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差异影响因素

2024-07-27

自我效能差异影响因素(精选8篇)

自我效能差异影响因素 篇1

近些年来, 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 人们的创业激情日益高涨, 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直接选择创业。“全民创业”的热潮不仅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而且还促进了我国市场的创新, 并为就业水平的提升贡献了一份力量。在这一背景下, 创业研究也已从宏观的环境研究深入到了微观个体的创业特质与创业意向研究上, 在这之中创业自我效能也成为了研究热点。

在创业过程中, 积极、有效的自我效能可以帮助人们认清自我、坚定信念, 从而最终获得成功。积极、有效的自我效能在坚定人们的创业信念、促进人们创业成功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对创业自我效能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探究, 从而为自我创业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业自我效能的特征分析

作为一种具有计划行为, 创业活动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出人类的认知过程。基于认识角度而言, 创业活动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了解创业者思维的全新途径及视角, 进一步解释了创业者的创业原因、创业动机及创业意向, 并最终为创业教育提供新的依据与思路。早在2007年相关创业学者便指出, 要想更好地理解创业者的创业涵义, 其关键在于对创业吸引、创业意向、创业行动背后的深层信念及认知结构进行探索。而自我效能正是揭示创业活动涵义的重要概念。究其而言, 自我效能通常具有三个重要特点, 一为, 自我效能的产生基于综合行动者本人、特定任务及他人各类信息之上。二为, 自我效能往往涉及到动机成分。三为, 自我效能是一种动力结构, 故会根据经验与信息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自我效能的出现直接催生出个人效能预期, 且个人效能预期又会决定以下过程因素。

其一, 创业自我效能是一种自我综合能力感知, 创业自我效能是大学生在考虑自我综合能力、创业目标和市场现状、他人综合能力等各种信息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感知。

其二, 在创业过程中, 如果创业者具有积极的创业自我效能, 就会投入全部的精力和时间来完成创业过程中, 遇到各种问题时都不会选择放弃, 心里始终坚信着自己可以获得成功。创业过程是一个充满困难和挑战的过程, 创业自我效能对创业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积极的自我效能是获得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

其三, 如何在社会环境因素不断变化和更新的基础上保持积极有效的自我效能, 在正确定位前提下坚定创业的信心, 努力客服各种创业时期的困难, 从而获得成功是值得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其四, 社会环境是一直在发生着动态变化的, 各种社会条件因素都在不断发生着更新和变化。例如, 市场经营管理方式在不断发生变革、市场经济体制体制在不断进行完善、市场资源格局在不断进行更新,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对自我能力和未来成就的预测情况。故而, 如何在社会环境因素不断变化和更新的基础上保持积极有效的自我效能, 在正确定位前提下坚定创业的信心, 努力客服各种创业时期的困难, 从而获得成功是值得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创业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

(一) 个人能力因素对创业自我效能的影响作用

创业自我效能是人们对自我创业能力的一种感知和创业成就的主观预期, 因此, 个人能力因素是主要的创业自我效能影响因素之一,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 个人专业知识对自我效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创业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商业活动, 因此, 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 经济类专业、商业类专业、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加丰富的创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商业经验, 其创业自我效能可能会相对较高一些;其二, 人们之前的行为结果对创业自我效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任何一次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都可能对创业自我效能产生影响, 比如一次竞赛活动、一次体育比赛、一次创业尝试、一次职场竞争、一次面试活动等, 总的来说, 成功、有意义的生活经历会增加人们的创业自我效能, 失败的生活经历会显著降低人们的创业自我效能;其三, 个人综合能力对创业自我效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都是不同的, 长期生活过程中接触到的社会知识、积累到的社会经验都是不同的, 因此, 不同人的综合能力是具有显著差异的, 人们的综合能力会影响人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从而影响创业自我效能。

(二) 个人情绪因素对创业自我效能的影响作用

个人情绪因素对创业自我效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人心理承受能力和个性特点两个方面, 另外, 积极的心理暗示在提升创业自我效能方面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 上文提到个人之前的行为活动的结果会对创业自我效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对来说, 其影响效果的程度是由个人心理承受能力来决定的。面对某些失败的经历, 承受能力较强的人可能会认为这是通往成功之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最终会积累经验教训, 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但是一些承受能力较差的人可能会被暂时的失败经历压垮, 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 创业自我效能会显著降低;其次, 个人性格会影响到创业自我效能。一方面, 乐观开朗、生活丰富的人们可能会对创业结果具有相对较高的未来预期, 其创业自我效能往往较高。另一方面, 悲观压抑、愤世嫉俗的人们可能会对创业结果具有较低的未来预期, 其创业自我效能往往相对较低。在创业过程中, 无论面对暂时的失败还是成功, 都要有正确的、积极的心理暗示, 使自己长期保持正面的创业自我效能, 这样才能最终获得成功;最后, 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影响到创业自我效能, 一般来讲, 充满梦想、立志高远的人们的创业自我效能略高, 满足于小众、安逸生活的人们的创业自我效能略低。

(三) 外界因素对创业自我效能的影响作用

可以对创业自我效能产生影响作用的外界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教学因素、朋友圈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其一, 俗话说,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孩子们的许多意识和想法是在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形成的, 孩子们的思维方式或多或少会受到家长的影响。一般来讲, 父母从事各种商业活动、创业意识较强的家庭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的创业自我效能要相对较高一些, 其创业激情和创业梦想也比普通家庭长大的孩子们多一些;其二, 教学因素对学生整体创业自我效能的影响作用是显著的。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具有完善的创业教育模式, 学生接受过系统的创业教育, 其创业自我效能要相对较高一些。相比而言, 我国缺乏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 学生的自我效能相对较差。由此可以得到, 不断完善我国的创业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模式, 将促进我国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的提升;其三, 人们在创业过程和日常生活中必定要与朋友圈中的各种人和事接触, 因此, 朋友的正面评价、鼓励和肯定也会显著提升创业者的自我效能、增强创业过程的自信心;其四, 创业文化与创业精神建设会影响人们的创业自我效能。一方面, 国家文化建设部门可以找出一些“社会创业典型”, 对其创业事迹进行相关报道, 在传授经验的同时可以增强人们的创业自信心。另一方面, 我国应该把创业文化建设融入到现代化文化建设过程中, 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对于促进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激发人们的创业激情, 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种创业氛围, 这也是提升人们的创业自我效能的一种重要策略。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 需要越来越多的创业创新型人才。对创业自我效能的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创新性的提升创业自我效能的方式, 在全国范围内塑造一种自主创业氛围, 从而逐步形成社会大环境性质的创业文化, 可以显著提升我国的基层创业水平, 从而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A Bandur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7;

[2]黎常.社会文化特征对区域创业活动影响差异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14, 12:1888-1896.

[3]傅红, 张贵, 刘杨, 邰冰洁.技术创业者创业自我效能维度模型构建[J].价值工程, 2014, 33:170-171.

[4]时运涛, 徐挺, 张聪群.资源可获得性认知、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图的关系研究[J].科技与经济, 2014, 06:71-75.

[5]王丽娜, 谢敏, 鞠芳辉.基于社会身份认同和自我效能的公益创业教学策略[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4, 06:50-56.

[6]许芳, 潘泽江.创业意愿与创业能力导向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 2014, 12:36-38.

自我效能差异影响因素 篇2

一、自我效能感与教师自我效能感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首次提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这一概念。 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行为的期望,它和个体在特定领域内完成某一具体任务的能力密切相关。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有助于活动的顺利完成。班杜拉认为,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在自我调节系统中起主要作用。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the Sense of Teacher Efficiency)根据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的解释就是指在教师在教学领域的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 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 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二、影响高教英语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者们永恒的话题。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灵魂人物。由于教师的课堂自我效能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显著的效果,因此,近几年对高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日益成为各大高校研究的热点。

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教学能力和人格特征。在众多的主观因素中,经研究发现,学历因素是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特征变量。学历越高的教师,其自信心也越强,更有信心教好各种学生及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除了学历,教龄也是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重要因素。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也逐渐增强。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心理健康因素也影响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高职教师在社会期望值较高的压力下,心里健康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文化,教学环境,专业知识等。社会文化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在社会生活中,教师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和专业权利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社会对教师的认可程度越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就越好,教学自信心就越充足。教学效果会出现事半功倍,反之,则出现事倍功半。经研究发现,学校环境(包括学校师资水平、学校风气和对教育工作者专业知识发展所能提供的条件等)对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具有独立的、显著的影响,尤其是学校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所提供的支持度和现有条件对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影响显著。

三、提高高教英语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1 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为提高高教英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高教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有力手段和保障。在我国,高教教师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与公务员持平, 但是经济地位却与他们在社会的贡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物质保障。

2. 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完善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制度。对于高教教师培训的主攻方向是要适合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及符合他们需求的培训计划。教师也是教育专业人士,是终身从事教育的专业人员。所以,必须要提高在职高职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完善教师的研修制度,注重发展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越高,教学方法会越灵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好。经过培训后的教师能够挖掘自己的教学潜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从而能提高自我效能感。此外,对新任教师的指导和培训是不可忽视的。为新任教师配备专门的合作教师和指导教师, 通过分享教育经验, 及时解决新教师遭遇的困难。以便能促进提高新任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3 关注高教教师的身心健康,保障教师有良好的教学状态。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密切联系。如果,教师的幸福指数很高,身心愉快,就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积极地投入工作,充满激情,就会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教师是脑力工作者,目前各个高校的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职业病,这些病痛使教师增加了心理负担,消减了工作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以便排遣不良情绪对自己的干扰,使自己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保持好的精神状态,这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基础。

4 健全奖励制度,公平竞争。各个高校可以进行教学方面的比赛或者其他的激励机制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教师在工作和科研中的进步应给予肯定、表扬或奖励。让教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教学成就荣誉感。这种激励制度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信心,能够激励教师发挥自己的教育潜能,加强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在教师中多树立有代表性的成功者形象, 有助于带动与其条件相当的一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

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开发教师内在教学潜力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的教师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越有利于培养更多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总之,注重教师的教育效能感,对社会和教学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Bandu ra, A. Self -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M].New York: Freeman,1997:3.

[2] Bandura,A.Socialfoundationsofthoughtandaction:asocialcognitivetheory[M].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1986:43~46

[3] 杜宝芳.论高职院校教师自我效能感提高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6.

自我效能差异影响因素 篇3

自我效能感概念是由班杜拉 (Bandura.A) 于1977年最早提出来的。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 认为人们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在自我的调节系统中起主要作用;并于1982年Bandura正式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身完成某项指定任务能力的自我知觉 (Bandura, 1994) 。作为一种基本信念, 班杜拉指出, 在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目标时, 自我效能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缘于乔普森的职业决策理论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正式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又称择业效能感)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概念的是Taylor和Betz, 这一概念是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具体在职业决策阶段的运用。Taylor和Betz从社会学习和认知行为理论出发, 依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结构提出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概念。他们认为个体在知觉成功执行任务能力即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可以用来解释为有的人在职业决策时比其他人有更多的困难, 了解不同个体在职业决策时对自我效能的期待, 即个体需要成功作出职业决策时的信念程度, 可以帮助人们有效理解和解决职业决策的困难。他们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和作出的定义也是目前该领域研究者广泛接受的, 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

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结构

在1983年, Taylor和Betz提出,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结构包括五个部分: (1) 了解自己的能力、职业兴趣、与职业有关的需要和价值观以及自我概念等的自我评价能力; (2) 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 (3) 将个人的属性与工作特点进行匹配的目标筛选能力; (4) 作出职业决策后, 对决策实施的职业规划能力; (5) 解决或应付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所遇到问题或障碍的能力等。

三、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1. 性别

Hackett和Betz (1981) 通过实证研究表明, 如果按照传统职业 (指同性别占优势的职业) 和非传统职业 (指异性别占优势的职业) 进行男女职业分工, 那么男女的择业效能感水平是存在差异的。他们认为, 传统的女性社会化经验减少了妇女获得在以男性占优势的行为领域里的效能信息源的机会, 结果使得她们降低了在非传统职业领域里的与职业相关的自我效能感预期和职业选择机会。

2. 年龄或年级

对年龄和年级与择业效能感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Peterson (1993) 的研究表明, 与较高的择业效能感水平相关的变量包括较高的职业抱负、较大的年龄和较高的年级。Luzzo (1993) 研究表明择业效能感与年龄无关, 而Peterson的研究表明择业效能感与年龄成正比, Gianakos (1993) 的研究表明:在校的成年人与年轻学生相比有更高的择业效能感。国内学者张杉杉、郑日昌 (2002) 的研究表明, 中国理工科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一最高, 大二最低, 大三、大四年级回归, 趋中。龙燕梅 (2003) 研究发现, 总体择业效能感水平在年级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3. 家庭状况

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学生择业效能感无显著差异。本科生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 择业效能感越低, 而研究生的择业效能感则不受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影响。独生子女在问题解决方面效能感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家庭互动模式与择业效能感有很大相关。家庭在利用职业信息方面效能高, 子女的职业信息效能感也高, 但如果家庭强调独立性与成就, 则父母与子女的择业效能感无相关 (Sherkat.D.E, Blocker.T.J, 1994) 。

4. 已有经验

赵冯香 (2005) 研究发现, 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高于无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张慧英 (2008) 研究发现, 有无实习或工作经历、决策状况不同的二、三年级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差异非常显著。有实习或工作经历, 对职业方向进行过思考、开始进行职业决策的学生, 在实践中对自己的能力、兴趣、价值观会有更加符合实际的深入了解, 并且职业目标也较为明确, 因而择业效能感较高。

5. 社会适应

择业效能感中问题解决与社会适应性相关最高, 收集职业信息与社会适应性相关最低。择业效能感与工作后的生活满意度、工作满意度及工作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

6. 人格

有些研究表明, 择业效能感与所谓的“健康”人格的其它指数有关。例如, Betz和Klein报告了CDMSE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 ———简式的分数与一般性自我效能感和整体自尊之间都具有显著性相关。外向性、自我取向成就动机、自尊水平与择业效能感呈正相关, 神经质、焦虑水平与择业效能感呈负相关。

陈瑞瑞等对大五人格特质与择业效能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 大五人格五维度中, 外向性、谨慎性和开放性三个维度进入了回归方程, 能对择业效能感进行有效的预测。

7. 专业

专业与择业效能感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理学、经济类、管理学、医学专业学生择业效能感较高, 而法学、文学、工学、农学择业效能感则较低。也有研究者发现专业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理、工科学生的择业效能感高于社会学类学生, 差异显著。

8. 职业指导

Fass和Slaney (1986) 让大学生做完CDMSE量表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 后, 给她们观看职业干预的录像带, 该录像带内容是通过减少在职业规划与教育中的性别定势来拓宽女性的职业观念的范围。观看录像带2周后再进行测量, 结果发现被试的CDMSE得分均有显著提高。

9. 归因方式

个体的归因方式是影响个体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一个重要因素。Luzzo Funk和Strang (1966) 对大学生CDMSE得分的归因方式进行了研究, 干预措施是对学生的归因方式进行重新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 安徽淮南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基础, 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 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我们应充分认识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寻找对策, 尽快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正确轨道上来, 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对策

社会的飞速发展促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多变, 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 大学生自我定位高, 成才的欲望非常强烈, 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 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和具体, 大学生的发展压力特别是生活压力、学习压力、情感压力、就业压力等普遍加大, 由此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到他们的个人成才, 更重要的是严重的敌对、抑郁等心理问题往往可能诱发违法犯罪、自杀等社会问题。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 增进身心健康, 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 就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 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但纵观各高校的实际情况, 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很不平衡, 部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仍不容乐观, 存在着思想认识误区、教育形式单调、受益面不广、专业师资短缺等问题。正确认识和分析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积极思考相应的对策, 有助于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一、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存在误区,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都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 以便更好地调整自我、适应社会, 从而达到促进大学生顺利成长、健康发展的目的。这二者之间既有培训, 劝说学生把职业决策的低水平信心与职业相关的失败经验归因于努力的缺乏。结果显示, 在归因方式重新培训后, 那些原来在职业外部控制项目上得分较高的学生现在更多地选择了内部信息。

1 0. 自信心水平

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 某一领域内的自我效能的提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泛化到其他领域中去。研究发现, 个体的学业自我效能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存在交互作用, 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科学、技能使用、写作、领导能力等方面的自信心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

1 1. 自尊水平

个体的自尊与其职业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Betz等认为缺乏自尊的个体, 很难在自我和职业角色之间实现一个

联系, 更有区别。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的重点是着重于人的社会化的教育, 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完善人格、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 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显然, 前者更注重学生的思想, 而后者则更侧重学生的心理。许多教育工作者误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或品德教育, 在心理咨询中照搬套用思政或德育工作的经验、方法, 违背心理咨询的原则、特有规律和要求, 往往对咨询对象的心理产生负作用。

2.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和途径单一, 受益面不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错误倾向。

当前, 高校已普遍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但实施起来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长期以来,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 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相对固定的内容, 尤其是在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哪些途径方式开展方面存在许多迷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错误倾向, 多数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咨询。诚然, 心理咨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和形式, 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几个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心理咨询, 难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不可能收到良好效果。有的高校片面强调开设心理知识类课程, 将心理知识教育简单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问题的科学分析不够。而有些高校在心理咨询中重障碍咨询, 轻发展咨询, 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很大局限。这些错误倾向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

3.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匮乏, 队伍非专业化。

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不足, 已成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的一大障碍。目前国外高校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与学生的比例是1比1500到2000, 而我国由于此项工作起步较晚, 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比较缺乏, 从专业素质上看,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应该是一支既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又精通心理咨询辅导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但目前, 我国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中专业出身者少, 且兼职居多, 接受培训、学习进修机会较少。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严重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4.互联网带来的冲击。

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工具, 为大学生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完美的匹配,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认为自尊在职业行为方面起着这种调节作用 (Osipow, 1983) 。

此外, 个体的学业能力、身体健康状况、时间态度等也是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重要因素。

摘要: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影响每个人的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着重分析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概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旨在为广大群众提高职业决策效能感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结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王金良.职业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及提高策略[J].职教论坛, 2005, 11:28-3.

[2]张华.研究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社会支持、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上海师范大学, 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和培养 篇4

自我效能理论是班杜拉从其社会认知理论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体系, 是对社会认知理论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班杜拉形成了社会认知理论, 他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机能是由“三元交互决定论”决定的, 即环境、人的内部因素 (认知、情感、自我评价等) 和行为这三种因素交互影响着人的能动性。从该模型中, 他指出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认知, 人们也控制着他们的行为。这不仅影响着环境, 而且也影响着主体自身的认知、情感和生理状态。[1]比起传统主义心理学更注重研究行为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以及行为产生的动机过程, 在三元交互决定论的基础上, 班杜拉发现从获得知识到把这种知识转化成具体的实际行动的这一中介过程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这使得班杜拉开始关注三元交互理论中人的主体因素, 并对人的能动作用、自我信念、自我调节等产生了极大兴趣, 在其后的研究中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对该中介过程做出了解释。

班杜拉认为, 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其组织和实施达成特定成就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信念”[2]区别于单纯的自我肯定,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更注重和强调自我认知, 即个人对自身的能力有相应的理性判断, 在完成某一行为之前, 拥有能够把握自己能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的判断和信念。而这种判断和信念受到个体过去的行为结果和成败经验影响。简单来说, 如果个体能够认为自己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 则表示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反之, 则自我效能感较低。可以看出, 自我效能感不仅是对自己即将进行的活动的一种预先估计, 更直接影响着个体在做该事的动力和动机。

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后,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则依靠以下几种来源: (1) 亲身经历的体验。个体通过自身的亲自参与所获得对于自身能力的认知, 这是对形成自我效能感最有影响的经验。如果个体在相应的行为、技能或活动中获得较多成功, 会加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多次的失败则会让个体在其后的任务完成中容易对自己形成较低的预期, 降低自我效能。最初的成功经验对于人们在今后取得更大的成就来说是很重要的。[3] (2) 替代性经验。榜样所形成的示范效应, 同样对自我效能有重要的影响。通过观察他人及他人的行为结果, 形成对自己任务完成的行为或结果期待, 获得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尤其当榜样与自己十分相像时, 这种替代性经验对自我效能形成的影响越大。 (3) 言语劝说。通过带有说服性的言语, 让个体相信自己有完成任务和获得成功的能力。 (4) 情绪和生理状态。个体在判断自身能力是也会受到情绪和生理状态的影响。当机体处在焦虑、疲劳、疼痛等状态时, 往往会削弱自我效能感。

对于幼儿来讲, 自我效能感是在自身成长中, 随着参与的活动不断增多, 认知的逐渐丰富而建立起来的, 对他们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自我效能感首先影响着幼儿的行为选择。在与环境的相处中, 人们往往会选择自身可以应对的相关活动。而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儿童会拒绝尝试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面对挫折时, 也常报以退缩的态度。其次, 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幼儿的努力程度和坚持程度。自我效能感越强的幼儿, 在完成任务中越能坚持下去, 并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去采取积极的行动, 进而解决问题。最后, 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幼儿的思维和情感方式。自我效能感越低的幼儿, 往往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 将困难看得比实际更为严重, 更易产生焦虑的情绪体验。

自我效能的建立离不开早期经验的影响, 在幼儿期建立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对其其后的发展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 帮助幼儿在早期形成良好的、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 对其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但是, 目前许多儿童的自我效能感比较低, 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缺乏信心[4], 可以看出在幼儿教育中仍存在影响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二、影响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一) 家长及教师评价内容单一化形成的不利归因

幼儿的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中最基础的部分, 伴随着自己的成长, 他们会对自己的动作、行为、心理等方面进行观察、分析和评价。而对自己的认识除了来源于个体本身之外, 另一个方面就是来源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对于儿童自我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对影响幼儿心理健康。但由于幼儿最初尚未形成自我评价的能力, 致使幼儿多是从成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其中, 家长和教师作为对幼儿影响极大的两类人, 他们往往是幼儿所相信的权威人物, 极易影响到幼儿对自己的判断。从另一方面来讲, 传统的教育评价, 往往更对外部行为, 或者对于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这种评价倾向于可供观察的, 可靠量化的范畴, 而忽略了从内心品质这一角度对幼儿的关注, 诸如幼儿在完成活动中所拥有的活动兴趣、动机、任务意识、努力程度等。如多次遭受负面的评价, 会导致幼儿认为失败是由于自身能力不足, 进行消极归因, 从而降低自己对完成活动的预期, 形成低效能感。

(二) 教师本身的自我效能感较低

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教育价值、做好自己工作与积极影响儿童发展的教育能力的判断和信念。研究表明, 教师教学效能的高低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 影响着学生的学业。[5]幼儿教师同样要面对着工作压力和社会负担, 容易造成职业倦怠和工作无助感, 形成低自我效能。拥有这种效能感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 往往会给自己制定较低的目标, 对工作热情不大, 认为自己教育能力不够无法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而在教学活动中也无法拥有饱满的精神, 与幼儿之间缺少积极的师幼互动, 极少在眼神、手势、身体接触上给予幼儿积极的鼓励。

教师作为幼儿的一个重要榜样, 是儿童平时观察和学习的“权威对象”。我们总以为幼儿年龄尚小, 不懂得“察言观色”, 其实幼儿对于教师言谈举止及情绪上的变化反应是极为敏感的。教师在教学中所处的情绪状态, 营造的心理氛围, 幼儿是可以感知到, 并可以把感知到的信息转化成为与之相适应的自我期待、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 会削弱幼儿学习的兴趣, 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 产生较低的自我期望, 进而让幼儿在学习、情感、个性发展等方面受到不良影响。

(三) 家长不当的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相对稳定, 不随情景的改变而变化, 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6]“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对幼儿来讲家庭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维果茨基认为, 幼儿的认知发展是在各种活动及与成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 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依赖于周围的环境、成人和帮助和指导。这种指导显示在父母的教养方式上。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是直接而重要的。温暖和理解的家庭氛围中, 父母对幼儿多给予尊重、关心, 让幼儿有自主发展的空间, 会让幼儿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反之, 拒绝和否认的家庭氛围中, 如父母对幼儿过分严厉, 有过多的惩罚和干涉, 则会让幼儿形成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同时, 父母若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实际情况, 只是一味地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规划的方向发展, 对幼儿提出高要求, 却没有发现幼儿由于年龄及发展限制各方面能力尚且有限, 根本无法达到此类要求。这种不切实际的期望水平, 会常常让幼儿遭到成人的否定, 长期处于缺乏认可和肯定的环境, 造成对自我的怀疑, 降低自我效能。

(四) 幼儿缺乏成功的体验

由于成人对幼儿的不当评价或教养方式, 使得幼儿常常得不到鼓励或者遭受失败, 缺乏成功体验, 让幼儿获得习得无助。习得无助是指个体由于不断地受到挫折或失败而产生的无能为力, 放弃努力的心态。当幼儿面对周围环境时, 意识到无论自己怎样努力, 都无法获得成功体验, 作出的反应无法与结果存在对应关系时, 便表现出无助的消极情绪, 甚至放弃努力, 产生动机、认知障碍。这种失败的体验往往会降低幼儿的期望水平, 对自己的持否定态度, 影响自我效能感建立。

三、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一) 注重对幼儿评价的多元化

由于学前幼儿自我评价能力较低, 更多依赖成人或教师的评价, 因此对幼儿的评价应多以正面评价为主。成人和教师应抛弃单纯对于最终结果的评价, 拓宽评价标准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幼儿。评价并非仅仅去揭示幼儿现有的发展状况, 而更该指向于幼儿更好地发展, 即对幼儿保持积极的期待,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在幼儿完成某一活动时, 教师和成人除了对结果进行评价之外, 还可以对幼儿在取得该成果中的学习品质进行评价。也就是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幼儿通过怎样的方式和途径完成了该活动, 幼儿在活动中是否拥有良好的坚持性、参与性、自信程度和兴趣等。同时, 教师和成人也应看到每个幼儿的差异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对幼儿的强项给予积极的肯定, 而弱项则进一步引导, 通过针对性的评价促进其全面发展。这样每个幼儿不是在和他人比较谁更好, 谁更聪明, 而是在与自我进行比较。借助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发挥评价的改善功能, 培养幼儿自我效能的信念。

(二) 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要求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儿童观, 儿童不是无知无能也不是成人的缩影, 而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教师需要能够用心教育, 愿意走进幼儿的内心, 理解幼儿的种种行为, 体会他们的情感, 对幼儿有发自内心的关怀。给予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权利, 让幼儿找到感兴趣、适合自己的活动, 帮助其发展相应的能力。教师本身也要有自信心、乐观的态度和对自己较高的预期, 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这其中使幼儿感受到的是教师的关爱和鼓励, 得到的是教师的尊重和认可, 在这样的氛围中快乐成长。这样的师幼关系中, 幼儿和教师是平等的, 教师可以作为幼儿的朋友, 与幼儿平等对话真诚交流。教师所营造的这种环境和氛围, 也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发展幼儿的自我效能感。

(三) 在适度期望中让幼儿进行积极归因

教师和成人要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 对幼儿寄予合理的期望。在对幼儿能力有促进, 但又能通过努力完成的区域内, 让幼儿完成目标, 才是增进他们自身预期的较好方式。同时, 不管幼儿完成任务的结果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教师和成人都要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归因。如, 当幼儿取得成功时, 将成功的原因归结在他们的能力上。让幼儿产生自豪、自尊感, 增强对于成功的期望, 帮助他们更愿意从事有难度的任务。当幼儿任务完成失败时, 则引导他们将原因归结在努力上。让幼儿知道, 失败只是自己不够努力的结果, 成功是需要坚持努力的, 相对增强对成功的期望, 让他们愿意去坚持从事任务。

(四) 在游戏中让幼儿体验成功

游戏在幼儿的成长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游戏有自主性、无强制目的等特点, 让幼儿在其中总是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游戏过程容易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产生成就感。成人或教师在组织游戏时, 应多站在幼儿的立场, 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得快乐, 产生积极愉悦感。同时, 在游戏中并不仅仅是为了游戏而游戏, 而是可以有层次地增加游戏的难度, 让幼儿在不断的挑战中获得成功。在成功中让幼儿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以此, 通过长期的成功体验, 让幼儿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

摘要:自我效能作为幼儿自我的一个重要因素, 影响着幼儿早期以及未来的发展, 对幼儿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探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分析了影响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及培养途径, 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班杜拉,幼儿,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郭本禹.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33.

[2]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New York:W.H.Freeman and Company, p.3, pp.477-525.

[3]周文霞.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 (1) .

[4]印小青.多元智力观与学前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 2001 (06) .

[5]洪秀敏, 庞丽娟.教师自我效能感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及其机制[J].学前教育研究, 2006 (06) .

自我效能差异影响因素 篇5

一、中职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1. 生理特征。

研究表明, 健康的身体状态、相对满意的外貌特征有利于唤起个体应对环境的胜任感, 而对自身外貌特征不满意的学生大多存在人际交往障碍, 不善于跟人交往, 也不敢与人交往, 自我效能感低。

2. 人格特质。

研究指出, 外向、情绪稳定、谨慎、开放性人格的人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情绪稳定、积极好强、轻松兴奋、有恒负责、心平气和、适应、外向、果断的个体, 一般自我效能感较高且心理健康水平更高、专业成就影响性更大、创造力较强、成功希望更大。个体开朗乐观的性格、稳定的情绪特征容易使个体倾向于对自己的能力产生积极的判断, 向我效能感高。当学生处于悲观、消沉的情绪时会因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3. 家庭因素。

在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家庭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变量, 家庭作为一个系统、特定、相对稳定的心理模式塑造的内在环境, 对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具有独特的作用。成长于温暖、相互理解关心的家庭环境中的学生自我效能感高, 而成长于拒绝、否认或者过分干涉保护的家庭环境中的学生自我效能感低。同时一般研究认为,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比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自我效能感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对较少, 因此大多存在自卑心理, 总觉得“低人一等”, 对自身掌控力的感知较低, 自我效能感低。

4. 学校因素。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 其自我效能感受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学校的声誉等因素的影响。如果教师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对学生取得的成绩积极进行正强化, 不断发现学生的潜质, 则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高, 相反如果教师依靠外部诱导和消极的惩罚来逼迫学生学习, 会影响到学生向我效能的正常发展。而学校的声誉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是一项社会资本,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自身职业的掌控力, 增强自我效能感。

5. 成败经验。

班杜拉指出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 成功的经验使人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 多次的成功会使人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 做事会更有信心, 反之则易使人对自己丧失信心。中职学生经历了中考的失败, 有些学生甚至于在中考之前一直经历着失败的学习经历, 这些失败的经历让学生对自我效能的评价降低。而进了中职之后, 经常参加社团实践活动, 且成功的经历较多, 教师给予积极反馈的个体, 自我效能感相对较高。

二、对提高中职生自我效能感的几点建议

1.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地认知。

中职生处在青春期后期, 其思想还不够成熟, 心理素质还不够完善, 因此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他们充分感知到自身所具有的能力, 发挥自身的潜质, 对于一些失败的经历进行积极的归因。在操作过程中可以考虑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 让学生及时从所谓的失败中走出来, 树立自信心。

2.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师为学生设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以增强其学习效能。

中职生的基础普遍较弱, 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水平, 设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将目标的设定具体化,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能客观的感受到自己所取得的进步, 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我效能感。同时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 结合学生具体的情况, 鼓励学生参加各项技能比赛, 技照位果茨基的最近发展理论, 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达到较高的目标, 体验较强的自我效能感。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 增加学生在活动中的成功体验。

在中职学校中, 除了进行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外, 学校应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及各类社团活动, 特别是学习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 更应该被引导参加实践活动, 让他们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能力与价值, 排除自卑的困扰, 提高自我效能感。

4. 对取得成绩的学生及时进行正强化, 并发挥替代经验的作用, 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 是由于强化作用的结果, 人的学习是否成立关键在于强化, 当一个操作发生之后, 紧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剌激时, 这个操作的强度就增加。

在对中职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运用正强化的作用, 当学生取的进步时及时进行奖励或者鼓励, 以剌激类似行为的再次发生。

5. 加强体育锻炼, 培养学生乐观的性格, 从上面的分析当中可以看出, 学生的生理特征也会影响到其自我效能感。

通过研究发现,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培养乐观的性格, 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应该鼓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形成健康的体魄。积极开展各类体育活动, 让学生将内在的能量及时释放, 缓解其在学业、生活中的压力, 提高其对生活的掌控力。

摘要:自我效能感是影响中职学生发展的重要心理因素, 本文旨在研究影响中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因素, 积极探索提高中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促进中职学生的发展。

自我效能差异影响因素 篇6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350例分娩初产妇作为调查对象, 年龄23~34岁, 平均 (28.5±5.5) 岁, 孕期37~40周, 平均 (38.5±1.5) 周, 均是足月产 (≥37周) , 339例初产妇配偶支持母乳喂养, 占96.85%, 328例居住城市, 占93.71%, 剖宫产126例, 占36%, 医疗保险支付298例, 自付医疗费52例, 初中及以下50例, 占14.28%, 高中及中专206例, 占58.85%, 本科及大专87例, 占24.85%, 研究生及以上7例, 占2.02%, 家庭月均收入3000元及以下100例, 占28.57%, 3000元以上250例, 占71.42%, 产假≤4个月268例, >4个月82例。选取的初产妇中已将通过其他途径或其他学校参加过孕产妇系统化培训学习、家属有医务人员、及≥35岁高龄产妇、多胎、高危妊娠、新生儿先天性缺陷、新生儿体重未达标、不宜进行母乳喂养及产妇精神不正常等排除。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实施问卷调查。包括产妇居住地、年龄、家庭收入、医药费支付类型、预计生产方式、学历、预计产后喂养方式及持续时间、产前与产后是否在工作、围产期与配偶是否住一起、孕前要孩子的心理准备等13项一般资料。

1.2.2 自我能效表

采用由Dennis于1999年研究编辑的母乳喂养自我能效表 (Breast-feeding Self-Efficacy Scale, BSES) 均采用Likeert5级评分法。主要是对产妇母乳喂养自信心评定并将她们对婴儿的喂养方式进行预测。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表 (Breastfeeding Self-Efficacy Scale, BSES) 经陆续运用均有良好的信度及效度。

1.2.3 问卷调查

对母乳喂养知识问卷采用根据参考国内文献设计的母乳喂养知识问卷进行对母乳喂养知识的测定, 问卷包括17项目 (17分) , 每回答正确得1分。分数越高产妇对母乳喂养认知度越高。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50例初产妇一般情况比较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350例分娩初产妇年龄、预计产后喂养方式、预计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孕前要孩子是否有心理准备、围产期是否与丈夫同住等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表2。

例 (%)

2.2 产假时间及配偶态度、产后抑郁对产后母乳喂养自我能效的影响分析

产假时间及配偶态度、产后抑郁对产后母乳喂养自我能效的影响分析详见表3、表4。

对350例初产妇母乳喂养知识调查得分是 (10.98±3.12) 分, 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和喂养知识进行分析呈正比, 其系数为0.19。

2.3 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

初产妇年龄、预计喂养方式及母乳喂养知识对产后母乳喂养自我能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详见表5。

3 讨论

研究表明:母乳中含有天然抗体提高婴儿免疫力, 含有双歧杆菌可建立婴儿健康肠道菌群, 母乳中蛋白质致敏性极低, 是婴儿出生6个月最天然、最营养的食物, 可提升智力及预防疾病促进婴儿健康, 无法替代, 是改善儿童生存环境措施中重要一点[1,2]。因此在婴儿出生后采用纯母乳喂养至少在4~7个月。随着女性进入职场较多母乳喂养日益下降, 在妇幼保健人员宣传教育下母乳喂养有所攀升, 但整体不乐观[3,4,5]。自我效能是指自己对自己能取得成功的信念, 即我能行。选取笔者所在医院350例分娩初产妇产后进行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年龄在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23~28岁低于29~34岁, 如今人们对健康意识越来越强, 对生育的最佳年限也较了解, 一旦超过孕育最佳年限尤其30岁以上的女性, 对孕育健康及婴儿生长发育极为关注, 她们更愿意采取最有益的母乳喂养[6]。预计产后喂养方式和母乳喂养知识水平是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预计产后混合喂养 (40.94±8.17) 分显著低于预计产后纯母乳喂养的产妇, 一部分产妇是自身乳量不足而采取混合喂养方式, 而另一部分则是对母乳喂养知识不足的产妇[7]。配偶对母乳喂养态度是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初产妇在产后母乳喂养期间缺乏经验, 配偶的鼓励、协助、支持等积极态度都可增加初产妇的自我效能。产后抑郁是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初产妇产后抑郁会导致自我效能降低, 程度越严重自我效能越低, 进一步削弱初产妇母乳喂养[8]。

综上所述, 年龄、预计产后喂养方式、配偶对母乳态度、母乳喂养知识、产后抑郁均是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关键因素, 国内现缺乏相关干预性研究, 医务人员在初产妇住院期间应给予家属及产妇对母乳喂养的认知水平进行指导, 让产妇及家属对母乳喂养的重视, 以致提高母乳喂养率和延长母乳喂养持续时间。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350例分娩初产妇产后进行调查一般资料, 包括年龄、产后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围产期是否与丈夫同住及在孕前要孩子的心理准备。再调查分析产后母乳喂养自我能效。结果:年龄、产后喂养方式、配偶对母乳态度、产后抑郁及对母乳喂养的认知是自我效能的因素。初产妇年龄、预计产后喂养方式、预计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孕前要孩子是否有心理准备、围产期是否与丈夫同住等自我能效的比较情况,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配偶对母乳喂养态度、产后抑郁、产假时间是初产妇母乳喂养的因素,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母乳喂养自我效能与对母乳喂养的认知水平呈正比。结论:笔者所在医院350例分娩初产妇自我效能处中等水平, 医务人员应对配偶、家属及产妇对母乳喂养的认知水品提高, 达到提高母乳喂养及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的延长的目的。

关键词:自我效能,母乳喂养,影响因素,调查

参考文献

[1]周洁, 刘爱英, 何晓娟, 等.初产妇产后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35) :4257-4260.

[2]杨巧玲, 雍晓春, 杨晓燕, 等.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 2011, 25 (21) :1926-1927.

[3]陈娟慧, 尹心红.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 2013, 12 (2) :35-37.

[4]刘爱珍, 王建宁, 鲍梦婕, 等.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 2014, 13 (6) :665-667.

[5]姚微, 谈小雪.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影响因素及与产后抑郁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 2014, 13 (1) :89-91.

[6]曹辉, 闫鑫, 公春兰, 等.延边地区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19 (10) :1172-1174.

[7]孙海玲.舟山市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26) :3184-3186.

自我效能差异影响因素 篇7

关键词:脑卒中,照顾者,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影响因素

研究显示80% 以上有功能障碍的患者回归家庭后需要照顾者的长期支持和帮助[1]。长期的照顾不仅给照顾者带来沉重的负担[2], 而且影响照顾者的身心健康[3]。自我效能是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 研究显示提高照顾者的自我效能不仅能够减轻照顾者的负担, 缓解其抑郁等负性情绪, 并且可以提高照顾者的照顾行为, 增加照顾者的积极感受[4-5]。因此, 本研究拟探讨我国社区脑卒中主要照顾者的自我效能水平现况, 分析其影响因素, 以便为今后开展自我效能相关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 于2013 年1 月~ 5 月期间抽取郑州市某两个社区的105 名脑卒中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纳入标准为: 1所照顾的患者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6], 并经颅脑CT或者MRI确诊为脑卒中者; 2每天照顾时间最长; 3无明显认知、语言功能障碍者; 4意识清楚、知情同意自愿参加研究者。排除标准为领取报酬的照顾者如保姆或护工等。

1. 2 调查工具

1. 2. 1 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脑卒中患者及照顾者的人口社会学资料。

1. 2. 2 改良Barthel指数 ( 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 量表用于评定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进食、洗澡、上下楼梯等10 项内容, 总分100 分, 分5 个等级评定。≦ 20 分表明生活完全依赖; 21 ~ 40 分为重度功能障碍, 表明生活依赖明显; 41 ~ 59 分为中度功能障碍, 表明生活需要帮助; ≧ 60 表明生活基本自理。Cronbacha系数为0. 90 ~ 0. 93[7], 有较好的信效度。

1. 2. 3 一般自我效能表 (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 采用张建新等[8]编译的中文版, 应用广泛, 用于测量照顾者的一般自我效能。共10 个条目, 采用4 级评分法, 总分范围10 ~ 40分, 得分越高, 自我效能水平越高。根据得分指标 ( 得分指标=量表实际得分/该量表的可能最高得分×100% ) , 将一般自我效能分为高、中、低三个水平, 其中≧ 80% 为高等水平, 60% ~80% 为中等水平, ≦ 60% 为低等水平。预实验显示Cronbach系数为0. 944, 具有较好的信度。

1. 2. 4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由肖水源设计及修订, 共10 个条目, 包括主观支持 ( 1、3、4、5 共4 个条目) 、客观支持 ( 2、6、7 共3 个条目) 和支持利用度 ( 8、9、10 共3 个条目) 三个维度。第1 ~ 4 条、8 ~ 10 条为单选, 选 ( 1) 、 ( 2) 、 ( 3) 、 ( 4) 项分别计1、2、3、4 分; 第5 条分A、B、C、D四项, 计总分, 每项从“无”到“全力支持”分别计1 ~ 4 分; 第6、7 条如回答“无任何来源”则计0 分, 回答“下列来源”者, 有几个来源计几分。该量表使用广泛, 具有较好的信效度[9]。

1. 3 资料的收集方法

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档案中选取符合条件的脑卒中患者及照顾者, 电话告知其研究目的并征得其同意后, 由研究者入户进行面对面访谈式收集资料。调查结束后赠送自设的《脑卒中患者及照顾者健康教育手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5 份, 回收有效问卷102 份, 有效回收率为97. 14% 。

1. 4 统计学方法

原始数据采用双人双录入, 运用SPSS17. 0 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单因素方差分析 ( 非正态分布资料使用秩和检验Mann-Whitney或Kruskal-Wallis H检验; 正态分布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Pearson相关分析,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检验水准 α= 0. 05。

2 结果

2. 1 主要照顾者一般资料及不同组别之间自我效能水平比较

社区脑卒中照顾者的年龄为32 ~ 84 岁, 平均 ( 66. 64 ±10. 50) 岁; 进一步单因素分析比较不同性别、与患者关系、有无慢性病及照顾不同时间之间自我效能水平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详见表1) 。

注:*P<0. 05, **P<0. 01

2. 2 脑卒中患者一般资料及不同组别之间自我效能水平比较102 例脑卒中患者年龄为43 ~ 97 岁, 平均 ( 71. 25 ±10. 05) 岁;进一步单因素分析不同脑卒中患者性别及自理程度之间自我效能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2) 。

注:*P<0. 05, **P<0. 01

2. 3 社区脑卒中照顾者自我效能的水平现状

102 例社区脑卒中照顾者的自我效能得分为10 ~ 37, 平均为 ( 22. 03±6. 33) , 其中54. 90% 照顾者自我效能处于低等水平, 38. 24% 的照顾者自我效能处于中等水平, 6. 86% 的照顾者自我效能处于高等水平。照顾者自我效能感得分与国际常模比较, 有统计学差异, 照顾者的自我效能感得分明显低于国际常模[10], 详见表3。

注:**P<0. 01

2. 4 社区脑卒中照顾者自我效能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102 例社区脑卒中照顾者自我效能得分与社会支持得分及其各维度得分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 自我效能与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均成正相关。具体结果见表4。

注:*P<0. 05, **P<0. 01

2. 5 社区脑卒中照顾者自我效能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以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及与自我效能具有相关性的变量为自变量, 以自我效能得分为因变量, 以 α 为0. 05 和0. 1分别作为变量进入和剔除的标准, 进行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共有患者性别、社会支持、患者自理程度三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 解释自我效能水平变异度的31. 5% 。其中患者的自理程度是自我效能的负性影响因素。具体结果见表5。

注:*P<0. 05, **P<0. 01; SB为标准回归系数; SE为标准误

3 讨论

3. 1 社区脑卒中照顾者自我效能水平亟待提高

本调查结果显示照顾者的自我效能水平普遍不佳, 亟待提高。明显低于国内孙锦玉[11]调查脑卒中照顾者的自我效能感得 ( 25. 57±5. 37) ( t = -5. 648, P<0. 05) , 可能是不同区域的差异导致。但与严兆娴[12]对61 例出院脑卒中患者的主要照顾者调查结果显示52% 的照顾者自我效能感较低一致。可能与照顾者一方面对脑卒中相关知识不了解, 另一方面难以应对较复杂的照顾任务, 导致其信心下降有关。还可能与照顾者在长期的照顾中压力过大, 而且照顾的患者身体状况并没有较好的改善, 从而丧失了照顾信心等有关。研究显示照顾者较高的信心与患者较好的恢复及患者对恢复有较高的信心有关[13], 具有较高自我效能的照顾者更倾向于把照顾任务当做是挑战进行掌控, 更迅速地从挫折中恢复, 更容易找到应对的方式[4], 且自我效能能够促进主观幸福感[14]。因此提高照顾者的自我效能, 不仅能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恢复信心, 提高患者疾病的恢复效果, 而且能够提高照顾者的照顾技能及应对方式, 从而提高照顾质量。

3. 2 社区脑卒中照顾者自我效能影响因素分析

3. 2. 1 脑卒中患者的自理程度是其照顾者自我效能的负向影响因素

由表2 可以看出, 照顾者自我效能水平随着患者自理能力的降低而下降, 自理程度低的患者其照顾者表现出的自我效能水平较低, 说明患者自理程度低是社区脑卒中照顾者自我效能水平低的一个负性因素。严兆娴[12]调查也显示照顾者的自我效能与患者的日程生活活动能力得分呈负相关关系。可能与脑卒中患者的自理程度越低, 对照顾者的依赖性就越强, 照顾者需要完成的照顾任务就越繁重, 照顾者越感到劳累, 并且长期的照顾更加重这种疲惫感。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也显示生理心理因素是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之一, 在涉及体力和长时间从事的活动中, 个体的疲劳感、身体不适和应激过程中的负面情绪反应都不利于维持自我效能感[15]。此外, 患者的自理能力恢复较慢, 照顾者在长期的照顾中看不到患者恢复的效果, 也容易丧失照顾的信心。

3. 2. 2 社会支持是照顾者自我效能的正向影响因素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呈正相关, 回归分析也显示社会支持是照顾者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 社会支持越高照顾者的自我效能感得分也越高, 可见社会支持在提高照顾者自我效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显示照顾者对社会支持利用能力越强其自我效能也越高[16]。我国张弛[12]研究显示增加照顾者的社会支持有利于提高照顾者的自我效能。照顾者充分利用社会支持不仅可以降低照顾负担, 而且能够提高对抑郁症状的恢复的弹性能力, 从而提高自我效能[16]。这或许与抑郁可能是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的中间变量, 社会支持提高有利于促进照顾者的身心健康, 从而降低照顾者抑郁, 提高照顾者的自我效能有关。Greene等[17]研究显示社会支持与照顾者的抑郁呈负相关, 而抑郁会导致照顾者自我效能感降低。我国林蓓蕾[18]提出有效的社会支持可以通过降低抑郁的发生率, 预防负性情绪的发生, 进一歩提高研究对象的自我效能水平。因此加强照顾者的社会支持, 在促进照顾者身心健康的同时能够更好的提高照顾者的照顾信心, 提高照顾者的自我效能。

3. 2. 3 其他影响社区脑卒中照顾者自我效能的因素

照顾者性别、与患者的关系、是否患有慢性病、照顾时长、患者的性别与照顾者自我效能水平有一定关系。我国男性一直在家庭中发挥“顶梁柱”的作用, 其应对能力及信心相对女性较高; 配偶的自我效能感最低, 其次为子女, 其他亲属关系的照顾者自我效能较高, 可能是与患者感情较近, 对患者的照顾质量要求也越高, 对照顾任务缺乏信心等有关, 也可能与王玉环等[19]研究也显示照顾者为配偶其负担重, 身体状况差有关;患有慢性病的照顾者自我效能低于无慢性病的患者, 可能是照顾者由于身体患病对照顾难以胜任, 信心缺失有关; 照顾时间越长, 照顾者的自我效能感越高, 可能与照顾者长期照顾, 能够熟练的掌握各种照顾技能,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能够较好的应对各种照顾任务; 我国女性患者容易相处, 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能够及时和照顾者进行沟通, 有利于照顾者更好的照顾, 因而其照顾信心也较大有关, 但其深入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4 对护理的启示

自我效能差异影响因素 篇8

民办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规模在不断扩大, 作用在不断增强, 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办学力量之一。

虽然已有学者在学业自我效能感方面作过不少研究, 但其对象多数是围绕小学生、中学生和公办大学生。从我掌握的文献看来, 对民办大学生学习动力的研究很少 (1) 。显而易见, 是否以学习作为主要任务, 即学习动机如何;是否对完成学业有信心, 即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动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方面都会影响到民办大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结果。正如许多研究表明的:在学生的学习领域中, 学业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的学习努力程度、面对挑战性任务的态度、学习的坚持性、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运用等方面, 它是学习成就的良好“预测器”。自我效能影响着学生学习动机的各个方面, 针对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对于正确预测个体的学习动机行为, 以及改善个体的学习活动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过程

2.1 研究目的

以公办院校作为比较对象, 揭示民办大学生学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2.2 研究假设

根究以往研究成果和笔者的工作经验, 针对研究目的, 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公办院校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假设二:性别、专业、年级与城乡四个因素对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有影响作用。其中, 在性别因素上, 男生高与女生;在专业因素上, 理科高与文科;在年级因素上, 高年级高于低年级;在城乡因素上, 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

假设三:民办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对其内生学习动机有影响。

2.3 研究对象

2.3.1 以九州职业技术学院 (独立民办大学) 、科文学院和徐海学院 (公办院校附属二级学院) 三所大学的在校大一、大二和毕业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3.2 以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徐州教育学院和徐州工程学院四所大学在校的大一、大二和毕业班学生作为参照群体被试。

本研究对象主要选取大一新生、中年级学生和毕业班的学生。根据民办大学与公办大学年级设置的不同, 为了比较研究的便利, 本研究选取了公办大学的大一、大二、大四的学生作为比较对象, 对应于民办大学的大一、大二、大三学生。

2.4 研究工具

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和评估是自我效能感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是对自我效能感进行实证性研究的基础。我国学者魏源编制了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 针对593名大学生实施测试, 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发现, 所研制的大学生学习效能感问卷具有符合心理计量学和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要求的特点。所编量表共31个条目, 采用5级评分, 得分越高表示效能感越高。因此, 本研究采用该量表实施测验, 问卷施测情况见表1。

2.5 研究结果

2.5.1 民办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总体状况 (表2)

注:*P<.05**P<.01***P<.001

为了进一步研究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总体状况及其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的水平, 本研究将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结果与二级民办大学生、公办院校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进行独立样本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3、表4。

注:*P<.05**P<.01***P<.001

注:*P<.05**P<.01***P<.001

结果显示, 在一般自我效能感维度上, 独立民办大学生与二级民办大学生之间, 以及民办大学生和公办大学生之间无显著差异性;在学业自我效能感维度上, 独立民办大学生与二级民办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5) , 独立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低于二级民办学院的大学生。同时, 民办大学生与公办大学生之间也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低于公办院校大学生 (p<.05) 。

2.5.2民办大学生学习动机影响因素

本研究对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状况分别在性别、专业、年级与城乡四个因素上进行了描述性统计, 其中对性别因素、专业因素、年级因素和城乡因素分别作了独立样本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5。

2.5.2.1.性别、专业、城乡对民办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就“性别”而言, 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的结果是F0.05 (10248) =3.352, 无显著差异;就“专业”因素而言, 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的结果是F0.05 (10248) =0.005, 差异不显著;就“城乡”因素而言, 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的结果是F0.05 (10248) =1.375, 同样也无显著差异。同时, 从一般自我效能感维度上来看, 性别、专业和城乡三个方面的因素对民办大学生的影响同样不显著。和公办院校比较研究结果, 不同之处在于性别方面, 公办院校的大学生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的结果是F0.05 (10248) =4.055*, 差异显著, 具体分析男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要高于女生

2.5.2.2年级对民办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就“年级”而言, 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的结果是F0.05 (10248) =3.643*, 不同年级之间在学业自我效能感维度上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具体分析, 大一新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明显高于大二和毕业班的学生 (P<.05) , 大二和毕业班的学生相比较, 大二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同样要高于毕业班的学生 (P<.05) 。总体而言, 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随年级的升高呈现逐渐下降趋势。

2.6 结论

2.6.1 在自我效能感的两个维度上, 民办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公办大学生没有差异性, 同时独立民办大学生与二级民办大学生之间也没有显著的差异性。

2.6.2 在学业自我效能感维度上, 独立民办大学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低于二级学院的大学生, 同时, 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公办大学生之间也有显著的差异性, 民办大学生低于公办大学生, 原假设成立。

2.6.3 在学业自我效能感维度上, 性别、专业和城乡因素的影响不显著, 原假设不成立。

2.6.4 年级因素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其中大一新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高于大二, 大二高于毕业班学生, 民办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随年级升高呈现下降趋势, 原假设成立。

3. 讨论

3.1 民办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分析

就整体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而言, 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显著低于公办大学生和民办二级学院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

从对个体自我效能感水平产生影响的因素中我们可以发现, 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显著低于公办院校大学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失败的经验和社会评价的影响。就民办大学生自身而言, 高考的失败使得很多民办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产生了怀疑, 这种在学习上的挫折经验无疑会削弱其在学业上的自我效能感。同时, 民办院校作为新生事物受到了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 与公办院校相比较, 社会目前对这一新生事物的评价更多的是处在质疑和观望阶段, 甚至把民办教育作为公办教育的“替补队员”, 而非真正的教育机构, 很多人认为只有学习不好、能力差的学生才会就读民办学校。因此, 社会的这种偏见和质疑也会影响到民办大学生在学业上的自我效能感, 造成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要显著低于公办院校的学生和二极民办学院的学生。

3.2 民办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分析

在学业自我效能感维度上, 性别、专业和城乡因素对民办大学生的影响不显著, 而年级因素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呈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的趋势。大学生在经历了紧张的高考初入大学校园的时候, 不管这个大学是重点大学还是民办学院, 他们多少会有一种自豪感, 认为自己学有所成, 并且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与自信, 认为自己一定能够在这个舞台上展现自己。所以, 在学习问题上, 低年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相对较高, 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学习好, 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但是随着对大学生活的逐步适应, 很多学生或者因为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或者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学习方法不得当等原因, 导致学习成绩并未像自己预期的那样好, 所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逐渐降低, 屡次的失败使得他们在学习上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开始下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 民办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 逐渐感受到残酷的就业压力, 面对比自己有优势的公办本科学生、研究生等, 会表现出明显的自信心不足, 认为自己学不好, 找不到好工作, 学业自我效能感也会因此而降低。

4. 总结

从整体水平而言, 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要低于公办院校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 即在学习问题上, 民办大学生的自信心不强, 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习的自信心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新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高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同时, 本研究表明, 民办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尤其是内生学习动机明显地受到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影响。由此可见, 低年级的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相对较高, 因此他们的学习动机较强, 学习积极主动。但随着年级的升高, 逐渐降低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使得高年级学生对学习的热情降低, 对自己的专业兴趣不浓厚, 学习不再像刚进校时那样刻苦努力。

基于以上总结可以发现, 民办大学生在学习动机和学业自我效能感上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因此, 教育者只有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 科学地选取教育措施, 才能有效地激发民办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学业自我效能感, 进一步改善这一群体的学习问题现状, 提升整个民办教育的质量。这一点也是研究者将来关于民办大学生学习问题研究的兴趣点, 有待于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北京青年报, 2001.6.20, (23) .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1998)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8:681.

[4]池丽萍, 辛自强.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测量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2) .

[5]林红.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教育科学, 2005, 6, (21) , 3.

[6]杨心德, 徐钟庚.陈朝阳.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对学习目标的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初中生的自我有效感及其对学习目标的影响, 1993, (03) .

[7]杨心德.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对学习目标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J], 1993, 9, (3) .

[8]胡桂英, 许百华.初中生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和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 2002, 25, (6) :757~759.

上一篇:移动时代的导航商机论文下一篇:盈余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