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成人教育教学效能感的探索

2024-10-04

提高成人教育教学效能感的探索(共5篇)

提高成人教育教学效能感的探索 篇1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摘要: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关系到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有效性最为关键的因素,在大力推行高等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成为推动教学改革顺利开展的关键要素。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评价教师素质和能力的一个关键指标,会对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为教师效能感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中国论文网 /7/view-12977850.htm

关键词:教师 教学效能感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001-02

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在不断推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逐渐被应用到教学当中,这些教学改革尝试是否能够取得效果,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来自于教师教学的效能感。教师效能感是关系到教师能力和素质提升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智力作用的重要因素,探究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提升措施,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涵义和特点

(一)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涵义

教学效能感概念是从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中发展和演化出来的,简单地说,教师教学的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能够指导、影响学生更好参与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自信心,是一种教师自身对自身能力、素质、水平的信念,根据看待

效能感出发点的不同,教师教学效能感一般分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教师一般教学效能感和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其中,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教”与“学”关系、学生参与教育意义等相关教学活动问题的见解和看法,而个人教学效能感则是指教师对自身形成的、关于具体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认可和评价。从效能感的形成来看,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得到的经验和主观判断,也就是说,效能感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一定的经验或者是信息所产生和形成的。

(二)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的效能感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特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方面是指教师的效能感养成和提升都是从教学实践中形成、总结出来的。另一个方面是指教师教学的效能感会对教学活动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教

学实践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师推动教学改革意愿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其次,教师教学效能感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这种持续性特点是指教学效能感会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努力程度以及教学态度等产生持续的影响,效能感高的教师更愿意在教学上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努力,更加深入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改革推进等工作中。另外,教师教学效能感还能够对教师的教学热情、工作态度、与学生交流的情绪情感等产生积极影响,具有一定的情感性。

二、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主要因素

(一)教师本身的个体特征因素

学历、教学经验、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态度等教师本身的个体特征因素会对教师教学效能感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学历因素方面,高学历的大学教师相对接受了更加系统的高等教育,具有比较系统全面的知识构架体系、掌握了更加

丰富的知识和交流互动方法,有利于高效能感的形成。从教学经验来看,教龄是教学经验形成的关键要素,刚刚进入教师行业的新教师在效能感方面往往要低于教龄长的资深大学教师,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学经验的丰富,教师在课堂控制、自我调适等方面的能力都要高于新教师,相应的,教学效能感也较高。而教学能力则能够对教师教学效能感产生直接影响,课堂控制能力强,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交流,游刃有余地开展课堂教学,这些都能够不断地增强教师教学效能感。

(二)高校的教学环境因素

高校教学氛围、为教师提供的发展培训机会等教学环境因素也对教师教学效能感产生影响。各个高校的教学氛围环境是不同的,有的高校注重教学,强调人才培养是学校发展的重点和根本,教师对学生的成才产生直接影响,在这种教学环境氛围下,教师自身也会自觉地强化教学信念,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

深入、积极地分析和解决,有利于教学效能感的提升。有的高校则比较重视科研活动,在这种教学环境氛围下,教师的精力大都放在科研活动当中,对教学活动敷衍了事,无法有效提升教学效能感。如果高校能够为教师提供多种多样的培训、创设更好的发展机会,则会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升起到明显的强化作用。

(三)社会环境要素的影响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社会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社会上对教师地位的尊重程度,社会认可、尊重高校教师的职业,使得高校教师拥有了更高的社会地位,得到更为广泛的尊重,这对教师自信心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学效能感也能够得到强化。但是如果社会上认可“读书无用”的错误认识、贬低教师的作用和贡献,则会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自信和尊严产生打击,教学效能会明显下降。

三、教师效能感对教学产生的影响

分析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是导致教师教学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不同的,同时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对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不同,在教�W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是有所区别的。具体来说,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较差,那么在面对学生的时候,尤其是在遇到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不耐烦、不细心等问题,能够应付了事的绝对不会费心费力去解决,在教学方面和面对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热情不够。而且效能感低的教师并不愿意主动地去探究教学教育方式方法的革新,因此教师效能感低的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一般都比较单一。如果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较高,在教学过程中会主动亲近学生,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同时会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育教学活动内容,积极创新和研究教学策略的改进,教学模式多变。另外,效能感高的教师还会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培训和自我培训的过程当中,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二)对学生成才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业产生直接的影响。实际上,有关机构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业成绩会呈现出正比例相关的关系。这一方面是由于效能感高的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水平高,而且更愿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优化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调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另一方面,效能感高的教师更加容易接受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拓展教育教学的新知识,而这些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我们也看到,教师拥有良好的效能感,自身的素质能力、个人魅力会不断增加,而这也会为学生成才树立一个榜样力量,从而对学生的个体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

四、提升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上文分析可知,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学生成长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因此,在分析影响高校教师的效能感相关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效能感的意义和内涵,提出强化高校教师效能感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一)高校教师要进行自我提升和发展

根据上文分析可知,教师自身的个体特征素质会对教学效能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能感,高校教师必须重视自我能力、素质的提升,更好地发展自我。首先,高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和能力相关技能掌握以及

与学生沟通交流技巧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其次,高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经验总结,要不断尝试新技术、新方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注重经验借鉴,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另外,高校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体系,从而达到教学效能感强化的目的。

(二)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氛围

首先,高校要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给予足够的认识,要从校园文化建设、教学环境风气等方面作出积极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氛围,从而对全体教师革新精神进行有效激发,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当中,提升教学效能感。其次,高校要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对培训方式进行创新。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录像、教学实际观摩等方式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另一方面,要做好新教师的培训工作,多为新教师创设参与

教学实践和学生管理的机会,成功培养新教师的教学经验。另外,要加强新教师与资深教师的交流,通过经验分享、策略探究和技术辅导等多个层面的交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三)坚持正确的社会导向

社会各界要对高校学校管理和教学活动推进等给予大力的基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驳斥“读书无用”,充分发挥“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其次,要制定有利于高校发展、教师管理发展的规范和制度,例如减少高校相关的行政审批,为高校自主发展提供大力的相关的资源支持等。

五、结语

教师教学效能感关系到教学活动开展的效果和质量,会对教学改革的推进产生直接影响,也会影响到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情感,因此必须对教师效能感的内涵和特点进行充分的认知,基于教师自身因素、高校教学环境因素和社会

影响因素等教学效能感要素,从教师自身、高校教学环境和社会氛围等方面采取措施,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效能感,为教学活动的高效、有效开展和教学改革的有效推进奠定良好的智力基础。

提高成人教育教学效能感的探索 篇2

筅河北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焦健玮张轶筅河北秦皇岛市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赵青华

有关教师素质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其中在教育领域中与之紧密相关的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 逐渐成为当前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从教育理论上讲, 教师的素质结构决定着教育效能, 当前有关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教育信念理论学说的兴盛, 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传统教师素质结构理论, 学校体育教学研究更多地针对如何完善课堂的组织形式、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较少从教师的自我效能方面进行研究。

一、教师效能感的理论基础

1. 控制源理论。

罗特用控制源来说明个人如何觉察自己的行为与行为后果间的关系, 以及个人对生活事件的责任归属。他将控制源分为内在控制源与外在控制源两类, 前者相信凡事操之在己, 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 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疏忽, 而后者相信凡事操之在人, 将成功归诸幸运, 将失败归诸外在原因。基于控制源理论, 兰德公司的研究者阿莫等首次提出“教师效能感”这一概念, 开创了教师心理研究的新领域。他们认为:教师效能感是指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业任务完成的信念, 或者是教师对自己如何很好地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信念。如果教师认为环境的影响超过自己本身能力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表示他们教学努力的强化力量在于他们的控制之外, 或者对他们来说是外部控制的。如果教师相信他们的能力能够教育困难或不活跃的学生, 表示教学活动的强化在于教师的控制之内, 或者说是内部控制的。

2. 归因理论。

Weiner将归因的解释分为三个不同的方面: (1) 因素所在。指个体解释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系于个人条件或来自外部环境。与个人条件有关的因素如能力、努力、情绪、成熟、健康等, 而与外部环境有关的因素如他人、工作、家庭等; (2) 稳定性。指个体认为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稳定———不稳定———连续体的位置, 较稳定的因素如能力、惯常的努力及家庭等, 而属于较不稳定的因素如偶发的努力、注意、情绪等; (3) 能控制性。指个体解释其成败的因素是否可以由个人意愿所决定。个体能控制的因素如努力, 而不能控制的因素如能力、工作难度、情绪等。将归因理论引用到教师效能感需要重视其稳定性, 认为环境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大于教师的教学影响, 如果在未来此种情况将保持持续状态, 则其低效能感将持续;如果教师认为未来这种情况可能改变, 则其低效能感则有变化的可能。反之亦然, 这也说明了高低效能感会互相转变。

3. 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将自我效能界定为个人对于自己能够组织并执行一连串行动以产生某种成果的信念, 此种信念乃是个人对于自己从事某项任务或表现某种行为所具备的能力, 以及对于工作或行为达到何种程度的一种主观评价。班杜拉自我效能包括效能预期和结果预期两部分。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教师效能感被认为是由两个独立的维度所组成, 即教学效能感与个人效能感。

二、教师教学效能感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是关系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意图和信念, 特别是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会对其自身的行为产生影响, 高效能感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较不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从而能够使教学顺利开展,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而且更能促使教师自觉、主动地去完善自身的素质, 促进教师的成长。所以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无论对教学的影响, 还是对于教师的自身成长来说, 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效能感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存在着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素, 但教师的兴趣和动机是做好教学工作的最基础因素, 也决定了教师对教育行为的选择。对教育工作充满热情的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得快, 而那些不安于教学工作的教师, 教学水平提高的速度明显偏慢。作为衡量教师工作动机的一个敏感指标, 教师教学效能感对其教学工作的影响就不言而明了, 积极的教学效能感显然有助于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提高教师的教学绩效。

2. 影响教师的努力程度。

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很有抱负, 相信自己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成才, 便会投入很大的精力来努力工作。并且愿意选择那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乐于进行教育改革, 并在遇到障碍和困难的时候, 能够坚持下去, 迎接挑战。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则认为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影响巨大, 而自己的影响则很小, 不管如何努力, 收效也不会太大, 因而常常放弃自己的努力。

3. 影响教师的自信心。

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并信心百倍, 精神饱满, 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这种积极的情绪往往能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即对学生的情绪发展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同时, 他们在教学中常常能够有分寸地把握情绪, 善于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 从而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在工作中则缺乏安全感和自信, 常常会感到焦虑和恐惧;害怕个人准备不足, 害怕遇到意外的对抗而不知所措, 害怕在学生面前丢面子等等, 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4. 影响教师的经验总结。

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会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从中总结经验从而做到教学相长, 同时注重加强学习, 汲取有关知识, 做到既博又专、与时俱进, 将创造力和灵感建立在基本的专业知识上,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对自己能否在工作中取得成就缺乏自信, 更不注意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反思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积极因素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在教育信念中处于核心地位, 如果一名教师不相信自己能对学生产生影响, 他就不会主动检查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 在体育教学中, 高自我效能感的老师为了促进学生运动成绩的提高, 会采取更多的策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能自觉自愿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 能及时处理和反馈教学信息, 能预测突发事件, 能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能经常主动地检查自己的实践活动。因此, 体育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对体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教师要进行恰当的教学归因。

体育教师归因模式与其教学效能感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教学归因积极, 则能增强自信心, 增强教学效能感;如果教学归因消极, 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归为不可控制的因素而怀疑自己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 或者认为它是稳定的而自己是不可改变的, 从而产生无助感, 形成自责、消极的情绪, 则影响了良好的教学效能感的形成。因此要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就要引导体育教师进行积极、努力的归因, 要让体育教师认识到, 只要自己努力工作, 积极掌握良好的教学策略, 增强责任感, 就会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成效的。引导体育教师进行恰当的归因对于激发体育教师的成就动机有着积极的意义。

2.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通、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它对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美国心理学家LP.索普指出: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在学习上合作, 这是学生取得更好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学信息传输畅通, 是推动体育教学整体发展的动力, 教师必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要真诚、平等地对待学生, 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具有潜能的, 有个性的, 有创造力的, 且处在发展中的独特个体, 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 尊重学生的情感, 欣赏并赞扬学生的优点, 同时也要宽容学生的缺点。

3. 建立有益于提高教学效能感的学校组织结构。

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高低, 对学校改革的成败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学校越重视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和专业规范, 则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也就愈高。教师本身的专业能力与学习固然重要, 但学校组织所形成的有利或不利的外部氛围, 也是一股关键性的力量, 无论这种力量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是直接还是间接的, 都是不容忽视的。学校应该紧紧适应社会变迁和教育革新的需要, 重新对组织结构进行再设计, 转变组织运作方式, 建立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文化。

4. 教师应完成从管理者到引导者的转变。

教师应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 因为学生身体健康的形成, 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 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作为学习参与者, 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等。

参考文献

[1]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俞国良, 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0.

[3]高守清, 王虎.试论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培养.体育科研, 2001.

提高成人教育教学效能感的探索 篇3

关键词:成人教育;教学效能;教学效果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这一概念最早是1977年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的知觉和信念。应该说是一种信念和自我感觉。由一般教育效能感(general teacher efficacy)和个人教学效能感(personal teacher efficacy)两个层面构成。教师怎样判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怎样处理教与学二者之间的关系都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能,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一、成人教育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学的第一生产力,教师对教学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有人说教师的高度决定教学的高度,这是对教师影响教学的形象比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也属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之一,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学效果的完成,都是教学效能的体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学生也具有很大的影响,教师面对学生进行工作,教师的信心、情感都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知识储备、教法设计、策略运用和教学信念。教师对教学工作信念的核心内容就是教学的效能感,教师有了充分的教学信心,教学工作才可以充分完成预定的目标。教学效果和教师的专业素质呈正相关,与教学效率也同样呈正相关。

教师的教学工作成果,是教学效能感在发挥重要作用。教师的教学成果差异,就是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差异。正是每个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不同才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同,效能感强的教师,其教学效果自然会高,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教学效果也自然会低。教学行为是教学效能感的表现,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学习、学到了什么,都是教学效能感在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影响教学质量的核心内容,就是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效能感,就是一个教师的教学能量。较高的教学效能感,也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体现,反过来,较高的教学效能感也是影响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

二、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分析

1.教师的教学经历在影响着教学效能。教师丰富的教学经历和教学经验可以提升自身的教学效能感。教师的个人能力是教学高效的保证,也是教学效能感的体现。往往教师的个人能力越强,其教学效能感也越强。成人教育的教学效能感尤其是这样,教师自身的成长经历决定了教师的能力大小,教师的能力大小又决定着教学效能感的高低。另外,教师的学历高低也影响着教学效能感,学历越高的教师教学效能感越高,高学历是知识的体现,也是自信的源泉。

2.教师的教学经历因素,自信就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的自信与教师的经历有关,教师的经历可以决定教师的自信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体现高教学效能感的关键,一个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自信必然要高于其他教师,也是教学效能感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一个人具备了自信,是因为他的能力,而他的能力是因为他的精力。所以教师的经历可以直接影响教学效能感。

3.教师的专业学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第一生产力,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学效能感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替代经验对教学效能感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教师通过学习,强化自身的专业素质,通过教学促进学习,通过学习促进提高。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尤其如此,新教师通过向身边的名师学习,或者学习其他学者的教学理论文章,可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积累间接的教学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替代教学经验,从而提高教学效能感,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岗位上的学习基本是一种个体行为,是听、看、模仿的结果,教师的替代经验是否丰富,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成人教育是实现公民再学习的一种途径,是那些没有机会或者没有在恰当时刻进入高校进行学习的学生打开的又一扇大门,通过成人学习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大学梦。而成人教育中的教师,是决定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教师的能力、学历、经历、替代经验等,都是提高教学效能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通过不同的学习经历、教学经历,实现教学效能的提高,进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福菓,黄希庭.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12(04).

[2]俞国良.专家—新手型教师教学效能感和教学行为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3(02).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大庆广播电视大学)

中职生写作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篇4

莫金莲

写作是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运用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的综合训练。作文作为一项复杂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写作过程必定要受到自我效能机制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较低,中职生,就更低了。增强学生在作文学习方面的自我效能感,消除学生写作前的消极退避行为,引导学生学会调控心理,对于写好作文来说至关重要。为此,本文力图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教师通过提升中职生写作的自我效能感来提高其积极性,应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一、自我效能感的内涵浅析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于《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最早提出的。他指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其基本特征是强调主体因素对学习的必要性及其对人性潜能发挥的决定性。它直接影响到个体在执行这一活动的动力心理过程中兴趣、动机、自信、自尊等非智力因素的功能发挥,对调节人的行为有着重要作用。

在写作中,那些对自己写作有信心的学生比没有信心的学生更能坚持、越肯付出努力。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写作策略的同时,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效能,非常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二、中职生写作自我效能感现状分析

要有效地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必须先分析好学生作文的现状。因笔者在中职学校任教,其探讨对象是中职生。

目前的中职生的作文现状主要表现是:

1.结构零散,语言拖沓,错字连篇。

许多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写作时,不打草稿,不列提纲,拿起作文本就动笔,结果导致丢三落四——猪八戒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语言拖沓,错字连篇的情况常在。据统计,在一次作文训练中,我所教的两个班的学生上交的92篇作文,没有出现一个错别字的作文寥寥无几,出现三、四个错别字的占45%,更有甚者在短短600字的作文中错字别字以及错用的标点符号竟达30多处。

2.缺乏创意,人云亦云。

在学生的习作中,总能看到千篇一律的开头、结尾,甚至文章的事例也大致相同。比如,学生们在写《难忘的一件事》时,学生在文中所提及的难忘之事大都是自己生病发烧,父母连夜把自己送去医院。诸如此类内容陈旧而又大同小异的作文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学生中流传着一句时髦的口头禅:“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学生烦,老师累,没有实效,以至于学生写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学生一旦上作文便无精打采,或者怕上作文课,怕写作文,甚至厌恶作文;或是无话可说,作文模式化,行文内容空洞、干涩,其结果是扼杀了兴趣,泯灭了灵性,熄灭了灵感。如此状况,已成为一个比较严重而又普遍的问题。

台湾学者吴锦钗先生认为影响学生作文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自认厌恶写作;自认是逃避者或拖延者,不肯下笔书写;对写作有高度的焦虑和烦恼;不耐烦于花长时间写作;苛求十全十美,1不允许自己有错误;害怕被批评、被评鉴;缺乏写作技巧。”显然,吴先生分析的多因

素中包含着自我效能感。

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自我效能”的开发,将有利于推进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此,本文试探提升中职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

三、提升写作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作文教学策略,提升中职生写作自我效能感

1.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更多地写作成功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的“效果律”中这样说过,要既重视成功的强化作用,也重视失败的强化作用。因为品味了成功的学生,会以更高的热情去追求成功;尝试了失败的学生,一般不会再保持原有的热情。而在作文教学中,失败的人数、次数往往高于成功的。失败的体验多了,成功的体验少了,自然导致写作自我效能感偏低。失败越多,就越不想写,如此恶性循环,最终使学生讨厌作文,不想写作。对中职生而言,初中时,只有少部分语文成绩较好,而绝大部分学生体验作文成功的经验比较少,因而就不能增强写作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理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以往写作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指出:亲身体验的成败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水平,教师应当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更多地写作成功体验,就应该在日常的写作学习和生活中让他(她)们多体验成功。

在作文教学中,要使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的、近期的、挑战性的要求。对全班学生可提出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涵盖作文的基本要求,如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迹清晰等,这是所有学生都应达到的共性要求;发展目标蕴涵对学生作文的发展期待,包括富有文采、生动形象、思想深刻、富有个性等。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先提出基础目标要求,使其不断获得阶段性的成功,增强自我效能感水平,促使他(她)们向更高、更富有挑战性的发展性写作目标前进,形成良性循环。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应鼓励他(她)们力争达到发展性目标,如果还是用低目标要求,他(她)们可能会感到被“轻视”,容易打击他(她)们的写作积极性。

作为教师,我们应尽力为学生创设取得成功的机会,如通过“小步子”、“低起点”、“低标准”等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现实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临界点上体验成功,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和积极性。每一点一滴的成功体验都将为开启学生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内驱力增添动力因素。

2.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榜样示范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或示范者)的观察而习得的,是靠榜样的影响,并通过他(她)们的信息机能来引起学习。这是一种替代优化策略,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

其一,教师要以强烈的教学效能感影响学生。

人们把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这种主观判断称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个体能力的自我评价一定程度上受那些被个体认为是重要他人或权威人物的观点的影响。对于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而言,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她)人之一。因此,教师对学生写作结果的言语反馈,尤其是在课堂上这一环境下,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鼓励的还是批1林崇德.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175-176.评的,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对学生写作的自我效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对学生的文章给予积极的、鼓励的、肯定的评价反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

在课堂教学中,效能感高的教师注意对全班学生的指导,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作品,做专题课件,渐而形成论文,发表于杂志上,对学生的说服力更强。此外,有条件的话,教师将自己现在的作文与过去的作文(或是自己当时读高中写的作文)加以比较,让学生发现教师自己成长中的进步。也可以是教师帮助指出学生文章的进步之处,以及须改进的地方,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写作的进步。

其二,让学生在同辈的替代性经验中增强写作自我效能感。

这就是通过观察学习能力相近者的写作进步行为来获得自信心。名家作品,普高学生习作,离我们中职生的距离远了些,不易为中职生所接受;同辈的榜样的成功经验往往更利于个体自我效能的提升。一般来说,当一个学生看到与自己写作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就会增强写作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假定给一名写作成绩居中的学生树立榜样,最好是把榜样定位在写作能力一度也居中而近来进步比较明显的学生,这样易使其接受,让他(她)感觉自己也是完全有条件有能力通过努力争取进步。同校的师兄师姐的佳作,尤其是获奖作品,也能促进我们中职生写作的原动力。

就具体地操作而言,教师可以将来自学生的佳作加以展示,尤其是来自同级甚至是同班学生的榜样示范,展示的作品可以是审题、立意、结构、表达等方面比较优秀的一类作文,也可以是二类文章中的优秀段落或是闪光之处。作品可以是教师挑选出来,也可以由学生互批讨论推荐来的。这些作品贴近学生实际的榜样,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写作的自我效能。

其三,指导学生以自我为参照标准,从自身的进步中增加写作的自我效能感。

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不仅受到外部强化的影响,还受到自我强化的作用。正如班杜拉所说:“在个体化班级结构里进行自我比较,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一些写作中下水平的学生,如果常以写作优秀的同学去对比,会觉得自己怎么总不如别人强,再怎么努力也没有别人的好,这样,只会越比较自信心越低,越比较越失去写作发挥的动力。倘若引导他(她)们同自己的以往相比,个人的进步会使他(她)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二)优化作文评价策略,提升中职生写作自我效能感

1.优化写作评价标准

写作,是学生语文素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的总目标对于习作的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课程目标在阶段目标部分,第一学段称为“写话”,第二、三学段都称为“习作”,第四学段才称为“写作”,以上各个学段对写作的要求,其称呼让我们不难看出:写作的难度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写作之目标是有层次差异性的。

对于中职生,大都惧怕写作。中职生在初中时都是处于中等水平,从心理上来说,他(她)们没有形成很强的自尊和自信;从行为习惯上说,进入中职后,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也愿意凭自己的努力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改变学习落后的局面。针对此种情况,写作评价应当变相对评价标准为绝对评价标准。写作中运用绝对评价,给中职生以满分鼓励,将有助于提高写作效能感。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平时学生作文很少满分。这种评价标准也就是相对评价。但仔细想想这种相对评价标准是最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的。倘若我们用的是绝对评价,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常模来评定学生每次的作文成绩,只要学生的实践水平达到“常模”,就达到了标准,就可以获得高分。教学中经常提的一句话是“跳一跳摘葡萄”,即

目标必须是经过一定的努力才可达到的,它的达成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能有效地提高自我效能感,激发其潜在的学习原动力,并有可能在写作活动中持之以恒,进而达到最终目标的实现。

写作除了作为考试内容外,老师们还应举行作文比赛和随笔展示,每个作文的分数都应被记录在档案中作为该门课程分数的一部分。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在每次作文得到一个好分数非常有价值的。采取“百字新事”来进行训练,可以让语言积累、语感培养与思维发展直接源于生活,要求学生用百字左右的篇幅记录当天发生在身边的,或当天听过、读过、看过的新闻,做到语言精炼、流畅。百字新事与写作日记有着区别,不求长,不求多,唯求精,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写”方面。作文训练应当经历“掌握作文特点—掌握写作方法—不断在练习中提高作文能力”三阶段。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优化写作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绝对评价机制,是提升写作自我效能感有效的途径。

2.改革写作评价手段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性最深刻的禀赋就是赏识的渴望。”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采用固定、简单的评语模式,诸如“句子通顺,条理清楚,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这种评语是无关痛痒的话,多篇文章都通用。很多学生拿到作文看一下分数便放置一旁。学生作文久练无长进,严重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作为教师,特别是我们中职的语文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善于发现学生作品中的“亮点”。

23在作文评价上,须变终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以正面肯定、鼓励提高、激励赏识为

原则,写得好的地方要充分肯定,存在的问题要提出积极的改进意见。

作文实行最低限度批改原则。最低限度批改,顾名思义,就是把作文的批改降到最少。如果不给学生的作文进行任何反馈,那么学生的写作动机就激发不起来,因为学生没法知道自己在写作方面进步的情况,从而也就无从知道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但是,过度的批改却又大大降低学生的写作动机。海兰德就曾经说过:“显然,太多的红墨水是令人灰心丧气的。

4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到处都是用红墨水纠正过的痕迹,他们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尊重学

生的劳动成果,最好是本着“能不改则尽量不改”的原则。对自我效能感弱的学生来说,让他(她)们经常获得成就体验尤为重要。

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在作文当中所取得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表扬。当某位学生写出一篇非常超群的作文,教师最好能够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进行朗读。这样,一来能够激励这位写出好文章的同学,二来也可以让其他同学从中能够学到一些写作技巧,从中受到鼓励。另外,改革写作评价手段,还可以尽量通过各种媒介和途径,扩大学生作文的读者群,建立多元性的作文评价反馈系统,使学生的写作效能感在多元、及时的反馈中得到强化。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和心理学修养,对学生作文效能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教师不再仅仅“讲经说道”,而且要从“经师”变为“人师”。作文教学的“主体性”强度高,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等有相当的了解和把握,这对学生写作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较好的帮助。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在作文教学中,通过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该论文发表于2012年5月第3期总第96期《作文教学研究》P65-68)参考资料:

[1]莫书武,王珍源.增强自我效能感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J].语文学刊,2009(7).2

3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后的终结评价, 是对教学目标达到程度的检验和判断。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两个常用的评价概念。最先由斯卡里温(Michael Scriven)提出。

提高成人教育教学效能感的探索 篇5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49-01

1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潜能开发的重视,学业自我效能感已日益成为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证实,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变量,它和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有着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学校是自我效能感培养的主要场所,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培养和提高其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对于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深化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2培养途径

纵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尤其班杜拉(1997)在《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中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个体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即榜样示范;言语说服或社会影响;积极的生理和情感状态等,这也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方法,。而在职业教育中,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2.1结合专业实训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职业院校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它最终的目标是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战能力,即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自己某种行为和能力的自信程度,即自己在面临某一具体的活动任务时对自己能否完成该活动任务所做的行为和能力等方面的判断。因此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应该在特定情境中即充分利用专业实训进行。

结合专业实训,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模式是:

123教师行为树立榜样

学法指导 亲身示范

布置任务及时评价

归因指导学生行为观察学习

确立目标实际操作

体验成败接受反馈

自我归因本实验分别在本学院所开设的个别专业如机电专业、电子专业、计算机专业、服装专业、英语等教学中进行实验,充分利用校内实训、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运用多种形式来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

随着职业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推行,实训基地特别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突出地位日益彰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说是实现工学结合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这必然会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实现学生技能与企业需要的无缝对接,为大学生未来就业和自主创业提供良好学习平台,为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也更直接地培养了职业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模式是,在实习实训车间等真实的情境中,先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企业的用工要求及企业人员的岗位熟练程度,无形中给学生树立了可以效仿的榜样,这种观察学习和榜样的示范作用应该很大,也符合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条件。

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进行指导,接着实习老师或企业熟练人员现场作示范,让学生熟悉操作要领与技术要求,通过观察学习,确立了目标,进入实际操作阶段,通过反复操作与训练,让学生感受失败,也真正体会到工作完成后的喜悦与成功,这样能让学生逐渐克服学习上的自卑感,消除学习的畏惧心理,增强学好专业的信心和决心,学习自我效能感就会不断得到提高;与此同时,操作过程中,技能掌握快的学生可以带动技能掌握慢的学生,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并且,身边同学们的熟练表现又会让学生坚信:同样的条件,别人能成功,我也会成功,相信自己“能行”,这样学生在心理上就会慢慢克服自卑感;当工作顺利完成时,也使学生展示了自己 最好的一面,自然也为学生提供了成功学习的体验机会,必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符合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条件,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2.实训实习中通过及时评价,积极归因培养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这时候实习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要对学生的整个实习实训过程进行客观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要评价学生完成相应任务所需的经验和态度方面的情况,是否真正能够胜任未来岗位上的工作,也让每个学生亲身感受到满足感,最终提高学习效能感。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和过程后,实习实训教师要适当穿插对学生的归因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归因。归因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引导学生积极归因,促使他们认为成功是由于内部、稳定和可控的因素引起的,即学习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而非能力不足或偶然的机遇,就会增强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实习教师按以下步骤进行训练:在观察、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具体实习活动,完成某项操作任务,并取得成败经验。让学生首先对自己在活动中的成败进行归因,结合学生的归因与当时的情景,采取一定的策略与技巧,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学生成败的原因,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3结论

通过结合职业院校的特点进行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显著地提高了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这一实验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职业院校中应重视对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训练和培养,特别要运用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培养模式去培养和训练,通过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来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全面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班杜拉 著,缪小春,李凌等译《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77)

[2]路海东、刘晓明、郭占基 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提高实验研究报告[J]. 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2):31-35

[3]王桂珍 中职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探索与研究[D]鲁东大学硕士论文, 2008年12月

上一篇:母亲节对妈妈的祝福语温馨浪漫又感人下一篇:劳动争议文献综述