了以下结果:(1)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身体运动锻炼具有坚持性。(2)身体运动锻炼有助于个体身体自我效能感的提高。研究还提出,自我效能感可能是身体运动锻炼领域里行为变化的一个有效的机制,与合理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相比,更具预测效能。[3]

1.3 自我效能感与运动成绩

体育运动领域大多数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都是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的。这些研究有些是在实验室进行的;有些则是现场研究。许多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越高,努力程度就越高,运动成绩就越好;优秀运动员较一般运动员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高的运动员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能力而又富于挑战性的任务指标,为了实现目标会尽最大努力,持续时间也较长。反之,自我效能感低的运动员,目标低,努力少,坚持性差,自然成绩也相对较差;集体自我效能感与集体运动成绩的相关比个人自我效能感与集体运动成绩的相关稍高一些。

1.4 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Bandura提出了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四种信息来源,这实际上也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途径。研究者对这四种途径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成功经验和替代性经验与效能期望以及随之的成绩表现的变化之间相关显著;而唤醒控制和言语规劝与效能期望和成绩表现间的关系则不显著。其中有研究者[4]提出了教练员和体育教师用以提高运动员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1)提倡运动员自我激励;(2)通过指导-练习提高运动成绩;(3)当众公开赞扬;(4)运动员积极的自我谈话;(5)设置和运用困难的客观条件;(6)言语规劝(心理咨询);(7)设置专门目标;(8)强调过程和技术的提高,淡化结果;(9)通过放松训练以减少焦虑感受;(10)强调焦虑感受表明你不是害怕而是有所准备;(11)想象成功的情景;(12)进行归因指导;(13)替代性经验(列举与该运动员各方而类似的成功者等)。

2 体育领域中国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

2.1 自我效能感与体育教学

我国学者张力为、任未多等对自我效能感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在体育教学的理论方面,钱建龙等[5]就自我效能感与体育教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体育活动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提高,已形成的自我效能感对体育运动成绩又有很大的影响。郭春光[6]也联系教学实际探讨了自我效能感理论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张伟霞[7]对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也进行了探讨。胡泓[8]探讨了大学生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指出大学生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低下有:社会环境、学生构成和学科特征3个主要原因,并提出提高自我效能感可以遵循的三个途径、十一个环节。陈瑜等[9]对提高学生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进行了探讨,从学生体育学习的成败体验与心理状态等方面影响学生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提高的原因,提出一些培养学生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措施与建议。薛予阳[10]对体操教学中培养和激发自我效能感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成绩优于对照班,且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在体操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及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有效地提高体操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成绩。葛剑萍[11]分析了自我效能感对学生体育学习的作用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和途径: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注重教学过程的渐进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练习的体验;充分发挥榜样的表率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刘海燕[12]通过不同时间、强度的健美操锻炼来研究对女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就如何在健美操教学中提高女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提出了对策。

2.2 自我效能感与竞技体育

肖红艳[13]探讨了自我效能感在田径训练中的应用,论述了影响运动员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以及培养运动员自我效能感的途径问题。朱林等[14]结合自我效能感和运动技术学习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自我效能感对竞技体育的影响。马玉华[15]对我国帆板运动员自我效能感进行了分析与提高对策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阐述了帆板运动员自我效能感的结构特点、影响因素和提高对策。

综上所述,从国内外研究来看,国外关于自我效能感在体育运动中的研究大多是关于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研究,而很少有专门对学校体育领域中的自我效能感进行实验研究。对于国内的研究,一方面研究文献数量较少且不全面,大部分研究还仅仅处于经验层面、宏观理论方面的探讨,缺少具体深入地研究。另一方面,在研究方法上较为单一,结合教学实验的研究不多,缺少通过实验手段而获得的实验数据的支持,因而很难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

3 自我效能感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 自我效能感在研究对象上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对体育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竞技体育领域,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运动员。大多是有关自我效能感与运动成绩之间的相关性方面的研究,而对于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自我效能感研究则很少。因此有关体育教师自我效能感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教师自我效能感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对于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因此在今后对运动员研究的同时也应该重视体育教学中学生方面的研究。

3.2 自我效能感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研究方法是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但是纵观我国在体育领域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的文章都是有关自我效能感在体育运动中的可行性、自我效能感理论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该如何地运用、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等等,这些文章都是在理论上探讨它运用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而且研究都一直认为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然而并没有学者对在体育教学中的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教学效果的相关程度做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大多是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这种方法由于缺乏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控制,而且所用的量表的信、效度的标准不一致,其研究结果的说服力则要大打折扣。在国外有些学者对自我效能感采用了实验设计方法,但大多是在严格控制的实验室里进行,与真实的情境还是不同的,因此生态学的效度也不高。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自我效能感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证性研究,研究的方法应该综合应用,这样才能更有效果和说服力。

3.3 自我效能感训练方法上的问题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所有的研究都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能够对教学更有控制,教学效果也好,同时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学生也能对教师有影响,这样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在国内学者对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提出了一些建议,但都是根据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四个信息源来进行讨论的,就是个体成功的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和情绪唤醒。然而并没有研究者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个体自我效能感。

4 自我效能感未来的研究方向

4.1 在研究方法上应重视因果关系的研究

在研究教师教学效能感和学生学习效能感与其他理论的关系时,不能只停留在相关研究的水平上,应分析其因果关系,进一步确定个体自我效能感作为前因、后果或中介变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不但要重视自我效能感的横向研究,而且要重视它的纵向追踪研究,了解其变化和发展机制使得更好地知道其作用。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性和可行性方面的探讨,而更应该注重实践方面的运用,达到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4.2 开发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效能感训练模式

在心理学中有许多的训练方法,如目标设置法、表象训练法等等。因此要把自我效能感的训练成为一套科学的训练体系,心理工作者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现在已经存在了自信心的训练方法和模式,但是自我效能感并不是指人的自信心水平,而是对自己是否具有信心去完成某一事情的能力判断,它和自信心是有区分的。因此应该开发一套自我效能感训练方法,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它能够使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更加完善。今后的研究中应致力于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体育自我效能感 篇2

在学习风格方面,对学习的社会情境敏感是女生的特点,而男生更倾向于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学习;女生易于动情,看法主观,而男生则往往偏爱分析,注重事实,看法客观;女生偏爱与别人交谈、讨论,享受小组活动的学习方式,而男生则喜欢采用则大多是动觉型的学习方式;女生开放包容的看待学习,期待获取新的学习线索;比较而言,而男生则常采取封闭的态度,对问题喜欢做出快速判断。在目标定向和自我效能感方面,Patrick的研究显示,女生掌握目标定向大多与学科的高自我效能感有关,而男生认知和自我调节策略的运用多受外部不定因素的影响;女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能力强于男生,同时女生对业时间的自我管理能力也较男生显得更自信。学习成败归因方面男女生也存在不同之处,Georgious的研究发现,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把学习成功归于努力。虽然女生的平均成绩高于男生,但是英语学习成功与否与性别无关,在文化、教育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男女生在归因、策略运用、自我效能感、学习风格更方面产生了差异。因此,教师

可以从这些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扬长补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目的,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

更多扩展阅读:

体育自我效能感 篇3

一、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调查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学习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和能力化,不仅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灵活的解题技巧与方法,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笔者通过对三届毕业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调查,发现当前学生学习语文存在以下情况:(1)动机缺失和兴趣转移,主要表现为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氛围不浓厚;(2)学习无望,形成习得性失尊感,这在所谓的“双差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3)自我评价偏低,有学好语文的愿望,但缺乏信心;(4)考试焦虑,对自己的学习成绩缺乏自信。

二、学生低自我效能感的成因分析

1.消极归因

通常,人们总是对自己行为的结果寻求解释,心理学上称之为归因。中学生也有对自己学习的能力、水平和考试成绩的下降或提高寻求原因的倾向,通过归因来认识、预测和控制自己随后的学习行为。通常,将成功原因归于自己努力的结果时,有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增强;而失败时,如果认为自己不具备取得好成绩的能力,则会降低学生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2.经常的挫败感

有的学生在经历了几次或多次的失败后,形成一种自我认知偏差,即认为自己无论再怎样努力也不会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这样的学生对学习毫无动力,缺乏进取心,即使是对较容易的学习任务也缺乏信心,使得学生避免失败的动机远远大于追求成功的动机,使得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偏低。

3.教师的消极评价

对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我意识会逐渐增强,但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个人评价系统。他们对自身能力的大小、成功和失败进行评价时,往往更倾向于以别人的评价或期望作为参照标准,也更依赖于来自他人的直接反馈和支持。如果他们经常受到教师的消极期望,自信心就会遭受打击,在学习活动中也更倾向于采取消极的态度。

4.没有恰当的目标

学习目标的设置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同时也激发起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但有些学生在设置学习目标时,没有切合自身实际和自己的基础,将目标定得太高太泛。由于目标设置不当而导致学习毫无起色或失败,这就使他们对自身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特别是经过了一定的努力之后仍收效甚微时,对其自信心的打击更大。

5.缺乏学习策略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也是造成成绩差异的重要原因。学习策略和自我效能感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有些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淡薄,他们没有根据学习内容和个人特点选择有效策略,很少评估自己学习策略的有效性,从而造成了学业上的失败,而经常性的学业失败又使他们产生更低的效能感。

三、激发、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根据上文对各因素的分析,下面就着重谈谈几种激发、培养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1.归因训练

归因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积极的归因能保证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判断,逐步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断激发起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而消极的归因将会发挥完全相反的作用。因此,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要训练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把语文学习的成败归因于自身努力不够、学习方法欠佳等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其次,要训练学生避免消极的归因,不把语文学习的成败归因于语文学习能力差、运气不好、语文内容难度太大、老师讲得不好等自己很难控制的因素。同时,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鼓励,逐渐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

笔者在具体操作中主要做了如下工作:(1)经常找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对学生学习中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指导与纠正,给学生的学习提出建议,使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合作、教学相长的和谐关系;(2)鼓励学生写语文学习日记,让学生通过书面的形式,把自己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困惑、进步与退步、成功与失败记录下来,以便学生获得学习经验和教训;(3)利用学校的心理咨询活动,请心理咨询老师给予心理疏导,使学生对自己语文学习情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的信心,使个性也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体验成功

班杜拉认为,实践的成败体验是形成个体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的来源,增强个体的成功体验,可以有效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因此,体验成功的喜悦是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催化剂。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发现和培养每个学生的语文优势强项和潜能,使其成为学生自我发展和获得成功的动力源。笔者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语文学习闪光点,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展示其特长。大力拓宽学生表现自我的空间,无论是书面作业、口头作业,还是课上、课下多种内容和形式的展示、交流(如语文课前的查资料等),都立足于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二是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学习兴趣以挖掘其各种潜能。人人都有潜能发展,人的潜能是巨大的,但其存在的方式是潜在的,这就需要挖掘。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中找到自己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立领域和生长点,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生活热情,使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是那样富有情趣和诱惑力。对于那些对语文学习毫无兴趣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将其他方面的优势强项迁移到语文学习中来,以提高其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三是建构“低、小、多、快”的成功教学模式,即“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

3.给予学生积极期望

教师的期望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教师期待的积极影响,教师要做到用公正、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善于有意地运用各种肢体动作给学生以积极暗示,如抚摩头部、拍拍肩、注视、微笑点头等来表示对学生的重视和接纳;针对不同学生建立不同期望。

如对学生的提问,笔者从不嘲讽学生,取而代之的是鼓励,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在引导的基础上进行解答,或通过其他同学帮他解答,这样既有利于解决学生的疑问,发现学习中的乐趣,也使其他学生在同学面前得到展示才华的机会,体会到成功的滋味,增强了学习成就感,提高了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对部分在学习上没有积极性的学生,在课前给予辅导,上课时,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来解决。这样,学生既体验到了成功,也满足了自尊的需要。

4.设置适当目标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产生与个体的成败体验有着必然的内在关系。因此,要想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就得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减少学生失败的机会。针对个人学习目标以及学习风格的不同,笔者采用如下做法:

(1)指导学生设定合理目标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成绩总是有高有低,总有人排在最前面,也有人排在最后面。对于任何一个学生要求他在一定时间内将成绩从班级后几名变成前几名,是很困难的。但是教师要求每个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学习成绩提高10分,这就相对容易得很,学生也觉得自己有成功的可能,特别是平时成绩相对较低的学生。这样既面向了全体学生,也兼顾了个人发展。

(2)帮助学生修正难以实现的目标

在教学中特别是在中考来临之际,经常会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老师,你说我现在开始下功夫学习语文还来得及么?”其实学生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有多高,对自己能否成功毫无把握,因而就缺乏学习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给他一个可见的目标,增强其自我效能感。笔者常鼓励学生说:“按照你目前的水平和努力,中考时上升20或30分是不成问题的。”学生顿时会开心起来,觉得自己有希望取得进步。

(3)根据学生个人的学习风格来设定目标

有的学生喜欢阅读课本,有的喜欢做习题或动手操作,二者兼之当然是好学生,可多数学生有偏好。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人的学习风格来指导学生设定学习目标。一种情况是顺同型的目标,对于偏爱看书、但知识点掌握不够的学生,就可要求他再多看书,目标是抓好基础;另一种情况是互补型的目标,某些学生动手操作已经很熟练,但答题时表述不到位,这就需要指导他多看书,多识记基本篇目,目的是将理解的内容更系统化、概括化。

5.学习策略训练

策略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观察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和日常教学渗透等。教师可通过问卷或访谈了解学生的学习策略或策略中存在的问题;或者通过班会或讲座唤起学生学习策略的意识;或者通过填写“预习卡”的操作实践,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等。

体育自我效能感 篇4

在课堂教学中, 我注意分层次教学。对于体育技能好的学生, 我给予表扬, 勉励他们做的更好。对技能差的学生, 我鼓励他们树立信心要, 保护并帮助他们完成动作, 提高练习的兴趣。而对于那些技能和学习态度都不好的学生, 我总量以关心的口吻去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 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新教有关动作时, 我尽量由慢到快, 循序渐进, 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课外活动时, 我也去多辅导他们, 提高运动水平, 学生真正的动起来了。当我再次进行问卷调查时, 师生的心声是连在一起的, 我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需要老师帮助他们做什么, 以至于后来的课堂效率高多了,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通过亲身的教学经历, 我体会到对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重建, 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生的行为目标和学习目标需要老师帮助来确立

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于自己全面发展的目标, 其中包含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特别是目标的设定要具体而且尽可能细的是近期目标使学生达到目标时就能增强自我效能感!同时, 也要求教师在布置有关任务和实施奖励时要考虑这些教学行为, 提高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内部动机任务设计与评价须整合一致, 特别是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重在提高自己能力的学习目标, 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可以训练增长的个体, 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学习活动上不要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这样将会有力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二、帮助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成功经验或体验是自我效能最重要的来源”!有些学生自信心不足, 所以经常夸大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对自己的能力低估了, 这时, 我们教师就应该帮助这些学生找到更多的成功机会, 降低难度, 让他们体验一下通过自己学习获得成功, 能够完成学习任务, 解决一些困难从而体验成功, 认识自己的能力, 找到某些失败的原因, 而不是直接的失败。

三、把好的榜样示范提供给学生

首先, 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 当学生观察到教师良好的榜样示范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其次, 让学生从替代经验中获得自我效能感即通过观察学习能力相近者的学习行为来培养自信心。例如"把原来基础较差进步较快的学生作为学习困难学生的示范者"要求他们观察讨论这些同学是怎么取得进步的, 使他们认识到学习难点并不是不可攻破的!最后, 指导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 从自身进步中增强自我效能感!它要求学生从自身变化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 尽量不同优秀生比, 否则会觉得自己样样不如别人, 越比自信心越低, 尤其对中下水平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同自己的过去比, 个人的进步则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加自信心和胜任感!

四、正确的作出评价, 适当给予表扬与激励

“当学生在学习或活动中取得进步时, 对其进行表扬或奖励, 使其从中获得自己进步的信息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指导者与帮助者的作用, 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和评价以提高他们学习和活动的自觉性和效能感。同时, 评价也是一种艺术, 由于积极评价可能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而消极评价可能使学生降低自我效能感。因此, 要善于发现学习和活动过程中的亮点, 不失时机地进行积极评价,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潜能提高学生学习和活动的自信心!在进行有效的评价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 淡化奖赏的外部控制作用。

如果奖赏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得到奖赏物则会使奖赏成为外部控制手段, 反而抑制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奖赏不是目的, 而是辅助性评价, 给予奖赏意味着对个人学有成效的肯定。例如"体育教师强调成绩的重要性"对于学业优良的学生可能会增加心理压力, 引起练习焦虑, 而对于学业中下的学生可能会增加厌倦情绪和退避行为!这时的成绩对学生就是一种外部控制手段, 常常与他们的主观抉择相冲突, 容易引起他们反感!

2. 强化奖励的原则性和公开性。

奖励办法要明确凡符合规则的行为可获得奖励, 让学生同自己的过去比较有进步的也可获得奖励, 教师具体实施时切忌凭自己情绪波动变更奖励办法。否则就会使奖励变得毫无原则而随心所欲, 奖励成了教师的私有财物。

五、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教师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策略 篇5

郭敏,李葆华2008

提示:虽然是博士后写的文章,但比较浅,建立与培养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部分较好

摘要: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充满自信,在教学中投入大量的精力悉心指导学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本文在分析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因素的基础上,给出了教育教学中建立与培养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

根据班杜拉的理论,研究者认为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能力及对学生影响力的一种卞观判断和感受,它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izii3]众多研究表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iaii}i

二、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卞要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部分:

(1)社会环境的影响(2)学校环境的影响(3)人际关系的影响2内部因素

自我效能感研究对教师的启示 篇6

按照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个体会对自己的经验和思考过程进行解释和评价。已获取的知识和技能不是行为的惟一决定因素,它们同个体对自身能力的判断和结果的预期一起对人们的行为产生预测。具有相同知识和能力的人,其表现不一定相同,主要原因就在于个体内部对能力的不同判断和感知在调节着知识与行为的关系,由此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

“ 对实际行为表现而言,自我效能感是一个相对独立于行为技能的重要的决定因素”。(班杜拉,1986)自我效能感通过若干中介过程,实现对个体行为及其人生的影响作用。

当个体面临不同的环境条件时,他选择什么样的环境,主要取决于他的自我效能感。一般而言,个体会选择那些自认为能够加以有效应对的环境,而避免那些无法控制的环境。另外,自我效能感决定着个体对行为活动和生活方式的选择。自我效能感正是通过这一选择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个体认识的轨迹和事业的成功与否。

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或激起若干特殊形态的思维过程,这些思维过程对个体成就行为产生的影响,可以是自我促进的,也可以是自我阻碍的,依效能感的高低不同。

自我效能感通过思维过程发挥主体作用,通常都伴有动机的因素或过程参与其中。除此之外,自我效能还会影响个体在活动中的努力程度以及在活动中面临困难、挫折、失败时对活动的持久力和耐力。

当面临着可能的危险、不幸等各种恶性情境条件时,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反应和抑郁程度等心身反应过程。“对应激主体的免疫功能产生毁灭性影响的,不是应激生活事件本身,而是对控制这些事件的无能感”。(班杜拉,1994)保持乐观的自我效能感对于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促进身体健康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于自我效能感在教育领域内的影响机制,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学生心理健康等皆有重要的预测作用,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在我们的教育中,教师是主要的、直接的承担者,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提高是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究竟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还缺乏具体的操作模式和步骤,但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广大教师提供些许启示。

启示一:积极的能力反馈与努力反馈的正确运用

研究表明,学生往往更愿意投身于他们感觉有能力完成的任务,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积极正确的反馈来帮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理解,但同时,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他们的能力和技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1.对学生的进步做出正向的能力反馈

对于那些对自我能力评价较低的学生,教师积极的反馈尤为重要。反馈的方式多种多样,可分为“能力反馈”、“努力反馈”等。对于每一种反馈的效果,Schunk(l983年)进行了研究。他给随机分组的学生设计了四种反馈条件:“能力”、“努力”、“能力+努力”、“无反馈”。在学习中,“能力”反馈组的学生定期受到积极的口头的能力反馈(如:你很聪明!);“努力”反馈组的学生定期受到积极的口头的努力反馈(如:你真用功!);“能力+努力”组则受到两种形式的反馈;“无反馈”组不受到任何反馈。学习完后测试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成绩。结果表明:能力反馈组的自我效能感和成绩最高,“努力”、“能力+努力”组次之,“无反馈”组最低。

Schunk的研究表明,对于学生的进步,教师的积极的能力反馈可以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2.对学生的不足采取恰当反馈

对于学生的进步,我们提倡积极的能力反馈,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力+努力”反馈是一种有效的反馈形式。这是因为能力反馈能增强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信心,而努力反馈可以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存在不足的原因。亦即教师对学生的进步采取能力反馈,而对其不足,最好采取努力反馈。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克服不足,取得进步。

国外一位优秀教师的做法,也许值得我们去借鉴。他给予学生积极的、正确的反馈,在学生的练习本上对他们的能力水平和努力水平都做适当的评价和反馈。他经常同那些做得不太好的学生进行个别交谈,他从不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而是询问他们为什么不努力去做得更好。了解了这些信息之后,他尽力帮助学生找到提高成绩的途径。有时候,他向学生显示其他同学的作业(这些作业的名字已被涂掉以限制社会比较,保持学生的信心),以便为他们提供一个好的榜样,然后告诉他们怎样做就可以达到这些榜样的水平。他从不给学生虚假的反馈,但又小心谨慎地让每个学生认识到他们做得不好的地方,与此同时不伤害他们的自尊与自信心……

的确,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并不等于给他们虚假的表扬,只要反馈得当,方法得当,完全可以在不降低学生对自我能力判断的情况下帮助其认识不足,取得进步。

启示二:注意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经验

班杜拉认为,实践的成败,经验是形成个体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的来源,增强个体的成功体验,可以有效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研究表明,对于中学生来说,完成较容易任务的成功经验并不能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但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外的任务和目标又易让学生失去信心。只有那些对他们的能力具有挑战性而又难度适宜的任务,才能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在班级中,学生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而大部分学校在学生考核中用的都是同样的试卷和评优标准,这不利于成绩处于两端的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或给他们制定目标的时候可以尝试用不同的学业任务和标准,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受到挑战的时候体验成功,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启示三:减少班级的公开的社会性比较,强调学生纵向的自我比较

对自我效能感年级差异的研究表明,低年级的学生倾向于更强的自我效能感。心理学家对这一现象从心理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了解释:由于认知的差异,低年级的学生常常以“我会做”作为评判自己能力的标准,而高年级学生倾向于“我比他做得好”的社会比较,因此对自我能力的要求常常过高。社会性的解释则主要是针对不同年级教师不同的教育方式。低年级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对学生更多的是个人鼓励,很少增加学生间的社会比较。而高年级教师感觉应该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有意无意地会增加学生间的社会比较。

这项研究给我们的启示在于,教育者应为学生创造一个比较温馨的、强调个人进步的班级环境。将学生的成绩张贴于板报,按能力水平高低进行分班等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的现象,固然可以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差距,提高他们的竞争性,但对于那些处于排名之后的学生来说,与同学之间巨大的、仿佛永远不能接近的差距会极大地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对于成绩,教师完全可以采取一种比较“私人”的方式反馈给学生,例如,通过成绩单、教师评语书等。在反馈学生成绩的同时,用正确的评语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让他们在进步中认识自己的能力,增强自我效能感。

启示四:利用有效途径,培养学生能力增长观

在能力方面,向来存在增长观和实体观两种观点。倾向于能力增长观的人相信能力是可变的,可控制的,而持能力实体观的人则认为能力是一种固定的、不可控制的特质。前者更多地是追求学习目标,以便更快更好地掌握所需的技能,失败对他们来说,是努力不够或策略运用有偏的指示器,从而提高他们行为的动机和效果。后者更多是追求成绩目标,结果是对自己能力的验证。由此可以推论,在低绩效的情况下增长观定向的人,其自我效能不会出现明显的降低,而能力实体定向的人,其自我效能感则会明显下降。

培养学生能力增长观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是开展班级讨论和交流。在班级讨论中,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学习策略,然后分析每一种策略的优劣,为学生特别是那些成绩较差、效能感较低的学生提供新的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成绩优秀学生的努力水平、学习花费时间和学习策略,让所有学生认识到,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个体发展过程中可以改变、能够控制的因素。除此以外,在这样的班级讨论中,教师的信任和期望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增强也很重要。当学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的时候,往往会以更高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体育自我效能感 篇7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团结协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容易遭到人们的嫌弃。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需要从小就建立良好的意识和观念,但如今中小学生由于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对于集体意识观念单薄,缺乏集体观念的教育,造成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主义责任感及团结协作精神,在集体活动中缺少相互协作,相互帮忙的意识,如何才能改善这样的局面,需要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出发,抓住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选择与活动的积极表现作为有意识的引导,加强学生对于团队成绩优于个人表现的意识形态培养。通过研究发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团队协作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注重通过加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自我效能感的体现,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发掘一切条件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2、在体育教学中团队协作精神与自我效能感的原则

2.1、兴趣性与互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培养显得尤为的重要,只有让学生产生兴趣爱好,他们才会真心实意的去参与体育活动,因此在学生的潜意识中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引导,主要借助于团队合作性的游戏为主,集体项目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集体荣誉感的建立。利用游戏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够在游戏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游戏过程中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作为团队游戏不仅要求有较强的趣味性还要有一定的互动作用,团队活动需要大家相互之间的默契配合,相互沟通,相互交流才能够形成一个默契的团队,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他们学习行为动力、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甚至会直接决定教学成果,能否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集体项目更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教学计划时就要加强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活动中提高自我效能感,加强对学生集体注意思维模式的建立。

2.2、系统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体育的学习是一个完整的、全面的、系统的过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因此,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体育教学本质,改善学生体质,又要充分展示出体育教学中的灵活多变。因此在体育教学时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形成系统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多方面的培养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效能感,在学习新的技术动作中能够更容易学会。但是在日常体育教学具体的安排中必须要做到灵活应对,特别是团队协作的培养中,必须遵循灵活的原则,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智力、接受能力都存在差异性,只有将合作学习设计的和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使得他们自我效能感有所提高,在遇到困难险阻时能勇于面对,坚持不懈,体现出自我效能感对于人在困难面前的态度表现,效能感强的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积极向上、勇于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效能感差的学生则是胆怯、畏惧、恐惧的心理。

2.3、组织者和指导者的原则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即使开展体育学习的组织者又是整个体育教学的指导者。作为体育教师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自我效能感会对整个教学的效果起到直接的影响效果,这就是自我效能的影响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会通过精妙的课堂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带动学生能够全身心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间接的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能感,使他们在高效能的作用下也能够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因此,作为体育教师不仅需要以身作则,更应该不断增强积极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3、自我效能感对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的重要影响

3.1、树立团队精神的观念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树立团队精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首先,在课堂活动中运用和开展各种集体团辅项目,在活动过程有意识正确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多渠道帮助学生树立团队精神的观念。这都是建立在体育教师具备良好的自我效能的前提保障。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教学对象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教师正面的效能感正确引导团队意识对其自身发展的价值,使学生将正确的团队精神从潜在意识观念,通过开展的体育活动转变成为自己的意识且指导行动。通过正确的引导与培养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团队协作意识,建立集体主义的理念。

3.2、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自我效能感直接会影响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影响活动时的情绪。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应该在做教学设计时多安排团队合作项目,通过合理的分组,增加组员之前的默契度等方式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提高团队协作的意识,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目的。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采用的体育游戏、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化,因此就需要体育教学在教学设计时有意识从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角度去选择教学活动项目,使学生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参与心理意识,从而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在团队活动开始时参与、竞争、合作。通过活动达到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目的,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活动。

3.3、强化自我意识,提高合作意识

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强为出发点,主要以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意识,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认知,在团队活动中导向作用、支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团队精神。在开展团队活动中更注重合作的引导,教师制定活动时,注意分组的合理性,保证活动的公平性,使参与活动的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组织的体育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相互协作、竞争合力去追求目标及完成目标。如此一来利用团队活动激励学生树立团队精神的观念提供坚实基础。

4、团队协作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4.1、自我效能感源于个体成功体验

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过去学习经验基础之上的表现。通过不断的建立成功机制的模式,在潜意识提高对自己取得成功形成关联,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判断自己的学习是否成功,取得成功的概率,会遇到的困难做出预计。因此在开展团队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性,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在团队中安排合理适宜的角色和学习目标,,让每一位参与的学生都能感受到他们在团队中的作用,体验团队取得成功的喜悦。对于班级中的“体育差生”与在建立培养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同学要做到区分看待,不能以最终的结果作为评判的标准,避免因成绩的高低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就,导致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产生自卑心理。应当循序渐进的让他们体验学习的成功,否则将不利于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4.2、树立榜样机制

自我效能感的潜在激励作用能够使学生在困惑、迷茫、惆怅时找到努力的动力。当学生看到与自己能力相等的人通过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取得成功,其自我效能感能够得到增强。反之,当看到其失败,尤其是自身认为已经付出努力依然面临失败的打击,如此以来不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而且会削弱学生个体对事物的认知,从而降低自我效能感的意识导致在活动中影响到活动的表现力。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选择榜样对象,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短、中期努力目标,能从其他同学身上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从而达到提高自我效能感的目的。

4.3、构建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则是其中为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以成人为学习主体而构成的部分群体。通过建立共同体的合作学习模式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认知性,提高他们对于事物的辨析能力,有正确的价值观念,保持对集体合作意识的磨合,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培养良好意志品质。通过在团队游戏中建立共同体,让学生们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协作,构建学习者之间的信任感,形成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共同体的模式,充分利用和传递不同的知识、经验和情绪体验,在积极的交流和探讨中生成新的知识,形成激励性的替代经验。

4.4、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

促进学业水平发展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成绩历来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外界一直认为外在的督促和帮助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但是作为学校和家长往往会忽视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中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学习能力强,但稳定性和耐心不足,这就需要通过提高学生内在的需要和追求以及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培养中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意义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掘学生内部的正能量和潜力,让学生能够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分析能力。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能够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保持动力,提高学校的效果,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5、团体辅导措施

培养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学科会有独特的办法,最常用的方式与方法主要有:谈话法、训练法、个体咨询等。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的领导对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培养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真正意识或体验到团体辅导给予班级和个人自我效能的作用于帮助。经过长期的实验证明团体辅导对于学校、班级、个人的培养有显著的效果,通过在体育教学或是日常的课余活动中组织开展团体辅导对于班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学中的团队协作与自我效能感的潜在关系进行分析,从体育教学对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对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协调能力的培养作用。通过阐述团队协作学习的理论内涵,继而分析自我效能感对团队协作的重要影响,着重分析体育教学中团队协作方式更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从而使学生在参加体育竞赛活动过程中得到锻炼以增强其集体责任感和团队精神。通过在体育教学中团队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具体策略,有助于团队协作精神意识。

关键词:体育教学,团队协作,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陈幼贞.论自我效能感的教育价值[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2,2.

[2]杨晓轼.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许岩,姜桂萍.体育运动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关系[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1.

[4]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评述[J].心理教育与发展,2000,1.

体育自我效能感 篇8

众所周知, 好的观念领导好的行为习惯, 树立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观念对于大学生特别是体育特长生来说是提高他们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第一步。专家研究认为, 对于一个学习者而言, 他们自身所持有的学习观念会支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行为活动, 特别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 这些观念能够帮助学习者适应学习环境,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致于太过盲目和不适, 同时还能够帮助语言学习者设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 因此, 学习观念对于学习者, 特别是语言学习者来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个在学习方面有着成功经验的学习者来说, 他们都是坚持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追求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认清楚主观原因是促成英语学习的主要方面, 相对来说客观原因则是次要的, 这样正确的学习观念就促成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就容易获得成功。针对英语学习来说, 由于语言学习与其他课程学习的不同, 语言学习对于文化环境有着特殊的要求, 同时每个语言学习者的语言使用习惯和自身观念都有着各自不同点, 因此, 每个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经历也不尽相同, 所形成的语言学习习惯也就有所差异了, 因此, 对于英语学习者, 特别是英语底子较差的体育特长生来说, 想要提高英语学习的学习效率, 增强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就要对症下药因地制宜, 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心理学家指出, 个体的自信心在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调节和促进的作用, 对于体育特长生而言, 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 由于英语水平与其他同学的差异与距离, 体育特长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自卑的情绪, 这也是影响其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 对于体育特长生来说, 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心理学范畴内,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于自我能力和自信心的体现。每一个行为个体对于自身行为的判断都有着不同的定位, 在某个相同的具体活动中, 有的个体认为自己的行为能力较高, 相同条件下有的个体却认为自己的能力较低, 这就是自我效能感在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自我效能感在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中起着调节的作用,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率。心理学家将这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进行具体研究分析之后发现, 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 自我效能感对于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它不仅能够影响甚至是可以决定人的行为选择和思维模式, 因此, 对于学习者而言, 具有一种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同样的学习活动, 自我效能感强的学习者就会展现出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有足够的自信心并且可以持之以恒, 不惧艰苦战胜自我, 但是相对于自我效能感强的学习者来说, 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人在面临困难的时候就容易心灰意冷甚至于自暴自弃, 他们十分有可能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自己可能失败这件事上, 而忽视了自我的能力和作用, 因此会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慌的情绪, 因此, 根据这一情况, 体育特长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具备足够的自我效能感, 这是提高英语学习成绩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因素。

在对陕西省西安市某重点高校的50名体育特长生的研究调查中发现, 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 体育特长生对于自我的英语学习评价整体水平较低, 通过测试发现, 体育特长生的自我能效感值却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 从这一信息我们可以看出, 体育特长生对于英语学习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的。通过采访发现, 大部分英语特长生都是为了自己以后的工作考虑学习英语, 有一部分是为了以后出国作准备, 从这些采访中可以了解到绝大多数体育特长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都是把英语当作一门工具来使用的, 同时, 在受访的过程中, 虽然他们的英语成绩并不是十分理想, 但是有超过一半的体育特长生认为其实英语并不是很难学, 甚至有很多学生认为如果自己用对方法努力学习就很有可能在一段较短的时间里把英语学好。面对这样的调查结果我们不难发现, 大部分体育特长生对于自己的学习能力都是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的, 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还是相对来说较强的。因此, 教师在引导这些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时就应该鼓励他们针对各自不同的学习情况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同时还要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 这些都是促进英语学习效率提高的方法。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还发现, 由于体育特长生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学习状态与一般专业学生有很大不同, 因此, 高校在进行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针对体育特长生的英语教育改革, 要把培养体育特长生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放到英语教学的重要位置。同时, 由于学习观念和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此英语教师还要培养体育特长生树立起正确的语言学习观念, 帮助其端正学习态度, 增强其学习英语的兴趣, 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灯塔和引路石, 在陕西省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 特别是针对体育特长生的英语教学改革中, 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增强榜样在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方面的力量。如上所说, 由于自我效能感在促进体育特长生英语学习方面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备很强的教学效能感。只有教师具备了一定的教学效能感才能够带动学生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 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在这里, 需要强调的是, 由于体育特长生学习的特殊性, 教师一定要采取优势挖掘和方法引导的方式, 鼓励体育特长生将训练的勇气和信心运用到英语学习中来, 树立坚强的信念和不怕吃苦的精神, 将自身的优势进行能量的转化和利用, 从而真正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效率。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善于引导, 当学生面临困难的时候要积极鼓励, 帮助他们分析原因, 总结方法教训, 在学生取得成绩的时候要正面表扬, 积极引导, 督促其向更好的成绩努力。教师应该善于掌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与学生一起构建积极乐观的学习情绪。

对于学生自己来说也要形成一个正确的语言学习观念, 要认识到主观能动性是促进自己英语成绩提高的最重要因素。正确树立自我效能感,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根据自己的学习效率和能力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减少学习过程中的负面情绪, 尽量少受周围环境给自己带来的消极影响, 运用正确的策略进行学习, 提高学习兴趣, 使学习特别是英语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将其变成一种自身的能力。对于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来说也不应气馁, 要发挥自身的优势, 把自己在训练场和赛场上的勇气与魄力运用到英语学习中去, 努力培养自己形成一种正确的学习观, 增强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摘要:对于体育特长生来说, 英语的学习却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由于他们平时会有大量的训练和比赛时间, 这个相对特殊的学习环境就制约了体育特长生对于英语的学习。由于自我效能感对于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它不仅能够影响甚至是可以决定人的行为选择和思维模式, 因此对于学习者而言, 具有一种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每个语言学习者的语言使用习惯和自身观念都有着各自的不同点, 增强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就要对症下药因地制宜, 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设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同时教师一定要采取优势挖掘和方法引导的方式, 鼓励体育特长生将训练的勇气和信心运用到英语学习中来, 树立坚强的信念和不怕吃苦的精神, 将自身的优势进行能量的转化和利用, 从而真正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效率。

关键词:高校,体育特长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黄玲.和谐社会视角下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再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11) .

[2]郑义明, 齐敦禹, 闫钊.高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我国体育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J].理论观察, 2008 (01) .

[3]毕玉.论高校体育特长生综合素质及其培养[D].北京交通大学, 2010.

[4]戴中明, 黄瑾.体育学院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因素[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2) .

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篇9

一、我国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

目前, 我国许多儿童的自我效能感比较低。他们在选择任务目标时缺乏足够的勇气, 在困难情景中缺乏坚持性, 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必要的主动性。总之, 他们对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都缺乏信心。较低的自我效能感特点, 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评估, 影响他们面对威胁性和困难性情景时的焦虑和压力水平, 影响他们自身学习生活目标的选择和确立, 以及他们对目标的追求和行动的努力程度等等。因此, 我们有必要分析影响它的因素, 使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影响我国儿童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

班杜拉及其同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作了大量的研究。他们认为个体效能期望基于四种信息源:个体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生理状况或情绪唤醒。以下主要从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其影响因素。

1. 儿童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是个体的直接经验, 是个体在行为习惯与操作中的亲身经历。多次成功的经验能增强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反复失败则会削弱个体对自己能力判断的感知, 降低自我效能感。

目前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 这种家庭一方面能给儿童提供充足的物质享受, 更多的爱抚和关心;另一方面也由于父母过分宠爱孩子, 过度照顾保护, 包办代替、越俎代庖等等, 使许多儿童在家庭、学校及社会各方面都难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影响了效能感的形成。

2. 替代性经验。

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就是观察学习。人们在观察别人时也可得到有关自我效能的信息。看到别人从事有威胁性的活动而没有不利的结果, 会使观察者产生期望, 认为别人能做到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也能取得某种进步或提高。反之, 当看到别人的活动失败了, 自己也会丧气, 降低效能期望。对儿童来说, 替代性经验的获得主要来自家庭、同伴以及学校中构成成员的行为操作的经验。

3. 言语劝说。

言语劝说包括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以及自我规劝等。班杜拉认为言语劝说能够说服人们去相信自己的能力, 从而达到预设目标;自我规劝使人们具有较好的坚持性, 能为了目标付出更持久的努力。对儿童来说, 家长和教师承担了教育他们的大部分责任, 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能直接影响儿童的自我效能感。

4. 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

过度焦虑的人会低估自己的能力判断, 疲劳和烦恼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任务需求, 成功时的积极情绪和失败时的消极情绪也可使自我效能判断发生变化。可见, 保持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生理状态也是提高儿童自我效能感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对儿童来说, 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有利于他们积极情绪的建立。

三、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预期、一种信念, 对它的培养需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需儿童在实际生活中不断体会、坚持和评估。

1. 丰富儿童自身的成功经验。

创造机会, 让儿童多体验成功, 多享受成功的喜悦。具体措施有:第一, 让儿童多锻炼。儿童的生活经验少, 应多给予机会, 让其亲自操作。第二, 鼓励儿童勇敢面对困难和竞争。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成人不要立即帮助儿童解决, 而应当适当引导, 旁敲侧击, 积极鼓励。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 能增强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第三, 确立适当的评价标准。成人的评价对儿童非常重要, 确立适当的标准是关键。第四, 引导儿童进行正确归因。教育者应引导儿童正确客观地归因, 告诉他们“胜败乃兵家常事”, 培养其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正确态度, 引导其分析自身的有利条件和达不到任务要求的原因。

2. 给儿童提供良好的替代性经验。

儿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替代性经验有利于他们自我效能感的提高。第一, 提高家长的自我效能感。应从以下七方面入手: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的自我评价;善待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向自己挑战;开诚布公的情感交流方式;摆脱心理投射和心理射入的阴影。第二, 挑选同伴中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作为儿童的参照榜样。儿童对伙伴关系非常敏感, 并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与价值观相近的伙伴共同游戏。儿童可以从个人与同伴的比较中, 从同伴直接的示范中进行自我评估和价值能力判断。第三, 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教师面对复杂的教学任务, 常常会感到挫折和压力, 打击他最初的乐观情绪, 自我效能感不稳定。对此, 教师培训计划应在逐步增加教学任务的复杂性和难度的背景下, 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和管理学生的实际经验的机会, 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经验。

3. 进行适当的言语劝说。

言语劝说是影响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又一因素, 一定要做到“适当”。所谓“适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建立在平等关爱的基础之上。教育者要热爱每一个儿童, 对他们一视同仁, 要了解、关怀和体贴他们。第二, 坚持正面教育。正面教育要求教育应以积极鼓励表扬为主, 尽量少用消极否定的评价。第三, 多和儿童沟通。这要求成人以一种倒退权威的姿态和儿童进行交往, 即有尊重儿童的态度和与他们平等对话的精神。第四, 教育要坚持一贯性和一致性。儿童的坚持性、稳定性差, 要求成人对儿童的要求要贯彻始终, 经常督促检查, 使之不断巩固, 逐步提高。

4. 保持儿童积极的情绪和生理状态。

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也影响儿童的自我效能感, 要保持儿童稳定积极的情绪和生理状态。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 它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校和家庭中, 应尽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充满爱、宽松民主、公平乐观的氛围, 让他们心情愉悦地学习和生活。

体育自我效能感 篇10

在当今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 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体的发展, 所以许多学者也开始渐渐重视个体的研究。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Erikson (1953) 提出了自我同一性概念, 而Bandura (1986) 则在其《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理论》一书中, 提出了自我效能感、自我管理的概念。这三个概念均与“自我”有关, 但至今为止仍未有学者探讨过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大部分学者只是研究了其他因素如环境单独对这三者之一的影响。

在探究这三者关系之前, 笔者对所涉及的主要三个概念“自我同一性”、“自我效能感”、“自我管理”, 给出适用于本文的定义。自我管理, 也译为自我调节、自我控制, 由于涉及的领域较广, 所以其在不同的领域拥有不同的定义。在已有的定义中, Bandura (1986) 的社会认知心理学中对自我管理的定义最受学者们的关注。Bandura认为, 自我管理就是个体通过主动地设定目标、采取行动、监控和评估自身的绩效并做出相应的调节等一系列的行为来塑造自己命运的过程。自我同一性, 也译为自我认同感, 是一个多元概念。根据Erikson (1968) 的观点, 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 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 也就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坚定而连贯的意识。自我效能感, 由Bandura (1977) 最早提出, 且其所提出的定义为许多学者所接受, 其认为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影响自己生活的事件, 以及对自己的活动水平施加控制能力的信念”。因此, 自我效能感并非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 而是这个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评估和信心。

笔者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 对自我同一性、自我效能感、自我管理之间的关系提出新理论模型, 旨在探索这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 并且试图证明通过调整另两个变量在某一程度上提高个人的自我管理水平。

理论基础与理论假设

1.理论基础与理论模型

(1) 理论基础———三元交互决定论。Bandura1986年出版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理论》一书中的基本理论框架是:三元交互决定论, 即个体的活动是认知、行为、环境三个变量不断相互作用的函数。在Bandura看来, 行为、认知、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不能把某一个因素放在比其他因素重要的位置, 尽管有时环境的影响对行为具有决定作用、有时行为也可能成为这三个交互决定因素中的主要成分;同样, 认知因素也可能在这个交互决定链中起决定作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 这三者是密切相联、互为因果的, 这是三元交互理论的核心所在。图1为Bandura的三元交互理论模型, 其中B代表个人行为因素、P代表个体因素、E代表环境因素。

(2) 理论模型。根据三元交互理论, 个人的行为是由行为、认知、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的。而自我效能感 (ASE) 作为一种主体的认知因素, 根据该理论可推断其必然是由环境、个体行为、环境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根据此理论, 学者 (李恒, 2010) 推导出了如图2所示的自我效能理论模型。

依据此模型, 自我效能感是这三个变量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结果。据此, 笔者将依据前人研究和理论依据, 建立了模型 (见图3) , 旨在研究自我效能感与其他个体因素和个体行为之间的作用关系。在此笔者也将引入两个新变量:其一为作为行为因素的自我管理变量;其二为作为个体因素的自我同一性变量。旨在前人的基础上, 通过理论推断及已有学者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推断出这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而笔者也适当将前人模型予以简化, 不再研究其相互作用关系而是侧重于研究其单向作用关系。

2.理论假设

(1) 自我同一性对自我效能感的预测。直到1996年Coté提出同一性资本模型, 将同一性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取向建立起联系之后, 才有学者开始关注这两者的关系。国内关于自我同一性对自我效能感之间预测作用的研究并没有过多论述。但从已有文献看, 自我同一性确实对自我效能感产生着一定的作用。李岩等 (2011) 对某事业单位入职员工自我同一性状态与自尊、效能感的关系展开了调查。最后该调查指明, 新入职成员的自我同一性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且自我同一性越高的人员自我效能感越强, 而反之亦然。常虹 (2012) 对中职学生自我认同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校归属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该项研究得出结论:一个高自我认同感的人, 一般都表现出自信、自尊, 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学习主动, 积极。所以自我认同感较高的人, 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关惠婉等 (2012) 展开了对青少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认同感关系的实证研究。最后分析数据发现, 被调查者的自我认同感与其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三个维度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显著相关。指明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有显著作用, 且自我同一性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程度。依据先前学者研究, 笔者总结表明, 自我同一性在某种程度上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 且自我同一性的高低有可能将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大小。换言之, 自我同一性的程度越高所带来的自我效能感越大;而自我同一性程度越低者即自我同一性混乱者, 自我效能感越低。自我同一性程度高者, 能够清晰的认识且了解自我, 具有积极的自我概念。并且经过长期的摸索已确定其稳定的价值观和承诺, 对自己未来的人生或者职业发展也有了一定的设想, 自我了解充分且自我定位明确。由于对自己了解充分, 他们往往自信于其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完成目标的能力, 这也就意味着人们将会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而自我同一性混乱者, 这类人群由于没有清晰的自我定位以及自我认识不足, 对是否能够完成某些任务存在疑惑, 往往要从别人的认可中才能找到自信并且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它们, 甚至当遇到一些困难时就会马上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 而不是坚信自己可以完成任务。这样的人群自我效能感往往比较低。因此, 笔者提出命题1:个体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程度与其自我同一性程度有关。自我同一性程度越高者, 其自我效能感也越高, 反之亦然。

(2) 自我效能感对自我管理的预测。对自我效能感对自我管理的预测作用, 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和教育领域, 其他领域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仍较少。 (1) 医学领域。Bandura (1986) 在其著作《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中曾经提到过自我效能感在疼痛的自我调节中的作用。其认为病患能够通过自我效能感进行自我控制从而影响忍受病痛的忍耐力, 并且自我效能感越强病患忍受疼痛的忍耐力也就越强。国内现今医学领域也有许多相关的研究。刘鹏飞等 (2006) 的研究显示, 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总体及各项与其自我效能均呈显著正相关。张琳等 (2011) 探究了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越高, 其自我管理行为越好。胡建江 (2013) 等的实证研究指明越相信其能够控制住糖尿病病情的患者, 越愿意通过控制饮食等措施对自己进行自我管理, 表明自我效能感与自我管理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2) 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 学者将个体对学习进行的自我管理行为称之为自主性学习或者自我调节学习。Zimmerman等 (1990) 把学习者的自我管理定义为通过个体主动对自身状况、学习行为、环境的调节以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 并且其将自我效能感列为影响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因素之一。自此国内外许多学者便开始研究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Pintrinch、De Groot (1990) 就通过实证研究证实, 具有较高学习效能感的学生比低学习效能感的学生更多地使用自我调节学习策略, 具有更大的任务坚持性。张威等 (2004) 指出自我效能感、任务价值与目标定向是自我调节学习中的关键变量, 在自我调节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丁桂凤 (2005) 的实证结果证实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效能、成就动机、工作特征均对自我调节学习产生一定影响。邢强 (2007) 就归因和自我效能感在自我调节学习中的作用调查。结果表明, 自我效能感对自我调节学习有重要的影响, 并且除了努力调节策略之外, 自我效能感与其他的自我调节学习策略都有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依据已有文献可知, 无论是在医学领域还是教育领域对自我效能感及自我管理之间的关系验证, 均能表明自我效能感对自我管理有明显预测的作用。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人群往往相信其完成目标的能力, 更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不容易受外界消极环境因素的影响。正是对自己充满了自信, 所以这类人群才会采取自我管理这种积极主动的方式以期达到目标, 完成任务。而效能感低的人群则对自己完成目标的能力充满质疑, 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挫败容易使其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过多地考虑到自身的缺点和劣势, 产生退缩的行为, 不会想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克服它们, 反而觉得达不成目标才是理所当然的。因此, 笔者提出命题2: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对自我管理有明显预测作用, 且两者之间的关系呈现正相关。

(3) 自我同一性对自我管理的预测。对自我同一性与自我管理之间的作用关系, 国内至今还没有学者验证过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从理论上, 似乎可推断出两者之间的关系。Bandura (1986) 认为, 自我调节并非仅仅通过控制来实现, 它的进行需要借助于一系列子功能的发挥, 这些子功能是实现自我定向的转变所必须形成和启动的。他认为自我调节包含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三个基本的子过程。在Bandura的理论中将自我调节认为是三个子系统驱动完成的, 而在第二个子过程自我判断中又提到了目标设定的重要性, 可见在其的知识体系中将目标设定认定为了影响自我调节的因素之一。其后有许多学者提出的理论中在某种程度上都赞同了这一观点。具体如下表所示:

(资料来源:文末“参考文献”[14][15])

Carey等 (2004) 编制的短文版自我调节问卷 (SSRQ) 认为, 自我调节包括冲动控制、目标设置两个因素。由此看来, 许多学者都已将目标设定作为影响自我管理的因素之一。而自我同一性与目标设定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关系。Erikson (1953) 认为, 自我同一性能够给个体一种目标的方向感。自我同一性程度高的人群其能够认可“过去”、“现在”及“未来”的“我”。他们选择的自我投入目标和方向并不目标具有更大的明确性和实践性, 这类人群也会对特定的目标、信仰和价值观做出了坚定、积极的自我投入。在已有的理论和合理的逻辑推理下, 笔者整理出一个思路:自我同一性高的人群, 能够设定更加明确而可行的目标, 而拥有了这样的目标, 则会给人一种努力的方向感, 这种方向感将会促进人们通过自我管理而达到目标。而自我同一性混乱的人群, 由于对自己没有充分的了解, 所以他们的目标大多是模糊和不确定的, 而这种目标本身就很难作为行动的指南针, 所以很少想要通过自我管理行为去完成它, 或不知道应采取怎样的自我管理行为去完成它。因此, 笔者提出命题3:个体的自我同一性对自我管理有明显的预测作用, 并且自我同一性程度越高自我管理程度就越高, 反之亦然。

结论

据已有文献显示, 前人就自我同一性对自我效能感的预测作用、自我效能感对自我管理的预测作用在不同领域都展开过实证调查, 并且证明前者对后者的作用关系大多成立。而现今仍未有学者就自我同一性对自我管理的预测作用进行研究。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这两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并且就自我同一性、自我效能感、自我管理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新的理论模型, 本模型的创新点是:

第一, 提出了自我同一性能够直接作为一个前因变量作用于自我管理的观点。笔者在Bandura的三元交互模型的基础上, 提出了本模型, 认为自我同一性其实也能够对于自我管理有着直接的预测作用。自我管理的实质就是目标管理, 可见其程度的高低与目标有关系, 而个体的自我同一性程度对目标有着作用关系, 换言之, 个体的自我同一性程度影响着自我管理水平。

第二, 在自我同一性对自我管理的预测作用中, 自我效能感是作为一个中介变量而存在。而之前并无研究表明此观点, 大多研究都将自我效能感作为一个前因变量直接作用于自我管理。但是这样并不准确, 高的自我效能感会让个体对其行动能力充满信心, 可是这种信心并不能单独的发挥作用, 个体在没有清晰并且可行性目标的前提下, 即使其自我效能感再高也会对自我管理行为感到无从下手。所以, 自我效能感其实只能作为一个中介变量影响自我管理行为水平, 其发挥作用的前提还是在于个体需要先拥有一个目标, 而目标的清晰及可行与否就与个体的自我同一性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 本模型提出的观点, 在实践中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该模型认为, 自我同一性直接影响着自我管理程度, 并且其中自我效能感作为一个中介变量存在。这无疑就给想要提高员工自我管理水平的企业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可通过提高员工的自我同一性和自我效能感达到此目的, 从而提高员工乃至整个企业的绩效, 有着较强的实践意义。

自我管理作为一个新概念, 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正受到广泛的关注。无疑个体的自我管理水平程度高低直接间接的影响着许多因素, 为了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研究如何提高其水平势在必行。而该模型从个体自身层面出发, 在某种程度上为个体层面是如何影响自我管理水平提供了新路径, 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摘要:笔者在班杜拉提出的三元交互决定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自我同一性、自我效能感、自我管理的关系新模型, 旨在探究影响自我管理的前因变量, 并论证可通过调节这些变量, 从而达到提高个体自我管理水平的目的。已有前人就自我同一性与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与自我管理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 但是关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仍属空白。笔者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理论模型, 并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 阐明这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

如何提高你的自我效能感 篇11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等一些人已经证实,自我效能感与人们生活中的许多积极进展有关,包括解决问题、加强社交能力、开始减肥计划并将其坚持下去、戒烟等。人们是否会努力去养成有益健康的好习惯,在应付压力时他们会付出多少努力,面对困难他们能坚持多久,这些都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自我效能感还关系到人们是否会借助于心理疗法来应对心理问题,也关系到这种疗法能否取得成功。此外,研究者发现自我效能感还与出色的工作表现有关。

自我效能感鼓励着人们在不利条件下要满怀必胜的信心。

如何才能提高自我效能感呢?以下的策略将会对你有用:

1.选择一些你认为能做好的事,而不要选择那些自己都感觉完成不了的事情。多次的成功能帮助你培养一种信念,那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随着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你慢慢就可以解决那些曾经让你畏缩的棘手问题了。

2.将过去的表现与现在的情况区分开。以往屡次的失败或许让你觉得有些事情是你做不了的。但一定要时刻告诉自己:以往的失败已经成为过去,现在的你又重新满怀着信心和成就感。

3.密切关注你的成功。有些人往往只记住自己失败而不是那些成功的经历。

4.保持手写记录以便你直观地看到自己的成功。倘若一个学生制订了一个学习计划,他只坚持了4天,第5天就将计划抛到一边,那么,他就不应该这样想:“我失败了,我根本坚持不下去。”这个说法不准确,因为事实上,这个学生80%的时间都是成功的。

5.列出一些你认为自己最难和最容易应对的具体情形。从比较容易的工作着手,在获得一些成功后再去应对那些较难的任务。

体育自我效能感 篇12

作为参与课改的一线教师, 笔者认为, 教师自我监控得好不好, 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教师自我效能感不但影响着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而且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这当然也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现就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作用谈谈个人的几点粗略看法。

一、自我效能感与学生发展

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的主观认识和评价。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1. 影响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由于年纪小, 缺乏完整、系统的自我评价能力。因此,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重要他人”, 教师对他的期望值就是他们对自己的自我评价。自我效能感较高的教师坚信自己的教育能够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而对学生抱有较高的期望, 对学生的态度、行为、评价等也都比较积极, 他们更信任学生, 相信学生的能力。而得到教师积极评价的学生自然就会比较有自信, 对自己产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期望。有了自信心, 学生做什么事都比较积极, 成功率也就越高。不是有句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吗, 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 他就善于利用这方法;而自我效感低的教师, 对事总是漠不关心, 对学生所起的作用自然就是消极的了。

2. 影响学生的学业。

研究表明:学生学业成就的取得有赖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增强。自我效能感较高的教师, 对教育工作表现出较高的热情, 工作时总是信心十足、心情愉快, 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会更多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让学生自主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容易被调动, 就能更有效地学习。反之, 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容易受外部影响, 忽视对儿童的指导, 提的问题也常是一些简单的, 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也就难以提高。

此外, 教师自我效能感还影响学生的行为和个性发展以及学生与他人关系的发展。而学生发展状况是衡量教师教育有效性和教育成败的最重要指标。为此, 教师在进行自我监控的同时应首先提高自我效能感。

二、自我效能感与课堂教学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 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课程实施的过程, 也是教师研究和开发课程进行富有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为此, 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采用什么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而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就游刃有余, 他们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 往往会在教育过程中自觉地、不断地监控和调节自身的态度、行为与策略。他们能敏感地觉察和判断自己行为的适宜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自己对行为与预定目标之间的比较等作出适当的调控或矫正, 不断地调整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从而使教育活动和行为更适合学生的发展与需要, 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更好地达到预定的目标。

如有位教师在上一节以“礼物”为话题的习作指导课, 上课伊始, 他精心设计了一个“送礼物”的环节。出人意料地送给学生一个婴儿奶嘴、一件小围裙等五个小礼物, 给学生带来了无比惊喜和欢乐。这样一个“活动情境”, 构筑起一个“欢乐的课堂”。激起了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情感体验, 唤醒了许多有关礼物的情感记忆。单单是“奶嘴”, 便能让人想起桩桩往事, 想起生日时妈妈送给自己的深情礼物……凭借着几个小小的礼物, 教师便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激起了他们倾吐、表达的强烈欲望。学生完全“入境动情”了, 沉浸在关于“礼物”的美好回忆与深情描述中。有的说自己送给妈妈的礼物是“手套”, 让妈妈在上班的路上更暖和;有的渴望在外做生意的爸爸早点回家, 因为爸爸的回家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礼物”……教师敏锐地发现了学生的需要点, 创设了和谐的氛围, 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高了, 教学质量就提高了。

三、自我效能感与教师发展

上一篇:攻关项目下一篇:属性相似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