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效能感(精选12篇)
创业效能感 篇1
创业活动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 创造并开发新的市场, 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1]。心理学研究表明, 意图是行为的有效预测指标, 特别是当这种行为是罕见的、难以观测的, 或涉及不可预知的时间滞后[2]。为了进一步发展创业理论, 研究人员需要了解可能影响到创业者初次创业意图的因素[3]。通过对创业意图背后影响因子的研究, 有助于提高创业者对资源可获得性与创业可行性的认知, 进而指导创业活动。
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1 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图
自我效能感理论 (Self-efficacy theory) 源于Bandura (1977) 的社会学习理论, 被定义为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形下取得特定成果的能力感知。Chen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用来解释个体行为的核心概念, 其在决定个人选择、努力程度和毅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4]。Boyd和Vozikis最先将自我效能感理论运用到创业领域的研究中, 他们指出自我效能在确定创业意图的强度以及哪些意图可能导致创业行为方面是一个重要的解释变量, 创业自我效能感将会影响到创业者的职业生涯选择和发展[5]。Chen等首次提出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并将创业自我效能感划分为营销、创新、管理、风险承担 (Risk-taking) 和财务控制5个维度, 用来预测个人成为创业者的可能性[6]。
Bird将意图定义为一种心理状态, 该心理状态聚焦于个人的注意力、经验以及对某一特定对象的行为或行为方式, 创业意图旨在创建一个新的企业或在现有企业中创造新的价值。已有一些学者研究了创业态度、个人特质、文化等因素对创业意图的影响[7], 创业自我效能感是衡量个人对成功创建企业的能力的自信, 也被许多学者用于对创业意图的研究。例如, 丁明磊等认为创业自我效能感影响创业意向, 且行为控制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8]。基于此, 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图有积极的影响。
1.2 资源可获得性认知与创业意图
资源作为一种环境要素, 在很多情况下创业者可能无法控制。Barney在讨论企业资源和持续竞争优势时将资源分为物资资源、人力资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3类[9]。其中物资资源包括厂房、设备和原材料等, 人力资本资源包括训练有素且经验丰富的人才、相关领域知识、社交圈等, 组织资本资源包括组织结构的完善程度、正式或非正式的计划与控制协调系统、企业内或企业间不同组织的关系等。资源获得是企业家开始建立资源库的第一步, 涉及到所有权的获得和资源控制[10]。
Ajzen指出, 意图和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一些非激励因素, 例如必要的机会和可用的资源[11]。机会与资源是紧密相关的, 创业机会的存在主要是因为不同个体对资源在转化为产出上的相对价值和潜在价值有着不同的信念, 而创业本身就是一个识别及开发有利可图的机会的过程。资源基础理论往往关注资源的异质性, 而创业理论则关注个体对资源价值所具有的信念的异质性[12]。因此, 对资源异质性的积极性感知有利于对新的创业机会的识别与评估。
个体被假设为理性决策者, 因此, 资源的可获得性认知对创业意图有重要影响。在实施创业行为之前需要对个人及环境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可用性进行评估。对于新企业来说, 资源约束是创业者面临的首要限制性因素, 只有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开发创业资源才能构筑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础。目前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资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13], 而对新企业创立之前资源如何影响个人创业认知的研究较为缺乏。企业层面的资源基础研究者强调了资源获得及必要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性。而资源可获得性认知作为一个人的知觉, 与其他心理属性相连接。Lee探讨了资源充分性认知对学生采用在线学习系统的促进或抑制性作用, 通过一种扩展的技术接受模型 (TAM) , 证实了资源的有用性感知和易用性感知与行为意图呈正相关[14]。因此, 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2资源可获得性认知对创业意图有积极的影响。
1.3 资源可获得性认知与创业自我效能感
从事创业研究的学者们已经确定了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外部因素, 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背景[15]。资源作为重要的外部因素, 是企业创建的基础。Ajzen指出,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到个体对资源可用性评价的影响, 并且对资源可用性的评价有可能影响到企业未来的绩效。在创业研究中, “资源”已突破其有形的客观存在的限制, 扩展到包括诸如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知识、信息等广泛层面。例如, 杨艳等认为中国年轻创业者创业初期的资源制约最重要的表现就是社会资源的贫乏, 创业者社会网络的连接强度对创业自我效能感有积极的影响。胡蓓等构建了由认知维度、关系维度、结构维度和资源维度组成的创业者社会资本四维度结构模型, 研究结果显示创业者社会资本的4个维度对创业自我效能感具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16]。
根据资源观理论, 创业初期资源匮乏是制约企业成长的重要瓶颈, 镶嵌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越多, 创业者对完成创业任务的信心越强。家庭参与会影响创业者网络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因此, 来自家庭成员的资金和感情支持是影响创业者自信程度的重要因素, 另外, 创业者自身拥有相关领域知识的多少、社交圈的广泛性、管理经验的丰富程度、相关政策和信息都会对创业者取得创业成功的感知产生影响。因此, 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3资源可获得性认知对创业自我效能感有积极的影响。
2 模型构建
2.1 模型构建
基于以上的文献梳理和理论假设, 本文构建了图1所示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包括3个结构变量, 分别是创业自我效能感 (ESE) 、资源可获得性认知 (PR) 和创业意图 (EI) , 箭头表示了3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2 变量度量与量表设计
本文借鉴Chen et al. (1998) 、Barney (1991) 、Krueger (2000) 等有关创业自我效能感、企业资源和创业意图的相关研究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借鉴李克特7点量表, 对每一变量的相关测量问题设计7个等级。其中创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包括营销 (MAR) 、创新 (INN) 、管理 (MAN) 、风险承担 (RT) 和财务控制 (FC) 等5大类22个测量指标, 资源可获得性认知量表包括物质资源 (PCR) 、人力资本资源 (HCR) 和组织资本资源 (OCR) 3大类11个测量指标, 创业意图有8个测量指标。
3 实证分析
3.1 样本来源与特征
本文的调研对象主要为中小企业中层以上管理者, 样本涵盖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行业。调研的起止时间为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期间, 共发放问卷280份, 回收239份, 有效问卷为175份, 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5.4%和73.2%。样本特征描述性统计如表1。
3.2 数据质量分析
本文通过SPSS18.0对样本数据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由表2可知, 3个变量的Cronbach'sα系数值均大于0.9, 说明量表的信度非常好, 数据的稳定性和可信性高。3个变量的KMO测度均大于或接近于0.9, 且总体样本的KMO值为0.913, Bartlett球体检验的χ2统计值的显著性水平为0, 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
3.3 模型评价与估计
3.3.1 模型整体适配度评价
根据相关理论基础和假设, 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测量模型进行验证。在对整体模型分析之前, 本文用AMOS18.0分别对创业自我效能感、资源可获得性认知和创业意图的样本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以检验3个量表结构的稳定性, 并根据输出结果修正指标对3个模型进行修正。由于创业自我效能感和资源可获得性认知的测量指标过多, 为了分析简化, 根据测量指标的因子载荷分别对两个变量的测量指标进行加权处理。最后, 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测量指标变为市场、创新、管理、风险承担和财务控制5个, 资源可获得性认知的测量指标变为物质资源、人力资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3个。根据模型整体适配度指标可以对理论模型进行评估, 表3是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假设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的结果。从表中可知, 绝对适配度指数、增值适配度指数和简约适配度指数都达到了适配标准, 说明本文的理论模型适配度较佳且模型较为精简。此外, 从图2可知, 3个潜在变量与其测量指标间的因子载荷都大于0.7, 表示理论模型在总体上符合基本适配度指标的要求。且卡方自由度比值为1.273, 介于1至2之间, 且接近于1, 说明样本数据与模型的拟合程度较高。
3.3.2 假设检验结果
本文采取极大似然估计法, 用AMOS18.0对各路径分析结构模型的参数进行评估。在测量模型验证的基础上进行模型拟合和比较, 并根据相关理论和修正指标修改或删除不合理的影响路径对假设模型进行优化。优化后的分析结果显示, 本研究设计的理论基础模型与样本观察数据可以适配, 影响路径的存在性基本上可得到验证。参数估计模型如图2。
在假设及显著性检验的基础上可以得到变量间的影响程度, 或者说政策传导强度的参数估计结果。由表4可知, 3个主要假设中有2个被调查问卷获得的样本数据所验证:资源可获得性认知对创业自我效能感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效果 (0.68) , 且对创业意图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效果 (0.83) 。而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图之间的假设没有得到验证。
注:***表示0.001水平上显著。
4 结果讨论
本文根据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构建了资源可获得性认知、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图的关系理论框架, 并运用SPSS18.0和AMOS18.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资源可获得性认知对创业意图和创业自我效能感都有着直接的积极影响, 而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图的影响并不显著。
认知心理学将认知看成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处理过程, 而创业认知则是人们对机会、资源、企业创建及成长等所做出的一系列相应的评估、判断或决策的知识结构和心理过程, 与可行性感知、知觉行为控制和自我效能感相联系。因此, 在创业过程中, 创业者对自己所能支配的各种创业资源的认知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获得成功的能力感知和创业意图, 进而引导创业行为。本文的研究样本主要集中在浙江宁波等地区, 长期以来, 这些地区创业氛围浓厚, 受访者大多有过创业的经历或容易观察到其他创业者的创业活动, 这些特有的先验信息和先验知识共同构成了他们的“信息库”和“知识域”[17], 使得他们在考虑创业时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自信, 而对资源的可获得性认知更加强烈。
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能力感知, 一些学者证明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图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正向影响, 并将其作为创业意图和最终行动的强有力的预测指标。本文的分析结果显示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图的关系并不显著, 但这并不直接否定已有研究结论。一方面, 现有的关于二者之间关系研究大多是基于西方情境下进行的, 在中国, 由于经济、文化、资源等条件的差异, 有能力、有自信的人不一定就有创业意图, 资源等限制性因素往往对个体的创业意图产生更加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 量表设计的合理性、直接使用国外学者的调查问卷所造成的语境差异等也可能是导致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
摘要:创业意图对创业者的创业行为有着重要引导作用, 一直是创业研究关注的焦点。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 引入资源可获得性认知, 构建了创业意图影响因素模型,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 利用结构方程模型 (SEM) 检验了资源可获得性认知、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图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资源可获得性认知对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图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 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图之间的关系则并不明显。研究结果揭示了资源可获得性认知对创业者的重要性, 也对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图之间关系不显著的原因进行了解释。
关键词:资源可获得性认知,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意图
创业效能感 篇2
完全不赞成基本不赞成有点不赞成有点赞成基本赞成完全赞成一般教学效能感
1、一个班上的学生总会有好有差,教师不可能把每个学生都教成好学生。
2、一般来说学生变成什么样是先天决定的。
3、一般来说学生变成什么样是家庭和社会地位决定的,教育很难改变。
4、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小于家长的影响。
5、一个学生能学到什么程度与他的家庭状况有关。
6、如果一个学生在家里没有规矩,那他在学校里也变不好。
7、考虑所有因素,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很小的。
8、即使一个教师有能力、有热情,他也很难同时改变很多学生。
9、好学生你一教他就会,差学生再教也没用。
10、教师虽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个人教学效能感
11、我能根据大纲吃透教材。
12、我常不知道该怎样写教学计划。
13、我备得课总是很认真、很仔细。
14、我能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15、课堂上遇到学生捣乱,我常不知道该怎样处理。
16、一个学生完成作业有困难时,我能根据他的水平调整作业。
17、我能很好地驾驭课堂。
18、一个学生不注意听讲,我常没有办法使他集中注意力。
19、只要我努力,我能改变绝大多数学习困难的学生。
20、我不知道该怎样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21、要是我的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了,那是因为我找到了有效的教学方法。
22、对于那些“刺头儿”学生,我常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样帮助他们。
23、如果学校让我教一门新课,我相信自己能够完成。
24、如果一个学生前学后忘,我知道如何去帮助他。
25、如果班上某同学变的爱捣乱,我相信自己有办法很快使他改正。
26、如果学生完不成课堂作业,我能准确地判断是不是作业太难了。
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 篇3
【关键词】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 阅读策略 阅读成绩 实证研究
引言
英语阅读是大学生的一项基本的能力,是提高自身英语水平的重要方法,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大学生自身的学习策略、个人情感等对整个英语学习的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
所谓的自我成效感就是大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能力的自我判断。笔者在自身的大学英语阅读的学习过程中就发现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与阅读成绩、自助学习动机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发现很多高校已经开始了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效果。
此外,在大学英语阅读的学习过程当中,英语阅读的学习策略也与英语阅读的学习成绩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成功阅读者和不成功阅读者在阅读策略使用上差别很大,高水平阅读者比低水平阅读者使用的策略种类要多,并且使用得更合理、更有效。
本实证研究是笔者结合一部分专科大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的自我效能感水平、阅读策略使用情况和阅读成绩,并分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1实证研究的设计
本研究的对象是曲阜师范大学杏坛学院大一年级的学生,调查人数共163人。其中男生33,女生130人,一共发放调查问卷163份,收回156份。整个实证研究所用的工具就是一份阅读测试试卷和两份调查问卷,整个调查问卷的总体可信度为0.94,采取的评判标准是高于4.2为高水平,介于2.4到4.2的为中等,低于2.4的为低等。在整个测试的过程当中为了保证整个阅读测试的水平,整个英语阅读材料采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试卷(由于他们都是大一,没有做过相应的大学英语四级试卷,所以才用这个试卷是公平可信的,水平也符合学生的英语水平)
2培训设计
在本培训中两个班级被选作实验班,分别为第一实验班和第二实验班,其中一班接受单独的英语阅读策略培训,二班的学生即接受英语阅读策略的培训也接受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的培训,剩下的三班为对比班,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培训。
在整个培训之前,三个班的学生接受了一次实验前的测试,测试的结果表明三个班级学生的阅读自我效能感、阅读策略和阅读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然后开始培训,整个培训的步骤主要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教师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教师应当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已学过的语言知识方面;第二步是教授阶段,这个阶段教师应当将一些具体的策略和方法讲授给学生听,同时应当加入一定的模仿和示范,应当是学生掌握应当怎样使用这些策略和何时使用这些策略;第三步就是训练阶段,在训练的初期,教师应当给学生一定的必要的指导,逐步的使学生掌握第二步中教师讲授的要点和技巧,然后逐步的让学生自己独立的进行相应的训练,整个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训练;第四步就是评判阶段,学生被引导反思、评价他们策略的使用情况,评价通常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进行,也可在培训一个阶段之后进行。
3培训结果分析
通过对整个评判阶段评判成绩的分类总结我们发现,如下几个问题
3.1单独的阅读策略培训没有改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可能是因为在阅读策略培训中没有对效能感进行培训的缘故。
3.2学生经过一定的阅读策略培训之后学生的阅读成绩有了较大的提升,学生的整体在做英语阅读的过程当中策略意识得到了切实的加强,并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调整阅读策略的使用,能更有效地运用阅读策略,从而提高了阅读成绩。
3.3实验二班在同时接受阅读策略和自我效能感培训之后,总的阅读策略、认知策略、社会 情感策略的使用显著提高了,自我效能水平也显著提高,与控制班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对阅读策略和效能感同时进行的培训提高了学生的策略意识,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使用阅读策略,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使用策略的信心。
4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相关实证研究发现,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英语阅读策略培训和英语阅读自我成效感培训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英语阅读成绩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在以后的大学生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相关的英语阅读教师应当切实重视这两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欢侠.关于艺考生英语阅读中的自我效能感、策略及成绩的实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江娇.英语阅读策略和阅读策略教学对中国大学生阅读成绩的影响[D].南京工业大学,2012.
[3]王黎.不同概念图策略类型对初中生阅读理解和阅读效能感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
[4]王雪松,杨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与多维度检验[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03:102-106.
[5]潘存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英语阅读焦虑与阅读成绩的相关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6]马瑞娟,聂建中,王芳.从有声思维实验看英语阅读理解过程中策略使用情况与阅读成绩的关系[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410-413.
创业效能感 篇4
但问题在于, 自我效能与创业意向之间的影响机制研究过于单薄。也就是说, 以往研究主要关注自我效能对创业意向的影响作用, 却并未关注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到个体的自我效能水平, 尤其是从个体的内部心理特征来讲, 哪些因素可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水平, 进而提高其创业意向水平呢?所以, 我们在研究中又加入另外一个变量:成就动机。自我效能和成就动机属于个体的动机系统, 而且以往研究已经发现, 成就动机与创业自我效能感具有高度的相关[5]。因此, 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系统探究了成就动机、自我效能与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 希望能够对培养大学生创业意向与鼓励大学生创业提供心理层面的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以天津市13 所全日制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 首先将所在天津市的高校归为综合、理工、师范、医学、工商、艺术六大类型, 综合各高校的层次及专业分布情况, 每一类抽选两所高校, 然后每个高校内随机抽取样本250 个, 共发放问卷3000 份, 回收有效问卷2500 份, 问卷有效率为83%。
(二) 研究工具
1. 创业意向问卷
根据研究问题自编创业意向问卷, 问卷共包括创业动机、创业态度、自我感知、创业能力和创业行为倾向五个维度。其中, 创业动机、创业态度、自我感知和创业能力这四个维度来自于李翠翠的研究[6], 创业行为倾向主要来自于严建雯等的研究, 最终形成创业意向问卷的24 个项目[7]。要求被试1-6 点计分, 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 评价每一项目描述的情况与自身的符合程度, 各项目总分为创业意向总分。通过试测及正式测试结果显示, 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0。
2. 自我效能感量表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GSES) , 共有10 个项目, 采用1-4 点计分, 量表中高分表示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着积极的预期[8]。在不同文化 (国家) 的多次测定中, GSES一直有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9]。在本研究中, 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9。
3. 成就动机量表
采用叶仁敏 (1988) 译制的成就动机量表, 包括追求成功动机与避免失败动机两个分量表, 每部分15 道题, 追求成功动机得分减掉回避失败动机得分即为成就动机得分, 成就动机强, 分值越高;分值越低, 成就动机越低。量表采用1-4 级记分, 此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3, 分量表的信度分别为0.767 和0.863[10]。本研究中, 两个分量表的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58 (追求成功) 和0.854 (避免失败) , 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4。
(三) 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问卷正式测查是采用团体施测的形式, 问卷回收后剔除无效问卷500 份, 保留有效问卷2500 份。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 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 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与创业意向的相关
检验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与创业意向各维度及总分的相关, 结果如表1 所示。
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向的相关分析显示, 自我效能感与创业动机、创业态度、自我感知、创业能力、创业行为倾向及总体创业意向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相关系数从0.201 到0.348 (p<0.01) , 自我效能感越高者其创业意向越高。成就动机与创业意向的相关分析显示, 成就动机与创业意向的各维度以及整体创业意向也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相关系数从0.126 到0.271 (p<0.01) , 表明成就动机越高者其创业意向越高。
(二) 自我效能感在成就动机与创业意向关系中的作用
基于相关分析, 运用强迫选入法对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和创业意向做三步回归分析, 以检验自我效能感在成就动机与创业意向之间的中介效应。假设成就动机会影响自我效能感, 而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创业意向, 则自我效能感是中介变量。以成就动机为自变量X, 创业意向为因变量Y, 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U进行回归分析。
自我效能感在成就动机与创业意向关系中的作用如表2 所示。由于依次检验 (前3 个t检验) 都达到了显著水平, 由此推断, 自我效能感在成就动机与创业意向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显著, 加之第四个t检验也达到了显著水平, 所以自我效能感在成就动机与创业意向关系中是发挥部分的中介作用, 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322×0.291/0.269=34.8%。
三、讨论
(一) 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对创业意向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均与创业意向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这与以往研究者的结论一致:成就动机水平与个体创业意向成正相关[11], 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向的相关程度要高于成就动机与创业意向的相关, 成就动机中的获得成功维度与创业意向为中度相关。可以看出, 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是影响创业意向的部分因素, 而成就动机中的获得成功维度对创业意向的影响更多, 此外, 已有研究指出个人的成就动机是个体创业意向的重要驱动力[12]。所以, 关于成就动机、获得成功维度或与二者紧密相关的因素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 自我效能感在成就动机与创业意向的关系中的作用
中介效应分析表明, 自我效能感在成就动机与创业意向的关系中具有一定的中介作用。也就是说, 成就动机对创业意向的作用要通过自我效能才能更好实现。具体来讲, 成就动机对创业意向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其主要体现在获得成功这一维度, 通过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以后, 其预测作用明显上升。个体内部的成就动机是直接指向事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是与事件外在结果有关系的, 而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和评价, 虽不能直接决定个体是否会产生实际的创业行动, 但可以进一步深入反映出创业意向或行为的过程。成就动机高的个体其创业意向水平越高, 在这一关系中突出的重点是成就动机高的个体其自我效能感也较高, 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评价较高, 自信较高, 因此追求创业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四、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对创业意向的水平有很大的影响, 即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感越高, 创业意向水平越高。同时, 成就动机对于创业意向的影响有一部分是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实现的。在现实环境中不难发现, 政府正在大力倡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开展, 并制定了相应的鼓励和辅助政策, 为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在全社会都支持创业的良好时机下, 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培养还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
首先, 学校应该发挥创业教育的主要作用, 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创业的动机。鉴于大学生还处于学校环境中, 因此, 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鼓励应该通过学校层面的措施进一步得到落实。所以, 学校应面向全体学生不断拓展开设与创业相关的课程及活动, 提高学生对创业的兴趣, 激发学生对创业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进而提高学生们想要取得成功的动机。另外, 学校应鼓励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真正进行或者参加创业实践活动, 从而在实践中为学生提供更多成功的机会, 增加学生获得创业成功的经验, 使其在成功的经历中提升自我效能感。最后, 学校应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提供一些施展才能的平台, 模拟创业过程中的各种情景让学生提前熟悉创业过程, 避免面对陌生的情况时产生焦虑, 使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降低。
其次, 社会应该充分利用大众及主流媒体对成功的大学生自主创业事例进行宣传, 以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创业成功的替代经验, 减少创业期间的茫然、焦虑和挫折。同时, 社会应该鼓励成功创业的企业参与大学生创业的过程, 实行企业-学校-社会的联动机制, 更为有效地、系统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创业指导以及创业支持, 从而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 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水平以及创业实践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2]丁明磊.创业自我效能及其与创业意向关系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 2008.
[3]周静静.9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和创业意向的关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4]杨燕红.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识的关系研究[J].校园心理, 2014, 12 (2) :105-106.
[5]李成彦.创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机制探究[J].心理科学, 2011 (4) :911-914.
[6]李翠翠.大学生创业意向现状调查及其对策研究——以台湾屏东市两所高校为例[J].实践探索, 2014 (1) :58-63.
[7]严建雯, 叶贤.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现状调查[J].心理科学, 2009, 32 (6) :1471-1474.
[8]田丽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与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探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0 (8) :115-118.
[9]王才康, 胡中锋, 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应用心理学, 2001, 7 (1) :37-40.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篇5
20世纪80年代以前,班杜拉把自我效能解释为个人对自己在特定背景中是否具有能力去操作行为的期望。80年代以后,班杜拉又把自我效能看作是对行为操作能力的知觉和有关恪守自我生成能力的信念。知觉到的自我效能(perceived self-efficacy)的结果就是自我效能感(sence of efficacy)。自我效能感是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执行某
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一定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的自我感受。自我效能感深化到价值体系就成为自我效能信念(self-effi-cacy beliefs),而自我效能信念在调节和控制行为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二、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
自我效能感不仅是个体对某一行为活动的预估,而且直接影响到个体在活动中的心理过程的功能发挥。自我效能感正是以若干心理过程为中介来实现其主体作用的。
(1)选择过程。自我效能感影响到个体对环境及行为活动方式的选择。一般而言,人们倾向于选择那些自己感觉能有效应付的环境,而避开那些无法胜任的环境。再则,不同的行为方式包含不同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个体选择哪种活动也取决于他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从而发展了他的能力,获得更大的自信。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为了避免失败,往往会选择易于取得成功的任务,这在某种程度上又限制他某些潜能的开
发。
(2)认知过程。自我效能感对认知过程有下列影响。1)目标设定。个体把什么成绩设定为预期目标是受自我效能感影响的,自我效能感越强设定的目标越具有挑战性。挑战性的目标不仅激发个体的动机水平,也决定了个体对活动投入的努力程度,从而提高其实际成就。2)归因方式。Collins(1982)研究发现,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而那些能力相当但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2]这种思维方式反过来促进个体提高动机水平、发展技能。3)心象实现的内容与性质。所谓心象实现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从事活动的想象。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倾向于想象成功的活动场面,并体验与活动有关的身体状态的微妙变化,从而有助于支持并改善活动的物理执行过程。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则更多想象到的是失败场面,担心自己能力不足,将心理资源主要投注于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失误,从而对活动的实际成就产生消极影响。
(3)动机过程。自我效能通过动机过程来发挥其作用,除了影响人的归因方式外,还会影响个体在活动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个体在面临困难时对活动的持久性和耐力。个体若相信自己的活动效能就敢于面对困难的挑战,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克服困难,在活动中愿意付出努力并持之以恒,直到达到目标。否则,当他在活动中初次遇到挫折
时,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常轻易放弃、半途而废。
(4)情绪过程。
自我效能对个体情绪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体应激状态、焦虑反应和抑郁程度等情绪反应上,这些情绪反应又通过改变思维过程而影响个体的活动及其功能发挥。应付效能感强的人,不会在应付环境事件之前担心焦虑。而怀疑自己应付能力的人,会时时担心自己的不足,感到环境中充满了危险,就会体验到强烈的焦虑情绪,并会采取消极的退避行为或防御方式。班杜拉认为,威胁性并不是环境事件的固有属性,而是建立在个体应付效能和环境的潜在危险之间的一种关系属性,它取决于个体应付环境事件的自我效能感和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应付过程性质。
三、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通常有以下几种。
(1)行为成就。因为亲身获得的成就是以真实的经验为基础的,所以它是最有影响力的效能信息来源。多次成功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同时,不断的成功或失败会使人建立起稳固的自我效能感。一个自我效能感高的同学,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其效能感。
(2)替代经验。替代经验是从观察别人的行为所得的间接经验,它对自
我效能感影响也很大。看到能力等人格特征与自己相似的他人的成功,能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高;相反,若看到其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并削弱他的努力。另外,当一个人对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缺乏现实的判断依据和知识时,这种替代经验的影响力最大。
(3)言语劝说。他人的言语劝说也可提高自我效能感。班杜拉指出,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在形成效能判断方面的效果是脆弱的;而在直接经验或替代经验的基础上,对那些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产生行动效果的人们影响最大。[3]此外,劝说的效果还依赖于劝说者的权威、地位、专长等因素。
如何提高新教师自我效能感 篇6
教师自我效能感指的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及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方面的一种主观判断和感受。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我能力的一种认识,反映着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与感受,教师自我效能感对教育工作、学生发展、教师自身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教师适应环境,调节自己的教学行为,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的发展,是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机制,是防止职业倦怠感、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直接因素。
一所发展的学校离不开新教师,培养新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新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有理想,有激情,都想成为优秀的教师,都希望自己在教育岗位上能做出一番事业。但如何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工作环境,适应工作的需要?如何引导他们尽快成长?如何帮助他们实现心中的梦想?如何牢固树立职业理想,吸引他们“把根留住”呢?提高新教师自我效能感,培养新教师的成就感是比较可行的办法。
影响新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1自身成败经验。新教师教学经历的成败会影响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成功的经验能够提高新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则会使其降低。如一位新教师交给校长的辞职报告说:当老师太没有成就感了,以前我干什么都要争个第一,但当了老师以后,我学会了混日子。原来她是因为:一走进课堂就感到很烦躁,特别是看着学生卷子上那一个个刺眼的不及格,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浪费时间。
2替代性经验。当新教师看到与自己相近的人成功,则增加了实现同样目标的信心;但看到与己相近的人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当新教师对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缺乏现实的判断依据或知识时。这种间接经验的影响力最大。学校如能营造氛围,让更多的新教师走向成功。这对提高新教师群体的自我效能感是很有帮助的。
3他人的评价,新教师的能力知觉受周围人(特别是学校领导、有经验教师、家长)对其评价的影响,来自他人的评价会影响新教师效能信念的建立。
4生理和情绪状态。高度紧张、焦虑、抑郁容易降低自我效能判断,由此引起的疲劳和烦恼会令新教师感到难以胜任教育工作,并影响实际能力的发挥。如教学成绩排队,职称评聘竞争激烈,日趋复杂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工作强度不断增大,无一不让新教师身心疲惫。教育部门制定了学历升级、职称晋级、继续教育等政策,旨在提高教师素质,但在具体操作中,这些政策却被异化为教师的“负担”,新教师还要在业余时间应付没完没了的达标、检查、评比、考察,感到力不从心,自我效能感不高。
提高新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和途径
1帮助新教师提高专业技能。调查表明。近九成的新教师最有成就感的事是学生能够成功,学生成功主要表现在学习成绩进步和素质提升,所以,帮助新教师促进学生成绩进步是提高新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重要环节。而新教师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缺乏可用于教学实践的专业技能,如果急需的专业技能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在现实的冲击作用下,则会导致专业动机削弱,严重的可能导致离职。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加强新教师指导制度,为新教师配备专门的合作教师和指导教师。通过分享教育经验,及时解决新教师遭遇的困难。当新教师和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教师相比,感到自己有能力时,其自我效能感也就油然而生。
2提供新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学校应鼓励新教师不断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成败得失经验,重视新教师的某些特长。为其提供发挥能力的舞台,如让有书法特长的新教师担任学生书法兴趣小组辅导教师,有电脑特长的当学校网站网管、版主等。学校还应鼓励新教师通过各种方式相互学习和各取所长,如经常组织教师进行讨论和交流,提供彼此学习的经验和机会,通过观看录像和实际教学观摩,学习专家型教师的成功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以此来丰富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自信心。新教师如果认为目前的教学工作有利于自己的发展、有利于自己的价值体现,就会显著提高自我效能感。
学校应适当开展各种新教师竞赛评比活动,如优质课比赛、说课比赛、演讲比赛、优秀论文评选等,为新教师提供展示教学艺术和个人才能的机会与平台;在互相“比拼”中接受大家的集体评议,激发新教师工作成就的自豪感。
3积极展示、推介新教师。在学校网站、校报、橱窗上开设“教师风采”专栏,一一为其配上彩色照片和事迹简介,向学生、家长、社会等大力推介新教师,使他们了解新教师的工作业绩,提升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利用表彰会、庆典会、家长会等一切机会向上级主管部门、各级媒体、学生家长进一步推介新教师,使他们再次切实感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群众的广泛关注,有压力更有动力。
4帮助新教师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教学是互动的过程,新教师对学生学业成败的归因会对其后继教学及其目标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在成功时多进行努力和能力的归因,失败时多进行努力归因,有利于个体自信心的发展和个体的自我发挥,所以应指导新教师进行正确的归因。帮助他们认识到应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努力和策略的有效性,这样他们就会认为成功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而且相信是自己的能力高。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以及教学策略应用不当,这样新教师就会加倍努力,在自己能行的信念的指导下,对教学任务适合度重新认识,从而确定其对后继教学任务的调整。这样会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
5建立新教师发展性评价体制。学校管理者应注重对新教师的工作和行为给予及时的、立足于改善和提高的发展性反馈与评价;对获得成功、取得进步的教师给予积极肯定;注重教师个体的能力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评价新教师;对教师探索中的失误、情绪性反应中的不适宜、个人习惯中的缺憾,应给予谅解或帮助,营造积极的外部支持环境。为此,学校可以尝试“只评优点”的公开课评价模式。因为新教师在职业生涯的前期,很难建立坚定的职业信心,特别是驾驭课堂的能力一般都有所欠缺。这种心理带来公开课上往往会在研讨时强烈打击新教师的教学信心。只找优点的公开课模式,在最大限度上保护了新教师的职业自信,不至于在批判后自暴自弃而丧失了职业自信。
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篇7
一、我国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
目前, 我国许多儿童的自我效能感比较低。他们在选择任务目标时缺乏足够的勇气, 在困难情景中缺乏坚持性, 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必要的主动性。总之, 他们对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都缺乏信心。较低的自我效能感特点, 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评估, 影响他们面对威胁性和困难性情景时的焦虑和压力水平, 影响他们自身学习生活目标的选择和确立, 以及他们对目标的追求和行动的努力程度等等。因此, 我们有必要分析影响它的因素, 使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影响我国儿童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
班杜拉及其同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作了大量的研究。他们认为个体效能期望基于四种信息源:个体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生理状况或情绪唤醒。以下主要从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其影响因素。
1. 儿童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是个体的直接经验, 是个体在行为习惯与操作中的亲身经历。多次成功的经验能增强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反复失败则会削弱个体对自己能力判断的感知, 降低自我效能感。
目前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 这种家庭一方面能给儿童提供充足的物质享受, 更多的爱抚和关心;另一方面也由于父母过分宠爱孩子, 过度照顾保护, 包办代替、越俎代庖等等, 使许多儿童在家庭、学校及社会各方面都难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影响了效能感的形成。
2. 替代性经验。
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就是观察学习。人们在观察别人时也可得到有关自我效能的信息。看到别人从事有威胁性的活动而没有不利的结果, 会使观察者产生期望, 认为别人能做到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也能取得某种进步或提高。反之, 当看到别人的活动失败了, 自己也会丧气, 降低效能期望。对儿童来说, 替代性经验的获得主要来自家庭、同伴以及学校中构成成员的行为操作的经验。
3. 言语劝说。
言语劝说包括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以及自我规劝等。班杜拉认为言语劝说能够说服人们去相信自己的能力, 从而达到预设目标;自我规劝使人们具有较好的坚持性, 能为了目标付出更持久的努力。对儿童来说, 家长和教师承担了教育他们的大部分责任, 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能直接影响儿童的自我效能感。
4. 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
过度焦虑的人会低估自己的能力判断, 疲劳和烦恼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任务需求, 成功时的积极情绪和失败时的消极情绪也可使自我效能判断发生变化。可见, 保持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生理状态也是提高儿童自我效能感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对儿童来说, 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有利于他们积极情绪的建立。
三、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预期、一种信念, 对它的培养需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需儿童在实际生活中不断体会、坚持和评估。
1. 丰富儿童自身的成功经验。
创造机会, 让儿童多体验成功, 多享受成功的喜悦。具体措施有:第一, 让儿童多锻炼。儿童的生活经验少, 应多给予机会, 让其亲自操作。第二, 鼓励儿童勇敢面对困难和竞争。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成人不要立即帮助儿童解决, 而应当适当引导, 旁敲侧击, 积极鼓励。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 能增强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第三, 确立适当的评价标准。成人的评价对儿童非常重要, 确立适当的标准是关键。第四, 引导儿童进行正确归因。教育者应引导儿童正确客观地归因, 告诉他们“胜败乃兵家常事”, 培养其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正确态度, 引导其分析自身的有利条件和达不到任务要求的原因。
2. 给儿童提供良好的替代性经验。
儿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替代性经验有利于他们自我效能感的提高。第一, 提高家长的自我效能感。应从以下七方面入手: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的自我评价;善待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向自己挑战;开诚布公的情感交流方式;摆脱心理投射和心理射入的阴影。第二, 挑选同伴中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作为儿童的参照榜样。儿童对伙伴关系非常敏感, 并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与价值观相近的伙伴共同游戏。儿童可以从个人与同伴的比较中, 从同伴直接的示范中进行自我评估和价值能力判断。第三, 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教师面对复杂的教学任务, 常常会感到挫折和压力, 打击他最初的乐观情绪, 自我效能感不稳定。对此, 教师培训计划应在逐步增加教学任务的复杂性和难度的背景下, 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和管理学生的实际经验的机会, 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经验。
3. 进行适当的言语劝说。
言语劝说是影响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又一因素, 一定要做到“适当”。所谓“适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建立在平等关爱的基础之上。教育者要热爱每一个儿童, 对他们一视同仁, 要了解、关怀和体贴他们。第二, 坚持正面教育。正面教育要求教育应以积极鼓励表扬为主, 尽量少用消极否定的评价。第三, 多和儿童沟通。这要求成人以一种倒退权威的姿态和儿童进行交往, 即有尊重儿童的态度和与他们平等对话的精神。第四, 教育要坚持一贯性和一致性。儿童的坚持性、稳定性差, 要求成人对儿童的要求要贯彻始终, 经常督促检查, 使之不断巩固, 逐步提高。
4. 保持儿童积极的情绪和生理状态。
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也影响儿童的自我效能感, 要保持儿童稳定积极的情绪和生理状态。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 它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校和家庭中, 应尽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充满爱、宽松民主、公平乐观的氛围, 让他们心情愉悦地学习和生活。
复式教学中教师效能感研究 篇8
(一) 复式教学的发展历史。
我国的复试教育可以追溯到清末时期, 自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以来, 清政府掀起了新的留学热潮, 派遣留学生到日本学习师范教育, 一批学生进入日本的宏文学院的师范科学习, 修业时间半年至三年不等。回国后, 他们宣传师范教育和复式教育。1909年, 江苏教育总会择定两所小学为学员学习教授之所, 其后, 复式教育逐步在全国推行。新中国成立以后, 为普及教育, 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偏远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采用复式教学,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 由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存在问题, 在各种教育思想的冲击下, 复式教育逐渐被传统的单式班级授课制所取代。
21世纪, 许多专家学者重新对复式教学定位, 复式教学再次在一些农村地区开展起来。
(二)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农村地区, 尤其是贫困地区与城市的教育存在较大差距, 其教育需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 合理高效地利用。复式教学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方式。然而, 复式教学对老师的要求较高, 不仅需要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教授不同的年级, 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以便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在调查中发现, 许多教师达不到上述要求, 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同时还影响教师的教学自信, 导致教师的教学自我效能感下降, 从而失去教学动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可以发现教师教学效能感下降的原因, 提出解决策略, 重塑教师教学信心, 提升教师教学中的自我效能感。
二、概念的界定
本文主要针对教师教学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包括教师课前准备, 课上讲授等方面内容, 不涉及学生的心理研究。
(一) 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年级班级的学生编成一个班, 由一位老师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中对其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师在课上对一部分学生进行讲授教学, 安排其他同学进行作业或者复习, 并有计划地交替进行。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形式相对。
(二)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三)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最早出自于我国古代的教育专著《礼记·学记》, 其本意是教这一方以教为学, 现在逐步引申为教学双方相互影响和促进。
三、复式教学中教师自我效能感下降的原因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 农村地区, 尤其是贫困地区教师普遍存在教学兴致不高, 工作没有激情的现状。通过和教师的交流, 教师教学效能感下降的原因主要有:教师的工资待遇偏低、学校氛围影响及社会因素。
(一) 教师工资及社会地位偏低。
自21世纪以来,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 逐步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 保障教师的相关权益。但是农村地区的教师工资待遇还是远远落后于城市教师。同时, 城市教师的福利待遇也远远好于农村地区的教师, 无形中影响了农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农村地区环境艰苦, 复式教学, 一位老师面对几个班的学生, 教师需要在教案的编制、课堂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品德发展等方面倾注大量心血。由于薪资待遇得不到保障, 社会地位偏低, 必然会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造成其职业倦怠, 进而影响教学的自我效能感。
(二) 学校培训不够。
复式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教学, 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知识, 还要有很强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在研究中发现, 许多教师综合素质不过硬。复式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班级授课, 教师面对的是不同年级的学生, 需要依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知识水平与个性特点编制教案。在农村地区, 教师往往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同时, 班级教学组织也是问题所在。由于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形式, 复式教学是一个班的学生在上课, 其他学生在自习。如何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需要有专家型教师的指导, 但是农村地区是达不到这样的条件的。没有专业的培训, 教师得不到很好的提升, 很容易体验到挫败感。
(三) 社会重视程度不足。
教育不能离开社会和家长的支持, 这一特点在农村地区尤为重要。复式教学主要在偏远的农村或者山区实施。家长对孩子的期待,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同时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 持“教育无用论”不配合学校的教育, 对学生的教育表现出漠不关心, 或者对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家长会等不予配合, 使教师产生挫折感, 导致自我效能感下降。
四、提升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策略
(一) 树立尊重知识, 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教师是传递知识的桥梁, 同时教师也是一门职业。教师在为教育事业奉献的同时, 也应该有其相应的回报。教师的职业地位相比之前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和国外相比, 我国对教师地位的重视还是不够的。根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在日本和西欧, 教师的身份是国家公务员, 在美国, 教师也是享受公务员待遇的。相对而言, 我国教师的地位较低, 尤其是农村地区教师的地位需要进一步提高。只有全社会真正形成尊重教师、尊重知识的好风气, 同时政府下大力气切切实实地把教育当做百年大计之根本来抓, 着力提高教师的工资与职业声望, 才能从根本上克服教育无用论及种种对教师的偏见, 使教师体会到自身价值, 没有后顾之忧,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
(二) 学校开展专业培训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
高效能感的教师往往愿意选择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 确立较高的教学目标。他们在工作中信心十足, 心情愉快, 对教学活动更投入, 更容易采取民主的方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高效能感的教师往往会敏锐地察觉和判断哪些行为是积极适宜的, 并能够根据不同年级的发展现状, 不断地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与策略, 避免消极行为, 使教育活动和行为适合儿童的发展水平与需要。学校开展教师专业培训,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1.培养教师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农村地区自然条件较差, 学校的硬件条件和城市有较大差距。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最重要的是教师有足够的自信和很高的自我效能感, 努力克服恶劣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因此要培养教师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把教学不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 更应作为一项教书育人的崇高的事业。当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 富有激情地投入到教学中, 教师就不会再畏惧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安心于艰苦的农村教育工作。
2.鼓励教师使用新的教学方法。
农村地区, 教育资源匮乏,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狭窄, 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教学中, 要鼓励教师敢于突破陈规, 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进行教学改革, 积累成功的经验。同时学校有经验的教师, 要对年轻的教师进行悉心的指导, 指出教师在教学中不足, 使年轻教师迅速适应农村地区的教育环境。当教师在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并取得实际效果时, 教师的自信心将不断增强, 自我效能感会不断提高。
3.培养教师良好的理论素养。
依据现代教育的观点, 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学人员, 更是连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纽带。教师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 同时还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关系。在农村地区家庭教育中, 许多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差, “读书无用论”在其思想中根深蒂固, 对学生的教育漠不关心, 导致学生对学习没有期待, 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同时, 社会对教师的偏见也间接地影响教师的工作信心, 降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教育理论素养和交流艺术, 通过和家长的沟通交流, 改变对教育的看法, 提高对教育的关注度, 做好家庭教育, 使家庭教育的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有力地支援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
在对学生教育时, 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 对学生关怀而不骄纵, 器重而不迁就, 信任而不放任, 严肃而不苛求, 使学生能够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 配合教师的教学。当教师的教育工作得到社会和家庭的支持, 以及学生的理解, 就能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合力。只有当教师有良好的教育理论支撑, 才能协调好家庭、学校与社会三者的关系, 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教学中。
五、结语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需要教育的与时俱进, 大力发展教育, 需要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巨大阻碍。在新时期农村地区优质教师相对较少、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切实克服复式教学的缺陷, 最大限度地发挥复式教学的作用, 切实推进农村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摘要:复式教学是农村地区因生源较少而实施的一种教学方式。调查研究发现, 教师在复式教学中的自我效能感呈严重下降趋势。本文通过对教师自我效能感下降的原因分析, 提出如下改进策略:政府要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学校要开展教师综合技能训练、教师要有教学相长的意识并付诸行动。
创业效能感 篇9
作为参与课改的一线教师, 笔者认为, 教师自我监控得好不好, 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教师自我效能感不但影响着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而且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这当然也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现就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作用谈谈个人的几点粗略看法。
一、自我效能感与学生发展
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的主观认识和评价。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1. 影响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由于年纪小, 缺乏完整、系统的自我评价能力。因此,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重要他人”, 教师对他的期望值就是他们对自己的自我评价。自我效能感较高的教师坚信自己的教育能够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而对学生抱有较高的期望, 对学生的态度、行为、评价等也都比较积极, 他们更信任学生, 相信学生的能力。而得到教师积极评价的学生自然就会比较有自信, 对自己产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期望。有了自信心, 学生做什么事都比较积极, 成功率也就越高。不是有句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吗, 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 他就善于利用这方法;而自我效感低的教师, 对事总是漠不关心, 对学生所起的作用自然就是消极的了。
2. 影响学生的学业。
研究表明:学生学业成就的取得有赖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增强。自我效能感较高的教师, 对教育工作表现出较高的热情, 工作时总是信心十足、心情愉快, 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会更多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让学生自主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容易被调动, 就能更有效地学习。反之, 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容易受外部影响, 忽视对儿童的指导, 提的问题也常是一些简单的, 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也就难以提高。
此外, 教师自我效能感还影响学生的行为和个性发展以及学生与他人关系的发展。而学生发展状况是衡量教师教育有效性和教育成败的最重要指标。为此, 教师在进行自我监控的同时应首先提高自我效能感。
二、自我效能感与课堂教学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 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课程实施的过程, 也是教师研究和开发课程进行富有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为此, 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采用什么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而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就游刃有余, 他们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 往往会在教育过程中自觉地、不断地监控和调节自身的态度、行为与策略。他们能敏感地觉察和判断自己行为的适宜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自己对行为与预定目标之间的比较等作出适当的调控或矫正, 不断地调整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从而使教育活动和行为更适合学生的发展与需要, 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更好地达到预定的目标。
如有位教师在上一节以“礼物”为话题的习作指导课, 上课伊始, 他精心设计了一个“送礼物”的环节。出人意料地送给学生一个婴儿奶嘴、一件小围裙等五个小礼物, 给学生带来了无比惊喜和欢乐。这样一个“活动情境”, 构筑起一个“欢乐的课堂”。激起了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情感体验, 唤醒了许多有关礼物的情感记忆。单单是“奶嘴”, 便能让人想起桩桩往事, 想起生日时妈妈送给自己的深情礼物……凭借着几个小小的礼物, 教师便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激起了他们倾吐、表达的强烈欲望。学生完全“入境动情”了, 沉浸在关于“礼物”的美好回忆与深情描述中。有的说自己送给妈妈的礼物是“手套”, 让妈妈在上班的路上更暖和;有的渴望在外做生意的爸爸早点回家, 因为爸爸的回家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礼物”……教师敏锐地发现了学生的需要点, 创设了和谐的氛围, 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高了, 教学质量就提高了。
三、自我效能感与教师发展
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篇10
(一) 辅导员将自身定位成一个心理导师
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发期, 如上所述, 青年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离不开心理问题。不成功的辅导员往往是警察或保姆, 对大学生的问题缺乏预见和对症下药的方法, 而成功的辅导员则把自己看成一个引导者而非与学生产生对立面, 对于暴露出的问题不是忙着训斥和禁止, 而是能通过事情看本质, 懂得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心理引导。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心理导师, 是辅导员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 也是辅导员师德提高的途径, 因为要做到这种角色的转变, 就要求辅导员站在一个比学生高的思想层面上, 只有悦纳学生, 才能教会学生悦纳自己, 只有不断锻炼自己的人格, 才能做到悦纳学生,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训斥和变相体罚的问题, 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培育人和塑造人的目标。
(二) 辅导员自身心理健康知识亟待提高
首先, 大学生的心理课程须完善, 让其更具有实用性、实效性和针对性, 让每个新辅导员都有系统的心理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的经验。
其次, 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中, 心理教育要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让每位教师都具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保证学校多渠道的营造心理教育环境。
再次, 教师在日常事务中要不断自我教育, 自我完善。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人们不断探索如何发挥教育的功效。在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 教学中更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提高辅导员和相关专业教师的总体素质, 逐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不断努力探索新的经验, 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成为合格的毕业生, 一名优秀的辅导员 (导师) 任重而道远。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现代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人班杜拉最早提出来的。班杜拉认为, 自我效能感是人对自己在组织、执行行为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的能力的判断和信念, 是人对自己能否实施某一行为的自信度和能力感。自我效能感对调节自己的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 甚至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的预测, 它体现了学生对自身学业成就水平的一种自信和期望, 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研究表明, 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动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据调查, 大部分高职学生的一个最大缺陷就是自我效能感较弱, 在学习、竞争中自信度和能力感欠缺, 已严重阻碍了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兴趣和激情, 成了他们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因此, 注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对提高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 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技能型人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1.自我效能感影响目标设置和行为选择
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提高目标设定水平, 强化目标承诺, 影响学习行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过程, 影响学生的自我强化。自我效能感比较高的学生, 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又富于挑战性的学习目标, 能有效控制学习行为, 把注意力集中在该集中的地方。研究表明, 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比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 表现为拥有更好的学习方法, 以及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强。
2.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兴趣的形成和行为的坚持性
自我效能感对兴趣的形成产生重要的、直接的影响, 当人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取得成功时, 就会形成稳定持久的兴趣, 而在自我效能感比较低, 预期会得到中性或否定结果的活动中, 就不能形成兴趣。高度的自我效能感是学习持久的内部动力,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学习热情高, 坚持性强, 相信自己有能力取得最后的胜利, 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导致自我怀疑, 从而面对重重困难仍不放弃努力, 并被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力。
3.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对其能力的调度
研究表明, 能力与自我效能呈中等相关, 它们共同解释成绩实现的水平。在具有挑战性的情境中, 更需要人的基本能力和对个人效能的强烈的信心、积极的自我效能培养、积极的承诺, 并促进胜任能力的发展。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能更有效的运用自己的能力, 甚至能超常发挥自己的能力水平, 高效地实现目标。
4.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情境反应模式
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研究表明, 低效能感的人容易体验到紧张、焦虑和恐惧, 过多地想到自己的不足, 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 使人感到自己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 被感觉到的无能感不断得到强化, 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这种思维模式会使其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 从而影响有效的发挥自己的能力以实现目标。
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措施
1.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
合理、恰当的学习目标可以激发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的兴趣, 当目标达成时体验到成功, 从而使自我效能感得到提高。因此, 教学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 客观评价自己, 把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职业需要联系起来, 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特点, 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层次目标, 包含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可以完成的近期目标, 特别是目标的设置要尽可能的具体, 具有挑战性和可操作性。目标设置的过大和不切实际, 无助于学生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和培养自信。研究表明, 具有挑战性的、可操作性的中、近期目标, 能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进步, 有利于自我效能感的建立, 反过来自我效能感又会影响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 提高学业水平。
2.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高职教育的地位和意义, 高职教育的现状和特点。充分认识高职生的社会价值和贡献, 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当前社会的“用人”形势, 克服自卑心理, 使学生认识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社会上仍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技术人才, 高职生仍然大有用武之地;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确立合乎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理想, 正确对待成长中的挫折与失败, 理智的善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以积极、平和、包容的心态, 投入到广阔的生活中去, 尽量忽略生活中的琐事, 从而达到现实再认、信心重塑、行为调整的目的, 提升自我效能感。
3.归因训练
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业成败归因于努力程度和学习的策略、方法是否得当, 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首先, 帮助学生全面分析学业失败可能存在多种原因, 既有主观因素, 又有客观因素;既有认知因素, 又有非认知因素, 绝不完全是由于能力因素, 而且能力并非固定不变的一种属性, 而是在活动和实践中, 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发展的。其次, 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使学生在成功时认识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在失败时不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 促使其更进一步的努力, 同时让学生在每一个微小进步中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成效的。
4.成功的体验
个体主要是通过自己的经历获得关于自身能力的认知, 成功的体验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 增强个体对自身能力的预测, 而持续的失败会降低这种期待, 如果学生能不断体验成功, 就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自我效能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获得成功的体验, 有了成功体验, 内心才会产生自豪感、愉悦感, 才能树立起我行、我能成功的坚定信念。如结合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 通过有趣的实验、典型的案例, 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环境和专业实际的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 带领学生到生产一线考察或参与生产过程, 和一线人员交流、讨论等, 让学生在实践中多一些对真实生活的体验和思考, 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优点, 增强自我效能感,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贾蕾.谈自我效能感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及提高策略[J].教育与职业, 2006 (6) .
创业效能感 篇11
一、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互动的心理场
课堂上,要让学生敢动,这需要教师给他们创造宽容和谐的氛围,让他们没有顾虑,不怕说错。所以,教师要先改变自己的老观念,在教学中发扬民主精神,少一点学究味,多一点活泼宽松;要相信学生,不要处处包办;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少些指手画脚、强求统一;要鼓励质疑,允许生生甚至是师生争论,如此方能缓解学生的紧张焦虑情绪,激发学生探究展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其思维活动水平。
二、科学设置探究问题,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
成功的体验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反复的失败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多次成功的经验可以促进个体产生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并内化到个体的自我概念体系中去。由于每个学生性格各异、水平不一,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差异。创设的问题要有层次性,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探究题要有层次、有梯度。如果问题设置得过难,学生经过艰苦的努力仍然解决不了,就不会产生成功的体验;反之,如果问题设置得过易,即使解决了,学生也不会产生成就感,不会将这种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水平,难以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只有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探究问题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感,促使其积极参与到小组互动中。
三、合理划分小组,发展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对自己的综合认识。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明确自己的学习角色,加之大班授课始终存在的固有弊端,教师不可能顾及到太多的学生,这样就形成了“群灌”一说,即教师面向少量尖子生进行教学,而大多数学生成了旁观者。迷失自我的学生是很难进入认知情境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我在组织小组互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班里学生进行了异质分组,就是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乃至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六至八名学生分在一个小组内,这样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了小组的作用。另外,每个小组的成绩是异质的,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为各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我还尝试将小组成员责任分工,让每个人都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领导者:引导小组活动,确保指定作业都能全部按时完成;激励者:激励所有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确保没人垄断讨论和没人被忽视,要求小组成员各抒己见;记录者:分发小组练习资料,记录小组讨论成果;检查者:检查小组中每个成员的掌握程度。如此责任分工,实现了小组成员间的互动与合作,每一个人的特长及所处的位置都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一种被认可、被尊重的心理也在激励着每一个组员,使他们成了互相依赖的共同体。
四、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挖掘学生学习潜能
如何提高职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篇12
关键词:职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提高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 (A·Bandura) 把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一个人对其完成特定工作或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判断或自我评估, 也是对其能胜任特定工作或任务的一种信念。”通俗地讲, 就是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和评价。班杜拉的研究表明, 即使个体知道某种行为会导致何种结果, 但也并不一定去从事这种行为或进行某种活动, 而是首先推测一下自己行不行, 有没有实施这一行为的能力和信心。这种推测和估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效能感的表现。例如, 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讲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 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 才会认真听课。能取得好成绩固然是每个学生的理想所在, 但力不从心之感却会使人对学习望而生畏。所以, 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目标时, 自我效能感就成为行为的决定因素。
影响职高生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根据班杜拉的理论, 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 笔者认为, 影响职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种信息源。
行为信息这是指学习者过去的亲身经历, 它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使人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反之, 则易使人对自己丧失信心。自卑感是职高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认为, 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 上大学的梦想破灭了, 对上职高信心不足或毫无信心。有的学生说:“虽然现在职高学校有对口升学的机会, 可以报考高职院校, 但由于社会存在偏见, 总感觉职高生低人一等, 内心有一种自卑失落感。”这种自卑失落的心理使学生精神不振, 学习缺乏动力, 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也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
代理性信息个人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知识。一个人看到他人取得成功, 会说服自己应该怎样做。这种认识是通过将他人与自己进行比较形成的。当看到一个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时, 会增强对自己的信心。相反, 当看到一个与自己具有类似能力的示范者, 虽然经过巨大努力但还是失败的时候, 对自己的能力也往往不会有较高的评价, 所付出的努力也不会太多。我们知道, 社会上职高生成功的案例远远没有普高生成功的案例多。由于我国人才市场发展还不健全, 职高生往往成为无人问津的“被遗忘的角落”。因此, 职高生普遍存在一种悲观失望的心理, 认为自己在学校学得再好, 能力再强, 也难于就业, 从而感到前途渺茫, 学习没有兴趣, 甚至自暴自弃。
言语劝说他人的言语暗示能使自己相信可以做从前不曾做到的事。言语劝说的效果要依劝说者的可信性、声望和专长而定, 劝说的内容如果得到了一致公认的评价, 或被劝说者已具备足够的相信此种劝说的理由, 那么, 这种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作用较大。反之, 如果劝说者不可信, 或劝说内容与自己的经验不一致, 就不可能产生好的劝说效果。教师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 大多是空话大话, 不能说到学生的心里, 不能让学生明白他能干什么和怎样干, 所以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情感唤起在充满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 感情易于被唤起。研究表明, 焦虑水平过高的人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 疲劳和烦燥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接受的是基础教育, 进入职高后转为职业教育, 知识结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对于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实践锻炼的职高生来说, 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另外, 职高学校更重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 学生感到心理负担很重。在调查中发现, 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课太难, 自己基础差, 学不懂, 对完成职高学业感到焦虑, 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对学校规定参加专业技能等级考核非常惧怕。这种焦虑紧张的心理, 给职高生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环境信息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控制。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 学校和教师过于强调书本和分数, 致使学生养成一种扭曲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应的利己行为, 同学之间缺少友爱和互相协作。更有一些学生对别人比自己强心怀嫉妒, 看到别人成功比看到自己失败还要难受;还有学生对别人的成功不屑一顾。这些学生聚集在一起, 大家相互观望, 一个不想学, 个个不想学, 想学的学生积极性也被严重挫伤。这种环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不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提高。
培养职高生自我效能感, 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要着手培养职高生的自我效能感, 促进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兴趣, 该如何做呢?
外部强化班杜拉指出, 在人们掌握了某些知识和技能, 显示了自己有能力的时候, 外部强化的恰当运用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建立。例如, 笔者在班上进行口语训练, 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并模拟招聘会现场, 让学生了解就业要求;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演讲、朗诵比赛和专题讨论, 增强学生自信;配合学校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国家有关职业技能的考级、考证;组织适应择业需要的实用技能训练和技能大赛;创办校级文学刊物《天湖文苑》, 组织并指导学生写作, 还鼓励学生将文章发表。通过开展实践活动, 学生不仅受到了锻炼, 培养了创新精神, 提高了实践能力, 同时还受到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教育, 感受到了成功, 明白自己能做什么。这些为学生毕业就业奠定了思想和能力基础。
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人不仅受到外部强化的影响, 还受到自我强化的作用。它是以自我奖赏的方式激励或维持自己达到某个标准的行为过程。培养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 关键是使学生建立合适的标准。标准过高易遭受失败和挫折, 标准过低又不利于激发进一步努力的热情。在一个具体的学习活动中,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或问题解决的程度来判断自己的能力, 还可通过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来确定自己的能力。过度的比较易使值得高兴的事失去强化的作用, 引起自卑的事会使学生更自卑。但如果没有比较, 差生会自暴自弃, 好学生会固步自封。因此, 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 引导学生进行正面的比较, 而避开消极的比较。要让学生进行自我比较, 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 建立信心。看到差生有一点点进步就应及时给予鼓励。在学生遇到失败时, 尽量避免将他们与其他人作比较, 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 鼓励他们向更好的学生看齐, 鞭策其进步。总之, 使学生学会设立目标, 促使其进行自我比较, 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有效的办法。
归因训练长期以来, 不正确的归因损伤或泯灭了职高学生的自信心。很多教师和家长常常指责成绩差的学生, 把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归结为学生智商低、接受能力差、脑子笨等, 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信心, 导致学生惯于把学习中的失败归结为自身能力差, 最终变得不思进取, 成为“惯于接受失败者”。教师在进行归因训练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任务、不同的场合和条件, 给予学生不同的归因反馈, 最终目的就是保护学生的自尊, 使学生对成功有良好的期待, 激励学生进一步努力。在归因训练中让学生学会对原因有客观认识也很重要。一个倾向于把一切原因都归于自我内部的学生往往较勤奋, 成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有能力, 失败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努力不足, 因而需付出更大的努力。这样学习, 不论成功与否, 都能使他们对新的学习产生较高的期待, 维持或提高自我效能感。但一切原因都归于内部主观上也是不现实的, 容易在失败之后产生自责心理。倾向于把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的学生, 常有较低的自我效能感, 对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估计不足, 缺乏责任心, 在学习中不是对自己要求过低, 就是高得不切实际, 不愿对学习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做出更大的努力。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有一个平衡的归因结构, 使学生对自己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有科学的认识。应使学生在成功时认识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在失败时不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 促使其进一步努力。
学习策略培养一些教育心理学研究者认为, 有效的学习应该是由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和自我监控。为此, 学生应具有恰当的观念和方法, 还应抱有对完成学习行为充满自信的主观认识。在学习中如果学生知觉到课题很难, 以自己已有知识和技能应付起来很困难, 就会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学生具有使这些消极知觉转化为积极动机的策略和技能, 那么持续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努力程度也不会降低。这表明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 因为学习策略是工具性知识, 它会使学习行为更有效。常用的学习策略有:搜集信息、记录和追踪、复述和记忆、确定目标和计划、组织和转换、自我推论、自我评价、寻求帮助、检查笔记、复习和评估测验等。通过对学生这些学习策略的培养, 就可以使其学习行为更有效, 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过分依赖教师的辅导逐步过渡到自己独立学习, 在介绍某种学习策略之前先讲授教材上的内容, 这样学生就不用费劲地同时学习两种新东西了;要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做示范;要通过实例向学生说明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哪种策略更有效;要鼓励学生琢磨自己的学习策略;要给学生提供探讨和参与各种学习方法全过程的机会。
当然, 实际上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综合过程, 教师可根据不同情况、针对不同条件、采取不同途径来提高职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加强班级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刘诚.青少年心理:社会动机与学习[J].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报, 1989, 17 (2) :162-175.
[2]黄毅英.自我监察与强化作用对解难表现的影响[J].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报, 1990, 18 (1) :27-34.
[3]侯杰泰.如何在归因研究中量度成功及失败的原因[J].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报, 1989, 17 (1) :11-16.
[4]侯杰泰.个别学业成败原因的归因含意[J].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报, 1989, 17 (2) :148-153.
[5]潘泳棠.归因论与教育[J].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报, 1989, 17 (1) :3-9.
【创业效能感】推荐阅读:
政治效能感05-26
集体效能感06-06
治疗效能感09-04
教学效能感08-16
自我效能感理论10-04
英语自我效能感培养06-19
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11-02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09-04
提高成人教育教学效能感的探索10-04
女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学校培养的研究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